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补偿及功能定位论文

2024-10-03

行政补偿及功能定位论文(共4篇)

1.行政补偿及功能定位论文 篇一

职业安全教育的功能定位及实践论文

一、高职学生普遍缺乏职业安全教育的原因分析

1.安逸的生活环境。从小,高职学生就生活在父母准备好的温室里,未经历过风吹雨打,也就不曾意识到被风吹被雨打的危险性。安逸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形成比较单纯的心理,也缺乏社会经验,从而使得他们对复杂社会中的种种不安全因素都缺乏基本的心理准备,更不用说应对能力了。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只能自己亲身经历过危险,才能更好地学会应对危险,从而保护自己,提高安全意识。因此,安逸的生活环境让高职学生从小缺乏危机意识,忽视职业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2.年轻的心态。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年轻又有活力的时期,喜欢挑战冒险性的事情,又往往不具备自我防卫的能力。当危机降临时,自己却无动于衷。因为年轻,所以想法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经过调查发现,高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细节,生活较为懒散,且喜欢依赖别人,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较弱。

3.学校的.疏忽。当下,很多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安全教育工作的认识不足,认为人才的培养,主要是文化知识的传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也片面注重文化知识,而忽略了安全教育的重要性。殊不知,高职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和文化传承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安全的生活、工作环境,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而安全知识的传授可以裨益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高职院校对学生的职业安全教育工作,不应无足轻重,而应非常重视,并纳入日常教学工作中加以考核。

二、高职学生职业安全教育的功能定位

加强对高职学生的职业安全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为了高职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为了高职院校的日益壮大,更是为了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1.职业安全教育有利于高职学生的个人成长。如上分析,高职学生普遍缺乏自我安全的意识,在遇到危险时往往不能很好的化险为夷。因此,职业安全教育工作,不仅让高职学生更好地处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危险,更能预防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高职学生平常生活中养成了自由、懒散的生活习惯,一旦步入社会,一时难以适应工作中的规范化、技术化和复杂的流程,加强在校期间的职业安全教育,可让他们较熟练地融入工作、融入社会,真正成为职场中的“主力军”。

2.职业安全教育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目前我国有些企业还不能为员工提供良好安全的工作环境,甚至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在这种情形下,员工的自我安全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职业安全卫生条件的缺乏,使得很多员工丧命于工作场所,而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置员工的安全于不顾,也导致职业危害事故频发。因此,在客观上改善工作环境的同时,在主观上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工作更不容忽视。

三、高职学生职业安全教育的实践经验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安全工作做得较差,如何改善这一境况,应该从学生、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着手。

首先,作为学生自己,应提高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日常多学习职业安全知识,自己学会慢慢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危机和困难,锻炼自己的处理和应对能力。在学生之间,可自由开展有关职业安全教育的座谈会,举办宣传安全知识的海报展览,开展安全知识的有奖竞答比赛,寓安全知识于活动和娱乐之中,让学生学习职业安全知识更加自如和轻松,事半而功倍。

其次,作为高职院校,其在加强学生的职业安全教育中扮演着十分突出的角色。职业安全教育工作能否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关键还在于学校,学校是主导者。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将职业安全教育工作纳入日常的教学体系,让学生、教师充分重视起来;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对职业安全教育工作进展的考核,进行一定的奖励和惩罚,以免职业安全教育流于形式。

最后,社会大家庭,应该为高职院校的职业安全教育工作输入血液,为高职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支持。高职学生学习安全教育,乃是为了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因此,社会应对高职学生予以一定的帮助和支持,让他们更好地融入这个家庭。

2.独立董事的功能定位及制度保障 篇二

一、独立董事的功能定位

本文认为独立董事在上市公司中主要应实现如下四项功能:

(一)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一般认为独立董事应维护全体股东的利益。但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设置极不合理,特别是由原来的国有企业改制后上市的公司,大股东都占绝对持股比重。一些大股东通过操纵股东大会和董事会把上市公司作为自己的一个生产车间或者向股市“圈钱”的机器。特别是在涉及与母公司进行关联交易时,大股东操纵董事会,制造虚假利润或者让母公司无偿使用上市公司资产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广大中小股东利益。鉴于目前国有股的流通仍存在很大障碍,通过改变上市公司的股本结构来克服大股东对董事会的操纵及保护中小股东利益仍有待时日,因此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出发,借鉴国外的独立董事制度对大股东实施有效制衡就成为一项切实可行的措施。因此,就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的情况而言独立董事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成为中小股东的代言人,将公司的股权结构映射到公司的萤事结构中来,从而实现对上市公司现有的治理结构实施必要的改造,制约大股东、保护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

(二)抵制内部人控制。我国上市公司一般都有控制股东(主要体现为国有股“一股独大”)却仍然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主要由于两方面因素:一是国有股权主体“虚置”。在股东与董事的委托代理关系中,作为委托主体的国家委托能力不足、选择和控制代理人董事的行为能力较弱,因而不能选出有能力并忠实于自身利益的代理人。二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合理。在我国目前的上市公司中,经理班子成员基本上全部进入董事会,助长了内部人控制。这两方面的因素使得我国的上市公司中,不仅中小股东的权益得不到保护,作为大股东的国家也没有享受到应得利益,国有资产流失严重。而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在于保证董事会中有相当数量的董事能够独立于内部经理和内部董事,独立判断公司事务、决策公司经营。独立董事超脱于公司利益之外的独立性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其能够比其他萤事更好地担起这一任务。因此,抵制“内部人控制”应是独立董事的又一重要功能。

(三)提高公司决策质量。随着公司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规模扩张和资产分敞化作用的加强,制定一个合理的战略越米越困难。企业决策除需要与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有关的知识外,还需要市场知识和金融知识,需要宏观经济和政策方面的知识等。企业经营者和参与企业经营活动的内部董事,具有与企业产品和生产相关的知识,却可能缺乏其它相关知识,思维往往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独立董事常常是商业、法律和财务等方面的专家,而且常常就是其它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执行董事、独立董事或高级职员(当然也包括学者)。这些专家董事,能带来在本企业内部难以得到的信息、思维和创意,从而使董事会的决策知识更加完整,有助于提高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二、发挥独立董事功能的制度保障

独立董事作用的有效发挥,依赖于一系列的制度保障,而明确的功能定位则为相关制度设计提供了依据:

(一)举荐选聘制度。1、独立董事的举荐方式及选聘办法,决定着他们将代表谁的利益以及以何种立场做出判断和行事。由于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独立董事的基本功能是代表中小股东对大股东实施制衡,对大股东及其派出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实施监督,如果让大股东(尤其是控股股东)及其控制的董事会在独立董事的提名和选举中发生决定性影响,那么指望独立董事对他们实施监督并维护中小股东的利益就是不切实际的。而根据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董事会、监事会、单独或合并持有1%以上股份的股东,均可提出独立董事候选人,全体股东均可参加投票。这一规定(在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相对十分集中的情况下)实际上极易导致大股东的操纵行为。曾经轰动一时的兰州黄河事件就是一个例证。公司的原7位非出资人董事中有多位基本是由总经理推荐任命的,最后公司董事会大换血,又似乎是由董事长说了算,这样任命董事的过程本身就显示出严重的董事会失灵和国有产权的虚置,独立董事的引入自然难以发挥积极的作用。针对此种现状,可以考虑由证券交易所或者证券业协会负责选择和推荐独立董事人选,而从长期看则应着手建立董事协会或其它自律组织作为独立董事的推荐和评价组织。至于投票表决的环节,则应增加小股东的权重。2、独立董事选聘制度的另一重要方面就是独立董事的选聘标准问题。考虑到担任董事所需知识和经验,英美等国的独立董事主要是商业、法律和财务等方面的专家,而且常常是其它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执行董事、独立董事或高级职员。当前我国上市公司中聘请的独立董事主要是专家型人才,他们虽然在某一领域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但是对所服务的公司本身、公司业务流程、公司财务状况以及董事会运作方式所知甚少,离履行上述三项功能的要求还相差甚远,这也正是许多上市公司引入独立董事但弄虚作假等事件依旧的主要原因。因此,进一步严格独立董事的选聘标准是上市公司发挥独立董事作用的又一重要内容。

(二)激励约束制度。在实际的操作中,对于独立董事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主要应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独立董事的报酬问题。《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规定上市公司应当给予独立董事适当的津贴。但由于津贴多少直接影响到独立董事的工作积极性,就存在一个津贴的具体数额如何确定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各上市公司应针对公司的具体情况制定更为合理的报酬方式(如国外企业也采用特殊的股票激励方式);同时有关监管部门或相关的自律组织也应采取相应手段统一和规范独立董事的报酬标准。2、独立董事勤勉尽责的度量问题,也即业绩评价问题。基于前面我们对独立董事职责的定位,独立董事业绩考评应包含以下一些内容:参加董事会的次数、时间,提出咨询建议的个数,行使否决权的情况等。考评的具体指标、能否量化需要根据不同的公司、不同的情况具体设计。公司也可要求独立董事在年度股东大会上就应尽职责报告工作,并对在信托责任范围内发表的独立意见并予以公开披露。同时,为了切实提高独立董事业绩考评制度的有效性,证券监管部门应当制定一个独立董事业绩评价指南,要求上市公司在遵循指南的前提下,制定适合本公司特点的可操作的独立董事业绩考评制度。3、独立董事的责任追究问题。除通过组织制度安排来督促独立董事力尽勤勉外,我国应尽快出台有关的法律法规,将独立董事的责任追究制度落到实处,通过责任追究制度来鞭策独立董事尽职尽责。

3.行政补偿及功能定位论文 篇三

关键词:高中数学;复习课;功能定位;实践

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促使笔者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不但要从方法论上优化现行的高中数学教学,还需要深入到特定的教学板块中做一些细致的工作。因此,针对高中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功能进行定位,并给出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实施途径,便成为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复习课的目的自然在于“温故而知新”,从现阶段的教学反馈来看,诸多教师都在课程内容设计、精讲内容选择、课堂反馈等环节下了功夫。对此,笔者表示赞许。但这里也需要指出,高中数学复习课是否仍应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即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可见,很多同行对此是没有思考过的,这就难免使得复习课形式化。对此,笔者则是反对的。

一、复习课教学的功能定位

1.优化知识结构

对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可以从两个具体方面来理解:(1)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往往聚焦于对知识点的强化记忆,且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下仍主要依托于题海战术进行巩固。为此,这时的优化知识结构就在于帮助学生将这些知识点与过去所学建立起联系,使他们获得一种整体意识。(2)单纯的数学知识是十分抽象的,也就加大了学生将这些知识与身边实际相结合的难度。因此,教师还需要在多学科知识的帮助下,使学生的数学知识更为具体化。

2.综合整体提升

综合整体提升是一个关乎总量推进的问题,也就是促使班级学生在复习课中能够查漏补缺。笔者认为,这也是诸多同行认可的功能之一。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仍是在让学生做题的“查漏补缺”中绕圈子。对此需要指出,应充分重视高中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并借助合作学习模式中所形成的“鲢鱼效应”实现综合整体的提升目标。

二、定位驱动下的实施途径

1.明确高中复习课教学的目的

对高中数学复习课的功能进行了定位,便为实践途径规定了技术路线。但在践行这一实践途径之前,教师还应在面对复习课时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从本文的主旨中可以知晓,高中数学复习课不仅需要适应当前的应试教育环境,还应在有限的课时内尽量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围绕着这一教学目的,才能使教师有序地完成复习课的准备。

2.创新高中复习课教学的手段

复习课的实施重点在于教学手段的选择,对此笔者在前面已经提到了合作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不仅可以在学生的自学下完成既定的复习任务,还能在集体研讨的氛围下带动那些数学成绩处于后端的学生。因此,首先应根据学生成绩、性别结构进行分组,使各组的实力相对均衡。再者,教师需要事先确定小组需要研讨的问题。最后,教师应根据各小组的研讨情况进行总结和精讲。

3.完善高中复习课教学的评价

从目前所实施的办法来看,课堂测试是重要的评价机制之一。笔者认为,在保留这一传统评价机制的同时,还应针对合作学习模式创新教学评价。

三、实证讨论

在复习课上,笔者给各个小组提出这个问题:

若f(x)和g(x)都是定义在实数集R上的函数,且方程x-f[g(x)]=0有实数解,则g[f(x)]不可能是( )。

A.x2+x-1/5 B.x2+x+1/5

C.x2-1/5 D.x2+1/5

在问题的设计中,还可以通过导入几何问题建立起三角函数与它的联系。笔者沿着四个方面展开复习教学:(1)设计问题;(2)组织学习小组合作讨论;(3)各组提交答案和解题思路;(4)教师归纳和精讲。

在精讲部分,教师对此进行总结概括,并对以往知识点进行回顾,再对学生容易犯错的知识点进行点评:

x=f[g(x)]

即为直线h(x)=x与f[g(x)]有交点

即f[g(x)]=x

所以g{f[g(x)]}=g(x)有解

令g(x)=t

有g[f(t)]=t

再将t更换成x

即为g[f(x)]=x

所以,只要f[g(x)]=x有实数解

g[f(x)]=x就有实数解

而g[f(x)]-x=0不存在实数解的只有B选项

四、小结

本文认为,高中数学复习课教学的功能可定位于优化知识结构、综合整体提升两个方面。实践途径应围绕着明确高中复习课教学的目的、创新高中复习课教学的手段、完善高中复习课教学的评价等方面展开。

参考文献:

[1]王雪艳.如何创设和谐高中数学课堂氛围[J].软件:教学,2014(1).

[2]王惠娟.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和谐课堂的构建[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24).

4.行政补偿及功能定位论文 篇四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现代农业;功能定位;关键问题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10-0520-03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显著的形式,通过区域分工优化资源配置,带动商品、资本、技术、信息、服务等生产要素流动,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2004年,国家发改委正式启动了“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编制。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推进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今年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再次被强调。京津冀山水相依、地缘相亲、资源互补、发展存在梯度,具有协作优势。加快推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是促进区域持续发展、解决大城市病、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三极”[1]的重大战略举措。京津冀一体化提出多年,京津冀都市型现代农业区域协作实践已经走出了重要一步。《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指出要加强北京与京外合作区的区位合作。从实践情况看,研发合作、京外基地與北京城区的“菜篮子”产品销售网络也已形成了有效对接。京津冀三地现代农业区域协作成为了京津冀融合发展新格局的重要突破口。

学界对京津冀三地的区域农业合作研究也早已开始。刘登伟等从经济和资源2个方面入手,研究了京津冀缺水区作物调整方案[2]。马同斌等研究了京津冀都市圈农业合作战略[3]。刘玉等从种植业、林果业、水产业、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几个维度来构想京津冀合作的框架和思路[4]。王俊凤等探讨了京津冀区域农业协调发展思路、协作方向和模式[5]均。王军等探讨了京津冀农业协作发展的5种模式[6],并对生态流域补偿协作型模式[7]开展深入研究。从区域、城乡一体化的角度对协作定位和关键问题的阐述较少。

本研究从城乡统筹与区域协作视角出发,对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功能定位进行研究,分析了京津冀农业一体化发展中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京津冀现代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1 都市型现代农业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中的功能定位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依托于城市、服务于城市,符合现代城市发展战略的新型农业业态。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是贯通城乡、破解二元经济结构、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突破口[8],推动了区域内、城乡间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统一,不仅是一个农业资源与产业、市场构成的生产系统,而且是一个集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区域于一体的社会生态系统。因此,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现代农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京津冀资源统筹、环境一体、市场互联的基础上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服务的产业业态,其功能定位应当满足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总体目标所需的综合性功能。

结合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实际,将现代农业的功能定位体系分解为资源、区域、环境、经济、社会5个维度,如图1所示。各个维度的功能定位及其实现途径具体表现为资源维度定位——资源共享与高效利用,京津冀3地在农业基础资源、生态资源、市场资源、科技资源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禀赋,资源具有差异性和互补性,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资源对环境的约束越来越强,京津冀农业通过资源多方共享,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区域维度定位——京津冀经济圈“四化”同步的载体,依靠区域间布局调优形成京津冀三地区域分工协作、功能互补、开放共赢的产业功能格局,带动京津冀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从而实现区域一体和城乡一体;环境维度定位——大都市病是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而产生的,农业的自然和谐、农耕文化的循环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可持续理念使得现代农业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产性绿色空间,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景观农业、循环农业等可持续农业,来改善环境、减少污染;经济维度定位——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价值车间”,通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新农业发展业态和经营模式来提升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增值;社会维度定位——市民健康幸福与农民就业增收,优先发展保障都市食品安全和应急供应的精品农业、高效农业,同时推进度假养生、租赁体验等生态休闲农业开发,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保障社会稳定[9]。

而这5个维度的功能定位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影响,共同发挥着产业调整、社会稳定、经济高效、生态安全、区域协同的多重功能(图1)。

2 京津冀现代农业区域协作关键问题分析

基于都市型现代农业功能定位体系进行区域产业协作与结构升级,对推进京津冀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二元经济结构转化和主体利益分析为切入点,从城乡统筹与区域一体,产业链构建和行为主体利益协调,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资源、环境与产业协调发展等方面分析京津冀都市圈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2.1 城乡统筹与区域一体发展的问题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城乡统筹的提出就是要达到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贫富差距,实现农民与城市居民的共同富裕。但是依据1978—2011年北京市农业和非农部门产值和劳动力数据进行趋势外推,北京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处于持续调整状态[10],城乡差距仍很明显。同时京津冀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也同样存在,2013年,京津冀GDP首次突破6万亿元,达6.2万亿元,占全国10.9%。2013年北京和天津人均GDP分别达到94 253元和101 699元,而河北省人均GDP仅为 38 832 元,不仅远远低于京津2市,甚至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在京津两个大都市高度发展的同时,在周边区域存在一个相对贫困地带,2005年亚洲开发银行资助的一份调查报告首次提出“环京津贫困带”的概念,时至今日在河北承德、张家口、保定等首都周边地区,仍有近200个贫困村、100多万贫困人口连片存在的区域,以及京津以南的沧州、衡水等区域构成环京津贫困带。这些地区与北京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如何促进城乡分割的传统“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向城乡一体化的现代“一元经济社会结构”转变,如何促进京津冀区域内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是一个重要问题。

nlc202309021003

2.2 产业链构建与行为主体利益协调问题

农业产业链(agricultural chain)是供应链理论和价值链理论在农业领域的具体应用,是指与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密切相关的,具有上下游关系的所有功能环节联结成的,能够实现价值增值的产业链条。农业产业链的建立可以沟通城市与乡村、联系区域内与外,打破城乡二元体制,促进区际间经济联系,推动共同发展。京津冀同属华北平原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旱作耕作区,相似的农业自然条件是京津冀一体化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依托。京津两市有着巨大的优质农产品和生态休闲服务消费市场潜力、丰富而强劲的技术成果资源,河北省则拥有充裕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独特的自然生态屏障优势和广阔的农业发展前景,这些都为农业产业链的构建提供了前提条件。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天津外向型都市农业和河北省基地型农业的发展趋势使其在资源分配和功能定位上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互补,有利于京津冀区域农业协作的顺利推进。

然而产业合作尽管有了重要进展,但是京津冀农业协作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河北各市与京津间协作经营规模小,市场欠发育,产业化程度低[11],完整的产业链并未形成,深入的技术合作、资源合作还缺乏,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还不强,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远远没有体现。这主要是由于不同行为主体的利益诉求不同,但是产业链构建需要产业上中下游达成一致,长期协作而形成。而京津冀3地在长期的区域隔阂、经济差距的的背景下,导致了各个行为主体的利益诉求有差异,在各自利益面前未能达成相互协调的利益机制,如何构建产业链,形成合理的协调机制成为了农业区域一体化的一个关键问题。

2.3 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

农业科技创新是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北京作为我国创新资源最富集地区,农业科技的创新主体众多、创新平台趋于完善、创新水平全国领先[12]。近年来,北京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增多、推广力度加大,以科技示范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为载体的农业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2011年,北京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6百分点,已基本达到发达国家65%~85%的水平。近10年,京津冀经济地区凭借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加大科技投入,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农业逐步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设施农业、精品农业、都市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不断兴起[13-14]。河北是农业大省,京津丰富的科技资源与河北农业资源的结合有着广阔的前景,然而河北农业生产的技术效率较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农业产品较少。过于悬殊的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的直接后果就是,区域中落后的地区没有能力引进、吸收、消化核心发达城市各种必要的生产要素和先进的管理制度,而发达地区出现的产业聚集、形成的产业规模和高层次的产业因为得不到坚实的腹地支撑而出现产业链中断,没有能力向周边落后地区推广和扩散[15]。

作为资源依托型的农业,京津冀3地具有资源互补性和发展梯次差异性,有很好的合作前景和合作愿望,但是符合区域发展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创新成果的缺乏,技术效率低下、产业化水平落后的农业生产,直接导致了科技创新成果不足,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京津冀都市圈农业同步推进、梯次发展。

2.4 资源、环境与产业的协调发展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大都市圈资源紧缺、环境恶化局面日益加剧,近年来,京津冀區域PM2.5污染日渐严重,资源环境约束趋于强化,这对3地产业分工合作,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是京津冀3地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还存在严重问题,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和地表水污染,贫困与生态环境问题交织,张承地区处于生态经济恶性循环之中。环京津生态脆弱带,农业生态安全、水源地安全和食品安全是京津冀区域发展需共同面对的问题,生态问题成为区域发展的重大瓶颈问题。

京津冀地域相连,一脉相承,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在生态问题上谁也不可能独善其身。此次中央提出京津冀协调发展,一个重要背景就是环境污染威胁到了北京生存,化解北京雾霾,是京津冀协调的重要内容。农业作为重要的化石能源消耗主体及温室气体排放源之一,在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过程中作用举足轻重,如何实现产业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协调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3 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的对策建议

区域一体化就是不同的空间经济主体之间为了生产、消费、贸易等利益的获取,产生的市场一体化的过程,包括从产品、市场、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技术、信息等)市场到经济政策统一逐步演化[16],京津冀农业区域一体化就从促进要素共享、市场一体、政策协同等方面着手。

3.1 消除体制机制障碍,确立一体化发展理念

京津冀协同发展最大的难题在于区域管理制度层面的创新突破,行政区域壁垒,城乡二元结构是阻碍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与城镇化,并且呈现加剧的状况。消除城乡、区域二元经济结构,首先需要参与各方摒除区域界限,确立一体化发展理念,从体制机制入手,推进区域一体、城乡一体的联动发展机制,构建京津冀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体制机制改革,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区际资源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

3.2 建立资源共享利用的协作网络,形成区域资源共享格局

京津冀区域协作利益主体多元、资源多样。京津冀一体化需要建立资源、市场、生产的一体化,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因此要建立3地共享的科技、人才、资本、产品、市场、品牌、生态等多方面的资源共享共有的信息网络,打破城乡、区域间的割裂状态,形成区域资源共享格局。

3.3 推进京津冀农业区域化合理布局和产业链形成

nlc202309021003

区域一体化是一个区域问题、社会问题,实质上是经济问题。产业布局和产业链形成是其物质基础,京津冀3地目前还未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产业链未形成。要加强产业链构建,形成以京津科技资源、科技示范为源头,河北产业基地、产业加工为核心的协调高效的产业链体系,同时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促进不同城市的产业合理分工、差异化发展。北京应充分利用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发展技术含量高、资金密集、附加价值高的农产品,如籽种农业、名优新品、休闲体验农业等。天津重点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出口贸易、精品农业、示范农业等,河北省在传统种植业基础上,发展高效、优势、安全的农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17]。

3.4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集聚和区域协作

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不仅仅是产业发展、经济协同的问题,同时也是资源、环境、区域、社会综合发展的生态系统。为了发展高效、节约、低碳的现代农业体系,科技创新是关键,以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为突破口,创新驱动,推动产业集群形成,发挥北京作为我国籽种产业总部基地的优势,培育名优品种,打造品牌-基地-市场的产业协作模式,推动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陈安国.京津冀都市圈区域收入差距演变的趋势研究[M]//京津冀都市圈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101-106.

[2]刘登伟,封志明,方玉东.京津冀都市规划圈考虑作物需水成本的农业结构调整研究[J]. 农业工程学报,2007,23(7):58-63,291.

[3]马同斌,王有年,李 华,等. 京津冀都市圈农业合作战略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539-544.

[4]刘 玉,刘彦随,陈玉福,等. 京津冀都市圈城乡复合型农业发展战略[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4):1-6.

[5]王俊凤,崔永福,路 剑.关于京津冀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的探讨[J]. 农业科技管理,2008,27(4):24-27.

[6]王 军,何 玲,马同斌.京津冀农业协作发展模式探讨[M]//祝尔娟.京津冀都市圈理论与实践的新进展.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205-215.

[7]王 军,李逸波,何 玲. 基于生态补偿机制的京津冀农业合作模式探讨[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31(3):74-78.

[8]苗润莲,张 敏. 城乡一體化进程中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研究[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9]苗润莲.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瓶颈分析及对策建议[C]//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优秀成果选编(第三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10]张 敏,苗润莲,李 梅,等. 北京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演变及转化对策分析[J]. 科技和产业,2013,13(11):81-84.

[11]王 军,石 嫣,董 谦. 试论京津冀农业区域协作[J].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9(3):45-49.

[12]张 敏,苗润莲,王世民,等. 京津冀都市圈生态休闲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与对策[J]. 广东农业科学,2012(23):209-211.

[13]蒋和平,卢江勇. 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与政策建议[J]. 农业经济问题,2007(增刊):45-50.

[14]张雅光. 天津沿海都市型现代农业特征与功能研究[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9,30(3):6-10.

[15]《天津经济》课题组. 京津冀一体化综述与借鉴[J]. 天津经济,2014(4):22-29.

[16]孟庆民.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与机制[J]. 开发研究,2001(2):47-49.

[17]陈晓永. 京津冀产业发展功能定位与产业集群空间分布[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26(6):49-56.柴富成,程 豹,谭周令. 新疆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门槛效应分析[J]. 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0):523-525.

上一篇:旅游市场行为不规范下一篇:玉米粒历险记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