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导入的艺术

2024-09-05

语文课导入的艺术(精选13篇)

1.语文课导入的艺术 篇一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必修)

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是把课堂教学引向深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课堂教学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把学生引领到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情境中。因此,恰当精妙的导入能使课堂教学收到预期的效果。

导入必须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只有把学生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始终为教学活动所吸引并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才能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学习的课堂氛围,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下面简要探讨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一、以实物和图片导入

初中生处在青少年时期,偏重感性认识,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根据这种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利用实物、标本、模型、挂图等,引发注意力,激发兴趣,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在讲授《少年闰土》时,先出示挂图,讲解题目:深蓝色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大西瓜,其间有一个戴银圈、手捏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的少年,他就是少年闰土。(板书课题:少年闰土)这样导入,形象直观,易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气氛中接受新知识。

二、歌曲导入

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产生愉悦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用音乐导入,会使学生快乐地进入课文,接受新知识。如教《愚公移山》时,我巧妙地融入流行歌曲《愚公移山》。当教室里响起优美的歌声时,学生仿佛已经置身于远古时代,真切感受到愚公移山的坚定决心,很自然地就进入到学习状态。

三、温故导入

以学过的知识作铺垫,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如讲朱自清的散文《春》,我先让学生说出古代描写春天的诗句。当谈到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我把它板书在黑板上,指出这句话里包含着朱自清的两篇散文的篇名,让学生找。学生找出来后,我就擦掉诗中的其他五个字,只剩下“春”字和“绿”字。我说,《绿》我们过去已经学过了,《春》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新课。用一句诗引出作者的两篇散文,引出新的课题,使学生感觉新颖。

四、故事导入

故事对于学生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为它有生动的情节,丰富的内涵。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天上的街市》导入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通过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顺利导入新课,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五、设疑导入

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问题导入,能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惟。如在讲《听潮》时,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到过海吗?听到过有关海的故事吗?而导入鲁彦的《听潮》。

六、视频导入

以声动情,视听结合。以视频导入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丰富其情感体验。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可采用现成的视频材料导入,这样能强化视觉,增强学习效果。

除了上面谈到的课堂导入的方法之外,还可以用谜语法、举例法、典故法、名人轶事、情景导入、举例法等导入新课。究竟该用哪种方法,要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虽然“教无定法”,但是如果我们积极钻研,不断探索,就一定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水平,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艺术得到逐步完善。

2.语文课导入的艺术 篇二

一、语文导语设计的原则

导语形式多样, 不拘一格, 但总原则是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拨动其思维之弦, 让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导语应与讲课内容相关, 力求语言生动, 有启发性、渲染性与挑战性。

1. 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课堂教学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活动, 不允许随意性, 要充分利用时间, 争分夺秒。导语必须根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学生语文知识的接受能力来设计。

2. 内容具有联系性和启发性

联系性是指教师设计导入的根据是教学内容。如果导入与内容脱节, 不论导入多么别致、精彩都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启发性则是指导入要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知识。

二、语文导语设计的方法及其功效

好的开头便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语文课的第一个环节, 十分关键, 应当引起重视。成功的导入法, 能创设情境, 营造气氛, 调动情感, 激发兴趣, 能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语文导语设计的方法有很多, 结合学生认知的心理特点, 具有较为有效的导入法, 在此简单介绍几种。

1. 温故知新导入法

语文课本是一个博大的知识体系, 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温故知新导入, 既能巩固旧知, 克服遗忘, 又能让学生自信百倍, 去学习新知。如于漪老师在《春》一课时的导入:“一提到春天, 我们就会想到春光明媚, 鸟语花香, 万象更新。古往今来, 许多文人墨客用彩笔描绘它, 歌颂它。同学们, 诗人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回味古诗, 无形之中, 学生就感受到春天的绚丽多彩, 而朱自清的《春》更对他们有了诱惑力。“温故而知新”的导课形式, 复习已学知识, 通过巩固回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新知, 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2. 析题导入法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文章的标题是丰富多彩的。有的一目了然, 体现主题;有的暗藏玄机, 意味深刻。通过标题, 我们可以抓住文章的主题和脉络。从标题导入课文, 能让学生抓住重点, 把握中心。如《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就可以在一开始把课题写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析题“题目交待了什么?”之后继续让学生思考:演讲应该具有什么特点才如此让人记忆深刻?分析出来后顺势引入:“作者梁实秋先生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 到底何人让他如此为之倾倒?他身上具有怎样的魅力?一起来看看。”析题导入法, 通过对题目的解读, 学生可以很好地把握课文的主要问题, 进入课文的情境。

3. 激情导入法

所谓激情导入, 就是指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摹一幅图景或一种意境, 从而让学生深受感染, 激情澎湃。如:特级教师于漪在讲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是这样导入的:“每个同学的图画书里都有这样一幅画—人民英雄纪念碑。当你们看到这幅画的时候, 曾经想到过什么呢?我在一个阳光洒满天安门广场的上午, 瞻仰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啊!巍峨啊, 它有十层楼那么高, 看到它, 先烈们的高大形象如在眼前;坚硬啊, 花岗石, 汉白玉那样庄严, 那样雄伟, 象征着革命先烈意志如钢。站在纪念碑前, 忆中国革命所经历的艰苦岁月, 看现在解放后的幸福生活, 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深感一定要继承先烈的遗志, 在新长征中勇往直前。现在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活动顺序和碑的方位顺序, 认识和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 接受革命传统的教育。”这段导语描摹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巍峨和质地坚硬, 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以前就有了大体的概念, 而且语言极有感情, 学生的思维极易跟着教师走, 情感极易激发。

4. 多媒体导入法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不断发展, 各种先进的传媒相继进入了课堂, 运用现代的声像视听手段导入新课, 其逼真的效果可以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氛围中去, 形成学习冲动的教学效果。用传统的电教手段导入课题, 同样直观鲜明。例如在教授《故都的秋》时, 我把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的各种美丽图片都播放出来, 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了, 全神贯注地进入学习状态。喜欢音乐是现在学生的共性, 利用和课文相关的歌曲导入新课, 效果也相当不错。如教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 我选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并让他们跟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用歌曲作导语, 再现了课文的环境气氛, 巧妙地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教学情境之中, 唤起了学生的情绪体验, 让学生受到了熏陶感染, 兴趣盎然地进入课文的学习轨道, 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教具导入法能化抽象为具体, 使枯燥的讲解变得生动, 从而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使学生获得较深的感受。

“教无定法”, 导语设计方法远不止以上涉及的这些, 一堂课的导语设计可根据课文的内容、学生的程度随机应变。只要教师在讲读新课之前, 做到“目中有人, 胸中有数, 手中有法”, 细细揣摩, 再三斟酌, 精心设计, 就能消除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或心理杂念的干扰, 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 创设一种“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的氛围, 使学生饶有兴味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

总之,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的一步, 是气氛的调和剂, 是整堂课情绪感染的开始。讲究课堂导入技艺, 不仅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且能为学生创造艺术化的情境, 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中学会知识, 得到美的享受、感情的陶冶和智慧的启迪, 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课堂导入既是一种教学艺术, 又是一种创造。设计得好, 它能优化知识结构, 调动课堂气氛, 消除学生对课文的畏惧情绪,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挖掘学生潜能的沃土, 迸发新颖的创造性思维, 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感悟和体会我们的语文教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于漪主编.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3.语文课导入艺术的初探 篇三

【关键词】语文课; 导入; 艺术; 初探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9-0151-02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醒青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求知的兴奋感与成功感的结晶,是教师不断引趣、启发、练习、创造、反馈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说、听、做、想多项活动,目的是把学生引向求知的乐趣上,导入的成功与否关系到后面教学时学生的学习状态。作为教师应该重视,并抓好课堂教学中导入这个环节,以促进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如何开头才是最佳,才更有利于事情顺利进行下去,以便好达到预期的目的。“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如果开好了头,即导入得成功,就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迅速进入教师预期的教学情境中,为学习新知识做好精神准备。那么,语文教学中该如何导入呢?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的几种方法。

1开门见山,明确目标

在教学非课文类,如低年级的“归类识字”,“识字教学词学句”及中高年级的“积累运用”等课时,可以采用开门见山的形式开课,一开始即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课要学习哪些内容,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和效果等。这种方法,它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定向,明确了教学目的,很快就进入了主题探究,目的直截了当,一目了然。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情感的引发往往与一定情景有关,情感常常受到外部环境和气氛的影响,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气氛,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开课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的一个情境,使学生置于模拟真实的环境中,如同身临其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情景交融。如课文《左传.曹刿论战》,开讲时可以先提出:春秋时代曾经发生过一次有名的战争,叫“长勺之战”,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而鲁军的指挥官就是曹刿。曹刿就是这样开始的:当强大的齐国入侵鲁国,而鲁庄公准备迎战,作为平民的曹刿就想去见这位国君。这时他的一位同乡也劝告他不要自讨苦吃去参与这战争,但他不听同乡的劝告,还是立刻见鲁庄公,为战争出谋献策。设问:从前面他与同乡的对话去分析他们两个性格的不同?请大家从文中找出曹刿入见鲁庄公后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和表现?这样通过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情境创设,把学生引入“佳”境,成功的导入,激发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起。

3联系旧知,贯穿前后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互相联系,它们有的内容相关,有的主题相似,或者出自同一作家的手笔……这样,我们在教学时可以联系己学过的课文来设计导语,导入新的内容。如在教学《白鹭》时,这样导入: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被称为小杜的杜牧还有一首专门写白鹭的诗:“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白鹭是很美的,美得像一首诗。我国现代大文豪郭沫若也写了一篇优美的散文《白鹭》来赞美它。现在我们先阅读这篇文章,品味、感悟、欣赏它,想一想他的文章中有哪些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认识,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因此联系旧课或已有知识可以作为学习新课的开始,以故引新,以旧启新,新旧相联系,不断设疑导思,激发求知欲。

4图像激趣,启迪思维

新教材图文并茂,我们应充分发挥课文插图作用,看图导入新课或利用电化教学,让插图“活”起来,制作幻灯片,配上解说词,生动形象地再现情景,吸引学生,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如教学《荷塘月色》这课,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开课时展现美丽的荷塘画面,再配上音乐,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和荷塘中荷叶、荷花的美,然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到的荷塘景色美不美?学生都会说“美”,然后接着问学生:刚才大家看到的白天荷塘荷花荷叶的美,有谁见过月光下荷塘荷叶美景?这样让学生通过画面和声音的感受到具有视听结合,动静相宜,使往日呆板的教学形成变得丰富多彩,增强了直观教学的效果,通过图文的迁移过渡,顺理成章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趣味性,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5音乐渲染,带入情境

音乐是一种感染力极强的艺术形式,它往往能有效地影响甚至带动人的情绪,在语文教学中,如能恰当地运用音乐进行课的导入,也能收到其他形式无法达到的效果。如在教学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文时,先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我们现代人给它配上优美动听的音乐歌曲,学生们的情绪随着音乐一下子注意力集中起来了,表情也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化,完全带入音乐的情境和氛围中,至此,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又如在教学《草原》一课前,先播放一段著名歌唱家德德玛的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优美动听,充满草原风味的歌声唱得人对美丽的草原心驰神往,恨不能骑上马儿到草原上驰骋放歌,这样学生的情绪就能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6介绍背景,铺路架桥

有些课文所涉及的内容较深或较广,或者历史年代,地域位置的跨度较大,学生没有相关的知识准备,如果在课前不对课文的相关背景作恰当的介绍,往往不易进入较好的教学状态。如教学《狱中联欢》,接常理说,关在监狱中的犯人,都是犯了法的人,作者写关在监狱中的犯人的联欢活动有什么意义呢?生活在和平年代里的学生很难理解课文的主旨。因此,教学课文前,学生就有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以及小说《红岩》概况的必要,这样有助于学生学习课文铺路,激发起学生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

7故事诱导,引人入胜

故事本身有一种吸引的魅力,针对学生爰听故事的心理,老师可结合课文实际搜集、缩写有针对性的故事、典故、寓言等开讲,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专心致志的听讲中逐步引入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引人入胜。例如教学《词义》一课时,我说:“今天,我给大家讲一个我国维吾尔族有个很聪明的传奇小老头,你们知道他是谁?”学生回答:“阿凡提”,我说:“对,老师今天给你们讲一个关于他当理发师时的一件事。有一个财主经常去他那里理发,但从未付过钱,阿凡提对此十分恼火,就想整他一下,一天,这个财主来了,阿凡提先给他剃光了头,在刮脸时问他:“你眉毛要不要?”他说:“要,当然要!”阿凡提就两刀把他的眉毛剃光了,说:“你要眉毛,给你!”财主气得说不出一句话,自己说过“要眉毛”嘛。阿凡提又问:“你胡子要不要?”财主有漂亮的胡子,于是忙说:“胡子?不要!不要!”刷刷又两刀,阿凡题把他的胡子也剃掉了。财主站起来对镜子一照,光溜溜的头像个剥光的鸡蛋似的,这一下才暴跳如雷,气势汹汹地质问阿凡提:“你怎么把我的眉毛、胡子都剃光了?”阿凡提从容回答:“我是遵照你老人家的吩咐来做的呀!”这时,那个大财主无话可说了。接着老师提问:“听了这个故事,你们说说,阿凡提究竟玩了什么花样,让那个大财主上了当了?”学生说:“意思阿凡提在‘要’这个词的词义上玩了花样。”老师又问:“阿凡提眉毛要不要的要是什么意思?”学生答:“给”,老师又问:“你胡子要不要的‘要’又指什么意思?”学生答:“留”。老师说“同学们都回答很正确,你们看,这个”要“字在这里有两种意思,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阿凡提就是利用要”这个词的两种不同的含义,使财主上了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掌握一个词的词义和注意它的使用范围很重要。(板书:词义:范围。)对于初中学生来讲这比较抽象的词义,很难接受,然而我利用故事把抽象的“词义”立刻变得那么生动有趣,唤起了学生的积极性。

8借助课题,巧设悬疑

记得有人曾经说过:“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我们在教学新课时,如能抓住课题,巧妙地设置悬念,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教学《七根火柴》时,老师开始就向学生发问:“火柴是很正常、微不足道的,这篇小说为什么以‘火柴’为题,而仅‘七根’?本文通过微不足道的七根火柴表现了什么?反映了什么呢?”通过一连串的提问,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收到良好的效果。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一开讲,老师指出疑问,使学生在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下,让他们积极思考,导入新课。如教学《院子里的悄悄话》时,教师设问:谁和谁在院子里说悄悄话?说了些什么呢?如此设疑,吊起了学生的胃口,使学生自然进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境界,激发起学生求知和探索欲望,使学生有急于阅读以揭开谜底的愿望。老师是教学的引路人,不断揭示知识的新矛盾,摆在学生面前,使他们疑中思,“山穷水覆疑无路”,思而明,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常言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育教学,每一课的开讲至关重要,而且,良好的开头,能先声夺人,拨动学生的心弦。但“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对于语文课的导入方法,有多种多样, 可都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而定。同样一堂课,每个人着眼不同,思路不同,使用的导入方法也就会不同,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只要能收到良好的课堂效果就值得我们借鉴。

4.新课导入艺术-小学教学导入艺术 篇四

古人做文章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凤头”意指文章开头要美,一堂课的开端也应美。“良好的开端是胜利的一半。”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在讲课伊始,教师巧设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激起同学的情感,启发引导同学思维,以让同学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是实现课堂教学艺术性的关键步骤。新课有多种导入的方法:或以疑导入、或以情导人、或以理导入、或以“操作”导入,但不论哪种导入,都要注意尽量溶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于一体。新课的导入,是激发兴趣、诱发思维、创设新奇、生动、愉悦的情境,以造成同学跃跃欲试的学习状态,使同学在一开始就对学习新知发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把自身“摆”进去,以体现“主体”的地位。

一、设问生疑,激发思维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往往是从“?”开始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者要善于运用设疑这一重要的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不时地激发同学去生疑、释疑,从而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把同学的思维引向“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境地。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设疑引进新课,“为什么车轮一定要是圆的呢?”过去可从来没有这样想过呀!从而激起同学求知欲,使其发生有意义学习的心理倾向。

二、计算点拨,诱导思维

点拨能催动睿智的醒悟,激发燃烧的激情,调动思维的千军万马,让同学走进发明的世界。点拨艺术是求新、求实、求精、求美的艺术,是点燃同学智慧火花的艺术。所以在同学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应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同学积极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通过让同学计算两组加数相同计算顺序不同和不变的算式,引导同学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出加法的结合律,这样就起到了引导同学进入理性概括,展开笼统思维的好处。

三、动手操作,启发思维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睿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学中让同学动起来:动手折、装、拼、剪、量……;动脑想、猜、算、分析、归纳、演绎……;动嘴读、讲、问、答……;动笔写、算、画……,手、脑、口并用,无疑对启迪同学思维,学习新知识、促进同学身心发展极有效用。教师可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遵循教材和同学的特点,选择“动”点,设计“动”法,精心组织教学,让同学在“动”中学,“动”中思,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例如:我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时,首先从法则动身,精心设计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折纸、量纸活动,把笼统的道理形象化了,使同学对即将讲授例题的第一个要点(求1小时零件数先求1/4小时做的零件数)的理解有了阶梯;而接着再出示糖果盒的第二个活动,并没有停留在重复第一个活动的基础上,而是又深入一步,让同学归纳出“相当于几分之几就除以几”的道理,为解例题的第二个要点(求1/4小时做的零件数为什么要除以3?)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巧设情境,促进思维

巧设情境(故事、游戏、扮演、竞赛等)提出问题,于无疑处诱疑,让同学平静的心田泛起思维的涟漪。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首先给同学们讲《猪八戒分西瓜》的小故事,同学在下面议论纷纷,气氛活跃,接着我就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看看八戒傻在什么地方?”通过这样一段生动形象的小故事,创设了最佳的教学情境,激起了同学解疑的兴趣,促使同学去积极思维。

五、指导观察,协助思维

观察是一种智力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同学智力的重要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师劳动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在同学的智力发展中占有何种地位,从观察不只可以吸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行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应用一样。”同学观察力的发展,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和培养训练的结果。

5.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艺术初探 篇五

【摘 要】良好的开端往往是事业成功的一半,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能否为课堂教学奏响序曲,关键就在于教师导入策略的使用是否恰当。因此,科学的新课导入可以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作业。本文作者论述了磁性化、激趣化、生活化和诗意化等课堂教学导入艺术策略。

【关键词】磁性化;激趣化;诗意化

在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积极摸索新课导入的方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恰似戏剧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意义。正如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丰富多彩的课堂导入策略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兴高采烈的进入新课学习,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实现“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的效果。那么,怎样徐徐拉开“帷幕”让学生饶有兴致的参与知识探究呢?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磁性化导入是顺利拉开帷幕的金钥匙 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可见,新课导入时一定要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譬如,我在讲授《火烧圆明园》时这样导入:“八国联军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浓黑的烟雾绵延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弥漫纷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全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 如此情景的描述,既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又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力和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呢?再如在讲述《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时,我这样导入:“在一部电视剧里,描写秦汉之际,刘邦的妻子即后来的吕后,因躲避兵乱逃进一座尼姑庵中的故事,同学们想一想编剧、导演犯了什么错误?”学生针对上述问题普遍感到疑惑:编剧好像没错的,因为吕后是女的,当然是躲进尼姑庵呀!这似乎符合情理,但不符合历史史实。如此磁性化的导入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本课学习,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心油然而生。

二、激趣化导入是吹响师生互动的冲锋号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有巨大的心理效应,能使人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进而促进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强化,让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的喜悦”。实践证明:惊奇和疑问是兴趣的渊源,因此,学生只有对某一现象发生惊奇和疑问时,他们才愿意去探索。譬如,我在讲授“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时,设计了一个问题链:“人是猴子进化来的吗?人与类人猿有什么不同?人是不是动物?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我国境内最早的居民是谁?他们外貌与吃住是怎样的?”学生面对以上问题欣喜若狂深入历史的隧洞中去探寻其中的奥秘,从而成功的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他们在逐步获得成功的前提下继续参与知识探究。这个例子也进一步佐证了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

三、生活化导入是开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比较渴望获得认可与欣赏,喜欢表现自我。所以,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许多学生为了能在课堂上有所作为,他们会特别注意积累平常生活的知识经验,挖掘这些经验的知识内涵,从而使他们体验到“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譬如,我在讲授古代希腊的内容时,就开门见山的发问:“体育大家都很喜欢吧,那你比较喜欢哪一个项目?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与希腊有何关系?”话音刚落,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了起来,同学们对这个话题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七嘴八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使整节课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度过。

四、诗意化导入是把学生带入“大观园”的导游

不管是唐诗,还是宋词,其精炼、生动和优美语言让学生普遍亲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词导入,既可以巩固复习语文基础知识,又可以营造活泼欢快的氛围,能有效拨动学生的创新思维之弦,使其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学习中去。譬如,我在讲授丝绸之路时,自己先朗诵几首与之有关的不朽诗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学生在欣赏类似的诗句中初步感知了丝绸之路神秘飘渺,从而更要有兴趣的探讨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为提高课堂效率打下基础。再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红军长征的内容时,就请学生集体背诵、感悟毛泽东的七律《长征》,作者只用短短的56个字就高度概括了艰苦卓绝的长征路,数不清的险山恶水,在毛泽东等革命家的眼里只不过是“细浪、泥丸”。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但加深了对学习的内容初步了解,而且为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以苦为乐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所感染、膜拜,也让学生轻松地记住了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翻越大雪山等知识点,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6.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导入艺术 篇六

一、预测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 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能力。教材中的说明文应该是指导学生掌握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最好的载体, 因此在说明文教学中, 我们适当运用预测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益。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板书课题后, 引导学生从标题的关键词语中推测文章将涉及的内容。

如:《向沙漠进军》, 教师就课题中的“进军”二字, 引导学生预测:你认为这个标题包含着哪几层意思?课文将写哪些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通过预测文章要写的内容, 在进入正式阅读的环节, 学生急于知道自己的预测是否正确, 读起来自然会特别投入, 兴趣盎然。

二、故事法

“感受作品的形象, 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方面的新要求。对于历史背景较强、年代久远、学生未曾见闻到相关信息的课文来说, 学生是很难拥有阅读兴趣的, 更谈不上品评。这时, 我们恰当运用故事法将学生学习中的“难路虎”解决, 能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例如《石壕吏》, 教师把诗改编成一个“午夜抓丁”的故事讲给学生听, 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发言:听了这个故事,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你想说几句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畅所欲言, 甚至是激烈的争辩, 初中学生对文言文接触不多, 如果单凭注释、工具书去硬读, 往往学习兴趣不浓, 故事导入既能迎合他们的兴趣, 减小了理解文言诗文的难度, 又能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品评文章, 可谓一举多得。

三、陶冶法

过去的语文教学过分强调语文学习的实用价值与功利价值, 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既是一种交际工具, 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发展健康个性, 逐步形成健全人格”已成为语文教学新增目标。在这种理念的支撑下, 语文教学的综合性体现越来越明显, 整合一切资源陶冶学生情趣大有文章可作。古语云:“乐以教和。”凡是能找到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音乐作品, 音乐导入总是最佳的引起注意的策略。

四、图片法

学生是最富于想象的群体, 他们最具有想象的激情, 他们心中特有的童话世界就是他们驰骋想象的天地。基于这一层面去分析研究教材, 童话教学自然承担起了“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使命。在童话的教学中, 如果我们能用一些新奇的画面去刺激他们, 学生会展开想象的翅膀, 迸出智慧的火花。

要千方百计地拓宽孩子们自由创造的时间和空间, 让孩子们去发挥各自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学会幻想, 学会做梦, 学会好奇, 去尽情地释放生命中的创造能量。因为只有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 才是成功的教育。

五、游戏法

“游戏是少年儿童最正当的行为。”不管是小学生, 还是初、高中生, 他们对游戏均呈现出很高的兴趣, 只是游戏层次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不同而已。

“新鲜是吸引好奇心的磁石, 兴趣是产生灵感的反应堆。”游戏导入就是要给学生新鲜感, 让他们充满好奇, 满怀兴趣地走进课堂。实践中教师运用游戏导入教学时一定要得体, 否则, 游戏导入新课不但不能引起他们对课堂的注意, 反而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六、搜集法

有些文章涉及到的内容较特殊, 学生不是很熟悉, 为了让学生更准确、全面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和蕴含的情感, 教师指导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学会搜集、加工、处理相关背景资料是非常必要的。其操作的基本方法是:授课前, 教师布置必要的问题, 让学生根据需要, 从书、报、杂志、互联网等媒体搜集整理出学习、理解文章的相关信息。学生作好充分准备后, 教师课堂的导入便是利用3至5分钟, 举行一个小小的信息发布会, 让学生口若悬河, 一展身手。

新课程要求教师培养学生“搜集、加工、整理信息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 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心理, 适当布置一些课前、课后相关性阅读是落实这一目标的最好方法。

七、合作法

探究性教学要求学生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强调合作精神。任何一篇文章的学习, 学生均要经过知识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探索性阅读这三个阶段。探索性阅读阶段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最佳时机, 这时教师均可充分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化难为易, 化腐朽为神奇。其实施步骤为:教学一开始, 教师将要探索的任务分解到每个组、每个人, 让每位学生明确职责和任务, 既分工又合作, 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

八、谈话法

文学作品总是因感而发, 因情而生。语文教材中许多内容都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 切合他们的学习生活情趣。因此, 师生之间利用课前几分钟, 聊一聊同学们的学习生活情况, 沟通一些彼此的想法, 对于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交往有一定的帮助, 对于怎样挖掘、提炼作文素材更是一种启迪。

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活跃、学生思维活跃的前提。谈话的目的是为了走到学生的中间, 和他们一起探究, 一起分享。这种策略的操作, 应注意教者的语气, 语态一定要显得亲切、和蔼, 对学生的说话要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这样才能打开他们的话匣子。

7.试论小学语文课的导入艺术 篇七

关键词:情境;故事;疑问;背景

一、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情感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部门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小学语文教师在导入教学中,针对情感较强烈的课文,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情绪,以情激情,让小学生不由自主产生情感共鸣,迅速进入课文学习中。比如在《十里长街送总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周总理一生的丰功伟绩,然后再有感情地向学生朗诵:一颗巨星于1976年1月8日在祖国的上空陨落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永远地闭上了眼睛……总理的遗体将被送往八宝山火化,首都亿万人民不畏严寒,从四面八方赶到长安街,泪水涟涟地与周总理告别。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讲述了这感人肺腑的送别场面……教师通过语言为学生创建了催人泪下的送别场景,小学生立刻就会产生悲伤沉痛的情感,为学习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二、故事导入,引导学生想象

小孩子都爱听故事,生动形象的小故事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教师可以用寓言、童话等进行新课导入,使小学生的注意力能够集中在课堂,而且小故事还能丰富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学习《是谁打碎了花瓶》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讲《狼来了》的故事,许多学生都听过这个故事,所以教师刚讲完,学生就热烈地讨论起来:小孩骗人是错的,最终害了自己。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大家平时有没有说过谎话?如果我们不小心做错了事,要怎么办呢?”许多学生回答:“应该主动承认错误。”教师对此回答进行肯定:“对的,大家都会有做错事的时候,错了我们要主动承认而且认真改正,不能因为害怕别人生气而说谎欺骗别人,不然,就会像故事中的小孩一样,骗人害己。现在,让我们打开课本,看看列宁小时候打碎花瓶之后是怎么做的。”故事导入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较短时间内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中。但是,教师在导入故事的时候,必须要注意所选的故事要和文章主题相贴合,或者所选的故事与文章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切勿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向学生讲一些与主题毫无关系的故事。如果故事运用不当,则会引起毫无意义的讨论,进而淡化了课文主题。故事导入也考验了教师课堂驾驭的能力。

三、疑问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针对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教师设计一两个对理解课文具有重要作用的问题,通过疑问引发悬念将学生带入新课学习,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比如在学习《月球之谜》的时候,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在广袤无垠的宇宙中有着数不清的星球,每个星球都充满了神秘,等着人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将走进月球,共同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挖掘月球的奥秘。那么,月球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目前还有哪些谜没有被人类解开?教师话音刚落,学生就立刻打开课本,求知欲望被全面激发出来,自主投入到课文学习中。

四、背景导入,调动学生的兴趣

只要时代背景与课文内容有着密切关系的课文,都可以采用背景导入法。学生了解背景后,能够全面投入学习热情,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内容。比如,在学习课文《再见了,亲人》时,教师可以先设疑问:今天,我们要共同见证中朝人们用鲜血凝结而成的情谊,这篇文章为《再见了,亲人》。学生可能会问:中朝人民的情谊为什么是用鲜血凝结而成呢?然后教师就向学生介绍文章背景: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军民共同作战,经过艰苦的战斗,终于取得了胜利。文章《再见了,亲人》就是在胜利之后创作出来的,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中国最后一批志愿军回国时与朝鲜人民依依告别的难忘情景。接下来,让我们共同走进课文……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背景,立刻将学生带入分别场景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教学的方法较多,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科学设计导入方案。在导入过程中,教师不用拘泥于一种导入方法,可以将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为课文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孟跃红.浅谈小学语文课新课导入的技巧[J].学周刊:C,2012(1):193.

[2]郭黎明.小学语文课导入十法[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2(10):23-25.

[3]贾俊琴.浅谈小学语文课导入的技巧[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7):111.

[4]尹继军.小学语文课的导入设计与导入方式[J].考试周刊,2011(13):77.

8.语文导入的“五剂”良方 篇八

语文导入的“五剂”良方

读《上好课》心得体会

横中中心小学 曹必林 *** 从课堂教学技能走向课堂教学艺术,是每一位优秀教师职业生涯的关键一步。要想达到课堂教学艺术的境界,不仅需要教师拥有全面的课堂教学技能,而且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已有的课堂教学技能、方法体系,要及时添补由于教育观念发展、课程更新、教学环境条件改变而提出的新技能、新方法与新技术。同时,教师更需要具备良好的教学反思意识、能力,具有一定的专业引领。作为身在教育第一线的就年轻教师,更加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教育契机。如何在教学中针对课堂生活、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环境、课堂教学价值而发生的变化,更是加速自己专业成长的一次良机。自学了《上好课》这本书后,感受颇多,回顾自己的教学实际,深有体会。它亦成为指导我进行课堂教学的方向标和指示灯。就我个人在教学中的一点实践,谈谈自己课堂教学导入技能方面的认识和尝试。良好的导入能激发学习兴趣,拨动思维之弦。导入技能运用的直接目的,并不是针对教学内容的解释与阐述,而是在课堂上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第一个环节。在此阶段,须要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学习动机等诸多心理因素,诱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好的开头,给人震撼般的感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课自然就成功了一半。导入的方法一般有:直接导入法、以故带新法、以新激趣法、情境导入法和操作导入法等。

一、情境导入是引导学生的“融化剂”

情境导入法是教师通过语言来描绘情境,同时借助音乐、影像等现代化手段来渲染氛围,通过画面再现情境,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想象。如我在教学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就运用了情境导入法。我利用农远资源截取了一段有关地震发生时情景再现的片段。让学生看完后,便提问:“刚才影片中发生了什么?(地震)地震时是怎样的场景?(慌乱)地震后的景象如何?(一片废墟)地震的结果是什么?(震撼、惨烈,夺取生命财产)”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共同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这样的导入,可以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唤起学生强烈的情绪体验和反应,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情境。

二、直接导入是指导学生的“注入剂”

直接导入法是教师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直截了当地揭示本节课的主题,阐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的导入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简短、精悍、单刀直入,直接切入新课内容。必须要做到“一招”破题,而不“拖泥带水”。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梅花魂》时,是这样设计的:

1、说梅花。(板书梅花)同学们对梅花肯定有一定的了解,说说你眼中的梅花。(学生)如梅花“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梅花的不畏严寒,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愈有精神;梅花是纯洁的,吐露芬芳。。。在学生感知了梅花的特点和品格后,2、再让学生切入题眼“魂”。“魂”指什么?(它是一种品质;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思想。)梅花有魂吗?这个“魂”在文中指的是什么呢?请默读课文,在感受最深的地方画一画,再体会体会。这样就切入了正题,回归了文本。

三、以新激趣是指导学生的“兴奋剂”

“以新激趣法”主要是所引入的材料必须经过比喻、类比、对比等方式,才能转换成为主题内容服务的关联材料,进而间接地导入新课。其中可以引用材料导入、事例导入、背景介绍导入等。只要是能紧扣主题的内容都可以在课堂上使用。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鲸》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仔细地听一个小故事:在辽阔的大海里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有趣的事:鱼类要举行一次规模盛大的运动会,各种各样的鱼都纷纷赶来参加。有一头鲸宝宝听到了这个消息也兴致勃勃地赶来了,可是当它游到赛场门口的时候,却被虾将军挡在了门外,鲸宝宝生气地说:“我是鲸鱼,为什么不能参加比赛?”虾将军悄悄地对鲸宝宝说了几句话,鲸宝宝点了点头,说:“哦,我明白了。”那么虾将军为何不让鲸宝宝参加运动会?鲸宝宝又明白了什么?相信学完了本课,你一定能找到答案。这样就从故事入手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样既合理利用了课外资料,又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一举两得。

四、以旧带新是指导学生的“新生剂”

以旧带新法,是指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已有的生活经历和现实情境。对已有经历的回忆、重现,在于为学习新知识提供必需的基础知识;同时,要暴露旧知在新情境下的“尴尬”,从而解决新问题。诱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有的则是曾经经历却未深入思考过的事实与现实产生的冲突,从而萌发学生探索事物的强烈愿望,进而自觉地参与课堂教学。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利用观念冲突,在旧知认识的基础上,是这样导入的。1.出示课文插图,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世界闻名“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着名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同学们,你们谁有勇气像当年的伽利略一样,也在这座高塔上做做这个试验。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请大家读读这句话:(出示亚里土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是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他,把他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现在你要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那人家是不会相信的。所以,老师想请大家再认真读读书,仔细思考一下: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伽利略,为了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你是怎么做的;假如,你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比如是一位记者,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你会向伽利略问些什么问题?大家可以和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

五、操作导入是指导学生的“催化剂”

操作导入法是指,教师、学生运用工具或者肢体活动引入教学课堂行为方式方法。操作导入法能唤起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如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进而提高课堂参与效果。如我在教学人教课标版二年级下册《动手做做看》这篇课文时,我首先给每个小组发了一个装满水的玻璃杯,问学生们,现在老师在上面放一张纸,然后把杯子倒过来,水不会洒出来,你相信吗?学生们:“不相信!”“那好,我们来动手做一做,看看结果如何?”学生们动手做过之后,结果和老师说的一样,让学生信服。于是,我乘机再追问同学们:“现在老师把一条金鱼放进装满玻璃杯里,水不会漫出来,你相信吗?”学生大声回答:“相信!”师:“那我们动手试试看?”学生们纷纷动手操作,但结果却与老师说的大相径庭。于是学生们就会反问:“老师,结果和您说的不一样。”“哦,那你们看到的结果是什么啊?”“水漫出来了。”“看来老师说的也不一定都是正确的。这句话是科学家朗志万向学生们提出的问题。从这件事中,同学们感受到了什么呢?”“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样的导入方式既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既学到了新知识,又陶冶了学生的寻求真知灼见的良好情操。活动与实验导入方式直观性极强,能调动了学生的无意注意,诱发学生对新课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9.小学语文教学的导入语 篇九

平舆县李屯镇小学

夏季红

入课语就是导入新课的语言,它是指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有目的、有计划的使用一定方法所设计的简洁、生动、富有启发性、鼓动性、概括力和感染力较强的教学语言。

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入课语的成功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激趣法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强大动力,在教学中采取激趣法,可以较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集中精力学习。

如在上《马踏飞燕》这篇课文时,可以这样使用入课语:“一匹骏马在奔驰着,一群小燕子在空中轻盈的飞行着,突然,飞奔的骏马竟然踏在了燕子的身上,结果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学习了课文之后,请同学们来说说。”顿时,教室里安静下来,同学们都迫不及待的打开了书,期待老师的讲解。此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已被激发出来了。

二、破题法

有些文章的题目即概括了全文的故事情节,教学中教师如果直接采用破题法导入新课,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做到对全篇课文主要内容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如:教学《将相和》时,教师直接使用这样的导入语:“将”指的是谁?“相”指的又是谁?他们为什么不和?最后他们为什么又和?他们由不和到和的过程说明了什么?教师导入新课以后,学生即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去把握课文内容。

三、情景引入法

情景引入法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录像、幻灯、故事、游戏等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出文章的情景,把学生引入课文所讲的环境氛围中,使学生情绪上处于亢奋状态,从而激情高昂地去学习。

如在设计《黄山奇石》的入课语时,教师首先就利用教学录像播放出黄山美景的优美画面:突兀的山峰、美丽的石头、如同仙人居住的环境,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使学生一下子都把心思集中到了课堂上。

有时,利用做游戏或讲故事做情景引入,效果会更好。

四、设置悬念法

悬念就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运用悬念法引入新课,可以造成学生渴望追求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教学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这是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笔者就不赘述。

五、直触中心法

教师在讲解一篇新的课文时,首先把最能表现中心的部分提出来讲解,这就是直触中心法。这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掌握。

10.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 篇十

好的导入,就像是一本好书的序言,翻开首页,就能激发读者一气读完的兴趣。好的导入,就像是一场精彩演出的序幕,拉开帷幕,就能牢牢吸引观众的眼球。好的导入,在课堂中如同“画龙点睛”之笔,可迅速引领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的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积极的思维和高昂的情绪是课堂成功的关键因素,富有启发性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所以,作为教师,应该在每堂课开始都设计一个巧妙的导入,以激起学生对学习新内容新知识的急切要求,从而拉开课堂的精彩序幕。回顾自己的教学经历以及对其他老师课堂导入形式的分析,我总结出语文课堂导入方式的大致分类:

一、开门见山式

课堂刚开始的五分钟是学生记忆力最好的时间段,也是学过后最不容易忘记的一段时间。在课堂一开始,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明确这堂课的学习目标,这样做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让整堂课的学习行为都能围绕这个目标展开。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喜欢在上课过程中慢慢让学习目标明晰,而有些教师喜欢在课堂的结尾才揭露本课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在上半节中课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只能在教师引导下被动学习。而开门见山式的导入,能使学生从始而终都有一个非常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使其在整堂课都能进行自主、独立的学习。

如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上课开始,我就规规矩矩地板书好课题,然后告诉学生:这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在12岁时立下的伟大志向,为什么一个几乎和我们同龄的孩子能够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短短几句话,就让学生迫切地想弄明白同样是十多岁的少年,为什么周恩来却有如此非凡的抱负,从而促使他们在后面的学习中不断探索。

二、温故知新式

这是一般用在第二课时的导入方法,或是用在教学古诗词中。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史安西》这两首古诗,由于两诗都是描写送行临别场面的,我便在上课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同学们,现在我们和朋友分别后,可以运用很多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与朋友见面,可在古时,朋友分开后就很难再见面,甚至永远都无法见面,于是很多诗人在送别时喜欢用诗歌来表达对朋友的情意。我们曾经学过的送别诗有哪些呢?学生说出《赠汪伦》、《芙蓉楼送辛渐》、《别懂大》等诗,师生共同回顾了这些诗的风格,这样一来,让学生在巩固旧知的基础上,更好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去。

三、引用激趣式

课堂上,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对课本外的内容特别感兴趣,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课堂中教师如能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引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猜谜语、讲故事、唱儿歌等来导入课文,一定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白鹅》的时候,我先给学生出了一个谜语:头戴红帽子,身穿白袍子,说话伸脖子,走路摆架子。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展开了讨论。在学习《长城》的时候,我先讲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在故事中让学生体会建造长城的艰难。在学习《秦兵马俑》的时候,我又先安排学生看了《兵马俑》的录像,壮观的场面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而在低段的教学当中,用歌曲和图片导入则更能激发低段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来。

精妙的导语能够调节学生的心理,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快速进入五彩缤纷的语文课堂,因为兴趣才是学生的第一需求。只有面对让他们感兴趣的内容,他们才能产生主动探求的欲望。另外,试验、绘画、歌曲,对这些生动、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学生的兴趣更浓。

四、提问导入式

往平静的湖面投入一粒小小的石子,能让水面泛起层层涟漪。而巧妙的提问就好比一粒小小的石子,激起的却是层层波浪。在教学老舍先生的《猫》时,我先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喜欢猫吗?在你们眼里,猫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呢?学生有的说:“猫很可爱。”有的说:“猫很勤劳,喜欢捉老鼠。”还有的说:“猫喜欢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我说:“讲得真好!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老舍先生家里的猫是一只怎样的猫。”我觉得这种方法对引起学生的思考很有帮助。教师找出课文的关键处,就找准了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的创造思维处于兴奋点,通过质疑激发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激活了他们的创造思维。

另外课堂导入还有创设情境式、悬疑设置式、讨论交谈式、理解课题式等等,这里就不具体阐述了。

11.语文课导入的艺术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导入,技巧解析

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众多, 教师如何做出最恰当选择, 体现的是教师教学智慧。课堂导入是教学最初环节, 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激活整个课堂学习气氛, 还能够为教师教学创造更多切入契机, 形成课堂教学重要成长点。课堂导入方式没有固定模式, 任何生搬硬套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教情、学情存在较大差异, 教师需要综合考量多种制约因素, 针对教学实际科学设计、适时投放, 为课堂教学奠定基调。

一、设问导入, 激活课堂教学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激趣手段很多, 利用悬疑问题引导学生思路, 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一贯做法。教师设计悬疑问题并不难, 但要体现问题的悬疑性、探索性、价值性, 则需要教师作出更多方面的调研分析。首先是对教材文本内容进行深度挖掘, 初中教材大都是名篇经典, 其内涵丰富性是显而易见的, 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度解析, 要校准操作方向, 探索为教学服务的途径, 设计出来的悬疑问题要适合教学需要。其次是对学生生本展开学情调查, 学生学习认知存在个体差异, 由于学习基础、学习效率、学习爱好都不尽相同, 学生对文本学习理解自然也呈现个性化特征。教师要对大多数学生心理需求作出科学评估。这样才能找到学生生本和教材文本思维对接点, 形成针对性更强的教学导入设计。

在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时, 教师是这样设问导入的:“父母对我们的爱是真挚的。我们作为子女要充分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虽然父母对我们有些严厉, 但这也是一种爱的表达。在这些细微生活小事中, 我们能不能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呢?父母的疼爱曾经感动过你吗?你是通过什么体会到的呢?这种感情体现在父母的言语中还是行动中呢?无论是哪一种, 都会让我们感动和终生难忘。今天, 咱们就来学习课文《爸爸的花儿落了》。”从这段导入设计中不难看出, 教师提出了一连串儿问题, 而且这些问题具有浓烈的情感因素, 足以让学生为之动容。实践证明, 教师设计多种角度思考问题, 对学生产生的激发力是剧烈的, 启迪学生学习思维的效果是显著的。

二、故事导入, 创设良好课堂氛围

语文课堂教学引入故事, 符合语文学科特点, 也与学生兴趣点相吻合。教师成功介入可读性故事, 可以瞬间将学生思想集中起来, 迅速提升课堂教学气氛。初中学生思维特别活跃, 具有极强好奇心, 对生动有趣的故事有特别敏感性。如果教师能够结合文本学习内容展开故事讲述, 自然能够将学生思绪调动起来,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运用自身表达优势, 根据教学需要借鉴现成的故事, 或者是自己编辑故事, 让故事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切入点, 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让学生在故事情节中实现体验感知, 并对教材文本形成迫切探索欲望。

在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 教师在课堂导入时引入了一段闻一多先生的故事:“闻一多先生是民主斗士, 他面对国民党特务敢于拍案而起, 可见其坚韧的情志。其实, 生活中的闻一多是一位非常乐观的学者, 虽然带有几分狂放, 但对学生却是非常尊重的。据说闻一多和朱自清曾经在西南联大做过搭档。朱自清在中文系开设‘文辞’研究课题;而闻一多在西南联大大讲唐诗, 先生进入教室不讲课, 而是掏出烟斗, 很客气地问学生:哪位吸?学生当然不会吸烟, 闻先生自己先点上一支, 开始朗诵起唐诗来。”学生对闻一多没有太多了解, 教师讲述闻一多的生活轶事, 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媒体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介入课堂教学之后, 给教师施教带来更多选择。教师利用多媒体强大展示和联网功能, 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直观、形象教学情境, 多媒体可以为学生展示图片、动画、视频、音频、文字等多种材料信息, 通过声光电信息冲击学生感官, 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课堂教学自然呈现高效性。多媒体应用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重要特征和标志, 在具体操作时, 很多教师容易对多媒体产生依赖感, 将不该省略的教学行为都省去了, 这也是不正确的教学媒体观。多媒体虽然具备诸多优势, 但多媒体永远不可能代替教师的教学地位, 过分依赖多媒体自然是喧宾夺主了。

多媒体播放视频可以快速聚焦学生关注力, 在学习《安塞腰鼓》相关内容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 内容是安塞腰鼓的表演场面, 学生为视频中安塞腰鼓强大气场所震撼, 有些学生开始手舞足蹈了。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安塞腰鼓的表演视频, 为学生提供了多角度了解安塞腰鼓的机会。学生对视频直观展示有特别触动, 为顺利介入文本学习创造良好条件。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 学生快速形成学习认知。

12.语文课趣味导入10法 篇十二

钟夸旺 | 2008-3-29 22:41:00

语文课趣味导入10法

娱乐功能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功能之一,且语文的其他功能往往需要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方能发挥出来。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更倾向于感性地学习,他们思维跳跃,观念超前,崇拜新生事物,追求寓学于乐。在学生戴着隐形眼镜放足奔跑时,教师却依旧架着老花镜步履艰难,这显然迂腐落后。

所以每个语文老师都应该携带一块磁铁,一进教室就吸住学生的眼球。用虎头、凤首来带动整个语文课拒绝平庸。1.手机短信

短小精悍、情趣盎然的手机短信早已是E时代青少年的宠儿。如果在导语中适当运用,必将和学生碰撞出火花。上《项链》时的开场白——

大学时候,有一次上晚自修,突然“滴滴滴”手机响了,我一看,是一则短信:

“亲爱的!当我在大街上扭头离你而去的那一刻,你放声痛哭!听到你撕心裂肺的哭声,我的心软了,我舍不得你走,我怎么忍心离开你呢?!于是我便飞奔过去,一把抱住你,说„„”

我故意戛然而止,问:“说什么?” 有个大胆的男生喊:“我爱你!”

我笑了,说:“你上当了!因为他说„„说„„说„„这头猪我不卖了!”

我紧接着引入正题:乍一看短信,我们感觉肯定是恋人分离呢!但最后才知原来是卖猪!回头想想,它的确没有戏弄我们——人家又没说是“人”,只是我们凭自我感觉罢了。所以,这就叫„„(学生答:预料之外、情理之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预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经典作品《项链》。2.笑话

每个人对笑话都是不会抗拒的,尤其是永远笑不够的学生。一上台就“整”一个笑话,必将使课堂沉浸于融洽的气氛中。在上《药》时可以这样开头——

给大家讲个笑话:从前有对父子极其迷信,每天早晨都要翻翻老皇历,看适宜做何事,忌讳做什么。一天,老头要出去办事,习惯性地翻开黄历——不好!上面说今天“不宜出门”,这可急坏了他。但他灵机一动:不宜出“门”,我翻墙头不行么?于是就去翻墙,由于土墙年久失修,塌了,把老头压在下面起不来。他大喊:“儿子救命!”儿子听到后说:“别急,我来翻翻黄历——不好!上面说今天‘不宜动土’,所以我不能救你!”结果老头活活被压死了。

我们在笑的时候,也感到悲哀——多么迷信、多么愚昧!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药》,讲的事也很愚昧:竟然有人认为人血馒头可以治病!„„ 3.打油诗

打油诗,听其名就感觉滑稽可笑、饶有趣味。若合理地引入导语,必将增色不少。有次上课——

同学们,最近在杂志上看到一首很有意思的打油诗——

多情是蠢猪,痴情真糊涂。

无情才叫帅,绝情最冷酷!

(众生笑)

当然这些话说得有些偏激,但是也真实地反映了某种不良现象。比如我们今天要学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就是如此。杜十娘是何等多情和痴情!李甲又是多么无情和绝情!

4.流行歌曲

很多学生都有心目的“fan”(偶像),对流行歌曲的魅力更是无法阻挡。老师如能时不时地兜出几首,定会让学生感觉:老师和我们是“一条线”的,从而觉得贴心。在上鲁迅《祝福》时可以这样说:

大家有没有听过四大天王?(嘘,谁没听过)张学友呢?(当然)有没有听过张学友的《祝福》?(听过)谁能哼一段?(有男生站起唱:若有缘,有缘就会期待明天,你和我重逢在灿烂的季节„„)同学们,张学友的祝福唱得多么柔情!多么温馨!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祝福》却是沉重的、凄惨的,因为主人公竟在祝福的气氛中死去„„

又例:

在上《心中的大佛》时,我说:孟庭苇在告别娱乐圈后,一直吃素,清心寡欲,还唱了一首歌叫《阿弥陀佛》,谁会唱?(学生骚动起来)可见,孟庭苇的心中有一个大佛。其实,每个人心里都应该有一座大佛。那作者心中的大佛是什么呢?下面来学习„„ 5.趣味新闻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每天,在这个世间发生的趣事,不胜枚举。(譬如,“搜狐”中的社会新闻很多都是趣事)它们贴近时代,反映现实,如若从中撷取几朵,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

上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时可引用两条趣闻:

其一:报载,山西某山区农村,偏僻闭塞、教育落后,很多人对外面世界一无所知。有一次记者去采访,碰到一村妇,当无意提到葡萄牙时,村妇顿时惊讶万分:“什么?葡萄牙?葡萄还有长牙的?我活了50多年,从来没听说过。”(生笑)

其二:近日浏览网上新闻,看到这样一件有趣的事:某县一名语文教师在讲解成语,突然,他大声说了一句话,接着迅速躲在讲台后面。等了一会儿才出来,说:“同学们懂了吗,这就叫做‘一言以避之’!”真是误人子弟!(生笑)

前一个例子错误地咬文嚼字,把“葡萄”和“牙”拆开理解,闹了笑话;后一个例子按字面理解,生吞活剥,也出了洋相。可见,有时候咬文嚼字真的很重要。好,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咬文嚼字》。6.幽默故事

爱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幽默、诙谐的故事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譬如,上《不求甚解》时可讲这一个故事—— 有一个老太太做寿,满堂儿孙、亲戚朋友都纷纷送礼、问候。但有位客人没有买礼物,觉得不好意思,就提议做一首诗来祝贺。众人都很高兴,客人便吟诵起来:

“这个婆娘不是人!”

大家听了很震惊,都斥责这个人胡言乱语。客人说:“别急,请听下一句——九天仙女下凡尘!”

好!好!众人转过了神,夸赞起来。客人又道:

“儿孙个个都是贼!”

这下老太太的儿孙可不干了,围过来要揍他。客人又说:“别忙——盗得仙桃庆寿辰!”

儿孙一听又乐了。众人都赞扬这首诗得好。

这个故事对我们很有启发,如果只看到第一句或第三句就认为是在骂人,便会误解。只有四句一起看,才发现是好诗。所以我们看问题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不能根据只言片语就妄加判断;而应该“不求甚解”(即把握大意和梗概)。下面就来学习课文《不求甚解》。7.名人逸事

对于名人,学生知道的通常都是他们的本质或主要方面,往往对他们的侧面和一些小事不甚了解。但学生常常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致。所以搜几则名人的鲜为人知的逸事,带到语文课上,定会取得不凡效果。

鲁迅恐怕是学生最为熟悉的作家之一。学生往往只知道鲁迅是严肃、深沉、激烈的,却不晓得鲁迅也有幽默、有趣的一面。在介绍鲁迅的时候,可以插入如下逸事:

鲁迅很讨厌理发,有时懒得数月不理。有朋友说:“看你的‘地球’,怎么还不削一削?多难看!”鲁迅一本正经地说:“噢!我掏腰包,你们好看!”后来实在看不过去了,才勉强去理一回。有一次走进一家理发店,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一点也不认真。对此,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还在理发结束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他。理发师一数给了三倍的钱大喜,脸上立刻堆满了笑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来理发,理发师见状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领,“精雕细刻”地做,满脸写着谦恭。不料理毕,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儿也没多给。理发师大惑“先生,今天咋给这点? 您上回„„”鲁迅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处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点,这回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点。”理发师听了如坠云雾。

鲁迅爱给人起绰号。在三味书屋读书时,有一项功课叫“对课”,有一回,一个同学偷看了先生的对课题目是“独角兽”,就悄悄问他对什么好,鲁迅说:“对‘四眼狗’好了。”孰料那人竟真以此回答寿先生,先生是近视眼,正戴着眼镜,听了自然大怒,而他则在一旁以书遮眼,憋不住笑出声来。鲁迅的观察力可谓尖锐,他把女生的哭状起了个惟妙惟肖的称呼——“四条”,因为女生一哭,眼泪、鼻涕齐下也!不是四条吗?他在北大讲课时,有位青年教授叫川岛,留了个学生头,他便给人家起了个绰号“一撮毛”,见面时还亲切地叫他“一撮毛哥哥”,真是搞笑的能手!

如此,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鲁迅,就出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备感亲切,在愉快的笑声中进入学习。8.寓言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来阐明某个道理,形式活泼、短小,但“滴水见海”,折射出的往往是大智慧。它不但使学生觉得饶有趣味,也能启发思维。上钱锺书的《读〈伊索寓言〉》时的导入——

一个老翁和一个孩子用驴驮着货物上街去卖。货物卖完后,孩子骑着驴回来,老翁跟着走。路人责备孩子不懂事,竟叫老人步行。于是孩子和老翁换了一个位置,可路人又说老人于真狠心,竟让小孩子走路。老人赶忙将孩子抱到鞍上,路人又说他们残忍,不顾驴的死活。于是,老翁和孩子都不骑驴,干脆牵着牲口走。可路人又笑他们傻,空着驴不骑而徒步。最后,老翁对孩子叹息道:“我们没有别的办法了,只有抬着驴走了!”(众生笑)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做事要有主见,不能被别人的话左右,要能对别人的意见作出正确分析和判断。多读寓言,会懂得不少道理。那么钱锺书先生读了《伊索寓言》,有何感受呢?下面就来学习课文。9.谜语、歇后语

谜语和歇后语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的重要成员。猜谜、说歇后语本身就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娱乐。将它们引进语文课堂,很应该也很必要。

比如在介绍著名作家老舍时,若一上来就讲他生于何时何地,哪一年写了哪些作品,做做了哪些事„„这样势必让学生觉得乏味,失去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开场的——

不如出两个谜语给大家猜,看谁先能猜出来:

第一,“挑嫩的”;

第二,“晚年离婚”。(生笑)

两则谜语谜底相同,打一作家名。

有学生反应很快,答道:“老舍。”其他同学恍然大悟。我接着说:猜得很对!大家很聪明嘛!好,现在我们就来走近老舍„„

又如:介绍马克思时,我说道:1818年,一个娃娃出生了,在今天看来,他的诞生,用一个不恰当的歇后语来说是“玉皇大帝娶土地婆——惊天动地”的!(众生笑)因为,这注定了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诞生!„„ 10.广告

广告充斥于每个现代人的生活,哪个学生不能背出几段广告词来?用极具时代感的广告打开课堂大门,恐怕学生会争相涌入。

在学习《诗贵创新》时,可以这样导入—— 大家看电视时,有没有看到过高露洁的牙膏广告?(有)其中有这样一个画面:一位阿姨问小朋友:“我们的目标是——”小朋友答:“没有蛀牙!”结果因为这个广告,某校学生闹了笑话——在化学实验室里,化学老师再三讲明实验的目的是会用氢气和氧气制成水。然后又大声问学生:“我们的目标是——”众生竟答:“没有蛀牙!”老师差点昏倒。(生笑)这些学生的回答真是有创意呀!

还有,我们都看过《泰坦尼克号》。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巨轮失事后,露丝趴在木版上求生,由于木版只能承受一个人,所以杰克只能浸在冰冷的海水中。杰克知道自己不行了,哭着说:“亲爱的,你要勇敢地活下去,我要走了„„”然后就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当时我感动得泪如雨下!但有一个广告却把这段戏改装了——

杰克(痛苦地):“亲爱的,你要勇敢地活下去,我要走了„„”

露丝(轻松地):“没关系,我有‘立瘦’牌减肥茶!”(说着取出一包减肥茶,放入自己和杰克的嘴里,喝了几口海水,两人立即变得奇瘦无比!杰克迅速爬上木版,木版轻松地承受住两人,他俩得救了)

最后,露丝高举减肥茶,暧昧地说:“‘立瘦’牌减肥茶,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学生暴笑)

13.浅谈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情境导入 篇十三

王静

中国的古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学一点古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弘扬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小学生学习诗歌,在熟读成诵中丰富了语言,陶冶了情操,受到了思想教育,也提高了文化素养。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大,但就入选的作品来看,诗篇多是脍炙人口之作,作者又是历朝的著名诗人,基本上做到流派兼顾,风格多姿。由于反应唐宋情境的诗歌离现代生活较远,学生难以感知和体会,在理解上会有障碍,给古诗教学带来一定难度。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选取合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领悟诗歌的情境。

一、激发情感,引起共鸣

为领会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学习前要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产生于诗歌内容相适应的情感,让学生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具体方法因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而异。

1、介绍诗歌的时代背景。通过预习或以介绍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诗人,了解诗的时代背景和与诗有关的相关材料。只有掌握大量的材料,我们才能缩短时空的距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歌的情感灵魂。

2、将“诗情”和“画意”完美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诗歌创作的一种境界。诗是有声的画,画师无声的诗。在我国古老的文化建构中,诗与画向来互相生发,相得益彰。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自然山水画,一幅真实民生图。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诵,展开想像,使诗情画意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画面。这样,才能使学生领略到诗的意境,受到熏陶感染,并促进想像力的发展。

3、描述感人的场面,在教学中动之以情。有的古诗并不是单纯的记事写景,而是在记事写景的过程中描述一个感人的故事或者场面,这类古诗通常以情取胜。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对诗中的人物形象、景物环境和故事画面等进行创造性描述,在再描述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

4、回忆、比较与诗歌有关的诗文。在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有一些古诗在内容上是有联系或者互补的。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多方便和启示。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现成的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让学生通过回忆或比较等方式把握新诗的诗意和情境。如描绘儿童生活的:高鼎的《村居》、袁枚的《所见》、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居》、胡令能的《小儿垂钓》等。

二、品味语言,体会诗意

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诗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字与词是古诗的组成元素,学懂字和词是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歌意境的前提。古诗以其形式上短小凝练而思想上丰富深刻而被广大文人学士们津津乐道,但凡诗人都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和含蓄凝练,因此古诗的语言不仅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而且极其凝练和准确,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教学古诗时,要抓住这些含义深刻、感情色彩强烈的字、词,引导学生理解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深刻道理和领悟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历来受人赞叹的《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此句中的“绿”字用的恰到好处,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尝试将“绿”换成另外一个字,看是否更好,从而使学生领悟“来”、“到”、“入”、“过”、“满”等字都不如“绿”字鲜明生动,“绿”字既给人一种春意盎然的感觉,更写出了春风有色,染绿江南的动感之美。这正说明诗人对每个字的精心设计与推敲。

上一篇:网络风险自查报告下一篇:羊脂球读书笔记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