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舆情调查报告

2024-07-31

社会舆情调查报告(14篇)

1.社会舆情调查报告 篇一

中国社会伦理舆情年度报告

《中国社会伦理舆情年度报告(-)》26日在于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首届网络伦理论坛上发布。报告指出,根据-的数据显示,制度伦理、职业伦理、人际伦理的舆情热度排在前三位。制度伦理舆情事件数量最多,这一领域的伦理冲突主要集中于行政权力和私权之间的冲突。职业伦理中,警民关系、医患关系是两个热点。企业伦理舆情集中在企业提供产品服务的安全性方面。人际伦理方面,与老人、儿童、青少年、孕妇等相关的舆情词汇成为高频热词。此外,在家庭伦理领域,与一老一小相关的伦理舆情能在很大程度上代表当下的社会伦理现状。

《报告》提出,当代伦理秩序的重建,以社会结构的变革——从家族到家庭、从熟人到陌生人、从现实到虚拟的变化为背景。对此,重建伦理价值体系,首先需要借助大数据等量化研究方法呈现网络伦理舆情状况,结合质化研究方法,探究伦理失范的症结所在。其次,深入剖析传统伦理价值体系中具有活力的文化资源,探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第三,借助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以理性的态度加以客观解读,引导公众在讨论中逐渐达成社会共识,实现构建和谐有序社会伦理价值生态的目标。

报告由“场域视野下的网络伦理舆情评估”“网络伦理舆情高频词词库构建”“2017-中国社会伦理舆情运行特征素描”“2017-度中国社会伦理场域舆情特征素描”四个章节组成,旨在呈现当下中国社会伦理舆情的.状况,为进一步探讨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对策提供基础。

此外,论坛设“家庭伦理与网络社会行为伦理”和“媒介伦理与媒介素养”两个分论坛,与会学者针对网络时代如何构建和谐的伦理秩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李伦围绕“网络伦理构建的着眼于着手处”“互联网公共空间与公民素质”“万物互联时代的网络伦理学”等主题作主旨发言。

本论坛由中国伦理学会网络伦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研究院承办,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联合承办。

相关消息:

26日在北京发布的一份社会伦理舆情调查报告显示,至20,中国的伦理舆情事件中,“社会与法”类事件最多,占比过半。从热点伦理事件的省域分布来看,北京、河南、广东列前三位。

3月26日,由中国伦理学会网络伦理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研究院承办,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联合承办的首届网络伦理论坛在北京举行。

本届论坛以“网络时代伦理价值体系重建”为主题,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研究院院长于丹发布了《中国社会伦理舆情年度报告(2017-2018)》。据介绍,该报告以权威数据源作为研究基础,力图尽可能全面地呈现当下中国社会伦理舆情的状况,并为进一步探讨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对策提供基础。

报告称,社会伦理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在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围绕家庭、人际、企业、市场、环境等子领域,出现了很多值得关注的网络舆情事件。

这份报告的研究显示,2017-20伦理舆情事件中,“社会与法”类事件最多,占比超过50%,“时政”与“民生”类次之,均为13%。

报告分析,从社会性事件及涉法事件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关注,说明公众对于那些具有新闻性、时效性及争议性的事件更感兴趣。

从伦理舆情事件的地域分布来看,调查显示热点伦理事件大多集中于地市级城市,占比39%,县级市及以下区域和全国范围内的事件占比约20%。一线大城市伦理事件占比最少,仅为5%。从热点事件的省域分布来看,北京最为集中,其次是河南和广东。

报告称,伦理舆情集中某些省域的现象,与该区域人口数量众多、人员构成复杂多样有很大关系。北京、广东由于自身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的优势,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更强。加之本区域媒体数量众多,用户借助自媒体参与信息传播的主动性强,为伦理舆情的发酵和传播提供了合适的土壤。

在26日举行的论坛上,众多专家学者就网络伦理的构建、互联网公共空间与公民素质、媒介伦理与媒介素养等话题展开讨论。

2.社会舆情调查报告 篇二

舆情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观点等的总和,具有一致性、强烈性和持续性, 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展产生影响[1]。在中国,网络舆情主要由网络中的媒体言论、论坛新闻跟帖、博客微博的关注情况等共同反映与形成,网络舆情是对社会舆情的反映,也是舆情在互联网上的映射[2]。

网络舆情具有信息功能、导向功能、沟通功能、监督功能, 有效控制网络舆情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对规范网络信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社会监督和稳定社会秩序产生一定的影响。网民不但通过互联网曝光一些热点事件,为加强对政府舆论监督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网民通过互联网造谣传谣,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不良影响[3]。所以,网络舆情的研究分析和管理导控是十分必要的。

2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的研究出发点是行动者之间存在的各种联系,社会网络分析采用数学方法中的图论来描述,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的是深层次的、隐藏在复杂社会系统表面之下的一定的网络模式[4]。一个社会网络由多个点和各点间的连线组成,“点”是各个社会行动者,“边”是行动者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社会网络分析就是建立这些关系的模型,力图描述群体关系的结构,研究这种结构对群体功能或者群体内部个体的影响[5]。

对于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对网络传播的信息内容进行研究,发现重要舆情内容;二是对网络中结点构成的网络结构进行研究,发现该网络的特征[3]。因此,如果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应用于网络舆情研究领域,将有助于实现系统化分析,通过定量定性方法,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得到网络舆情分析结论,进而有效地协助相关部门监控、管理互联网用户的上网行为、维护互联网舆论氛围的健康,及时地控制和规范网络信息的传播是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1]。

3基于社会网络的网络舆情分析

3.1研究方法和步骤

基于社会网络的网络舆情分析中所采用的通用的研究方法是:确定研究对象、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及存储、数据分析、 结论讨论。

选择确定研究对象。选择所要进行分析的事件或话题,确定网络舆情研究的方向,是发现舆情内容还是网络舆情结构分析。

数据采集。需要根据选定的研究对象,从网络中尤其是从论坛、博客、微薄等虚拟社区中获取相关信息,根据网民之间通过发言和回复形成交流关系、相互关注关系、互为粉丝关系等, 建立行动者间的关系数据。数据采集的方法可以通过编程实现,也可以选择适当的网络爬虫软件爬取所需要的原始数据。

数据预处理及存储。收集到的原始数据需要进行预处理才能存储分析。数据预处理首先是内容上的筛选,且有回复关系或关注引用关系等。如果社会网络很大,便于分析需要删除关系较简单的点,这些点对整体网络的特征不会产生根本影响。根据研究目的不同有时以所有帖子或博文为研究对象,有时则需要选择某一时间段内的帖子或博文为研究对象。预处理后的数据按照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的要求进行存储,建立关系矩阵。

数据分析。以存储数据为一局,选择恰当的社会网络分析指标以得到所研究网络的特征,通过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挖掘网络舆情信息。

结论分析讨论。通过上述分析结果,获得舆情网络信息, 明确舆情应对策略,采取科学的方法对相关网站进行管理和监督,并关注意见领袖,对其采取正向引导以期引导整个舆论网络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3.2实例分析

本文选取天涯网络社区中题为“京津冀一体化下的中国经济将何去何从”的主题帖及相关回复作为研究对象,时间截点从2014年4月5日20时33分到2014年4月11日13时56分,共有有效贴188个,涉及网民120人,有发帖回复关系的网民49人,有效的发帖回复关系为106个。为了充分保护网民的隐私,文中用1-49编号代表这49位网民。本文使用Ucinet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将存储在Excel中的关系数据读入Ucinet中,形成的关系网络如图1所示。

3.3社会网络指标分析

3.3.1网络密度

通过计算,整个网络的密度为0.0451,网络中关系的标准差为0.3984,网络密度值很低,表明该网络涉及的网民并未形成紧密联系,仍然比较松散。但是网络舆情是动态发展的,舆情发展后期可能会出现参与网民不断减少的情况,此时网民的凝聚力可能会增强,还应时刻关注网络舆情变化。

3.3.2凝聚子群

文中通过“成分”分析该网络的凝聚子群。如果一个图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内部成员之间存在关联,而各个部分之间没有任何关联,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把这些部分称为成分[5]。有向网络数据中的成分的定义分为“弱成分”和“强成分” 两种。

通过Ucinet对该网络分析得到7个弱成分,含有至少3个节点的弱成分有两个,第一个弱成分包含36个节点,即图中最大的连通子图,第二个弱成分包含3个节点,分别是14、34、 40。对该网络进行分析得到40个强成分,含有至少3个节点的只有1个强成分,包含5、7、15、24、30、31、41、46、48这9个节点。通过凝聚子群的研究揭示了群体内部的子结构。

3.3.3度

通过Ucinet软件得到所有网民对应节点的出入度值,出度代表回复他人的次数,入度表示被回复的次数。出度越高表示网民越活跃,入度越高表示越被关注,一般总度值越大的节点在网络中越重要,“权力”越大。

在所有节点中入度最高的两个节点分别是17和31,入度值分别是19和14;出度最高的两个点分别是31和30,出度值分别是52和9。总度数前三名分别是31、30、17,度值分别为66、22、19。这说明该三个人在整个网络中最活跃,易被其他网民关注和回复,在整个网络中处于“权力”中心地位,即意见领袖,需舆情管理部门重点关注。

同时,该网络的点出度中心势为9.635%,点入度中心势为3.255%,该网络的中心势较低,说明网络结构比较松散。中心势越接近1说明网络越具有集中趋势。

另外,由于该网络不是一个连通图,则最短路径的计算就会不准确,由此得到的中间中心度就不够准确,所以选择最大的弱成分子网,得到的各点标准化中心性分析如图2所示,分别包含度数中心性、接近中心性、中间中心性。

度数中心性一般指在网络中一个节点与其他节点有直接关联,则该节点处于中心地位[6]。该值越大,说明该网民在该网络中越活跃。

接近中心性表示一个节点传播信息时不依赖其它节点的程度。当某行动者离其他人越接近,则在传播信息过程中越不依赖其他人。一个非“权力”中心成员必须要通过他人才能传播信息,易受他人控制。所以该属性关注的是不受别人控制的能力。

中间中心性主要反映行动者在中间路径上的控制能力,如果有很多节点与其相连,其地位就比较重要。如果一个行动者占据网络中的位置越多,其中间中心性也就越高,就存在更多依赖这个中间中心点的行动者。所以该属性衡量怎样使行动者控制其他行动者的能力问题[7]。

通过对图2这三个属性的观察发现,节点31、30、17在网络中的活跃度最高,其不受其他节点控制的能力最强,节点31、 41、30对其他节点的影响控制能力最强。

3.3.4网络直径

由于该网络是不连通的,所以直接研究网络直径无意义。 计算最大弱成分组成的子网络其平均网络直径为2.163,值较小,表明节点间建立关系较容易,平均2-3个人就可以发生关系,呈现“小世界”现象,符合“小世界”理论。

3.3.5聚类系数

通过计算最大弱成分组成的子网的聚类系数为0.183,水平偏低,说明网络中节点间交流较少,未形成长期稳定的关系, 同时也说明在主题帖发表初期,参与者相互之间交流不会很多,随着事件发展和时间推移,参与者针对该主题进行广泛交流后,网络的聚类系数可能变大[3]。

3.4结论讨论

从整体上来看,这个网络舆情所组成的网络密度小、结构松散、不连通,不能用单纯的网络直径及聚类系数进行描述,所以这两个参数是基于网络中最大的弱成分组成的子网的。网络直径比较小,聚类系数较小,网民之间易于建立联系,网民之间交流较少,未形成稳定的交流关系。网络中的关键节点31、 30、17的活跃度最高,不受其他节点控制的能力最强,节点31、 41、30对其他节点的影响控制能力最强。结合前面分析,虽然节点间的关系较少,但两者建立关系则较容易。另外,对像31号这样的意见领袖需要重点关注,他们对整个网络的连接贡献较大,对整个舆情的演变起到关键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舆情的发展方向。

4管理对策研究

对网络舆情的分析不仅是对舆情内容的分析,同时需要分析舆情行动者之间的社会结构,探究舆情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通过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挖掘网络的相关特点,寻找意见领袖和核心小群体,通过对他们的引导,以达到对整个网络舆情发展的引导。

网络舆情管理具体措施分两步:第一步网络舆情的防范, 政府或相关部门充分利用论坛、微博、博客等虚拟社区主动公布相关信息,构建自己的社会网络,引导舆情发展,防患于未然。第二步网络舆情监管处理,相关组织通过网络舆情处理平台,及时分析舆情内容并持续不断的追踪舆情发展动态,充分利用虚拟社区传播快的特点,对不良事实拿出相关证据予以反驳,传播正能量,消除负能量。另外,监管部门对舆情发展后期往往疏于管理和关注,致使因关部门处理不当或者是网民对处理结果的不满而产生的一些负面消息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关注,导致舆情的发展出现新的发展动态,所以,看似结束的事件仍需要后期的舆情监督和管理。

5总结

3.论网络舆情与社会管理创新 篇三

计算机网络作为20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发明,不仅在技术领域引起了一系列的革新,而且直接导致了人类互动过程、思维方式、生活形态乃至社会结构的重新建构。美国著名的网络社会学家卡斯特尔(Manuel Castells)认为,互联网的崛起作为一件具有社会学意义的事件,正在逐步转化为当今人类生活的社会图景,一个网络社会已经崛起。[1]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使用率在迅速提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10年7月所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显示,截至201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网络普及率达到31.8%,其中30岁以上网民占41.0%。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快速提升,成为信息传播中一种最具影响力的现代媒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网络渠道表达自己的诉求。网络为网民参政议政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公共平台,拓展了民意快速传达的通道。在这种情况下,网络舆情随之诞生,并逐渐引起学界和政界的高度关注。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上明确提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目前学界对于网络舆情的基础理论研究涉及社会学、政治学、新闻传播学、公共管理等领域,涵盖了网络舆情的概念界定、网络舆情的汇集分析机制以及网络舆情的引导和控制机制等相关内容。综合来看,对网络舆情某一层面的关注相对较多,而对网络舆情的整体关注相对不足。本文拟立足于社会管理创新,从整体上对网络舆情及其控制加以探究。

一、网络舆情及其特征

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互联网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舆情主体的民众对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3]在这里,中介性社会事项既包括国家的各类方针政策、制度法规、工作措施等,也包括影响民众利益及主客体利益变化的事件、人物等。作为以网络为传播载体而产生的社会舆情,其特征与网络的特点密切相关。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便捷性、匿名性、互动性等特点,网络舆情呈现出以下特征。

1.疾速性

受网络传播的开放性、便捷性和互动性的影响,网络舆情在形成过程中呈现出疾速性特征。当现实中发生某一社会事件时,网民可以随时随地将现实中的问题移植到网络上,事件会立即受到广泛关注。网络传播突破了传统媒体传播的时空限制,使即时互动成为可能。这时网络就像一个信息的发酵场,经过网民的连锁互动,网民个体的意见可以在网络上迅速汇集起来形成公共意见,从而迅速形成强大的网络舆情。

2.无序性

网络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中国传统媒体“舆论一律”的格局,受网络传播匿名性、开放性的影响,网络舆情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无序性特征。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陈力丹教授所指出的,中国的传统媒体是世界独特的“一元体制、二元运作”:一元体制是指媒介为国家所有制,二元运作是指传媒用国家所有制赋予的政治优势在市场上获取经济收入,又用这种收入完成意识形态领域需要完成的政治任务。[4]传统的社会信息传播都有其固定的渠道并受到相应的监督,中国传统媒体的声音始终与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保持高度一致,呈现出“舆论一律”的格局。而网络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一格局。网络是一个相对宽松的、开放的、自由的信息传播渠道和舆论平台,只要在法律和政策许可的范围内,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这种信息传播格局下,信息掌控权不再由国家独占,网民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一方面由于国家对信息监督日趋弱化,网络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缺乏必要的过滤;另一方面网络的匿名性和便捷性导致信息的发布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于是,一些非理性、情绪化的言论及一些虚假信息得以借机传播,由此造成网络舆情传播的无序性。

3.放大性

网络传播方式的独特性以及网络信息汇集手段的多样性,使得网络舆情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对社会事件的放大性特征。一方面,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社会空间,网络信息呈现出数字化特征,克服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实体介质限制,网络可以瞬时汇集海量的信息,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评论汇集在一起,并通过网民不断地选择、强化而得以再呈现,这就构建了一个事件的全景图。另一方面,网络媒体通过专题论坛、BBS、博客、新闻组、电子公告牌等各种信息汇集手段,就某一社会热点事件设置相关主题,组织网民展开广泛讨论,各种观点相互碰撞汇集。正是这种全景式的事件解读和各种观点的碰撞,无形中对社会事件起到了发酵作用,使网络舆情在传播中呈现出放大性特征。

4.隐匿性

网络使用的匿名性使得网络信息发布终端缺乏控制,造成网络舆情传播的匿名化和去责任化。这一方面使部分网民更加愿意表达自己真实的态度和见解,有利于政府了解真实的民意;另一方面也使网民的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能力日趋弱化,部分网民情绪的发泄失去了理性,从而导致社会传染效应,造成舆情风波,影响社会稳定。

二、网络舆情对社会的影响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日益成为网民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渠道,网络舆情日益成为社情民意的集中反映,但同时网络也越来越成为广大网民发泄情绪的场所,甚至成为各种政治力量相互较量的舞台。网络舆情在当前的发展状况及对社会的影响可以说是利弊参半,不容忽视。

1.网络舆情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网络舆情的发展日益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主要表现为以下3点。

(1)助推社会事件的解决。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民结构的日趋成熟,网络日益成为广大网民参政议政的平台,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社会事件的解决。自从2006年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正式开通以来,广大网民对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网站热切关注,并就各种社会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各大门户网站也就相关社会事件进行广泛的民意调查,以汇集民意。可以说,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关注点的变化和一些事件的发展动向,网络舆情的力量得以凸显。例如网上对浙江“吴英案”的议论就体现了人们对现行法律制度、金融制度改革和社会公平的期盼。

(2)促进政府部门作风的改善。从网络的发展现状来看,网络媒体已经超越传统媒体“舆论一律”的阶段,使得信息掌控权被重新分配,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和主导者,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媒体的信息霸权,打破了信息处理和传播由政府一统天下的局面,对政府部门的作风起到了积极的监督作用。在轰动一时的温州“7·23”动车追尾事件中,从事故发生到紧急救援及善后处理都引起了众多网友的积极关注,强烈的网络舆论声音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该事故的救援和善后处理过程中,网络舆论的声音一直在挑战着政府部门的传统作风和工作能力,充分体现了网络舆情对于促进政府部门工作作风改善的作用。

(3)帮助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网络舆情反映了民众的社会态度,是政府汇集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日益受到政府的高度关注。目前各级党委、政府在日常工作中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征集民意、收集舆情,领导干部的博客、政府与民众的在线互动成为新的政治景观。可以说,网络舆情对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毒奶粉”到“地沟油”再到“瘦肉精”、“染色馒头”等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经过网络讨论引起了整个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促使国家把食品安全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网络舆情对社会的消极影响

网络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我们不仅要看到网络舆情发展带给社会的积极影响,而且要看到网络舆情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4点。

(1)网络舆情的疾速性容易激化社会矛盾。据以往的经验,社会上的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一般两三个小时后就可在网上出现,6小时后便被多家网站转载,24小时后网上的跟帖和讨论就可以达到高潮。[5]在此过程中,政府主流声音与民间非主流声音进行着相互较量。政府对于社会突发事件的及时介入和积极回应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关键;而政府的沉默则为非主流声音的介入创造了机会。网络舆情传播的疾速性和匿名性导致舆情传播主体的去责任化,情绪的宣泄往往盖过了理性的判断,再加之网络舆情传播的放大性特征,很容易出现私人问题公众化、一般问题政治化的情况。而一旦网络行为延伸到现实社会,就会造成群体性事件,激化社会矛盾。湖北石首“6·17事件”经由网络助推最终酿成极其严重的社会群体事件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对政府的应对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网络舆情的无序性容易传播社会谣言。网络的开放性、便捷性和匿名性使任何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制作者和传播者。但受社会转型期结构性压力的影响,网民往往缺乏必要的理性和责任心。网络舆情的无序性传播造成各种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有的较为准确地揭露事实真相;有的断章取义,有所偏颇;有的掺杂个人情绪,故意混淆视听,散布虚假信息,造成社会谣言在网络上迅速传播。而这些谣言在得到澄清之前会逐渐引发出具有新的倾向性的网络舆论,越来越偏离事件的真相。由日本核电站发生爆炸与核泄漏事故引发的中国的抢盐风波就是源于“食用碘盐成了防核辐射良方”的网络谣言。网络谣言混淆了大众视听,易引起社会恐慌,激发民众的不良情绪,严重扰乱社会秩序。

(3)网络舆情的放大性容易干扰政府工作。法国社会学家勒庞认为:“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并且只有在这些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新的特点,它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人所共有的特点。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6]当这一群体意见形成之后,无论对错,都会成为群体极力维护的观点。由于受网络舆情主体利害关系的影响,舆情不一定都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群体的观点也不一定都是正确的。网络舆情的放大性往往会对公权力过度施加影响,一些错误的舆情对政府决策产生压力,进而严重干扰政府的工作。比如强大的网络舆论会干扰司法的独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

(4)网络舆情的隐匿性容易被敌对势力所利用。网络的隐匿性使网民能以“隐形人”的身份在网上自由发表言论,从而导致网络有可能成为敌对势力发表虚假信息、散布反动言论以对抗政府的工具。一些敌对势力通过建立网站和机构,操纵网民制造并传播网络谣言,对社会焦点事件和敏感事件进行恶炒,攻击我国政治制度,夸大国内社会矛盾,同时不遗余力地美化、渲染西方政治制度,在意识形态、思想文化领域制造事端,煽动网民的不满情绪,严重威胁我国政治安全。

三、强化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网络舆情良性发展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矛盾多发期,新型社会风险不断涌现,部分民众的负面社会心态比较突出,社会管理面临巨大挑战。社会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应对社会风险,解决社会问题,弥合社会分歧,从而推动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更加公平合理地配置和分配。而网络舆情作为广大网民参政议政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公民行使社会参与权的重要表现之一,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管理就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政治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也为民众的社会参与提供更加公平的机会。因此,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是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应有之义。

1.拓展社会管理领域,将网络管理与现实管理结合起来进行整体管理

所谓整体管理就是要把网上和网下结合起来,即把虚拟和现实结合起来,进行整体管理。网络舆情并不仅仅是网络行为,它是现实行为在网络上的反映,且会反馈于现实行为。网络舆情的主体——网民,是集虚拟与现实于一体的,要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就必须把它纳入到现实管理中来,做到统一管理。这就要求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把网络管理和现实管理纳入到统一的管理机构中,实行统一的法律法规,而不能够将网络和现实割裂开来实行条块分割管理。也就是说,现实的立法、执法机构同样有权对网络行为实施管理,而现实的法律、法规同样适用于对网络行为的约束。针对网络舆情的主体同一性的特点,要不断完善现实的立法和执法,以实现对网络舆情的整体管理,在特定情况下也可以针对网络行为单独地立法和执法。

2.优化社会管理机制,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动态管理

所谓动态管理就是要对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实行实时监控管理。网络舆情的形成,本质上是许多网民面对同一社会焦点事件而表现出来的相对自发、没有组织、不可预料、缺乏固定规则和很不稳定的集体行为。基于网络舆情形成的特点与形成过程,在网络舆情管理的具体实践中,要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对舆情发展的每一步进行实时监控管理,收集真正的社情民意并予以正确引导,避免虚假舆情的爆发。

3.善用社会管理主体,注意对网络舆情的开放管理

所谓开放管理就是要重视民众的智慧,让全民参与到网络舆情的管理中来,以提高网络舆情管理的高效性。网络舆情管理不仅是政府的事情,也是全民的事情。民众的绝大多数是有觉悟的,素质是好的,他们是网络舆情的主体,只有广大的民众都参与到网络舆情的管理中,主动地加强自我管理和全民管理,才能提高网络舆情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加强网民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号召网民争做有责任心的、理性的网民;另一方面要拓宽网民参与管理的途径,设立相应的信息反馈机制,遇到虚假信息或反动言论时,要通过相应的途径如举报电话等及时向政府反馈,让政府及早做出回应。

4.更新社会管理理念,加强对网络舆情的人性化管理

所谓人性管理就是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对网络舆情主体的人文关怀,进行人性化的一对一的服务式管理。社工介入无疑是一个有效的人性化管理方式的尝试。社工可以依托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理念和特有的专业技能,对个别特殊网民进行疏导和引导,积极培养网络中的“意见领袖”,借以影响更多的网民,从而引导网络舆情良性发展,以达到管理的目的。

总之,网络舆情无论是作为社情民意的集中反映,还是作为网民参政议政的表现形式,都表现出了不同于传统社会舆情的传播机制和特征,对当前的社会生活造成了双重影响,对网络舆情进行积极引导和科学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如何提升网络舆情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是当要社会管理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1] 郑永强.国内外网络社会学研究综述[EB/OL].(2009-02-26)[2011-03-05].http://www.sociology.cass.cn/shxw/zxwz/t20090213_20552.htm.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0-07-15)[2010-08-11].http://www.cnnic.net.cn/wploadfiles/pdf/2010/7/15/100708.pdf.

[3] 李昌祖,张洪生.网络舆情的概念解析[J].现代传播,2010(9):139.

[4] 胡泳.中国语境下的网络“舆论场”[EB/OL].(2009-04-11)[2011-02-10].http://huyong.blog.sohu.com/114149458.html.

[5] 姜胜洪.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其引导[J].广西社会科学,2009(1):3.

4.如何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 篇四

及时全面准确地搜集分析人民群众的思想动态、心理情绪、愿望心声以及带倾向性的社会动态等,是我们正确决策、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重要前提,是党和政府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带领群众一道前进的重要基础,归根到底是我们党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基本功。现实中,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对群众的利益视而不见,对群众的疾苦麻木不仁,对群众的情绪和愿望心中无数,对社会舆情无所用心,往往凭个人经验和主观臆断决策,损害群众利益,违背群众愿望;有的官僚主义严重,不会也不愿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对群众的合理要求推诿扯皮,采取一躲、二推、三拖、四哄的态度,致使许多小问题拖成大问题,新问题拖成老问题,简单问题拖成复杂问题,导致群众情绪激化;有的对重大社会舆情若明若暗,缺乏预警,等到事态发展成突发性事件后又手足无措,简单地把专政机关推到第一线,加重了群众的对抗情绪,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决定》提出:“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举措。

第一,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必须时刻强调的永恒话题。要通过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调研制度、群众接待日制度、基层联系点制度等,开辟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多种渠道,及时捕捉群众的“第一信号”,把握群众的第一愿望。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民主观、权力观的教育,使广大干部牢记党的宗旨、牢记“两个务必”、牢记共产党人只不过是人民大海中的沧海之一粟,真正做到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解民忧,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在帮助群众中了解群众心声,在服务群众中把准群众脉搏,在奉献群众中体验群众情绪。

第二,健全人民群众信访渠道畅通机制。坚持疏导、化解原则,最大限度地方便信访群众,让群众有说话之处、诉苦之处,从群众来信来访中关注社会动态,掌握深层次、动态性、预警性信息。要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信访处理机制,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解决在基层,不能把矛盾上交,更不能视上访群众为“刁民”,粗暴地对待上访群众;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对于不合理的要求或者虽然合理但一时无法解决的,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

第三,加强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型传媒的信息搜集和分析。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无论从用户规模、业务应用、技术实现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仅1998年至2004年6年间,我国互联网用户数就从117.5万发展到近9000万,互联网站从3700个发展到63万个。我国手机短信每年高达两千亿条。尽管网上信息、手机短信内容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但作为一块正在加速膨胀的思想阵地,加上其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人们愿意通过这类渠道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去伪存真,还是能从中了解到民情民意的。因此,在加强互联网、手机短信管理的同时,组织力量开展信息汇集整理和分析,对于全面掌握社情民意很有意义。

5.社会舆情调查报告 篇五

关于建立社会舆情信息工作制度的通知

各办事处党总支、各村委会、各企业: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指导性,进一步提高领导意识形态工作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特制定社会舆情信息工作制度。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紧紧围绕全乡工作大局,密切关注国际国内大事,准确把握何坊经济社会发展大势,以网络建设

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提高舆情信息工作质量为重点,建立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更好地为乡委、乡政府工作大局服务,为乡委、乡政府决策服务。

二、工作重点

1、加强社会舆情的收集报送。社会舆情包括公众对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认识或看法,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图书等媒体反映出来的舆论动态,互联网及手机短信等反映出来的思想动态等。收集报送社会舆情的主要内容是:社会各界对党中央、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重大活动的思想反映;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思想反映;社会生活中值得注意的倾向性问题,深化改革中部分干部群众思想上产生的模糊认识和疑虑、困惑;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思想观点、因素和意识形态领域值得注意的问题;干部群众对本地发生的一些重大社会性事件的思想反映。

2、加强宣传领域工作动态和意见建议的收集报送。主要包括:贯彻落实宣传思想战线重要部署的进展情况;开展理论武装、舆论引导、思想教育、文化活动、文明创建、对外宣传及文化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工作举措和成效;对宣传思想领域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探索;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经验、做法尤其是特色性工作和亮点;对宣传思想战线重大举措、重大部署的思想反映和意见建议等。

3、加强网上舆情信息的报送。内容主要包括:网民对乡内外重大事件的思想反映;网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思想反映;网上舆情动向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分析;乡内外网站、电子媒体有关我乡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重要舆论动态和值得关注的问题。

三、网络建设

为保证舆情信息灵敏高效,重点建设三个网络:

1、乡委宣传办内信息网。制定乡委宣传办干部舆情信息工作考核办法,充分发挥积极性,人人动手做舆情信息工作。

2、各办事处、企业、村。各办事处、企业、村要确定一名以上舆情信息员。

3、机关单位网。积极鼓励乡机关各部门加强舆情信息工作,原则上乡机关各部门都要确定一名社会舆情信息员,经常性报送社会舆情信息。

对乡委、乡政府重要决策、重大部署的舆情反映,对乡领导或上级党委宣传部门要求收集的重要舆情,要及时抽调有关人员,组成专题舆情收集分析小组,开展专题调研。

四、工作机制

1、建立社会舆情信息工作责任机制。各单位要落实专人,包括负责人和信息员,负责人和信息员应具有较强的政

治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搜集、整理的社会舆情信息,原则上要经过负责人审核同意方可报送。

2、建立舆情信息工作考核激励机制。制定出台相应的考核制度和舆情信息报送采用情况通报制度,将舆情信息工作经费纳入部工作经费统筹,用于对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以及工作队伍的培训。

五、工作管理

1、社会舆情信息工作的宏观管理由区委宣传部负责。每年召开1次社会舆情信息工作会议,传达有关精神,总结交流经验,通报有关情况,部署下步工作,对工作成绩突出的进行表彰,并对信息员进行业务培训。及时下发社会舆情信息的需求要点。一般每半年通报一次各单位报送信息的采用情况。

2、各乡镇、街道和区直机关部门负责对本地本单位舆情信息报送工作的日常管理,经常了解工作的开展情况,督促信息员按照要求报送信息。要注意根据不同时期的形势发展变化、本地本单位所掌握的突出问题和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有计划地协调舆情信息报送工作,提高信息质量。协助区委宣传部抓好重要舆情的收集分析工作,指导信息员开展工作。

3、为舆情信息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各乡镇、街道

和区直机关部门所在单位的党组织要高度重视社会舆情信息工作,努力为舆情工作人员开展工作创造条件,在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在参加会议、阅读文件、调查研究等方面创造条件,支持反映真实情况,切实保护舆情信息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广大舆情信息工作者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明确任务,按照“要精、要管用”的要求,加强舆情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报送工作。

六、报送办法

传真:5446547电话:5446552电子邮箱:hfx@126.com

通信地址:中共何坊乡委宣传办公室

6.舆情分析报告 篇六

1、近期食品添加剂事件火热,如美国大肠杆菌、台湾塑化剂等。

作为餐饮行业食品添加剂问题出现后,包装食品检验严格,不少包装食品已经暂停使用导致新鲜蔬菜水果等原材料成本大幅度上涨,因此原材料上涨成为近期领导最为关心和头疼的问题。

2、6月23日北京惊现大雨,城区数百路段和小区发生积水,有的地区出现交通、电力中断的情况。下雨给员工上下班出行都带来不便,天气变化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3、大江南多半为外来打工人员,生活压力以及北京不断增长的物价,工资报酬是他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不少员工提出希望涨工资的要求。

4、早晚高峰公交车堵车严重,每天要长时间浪费在路上,因此

地铁是很多员工上下班首选。而昨日地铁四号线动物园出现1死多伤事故,不少人在问:“什么才是安全便捷的出行方式”?

二、三季度舆情发展趋势预测

1、工资是否能够有所上调。

2、堵车何时才能有所缓解。

北京大江南国际酒店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7.社会舆情调查报告 篇七

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 出现了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形式, 对于杂志、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 社会文化导向、社会舆情风向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新媒体环境中, 可以通过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的形式进行信息传递, 并且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实现信息的即时传递, 更容易产生各种社会舆情。基于此, 在新媒体环境下, 必须对社会舆情进行有效的监测和引导, 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

二、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社会舆情监测的重要性

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 通过微博、论坛、门户网站等方式, 能够对各类信息进行迅速的传递和反映, 从而加速社会舆情的发酵。在全世界范围内, 平均每天都会产生上亿条新的信息, 并且复杂多样, 很难掌握和把控。在爆发性增长的信息基础上, 一些企业已经开始采用媒体监测的方式, 获取对自身发展有利的信息, 从而分析和掌握相应的舆情。[1]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 人们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更多地选择网络的形式, 很多门户网站、论坛等也成为人们进行信息交互和沟通的渠道。而与此同时, 也出现了很多不利的因素, 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对此, 如果不进行有效的监测, 将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 在新媒体环境下, 对社会舆情进行有效的监测的意义十分重大。

三、新媒体环境下社会舆情传播的新特点

在现实社会中, 对于某些事件的反应, 称之为舆情, 如个人意见的表达和个人情绪的发泄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 会在社会中形成一定的影响力。随着新媒体的普及, 社会舆情的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在新媒体环境下, 与传统媒体环境相比, 社会舆情传播具有很多新的特点, 如去中心化、交互性、及时性、瞬时性、便捷性、草根性等。新媒体摒弃了传统媒体中的传播中心, 任何人、任何事都可能形成社会舆情。新媒体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互动方式, 能够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互。[2]用户通过微博、论坛等, 能够及时了解社会动态, 并迅速作出反应。用户通过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 都能够连接网络了解信息。人们可以通过各大论坛免费发布信息, 实现传播媒介向草根大众阶层的普及。

四、新媒体环境下社会舆情的引导方向

(一) 转变观念, 准确定位

对于社会中发生的各类事件, 人们通常更为关注负面消息, 并对事件主体的处理行为进行关注。例如, 对于公共突发事件来说, 人们通常会关注政府的行为和权利的行使。因此, 政府部门应当在负面情绪中对正面意义进行挖掘, 对社会舆情因势利导, 使其回归理性、正义的方向。在突发社会舆情中, 政府部门应当在最佳的时机对社会舆情的发展进行引导。[3]例如, 早期介入对社会舆情传播的控制, 能够对社会舆论进行良好的把控, 从而更好地化解矛盾, 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在对待社会舆情的态度上也应进行转变, 改变过去慢热型的方式, 积极了解事件的始末、动态、发展等, 深入地进行调查, 明确事件缘由, 从而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对社会舆情进行引导。

(二) 舆情引导系统性的加强

为了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好地引导社会舆情, 应当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 在社会舆情即将爆发的萌芽阶段, 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引导。通过良好的社会舆情预警机制, 能够尽早地发现未来可能爆发的社会舆情, 提前进行情绪疏导, 缓解和控制社会舆情的发生。在新媒体环境下, 由于信息具有很多的传播方式和渠道, 因此使得社会舆情引导的难度大增。因此, 在社会舆情的引导当中, 可以通过官方网站、贴吧、微博、 论坛、百度等多种渠道进行信息的发布、反馈、了解、搜索等。 通过这些方式, 及时满足公众的知情诉求, 缓解群众的不满情绪, 从而引导社会舆情。在舆情引导中, 如果引导恰当, 能够实现社会舆情的消退。但是如果没能进行有效的引导, 甚至可能产生反作用。因此, 应当注重对社会舆情引导的后期反馈与沟通, 让民众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 彻底平息民众的不满情绪。

(三) 及时准确地收集处理信息

在新媒体环境下, 要想更好地对社会舆情进行引导, 必须掌握和了解详细的信息, 并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应当采取多样化的手段, 时刻关注社会舆情动态, 扩充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 对于不同行业和阶层的态度都要进行了解。对于收集到的信息, 应当进行仔细甄别, 从中得到真实、有效的信息。 信息技术人员还应当对信息来源进行深度挖掘。[4]对于收集到的信息, 应当进行良好的整理和分类, 从而推断信息产生的原因。在收集和处理社会舆情信息的过程中, 应当建立常态化的机制, 提高对技术处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尤其是在新媒体环境下, 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处理技术, 才能够更加高效地处理社会舆情信息, 从而更为有效地对社会舆情进行正确的引导。

五、结语

在当前的社会中, 基于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的发展和应用, 产生了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方式。相比传统的媒体形式, 新媒体具有很多特点, 因而对社会舆情的监测和引导来说, 也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因此, 在新媒体环境下, 应当充分认识到社会舆情监测的重要性和信息传播特点, 采取有效的方式进行正确的引导, 从而确保社会环境的稳定。

摘要:新媒体技术逐渐应用于很多领域, 因而使得社会舆情环境更为复杂, 舆情的监测与引导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对此, 政府部门要想更好地发挥其治理能力, 保证良好的公信力, 在新媒体环境下, 就必须对社会舆情进行有效的监测与引导, 保持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 才能够促进社会的稳步发展和经济的持续提升。基于此, 本文结合新媒体环境下社会舆情监测的重要性及传播特点, 对其具体的引导方向进行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社会舆情,监测与引导

参考文献

[1]陈阿娜.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的舆情传播与舆论引导[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6) :104-108.

[2]许正林.新媒体环境下舆论引导的特点与运作模式[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03) :81-91.

[3]许典利.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研究——基于新媒体环境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5 (03) :20-23.

8.社会舆情调查报告 篇八

关键词 社会舆情事件 高校 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愈发地处于世界的顶端,可精神文明建设渐渐地偏重失衡。“我爸是李刚”、“小悦悦事件”、“扶老太遭连环索赔”、药家鑫等社会事件连续发生,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了严重冲击,我们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愈发艰巨。本文将从社会舆情事件分析,结合高校思政教育的特点,提出几点思考。

1 社会舆情事件描述

事例一: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陈及时、何东旭、方招等15名同学在长江荆州宝塔湾江段野炊,因救两名落水儿童,陈及时、方招、何东旭三名同学不幸被江水吞没,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事例二:2009年11月14日,万鑫扶起摔倒的老太,但老人及其子女称其是肇事者,起诉并要求其父母赔偿。一审时多人证明少年清白,法院驳回老人诉讼请求,老人不服上诉。二审开庭这天,老人撤诉。

事例三: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当小悦悦被送进医院时,已经脑死亡。八天之后,小悦悦离世……

众多的社会事件无一不表明:中国传统的美德如“爱幼扶老”、“见义勇为”等在物质文明建设高度发展的今天在渐渐地迷失。是什么让我们在见到需要帮助的人面前踌躇不前呢?当互相帮助成了奢侈,当信任变成了敲诈砖,作为孕育“祖国花朵”的我们,教育又将何去何从?

究其原因,归根在于引导与教育。在网络信息化、多元化的今天,高校是青年人培养的摇篮,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定位培养教育大学生,促使其往我们所期望的方向进行呢?

2 高校思政教育形势严峻

在网络的舆论渲染下,大学生从小建立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严重冲击。在“老人该不该扶起”的网络博弈中,大学生的选择受到考验,甚至意志薄弱者容易受到影响,往社会所希望的相反方向发生。例如事件三引发“人性冷漠”的网络思潮。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特殊的社会转型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现期。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每天都接受大量的信息,优秀的文明成果和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一同涌入,复杂的社会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思政教育尤其重要。

思政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环节,但所起到的作用往往可能会被大家所忽视。现在的社会、家庭、学校,总是以学习成绩来辨别学生的好坏,对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方面不可避免地放松。一味地强调成绩,而忽视教育学生学会怎样做人,这造成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错误定位。

结合事例一,我们可以看出,长江大学英雄的事迹体现了高校的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在思政教育上面临严峻的形势。

(1)思政教育中道德教育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物质文明高度发达,造成了社会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冲击着大学生的象牙塔。从事例二可见,当学生的知识架构与现实社会环境相冲突时,学生的人生、世界观和价值观都被误导。所以思政教育要与社会大环境结合,当社会舆情事件发生时,要及时地予以引导。

(2)思政教育不免流于形式。在高校的思政教育课上,老师总是讲一些相对肤浅的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理论的皮毛,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求,使课堂显得枯燥无味,容易造成只是应试教育,并没有很好地起到塑造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作用。

3 与时俱进,提高实效性

当今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络越来越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信息、进行思想交流的重要渠道和平台。思政教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网络多元化、社会思潮汹涌的当代,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战略任务。

(1)坚持正确的舆论方向,树立开放式的思政教育观念。高校思政教育要适应社会大环境的发展,就必须更新思政教育观念。一方面,要坚持正确的舆论方向。这就必须以先进文化的前进方面为导向,积极引导学生努力弘扬民族文化,培养爱国热情,发扬传统美德,传播先进文化。在社会舆情事件发生后,明确是非,坚持社会正气,不随波逐流。另一方面,樹立开放式的思政教育观念。随着信息化时代改革的深入,传统的教育观念势必滞后。因此,高校的思政教育应该实施“走出去”原则,加入网络一体化、信息交互化的新特点,明确丰富思政教育的内涵,以此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2)改变传统的思政教育灌输模式,寻找思政教育的新模式。传统的教育方式是直白单一的说教性、填鸭式,容易引起学生的淡漠、反感甚至抵触。所以寻找新的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教育,才能达到寓教育于无形之中,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新形势下,思政教育要以有新意而又有实效的载体进行,创新和变通管理模式,与时俱进,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始终要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度为基准,着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以此达到共赢的局面。例如:结合事例一,举办思政教育活动,改变了传统的教师“灌输”方式,引进了师生“交互式”交流方式。通过以班级为单位,让学生自由组织,形式多样开展系列思政主题教育活动,旨在通过活动加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奉献精神,加强社会道德教育。最终学生反馈结果良好。

(3)建立网络新阵地,加强信息化监控。网络信息的多样化与广泛化,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知识文化需求,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全面而又丰富的内容。这要求思政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建立“网络思政教育阵地”,增加信息传播渠道的可控性。首先,建立思政教育的网络新阵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念、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握正确的舆论方向,引导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场鲜明地引导重大政治问题,努力打造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其次,建立健全应急机制,增强调控性,即时应对社会网络舆论事件,利用网络新阵地,防止流言、谣言或妄言的传播,舒缓师生的情绪,加强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

4 结束语

“小悦悦”事件、药家鑫事件等社会事件的连续发生,给我们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敲响了警钟。针对社会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我们要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在育人和管理中的作用,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李新伟,朱玉飞,王春玲.高校应对微博公共事件舆情的策略研究.思想理论教育,2012.7.

[2] 王灵芝.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中南大学,2010.10.

9.2010舆情分析报告 篇九

2010年是我省实施法律援助民生工程的第二年,截止到11月30日,靖安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共解答法律咨询981人次,办理各类法援案件185件,其中刑事15件,公证15件,民诉22件,行政26件,非诉讼调解案件107件。

一、法律援助情况分析

(一)农民、农民工仍是法律援助的主要对象

从法援咨询和案件办理情况来看,农民、农民工的法律咨询人数686人次,占咨询总数的69.9%,援助人数106人,占援助对象总数的56%。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①侵害农民、农民工劳动权益。部分企业主不按规定为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障手续,导致发生工伤事故后农民工不能及时得到赔偿,引发纠纷;一些中小企业,不注重对企业员工的培训,招收农民工时,即招即用,增加工伤事故及其纠纷隐患;由于农民工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依法维权意识差,许多人不与用工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致使工伤事故发生后,维权难度很大。②农村中雇员损害赔偿纠纷增加,此类案件主要发生在农村无建筑施工资质的建筑队,雇主、包工头或者雇工多无安全意识,在工作过程中无保护措施,政府也难以监督管理。③行政申请类案件增长幅度较大,当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及社会生活成本的增加,导致部分群众生活十分困难,为保障基本生活,他们往往向政府提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及发放救济金请求。

(二)婚姻家庭纠纷居高不下,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婚姻家庭纠纷位居咨询总数的第二位,占27%。婚姻家庭方面的咨询主要集中在离婚的程序、夫妻共同财产认定与分配、子女抚养权与探视权、无过错方请求损害赔偿、债务分担、家庭暴力等方面;从反映的情况看,婚外恋、夫妻长期分居是造成婚姻家庭破裂的主要因素。其中,未成年子女犯罪现象值得重视。一些父母由于长年分居又忙于生计,对子女疏于教育与管理,导致其子女沾染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气并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点在刑事法律援助案件中表现的尤其明显,15名刑事受援人当中有7人为未成年人。

二、舆情分析及对策建议:

1、农民工群体因数量庞大且流动性较强,文化水平不高,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此,我们的法律宣传工作应更具针对性,重点放在建筑、制造、服务业领域和私营企业中,要广泛深入宣传《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增强用人单位及劳动者的法制观念。同时,建立和落实相关职能部门的联动机制,加强劳动监察,对企业用工做到全程跟踪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切实维护农民、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另外司法部门在发现农民工因讨薪、工伤、交通事故,要求提供法律援助时,应主动介入。人民法院也应及时受理快审快办,对经济困难的当事人,应按照《关于司法救助与法律援助衔接工作中若干问题的规定》,在缴纳诉讼费方面给予一定的减免。

雇员损害赔偿案件的发生原因主要是发生在农村,当事人往往没

有安全意识,对此应让基层司法所加强与村委会的联系,双方共同开展安全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农民工的安全意识,减少类似事故的发生。对于行政申请社会保障类案件,基层法援工作站应充分发挥职能,与村(居)委会、民政所等部门加强联系,为困难群众申请社会保障待遇开辟绿色通道。

10.社会舆情调查报告 篇十

为正确引导和管理好反腐倡廉网络舆情,董地乡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正确引导网上舆论,推动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保证了广大网民的意见与建议得到及时反映、反馈、答复和办理,畅通了民意渠道,提高了政府公信力。

一是加强领导。该乡成立由乡纪委书记任组长的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一支思想政治素质高、政治敏感性强、有一定业务水平、责任心强的网络舆情信息员和网络评论员队伍,每天早、中、晚三次定时浏览乡内外重要网站、论坛,密切关注、分析研判、收集本乡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围绕群众关注的涉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热点、难点问题,每月至少撰写1篇网评文章,解疑释惑,积极引导网上舆论,开展正面宣传,主动回应社会关切。

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以乡纪委书记牵头协调领导,由派出所、综治办、党建办、司法所、科技信息文化服务中心、经济发展办、中心校等有关单位共同参与的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应对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一次或根据实际需要适时召开会议,分析和研究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事件和可能引发的重大问题,制订应对措施。

三是制定网络监管方案。明确网络舆情信息员和网络评论员队伍的职责、权限,建立了检查、评议、考核等一系列制度,明确乡直各单位和村负责人为网络舆情的第一责任人,要求责任人“上班先上网、天天查舆情”,利用乡党委政府的门户网站、村的“万村千乡”网页以及其他有影响力的网站开展舆论引导,采用多种方式与网民加强沟通。

四是建立网络舆情责任追究制度。及时处置、妥善应对网络舆情,确保舆情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加强正面舆论引导,回应社会关注,避免不实消息无限放大,确保舆情平稳平息。对不及时上报、处置并酿成重大舆情事件的单位将予以通报,对违规发布重大事件信息,导致发生泄密事件;迟报、漏报、瞒报有关重大信息,严重影响事件处置,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和后果的,给予相应的党政纪处分。

11.社会舆情调查报告 篇十一

关键词:社会舆情;政治教学;内涵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5-087-1

一、社会舆情的形成

社会舆情,舆者,舆论也;情者,情况矣。社会舆情,从书面上理解就是通过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带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者言论的情况。

社会舆情主要通过现代传媒手段实现:微信和新闻跟贴。社会舆情具有“滚雪球”效应,它靠一批热心市民的上贴、跟贴、转贴来造就。其形成有三个方面的诱因:第一,社会矛盾。由社会矛盾产生各种社会问题诱发意见,意见通过大众传媒扩大化、普遍化。第二,个人意见的扩展。社会问题引起不同个体的反应程度和方向不同,但可以选择网络论坛或聊天室来发表自己的见解,扩大他们的见解,引起他人的注意,不断有其他网民的跟贴、讨论、响应,个人的意见就会扩展具有意见的“聚议量”。第三,偶发事件的激发。事件是舆情形成的激发点,直接引起议论向舆论的转变。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直面社会舆情,先要了解每一种舆情的形成背景,社会影响,再进行客观地分析、评析。

二、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避免社会舆情多元分散性

社会舆情内容无所不包、无所不及,庸俗化和灰色的舆论随处可见。社会舆情以网络舆情最为突出,当代的网络文明也在产生着无数的信息垃圾,而且正日益演变成信息污染。网络是个自由发挥的空间,互联网内容包罗万象,各种文化类型、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规范都可以找到立足之地,由于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和措施,加上网络信息的海量,共享性和快捷性等原因,一些过时的、庸俗的、反动的、迷信的、暴力的信息充斥互联网,以致于网络舆情内容五花八门、异常丰富。

与传统媒体舆论相比,网络舆情具有分散的特点。传统媒体易于产生集中舆论的效果,而集中舆论容易造成社会成员的“从众心理”。网络时代的到来而有所改变,如果一个人在网上的某一个社区里得不到承认,他可以转向其他社区,这时,他采取的往往不是消极的从众措施以保护自己,而是积极地在网络中去寻找“网络知音”。此外,网络时代被认为是一个尊重个体的时代,它更承认人们个人意见的表达与个性的发展,也提供了个人发表意见的充分的技术手段。网络的匿名性使之可能成为一些人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缺乏科学的认识方法,等等,都可以成为发表情绪化言论的引子。这类言论,如果没有及时制止,得到众人响应之后,会引发不正确的网上舆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就要避免社会舆情的分散性,引导学生选择占主流导向的舆情。

三、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减少社会舆情的冲突性

社会舆情的冲突性是指社会舆情的伦理相对主义强化和伦理基础准则的冲突。在社会这个公共空间中,尤其是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网民上网具有私密性,网民在网上说什么,做什么都可以随心所欲。伦理基础准则有一定的地域性,但互联网却是全球范围内共享的,这就造成了在互联网上不同地域间的伦理基础准则相互冲突。因特网的跨地域、跨国界的性质同政府权利的管辖范围疆界的矛盾,使得一些在实体世界属于违反法规而会受到制裁的行为,一旦移到网络空间,由谁充当制裁主体以及如何制裁搞不清楚。以上这些原因造成了网络舆情的伦理相对主义强化和伦理基础准则的冲突。

互联网的兴起大大改善了公众公开表达民意的被动局面。网民的身份是隐匿的,名字也是虚拟的,没有道德的束缚,不受任何政治、意识形态、技术、文字和逻辑能力的审查,因此讨论时常常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也给一些信息造假者和谣言传播者提供了绝好的舞台。网络舆情观点的冲突层出不穷。

社会舆情的多元分散、冲突的特点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整合和新要求。所谓整合,亦可称之为聚合、统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网络舆情的聚合作用、统领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根据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意识形态要求以及倾向性“思潮”来从整体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后者则需要根据微观对象的情绪、言行来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

四、用科学的方法延伸社会舆情的内涵价值

时代在发展,教育对象的特点变了,教师要有强烈的“延伸”意识,也必须从实际出发,用科学的方法实现“延伸”的成功。

要切记生硬、牵强和一味的说教,可能适得其反,造成教育行为的失败。在一定条件下,形式影响内容。所以好的“延伸”应该是寓教于乐,不是填鸭式塞喂;是自然的点滴渗透,和风细雨式的润物细无声,而不是大水漫灌和狂风暴雨式的喷洒。注意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所以找好切入点,适当的提高是应该的,简单的,盲目的蛮干绝不可取。要善于“发挥”。就事说理,小问题可讲大道理,善举一反三,用事实说话,透过现象看本质。

素质教育与延伸社会舆情的内涵本属一体,为了实现成功的融入,一定要注意克服“应试教育”的干扰。要实现情感、过程和价值观的目标与应试能力的融入,而不是被替代。

在政治教学中延伸社会舆情的内涵价值,教师要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素质。在这里,应该特别强调的是政治教师必须学习政治理论,首先自己要能领会理解社会舆情的深刻内涵。要对现代教育理念有高水平的理解和领悟。要对政治课程标准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有精确的解读。要对中学政治教材有深刻的研究,要关注的教学改革的新进展,要自觉践行教学改革发展的事业,体现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

12.社会舆情调查报告 篇十二

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进一步明显。在技术设备的支持下,不管是人际传播还是群体传播,都拓展了其沟通渠道和范围,使得陌生人间的沟通变得更容易,网民观点也更易实现聚合反应,网络显然已经成为大众舆论传播的主要途径。

但网络也为发泄情绪提供了渠道,为社会中的“不满者”搭建了聚合平台,使这些持有相同态度的人更加聚合,情绪、看法等更具倾向性,也更易获得群体共鸣,进而影响社会心态的形成和发展。因而,在此种背景下,考察民众的社会心态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二、社会心态形成的动态性加强

在社交媒体尚未普及之前,社会心态在整个社会中的关注度其实并不高,社会心态的呈现方式也表现出现实意义上的沉默。民众对于自己情绪、态度的表达要担负更多的社会压力和情感压力,整个表达过程完全暴露在他人面前,表达成本高昂。因此顾虑太多,公开表达较少,加之缺乏有效的传播渠道,个人传播空间有限,很难形成众议。

但在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已然成为言论表达的渠道和平台,众声喧哗的趋势更为明显。网络的相对匿名性、开放性使民众在言论表达上担负的压力减轻,变得活跃积极,并逐步形成网民观点聚合。而网络中的舆论领袖会不自觉地为粉丝或网民进行议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倾向性意见的形成。

同时,社会转型期矛盾、问题的集中暴露,媒体与网民对社会各种不公平、不公正现象的频频披露,更易引起民众的共鸣,为观点的发表提供了内在动力。并且网民在观点表达上普遍都存在从众心理倾向,在一定程度上更愿意使自己的表现更加突出,因而也会变得更为极端。凯斯·R·桑斯坦在《极端的人群:群体行为的心理学》中提出“如果互联网上的人们主要是同自己志趣相投的人进行讨论,他们的观点就会仅仅得到加强,因而朝着更为极端的方向转移。”加之网民呈现出低年龄、低学历、低收入的“三低”特点,使网民在网络上的表达更为激烈、极端。

网络打破时空限制,使得言论更易获得支持,社会心态也主要侧重于变动性社会心态。社会心态中社会认知、社会感受、社会态度这些情境性、变动性内容随社会转型和变迁而变动较快、较明显。因此,在社会认知、社会感受和社会态度等方面更易受到网民言论的引导和支配,使民众处于网络舆论拟态环境之中,也更易跟随大流调整自己的认知和情绪。随着网络言论传播即时性、互动性加强,社会心态形成的动态性也在加强。

三、网络热点事件传播的不确定性使社会心态极化趋势加强

一些网络事件由于在传播过程中有新鲜元素的加入以及经过舆论领袖或是媒体的传播之后,会使其迅速成为社会舆论热点。而这些热点往往诱发对社会转型期矛盾和问题的关注,反映出民众社会心态的一些新变化,甚至通过这些舆论热点加强社会心态极化趋势。

2015年12月28日发生的甘肃永昌13岁女生偷拿超市巧克力坠亡事件就是典型例子,事件除造成大规模群体事件外,更引发全社会的一场舆论博弈。在整个事件的传播中能明显感受到网民对社会不满和心态失衡情绪的宣泄,以及由社会事件所引发的民众社会心态的极化倾向。在观点表达中,网民更多地凸显出底层意识和一种被剥夺感。这种巨大的落差感、被剥夺感找不到合适的宣泄渠道,一旦发生某一社会事件时就会很容易唤醒负面情绪。同时,网络环境的隐匿性、言论表达的情绪化和即时互动性的传播特点使得观点更易引发共鸣,变为泄愤行为。观点、言论的迅速聚合发酵,极易造成舆情失控局面。因而在当前的社会心态影响下,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特别是群体性事件的舆情预判显得尤为重要。

四、网民情绪、态度明显受到传播内容详实程度影响

由于网络言论表达的随意性、内容传播的碎片化,以及媒体报道只为求快,对内容缺乏应有的甄别,使得有些事件在传播中出现舆论反转的情况。在详实的事件背景和过程之下,网民对某一事件的看法、态度也并非不可改变。

2015年5月3日,在网络上热传的成都男司机暴打女司机事件所呈现的网民情绪、态度的转变恰恰说明了这一点。男司机将女司机逼停后当街殴打,整个过程触目惊心。此事迅速在网上发酵,声讨男司机的声音不断。但很快事件就出现了反转,女司机疑曾两次别车,迫使男司机紧急刹车。女司机很快变为众矢之的,甚至开房记录都被“人肉”出来,遭受网民的道德审判。在整个事件中,舆论讨伐焦点由一方迅速转向另一方。一方面说明当下网民对热点事件的参与度使得网络舆情发展不确定性增强;另一方面也显示出民众对于真相的追寻并不会因为网民的畅所欲言而掩盖,甚至会出现舆情反转。网民呈现的情绪和态度的转变更为直接和坚决,极化特征明显。由此笔者认为,只要有详尽的事实梳理以及新闻媒体的正确舆论引导,看似凶猛的负面舆论压力也并非得不到改观,看法、态度等社会心态表征也会作出相应调整。

五、为培育正向社会心态提供良好土壤

在此种背景下,有必要营造和改善网络舆论传播氛围,要建立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对网络舆情进行预判和研判,完善网络舆情预警等级,积极进行舆论引导,防范社会不良情绪的蔓延。同时,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缩小贫富差距,从根源上缓解网民负面情绪。个人也应提升自我修养,注重心理调节,培养健康平和的心态。

摘要:网络时代个体拥有了更为广泛的言论发声渠道和平台,网民对于自己的情绪、观点、诉求等表达得更为直接和强烈,网络已成为大众舆论传播的主要途径。面对一些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时,我们也看到了网民在社会心态方面呈现的一些新变化亟待解决。

关键词:网络热点事件,舆情传播特点,社会心态

参考文献

[1]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中心,2016-01-22.

[2]凯斯·R·桑斯坦.极端的人群:群体行为的心理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90-92.

13.社会舆情调查报告 篇十三

江苏科技大学9月份大学生舆情报告

新学期已经来临,大学生们也投入到了新学期学习当中,为更加及时地,全面地了解我在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全面掌握我校学生对一系列社会热点,难点以及敏感话题的关注程度。我们舆情调查小组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前往各个学院,深入到广大大学生当中收集广大学生中有价值,有思想的舆情信息,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收集广大学生中有价值,有思想的舆情信息,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作的前瞻性和针对性,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和发展。

关注一:新学期开始,促进学校的学习氛围。

随着暑假的结束,虽然同学们已纷纷返回学校,但学生们心貌似还没有完全归来,但是学生还是以学习为生,广大学生投入到学习当中才是重中之重。

依据党中央精神,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诸多学生组织以及班级都开展了形势各异的主题活动及班会,通过思想教育的形式对学生们进行指导,希望能将学生们的心重新拉回学校,在学校里反响很大。同学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以及态度,有人说暑假过度的放纵导致自己无法集中精力好好学习,而这适当的班会却使自己重新找回了学习的状态,应好好感谢学校。也有些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同学感到懊悔,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辜负了父母的期望,并说自己往后一定会好好学习。可以说这次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注二:由钓鱼岛事件引发的思考。

最近常常看到中日因钓鱼岛问题关系紧张的报道,9月8号日本海上保安厅于当日凌晨逮捕了7日在钓鱼岛附近海域进行捕捞作业的中国渔船船长,并将船长带到了冲绳县石垣市,中方提出严正交涉。随后中日关系局势紧张。

对此我们舆情调查小组对广大学生做了一系列的采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一些想法以及看法,有人认为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无可争议也同样无可取代,我们应该与日本抗争到底。也有认为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品行告诉世界,中国人没有刚性,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做出一些强硬的态度。但同样有同学觉得这些事情是国家的事,离自己太过遥远,谈论这些话题没什么必要。

关注三:美国撤军伊拉克。

九月一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美军正式从伊拉克撤军,七年的伊拉克战争正式宣告结束,美军从伊拉克撤军所引发的一系列遐想不得不引起各个国家对此次事件的高度关注。

为了想了解一下大学生对此次事件的一些看法或者想法,我们舆情调查小组特地对广大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入的采访。学生们对此各持个的看法,有些同学认为美国是一个强权国家,仗着自己国家强大的国力去欺压一些弱小的国家,看不起美国。有些同学认为伊拉克遭到美国的欺压不但是由于自己有吸引美国的资源,另外一个原因是由于自己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所以一个国家想摆脱他国的欺压,只有发展好自己国家的军事力量。还有一些同学对此保持沉默,他们认为这些事情与他们无关。

总结:通过一系列对同学们的调查发现,对于社会的热点,难点以及敏感话题的关注度,同学们对那些跟自己有关的话题关注度明显高于那些国际上的一些热点话题,或许社会上的一些问题已经给我们这些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以及大学生们对于社会的一些不满,这虽然对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建设带来了一些困难,但我们坚信随着大学生们思想的逐渐成熟,他们的很多看法会得以改变。

江苏科技大学舆情调查小组

14.银行支行舆情隐患排查情况报告 篇十四

根据总行“关于进一步做好XXX期间舆情工作的通知”,我行领导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舆情风险排查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与紧迫性,按照总行相关要求,结合我行实际,积极做好舆情风险的研判、排查及提升应对能力,力求工作做实、做细、做全,确保舆情风险排查工作取得实效。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根据排查工作要求,对服务质量、收费、“七不准”规定落实情况、小微企业融资、操作风险及案件、员工涉及民间借贷、理财、信用卡、房贷、不良贷款、代理代销业务以及新产品业务的风险问题等当前舆情热点提示,我行此次舆情风险排查工作重点也围绕了以下五个方面:

(一)案件和违规问题。近几年来,在行领导的正确带领下,认真贯彻执行总行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将各类违法违规案件通报传达到每位员工,以血的教训教育每位员工警钟长鸣、遵纪守法,珍惜自己的职业生涯与职工操守,规划好人生道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同时定期不定期找员工谈话,了解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引导员工积极向上。通过排查,我行员工未涉及任何重大案件,未涉及民间借贷,也未在媒体上发生过不良、违规现象。

(二)服务质量、收费等问题。对于服务质量,我行自成立以来一直为客户提供优质、真诚的服务,我行的口号就是要凭借宽敞亮丽的硬件,打响**银行在**城的服务品牌,三年来,已获得客户的认可,表扬与各种荣誉不断,但也有二次客户投诉事件(XX年),通过登门致歉与解释,取得客户的谅解,并继续成为我行的忠诚客户。一线人员高度重视服务质量,一经发现问题,绝不拖延,迅速报告解决,尽量就地消融,尽量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同是也在大堂处布置了支行与总行的投诉电话、意见簿,按季随机抽查一定量的客户对我行的客户经理及临柜服务人员进行多方位的评价,加强了监督机制。

对于收费问题,我支行已严格按照总行制定的收费标准收费,并在大堂醒目处进行各类收费项目的公示,也有收费小册子可以让客户带走细读,不存在乱收费现象。

(三)信贷及中间业务方面问题。严格按照总行制定的信贷政策执行,开展“普惠金融”工程进街道、社区宣传,将阳光信贷政策上墙公布,将客户经理姓名、管辖区域、联系方式及在岗状态上墙公布,将银监会“七不准”规定在营业大厅公告,方便客户办理业务,接受群众监督;在信贷投放上,按照支农支小支实主线和城乡居民、个体工商户、中小微企业为主的信贷投放序列倾力支持,不增加企业负担,努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行现有不良贷款**万元,正在努力消化中,其中今年新增**万元,属于企业经营不善所致,已诉讼至法院,预计今年能够全部清收。历年不良贷款**万元,均已诉讼至法院,会有部分损失。经总行审计,发生的不良贷款中,我行员工均不存在违法违规行为。

在信用卡发放、房屋按揭贷款中,积极相应国家出台的各项信贷政策,严格按规操作,严抓贷款审查过程,杜绝滥放滥发,切实防范操作风险。

在理财产品、代理代销及新产品业务营销中,我行总是先行安排学习文件,吃透文件精神及操作风险点,向客户做好充分解释与揭示风险,按规定流程操作,未发生风险事件。

(四)员工管理问题。此次员工排查问题由综合办负责,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提高全行员工舆情风险意识,共排查员工xx人,其中正副行长x人,劳务派遣工x人。对相关人员积极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对各种行为进行排查。通过排查发现,所有员工都没有通过网站论坛发帖、博客等散布各种对我行不利的消息,都具有较高的防范声誉风险意识,都能在生活作风、工作作风、学习作风上严格遵守相关管理规定,都能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勤勉尽职、依法合规”,极力维护我行网点、窗口、员工的形象,提升我行的综合竞争力,为各项业务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次舆情风险排查工作能够顺利的开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领导重视。为确保舆情风险排查到位,明确了行长主抓,分管副行长具体抓,综合办公室实施,各部门配合落实的工作机制,特别强调各部室要本着自己对自己负责的精神做好排查工作。

二是方式灵活。通过网络搜索,个别谈话,集体讨论,与媒体、公安取得联系,调阅录像等方式,围绕案件和违规问题、服务质量和收费问题、信贷及中间业务问题、员工管理问题四大重点进行了细致排查,努力使排查工作做实、做细、做全、做好,确保排查不留死角,不留隐患。

三是加强防范。针对排查出来的客户投诉事件、中间业务收费、年后犯罪分子伺机作案机率增加等可能引发的舆情风险,坚持由办公室做好舆情监测工作,并重申舆情风险应急处理机制,确保一旦发现负面舆情,能及时向行领导及总行进行汇报,积极采取多方面、多渠道处置,确保第一时间化解,防止舆情发酵和扩大。同时加强与当地公检法机关、主流媒体的沟通交流,争取有关部门、单位的支持和理解。强化内控案防管理,严禁员工参与民间借贷,严禁员工充当资金掮客行为,确保员工合法合规操作,避免因员工违法违规而引发媒体关注。

上一篇:一年级运动作文下一篇:山西公务员面试真题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