面子文化(共16篇)
1.面子文化 篇一
中国的面子文化对幼儿教育的影响
摘要:中国是个崇尚面子的国度,爱面子是中国人的通病,某种程度上讲,爱面子是自尊的表现,但是“面子”扩大化的事迹很多,比如攀比之风愈演愈烈、“死要面子活受罪”成了民族传统,为了面子违背一些做人做事的原则的现象比比皆是,在家庭中还表现为家长权威高于幼儿。本文将就这几个方面对面子文化对幼儿的影响进行阐述,并针对幼儿自身的一些特点,幼儿爱面子的表现以及如何正确面对贫困地区的幼儿,如何维护他们的尊严进行了探讨。关键词:攀比
家长权威 幼儿 贫困
一、相互攀比
中国爱面子的一个典型表现就是喜欢相互攀比,比家庭的经济实力,比家庭的夫妻关系邻里关系,比子女是不是很出息等。幼儿生活在攀比气息很浓的环境中,很容易受其影响,在幼儿的某些表现中也能看出攀比在家庭中的程度。1.比家庭的经济实力
很多夫妻,尤其是女性,很容易在家里向老公抱怨家里的房子小,谁家的房子大,谁家里又买了多么大的房子;说谁家里有新车,自己骑着单车上班很寒碜,如此云云。
试想,幼儿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也会沾染上攀比的风习,也会太过追求物质享受,从而形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价值观。
如此,父母要注意自己在家里的言行,首先要先从观念上更正自己对人生的追求,对幸福的理解和解读,才能对幼儿有积极有利的影响。例如和别的家庭比图书的阅读量;比家庭聚会的频次,比家庭和谐的氛围;比带孩子参观游玩的地方,比孩子眼界的开阔等等能够真正对幼儿有好处的方面。
另外,还有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即父母宁可自己受苦,也要让幼儿吃好穿好,担心孩子穿戴寒碜会被同龄人看不起,孩子会丢面子。实际上,这种观点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在父母老师和同伴之间,都不乏以貌取人的人,父母的这种担忧是有一定的现实依据的。但是,这是一种错误的价值观,且孩子不易认识到家里的艰苦,不懂得体谅父母。要引导幼儿认识到真正的脸面是什么,是自己能够干净整洁,不论穿戴什么,只要干净整洁、精神大方就能显示出自己的优越,而不一定非要穿戴名牌才能彰显自己的高贵。2.攀比子女
①拿自己孩子的缺点同其他孩子的优点比,或兄弟姐妹之间横向比较。
这种比较容易使孩子缺乏自信,产生自卑;严重者会产生反抗心理,甚至会对比自己优秀的孩子产生敌意。
父母应学会比较孩子的昨天和今天,对孩子进行纵向比较,及时发现孩子的进步并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孩子习惯于进步。②只注重孩子的成绩,比谁家的孩子“更有出息”。
父母这种比较,只会让孩子形成只有成绩才是最重要的观念,将学习成绩好视为成功的第一要义,忽视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
父母要有一个正确的人才观,从观念上改变“只有学习成绩好才是好学生”的想法,用正确的标准评判孩子。
③择取院校时
一方面是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另一方面却又是在比自己的经济实力,比孩子的学习实力,似乎选择一个好的院校自己就有多大的能耐,自己有多大的面子。
实际上在父母千方百计为孩子择取一个好的院校时,孩子会看在心里,如果父母选用了不正当的手段,孩子会学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处世之道;再者,如果通过某种渠道进入了贵族幼儿园,幼儿的各种方面都与其它幼儿存在差距,如果不给予正确适时的引导,幼儿心里会形成自卑,不利于他的长远发展。
有一句话说的好,如果改变不了大环境,就着手改变自己,父母要认识到什么对幼儿的发展来说才是最有利的,那就是生活在能使自己快乐成长,没有压力,没有以貌取人,能够释放自己性情的地方。所以要选择真正适合孩子成长的托幼园所,为他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3.幼儿之间也会攀比
幼儿之间的攀比,折射的是成人世界的处世观,反映的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已经深入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骨髓。
①比一比谁的玩具多,谁的玩具高档。
②你有什么,我也要有什么。即使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我也要。
幼儿的这种观点一方面是来自于成人世界的攀比,另一方面也会受到儿童广告的影响。一些广告用幼儿做广告,并大放厥词“我有,你有吗?”⑴这样的媒体语言环境不利于幼儿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③比一比谁的父母更爱自己,比比老师更喜欢谁。这反映了幼儿本身对爱的强烈需求,需要得到满足。
二、死不认账
中国有句古话说的好“死要面子活受罪”,这是对中国很多家庭、单位、企业的真实写照。表现在中国的家庭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1.老子说了算,即使错了也要遵循我的意见。
幼儿会形成一种错误的价值观:以自我为中心,不听取他人的意见。2.打骂训斥孩子后发现错了,放不下脸面道歉。
美国幼儿园给家长的备忘录里用幼儿的口吻写道:别认为向我道歉是很没有尊严的事,一个诚实的道歉会让我和你更接近,更尊重你,感觉更温暖。⑵而中国家长很多难以做到这一点,如果真的拉不下脸来,可以用行动来表达。不要认为小孩子小,什么都不会计较,也不要有“自己的孩子说说还不行了”的观念,要明白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有自尊,也有自我评判的标准。3.空头许诺
很多家长应允了带孩子出去玩,结果不能成行,在孩子评理的时候到处找托词,不给孩子解释,甚至对孩子不耐烦,这样容易使孩子形成不守信用的坏习惯或者形成一种爸爸(妈妈)不爱我的心理,因为他不明白你的工作会随时出现变动,这时候父母要给孩子道歉,并保证抽出另一个时间给予补偿,但绝不能再食言,要确定时间,或者干脆请假带孩子出去玩,满足孩子小小的心愿。千万不要以孩子小为托词而乱开空头支票,要知道孩子正是形成价值观的时期,要以身作则,助其成长。
三、家长权威
很多家长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自然而然的让孩子服从自己的家长权威,甚至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孩子的未来,或让孩子完成自己未达成的心愿,却不太关注孩子的想法。有时家长权威仅是一些家长要在孩子面前保持尊严的,维持所谓的颜面的策略。1.不允许孩子申辩,只让孩子听取你的训斥。
孩子会形成不尊重他人说话的习惯,甚至会慢慢的变得不知道怎么跟他人交流解释;在家庭里会渐渐的出现逆反行为。
家长要懂得在适当的时候等一等,在想要发火的时候先让自己静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孩子行为的原因,允许孩子先为自己的行为辩解。
2.在孩子面前掩饰自己的错误,让孩子认为自己什么都对。
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行为和心理,可能会对孩子形成两方面的影响:第一,孩子也会去追求完美主义,眼里容不得一点沙;第二,当孩子发现父母并非永远正确的时候,对他将是一个很沉重的打击,⑶会变得不再相信父母,甚至不再相信任何人。3.不承认孩子的能力,不对孩子吐露心声。
很多家长面对孩子关切的话语总是:你还小,你不懂;别烦我,一边呆着去。没有认识到孩子也是属于家庭的一份子,他们也有能力帮你解除烦恼。有些事情是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的。
美国父母与孩子沟通的21条原则中提出,可以跟孩子说说你心中的烦恼,这样他们就会明白,遇到麻烦的不只他们。⑷所以,对孩子吐露心声,并不能说明你无能,反而会让孩子知道自己很重要,也会认识到世事无常,我们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而且我们还可以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寻求他人的帮助。
四、面子与原则问题
父母在工作中,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为了自己的面子或者他人的面子而做违心的或者违背原则的事。如果幼儿知道的话,会对幼儿的价值观是一个冲击。要在保证向幼儿传输正确价值观的取向上,正确处理原则与面子问题。1.父母在工作上为了给领导或下属留面子而选择“扬善于公堂,规过于暗室”,甚至会阴奉阳违,成人世界的处事原则不能给予纯真的儿童,或者说,如果想要改变中国太崇尚面子的陋习,应该从孩子做起。
要指导幼儿敢于讲真话,大胆的当面说出不同意见,敢于挑战权威。鼓励幼儿能够待人真诚,不做两面派人物。2.有的父母有些过于维权
在公交车上或者某些公共场合,因为别人的不经意冲撞而破口大骂,美其名曰是为了维权,不能丢了面子,全然不顾及自己的形象,以及可能会对幼儿产生的影响。有的家长甚至会对幼儿说出“他打你,你为什么不打他”这样的话。
父母不想让自己和孩子吃亏,觉得这样是在维权,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是让孩子觉得只有暴力才能解决问题;父母应该告诉孩子正确的维权的方式,如协商、理论、用幽默化解矛盾等等非暴力的方式。3.对孩子的言行从是否有损脸面上来衡量对错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言行,有利于脸面维持或提升的,多会得到长辈的赞扬和褒奖,有损于家族脸面的,会得到父母长辈的斥责甚至打骂。
这种对待对错的方式很不利于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很多孩子都有自我辨别行为对错的能力,如果他自己能够分辨出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带来的后果,他就只会报喜不报忧,自己觉得丢脸的事决然不会说,很小的事他可能会把他当成很大的事来看待,无法排解,长此以往会形成心理阴影,不利于他的成长。
这就要求父母要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情绪,适时地给予指导,不能对孩子的过错行为过于关注。
五、幼儿也有自己的面子,即自尊心
爱面子是一种健康而正常的心态,它意味着孩子有自尊和自我意识。⑸而成人往往不会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甚至以取笑孩子为乐。1.在别人面前指出孩子的错误。
成人世界里的“扬善于公堂,规过于暗室”在幼儿这里似乎形成了一个倒转,甚至有些家长吝啬于表扬,只指出孩子的错误。这种做法一方面强化了孩子的错误行为,另一方面损伤了孩子的自尊心。2.容不得孩子犯错误,孩子一犯错就紧张异常,对孩子苦口婆心的教导
家长要认识到犯错是孩子成长的一个必经阶段,要允许孩子在错误中成长,接纳孩子的本来面目。⑹美国幼儿园给家长的备忘录里提到“别让我觉得犯了错就是犯了罪,它会削弱我对人生的希望。”⑺这是孩子们的心声。3.皮革马利翁效应
根据皮革马利翁效应,如果家长给予孩子的都是正面积极的评价,如夸奖孩子聪明善良懂礼貌,孩子就会向良性发展;反之,如果家长总是批评孩子,奉行“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子原则,孩子可能会有两种结果:出于面子,我要反抗,向消极的方向发展,就会过一种家长一直在强化的消极的人生;第二种,脸皮厚,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我要向更好的方向发展。⑻
所以,家长要给予孩子积极的强化,正面鼓励孩子成长。4.常骂孩子笨,什么也不会,孩子会很伤自尊。
实际上,孩子什么都不会是父母包办代替的结果,怪不得孩子,只要父母能够放开手脚让孩子自己做,自己去体验会有很好的效果的,孩子会增加自信。
六、贫困地区的儿童也需要面子,请给他们保留自尊
当儿童接受捐款捐物的照片公布于众的时候,当人们大张旗鼓的将贫困地区生活的真实写照血泪书写时,当人们用怜悯甚至悲戚的眼神看待贫困地区的幼儿的时候,有没有人会想过,贫困地区的幼儿“被悲伤”化了,谁规定贫困地区的人们必须是苦行僧的状态,难道贫困就没有幸福了吗?
面对媒体和好心人的“救助”,幼儿需要的是尊严和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请给他们一片洁净的天空,不要再大肆地干扰他们的生活。
“面子文化”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它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如何正确面对面子文化,实际上也就是面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幼儿从小就要面子,是自尊的一种表现,如何在其成长的过程中引导其不将自尊发展为“死要面子活受罪”就成了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这,也需要家长能够按照本文所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至少要做到在孩子面前能够将“死要面子”变成自尊化,遵守原则化;将物质攀比精神化;去掉一些家长权威,放权给幼儿,让他们敢说敢想敢做,会说会想会做,增加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能够真正在“自尊自爱自强”的感召下成长。
参考文献:
⑴儿童广告中的负面影响及规避策略 ⑵美国幼儿园给家长的备忘录 ⑶美国幼儿园给家长的备忘录 ⑷美国父母与孩子沟通的21条原则 ⑸被比较、被取笑,孩子还很生气 ⑹美国父母与孩子沟通的21条原则 ⑺美国幼儿园给家长的备忘录 ⑻被比较,被取笑,孩子会很生气
2.面子文化 篇二
一、面子理论综述
最早也是最为西方世界认可的有关华裔面子的论述始于美国传教士史密斯的《中国人气质》。史密斯认为,“面子”对华裔来说内涵复杂,其中所暗含的意义,比能描述或者可能领悟的含义还要多。(史密斯,1894)林语堂(1936)认为面子主要是心理上的,而不是生理上的脸面,它抽象而不可捉摸,但却是华裔调节社会交往最细腻的标准,触及到了华裔社会心理最微妙的奇异之点,是一种可得、可丢、可作礼物送人的心像。虽然其描述令人对面子有了直观的认识,然而由于多来自于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体悟与思考,强调面子文化对华裔的消极影响,并未深入到华裔面子内在的心理机制。
上个世纪40年代,留美人类学家胡先缙首先将面子理论引入社会文化领域。她认为“面”与“脸”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面”是个人通过可见的成就和夸耀而获的声望,“脸”则是群体给予拥有道德名誉者的尊重,虽然两者都代表了群体对个人的尊重,但所依据的标准不同。(胡先缙,1944)King与Myers(1977)在分析面子理论时,将胡先缙的脸面改称之为道德性面子和社会地位性面子,以避免脸、面所引起的混淆。(周美伶,1993)高夫曼(Golfman,1955)提出,面子问题关键在于交际会话中双方要尽力保护各自的面子。
布朗和莱文森认为面子就是公众形象,可分为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积极面子是希望别人赞同、欣赏、喜爱和尊敬;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他人意志强加于自己,自己的行为也不想受他人干涉,自己有选择行动的自由。(Brown&Levinson,1987:62)Scollon(2000:36)指出:面子是一个矛盾的概念,包括参与(involvement)和独立(independence)两个子概念。在交际中,如果给予对方过多关注,势必会威胁到自身独立;但当维护自身权利时,可能又会侵犯对方独立并降低给予对方的关注。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到特定文化中去理解“面子”的差异性。(何兆雄,2000:239)
二、美国华裔的面子观
华裔文化源于儒家文化,儒家文化高度重视集体,强调个人必须服从集体,在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等级体系下,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这种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美国华裔“面子”则与纯美国人的“面子”不尽相同。受源文化的制约,面子的自我取向特性在美国是适用的,而在个体归属与集体主义方面华裔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矛盾,因为华裔都希望得到大众的接纳、认可和尊重,并不特别崇尚过度满足个人自由的行为。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华裔所建构出来的面子观,既不是美国个人主义文化所强调的独立自我,也不完全是所谓的互依自我,而是一种关系自我。(Markus&Kitayama,1991)华裔通常会依据自身与交际对象之间关系的不同,而对自我做不同的界定。从认知学的角度看,美国华裔的面子是在美国多元文化特殊语境中所感知到的情境自我及所意识到的自我形象,强调公共面子,既强调个体行为又注重集体观念和评价,希望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能和谐统一。当华裔在某一特定的美国社会情境和他人进行互动时,会按照该情境对自身的角色要求,将符合其自我形象的一面呈现出来,希望在他人心目中塑造出最佳形象,把可能让个人产生“有面子”之感的那些“荣”的层面呈现出来,而把那些可能让自己感到“失面子”的“辱”的层面,留藏在“里子”内。在这种观念影响下,美国华裔的社会交往经常出现“只重形式、不重实质”,讲究表面工夫的“做戏”现象。
面子代表华裔个人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要求,而“面子工夫”是华裔为扮演各种角色借由学习而获得的一些技巧。在美国多元文化视域下,华裔必须充分体会自己所扮演角色所阐释的价值观,在社交过程中和他人密切配合,才能成功地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拥有该角色所应有的面子。有时华裔不只扮演一个角色,但对自己所扮演的主要角色,往往会有“角色融入”现象,形成自身固定的标记,成为最重视的面子来源。这时,行动者、角色及面子三者融为一体,不因情境变化而改变。
面子是美国华裔在某种社交情境中所呈现出来的自我形象和身份象征,不过,中美不同文化的熏陶对华裔内心世界的冲撞会导致不同的“自我”呈现在公众之前。受中国集体主义和儒家关系主义文化的影响,华裔和以其原生家庭为基础所建立的社会关系网络是切割不断的。自我以情境和关系为基础,需要透过社会关系网络及人际关系来界定,而且要透过面子工夫的磋商来加以维持。在美国崇尚个人自由的文化中,对于华裔而言,适合于在美国社交场合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在“前台”表现出来的面子。然而,华裔要从个人原生家庭相关联的社会网络中分离开来,必须学会如何将其“核心自我”的许多层面表现出来,这似乎又与“关系自我”相矛盾。另外,社交互动中,关于年龄、婚姻状况、孩子、工资收入等华裔关心的话题在美国人眼中可能都是隐私,会因干涉个人自由而威胁到对方的面子。在对赞扬的回应时,华裔往往会先做一番自我贬低,美国人则会说“Thank you”(谢谢)表示接受,以承认对方的审美标准,从而避免伤及对方的面子。美国华裔的面子就是在这种东西方不同文化和不同尺度的冲突中得以实现的。
因此,了解面子理论并且清楚它在东西方文化中的显著差异对理解华裔美国文化至关重要。在美国华裔女导演Alice Wu的《Saving face》(爱•面子)中,华裔中年妇女Wil的妈妈突然神秘怀孕,其父由于面子上嫌丢人而将其逐出法拉盛,致使她最终流落到女儿的公寓门口。Wil作为新一代美国华裔代表,认为怀孕是正常的个人自由,丝毫没有丢面子之说,因此在迷思之后能理解母亲的内心,也对自己进行了更深层的剖析,三代华裔的面子观在此得以清晰展现。在影片中,无论什么时间和场合,华裔妈妈出门时都要穿上最漂亮贵重的衣服,以在公众场合显示自己很有身份,从而获取别人的尊重而赚足面子,所以她拒绝穿yellow(黄颜色等同于黄脸婆)这样的衣服。另外,由于面子的问题华裔妈妈隐含地说要不要提小baby(婴孩暗指怀孕)的事,表现了其尴尬的处境,因为未婚怀孕在华裔心里可是十分丢人的事,哪里好意思明明白白说出来呢,况且是48岁的单身母亲中年怀孕,碍于面子坚决不愿透露孩子的父亲,说起怀孕来当然要用委婉语词来表达内心的彷徨。Wil在找寻出嫁对象时心情非常急切,因为华裔青年虽然在美国社会环境下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如果该结婚了还没有对象,就会受华人关系圈中父母和七大姑八大姨等亲朋好友的追问,面临婚姻问题的压力也是多方位的,时时忧郁如何应对找对象的问题,即便父母不说,亲戚不问,自己内心也会迷茫和困惑,觉得如芒在背,难受得很。所以参加派对也不忘book(预定)一位相亲对象,以解决在众亲友面前因没有对象没有成家而没有面子的问题。不过,Wil被母亲安排多次相亲对男生没兴趣,却喜欢上了主任医生的女儿,但因为同性恋会给母亲丢面子而一直苦恼不敢对母亲坦白。在美国华裔父母的眼里,子女孝顺听话才是最有面子的事,他们常对子女说的一句话是:我们这样做,都是因为爱你,为你好啊,因为you came from my womb(你是我生出来)的啊。但是,华裔子女从小在美国本地接受的是西方个人独立自由的教育,常常会对父母传统的权威教育感到彷徨和焦虑,甚至会因为观念差异而导致严重的华裔移民家庭亲子冲突。在美国,医生和律师这两个职业似乎已成为上流社会的代名词,华裔父母在为儿女选择对象时盲目追求这两种高收入职业以获得足够的面子,竟然只要是个医生(at least she’s marrying a doctor),即使同性恋也可以接受,为了面子简直可以不考虑性别等其他因素,令人匪夷所思。
三、结语
面子的确是理解华裔美国文化的一把钥匙。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探讨面子理论和多元文化背景下美国华裔面子的生成机制,揭示隐含在《Saving face》电影中生活在美国的华裔三代移民所遭遇的可能引起各种冲突的面子问题,有助于加深对美国华裔心理的深层探求,以便更有效地解读面子背后隐含的华裔美国文化。由此可见,东西方文化、社会习俗、语境、心理因素,都可看作华裔面子生成的认知基础。
摘要:在梳理面子理论研究和探讨美国华裔面子心理生成机制的基础上,对美国华裔导演Alice Wu浪漫轻喜剧《Saving Face》中华裔一家三代人的面子话语进行认知心理分析,试图了解“面子”背后隐藏的华裔美国社会文化的实质以及传统与后现代理念的冲撞,以进一步加深对美国多元社会文化视域下华裔心理的认知解读。
3.面子文化与政治作风 篇三
除了权力不受约束,很多前呼后拥、送往迎来的恶劣作风背后,当然也有文化的因素——比如面子文化。 “讲面子、给面子、卖面子、赎面子、换面子”……面子观念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面子被理解为人们的脸面,古代称为颜面或面目。从社会心理分析是指“个人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而获得的地位或声望”。面子与里子是伦理问题。伦理,就是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处理这些关系的规则。从学术角度看,人们往往把伦理看作是对道德标准的寻求;就是不同的反应也可看作是面子文化背后的伦理争议。
要透视当下面子文化的典型性,不妨来看看特供——中国特色的“奢侈品”。前不久,国家工商总局表示,他们已与中宣部、工信部、监察部、商务部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工作方案,正在对利用互联网销售滥用“特供”、“专供”等标志的商品进行集中清理整顿。这些能让消费者、送礼者“颇感面子”的商品主要集中在烟、酒、茶等人情礼品上,号称富有中国特色的“奢侈品”;其中,尤以白酒最为典型。但业内人士已经指出,所谓“特供”、“专供”的白酒,大部分是假冒产品,或者是不法小企业假借“特供”、“专供”之名忽悠消费者。专项统计也显示:在全国白酒市场上,“特供酒”的份额其实很低,只曾占到1%-2%左右,高峰时一年有六七十亿元的规模,后来缩水到二三十亿元。然而,社会学家说——不健康的面子文化是“特供”和“专供”商品泛滥的社会温床,尽管多数人反对特权,但在乎特权感觉者并不是绝对少数。如果公民社会得不到充分发育,市井之气仍会顶礼“特供”和“专供”。联合执法可以“治一时”,却很难“治一世”。
2012年大热的“江南Style”,也是透视面子文化的好范本。为何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的普通网民,都会如此喜欢《江南Style》呢?已经有文化产业专家从传播手段、网络营销、资本运作等多个角度加以解读,笔者则更乐意从面子文化视角来解构一番。众所周知,韩国首都以汉江为界将首尔分成江北和江南。这本来是个地理概念如同上海的浦西和浦东,但江南的暴富和首尔社会阶层结构的失衡,使得地理概念变成了贫富概念和面子概念。韩国人在好面子方面,并不亚于中国人;其首都江南区域的多个娱乐场所和豪宅区,就成了权贵们比面子的旋幻舞台。而“鸟叔”朴载相,选择在江南富人集聚区的豪华网球场、高档桑拿会所、高尔夫俱乐部等场所跳起了骑马舞,以这种方式嘲讽、恶搞江南区域的奢华生活方式和富人们的炫富伦理。所以,社会心理学家一针见血地指出——流行的草根文化作品,其内容往往是嘲讽权贵和富人的“面子工程”的。而其中,又蕴含着社会变革的呼声。
4.尊重孩子的“面子” 篇四
尊重孩子的“面子”
开学一段时间了,早已恢复了忙忙碌碌的生活,感觉自己整天被一些琐碎的事情羁绊着,有时好不容易有一丁点的空闲时间却又被那帮家伙的一些可笑又可气的事伤透脑筋。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事务中,常会有个别的孩子因为这样那样的错误,受到所谓的“教育”。特别是现在的他们已是六年级了,感觉似乎不再像以前那么单纯了,有时简单的批评教育根本就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更甚至会产生反作用。从教两年以来从上学期开始担任班主任工作,在班级管理事务中如何与孩子相处,也积累了一些小经验。
每个孩子都有缺点,我们作为他们的施教者有义务也有责任帮助他们改正缺点。现在的孩子受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的自尊心一般都比较脆弱,如何能够既尊重了孩子的自尊,又让孩子真心的接受教育以改正缺点使我们所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尊重孩子,保护他的面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站在孩子的立场尊重孩子,会益于孩子产生和形成一种自重、自爱、自尊,并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的情感。据有这种情感的孩子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更能与人和睦相处,他在生活中就会自信心高,责任心强,有进取精神。孩子也需要面子,他们不希望当着同学的面受到批评,更不希望当着同学的面出丑。上学期在课上就曾发生了一次,一个学习很好的孩子仅仅因为一道数学题做错了,自己感觉到很没面子,伤心的哭了一节课。这种情况的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当着同学的面受到批评。孩子的面子比大人的面子更重要,这是由孩子所处的这个年龄段的特点所决定的。那些原因在成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在孩子的眼里那是很严重的事情,不了解原因而当面批评孩子,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问题变得更糟糕,孩子的心理就会产生抵触的情绪,是的对孩子的教育很难继续下去。孩子做错了事确实要受到批评,有时甚至要受到应有的惩罚,但这些都应发生在尊重孩子的自尊即所谓的面子上,对孩子的批评要让孩子能够接受,特别是批评要就事论事,对于孩子以前所犯的错误切不可翻旧账,否则还让孩子更加难堪,会让孩子产生消极的情绪,失去信心。
5.面子 篇五
那是在今年国庆,我去农村老家探望了奶奶,我才刚到奶奶家,村子里就有不少小伙伙伴聚集到奶奶家,来看看我这个城里长大的孩子。
我给他们讲了城市里的东西,有飞机啊,汽车啊,还有电脑游戏……还有爸爸妈妈带我出国的见闻,我一股脑讲着,他们一个个听得津津有味。说了一个多小时,我感到口干舌燥,肚子也开始“咕咕”叫了,他们知道了,立刻跑回家,给我拿来了饮料、烤玉米、烤红薯,还有许多当地的叫不出名儿的小吃,我看的眼馋,直咽口水,便来了劲,开始吹起了牛皮说:“这些有什么好稀罕的啊,光是飞机模型,我家就有二三十架,玩具小汽车我有一百多辆呢!”他们一个个听了,羡慕地两眼直发光,央求我下次送几个给他们玩玩,并且说:“只要你把城里的好玩的讲给我们听,我们把这些都送给你!”其他人也都跟着附和着点点头。我经不住诱惑牛皮开始吹的越来越大,也飞的越来越高……
在国庆节的最后一天,我要回家了,我正想和小伙伴们坦白,可我在几个孩子家门前敲了好长时间,都没有人回应,我只好在爸爸妈妈的催促下,极不情愿地慢慢吞吞地上了车。突然,几个小伙伴满头大汗地跑来了,还带了一个大袋子,里面装满了我最喜爱吃的烤玉米,他们是来送我的,并且真诚地恳求我:“能不能送一个小飞机模型给我们啊?”“下次来带点城里的好吃的给我们哦!”……我含着泪答应了。
坐在回去的车上,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对不起你们了,我对你们撒谎了。
那一刻,我真的好后悔!
6.面子作文 篇六
死要面子活受罪可就不值得,受男人称道女人景仰的项羽却做了这事,还为此将命都丢了。乌江之边,霸王仰天长叹:“纵父老连我而忘王,我何面目见之。”便在此自刎。后仍能称其是豪气冲天,而在我看来却是愚不可及,胜败乃兵家常事,一次败仗,有何“无颜见江东父老”。为了这所谓的“面目”,便将再起的期望都抛弃了。若他能放下这面子,回到江东,也许,秦朝后面,便是项羽称帝了吧。然而他终究还是没放下,所以霸王留下的,也终究是一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笑柄啊。君不见,那一身长袖不愿放下身份去求生的孔乙己,便是为那所谓读书人的尊严将命给丢了,那《项链》中为了面子的去借他人的珍珠的女主人,便是为那所谓的女人的面子将自我多年的青春用在了还债之上。这些面子是要不得的啊。
而能审时度势,将面子放下的也大有人在,项羽的对头韩信便是一个好例子,想当年韩信胯下受辱,人皆以为怯,可殊不知当时韩信孤身一人,形单影只,那一剑若真的刺下去了,与屠夫一齐丢名的,便也加上了他,韩信明白审时度势,能放下那子虚乌有的面子,便成就了一代名将,面子诚可贵,生命价更高啊。而同样了解面子是的放下的孔夫子,便是能放下那圣人的脸去请教七岁小童。这些面子是该放的啊。
而在当代,我们也得把握好面子的度。如今闹得沸沸扬扬的两岛问题,这是得锱铢必较的,黄岩,钓鱼岛本就是我国的领土,应对那叫嚣着买岛的日本与不断骚扰渔民的菲律宾,就应当以强硬的态度回击他们,中国的尊严是神圣不容那个侵犯的,一个国家若连自我的面子都维护不了,那他也就丧失了作为国家的资格。
国家的尊严不可失,个人的尊严也是不可失的,单曲打肿脸充胖子却大可不必。本就不是富豪,却要学人一掷千金,所谓的面子是挣足了,可那被追债的尴尬也是接踵而至了;本就不是文坛的人,却要去附庸风雅,结果只是被人坑得血本无归。这些面子是大可抛至一边的,不要的面子不能要,该要的面子可不能丢,当应对他人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时,忍让只能让对方越发的嚣张,用合法的手段去维护自我吧,做人的尊严是丢不得的。
7.面子文化 篇七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各个群体间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变得越来越频繁。然而, 由于每个群体间的价值观、价值取向、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等方面各有差别, 在这个过程中, 必然产生摩擦和碰撞。因此, 这一领域也受到了学界格外的关注。自上个世纪60年代起, 研究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理论主要有克拉克·洪和斯乔贝克在其专著《价值取向的变奏》提出的“六大价值取向”、霍夫斯塔德的“文化维度理论”、霍尔的高低语境理论以及相关的冲突管理理论。这些理论的焦点在于分析不同文化间的冲突, 而不是差异和融合的有机统一。
随着跨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 “间性”理论勃然兴起。间性”亦称为“雌雄同体性” (hermaphrodism) , 指的是某些雌雄异体生物兼有两性特征的现象。“‘间性’一词目前也被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所使用, 指的则是一般意义上的关系或联系, 除了‘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这一点相通外, 与其生物学意义几乎风马牛不相及。”
“主体间性”是“间性理论”的哲学基础。德国哲学家胡塞尔首先提出了“主体间性” (inter-subjectivity) 范畴, 随即海德格尔、哈贝马斯、巴赫金、伽达默尔等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阐释。虽然他们对“主体间性”的看法不尽相同, 但一致之处在于, 他们都对“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均予以批判, 并主张一种“共在”的前提下认识不同主体间的交互作用关系及由此对意义的重组。
“文化间性以文化间的开放为前提, 它承认差异, 承认文化对话时一种力量关系, 在对话互动的过程中, 总会存在着力量的对比, 关键是维持差异, 求同存异, 将心比心, 通过交往、商谈、互为主观等途径扩大宽容空间。所以, 文化间性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宽容, 以文化间的互相开放和永恒对话为旨归。
二、美籍华裔电影中的文化间性
作为外来移民或者移民的后代, 美籍华裔经过在美国长期的繁衍生息, 逐步形成了自己融合东西方文化的独特的文化形态, 这种文化是在东西方文化碰撞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间性”状态的文化, 它既有美国文化, 又有中国文化, 是不同文化形态相互交融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
《喜福会》 (The Joy Luck Club, 1993年) 、《面子》 (Saving Face, 2005年) 这两部电影是以美籍华裔为主创人员, 题材和内容上表现第一、二、三代美籍华裔自身生活和情感纠葛的电影。这两部电影不同于另外一些题材类似的电影, 比如《刮痧》《推手》《喜宴》等影片, 这些电影首先设计了“闯入者”的角色, 再以外来者的视角, 从题材和内容的角度, 展现东西方文化的对立、冲突。虽然这些电影将故事发生的地点限定在了在美华裔的生活圈、文化圈中, 也多少涉及了文化融合的内容, 但关注的重点依然是不同文化的二元对立。而《喜福会》和《面子》这两部电影在表现东西方原生文化碰撞的同时, 更多的站在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间性”文化立场上, 来看待不同文化共生、交流、对话、融合的状况, 具有典型的文化间性。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碰撞、交融的语境下, 电影无论对于西方看待中国文化, 还是中国看待西方文化, 都是重要的交流、对话的媒介。《喜福会》《面子》这两部电影本身呈现的是一种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间性”状态的文化。而对外的文化传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要通过间性状态的文化, 才能将自身的文化有效地向他者进行传播。比如, 就美籍华裔文化而言, 中国传统的文化形态很多都是通过诸如“唐人街”等美籍华裔聚集地为介质在美国开始传播开来的, 无论是中国传统饮食 (中餐外卖) 、武术 (功夫) , 还是电影 (香港电影, 特别是李小龙的功夫片) 都是最先通过美国华裔文化圈, 在西方逐渐传播, 乃至流行开的。因此, 对《喜福会》和《面子》这两部具有文化间性的电影进行研究, 探寻其中独特的“间性”状态的文化, 将可能为对外文化传播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三、电影《喜福会》和《面子》中的文化间性
电影《喜福会》讲诉的是四对性格迥异的母女旅居美国的故事。因为出生和成长在中国, 四位母亲的身上带有强烈的东方思维, 当她们远渡重洋来到美国, 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依旧深深地根植于她们的思想之中。而她们的女儿, 因为出生在美国, 并且接受了美国的教育, 其价值观、性格都和她们的母亲大相径庭。在日常生活中, 四对母女之间遭受了各种的摩擦, 归根到底是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化的差异。在电影中, 导演很好地利用各种镜头向观众展现了中美之间的文化冲突, 包括家庭、等级、婚姻观念的不同。但是, 导演并没有继续推波助澜, 加剧中美文化间的矛盾和误会, 而是站在了文化间性的立场上, 承认了中美文化间的差异, 以一种开放、理解的姿态进行对话。随着剧情的深入, 作为第一代移民的母亲和第二代移民的女儿身上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母女间相互倾听彼此的故事, 相互理解, 通过沟通、求同存异的方式去看待彼此身上的差异。
电影《面子》同样站在了文化间性的视角上去审视中美文化间的差异。《面子》的故事线索很清晰。寡妇母亲高慧兰早知自己的女儿小薇是一名女同性恋者, 为了怕丢面子, 还不停地给女儿相亲。在一次舞会上, 小薇遇到了芭蕾舞女孩儿维维安, 她们一见钟情。同时, 母亲高慧兰意外怀孕了。孩子的爸爸究竟是谁?这两件事情交织在一起, 将电影推上了高潮。导演伍思薇站在文化间性的视角上巧妙的处理了这一矛盾。母女间开始相互诉说、倾听彼此的内心世界。女儿小薇跑到机场去挽留即将出国的维维安, 母亲在小薇的支持下说出了孩子的生父的名字。母女间正是承认了彼此的差异, 求同存异, 相互信任, 相互宽容, 才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圆满。
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跨文化交际成为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 来自不同文化的群体在交往中必然遭遇文化碰撞。但是, 除了碰撞以外, 还有融合。在这方面, 文化间性理论在看到文化对立的同时, 更多地从文化交往、融合的角度看到了多元文化共生、交流、对话、融合的状态。电影《喜福会》和《面子》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关键词:文化间性,喜福会,面子
参考文献
[1]黄鸣奋.网络间性:蕴含创新契机的学术范畴[J].福建论坛, 2004 (4) .
[2]赵丽涛.文化间性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化再反思[J].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 2014.3.
8.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西方“面子”观 篇八
对于第二语言教学者来说,了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中西方对“面子”的不同解读造成的交际冲突,也是跨文化交际中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在中国,请客吃饭时,主人为了“面子”,点菜的数量往往超过实际人数很多;饭桌上,中国人更是常常劝客人喝酒,且表示“你不喝就是不给我面子”。
留学生们往往不能理解中国人所说的“面子”。在他们看来,明明吃不了,还要点那么多菜,这是浪费的行为,为何会和“面子”有关?喝不喝酒完全是取决于自己的意愿,为何不喝就是不给对方“面子”?如若在中西方文化中,不能意识到中西方对“面子”的不同理解,则很难实现成功的交际。
萨丕尔曾指出:种族和文化的分界线确有点和语言的分界线相应的趋势[1]。法国学者K.Baldinge也曾明确表示:语义学的特征是把人的注意力从封闭的语言结构引向了开放的经验结构,从语言学引向了非语言学世界以及关于这个世界的经验的逻辑[2]。要想真正理解东西方对“面子”的解读,就必须回归到东西方的文化中进行理解。
正如胡先缙(2004)先生所述,中国人所说的面子代表一种社会重视的声誉,包括“脸”和“面”[3]。“脸”和“面”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方面,同时在中国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虽然“面子”一词首先是由胡先缙先生介绍到西方的,但是西方根据其文化,也对“面子”作了多方面的阐释,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Goffman的“自我与面子功夫”理论和Brown、Levinsion的“面子”理论[4]。Goffman认为“脸面工作”(facework)指的是避免威胁他人面子和修复受损面子的策略。Brown和Levinson把“面子”进一步分为消极面子和积极面子。消极面子是指行为有自主的权利,积极面子是指希望得到他人的赞同和喜爱。西方的“面子”,深受个体主义取向为主的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而中国的“面子”观多是由集体主义文化决定的,“面子”是一种公共形象而不是自我形象。以下列举几个能反映中西方“面子”观的典型案例,来说明中西文化在“面子”理解上的差异。
电影《刮痧》[5]中生动地体现了“面子理论”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影片中许大同和约翰的儿子因为玩玩具而发生冲突,许大同为了给约翰“面子”,当众打了自己的儿子一巴掌。但对于美国人约翰来说,却完全不理解这一做法,不理解中国人对“面子”的独特解读,更不理解中国人教育孩子的方法。对于来自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许大同来说,当自己的“面子”与他人的“面子”发生冲突时,要从集体主义出发,首先照顾他人的“面子”,而保全他人面子的方式往往是自贬自谦,这也就是语用学中常常提到的“损益原则”。后来,儿童福利院认为许大同虐待孩子,许大同请了自己的上司兼好朋友约翰做了辩护律师,因为许大同坚信自己的好朋友一定会维护他的“面子”,极力为他辩护。出乎许大同意料的是,约翰最终向法庭证实了许大同确实打过自己的孩子。由此,许大同愤然辞职,他认为自己的好朋友出卖了自己,根本就不够朋友,没有顾及到自己的“面子”。相对中国人感性的朋友观,西方人的朋友观更为理性,他们是先法律、再道理,最后才是情面;而中国的价值观中,情面是先于法理的。
日常现实生活中也不乏此类现象。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送礼”都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但是这种相似行为的背后,却隐藏了中西方不同的“面子”观。在中国,“送礼“时往往要讲“面子”,“面子”的体现方式常是由礼物的价值决定的;越贵的礼物就越表示给对方“面子”。而在西方国家“送礼“也讲“面子”,但是这种“面子”更多的是由礼物代表的情谊决定的;亲手制作的礼物往往比昂贵的商品更能体现受方的重要性。在西方人的观念里,能收到他人特意为自己用心制作的礼物是件非常有“面子”的事情。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一定要非常注意礼物的包装,因为西方人认为通过包装就能看出送礼人是否给自己“面子”。此外,中国人为了照顾双方的“面子”,都是避开送礼人以后才拆开礼物,以免送礼人因为礼物价值轻而丢“面子”或是显得自己迫切地想要收礼而失了“面子”;而西方人为了给送礼人“面子”,更倾向于当着送礼人的面拆开礼物、表示赞赏。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面子”策略在饭桌上也得到充分的体现。中国人请客吃饭时,常常会亲自为别人夹菜。为了给主人“面子”,即使不想吃或者菜不合自己的口味,客人也会吃下去。这是为了显示礼貌和客气,营造一种“一致”的交际氛围,我们维护的是对方的积极面子。而美国人在吃饭时通常只会说“help yourself”,他们注重的是尊重对方自由选择的权力,美国人倾向于满足交际对方的消极面子。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以及价值观念的不同,“面子”的文化意义也就体现出了较大的差异。如果交际过程中不注意“面子”在东西方文化意义上的差异,必然会导致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对“面子”的理解,有助于在跨文化中规避交际冲突,进而在中西交际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误会的产生。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Brown P,Levinson S.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8
[3]陈融.《面子·留面子·丢面子——介绍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原则》,《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第4期,1986
[4]黄光国、胡先缙等《面子——中国人的权利游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9.面子与友谊作文 篇九
最近几天,我的心好累啊!
那次,我明明知道朋友没钱,却叫他办“招待”想起来真的很可恶啊!!我的心在问自己:“你觉得你错了吗?”我狠狠的回答:“不,我才没有错,你少管闲事”。可是我知道,在我的心里面有个人,他在对我说:“你真的没有错?你以为你是对的?”不不不!!我没错,你少管闲事。我还是知道,我是错了,为例面子,我从来不会认错,免得坏了我的名声。“你错了”一个熟悉的声音交杂在耳旁。我回头一看,什么人有没有,“我不在你能看见的世界里”“是吗”我半信半疑。“我什么都不知道!!”我疯狂的叫着!拿着书包奔进了教室,拿除了课本像以前一样一本正经的读起书来,想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老师提了一个问题,我还在想那件事。“你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不安的站起来,好像老师什么都知道似的。由于我学习成绩从来不下1名,所以轻轻松松就答出来了。
此时,窗外由晴转阴,“你有什么心事吗?我看你上课不怎么听课”。“啊,没~~没没”此时窗外由阴转小雨。下课后,我在同学面前说了声“对不起,昨天的事,请原谅”。然后飞快的跑出了教室。“你做到了。”那个声音再出现在我的耳际,“再见,我的任务就是让你认错,而现在完成了,我也该走了,再见”天空由小雨转晴了。冲出教学楼,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
10.面子优秀作文 篇十
你是如此金贵,听不得流言蜚语的孩子。
后来你说,也不过是因怕别人嘲笑,怕因此而丢了面子。
哦,孩子,你也开始懂得什么叫面子了吗?
你从来不愿向别人透露家里的窘困境况,是因为面子吗?你从来都不愿把朋友带到家里来,是因为面子吗?你上学放学时从不愿让我送你接你,也是因为面子吗?
亲爱的孩子,“面子”何时被你曲解成这般模样?
没错,我们过得并不好。看看这陈旧的木门,看看这碎了一角的窗户,看看这款式老套的木床,还有这灯,这桌,这椅,无一不显出我们窘迫的生活来。所以孩子,因此你觉得很没面子么?
自我和你父亲下岗,便渐渐变成这副模样。单位收回了你父亲的员工“公寓”(即使那只是一幢旧式居民楼里的仅有40平方的小屋),我们搬进了这潮湿阴暗的平房,开始为下雨天多找几个接水的容器而担忧,开始为摇曳的忽明忽暗的吊灯是否会影响你的.视力而着急。孩子,这些事情,你即便是看在眼里,是否出也不屑于理睬的?
你父亲曾学过点修车的技术,于是在路边摆了个修车摊;而我,则在你表舅的油焖大虾摊上打下手。自此以后,你父亲的手上便总是带着污黑的机油,而我走过,空气里总带着股油烟味。
你放学时总会经过那个油焖大虾的摊子,而我总是在手忙脚乱地给客人端菜。你看到的我无非是这个样子:满头大汗,急急忙忙,趿拉着一双破旧的拖鞋。有一次你走过时,我恰巧有空闲,正准备与你打招呼,却见你悄悄指了指身边衣着光鲜的同学,拼命给我使眼色。我只得作罢,心里却陡然生出许多失落。孩子,我是你的母亲,难道喊你一声也不行吗?我即便是这个样子,即便再卑微,也是你的母亲,不是吗?孩子,你究竟是因为什么呢?又是面子罢。
孩子,你已经长大了,十四岁了,你该明白,面子并不是别人随意取笑便会丧失了的,面子也不是因生活寒酸便会失掉了的?面子怎么就这样被你曲解了呢?
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尽了自己的全力努力生活,为这个世界出了力,便是有了面子的,值得骄傲的。你的那些光鲜的同学,也不过是与我们一样的人罢了,只是如今他们拥有比你优越得多的生活条件罢了。而出生时,他们与我们一样,都是赤条条的!
孩子,请抛开你那所谓的“面子”,挺直腰杆生活吧!
11.女人“面子”的误区 篇十一
误区之一:“狐假虎威”借面子
肖肖正值豆蔻年华,却像“寒号鸟”一样整天玩乐。有人劝她“应该趁年轻好好学点本事,干一番事业,成功的女人才有面子。”肖肖说:“女人只要找个有‘面子’的丈夫,‘夫贵妻荣’自己就有了面子。”后来她的确找了位有“面子”的丈夫,可是不久丈夫却以她不学无术,在外没有工作能力,在家不会理财管家,和她离了婚。肖肖后悔莫及,方感到面子要靠自己努力,“借”面子是靠不住的。
借面子的错误在于:一方面抹杀了女人自我追求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此而养成了惰性,使自己丧失了自我奋斗、自我实现、自我提高的机会。事实是,借别人的面子往自己脸上贴往往是贴不上、粘不紧的,即使贴上了也是假面子,正如“狐假虎威”一样被当作笑料而更没有面子。
误区之二:“顾此失彼”抢面子
小娟生性要强,看到身边有的女人家庭条件优越,物质享受丰厚,觉得相形见拙,实在没有面子。于是,她暗暗下决心“抢”面子,即利用当会计的权力一下子使自己变成了阔太太。不料想,她的行为很快被发觉,她也很快锒铛入狱。小娟“抢”面子不成,反而后悔终生。
不择手段“抢”面子使其丧失了理智,对面子偏面追求的结果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抢”面子的人正如鲁迅所抨击的那样:“要面子是好的,可惜的是这‘面子’圆机活法,善于变化,于是就和‘不要脸’混起来。”这无疑说明,做人要有“人样”,即保持健全人格,爱面子说到底是好好做人,不能出“格”,如果失去人格,即使地位显赫,腰缠万贯,照样没有面子。
误区之三:“弄巧成拙”争面子
王嫂极要面子,可苦于丈夫“无能”,始终没能让她有“面子”。于是,她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希望儿子从小学习拔尖,日后一举成名,给她争回面子。哪知,事与愿违,儿子被逼的患了“学习恐怖症”差点跳了楼。结果希望成了泡影,她还受到家庭、社会的多方指责,更加没有了面子。
王嫂的例子向人们折射出这样一个道理:要面子是人的本能,但是“君子生才,取之有道”,争面子要立足自己,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辛勤劳动获得;相反,给别人施压,让别人为自己争面子,只能是既伤害了别人又不能为自己争面子。
误区之四:“瞎子点灯”装面子
娇娇和男友的家庭条件悬殊,为了在男友面前装面子,她告诉男友说,她家和他家一样富有。一天,听说男友要到自己家做客,她不得不把男友带到自己一个家庭条件很好的同学家,谎称这就是自己的家。终于有一天被男友识破了,断然与其分手。
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并非仅有,为了面子有人弄虚作假、谎称谎报、大吹大擂。皆是“瞎子点灯——白费蜡”,费了好大力气却“不攻自破”,结果是蜡消面失,脸上仍然无光。
误区之五:“打肿脸儿”护面子
小青在同学中一直说她爸爸是“工程师”,不料想有一天当农民的爸爸突然进城来看她。当着同学的面,看着一身土气的爸爸,她说“不认识”。她爸爸流着泪离开了学校。小青的同学纷纷指责小青。小青护面子反失了面子。
“打肿脸儿充胖子”是不可取的,因为忍痛打肿的脸终究要“原形毕露”。维护面子实际上是人生的艺术,体现了做人之道,它要求在要自己面子的同时必须注意维护别人的面子,不以损伤他人的面子来换取自己的面子。
在生活中,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面子观,以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把握面子,避免走入误区。
12.给学生一个面子 篇十二
关键词:学生,面子,面子心理
青少年学生经常提到“面子”一词, 例如某某不给面子, 某某没有面子, 某某好要面子等。学生要面子是公认的。面子是一个人上进的潜在动力, 实质上是人们自尊心理需求的外在表现, 当这种自尊需求达到满足时人们就觉得有面子, 否则就感到没有面子。面子是人的尊严的外在表现, 要求获得别人的尊重是天经地义的, 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更希望得到面子, 以期得到像大人一样的尊严。爱面子的学生, 才可能把教师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要求, 才可能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但是学生的面子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学生个人对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定位, 定位的高度不同决定了对面子要求的程度不同;定位的方向不同, 决定了对面子追求的内容不同。其次是学生个性的差异, 包括性格内向、外向, 要强不要强等情况, 不同个性的学生对面子的要求程度是不相同的。因此, 尊严并不总是直观地表现为面子, 但在多数情况下, 学生的面子间接或直接折射出其对尊严的要求。
人人都要面子, 人人都希望维护自己的面子。面子问题关系着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融洽和睦。教师是否尊重学生的面子, 往往关系着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和对未来的成长道路能否正确选择。因此, 班主任在班集体管理过程中, 应充分认识和利用学生的面子心理, 给学生面子, 让学生有一个自我认识的余地, 进而更好地发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一、给学生一个面子, 有助于学生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 有助于融洽师生关系。
就初中学生而言, 面子主要是由他们所面对的学习情况所决定而获得的。初中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每次考试、测验或作业批改等的情况就是对他们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当学习任务完成得好, 取得了好的成绩, 教师表扬, 同学羡慕, 这时他的这种内在心理需求就得到了满足, 随之产生愉悦的情感, 觉得有面子, 并从中获得继续努力的动力;当某次学习任务完成得不太好时, 面子需求不能得到满足, 心里觉得不是滋味, 便会暗下决心, 努力拼搏, 力争下次完成得好些以挽回面子。同时, 某学生如果有某方面的特长, 在班集体活动中得到了展示, 并获得了他人的认可, 这时他对自己的定位又会延伸到这个活动领域, 在面子的动力作用下, 产生发展这些特长的需要。如我班有个学生, 不仅学习好, 而且字也写得好, 教师和同学都夸赞与羡慕她的好字。她为了在公众面前保持美好形象即好的面子, 表现更出色, 上课积极发言, 班级活动踊跃, 出黑板报也比以前积极, 书法更好了。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但是当被人肯定的心理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 从而不能在好的方面获得进步时, 学生就会对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定位的认识有所变化。不同性格的人的变化是不同的。性格内向、不要强的学生会把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定位下调至“小人物”的地位, 表现出来的是默默无闻, 人际交往狭小, 有事埋在心底, 对什么事都显得无所谓, 甚至无动于衷;性格内向、要强的学生虽然也不爱言谈, 与人交往少, 但在某些方面显得比较倔强, 对关系到自己的事情比较敏感, 甚至暴躁, 看问题往往容易偏激, 认为不能让人小瞧自己;性格外向、不要强的学生会扮演“捣蛋鬼”的角色, 往往表现为比较喜欢接下嘴, 甚至哗众取宠;性格外向要强的学生会上调自己在班集体中的定位, 处处表现出与众不同的言行, 成为教师与同学心目中的“骄子”与“英雄”。给学生一个面子, 接受学生常说的“我的班规我作主”, 采取学生自主管理, 教师进行无声的教育方式, 就在于打破学生传统的被教师管理的局面, 提高学生的自主权、自控力。无声的教育必须建立在尊重、信任、理解学生的基础上, 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无声的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还可以迸发一股无形的力量, 激励学生积极进取, 有时还可以调和气氛, 形成和谐的局面。换句话说, 只要无声的教育恰到好处, 就可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给学生一个面子,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控力, 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力。
屡教不改的学生一般自控能力较差, 在行为上常常表现为“不自觉地”、“不经意地”犯错误, 没有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 受到批评后便“破罐子破摔”。学生的自控力没有发挥作用, 单凭教师的教育作用是不能获得预期效果的。人在遇到尴尬境地时, 非常希望别人能给个面子, 化解难堪。学生也是如此, 他们正处于青少年成长阶段, 难免有这样或那样的过失或错误, 有的学生的行为举止往往是无意识的行为, 只要所犯的问题不是违反原则性的大事, 教师最好不要草率行事, 用耐心、宽容给学生一个台阶下, 给他留一个面子, 就是给他留下了信任、关爱、期望、自尊和一个认识改正的机会。学生能从教师的宽容中感到教师对他的爱护和在人格上的尊重。屡教不改的学生自尊心往往受到过挫伤、打击, 在心理上表现出矛盾和恐惧不安, 有一种无形的压力, 在行为上常常表现为:有话不敢向教师讲, 有问题不敢向教师请教, 有益的活动没有勇气参加。教师对学生宽容, 绝不是对学生所犯错误进行袒护、放纵、任其自流, 而是要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 让学生的自尊心从自卑感、恐惧感中摆脱出来, 消除顾虑, 解除学生因犯错误而挨批评所形成的心理压力, 恢复师生之间的正常交流, 还给学生一份尊重、信任和理解, 如此才能唤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信任和理解, 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缓和, 学生就会主动靠近教师, 敢于质疑, 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当学生体会到“老师终于原谅我了”后, 就会释放心中压力, 转化为动力, 由消极被动地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地学习, 成为学习的主人。有一次我在教室里监考, 学生们都在认真地答题。突然我发现中排有个男生动作很不正常:他时不时悄悄地左顾右盼, 手在桌斗里摸索, 两眼往下偷窥, 也不时偷看监考老师。于是我趁其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地来到这位学生身边停了下来。我什么也没有做, 既没有伸手去掏他的书, 又没有批评一句, 甚至连看也没看他一眼。停顿了几秒钟, 我又若无其事地走开了。可我眼睛的余光看到他翻书的手已收了回来。考完试后, 这位男生低着头来到了我的办公室。看他满面悔色、欲言又止的样子, 我做了个手势制止了他, 因为同办公室的其他教师都在。我另找了一个话题和他谈了一会儿, 却只字未提他作弊的事。后来, 我意外地在办公桌上发现了一张留言条:“老师, 谢谢您保全了我在全班级同学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给了我的一个极大的面子。当时我真的很害怕您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揭发我。若是那样, 我可真是颜面扫地!可是您给了我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老师, 我错了。考完试后, 当我忐忑不安地去办公室欲向您‘自首’时, 您又不让我在其他老师面前丢脸, 又给了我这个不争气的学生脸面。老师, 谢谢您给了我的面子。我错了, 您狠狠地骂我吧, 惩罚我吧。今后我一定不再抄袭了, 做老师的好学生, 做诚实守信的学生。”如此诚恳的表白与反省, 让我感动, 让我久久地感慨, 我的一个小小的宽恕, 换来的是一位学生在思想上的洗礼与再生, 也许这件事将会对其今后人生发展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如果我当时直接来一个现场抓获, 没收其书, 甚至采用更严厉的惩处手段———将考卷没收、撕毁或判为零分, 或者在办公室当众批评, 乃至请来家长, 那么只会使他的面子彻底丢尽, 进而使他的灵魂蒙受一场致命的打击。若这样的话我就成了摧残青少年学生心灵的刽子手了, 甚至还会发生令人意外的可怕后果。所以说师生间和谐统一的气氛会冲淡学生心中不愉快的阴影, 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问题。给面子就是给予他们进行自我教育、悔过自新的契机。
三、给学生一个面子确, 也留给教师一个台阶下。
修养不好的教师, 一般不珍惜学生的面子。他会让有错的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灰溜溜地挨训或声泪俱下地检讨, 这是在损毁学生的面子, 打击学生脆弱的心灵, 因为伤口在暴露无遗时往往会恶化, 学生进而会变得玩世不恭起来, 甚至与教师为敌, 也不给教师一点台阶下。所以修养好的教师一定会处理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例如有一次班长向我汇报说, 近期有两个同学经常抄袭别人的作业, 许多教师也向我反映此类情况。班会上, 针对这件事, 我严肃地说:“近期有二位同学经常抄袭别人各科作业, 让许多老师很生气, 请这二位同学站起来。”话音刚落, 学生的目光就落到了这两个人身上, 李利很主动地站了起来, 低着头, 有认错的态度。而曹静却稳稳当当地坐在位子上, 显得很满不在乎的样子。我沉不住气了, 厉声问:“曹静, 你为什么不站起来!”曹静没理我。“站起来!”我有点失态, 曹静才勉强地站起来。教室里充满了火药味, 静得出奇, 暴风雨可能要来临了。我的大脑也在飞快地转着:怎么办?狠批她一顿, 让她当众出丑, 让我赢足面子, 她肯定接受不了, 咆哮教室, 那我肯定也下不了台阶, 毕竟她还是学生。僵持了一会儿, 为了化被动为主动, 当时不打算过分批评他俩, 我的脸色阴转晴, 和蔼地说:“这样吧, 你们两位各自写一份反省书, 放学后交给我, 都坐下吧。”曹静犹豫了一下, 坐下了。学生中间传来了轻微的骚动, 正在这时, 下课铃响了, 我乘机逃出了教室。放学后, 因学校开会, 我晚回办公室。一到办公室, 一眼就看到曹静在门外等候我。“曹静, 这么晚了, 你怎么还不回家?”她低着头小声说:“我知道您去开会了, 老师, 我来是向您承认错误的。老师, 您今天是有意给我留面子。”她眼睛有些湿润, “老师, 我错了, 我保证今后不再抄别人的作业了。”我轻拍了一下她的肩膀, 笑着说:“我们师生应该成为要好的朋友, 我相信你会变好的, 赶快回家吧。”看着她远去的背影, 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班主任在处理问题与特殊的学生发生矛盾, 一触即发时, 能否机智地选择避开呢?若教师不主动避开, 学生可能会采取不理智的举措, 势必会两败俱伤, 尤其教师一方, 不论胜败, 其结果都是失败的。
13.面子作文800字 篇十三
过了一会儿,教师站了起来在课室里一边走动一边巡视,渐渐的离我近了,本来心里想向教师请教的问题,却在自我紧张得直哆嗦的情景下,教师慢慢的从自我身旁走了过去,心里好想大声地报告教师:我有道题不会做,想请教你。但就说不出口,怕受到教师的批评,怕自我在同学面前丢面子,心里就这样一向想着,七上八下乱蹦乱跳的,一次又一次再为自我打气鼓励,但就是不敢向教师提问。心想:还是算了别问,这么简单的题必须会做出来的。
又过了几分钟,都快把脑袋想破了,但始终还是想不出来,想问教师的话都到嘴边了,但却又缩了回去。心里想:还是等教师一会走过来时再问吧。就这样,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但我还是没有想出该题的解法。
教师最终又巡视过来了,这次我最终鼓起了勇气,站了起来,把挡在自我脚窝上的凳子往后挪了挪,指着练习本上的题向教师说:“教师……”教师见我叫他便问道:“什么事”“没,没有!”我紧张地说。教师听见没事,就慢慢的又走开了。这时,我的心很就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怎样办呢到底是问还是不问如果问,又怕教师批评,同学嘲笑,但如果不问,又怕自我永远也不会做这道题。”就这样我抱着“明天再问也不迟”的心态一天过了又一天。
14.要“面子”,更要“里子” 篇十四
在职场中,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心态,
对此,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给大学和中学毕业生写的“11条人生格言”中,有这样十分重要的一条:
“这世界并不会在意你的自尊。这世界指望你在自我感觉良好之前先要有所成就。”
我觉得:这一条指出了我们不少员工存在的一个致命的错误:过于在乎自己的“面子”,即自尊心甚至虚荣心。他们把自尊心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结果,可怜的自尊心和虚荣心是保留了,但是失去了实在的回报,更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和机会。
要有发展,就必须与这种不牢靠的自尊心和虚荣心作斗争。
要“面子”,更要“里子”!换句话说,很多时候自己所谓的“面子”其实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自己的“里子”,也就是内在的能力。
曾经在名为《思维与智慧》的杂志上看过这样一篇文章:
有一个韩国小男孩家里非常穷,全家七口人挤在一间旧房子里住,酒糟是他们的主要食物。作为家中最小的男孩,他每天都有一项重要任务――想方设法买到最便宜的酒糟。
每天他吃完酒糟去上学,脸总是红红的,从他身边经过的人总能闻到刺鼻的酒味。
有一天,他经过老师身边,老师突然叫住他,怒气冲冲地说:“我闻到的是酒味吧?你居然敢红着脸、醉醺醺地来上学。太不像话了!”
他低下头,一句话也不说,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从未做任何解释,
此后,他帮母亲一起做豆包和爆米花,然后拿到街上去卖。
一次,母亲让他换个地方去卖,他很不情愿,因为那里邻近有一所女子高中。尽管他平时不太在意个人形象,但在女中旁边卖小吃,仍然让他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不得已,他只好戴上一顶草帽以遮挡自己的脸。
然而当时是冬天,母亲见他这样很奇怪,当她得知原因后很伤心地说:“你没有去偷,去抢,是用自己的双手在劳动,这是堂堂正正的事情,没有什么可丢人的!”
母亲的话如当头棒喝,也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因为他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自己完全没有必要因为家境贫困而产生自卑心理。
这件事后,他变得自信而且坚强,也培养了他决不服输的性格。之后,他的学习成绩一直是班里的第一名,年年获得奖学金,没花家里一分钱便取得了高中毕业证。1961年,他顺利考取韩国名校高丽大学,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后来,他担任了韩国总统,他的名字叫李明博。
如果没有母亲的那一句话,年少的李明博可能会深陷自卑的情绪中不能自拔。但那又能改变什么?只能是照样贫困,依旧被人看不起。
贫穷并不可怕,怕的是没有改变这种状况的决心,别人看不起自己也并不可怕,怕的是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15.豪华校门只是面子工程 篇十五
2009年年末, 广东省常平中学高中部的新校门正式启用, 这座耗资130多万元的校门在建成之前就饱受该校教师和学生的指责:“花这么多钱, 实在太贵了。”常平中学校长则称, 校门修建是政府工程, 由政府出钱, “130多万元也不是很多”。 (《广州日报》2009年12月29日)
新校门花了130多万元, 按其建筑面积算来, 每平方米造价是1.8万元。在普通老百姓眼中这已算得上是天价了, 但该校校长却认为钱并不是很多, 其理由是, 钱由政府出, 学校没花一分钱。但是, 当地政府将财力花在一个本来就不需要修建的重点中学校门上, 还有多少钱会投到那些更需要花钱的薄弱学校上呢?
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应将工作重心向薄弱学校倾斜, 把钱花在刀刃上, 而不是只为重点中学锦上添花。
16.挽回面子的艺术 篇十六
帮助别人挽回面子,意味着给他们一条路子摆脱困境,同时使他们尊严无损。这需要创造力、耐心,有时还需要另辟蹊径。
As a child, I was in the public library every Saturday. And every week, I checked out the same book, year after year. Up I would walk, put that dog-eared1) book in the return slot, and stand very still until Ruth Setzer, one of the librarians, checked it in. Without a word, she would extend her arm to me, with my treasure at the end of it. I would run back to the children’s section until Mama was ready to go. Then I would check it out again and take it back home, where it obviously belonged.
One Saturday, Mrs. Barnett, the head librarian, summoned me to the circulation desk, a formidable walnut fortress. The other librarians gathered around as she handed me a package. “Now,”she said sweetly, handing me my own copy of the book, “we hope you might leave the library’s ‘Adventures of Pippi Longstocking?here so other children might read it.”
When I turned 15, Mrs. Barnett offered me a job working at the circulation desk, that great ship I had hovered in front of every Saturday for years. Ecstatic to be among all those books, I can still hear the sound of the book-cart wheels as I rolled through the stacks, lost in that magical world.
One morning that quiet magic was shattered when an irate woman slammed shut a card catalog drawer and stomped2) to the desk.
“I cannot believe,” she fairly hissed3), “that this library doesn’t have any books about psychology! It’s an outrage! How dare you call yourselves a library.” Being the only one at the helm4) at that moment, it was up to me to respond.
Timidly, I did. “I know I’re shelved psychology books before,” I began.
“Really?” she interrupted, “there’s none in the card catalog. Zero! Ridiculous! Aren’t there any grown-ups who work here?”
“They誶e in a meeting right now,” I whispered, scared. “But I’ll help if I can.”
She stomped back to the card catalog, with me trailing meekly behind as Pippi never would have. “Where were you looking?” I asked.
“Well, young lady, where on earth do you think I was looking?” she answered as she flung5) open a card drawer.
The drawer she had opened was the “S” drawer.
“Well,” I answered quietly, “perhaps we should try the alternate spelling.” And I gently moved her to the P drawer.
It was a moment of real clarity for me: Helping her save face and retain her dignity as a human being was important, even though (and perhaps especially because) she had been berating me.
Decades later, I was in line at Giant Foods watching a woman buy eight items, including a package of the cheapest, fattiest meat imaginable. As the cashier rang up6) her items, the woman asked repeatedly for the subtotal, digging into her change purse and realizing as the meat made its journey up the conveyer belt that she could never afford it. She lacked $1.07, and with the saddest eyes I had ever seen, told the cashier to put it back.
I couldn’t bear it. “Excuse me, ma”Im,” I said as I bent down between my cart and the chewing gum display. “You must have dropped this.” As I handed her a $5 bill from my own pocket, pretending I had found it on the floor, she refused it at first.
“Oh, no,” she said quietly, “it can’t be mine.”
“Well, it’s not mine either, so it’s your lucky day!” I replied, extending my hand.
In that moment, I realized that my learning about saving face had started years before in that library. Rather than enforce their rule about how many consecutive7) weeks a book could be checked out, the librarians had helped me save face by giving me my own copy of “Pippi Longstocking.” And while standing in that grocery store line, I recognized that saving face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Helping someone save face involves giving them a way to exit the situation with their dignity intact. It involves creativity, patience, and sometimes looking the other way. And it puts the impulse on giving, where it should be.
小时候,我每周六都呆在公共图书馆里看书。每一周我都会借出同一本书,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我会走上前去,把那本书角都卷起来的书放到还书口,然后静静地站着等,直到露丝·塞茨尔——图书管理员之一,把书检查、收回,一言不发地再伸手把书递给我。我会跑回儿童区,直到妈妈打算离开。然后我再把那本书借出带回家,很明显我的家才是真正属于它的地方。
有一个周六,图书馆馆长巴尼特女士把我叫到借书台,庄严的胡桃木制成的借书台像一座堡垒。她递给我一个包裹时,其他图书管理员也围拢了过来。“好吧,”她一边温柔地说着话,一边把真正属于我的书递给我,“我们希望你能把图书馆的《长袜子皮皮历险记》留给其他孩子,让他们也能读。”
我15岁时,巴尼特女士给了我一个在图书馆借书台工作的机会,也就是我多年以来每个周六都流连忘返的地方。身居书的海洋之中令我狂喜不已,我依旧能听到自己推着手推车走过一堆堆书时车轮发出的声音,我深深地沉醉于那个神秘的世界。
一天上午,那神秘世界的寂静被一个气呼呼的女子用力关卡片抽屉的声音和跺脚声打破了,她冲到了借书台前。
“我简直不敢相信,”她生气地低声说,“这个图书馆居然没有关于心理学的图书!太可恶了!你们居然敢叫图书馆!”由于我是当时惟一当班的人,我得说点什么。
我有点胆怯地开始说道:“我知道我就码放过心理学的书籍。”
“是吗?”她打断了我,“卡片上一本也没有。没有!太可笑了!这里难道没有成年人上班吗?”
“他们都在开会,”我小声地说,心里很害怕,“不过可以的话我很乐意帮忙。”
她跺着脚回到卡片柜,我温顺地跟在她身后,就像“皮皮”从来都不曾做过那样。“你在哪里找的?”我问。
“嗯,小姑娘,你觉得我在哪里找的呢?”她一边说一边猛地拉开了一个卡片抽屉。
她拉开的那个是“S” 抽屉。
“嗯,”我悄悄地说,“也许我们应该试试不同的拼写。”然后我轻轻地把她领到了“P”抽屉旁。
那个时刻我真正明白了,帮助她挽回面子维持尊严非常重要,甚至(也许特别因为)在她斥责过我以后。
几十年过去了,我站在Giant Foods商店的收银台旁等着付钱,看到一个妇女买了8件物品,包括一包你所能想象到的最便宜的肥肉。当收银员计费时,妇女一边不停地问总计多少钱,一边在她的零钱包里摸索着,当那块肉到了收款台前的传送带上,她意识到她无论如何都买不起。她还差1.07美元,她告诉收银员把肉放回去,那一刻我看到了世界上最悲伤的眼睛。
我看不下去了。“打扰一下,女士,”我一边说,一边在我的手推车和口香糖货架之间弯下腰去。“一定是你掉的钱。”我把从自己口袋里掏出的5美元递给她,假装是从地上捡到的。她马上拒绝了。
“噢,不是的,”她轻声说,“不是我的。”
“好吧,不过也不是我的,所以你今天很幸运!”我回答道,把钱递了过去。
在那一刻,我认识到挽回别人面子的知识是多年以前从图书馆学到的。他们没有强调他们的规矩是一本书最多可以续借多少周,却通过送给我一本《长袜子皮皮》帮助我挽回了面子。当我站在食品店排队付款时,我认识到挽回面子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面子文化】推荐阅读:
透过历史看中国的面子文化09-30
《面子》优秀散文08-11
公司年会小品剧本《面子01-09
中国人面子问题探究06-24
关于人生的感悟教育:面子问题12-10
秦文化、楚文化和汉文化01-11
文化地理齐鲁文化09-05
品牌文化不是企业文化06-25
爱心文化校园文化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