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置管操作

2024-08-17

picc置管操作(精选12篇)

1.picc置管操作 篇一

【麻醉超声】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及操作规范

2015-11-17

【麻醉超声】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技术及操作规范(转肿瘤、透析、护理等)

中国超声医学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于20世纪80年代应用于临床,90年代后期在我国开始使用,现在很大程度上已被广大医护人员和患者认可,其极细的高生物相容性导管由肘前静脉穿刺插入至上腔静脉进行轮流治疗,提供可靠的静脉通路,可以代替中心静脉置管而无中心静脉置管的诸多并发症。穿刺成功的首要条件是理想的置管静脉,对于局部血管状况好的患者可以采用肉眼观察和触摸估计的方法评估血管后置管,而对于水肿、肥胖、反复化疗以及由于长期输液等患者而言,常规方法的穿刺成功率低,如何提高穿刺置管的成功率是临床面临的一个新课题。超声引导下PICC其可以直观地显示血管的解剖结构,具有实时引导、全程可见、缩短穿刺时间、减少并发症等优势,不仅能减轻穿刺患者的痛苦,同时为护理人员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输液途径,做到“心中有数”,避免了医疗资源的浪费。特别地:在超声引导下运用MST技术完成PICC置管,将置管部位从肘窝上移到上臂,减少了肢体活动对导管的摩擦和牵拉,减少了导管受牵拉在血管内移动对血管壁的刺激,从而减少血管相关性感染的并发症,减轻了过去在肘部弯曲部位置管时患者的不适感,对长期的导管固定非常有利。一、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起源

超声引导下的PICC穿刺的使用最早是在1997年华盛顿医学中心,由一个从事危重护理的护士Claudette Boudreaus完成的,这个护士是最早的PICC小组成员。她从协助医生做颈内静脉穿刺得到经验,能够在超声引导下对摸不到的血管进行穿刺。她成功地对病人肘窝以上的贵要静脉进行PICC穿刺置入。从1999年到2001年,大约有10个护士在华盛顿医院中心接受了这些技术的专业培训。在此期间,床旁置入PICC的成功率为65%~91%。在过去的10年中,有很多的医学研究表明,使用微插管鞘技术和超声引导能极大地提高PICC置管的成功率。

不是所有的血管都能插管,超声引导是最好的方法,不能盲插。全世界每年都要置入7亿根导管,美国占30%,全部是在血管超声引导下插管;其他国家占70%,有4.9亿是盲插。

目前在美国使用超声和微插管鞘技术进行上臂PICC置管,这一技术方法成为各个医院中专业护士置入专管的“金标准”。

二、超声下PICC置管静脉的选择 静脉可分为深浅两类,深静脉多走行于深筋膜的深面并与同名动脉相伴,也称为并行静脉;浅静脉走行于皮下组织,一般称为皮下静脉(见图1)。由于上肢静脉行程较下肢短,右侧较左侧短,浅静脉表浅易寻,因此多选择右上肢浅静脉穿刺置管,经腋静脉到达上腔静脉。PICC一般选择肘部的肘前浅静脉置管,首选贵要静脉,其次为肘正中静脉或头静脉,对于无法经肘部静脉置管的患者,颈外静脉、腋静脉及下肢的股静脉、大隐静脉、腘静脉也可作为PICC的置管途径。超声引导下PICC应首选贵要静脉,因贵要静脉位于肘前,操作范围较大,适合超声人员作实时监测,同时贵要静脉入路是中心静脉置管创伤最小、并发症最少的方法,可以明显降低气胸、血胸、空气栓塞以及神经损伤等的发生率。

三、血管超声的超声仪器条件

1.用于肢体静脉检查的超声仪器应具备以下特征:极高的空间分辨率,超声频率在5M`~15MHz;较高的灰阶分辨率(具有灰阶分辨率256级的彩色图像);具有检测低速静脉血流信号多普勒功能,有助于判断动静脉血流频谱;具有彩色多普勒或能量多普勒功能,有助于确定小静脉及显示血流。

2.探头类型及频率:上肢静脉比较表浅,应使用7.5M~10MHz的线阵探头,更高频率的探头有时效果更好。下肢静脉一般使用5M~7MHz线阵探头(锁骨下静脉,肢体粗大者,位置深在静脉需使用3.5MHz的凸阵探头)。

3.预设条件:选用仪器内设的静脉检查条件可迅速进入合适的检查状态,检查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静脉和目的随时调节。

4.专门用于PICC置管的超声导引系统:简单的二维黑白血管超声加上特殊的导引系统,标识一目了然,而且仪器便于移动,方便下病房,方便护士操作,也便于护士掌握,价格相对便宜,在临床上能很好地帮助完成PICC置管操作。超声引导系统可根据不同血管深度自动计算进针角度,可以显示出血管尺寸和深度。对照靶向血管和屏幕上血管尺寸直径图,肉眼能很直观地判断血管的直径数值及大约能插入的导管。

超声仪的探头上,有电源开关、调节图像对比度的操作按键、可以调节探查深度的“cm”按扭。最小图像深度可以设置为1.5cm,最大图像深度可以设置为6cm,这可以根据血管的深度进行调节。另外还有图像定格和储存按钮,一个人操作时可以在无菌区域内控制。探头小不但有操作按键,还有导针装置。按导针系统的角度进针可以直接进入靶向血管,比如血管距皮肤深度为1cm,选择1cm的导针架,穿刺针刺入后的交后正好在1cm深的血管的中点;比如血管距皮肤深度为2cm,选择2cm的导针架,穿刺针按导针架的角度刺入后的交点正好在2cm深的血管的中点,使用导针系统可以一针见血,准确率高。

四、静脉超声检查时患者体位 静脉超声检查时,检查室内和患者应保持足够温度,防止外周血管收缩而导致静脉变细,以致超声检查困难。上肢超声检查通常取仰卧位,上肢呈外展和外旋姿势,掌心向上,外展角度与躯干呈60~90度,充分暴露上肢(上肢浅静脉系统位置表浅,多位于皮下,一定要注

意轻压探头,否则静脉会被压瘪而不能探及)。下肢取头高脚低位,有严重呼吸困难者也可取半卧位。

五、静脉超声观察的内容 观察内容包括:静脉变异、内膜、管腔内回声等情况;静脉管腔内是否有自发性血流信号及血流充盈情况;压迫试验、挤压远端肢体试验和乏氏试验可观察静脉内有无血栓、静脉瓣功能等。

六、正常静脉的超声表现

1.灰阶超声:正常四肢静脉有以下四个超声特点。①静脉壁菲薄;②内膜平整光滑;③管腔内血流无回声,高分辨率超声仪器可显示流动的红细胞而呈弱回声;④可压缩性,探头加压可使管腔消失。

2.彩色多普勒:正常四肢静脉显示单一方向的回心血流信号且充盈整个管腔,浅表静脉或小静脉可无自发性血流,但挤压远端肢体时,管腔内可出现血流信号。当使用一定的外在压力后静脉管腔消失,血流信号亦随之消失。

3.脉冲多普勒:正常四肢静脉具有五个多普勒特征,即自发性、期相性、乏氏试验、挤压远端肢体试验血流信号增强及单向回心血流。

七、超声下PICC置管静脉的评估及穿刺点的确定 1 血管评估

穿刺时评估血管的范围不可过小,在肘窝上2横指扫查血管,沿血管走行扫查血管的深度、走行方向和分叉位置;测量血管直径是否够容纳所选择导管;观察血管周围的结构,尤其是伴行动脉的情况,有无血管变异,如有动脉伴行或血管畸形等情况,则应避开;血管内有无血栓,确定血管是否通畅等。2 穿刺点的确定

选择穿刺点要避开静脉瓣,避开分支静脉,从汇总的较粗静脉穿刺,避开血管内的不良因素。大部分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都是在肘窝以上上臂的贵要静脉处进行穿刺,上臂的贵要静脉更容易定位,而且走行比较好,它避开了中间分支静脉和贵要静脉的连接点,这个区域的血管比肘窝处的血管粗,需要置入的导管长度会短一些。另外,这个位置血流量更大,不容易造成血管壁的损伤。同时,这个位置肢体活动对导管的摩擦和牵拉比较少,从而减少了导管在血管内移动对血管壁的刺激,从而降低了血管相关性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了过去在肘部弯曲部位置管时患者的不适感,同时对长期的导管固定非常有利。

八、改良的塞丁格穿刺技术

经皮穿刺插入导管的方法是由瑞典一位名叫塞丁格的放射科医师发明的。塞丁格穿刺技术也称微插管鞘技术(MST),它常应用于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如何把塞丁格穿刺技术灵活运用到PICC置管中,从而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呢?塞丁格穿刺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运用方法有三种:

1.“盲塞法”;2.超声引导下“间接法”;3.超声引导下“直视法”。㈠盲塞法

“盲塞法”是指在肉眼的观察下或手触摸下(不借助任何仪器),用改良的塞丁格技术穿刺血管置入PICC的方法。“盲塞法”的适应证 1.血管细,但肉眼能看见或隐约可见。

2.用传统的14G或16G的穿刺针穿刺无把握。

3.血管资源有限,仅1根,一旦穿刺失败,无法置管,影响治疗。4.无超声设备,病人血管条件差,治疗需要PICC置管。5.躁动、不配合的病人。

目前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这项技术还没有普及,遇到血管很细的病人,用“盲塞法”会增加PICC置管成功率。如果一旦穿刺失败,因针头较细,它对血管的破坏和组织的损伤要小得多。不会影响血管的使用,可以重新穿刺。

㈡超声引导下“间接法”

用血管超声仪探查好可以置管的静脉,然后按照血管的走向做好标记,脱离超声屏幕,采用MST微插管鞘穿刺技术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置入PICC导管,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超声引导下“间接法”。超声引导下“间接法”的适应证 1.血管细、差、肉眼看不见。

2.无法用传统的14G或16G的穿刺针穿刺置管。3.无自己独立的置管B超,又不具备应用条件。4.躁动、不配合,超声引导下“直视法”失败者。㈢超声引导下“直视法”

在血管超声引导下直视穿刺置入PICC导管,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超声引导下“直视法”。

超声引导下“直视法”的适应证

1.水肿患者:由于疾病所造成的水肿,导致不能进行静脉治疗。⑴继发性重度营养不良合并低蛋白血症造成的全身水肿; ⑵晚期肾病性水肿; ⑶甲状腺功能低下;

⑷药物过敏性全身皮损及水肿(属相对适应证)。

2.单纯性肥胖患者:患者BMI>28,因肥胖而造成肘部静脉触摸不到。

3.长期间断化疗或需要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由于反复化疗治疗或静脉输液治疗,患者的浅表静脉受损,呈条索状,不能继续使用。如晚期肿瘤患者、病毒性脑膜炎患者、长期营养支持者。4.传统PICC置管失败者。

5.患者要求肘以上置管,提高生活质量。

“直视法”和“间接法”混合应用有相互增效的功能。在为血管的条件差、传统盲穿置管比较困难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做PICC置管时,可以看到病人血管直径通常在1.34mm左右,超声引导下置管时,我们观看的是血管的横断面。“直视法”穿刺,采用的是垂直于血管的穿刺方法,也就是说如果病人血管直径为1.34mm粗时,针头在血管内的最长距离应小于1.34mm,穿刺成功后,遇到躁动不配合的病人上肢一扭动,针头极易从直径1.34mm左右的血管内脱出,造成导丝送入困难,置管失败。遇到这类病人置管失败后,可以尝试采用“间接法”,用血管超声仪探查好可以置管的静脉后,按照血管的走行画出标线,然后脱离超声屏幕,用20G或21G的套管针头与皮肤以15度的角度穿刺,见回血后,放平角度,把套管送入血管3~4cm,由于套管在血管内的长度比“直视法”针头在血管内的长度增加了20多倍,大大提高了它的稳定性,这类病人上肢扭动时就不易使套管脱出血管外,因此提高了这类病人PICC置管的成功率。㈣先进的PICC置入方法

直视法的改进,用MST微插管鞘穿刺技术在血管超声引导穿刺上臂置入PICC导管,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PICC置入方法。

MST的应用提高了PICC置管的成功率,减少了组织损伤,尤其是在第一针穿刺不成功时,它的优势和效果更加明显和突出。

九、超声引导下用MST技术PICC置管的优势 1.引导穿刺 超声引导下PICC穿刺可直观地显示血管位置和解剖结构,增加穿刺的精确性,具有实时引导、全程可见、穿刺时间短、穿刺成功率高等优势。

2.引导PICC管位置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推荐PICC尖端的理想位置在上腔静脉,当导管不放在上腔静脉时,导管功能障碍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将增加。超声能准确定位并引导导管至正确的位置,通过压闭同侧的颈内静脉以及必要的头位辅助,即可引导PICC管达到上腔静脉。对于异位的导管,超声能实时观察导管的位置,并引导操作者及时、直观地纠正异位,降低导管异位导致的堵塞、静脉血栓、血栓性静脉炎,延长导管留置的时间、避免射线对患者及操作者的辐射。款来头端的定位系统还可以和心电图相连,能及时判断导管是否进入心脏。

3.穿刺后评估 超声可以评估PICC置管后的血管并发症如静脉血栓、血栓性静脉炎等,对于评估导管的留置时间、导管的拔管时间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4.上臂置管 超声引导可实现上臂穿刺置管,和传统的PICC置管比较,它的穿刺部位发生了改变,由肘下移到上臂,减少了肢体活动对导管的摩擦和牵拉,避免了静脉炎的发生,根据相关资料记载,在超声引导下在上臂穿刺置管的500多例,无1例静脉炎的发生,减少血管相关性感染的并发症。

5.解决了血管条件差患者的难题 肿瘤病人随着化疗次数、置管次数的增多,很多患者双臂肘窝都没有可触摸或者可视的血管,血管条件越来越差。用传统的PICC穿刺作用比较粗的套管针(14G或16G)盲穿越来越困难。而使用床旁血管超声和微插管鞘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个难题。总之,使用超声引导PICC置管的成功率主要取决于操作者的经验和患者的血管状况,超声具有实时动态的特点,可以超声引导下准确的将穿刺针送入血管腔,大大提高了一次性穿刺置管的成功率。但这和操作者的经验有很大的关系,需要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和手眼协调的培训,而且要有实践的过程。来源:即时超声整理

2.picc置管操作 篇二

1 血管的选择

首选贵要静脉, 前细后粗, 且静脉瓣少, 次选肘正中静脉, 末选头静脉。沈建英、罗奕等[8,9]报道, 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置管成功率分别为100%和92.3%, 而经头静脉置管成功率为57.1%, 且头静脉留置时间短。楼晓芳等[10]应用PICC置管52例, 其中发生置管困难的6例, 均为头静脉与肘正中静脉。

2 置管部位的选择

PICC的置管部位有肘窝下、肘窝上和颈外静脉。常规部位穿刺点位于肘关节以下2横指处[11], 黄晓华等[12]提出最佳穿刺点应在肘窝下二横指处, 由启志等[13]则认为, 在肘窝上2~3cm处进针可避免血液回流受阻而减少肢体水肿, 缪景霞等[14]对128例患者分别对3种方法对患者舒适度的影响进行了比较, 建议应尽量采用肘关节上部行PICC置管, 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3 穿刺方法的选择

目前PICC穿刺方法有常规方法穿刺、直视下穿刺、Selding穿刺和MST。

3.1 常规穿刺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测量置管长度;常规消毒铺巾建立无菌区。检查导管, 穿刺成功后插入导管长度, 插入导管导管的同时指导患者头紧贴穿刺侧肩部, 拔出导丝, 抽回血, 冲管, 修剪导管, 安装连接器, 连接肝素帽, 正压封管;固定。X线透视PICC尖端位置。姜珍、刘雪喻、张仙爱等报道[4,5,6]采用此法导管移位的发生率分别为6.7%、3.8%、3.7%。

3.2 直视下穿刺方法

对于外周循环衰竭, 静脉充盈度很差的患者, 宋敏[15]采用直视下PICC置管对3例患者进行皮肤切开直视下静脉穿刺PICC置管, 效果良好。方法:常规测量长度, 测量其肘上10cm上臂周长。皮肤消毒、局部麻醉后行皮肤切开约1 cm, 分离出穿刺的静脉, 穿刺针以15°~30°度刺入静脉上壁后即将针放平, 迅速送入穿刺针尖斜面的全部和插管鞘顶端, 穿刺成功后退出穿刺针, 从插管鞘置入导管送入上腔静脉, 撤出支撑导丝和插管鞘, 抽回血, 生理盐水冲洗, 连接肝素帽, 正压封管, 消毒穿刺点, 缝合皮肤切口, 固定导管, X线透视PICC尖端位置。

3.3 Selding穿刺方法

1953年瑞典医生Seldinger改良了传统的PICC置管方法[16], 从此奠定了现代血管穿刺的基础。吴玲[17]采用Seldinger穿刺法用于老年肿瘤患者PICC置管, 可显著提高置管成功率, 减少穿刺点出血, 保证置管效果。方法:穿刺点处局部麻醉, 以2%利多卡因皮内注射, 将穿刺套管针穿刺静脉成功后, 将针芯拔出;将导丝沿穿刺套管入血管内20~25 cm;左手轻按住导丝, 右手拔出穿刺针外套管, 沿导丝将扩张管和导管鞘一同送入血管内, 抽出导丝和扩张管, 最后再沿导管鞘送入导管, 常规固定、X线摄片确定导管位置并记录。

3.4 改良塞丁格技术 (MST) 穿刺方法

改良塞丁格技术是将原塞丁格技术中单一功能的扩张器改变为扩皮器、撕裂鞘组件, 便于从撕裂鞘送入导管。作方法有超声下和非超声下进行, 管条件极差, 置管困难者采用超声下操作, 可视性好、可以触摸到的血管采用非超声下操作。陈影洁等[18]对8例无法在直视下直接穿刺置入PICC管的患者在B超引导下运用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 成功率100%, 无1例并发症发生。张媛媛等[19]也对56例化疗患者采用改良塞丁格技术, 与传统PICC置管的患者比较, 可显著提高置管适用率、置管成功率, 降低PICC并发症和发生率, 患者痛苦小。具体操作方法为: (1) 超声下的塞丁格技术:首先使用超声导引系统选择穿刺静脉:大概在肘窝上2cm处先找肱动脉与肱静脉, 在预穿刺点处做好标记。消毒、铺无菌洞巾, 穿刺点处局部麻醉, 以2%利多卡因皮内注射。运用1.9 Fr细针进行穿刺, 见回血后固定穿刺针芯, 顺直导丝的J型弯钩并通过穿刺针缓慢送入血管, 然后移除穿刺针, 用手术刀在皮肤上做1个0.2~0.3 cm的切口, 将扩皮器和撕裂壳套于导丝上轻柔旋转推进至血管内, 然后依次移出扩皮器、导丝, 通过撕裂壳将导管缓慢送入血管, 之后将撕裂壳向后退出撕裂, 连接安装器, 固定。 (2) 非超声下塞丁格技术:不需超声引导直接置管。

4 测量定位

导管尖端的理想位置应在上腔静脉的中下1/3段、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汇处上方2~3cm。有学者认为穿刺点距两侧锁骨下缘连线以下2cm处的距离[20]。学者[21]认为测量穿刺点至右侧锁骨关节至第三肋间的长度, 也有学者[22]认为从穿刺点量起沿静脉走向至右胸锁关节, 然后沿胸骨右缘向下至第三肋间隙, 将所测得的长度减去1 cm, 即为插管长度。谭海梅[23]经64例X线胸正位片测量导管长度, 认为从右上肢侧穿刺到上腔静脉置管, 导管置入长度为 (38.78±3.84) cm, 从左侧置管, 导管置入长度为 (41.78±3.84) cm。

5 小结

经上综述, PICC在临床应用过程中, 无论是在血管的选择, 还是在血管部位和穿刺方法的选择以及测量定位的研究上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picc置管操作 篇三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PICC);输液通道;导管堵塞

【中圖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125-0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护理PICC置管患者10例,其中科室置管1例(在上一级老师带教下),外带PICC置管9例,男6例,女4例,;年龄35~80岁,体重45—70KG。

1.2 材料:采用巴德三向瓣膜式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Groshong PICC)

1.3方法:

PICC置管经肘部静脉穿刺(首先选择贵要静脉、其次正中静脉、头静脉),将PICC导管经插管鞘置入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按预先测量的长度修剪导管并妥善固定,操作中严格遵循无菌原则.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术前通过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收集基础资料,包括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血管情况、穿刺部位皮肤情况、文化水平。选择无禁忌证的患者留置PICC管,根据患者的病情,适时做好心理护理,解除患者的疑虑。向患者介绍PICC管的特点及置管的优点,置管的操作方法,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的充分配合.

2.2 术中护理:让患者去枕平卧,穿刺上肢外展90°,头转45~60°,防止导管误入颈内静脉,有严重呼吸困难患者取半卧位穿刺置管,穿刺侧手与躯干垂直,严格无菌操作,穿刺点周围皮肤必须严格消毒,穿刺部位局部暴露需要充分,嘱患者在置管过程中不要活动,对于躁动不安的患者要应用镇静剂后再进行操作.

2.3 术后护理:①用无菌透明贴膜固定导管,将导管入口与外界环境隔离,由于材质透明,便于观察导管穿刺点的状况,又因固定牢靠,可防止导管移动而达到防止污染的目的。选用透气性好的敷贴,可以形成阻挡外来细菌感染的屏障,若选择不当,透气性差,湿气蒸发不出来,可致局部潮湿,促使细菌生长。在应用过程中,若患者出汗多,敷贴潮湿应随时更换。②置管后,随时观察穿刺点有无变红、渗漏或水肿,触摸穿刺点有无疼痛和硬结及皮温的变化。导管入口处用无菌小纱布块保护,然后用透明贴膜封管,必要时用绷带加压。置管3d内术肢减少活动,避免剧烈活动。穿刺处及时更换贴膜,清理血液,对于皮肤较敏感的患者应消毒更换1次/d。③肝素帽和可来福接头使用后,要注意防止污染,肝素帽每3~5d更换1次,可来福接头7~10d更换1次。每日输液时严格消毒,其范围包括肝素帽、可来福接头的后端及周边,然后再连接与可来福接头配套的螺口输液器,使连接比较牢固,减少了输液器与可来福接头脱出的机会,同时用可来福接头后形成一个密闭的输液系统,依靠可来福接头的正压作用机制,无需使用抗凝剂封管,既减少了感染率,又降低了堵管率。④在每天输液前用10~2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冼导管,输液完毕,必须用不少于10 ml的生理盐水正压脉冲式封管,正压脉冲式封管是预防堵管的关键。如果导管堵塞可采用以下方法处理:生理盐水20ml尿激酶10×104U或生理盐水20ml加肝素钠12 500U缓慢静脉推注,保留20min后再静推回抽,如此反复,导管再通后用20ml生理盐水正压脉冲式封管。⑤留置PICC管期间,要注意合理、严格地进行导管的维护,尤其是导管的固定一定要应用蝶翼交叉的方法。更换贴膜时动作应轻柔,应从下向上撕去贴膜,以避免撕贴膜时将导管带出。教会患者及家属改良术肢衣袖,以免穿脱上衣时将导管拔出,尤其是在睡眠时保护好导管,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2.4 PICC管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留置时间较长,穿脱衣服时,导管末端会被拉出或自行脱出,3M敷贴易于卷边.一旦导管脱出,不仅使患者身体痛苦,也增加了经济负担.为防止导管脱出患者常将衣袖卷起,小心翼翼地穿脱,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我科采用弹力丝袜保护PICC置管,取得了满意效果.

3 结果

我科 1例患者置管成功,其他外带置管时间为7天—1年,目前,无一例出现出血、感染、堵管等现象。患者留置PICC导管期间,均无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在日常生活中无严重不适感.

4 讨论

PICC管与外周留置针相比有保留时间长且并发症少的优点,有利于药物的及时输入,可以通过置管输入高热卡、高密度液体进行营养支持;也可通过置管输入化疗药物可避免化疗药外渗引起的组织坏死;同时外周静脉不能直接输入的钾等电解质,也可通过中心静脉进行输入;从而提高了危重患者抢救的成功率,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PICC导管为患者及需要长期输液的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治疗途径。国外资料报道PICC导管可留置2年,减少了患者因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和用药过程中患者的恐惧,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成功地穿刺留置导管后,离不开细致的导管护理,PICC导管毕竟是一种异物,长期留在体内,在留置期间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因此要求护士在护理过程中,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无菌技术,做好相应的护理,保证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李小寒尚绍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输液法,基础护理第五版 2012.8 406

[2]马冬萍余咏梅介绍一种应对PICC置管受阻的方法,护士进修杂志 2003.12.1084

4.PICC置管病人的护理常规 篇四

PICC系指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用于5天以上的中、长期静脉治疗,和/或静脉输注高渗性、有刺激性的药物,最长可留置1年。

一、适应症:

1缺乏血管通道的倾向;2五天以上的静脉治疗;3输注刺激性药物,如化疗药物、升压药物、补充氯化钾;4输注高渗性或粘稠性液体,如TPN、脂肪乳、蛋白等;5需反复输血或血制品,以及反复采血;6输液泵或压力输液,只需避免使用高压注射泵;7.危重病人抢救;8同样适用于儿童

二、禁忌症

1缺乏外周静脉通道;2上腔静脉压迫综合症;3预插管途径有感染源;4既往史:预插管途径有放射治疗史、静脉血栓形成史、外伤史、血管外科手术史、乳腺癌根治术后患侧;5有严重的出血性疾病;6患者确诊或疑似导管的材料有过敏史

三、优点:

1、病人活动方便;

2、避免反复穿刺外周静脉输液的痛苦和不适;

3、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输液途径;

4、可长期保留血管内四、四.注意事项

1.穿刺时的注意事项:

A.穿刺前应当了解患者静脉情况,避免在疤痕及静脉瓣处穿刺。

B.注意避免穿刺过深而损伤神经,避免穿刺进入动脉,避免损伤静脉内膜,外膜。

C.对有出血倾向的患者要进行加压止血。2.穿刺后的注意事项:

A.输入全血,血浆蛋白等粘性较大的液体后,应当以等渗液体冲管,防止管腔堵塞。输入化疗药物前后均应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冲管。

B.可以使用PICC导管进行常规加压输液或者输液泵给药,但是不能用于高压注射泵推注造影剂等。

C.严禁用小于10毫升注射器,否则如导管阻塞可以导致导管破裂。D.护士为PICC置管患者进行操作时,应当洗手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E.尽量避免在置管侧肢体测量血压。

五、置管术后的护理

1.置管术后24小时内更换贴膜,并观察局部出血情况,以后酌情每周更换1~2次。更换贴膜时,护士应当严格无菌操作技术,并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发红、肿胀、渗血及渗液;导管有无移动,是否脱出或进入体内;贴膜有无潮湿、脱落、污染,是否到期。换药时沿导管方向由下而上揭去透明敷料。2.定期检查导管位置,导管头部定位,流通性能及固定情况。

3.每次输液后,封管时不要抽回血,用10毫升以上注射器抽取生理盐水10~20毫升以脉冲方式进行冲管,并正压封管。当导管发生堵塞时,可先回抽,小的血凝块可抽出使导管通畅,若回抽困难,可使用尿激酶边推边拉的方式溶解导管内的血凝块,严禁将血快推入血管。

4.治疗间歇期每周对PICC导管进行冲洗,更换贴膜,正压接头。5.严密观察患者情况,发生感染时应及时处理或者拔管。

6.导管留置期间应注意观察各种并发症,若出现静脉炎、穿刺点出血、渗液、心率失常、导管移位、脱出、导管堵塞、血栓栓塞、导管相关性感染等并发症,应给予相应处理 六.指导患者:

1.向患者作好解释工作,使患者轻松,确保患者穿刺时静脉的最佳状态。2.告知家属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不要擅自撕下帖膜,贴摸有卷曲,松动贴膜下有汗液时及时请护士更换。

3.告知患者避免使用带有PICC一侧手臂过度活动,避免置管部位污染。4.告知患者带管期间可洗淋浴,洗澡时可外裹保鲜膜,若透明敷帖内进水应及时到医院更换。

5.PICC置管并发症的处理新进展 篇五

【摘要】分析研究外周中心静脉置管(英文缩写为PICC)并发症的处理以及预防等,对提升我国医疗技术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尽管现阶段我国医疗技术的水平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但是就PICC置管并发症的研究还是比较多。外周中心静脉置管为晚期肿瘤患者、肿瘤化疗患者以及静脉高营养治疗患者长期输液最为重要的途径,在某正意义上说它为长期治疗地血管通道,能够有效降低患者频繁静脉刺穿所带来的不适与痛苦。由于它留置时间一般都比较长,安全性能也非常高,现阶段已被广泛使用在临床治疗上。不过在应用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并发症。本文就该问题进行分析与总结,希望对相关工作者能有所帮助。

【关键词】PICC置管;并发症;进展分析

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通过穿刺的方法进行插管,同时的其顶尖定位在上腔静脉或者锁骨加静脉中的深静脉导管的植进方法,尽管现阶段医疗技术较为发达,但是它亦为目前最为先进,最值得人们肯定的静脉输液方法,和以前的中心静脉置管对比而言,此种方法有着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以及穿刺成功率较高等优点,同时为抗生素、完全为肠外营养以及血液透析、肿瘤疗化等需要长时间维系静脉通路地患者提供了一个极其安全与有效途径,在某种程度上说还能够有效保障肢体浅表血管网与降低反复刺穿所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就此优点就被很多患者所接受。PICC有效减少了静脉刺穿的时间,但是却延长了导管地留置时间。

1.PICC置管

PICC主要是借助导管的作用从外周手臂地静脉入手实施穿刺,导管需要直达接近心脏的大静脉[1]。但是一定要尽可能的避免化疗药物和手臂静脉等的直接接触,毋庸置疑,大静脉血流速度是非常快,这样一来就能够迅速的冲稀化疗药物,有效防治药物对患者血管的刺激,所有可以科学合理的保护好上肢静脉,降低静脉炎的出现率,同时还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感,提升病人的生命质量。作为医务人员,在医院使用PICC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在使用时间段内决定不可以出现手臂活动幅度太大或者太剧烈的现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导管脱落或者断裂[2]。同时,每7天需对其实施一次冲管与换膜(一般这个过程由护士完成),其洗澡应该尽可能使用淋浴,如果薄膜出现松动那么需要及时更换,防止导管的阻塞或者置管处出现皮肤血管的感染的现象[3]。作为医务人员和患者,使用PICC一定要将其维护的好,如果保养效果较好通常能够使用长达一年以上,足以维持至化疗完全结束[4]。

PICC导管是肿瘤和需要长时间输液患者提供了一种无痛性的治疗方法,不过顺利穿刺留置导管之后,则需要医务人员长时间的细心护理,不然导管很可能由于各种并发症而出现拔管的现象,最终使得留置导管失败。相关实验与经验充分显示,使用全新的护理方法能够使得导管进管以及脱管的出现率不断升高,同时误入颈静脉的出现率与置管之后上臂胀以及静脉出现率显著下降[5]。

2.研究进展

熊淑霖[6]等明确指出,导管出现堵塞是PICC置管其并发症出现率最高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一般可以分为血栓性堵塞与非血栓性堵塞,所谓血栓性堵塞主要是因为冲管或者风管的手段不到位使得血液出现返流,此时就是的血液在管腔中形成凝块或者血栓;而非血栓性堵塞是导管管径的选择方法不对,导管出现扭曲或者打折,如果患者血液异常,那么药物就会结晶沉积,熊淑霖指出应该仔细检查导管的外露部分是否存在打折或者扭曲的现象;如果是血栓导致导管堵塞,那么可以使用肝素或者尿激酶栓进行治疗:先抽回血,如果出现阻力不见回血,则一定不能使用蛮劲来清除凝块,这样是为了避免导管出现损伤或者使得导管出现堵塞,当然出现这种现象主要还是需要使用肝素溶液和血栓充分接触,在抽的同时还要推,如此循环几次,当看到回血之后抽3毫升到5毫升血,假若还是

没有回血,那么应该把关闭导管30分钟到60分钟,要使得血栓尽可能的浸泡于溶栓液体中。如果出现液体输送不畅,那么巡查末端孔顶至血管壁,如果回血抽取不出,则需要把导管外抽1厘米到2厘米[7]。

王迎红[8]选取了100例患者,使用美国巴德公司所生产的PICC导管对患者进行治疗,导管全长60厘米,穿刺部位左上肢有5例,右上肢有5例;穿刺静脉肘正中静脉有40例,贵要静脉有60例,置管之后使用X线对其摄片,这样才能最好的确定导管的长度与走向是否正常,当静脉输液间隙时间内,常规每个星期应用浓度是40U/ml肝素管冲一次,每个星期对穿刺部分进行换药,换药时间是每星期两次。同时要对导管实施观察分析,一旦发现出现异常现象需要就是处理。最终结果显示并发症总共只有5例,发生率仅仅只是5%[9]。

司旭艳[10]以及殷艳玲等也对PICC直观并发症进行了一系列分析与研究,他们首先选取了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把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的处理方法是:首先PICC置管之后把外留导管拉倒水平和手臂成垂直的位置之后,向着斜下方位置拉直,为了对其固定好,使用透明贴进行稳固;其次PICC置管的过程中,应该让患者上身取直立体位,在这种情况下手臂外展为垂直状,也就是成90度。头偏向于穿刺肩部,另外还需要用10毫升到20毫升盐水缓慢注液[11]。最后PICC置管之后使用理疗垫热敷患者上肩,每天四次,每次间隔时间为20分钟到30分钟,另外在该治疗的过程中作为医务人员还应该叮嘱患者尽量抬高肢体[11]。对照组患者的方法是:首先把外流导管用s型进行固定;其次在置管的过程中患者要平卧,手臂外展为直角,即90度,和观察组患者一样头偏向于穿刺侧肩部;最后常规湿热敷[12]。最终结果显示,观察组的100例患者中,进管与托管的出现率仅仅只有6%,比对照组的65%低很多,通过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发现,X²等于14.03,P小于0.02,结果显示使用水平拉直和上肩垂直的方式进行固定和S型固定的差异有着统计学意义,P小于0.05[13].3.总结

PICC置管有着穿刺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以及保留时间较长等诸多特点,同时也会不会受到疾病种类、年龄以及性别等限制,为输液的治疗提供了非常安全与便捷的方法,能够有效降低反复穿刺导致病人出现疼痛感,同时由于其特殊性质,还能够有效降低化疗药物对患者血管的毒性作用。现阶段被广泛的使用在临床各类疾病的治疗中,不仅治疗效果非常满意,由于它的特殊性还受到了很多患者的青睐[14]。

对PICC并发症的正确处理与预防,是延长导管的使用时间,降低患者痛苦的关键[15]。因为不管是医务工作者亦或是普通大众,对PICC导管的认识都存在一个深化的过程,所以怎样有效避免PICC置管出现并发症与提升安全性[16]。这样就要求护理工作者必须强化关于PICC的规范化操作,合理掌握置管方法与置管之前和置管之后的护理[17]。当然这主要取决于护理人员以及医务人员对PICC的深层次认识[18]。需要特别注意的是,PICC置管在患者治疗中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19]。不过因为并发症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说会对患者造成威胁,所以不管是医院还是个人一定要强化PICC的临床运用管理,确保使用的安全[20]。

【参考文献】

[1] 熊淑霖,程薇,张丽.中心静脉置管在肿瘤患者治疗中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14).[2] 王迎红,冯爱萍,樊变兰.肿瘤病人PICC管常见并发症预防对策初探[J].护理研究.2010(21).[3] 司旭艳,殷艳玲,郭新荣,郑慧玲.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护理[J].吉林医学.2011(08).[4] 张晓蓉,徐元英,龚宝珠,刘闽.肿瘤病人PICC置管主要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全科护理.2009(13).[5] 蒋逸风,陆传新,沈彬,赵峰,唐可,姚均迪,赵宏坤,周勇.深静脉穿刺置管并发症的分析[J].海

6.picc置管操作 篇六

解放军第113医院肾脏内分泌科

摘要

目的:我科3例患者进行PICC置管,用于静脉输液。详细观察 记录我科PICC置管后患者的临床反应,找出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并给予相应护理。探讨患者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

方法:向患者及其家属做好解释,签署PICC置管知情同意书,评估并选择合适的静脉,协助患者取仰卧位,穿刺侧手臂外展90度,测量穿刺部位至右胸锁关节再至第3肋间的长度(为导管末端所至位置的长度)及肘上10cm的臂围长度,并做好记录。带无菌手套用酒精和碘伏分别3次消毒穿刺部位皮肤上下15cm,更换无菌手套,穿隔离衣,铺大单,铺无菌治疗巾及洞巾,取出PICC导管及穿刺鞘,并用穿刺液冲关润滑,扎止血带(需协助)),取出穿刺鞘护套,在肘关节下2cm处进行穿刺,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保证针尖斜面完全进入血管,松止血带,撤出针芯,轻按管端止血,将预冲好的导管沿穿刺鞘外套管向前推进导管,送管至15cm时嘱患者头偏向穿刺侧并向下靠近肩膀,送管至所需长度后,将引入导丝从导管抽出,接生理盐水注射器抽回血(以确保导管在血管内),接可来福接头,缓慢推注生理盐水后再用肝素稀释液正压封管。用小纱块覆盖穿刺点,透明敷料及弹力绷带包扎止血。协助患者拍胸片确定位置正常后将输液装置与导管尾端相连接后即可输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置管及带管期间的注意事项及导管留置时间,以取得配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做好记录。

结论:应用PICC行静脉输液,导管留置时间长,可反复、间断应用。带管期间不必严格限制患者活动,对患者的工作、日常生活无严重影响,为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方便、有效的静脉治疗通道,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的满意度。

1前 言

1.1背景及意义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深静脉穿刺技术,临床广泛应用于中、长期需要静脉输液的患者。应用PICC行静脉输液,导管留置时间长,可反复、间断应用。带管期间不必严格限制患者活动,对患者的工作、日常生活无严重影响,为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方便、有效的静脉治疗通道,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护理的满意度。尽管PICC有许多优点,但仍存在一些并发症和危险,针对带管期间出现的导管堵塞、静脉炎、导管脱出、感染等并发症采取了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1.2目的及目标

目标: 探讨患者PICC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利用患者带管期间出现的导管堵塞、静脉炎、导管脱出、感染等并发症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提高护理工作效率,采用量表进行研究评价。

2讨论

2.1穿刺点渗血

2.1.1原因分析 多见于穿刺后3日内及1个月内的每次维护后的第一天:因局部固定压迫止血压力不足,或因患者穿刺侧肢体运动过频、活动度过大;患者期间常出现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障碍,易引起出血。

2.1.2护理对策 常规置管前评估患者,了解血常规、凝血检验结果;穿刺后在穿刺点用无菌纱布覆盖,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止血;置管后嘱患者3日内避免穿刺侧肢体过频及大范围活动,尤其是置管后24小时内及1个月内的每次维护当日;穿刺第二天,给患者常规维护1次,若渗血较多,换药时穿刺点给敷凝血酶少许;禁止在置管侧上肢测血压;若发现局部渗血,及时处理,以避免出血加重。

2.2穿刺点感染

2.2.1原因分析 深静脉置管形成了人体与外界的直接感染通道;夏季炎热,高温、潮湿环境有利于细菌繁殖;置管处流出的血性液体、分泌物等是致病菌良好的培养基,且肿瘤患者化疗期间自身免疫功能低下易引起感染;操作者无菌观念不强,消毒不严格;患者依从性差,出院后不按时到医院行规范维护均可造成感染。2.2.2护理对策 PICC穿刺及维护人员均需接受正规培训,取得相应资质后才能行相关操作;制定置管及维护操作规范,加强无菌观念;在患者出院时要做好相关宣教。对于已经发生的感染,感染初期应加强换药次数,每次换药时使用碘伏加压消毒穿刺点,局部可外涂喜辽妥,必要时遵医嘱常规应用抗生素,渗出物行培养及药敏试验。如3天内局部及全身症状无改善者需遵医嘱拔管。

2.3静脉炎

2.3.1原因分析(1)机械性静脉炎:机械性静脉炎是急性无菌性炎症,常发生于穿刺后2—3天,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因只管过程中或置管后导管在血管中反复移动损伤血管内膜引起,选择导管的型号和血管的粗细不适宜;头静脉由下向上逐渐变细,且静脉瓣较多,送管过快易损伤静脉瓣;穿刺技术不熟练或血管本身因素导致在血管的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或穿透血管,造成对血管内壁的损伤而引起炎症;只管过程中穿刺鞘和导管对静脉内膜、静脉瓣机械性摩擦刺激发生变态反应;肿瘤晚期患者、恶液质、全身抵抗力及对静脉壁损伤的修复能力下降;置管初期穿刺侧肢体活动过度导致导管与血管内壁发生频繁摩擦,引起血管内摸受损。(2)血栓性静脉炎:导管的型号和血管的大小不适宜,穿刺时损伤血管内膜及封管不规范引起。(3)化学刺激性静脉炎:由消毒剂、滑石粉等异物的化学刺激引起;多在置管1周后发生,也有个别患者在留置数天至数月发生。2.3.2护理对策 置管前正确客观的评估血管,原则上应首选贵要静脉,最好选择右侧路径,因为路径较短且弯曲度少,可减少操作损伤血管内膜;送管速度均匀,不宜过快;送管的过程中如遇阻力,不可强行送管,可边推注生理盐水边送管;置管3天内应避免穿刺侧肢体过度活动,如穿刺点在肘下,穿刺24h内应避免频繁活动肘关节。

2.4 导管堵塞

2.4.1 原因分析 完全性导管堵塞主要是冲管、封管方法不正确,未定期冲管造成导管扭曲、打折,或由于血块或纤维凝块、药物沉淀、导管错位、导管扭结或破裂、肿瘤或赘生物等引起;部分性导管阻塞主要是导管尖端形成的纤维鞘包裹。纤维鞘的存在不仅影响输液速度,而且会滋生细菌,当冲洗导管时细菌就会进入血液循环;再者纤维鞘包裹会引起药物外溢。

2.4.2护理对策 输液时观察输液速度,保持PICC置管的顺畅,避免扭曲、打折;输液粘稠度较高的液体及血制品后,用生理盐水将导管冲净后封管;中心静脉导管应尽量使用输液泵输注液体,防止血液逆流;输液完毕及时封管,封管用10ml肝素钠稀释液行脉冲式冲管后正压风管;患者治疗间歇期间未输液时至少每周冲管及正压封管1次。发生堵塞时可用10ml以上的注射器回抽,抽出血凝块;若为血栓形成阻塞导管,可用尿激酶溶栓治疗。

2.5导管脱出

2.5.1 原因分析 由于导管固定方法不正确;年老、躁动患者不能很好配合;个别患者治疗依从性差,自行拔除导管;沐浴及出汗多等原因使固定导管的贴膜松动,使导管脱出;更换敷料时患者不配合,自行活动肢体将导管带出。

2.5.2护理对策 置管前反复对患者及家属行健康教育;嘱患者穿宽松及大袖的衣服,用袜套或护膝保护肘部;护士在固定导管时,也不宜留有过多的导管在敷贴外;如脱出后体内导管的长度大于25cm,仍属深静脉置管,经过重新消毒、固定后可继续按中长导管留置。

2.6血栓形成

2.6.1 原因分析 血管损伤被认为是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始动因素,血栓形成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患者的血液粘稠度比正常人偏高,易形成血栓;部分患者进食与饮水严重受限,血液浓缩,易导致血栓。

2.6.2 护理对策 操作前正确评估患者的血栓形成高危因素,正确掌握冲封管技术,每次输液结束及治疗间歇期的维护应用10ml以上生理盐水脉冲式封管,采用肝素钠稀释液10ml正压封管保持导管通畅,防止导管内血栓脱落;对可疑发生血栓形成患者及时行血管彩超检查。对已形成血栓的患者则应及时行尿激酶溶栓治疗。

3结论及展望

7.picc置管操作 篇七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接受治疗的400名癌症患者、呼吸道疾病、肝病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接受PICC置管治疗的患者。随机选取信息记录完善且能全程跟踪随访到的200例PICC置管患者,男患者101例,平均年龄为57.38±9.95岁,其中癌症患者25例,呼吸道疾病23例,肝病患者26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27例;其中女性患者99例,平均年龄56.69±19.11岁,其中癌症患者23例,呼吸道疾病55例,肝病患者51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46 例。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具体临床特征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400名癌症患者、呼吸道疾病、肝病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随机抽取200 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为常规的PICC置管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常规的PICC置管治疗方案上加强对感染管理控制。对比两组患者的感染情况,分析感染的因素。加强观察病人的各项指标的变化,及时做好记录。对比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PICC留置时间机置管部位,基础疾病、相应病史,输液类型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等临床资料等。

1.3观察指标

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身体变化情况,并及时做响应的检查,统计患者各项生理指标的变化。对比加强置管感染管理前后,对治疗效果及相应并发症的统计分析。同时考察影响置管感染率的单因素。

1.4统计学分析

结果中的各项数据的分析采用SPSS 18.0进行,计量资料表示为(±s),并且进行两组t检验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PICC置管导管相关并发症比较

两组患者在加强感染控制前后的并发症对比分析,在控制感染管理后,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感染率,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1。

2.2 两组患者控制感染管理后一次穿刺成功率的对比

在加强PICC置管感染控制后,观察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2。

2.3医院感染单因素分析及感染率

对比分析了单因素如PICC的留置时间(>30天、≤30天)、穿刺次数(>3、≤3)及置管部位(头静脉、肘静脉、贵要静脉)对两组患者的感染的影响,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癌症及慢性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7]。在20世纪90年代,国外已经普及应用经外周静脉静脉置管(PICC),直到1997年,我国首次将PICC应用到临床治疗[8,9]。它缓解了需要长期需要静脉营养、抗生素、高渗透性溶液或行化疗群体长期输液的痛苦。PICC穿刺时常选取肘静脉,因为此处静脉较直观,易于固定;穿刺点周围无重要组织结构,且穿刺点表浅,止血容易;操作流程较简单,穿刺危险性小;导管不易脱落,安全留置易于护理;并且不受年龄、疾病、性别等条件的限制。PICC置管可减少患者身体所受痛苦、缓解患者紧张的情绪,对促进患者康复有着积极的作用,PICC置管成功的标志是完成治疗而正常拔管[10,11]。长期的临床实践和护理文献报道已经证实,PICC技术是安全和有效的。PICC安全留置并能尽可能延长保留时间,是每一位接受PICC患者治疗的共同愿望。PICC置管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为癌症中晚期患者开辟了一条无痛、安全的静脉注射通道[12,13]。这不仅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减少了患者的痛苦。但是,静脉导管穿刺是有创操作[14],在留置过程中作为血管内的异物与外界相通,也将增加感染机会。近年来,防止PICC置管感染是医务工作者努力的目标。在PICC置管期间,强调预防感染为主,做好严格的消毒工作确保操作环境卫生的清洁,同时加强PICC置管的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15]。

8.picc置管操作 篇八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入导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的方法,化疗是肿瘤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反复多次的进行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对血管造成渗漏性损伤及静脉炎,血管的破坏不仅影响了化疗效果,还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痛苦,也给护理操作带来一定的困难,而PICC置管,操作程序简单易掌握,安全可靠,导管易固定,不易滑脱,留置时间长,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现对我科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肿瘤术后接受化疗的129例患者采取了PICC置管,给予了相关的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本组129例,其中男76例,女53例,年龄,16-77岁,平均年龄42岁,其胃癌46例,乳腺癌29例,肺癌15例,肠癌39例。

2 方法

2.1用物准备,选择美国BD公司生产的PICC穿刺包一套,导管型号4Fr-5Fr型,根据患者的具本情况选择合适型号的导管,可来福无针密闭输液接头1个,无菌手套2副,0.9%氯化钠注射液10ml数支。根据穿刺包不同可备止血带,碘伏、酒精、棉签、皮下20ml注射器,3L粘贴伤口敷料,脱敏胶布。

2.2患者准备:协助病人取平卧位,穿刺侧手臂外展90°。

2.3选择静脉,首选贵要静脉,因其直、短且静脉瓣少,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前测量定位(测量时手臂外展90°)穿刺,定位在肘关节下方1-2cm,长度为肘关节到对侧胸锁关节约40-43cm。

2.4操作方法

打开PICC包,戴无菌手套,根据量的尺寸修正导管的长度,用0.9%氯化钠注射液预冲导管并湿化导丝,按照无菌操作原则消毒穿刺点,范围穿刺部位皮肤上下15cm,扎止血带、换无菌手套。铺无菌巾及洞巾,以15°-30°穿刺进入血管,见回血后压低角度,再进针1-2mm,保持针的位置并向前推进插管鞝,使其进入血管,隔无菌巾松止血带,轻压穿刺点上方止血,撤出穿刺针芯,将导管插入插管鞘,缓慢推进至所测量长度,从静脉内撤出插管鞘,离开入点撕开,缓慢将支持导丝撤出,抽吸至回血,接着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妥善固定导管,接上可来福无针密闭输液接头,通过X线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正确后接输液装置输液。

3 PICC置管的护理

3.1置管前的护理:详细地向患者讲解置管的目的,必要性、优点及置管全过程,使其患者对置管技术有充分的了解,以减轻心理负担,消除恐惧心理,为置管术的实施做好准备,在置管30min前嘱患者多喝热水,加速血液循环,使血管充盈,并在置管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3.2置管后的护理

3.2.1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敷贴,一般情况下穿刺后第一个 24h必须更换敷贴,以后按常规每周更换2-3次,如有出血、污染、出汗多潮湿,应随时更换,更换时注意自下而上的去除贴膜,防止导管带出,不要用手触动贴膜覆盖区的皮肤,严格无菌操作,每周更换肝素帽或可来福接头1次,每日更换输液装置。

3.2.2严密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肿胀(置管后24h内),触摸穿刺點周围有无疼痛、硬结,如有少量的渗血属正常现象,及时更换,如出血较多嘱患者屈肘10-20min,或贴膜外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必要时用云南白药膏局部外敷。

3.2.3每日检查导管固定是否妥当,有无打折移动,松脱;对导管插入深度进行记录,并每天交接班,给患者做治疗和护理时避免牵拉导管,对躁动不安加强看护以免导管脱出,如导管有部分脱出,采取局部固定,切不可将脱出导管,再送入血管中,以免感染。

3.2.4每日观察输液滴速情况,检查管道是否通畅如滴速不畅,可能导管有堵塞现象,一旦发生导管堵塞,不可强行推注液体,否则有导管破裂或栓子脱落的危险,不要经导管采血检验,若为不完全堵塞,可用肝素液10ml(肝素钠1ml加100ml生理盐水配制成)、抽吸、然后放松,借负压使肝素液与血栓充分接触连抽连推,如此反复数次,如仍不见回血,可将导管关闭30min,让血栓尽量浸泡在溶液中,再行抽吸,管腔大多能通畅。

3.2.5冲管与封管:每次输液结束后,必须用生理盐水10-20ml冲洗导管,再用稀释的肝素盐水正压封管(用10-20ml肝素盐水,采用脉冲式注入,剩余最后1ml一次性注入,边推注活塞边撤注射器,以达到正压封管),如输注粘稠较大的药物如20%甘露醇,脂肪乳,必须用生理盐水10-20ml脉冲式冲洗导管后再封管,如输血制品,每2h冲管一次,输血结束后给予生理盐水250ml冲管,再给予肝素盐水正压封管。

3.3出院带管及拔管的护理

3.3.1出院带管的护理指导、出院前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导管留在体外的长度、封管及更换敷料的日期、更换敷料的操作指导等。交代注意事项:置管上肢不要做剧烈运动,应避免提过重物品或做引体向上等持重锻炼,避免游泳等会浸泡到无菌区的活动,淋浴前用塑料保鲜膜包住置管的肢体缠绕2-3圈,上下边缘用胶布贴紧或用宽的松紧带缠住,避免与水直接接触,淋浴后检查敷料,若有浸湿,及时更换敷料。避免盆浴、泡浴等。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每周更换1-2次,可来福无针密闭输液接头每周更换1次,敷料外套上松紧适宜且有弹力的织品,可有效地避免导管脱出。注意观察针眼周围皮肤有无发红、肿胀、疼痛、渗出等,如有异常及时与主管护士联系或到当地医院请专业护士处理。

3.3.2拔管的护理 当治疗结束或出现并发症时,应及时拔管。操作前向患者讲述拔管过程,以缓解患者的紧张心理。患者取仰卧位,外展穿刺侧上肢,嘱患者做深呼气动作,缓慢拔出导管,如感觉有阻力,停止拔管,热敷20-30min再继续拔管,拔管后检查导管是否完整。按压穿刺点不少于5min,并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24h,嘱患者拔管后24h内尽量减少穿刺肢体活动,以防止出血。

4 小结:

PICC置管化疗,有效减轻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因长期化疗引起的静脉炎,化疗药物外渗造成的组织损伤或坏死,并能始终保持静脉通畅,利完成化疗周期,同时也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最终达到护患关系的和谐,从而提高了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匡世芳,肿瘤化疗患者PICC置管的护理应用及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护理版),2010,11(14):11.

[2] 吴淑华,PICC置管术在肿瘤化疗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中外医疗,2011,13:153-156.

[3] 张丽娟,郭红梅,李威,等.PICC置管及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0,20:331.

[4] 黄红建,彭南海,柏屏.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华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0):74

9.PICC维护护理技术操作流程 篇九

一、适合人群:乳腺癌化疗病人

二、操作流程

1、个人准备:洗手、戴口罩

2、核对picc维护手册的姓名、床号、选择的静脉、外露长度、臂围

3、物品准备:治疗车、治疗盘、手消液、正压接头、20ml注射器、PICC维护包、0.9%NS10ml、皮尺、picc维护手册

4、携用物至治疗室,核对病人,解释取得配合

5、安置体位

6、测量臂围与维护手册是否一致评估贴膜是否有卷曲潮湿破损

5、揭开固定输液接头的胶布

6、手消毒

7、用棉签清洁胶粘

8、手消毒

9、取出预冲注射器;释放阻力,安装输液器接头,排气备用消毒

10、打开换药包

11、在穿刺肢体下放垫巾,手消并带手套,12、酒精棉片包裹消毒导管接头,用力多方位螺旋式擦拭15秒

13、连接注射器抽回血

14、连接接头20ml盐水脉冲式冲洗导管

15、正压封管

16、脱去手套去除原有透明敷料

17、手消毒

18、戴手套

19、酒精脱脂消毒、碘伏消毒 20、调整导管位置

21、贴敷料

22、标注导管的类型日期固定导管

23、整理用物脱去无菌手套

10.PICC会诊制度 篇十

1、会诊所需要的条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病人血管条件差盲插置管成功率低于99.5%,本科室无PICC置管资质的护士,病人要求肘部以上置管或者PICC各种并发症的处理及输液港维护均可申请PICC治疗小组会诊。

2、临床科室护士长在网上申请护理会诊或打电话通知PICC治疗小组会诊。PICC治疗小组则根据全院需要置管的患者病情轻重与紧急情况,合理安排PICC置管时间。

3、急诊会诊随叫随到,一般会诊在2天内完成。

4、PICC置管后认真填写好置管记录和护理会诊意见,并给科室护士长或值班护士做详细交代,认真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宣教。

5、坚持PICC置管后24小时的访视和首次换药制度。

11.picc置管操作 篇十一

【关键词】 化疗泵;PICC置管; 护理

【中国分类号】 R6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382-01

肿瘤患者经常需要长期静脉输注化疗药物及高浓度营养物质。临床传统的用药途径为反复浅静脉穿刺,这种方法不可避免地造成患者痛苦及化疗药物不良反应对血管的破坏。中心静脉置管术是较好的选择,但锁骨下、颈内静脉及股静脉等置管因其静脉解剖复杂,操作技术难度大,以及可能发生严重并发症,导致在临床的应用受到局限。而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简称PICC)是由外周静脉(一般选择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特别适合需要反复多次进行化疗肿瘤患者, PICC不仅减轻了患者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更重要的可以避免化疗药对外周血管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保护了患者的外周血管,保证患者化疗全过程的顺利进行。我科对肿瘤患者采化疗泵配合PICC持续化疗,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24例肿瘤患者均为病理确诊病例, 其中男14例,女10例;年龄32~65岁,其中肺7例,肝癌3例,乳腺癌4例,胃癌2例,脑胶质瘤5例,食道癌3列。

1.2化疗泵配合PICC持续化疗的方法 :①术前宣教 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取得患者的信任。给病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PICC置管的目的、优点、适应症、价格和在治疗中的作用,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以及各种并发症的处理措施,重点强调置管的必要性[1]。②物品准备 :化疗泵1个:采用南通爱普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ZZB自控型输注泵。输注泵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驱动及储液装置,第二部分为输液装置。采用德国贝囊公司生产的257PICC导管1套,静脉穿刺包1个,医用敷贴1张,7号头皮针1个,治疗巾1张,软尺1条,0.9%生理盐水20 ml,20 ml 注射器1个,无菌纱块3块,肝素帽1个。③ 穿刺前的准备:穿刺点及血管选择 最佳穿刺点为肘窝下二横指处,穿刺点过低则血管相对较细,穿刺点过高可能损伤神经及淋巴系统。贵要静脉直粗,静脉瓣较少,当手臂与躯干垂直时为最直接的途径,经腋静脉、锁骨下静脉、无名静脉达上腔静脉,故为首选。其次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④操作方法:备物至床前,做好说明解释工作, 嘱病人平卧,上臂扎止血带,充盈血管,选定一点作为穿刺点,松开止血带,穿刺手外展90°,用软尺从穿刺点开始量到右侧胸锁关节,然后再加上1~2 cm,为导管进入长度。病人穿刺侧手稍外展,头偏向对侧,防止导管误入颈内静脉。带无菌手套,常规消毒片皮肤,铺巾,扎止血带,然后右手持穿刺针,进针时角度约为15度~30度,按无菌技术穿刺,见回血后隔着无菌巾松开止血带,轻压穿刺点上方止血,从插杆鞘内撤出穿刺针,将导管推入插管鞘,当导管进入预定长度时,用手指压住穿刺点外套管前端的固定导管。退出外套管,以导管为圆心撕掉外套管,再缓慢将支撑导丝撤出,接上肝素锁。用10ml生理盐水抽吸见回血后冲洗管腔,稀释肝素液封管,妥善固定,并X线拍片确定导管位置。将化疗泵输液管远端的翼状帽旋下与头皮针相连,将化疗泵输液管盘旋三圈后充分固定在皮肤上,最后将化疗泵装入塑料袋中,用别针别在胸前。全过程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穿刺日期、时间、部位、导管置入深度、局部情况、患者主诉及所用药物情况等。

1.3结果:本组患者贵要静脉19例,肘正中静脉3例,头静脉2例,全部均为一次性穿刺成功。全部病例化疗均顺利完成全程治疗,无任何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

2.护理体会

2. 1置管前的心理护理: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和家庭的心理压力,交谈时态度要和蔼,耐心解释患者提出的疑问,详细向患者说明置管的目的、操作过程、注意事项及整个穿刺过程所需的时间,使患者认识到置PICC管不影响日常生活,而且可避免输入刺激性药物及高渗性药物对血管的损害,介绍同病室已接受化疗泵加PICC导管治疗的患者互相交流沟通,以增强患者的信心和安全感,获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消除患者的后顾之忧再行置管。

2.2化疗泵的特殊护理:在使用化疗泵期间,护士每班要密切巡视,检查所剩药量是否在规定时间内注入完。用轻松平和的语调询问患者"有没有哪儿不舒服",夜班巡视观察时,为了不影响患者的睡眠,护士应做到四轻,尽量不开大灯,可带一小电筒,根据人体的生理睡眠时相90分钟为一周期,巡视时间一般为90分钟或180分钟一次,以保证睡眠的连续性,使患者能尽快入睡,促进生理舒适[2]。

2.3 PICC导管的特殊护理:①局部观察:第一个24小时密切观察有无渗血渗液。用盐袋压迫穿刺处1小时,如有渗血及时更换敷料。导管留置期间注意观察穿刺局部有无发红、疼痛、肿胀等。观察导管留置体外的长度、定期测量臂围,如有异常及时处理。置管一側手臂避免测血压及静脉穿刺,告知患者PICC不能用于CT及磁共振等检查造影剂的高压注射。② 敷料的更换时间:穿刺部位应保持清洁干燥。透明膜贴应在置管后第一个24小时更换,以后每周更换2次,出院后每周更换2次,若敷料松动或潮湿时则随时更换;换药时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同时应用肝素盐水脉冲式冲管法封管。③肝素帽的更换:每周更换一次。更换方法:①使用无菌技术打开肝素帽的包装,用生理盐水预冲一下肝素帽。②把原来的肝素帽取掉。③用安尔碘或碘酒,酒精清洁路厄氏接头的外面。④连接新的肝素帽,依据标准方式用10毫升生理盐水冲洗导管。⑤固定肝素帽和连接处,并用20毫升以上肝素液做脉冲式冲管一次;④ PICC带管患者的日常护理:①置管期间不影响穿刺手臂的正常活动,可以做一般的家务及运动:如煮饭、洗碗、弯曲、伸展等。注意带管的手臂过度用力,如提重物、骑自行车。肘部关节避免剧烈运动。②睡眠时,注意不要压迫穿刺之血管。更衣时,不要将导管勾出或拔出;穿衣时,先穿患侧衣袖,再穿健侧衣袖。脱衣时,先脱健侧衣袖,再脱患侧衣袖;注意衣服袖口不宜过紧。

3.护理评价

3.1化疗泵携带方便,患者不受限制并能将化疗药物精确的输入体内,保证化疗药物的有效浓度,减轻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化疗药物疗效[3]。 输液过程中患者可将化疗泵握在手中或放在衣袋里,下床及日常生活均不受限制,解决了传统输液需常时间卧床而影响日常生活的问题,从而减轻其焦虑、疲乏及孤独感,有助于睡眠,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3.2 PICC 导管为肿瘤患者提供了一条无痛性的长期静脉治疗途径。国外资料报道PICC导管可留置5年[4]。成功穿刺留置PICC导管后,离不开专业化的导管护理,PICC导管对于人体来说毕竟是一种异物,长期留在体内,在留置导管期间难免会出现各种潜在并发症,因此要求护士在PICC导管护理过程中,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无菌技术,规范护理PICC导管,达到长期留置导管的目的,保证化疗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

4.讨论

保护血管是肿瘤化疗护理中非常重要的护理措施之一,化疗药物容易刺激血管发生药物性静脉炎,使血管红肿,疼痛,闭锁,造成再次化疗输液时静脉穿刺困难,以及反复穿刺带给病人的痛苦。随着目前化疗药物剂量使用增加,疗程间隔时间缩短,血管的保护更为重要。传统的深静脉置管术,如锁骨下,颈内,股静脉等,虽然解决了浅静脉穿刺给药所带来的局部反应,但操作较复杂,危险性较大,不利于观察与护理,如误伤致血气胸,感染等发生。PICC置管危险小,血管易见,便于操作护理。因此,为了保证全部化疗计划顺利完成,采用PICC导管行化疗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单,易推广的护理技术。但PICC插管成功的关键在于穿刺成功,所以提倡化疗早期肘部血管较好时使用PICC导管,以保证插管成功[5]。精确的PICC操作和配合化疗泵用于肿瘤患者持续化疗,按设定时间持续完成给药过程,较传统静脉给药避免多次静脉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从而有效的保护血管,减少对血管损伤,降低静脉炎发生。使用此方法,患者生活可自理。治疗携带方便,避免每天静脉穿刺不适,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提高生活的质量。患者易于接受。

参考文献

[1] 作者:刘莉 李任萍 李馨悦<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健康教育>护士进修杂志2008年2月第23卷第3期

[2] 作者:邵春燕<肿瘤患者使用化疗泵治疗的舒适体会><右江医学杂志>2006年10月34卷5期>论著

[3] 作者:徐海英 谢华琴<持续化疗中应用PICC联合便携式微量输液泵的临床观察><实用医技杂志>2007年9月14卷25期

[4] 作者:王安云<吉林医学>2008年9月29卷18期

[5] 作者:林青 卢苇替<加氟化疗泵持续静脉输注化疗护理><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年10月27卷13期>护理园地

12.picc置管操作 篇十二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2009年5月~2010年7月在临床工作和培训期间共收集PICC置管术81例, 亲自置管18例, 参与置管63例。男:36例, 女:45例, 年龄在35-72岁, 其中, 贵要静脉45例, 肘正中静脉31例, 头静脉5例。最长留置时间180天, 最短留置时间5天。所用化疗药物:阿霉素, 卡铂、奥沙利铂、吉西他宾、须铂、丝裂霉素、紫杉醇等。

1.2 操作方法

1.2.1物品准备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PICC穿刺包, 辅助换药包一个, 无菌手套2双, 生理盐水250ml, 肝素钠12500U, 纸尺, 一次性无针密闭输液接头即正压接头1个, 透明贴膜2张。

1.2.2心理护理操作前获得医生的医嘱后, 向病人及家属详细讲解PICC置管术的优缺点及操作方法, 以取得病人的配合并签署病人置管同意书。

1.2.3选择合适的静脉病人平卧, 手臂外展与躯干成90°, 以贵要静脉为首选, 其次肘正中静脉, 头静脉, 临床经验中, 肘正中静脉暴露明显, 相对容易穿刺。

1.2.4测量长度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 量至对侧胸锁关节反折向下至第三肋间即为PICC导管的长度, 测量上臂围。

1.2.5建立无菌区, 准备导管, 打开PICC导管包, 戴手套, 用生理盐水冲亲水导丝, 然后抽出导丝比所测长度短1cm剪去多余的导管, 使导管顶端平齐。

1.2.6常规消毒皮肤直径为20cm, 左手绷紧皮肤, 右手持穿刺针, 进针角度为15°-30°, 在血管上方直刺血管, 见回血降低角度再进少许松开止血带, 压迫穿刺鞘上方血管, 抽出穿刺针, 置PICC管至测量长度, 撤出导丝, 抽回血, 并注入盐水肝素液, 连接正压接头。清理穿刺点血迹, 覆盖透明敷贴固定, 如少量渗血, 用绷带包扎穿刺处。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穿刺的日期, 时间, 部位, 置入导管长度。

1.2.7 X线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2 结果

在81例置管病人中, 73例患者1次置管成功, 5例出现红肿, 经局部按时换药, 外涂喜疗妥后好转, 3例患者出现导管堵塞, 经尿激酶溶栓后成功, 继续留用直至出院。拔管5例, 1例因透明贴膜粘贴不紧患者睡觉的时候导管自行脱出, 2例死亡后拔出, 1例发生血栓, 一周后拔管, 1例因穿刺后就滴速不畅, 多次用生理盐水肝素液冲管仍不能纠正, 影响化疗药物泵入速度, 病人要求拔出。

3 讨论

3.1 置管前护理

置管前, 操作护士要向患者或家属深入浅出地讲解PICC置管的目的, 意义操作程序, 配合方法以及置管的维护, 特别是PICC置管后可能导致的并发症, 以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并签订置管同意书。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及血小板的数值, 注意患者有无PICC置管的禁忌症;选择好血管, 仔细测量置管长度, 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 并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

3.2 置管中护理

在置管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 并注意保暖, 整个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和病人交流。送管时, 当进入肩部时, 让患者头转向穿刺侧, 下颚靠肩防止导管进入颈内静脉, 送管困难时, 可拉回导管轻微调整穿刺再送管或者边推注生理盐水边送管, 不可强送, 嘱患者调整体位, 如不行改为对侧肢体静脉置入。在整个置管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预防感染。

3.3 置管后的护理

3.3.1穿刺后固定导管, 在穿刺点上用透明贴膜固定后指压穿刺点15-30min, 可以起到止血作用, 另一面有利于观察出血情况, 如有凝血障碍, 局部加压止血时间可以延长。叮嘱病人穿刺后24h内尽量减少臂部活动。穿刺后第二天鼓励病人活动可做握拳松拳动作。置入导管24h更换贴膜, 以后由1周更换2次或在发现贴膜被污染, 如有出血污染、潮湿脱落或危及导管时应随时更换。不要用手触摸贴膜覆盖区内的皮肤, 每次更换敷贴应消毒面积大于敷贴面积。输液期间每周更换贴膜2次, 同时, 用生理盐水肝素液正压封管。

3.3.2严密观察穿刺点及肢体有无出血, 发红, 触摸穿刺点有无疼痛, 硬结。如有疼痛, 硬结发生, 可用喜疗妥涂抹效果较好。如有渗血, 出血量较少时可直接更换敷贴, 出血量较大时可在贴膜外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或在穿刺点放置凝胶海绵止血。若穿刺肢体出现红、肿、热痛, 可能发生静脉炎, 应及时处理。如抬高患肢, 放松肢体, 上臂给予硫酸镁湿热敷, 应在停止输液3~4d后应用, 每日3次, 每次20-30min, 同时可用康惠尔减压贴, 3d内症状未能缓解, 应考虑拔管。加强置管后的护理, 若有部分脱出, 可采取局部固定, 切不可将脱出导管再送入血管内, 以防感染。

3.3.3预防导管脱落每次换药时, 消毒皮肤待干后再用中间不带敷料的敷贴固定导管, 这样比较牢固, 皮肤更换敷贴时, 应顺着导管方向自下而上去除贴膜, 将体外导管S形弯曲, 降低导管张力, 避免导管在体外移动。每日观察导管的刻度并记录, 查看导管有无打折脱落。

3.3.4预防输液不畅或导管堵塞, 每次输液时观察输液速度如滴速不畅, 须观察病人体位, 导管有无折曲, 脱出血管外, 管道堵塞现象。若管道堵塞可先用10ml注射器缓慢回抽, 再根据所输注药物的性质选择脱内鞘的物质。例如血液因素产生的可用5000u/ml的尿激酶0.5ml, 脂肪乳产生的用70%的乙醇0.5ml均采用三通负压注入, 20min后再进行回抽, 不可用暴力推注清除凝块, 抽出回血5-10ml弃去, 再用20ml生理盐水进行脉冲式冲管, 并于每日输完液后规范封管;先用20ml生理盐水脉冲式 (推一下, 停一下) 冲管, 最后用盐水稀释的肝素液10ml进行正压封管;若输注高浓度血液制品后, 需要生理盐水把导管完全冲干净才能封管;每日输液前要彻底冲管;先抽吸有无回血, 见回血后推注生理盐水20ml, 再接输液装置进行输液。输液中若输入高粘滞性药物后, 立即用10-2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后再更换其他的液体;患者在起床或上厕所时, 要注意使输液抬高。

3.3.5预防血栓形成肿瘤化疗病人的血液大多为高凝状态, 静脉血流迟缓, 再加上穿刺中静脉内膜可能损伤, 容易引起血栓, 操作前应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 防止由于患者精神过度紧张而使血管痉挛造成穿刺后送管困难而损伤静脉内膜, 同时在穿刺及送导管时, 操作动作要轻柔, 穿刺时尽量一次成功, 避免反复穿刺给血管造成损伤, 防止血栓形成。

3.3.6血栓处理若疑似血栓形成, 应立即进行血管造影或多普勒超声检查, 确认后与血管外科联系, 可先不急于拔管, 在血管外科, 可利用PICC管将溶栓药物直接作用于栓子处, 边溶栓边拔管, 溶栓期间要做好患者心理护理。 (1) 患肢护理:急性期患者卧床休息7-14d, 抬高患肢20°-30°, 以促进血液回流, 每日测量患肢健肢同一水平臂围, 观察患肢消肿情况, 并观察患肢皮肤颜色, 温度, 感觉及动脉搏动, 做好记录及时判断效果。 (2) 注意出血倾向, 监测患者血常规, 血小板, 出凝血时间, 凝血酶厚时间。 (3) 预防肺栓塞形成。

4 总结

PICC置管术因其避免了外周静脉反复穿刺, 留置时间长, 安全性较高的特点, 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尤其对于需要反复多次进行静脉化疗的肿瘤患者, PICC置管是安全, 可靠的选择。但是, PICC同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并发症。置管容易护管难, 所以, 临床护士只有完全熟练掌握PICC置管的操作流程和各项护理措施, 如严格无菌操作, 准确测量PICC外露及置入长度。选择合适的管径质地及敷贴, 正确冲管、封管等。不断总结经验, 才能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 更好的服务于病人, 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中。

参考文献

[1]沈建英, 呼滨.经外周静脉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临床应用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10) :785-786.

上一篇:小企业客户年会策划方案下一篇:专业英语翻译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