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3篇)
1.《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一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台儿庄区明远实验小学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二)教学对象分析
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经常把部分当整体,“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看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但他们在生活中却常常犯这样的错误。比如学艺,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刚接触时,自我感觉特别好,以为自己会了,待到用时,方才明白,山外有山,学无止境。这无异于“坐井观天”啊。因此,进行本课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班内大多数学生聪明活泼,乐于表现,乐于体验实践。愿意朗读而且表现不错。分角色表演更是他们展示个性的良好舞台。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能借助拼音,学习本课8个生字,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并能按笔顺规则描写8个字。
2.能结合课文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的意思。
(二)过程和方法
有感情的蓝谷地对话,能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青蛙的自信、傲慢的语气。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巩固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故事所包含的寓意。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认识4个生字,理解课文4—7自然段青蛙和小鸟的对话。
(二)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表演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
四、教学方法
(一)先学后教
利用自学指导开展学习活动,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后继教育打下基础。
(二)动画演示
通过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难点。
(三)诵读品味 理解课文,体会寓意。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板题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学生读)课文讲了谁和谁的故事?一起说。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2.开火车读生字,并组词。3.出示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写”话、际”2个生字,及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学习小鸟和青蛙的对话,懂得学习、做事要开阔眼界,不能自以为是的道理。
二、精读感悟,感情朗读(第四次先学后教)
出示图片青蛙在井里,小鸟在井沿,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了,这只小青蛙的家住在井里,小鸟呢?从天上飞来,飞累了落在井沿上,他们在争吵什么呢?
1.自学自测
(1)出示自学指导 :大声朗读课文,青蛙和小鸟之间有哪些对话?分别用“----”和“﹋”画出讲青蛙和小鸟对天的不同看法的句子。
(2)生自学。2.小组纠错
小组内交流:互相讨论。3.质疑拓展
学生提出不会的或不清楚的问题,老师予以解决。①师:小动物对天有什么看法,谁读懂了?(师相机板书:天无边无际,天井口那么大)
评价:他读懂了吗?表扬他——顶呱呱。
师:一起来说,小鸟说天(生:无边无际)青蛙说天(生:不过井口那么大)
②学习第二次对话:
师:小鸟认为天无边无际,谁知道“无边无际”的意思
师:小鸟为什么会说天无边无际呢?我们学着小鸟飞一飞,张开你的翅膀。(播放各种画面:小鸟飞过雄伟的高山,飞过宽阔的大海,飞过美丽的草原,飞过无垠的沙漠,)小鸟飞过那么多地方,都没有飞到天的一边,天可真是(生说:无边无际)
师:谁来告诉青蛙,让它明白天是无边无际的。
(师评价语言):
要是能加上动作就更好了。
你用感叹的语气读出了天的大。
从你的朗读声中,我看到了一眼望不到边的天空。
天真的是大得望也望不到头啊!
师:让我们一起告诉青蛙吧。
师:可是青蛙却不相信小鸟说的话,认为它在说大话,知道“大话”什么意思吗?
师:青蛙听了小鸟的话,为什么 认为小鸟在说大话呢?
师:所以青蛙觉得有点——不相信,不可思议,疑惑
师:那么谁能读好青蛙说的话呢?请小朋友自己来试一试
师: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读出了什么语气?)
评价:你的朗读声中,我听到青蛙的自信的同时,还带点骄傲的语气呢。
师:谁愿意和小鸟一起来争论,再加上动作就更棒了,一起来争论争论吧!
③、学习第三次对话
师:可是青蛙看到的为什么和小鸟的不一样呢?谁能从课文中找到原因呢?(生读课文)
师:你从那句话看出来的(生读)
评价:你真会读书,(出示第三次对话)
师:青蛙天天坐在井里,为什么看到的天就只有井口那么大呢?
体验:老师呀想一起和我们同学做个小实验。我们现在就当一回井里的青蛙,我们把课本卷成圆筒,一只手捂住眼睛,一只手举起圆筒看黑板,看到了吗?现在请把书平放在桌面上,现在请看黑板,谁来说说,你刚才看到的黑板和从圆筒中看到的黑板有什么不一样?
评价:你很会观察,师:谁知道为什么呢?
师:正因为这样,青蛙才那么肯定,我们就学学他自信的语气来读一读:“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青蛙笑了,他肯定地说/自信地说/骄傲地说/自以为是地说
引导学生读青蛙的话。
师:所以无论小鸟怎么说,他还是没有相信小鸟的话,那么小鸟想出了什么办法呢?让我们来帮小鸟一起劝说一下吧!齐读“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
(四读对话)
小鸟和青蛙争论的多激烈啊!那你们想不想学小鸟和青蛙一起来争论争论.f(大屏幕投影青蛙和小鸟的对话)
分角色朗读对话。
小结:青蛙的话要读出傲慢、自信的语气,表现出自以为是的心理状态;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的语气,表现出实事求是的诚恳态度。
4.归纳总结
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青蛙跳出水井,跳到井沿上,它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呢?用下面的句式来说:
青蛙鼓足了勇气,跳了出来。它看见…… 它说:“……”
小结:后来,人们给这个寓言故事起了个名字叫“坐井观天”。现在你们明白“观”是什么意思吗?是谁坐在井里看天呢?同学们可千万不要学井里的小青蛙呀,目光狭窄还自以为是。老师希望你们看更多的书,了解更多的知识,千万不要当坐井观天的“井底之蛙”呀!
三、积累拓展,学习写法(第五次先学后教)
(一)出示本课要写的生字:际、话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吗? 2.你认为在书写时应当注意什么?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呢?(指名说,让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审美。)3.老师示范书写,学生跟着书空。
教师边范写边指导。
4.学生描红、仿写,老师巡视指导。
5.老师投影展示学生书写情况,师生一起评议。
四、达标训练
(一)选字填空。坐 座 渴 喝 1.青蛙()在井里。
2.乘公共汽车要主动为老人让()。3.上完体育课,我很(),想()水。
(二)辨字组词
渴()
井()
观()
沿()喝()
开()
现()
铅()
五、日清作业,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了“坐井观天”这个有趣的寓言故事,小朋友们还想不想读更多有趣的寓言故事呢?请你们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寓言成语故事,然后到班上来一起交流分享。
六、板书设计
坐井观天
青蛙:见识短浅、傲慢、自信
小鸟:有耐心
我们:要做一个见多识广的人
七、教学反思
“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唤醒、激励和鼓舞!”在多元智慧的砥砺碰撞中,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幸福和快乐,我希望自己能把知识当成礼物送给学生!下面我就《坐井观天》一课的教学进行一些思考。
一、每一个学生都是富有创造性的个体,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只要教师给以适当的引导,一定的启发,学生的思维就会激发起来,绽放出创造性的火花,让人惊喜!本课我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教学过程的,通过自主识字、自读自悟、合作学习、展示交流等形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是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顿悟,在读中培养语感。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学会独立思考,学会了读书。
二、预设和生成的有机统一。课堂必须有计划有组织有预设,但上课又不能局限于预设的方案,不能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学的灵活性。因此,在一定的时机里,随着学生的思维潮流,师生如果有灵感出现,而且是吻合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那么应及时捕捉,并付于实践,及时转变为教学行为。况且,一篇课文的学习主题可以是多元的,学生的思考可以丰富学习的主题,提升本课的教学价值。如以上教学结束时教师问“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不懂就要问!”也许有一些学生会提问:“青蛙是否愿意跳出来?青蛙有没有错?”这是一个涉及到价值选择及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问题,我们应辩证地处理。随着课改的深入,那一份不曾预约的精彩更需要我们理智地守望。
三、小组合作,强化了主动参与、相互交流。教学中,我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旨在拓宽学生之间交流的信息空间,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化主动参与。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思考,在相互交流中启发,情感和认识水乳交融,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群体的主体性和合作意识。
四、拓展延伸,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教师借助多媒体,出示青蛙跳出井口的画面,围绕“青蛙跳出井口会怎么样呢”等问题,采用小组内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让每组学生在一个共同认知的基础上,创造出个性化的语言,促使学生的知、能、情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以此总结升华,延伸课文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一次体现其个性魅力,将课堂上的知识内化,并通过自己的再创造加深对寓意的理解,完成了一个以知育情、以情促知的拓展过程,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境界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二
在教学过程中,智慧课堂系统基本实现了“思以类聚,评以质分”的平台交流新形式。具体体现在小说场景续写部分的交流中,“思以类聚”即按照学生思路观点的类别进行分组上传,学生根据自己所写的三年后玛蒂尔德生活场景的设计思路,分类上传习作;“评以质分”,即根据同学的评价,优质作品“点赞”数最大的平台实现自动置顶。本课成功地实现了单位时间内,进行组内同学阅读和评价同学作品的活动,做到了点评的优化、快捷。
●教材分析
《项链》一文选自华东师范大学版语文教材高一下册,是一篇小说体裁的传统课文,上海教材将其编入“平民”主题单元。本节课为《项链》阅读教学的第二课时,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承接第一课时使用平板电脑创作自拍课本剧分享,在梳理情节中的铺垫、照应和人物性格与心理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问题引领、读写结合、交流提升、注重课堂生成的呈现方式,以深入研究作者意图、探讨学习名著的价值意义为教学实施要点来展开教与学的实践。
●学情分析
高一(10)班是闵行中学的创新实验班、电子书包实验班,学生活泼外向,勤学好问,对许多问题有自己的看法,但看问题容易产生非此即彼的争论,尚未学会辩证分析的思维模式。他们对网络阅读非常熟悉,对智慧课堂交流平台比较认可,通过智慧课堂进行读写结合训练、问题深入探讨启发,有助于在思维训练、语文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开发学生的潜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作家作品及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引导从多元角度审视作家写作意图,训练读、写、思、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由真实的问题引领,读写结合,平台互动交流提升对作品的再认识,注重课堂生成的呈现方式,并通过课后读写延伸拓展,探索经典作品典型形象的时代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结合文本,感受作家对笔下人物的感情,探讨经典作品的价值。
●教学环境与准备
易教智慧课堂、教师白板、学生用平板电脑人手一台。学生课前完成学案。
●教学过程
1.导入
师:赫尔曼·黑塞说过:“阅读文学名著是获得教养的途径之一。”我们读诗词,以养我浩然之气;我们读史书,以知国家之兴替;我们读小说,而晓人情世故。我们读经典就是读学做人的文章,让我们从问题入手对《项链》这篇小说一探究竟。
2.问题引领
分小组交流,汇总同学们学案中最集中的、通过思考讨论难以达成共识的问题,进行相互解答。
学生问题:1为何不买假的还给佛来思节夫人?2她的悲剧是个人原因还是社会原因?3是否注定要向命运屈服,放弃幻想?4后来怎样了?——让我们一起来设想一下她三年后怎样了呢?
3.读写聚焦
提交学生学案中的续写作业,互相点评。
作业要求:玛蒂尔德得知真相之后的三年,她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合理想象,请补写一个玛蒂尔德的日常生活场景,然后根据你作品的内容主题选择A-E(A.归于平淡,B.走向堕落,C.变得消沉,D.开始奋发,E.其他)当中的同类项,归类后提交,再选择相同主题内容的同学作品进行交流互评,给写得好的同学点赞。
学生交流的答案是丰富多样的,且都是根据作品中的提示做出的合理想象。教师根据学生评价的情况,课堂点评优质作品,并对场景描写的要点进行评点,以及对出彩的句子圈点讲评。
4.思考提升
(1)讨论交流,提升对作品的认识
教师提问并作启发引导:1莫泊桑为什么不把结尾写出来?——留白,引发读者思考和再创作。2莫泊桑对玛蒂尔德持怎样的态度?——惜之、叹之、怒之、爱之,感情复杂。3我们怎么看待“虚荣心”?——不同时代、不同读者、不同社会都会有,可以转化。4《项链》这篇经典小说的价值是什么?——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的价值判断,旨在引发思考,映照社会、人性,启迪人的智慧,影响心灵。
(2)引入资料,进行比较与思辨
台湾作家龙应台说过“文学——白杨树的湖中倒影,它提醒我们现实世界之外,水中还有一个千变万化的倒影同样真实”,那么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历经时间的磨砺,也能映照出每个时代小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
5.延伸拓展
请选择性阅读并作业:1我们还可以读读它们中的一篇(《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法】左拉、《〈项链〉告诉读者什么》【中】钱理群、《珠宝》《俊友》【法】莫泊桑、《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2随手摘录,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
《项链》是语文教材中所选的传统课文,学生普遍对其结尾的情节逆转很感兴趣,对玛蒂尔德受命运之手的捉弄耿耿于怀,所以,大多数教学设计都有结局的续写。受中国古典小说《范进中举》的影响,许多学生第一时间会把玛蒂尔德设计成“疯了”了结,但时代不同了,学生的想法就没有变化吗?怎样让学生的现代气息和19世纪作品中的人物相遇呢?
在教学设计时,本课承接第一课时在情节梳理和人物心理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了“三年后,玛蒂尔德的生活是怎样的?”这一问题引领,读写结合,交流提升,注重课堂生成的呈现方式,以深入研究作者意图、探讨世界名著的价值意义为教学内容,展开教与学的实践。
教学的成功之处在于,由学生的问题为线索,以学生课堂的生成为教学内容,教师引导展开讨论与交流,并通过补充材料启发学生思考小说广阔的社会背景、小说所要展示的主题思想和社会价值。教学过程还需改进之处在于:当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和交锋时,虽然将课堂放给学生,使其可以充分讨论,但为了展现完整的教学过程,还是影响了学生的发挥。
学生学习的需求决定教法的选择,追求高效课堂却依然应是以人为本的课堂。学生是与时俱进的,推动学生不断地自主学习才是课堂有效性的体现,教学设计和技术应用的最终目的是一切为了学生。技术的革新也是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评委点评
本教学设计能将信息技术作为语文教与学的工具和开启学生多元思维的有效手段,融入小说教学的全过程中,具有以下创新点:
1.恰当运用了智慧课堂交流平台的优势功能
师生利用平台,以“三年后,玛蒂尔德的生活是怎样的?”这一问题作为引发多元互动的引擎,有效实现了师生交互全员参与的开放性研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争鸣和创新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融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该设计较好地突破了学生交互学习与完成课时目标这一语文课堂教学难点,高效地完成了平台环境下的互评,突破了语文传统课堂写作评价周期长、教师只能对作业单向点评的低效瓶颈。
3.突出了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
在智慧课堂平台环境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小组同伴之间完全实现了自主选题、平等自主、全员参与的交互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但是在平台环境下的课堂,教师可将自己的“引领力”最大限度地传递给学生。例如,当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和交锋时,教师可以主动“示弱”,激励学生积极“逞强”;如果出现了碰撞的激情,可以适当给予时间的倾斜,不拘泥于课堂环节的完美,并可以将学生碰撞问题的过程及成果,选择恰当的环节原生态呈现。
3.《掌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设计理念
《掌声》是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的小英,在一次偶然的演讲课上,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无奈地走上讲台并讲述了自己童年的故事。令小英意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就因为这掌声,从此改变了小英面对人生的态度,由内向、自卑变成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纵观全文,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生动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心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读来十分感人。教育学生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看待别人,《掌声》一文是一篇很好的教育题材。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鼓励,要主动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掌声》一文的大体内容,课文以小英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多次写到小英的神态与动作,下面,谁来说一说这些神态与动作?(如:“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慢慢地站了起来”、“小英的眼圈儿红了”、“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等)通过这些句子的叙述,进一步深入课文理解小英感情的变化。
二、细读课文,体验小英感情的变化,感悟“掌声”的内涵
1.让学生自读第1~4自然段,并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当老师请小英上讲台时,猜想此时小英的心情怎样?她又是怎样做的?
(2)小英走上讲台时,同学们为什么热烈鼓掌?这时小英心里又会怎样想?
(3)在小英演讲完后,同学们的掌声表示什么?此时心里又会产生哪些想法?
2.师生共同探讨。(要求:精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第(1)个小问题,可以这样理解:文中写道,“轮到小英演讲时她立刻把头低了下去”,从这里不难看出,小英既紧张又害怕,另外,她平时“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说明她很少发言,现在要站在讲台上,所以很紧张,更担心、更害怕的是怕新来的老师及同学们看到她走路的样子,而现在全班同学都把目光投向了她,不知道同学们会怎样看待她,心里难受的滋味表现在“她眼含泪水,眼圈都红了”,另外,在文中这样写道:“但小英犹豫一下后,还是慢吞吞地,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从这里看出小英还是很有勇气的,还是很自信的。当小英走上讲台刚站定的那一刻,同学们的掌声是对小英勇敢、自信走上讲台的赞扬和鼓励,是同学们自发的掌声,由此可进一步往下深入讨论第(2)个小问题,在同学们的鼓励和赞扬下,小英感到同学们不但没有取笑她,反而给以热烈、持久的掌声,所以激动得流下了眼泪,而在小英镇定情绪、讲完童年的故事后,同学们是怎样做的?从而进入第(3)个小问题的思考,此时同学们的掌声是对小英演讲成功的肯定和能战胜自我的那种自信的鼓励,面对这种情境,小英也非常感动,为表示谢意,她深深地向大家鞠了一躬,她看到同学们这样热情地鼓励自己,同时也为自己的演讲成功而感到高兴,所以她微笑着走下了讲台。通过此次成功的体验,小英在未来的生活有了什么样的转变?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精读5~6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5~6自然段
思考:自那次演讲完后,小英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提示:在文中勾画出关键句子加以理解)在此,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体验与感受。结合课文第一自然段与5~6自然段,对比小英前后的变化,从而进一步理解小英在信中说的话,是掌声使她鼓起了生活的勇气,使她了解了同学、战胜了自我,克服了自卑,开始了新的生活。
小结:总之,“人人都需要掌声”,这里的掌声,不仅仅是“掌声”,还包含有鼓励、帮助、关心、支持,现实中,每一个人都可能遇到困境,会遇到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想想自己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为此,我们应该做到,要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要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小英变化的原因,即“掌声改变了她的生活”。(播放歌曲《爱的奉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结束本节教学)
四、拓展延伸
1.通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加深“人人都需要掌声”的理解。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未来自己将怎样面对自己与他人。
4.《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懂得学习、做事要眼界开阔,不能目光短浅,所见有限。
2、能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一、写一写,看一看
小老师:小朋友们,早上我们认识不少的生字宝宝,大家还记得吗?现在生字宝宝正在找朋友呢,你们能帮它们找到吗? 生1:我是“信”,我的朋友在哪里?
生2:你的朋友在这里,“相信”。全班齐读。······
小老师:再请一位小老师带读刚刚学过的字词宝宝们。
(小老师带读:相信、井沿、抬头、无边无际、青蛙、回答、错过、还有)
小老师:大家都给生字宝宝找到了朋友,现在准备回到各自的家中准备休息啦,看看小朋友们能不能把生字宝宝们安安稳稳地带回家吧。(爬板)
师:除了个别小朋友的书写需要注意外,其他小朋友都写的非常棒!所以,罗老师想跟大家玩个小游戏,大家把书卷起来,透过这个卷孔,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
小老师:谁能用一个成语来总结你们看到的世界?(管中窥豹)管中窥豹有个近义词,大家还记得吗?(生:坐井观天)
二、读一读,说一说
师:你们看,老师把这则故事的两个可爱的小动物带来了,我们跟他们打招呼吧,你好~小鸟,你好~青蛙~,但是他们为了一件事争吵起来,谁也不让谁,咱们来看看是为了什么事,请同学们帮着解决一下好吗?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师:读完课文,哪位小朋友来说说,青蛙和小鸟分别在哪个位置?请把正确的位置找出来。(生上来帖出位置,PPT出示:青蛙坐在(),小鸟落在()。)
师:小鸟和青蛙这么一高一低地争吵着,究竟在争论什么呢? 生:争论天究竟有多大。
师:哦,原来是这个问题啊,他们进行了几次对话,你们能找出文章小鸟和青蛙的对话吗?用你们的笔画一画。老师愿意分享你们丰收的喜悦,谁愿意把你勾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PPT出示三次对话)
师:你们找对了吗?找对的朝老师笑一笑。(很多小朋友笑眯眯地望着老师)笑得可真甜!错的也没关系,待会可别忘了加油哦!
师:他们的对话可有趣了,从他们的三次对话,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青蛙不知道小鸟从哪儿来。(师:你真会读书)
生:我知道了小鸟从天上来,飞了很远很远。(师:你真会发现)
······ 师:听了大家的回答,发现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有不一样的看法。为什么会这样呢?(生自由讨论:用“因为„„所以„„”谈谈自己的理解。)
师: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谁能把它们的语气读出来。(分角色朗读:演一演课文中的青蛙和小鸟。)
师:青蛙青蛙,你在哪里?小鸟小鸟,你在哪里?(1个小组:青蛙;1个小组:小鸟;2个小组:旁白)师:小朋友们个个都是演员,都把青蛙和小鸟演得这么好!小鸟和青蛙到底谁说得对呀? 生:小鸟。师:说说理由。
生1:小鸟飞了很多地方,他知道天有多大。
生2:我知道小鸟是对的,青蛙是错的。因为青蛙坐在井里,只看到很小的天空,他不了解外面的情况。生3:小鸟飞了一百多里,知道天空很广大。
师:看来小鸟飞过很多地方,他见识很广。那么,他可能飞过哪些地方呢?(生各抒己见)
师:那,青蛙为什么说得不对?为什么弄错了?
(出示第6小节,学生自己读,再指生读。)生1:因为青蛙坐在井里,没有跳出井口看一看。
生2:因为青蛙根本不知道天是无边无际的,他只要跳出井口就会知道了。
师:除了这一点,还有什么原因?(生说不出)师:小鸟告诉他,天是“无边无际”的,青蛙相信吗? 生:不相信。
师:所以呀,青蛙之所以弄错,还因为他—— 生3: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师板书:自以为是)
师小结: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学习青蛙那样——坐井观天啊!
三、想一想,谈一谈
看来,读了这个故事,小朋友有很多话想分享呢,1、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
2、小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课文。
3、用自己的话跟爸爸妈妈来讲讲这个故事。
5.《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学模式研究:
1、名称:小学语文“尝试发现”模式。
2、主要特点:尝试发现。
3、主要流程:
主动尝试 → 各种比较 → 求异发现 → 巩固深化
4、操作要点:
学生:看图、思考、学文、比较、发现问题、讨论解决问题。
老师:引导、评价、鼓励、学法指导。
5、培养目标:提高观察思维能力,发展求异思维。
二、教材简析:
《坐井观天》讲的是青蛙和小鸟论天的大小的一则寓言故事。小鸟从天上飞来说天很大,青蛙坐在井底,说天很小。说明像青蛙这样目光狭小,所见有限,还自以为正确,是不对的。
三、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沿”、“际”两个生字。理解“坐井观天”、“井口”、“井沿”、“说大话”、“无边无际”的意思。
2、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
3、使学生懂得学习、做事、学本领都要开扩眼界,不能自以为是。
4、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看、说、读、思结合,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5、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重点、难点:
读议关键词句,提出问题,在图文帮助和老师引导下,通过讨论解决问题,懂得青蛙之所以错的原因。
五、教具:多媒体课件。
六、教时:2教时
教学要点:
1、学会生字,理解新词,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寓意。
2、创设情境,设置思维训练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击出动画:《井底的小青蛙》歌曲。
2、小青蛙坐在井底,整天把它的井来夸,它是怎么说的?(我的井儿比天大)
3、那么,你看到的天有多大呀?
4、小青蛙为什么会这样说呢?
一、看图引疑,揭示学法要求。
1、揭题引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这只井底小青蛙的故事——《坐井观天》。击出课题,并释题意。
2、看图引疑:
①(出示插图)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随机引导,抓住“落”字和“停”字比较,理解“井沿”)
②仔细观察青蛙和小鸟的神态,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看图质疑)(设想学生可能会提:青蛙和小鸟为了一件什么事争论?)
3、欣赏课文释疑:
边欣赏课文边想想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事?
4、引出学法要求: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动动小脑筋,读读书,自己提提问题,讨论问题,比比谁最聪明。
二、研读课文,初步体会寓意。
㈠尝试学习,研读2~4自然段。
1、尝试学文。自由读文,边读边想,在不懂的地方打上“?”。
2、质疑问难:(估计学生提出的疑难词句有:“天不过井口那
么大”、“说大话”;当学生提到“说大话”不理解时,随机引导学生围绕“说大话”再来提问题。)
3、思考难点,发现问题。
思维训练点⑴:围绕“说大话”讨论。估计有以下问题:
① 什么叫说大话?
② 青蛙认为谁说大话?(找找,读读第四自然段)。
③ 青蛙认为小鸟说了什么大话?
④为什么青蛙认为小鸟说大话呢?
(读议“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⑤小朋友认为小鸟在说大话吗?
4、比较体会,解决问题。
借助情境,动画演示。小鸟漫游,它飞过田野,飞过大海„„让学生体会到小鸟见多识广,说的不是大话,而是实话。
5、引读2~4自然段。
6、小结学法:抓住重点词语,自己提出问题,看看读读想想,自己解决问题。
㈡迁移学法,研读5-7自然段。
1、读后思疑,学句质疑。快速轻声读5-7自然段,出示以下
句子,比较、提问。
2、引导讨论,解决问题:
思维训练点⑵:是谁弄错了。(估计有以下问题):
① 为什么小鸟说青蛙弄错了?(读议:无边边际)
②青蛙笑什么?为什么青蛙认为自己不会弄错的?
体验:用纸圈成筒当作井让学生看天花板,使学生亲身体验到因纸筒壁挡住了视线,所以看到的天花板很小,只有井口那么大,从而让学生明白不管是青蛙还是小鸟,坐在井里看天,都只能看见井口那么大。
③你们认为到底是谁错了?错在哪儿?
④假如你是小鸟,你怎么劝青蛙?(想象说话)
⑤读第七自然段,思考小鸟笑什么?(抓住重音“也”字)
为什么小鸟说“你是弄错了。”和前面小鸟说“你弄错了。”有什么不一样?
3、学句质疑。
思维训练点⑶:为什么要跳出井口看一看?
① 齐读“你跳出井口看一看吧”。
读了这一句话,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
为什么小鸟要青蛙跳出井口看一看呢? ② 讨论解疑。
5、学法小结:抓住重点句子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
三、激发想象,拓展深化寓意。
1、青蛙后来会不会跳出井口来看天呢?
2、谁愿意来表演跳出井口的小青蛙,看看它会说些什么?(指名上台表演)
3、你想对青蛙说些什么吗?
4、小结:我们可不能像做青蛙那样„„
5、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巩固练习,加深字词记忆。
6.《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六
知识与能力:有感情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老汉语言的研读,使人们的惊慌失措与老汉的镇定从容形成鲜明对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老汉无私无畏、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地方,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教学过程:
《桥》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当洪水袭来时,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是人们唯一的生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木桥,会是怎样的结果?(踩死、淹死的人更多)
师:村民最终获救了,这是在老汉简简单单的四句话中实现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5至23自然段,找出四个描写老汉语言的句子。师:下面请四人小组讨论:老汉的四句话分别是在怎样危急的情况下说的?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相关的句子,划出关键词。
第一句: 师:这句话是在怎样危急的情况下说的?
师:同学们,求生是人的本能,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人们惊慌失措,但是有一个老汉却没有独自逃生,那么老汉有没有机会独自逃生?从哪里看出来?
(2)师:如果老汉独自逃生,村民会怎样?
师:所以老汉不能逃,而老汉的出现,居然使原本争先恐后逃命的村民停住脚?为什么老汉能使村民在如此危急的时候停下脚步?你们能不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
师:因为在村民眼中,老汉是一座山。
师:看着这乱哄哄的人群,望着这汹涌的洪水,老汉心里急不急? 师:所以他用沙哑的声音大声喊道(全班再读第一个句子)。师:排到后面去意味着什么?(板书)
师:同学们,带着你们的独特的体会读一读这句话,谁来?
第二句:
师:这句话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 师:党员的话是什么意思? 师:老汉的话是什么意思?
师:任何时候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配得上党员的光荣称号,然而这时却有人说“党员也是人。”老汉的心情会怎样?(失望、生气、难过、憎恨)所以他冷冷地说!……
第三句话:
师:这句话是在怎样危急的情况下说的?(是在水渐渐窜上来,放肆着舔着人们的腰的情况下说的。)师:刚才还是没腿深的洪水,眨眼的工夫就已经来到了腰际,一起读读这个句子感受一下那危急的氛围吧!(是在党员挤占逃生队伍的情况下说的)
师:联系下文我们知道他揪出的是他的儿子,但是我想问一句,他希不希望自己的儿子先走?
师:如果他让自己的儿子先走会怎样?
师:一个党员,在面临死的危险的时候,丢下全村的老百姓,只顾自己逃生去了,老汉看到这一幕生气极了!所以他大声吼道:“引读句子3”,(指名读)
师:老汉凶得像只豹子。从哪个动词能看出他的凶?(冲、揪)。师:请你读出老汉的凶。指名读(3——4个)
师:排到后面去意味着更接近死亡?(死亡)可这个小伙子是他的亲生儿子啊!此时此刻,老汉是一个父亲还是一个党员? 师:在老汉的眼里,这个小伙子是儿子还是党员?
第四句话:
师:这句话是在怎样危急的情况下说的?
师:这时的洪水已在不经意间爬上了胸膛,就连木桥也开始发抖,发出痛苦的呻吟。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师:时间就是生命,哪还有时间废话啊!此时此刻,他是一个父亲还是党员?
师:一个“吼”一个“推”字,是父爱的完美体现。他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想把孩子推向生的彼岸。请你们来催小伙子快走。师:容不得多想(指名读)师:请你催得再急一点…… 师:大家一起催……
师:当危难来临时,面对村民和儿子,他是一个党员,所以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村民)
师:当危难逼近时,剩下他和儿子时,他是一个父亲,所以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儿子)
师:如果说第一次吼是极其生气的话,那这次吼就是极其(担心)师:可就在这时,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发生了!请同学们读课文的21--23自然段。
学习21——23自然段
师:眼睁睁地看着儿子消失在洪水中——人世间最悲惨的事莫过于此。老汉似乎要喊什么,你们觉得老汉会喊些什么?
师:他到底要喊些什么,我们已经无从知晓了,但我们相信那一定积蓄了父亲所有的爱,全部的愧疚。
学习24——27自然段:
师:同学们洪水退了,村民们得救了,但老汉和他的儿子却永远离开了。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师:读到这里,你们觉得老汉是个怎样的人?(板书:大公无私、不徇私情、勇敢无畏)
师:这位可敬的老党员在生死攸关的时刻,镇定从容地指挥村民逃生,他为村民架起了一座什么桥?(生命之桥)
师:而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就是密切党和群众的桥梁啊!(板书:桥)
(八)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其实在与自然灾难的较量中,像老汉这样用自己的生命筑起他人生命之桥的,又何止是他呢?让我们在音乐声中,看看下面的视频……我看见有些同学眼睛泛着泪光,看着这一面面党员敢死队的旗帜,望着这一排排的棺木,你有什么话想对这些最可爱的人说?拿出你们手中的笔写下来!
师:像老汉这样大公无私、勇敢无畏、顾全大局的好党员,是最可爱的人,我们应不应该记住他们? 板书设计:
16、桥
死---------生 党员----------群众
7.《九色鹿》(第二课时)教学 篇七
师:在一片景色秀丽的山林中,有一只鹿。它双角洁白如雪,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漂亮极了,人们都称它———(生: 九色鹿。)九色鹿是神鹿,鹿中之王,一心助人。人们传唱着一首歌谣———(出示:遇见神鹿, 万福安康;遇见神鹿,吉祥吉祥。指名读,生齐读。)
师:故事中还有一个人物, 是我们不愿提起的,他叫——— (生:调达。)读准名字中的多音字。
生:(齐)调(tiáo)达。
二、梳理故事前后关系,点出“义”的主题
师:在这个故事中,前后不少情节是有因果关系的。快速读一读,试着用关联词语“因为……所以……”说一说。
(生阅读课文,思考。)
生:因为九色鹿救了调达, 所以调达答应不暴露九色鹿的住处。
生:因为调达想发财,所以告诉了国王九色鹿的住处,九色鹿非常气愤。
师:调达的行为怎么样?
生:很可耻。
师:能不能用上一个成语, 否定他这个想发财的念头?
生:因为调达财迷心窍,所以告诉了国王九色鹿的住处, 九色鹿非常气愤。
生:因为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所以受到了惩罚。
……
师:同学们越来越会寻找了,许多“因为……所以……”就藏在课文的细微之处。
师:故事中发生的事也有一些是让人没想到,或者是我们不愿意去想的,用“竟然”说说。
(生思考)
生:九色鹿救了调达,但是调达竟然忘恩负义。
师:“但是”和“竟然”都表示意思的转折。去掉“但是”,再说一遍。
生:九色鹿救了调达,调达竟然忘恩负义。
师:这样表达,语句就更简洁了。
生:九色鹿长得很漂亮,王妃竟然要用它的毛皮做衣裳。
师:你为什么没想到?
生:它是神鹿,那么美丽、善良,怎么可以伤害它?
师:问得好!为什么要伤害这么美好的事物?
生:国王竟然听了王妃的话,带领军队去抓九色鹿。
师:王妃使用了什么手段呢?文章里有一个字———
生:(齐)缠。
[师出示:见( )勇为忘恩负() 见利忘() 背信弃()]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调达落水,九色鹿不顾自己的安危去救他,这就叫———
生:(齐)见义勇为。
师:九色鹿对调达有救命之恩,调达竟然忘却了这个恩情,而要出卖它,这就叫———
生:(齐)忘恩负义。
师:调达见有利可图,就违背做人的基本道义,泄露了九色鹿的住处,这就叫———
生:(齐)见利忘义。
师:调达对九色鹿有承诺,决不说出它的住处,但他违背了自己的诺言,这就叫———
生:(齐)背信弃义。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些行为都跟哪个字有关?
生:(齐)义。
师:对,都跟“义”有关。(板书:义)请注意,“义”的第一笔是什么?
生:(齐)点。
三、走进故事,强化对人物形象的感受
师:阅读故事,首先要把自己的心放进故事里。九色鹿的故事在中国已经流传了1000多年,无论聆听还是阅读,都让人不能平静。请大家再次轻声读读课文,用心体会体会:哪些地方让你忍不住跷起大拇指,哪些地方让你真想踹上一脚,哪些地方让你心跳加速,还有哪些地方让你终于松了一口气。当然,你也可以读出别的感受。(出示)
要跷起大拇指的———
真想踹上一脚的———
让我心跳加速的———
终于松了一口气的———
(生阅读课文)
师:我们按顺序讨论吧。哪里让你忍不住跷起大拇指?
生: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这让我想为它跷起大拇指,因为九色鹿见义勇为。
师:还有谁对这个地方也有感觉?
生:九色鹿不怕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救一个不认识的人,所以要为它跷起大拇指。
师:看了九色鹿救起调达后的情形,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调达得救后非常感谢九色鹿,但九色鹿告诉调达,不需要回报,更不要它做奴仆。这也让人钦佩。
师:我们来看看九色鹿和调达的那段对话,同桌分角色读一读。只读对话,不读提示语,但要体会他们各自的语气。(出示课文片段,同桌分角色朗读。)
落水人名叫调达,得救后连连向九色鹿叩头,感激地说:“谢谢你的救命之恩。我愿永远做你的奴仆,终身受你的驱使……”
九色鹿打断了调达的话,说:“我救你并不是要你做我的奴仆。快回家吧。只要你不向任何人泄露我的住处,就算是知恩图报了。”
(指名一同桌朗读对话)
师:读得不错,是两种不同的语气。“调达”,我也来和你对一下话,好不好?(师生分角色朗读。在学生刚读到“终身”时,教师就开始读九色鹿的话。)
师:我跟九色鹿的回答哪儿不一样?
生:九色鹿是在调达说完“终身受你的驱使”后才接着说的,但你在调达还没说完时就说了。
生:我知道你为什么这么读,因为书上说九色鹿“打断了调达的话”。
师:打断别人说话可是不礼貌的行为,九色鹿是不礼貌吗?
生:(齐)不是。
师:那是为什么?
生:因为它不想让调达做它的奴仆,它救人不求回报。
生:九色鹿救调达根本就没想到要回报,更别说做什么奴仆了。
师:一个“打断”,写出了九色鹿的无私与果断。请两位同学试着再读读这组对话。
(指名两位学生分角色朗读。“打断”部分处理得很好。)
师:调达听了,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然后千恩万谢地走了。想象一下,调达会怎么起誓呢?
生:我发誓永远不会向别人泄露你的住处!
生:我对天发誓,我这一生都不会泄露你的住处!
师:“对天发誓”,语气加强了。
师:可以用一对关联词语来说:无论……都……
生:无论什么情况,我都不会泄露你的住处。
师:叩头是旧时最为郑重的礼节。调达又是叩头,又是发誓,但最后还是违背了自己的誓言。下面继续,还有要跷大拇指的地方吗?
生:我要为乌鸦跷大拇指。情况紧急 ,是乌鸦高 声叫喊为九色鹿报信。它善良,还很勇敢。
师:你来读读这部分,把当时情况的紧急表现出来。
(生朗读相应内容)
生:我要为国王跷大拇指。
师:哦?国王可是带军队来捉拿九色鹿的!
生:可他后来改正了错误,还下令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
师:你还是不能说服我。一来,国王竟带军队捉拿九色鹿,实在不应该。二来,本来就不应该伤害九色鹿,他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怎么还给他跷大拇指?
生:因为国王金口玉言,轻易不会改变主意。现在知道错了,而且还能改正,所以还是要肯定他。
师:从这个角度看,国王确实也有值得肯定之处。那么,哪里让你们真想踹上一脚?
生:调达看了皇榜,心想发财的机会来啦,就进宫告密。刚刚调达还说永远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现在他看发财的机会来了,就动心了。
师:这个让你真想踹上一脚?
生:对。
师:而且狠狠地?
生:对!(众笑)
师:假如你当时在现场,请你制止调达,给他做做工作。
生:调达,你都说了永远不会泄露九色鹿的住处,你现在在金钱面前就忘了自己的誓言,你还是不是人啊?
师:一句反问很有力。
生:让我想踹上一脚的地方是:“陛下,您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
师:踹谁?
生:踹调达。因为调达发誓永不会泄露九色鹿的住处,现在却因为金钱要去出卖九色鹿。
师:假如调达揭下皇榜的时候你就在现场,请你来制止他。
生:调达,难道你连最后一点良知都没有了吗?连你的恩人都要背叛,你对自己的诺言是不是从来没有想过遵守?
师:是啊,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现在九色鹿对调达可是———
生:救命之恩。
师:刚才两位同学其实都是在说做人———
生:做人要有义气,要守信用。
师:对,做人要讲道义。
生:我想踹王妃,她做梦梦见了九色鹿,就想要它的毛皮做衣服,那么美好的事物怎么能去伤害呢?
师:王妃也是有责任的。
生:我想踹国王。他竟然带兵捉拿九色鹿,实在不应该。
师:可是,他是被王妃缠得无奈才发兵的啊!
生:可他是国王啊,国王是要有主见的,怎么对一个王妃就没有办法了?
生:这么没有主见,还怎么治理国家呢?
师:看来,国王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师:同学们从人物的表现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内心,并且注意到人物之间的关系,很深刻。下面再说说,让我们心跳加速的是什么?
生1:“九色鹿从梦中惊醒,发现自己已处在刀枪箭斧的包围之中,无法脱身。再一看,调达正站在国王身边。”
师:为什么你心跳加速?
生1:因为九色鹿可能会被抓住。
师:你是为它的命运而担忧。相信大多数同学都是在这个地方心跳加速。
生2:我是在这儿心跳加速的:“她突发奇想,如果用这只鹿的毛皮做件衣服穿上,我一定会显得更加漂亮!”我为九色鹿的命运而担忧。
生3:我是在这儿心跳加速的:“只见一个人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
师:其他同学有话要说吗?
生4:你为什么要为调达担心?对这么一个小人有什么好担心的?
生3:尽管调达忘恩负义,可是,故事的一开始,我们并不知道他坏,他掉进河里,生命危险,我们当然要为他担心。
生4:你这么说有点道理,但我们现在知道了调达是小人,我肯定不心跳加速。(众笑)
师:我理解你(指生4),大家都是嫉恶如仇,自然不会同情调达。而你(指生3),更有一颗悲悯慈悲之心,因为,那毕竟也是一条生命。我尊重你们不同的情感体验。那么,哪里让人终于松了一口气?
生:“国王非常惭愧。他斥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并重重惩罚了他,还下令全国臣民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
师:九色鹿由危险转为安全了,用个成语,叫作———
生:转危为安。
生:化险为夷。
师:九色鹿命运的转变跟它对国王说的那段话密切相关,请同学们读一读。(出示,指名读)
九色鹿非常气愤,指着调达说“:陛下,您知道吗?正是这个人,在快要淹死时,我救了他。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
师:读得很流畅。有几处长句,如果注意句中停顿,表达的效果会更好。(为句子加上停顿记号:他发誓/永不暴露我的住地,谁知/他竟然见利忘义!您与这种灵魂肮脏的小人/一起来残害无辜,难道/不怕天下人笑话吗?)看看提示语,谁能把当时九色鹿的语气表现得再强烈些,如果能用上手势就更好了。
(一生朗读,手指前方,语气到位。)
师:很有力度,尤其是最后的反问。(板书:有力)谁能把最后的反问句读读,读出力度?(指名朗读)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九色鹿尽管很生气,但并没有气昏头。它在跟国王讲什么?
生:九色鹿在告诉国王事情的经过。
师:九色鹿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给国王听,让国王了解是怎么一回事,它是在跟国王讲理。九色鹿当时非常气愤,生命都受到威胁了,但九色鹿非常冷静。它的话很有理。(板书:有理)
生:我读出九色鹿非常沉稳,碰到这样见利忘义的人,它却能用道理说服别人。
师:沉着冷静,不愧是鹿王。请你也读读这段话,要讲清事理。
(生朗读)
师:九色鹿说:“陛下,您知道吗?”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九色鹿很有勇气,敢跟国王说。
师:“陛下”是对国王的尊称。当时,它生命受到威胁,面对的是忘恩负义的小人。
生:我觉得九色鹿很有礼貌。
师:是很讲礼节。(板书: 有礼)
生:它很尊重国王。
师: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气急败坏,反而会激怒国王,适得其反。九色鹿很有礼节,很冷静。你们看,这段话里包含着多么丰富的信息,有力、有理、有礼。谁来读好这段话?(指名读)
师:故事中的这段话很重要。在另一个版本中,九色鹿是这样说的:(出示)
“我乃鹿王,云游贵邦。一心助人,救人于危难之中。一天,我在水中救起一个快要淹死的人,现在这人就站在我的面前。他违背誓言,恩将仇报。……生命虽 然可贵 ,但是卑鄙和邪恶的生命,终究要受到惩罚。”
师:(先后指数名学生朗读前两句) 说这段话时的九色鹿给你们什么感觉?
生:很有鹿王的气势。
生:我觉得它很有气质。
生:“我乃鹿王,云游贵邦”,有一种鹿王的高贵。
师:语言是内心的反映。说这段话时的九色鹿确实高贵、圣洁,不可侵犯。
师:同样的意思,不同的表达,你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吧。
(生自由朗读,大多数选择课外的版本。)
师:听了九色鹿的话,国王非常惭愧。他斥责调达背信弃义,恩将仇报,并重重惩罚了他。接下来老师自我牺牲一下,我扮演调达。“各位,我错了,当初九色鹿救我的时候,我不该郑重起誓。如果没有起誓,就不算背信弃义,我就可以带着国王的军队来抓它了。”你们说对吗?
(生纷纷说不对)
生:九色鹿救了你,你不感谢它,你算什么人?
师:这叫忘恩负义。如果九色鹿没有救过我,我可以带人抓它吗?
生:如果九色鹿没有救你,你不就被水淹死了吗?
师:我也没有掉进水里去,我就在山中行走。
生:那你也不能伤害无辜呀,你这样会受到惩罚的。
师:你能不能结合“义”字说一说?
生:如果伤害无辜的话,你就违背了道义。做人必须遵守道义。
师:也就是说,这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条件,这才叫人。
生:遵守道义是做人的底线。
生:你出卖了九色鹿,下次再掉进水里,就没人来救你了。(众笑)
师:我以后就在陆地上行走,不靠近水边。
生:它是神奇的鹿,是绝无仅有的,出卖了以后就没有了。
师:那如果有两只、三只呢?(众笑)
生:还是不能。它是那样美好,我们不能破坏美好的事物。
师:不论什么情况,调达都不应该出卖九色鹿。在这儿,九色鹿已经成为一种美好事物的象征。
四、九色鹿形象讨论与情节改编
师:九色鹿的形象流传到现在已经有1000多年了,在不同的人心中有不同的九色鹿形象。这是两位著名画家笔下的九色鹿,(出示两幅九色鹿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它们头上都有光环。
师:画家为什么这么设计?
生:表示它们很神圣。
生:它头上有光环是因为它有神力。
生:它是善良的鹿,光环代表着正义。
师:刚才我们说了九色鹿是神鹿、鹿王。九色鹿是怎么说的呢?(出示,生朗读。)
我来人间降吉祥,
我回仙山去远荡。
缥缈彩云间,
蓬莱是家乡。
师:蓬莱是传说中海中的一座仙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我们来看一看,一开始调达落水之后,九色鹿是如何来救他的。(播放动画片片段)
师:我们看到,九色鹿跳进河中,河水遇九色鹿自动分开,非常神奇。如果将这种神奇的景象与课文中的描写对照,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与“九色鹿从梦中惊醒,发现自己已处在刀枪箭斧的包围之中,无法脱身”是矛盾的。
生:这样就跟一开始的九色鹿有神力发生了矛盾。
师:这个矛盾该怎么解决呢?我们自己来编一编。九色鹿是具有神力的,面对刀枪箭斧的包围,九色鹿会怎么样?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热烈讨论)
生:九色鹿面对刀枪箭斧的包围并没有慌乱,它大喊一声,所有的刀都飞上了天空,士兵们都吓了一跳,跌倒在地。九色鹿趁机逃了出去。
师:九色鹿怎么离开的?
生:趁那些士兵在慌乱中,它瞬间就跑出去了。
师:瞬间消失,然后,它在远处跟国王说了那段话。
生:对。
生:面对刀枪箭斧的包围,九色鹿发出了神力,头上的光圈闪闪发光,敌人的刀枪箭斧全部飞上了天,咔嚓一声全都断了,士兵连连给它磕头。
师:然后九色鹿对着他们义正词严地说了那段话。
生:九色鹿喊了一声,森林里的鸟儿全都飞到了它的身边,带它飞走了。
师:这个想象很有浪漫色彩,九色鹿坐在鸟儿的翅膀上飞上了蓝天,有意思。
生:九色鹿飞到天空中后突然不见了,它在天空中对着国王说了那段话。
师:它怎么飞上天空的?
生:驾着云彩。
师:这个想象非常美妙。它驾着祥云飞上了蓝天,不愧是鹿王。
生:九色鹿大喊一声,森林中所有的鹿都出来了,帮着它逃跑。
师:群鹿都过来了。刚才我们说了九色鹿是鹿王,很从容,最好把“逃跑”换个词。
生:它从容地离开了这个地方。
生:九色鹿的光环闪闪发光,那些人眼前全是金色,然后就什么都看不见了。九色鹿就步态优雅地离开了这个地方。
生:九色鹿突然长出了两只翅膀,它翅膀一张,就飞上了天空,飞向了远方。
师:同学们有很多的想象,使这个故事更加富有传奇色彩。我们看看这个版本是怎么写的。(显示相应画面)“埋伏着的武士们把九色鹿团团围住,射出了一支支箭,顷刻间九色鹿四周燃起熊熊火焰,射来的箭全都被烈火烧断了。这时天上金光万道,九色鹿飞腾而去。”这就是神奇的九色鹿。
五、简介背景,推荐书籍
师:九色鹿光彩照人,高洁神圣,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敦煌莫高窟257号洞窟的壁画上。(出示壁画)
师:1981年,根据这个故事拍摄的动画片《九色鹿》,已经成为经典。这是两本关于九色鹿的图画书,画面精美,文字精致,值得大家阅读。(出示封面)下课!
教学评析
一、简明的要求,扎实的语言训练
课文《九色鹿》,故事简单,人物鲜明,语言浅白,对四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上几乎毫无难度。于是,如何挖掘有意义的语文训练点,如何提出挑战学生思维的问题,就成了教师的难点。稍有不慎,便会使学生在已知区辗转徘徊,无效劳动。
本课中,周老师没让学生随意复述课文内容,而是要求学生运用“因为……所以……”和“竟然”的句式,进行较高层次的创造性复述。指向明确的要求促使学生动脑,在浅白易懂的课文中,搜寻一条条线索与脉络。“因为……所以……”的表达抓住了故事的因果关系,“竟然”的表达则凸显了故事的转折部分。如此设计,训练学生的概括与表达能力之余,也梳理了课文脉络。
二、有趣的问题,具体的阅读指导
阅读故事,除了读懂内容,还要读出感觉。为此,周老师巧妙设计了四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感受课文:(1)要跷起大拇指的;(2) 真想踹上一脚的;(3)让我心跳加速的;(4)终于松了一口气的。四个问题从读者的阅读感受出发,具体可感,趣味横生,有别于一般作业的刻板僵化。问题看似随意,其实指向文学欣赏的重点:问题一和二,涉及人物评价;问题三和四,涉及情节铺排。
三、巧妙的追问,深入的主题探索
《九色鹿》故事,典出《佛说九色鹿经》,带有浓厚的教化色彩。通过阅读故事,学生自己便能感受到九色鹿的好与调达的坏。周老师通过成语 (见义勇为、忘恩负义、见利忘义、背信弃义),引导学生概括出课文中“义”的主题。至此,教学构思称得上“巧妙”,然而接下来的设计才真正显出“高深”。
走进故事,周老师化身调达,以一连串环环相扣的追问,一一检验先前归纳出的主题。首先,是“背信弃义”:“如果没有起誓,就不算背信弃义,我就可以带着国王的军队来抓它了。你们说对吗?”接下来,是“忘恩负义”:“如果九色鹿没有救过我,我可以带人抓它吗?”一位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说:“它是神奇的鹿,是绝无仅有的,出卖了以后就没有了。”周老师机智回应:“那如果有两只、三只呢?”
学生在教师的追问中不断摇头,不断反思。终于明白,即使无信、无恩,甚至对方只是一只普通的鹿,调达也不应该出卖它。“义”的内涵,在质疑与思辨中逐渐深化,从有条件的“义”,升华为无条件的“义”。九色鹿的象征意义,也在一轮轮脑力激荡中浮现。周老师此教学设计,不仅巧妙,而且高深。
四、丰富的征引,缺失的传说元素
《九色鹿》经过改编后,神秘莫测的九色鹿,被改得平凡普通;绚烂多彩的美丽传说,成了单调无趣的教育故事。课文编者似乎急着要带出其中的教育意义而随意说了一个故事,把其中丰满的细节都删去了。殊不知,删去的正是《九色鹿》作为经典传说所引以为傲的神秘色彩。
周益民老师研究儿童文学多年,对民间文学的涉猎尤其深广,自然洞察到了其中不足。课堂上,周老师调动课外资源,试图补充课文缺失了的传奇色彩。“遇见神鹿,万福安康;遇见神鹿,吉祥吉祥。”课堂伊始,周老师以一首歌谣揭题,尝试为九色鹿树立“神鹿”形象,营造神秘氛围。随着教学推进,周老师引入了《九色鹿》其他版本的文字,让学生比较不同表达所塑造的不同形象。接着,通过动画片段,突出九色鹿的“神鹿”特点,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改编故事情节,试图以读者的想象力,弥补课文的缺失。最后的“简介背景,推荐书籍”,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动画片以及图画书的推荐,大概都是周老师为补充课文不足而做的努力。
五、优秀的教学,短小轻薄的教材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无论语文训练的设置、阅读方法的指导、主题探索的深入、传说元素的补充,都充满令人赞赏的闪光点。课堂上所运用的各种技巧与方法,其背后体现出的是教者深厚的学养,值得我们关注与借鉴。我从周老师的课中,得到了许多阅读教学方法上的启发。
然而,似乎也因教学设计的不凡,更凸显了课文的短小轻薄。在第三个教学环节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四个问题重读课文,尝试把自己的心放进故事里读出感觉。短小轻薄的课文,经不起四个问题的检验。从学生的回应中,我察觉他们并未真正为文本所触动,更多时候,他们只是为回答而回答,给出的回应趋向一致。尤其是第三和第四个问题,文本并未成功营造紧张的节奏与氛围,学生只是凭着理性与应付问题的心态作答。
课文的短小轻薄,还表现在“情节改编”的环节。抽去各种细节描写,《九色鹿》原文中的传奇色彩被大大削弱。课文中,无论是文字的叙述,还是插图的描绘,都让九色鹿显得平庸失色。尽管周老师做了许多努力,引入动画片段,展示图书插画,试图还原九色鹿的神鹿光芒,但学生还是难以进入。从学生改编情节的表现来看,他们的思维并未充分激活。这是否与学生的第一印象有关?倘若学生初次接触的《九色鹿》是饱含各种细节、充满奇幻想象的版本,情况是否会不同?
六、单纯的课堂,复杂的浮想联翩
看过不少周益民老师的课,部分来自现场,更多来自文字。其中有《外公是棵樱桃树》作品导读课、《小王子》作品交流课、绕口令主题课、庄子童话课,等等。相比之下,这一次《九色鹿》的教学显得有点逊色。不是周老师的教学设计出了问题,而是教材本身局限了课堂所能达到的高度。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老师的话多少能表达我的想法:“课程内容永远大于教学方法,也就是说,如果选择的文本是不好的文本,你再教,也是南辕北辙。你拿来的食材本身就是腐烂的,怎么炒出香味,且孩子们吃了还有害。我们应该无限相信孩子们的学习潜能。”
语文教材的贫乏,儿童文学的丰饶,周老师是有深刻体会的。他毅然跳出传统教材的框框,投身儿童文学的海洋,并且在民间故事、儿歌童谣、整本书读书会等领域如鱼得水。若干年后,周老师为何又回归传统语文教材,上起课本中的课文?也许,他是在自我挑战,尝试将近年的心得融入传统教学;也许,他是想告诉我们,在大家较能接受的框架内,展示自己的思考;也许,他是在批判教材,以戴着镣铐跳舞的姿态,让大家把那副镣铐看得更清楚。
8.《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目标】 1.通过研读课文,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的精神。2.积淀情感,让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感情朗读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3.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环境描写的表达特点,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飞速上涨的洪水,感受情况的危急;领悟老汉的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题目“桥”蕴含的深意。
【设计理念】 在教学中,激发阅读欲望,引导学生走进故事情节,充分与文本对话,入情入境地读,层层深入地读,体会文本内涵,走进人物内心,设身处地地想,感受在危急时刻将生的希望留给别人,将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精神与人格。同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准备】1.PPT课件。2.《为了谁》、洪水来临场景等音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情境导入
1.播放《为了谁》。同学们,刚才我们欣赏到的画面就是98年抗洪救灾的感人场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与洪水有关的课文《桥》。2.大屏幕出示词语,指名读,其他同学观察这两组词有什么规律。(这两级词语分别是描写洪水和老汉的)
咆哮 发疯 狞笑 流淌 放肆 没腿深
揪出 拥戴 清瘦 沙哑 豹子 胸 膛
读后板书(洪水、老汉)。3.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又是一位怎样的老汉呢?本节课的任务就是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进一步感受洪水之可怕、感悟老汉之伟大、领悟作者写作之精妙。
二、精读品味
(一)走近洪水——感悟洪水的可怕、势不可当
1.让我们亲眼目睹这场洪水:出山洪课件。2.说说你的感受。(势不可当、破坏力强、可怕无情等)。3.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场怎样可怕的洪水的呢?请画出描写洪水的语句,多读几遍,感受洪水的来势凶猛、势不可当。4.用你的朗读再现出洪水的可怕和势不可当。
出示重点句:【生自由练读,然后采用指名读、分组读、表演诵读,读出山洪的无情、可怕和势不可挡的气势。】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6)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5.读后评议,再次齐读,读出洪水的气势。
(二)认识老人——感受老人崇高的人格魅力
1.同学们,一般说来,这样可怕的洪水,往往会导致怎样的结果?但是,文中的这场凶猛的洪水结果怎样?(农田被淹,房屋冲毁。人员伤亡惨重。但这次洪水中只有老汉和小伙子被洪水吞没。)2.在此是谁起了关键的作用?板书:老汉。3.请再次品读课文,并找出描写老汉的语句,画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并用朗读表达你的感动。4.交流:哪句话深深地打动了你?请你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感动。
教师预设:(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体会老汉虽然默默无言,但心中却为村民的安危而焦急如焚。他像一座山。屹立如山、责任如山。是人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老汉说话简单有力,节奏快,指导读的干脆、有力。】(3)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从“推”字体会老汉在最危险的时候,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有可能将自己推向死亡的边缘。】5.为什么会这样呢?请看课文最后一段。出示文章的结尾:五天以后……(师配乐朗读最后一段)6.老汉和小伙子,他们是一对亲生的父子啊!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父子在木桥前的那一幕,把文中的老汉换成父亲,把小伙子换成儿子,体会这位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了。7.对照板书小结:就是这样一位老汉,做为党员,他忠于职守、舍己为人、沉着镇定、动作果断,不容置疑、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做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舐犊情深。在生死关头,老汉做出的重大抉择。他的身上充满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闪耀着灿烂的人性的人性光辉, 不愧为一个共产党员。
三、体会题目的蕴含的深意
1.课文中是一座——窄窄的木桥、不结实的木桥、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还要用“桥”为题目?(生命桥、救命桥、希望桥。)(板书:死、生。)
2.用自己的话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在这可怕的山洪面前,老汉舍己为人,用自己的身躯、自己的生命、自己的精神为全村人架起了一座“生命之桥”。
四、领悟写法
1.同学们,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很鲜明的特色,仔细看看,你发现了什么?2.师生总结、归纳。(巧妙的设置悬念,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用环境描写烘托紧张的气氛,突出人物形象;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多用简短的句、段,语言简练,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五、课后小练笔
请学习本文的写法,把你听到看到的令你感动的人或事写下来。
【板书设计】
生命桥 连心桥 希望桥
9.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学习前两行词串
2会写红花水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后两行词串
2、会写火、山、木、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两行词串
1、导语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一起游玩了————公园(教师手指黑板引导学生齐说)
2、复习前两行词串的读音
(1) 你们都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呢?哪个小朋友能上来指着图画说给其他小朋友听?
指名2—3个学生回答
(提示句式:来到公园,我看见了——————)
(2) 你们喜欢这些美景吗?
就请小朋友带着喜欢的心情把前两行词串读一读、
3复习生字:小、红、花、水
(1) 过渡:公园美景大家记得不错,那四个生字还记得吗?
(2) 打开公园游览图(一张画着课文插图的纸,在景物与游乐项目的旁边有一个空格前两行学过的词语除“小红花水”外出示在空格中),看看图上景色的名称写完整了吗?
如果没有你们能互相合作把它补充完整吗?
(3) 写的时候注意笔顺、笔画
(4) 小朋友写得真不错,看来上节课你们学得很扎实, 我们一起来表扬自己、
二、新授后两行词串
1、过渡:其实,公园里不但景色美丽,还有很好玩的儿童乐园呢、你们想去玩一玩吗?
好,老师答应你们,只不过有一个小小的要求:你们要把这些游乐项目的名称说准确,行吗?
2、新授后两行词串的读音
(1)在儿童乐园里,你看见了哪些游乐项目?谁能上来指着图画告诉大家?
(2)老师发现有两个游乐项目的名称很难念,你们能把它念准确吗?
师:(拿下“转椅”或“荡船”词卡)谁已经认识了?
生:我已经认识它了,它叫“荡船”。
师:你能做小老师领着大家拼读吗?
生:d—ang 荡,ch—u—an 船。
师:船是一个什么音节?
生:三拼音节。
师:读三拼音节时要注意什么?
生:声轻介快韵母响。
师:请小朋友牢记这个拼读规则,再把船拼一拼。
(指名开火车拼读)
(以此法学习其余五个词语)
(3)去掉拼音后,小朋友还会认得刚刚结识的那些好朋友吗?
(开火车读不带拼音的词卡)
(4)看来,小朋友的确认识这些新朋友了,看,这些新朋友正排着队等我们呢,我们一起
来读一读。
3.巩固后两行词串的读音
(1)好玩的东西这么多,你最喜欢玩什么呢?
请小朋友打开公园游览图,拿出小照片,把它放在你最喜欢的游乐项目上,然后告诉你的同桌:你最喜欢——————,你是怎么玩的,玩的时候感觉如何?
(2)哪个小朋友能把自己的照片带上来告诉其他小朋友呢?
(3)老师觉得小朋友真幸福,有这么多的游乐项目供你选择,可是你们知道吗?在山区有许多小朋友连公园也没去过,更别说游乐项目了,你们愿意把这些好玩的东西介绍给他们吗?打开公园游览图,拿出剪刀,胶水,及词条把图上游乐项目的名称标好。
(4)山区的小朋友如果看见了这幅公园游览图后,一定会非常高兴的。
(5)公园又美丽又好玩,我们再一起把课文读一读
4课内延伸
(1)过渡:读得真好啊,你们愿意到公园去玩吗?
(2)可以一个人玩,也可以找到好朋友一起玩,还可以上来跟老师一起玩。
录音机里播放欢乐的音乐,老师领着几个学生在上面玩,其余学生与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玩。按照后两行词串的顺序模拟玩时的动作,一边玩一边说:“转移转转转(小朋友手拉手转圈),小火车呜呜开(一串小朋友排成队作小火车),注意我们快要钻山洞了(两个小朋友手拉手做山洞,其于小朋友作火车开过去),钻出了山洞玩滑梯(用手势表示),一滑滑到荡船边(两个小朋友手拉手荡过来荡过去)骑上小木马,小木马驾驾驾。”
(音乐停,老师说:“小朋友,玩累了吧,回位子休息。”)
(3)小朋友,公园好玩吗?想到真的公园去玩吗?
那老师答应你们,可是还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如果小朋友能把这四个字写好的话,老师就一定带你到真的公园去玩。
三.识字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火”
(1)指名开火车读
(2)这个字经常和那些字交朋友成为词语?
指名学生给“火”字扩词
(3)这个字的笔画中有我们没有学过的吗?
没有
那谁能说说这个字的笔顺?
如果学生说对则加以表扬并让其他小朋友跟他说笔顺。
学生开火车书空并唱说笔顺
(4)老师在田字格中范写,边写边说清楚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5)学生在书上描红,老师巡回指导
2.出示生字卡片“山”,“木”,“马”,教学方法如上。
[课堂教学思路]
10.《观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
课时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形象,体会大自然壮阔的美及无穷的威力。
2、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思考的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根据课文表达的情境,用恰当的语音、声调表达出来,学习表情朗读课文。
一、新课导入。
作者用笔生动地描写了他第一次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情景,把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景观写得有声有色。(板书:“声”、“色”)观潮人的情绪随着大潮声和色的变化越发高涨,读了使人如临其境。
二、讲读第一段:潮来之前
1、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齐读第1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词,字(出示卡片:天下奇观)
2、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3、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板书:宽阔平静)
4、哪个词写出了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出示卡片:横卧)
5、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文中哪个词是讲这个意思的?(朗读“若隐若现”)
6、此时,观潮的人应怎样?(朗读:“人山人海”)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看出?
7、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结。
三、讲读第二段(潮来之时)
1、各自轻读,看看潮是如何来的,“声”、“色”如何变化的?分层。
2、讲解第一层。
(板书:风平浪静)
声音呢?(板书:闷雷滚动)这雷声有什么特点?圈出表示特点的字,听到闷雷一样的轰鸣从远处接连不断地传来,顿时人们怎样?(板书:人声鼎沸)什么叫人声鼎沸?为什么会人声鼎沸?
3、讲解第二层。
① 过了一会儿,“声”、“色”有什么变化?(板书: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② 声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在什么地方?“水天相接”指哪里?(指图)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什么地方?(地平线)。
③ 观潮的人们呢?(板书:沸腾)想象动作。
4、讲解第三层。(出示小黑板)
① 说说“声”、“色”的变化。(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② 拉长到什么程度:?(理解“横贯”)
“城墙”有什么特点?有多高?有我们教学楼的两倍那么高呢!景象多么壮观。(指名读)
比较“战马”与“马”,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钱塘潮开阔、势猛,要不然,怎么说它壮观呢?
此刻,那声音更是不可想象。什么叫山崩地裂?文中哪句话是写这个词的?哪个词可以与“山崩地裂”相提并论?(教师给词)
大潮发出的声音如此惊心动魄,真是太雄伟了。(指名读)
5、教师小结,齐读第四自然段。
6、此刻,观潮的人呢?为什么不写?
作者已是(给词:目不暇接),看潮都来不及,但观众的表情也一定会有变化。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睁大,用哪个词形容?(板书:目瞪口呆)看的人很紧张,大气都不敢出,用哪个词形容?(屏息凝视)还可以用许多词来说,容你去想象。
7、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读出大潮的“声”、“色”,更要注意它们的变化。
四、讲读第三段(潮去之后)。
1、可惜,潮头霎时就奔腾西去了。可是江面上余波未息,找找看,哪些词写“余波未息”?(理解并朗读“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2、江面何时才平息?停息后江面是否如潮来前一样?
3、宽阔的大江在短暂的时间里,江水竟然暴涨了两丈来高,你想象一下,这时观潮的人会是怎样的了?只是作者没写而已。
五、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2、没读书前你知道钱塘江大潮吗?听到过别的地方或国家有吗?所以说绮丽的钱塘江,壮美的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
3、齐声朗读全文,想象情景,再次和作者一起饱览天下罕见的钱塘江大潮吧!
一、齐读课题,回顾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二、初步理解“天下奇观”的含义,辨别“观潮”的“观”和“奇观”的“观”的意思。(查字典选择字义)
教师导言:在昨天的课堂上,我们交流展示了大家查找的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我们知道了,钱塘江大潮在我国浙江省,而且只有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左右才会出现的涌潮。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纷纷亲临江边,目睹了大潮的壮丽景象,还给后人留下了诸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清”、“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优美诗句。我们陕西的兵马俑堪称世界八大奇迹之一,那雄伟壮观的钱塘江潮也当之无愧的被人们誉为“天下奇观”了。(齐说,板书“天下奇观”)
查字典,辨析理解“观潮”和“天下奇观”中“观”的不同含义。
三激发情感,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顺序。
1、导言激情:那么,在祖国的四面八方、祖国的东西南北,到处都有举世瞩目、文名遐尔的像钱塘江大潮这样的自然奇观和人文景观,我们身为一个中国人是不是应该为此骄傲和自豪呢?
2、请大家带着骄傲和自豪的感情朗读课文,回忆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观潮的?
3、指名回答,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4、自由交流谈看法: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个部分?(老师也特别喜欢“潮来时”的这一部分)
四、观看录像,谈感受。
1、播放录像,欣赏钱江潮的壮观景象。
2、自由谈心情和感受,并说说录像中的画面给你留下了怎样深刻的印象?
五、学习3、4自然段,朗读体会重点词句,感受大潮的雄奇与壮观。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写作方法。
1、自由朗读3、4自然段,找出你特别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2、全班交流,品读理解,感受自然、语言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好河山的情感。
(1)、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人群又沸腾起来。”(表演:人群沸腾的场面。找一找:本段中还有哪个词用来形容沸腾的场面的?读一读:读出沸腾的感觉来。)
(2)、“„„闷雷滚动”句:(模仿:闷雷滚动的声音,分析理解:说什么像“闷雷滚动”?读一读,背诵此句)
(3)、“„„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句:(分小组,读出壮观的景象来。)
(4)、“浪潮越来越近„„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句(齐读,自由练习读,比赛读,做练习填空。)
(5)、做练习:课文填空,并说说这样写好在那儿。(屏幕出示)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浩浩荡荡地();那声音如同(),好像()。(填空、朗读背诵,“犹如”换词练习)
(6)略。
3、提问质疑:
3、4自然段中还有你不明白的问题吗?
4、小组合作学习,归纳、讨论探究:
(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大潮的特点?(想)
(2)、课文是怎样写大潮声音、形态变化的?(说)
(3)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找)(屏幕出示)
5、分小组汇报交流,教师小结板书。(声音、形态、远、近)
6、引导回顾本册课文中写景状物类课文的写作特点及方法:《颐和圆》、《五彩池》、《卢沟桥的狮子》等,体会写作方法的运用及好处。
7、教师小结:观察有序、抓特点。
六、积累词语练习。
教师说词义,学生对词语。(屏幕出示词语)
指名领读词语:人声鼎沸风平浪静水天相接齐头并进山崩地裂浩浩荡荡。任选一词造句。(指明说)
七、给钱江大潮写广告词。(投影展示交流,相互评价)
八、谈收获: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与大家分享?
九、作业布置:
继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推荐阅读书目:《中国名胜经典》。北京育民小学 特级教师 翟京华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课始,以“声”激情诱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与朗朗地读又与有音乐烘托伴奏的朗诵,对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带给人的内心体验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前的风平浪静与潮来时的惊涛浪吼形成鲜明对比,尤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潮水由远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为了充分发挥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浑有力的交响乐伴以激情昂然的朗诵,使学生入其境,动其情。
准备一段由缓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缓渐弱的交响曲。以“舒展缓慢”吻合潮来前的平静;以“欢乐抒情”衬托人们观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壮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气势。
(二)课中以“像”释疑解惑。
学生生活在繁华的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丽的大潮之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无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因此,需运用电教手段,声像同步,视听结合,创设情境,提供感知,发展情感,促进理解。
根据课文内容,从《神州风采》里的“海宁观潮”一片中截取有关片断,按潮来时开始还是风平浪静到有声无“形”,然后“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渐近,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白浪翻滚,如同一道城墙”;更近,犹如“战马飞奔,坦克轰鸣”的顺序组接。录制两遍。第一遍按由远及近,将潮水的“如线”、“横贯江面”、“如墙”、如“万马奔腾”的四个画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学生有时间看清楚并将实际景象与课文里的文字描述在头脑中“衔接对号”。第二遍不定格,使学生对大潮由远及近的推进变化、发展有一个连贯、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读”促思通文。
朗读是理解内容的基础,也是检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径。《观潮》从声、形、色三方面描绘赞美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形象鲜明,富于感染力。有感情地诵读既有助于理解课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读,应求形式多样,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据不同段落的学习内容、训练任务、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法。默读,利于思考;朗读,助于理解;齐读,训练面大;自由读,灵活主动;个别读,“以点带面”便于指导。读,又不能走形式,明确读的目的,提出读的要求,求得读的成效。要以读引思,以思促读,读思结合。
这堂课的教学,采用下列读法:
课始:教师范读激情;课中:自学时默读,理解中自由读,理解后感情朗读;课尾: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四)优化课堂结构。
教学结构力求体现“教为主导、生为主体、学为基础、思为核心、‘道’贯其中”的整体优化结构型。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做到“三动”和“三个保证”。
三动: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画批。
三个保证:在学习的中心阶段,即高潮处,关键处,难点、重点处,保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思、去议;保证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在课堂上过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
1.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
懂得作者是按照“极远—渐近—再近—更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
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
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4)运用电教手段——录像,创造情境,激发情感。放录像—画批—讨论—朗读多种教学手段优化组合。
将看、想、说、读有机结合。做到“图”“文”“视”“听”互补;“听”、“说”、“读”、“思”互促。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突破难点的方法:
(1)借助录像,提供感性材料,帮助理解内容,释疑解难。
(2)朗读和品味词句相结合,朗读中品味,品味后朗读。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动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用具:
钱塘江大潮录像带(3分钟)音乐录音带(2.5分钟)词语卡片。
教学时间: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释题,教师朗诵课文。
目的: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同时创设情境,激情入境,让作品感染学生,训练听、思、说能力。教学手段:用音乐伴朗诵。
用谈话法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到过江边吗?你们可知道,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板书“潮”。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板书“观”。范读课文。听读思考。
下面请你们听一听他的描绘。请你们听的时候注意:他看到的是怎样的一次大潮?按照他描述的顺序,使你在头脑中出现了几个画面。
教师在音乐的伴奏下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读后学生逐一回答问题。根据回答板书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
追问:“天下奇观”的“观”当什么讲?什么叫“天下奇观”?
(二)理清文路,分段精读。
目的:知道作者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时间顺序写的,并按照这一顺序正确地给文章划分段落。理解各段主要内容,并能抓住要点准确概括段意。
步骤:
1.理清文路,划分段落。
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默读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段?
2.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这是主要的)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学习第二段。
目的:理解作者由远及近,从声、形、色等方面描述了大潮的磅礴气势和壮丽景象,从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与力,激发学生赞美、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手段:录像
教学方法:质疑探索法、组织讨论法、总结归纳法和边议边读。
教学形式:学生自学、小组议论、全班讨论三种教学形式相结合。
①指名学生读第二段。
要求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的?又是从哪几方面来描述的?
读后引导学生依次讨论这两个问题。
通过讨论明确:
a.作者是按照远—稍近—再近—更近的顺序写大潮中景象的。
b.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来描述大潮的。
②启发质疑。
让学生提出初读时不懂的问题。
③引导学生观看录像。
释疑解惑,帮助理解,边看边引导“图”“文”对号。
④导入学生自学。
刚才你们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现在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生动、形象而又逼真地描述出来的,请你们仔细地阅读,很好地体会一下。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议论。
⑤组织学生讨论。
边讨论边自由读。
需讨论明确下列问题:
a.大潮从远处出现,人们看到了什么?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b.“横贯”是什么意思?
c.“形成一道白色城墙”是什么景象?这样比,说明了什么?
d.“千军万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是怎样的景象?
这里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比,表现出什么?
e.大潮由远及近,从声音、形状上的发展是怎样的?
f.刚听到大潮的声音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刚看到大潮的样子时,人们是什么心情?大潮越来越近时,人们闻其声、见其形后心情又怎样?
⑥理解后朗读。
指名学生读,其他学生看录像听读。再次感受大潮的美与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⑦概括段意。
谁能用一句话把潮来时声音、形状由远及近的发展表述出来。
学习第三段。
①指名学生读。
②理解“风号浪吼”、“涨”等词的意义。
③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
④小结
如果你是一个观潮者,面对如此壮观的景象,你会感到怎样?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小结:是啊,同学们还曾记得吧,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四)再读全文。
方式:指两名学生读第一、三段,全班齐读第二段。
11.《望月》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56-02
《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散文,主要写“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全文以“望月”为聚焦点,虽形散而神聚。
一、复习导入,在整体把握中向往望月之乐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现代著名作家赵丽宏写的散文《望月》,一起读课题。(多媒体出示:江月图)
(师引导概括课文结构:眼中月—诗中月—心中月)
【设计理念】精炼概括,明快导入,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期待,让学生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对望月之景的赏读学习中。
二、细读文本,在交流品味中感受望月之乐
1.精品细读,感受“眼中月”的静谧之美
(1)品读学习“眼中月”(点击出示第2自然段)。
(2)这里的”镀“可以换成什么词语?你觉得用哪个词比较好?为什么?(师生交流)
(3)师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来读这段文字:天上月,水中影。此时此刻,月亮、月光和月色已经融入到了——江面、水中,这就是月光照水,水波映月,这就是“江——中——月”。(生配乐品读)
师:其实这段文字适合每一个同学读,只要有所感,有所悟,你的声音里就会有一片属于你的独特的月光。(生齐读)
(4)品析写法:
师:你认为这江中月写得好在哪?这段话中,作者先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设计理念】美好的景物我们很容易看得见,但是要把所见到的美好景物栩栩如生地描述下来,让读者如入其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学中,笔者引领学生细品慢悟,在品析中体会写法。
2.师生吟诵,感悟“诗中月”的意境之美
师: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诗中月(出示文中的诗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
师: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在诗人的眼里却有着不同的情思,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多情的诗,多情的月?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联想到了什么?(师生交流)
师:同是一轮月亮,但是每个人望月时由于心情不同,感受不同,体会也不一样。想象这时候也有清幽的月光,我们也来比赛背有月亮的诗,好吗?你们当小外甥,我来当舅舅。
(师生吟诵书中的诗句,接着对诵描写月亮的诗)
【设计理念】游戏性的教学最符合儿童的天性。师生合作诵读古诗,童趣在诗情画意中流淌,在接力诵读中形成心灵的对接,从而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浓厚兴趣。
3.走进想象,感受“心中月”的创造之美
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第15至第18自然段,走近小外甥的“心中月”,感受小外甥的机灵、聪明、爱幻想。
师(出示文段):小外甥想了一会儿,说:“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的睁大一次……”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绘声绘色”,将上述一段话变成一首有趣的童诗,并相机出示:
(朗读方式:自由读,指名读,师范读)
师:小外甥的诗多有趣啊,从中你可以体会到小外甥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啊?你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生1:月亮把我叫醒了,多么奇特的想象。
生2:胆子不小,主动向“我”挑战。
生3:他的比喻使我惊讶。
【设计理念】哲学家狄德罗说:“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思想的人、一个有理性的生物、一个真正的人。”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走进小外甥的想象之中,进一步体会望月带来的诗情画意之乐、灵动神奇之美。
三、联系生活,在放飞想象中延续望月之乐
师:我们也和小外甥一样的年龄,一样的调皮可爱,一样的富有幻想,在你的眼里月亮像什么?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静静地想一想,试着写一写。
师:和小外甥一样,月亮在我们的眼里是有趣、多变的,而在作家的眼里却是多姿多彩的,在诗人的眼里又是多情多愁的,为什么同是天上的一轮明月,落在人的眼睛里就不一样呢?
师(归纳):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你有一颗怎样的心,心中就有一轮怎样的月。眼中的月,就是人们心中的月!这就是: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板书)
【设计理念】阅读是培养想象力的土壤,小外甥的想象感染并照亮学生的想象空间,学生在童心纵情飞扬的同时也获得一种精神的提升。
四、课后作业布置,在多维思考中感受月亮之美
【必做题】
由班长组织举办一次“月亮诗会”,评选出我们班的“月亮诗王”。
【选做题】
1.多渠道寻找资料,了解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话。
2.观赏月亮,把自己的所见、所感写成片段佳句。
12.《九色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二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2课
教材分析
《九色鹿》讲的是九色鹿救了一个落水人调达, 调达发誓永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但在金钱面前, 调达背信弃义, 出卖了九色鹿, 最后受到了严惩。民间故事大多源于生活, 语言特别朴实, 具有“百姓体”, 所以故事大多浅显易懂, 情节曲折有趣, 人物形象更是性格鲜明。故事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九色鹿的美丽善良与调达的忘恩负义进行对比;调达被救时的信誓旦旦与在皇榜前背信弃义进行对比。
设计理念
第一, 以本为本。本节课, 我着力于两点:一是品读文字, 感悟人物形象, 这是学习语言的过程。凭借语言文字, 去品读、去感悟故事中鲜明的人物形象, 这是诵读积累文本语言, 是熟悉文本的语言形式, 这是得言;有了对人物形象的感悟, 可以引发学生对价值观的正确判断,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这是得意。二是内化语言, 学会复述故事, 这是运用语言的过程。怎么把故事讲好, 在于是否读透文本, 在于是否掌握文本的语言形式, 这是得法, 因此只有读得有滋有味, 才能讲得有滋有味。
第二, 以生为本。无论是教学内容 (“教什么”) 还是教学方法 (“怎么教”) , 都必须关注学生的现实, 因势利导地开发, 更多地顺应学生发展的自然规律、自主意向。站在儿童的角度, 尊重学生的体验和感悟, 在读故事、讲故事这两个环节中, 我都循着一根“情感体验线”———故事中的哪些地方让你忍不住要竖起大拇指?真想踹上一脚?心跳加速?终于松了一口气?———选择故事中的一处地方, 加上合适的动作、表情来讲一讲。
第三, 以读为本。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阅读的课堂, 着重在读前指导和读后交流上下功夫。哪些地方让你要竖起大拇指?你为什么要竖起大拇指?读出这种心情。一读, 说感受;二读, 究原因;三读, 活形象。这样的读书层次符合“言———像———意”的转换机制, 读出了文字背后的意思, 读出了文本的内涵, 获得语文能力的生长和精神生活的丰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会复述的方法, 内化语言, 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 走近九色鹿, 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悟九色鹿的“美”, 遣责调达的可耻行径, 懂得做人应当遵守诺言、知恩图报。
教学重难点
抓住关键段落、关键句子、关键词语理解课文, 体会九色鹿的“美”, 懂得做人应当遵守诺言、知恩图报。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感知故事内容
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2课———《九色鹿》, 齐读课题。
师引述: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 故事的主角是一只鹿, 它生活在———一片景色秀丽的山林中, 它双角———洁白如雪, 身上有———九种鲜艳的毛色, 漂亮极了, 人们都称它———九色鹿。
2.除了这只漂亮的九色鹿, 故事中还 有 一 个 重 要 人 物 叫———调达 。
3.他 们 之 间 发 生 了 一 件 什么 样的事?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设计意图:这样的导入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又循着由人物到情节的主线, 充分体现出民间故事这种体裁特点。
二、品读文字, 感悟人物特点
1.师:好故事得读出故事的味儿来, 把心放到故事中去读, 注意揣摩故事中人物的心思、语气, 与故事中的人物同悲、同喜、同怒、同乐。故事就会越读越有味道。
2.出示读书要求:
(1) 读故事, 边读边做标记, 故事中的哪些地方让你忍不住要竖起大拇指?真想踹上一脚?心跳加速?终于松了一口气?
(2) 在小组内交流相关的句子和自己的读书感受。
3.学生交流。
4.哪 些 地 方 让 你 要 竖 起 大拇 指的?
(1) (课件出示:这天, ……, 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 将落水人救上岸来。)
1你为什么要竖起大拇指呢? (九色鹿舍己救人) 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 (从“立即”、“纵身”等体会到九色鹿奋不顾身、见义勇为。相机指导朗读。)
当时的情况怎么样? (学生汇报:从“汹涌的波涛”“奋力挣扎”“救命呀, 救命”体会到情况万分危急, 指名通过朗读表现危急。)
2你读出了一只怎样的九色鹿?用我们的朗读再现那惊险的一幕, 读出九色鹿的勇敢。
(2) 九色鹿打断了调达的话, 说:“我救你并不是要你做我的奴仆。快回家吧。只要你不向任何人泄露我的住处, 就算是知恩图报了。”
1你为什么要为九色鹿竖起大拇指? (调达要报答他, 他不要回报) 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九色鹿是调达的———救命恩人, 这种恩情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恩重如山、再生之恩)
2面对救命恩人, 调达是怎样表达感激的?出示句子:落水人名叫调达, 得救后连连向九色鹿叩头, 感激地说——— (指名读)
加上动作、带上表情读一读。
此时的调达真是感激涕零啊!可他的话却被九色鹿打断了。
谁来读一读九色鹿的话。 (体会九色鹿的真诚、平静。)
出示对话:指名分角色读:
3从她平静而真诚的话中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九色鹿? (不图回报)
5.哪 些 地 方 让 你 真 想 踹 上一 脚 的 ?
(1) 你为什么想向调达踹上一脚? (九色鹿对调达有救命之恩, 调达忘恩负义、出尔反尔。)
(2) 生:调达曾向九色鹿立下誓言, 现在却要去告密。出示句子:“调达郑重起誓……
(3) 当初调达郑重起誓, 可在皇榜面前, 他又想些什么呢?
此时的调达只有发财的美梦, 他忘记了———九色鹿对他的救命之恩, 这就叫———见利忘义;为了发财, 他违背了誓言, 抛弃了信用, 这就是———背信弃义;他不但不知恩图报, 还去告密, 出卖恩人, 这就叫———恩将仇报。
6.哪些地方让你心跳加速?
(1) 让你心跳加速的原因是 (担心九色鹿的安危) 。九色鹿能化解危机吗?让我们来听一听九色鹿是怎么说的?请同学们好好读读九色鹿的话, 体会她当时的心情。
(2) 指名读。 (九色鹿非常气愤) 令九色鹿气愤的是什么呢?
它万万没想到———自己舍身相救的调达, 竟然———见利忘义;对自己郑重起誓的调达, 竟然———背信弃义;对自己叩头跪拜、千恩万谢的调达, 竟然———恩将仇报。再读九色鹿的话。
(3) 再读九色鹿的话, 你觉得此时的九色鹿仅仅是气愤吗?九色鹿的一番话让自己免除了杀身之祸, 这又是一只怎样的鹿? (善于摆事实、讲道理、机智。)
(4) 九色鹿斥责了调达, 向国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富有智慧。让我们再读读这段话, 用我们的朗读打动国王。
7.哪 些 地 方 让 你 终 于 松 了一 口 气 的 ?
国王非常惭愧。他斥责调达背信弃义, 恩将仇报, 并重重惩罚了他, 还下令全国臣民永远不许伤害九色鹿。
你松了一口气是因为什么呢? (国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主持了公道;九色鹿得到了保护;调达受到了惩罚。)
设计意图: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 循着学生内在的情感波动展开, 在主动阅读的内驱力中品读文字, 表达情感, 阅读教学是积极构建的, 是师生、生生相互启发、相互提高的过程。尤其是“心跳加速的地方”从体会一个气愤的九色鹿到冷静的九色鹿, 再到智慧的九色鹿, 层层推进, 步步深入, 读中悟情, 不仅揭示了文本的内涵, 而且追问学生是怎样读出来的, 从哪些文字读出来的, 这是言意兼得的体现。
三、内化语言, 学习复述课文
1.师:同学们, 《九色鹿》源自一个佛经故事, 就画在敦煌莫高窟的墙壁上。这是一副连环画, 有九幅图 (播放图片) 。我们读到的这个故事就是根据这九幅画写下来的。
2.民间故事 是人们口 耳相传下来 的 , 你讲给我 听 , 我讲给你听。选择故事中让你忍不住要竖起大拇指、真想踹上一脚的、心跳加速、终于松了一口气的一处地方, 加上合适的动作、表情来讲一讲。
3.学生小组内练习讲故事, 然后指名学生讲, 师生作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莫高窟壁画让学生了解《九色鹿》故事产生的背景, 旨在揭示这个故事的文化内涵。民间故事有口耳相传的特点, 教材本身适合讲述, 而讲故事是学生理解、消化与表达民间文化的形式。
四、作业: (选一选)
13.《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三
【设计理念】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第二课时
《桥》是谈歌的一篇微型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很有特色。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情分析】
1.学生缺乏情感体验,学习积极性不高。2.不易体会老汉的生死抉择所蕴含的崇高境界。3.朗读情感不到位。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咆哮、狞笑、拥戴、祭奠、势不可当、”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品味语言中深刻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遭受洪灾的音像资料,了解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巨大伤害。地震视频 音乐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视频初步感知洪魔。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请你们仔细看一段视频,看完后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好吗?
1、播放洪灾的视频,初步感受洪水。
2、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生:我看到了洪水很可怕,听到了滚滚的雷声。
生:我看到了山洪暴发,淹没了村庄,淹没了一切。
生:洪水好可怕,好无情啊!
生:洪水来时很凶猛,咆哮着像受惊的野马。。。。
师:是啊,洪水来时是多么可怕!多么无情!现在,就有这么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发生在一个小村庄里,而这个小村庄的人们却还在沉睡之中。他们的命运如何呢?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谈歌的笔触一同走进这个惊心动魄、可怕的黎明吧。
二、读文再次感受洪魔。
1、读课文,找出描写洪水和大雨的句子。
请大家打开课本78页,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读读1-6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尤其注意文中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看看你从他读的当中又感受到了什么?开始吧
2、交流感受,指导朗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大雨来时很凶猛 师:你从哪儿感受到的?
生:我从“像泼,像倒”中感受到的。你能读出雨来势凶猛的样子吗?
师:这么大的雨,造成了什么可怕的景象? 生:山洪暴发。师:(黑板简笔画山洪)山洪来时是什么样子的?
生: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师:这句话你们找到了吗?出示这句话。但是你读的山洪一点儿也不可怕,能试着在读读吗?咆哮是什么意思?狂奔的速度有多快?势不可挡是什么意思?
指导生反复读这句话。
师:你们感受到了洪水的可怕了吗?还从哪儿感受到了? 生: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师:什么时候你才会跳舞?在这里用“跳舞”形容洪水怎么样?(疯狂)
师:洪水疯狂到要干嘛?
生:要毁灭一起,要夺取人们的生命。师:你从哪儿感受到的?
生: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此时此刻,这那里是洪水呀,简直就是魔鬼呀(板书:如魔)!老师把这几句话连起来,请你们来读读。
生:读
师:你小小的身体里却迸发出如此大的力量!真不简单呀!这突如其来的洪水,惊醒了还在沉睡的人们,他们的表现怎样呢? 三,感受形势的紧急
生:慌乱,害怕,恐惧。六神无主,急于逃生。
师:是啊,求生是人的第一本能。可是他们有路吗?路在哪里? 生:有。有一条窄窄的木桥。师:(频幕出示句子)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齐读。
那乡亲们能安全的过去吗?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话想说? 生①:我知道了这是座不牢固的木桥。生②:我感受到这是人们逃生的唯一出路。生③:我觉得这是人们可以逃生的生命桥。
师:是啊,全村一百多号人逃生的希望都系在这窄窄的木桥上。(板书:==)洪水肆虐,人们惊慌,这本不牢固的木桥能助人们逃生吗?在这生死攸关的紧急时刻,谁出现了?(老汉!)对,这时,人们看到了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他是怎样做的?(板书:老汉)师:(板书:老汉)请你们静下心来,再认真的默读全文,找出描写老汉的句子,用心感受,把你们的感受写在旁边。听清楚了吗?那就沉下心来好好默读课文吧。
四、静心潜读,感悟老汉
1、学生默读全文,写出感受
2、汇报交流,相机品读重点语段。
生①:我们从第8自然段体会到他是个镇定的人。师:(频幕出示这个句子)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你从那儿看出他的镇定?
生①:因为人们这时乱哄哄的,他却不说话,盯着人们,这样的对比,让我们感到他很镇定。师:“盯”表面看起来平静,其实他内心?他可能在想什么?担心什么?
生②:他可能在想怎样让村民们安全过桥。
生③:他在担心村民们的安危。师:对,此时的老汉内心是焦急如焚,但却不说话,这就是镇定。他镇定得像——一座山。(生接读)师:(板画)山,请学生读出镇定,并把镇定写在山里面。
这个时刻,仅仅是镇定就像一座山吗?请联系上下文,在体会体会。生:很受群众的拥戴。
师:你知道什么叫拥戴吗? 生:在村民中的威信很高。
师:说的很好,所以,此时老汉在人们的心目中就是———一座山(生接读)
还从哪儿感受到什么? 生:老汉沙哑的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频幕出示)
师:好一个党员排在后面,谁排在前面? 生②:村民们排在前面。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③:这说明在老汉心中,人民群众的利益排在第一位。
师:不知同学们注意了没有,在这段文字中,感叹号连续出现了三次,你觉得这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应该是怎样的? 生④:干脆 生⑤:有力 生⑥:果断
师:全体男生起立,你们就是洪水中的老汉,读出指挥者的镇定与果断。男生读
师:是呀,沉着指挥,临危不乱的老汉真不愧是——一座山。(生接读)
作为一名党员,在关键的时刻就应该心系群众,接受考验的时候,就应该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在这慌乱的时刻,沙哑的喊话,生齐读。简单的几个字,因为根本就没有时间让老汉多想了,你还从哪儿看出老汉是什么样的人?
生①:我从第15自然段感受到老汉是个大公无私的人。师:从哪儿可见他大公无私?
生①:因为他揪出的是自己的儿子。
师:同学们看课文插图,看老汉的表情,你看到的是什么? 生②:是愤怒。生③:是毫不犹豫。
师:再看这段文字,你从哪些字词中可以体会到老汉的愤怒、毫不犹豫。
生④:我从“冲、揪、吼道,像只豹子”体会到的。屏幕出示这段话,点红生④说的字词。
师: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读出老汉的愤怒、毫不犹豫。生自由练读。
师:请你,你就是老汉,你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 生⑤:“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不够愤怒)师:记住,此时的你凶得像只豹子,再来一遍。生⑤:“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相当愤怒)
师:排到后面去!排到后面去!越靠后越靠近什么?(死亡)可这个小伙子是他的亲生儿子呀!这时,你心里油然而生的是什么? 生⑥:敬佩 生⑦:震憾 生⑧:震惊 生⑨:感动
师:这不循私情、无私无畏的老汉的的确确就是——一座山。(生接读)请刚才那位同学把你体会到的不徇私情写进这座山里。
师:这里还有一个动作感动了我,不知感动了你们没有? 生②:推!他想把儿子推向生的彼岸。
师:你从这个推字中感受到了什么?他想要喊什么?
2、师:这一“吼”一“推”诠释了人间至爱——舐犊情深。是啊,这深沉的父爱也是——一座山(生接读)
3、深情诵读。
学到这里,我想老汉如山般的形象一定刻在了同学们的心中。(板书:如山)老师也被这座平凡而又伟大的山感动着、震憾着。是啊,桥塌了,小伙子没了,老汉没了,一切语言此时都是苍白无力的,那就让我们一起记住这如山般的老汉最后留给我们的几个瞬间吧!师生齐读描写老汉言行的句子。
五、寄托哀思,升华情感。
1、引读结尾部分。
就是这座山,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留下的却是亲人们无尽的哀思。
2、解读桥的深意(屏幕出示祭奠画面,音乐起)生:声音低沉的读结尾的几句话。
师:我想此刻,同学们心中一定充满了感动。这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为我们诠释了大爱如山。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不知名的英雄吧。现在,让我们带着对英雄的感动回到课文,看看课文为什么要用桥做题目呢?(老汉就是一座桥)。这是一座什么桥呢? 生:是一座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生:是关键时刻,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的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生:是一座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师:是啊,同学们你们说的太好了。从98年的抗洪抢险,到2003年的抗非典;从08年初的南方大雪灾,到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再到最近发生的青海玉树地震,涌现了多少像老汉这样心系群众,临危不乱,先人后己,不徇私情的人,为他人,为社会,带去生命和希望的桥!深情的诵读:桥
六、拓展和作业
1.、请你们说说身边像桥一样的感人故事。
2、选取一副感人的画面,用本课学到的表达方式,写一个故事。
【板书设计】
桥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二年级《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6-24
《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8-13
《泉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9-10
《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1-15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反思08-06
《白鹭》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07-29
《比本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8-05
《练习7》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09-08
鲸教学设计第二课时09-10
第二课时享受学习教学设计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