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教版八上历史资料(精选10篇)
1.川教版八上历史资料 篇一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教学目标
一、识记和理解
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记住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时间和组成联军的八个国家,讲述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故事,知道八国联军抢掠北京的暴行,掌握《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危害。
二、能力和方法
通过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入一些现实问题,培养学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辛丑条约》的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主动求知的精神。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义和团战士和清军爱国将士顽强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史实,让学生感受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追求独立、不甘屈服的民族精神;
通过揭露八国联军破坏和掠夺中国国宝、践踏中华文明的罪行,使学生牢记国耻,树立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二、难点:八国联军侵华的原因;《辛丑条约》各条款给中国带来的危害。课型 新课。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相关的教学资料,包括文字和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
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具(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英、法、日三国国旗)同学们,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近代中国曾屡次遭到外国侵略。你能说出屏幕上这三个国家在19世纪分别发动了哪几次侵华战争吗?(学生回答。)进入20世纪,中国再一次遭遇外国侵略,这就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学习新课: 八国联军,是指20世纪初联合侵略中国的八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军队,这八国是英、法、德、俄、日、美、意、奥,其中奥是指奥匈帝国。八国联军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八国联军侵华的背景。
一、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需要更大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特别是投资场所,因此帝国主义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瓜分殖民地的狂潮。而此时的中国,国土既大,人口也多,同时中国仍处在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下,极为落后。这样,中国自然就成为列强竞相争夺的对象。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同时对华输出资本,掠夺原料。帝国主义的侵略,使民族矛盾异常尖锐,在这种情况下义和团运动兴起了。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举起“扶清灭洋”的大旗,给予外国侵略者沉重打击。为镇压义和团运动,八国决心联合出兵中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八国联合侵略中国的原因有哪些:
(一)根本原因:保护和扩大在华的利益。
(二)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学生也许只能回答出八国联军侵华是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教师应给予肯定,并点明镇压义和团运动是八国联军侵华的直接原因。教师加以诱导,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是因为义和团运动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威胁了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因此保护和扩大在华利益才是八国联军出兵的根本目的。
二、经过
(一)侵华战争开始
多媒体展示八国联军侵华路线图,大沽——天津——北京一线以红色闪烁,随教师讲述,出现八国联军在大沽登陆和八国联军窜入紫禁城的图片。1900年6月初,八国联军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下,从大沽口经天津,向北京进犯。(稍停,让学生有时间看清图片。)
(二)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
八国联军侵华,是中国近代侵华战争史上参与国家最多的一次战争。对此,义和团战士和爱国清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21页,了解义和团和爱国清军抵抗八国联军的斗争。在学生阅读教材后,老师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1.同学们,义和团和爱国清军在哪些地方与八国联军英勇作战?其结果如何?(学生可据教材回答。)
2.你能讲讲在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最令你感动的人或事吗?
教师指定2至3 名同学讲述。故事的题目有:廊坊、杨村大捷;聂士成壮烈殉国;张德成大摆火牛阵。讲故事时要求注意语言和情感的表达。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关于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影片。(播放电视剧《走向共和》中的一个片段)
同学们,也许你们会觉得他们的武器太落后,他们的斗争方式太原始,然而在这民族存亡之秋,义和团的战士们敢于用血肉之躯去抵挡帝国主义的枪炮,前仆后继、死而后已,在他们的身上体现出中华民族追求独立、不甘屈服的伟大民族精神。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想义和团的战士们就应该属于那种拼命硬干的人吧!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像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让我们向中国近代史上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让我们再来看看那些所谓的“文明人”的举动吧。
(三)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城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这群帝国主义强盗在北京烧杀抢劫、无恶不作,犯下滔天罪行。
(多媒体展示明《永乐大典》图片。)
同学们,你们现在看到的这本书可不是普通的书,它是咱们中国的国宝。《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永乐年间,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全书共11095册,总计3.7亿字。同学们想一想,这样一部卷轶浩繁的百科全书,如果能完整地保存下来,那么对于我们今天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该有多大价值呀。然而,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这部书遭到毁灭性打击。万余书册,大部分被侵略者焚毁,其余的则作为战利品被各国侵略者洗劫。《永乐大典》这部汇集了中国古代文化精粹的优秀典籍就这样散失了。
除了抢劫毁损中国文物珍宝,八国联军还在北京城里大肆残杀义和团战士和无辜百姓。(多媒体展示八国联军残杀义和团战士的图片。)同学们,面对八国联军的暴行,你有什么感想?(学生谈感想时,老师注意引导学生有感而发,忌用套话、空话。)
在近代,中国屡次遭到外国侵略,而几乎每一次战争都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这一次也不例外,你认为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根据以往的经验,大多数同学会回答,清王朝的腐朽,落后就要挨打等。我认为这里有必要教会学生全面地思考问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说明中国在经济、军事方面都与西方列强有很大差距,而导致双方实力悬殊的重要原因在于两种社会制度的不同。由此得出结论,腐朽落后的封建统治才是中国近代屡次战败的根本原因。)你认为中国以后还有可能遭到外国侵略吗?如果有可能,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呢?(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如应大力发展经济、加强国防、在外交事务中做到有理有节,不给它国提供侵略借口等。)
三、《辛丑条约》
在帝国主义攻占北京前,慈禧太后逃往西安,在逃亡途中下令清军斩杀义和团。这样,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了。中国近代史上有两次农民战争,前面我们学习了太平天国运动,今天又了解了义和团运动,这两次农民运动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和时代的局限,决定了他们不能领导和单独完成中国革命的任务。只有在先进阶级和先进理论的领导和指导下,农民阶级的革命性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义和团运动失败后,清政府同11个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学生阅读教材P23页,了解条约签订的时间、签字国家、内容和危害。
多媒体展示:三个小组探究的问题。将全班同学分为三个小组进行合作探究。
(学生活动,教师穿插其中,与同学们共同探究,进行指导。)
A组:讨论的问题对学生而言有点空洞,缺乏具体例证来支撑。这时老师可提示大家: 9.8亿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清政府12年的财政收入,清政府无力偿付,只好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也就是说中国的关税盐税等经济主权是被帝国主义国家控制了,这对于中国而言有什么危害?另外当时中国的人口正好是4万万人,也就是说帝国主义要从每一个中国人身上取走二两多白银,这对于普通中国百姓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教师引导和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得出一个结论: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B组:对于外国使馆由各国派兵驻守一条,可引导学生与当今外国驻中国使馆由中国军队保护对比,让学生思考:外国驻兵中国,特别是在一国首都驻兵有何危害?通过讨论让学生知道:外国驻兵严重危害到了中国的主权,实质是对清政府实行武装监督。C组:问题较难。老师加以引导,帝国主义要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不是自已动手,而是通过清政府。清政府作为一国政府不是为本国人民谋利,而是替帝国主义来镇压本国人民的正义行动,这说明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总结《辛丑条约》的危害。
《辛丑条约》极大地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巩固新课:
多媒体展示本节知识结构,由学生进行知识小结。
教师小结: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参与国家最多的一次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的失败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进一步暴露出清政府的腐朽反动,一些本来对清政府还抱有幻想的人们彻底清醒过来,同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一起,决心以武力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革命的风暴就快要来临了。课堂反馈:
1.帝国主义组织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A.镇压义和团运动 B.维护清王朝统治 C.保护和扩大在华利 D.迫使清政府投降
2.勒索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天津条约》
2.川教版八上历史资料 篇二
一、善于发现自我的不良习惯
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 我们要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存在的种种不良习惯。对于八年级学生而言, 每位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小组的交流后, 都能发现生活中存在的不良习惯, 但是对自己的某些不良习惯却不曾在意。比如学生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不正确, 直接影响了学生的视力和脊椎发育, 这时我们只要环绕教室让学生看一下班级中有多少同学的鼻梁上已经支起一副眼镜就可以发现这个不良习惯给我们学生带来了多么严重的消极影响。初中生中类似的不良习惯还有很多, 在这个环节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不良习惯, 并交流一下这些不良习惯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消极的影响。
在此处, 我们重点引导学生发现不良习惯, 结合自己周边的现象, 分析自己的习惯, 发现坏习惯带来的消极影响。老师则引导学生发现那些隐性的或者被大家所忽视的不良习惯, 并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不良习惯的图片视频展示, 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不良习惯后果的严重性, 从而真正激发学生改掉不良习惯的意识, 再进一步树立改掉不良习惯的决心。
二、畅谈养成好习惯的措施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会区分好习惯和坏习惯, 也不能仅了解习惯对健康、思维、行为的影响, 而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习惯养成方面存在的不足, 鼓励学生努力改正坏习惯, 养成好习惯。而且这一课安排在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一课时, 也正是9月初刚开学, 每个学期新开学, 对于学校而言, 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进行行为习惯教育。所以, 我们可以结合学校政教处、班主任等, 做好这项习惯养成的教育工作。
1. 开展习惯养成动员会。
通过学校的开学典礼、集体校会, 再次宣称好习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并激励每个学生通过自我反省查找自己的不良习惯, 并推荐给学生一些如何养成良好习惯的方法和措施。
2. 开展习惯养成主题班会。
以班级为单位, 在校会过后, 让每个学生都谈谈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不良习惯, 用我们的语言感染每个学生, 让每个学生畅谈自己的不足, 并让他们各自谈谈准备如何养成良好习惯, 并制订好预期的目标和相应的措施。通过这些让学生感受到要改正坏习惯, 关键在坚持, 并让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毅力。
这时, 我们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提升我们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 不仅将相关习惯的知识和理论灌输给学生, 而且用我们的思想品德课程去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 最终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课程价值, 体现了教育的价值。
三、长期有效的示范和督促
习惯养成需要长期的、反复的坚持, 让学生由原来的“不习惯”变成“习惯”。对于我们教师而言, 我们要做到两点, 对于思想品德的任教教师来说更要做到这两点。
1. 示范作用。
很多学生不良习惯的养成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其实老师在学生眼中的一言一行也会影响学生的习惯养成, 因此, 作为老师, 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去养成良好的习惯, 更要以身作则。比如, 很多老师喜欢写潦草字、简体字, 而很多学生在课堂中也会产生无意模仿, 导致在写字过程中, 不能写规范字。还有些老师穿着不得体, 有些男教师喜欢把外套敞开着, 学生也模仿, 不拉外套的拉链, 把衣服敞开着。这样类似的例子很多, 但凡要求学生做到的, 我们老师必须做到。因此, 老师必须养成应有的良好习惯, 在学生面前更要严格要求自己, 不仅仅是为了自己, 更为了学生的习惯养成。
2. 督促效果。
习惯的养成需要反复性、持久性, 中学生的自控力相对薄弱, 习惯的养成必须要在老师和家长的长期督促下养成, 采用常检查、常勉励, 用约束性来提升学生对坏习惯的敏感度, 从而提升学生的习惯养成。除此, 我们还要为学生创设养成良好习惯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比如, 整个校园都非常干净、美观, 个别卫生习惯不好的同学也会潜意识地提升自己卫生习惯;如果教室的自习课非常安静, 爱说话干扰他人学生的同学也会自觉遵守自习课的课堂纪律。多种方法来渲染、促成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在此, 老师必须做个有心人, 用我们的恒心和爱心促使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3.川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篇三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义和团的成员、组织形式和活动地区。平原大捷。“扶清灭洋”的斗争口号。义和团势力在京津地区的发展。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中外反动势力对义和团运动的镇压。《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因此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是义和团反帝爱国性质的具体表现。“扶清’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学习、分析《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通过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是使中国免于沦为完全殖民地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
地位分析
19世纪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压迫斗争的英勇表现,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清政府同帝国主义国家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重点分析:
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本课重点之一。这是认识义和团运动性质的重要依据,义和团运动始终把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是义和团反帝斗争的具体表现,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的精神。《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另一重点内容。《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了。
难点分析
“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是本课难点之一。它涉及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19世纪末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学生也不易理解。这一口号的提出,正是当时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能够吸引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来。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也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清政府同义和团的关系是另一个难点问题。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的政策,从“镇压”到“招抚”再到“镇压”,其目的是一样的,就是控制、利用,最终消灭义和团,只不过是手段不同而已。而义和团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一开始就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对清政府放松了警惕。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
1.导入新课:可以联系所学知识提问。让学生回忆: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挽救民族危机,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然后教师指出,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2.义和团的兴起:
①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结合课本内容和多媒体课件,讲清义和团的活动地区、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指出平原大捷是义和团从兴起到壮大的转折点。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这是本课的难点之一,首先教师要讲清“扶清灭洋”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特别是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当时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正反映出中外民族矛盾异常尖锐,这一口号的核心是“灭洋”。最后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口号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3.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这是本课重点之一,要充分利用教材和多媒体资料,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① 帝国主义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其目的是什么?与以前的侵华战争相比有何不同?
② 义和团在天津、北京地区的英勇斗争。
③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引导学生了解清政府对待义和团策略上的变化,认识到:不管采取何种策略,清政府的目的是要控制、利用直至消灭义和团,充分暴露出清政府的反动本质。
④ 八国联军的暴行:通过教学,是学生认识到: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
4.《辛丑条约》:这是本课另一重点。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帮助学生从经济、政治、军事等几个方面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逐条分析条约的危害性;最后得出结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法建议
本课学习完以后,学生完整地学习和认识了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这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把这个过程用一种方式简单的展现出来,可以以列表、图示、问答、列举等各种方式。内容应该包括历次侵华战争、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影响等。主要想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历史问题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进行单元小结的意识。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义和团反对八国联军的斗争 ;《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扶清灭洋”口号及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
教学思想:
本课内容较多,而且在中国近代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有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教学上要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学习历史。这一课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及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历史问题能力的好素材。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中国人进行了哪些斗争?(学生回答略)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资产阶级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紧接着农民阶级又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二、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1. 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屏幕显示《义和团运动的形势》示意图)
①从义和拳到义和团:根据教材讲明义和团的名称、组织形式和主要成员;然后,请学生看书,进行师生问答:
师:19世纪末,义和团为何把斗争矛头从反清转向了反帝?
生: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加深了。
生: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最直接、最主要的敌人。
师:很好,那么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山东爆发呢?
生(思考后):山东受侵略最严重。
师:都有哪些国家侵略过山东?
生(思考、议论):日本、德国、英国。
②“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解释这一口号的含义,然后进行师生问答。
师:我们都知道清政府是反动的,义和团为什么还要“扶清”呢?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4.川教版八上历史资料 篇四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讨论、归纳
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第4课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课程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的原因及全面调整国民经济的具体办法
记 住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内容,“大跃进”的主要内容和严重后果
掌 握评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性质、后果
能力训练从而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能力
过程方法阅读资料辨别图片通过认识“大跃进”时期的壁画,了解“左”倾错误实质;通过先进人物图片,感受他们崇高品质
对比鉴别辩证分析取得建设成就和造成探索失误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情感态度价值观历史教训正确认识这段惨痛的历史,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永远牢记实事求是
唯物史观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产生失误后,党和人民有能力自我纠正,并经过艰苦努力取得新成就
教学重点:“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调整国民经济任务的完成
教学难点: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出现严重失误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回顾前一课内容:建国初的“三大改造”在哪些行业里进行?历史作用是什么?有何意义?“三大改造”的后期,存在着哪些缺点?
二、承上启下:所以,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出现了严重失误。
三、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总路线”
1、阅读勾划、合作研讨:1958年的“总路线”主要内容是什么?你怎么看待这句话?总路线反映了党、国家和人民的一种什么愿望?其主观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会在当时提出总路线?有什么影响?
2、各抒己见:怎样评价1958年的“总路线”?(它反映…愿望,但因缺少…,急于求成,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终于导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指出有哪些失误,导入下一目。
(二)“大跃进”运动
1、材料分析:出示《“大跃进”时的壁画》和相关课文讨论:这些严重失误表现怎样?你怎么看“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举例说明:“大跃进”表现在哪些方面?讨论:“大跃进”运动给工业、农业生产、资源、人力及人的积极性等方面分别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2、建言献策:我们应当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适当概括或请学生概括)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
1、如果说“大跃进”运动是生产力的大跃进的话,那么同时进行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则是生产关系的“大跃进”。阅读讨论: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一场什么样的运动?其实质是什么?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2、事例说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来说明,然后再归纳。
4、综合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严重失误?(对国情…,缺乏…,存在…,忽视…等。)
5、实例证明:这些严重失误产生了什么危害?(由于加上…,使…最为严重的经济困难。)
6、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然后指出:为此,党和政府从1961年春天开始调整国民经济,…等,取得明显成效。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先进模范人物,取得显著的建设成就。
(四)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发展
1、学生阅读,勾划出国家调整国民经济的措施及其成果:图表说明:归纳为“二钢二铁弹油素”。
2、“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A.领导正确:B.干群积极:
四、小结(失误:指导思想、具体表现、实质;经验教训;调整成就<重工业>)
课后反思:
第5课 艰苦创业的民族脊梁
【课程标准】
讲述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等先进人物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
【课程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是民族脊梁,值得学习。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王进喜、邓稼先、焦裕禄工作环境和言行的共同点的学习,感悟、体验英模的先进事迹和精神,产生正确的情感体验。。
三、知识与能力:
知道各行业模范代表人物的名字;理解“民族脊梁”的含义。培养归纳历史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艰苦创业的背景;先进人物的贡献。
难点: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艰苦创业的条件与创业精神的关系。
5.苏教版八上语文周练1 篇五
一、基础知识 1.注音。
逶迤()磅礴()压黔境()雪皑皑()千锤百炼()草毯泥毡()
2.诗中高度概括红军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的句子是:。
3.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作者为什么要在诗中把它说成是“三军过后”?
4.将下列诗句断句:
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钱索寒。⑵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5.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⑴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逶迤: 磅礴:
⑵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开颜:
6.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请用简洁的话加以概括。⑴ ⑵ ⑶ ⑷ ⑸
7.就你所了解的知识,举两例长征期间的大事。⑴ ⑵
8.《过雪山草地》的中心句是。
《四渡赤水出奇兵》的中心句是。
二、课文阅读
(一)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8.体现全诗中心思想的句子是:。全诗的诗眼是:。
9.诗的中间四句承上句分别从哪两个方面写红军战胜困难?你认为诗句中哪些字用得精炼形象?请任选两个加以赏析。
10.“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哪两个事件?请各用一个短语概括。
⑴ ⑵
11.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过雪山草地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1.你估计这首歌在唱的时候,高潮应出现在哪里?请说说理由。
2.红军在过雪山时遇到了哪些困难?请各用两个字概括。他们又是靠什么克服了这些困难?
3.歌词中说“雪山低头迎远客”,你是怎么理解的?
6.川教版八上历史资料 篇六
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wēi)迤(yí)腾细浪,乌蒙磅(páng)礴(bó)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mín)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主题内容】: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表达了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名句赏析】:
1.“五岭逶(wēi)迤(yí)腾细浪,乌蒙磅(páng)礴(bó)走泥丸。”写山,“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极大和极小对比显出了红军长征之难;也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诗人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 到了进一步的突现。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主题内容】:这首诗写国都沦陷的悲痛之情,也包含了在战争中思乡思亲的情感。【名句赏析】: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国家残破,河山尚存,只是江山换了主人。暮春时节,长安城中草木丛生,可人烟稀少,一片荒凉。景中含情,写出了作者对国都沦陷的悲痛之情。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借花鸟来表达诗人那种伤乱思家的感慨。此句用拟人的手法,写因感叹时事,悦目的花朵也流下了眼泪;因深恨离别,鸟儿的心也惊动,从而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忧伤。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主题内容】:杜牧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社会危机四伏,感到唐王朝前景可悲。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忧时伤世的思想。
【名句赏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了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释】:僵卧:挺直躺着。戍轮台:守卫边疆。夜阑:夜深。
【主题内容】:“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不自哀”是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一个“思”字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名句赏析】:后两句集中在“梦”上。“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风吹雨”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风雨,又喻指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境地。“铁马冰河”的梦境,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主题内容】:诗的开头两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回顾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其中“一经”指儒学经典,“起一经”指诗人因科举而入仕途。“干戈寥落四周星”写在国家危机存亡的关头,起兵抗元四年。颔联以比喻的方式写国势和身世。颈联具体概括自己的抗元经历,表现忧愤之情。“说惶恐”即表示自己当时对艰难时局的忧惧不安,“叹零丁”是慨叹眼前,说自己不幸战败,只身被俘,孤掌难鸣,飘浮在零丁洋中,深感孤苦零丁。这六句把悲愤艰危的气氛渲染到了极致,接下去两句则笔锋一转,情绪由悲愤转为激昂,由压抑转为高亢。【名句赏析】:
1.“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运用比喻把破碎的山河比作风中的飘絮,把浮沉的身世比作雨中的浮萍,写出了宋朝国势危亡,也写出了作者自己一生的漂泊不定,坎坷沉浮。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huàn)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之任:去上任。宦游:出外做官。
【主题内容】:王勃的这首送别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名句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表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意思是远隔万水千山的朋友只要拥有深情厚谊,就好像近在咫尺。
己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释】:吟鞭:诗人的马鞭。
【主题内容】:诗人龚自珍在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的腐朽和专制,渴望社会改革,但一直不被重视,后被迫辞官,离开北京,这首诗就抒发了他在旅途中的感想。诗中的情感有三层:辞官离京的忧伤,回归故里的喜悦,对理想信念的执著追求。【名句赏析】:
1.“浩荡离愁白日斜”中“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比喻“愁”,表明诗人虽辞官回乡,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以落花自喻抒发报国之志,表明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充分表达诗人的报国之志和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造化:指天地、自然界。钟:聚集。
【主题内容】:全诗紧扣一个“望”字,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开首两句写远望,“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三、四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写近望;
五、六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遥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名句赏析】:
1.三、四句用词极为精练传神,一个“钟”字和一个“割”字,写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
2.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注释】:才能:刚刚能够。
【主题内容】: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以“春”为着眼点,以“行”为线索,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名句赏析】: 1.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描写了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非到向阳的树上唱歌,不知道是谁家的新燕已经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争暖树”“啄春泥”既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又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
2.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渐欲”二字,含有野花渐开渐多之意,“没马蹄”三字则写出了初春的草浅。
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主题内容】:这是一首登高览胜之作,表达了积极进取之情。
【名句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在写景中议论,“浮云”二字,既是实写,也是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引申为眼前的挫折、困难、障碍等。“不畏”二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歌大意】:敌军像黑云一般压向城垣,城垣就要被毁坏,可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日光照在战甲的鳞片上,闪烁着金光。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边塞的泥土在紫色的晚霞映衬下凝成了胭脂的色彩。救援的军队半卷红旗,向易水畔进发,夜袭敌阵,夜里浓重的寒霜,连战鼓也擂不响。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我们愿提起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主题内容】:这首七言古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其最大特色在于,用浓墨重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争场景,画面色彩斑斓,显得奇异诡谲。
【名句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一句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现在常用来形容局势的危急。
别云间(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注释】:羁旅:长久漂泊外地。南冠:古代南方楚国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主题内容】:这首诗是明末少年英雄夏完淳就义当年写的。前二句点题,说明三年抗敌,今朝被捕,并将告别故乡;
三、四句言志,表达了对山河沦丧的极度悲愤和英雄失路的悲哀;
五、六两句表示在就义之前的思乡之情;末尾两句预示前景,抗清的烽火一定会绵延下去,死后在天之灵,一定会看到祖国人民奋勇抗清的旗帜。
7.人教版八上物理复习资料 篇七
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噪声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2. 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3. 0 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不是没有声音);
30~40 dB是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
70 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
长期生活在90 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
如果突然暴露在高达150 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4.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
5. 控制噪声的办法: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l 防止噪声产生——城市内禁鸣喇叭、摩托车安装消声器
l 阻断噪声的传播——马路两侧的隔声板、植树造林、夹层为真空的双层玻璃
l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耳罩
8.川教版初中历史重点复习资料 篇八
1.一些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德、日等国)走上了对外扩张之路,参与对世界的瓜分。德国渴望瓜分世界的愿望最为强烈。
2.为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欧洲列强的矛盾日益尖锐,彼此间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德国与英国的海军竞赛引人注目。
3.欧洲列强逐渐形成敌对的两大军事集团: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了三国同盟,核心是德国;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了三国协约,核心是英国。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96月—1911月)
1.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帝国主义列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一战爆发还有哪些原因?
答:①两大军事集团的扩军备战,使欧洲笼罩在战争阴云之下;②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推动了战争的爆发(巴尔干半岛是列强争夺的焦点);③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导火线。
3.一战大事记
4.一战的主战场,三条战线分别是什么?
答:一战以欧洲为主战场。形成了西线、东线和南线三条战线。
西线:英国、法国与德国交战(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
东线:俄国与德国、奥匈帝国交战
南线:塞尔维亚与奥匈帝国交战
5.一战的结果、性质是什么?
答:一战以同盟国集团的失败而宣告结束。性质是列强的掠夺与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
6.一战的影响有哪些?
答:一战后,欧洲相对落后,美日迅速崛起,列强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亚非民族独立运动高涨,一战改变了国际格局。一战期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三、凡尔赛体系下的“和平”(一战后)
1.巴黎和会召开的背景(目的)有哪些?
答:一战结束后,如何建立世界新秩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各国人民都热切盼望签署一项真正的和平协定。
2.参加国有哪些?巴黎和会的实质是什么?
答:战胜国代表聚集在凡尔赛宫,会议把新生的苏俄排斥在外。
实质是:战前列强争夺殖民地的继续,是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3.巴黎和会上列强讨论的焦点和重点问题分别是什么?
答:如何处理德国成为列强讨论的焦点。(美国希望战后主宰世界,利用德国制衡英法;法国以最严厉的手段处置德国,确立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英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让法德相互牵制)
中国山东问题等也列为重点问题。
4.巴黎和会的结果是什么?
答:签署了《凡尔赛和约》。德国被迫接受和约。
5.中国是一战的战胜国。中国代表团为何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答:《凡尔赛和约》规定把德国在中国山东攫取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6.和约尚未签署的时候,英国首相劳尔乔治就担心:“如果德国认为19的和约不公平,那么它将会找到对战胜国进行复仇的手段。”如何理解?
答:和约对德国的掠夺性宰割埋下了德国复仇的种子。
7.以《凡尔赛和约》为核心的一系列条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依据各自实力的对比,经过斗争和妥协达成的协议。这些条约构成的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新体系被称为什么?该新体系的影响有哪些?
答:战后欧洲国际关系的新体系被称为“凡尔赛体系”。
9.川教版七下历史教学计划 篇九
土桥中学 刘保容
本学期,我担任初一年级共三个班的历史课教学工作。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校要求,以及初一年级三个班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学任务
1.完成七年级下册的相关教学,即隋朝至清朝前期的相关知识点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形成清楚明确的知识构架。
2.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把历史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连接起来,比如地理知识和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全面评价历史人物以及历史事件的能力。3.抓住岳飞文天祥等历史人物,四大发明等科学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二:教学重点难点
1.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君主专制加强的具象和影响
2.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发展的情况,导致中国近代社会落后的相关因素 三:学情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从五代十国到宋元明清,这个时候的中国历史的主题,是民族融合和共同发展。大唐盛世后,汉族地主再没能形成一统天下的强大政权,北宋的布帛金币输出求苟安,南宋的偏安,后来虽然有明朝的强盛,但远远没能达到汉唐的格局。相反,蒙古族和满族都入主中原,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强大政权。这种情况,使汉族和少数民族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社会生产能力,政治制度都有很大的进步。学习这段历史,要让学生抛开狭隘的大汉族主义,培养博大的包容的情怀,懂得什么叫共同发展。同时,这个阶段的中国历史气势恢宏,画面壮阔,教学中,要结合地理知识,跨学科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这个特点,可以不懂,但是要接触一下,什么叫大局观和统观全局。
这个时候的君主集权制度的加强,也是一个大问题。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点的同时,要让学生懂得,君主专制加强,是封建制度发展的必然,也标志着封建制度发展已走到极致,该制度给中国带来的是整个社会思想的禁锢和人为封闭,是近代中国的落后。
最后,经济重心的南移,也是一个大问题。要让学生知道,因为南方的自然条件更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迟早的事情,让学生分析影响经济发展的原因。2.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思维方法和习惯,都差不对。经过上一学期的努力,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很浓,对历史课很期待,算是好的起点。但是这一届的学生底子真心很差,具体表现在书写潦草,错别字连篇,句子写不通顺;坐不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太短;自行阅读抓不住重点;落实知识点到书上的时候跟不上老师的脚步;知识迁移能力极差,分析人物或者历史事件,一点都学不会······有老师说,好多学生都是来学校长大的,学不会没关系,反正以后出去打工,一样挣钱吗,别期望太多。可是,我为什么还是那么希望,他们能多懂一点呢,这个年级,教起来好辛苦。四.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1.继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
2.做到教学五认真,要求课堂纪律,提高课堂质量。3.用好《中国历史填充图册》,认真处理上面的每一道题,及时反馈。4.坚持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增加课堂容量。5.加强对薄弱学生的价差和督促,处理好和学生的关系
6.复习阶段,精心组织好复习,用好时间,提高学生的得分能力。五:教学安排
第1课:上期期末试卷评讲 第2课:繁盛的隋朝 第3课:“贞观之治”
第4课:女皇武则天和“开元盛世” 第5课: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 第6课:唐朝的民族关系
第7课:唐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8课:第六学习主题复习,《中国历史填充图册》作业评讲 第9~10课:单元检测及单元检测评讲 第11课:辽宋夏金的并立 第12课:南方经济的发展 第13课:宋代的社会生活 第14课:成吉思汗和忽必烈 第15课:第7学习主题复习,《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相关作业的评讲 第16课时:单元检测及评讲 第17~18课时:半期考试及评讲 第19课时:明清专制集权的加强 第20课时: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第21~22课时:明清事情的反侵略斗争 第23~24课时: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 第25课时:封建帝国的危机 第26课时:第八学习主题复习,《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相关作业评讲 第27~28课时:单元检测及评讲
第29课时: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建筑奇观
第30课时:科学与史学巨著,唐诗宋词,明清小说 第31课时:石窟艺术,书法,绘画
第32~36课时:期末复习和经典例题评讲 期末考试。
以上为本学期教学计划。具体教学中,将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尽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成绩。
10.川教版八上历史资料 篇十
编写人
王志敏
《苏州赋》学教案
学习目标:
1、适当介绍 “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使学生对十年浩劫的情况有所了解。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文章语言特色、修辞手法的使用。学习重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航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雷霆万钧 老趼 强颜 拙政园 时髦 佳肴美点 惊涛骇浪 .......把你认为还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字词整理下来:
2、知识储备
“赋”是什么意思呢?它有两种解释,一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二是从《诗经》中概括出的赋、比、兴三种写法之一,是陈述铺陈的意思。同学在读课文时注意理解它在这里的意思。
苏州在江苏的南部,是一座历史名城,以园林著称,据说圆明园就是从这里的园林设计中精选建成的。、文化大革命:由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时间是1966-1976整整十年。苏州在此期间遭到毁坏。
4、请你找几幅苏州的风景图
5、请你熟读课文理清线索
本文是按照(引出)苏州------(介绍)苏州------对苏州的(礼赞)这样的顺序来写的,试着划分好文章的结构。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写景散文,重点不在描写上,而在(议论和抒发感情)上。
二、交流研讨
(一)导入:(1分钟)
民间早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能和天堂对举的人间城市苏州有着怎样的魅力呢?作家王蒙把我们带到了经历十年浩劫之后重又焕发青春光彩的苏州。现在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检查交流预习导学(4分钟)
字词由小组间互相检查或教师挑重点检查;
2、3部分可先找同学读一读,然后由课下搜集资料的小组进行补充;
4、5由各小组展示交流。)
(三)朗读(10分钟)八年级语文学教案上册第二单元
编写人
王志敏
可以每小组选派一名朗读不错的同学进行接力朗读,朗读前教师从语速、语调、重读、感情、抑扬顿挫等方面加以指导,朗读后师生进行点评。)
(四)研讨重点,理解课文(20分钟)
1、默读课文1---3段看文章是通过写什么引出苏州的?突出苏州什么特点?写法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苏州以园林著称,园林是苏州的特色,通过写园林引出苏州。突出苏州园林的多和景观丰富。写法上连用九个是字,通过排比修辞,以及精确凝练的语言,将园林中的景物推至读者眼前,这里有实景也有虚景。)
2、读课文6——11段,思考课文赞颂了苏州的那些特点?
(歌颂了苏州悠久的历史,改革开放后苏州的飞速发展,修复古城的成就,苏州今天的太平盛景,深厚的文化积淀,苏州的园林艺术,苏州的佳肴美点,苏州的刺绣等。)
3、最后一段说“苏州是一种诱惑,是一种挑战,是一种补充”,你怎样理解?
(诱惑是指苏州不同寻常的美丽,挑战是指苏州令人吃惊的变化,补充是指苏州传统风情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4、反复读课文,找出抒情议论句,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议论抒情句略,感情:表现作者对过去毁灭美亵渎美的行为的愤懑与不平,对苏州恢复美丽,进一步发展的由衷的喜悦与礼赞。)
5、本文采用了多种修辞,请多找几处带着感情朗读,说说其精妙之处?(反问 语势强烈,感情充沛 ;排比对偶 语句整齐,具有对称美节奏美 ; 互文语言灵活,意义更充实。)
6、这篇散文重点不在描写,而在议论与抒发感情,那么文章结构、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试着总结一下。
(结构方面:文章按照引出苏州、从多方面介绍苏州、对苏州进行礼赞这样的顺序来写,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语言方面:首先,用语大胆,富有创意;其次,极尽铺陈,大肆渲染;第三,大量使用各种修辞方法,富有表现力。)
三、拓展延伸(10分钟)
生命赋 ①我常常在大自然中看到种种生命的奇观。
②挺拔的巨树,葱茂的森林,绿色的草原,成熟的庄稼,盛开的鲜花,望着它们,或徜徉其中,那种洋溢着的博大的生命力,常常催发我爆发我的生命激情,在体内蔓延,奔涌,激荡。
③但是,有一些更细微更不显眼的现象,往往特别作用于我的心尖和神经末梢,引起我异常深刻的震颤。
④早春,当冰尚未完全消融、万物尚未苏醒的时候,柳树的枝条还是铁灰色,可如小米粒般的新芽已经顶着严寒冒出来。它就是报春的最早的使者,万木峥嵘的自然之春就是从它开始的。
⑤当柳芽发出不久,在棉花地里,可以看见棉芽冲破柔韧的壳子,一个个钻 八年级语文学教案上册第二单元
编写人
王志敏
出地面,遍地都写着两个字:突破。
⑥麦收过后,麦地里新播种的大豆,不几天工夫,从薄薄的透明的外衣中露出茁壮的一点胚芽,探头顶破地表,满地像是用五线谱写成的生命第一乐章。它预示着,也开始演奏着一部生命交响乐:活泼泼的胖乎乎的豆苗,无边无际的宜人眼目的豆绿色波浪,成熟的金黄色的小山。
⑦我害怕见花蕾。特别是那种已露出一点亮色,将要绽开的花蕾。我一看见它,就如痴如醉,就完全被它吸引,不顾一切地去做生命瑰丽峰巅的想像:经过长久的默默经营、吮吸、积累,所蓄积的全部精华、神采、光辉,就要在一刹那间展现,这是怎样激动人心的时刻!恰如刚刚构思好一篇十分得意的文章,将要展纸挥笔的当口,也恰如自己崇拜的球员,在终场前得到一个绝佳的射门机会,即将起脚攻入致胜一球的那一刻,我有时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⑧我还有一个执拗的习惯:好在贫瘠的荒凉的山间沙漠流连。岩间石缝中生长的斑痕累累千扭百弯的怪柏奇松,荒漠中的一株或一丛“沙打旺”或骆驼草,石板上的一片黄绿浅灰的苔藓,我都向它们注目。这些景象剥落了我热烈的情感,凸现出严峻的理性,它们并不可怜,我是敬仰它们!
⑨这是怎样坚忍不拔的生命追求!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它们全都生长得很顽强,很自信,很精神!外在的温度、湿度、肥沃度等条件,对它们都不重要;它们几乎全靠自己内在的生命力。如果条件再恶劣一点,别的茂盛的生命可能化为死亡的尘埃,而它们却能依然故我,生机盎然;如果条件好一点,那它们该是一副怎样的葱茂!
⑩还有比生命现象更瑰丽更丰富的吗?
⑾有幸获得一次生命,就让生命庄严地展示吧。
1、文章④至⑦段所写的“细微不显眼的事物”有 柳芽、棉芽、豆芽、花蕾(每空1分,共4分)
2、文章第⑦段“我害怕见花蕾”这句话中,“害怕”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3分)
我即将看见花蕾时既激动惊喜又紧张不安的复杂心情。(意思对即可)
3、第⑧段中,对奇松怪柏、苔藓、骆驼草等,作者为什么说“它们并不可怜,我应该敬仰它们”?(3分)
因为它们生存条件极端恶劣,(1分)却仍保持着顽强、自信和坚忍不拔的生命追求,(1分)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1分)(意思对即可)
4、将画线的句子换成“世上再也没有比生命现象更瑰丽更丰富的了”,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4分)
不好。因为画线句是反问句,更能强化对瑰丽丰富的生命现象的赞美之情;并能引起读者思考、回味。5.文末“有幸获得一次生命,就让生命庄严地展示吧”对你有什么启示?(4分)
【川教版八上历史资料】推荐阅读:
川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06-17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06-18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07-27
八上历史知识问答06-20
八上历史第八课教案08-09
八上政治期中复习资料11-04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上册09-01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主要考点知识归纳08-13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