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学习心得感悟(精选8篇)
1.五四精神学习心得感悟 篇一
具体来说,首先,它是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永恒不朽的主旋律。在这段时期,人们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了理性,人们不再是坐视不理,而是采取了了一些手段,提出了有效的方法来反抗。尤其是学生队伍的壮大,他们纷纷罢课,工人罢工,他们走上街头进行爱国示威游行活动,勇于提出“拒绝签字”的口号,他们这种爱国的行为和举动影响到了全国,导致这场运动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全国性群众爱国运动。而且,只凭借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足以达到这个效果的,这也正说明了爱国主义是全国人民所具备的高尚精神。五四运动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北洋军阀政府卖国行径的强烈抗议,是中国人民反帝爱国精神的迸发。
其次,它是追求民主科学的精神。民主科学的精神是五四精神的具体要求。在五四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和鲁迅等人宣扬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与专制。例如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大众文学也渐渐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中,这些都体现了西方开放性思想文化进入了中国社会,给人们建立了现代的价值观体系,这个时侯,新的思想观念、新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等具有现代价值取向的事物开始在中国社会生根发芽。
再次,它是解放思想,进步创新的精神。探索与创造精神是社会进步的力量之源。换句话说,五四运动是一场创新性运动,人们从古老破旧的封建礼教逐渐有意识地接受新思想,这正是社会的一大进步。虽然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教失败,还有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但是先进的知识分子反复思考,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人们有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所以,在我看来,我觉得当今我们非常有必要要重温五四的历史,因为这场运动给人们带来了太多的启示,其主要体现在精神上。五四运动倡导的思想自由,在当今社会已经很普遍,作为大学生,我们要明确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开放。为了重温五四的历史,社会上各个行业各界人士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沿袭五四运动留下来的教训和启示。体现在整个国家上,就是我们可以利用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来研发自己的产品,是我们的产品也可以流通全球。当然,触及到我们每个人身上,宣扬五四历史和马克思主义精神是最基本要求,同时还要举办与五四相关的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例如外国语学院团委要举办的“五四表彰”活动,这也是对五四运动的一种理解和升华。因此,重温五四的历史是必然的,因为五四精神代表着诚实,进步,积极,自由,平等,创造,这是当今社会以及每个人都应具备的精神和能力,只有学习好的方法,每个人都有思想,有水平,社会才能发展得好,才能从旧的观念中走出来。
2.五四精神学习心得感悟 篇二
延安是国革命的圣地,1935年到1948年,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
大家参观了延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老一辈革命家旧居、中共七大会址和延安革命历史博物馆,在宝塔山举行了“重温入党誓词,激发革命热情”活动。
3.感悟井冈精神 篇三
井冈山的路,是一条奋斗的路:井冈山的精神,是一种永恒的精神。
沿着弯弯曲曲的公路,汽车将我们一行人带到井冈山博物馆前。馆内,我们一行人随着解说员依次进入各个展厅,我们重温了那段艰辛的血泪史:从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革命战士不畏牺牲,勇往直前:再到打破敌人经济封锁,革命群众出谋划策,同呼吸共患难;最后井冈山建设,艰苦创业。这一路,我体会到了革命先辈的坚强与果敢。
面对困难,我们就要冷静思考。不畏惧,不退缩,敢于向前。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下午,我们沿着山路,来到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缅怀革命先烈。陵园内,壁上密密麻麻的名字,随着指尖凹凸的触感,撞击人心,不禁让人悲痛。正是他们这一万五千多名烈士以及各地革命先辈们的流血牺牲,才换来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敢于牺牲,甘愿牺牲,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牺牲,这正是我们入党积极分子最该学也必须学的地方。
向山顶仰望,革命烈士纪念碑矗立在山顶,让人不禁想起当年革命先烈们手持钢枪、保卫家园的光辉形象。而今天,我们只能深情瞻仰,以表我们的敬重之情。
井冈山的路,是新的路;井冈山精神,也有它新的时代意义。
当年的泥泞小路早已被平整的柏油马路代替。井冈山上,高楼林立,展现给世人的是全新的面貌:新式的楼,新式的房……
我们要学的正是新时代下的这种新精神,敢于闯出一片新天地!
如今,不再是那个战火纷飞、民族存亡攸关的年代,我们不需要上刀山下火海,扛起大刀干革命,我们要做的是将井冈精神传承下去。我们要努力学习,面对困难不退缩,敢于向前闯,勤劳坚忍,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好充分的准备。
我要切实把井冈精神运用到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去,以之作为我一生奋斗的精神指南。
4.两会精神学习心得感悟 篇四
为什么能一往无前?因为拼搏进取是我骨子里流淌的斗志。辗转牧场、奔赴疆场,在牛羊肥壮、牧歌飞扬的千里草场,每一个角落都有我留下的深邃足印。往往路途越是艰辛,越能激发我迎难而上的斗志。无论是热浪灼人的荒漠亦或是逶迤连绵的戈壁,都阻挡不住我前行的步伐。而我知道,共产党员骨子里同样也有这股昂扬的斗志,从在腥风血雨之中绝地重生,点燃革命的星星之火,到在一穷二白之时勇于“过河”,曲折前行中点亮希望……期间经历了无数艰难险阻,一次次碰壁、一次次突破,共产党员始终在开拓进取中笃定前行。这股斗志,希望我们都能不断秉承发扬下去,继续以拼搏进取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向未来迈去。
为什么能百折不回?因为坚韧不拔是我身躯里挺立的傲骨。与中亚、西亚的名马相比,我体形矮小,其貌不扬,但风霜雪雨的大草原铸就了我的钢筋铁骨,给了我挺立的傲骨,让我永不畏惧朔风凛冽,永不畏怯长途跋涉,不到终点不罢休、不达目的不放手。当前,国家正面对疫情防控、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等种.种大考,期间难免遇上挫折,例如好不容易“扶起”的贫困群众因为疫情影响而返贫,辛苦“托起”的扶贫项目因为疫情冲击只得暂停,这些都不免让人心生气馁。对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多从我身上收获启示,继而挺起共产党员永远不被压垮的脊梁,不畏难、不畏险、不畏苦,以坚韧不拔、永不言败的精神积极应对疫情防控以及脱贫攻坚中的各类困难和挑战,做到“无须扬鞭自奋蹄,越是艰险越向前”,切实走好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
为什么能纵横千里?因为坚持不懈是我灵魂里不变的信仰。草原子民曾用“千里疾风万里霞,追不上百岔的铁蹄马”这一民谚来歌颂永不停蹄的我,虽然我不擅于疾行,无法奔逸绝尘,但我拥有超强的耐力以及坚持不懈、永远向前的信仰,再远的终点我也终能到达。而反观当下,部分党员干部痴迷“速度”,追求“马上成功”,热衷“弯道超车”,总是想在马拉松赛场上百米冲刺,却没了该有的耐力、毅力、定力,往往一顿火热冲锋就“泄了气”,这种现象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也是时有发生。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建功立业确实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但更多的是要有永不止步的坚定信念,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前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咬定目标、保持定力,以“滴水穿石”的耐力和韧劲,坚持不懈、慎始如终做好每一项工作。
5.学习延安精神个人心得感悟 篇五
继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有利于为全面从严治党筑牢历史之“根”。我们党是从井冈山、延安、西柏坡这样一路走过来的。同志告诫我们:“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因为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之“根”。“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全面从严治党也是如此。如果忘记了我们党是从哪里走来的,就会迷失前进方向;如果忘记了我们党的历史之“根”,执政之树就难以长青。当前,一些党员干部身上之所以“四风”盛行、不严不实,甚至陷入腐败泥潭,就是因为忘记了我们党的历史之“根”,忘记了我们党的精神血脉,也忘记了自己入党时候的初心。人们常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忘本来,才有未来。全面从严治党,只有返本才能开新。大力弘扬包括延安精神在内的革命精神,让党员干部重温那些苦难辉煌的伟大历史,经常接受精神上、思想上的洗礼,以精神纽带连接历史和现实,强固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之“根”,为全面从严治党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可以使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不断获得源头活水、永远保持生机活力。
继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有利于为全面从严治党补足精神之“钙”。对共产党人来说,理想信念的滑坡最危险,精神支柱的坍塌最致命。因此,同志反复强调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把理想信念比作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当前,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和冲击,一些党员干部精神之“钙”流失严重,得了“软骨病”,成为精神上的侏儒,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医治这种“软骨病”,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延安精神的形成是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作为基础和支撑的。当年,为什么那么多人千辛万苦奔赴延安?因为延安是一个有理想信念、可以实现理想信念的地方。美国记者斯诺到延安后,看到的是一种“东方魔力”;陈嘉庚先生访问延安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他们所说的“魔力”“希望”,反映的正是延安精神的巨大力量。延安精神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现在和未来,具有穿越时空的恒久魅力。大力弘扬延安精神,需要我们像当年那样坚定理想信念,用延安精神打扫思想灰尘,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挺起精神脊梁,践行“三严三实”,朝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前进。
继续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力量,有利于为全面从严治党健全教育之“体”。全面从严治党,需要把握从严治党的规律。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就是全面从严治党需要遵循的一条基本规律。同志指出:“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这就要求我们把制度“笼子”扎得更严密,把思想“总开关”拧得更紧,把教育体系建得更完备。应该说,这些年我们在制度这一“刚”的方面抓得比较多,这两年成效尤为显著;在构建全面从严治党教育体系方面还大有空间、大有工作可做。延安时期,党确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关于民主集中制、关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关于统一战线等许多经验和做法,有些沿用至今;像张思德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英雄模范,一直教育和激励着我们,不断给我们增添正能量,是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的营养剂。全面从严治党,基础在“全面”,核心在“从严”。建立健全从严治党教育体系,可以在更深层次和长远发展上推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促进党的“五位一体”建设取得更加扎实、更加丰硕的成果。
6.学习“两会”精神个人心得感悟 篇六
学习贯彻两会精神要实事求是。 我们实际工作中出现小问题与小弯路有时不可避免,也不可怕,只要实事求是,及时纠偏,我们的工作依然朝向前进。组工干部要警惕防范“假和气”的现象向自身蔓延,永远具备拨乱反正的勇气。这份勇气来源于我们对党忠诚的信念,来源于我们对初心的秉承和使命的担当。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在调研反映问题真实,工作出现偏差能扶正,群众工作收效不佳能提出。说实话,甚合民意。组工干部需要起到表率作用,大兴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带头营造讲实话、报实情的良好工作氛围。
学习贯彻两会精神要严谨务实。 “可能、大概、也许……”有时为了保证语言内容的严谨性和绝对正确性,这类词语在日常工作交流及汇报中时常出现。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要保持严谨的工作作风,多用“确定、肯定、一定……”来谈工作,表述问题讲究严实准确,做到自信而笃定。这份笃定要来源于我们扎实严谨的工作开展,来源于我们详尽可行的工作规划,来源于我们充分的调查研究和数据分析。除了要做到说话内容的严实准确,组工干部还要做到口风严实。工作中要时刻管住管好嘴巴,对涉密信息做到守口如瓶,不该说的坚决不说,该在什么范围说的,只能在什么范围说。
7.在校园招贴设计中感悟水墨精神 篇七
在文化交流日益丰富的今天, 当代中西方文化互相渗透融合, 艺术的表现形式也随之向多元化、特色化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将本土传统文化应用于现代设计中, 主流崇尚简约的视觉艺术被更多地带入了东方色彩。中国设计师喜用水墨元素, 为西方创新设计注入新的东方人文气息, 在设计师的鬼斧下本根各异的东西方思想和谐融合到设计中。水墨元素是当今各领域设计者常用的元素之一, 不单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所蕴含的哲理与意境, 将这一内涵结合现代招贴设计中, 是传统与时尚的碰撞, 是历史文化与时代潮流的融汇, 形成独有韵味的民族性与时尚感, 为传统艺术在新的时代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一、水墨艺术与校园招贴设计的关系
(一) 水墨——传统的魅力
水墨画是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绘画艺术门类, 它在历代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各个派系的特色风格以及表现技法。仅用水与墨, 两者调和出不同的浓度并以纸绢为媒介所绘制的画种, 利用宣纸的吸水与渗化特性, 形成超凡脱俗、飘渺空灵、唯美淡雅的意境, 看似简单的笔触, 其实蕴含着浓厚的水墨精神。在色彩、构图、笔墨肌理等表现技法方面, 注重气韵、意境、强调虚实相生的关系, 是一个系统的思想集成最终的表现。所以传统水墨有着视觉造型艺术的表现深度, 蕴涵了中国人文精神发展最深刻的文化根源。这种意象效果能使受众产生丰富的遐想, 与西方传统画种有着完全不同的笔墨意韵。
(二) 水墨艺术与校园招贴画的碰撞
招贴画是展示于公众场所的告示, 即海报。在校园中随处可见, 充斥在校园的各个角落。由于校园生活日渐丰富, 社团活动、学术讲座、校园官方信息等, 通过招贴画渠道向学生们传递资讯。招贴画是视觉传达艺术, 具有号召力以及艺术气息。在这个时代, 随着大量水墨元素被设计师应用在各个领域中, 受着外界资讯滋养的校园文化, 也渐渐跟随视觉潮流的步伐前进。可以说, 校园招贴画成为一种新兴的校园文化。
(三) 招贴设计中融合水墨元素的可能性
水墨艺术与招贴画是两个不同的艺术门类, 前者是绘画种类, 是感性的艺术, 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主观思想所形成的艺术意境, 每一个受众因为自身的经历与文化背景的不同, 与之产生的共鸣与感受都有很大的差异, 并且深沉其中细细品味才会领略个中奥秘。就如盏一杯铁观音, 饮之唇齿留香, 滋味醇厚, 回味无穷, 品画与品茶都是讲究一个心境, 都需要细味品嚼。后者是属于平面设计范畴, 是视觉传达艺术, 以宣传为目的, 要求画面吸引眼球、明确易懂, 需要设计者对受众群体的理性分析, 通过严谨、直观的手段设计画面。因此, 两者的直观性是完全不同的。
第一, 水墨画是一种平面艺术, 借助具有民族特色的笔墨纸砚, 从构图、色块面积、用墨深浅浓淡等方面体现空间, 这些元素与招贴设计元素相符, 两种存在共通点。
第二, 在招贴设计中是强调点、线、面这种构成关系。水墨技法中的中峰为线、侧峰为面、露峰为点, 这种点、线、面更有苍劲生辣的笔趣。
第三, 招贴画的构图, 有主有次, 互相呼应、藏露隐现、简繁适中等构图规律, 要符合主题, 也要取得整体的和谐统一。这与水墨画的深浅层次、虚实过渡, 符合平面设计的构图方式。
第四, 水墨技法讲求运笔速度与技巧, 勾、皱、点、泼等综合交错或单独运用。积墨技法可以通过控制面积而成为平面构成的主体;淡墨技法有很好的渲染效果, 层层渍点, 笔墨意象, 使画面得到升华, 这些技法值得在海报设计中借鉴运用。
第五, 通过控制墨色的浓、淡、破、泼、渍、焦、宿来营造空间层次, 看似简单的色彩游戏, 却蕴含着万物和谐统一的意义。若这意义能够运用到实际设计中, 是一种新突破。
二、水墨精神展现在校园招贴画的效果
(一) 简约之美——以简胜繁
招贴设计和绘画形式之一的水墨画都是需要利用图形要素来进行表达的, 简洁便是一个很重要的共通点。水墨画所描绘的对象造型简约概括, 但寓意却满溢于画纸, 以精简的笔墨传达丰富的信息, 与招贴设计主张去繁就简的理念相吻合。水墨画塑造形象上对校园招贴设计有可利用之处, 另一方面, 其蕴涵的民族文化艺术特色能够满足招贴设计审美的特殊需要。主题为学校简介的招贴若采用简洁而明快的水墨画作为表达方式, 一方面能表现学校历史悠久, 同时更体现了艺术涵养包裹着的文化气息, 达到艺术熏陶的作用。因此, 将其特有的艺术语言化做平面元素, 是在设计简洁的表现上加以情感, 增加了招贴设计的感染力。
(二) 空间之美——追求气韵的审美标准
水墨技法在营造空间方面有着突出的技巧, 利用墨色浓淡, 线条粗细, 墨色的变化、晕染, 宣纸的渗透、融合, 都会使色彩明度呈现出不同的变化, 灵活生动的线条加上抑扬顿挫的笔法, 空间虚实有致, 造就了生动的画面效果, 使水墨在静态的平面上形成动态的视觉感受, 从而产生变化万千的灵动图像。水墨精神还追求平衡调和的气韵, 统一而又不失变化、有意象而又不失意境的韵律, 能带给整体画面以生动灵活的节奏感。若校园招贴设计作品运用空间留白来突出主题, 这样的虚实效果会让作品画面更为简洁, 层次感更强烈, 给人以别样的清新。
(三) 意境之美——无声胜有声
水墨画虚实相生, 笔墨色彩微妙丰富, 似有若无, 形散而神不散。意境的营造, 常见使用留白以及虚拟的手法, 白是画纸的白, 这部分不着任何笔墨, 看似虚无, 实则有着丰富的内容, 它表示一切没有表现出来的物象。以纹代水、以月代夜, 无水却如鱼在水中游的意境, 带来虚是无限的, 它能引领受众进入无尽的遐想空间。水墨表形更表意, 是外在形式与内在气韵的完美结合。虚实空白若处理得当, 不仅能使画面中的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主题突出、给画面以均衡感, 使画面散发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想象空间, 更能富于作品以韵味。
(四) 水墨精髓——超视角表象的文化精神
由于校园招贴设计艺术是为了满足校园生活、文化和娱乐的需要, 以实现传播信息为目的, 而水墨艺术的美感却仅表达作者当时的意念。在不同主题的招贴设计中, 这种融合比例会存在某种倾向, 比如公益类、学术类招贴画, 文化内涵层面更浓重突出。而另一类供广告促销、宣传的, 商业价值层面相对加强, 审美价值层面就相对减弱。因此, 在设计招贴画时会受许多因素影响, 如科学知识、经济利益、生活欲求等。水墨元素笔法生动, 柔如曼妙仙子轻盈飞舞的身姿, 刚如习武之人, 抬手踢腿苍劲有力。运用在舞蹈主题的招贴中时, 笔触的力道刚柔并进, 赋予静态元素以生命的律动。水墨画有着浓郁的中国民族文化内涵, 把水墨画融进设计, 具有升华作用, 使得招贴设计在传达信息的同时, 也渗透着强烈的民族色彩。
三、水墨元素融进校园招贴设计的意义
水墨画应用招贴设计不仅是对设计手法的创新, 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和传承, 是在西方创新思维中添加民族色彩, 形成独具民族特色设计的新潮流。相对西方喜好丰富的着色习惯来说, 水墨画仅仅黑白, 可能会显得太过于单调, 当然也可以适量添加颜色。中国文人从古到今一直追求自由和开放的思想, 在几千年里一直在不断地去繁取简。就像中国的诗词歌赋等, 都是从烦琐不断向着简化精练发展改变。一个时期对外来文化艺术的盲目跟随, 再到反思, 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传统艺术的不可代替性。水墨艺术走进校园, 与招贴设计相结合, 使得民族文化传播又多了一条新路径。
四、结论
丰富的水墨之道对于现代海报创作有着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要传统水墨元素与现代设计相互融合, 不是简单地搬用与模仿, 应加入自己创新的构思和结合方式, 将文化内涵与现代理念有机结合, 变成自己的设计语言, 使之既可将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发扬传承下去, 又为现代设计增添新的形式与韵味。在挖掘悠久的传统艺术的同时与新时代的理念相融合, 实现创意创新, 塑造出具有独特个性和张力的视觉艺术, 让人们感受和谐美, 以及反思背后深远的意蕴。这要求我们今后在这两个领域中需要不断探索、互相借鉴, 从而使现代的水墨艺术努力走出中国人自己应有的艺术之路, 成为时代文化的旗帜, 并发出新的火花。
参考文献
[1]陆辅圣.现代水墨画研究[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9.
[2]潘天寿, 徐建融.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M].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3.
[3]寇元勋.中国水墨画:源流、审美、表现.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6.12.
[4]屈一锋.论现代水墨画中虚与实的运用[D].美术大观, 2007 (11) .
8.品读中感悟语言的精神魅力 篇八
不过正式上课时,没想到我课前的担心成了多余,我低估了孩子们,因为他们也爱上了青海高原这株柳,稍加点拨,他们就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品读感悟文字时,我让学生默读静思写写批注,交流时学生的发言让我惊喜连连。有学生说从“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看出这棵柳树很刚强,一般人都说柔柳,可是这棵柳树没有一丝柔弱之态,他反而像一个坚强的男子汉。话音刚落即有人举手站起,“这棵柳树让我想到了以前学过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他们都有旺盛的生命力,蓬蓬勃勃。也让我想到了小草和大树里的勃朗特三姐妹,他们和柳树一样具有顽强的毅力。”这时更多的手举起,“我从‘绿得苍郁,绿得深沉中看出这棵柳树的‘绿不是那种鲜绿、嫩绿,反而是‘绿得深沉,平常地方的柳树生长在水边,环境很好,所以显得娇嫩,但是好像也没什么内涵,而这棵柳树就好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他经历了风风雨雨,所以他绿得深沉,绿色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回味。”说得真好,发言的精彩程度出乎我的意料,看来孩子们已经学会了思考并有了深度。还有学生站起来说:“文中说这株柳树生长在高寒和缺水的高原上,可是这棵柳树却活了下来,而且长得非常粗壮、高大,它一次次与高原的风雪抗争的情景,把自己的根拼命往下伸,往下伸,去寻找水源,保全生命,他就像在岩缝中生长的小草,只要有一线生机就不放弃。从他的生长中我还想到了霍金,这棵柳树和霍金一样,也是一位不向命运屈服的强者。”智慧点燃智慧,思维激发思维,孩子们浮想联翩,有学生说 :“我想到了司马迁,他忍辱负重写成了《史记》,还有谈迁,他也是凭着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重写了《国榷》。”“还有我们前一课学到的《安塞腰鼓》中生长在黄土高原上的后生们,他们虽然生活的环境艰苦,但是他们从没有放弃追求的脚步,放弃希望,他们表演的安塞腰鼓让人精神振奋,热血沸腾。他们的身上充满了惊人的能量。”课堂上学生们思如泉涌,一边品读文字,一边发表见解,个个精神振奋,这样的鲜活的课堂,也令我激情澎湃,不时地巧妙点拨,那些后进的学生也有种豁然开朗之感,跃跃欲试想一吐为快。此刻的课堂上思绪飞扬,学生真正把书读活了,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已经深深扎根在学生的脑海中了。
为了检测上课的效果,课后布置了写话作业(三选一):“1.我要做这样的一株柳——读《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2.我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以自述的口吻介绍柳树的成长过程。);3.给青海高原一株柳的一封信。”第二天改完学生们的作业,我深有感触,一篇好的文章好比是一座宝藏,我们除了能从中领略到作者语言的魅力,更能从中挖掘出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学生A写道:正如古人云:“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正是逆境,造就了柳树的不平凡!这篇文章主要是想告诉我们一种精神,坚持与韧劲!告诉我们做事不能轻言放弃,要抓住每一丝希望。这也许就是人生的哲理!
学生B读后感言中这样说:这颗柳树是从“生命的谷底”出发的,但它却不向命运低头,以自己的力量长成了合抱粗的大树,其精神真了不起呀!我也要做这样的一株柳,我要学习这样的坚忍不拔、在逆境中求生的精神。
学生C联系实际写道:年幼时,当我独自一人站在这片土地上时,我觉得一切都十分不和谐,世界黯然无光,铁铸一样的青山与黑黝黝的土地十分刺眼,我想摆脱,摆脱这艰难、乏味的生活。而今,我习惯并爱上了这片土地,他与我一起长大,同呼吸共命运,我们每天都享受着彼此依偎的美好感觉。没错,我是一株柳树,一株凭着顽强的生命力在青海高原上努力生长、最终变成一方壮丽风景的柳树。
读着孩子们鲜活生动发自肺腑的文字,我再次被打动。孩子们不仅爱上了青海高原这株柳,也读懂了作者陈忠实的心声,这节课达到了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的完美境界!
【五四精神学习心得感悟】推荐阅读:
学习雷锋精神心得感悟20208-16
学习践行延安精神心得感悟10-12
学习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精神心得体会感悟06-11
有关党员学习心得感悟08-16
愚公精神学习心得08-07
五四团课学习心得感悟09-06
国培计划学习心得感悟11-10
学习乡村振兴战略心得感悟12-20
致敬战役英雄个人学习心得感悟06-21
廉洁从教师德师风学习心得感悟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