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传热比赛-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024-07-18

7、传热比赛-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精选8篇)

1.7、传热比赛-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一

第7课做个保温杯

(教材P73~75)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做个保温杯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2.知道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3.知道保温、散热技术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科学探究目标

1.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保温杯。

2.研究哪种保温方法的保温效果较好。

3.尝试自主设计产品,在研究后改进产品。

4.创作科学小论文等呈现保温杯探究的过程与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

1.激发设计研究保温杯的兴趣,能不断进行尝试和创新。

2.关注他人的探究成果,乐于分享自己的探究经验。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保温制品,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2.讨论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

3.感受到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工作可以推动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保温杯。

难点:研究哪种保温方法保温效果较好。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热水、温度计、配套的盖子、泡沫塑料、毛巾、一些包裹杯子的材料、冰块、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保温瓶内胆、教学课件。

聚焦

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73图片。)冬天,我们大多喜欢喝热水。怎样让盛在杯子中的热水不容易变冷呢?(预设:用毛巾把杯子包住,可以减缓热量传递;将热水盛放在木杯子里就不容易变冷,因为木材是热的不良导体;把热水盛在保温杯中。)

2.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做个保温杯,看看怎样能减慢物体热量的传递。(板书:做个保温杯)

【设计意图】针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提问,使学生在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中认识到保温的原理是尽量减少热的传递,为后面做个保温杯奠定基础。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比较哪杯水凉得慢

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不锈钢杯、陶瓷杯和塑料杯。)大家观察一下这三只杯子,它们分别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预设:不锈钢、陶瓷、塑料。)如果在杯中倒入同样多的、相同温度的热水,你们觉得哪个杯子中的热水会凉得慢一些?为什么?(预设:陶瓷杯中的热水凉得慢一些,因为陶瓷的导热性能很差。)

2.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3.讲解:保温就是要尽量减少热量的损失。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陶瓷是热的不良导体,它可以减慢热量的散失,因此陶瓷杯中水的温度降得慢。

探索二:交流、测试、比较各种方法的保温效果

1.过渡:怎样使杯中的热水凉得更慢一些呢?(教学提示:出示各种方法保温效果记录表。)表中列举了五种保温方法,你们认为哪种的保温效果最好?(预设:将杯子嵌入泡沫塑料中。)让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2.提问:实验中哪些因素必须保持相同?(预设:杯子、倒入杯中的水量、水的初温、放置的时间。)你们打算如何进行实验?(预设:先向各杯中倒入等量、相同温度的水,测量出水的开始温度,一段时间后,再测量出各杯中水的温度,计算降温多少。)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呢?(预设:倒入热水时小心,不要被烫伤;正确使用温度计。)

3.活动: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4.小结:盖盖子比不盖盖子的保温效果好,利用热的不良导体——泡沫塑料包裹的方法保温效果最好。

探索三:制作一个保温杯

1.过渡:大家对保温的方法已经有所认识,接下来,我们就利用这些方法来制作一个保温杯。

2.活动:引导各小组讨论保温杯的制作方法,要求杯外的包裹物厚度不超过3厘米。制作完成后,在杯中存放冰块,测试、比较各组自制保温杯的保温效果,分析自制保温杯的优缺点,并讨论需改进的地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先提出猜想,再通过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并思考、讨论能使杯中热水凉得更慢的方法,最后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研讨汇报

拓展与小结

1.活动:阅读教材P75保温瓶内胆原理图,思考保温瓶采用的三种保温方法。

2.讲解:保温瓶内胆做成较小的瓶口并加木塞,是为了防止液面上的气体流动,以减少热传导与热对流;将内胆的夹层空气抽走,变成真空,能够防止热传导和热对流;瓶胆内壁镀银,形成一层反射面,通过反射热辐射,有效降低因热辐射而损失的能量。

3.拓展:请大家课后进行科学调查,了解各种各样的保温技术,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了解一下散热技术。

【设计意图】在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后,再通过资料阅读,让学生领会到要达到更好的保温效果,需减慢热传递,减缓热对流,减弱热辐射。

板书设计

4.7做个保温杯

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

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

保温就是要尽量减慢热传递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节综合运用与探究的课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到热的良导体吸热和散热都快,因此保温效果不好;热的不良导体吸热和散热都慢,所以有较好的保温效果。在此基础之上,再设计并制作保温杯。

设计并制作保温杯需要一定的铺垫,因此先引导学生分组实验测试五种保温方法的保温效果,再引导学生动手设计、制作保温杯,并进行测试。在此一系列的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知识运用和动手制作的能力,又提升了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运用以及对实验数据整理分析的能力。

课后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

2.7、传热比赛-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二

(教材P73~75)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课题

美丽的化学变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

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紫甘蓝与白醋的反应是化学变化。

2.知道化学变化有其美丽的一面。人类要利用好化学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对比观察紫甘蓝叶片分别与白醋、水的变化过程并进行描述。

2.能用举例、分析、概括的方法,感受到化学变化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和方便。

科学态度目标

认可化学变化对我们生活的帮助。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知道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方便。

2.知道物质的化学变化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

重难点

重点:感受化学变化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美好和方便。

难点:认识物质的化学变化与环境的密切关系。

教学

准备

为学生准备:镊子、剪刀、培养皿、紫甘蓝、玻璃片、白醋、清水。

教师准备:紫甘蓝提取液、5支试管、滴管、烧杯、清水、柠檬汁、肥皂水、白砂糖水、小苏打溶液、教学课件。

流程

教学设计

二次备课

聚焦

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烟花、醪糟、钻石、化纤制品的各种衣服、宝石、汽油、塑料玩具等图片。)这些都是生活中与化学变化有关的图片,看完之后,你们有哪些感受?(预设: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化学变化缤纷多彩,十分美丽;化学变化可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2.揭题: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方便,化学变化本身也可以很美丽。你们观察过哪些美丽的化学变化?(预设:篝火燃烧、烟花绽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更多美丽的化学变化。(板书:美丽的化学变化)

探索

与研讨

探索一:化学变化的美丽

1.提问:(教学提示:出示紫甘蓝和白醋等实验材料。)你们猜测紫甘蓝浸入白醋会发生什么变化?(预设:紫甘蓝可能会在白醋的影响下发生颜色变化。)怎样更好地观察这些变化?(预设:可以对比紫甘蓝变化前后的颜色,进行更细致地观察。)

探索

与研讨

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活动,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3.提问:紫甘蓝与白醋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你们猜测的依据是什么?(预设:发生了化学变化,因为发生了颜色的改变;没有发生化学变化,颜色改变可能是因为紫甘蓝的色素溶解到了白醋里。)

4.追问:(教学提示:出示紫甘蓝提取液。)如何利用紫甘蓝提取液验证你们的猜测?(预设:将紫甘蓝提取液与白醋混合,如果颜色没有明显变化,说明之前是发生了溶解现象;如果颜色由紫色变成红色,说明紫甘蓝与白醋产生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5.演示: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紫甘蓝提取液,用滴管向其中滴几滴白醋,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6.讲解:紫甘蓝提取液由紫色变成了红色,说明紫甘蓝与白醋发生了化学变化,而紫甘蓝中发生化学变化的物质正是许多植物都有的花青素。除了白醋,紫甘蓝还能与生活中的很多其他物质发生美丽的化学变化。

7.演示:分别向4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紫甘蓝提取液,用滴管分别滴几滴柠檬汁、肥皂水、白砂糖水和小苏打溶液,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现象,体会化学变化的奇妙与美丽。

探索二: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1.过渡:在以上实验中,我们发现化学变化能产生丰富的颜色变化,你们能联想到可以怎样利用化学变化来丰富我们的生活吗?(预设:可以利用化学变化创造各种漂亮的色彩,美化我们的生活。)

探索

与研讨

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活动,讨论还有哪些化学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3.研讨交流。

4.小结:通过科学技术的手段,化学变化的应用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化学变化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探索三: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环境

1.过渡:(教学提示:出示使用塑料、石油的图片。)有些化学变化的产物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对我们的环境造成一些影响,你们对此有所了解吗?

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阅读资料,了解塑料与石油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3.小结:塑料制品的随意丢弃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都会对我们的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循环利用这些化学制品,节约能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科学家正在利用化学变化,开发新的清洁能源,为我们创建一个绿色的未来。

研讨汇报

探索

与研讨

拓展

与小结

1.小结:我们生活的环境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的产物,它们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更方便,我们要学会科学地利用化学变化,努力创建绿色未来。

2.拓展:以“美丽的化学变化”为主题,制作一张化学变化宣传小报,向同学、老师、家人介绍一些生活中有趣、美丽的化学变化。

板书

设计

教学

反思

探索一,通过组织学生观察紫甘蓝叶片与白醋、水、柠檬汁等生活中常见物质产生的变化,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充分感受化学变化本身的奇妙与美丽。

探索二,通过对织物、食物、药物等相关化学变化的介绍,让学生对化学变化能美化、方便我们的生活有更深的感性认识。

探索三,引导学生根据资料进行信息处理,认识到化学变化也可能产生“不美好”,人类要努力化解与避免。在提供资料方面,可适当介绍有关白色污染、大气污染等方面的现状,让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研讨部分,引导学生在回顾单元内容的基础上,交流分享自己对物质变化的新认识,同时梳理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课后

作业

3.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三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编写人员: 第一单元:浙江宁波奉化市居敬小学 张素珊 第二单元:江苏徐州铜山茅村实验小学 王芳 第三单元: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新兴学校 董茂娉 第四单元:湖北省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 曾小红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站前学校方 靓 2月 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 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 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 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 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 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 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 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 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后记: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 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奇特的身体构造 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 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 1)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 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 1)师:(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如果每个学生自备的,可事先让材料员收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 1、阅读第6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2、课外观察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 (为使学生能坚持观察,可在科学活动室内布置一个“昆虫世界”,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的观察发现和课外阅读的摘抄进行展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果条件好的话,可以在网上开辟一个这样的空间。对于学生的发现和成果老师因及时进行表扬或展示,及时的反馈有助于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 板书设计: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 触角――形状结构各异 足――密布细毛,有钩爪 …… 实践活动:借助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生活 教学后记: 3、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 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教学过程】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 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物质 糖 盐 味精 记忆中 放大镜 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 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

4.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教案 篇四

执教者: 执教班级: 学期:

五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教案 1.火灾的预防与自救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

1.认识火灾,牢记火灾危害,在日常生活中正确预防火灾。2.正确掌握和应用火灾逃生的基本技能。3.掌握扑灭火灾的应对措施及基本技能。(2)能力目标

1.掌握制订切实可行活动方案的方法。

2.初步学会根据课题查找、搜集、整理素材。3.培养发现问题、思考对策、解决问题的能力。4.提高走向社会,与他人交流沟通的能力(3)情感目标

1.培养的团结合作意识。

2.培养面临危险从容应对的品质。

3.激发关爱生命,关爱自已,关爱他人,培养社会责任感。活动准备:

(一)、选择子课题,成立活动小组

有关火灾的问题很多,你准备选择什么问题,通过什么样的活动方式开展活动实践。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并与活动内容和目的相近的同学形成小组,大家共同完成活动目标。分组参考:

第一组:火灾的成因及预防 第二组:火灾的分类及扑灭 第三组:火场的逃生及自救 第四组:防火的宣传及救护

(二)、储备资料,准备活动器材 活动中,你需要储备必需的火灾知识,准备充实的活动器材。如:记录本、介绍信、照相机、各种调查表、灭火演习和逃生自救摸拟练习所需的各种器材。资料导航:

资料库:消防大队档案; 书籍:《消防知识大全》; 杂志:《楚天消防》; 报刊:《中国消防报》;

(三)、组员分工,制定活动计划

各小组应制订具体可行的活动计划,即团结合作又分工仔细,在小组长的带动下有目的、有组织的活动,避免随意与盲目性,争取更大成效。设计参考: 活动的目的: 活动的地点: 活动的方式: 活动的内容: 活动所需材料: 活动小组成员分工:

组 长:XXX 资料收集员:XXX 记 录 员:XXX 管 理 员:XXX 场地器材员:XXX 安 全 员:XXX 活动实施

(一)、自主开展活动

1、调查访问:到学校周围,进入工厂、农村、社区、走访老人、调查民众、调查了解火灾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情况,进行实地考察。

2、采访咨询:到消防大队进行咨询。

3、积累资料:多渠道收集资料、查阅相关书籍、档案、上网查询所需资料。

4、实践运用:查阅各种逃生资料,撰写我的收获、我的发现等心得文章,模拟火场,设置情景,练习提高,熟练掌握灭火和逃生本领。

5、探索发现:及时对收集素材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归纳、讨论、总结成活动成果,写出研究文章。

安全用电咨询灭火演练

(二)、成果展示交流

为检验活动过程,将活动推向高潮,展示活动的成果,各个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成果进行精选设计,通过编辑资料、模拟演练、开展班会等形式,向学校教师、同学、家长、社会人士做展示汇报: 参考建议:

1、火灾成因及预防汇报展示:(1)我们的调查结果: 火灾的原因统计图:(2)我的收获和体会:

根据小组的走访调查、研究,整理出成果:可以对个人提出几条忠告,也可以对存在火灾隐患的单位和家庭的提出建议,如有必要可以上书有关规划部门和消防大队,建议整治。

2、火灾的分类扑灭汇报展示:(1)火灾发生时应首先:(2)正确使用灭火器: 小资料:

①电气火灾占很大比例,应加大用电安全,扑灭电气火灾应先断电作业。②播打119电话报警

③发生小的火灾不要惊慌,应沉着冷静,先设法切断火源,可就近选取水、灭火器、面积较大的覆盖物等扑灭火源或控制火势,一边大声呼救。

3、火场的自救与逃生汇报展示:

通过查阅资料、实践操作、成果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1)火灾的现场人身受到的危害有:(2)冷静逃离的方法:

(3)逃生自救练习的展示: 补充资料:

①正确认识火场六大杀手

六大杀手:浓烟、缺氧、有毒气体、烧伤、热气与温度、行为失当,逃生中的设计、应用,必须减少这六大杀手对人身的危害。

②正确认识应急疏导指示牌,即镶嵌在墙壁上面。有人奔跑样式的绿色长方形指示牌,在夜间电源线断时,指示牌仍然会亮,引导人们找到出口,一般设在门上方,走廊的指示牌设在墙的下方,距地面1米以下。因为,发生火灾时,要求人们俯身或匍匐离开现场。

③遇到火灾:处险不惊,绝处逢生;高楼家居、公共场所火灾逃生,应大声呼救,或用结实的绳索等丝带系住腰部,凭借下水管、遮阳台等建筑向下转移。

4、防火的宣传及救护汇报展示: ①拟定宣传口号: ②召开消防主题班会:

③出消防知识小报、办消防橱窗: ④利用现代媒体,进行消防宣传

特别提醒:用火不慎是导致火灾的最直接因素,警示人们不要轻易离开使用明火的房间。活动评价:

活动的评价注重实践性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与应用,根据活动情况采取记分制进行。表格如下: 活动阶段

评价目标

评价权重

评价结果

活动主题的确立和目标的设定

能否解决生活问题,能否展示个性和特长,是否具有针对性。

30%

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是否注重实践,是否体现合作。

40%

活动的总结与交流

是否有切实的体验,是否掌握基本技能,是否有创新成果。

30%

2、活动方法导航 实验

哪种洗涤用品的去污效果好

活动目标:

1、围绕实验研究,引领学生通过实践体验,了解实验的基本过程,感悟、习得、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方法。

2、学生通过多样化的学习,自主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活动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

一、确定研究主题: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同学们要善于捕捉那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作为我们的研究主题。

二、选择研究内容:一个大的主题通常能分解成很多小的主题,同学们要从中选择小而实的内容进行研究,这样会使我们的研究更加深入,也便于操作。

三、制订实验方案:实验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内容:研究的问题,提出的假设,实验材料,仪器,设备,工具等,实验的步骤和操作方法以及实验的结论。

四、做好实验准备:实验前的准备很重要。除了准备实验材料,还要准备其他器材、工具等。

五、实验记录:记录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用表格,也可以画成图,还可以将详细的实验过程、现象与结果用文字记录下来。

六、实验操作:实验要依据规范的步骤进行。小组同学要分工明确,各尽其责。准确的实验结论有赖于在实验过程中细心地观察。一定要仔细留意实验的每一个细节,真实地做好记录。

七、控制无关因素:在对比实验中要严格控制一些无关因素的干扰。在这个实验中,除了洗衣粉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该是一样的。我们还可以重复进行同一实验,以验证结论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八、撰写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的材料和设备;实验的步骤和过程;实验得到的各种数据;实验的结论等。

3、合理消费 1 零用钱小调查 活动目标:

通过学生参与学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规范小学生的消费行为,正确的引导小学生的消费方向,更好的为学生健康的成长服务。活动过程:

一、激情引趣:

(1)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的这次“零花钱小调查”综合实践活动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我们班在这个主题下分成了五个兴趣小组,有调查零花钱数目小组,调查零花钱的主要用途小组,调查零花钱来源小组,调查乱花零花钱危害小组和调查合理使用零花钱小组。这段时间老师通过调查、指导,发现各小组都能认真开展调查,搜集了很多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并能认真的进行整理和编排,为这次汇报展示做了大量的工作。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进行“零花钱小调查”的汇报展示。

(2)设立奖励项目:

老师也为这次活动设立了几个奖项,有最佳调查奖(如果哪个小组调查的资料最丰富,就可以获得这个奖项),最佳合作奖(如果哪个小组在汇报中合作的最好,配合的最默契,就可以获得这个奖),最佳表演奖(如果哪个小组在汇报展示中表演的最精彩,就可以获得这个奖),最佳创意奖(如果哪个小组的汇报最有创意,就可以获得这个奖),最佳表达奖(如果哪个小组表达的特别清晰、流畅,就可以获得这个奖)。2 买东西的学问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买东西的简单常识,教育学生从小增强作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2、使学生知道怎样挑选商品。

3、使学生学会看商标、生产厂家、厂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二、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①图示,古代的以物易物,米→羊←鱼(柴)。②实物图,古代早期的钱币和现代的人民币。③彩图,《小白兔饼干》包装盒内容。2、动画片故事课件

①《小红和妈妈购物活动》 ②《小红的妈妈选物依据》 3、表格图表课件

①“货比三家”价格、质量、售后服务对照表。② 辨析题(五道题)。

三、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同学们,期中考试以后,你们去哪里秋游?秋游时一定玩得很开心,还带了很多好吃的,这些食品是用什么买的?(板书:钱)

2、我国古代,没有货币以前,只能以物换物。出示:米→羊←鱼(柴)(投影图片)

3、我国早期的钱币形状不一,从秦统一中国后,发行圆形方孔钱。出示:古代的钱币图———现代的人民币。

4、过渡:有了钱,就方便多了,是不是有钱就能买到价廉物美的东西呢?

二、模拟购物表演,揭示课题

1、由六位学生登台表演,表演词内容回答3个问题。)

T1:介绍柜台的商品?(旺旺雪饼、饼干、花生米、瓜子、散子糖)T2:你花了多少钱买了什么商品? T3:你为什么要买这一件商品?

2、教师指导集体评议。

3、小结:买东西并不容易,还有很多学问。(板书课题: 3。买东西的学问)

4、过渡:如何掌握买东西的学问呢?

三、学习课文第一小节,讲清买东西要货比三家

1、播放课件《小红妈妈买玩具》

T:大家要边看边听,思考小红的妈妈为什么要多看几个店,再买玩具?(板书:货比三家)

2、过渡:买东西时怎么货比三家?

四、学习课文第二小节,理解内容

1、T:什么叫“货比三家”?“货比三家”比什么呢?、出示“质量、价格、售后服务”对照表,启发思维,理解购物“三原则”,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进行比较? “货比三家”对照表 同种商品

价格

质量

售后服务

接近

好√

低√

相近

接近

接近

好√

3、故事巩固,T:小红的妈妈最终应该在哪一家商场购买玩具小熊,为什么?

4、过渡:当前市场上出售的商品,有真有假,有优有劣,有的食品甚至变质,所以我们要仔细购买。

五、汇报采访同学搜索包装袋的情况,学习课文第三小节

1、昨天,老师请同学们回家收集一些商品的包装箱,包装盒,包装袋,你们发现这样包装品上面都标些什么内容?

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标明? ① 同桌同学交流、讨论。

② 小记者采访,采访题为:请你介绍你收集的包装袋的内容,并说明这些内容的作用? ③ 师出示电视机、饼干的包装的商标、保质期、生产日期,请学生再来说说它们的含义、作用。

④ 请小记者报道:包装品上大多有哪些内容,我们购买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2、齐读课文第四小节,思考,开发票有什么作用?

3、小结:只有做到“五看”,认真检查,才能不买伪劣、假冒、变质的商品,如果不慎买了伪劣商品,可以凭发票退还、索赔。

六、看商品,巩固导行

1、出示:“火腿肠、汽水、饼干”三种食品,请学生自己仔细观察。T1:这些食品只能什么时间饮用或食用?

T2:如果你看见伪劣过期食品在店里销售,应该怎么办? T3:如果你不慎买了并吃了腐蚀食品,病了,应该怎么办?

2、(小结板书:保护消费者权益(3月15日是消费者权益日))

七、总结全文内容,完成板书

八、再次进行购物表演(改正前一次表演中购物的失误)

九、智力辨析题(五道题)

十、课后延伸

1、活动、收集包装纸。

2、我们今天学的都是如何购买商店里的商品,那么在集贸市场上出售的肉类、蔬菜、烧饼、油条、馒头等都没有包装纸袋,没有商标、生产厂家、保质期等,怎么样购买呢? 3、小结:一看颜色,二闻味道

十一、总结本课内容,谈话结束本课

买东西的学问真多,这一节课是讲不完的,有待于我们同学们在今后的实际购物中,探索规律,积累经验,做一个明智的消费者。

4、读书多么好 1 我喜欢的书 共建我们的图书角

5、走进灯的世界 1 灯的产生和发展 2 自制灯具

6、动物的本领 1 动物怎样保护自己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2、培养观察动物生活习性的能力,渗透动物在生活和生存中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教育。

3、激发学生研究动物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知道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培养研究动物的兴趣。

三、课前准备

查找相关动物的资料,动物保护自己的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大家都喜欢看动画片吧? 生:喜欢。

师:下面我放一段动画,大家要认真看,一会儿我有问题要问。(播放flash,《鹰和兔子》)

1、提问:小兔子用什么方法可以躲避老鹰的追杀,从而保护自己呢?(学生回答,可能逃跑,可能钻进洞里)如果学生答钻进洞里,则引导学生,要是在洞口可以钻进洞里,那要是离洞口比较远,它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出先逃跑。

2、小兔子用逃跑的方法来保护自己,那么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的动物,他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你们想知道吗?(生答:想)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动物怎样保护自己》。板书

(二)学习新课

1、让学生说出几种他们自己知道的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师: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动物用什么方法来保护自己?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请一至两名同学讲述。

2、看课件,了解一些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师:下面咱们来看看其他动物是怎样保护自己的?(播放课件)

播放一至两个动物,并介绍它们保护自己的方法。师:大家都知道动画片是需要配音的,下面咱们来做一个配音的游戏,大家想不想玩儿呀? 假如你就是这些小动物,你向大家介绍一下保护自己的方法,谁来试一试。

学生举手,师:好,请你选择一种动物。

(学生选一种小动物,演演、讲讲它们的生活习性,是怎样保护自己,适应自然环境的。)

3、继续播放课件(动物保护自己的录像),小结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学生认真听)

(三)课外延伸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很多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对此你有什么感受?

谁来说一说

(生:可能回答,动物很了不起,很有本领,有保护自己的方法)师:虽然自然界的这些动物都有保护自己的方法,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人类的捕杀,有些动物的数量越来越少,甚至濒临灭绝,对此,你有什么想法呀? 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想法 小结:要保护动物。

(四)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很多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搜集有关动物保护自己的资料。板书设计

动物怎样保护自己

逃跑保护色警戒色 舍弃身体的一部分 装死放电放臭气喷墨汁„„ 仿生知多少

7、年历研究 1阴历和阳历 制作自己的年历 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阴历、阳历的制定,让学生感受二十四节气形成和制定的精妙之处,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的敬佩之情;通过制作个性化的年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能力目标:

通过收集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对节气与气象和大自然变化的关系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研究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通过成果展示,发展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知识目标:

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阴历和阳历,了解不同历法的用途和作用,了解二十四节气和大自然变化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对安排农业生产、生活的总要影响;进一步熟悉访问、实验、调查的方法。活动准备:分组、制定主题 活动过程:

一、了解年历的相关知识及用途,引导学生要珍惜时光,并揭示主题: 1.大家都喜欢过“六.一”节吧,谁知道今年“六.一”是星期几?你是怎么知道的?(看年历)2.了解年历的相关知识及用途。

(教师展示旧年历)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旧年历,看看他还能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知识,有什么用途?(它可以帮助我们查找节假日、生日、农历等,方便人们计划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工作„„)3.年历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而且有些年历十分精美,我们可以好好珍藏。虽然我们可以留住2010年精美的年历,可我们能留住匆匆而过的岁月吗?看着这一本本年历,你有什么感想?(我们应当好好珍惜时间)4.那好,让我们抓紧时间,学习新的知识。我们每个同学家里的年历几乎都是买的,父母

单位发的或者朋友送的,我们能不能自己亲手设计制作一本年历呢?那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亲手做年历。(出示课题: 做年历)

二、新课: 时光不能倒流,但我们可以从旧的年历上学到新的知识。我们先看看:(一)年历上一般有些什么内容: 1.月份、日期:为什么有些日期是用不同颜色标注?(用不同颜色表明节假日,休息日)2.图像:观察几副年历,看看每副年历的图像有什么共同点?(有一个主题,如:花卉、动物、人物等;风格统一,如:表现方法统一为剪纸、线描绘画等)(二)怎样做一副有特色的年历: 怎样做一副与众不同、有特色的年历呢? 1.从年历的外形上创新:(出示一副拉花年历)看看这副年历和一般年历的外形有什么不同?想一想,你还可以做什么外形的年历?(各种几何形、心形、花朵形„„)2.从制作方法上创新: 1)从年历的制作方法上创新: 除了新制作年历,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旧年历,台历进行改装:改到现有的日期,改掉原有的图像

2).从图像的制作方法上创新:(出示一副用剪纸做图像的年历)这副年历是以凤凰为原形的一副剪纸年历, 你在图像的制作方法上还有什么建议?同学们可以商量一会,告诉大家:(用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几张有特别意义的相片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用漫画的形式表现有特点的同学做图像,剪贴自己喜欢的足球,影视等明星照片做图像,用一组同学以前的美术作业做图像,用书法作品做图像„„)3.为各种人群的需要定做年历: 为了方便各种人群的需要,同学们不妨为一些特殊需要献出自己的智慧,如我们为了方便携带设计袖珍年历,你能为视力不佳的老人、不识数字的幼儿、自己的家庭等定做一些特殊的年历吗?(将数字放大,用太阳或花朵代表休息日„„)

三、学生作业: 同学们自由组合合作或独立完成一副年历的制作.要求: 1.风格统一;2.各具特色;3.制作精致。

四、教师巡回辅导: 注意学生年历外形和图像,日期的比例;制作的精美;表现风格是否统一;学生分工是否合理等。

五、将自己的年历展示在教室里,老师与学生相互交流意见。

8、可爱的家乡 1 家乡的民俗文化

一、活动目的: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家乡民俗文化的探究兴趣,增强对家乡的自豪感;让学生知道保护家乡的民俗文化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2、能力目标:

通过活动,学生能队家乡的民俗文化进行简单的考察,并写成简单的考察报告。通过观察、查阅、走访、调查、体验等一系列时间活动,锻炼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分析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

3、知识目标

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民俗文化、民间工艺等方面的知识。

二、活动方式: 1.到图书馆查书; 2.把资料抄好;

3.制成一本活动成果录。

三、活动内容:

分头行动,部分人上网查资料,部分人到图书馆查资料。

四、活动准备:

我们先确定今天谁应该查名人,谁应该查民族风俗。然后再分别查资料。

五、行动过程:

我们准备好后,就各自出发,我查名人名事,汤思宁查湖南古城,叶双查民族风俗„„(三)活动过程与活动方式 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并初步了解家乡古代农桑文化、军事文化、工商文化和科技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2.开展考察活动

①考察家乡的著名建筑及其特点与由来。②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③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

④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⑤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3.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以下一些活动形式可供参考: ①学生编写《家乡民间故事》、《家乡风俗习惯》、《家乡风味小吃》、《家乡名人故事》等小册子,提供给有关文化部门&旅游点。

②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张挂在家乡显眼处,宣传自己的家乡。③为社区群众策划一次家乡文化艺术表演或传统游艺活动。

④开展题为“家乡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讨论会,引导学生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变进行探讨。

4.就“如何利用家乡的传统文化为家乡服务”写一份方案。(四)总结方式

可在个人自我总结、小组内总结的基础上,再在班级内进行交流活动。总结形式可多样,可是个人的日记、作文,实践活动中的反思与建议,也可是在班级讨论中的发言和资料展示。福建的地方语言 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主题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福建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发他们对福建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关注,对福建的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2、能力目标:

通过查找资料的活动那个,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在访问、讨论、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3、知识目标: 了解福建方言的种类、分布情况;学习一种福建方言。活动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

1、开展实践活动

一、导入

1、背诵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2、谈对福建方言的认识。

二、成立活动小组

在自由组合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小组成员的特长、个性差异,拥有资源等方面因素。小组人数在6-8人。

三、制定活动方案

1、各小组提交经小组成员协商、讨论后的草案

2、小组间交流方案

3、各小组修改、完善活动方案。

四、知识与方法的准备

1、引导阅读一些有关福建方言的资料

2、指导基本的研究方法。

五、活动注意事项

2、总结与交流

学生把活动中的收获汇集、整理成各种形式的成果,并通过排演地方戏,小品、相声等方式展示、交流和评价。

1、展示与交流

(1)通过排演地方戏,展示前期的学习成果。(2)宣传推广活动

举办方言歌曲比赛和展示方言小手册,设计宣传广告语。

2、收获和反思

5.7、传热比赛-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五

一、填空题

1、体温计是根据__水银热胀冷缩_的原理制成的,40℃时水银体积(大)35℃时水银体积(小)。这种现象主要和水银内部的(微粒运动)有关。

2、太阳的热是通过(辐射)方式传播到地面上的,烧开水是通过(对流)方式传播热量的。

3、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度)和(方向)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日晷)就是利用太阳下影子的这种变化而计时的。

4、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叫(泄水)型水钟;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的叫(受水)型水钟。

5、清水和盐水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一样)。

6、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造成了地球上(四季更替_)现象。

7、用手往下按一块在水中的泡沫,会感到手上有一种向上的力,这是泡沫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的作用。

8、我们可以通过世界时区图来判断时间。它是以地球的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成(24)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1)小时。

9、根据单摆的(等时性)特点,人们制成了摆钟。

10、许多物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但有些物体比较特殊,例如(4℃)以下的水,具有热缩冷胀的性质。

二、判断题

(1)热水袋水温60℃,人的手接触热水袋,热量从手上向热水袋传递,这样的热传递形式叫热传导。

(×)(2)羽绒衣产生的热量比衬衣多,所以冬天要穿羽绒衣。

(×)(3)如果一个物体在水中是沉的,那么它在食用油中一定是浮的。(×)

(4)夏天自行车的轮胎的气不能打的太满,否则会因气体热胀而爆胎。(√)(5)地球的自转引起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周期为一年。

(×)(6)提出“日心说”的是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

(×)(7)用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它在水中的沉浮状况也是不一样的。(√)

(8)人们在观星时发现,天上的星星每天围绕着北极星顺时针旋转。(√)(9)有一只摆钟,每天总是走快一点,应该往下调节摆锤下面的螺母。(√)

(10)测得某物体在空气中的重量为60克,浸没在水中时的重量为35克,那么这个物体放在水中会浮。

(×)

(11)人们用铁做锅,而不用铜做锅,是因为铁的导热本领比铜强.(×)

(12)一分钟可以做很多事,例如人可以大约呼吸60次左右心跳20次左右。(×)

三、选择题

(1)一个茄子在水中是浮的,把它切成四分之一大小后茄子在水中是(b)

A

B 浮

C无法判断

(2)相同体积的50℃水和10℃的水比较(a)

A 冷水重

B热水重

C无法判断

(3)往大小厚度相同的塑料杯、铁杯、陶瓷杯里倒热水,5分钟后杯中水凉的最快(a)

A 铁杯

B 塑料杯

C陶瓷杯

(4)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北京在东面,乌鲁木齐在西面,一天中先迎来日出是(b)

A 乌鲁木齐

B北京

C无法判断

(5)100毫升水的滴漏实验中前10毫升的水和最后10毫升的水比较(b)

A 后10毫升滴的快B前10毫升滴的快

C滴的速度一样(6)(a)作为地球自传的有力证据,已被世界公认。

A 傅科摆

B极昼极夜现象

C四季更替

(7)在北部的星空中,有7颗星组成勺子的模样。这7颗星被称为(b)

A 北极星

B北斗星

C牛郎星

(8)要使沉在海里的潜水艇上浮,正确的方法是:

(b)A往潜水艇的压载舱注水,以增加潜水艇的重量 B往潜水艇的压载舱排水,以减轻潜水艇的重量 C抛弃潜水艇的压载舱,以减轻潜水艇的重量

(9)原来浮起来的马铃薯,可以用什么方法让它沉下去。

(c)

A.加糖水

B.加盐水

C.加清水

(10)一位同学做物体沉浮的实验时,把4个大小相同的小球放入水中,发现有的小球是沉的,有的小球是浮的,然后他把小球按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寻找物体沉浮的规律,这个实验可以证明物体的沉浮与(b)有关。A.大小

B.轻重

C.形状(11)地球的自转方向是(a)。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南向北

四、连线题(原创)

棉被

热的良导体

木制筷子

铁锅锅身

热的不良导体

铝棒

陶瓷勺子

空气

五、填图题:(16分)

1、如图,太阳光能照亮整个地球吗?(不能)请用阴影表示不能被照亮的部分。

2、如图,A、B代表北京和纽约,北京是中午12点纽约是晚上12点,请在()中填上北京或纽约。

A代表(纽约)B代表(北京)

3、如右图用一支蜡烛作太阳,用一只小地球从西向东绕蜡烛。当转到③位置时,北半球阳光 斜

射,是

冬季

季;南半球阳光

直 射,是 夏季

季。

六、简答题(原创)

1、有一个乒乓球不小心被踩瘪了,但没有破损,请你想办法让瘪了的乒乓球再鼓起来,并说明其中的道理。

答:把乒乓球放在热水中球就会鼓起来。这是因为球里的气体热胀了

2、人们为什么会觉得北极星是“不动”的?在北极看北极星在什么地方?南极看北极星又会怎样?

答:人们觉得北极星“不动”是因为北极星处于地轴的延长线上。在北极看北极星在人的头顶。南极是看不到北极星的。

3、要使制作的保温瓶保温效果好一些,应考虑哪些因素?

6.7、传热比赛-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六

熟读背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沉和浮》重要知识点

学生姓名

检查背诵的情况【

一、填空

1、同样大小的物体,我们可以改变它的(重量)来改变它在水里的沉与浮,如用塞子塞好的空瓶,会(浮)在水面上,往瓶里加些沙,增加瓶的(重量),它就会(沉)到水底了。

2、同样重量的物体,我们可以改变它的(体积)来改变它在水里的沉和浮。如一块铁放在水里会(下沉),把它压成铁片,再制成盒子,放在水里,它会(上浮)。

3、同样重量和大小的物体,放在清水里要下沉,放在盐水里要上浮,这说明用不同的(液体)也能改变物体的沉和浮。

4、物体在液体中是沉还是浮,与物体的(重量)和物体的(体积)有关,还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5、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其大小等于(排开的水量)。

6、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在盐水中可能(上浮)。盐水比清水(重)。

7、当物体的重量一定时:比较大的物体容易(上浮),比较小的物体容易(下沉)。当物体的大小一定时:比较重的物体容易(下沉),比较轻的物体容易(上浮)。

8、改变物体在液体中沉浮的主要方法有:(改变重量)、(改变体积)、(改变液体的性质)和借助外力。

9、回形针在水中是沉的,将两枚回形针穿在一起,重量变(重),体积变(大),放水中是(沉的),沉浮状况(没有)改变。

10、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排开的水量)。

11、原来沉的物体,想办法增大它在水中(体积),这个物体就可能变成浮的。

12、一个量杯原有200毫升的水,把一个物体放入后,水面刻度为230毫升,那么这个物体排开的水量(30)毫升。

13、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她为水的(浮力)。

14、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而且方向(相反)。

15、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物体(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16、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不一样的)。

17、比同体积的液体重,这个物体在这种液体中是(下沉)的;比同体积的液体轻,这个物体在这种液体中是(上浮)的。

二、判断题

1、(X)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的轻重、体积有关。

2、(X)在水中沉的物体可以在油中浮。

3、(X)潜水艇是靠改变自己的体积来改变沉浮的。

4、(X)某种液体烘干后有白色颗粒残留物,这种液体一定是盐水。

5、(√)变橡皮泥的形状可以改变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6、(X)钩码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一样的。

7(X)如果一立方厘米的物体重一克,在水中是沉的。

8(X)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所以在清水中是浮的。

9、(X)把大小不同的石块放入水中,受到的浮力相同。

10、(X)把体积相同的铁和银放入水中,受到的浮力是不相同的。

11、(X).轻的一定浮,重的一定沉。

12、(√)人在游泳时会感到有一种向上托起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13、(X)只有盐水和糖水才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14、(X)物体在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相同。

15、(√)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

16、(X)只要水中溶解了物质就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17、(√)历史上“曹冲称象”的故事是利用的浮力原理。

18、(√)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9、(X)把橡皮擦切成八分之一放入水中,橡皮擦就会浮起来。

20、(X)物体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21、(X)液体里只要溶解了其他物质,就能让马铃薯起来。

22、(X)酒精灯烧干液滴后留下许多白色的物质,同学们猜测是食盐。为了进一步确认,我们可以尝一尝来判断是否食盐。

23、(√)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铜块,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相同。

三、选择

1、下列实心物体放入水中,能浮在水面上的是(②)【①铝球    ②干木球    ③铁球】

2、用钢铁制成的轮船能浮在水面上,这是改变了(③)【①它的重量   ②液体浓度   ③它的体积】

3、下面哪种物体放入水中会浮起来。(②)

【①小石头

②萝卜

③橡皮】

4、马铃薯放入(③)中会浮起来。

【①淡盐水   ②清水   ③浓糖水】

5、同体积的塑料块、清水、食用油比较,(②)最重。

【①塑料块   ②清水   ③食用油】

6、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①)重力时就下沉。

【①小于

②大于

③等于】

7、同样50克的方木块,(②)容易浮。

【①体积小的②体积大的③一样】

8、下列物体在水中上浮的是(①②⑤⑥⑧⑩),下沉的是(③④⑦⑨)。

【①香油 ②塑料瓶盖  ③硬币 ④蜂蜜 ⑤乒乓球 ⑥树叶 ⑦铁钉 ⑧木块 ⑨石块 ⑩泡沫板】

9、我们会想出一些办法让潜水艇在航行中沉浮自如与(A)有关。

【A改变轻重

B改变高低

C改变大小】

10、塑料在(C)中会沉。

【A清水

B盐水

C食用油】

11、同体积下列物体,最重的是(C)。

【A马铃薯

B清水

C浓盐水】

12、测得一物体在空气中重19牛,在水中弹簧秤的读数是13牛,这物体在水中是(A)。

【A下沉

B上浮

C停在水中任何深度的地方】

13、轮船浮在水面上,轮船受到的浮力(C)重力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14、浮着的物体被拉到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B)

【A重力

B重力加拉力

C重力减拉力】

15、用同样多的橡皮泥做船,甲做的橡皮泥能承受22个垫圈,乙做的能多承受2个,排水量大小比较(B)

【A甲大    B乙大    C一样大】

16、潜水艇在水下时,在下沉过程中,受到浮力变化情况(B)

【A慢慢变大

B不变  C逐渐变小】

四、连线题:请用线将事物和对应的改变物体在液体中沉浮的方法连接起来

淹不死人的湖

改变物体的大小

钢铁造的轮船

改变物体的重量

潜水艇

改变液体的密度

五、原理分析

钢铁在水中是沉的,为什么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

答:因为钢铁制造的船改变了原来钢铁的体积,船舱内部是空的,使排开的水量增大,即增大了水的浮力。浮力远远大于船自身的重量,所以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

六、简答题

1.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是下沉的,你有什么办法让橡皮泥浮起来吗?(看谁的办法多)

答:①是把橡皮泥做成空心的形状,如船、碗、盘子等。②是把橡皮泥捆绑在一个能在水中上浮的大泡沫块上。

2.请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为什么“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答:(潜水艇)是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重量来实现沉浮的。因为潜水艇有一个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海水进入,重量增加,潜艇下沉;打开进气管道,利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重量减轻,潜艇开始上浮。所以“潜水艇既能在水面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

妥善保管

熟读背诵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热》重要知识点

学生姓名

检查背诵的情况【

一、填空题

1、让自己的身体热起来的方法有(多穿衣服)、(跑步)、(吃热的东西)、(晒太阳)等。

2、一般物体在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物体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3、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递)。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向(较冷)的一端传递。

4、双手握住一个装有热水的杯子,手会慢慢地(热)起来;要是握住一块冰,手就变得越来越(冷)。

5、我们平时所说的热,实际上是一种(能量)。

6、(热)量可以从一个物体直接(传给)另一个物体。

7、衣服是(不会)产生热的。

8、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9、同体积的热水重量比冷水重量(轻)。

10、我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将一杯冷水变成热水。

11、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12、酒厂没有把酒瓶装满,是怕酒因受热后(体积膨胀)而发生爆炸危险。

13、(温度)变化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

14、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15、钢铁造的桥在温度变化时会(热胀冷缩),因此,铁桥通常架在(滚轴)上。

16、物体的(材料不同),(导热性能)也不同。

17、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18、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19、同温度的水装在同体积的钢杯和塑料杯中,冷却最快的是(钢杯),冷却最慢的是(塑料杯)。

20、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二、判断题

1、(×)水在任何时候都是热胀冷缩的。

2、(×)液体和气体都会热胀冷缩,但是固体不会热胀冷缩。

3、(×)冬天多穿衣服后身体感觉暖和了,是因为衣服里有很多热。

4、(×)冷水变热后,体积会变大,重量也增加了。

5、(×)热水在冷水中上浮的原因是热水温度高。

6、(√)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7、(×)所有的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8、(×)钢铁造的桥通常都架在滚轴上,滚轴的作用是让车开起来更稳一些。

9、(×)空气的热胀冷缩的本领比铁小。

10、(×)相同体积的热水和冷水相比较,它们的重量也相同。

11、(×)衣服能给我们带来热量,让我们感觉很温暖。

12、(×)体积相同的热水和冷水,重量也相同。

13、(×)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4、(×)厂家为了多赚一些钱,他们总是不愿把瓶中的饮料装满。

15、(×)空气是不会热胀冷缩的。

16、(×)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而铁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7、(×)所有固体都是热胀冷缩的。

18、(×)石头和铁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9、(×)金属条一端浸在热水中,露出水面的一端不会热起来。

20、(√)人们用铁做锅,是因为铁是热的良导体。

三、选择题

1、水在变热的过程中,(②)发生变化。

【①颜色

②体积

③重量】

2、在金属的大家庭里,有两种金属是热缩冷胀的,它们是(③)。

【①银和水银

②铁和铝

③锑和铋】

3、下列哪种现象是液体的冷胀原理造成的(①)。

【①水管冻裂

②沸水外溢

③河水结冰】

4、夏季(③)的温度最高。

【①教室里

②室外树阴下

③阳光下】

5、选出下列最容易传热的物体(②)。

【①玻璃

②铝合金

③陶瓷】

6、下列哪种现象是利用了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②)。

【①热气球升空

②瘪了的乒乓球烫鼓起来

③气温计液柱上升】

7冬天穿羽绒服比较暖和是因为(②)【①羽绒服能产生热量

②羽绒服能保温

③羽绒服能传递更多的热量】

8、把一小塑料袋冷水放入装有热水的杯子里,这一小袋冷水会(②)。

【①浮在水面上

②沉在水底

③停在水中的任何地方】

9、往杯里倒入热开水,等水冷却后,液面(②)。

【①会上升一点

②会下降一点

③不变】

10、下列物质中,(③)的热胀冷缩本领最弱。

【①空气

②水

铜球】

11、保温材料能起到保温作用是因为(②)。

【①这些材料能生热

②这些材料料是热的不良导体

③这些材料是热的良导体】

12、冬天,我国北方地区房子里的暖气片应安装在房间的(①)。

【①上方

②中间

下方】

13坐在炉子或取暖器旁边,脸上立刻感到热,说明热主要是以(③)的方式传播的。

【①热传导

②对流

③辐射】

14、给空烧瓶安一个带弯玻璃管的橡胶塞,在玻璃管中滴几滴红墨水,当用手捂住烧瓶时,管中的红墨水滴(①)。

【①向外移动

②向内移动

③不会移动】

15、相同体积的70摄氏度的热水和30摄氏度的热水相比较,(②)。

【①两者一样重

②70摄氏度的热水轻

③30摄氏度的热水轻】

16、实验证明,(B)的热胀冷缩现象最明显。

【①液体

②气体

③固体】

17、下列物体不会热胀冷缩的是(②)。

【①牛奶

②锑

③空气】

18、我们经过实验知道铜、铁、铝三种金属中传热速度最快的是(②)。

【①铝

②铜

③铁】

19、把水倒在大小相同的(②)里凉得快。

【①玻璃杯

②铁杯

③塑料杯】

20、将一瓶常温下的水放入一盆装满水的盆子里,我们发现瓶子里面的水液面明显下降。由此我们可以推断,这盆水应该是(②)

【①热水

②冰水

③常温下的水】

四、探究题

1、想办法让套在烧瓶口上扁着的气球鼓起来,看谁的办法多。

答:(1)、(双手捂住烧瓶)(2)、(把烧瓶全部放入热水中)(3)、(用酒精灯给烧瓶加热)

2、夏天,给自行车轮胎打气,为什么不能打得太足?

答(这是为了防止车胎内空气受热膨胀而引起轮胎爆破)

3、观察野外的电线,冬天和夏天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如果在夏天架设电线应注意什么?

答:①观察到——冬天:(电线拉的紧些,这是受冷收缩变短的现象);夏天:(电线拉的松些,这是受热膨胀变长的现象)。②应注意——(如果在夏天架设电线应注意两根电线杆之间的电线不能拉太紧,否则到了冬天电线遇冷收缩变短就会崩断电线)。

4、小明的乒乓球被小刚不小心踩瘪了,但没有漏气。小刚要赔一个新的给小明,小明说不用赔的,他有办法使乒乓球完好如初的。你有办法吗?请你想一个办法使乒乓球鼓起来,把你的想法和理由写下来。

答:方法——把踩瘪(没有裂口)的乒乓球,用镊子夹住浸人开水里烫一下,乒乓球就重新鼓起来了。理由——这是运用了气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原来是乒乓球内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将瘪了的外壳重新鼓出来了。

5、为什么铁路上的每根钢轨之间都留有一定间隙?

7.7、传热比赛-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篇七

(教材P29~30)

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

电路出故障了

新授课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2.知道电路出故障了,电流就会中断。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

2.能够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

科学态度目标

培养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根据科学原理,通过改造简易电路能够制作出电路检测器。

2.初步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利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器元件的故障并排除故障。

难点:掌握正确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每组2~3个小灯泡、导线若干、电池、电池盒、灯座、坏的小灯泡、没有剥皮的导线、废电池、形成断路的电池盒、1套做电路检测器的材料、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电路故障检测记录表”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

聚焦

1.引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会了连接包含有电池盒、灯座和开关的简易电路,也知道了开关具有控制电路通与断的作用。闭合开关,小灯泡发光;断开开关,小灯泡熄灭。

2.提问:为什么闭合开关,小灯泡会亮,而断开开关,小灯泡就熄灭呢?(预设:闭合开关时,电流从电池的正极经过导线和小灯泡流回到电池的负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所以小灯泡会发光。而断开开关时,电路不是闭合回路,没有电流经过小灯泡,所以小灯泡熄灭。)

3.活动:出示多组良好的和不同损坏情况的电路材料,组织学生组装。

4.提问:你们连接的电路能点亮小灯泡吗?(预设:能;不能。)为什么有的小灯泡不亮呢?(预设:可能是小灯泡坏了;可能是导线没有夹紧;……)

5.揭题:小灯泡不亮,一定是电路出故障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电路故障。(板书:电路出故障了)聚焦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知识,这些知识是本课进行

【设计意图】探索活动的支撑。同时告知学生小灯泡不亮一定是因为电路出故障了,避免学生不切实际地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电路什么地方出故障了

1.过渡:小灯泡不亮可能是因为电路出现了什么故障?这个故障可能是因为电路中的哪个部件出现了问题?我们该怎么排除这个故障呢?

2.活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可能原因和检测方法,并将讨论结果整理汇总到班级记录表中。

3.小结:电路故障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连接的问题,另一类是某个部件出故障了。对应的检测方法也有两种:一种是检查法,即检查电路中的连接是否完好;另一种是替换法,即用另外的小灯泡、电池、导线等来替换电路中的材料,看看小灯泡是否能亮。

探索二:做一个电路检测器

1.过渡:刚才大家讨论的检测方法都很实用,但需要反复拆卸与连接电路,有没有更简便的检测方法呢?

2.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30电路检测器的制作方法和“提示”内容。

3.布置任务:让我们来动手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吧!

探索三:检测故障电路

1.提问:你们会用电路检测器查找电路故障吗?如何检测?(预设:把被检测部分连接到两个检测头之间,如果小灯泡亮了,说明此部分没有故障;如果小灯泡没有亮,则说明此部分有故障。)

2.讲解:在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的故障时,应先把故障电路中的电池从电池盒中取出;在检测故障电路中的电池是否有电时,应取出电路检测器的电池盒中的电池并放在故障电路的电池盒中,看看小灯泡会不会亮。另外,一定不能用我们制作的电路检测器检测家用电器的电路。

3.布置任务:接下来,请大家用你们的电路检测器检测故障电路,找出故障原因并排除。组内交流后将你们的检测结果汇总到班级记录表中。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制作电路检测器,有利于完成制作和理解电路检测器的原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发展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讨汇报

拓展与小结

1.小结: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回路,如果小灯泡不亮,一定是电路出故障了。电路故障可能是连接出现问题,也可能是某个部件出故障了,我们可以用检查法、替换法或电路检测器进行检测,然后排除故障。

2.拓展:请大家课后查阅资料或访问专业人士,了解我们家里的电路发生故障时应该如何检测,比较一下和我们学过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课外调查,激发学生对电路研究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迁移应用电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2.4电路出故障了

电路检测器:电池、小灯泡、导线(不能检测家电路)

常见故障:连接出现问题或某个部件出故障

检测步骤:合理猜测→检测故障→排除故障→小灯泡被点亮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以教材为载体,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留下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去讨论和验证,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在进行电路检测器的制作之前,通过讨论帮助学生对故障原因进行合理猜测,并指导学生分析每个故障要如何进行检测和排除,帮助学生将面临的问题通过思考、分析转变为可探究的问题。再通过制作和使用电路检测器,使学生明白科学的检测手段能使我们更迅速地解决问题。在实践活动中,强化先猜测—再检测—后排除的科学处理方法,进而深化学生对电路的认识,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作业

8.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篇八

第一单元

神奇的机械

1、么叫机械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分析、判断那些物品属于机械。

2、能够通过对比,知道机械可以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复杂机械是由简单机械组成的,复杂机械又叫做机器。

2、知道人类很早就开始制造和使用机械,科学在不断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机械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

2、愿意合作与交流。

二、教学准备:教学准备各种简单的工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如果院子里有一块几个人都搬不动、很大、很重的石头,想把它移动一下,怎么办?通过学生说出的方法引出本课课题:什么是机械。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机械

(1)当你第一次看到“机械”这个词时,你首先想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说一说,你认为的机械有那些?

(3)学生汇报,其他同学可以给予补充。

(4)教师出示简单工具的实物图片,请学生判断这些工具是否属于机械。

2、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含义

(1)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肯定。明确以上出示简单的工具都是机械。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简单工作讨论:这些工具主要是用那些部分在工作,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方便,并记录汇报。

(3)揭示机械的概念,说明简单机械与复杂机械的区别与联系。

机械名称

工作部分

带来的方便

3、指导学生认识机械的作用。

(1)用手搬不动的大石头,用木辊能撬动,这说明机械的什么作用?

(2)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做使用与不使用机械能对比实验,集合机械给人类带来的益处。(教师要提醒学生操作时注意安全,防止发生意外)

讨论:要是没有下面这些机械帮助人们工作,将会出现什么情况?

四、介绍古代机械

(1)们看书中几组古代简单机械图片,讲解人类制造、使用机械的悠久历史。

(2)生分析古代工具如何降低工作难度或省力的,感受先人的智慧。

五、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察或者调查生活中还有那些物品也属于简单机械,它们怎样方便了我们的生活。

2.怎样移动重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搜集生活中应用杠杆原理的事例说明杠杆的作用。

·会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科学知识:

·知道杠杆是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并提升重物的撬棒。

·知道使用杠杆时的三种情况:省力、方便、平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从中体验和感受乐趣。

·留心周围事物,关注有关机械的使用和研究。

教学重难点:

做杠杆原理的探究实验,并依据数据对杠杆原理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演示实验器材:果糖罐头、螺丝刀、一根比较结实且长的木棍、支撑用的木墩;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杠杆尺、铁架台、钩码、弹簧秤等。

2、学生准备:

铅笔、硬币、尺子,生活中常用的各种工具(剪刀、钳子、镊子、开瓶器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研究主题

1、谈话:老师需要你们帮我解决一个问题,现在我打不开罐头。你们谁能帮助我?

【说明】起先不提供任何工具,让学生直接用手开;如果打不开,再问学生是否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忙。

2、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3、提问:如果现在要你移动的不是罐头的盖子而是一块你根本搬不动的大石头,你怎么办?(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4、操作演示后揭示:这种用来撬开或者提升物体的工具叫杠杆,是人们最早使用的最为简单的机械之一。相传古埃及人就是用这种“棒”搬动巨石,建造了金字塔。

5、谈话:这些“棍”、“棒”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大的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能撬动大石头的装置——杠杆。

二、认识杠杆的结构,探究杠杆的功能

1、谈话:在力的作用下能够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所以要构成一个杠杆,必须有哪些材料?

(一个支点和一根能绕支点转动的硬棒。)

2、教师画杠杆的示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示意图分析,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等。

3、分组实践操作活动。

⑴要求每个小组有一把尺子、一支铅笔和一些硬币。

⑵把铅笔(支点)放在尺子的中间刻度下方。

⑶在尺子两端各放一枚硬币,观察发现了什么。

⑷指导学生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

⑸预测:如果在尺子一端的一枚硬币上再加一枚,会发生什么?

⑹做测试,并记录结果。

⑺找出一种方法,在尺子的一端放两枚硬币而使尺子仍然保持平衡,实验并记录他们的答案。

⑻在尺子两端放不同枚硬币的前进下,寻找到多种使尺子平衡的方法。

4、分析讨论实验数据。通过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5、讨论:

⑴杠杆是否都省力?

⑵杠杆在什么情况下省力?在什么情况下费力?在什么情况下不省力也不费力?(作简单示意图表示。)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认一认大家带来的工具,你知道是怎么使用的吗?

2、说说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⑴生活中有哪些省力的杠杆?(剪刀、起钉锤、开瓶器、撬棒、老虎钳、手推车、夹壳器、园艺剪刀等。)

⑵生活中用到哪些费力的杠杆?为什么费力还要用它?它还有什么作用?(铁锹、扫帚、镊子、钓鱼杆等,因为使用它们可以使操作活动变得更加方便。)

⑶生活中哪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天平、跷跷板)

3、观察课本插图:哪些是省力的?哪些是费力的?

4、讨论: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能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把整个地球撬起来。他说得有道理吗?你觉得是否可行?

四、课后小结:

3.斜坡的启示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斜面构造上的要素;

2.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3.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2.知道斜面及其变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3.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2.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难点: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⑴演示材料: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等图片、斧子、葡萄酒开瓶器、瓶子上的盖子、水龙头、螺丝钉、一段圆木等。

⑵分组实验器材:一个封闭的重盒子、长短不同的木板、铁架台或其他支架、弹簧秤、滑轮组、书、各种螺钉、各种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纸片。

2、学生准备:拉链、带盖子的塑料瓶等实物。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引入斜面。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各有什么作用?

2、谈话:假如有一个沉重的机器要你从低处搬到高处,你会怎么做?小组讨论,并利用身边的现有材料操作演示搬运活动。

3、交流,比较:哪一种方法搬运起来更容易些呢?

4、小结:利用斜坡,搬运工作会简单许多。用了斜坡,将沉重的机器用手推车推到高一点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难了。(画示意图)

二、观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

1、出示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楼梯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交流、归纳总结:都可以将物体提升到一个高度;都具有一个倾斜面。

3、揭示:像盘山公路、桥梁引桥这样的斜坡或倾斜面叫斜面。斜面是与水平面成一角度的平面。(板书:斜面)

4、讨论: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来调整斜面的倾斜度?(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斜面的长度,二是斜面的高度。这也是斜面的两个要素。)

三、实践操作,研究斜面要素对力的影响

1、出示问题:一个斜坡的坡度大小(斜面的长短)到底是如何影响小车运动时拉力的大小的呢?

2、学生提出假设。

3、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4、交流:你是如何设计实验的?需要什么材料?(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身边现有的材料来做简单的实验)。

5、评点学生的实验设计,并作指导。

可以分别从影响斜面倾斜度的两个因素去考虑并实验操作:斜面的长度和斜面的长度。各组同学在实验操作时要保持其中一个量的不变。

6、学生按假设的不同分组实验,收集相关数据,填写活动记录。

7、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8、提问:比较全班同学测得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9、小结:如果斜坡的长度不变,斜坡的坡度越大,小车运动所需的拉力也越大;如果保持斜面的高度不变,增加斜面的长度,斜坡越长,小车运动时所需的拉力越小。

10、出示盘山公路的图片,提问:通往山顶的公路为什么不修成滑梯一样的斜面?公路绕着山盘旋而上,与直上直下的道路相比哪些方面有了改变?盘山公路为什么要修成这样呢?

四、认识变形的斜面

1、实践操作活动:从纸上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贴在一支铅笔上,然后将纸围着铅笔绕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螺钉,组织观察并讨论:螺钉上的螺纹与斜面有什么关系?

3、小结: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斜面的斜坡越长,绕在圆柱形物体上的螺纹就越密。

4、讨论:使用斜面可省力,使用螺旋也可以省力吗?为什么要把钉子做成螺旋状的?

5、出示一段圆木,你可以把它掰开吗?借助于什么工具可以把这段圆木分开?(出示:斧子)观察斧子的剖面结构。我们把这种形状叫做“楔形”。楔形是两个背对背的斜面。

6、指导一学生操作实践,利用斧子的楔形结构将圆木劈开。说说感受。

7、还有哪些工具也是楔形的?

8、组织学生观察拉链:你是否尝试过用手把拉链的两边扣到一起?怎么样把拉链的两边分开或者合上呢?

实践操作,体验拉锁的重要作用。

9、小结:螺旋、楔形等都是斜面的变形。

五、学习应用,迁移拓展

1、出示多幅图片,解释一下它们是如何省力的?

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

板书:斜坡的启示

斜面的高度长度不变,坡度越大→拉力越大

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

斜面的长度高度不变增加长度→拉力越小

斜面省力

4.拧螺丝钉的学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描述轮轴构造上的特点;

2.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

3.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轮轴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2.知道轮轴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2.留心观察和研究身边的简单机械。

教学重难点:能够就轮轴的作用提出疑问;会做轮轴省力的实验。

教学准备:演示器材:汽车资料课件、汽车模型、扳手、螺丝刀、打蛋器、钥匙、辘轳、游船图片及简单运动示意图。

分组实验器材:简单机械实验盒、弹簧秤、钩码、细圆木棒、大小不同的塑料饮料瓶、螺丝钉、木块、扳手、实验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一、设置情景,引入课题

1、操作竞赛:选择合适的工具,比一比哪个小组可以又轻松又迅速地把螺丝钉拧进木头里。

2、交流:获奖小组交流操作方法并试着解释其中的道理。

⑴自己是怎么样做的?

⑵为什么要这样做?

二、观察实物,认识轮轴

1、谈话:谁对汽车方向盘比较熟悉,请给大家介绍一下。

2、出示汽车方向盘的图片,观察分析:汽车方向盘可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是怎么连接的?

3、观看录像:驾驶员是如何操纵方向盘改变运动方向的?

4、交流观察收获。

5、小结:汽车方向盘分为两部分,一个大轮子和一根长轴;轮固定在长轴的一端;当我们转动轮时,长轴也跟着转动,并将运动传递给其他机械。

6、讲解:像汽车方向盘这样,由一个轮固定在可以转动的轴上的机械叫做轮轴。

三、制作轮轴,研究作用

1、学习使用简易材料制作一个轮轴。

方法1:利用工具箱提供的材料,由大滑轮盘、小滑轮盘组装而成。

方法2:根据教材提供的方法。

2、演示各组制作的轮轴并设疑:使用轮轴能够省力吗?

3、提出假设,设计实验。

4、分组实验,研究轮轴的作用。

⑴将轮轴悬挂在铁架台上,将细绳穿过轮和轴;

⑵用弹簧秤在轮轴上提起两个钩码,观察读数;

⑶换更大的轮盘,重新测量所需要的力;

⑷换钩码数量,测需要的力。

5、教师巡视指导,督促学生作好实验记录。

6、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7、小结:轮轴能省力。省力的多少,和轮与轴的大小比例有关。

8、讨论研究:为什么使用轮轴能够省力?

⑴如果把轮轴比作一个杠杆,它的支点在哪里?动力点在哪里?阻力点在哪里?

⑵根据杠杆原理,解释一下使用轮轴为什么能够省力。

9、小结:轮轴相当于一个杠杆,轮和轴的中心点是支点,作用在轮上的力是动力,动力作用的点在轮的边缘上,叫动力点;作用在轴上的力是阻力,阻力作用的点在轴的圆盘边缘上,叫阻力点。因为轮的半径总是大于轴的半径,所以作用在轮上的力总是小于轴所负荷的力,所以使用轮轴能够省力。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10、解释:为什么再大的汽车,只要驾驶员轻轻地转动方向盘就能改变它的方向?

四、实践操作,迁移扩展

(观察课P9插图,小组讨论,大组汇报)

⑴这个器械的轮是什么?轴是什么?

⑵这个器械如何使用更省力?

板书:拧螺丝钉的学问

轮轴的作用:

1、省力。

2、轮与轴的半径大小比例越大,就越省力。

课后小节:

5、国旗怎样升上去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

能够识别动滑轮和定滑轮。

能够就两种滑轮的不同作用提出假设并开展科学探究活动。

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2、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其分类。

知道两种滑轮的作用以及一些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建立一种物体可以有多种用途的意识。

教学准备:滑轮、铁架台、钩码、线、测力计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有谁做过升旗手。

2、能告诉我,你升旗的时候是向下用力还是向上用力的呢?

3、为什么向下用里,国旗却会向上走呢?

4、讲解滑轮的概念。

二、探索和调查

1、你认为一个滑轮应该有哪些部分构成?

2、出示滑轮,讲解各部分名称。

3、讲解动滑轮和定滑轮的特点。

4、定滑轮除了可以帮助我们改变用力的方向,还能帮我们省力吗?

5、动滑轮又有什么用呢?

6、学生选择研究动滑轮还是定滑轮。

7、讨论实验。

8、交流、改善实验。

9、实验、记录、交流、小结。

10、要想做到既省力,又改变用力方向,可以怎样做呢?

11、讨论。

12、实验验证。

三、回顾和解释

1、生活中如果想应用滑轮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你觉得必须要有哪些条件,才能比较方便地使用滑轮? 教学反思

6、自行车车轮转动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在比较现代自行车与过去自行车的差别中发现自行车的传动方式。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一些传动装置的结构和作用。能够对两种传动方式进行比较。会组装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方式。

2、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传动装置及传动装置的作用。知道链条传动和齿轮传动的结构和功能。了解自行车是怎样传动的。

认识玩具和常见机械的传动装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进行有关传动的研究活动。

能够留心观察所见到的机械传动方式。教学准备:自行车、齿轮、链条、皮尺

教学过程

一、集中话题

1、你们知道自行车为什么会向前进吗?

2、交流。

3、比较两种自行车的差别。

4、重点观察现代自行车。

5、让学生交流使自行车向前进的动力来源。

6、教师讲解部分结构,齿轮、链条。

二、探索和调查

1、自行车是如何利用齿轮和链条行进的,请学生画出示意图。

2、展示、交流示意图。

3、制作链条传动的模型。

4、展示制作的模型。

5、讲解链条传动的概念。

6、让学生解释,链条传动需要哪些基本构件。

7、让学生说,链条传动的作用。

8、如果没有了条,两个齿轮之间可以构成简单机械吗?

9、出示齿轮传动装置。

10、讲解齿轮传动的构成和名称。

11、比较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的区别。

12、观察传动装置的正转和反转。(大轮带小轮和小轮带大轮的区别)

13、齿轮传动和链条传动在生活中分别适用于什么地方。

三、回顾和解释

1、研究自行车蹬一脚踏板,后轮转几周。

2、量量自行车车轮转一圈,在地上行进多长距离。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1.折形状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识别复杂形状由哪些基本形状构成。

2.能够将自然界的生物形状与人使用的物品进行形状比较。

3.能够开展实验探究物体形状与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科学知识:

1.知道复杂形状是由简单形状构成的,认识一些简单形状。

2.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承受力的大小也会改变。

3.了解一些不易变形的物体承受力。

4.知道改变形状以增大承受力的方法应用很广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自然界生物奇妙的形状和结构,感叹它给人们带来的启示。

2.体验与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乐趣。

3.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生产,生活问题中的作用。

重点: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大小的关系。

难点:使蛋壳的切口尽量平直。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模型: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蛋壳8个半圆,纸筒24个,两块板(师提前必须预做实验P18)

生准备(1)三角形纸筒、四边形纸筒、六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高度一样,底部周长一样,纸张一样,图画纸好)(2)带几张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四种基本图形

1.(出示各种图片或实物)

谈话:自然界里有各种各样的物体,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你能说出下列物体是有那些形状构成的吗?

2.讲述:物体有各种形状,但大多数物体是由圆锥体、圆柱体、立方体、球体四种基本形状构成的。

二、探究不同形状的纸的承受力。

1.谈话:纸是我们最常见的材料之一,你能想办法给纸张改变一下形状托起一本书吗?

2.学生分组讨论。

3.老师让学生拿出提前做的各种筒形纸。

4.谈话:我们怎么来比较这几种不同形状的纸,谁的承受力大呢?[

5.学生讲述方法。

提醒:比较的时候在哪些方面应该保持相同的呢?如何比较结果?

6.谈话:我们用书本检测承受力,因为书本可以一本一本地放,测试时,要轻拿轻放,尽量减少书本对纸筒的撞击力,放书本是要对准纸筒中心,以防倾倒,一个纸筒只能做一次实验,不可重复使用,因为纸筒被重物压皱后,承受力大幅度下降,会影响测试数据的准确性。

7.学生实验,并做好记录。

8.小结:

三、了解各种形状在生活中的应用。

1.P18图,提问:下面物体是根据什么原理做成的。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2.讨论: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也是有牢固的形状?

四、拓展。

1.演示(出示蛋壳)薄薄的鸡蛋壳好像弱不经风,猜猜多少本子能将它压塌呢?

2.演示,P18圆筒实验,人站在上面。

(两个演示实验都是先预测老师再演示)

3.看了刚才两个实验,你有什么想法?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留心观察身边各式各样的物体,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改进它们的缺点?

2、搭支架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19页~20页

教学目标:

1、能够分析稳固性结构的特点;

2、能够比较不同结构的稳固性,能设计并制作立体支架;

3、知道不同的形状结构稳固性不同,知道三角形结构不容易变形;

4、了解三角形结构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5、体验自主设计,自主发现的乐趣,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认识这个建筑物吗?(师手拿上海东方明珠塔的模型)(介绍有关东方明珠塔的知识)看到东方明珠塔你有什么感想?想知道这样美丽、雄伟、坚固的高塔是怎样建成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搭支架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三角形的稳定性

①老师这里有几个平面支架,请你猜测一下:哪种形状的稳定性最强?

②学生活动:a、小组成员分工把搭好的支架摇一摇,晃一晃,比较哪种形状的支架最不容易变形,省材料。

③汇报看和自己的猜测是否一致,小结:三角形最稳固最省材料

2、解决前面开课问题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东方明珠塔的结构,说一说它如此坚固的秘密吧!

3、加固其它平面支架

你能想办法使其它的支架变得稳固吗?(学生动手实验)

汇报(此处注意多鼓励学生)

4、拓展为后继学习准备

正因为东方明珠塔如此坚固美丽才使众多到上海的游人前往观赏,你也想搭一座这样的高塔吗?那怎样的高塔才算好呢?(高、稳、省材料)请同学们先在你的小组内设计一份高塔的图纸,咱们下节课进行一场建塔比赛好吗?

三、全课小结: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3、建桥梁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搭建几种桥梁。

2、能够收集有关桥梁的图片和资料。

科学知识:

1、知道桥梁是由桥面和桥墩组成。

2、知道拱形桥、吊桥是承受力大而又结实的桥梁。

3、了解常见的桥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建桥梁的过程,体验造桥的艰辛与快乐。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桥梁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搭建三种类型的桥并比较桥的坚固程度。

三、教学准备

有关搭建桥梁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

有关各种桥梁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导入

1、读报导

2、这是一则关于什么的报道?(板写:桥梁)

3、你见过哪些桥梁?

(二)桥梁分类

1、想了解更多的桥梁么?

2、分发桥梁的卡片

3、介绍你最喜欢的桥梁

4、给这些桥梁分类,说说标准

(三)搭建桥梁并研究

我们来建自己的桥梁研究:

2、展示材料:

观察,想一想,怎样建桥梁?

演示,搭建不同类型的桥梁

归纳,把这三种不同的桥梁画下来。(指导画简图,认识桥墩、桥面等)

3、这三座桥梁中,那一座桥梁会是最牢固的?

4、讨论、预测、填写

关于桥梁的强度:

1、我们怎样来比较他们的牢固程度?

2、我们可以把重物放在桥梁的哪个部位呢?是最牢固的部位?还是最薄弱的环节?(讨论)

在图中,用向下的箭头表示出来。

3、我们今天是用瓶装清水来作为重物,测量桥梁的强度。(简单介绍矿泉水瓶子的容水的重量)

分组活动过程:

1、学生活动(约15分钟)

2、指导及时记录数据

3、汇报结果

(四)总结分析研究结果

通过大家的测试,你对这几座桥怎样的评价?

1、最牢固的是哪一种桥?

2、简介斜拉桥:这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一种桥梁,省料,牢固。正在广泛地被世界各地应用。

(五)总结研究过程

1、大家觉得今天研究了几种桥?一座种还是三种?

2、这三种桥有什么相同之处?板写:材料、跨度、宽度„„

3、这些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我们改变了其中的一个特点进行研究,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

4、控制好了相同的条件,另一个因素才有了可比性。

(六)拓展

通过今天的活动,我们对桥梁有了不少新的认识,课后还想继续搭建和研究桥梁么? 古代劳动人民建了许多拱桥,那些石料是怎样搭建成拱形的呢?我们一起看书了解一下

1、为什么要夹纸片?

2、拱是怎样形成的?

3、你估计能承受多大的力量?

这些问题都可以用课后的时间自己研究一下

4、造房子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与小组同学一起,参与设计房子,会计算房子的用料。

2、能够与组内同学密切合作,建造房子。

科学知识:

1、了解古代房子和现在房子的特点。

2、知道设计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造房子的艰辛和快乐。

2、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

二、教学重点

设计并建造房子

三、教学准备

有关建造房子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

有关各种房子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导入

1、人们居住离不开房子,你知道房子有哪些不同的类型么?

2、欣赏一些不同类型的房子,说说它们都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3、如果让你来建造一幢房子,你会建成什么样子。板书:造房子。

(二)学习新课

1、初步总结房子类型,看书上的图片,分析。

思考问题:古代房子和现代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学生谈论,汇报

2、探究造房子的原理

(1)谈话:刚才我们比较出现代的房子在高度、功能等方面远远优于古代的房子,在建造的时候要考虑到哪些因素呢?

(2)学生谈论,罗列,汇报

(3)引导:根据已经学过的《折形状》和《搭支架》,怎样建造既省材料有牢固的房子,你们有些怎样的建议?

3、造房子活动

(1)我们造房子可以用的材料(提示:我们建造的是房屋模型,所选材料的可行性)

(2)分析材料

怎样把可用的材料变得更结实(结合《折形状》所学的知识)

怎样连接这种材料(结合《搭支架》所学的知识)

(3)分析书上的图,你从图上能学到什么经验?

学生讨论,汇报

4、动手操作

分小组自由搭建,教师巡视指导(提示:模型不宜过大)

5、评比,总结。

(三)总结

总结全篇活动,赏各种建筑

第三单元:他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

1、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需要查阅资料,选择合适的方式搜集有关信息

2、能用植物的根、茎、叶进行营养繁殖

科学知识:知道一些植物可以用营养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知道常见的营养繁殖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到营养繁殖中栽种一种植物的乐趣对栽种的植物感兴趣、愿意照顾栽种的植物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植物怎样繁殖后代的,你能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吗?你在家看到过父母种菜或是种花吗?他们又是怎样繁殖这些植物的?

2、学生小组内交流。

3、提出问题:植物不用种子也能繁殖吗?(出示课题)

4、学生先写下自己了解的知识,然后再小组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归纳:有些植物用种子繁殖后代,如白菜、萝卜、油菜、向日葵等,还有些植物不用种子繁殖,例如天竺葵、吊兰、马铃薯、生姜、菊花、落地生根、水仙等,这些植物分别是用植物的根、茎、叶来繁殖的。

二、研究营养繁殖的方式

1、教师用大屏幕展示课文中的五种植物:落地生根、马铃薯、吊兰、生姜和水仙球。还可以展示更多营养繁殖的例子。带领学生一一分析:落地生根的边缘向下会长出一些不定根,向上会萌发出一些小叶子,摘下带有不定根的小叶子,直接插入土中就可以成活。马铃薯切块繁殖,只要上面有一个芽,就会长出一个新的植株来。吊兰的茎上会结出小苗,小苗下部带有不定根,所以落在土中就能繁殖。生姜是块茎,在他的茎节上向上能“冒出”小芽向下能长出不定根,所以不用种子也能繁殖。水仙鳞茎旁边会长出小的鳞茎,植入土中又可以发育成一株新的水仙,所以水仙用鳞茎繁殖。

2、根据大家的讨论和刚才的展示,你能整理出植物繁殖的类别吗?

3、小组讨论后汇报: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还可以用茎、叶、或根来繁殖后代,这种营养繁殖或是无性繁殖(克隆)。

三、指导学生用营养繁殖的方式栽种植物

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植物怎样用营养繁殖方式进行繁殖了,你想自己用营养繁殖方式来繁殖一种只物吗?说一说如何繁殖。

1、小组交流扦插、压枝、分株等技术方法和注意事项。

2、指导学生亲自动手繁殖自己喜欢的植物。

3、小组之间互相参观、评价栽种的效果。

4、师生共同小结活动。

2、动物怎样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1、积极参与讨论交流

2、学会从书刊杂志或网络等途径查阅资料

3、会整理筛选有用的资料

科学知识

1、知道常见动物的繁殖方式

2、了解动物繁殖的一些区别,如后代的数量等

3、认识动物的繁殖方式和他们自身的特点是紧密相关的4、掌握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动物的繁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2、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我们知道植物不但可以用种子繁殖,有的还可以用营养繁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动物也有很多繁殖方式,你知道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吗?

2、学生讨论回答

3、教师总结:在自然条件下,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动物都是雌雄结合产生后代的,动物有性繁殖时,会有一系列复杂的行为,包扩雌雄动物的识别、交配,雌雄动物的产卵或直接生小动物,“父母”对“孩子”的哺育等。

4、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二、了解动物的主要繁殖方式

1、学生动手操作,在热带鱼、乌龟、蛇、鳄鱼、鸟、老鼠和马这七种动物中找出那些动物是靠产卵或下蛋方式进行繁殖的,把他们用红笔圈出来

2、学生辨认圈画

3、师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归纳出卵生的概念

4、提问:31页下半部图中的卵或蛋分别是谁的?猜想并说出理由

5、播放多媒体资料

6、谈话:动物在繁殖方式上有那些不同。

7、学生讨论、汇报。

8、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动物繁殖的两种方式——卵生和胎生

9、活动:猜一猜32页下面图中的两种刚出生的小动物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认为?

三、讨论卵生动物和胎生动物后代数量的区别,对各自延续后代的意义

1、谈话:为什么鱼类一次要产大量的鱼卵,而猫、狗、养等哺乳动物的孩子就没有那么多?

2、学生讨论汇报(注意引导学生思考)

3、小结

四、科学交流会

1、谈话:动物繁殖是相当有趣的自然现象,你们每个人可能都知道一些,请同学们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2、科学交流会:有趣的动物繁殖方式。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资料,如小报或影像资料在全班交流。

五、拓展

学生在课下收集更多的有关动物是如何关心爱护自己的宝宝的资料。

3我是怎样出生的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运用交流的方法,获取需要的信息。

2.整理信息,会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收集到的资料。

科学知识:

1.知道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自己的后代的。

2.了解一些人出生前后的简单情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生命的珍贵。

2.体会与父母的亲情,体验父母养育的辛苦。

二、教学准备:

1.学生回家向父母询问自己刚出生时的一些情况。

2.学生带好自己刚出生时的照片,小脚印拓片和胎毛制成的毛笔等(如果有的话),还要准备好与父母交流时的问题和答案。

3.学生准备“沙袋”等重物。

4.教师准备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亲切地对学生:“我们已经知道动物、植物都可以繁殖他们的后代。我们人类也在一代一代地繁衍着。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我们长大后也会有自己的宝宝,下面就请你向同学们介绍你的出生情况。

(二)进行新课

1.交流自己的出生情况,并把交流的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l在小组交流收集到的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情况,自己刚出生时的情况和妈妈怀孕时的情况,妈妈生下我之后的情况。

如: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多少时间?

刚出生时我是什么样的?

妈妈在怀孕的时候有哪些反应?

我出生时他*的情形是怎样的?

2.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

(1)了解人生命的孕育过程。

a.教师展示自己准备的一套胎儿生长发育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b.排序。P36页五副图是我们在妈妈子宫里不同时期的生长发育图。

请将它们按照从小到大的发育时期排个序。

(教师可以指示学生观察图片中的胎儿的大小、像婴儿的程度以及孕妇腹部隆起的程度进行排序)

讲述:它们分别代表了胎儿在母体内1个月、3个月、5个月、9个月和10个月的发育时期。

(2)体验母亲怀孕时的辛苦和不容易。

讲述:孕妇临产前,胎儿、胎盘及羊水的总重量约为5.5公斤,我们来体验一下妈妈怀孕时的负担。(要把重物在身上绑上一天。)

提示:在模拟孕妇的“负重”活动中,教师应教育学生认真对待,不要把此活动视为一种游戏,而应把它视作体验母亲怀孕辛劳的科学活动,从而使学生以严肃的态度感受母亲怀孕的身体负担,从而产生珍爱生命,孝敬父母的情感。

3.讨论、交流、思考、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话题:“我们应该怎样珍爱生命,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四)板书设计:

4.我是怎样出生的

人类也是通过两性结合繁殖后代的 我在妈妈“肚子”里住了10个月

第四单元岩石与矿物

1、认识常见岩石

一、教学目的:

1、在观察中发现岩石的特征。

2、引领学生用分类的方法对岩石进行分类。

3、在知道岩石的基本特征后,了解几种岩石的名称及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

4、初步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形成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认识岩石的特征。

三、教学难点:鉴别身边的岩石。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五、教学课时:2节

六、学校准备:配套光盘,《科学材料袋》、岩石标本、滴管、挂图、盐酸、放大镜、锥子、小刀、钉子„„。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课:

1、师述:大家看一看实验桌上的岩石,谁知道是哪里找到的?

2、学生观察,教师巡视引导,相互交流。

3、板书课题:略

(二)认识岩石

1、师述:岩石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你知道吗?给大家说一说。

2、教师指名学生发言,交流,(引导学生观察岩石标本和解读说明)

3、问题:实验桌上的物体哪些是岩石?哪些不是岩石?

4、师生共同研讨,(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巡视引导)

5、学生归纳,教师小结:略

(三)观察岩石,认识特征:

1、师述:各小组商量研究哪几种岩石?选择什么工具?使用什么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研究分组实验方案。

3、安全教育:师述“盐酸”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并亲自演示讲解)

4、学生观察,实验、记录、交流(教师巡视引导)

5、学生分组汇报观察实验的方法和新的发现,其他小组代表补充。

6、在教师引导下填表:

(1)我对岩石的了解:

(2)观察岩石标本的记录:

(1)岩石的作用

(2)在哪儿可以找到岩石

第二课时

(一)观察岩石并分类:

1、师问:通过我们的观察和研究,现在按小组给岩石分类,邻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并做好记录。

2、学生分组实验(按自定的分类标准对岩石进行分类),教师巡视引导。

3、分组汇报岩石分类方法。

4、教师归纳学生发言。

5、学生阅读文本(或看光盘、挂图)

6、教师引导学生按科学范畴把岩石重新分类。

7、学生分组研讨,教师巡视引导,对有争议的问题加以解决。

(二)全课总结和拓展

1、教师向学生介绍三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课处兴趣探究:A、上网查阅“岩石”资料;B、查找有关“岩石”的科普书籍,并在课后和同学交流。C、制作岩石标本并写上解说词和教师,家长互相交流。

2、认识矿物的性质

一、教学目的:

1、认识常见的矿物。

2、认识一些矿物对矿物分类。

3、按一定的分类标准对矿物分类。

4、知道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5、知道矿物在颜色、透明度、光泽、形状、硬度等方面的特征。

二、教学重点:认识矿物的性质。

三、教学难点:区分透明与半透明的矿物。

四、教学课时:2节

五、学准备:花岗岩、放大镜、《科学材料袋》、纸、彩笔、矿物、食盐、挂图、岩石标本、小刀、铜钥匙、玻璃。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观察花岗岩的矿物组成。

1、提出问题:通过观察谁能说一说,花岗岩有什么特点?

2、学生观察,教师引导。

3、提出要求:A、用放大镜观察花岗岩。B、把你新的发现用彩笔绘出来。

4、学生分组观察(画图描述花岗岩颜色,颗粒等方面的特点)

5、学生代表发言,师生共同交流。

6、归纳:花岗岩中有白色、肉红色、黑色的颗粒。

7、教师用科学术语解读:“花岗岩”

(二)认识常见的矿物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矿物岩石标本,学生分组观察。

2、问题:你们看到的是什么矿物?

3、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

4、教师巡视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矿物标本。

5、教师发问:“你知道哪些矿物?”

6、学生发言,教师归纳。

第二课时

(一)观察研究矿物的特征

1、师述:现在各小组讨论,还想从哪些方面来认识矿物?各组拿出方案。

2、学生分组制定观察矿物性质的方案,教师巡视引导并参与讨论。

3、学生代表介绍本组探究方法。

4、教师评价并引导,修改造作细则。

5、教师巡视,学生向由探究并及时交流。

6、教师提示(安全教育);如何用铜钥匙,小刀刃,玻璃的硬度来判别矿物的硬度。

(二)交流矿物的性质。

1、分小组汇报各自的探究成果。

2、组织学生互相和补充。

3、教师评价和小结。

(三)了解矿物的用途。

1、教师提问:A、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矿物?

B、工农业生产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矿物?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内容介绍。

(四)总结

1、学生代表(以小组为单位)谈学习收获和对自己的评价。

2、作业:查阅有关“矿物岩石”的科普资料。

3、日益减少的矿物资源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保护矿物资源的重要性。

2、明白矿物资源随着人类的开采和利用正在逐减减少。

3、理解保护矿物资料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认识到矿物资源正在日益减少。

三、教学难点:调查家庭,学校的资源消费情况。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五、教学课时:1节

六、教师准备:教学挂图(文本插图)、影象资料、笔、纸„„。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导入:

1、师述:通过两节课的观察研究,我们认识了很多的矿物。

2、提出问题:举例说明矿物岩石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3、先分小组交流,再全班师生共同交流。

4、教师归纳学生发言,并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二)认识矿物开采,了解矿物资源的紧缺。

1、讨论题:矿物是怎样被开采出来的?

2、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师生互动研讨)。

3、教师介绍矿物的开采过程(学生补充)。

4、继续讨论:如果矿物资源开采用完,将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5、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归纳小结。

6、分组讨论:我们能为保护矿物资源做些什么?(学生相互交流意见,教师巡视倾听)

7、教师归纳小结。

(四)拓展延伸。

1、继续查阅有关矿物岩石的科普资料。

2、将有关“矿物岩石”标本的知识和教师,家长及同学课后交流。

第五单元 人体的司令部

1、大脑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观察活动,了解大脑的大小、形状和结构。

2、能够通过查阅书籍和同伴的交流,了解有关大脑的知识。

3、能够按要求测试自己的记忆力。

科学知识:

1、知道大脑在人体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指挥中心的作用。

2、知道大脑的主要功能和六个功能区。

3、了解大脑左右半球有不同的功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大脑对人体活动的神奇指挥作用,产生进一步的探究欲望。

2、意识到人类对大脑的认识是随着科学的进步正逐步加深。

重点:初步了解人体大脑的形态和结构,知道左右大脑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

难点:体验到大脑对人体各种活动的神奇指挥作用。

教学准备:有关大脑的视频资料、图片、课件、核桃、水豆腐、七巧板等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游戏活动:看谁反应快

师:同学们,我们下面做一个简单的游戏——看谁反应快。

听口令做相反的动作,例如:师说“上”,同学们说“下”。老师说“前”,同学们说“后”„„下面游戏开始。(上——下,前——后,抬头——低头,开眼睛——闭眼睛)

师:在游戏中,同学们所做的这些游戏动作是谁在指挥着你?(大脑)(听、想、做„„)

2、板书:大脑(板书课题)

过渡:关于大脑,你们还想知道什么?(重量、形状、大小、作用、结构等)

二、引入新课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人类神秘大脑的模样和功能。

(一)用各种方法认识大脑

1、教师用台秤称出1400克(2斤8两)的物品(水果)。让学生拎一拎,掂一掂,感受大脑的重量。

师:我请六名同学拎一拎老师手里的苹果,猜一猜它有多重?

生:学生猜测并汇报。

师:这一重量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大脑的重量,同学们猜一猜你自己的大脑有多重?

生:学生猜测并汇报。

师:我们每个人的大脑重量是不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的变重,到了成年以后逐渐成形就没有什么变化了,那么我们的大脑有多大呢?

生:这生进行猜测。

2、认识大脑的大小。

引入:我们的大脑有多大呢?

师:请同学们伸出你的双手,把两只手握成拳头并拢在一起,并放在额头前,你大脑的大小就相当于你两只拳头并拢在一起时的大小。

师:我请四名同学(四名同学个头大小都有显著差异)分别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它们大脑的大力。

生:学生上台进行展示。

师:由于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从而造成大脑大小的差别,刚才我们观察仍是大脑的重量和大小,同学们你知道我们大脑的表面是什么样的?

3、认识大脑的形状。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观察核桃仁的表面,其实我们人的大脑表面与核桃仁表面相似,有许多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这样的外形有什么作用呢?

生:猜测回答。

师:老师请两名同学上讲台做一个简单的实验(2个大小一样的纸团展开),下面的同学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实验结果并说一说你明白了什么?

师:从刚才的实验中,我们能够清楚明白这些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能增大大脑表面皮层的面积,帮助我们存储大量的知识。

4、大脑分为左右大脑半球,左大脑半球负责管理右侧身体,右大脑半球负责管理左侧身体。

师:你平时是左手做事多,还是右手做事多?

生:(右手做事多,说明你左脑用得多,我们的大脑是越用越聪明的,所以平时还可以练习左手做事,使你的右脑也变得更聪明)

5、认识大脑的软硬和颜色。

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小块鲜豆腐,同学们可以用手按一按它,然后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谈按豆腐的感受。

师:大脑的软硬如平时我们吃的鲜豆腐,所以非常的软,同学们在平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大脑,大脑的颜色是什么色的?(学生观察课本)

生:回答

师:对,不是白色的而是淡红粉色的。

(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大脑的直观形象)

师:这是在人体活动中发号施令的脑,它由大脑、小脑、脑干三部分组成。

二、了解大脑的管理范围。

师:同学们在回答老师问题的时候,想一想你的大脑是怎样指挥你的?

生:学生回答。

师:出示课件(大脑的管理范围)说一说,像这几种行为大脑又是怎样指挥的?

生:学生思考讨论,我们为什么把大脑称为“人体司令部”?

生:学生先讨论,再进行汇报。

师小结:大脑就像司令部一样,指挥着我们的每一个动作,下节课我们就通过几个游戏我们就会对大脑的作用将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二课时

一、测试大脑的记忆力和创造力

(一)记忆力测试

谈话:大脑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很多事情,下面我们来做一些有趣的测试游戏。

1、游戏1——猜数字

师:介绍游戏规则(出示幻灯)

利用10秒时间仔细观察屏幕中出现的15个数字,看谁最快发现屏幕中缺少了哪几个数字。

①学生汇报

②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又快又准确的记住这些数字?

③在你猜数字游戏时你们的大脑又是怎样指挥你的?

2、游戏2——拼图案

师介绍游戏规则和要求(出示幻灯)

用七巧板拼出一个图案,观察这一图案10秒钟,把图案弄乱后重新拼回原来的图案,并且图案大小和颜色不变。

师小结:我们的记忆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记忆,如,联想记忆、编顺口溜、理解记忆等,以提高我们的记忆力。

(二)创造力测试

①七巧板

②既拼图要求,利用七巧板拼出各种图案,并给图起一个恰当的名字。

③学生进行汇报并展示你拼的图形。

④为什么同学们所拼出的图形都不一样呢?

⑤学生进行汇报。

师小结:由于每位同学的大脑在存储的知识不一样,思维方式也不同,所以拼出的图案也不同,同学们在学习中要勤于用脑,否则大脑的反应就会慢慢地变得迟钝,影响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

(三)了解左脑右脑的差别,并认识到保护大脑的意义。

1、投影——观察大脑的左半球和右半球。

2、谈话,左右脑分别控制人体不同的活动,左脑控制人体右侧的活动,右脑控制人体左侧的活动,一般情况下,人的各种动作需要左右两半球协同工作才能完成,大脑两个半球分别管不同领域的工作,它们互为补充,紧密协调,共同实现了大脑的整体性功能。

师:左右脑半球各自有什么功能。

生:看书后回答。

师:大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那么我们应如何保护大脑。

生:先在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再师生共同交流,师小结。

师小结:①首先要消除相应的疲劳,恢复脑的功能;主要是同学们要按时休息,保证每天晚8-10个小时;②加强体育锻炼,锻炼可以提高学习与记忆能力;③要加强营养膳食,保证身体所需的能量;④每天保持欢快的心情和积极向上的情绪;⑤禁止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对大脑的发育都有好处。另外在任何时候,任何活动中都要保护好头部,使大脑不受伤害。

二、介绍机器人考格,总结全课。

三、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与研究,你有哪些收获,对大脑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讨论,在运动时,我们还有哪些好方法保护大脑?

四、课外延伸

查找资料,看营养与大脑有什么关系。

2、神经

教学内容:教材57页至59页

教学目标:

1、知道大脑、脊髓和神经是协同工作的,其中大脑和脊髓是人体的神经中枢。

2、知道人体活动中神经传导的线路。

3、能够做不同部位,不同个体之间的神经反应速度实验并进行解释。

4、能够解释人的神经反应过程。

教学重点:知道人进行各种活动时,神经的反射线路(即反射弧)

教学难点:能说出人体进行不同的活动时,神经传导的线路。

教学准备:人体神经系统挂图,两支削好的铅笔(每人),一块橡皮。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同学们,我们同桌同学之间来做一个游戏,看看谁被打到手的次数多,谁被打到的次数少,每位同学实验五次。

2、讲明游戏的规则和要注意的事项。

3、开始测试。

4、学生汇报实验的结论,并讨论分析原因。

5、共同讨论分析原因后,得出实验的结论。每个人的反应速度是不相同的,反应快的人不易被打到手,反应慢的同学则被打到手的次数比较多。

6、质疑:我们大家所说的反应快慢是怎么一回事。

引导讨论:将学生已有的前知识引入到即将进行的新知识研究中来。

二、探究人体内的神经是怎样分布和传递信息的。

1、谈话引入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已知:人对外界的刺激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反应,那么外界刺激的信号是通过谁来帮助传递的?我们大脑发出的命令又是通过谁帮助传向身体各处的?

2、学生讨论、汇报。

3、提问:请大家分析一下,向大脑输送信号的神经和传递大脑发出命令的神经会不会是一种神经呢?

4、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不会是同一种神经,因为它们传递信号的方向不相同,传递信号的作用也不一样)

5、小结:

把信号从感官或身体的其他部分传入大脑(或神经中枢)的神经称之为传入神经,因为这种神经的作用是传递感知的,所以又称为感觉神经,把大脑发出的信号(命令)传递到肌肉等处的神经,称之为传出神经。因为这种神经传递的命令大多是分布到肌肉上去的,指挥身体的运动,所以又被称之为运动神经。

6、谈话:神经在身体各部位的分布是否均匀呢?

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吧!

7、学生实验

测测皮肤里神经的敏感性,通过实验探测到身体的不同部位感觉有很大的差异,说明神经末梢在身体的各部位分布是不相同的,有些部位分布多,有些部位分布少。

三、了解人体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相同。

1、谈话: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它分管人类的感觉、运动、语言、思维、记忆和情绪等功能,它是人的高级神经中枢,人类的绝大多数活动都要经过它的思考并做出判断。和脑相连的是脊髓,它位于椎管里,它和大脑共同组成了人体的神经中枢,只不过它是低级的神经中枢,只能分管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射,排便、排尿反射等。

2、学生活动

同桌同学互做膝跳反射实验。(眨眼反射等)

3、讨论

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①从脑发出的神经叫做脑神经,它主要分布在人体的头部和内脏,相关的反射活动是不经过脊髓的,如人“看到红灯停、绿灯行”,相对应的反射活动过程是这样的:(反射弧)大脑

眼传入神经↓作出反应

(接受红、绿灯信号)(视神经)脊髓→传出神经→腿部肌肉

②从脊髓发出的神经叫脊神经,它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躯干和四肢,相关的反射活动是要经过脊髓的传递的,如人的手触摸到仙人掌后,会很快地缩回来,相对应的反射活动过程是这样的。(反射弧)

大脑

上传信号↑↓作出反应

手上感应器→传入神经→脊髓→传出神经→效应器

四、总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感

教学目的: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小实验了解感觉的形成原理。

2、学会探究视觉、听觉、味觉和嗅觉等的形成过程。科学知识

1、了解各种感官的作用。

2、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合作和交流。

2、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

3、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是可以重复验证的。教学重点

1、各种感官的作用。

2、知道人体的各种感觉是对外界的反应。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游戏:出示不透明杯子,判断内部的物体。

2、提问:刚才的游戏里,你身体的哪些器官起到了作用?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3、提问: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物体、听见声音、感觉到冷热、闻到气味、尝到味道呢?

用游戏导入本课的所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索和调查

1、分组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2、汇报各组的发现。

3、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

4、提问:我们的感觉可以完全相信吗? 出示书上的图画,让学生进行目测判断。

出示一组液体,让学生遮住眼睛、捏住鼻子进行判断

5、提问:从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想法?如何才能准确进行判断呢?

能够通过阅读有关资料和小实验了解感觉的形成原理,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回顾和解释

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提问:有没有产生什么新问题呢?可以通过查阅书籍、上网等方式继续研究,将结果与你的同学交流。

总结本课的所学,激发课后探究欲望。

第六单元 交流与质疑

1、交流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参与辩论活动,能写出一篇辩论稿。能够正确理解统计图表。知识与技能:

*了解科学家采用的多种交流活动,理解交流的含义。

知道选择交流方式的标准是符合科学事实、方便别人理解。知道用文字、图表、模型和进行辩论是常见的科学辩论方法。知道怎样辩论和写辩论稿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愿意向科学家学习。愿意就科学问题展开辩论。以中立的客观立场倾听和记录正反两方的意见。教学重点

了解科学家采用的多种交流活动,理解交流的含义。

知道选择交流方式的标准是符合科学事实、方便别人理解。知道用文字、图表、模型和进行辩论是常见的科学辩论方法。知道怎样辩论和写辩论稿的方法。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将学生分为两个组,课前布置学生准备辩论的资料,辩论的题目是:对于已经确诊的“植物人”,我们是否可以选择放弃救治。

探索和调查

1、对于“对于已经确诊的“植物人”,我们是否可以选择放弃救治。”这个题目进行辩论。

2、让每组都选择学生做记录。

3、结束辩论,双方各自整理辩论的资料。

4、教师讲怎样写辩论稿。

5、小组完成辩论稿。

6、科学家也经常为了一些话题进行辩论。这是他们交流自己想法的一个重要途径。

7、科学家为了进行想法的交流,还有其他的交流方法。还有哪些呢?

8、阅读P66。

9、汇报。

10、讲解几种图表的注意事项。

回顾和解释

课后尝试再利用其他的方式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2、质疑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不合理的问题、推理过程、结实、取证方法做出分析。能够尝试设计合乎探究规则的取证方法。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质疑。知道质疑的内容有哪些。知道科学不能弄虚作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敢于质疑别人,勇于接受别人的质疑。形成注重真实的科学品质。乐于发现问题,进行质疑。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质疑。知道质疑的内容有哪些。知道科学不能弄虚作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步骤 集中话题

1、我们在以前的课中,当我们同学在进行实验计划的汇报时,和实验结论的汇报时,都有很多同学能够对汇报的同学提出问题,在科学上,我们称之为质疑。

探索和调查

1、质疑是一种和重要的科学素质,那什么是值得我们去质疑的呢?

2、教师逐条讲解,有哪些值得质疑。

3、如果要调查我们学校6个年级一个星期能喝多少水,应该怎样做?

4、请同学设计方案。

5、汇报方案。

6、在同学们互相质疑的基础上,完善调查方案。回顾和解释

上一篇:财务统计报表管理制度下一篇:入团申请书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