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读书的名言

2025-02-03

谈读书的名言(精选8篇)

1.谈读书的名言 篇一

1) 读书可以培养一个完人,谈话可以训练一个敏捷的人,而写作则可造就一个准确的人。——培根

2) 读书使人成为完善的人。——培根

3)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4) 读书贵有用;树德莫如滋。——《对联集锦》

5) 读书勿求多,岁月既积,卷帙自富。——(清)冯班

6) 三更灯火五更鸣,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 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8) 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9)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宋)朱熹

10) 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赫尔岑

11) 光阴给人经验,读书给人知识。

12) 读书对于我来说是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的最好手段。没有一种苦恼是读书所不能驱散的。——孟德斯鸠

13)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培根

14)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5)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6)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17)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8)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9)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20)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2.谈读书的名言 篇二

两年前,我们学校也推出“创建书香校园,提升人生品位”的活动,不仅开展学生的阅读活动,也加强了教师的读书活动,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都要读书,并完成读书笔记,写好读书心得。从那时起,我就决定要多读些教育类的书,以提高自己的执教水平。通过读书,我也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现将读书对教师的影响归纳如下:

一、读书,能够改变教师人生单调的状态,培养教师的人文素养

走上课堂,照本宣科,捉襟见肘,多是因为读书太少。从接受师范教育的学生,到合格的教师,到成熟的教师,到成为一名实践教育家,每跨越一个等级都需要我们付出相应的努力,只有不断地阅读,才能保持“知识力”和对知识的新鲜感,才能对学科知识进行整体把握和灵活调度,才能有教育学、心理学、新课程理念的自如运用,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培养人文素养。多读书,不是滥读,而是要读好书。作为中小学的青年教师,要多读经典,经典是经过岁月沉淀下来的人类智慧的结晶,可以让我们拥有非凡的智慧; 要多读精品,了解最优秀的同行在思考什么,可以让我们把握最新的教育成果; 要多读为学生而写的作品,可以知晓学生的喜怒哀乐,可以让我们把握他们的内心世界。

西汉的刘向说: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教师虽然不言愚钝,但通过读书,可以让我们充满内涵,变得深刻; 通过读书,使我们站得高看得远,见解和视野更加开阔和明朗。

二、读书,能把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

读书不是让我们成为书呆子,而应是“源头活水,为我所用”,让“吃下去的食物”转化为营养,让书本中的专业知识成功转化为教学中的专业能力。如果没有专业能力,教育必然是肤浅的。事实上,凡是成功的课堂教学总是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获得的,古人有“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之志,今天,我们教师用智慧谱写的教育诗篇同样离不开书籍的指引。苏霍姆林斯基也说: “一些优秀老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这种阅读态度时刻地影响着学生,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先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有学而不厌的学生”。

把专业知识转化为专业能力,这不仅会使自己的教学闪耀睿智的光彩,而且会使课堂充满着创造的快乐。一个精神富裕、专业化程度高的教师,他能以自己特殊的职业眼光,淘出课程的引人入胜之处,以很轻松的方式,让学生有所收获; 他不仅能让学生学懂、学透知识,而且能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富有亲和力的情感体验过程,和学生一起沉浸于其中。所以,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专业智慧,同时对所教的教学内容进行独特的感知、感悟和体验。

三、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就是一种真正的备课

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或四处搜寻经典教案,或完全照搬人家教法,那你就要读书。在这里,我又想起了一句话: “知识由两个层次组成,浮在上面的是‘信息’,它能为你所用,而不能沁人心扉; 沉在下面的是‘文化’,它积淀而为你的修养,思想,观念。我们今天读书的弊端是取其‘花’而不取其‘实’,大家都成了追逐信息的‘狂蜂浪蝶’,难以培养出有文化,有修养,有思想观念,有独立人格的‘读书人’”。由此,我们必须把读书作为一种享受,一种执着,才是真正的读书人,才是真正的备课。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区培训班的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课上得非常出色,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可是他们听得入了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 “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 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 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教师说: “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l5分钟。”这位老师的回答,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一节课用一辈子来准备,他说的就是积累: 文化的积累、知识的积累、思想的积累、技巧的积累。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上出一堂好课。那么怎样才会有这样的累积? 当然要靠不间断的读书,才会有这样深厚的文化积淀。

所以读书,不间断地读书,就会不断地思考和反思,当读书成为了一种迫切的需要,成为了一种生活的必需品,成为了一种习惯,也就为教师积累了一辈子的财富,从而实现自我人生层次的提升。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让我们亲近书本,喜爱读书,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生活的快乐。人生之美,美在心灵,书香熏染,完美人生。让读书之花,盛开四季校园,让读书来提升我们的品味,促进我们的成长。

摘要: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坐下来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但作为教师,读书却有着重要的意义,坚持读书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底线,因为它深刻影响着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执教水平。本文从几个方面具体阐述了读书对于教师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谈读书的名言 篇三

关键词:漫画;名言;哲学课;教学

在政治学科的高考试题中,哲学试题的背景材料,常用一些漫画、名言警句、成语典故等设计选择题考查哲学知识。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下,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正确合理地运用漫画、名言、图片等教学方法。

一、漫画在教学中的应用

漫画在教学中已不是单纯的点缀物,俨然担当起了释疑解惑的重任。现行《生活与哲学》教材中共出现了12幅漫画,它以讽刺和幽默的方式来表达哲理和反映现实,在给人带来愉快的同时,也给人以思考、警示及教育,起着其他教具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教师正确合理地使用好这些漫画,会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漫画设置的用意,找准漫画解读的切入点

漫画是教科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形象化的教材,反映的是相关的教学内容。漫画由标题、构图和文字表述三部分组成,构图是文字表述的延伸,是为了说明、理解、深化文字内容。所以要解读漫画,就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吃透教材,这样才能把握漫画设置的目的,找准漫画解读的切入点,这也是正确使用漫画的前提条件。如《生活与哲学》第58页的漫画“木桶和木板的对话”(木桶效应),学生看了漫画马上会想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但漫画设置在“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标题之下,说明漫画也有揭示事物内部要素的有序性,统筹考虑,优化组合的用意。

2.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深入领会漫画所反映的内涵

漫画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此,教师必须对漫画进行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弄懂漫画所要表达的意思和隐含的寓意。尤其是对含蓄的隐性哲理,必须深入挖掘,综合分析,实现从现象到本质、从表意到寓意的飞跃,方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课本第71页的漫画,表面上来看好像是苹果与水果的问题,但通过对漫画的综合分析,理性把握,寓意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这样的教学,既能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又能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使漫画体现出它的应有价值。

3.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真正领会和掌握漫畫

漫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和理解,进而透过现象分析本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问题,拟好讨论题目,引导学生放开思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统一。一般设计问题应从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三个角度进行。如教材第67页的漫画可设置如下问题:漫画反映了什么哲学观点?他为什么不敢烧断绳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矛盾?

二、名言在哲学课教学中的应用

据统计,现行《生活与哲学》教材中共设置了六十多条名言,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运用好这些名言,准确理解和把握其含义,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研究教材,领会名言设置的用意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老师对名言的使用不够重视,使名言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名言也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材相关内容的具体体现。因此,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深入领会名言设置的目的。如思格斯的名言:“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这则名言除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观点外,因它设置在“哲学就在我们身边”标题之下,所以此名言的重要用意是说明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所处的社会密切相关。如果教师没有吃透教材,就会使学生不能全面地理解知识。

2.正确理解名言的含义

名言言简意赅,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哲学观点。哲学教材中的名言都设置在相关内容之下,因此教师必须认真分析教材,综合教材内容来理解名言的含义。如荀子的名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则名言结合教材内容说明了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这则名言结合教材说明了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运动、变化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只有正确理解名言的含义,在教学中才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3.引导学生选择相关的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对中学生的思想、言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关的格调高雅、引人向上、激人奋进的名言警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用以勉励自己、警戒自己、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比如,教师可以把爱因斯坦的名言“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作为学生的座右铭,以引导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应用漫画、名言的教学方式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哲学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我相信,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下,漫画、名言必将发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参考文献:

张秋凤.浅谈故事、漫画在哲学教学中的运用[J].成才之路,2009(5).

4.谈读书名言警句 篇四

1、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2、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4、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9、爱好读书,就能把无聊的时刻变成喜悦的时刻。——孟德斯鸠

10、不读书就没有真正的学问,没有也不可能有欣赏能力、文采和广博的学问。

11、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普希金

15、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6、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17、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18、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9、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0、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2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2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至乐蜞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孟德斯鸠

27、读书是最好的学习。追随伟大人物的思想,是最富有趣味的一门科学。——普希金

28、我从未知道过有什么苦恼是不能为一小时的读书所排遣的。——孟德斯鸠

29、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30、读书足以恬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培根

31、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3、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34、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35、要是童年的日子能重新回来,那我一定不再浪费光阴,我要把每分每秒都用来读书!

3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37、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9、读书造成充实的人,会议造成未能觉悟的人,写作造成正确的人。——培根

40、当一个伟大的思想作为一种福音降临这个世界时,它对于受陈规陋习羁绊的大众会成为一种冒犯,而在那些读书不少但学识不深的人看来,却是一桩蠢事。

41、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4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43、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富兰克林

4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45、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培根

46、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4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5.鼓励读书的名言 读书诗句 篇五

2、圣人无常师。

3、务学不如务求师。

4、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

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7、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9、太阳落山了,人才感到阳光的可贵。

10、记诵之法,学问之舟。

11、做到老,学到老,活到八十还学巧。

12、不信书不能提高境界,光信书不如无书。

13、书是“啃”出来的,知识是领悟出来的。

14、生活便是寻求新的知识。

15、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16、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17、百倍其功,终必有成。

18、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19、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

20、读一书,增一智。

21、有知识不会运用,如同耕耘而不播种。

22、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23、在学习中取得知识,在战斗中取得勇敢。

24、巧思妙想出灵感,实践探索出成果。

25、自然界没有风风雨雨,大地就不会春华秋实。

26、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

27、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28、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

29、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

30、只有努力攀登顶峰的人,才能把顶峰踩在脚下。

31、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的景色越壮阔。

32、掉进知识情网中的人,时时品尝着知识的甜蜜。

33、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4、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

35、最珍贵的财富是时间,最大的浪费是虚度流年。

36、山不厌高,水不厌深。骄傲是跌跤的前奏。

37、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要学习一辈子。

38、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长疾瘤。

39、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6.谈读书的名言 篇六

(2) 学业攻炉冶,炼尽三山铁。 作者:(唐)寒山

(3) 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列宁

(4) 我并没有什么方法,只是对于一件事情很长时间很热心地去考虑罢了。 作者:牛顿

(5) 看书如服药,药多力自行。 作者:(元)陈秀明

(6) 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孟德斯鸠

(7) 不习惯读书进修的人,常会自满于现状,觉得再没有什么事情需要学习,于是他们不进则退。——罗兰

(8)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周恩来

(9)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作者:杜甫

(10) 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而要从中吸取自己需要的东西。——易卜生

(11) 书不成诵,无以致思索之功;书不精读,无以得义理之益。 作者:(清)胡达源

(12)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朱熹

(13) 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 (清)曾国藩

(14) 好问,是好的。……如果自己不想,只随口问,即便能得到正确答复,也未必受到大益。所以学问二字,“问”放在“学”的下面。 作者:谢觉哉

(15) 决不可自暴自弃……开步走吧,只要走,自然会产生力量。 作者:法布尔

(16)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

(17) 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宋)黄庭坚

(18) 不动笔墨不读书。 作者:徐特立

(19) 学习如果想有成效,就必须专心。学习本身是一件艰苦的事,只有付出艰苦的劳动,才会有相应的收获。 作者:谷超豪

7.谈如何培养学生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篇七

一、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读书笔记有多种多样的写法, 在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学会摘录好句子、编提纲、写体会或心得。

摘录式:是指导学生把课内外阅读时的精彩段落或名言、警句等摘录下来, 进行语言的积累。摘录时不改动原文, 注明作者和出处。如果是报纸、杂志上的文章, 要写清楚报纸或杂志的名称、日期, 以便查找。其作用在于积累知识, 为作文奠定基础,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养成勤记的习惯。

提要式:就是分析原文的纲目主次, 概括段落的意思和文章的思想意旨。其作用在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以及掌握谋篇布局的方法。

心得式: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将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及时写下来, 这种笔记也就是读后感。写读后感可以就整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感想, 也可以就文章中的某一点写一写自己的见解。

总之, 写读书笔记, 应紧扣原文, 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而空谈感想, 还应联系实际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经常写读书笔记,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阅读能力, 还可以增长知识。

二、采取多种措施, 提高读书笔记的质量

1. 勤查笔记严要求

对读书笔记的要求是:质量要“高”, 内容要“实”, 书写要“洁”, 形式要“新”。教师要做到每天一检查, 检查学生是否达到“高”、“实”、“洁”、“新”的要求, 将检查的结果及时予以反馈, 以督促学生坚持写高质量的读书笔记。

2. 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写读书笔记的兴趣,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1) 精彩3分钟:每天利用课前的3分钟, 让学生轮流朗诵或背诵摘抄的内容, 谈谈读书心得、阅读感言等。 (2) 定期评优:定期举办优秀读书笔记评比活动, 将内容新颖、书写工整的读书笔记复印贴在学习园地中, 让学生学习别人的长处, 弥补自己的不足。 (3) 举办主题小报:定期挑选学生读书笔记上的内容制成主题突出、版面精美、内容丰富的小报。

三、激励学生, 让做读书笔记成为习惯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并不是一件轻松之事, 学生有时会把做读书笔记当作是简单的“复制”, 内容随意, 书写潦草。为此, 一开始做笔记时, 教师应严格要求, 规范书写, 要求摘录的内容要富有意义和价值, 心得或感想中的情感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教师要经常激励学生, 让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兴趣日渐浓厚。比如, 教师可以寻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小练笔”, 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点评。点评时, 以表扬为主, 从而让学生愿记、乐记读书笔记。

8.浅谈语文课的“读书” 篇八

1.读能够有效地积累语言材料,获得语感,进而形成语言能力。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口而诵,心而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己有。

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他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强了。这些能力作用于说话上,学生必然会说得趋于简明、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同时,如果学生经常性地朗读,其结果必然是熟能生巧。表现在说话上,学生就能逐步取得发音清晰、音量适中、感染力强的效果。一般而言,朗读能力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通常比较强。作文也不会内容空洞,语言干瘪,病句成串,错字连篇。

所以说,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应切实地加强训练。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语音的感受能力、语义的感受能力和语法的感受能力。如果对精美的文章反复地朗读,会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和鉴别能力。语文课少了读书,学生语感又从何而来呢?

2.读就是让学生直面文本,与文本对话,能够有助于深刻地体味文章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我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家在创作时总是披情入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家塑造的丰富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的。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像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与此同时,学生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抒情载体——艺术形象。优秀的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既是鲜明的,又是“模糊”的,富有张力的,它往往能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学生通过自己个性化的阅读,能在头脑中勾画出一个个活生生的形象,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如果课堂上老师没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就启发、点拨、讨论,那不是让学生做“无米之炊么”?由此,教师应加强指导学生朗读,尤其是应该精读的文章,不能粗观大意,浅尝辄止,必须反复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朗读中推敲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感,与作者心灵沟通,代作者说话,代作者表达思想,抒发情怀。经过这样的朗读,对文章的理解才会加深。

3.读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领略到汉语那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谐悦耳的韵律感。我们知道音乐是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来打动人心,感染听众,从而显示艺术魅力的。好的音乐,总给人余韵袅袅,绕梁三日的美感。古今好的诗文莫不如此。在汉语中,汉字有四种声调。由汉字组成的文章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直观体味到汉字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独特魅力,感受到文章的音韵美。同时,文章还有急切舒缓、起承转合的律动的特点。学生也只有通过恰当地朗读,才能从语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速的快慢感受到文章的旋律美。

如:《安塞腰鼓》那铿锵的短句,激昂的排比,急猛的节奏,学生不反复朗读,能体会到语言的那种音乐美?若只让学生看几幅画面或几段视颜,他们能体会那种对生命力量的歌颂?又如《春》等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中,朱自清运用了不少的叠词,朗读它们,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贯穿于文章中,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到朱自清散文所具有的音乐美。像这样的美文,不让学生朗读,教师再多的分析、讲解,点拨,学生再激烈的讨论恐怕都是苍白的。

特别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编排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及小品文。它们一般都具有句式整饬、平仄相配,节奏鲜明,句末押韵,好似高山流水的特点。

如:《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等尺幅千里的山水小品文,学生若没有陶醉其中反复的美读,又怎能体会语言的音韵美扣情景交融的意境?还有更多的古诗词,教师在教学时,只有指导学生反复吟诵,才能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古诗词所具有的音乐美,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美学感染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

4.读能够增强学生对文章绘声绘色,描形状貌的形象性及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的理解。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的文学作品,很值得学生品味。文学作品虽然没有雕塑、绘画等艺术类型作品那么直观,但它的形象性却是一般艺术样式所无法比拟的。在文学作品中,绘声绘色的、具体生动的、可感的、概括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构成了艺术形象。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到文章语言的绘声绘色。从而在脑海里清晰地浮现出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画面,生动地再现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

如: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的高潮部分:描写鲁达如何三拳打死镇关西的情节,施耐庵独具慧眼,敏锐地把握好写作的角度,从味觉、视觉、听觉捕捉主体和喻体“质”的相似点,第一拳,打得郑屠脑袋好同油酱铺;第二拳,打得郑屠脑袋开了彩帛铺;第三拳更精彩,形似做了全堂水陆道场,如此语段,让学生读来有味、有色、有声、有形、有神、有情,照射出鲁智深嫉恶如仇、勇猛刚强的光彩形象。若此时只用一段截取的视频代替学生的朗读品味,课堂可能会热闹,但学生的收获呢?

初中教材中,也不乏含蓄隽永、耐人寻味的优秀作品,更值得我们引导学生朗读品味。含蓄,是指用少量的、具体的、可感触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把诗意藏在富于概括性和内涵丰富的形象中,以瞬间表现永恒,以有限传达无限,以少胜多,给人以推理和想象的广阔大地。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一“攀”、一“倾”、一“缩”努力挣扎攀上月台的背影,不知给了读者多少丰富的想象,让多少人潸然泪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观书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这些话语道出了反复朗读对于理解文章含义所起的重要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教学诗歌时,只有指导学生反复地朗读,才能让学生将文章中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涵更好地品味出来,从而更好地欣赏到文章的含蓄美。

综上所述,我始终认为,读,默读,朗读,诵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最基本的方法。不细读、熟读、用心读,就不能感知语言文字,不能理解吸收营养。语文课堂还是应该书声朗朗。

(作者单位:四川夹江县三洞中学)

上一篇:面试随机应变的技巧下一篇:多人互动小游戏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