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儿童教育现状及教育效果评价调查报告

2024-09-09

农村儿童教育现状及教育效果评价调查报告(精选11篇)

1.农村儿童教育现状及教育效果评价调查报告 篇一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

农村小学教育是我国的基础教育。农村小学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影响到中学、大学乃至整个国民的教育。然而,经调查发现,农村小学教育的整体性薄弱状况一直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在办学方向、教育经费和师资队伍等方面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

1.学校管理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安全是学校的保障,行风是学校的形象。农村学校在教学常规管理方面重点检查学校各项计划、制度的制订与落实,以及老师的备、教、辅、改、考等情况,各学校基本上所有教师都有备课,不存在不备课,不布置作业和不批改作业的现象,但还是有只备主科不备小科和备简案等现象。在教研教改方面,开展的活动方式主要是互听互评的教学专题研讨等,而业务学习却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农村学校的安全管理已上了一个新台阶,从上到下高度重视,是危机中的转机。农村学校的教风相对城镇要好得多。

2.、小学生人数急剧减少:随着计生工作的发展,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当前农村小学学生人数急剧减少情况严重。农村人口城镇化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外出就读、一味追求优质教学资源等原因,导致农村小学的规模不断缩小。就刘陈、溪桥、南沙几所学校而言,许多学生流入黄桥镇区就读。现在原来的所谓的中心小学也往往不足1000人。

3、小学教师结构不合理,队伍老化日益严重:近几年来,由于没有有效的机制确保教师队伍中的新增人员进入农村小学任教,导致小学教师的年龄结构老化。另一方面学科教师结构不合理,英、美、体、音等专业学科教师缺乏,教师兼科现象较普遍。我个人觉得这已成为制约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瓶颈。因老师年纪偏大,教学能力又参差不齐,绝大部分教学方式落后,新的教学理念无法渗透其思想,大部分村小教师依然是用“一块黑板一张嘴,两只粉笔书一本”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的,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个阶段。农村小学教师被戏称为“赤脚医生”。

4、教育设施设备落后,教师使用电教平台技能有待提高:目前很多农村小学还是采取“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堂课”的传授模式,现有的教育教学设施设备落后。优质教育资源的缺乏,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虽然现在学校教学设施设备得到长足的完善,但要使先进的教育设施设备发挥作用,教师使用电教平台的技能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5、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价的飞涨,农村教师的生活水平不升反降,远远滞后于其他行业,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教师的绩效工资政策并不能真正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还需进一步完善,要与时俱进。

6、教育教研落后,素质教育难以实施: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本来就薄弱,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更需要方法理论上的指导,但受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缺乏有效地培训。校本培训的开展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农村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学科课程又多,每位教师要教几门课程,备几本教案,备课、讲课、批改、辅导、考试。特别是安全,家长担心、教师操心、学校提心吊胆,教师不得不在安全工作上花费更多的精力,“安全第一”成了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教师全员集中教研、课程辅导无法进行,哪怕是半天时间都不敢安排,生怕出现意外。教师参加校本培训、政治学习只能是挤时间、抢时间,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去钻研新课程改革,去开展教研。在市局应接不暇的活动下,造成不少教师忙于应付,手忙脚乱,心力交瘁,教研、教学相脱离,教研活动、校本培训效果欠佳。许多教师依然是“经验型”、“辛苦型”。“研究型”、“创造型”教师在农村微乎其微,少之又少。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本来就薄弱,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更需要方法理论上的指导,但受经济条件和安全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缺乏有效的培训。课改很大程度上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

7.学生及家长:农村孩子由于受地域条件的制约,普遍存在着接受学前教育很不规范的现象,绝大多数幼儿的家教几乎为零,学前教育也相对不足,错过了幼儿智力发展的最佳期,造成学生发展很不均衡。学困生居多。致使学生家长不理解、不满意。随着农村家庭生

活水平的提高,城镇教育优势的诱惑,致使大量学生流入城里。

8、因学校撤并,路途遥远,导致学生上学困难,有的村离学校有近5公里远,有的即使有车辆接送,但大多是三无车辆,安全隐患随时都有。另外,许多家长为了自己上班,不按学校规定时间将学生送到学校了事,学生游离在校园外,给学校安全管理带来了隐患。更多的是农村学生家长外出务工较大,造成留守学生增多,孩子的爷爷奶奶管理、教育不善,后患较大。

综上,目前农村小学教育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均衡发展,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教育不公平的现状,加强基础教育薄弱环节,尽快使农村小学走出困境,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当务之急。

一、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对农村学校做好政策倾斜,不断选派优秀教师、专业型教师到农村任教,特别是英语、体、音、美、科学教师。还要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水平,努力留住优秀教师,让他们扎根农村教育,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素质教育。学校要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经常创造条件促使农村小学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通过学习和培训,了解最新教学理念,熟悉全新教学方法,掌握现代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教师本身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要关心、帮助、激励农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学困儿童,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二、充分挖掘镇区学校资源优势,加强村小内涵建设,实施理念带动、科研联动、教研互动、蹲点促动、督导推动战略。市局统筹安排优质人力资源,开展各类教育科研活动,如公开课、研讨课、示范课、校本研修、课题研究等。实现资源共享,增加学习机会,感受先进的课程理念,为教师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平台,锻炼的机会。为农村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三、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打破学校之间的严格界限,实行跨校兼课,体、音、美教师到不同学校授课,让校校有歌声、校校有球声、校校有绘画。激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师资要适当向农村学校倾斜,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优化组合,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促进农村小学的均衡发展。只有这样,农村孩子才有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可能。

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大远程教育资源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小学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需以政府投入为主,教育经费、教育设施尽可能向农村倾斜,特别是远程教育资源的投入,学校可充分利用教育网络资源平台,学习优秀教师的备课、教学设计、作业优化等,溶入自己教学实践,为农村教育发展服务,为培养人才服务。

五、改革小学管理体制。选派业务能力强、有丰富的学校管理经验、工作认真负责的同志担任校长,同时配备1—2名兼职教研员,具体指导小学教学,教研员应在农村小学担任少量课程,主要精力应放在小学业务指导上。

随着《新义务教育法》不断落实,农村小学教育现状一定会有根本的改变。我们相信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一定会对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作更多更详实的调研,制定出一系列切合实际可行的整改措施。大力发展农村学校,改变农村教育现状,任重而道远,但我坚信:农村小学教育明天会更美好!

2.农村儿童教育现状及教育效果评价调查报告 篇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长沙县星沙社区服务站50名社区护士为研究对象。

1.2 方法

2010年10月~2011年4月以方便取样方法对长沙县星沙社区服务站50名社区护士进行艾滋病知识现状、对艾滋病病人的态度、护理意愿现况调查, 并对其运用传统授课方式, 培训半年后用同样问卷进行调查, 评价对社区护士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

1.3 资料收集方法

调查问卷包括4个部分, 即: (1) 一般资料, 包括年龄、有关AIDS知识的来源、有无护理过AIDS病人经历; (2) 王红红[1]翻译修订的艾滋病知识问卷, 内容包括AIDS的特点、传播、预防、检测、职业防护等知识, 此部分共24个问题, 按对、错两级评分, 满分为24分; (3) FROMAN等[2]制定的艾滋病态度问卷, 包括14个逃避因子条目及7个同情因子条目, 每一条目采用Likert等级记分法, 按1~6分共6个等级记分, 同情和逃避的值为各项目的均分, 范围是1~6分。态度分值为同情分减去逃避分所得值, 分值范围为在-5~5。正分表示对艾滋病患者的同情、支持态度;负分表示不容忍和逃避等消极的态度; (4) DUBBERT等[3]制定的艾滋病护理意愿问卷, 先介绍1例同性恋艾滋病患者病例, 病例后共13个护理操作项目, 每一条目分按0~10分 (0=不愿意, 5=不肯定, 10=很愿意) 共11个等级记分, 护士的护理意愿得分为13个条目所得分数之和, 满分为130分, 得分越高, 表明护士照顾艾滋病患者的意愿越高。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录入及统计分析, 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共发放问卷50份, 收回有效问卷40份, 应答率为80.0%。调查对象全部为女性, 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课本或杂志、大众媒体, 仅有10.0%的人员参加过艾滋病知识的培训。在被调查的40名社区护士中, 8人报告在过去工作中曾有接触过或护理过AIDS病人经历。见表1。

2.2 培训前后社区护士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比较

社区护士培训前AIDS知识得分为 (14.25±3.06) 分, 最低8分, 最高20分, 培训后知识得分为 (21.80±1.04) 分, 最低19分, 最高23分。培训前社区护士AIDS疾病特点回答正确率高的前3项依次为:任何一个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能通过性交将艾滋病病毒传给他人 (90.0%) , 艾滋病目前还没有一种治愈的方法 (87.5%) ,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孕妇能将病毒传给胎儿 (80.0%) ;非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回答正确率高的前三位: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握手、抚摸、亲脸 (100.0%) , 静脉吸毒共用针具传播 (95.0%) , 通过肛交传播 (92.5%) 。培训前后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见表2。

2.3 培训前后社区护士艾滋病态度比较

培训前后社区护士对艾滋病患者持同情和支持态度, 培训前社区护士态度均分为1.23, 其中同情因子均分为4.21, 逃避因子均分为2.98, 有10.0%的社区护士态度得分为负值。培训半年后社区护士没有得分为负值的人员。培训前后社区护士对因不同途径感染艾滋病的病人持不同的态度, 均表示更同情因输血感染HIV者, 认为该类病人更值得治疗;很少同情由于性乱及静脉吸毒而感染HIV的病人。培训前后社区护士对艾滋病患者态度见表3。

注:1) 培训前后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05;2) 培训前后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性, P<0.01

注:1) 培训前后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05;2) 培训前后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性, P<0.01

2.4 培训前后社区护士艾滋病护理意愿

本次调查提供的案例是一例男性同性恋患者, 针对提供的艾滋病案例, 尽管社区护士在态度上同情和支持艾滋病患者, 但培训前有28.5%的社区护士不愿意为AIDS病人提供护理, 培训后仍有20.0%不愿为AIDS病人提供护理, 且对每项护理操作的意愿程度不同。培训前后社区护士护理意愿均最低的前三项操作项目是:出诊, 清洁大小便, 床上擦浴;护理意愿最高的前三项操作项目是:测量生命体征, 静脉输液, 静脉输血。培训前后社区护士对艾滋病病人的每项护理操作意愿情况见表4。

注:1) 培训前后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0.05;2) 培训前后比较, 差异有极显著性, P<0.01

3 讨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培训前, 被调查社区护士对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等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知识掌握较好, 对艾滋病的一些非传播途径知识掌握得相对薄弱, 如:多数社区护士除了知道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握手、抚摸、亲脸肯定不会感染艾滋病外, 超过75.0%的社区护士认为亲吻、咳嗽、在厨师是HIV感染者餐厅就餐、共用餐具及使用公共马桶等日常行为有可能增加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机会, 有75.0%的社区护士认为被HIV血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HIV的几率大于1.0%。在预防感染方面, 57.5%的社区护士错误地认为杀精子用的冻胶、泡沫、油以及膈膜 (避孕用的) 能有效地减少艾滋病病毒的传播。说明社区护士虽然对艾滋病知识有一些了解, 但缺乏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这可能与社区护士AIDS知识的主要来源有关, 本次调查中参加过艾滋病培训的人员仅占10.0%, 尽管现在宣传册及媒体对艾滋病的宣传报道较多, 但涉及的内容多较浅显, 只介绍了比较泛化和理论化的知识, 对于具体的知识如哪些途径不会传播HIV、职业感染等涉及不够。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后, 超过70.0%以上的社区护士在艾滋病的非传播途径、预防感染知晓率方面有大的提高。

由于AIDS知识缺乏, 且对艾滋病的宣传教育往往是采取恐惧驱动模式[4], 过多地强调艾滋病的危险性。因此, 对AIDS病人持有歧视、害怕的态度在护理人员中普遍存在[5]。培训前大部分社区护士表示同情和支持艾滋病病人, 但亦有10.0%的人员得分为负值。通过艾滋病健康教育培训后, 社区护士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恐惧和歧视程度有降低, 没有得分为负值的人员。由此看出, 护理人员对艾滋病患者的偏见与不必要的恐惧源于相关知识的欠缺, 正如新西兰艾滋病基金会所提出的:“艾滋病侵袭肉体, 偏见侵袭精神。一个来自病毒, 一个源于无知。两者皆可致命。”研究表明, 知识不正确容易影响护士对待AIDS病人的态度, 护士对艾滋病的这些恐惧和歧视态度妨碍护士角色的实现, 并影响她们为AIDS病人提供高质量的护理, 同时护士的态度影响患者对自身缺陷的理解、自我认知及其对重大生活事件的应对[6]。

尽管培训前后社区护士均同情和支持艾滋病患者, 但对因同性恋、性乱、静脉吸毒HIV感染者持偏见、歧视态度, 而对因输血感染的病人更同情些, 这与欧美国家的研究结果不同[7,8]。这可能与AIDS在西方流行较早, 人们对AIDS的认识清楚些, 以及东方与西方护理教育、社会文化背景、对性取向的态度等存在差异有关。由于艾滋病不能治愈, 可传染, 具有行为特征性即首先是在同性恋、性乱者及静脉吸毒者等边缘人群中发现, 同性恋、吸毒、性乱等行为不能为常人所容忍。因此, 艾滋病患者被社会烙上耻辱的烙印, 引起公众的恐惧和逃避, 但作为护理专业人员应按照护理伦理的原则对所有病人一视同仁, 了解艾滋病患者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同情的主题, 不能因疾病感染途径不同而区别看待或歧视该类病人。

本调查提供的病例是一男同性恋病人, 培训前有28.5%、培训后仍有25.0%的社区护士不愿意为AIDS病人提供护理。作为普通人, 尽管社区护士同情和支持艾滋病患者, 但由于艾滋病不能治愈, 可传染, 社区护士害怕职业感染艾滋病后遭遇到同样的歧视, 社区护士的这些心理负担和问题可能是他们尽管态度上同情和支持, 但实际中产生逃避护理行为的原因。社区护士对不同的护理操作项目护理意愿也不同。培训前后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对测量生命体征护理意愿相对来说较高, 而对出诊, 清洁大小便, 床上擦浴护理意愿较低, 这一方面可能与护士的艾滋病传播途径泛化意识有关, 认为测量生命体征肯定不会感染艾滋病病毒, 而认为擦浴和清洁大小便则可能感染。另外, 也与我国临床护理对基础护理不够重视有关。同时, 即便是其他慢性疾病患者, 很多患者也不愿意让护士清洁大小便、床上擦浴等, 这些操作大部分情况下是由家属协助完成, 所以导致这也成为了护理意愿低的项目。部分护士不愿出诊可能与我国的医疗现状及医疗政策有关。我国目前的医疗现状仍然是:在医疗场所, 医护人员仍然是等候病人来就诊, 而主动到社区走访还没有形成很大规模;同时, 规范化培养社区护士得不到医疗政策的有力支持, 出诊人员的配备也不到位, 而社区护理与临床护理有很多不同, 社区出诊使护理人员走出医院, 走向家庭, 需独当一面地完成和处理问题, 医疗风险程度也相应增加, 但同时又得不到应有的回报, 所以出诊成了护士护理意愿最低的项目。

本调查提示经过培训后社区护士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有提高, 对艾滋病患者持同情和支持态度, 但护理意愿仍难以改变, 说明对护理意愿的干预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 传统说教式以及未强化的培训可能难以取得明显效果。知识是行为改变的基础, 在没有十分有效的疫苗的条件下, 健康教育、艾滋病知识的普及仍然是预防艾滋病的一项重要措施。健康教育被公认为是当前预防控制AIDS传播的主要手段[9,10]。但我国人口多, 面积广, 进行知识普及的难度大, 要在实际工作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抓住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 抓住知识宣教的薄弱环节具有战略意义。社区护士既是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对象, 同时也对艾滋病预防的健康教育负有责任, 因而在社区针对一些薄弱环节, 加强对社区护士的规范化培训, 完善出诊护士的队伍建设[11], 定期对社区护士全面深入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是非常有意义的, 也是非常必要的。同时, 应借助卫生部提出的“夯实基础护理, 提高优质服务”理念, 必须从源头上改善重治疗, 轻基础护理的观念, 提高社区护士对艾滋病患者的护理意愿。

摘要:目的 调查社区护士艾滋病相关知识现状及对待艾滋病患者的态度, 评价对社区护士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 运用传统授课方式对50名社区护士进行艾滋病知识培训, 培训前、半年后采用问卷方法进行艾滋病知识、态度和护理意愿进行调查。结果 培训前社区护士艾滋病知识平均知晓率为59.2%, 培训后知识平均知晓率为90.6%;培训前职业暴露后感染、不可能传播艾滋病的途径知晓率偏低, 培训半年后知晓率增加。培训前90.0%社区护士对AIDS患者态度分值为正, 10.0%的人员态度分值为负, 培训后100.0%态度分值均为正;培训前后社区护士均对患者因艾滋病感染途径不同而持不同态度。对提供的一例艾滋病案例培训前28.5%的社区护士不愿意提供护理, 培训后仍有25.0%的社区护士不愿提供护理。培训前后社区护士护理意愿最高的项目前三项是:测量生命体征、静脉输液、静脉输血;护理意愿最低的项目是:出诊、清洁大小便、床上擦浴。结论 培训后社区护士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增高、对待艾滋病患者态度改善明显;但对AIDS患者护理意愿偏低, 对不同护理操作项目护理意愿不同。尽管社区护士对艾滋病患者持同情和支持态度, 但还未真正将同情态度付诸实践, 说明对护理意愿的干预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重治疗、轻基础护理的观念经短期单一的授课可能难以取得明显效果, 需要长期加强对社区护士艾滋病知识的培训以及优质护理观念的灌输, 提高其为艾滋病病人提供护理的意愿及护理质量。

关键词:社区护士,艾滋病,知识,态度,护理意愿,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王红红, 阳爱云, WILLIAMS AB.护理本科生艾滋病知识、态度与护理意愿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 2003, 18 (3) :166-168.[1]WANG HH, YANG AY, WILLIAMS AB.Knowledge, attitudes, willingness of care about HIV/AIDS among nursing college students[J].Journal of Nursing Science, 2003, 18 (3) :166-168.Chinese

[2]FROMAN RD, OWEN SV.Measuring attitudes toward persons with AIDS:the AAS-G as an alternate form of the AAS[J].Scholarly Inquiry Nursing Practice, 2001, 15:161-174.

[3]DUBBERT PM, KEMPPAINEN JK, WHITE-TAYLOR D.Development of a measure or willingness to provide nursing care to AIDS patients[J].Nursing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1994, 18:16-21.

[4]余冬保, 孙江平.健康促进理论及在艾滋病防制中的实践[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 2002, 8 (5) :315-317.[4]YU DB, SUN JP.Health improvement theory’s practice i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IDS[J].Journal for China AIDS/STD, 2002, 8 (5) :315-317.Chiense

[5]陈征, 肖顺贞, 李秀兰, 等.北京市护理人员关于HIV/AIDS的认识和接受程度调查与分析[J].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 2000, 6 (5) :271-273.[5]CHEN Z, XIAO SZ, LI XL, et al,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nurses&apos;s understand and acceptance to HIV/AIDS in Beijing[J].Chinese Journal of AIDS&STD, 2000, 6 (5) :271-273.Chinese

[6]TOMPSOM TL, EMRICH K, MOORE G.The effect of curriculum on the attitudes of nursing students toward disability[J].Rehabil Nurs, 2003, 28 (1) :27-30.

[7]FROMAN RD, OWEN SV.Further validation of the AIDS att itude scale[J].Res Nurs Health, 1997, 20 (2) :161.

[8]LOHRMANN C, VALIMAKI M, SUOMINEN T, et al.German nursing student s&knowledge of and at titudes t o HIV and AIDS:tw o decades after the f irst AIDS cases[J].J Adv Nurs, 2000, 31 (3) :696.

[9]LAU JTF, TSUI HY, CHAN K.Reducing discriminatory attitudes toward PLWHA in Hong Kong—an intervention study using a knowledge based, PLWHA participation and cognitive approach[J].AIDS Care, 2005, 17:85-101.

[10]熊正南, 阳晓, 魏高文.社区健康教育[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5:109.[10]XIONG ZN, YANG X, WEI GW.Community Health Education[M].Changsha: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Press, 2005:109.Chinese

3.农村儿童教育现状及教育效果评价调查报告 篇三

【关 键 词】农村;义务教育;辍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086-02

一、现状分析

甘肃省西和县位于陇南东南部,属国扶贫困县。全县总面积1861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总人口3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6.4万人。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41所,其中幼儿园7所,小学教学点114所,完小193所,九年制学校8所,独立初中13所,农职业中学1所,职教中心1所,普通完中4所,教职工3667人。在校学生93186人,其中初中学生22701人,小学生61209人。由于诸多因素的困扰,西和县曾一度徘徊在贫困的阴影里,曾先后被列为省扶、国扶贫困县。 [1]

西和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比较多,有历史遗留问题,有地域影响,但其中一个根本原因就是教育基础薄弱、劳动力素质和创新能力不高。这种情况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2]例如,西和县较为普遍的缺少教室的情况,在西和县姜席中学很明显。西和县第二大镇姜席镇惟一的一所初中有1794名学生,共22个班级,但该校教室仅有19间。随着教育资源的缺乏出现了许多辍学学生,给社会的稳定带来隐患。大量辍学的青少年进入社会后,由于无相应的知识技能,他们只能游逛街头,出入网吧,接触一些不良事物。由于年龄幼稚,加之本身缺乏对事物的判断力,容易受到诱惑而做出违法的事情。比如:很多人在刚界法定婚龄或未到婚龄便匆匆步入婚姻。这种情况造成的后果是:农村青年生育年龄提前;下一代的教育质量无法保障。从国家发展来看,农村高辍学率必将产生一大批新型文盲,从而制约我国向现代化农业大国发展的脚步。

二、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

(一)主观层面

1. 学生厌学情绪普遍。厌学情绪的形成会造成一个怪圈:因为学习不好,长时间受到家长的漠视、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尤其他们在学习中无法满足成功的愿望,导致品尝到的只是失败感、乏味感。逐渐形成学习无价值、自己是学不好的“差学生”等观念,又作用到学习行为上,如此恶性循环,很快就患上了厌学症。

2. 家长对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农村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极少了解孩子的思想,加之现在的学生怕苦怕累,遇到困难绕道走,从而产生厌学心理。有许多家长不想送子女读书,认为读书无用,还不如帮助家里干农活。在甘肃的不少地区,一个家庭供养一个大学生可能要付出全家人的努力,而现在的就业现状导致孩子可能大学刚毕业即失业。对那些费尽心血让子女上完大学而又找不到工作的农民来说,读书不能带来经济上直接的、明显的实惠,同时很多家庭会出现“读书致贫”、“读书返贫”的现象。最终这个问题就会导致家长主观意愿上的“学生辍学”的增多。

3. 教育教学方法失策。在农村学校,由于信息闭塞,有很多农村教师教学方法呆板,课堂效率低下。课后为了补救,不顾学生的课外活动,一味拖堂、加课,给学生布置大量的课外作业,使学生疲于应付,从而出现厌学心理。教学管理机构相继对教师提出相应的教学指标要求,教师又对学生施以学习重压,部分学生难以承受,于是产生厌学心理。

(二)客观层面

客观层面的原因也是农村辍学率高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家庭经济条件导致的辍学。尽管农民的总体生活水平较以前有了提高,但是甘肃的农民还远没有达到富裕的程度。对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家长而言,早一年辍学,反而能节省很多“不必要的开支”,并且会给家庭带来额外的打工收入。同时,为减少经费开支,许多乡镇撤掉原来的村小,只在镇上建有小学。很多小学生的上学路程需要步行几十里,对学生来说也很疲乏,家长也很担心。为此,相当一部分地区从小学三年级甚至一年级开始采取寄宿制的方式,而寄宿制带来的费用给家庭也造成了较大负担。学生们在生活上花销较大,家长无法接受,导致一些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辍学在家。

2. 农村师资力量不足。农村师资不足问题的出现与现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有一定关系,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他们不愿到农村就业,情愿在外漂泊;还有些师范毕业生有意回乡任教,但政府由于教师工资、住房、福利待遇开支问题需加大财政负担而无法接受。政府为节省这部分开支甚至招收所谓的“合同制教师”,一些非师范专业的人也从事起了教师职业,教师队伍长期得不到更新。这就出现了教育资源浪费和师资力量缺乏并存的怪现象。

3. 教育现实中的乱收费问题。在新课程改革开始以来,学生入学的费用基本免除了,但是新的矛盾突出表现在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收费政策在一些地方落实不到位,一些学校违反规定,实行潜规则收费或在“一费制”以外,采取“捆绑”收费或强制、变相强制等方式向学生收取服务性费用,或向学生强制订购书刊杂志、教辅用书,都给学生家庭造成了负担。

(三)其它原因

1. 农村中小学教师自身教育观念落后的影响。受传统应试教育及“跳龙门”思想的影响,教师大多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在教学中按常规思维给学生贴上不同的“标签”,对成绩欠佳的学生动辄呵斥、打骂,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的学习不成功,并最终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

2. 农村性别差异现象存在,重男轻女现象是农村学生流失的又一原因。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村家长认为,女孩长大嫁外人,给她读书是给别人养好媳妇而不利于自家,甚至有家长认为给女孩读书不如攒钱给她将来办嫁妆。九年义务教育在这些人面前仅是几行失效的文字。

四、学生辍学的对策

1. 对于厌学的学生,教育应以人为本,让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让真诚、理解、尊重贯穿我们教育的始终。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对其增加学习的压力,而是要培养其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兴趣,教给科学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教师和家长要戒急、戒惩、戒弃。教育的“急”和“惩”会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折感,从而失去自信和自尊。教育孩子要有良好的心态和科学的方法,与孩子做朋友。勤于交流,及时了解孩子的困难,并及时帮助。为了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爱学,使学生生动活泼、自觉主动地完成学业,以鼓励为主,不能用惩罚代替教育,在遇到挫折或学习效率不高时,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不轻言放弃。

2. 改进教师培训方式,扩大教师培训范围是解决农村地区师资匮乏的最有效方式。在不能聘请到师范专业学生的情况下,鼓励现有教师自我提高,大力支持教师走出去参加专业及教育理论学习。教师观念的转变和素质的提高,可以让教师在降低辍学率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3. 教育管理部门积极参与,转变管理职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检查督导学校德育工作,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立志做人。开展多形式多内容的有意义活动,结合时事政治,根据县情镇情,进行现场参观,组织演讲比赛、演唱会、体育运动会、手工制作比赛,让儿童少年充分发挥个性特长,觉得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更要让学生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懂得教育的理念就是育人。

4. 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受惠学生人数及受惠的内容。5.12大地震给西和县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损失,同时让一些农村学生面临辍学的困境,尤其是中学毕业班的学生,更处于毕业再升学和就业无出路的艰难时期。面对这种情况,西和县扶贫办和市、省扶贫办积极争取、协调,现将10名受灾贫困生送往宝鸡希望学院学习,同时对一些有困难的学生实行“减、免、补”政策,形成全社会对义务教育工作的支持,加强助学贷款的宣传力度。

5. 正确对待差生,用爱心铺平差生的心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对于成绩暂时差的学生,我们不能歧视他们,要付出更多的爱心。为此,我们积极探索出一套辅导差生的经验,努力培养差生的个别兴趣,消除其心理障碍,鼓励他们要有必胜的信心。这种以鼓励表扬为主,兼有诱导式的教育效果很好。

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则依赖良好的教育。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3以上,农村中小学学生占全国中小学的比例是75%。[3] 接受教育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平等享有的权利,并通过这种权利的享有最终促进社会公平。只有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辍学问题认真思考及研究,才能使社会处于真正的和谐发展之中。

参考文献:

[1]王景英.农村初中学生辍学问题研究[M].2003.

[2]袁桂林.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现状及多元化发展模式初探[J].东北师大学报,2004(01).

4.农村儿童教育现状及教育效果评价调查报告 篇四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罗湖中学邱员太

摘要:农村中学学生父母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父母外出打工的人数不仅很多,而且有增长的趋势,隔代管理产生了诸多矛盾。因此,农村家庭教育的滞后很可能成为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为此,充分利用农村初中的现有资源,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积极应对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现状调查对策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成了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不断增长,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又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产生了许多新矛盾、新特点。我认为,如果不及时妥善地处理好这些新问题、新矛盾,经过这几年艰辛的努力才取得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很可能功亏一篑。在这诸多的新情况、新特点中,农村家庭教育的滞后很可能成为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本着求真务实的原则,我于2011年3月开展了“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中获得的大量真实数据客观地反映出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从中折射出当前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偏颇与不足,值得我们关注与深思。

一.调查方法

调查主要采用了问卷、座谈、个案分析等方式进行。调查以罗湖镇初级中学为中心,辐射了临川区部分乡镇的12所初级中学,因而数据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也具有真实性、准确性。

我设计的《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现状问卷调查表》共分五大部分:1.对学生家庭情况的问卷调查;2.对学生本人情况的问卷调查;3.对家长情况的问卷调查;

4.对教师情况的问卷调查;5.对学校情况的问卷调查。共有12个乡镇初级中学的16个班级的1031名同学就表1和表2作了回答,收回有效问卷994份;220位家长填写了表3,收回有效卷196份;386位教师回答了表4的提问,收回有效卷356份;12位校长填写了表5,全部收回有效;24位班主任提供了24个个案分析;参加座谈的学生76人,家长28人,教师46人。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详细分析,我认为当前农村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父母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从调查中发现,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父母仅占2.3%,这些人主要是乡镇干部和中小学教师。高中毕业的占9.6%,初中毕业的也仅占32.7%,初中以下文化的却占了55.4%。究其原因,相当多数家长自己的读书时代主要集中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那时,国家刚刚拨乱反正,也没有提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因此,初中毕业的人数也很少。即使那些初中毕业的家长,在那个年代里学到的东西也很少,何况,“知识老化”的速度又是那样的快。这组数据向我们显示出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农村家庭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调查中的另一个

数据向我们显示:83.4%的家长对孩子的希望就是一句话:考上大学。其余的什么都不想管,也不知道怎样管。由于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农村家庭教育极易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只一味地关心子女的考试分数,对其它问题一律不闻不问,把其余的事情全部推给学校;二是撒手不管,放任自流,除了给钱让孩子吃饱喝足外,其余全部听其自便,只为混完法定的九年义务教育。因此,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着严重的偏差,值得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注意。

2.父母外出打工的人数不仅很多,而且还有增长的趋势

调查数据显示,学生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人数高达39.31%,父母双方都在家的只占34.39%,其余的父母双方多数只有母亲一人在家。在农村,父母的外出和文化水平的偏低,导致了农村教育的严重滞后。在调查中我们还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初一年级家长双方都到外面务工的人数比初三要高出3个百分点。另外,我在一所中学的调查还有一个重要发现:这个学校某年级按成绩编成两种类型的班级,结果成绩较好的班级的学生父母双方都在家的人数高达48.4%,而成绩较差的班级的学生父母双方都在家的人数却只占24.56%。究其原因,由于父母不在子女的身边,相当多数的家长产生了一种负疚感。因此,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子女的一切要求,不尽完全合理的物质供给,反而促使了孩子不正当的消费观念,导致了孩子对学习的放松,对游戏和网吧的迷恋。在座谈中,很多班主任向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案例。某校一位初二学生,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也赚到了一些钱,自己手头比较宽松,因此,给孩子的钱也相对较多,以为让孩子吃好些也是应该的。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不但花光了零花钱,连每个星期的伙食费也花光了,过年的时候父母回来傻了眼,仅伙食费就又欠了一千多元。这些钱干什么去了呢?老师告诉我们:游戏厅是主要开支,其次是吃零食。由于迷恋游戏,导致了学习成绩迅速下降。老师稍微要求严一些,他就背着书包回家,为了不出安全事故,老师只能听之任之。打电话与家长联系,学生阳捧阴违,千里迢迢之外的家长也是无可奈何。也许有些人会责怪老师说,老师没有负起教育的责任。凭良心说,有多少小孩子能经得起游戏的诱惑,而愿意过上清苦的学习生活呢?很多时候,有些人总在责怪老师没有营造快乐的学习环境。可是,当老师的教育在某些人身上不奏效时,老师很可能就无能为力了,更何况现在的老师最害怕的是出安全事故,因此,老师们有时只好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何况学习的的确确是一件苦差事呢?一位伟人的话似乎我们都不应该忘记: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如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

3.隔代管理产生诸多矛盾

在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的这一部分学生中,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管理的高达94.6%。在农村,有两句俗语值得人们深思:一是孙子孙,隔了村,这是对爷爷奶奶们说的。意思是,孙子和自己隔了一代,自己的孩子早已成人,现在自己一大把年纪了,也该享享清福了,因此,能放就放,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是不会卖力地管教孙子的。一是蠢鸭子,带鸡仔;蠢外婆,带外甥,这是对外公外婆们说的。意思是,外甥虽然是自己的亲人,却不是同一宗族的血脉,因此,只要管管外甥的衣食住行就行了,其余的事情完全可以不管。而孙子或外甥们则认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只是替父母暂行管理,完全没有必要像父母那样严格管理。由此而产生了两个矛盾:

①监护难,一味溺爱。有74.8%的学生认为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自己十分疼爱,关系容易处理。究其原因,大部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孙子或外甥都有一种特别的宠爱,因为他们认为,钱是他们的父母赚来的,自己只要管好吃住

就行,因此只是一味地溺爱,对他们百依百顺。偶尔孙子孙女或外甥的父母打来电话询问,又怕他们在外面分心,结果即便有事,也只是轻描淡写一番。这样一种不很负责任的爱,其实是一种溺爱。某校一位班主任向我提供了这样一个案例:这个学校的一位初三学生,由于爷爷奶奶只生了他爸爸这一个独苗,现在他爸爸又只生了他这一个男孩,因此,爷爷奶奶对孙子是百般宠爱。虽然学生的爸妈反复交代少给钱孙子花,可爷爷奶奶却瞒着孩子的父母每月多给孙子三四十元。孙子为了要钱,用爷爷的话来说,他对爷爷奶奶特亲,叫得爷爷奶奶骨头都酥了,以致爷爷奶奶发现孙子经常进游戏厅都不会批评,甚至站在孙子旁边看着他玩游戏,还一个劲地夸孙子聪明。结果是谁都拿他没办法,老师随便多说两句,他就背着书包回家,尔后是爷爷奶奶又牵着孙子来求情,他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谁能剥夺?现在很多学校面对这种情况都是束手无策。

②沟通难,一味责骂。有25.2%的学生认为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关系紧张,难以沟通。究其原因,这一部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自己年轻的时候吃了很多苦,看到现在的孩子生活在蜜罐中却不知道什么叫幸福,花钱大手大脚,很是看不惯,就经常唠叨个不完。而孩子的心理却在想:我用的是爸爸妈妈的钱,要你管干什么?这样,两代人各有各的想法,从而造成了两代人在思想上无法沟通。思想上的无法沟通又导致了部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管理方法的简单,态度的粗暴,方式的过激,以致非法打骂。某校一位班主任向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案例:某校一位初二学生,有一个星期天在游戏厅玩到下午3点多钟还没有回家吃午饭,爷爷奶奶不见孙子,急得团团转,找到游戏厅发现孙子居然在这里,气不打一处来,拿起棍子就要打人,谁知一棍子没打过去,孙子负气离家而逃。后来在学校的帮助下才找到了人。从此,爷爷奶奶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只管孙子的吃住,其余的什么事都撒手不管。

4.少数家庭只单独留下子女在家

在调查中,我还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有极少数家长只留下子女一人在家,父母双方都外出,也没有委托任何人照顾,这种情况虽然只占2.4%,但情况却十分危险。我认为这种情况至少有两个无保障:生活无保障,安全无保障。

在老师们给我们提供的材料中,某校张某同学的情况最有代表性。该同学今年14岁,爷爷奶奶早已过世,外公外婆又在较远的外地,加上该同学的脾气又有点特殊,亲朋好友家他都不去。无奈之下父母让他一个人在家。学校也不知道这种情况,还是这位班主任家访时才发现的。我们与这位同学座谈时他告诉我们,星期一至星期五他住在学校附近的私人家中,星期五至星期日在家,为了不让自己太寂寞,他每个双休日都会邀请两至三位同学来家陪着吃住。使用液化气和高压锅等工具做饭,而这些工具使用时大人都必须十分小心,这位同学的家长却随意让几个小孩使用,安全实在令人担心。我问这位同学,万一碰到意外情况怎么办呢?他说,不知道。

三.对策与建议

面对新时期农村家庭教育中出现的种种新情况,新矛盾,我认为必须尽快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积极稳妥地巩固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成果。根据我们的思考,认为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1.要有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关心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如果我们这一代孩子从小就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这将是人生的一大缺失。我们呼吁,游戏厅、网吧等未成年人不能进

入的地方,坚决不允许他们进入。就在我们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查到2010年11月23日《临川晚报》发表了一篇记者在一个县城的调查,文章说在网吧、游戏厅《未成年人唱主角》。县城尚且如此,农村更是这样。在我的调查中,有54%的学生认为,双休日最好的去处是网吧和游戏厅。在我与学生、家长、老师的座谈中,大家一致认为,学生产生厌学的注要原因是迷恋网吧与游戏而不能自拔。很多老师坦言:老师辛辛苦苦花了一个星期做好了某位学生的思想工作,可是游戏厅或网吧老板的一个小小的动作就可能又把他拉了回去。很多老师和家长对网吧和游戏深恶痛疾,可是又无可奈何,他们强烈呼吁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要一管到底,不要紧一阵松一阵,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2.充分利用农村初中的现有资源

我认为充分利用农村初中的现有资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所在,因为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没有固定的工作地点,因此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即使城里能够容纳他们的子女入学,他们的子女也无法跟在父母的身边。而农村初中教育资源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主要表现在:有足够使用的教学设施,有合格的教师队伍,有善于管理学生的优势,因此,开发利用农村初中的现有资源才是解决问题的真正途径。农村初中可以做如下工作:

①开设家长学校,对监护人进行短期培训。大多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却又苦于文化太低而无法进行家庭教育。在对家长的问卷中,有5

6.7%家长认为学校可以对家长进行短期培训,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一辈更是有86.4%选择了这一答案。其实这一做法在很多高级中学早已开展,我们认为在农村中学这样做也是完全可行的。

②丰富双休日学校文化生活。很多农村初中双休日校门永远是紧闭的,这主要的原因是都不愿承担安全责任,现在老师不论想干什么,首先考虑的是安全,因为谁都负不了安全责任。学生的安全责任问题,也是老师最头痛的问题。老师可以让学生读万卷书,却无法让学生行万里路。现在,还有多少老师敢带学生去参观,去访问,去郊游呢?不是老师在偷懒,而是无法负起安全的责任。很多学校想在双休日开展一些活动,可是又为安全问题而苦恼。我们可以想象,农村除了学校还有哪里可以找到学习娱乐的场所呢?因此,建议学校多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③让学校教师做代理家长。在我们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查到了一份材料,介绍了湖北竹山县实施亲情关爱留守学生工程的一些做法,很值得我们效法。在我们与部分家长的电话交流中,我们也谈到了这个问题,大多数家长都认为,双休日如果能把孩子委托给老师管理,肯定是他们最为放心的。他们并不是想让老师给他们补课,而是希望能在一个好的环境中更好地成长,因为,老师在这方面更有管理的经验。也许有的人会说,你不是与素质教育唱反调吗?天天让学生围着老师转,他们那里有自我发展的空间呢?我们要说明的是,这是在农村,有3

9.31%的家长不在子女的身边,又有55.4%的家长连初中都没有毕业的农村,你叫他怎样去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家庭教育?

④对“留守”学生进行特别管理。在学校,要对这些学生进行登记,定期对他们进行谈心,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对学生父母也要进行登记,定期向他们汇报子女在校的情况。双休日,老师和“留守”孩子共同开展一些文体活动,让他们在快乐当中从老师身上体会到父母般的温暖,没有寂寞,没有烦恼。

3.深化农村教育改革

改革,不可是一句空话,也不可是一句不切实际的话。全国960万平方公里,每一处都有其特殊性,只有符合农村实际的改革才是真正的改革。为此,我们认为以下几个问题必须解决。

①农村与城市教育改革不能一刀切。农村的家庭教育与城市的家庭教育有着极大的差别,城市家庭中父母的文化水平较高,不在子女身边的人更少,家庭中可供利用的教育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步入信息时代之后,城市家庭电脑的占有率越来越高。可是在农村的孩子,多数只是在电视中见过或听他人说过,真正可以用来帮助学习的电脑大多数人没有摸过,玩过的除了游戏机还是游戏机。加上大量的父母不在子女的身边,爷爷奶奶这一辈的文化水平更低。因此,农村家庭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全国一盘棋的做法,实在难以适应农村教育的特殊性。

②尽快在农村初中建设公寓,实行住校制。现在,农村初中的大部分学生都是租用学校附近的私人房屋,房东只问经济效益而很少进行有效的管理。这样。学生的课余时间不仅得不到有效的利用,而且也使很多学生走进了游戏厅或网吧。加上我们上面提到的学校双休日文化生活不丰富,学生也只能在游戏厅或网吧找到一点快活。

③允许农村初中适当延长学生的在校学习时间。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经常进游戏厅的学生中,有76%的学生回答进游戏厅的原因是在“放学后无事可做,老师也管不了”的情况下才进了游戏厅或网吧去的。有些人总在可怜这些学生,以为在校时间太长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殊不知,他们出了校门之后,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在发展特长,在健康成长,而是去了更加不该去的地方。在调查中,很多家长说出了他们的心理话:“我们在城里打工,看到很多家长都在请家教。本来,他们的文化水平就比我们高得多,却还在花钱请家教。我们农村的孩子,家中除了一台电视机,就什么也没有了。可是电视里除了武打与爱情,还余下多少适合未成年人看的东西呢?所以,适当延长农村中学学生的在校时间,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我认为,这确实是农村中学的实际。说到这里,也许很多人会嗤之以鼻,以为我在睁眼说瞎话。报纸上不是经常报道很多城里的学校都在减少学生的在校时间吗?是的,这也是事实,但这可能适合城里,却不适合农村。

5.农村儿童教育现状及教育效果评价调查报告 篇五

汪文娟,徐亚君,张士化,张国南

(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检验教研室,浙江 宁波 315100)

[摘要] 目的:探讨生物安全防护知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教育效果。方法:教育前后分别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197位学生关于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防护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并将前后两次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教育前学生对生物安全知识相对缺乏和防护意识薄弱,教育后生物安全知识和防护状况都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高职医学检验学生多种途径有针对性的生物安全防护教育取得一定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 医学检验;生物安全;调查;效果评价

Investigation and educational evaluation of biosatety protection in students of vocational medical laboratory

WANG Wen-juan,XU Ya-jun,ZHANG Shi-hua,ZHANG Guo-nan

(Ningbo Tiany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Ningbo315100,Zhejiang,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way and evaluation of biosatety portecion education.Methods:197 students in vocational medical laboratory were selected to teach and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before and after teaching by statistically analyzed.Results:Biosafety protection knoeledge was lack and awareness was weak before teching,but the knowledge level and awareness of biosafety protection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fter teaching, the di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 significant(P<0.01).Conclusion:Biosafety protection education changed effectively concept and action to reduce occupational injuries in students of vocational medical laboratory, and achieved a certain educational effect.Key words:medical laboratory;biosafety;investigation;educational evaluation

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指为避免微生物和医学实验室各种活动中生物因子对人、环境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或潜在危害,而采取的防护措施、人员素质及管理措施,以达到对人、环境和社会的安全防护目的的一种综合行为。自从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在新加坡、中国台湾和北京发生实验室感染事件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引起了各个国家的重视。国内外实验教学中发生生物安全事件并不罕见,2004年出现的两例实验室内SARS病毒感染者是在实验室从事课题研究的学生;Wicker S等研究中发现有58.8%医学生在操作中至少发生一次针刺伤事件。医学院校学生特别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在实验室里经常接触血液、尿液及其他体液进行检测,更易[3][2][1]

发生生物安全事件。本文对在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三年制2010届和2011届学生分别在进行专项教育前后,开展防护知识的问卷调查,探讨生物安全防护知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教育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选取本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三年制2010届和2011届学生(共197人)为研究对象。

(二)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对两届学生分别在教育前和教育后在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行为进行问卷调查,以作对比。以无记名答卷形式当场填写并收回问卷,供发放调查表197份,回收197份,回收率100%。针对教育前学生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认知情况的调查,采取多种方式、多种途径进行教育,具体教育方法如下。1.开展生物安全培训及宣传

在学生接触专业课程之前进行生物安全知识的培训,介绍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实验室管理办法、实验室标准操作手册(SOP)、安全手册、仪器设备操作手册等。带领学生到临床实验室实地参观,了解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标准建设和管理,规范的样本处理过程,生物安全柜的正确使用,废弃物的处理流程等。2.生物安全防护模拟训练

防止学生在实验室中发生职业暴漏事件,在开展实验实训前,对学生实施生物安全防护模拟训练。让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了解哪些操作容易导致职业暴露及相应的防护措施。例如,如何正确穿戴、脱卸各种防护设备;标本洒落如何正确处理;离心标本时发生碎裂如何正确处置,等等。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可用角色扮演等方法进行讲解和讨论,进一步加深学生的防护意识和处理能力。

3.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设备

只有很强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全面的生物安全防护器材。在原来实验室只有工作服的基础上,投入了防护服、手套、废弃物分类垃圾处理设备等防护器材,使得生物安全防护教育顺利实施开展。4.加强实验室管理

加强医学教学实验室的管理,认真作好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与落实,负责检查监督生物安全的落实情况,这样生物安全才真正的有保障。因此,在进入实验之前,要求学生自用物品、课本等应放在清洁区,禁止在实验室内吃东西、玩手机甚至打电话,接触任何标本要戴手套,各种实验室用品应按规定放置,保护实验室台面、地面及物品表面不被血液、体液及排泄物直接污染。

5.专业课程中渗透生物安全教育

在医学检验专业课程教学实际教学中,将相关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融人教学中,如在临床检验验课中标本采集操作时:(1)采集前:要求学生穿戴工作服、口罩、手套,做好一切防护准备;(2)采集过程中:教育学生采集前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观念,防止锐器刺伤和禁止回套针帽;(3)采集后:按照检验流程正确规范的处理医疗废物。为了使学生能够重视生物安全知识的教育,在实践考核中也融入生物安全防护教育,作为考核的技能要求之一。

(三)统计学分析

数据用SPSS16.0数据包进行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生物安全知识知晓情况调查

从表1调查结果显示,在进行教育前,学生对基本的生物安全知识的认识是知之甚少,特别大多数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分级及对待实验室紧急情况几乎无人知晓。但进行生物安全教育后,学生对于各项问题的知晓率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1 生物安全知识知晓率调查

内容

教育前 知道(%)不知道(%)

教育后

知道(%)

不知道(%)6(3.0)18(9.1)

84.5

<0.01

χ2

P

你知道什么是医院感染115(58.4)82(41.6)191(97.0)吗?

你知道什么是职业暴露? 56(28.4)141(71.6)179(90.9)你知道威胁检验人员健康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你知道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分为几级?

你知道自我防护的措施有哪些?

你知道如何处置医疗废物?

你知道如何正确使用防护用具?

你知道如何处理实验室紧急情况?

2.生物安全防护状况调查

159.5 <0.01 145.8 <0.01 370.4 <0.01 156.4 <0.01 155.5 <0.01 186.3 <0.01 206.3 <0.01

34(17.3)163(82.7)141(79.9)56(20.1)2(1.0)

195(99.0)193(98.0)

4(2.0)11(5.6)

67(34.0)130(66.0)186(94.4)

48(24.4)149(75.6)171(86.8)26(13.2)23(11.7)174(88.3)158(80.2)39(19.8)1(0.5)

196(99.5)137(69.5)60(30.5)

从表2调查结果显示,在进行教育前,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时的防护状况令人担忧。只有8.6%的人在接触标本时会戴手套;10.2%的人曾经有过实验室刺伤或标本污染现象;甚至有5.6%的人在实验室内饮水、进食,但是经过一系列教育措施后,这种防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教育前后关于实验室操作时穿工作服分别为98%和100%;对于学校是否有必要开展自我防护教育在教育前后分别是97.8%和1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学生对实施生物安全防护教育持有肯定和乐观的态度,这将促进防护教育的成效。

表2生物安全防护状况调查

内容

你在接触标本时是否戴手套吗?

你进行实验操作时穿工作服吗?

你在实验操作时是否发生刺伤或标本污染事件? 你是否在实验室内饮水、进食?

你是否在操作过程中使用手机或接听电话? 你是否把课本、报纸等相关资料带入实验室?

你在实验操作后是否按“六步洗手法”洗手? 你认为学校是否有必要开展自我防护教育?

三、讨论

实验室生物安全已经引起了高等医学院校相关专家和学者的高度重视,但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在医学院校学生中普及还任重而道远。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对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要求很高,学生在实验课中需要接触大量标本,但是有些学生认为只是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没有直接接触病人,存在侥幸心理,极易引发生物安全事故。本调查研究结果也充分显示,教育前学生对生物安全知识的知晓情况平均仅为22%,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相对缺乏;生物安全防护状况方面,91.4%的学生在接触标本时没有戴手套,防护意识薄弱。但是,教育后在防护知识知晓率和防护状况都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大多数学生经过系统教育后已经意识到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重要性,希望获得更多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的教育。因此,实验人员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认识和重视,是能否搞好安全防护的基础。

本调查研究中也发现,有88.8%的学生将各种资料包括随身物品带入实验室,有28.4%的学生会在实验中使用手机,尽管经过教育、加强实验室管理等措施后,这种现象也明显减少,但是生物安

[6]

[5][4]

教育前

是(%)17(8.6)193(98.0)

否(%)

教育后 是(%)

否(%)

χ2 P

180(91.4)132(67.0)65(33.0)142.7 <0.01 4(2.0)

197(100)

0(0)

2.3

>0.05 <0.01 <0.01 <0.01

20(10.2)177(89.8)3(1.5)194(98.5)13.3 11(5.6)186(96.4)1(0.5)196(99.5)8.6 56(28.4)141(71.6)5(2.5)192(97.5)50.5

175(88.8)22(11.2)19(9.6)178(90.4)247.1 <0.01 121(61.4)76(38.6)189(95.9)8(4.1)69.9 192(97.5)5(2.5)197(100)

0(0)

3.2

<0.01 >0.05

全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制订和有效的实行仍然是高等医学院校应当重视的问题,建议建立实验室准入制度及培训,对于培训考核不合格的老师和学生,禁止进入实验室。

总之,我们在生物安全防护教育中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教育还存在着不足:防护器材不够齐全,教育途径的多样化,效果评价方式等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有条件希望建设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基于工作流程开展生物安全防护教育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生物安全防护教育仍然是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各大高等医学院校一定要根据实际条件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有针对性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意识,降低生物安全事件的几率。

[参考文献]

[1] 曹洁梅,罗荣兰,梁海韵,等.某医科大学学生对实验室安全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8,10(4):279-281.[2] 赵秀英,陈丽娟,闫惠平.浅谈医学研究生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的培养[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6):118-120.[3] Wicker S, Nurnberger F, Schulze JB, etal.Needlestick injuries among German medical students: time to take a different approach.Medical Education,2008,42(7):742-745.[4] 张景霞,张磊,赵宁宁,等.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认知情况的调查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4):267-770.[5] 杨佳,郑磊,李海侠,等.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的生物安全管理[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5):765-767.[6] 申子瑜.浅谈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27(3):134.基金项目:2009年浙江省高职教育研究会研究课题(编号:YB09049)

6.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六

姓名:杜康平学号:053250015

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全民素质,是二十一世纪科技时代国家强大的基本体现,因此人们逐渐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人们对知识的苛求程度越来越大,全民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然而大多数人却忽视了农村教育的重要性。

毋庸直言,新世纪的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正处在非常重要的时期。目前,我国农业在总体上实现了温饱、进入小康的前两步目标,已经开始向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迈进。然而,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却令人担忧。目前,我国农民整体素质较低,难以适应现代化农业需要的状况,这将成为阻碍我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最大障碍。这样,如何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新时代农村人材,适应农村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成为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而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普及农村义务教育。

应当承认,新中国成立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相继作出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和法规,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促使我国农村义务教育事业长足发展,为农村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的劳动者。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薄弱,教学内容缺乏地方特色,一些地方往往把升学教育作为教育工作唯一追求的目标,忽视中小学毕业生对生产知识和技术的需要。于是,造成了这样的结果:投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越早的人,往往文化水平较低(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流失生或毕业生),农村吸收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较弱,贫困地区尤其突出。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农村教育管理体制上,长期是教育部门一家管教育,对农村的需要考虑较少,致使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造成教育在育人、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了广大农民参与办学和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科教兴国是中国的基本国策,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在科技,基础是教育。任何一个取消绝对平均主义政策的社会,人口素质的差异都 1

将直接导致效率的差异,进而导致收入结果的差异。

结合我国农村教育的大好形势,本人在新学期之初对我县部分农村小学进行了深入地走访了解,从中总结出我县现阶段农村教育现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一、学校办学经费紧张。据调查的情况,当地政府拿出的有限资金来办乡村教育,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村青少年对教育的需求的。学校办学经费主要由上级主管部门按照学校学生人数拨给,但农村学校规模较小,生源有限,回拨经费往往是杯水车薪,根本不足以维持学校正常办公办学。而且有的贫困地区由于财政吃紧还会挪用教育经费,层层克扣,造成办公经费更加紧张。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门却不顾农村的现状而要求一些小学、中学一定要达到“普九标准”,这无异是在让学校背负沉重的负担。更有些学校为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花费巨额的招待费。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农村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农村小学教育的课程不完备。由于乡村小学比较分散,加上经济的制约,农村小学课程除语文、数学之外,往往缺少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或有开设但无专业教师任教,甚至由主科老师将所有课程一手包办。但主科老师因缺乏足够知识水平,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所以往往这些本该开设的科目就成了一种摆设,每天的课程表中虽说有这些科目,但结果上的却是语文课、数学课或自习课,结果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学配套设施不完善。由于乡村经济的不发达和学校办公经费紧张,使许多必备的体育器材,实验设备,音美工具等严重短缺,甚至是没有,造成小学生的音体美发展不平衡。如科学课上,经常是老师照本宣科,把这一节课的内容从头到尾讲完就算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但学生却无法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来了解一些基本自然现象,这样就制约了学生对大自然事物的认知能力。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以听和讲为主,但学校因缺乏听力器材,学生根本就无法通过听来较对所讲的内容,所以有的学生把英语单词读成汉语拼音也就不足为奇了。而在体育课上,因无体育器材,我们就只能看到整班的学生在操场上满场飞奔的体育课。由于远离城镇,科技,通讯设备缺乏,诸如电脑多媒体教学等高科技产品和高科技知识亦无

法在乡村小学中普及开来。这些必备的体育器材,实验设备,音美工具等配套设施的短缺,也是拖慢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客观因素。

四、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农村学校任教的老师有很多是民办教师或代课转正教师,他们的学历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由于地方财政支出有限,教师工资是少之又少,月工资收入大多在一千至一千五百元左右,至于其他如考核奖,岗位津贴,职位补贴等其他福利则无谈起,这样就给教师的生活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很多农村任教的教师还要承担一些摊派,如修建公路、地方报纸的征订,继续教育或参加种种培训学习,这些费用全都直接从教师工资中扣除,这些摊派根本就容不得教师反对,犹如强盗拦路抢劫,这些做法直接损害了教师的利益。一方面由于受我县经济水平发展滞后的影响,政府在教师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没有较好的吸引力,很多当地专(本)科师范毕业生毕业后根本不愿意回乡任教。另一方面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又由于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成阻碍。大多数从事乡村教学十几年的老教师,缺乏现代高科技知识,连普通话都讲的不是很标准。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其中问题最大还是在于农村学校教师编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几乎所有的农村学校都面临着教师紧缺的情况,这样就造成教师的工作量不断地增加。据统计,很多学校平均每个老师一星期要上18节课以上,而且还要兼顾不同年级的主副科教学,甚至是双主科。老师们的精神压力和工作压力是越来越重,精力上也有些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课堂的教学质量也肯定会随之下降。因此,解决农村教师问题是改变我县农村教育现状的之根本。

五、资源分配不公平。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各政府、电力、交通等机构拥有资源支配的权力,它们利用部门所掌握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部门利益,或从财政分配计划中优先得到所需资金,他们的办公室及职工住房等都是最好的。而教育资源却少之又少,何况城镇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在一所农村小学中我看到一种现

象:篮球场是黄泥地,操场是一块荒田,实验室的仪器陈旧的难以利用。如此的设施怎么进行有效的教学呢?相反在城镇的小学,教学活动多种多样,体育设施和其它教学设备可以说是完善,如此的差距是为什么?是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 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六、辍学率居高不下。农村农民收入的影响对儿童接受教育的程度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家庭的经济拮据,使儿童很早就离开学校,外出打工,流失率不断升高。据很多学校校长反映,在农村学校中,一至六年级在校生人数都是呈现金字塔形的比例,越往高的年级,学生的流失就越大,其中约70%的为女生。如何控制学生不断地流失,降低辍学率,这也是摆在教育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虽然我县农村教育中存在着种种不同的问题,但我们还是要欣喜地看到我县农村教育也有着独特的优势:

一、自然环境优势:农村广阔的土地,多彩的森林,连绵的山脉,蜿蜒的河流,使得农村学生掌握了好多课本以外的知识。

二、社会环境优势:农村学生远离繁华的城市,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比起城镇学生来说相对较小,不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和事物的腐蚀,能够在一个相对健康的社会环境中成长。

三、农村人民的淳朴,善良,勤劳,勤俭的优秀的品质,从一点一滴中对乡村儿童进行言传身教。

总结:

我县农村教育,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小学教育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了广大的农村儿童全面的,健康的持续发展,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然而我们并不能因为存在困难就畏手畏脚,全盘否定。我们还应该看到乐观的前景,许多新毕业的青年教师正在乡村小学教师队伍中不断壮大;各种教师培训课程更加完善;教育投资不断增多,新的小学课程像英语,体育等正在逐渐开设。诸如此类的现象正在农村教育改革中日渐成效。特别是从国家实行了农村学生免费入学,以及国家正大力实施农村教

7.农村儿童教育现状及教育效果评价调查报告 篇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四川、甘肃、陕西3省共10个县项目地区四年级小学生,每县不少于150名。共调查小学生1 633名,其中男生795人,占48.7%;女生838名,占51.3%;年龄在9~1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0.45±1.01)岁,其中男生(10.50±1.00)岁,女生(10.40±1.01)岁。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以自行设计的自填式问卷为调查工具,结合预调查对问卷进行修改完善,力求调查问卷设计合理、科学。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健康知识知晓情况和健康教育干预活动参与情况。健康知识题目共6项,答对计1分,答错或不答为0分。调查问卷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在教室发给学生当场填写并回收,对有缺项、漏项或模糊不清者尽量当场补齐或修正;对回收问卷进行整理,并根据地区划分进行统一的编码。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作答。

1.2.2 干预方法

(1)组织健康知识讲座;(2)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材料;(3)举办健康知识竞赛;(4)开设健康教育课。

1.3 数据录入与分析

采用EpiData 3.02软件双录入数据,并进行逻辑检错和严密核查,剔除缺失值和异常值。在原始数据库基础上,对初级变量进行整理、赋值,应用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学生健康知识知晓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6道健康知识题均回答正确的学生有394名(24.1%),均回答错误的学生有42名(2.6%),其中知道预防针能预防传染病的学生最多(90.6%),其余依次为不饮用生水可预防肠道传染病(81.5%),苍蝇可能传播痢疾(77.0%),咳嗽、咳痰2周以上且低热、咯血可能患结核病(64.1%),共用毛巾可能传播沙眼(55.1%),病/死家禽正确处理方式(36.2%)。学生健康知识得分为(4.05±1.67)分,其中男生为(4.03±1.70)分,女生为(4.06±1.65)分,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6)。是否参加相应干预活动学生健康知识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健康教育干预活动对学生健康知识的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以健康知识得分为因变量(得分>4分赋值为1,得分≤4分赋值为0),是否参加讲座、是否获得宣传材料、是否参加知识竞赛、是否参加健康教育4项健康教育干预活动作为自变量(参加健康教育活动者赋值为1,未参加健康教育活动者赋值为0),采用Enter法,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引入变量标准α=0.05,剔除变量标准β=0.10,4个变量均入选了回归模型。其中参加讲座、获得宣传材料、参加知识竞赛和健康教育课的学生属于健康知识高得分组者分别是没有参加相应健康教育活动的2.242,1.593,1.591和2.295倍。见表2。

3 讨论

常用的健康教育干预活动有多种形式,本项目确定的针对小学生开展的健康教育干预活动包括举办健康知识讲座、发放宣传材料、开展知识竞赛和开设健康教育课。研究结果显示,以上几种健康教育干预活动均有助于学生健康知识水平的提高。

讲座的优势在于通过集中形式进行传播,可以使比较多的目标人群同时受到影响,进而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此外,学校组织的知识讲座更具权威性和全面性,从而提高了讲座的覆盖面及师生与家长对健康知识的重视程度[5];加上互动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强,节奏适宜,层次清楚的讲座,能够最大限度地扩大活动的覆盖面[6]。但另一方面,如何使学生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变成为积极主动的讲座参与者,仍需健康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思考和探索[7]。

健康教育宣传材料在健康教育项目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目标人群健康知识的普及作用尤为显著[8]。虽然人际干预方式,如讲座等能够向目标人群提供更加直接、更加生动、更加形象的讲授,但大众传播也有自身优势,且传播材料的统一批量生产和重复利用可保证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等[9]。如果在人际干预活动的基础上,配合相关宣传材料的发放,将帮助目标人群保持干预活动的效应,有利于他们更深刻、更持久地掌握宣传内容[10]。尤其是那些形式多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语言通俗易懂、制作精良的宣传材料,更容易受到目标人群的欢迎,获得更好的干预效果[11,12]。

健康知识竞赛能增强学生对干预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是项目地区的一种尝试。本调查结果也证实了知识竞赛对学生健康知识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小学生具有高度集中、方便组织和易于管理的特点[13],因此干预活动开展较为容易,这也就为各地区针对学生开发自创性干预活动提供了条件。所以,在今后的健康教育项目中,针对学生这一人群,应积极探索适宜的干预活动,以增强干预效果。

在小学开展健康教育课,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该课程应重在指导,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保证健康教育的实践性与实效性。此外,健康教育课程应做到根据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授课,使学生对健康有积极的认识[14]。研究显示,从小学开始接受健康教育,使其及时获得相应的卫生知识,将为其成年后拥有健康的身心奠定基础。较其他干预活动而言,健康教育课更有针对性,讲授的内容更加系统、全面,而且开课周期固定,易于学生对所学知识循序渐进地消化和巩固,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此外,学生一起参加健康教育课,同学之间可以针对课程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大家可以共同解决健康问题,从而有利于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15]。

8.农村儿童教育现状及教育效果评价调查报告 篇八

当前农村学校的窘境让我回想起自己以前艰辛却很幸福的农村受教育经历。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就读于离家200米左右的村小——独枣小学,当时每个年级有2~4个教学班。虽然没有塑胶操场,也没有煤渣跑道,但每当课后和放学后,男孩子在土操场上打篮球奔跑得尘土飞扬;女孩子在操场上跳绳、跳橡皮筋、跳房子,玩得不亦乐乎。后来,小学毕业了,每天步行30分钟到乡中学——乔姆中学读初中;再后来,90年代初期,步行1小时到镇中学——后港中学读高中;最后,顺利考上省城师范院校读大学。应该说,出生于农村的我的求学读书经历还是比较顺利的。如果我晚出生20年或者30年,恐怕读书历程会艰辛、难料得多。

那时的社会不存在现在三令五申却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择校热,培养的学生也能很好地适应毕业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社会、家庭对学校、对教师都充满了期待和感激,并没有现在那么多的抱怨和怀疑。

那时的生活水平不高,但一个学期三五元钱的学费在农村老百姓的日常开支中占的比例远没有现在高,影响不了生活质量。现在,虽然免了学费,但是改制费、隐形的择校费、培训补习费等各种名目的费用不计其数,老百姓怨声载道,教育投诉居高不下。

那时的学校没有现在重点中小学规模大,却成功解决了所有村子里儿童就近上学的问题,而不会像现在,孩子一年四季五点多钟就得起床朝学校赶路,更不会出现如今因为撤校并点形成了所谓的“中心学校”后,学生不得不乘车,而又乘上了问题“校车”而引发的一个个悲剧。

那时的学校没有什么名师,更没听说过什么特级教师,大批民办教师撑起了一方明净晴朗的教育天空。他们待遇不高,但是师德高尚;他们知识不丰厚,但勤奋乐学。他们没有复印机去印资料,也无处去购买资料,一本课本、一张蜡纸、一块钢板、一支刻笔,还有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同样能让学生考出好成绩。他们立足岗位、勤奋工作、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勤于钻研、乐于辅导,从来没有“家教”的概念,更加不会因“有偿家教”而让教师形象一落千丈。

在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今天,回味当时的农村教育,真让人感慨万千。

当前,农村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的足够重视。投入逐步加大,教育环境不断改善,像清华这类名校也对农村孩子的招生做出了明确的倾斜。有了“开往春天的校车”,相信农村教育的明天会更美好。但我依然怀念当年那些平凡而执着的人,那些纯粹而澄明的精神,祈望这样的精神能继续滋润新时代的农村孩子,让他们在物质的大潮中不至于迷失自我。

(作者单位:武汉市第四十九初级中学 湖北武汉 430080)

9.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九

——以河南省个别地区为例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群体:为了生计,他们的父母离开年幼的孩子,远去他乡打工挣钱。一边父母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着贡献,另一边年幼的孩子却被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团聚的时间微乎其微,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日渐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进城市,做着各种各样能够挣钱的工作。脏乱的工地上、整洁的街道旁、热闹的工厂里,处处可见他们身影。父母在繁华大都市里奔波,留守儿童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这是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却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心和呵护,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极易产生学习、生活、心理等一系列的问题。

中国14亿左右的人口,其中就有50.32%是农村人。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超过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高达79.7%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13%的孩子会被托付给亲戚或者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河南省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河南省现有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300余万。因人口流动,儿童不能与

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比例高达56.17%,这俨然成为一大社会问题。

一、监护问题

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此外,留守儿童在学校上学,学校也有一定的监护责任。

首先,就祖辈监护人来说,他们年事已高,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在孙辈的监护上只注重其身体健康,而在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老人们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没人辅导与督促,长此以往,留守儿童的学习势必有变差趋势。

其次,就亲友监护来说,因为留守儿童不是自己的孩子,可能会出于各种原因放任自流,导致对留守儿童的监管不力甚至根本不管。毕竟是别人的孩子,不敢打,不敢骂,更不敢多管。在教育方面更是能管则管,管不了则罢。

河南省信阳市的李店村,有一位姓郭的女士,夫妇俩都在外地,丈夫打工挣钱,郭女士给人做饭,一年也可以存几万块钱。他们的儿子小卓,本来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还考上了市里的重点高中——平桥二高,在他高二那年,一切都变了。上高中后,因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自己又被寄养在二姨家,没人约束的他渐渐放纵自己,经常出去上网,还跟人打架,父母知道后当然是对他严厉地训斥。让他好好学习并不是一件难事,小卓只提了一个要求:“只要妈妈回来,我保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父母以为是孩子任性的玩笑话,并未答应,以至孩子最后因跟人打架而被学校开除。一个天生聪慧的孩子,就这样荒废了。我们不能说这究竟该怪谁,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只把孩子寄养在亲戚家,并不能说是真的对孩子好。

再次,就学校的监护来说,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若针对留守儿童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不免有些力不从心。而学校与家庭之间又缺乏沟通,家长以为把孩子送进学校了就该老师来管,势必会导致监护责任无法落实。

祖辈、亲友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心理和逃学、辍学现象。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的在校率大幅度下降,年满14周岁的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在如今义务教育普及的条件下,88%的在校率怎不让人叹息。

由于监护责任不落实,加上农村的知识普及率低,一方面监护人缺乏安全防范意识,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年纪小,防护能力弱,所以农村留守儿童很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公安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儿童群体中,留守儿童排第二位。在广大的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极为普遍,若女孩受到侵害又不能及时得到父母帮助,极易酿成严重后果。安全无小事,万事需谨慎。

二、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学校教育必不可少,心理教育也尤为重要。

(一)缺乏关爱。

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

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近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父母长期在外,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学习生活的压力得不到排解,遇到心理问题更难以得到及时的疏导。不仅极大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而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

心理问题危害大、发现难,已成为农村留守儿童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在5800万的留守儿童中,有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别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另外,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怎不叫人震惊,可见,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应及时发现,努力规劝和给予慰藉。

留守儿童的自卑感和渴望被关注、被爱护的心态,说到底,是他们缺少关怀,缺少爱。周口市郸城县的才源中学,有一个七年级的学生,名叫段敬业。小段的父母都在北京打工,常年不在家,他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小小年纪的他,脾气倔强,对人充满敌意,很聪明,却从不学习,唯一的爱好是爱接话,以引人关注。这无非是他觉得自己缺乏爱、缺乏关注的表现。不听话的孩子向来不招老师喜欢,他竟因此起了辍学的念头,原因很简单,他觉得班主任不管他,不关心他了。在学校跟人打了架,小段爸爸的电话里对他除了谩骂就是批评,所以,他有事只和妈妈说。

小段的经历,不免让人想要重新审视这些孩子。长时间亲情的缺失使这些留守儿童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被抛弃的感觉,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不仅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还

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这些留守儿童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都会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比如:跟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无论是言语表达还是肢体表达,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都与老一辈的诸方面有相似之处。这些孩子想问题比较传统,说话方式甚至行为姿态都与祖辈极其相似。

河南省信阳市的刘女士,两个儿子都跟奶奶一起生活,大儿子上五年级,小儿子才三岁。邻居跟我说,平常要下地干活的时候,胡奶奶就把小孙子锁在房间里,所以,相比同龄人,小家伙儿总显得迟钝些,不像其他小朋友总是嚷着出去玩,只要奶奶不同意,他就可以安静地坐在家里。这么小的孩子,说话、行为、举止,都很像胡奶奶。在村子里像这样的孩子很多,乡亲们都称他们“小大人”。

在这些“小大人”身上,不免让人看到些许心酸。三岁的孩子,本是天真烂漫,无忧无忧的年纪,该活泼聪明才对。但父母外出打工挣钱,本是为了孩子,到头来,挣够了钱,却丢了教育孩子的黄金时间。村里的人们常说,城里的孩子生下来就聪明些,真的是这样吗?对于孩子的未来,朴实的农村人总是这种思想:孩子聪明就继续上学,不聪明就出去打工。而孩子的这种聪明,在家长眼中就只是以分数来衡量,并不重视对孩子的心理教育。是啊,城乡的贫富差距大,城乡的孩子也有差距,教育的差距,环境的差距以及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等等都有差距。虽说时代进步了,但在农村,知识的普及还需要更长久的努力。

祖辈们虽然见识多,生活经验足,但他们的思想较为保守,并不

利于留守儿童的智力开发和创新思维的发展。这样的孩子相比其他同龄孩子的敏捷思维、创新意识等都稍逊一筹,他们往往反应稍迟钝,做事喜欢不紧不慢。这种环境和耳濡目染的教育势必会束缚留守儿童的思维,不利于他们创新意识和智力的发展。

10.农村小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十

一、概述

教育是强国兴邦之本,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因此,抓好教育是国家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打好小学教育的基础,对今后中学、大学的学习将起到极大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较多。据统计:我国有80%的学生是在农村接受义务教育的,这些学生的素质会影响到我国整体学生的素质,而农村小学的教育条件、教学水平等在总体上都低于城镇小学,因此,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的显得非常重要。

21世纪,素质教育的号角早已奏响,可是,当前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又是如何呢,这个寒假,我走访了家乡的几所小学,了解目前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

二、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

显然,现在农村小学的整体面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校舍上,由原来简陋的土坯房子改建为砖瓦房,宽敞明亮,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良的学习环境。其次是教学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第三是在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我认为目前农村的小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绝大部分农村小学未能配备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个别学校虽然拥有某些先进的教学设备,但却很少使用,因为怕坏了没有资金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1、教师负担重。在我们农村小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流不多,造成小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打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3、教师培训落后。做好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素质势在必行。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材和课程标准的把握,更多要依赖于教师培训工作。可是,目前农村小学老师的培训十分不到位。一是学校领导不重

视,教师培训机会少。二是培训多趋于形式化,教师的知识没有得到实质化的提升。

4、教师自学自研落后。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可是,农村学校由于受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许多学校没有网络,缺少图书。有限的图书得不到及时更新,多数已经过时。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三)教学观念落后,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农村教育,一直笼罩在应试教育的阴影里。受大的环境制约和影响,教师们都把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学校也用学生的成绩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音乐体育美术英语等课程虽然开设,但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充分重视。在多数老师和学生眼里,这些课程是一些可有可无的副科。这样,学生的身心难以得到全面的发展,知识面狭窄,综合素质不高。

(四)村级小学减少造成学生上学不便

我所调查的东村小学,但由于教学条件差,教学设备落后等因素,以及越来越多的家长外出打工,随之把孩子也送到教学质量较好的城镇学校就读,加之计划生育工作到位,因此生源逐年减少。但目前农

村小学不提供住宿,这就造成了部分家比较远的学生上学的不便,小学生年龄小,每天来回跑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学生的人身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可是要住校,学校又无宿舍。

综上所述,当前农村的小学教育情况实在是不容乐观,农村小学教育占了义务教育的半壁河山,必须高度重视它所存在的弊端。基础教育部扎实,教育的发展也就只能 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其问题的解决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均衡的必经途径。否则,就相当于丢掉了小学阶段的大多数,丢掉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基础,也就谈不上什么 全民素质教育了。因此,只有采取措施彻底改变农村孩子接受条件最差的学校教育的现状,加强和牢固基础教育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是农村小学走出困境,为农村基 础教育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

三、改善农村教育教育的相关举措

(一)改善农村小学办学条件

改善农村小学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必需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且政策尽可能向农村地区倾斜,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没有相应 的教育条件,教学仪器、图书资料乃至校舍,提高质量只能是一名空话。中央及省级财政可依据各乡村学校的学生数将乡村教育的经费定额、定时、定量地通过银行 划拨给乡的九年一贯制乡村学校,这样可避免教育经费在多个中间环节的截留现象,又可保证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均等性、可靠性。同

时,要注重改造小学的危房,购置必需的教育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使村办小学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

(二)加强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证村小师资队伍稳定和扩充。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知识分子的政策,想方设法改善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因为“教师只 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个人素质、职业前景和工作动力的情况下,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在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 应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农村小学教师能够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有所完善,从而 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另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发展 农村小学孩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由于所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的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心、激励和帮助。尽可能对每个学生,尤其是打工子女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对他们 的教育应以鼓励为主,使老师的鼓励变为孩子学习的监督和动力。

(三)更新教育观念,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

素 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 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保证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课时,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 时,也要注重提高农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质教育管理水平。

(四)实行寄宿制的管理方式

小学生由于年龄太小,每天上学需来回四趟,每天来回跑很不方便。而且学生路上安全也得不到保证。如果农村小学实行寄宿制,那么学校也便于管理,尤其是留守儿童,可以填补家庭教育的空缺,同时学生的人身安全也得到保证。对已撤销的学校校舍要合理利用,不能使之闲置。

11.农村儿童教育现状及教育效果评价调查报告 篇十一

【关 键 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一论述,深刻地指出了家庭在人一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家教在人一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我们进一步深化认识家庭教育是家庭建设的重要基础指明了方向。

据《2014中国城乡家庭教育现状白皮书》显示,37.82%的家长不了解家庭教育方法,26.19%的家長没时间教育孩子,家庭教育成为未成年人教育的“短板”。特别是在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中,家庭教育缺乏的情况尤为严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既是儿童自身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有力支持,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一、调查目的

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调查研究能够全面了解本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探索出科学有效地促进家庭教育的途径、策略和方法,通过这次调查的科学操作与规范运行,能够为农村地区解决此问题提供一些现实的参考方法。

二、调查对象

本文将研究对象:父母双方长期流动在其他地区务工,未随同其父母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留守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与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或需要其他亲人照顾,年龄在6~14周岁的适龄上学儿童。本文所称的农村留守儿童也就是在这一年龄范围内的进城就业农民留在原户籍所在地的子女。

本次调查对象是锦州市太和区6~14岁留守儿童,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理解水平有限,主要调查对象为4~9年级的58名留守儿童,调查方法为问卷调查。对1~3年级的留守儿童主要采用观察的方式了解其情况,对典型的留守儿童家庭进行访谈。

三、调查内容

1. 留守儿童的基本状况:亲情沟通状况、学习情况、心理状况。

2. 家庭教育情况:父母或监护人的教育方式、方法、家庭教育理念。

3. 家校合作情况:家长与学校、学校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情况。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56 份,其中初中卷21 份,小学卷35 份;共访谈班主任、教师12人,校长或教导主任6 人,监护人14 人,留守儿童个案追踪观察3人。通过调查研究,我们了解到本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留守儿童家庭环境呈现“一高一低”

家庭环境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的文化程度、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都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通过调查发现,本地区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存在隔代监护比例高、家长文化程度相对低的特点。

1. 留守儿童隔代监护比例较高。留守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导致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监护人,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或其他亲戚。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人年龄在60岁以上的占35.1%,年龄在60岁以下的占64.3%。由于多是隔代监护,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文化程度不高,在指导孩子学习方面力不从心,再加上溺爱,管教不严,许多留守儿童自律性较差,学习无人督促。

2. 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偏低。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人在文化程度方面,没上过学的占2%,小学文化程度占22.4%,初中文化程度占66.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0.2%。通过调查孩子在“如果考试没考好,大多情况下,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问题上,36.2%的孩子认为自己平时不够努力,41.7%的孩子认为由于没有老师或家长的指导,7.9%的孩子选择了客观原因,16.3%的孩子认为自己本来就不行。这从一方面也反映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孩子的学习关注不够,没有能力对孩子的课业进行辅导和监督。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呈现“三少”

为了解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现状,我们分别从家长家庭教育理念、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情况、家长主动联系学校等方面设计问题,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三少”,即科学的教育理念少、对孩子沟通了解少、家长主动联系学校少。

1. 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少。留守儿童大部分是由祖父母监护,因此形成了隔代教育。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也很少意识到监管孩子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他们较少在精神层面去关心孩子,不去严格地管理和教育,认为只要孩子不犯大错就不用管,“重养育、轻教育,重生理、轻心理”的现象严重。

2. 家长与孩子的联系沟通少。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健康人格的形成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许多外出打工的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变少了,孩子想对父母说的话,没有机会诉说,这种爱的缺失会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调查显示,82.4%的孩子表示经常想念外出打工的父母,希望父母能每天和自己联系一次的占35.2%,希望每周联系一次的占43.7%。以上原因直接导致留守儿童产生“亲情饥渴”。

3. 家长与学校主动联系少。调查显示,家长或监护人主动与老师联系情况很少,近两年中,家长没有主动联系班主任的平均约为24.1%。通过访谈我们发现,监护人最关心的是留守儿童的学习,其次就是生活,而对于他们的思想品德、兴趣爱好、能力特长方面则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去关心。

(三)学校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呈现“三不”

学校肩负着家庭教育指导的责任,学校应积极引导家长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帮助家长掌握科学育子的方法。但是从调查统计分析结果来看,目前学校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呈现出教师主动家访比例不高,学校家庭教育指导频率不足,家校合作反响不够理想的“三不”特点。

1. 教师主动家访比例不高。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了解教师上门家访情况,近两个学期中,没有被家访过的家长平均为51.2%,被家访一次的平均为29.9%,被家访两次的平均为12.7%,其中,小学比例高于初中。值得注意的是,为完成学校任务而去家访的教师占有一定比例,其中初中学段为28.1%,小学为15.8%,老师的家访有任务式的成分,缺乏主动性。

2. 学校家教指导频率不足。调查数据显示:有51.9%的留守儿童家长参加班主任组织的专题家长会,还有约48.1%的家长没有参加过这样的家长会。这里可能一方面学校班主任组织了,但是家长没有参加;另一方面可能学校班主任没有组织过,家长没有机会参加。两个学期一次也没有参加的家长比例占到48.1%,说明学校家教指导的频率和覆盖面都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

3. 家校合作的效果不够理想。

(1)从留守儿童家长对到学校参加家长会意愿来看。首先,约有87.9%家长得知学校要开家长会了,都表示“愿意参加”,其中小学的家长比例最高为91.2%,初中家长“愿意参加”的比例约为83%。家长对家长会的参与度不高,很重要的原因是家长会的组织形式过于单一、内容过于笼统,家长基本上是处于单向的、被动的,缺乏双向交流和主动性。

(2)从班主任对家长配合学校教育的程度看。通过访谈,我们发现,在家校互动中,班主任认为家长“积极配合”和“比较积极配合”的约为66.4%,“不太配合”和“不配合”的家长约为13.8%,还有约20%的家长一般配合。因此,如何帮助这“不愿意配合”和“不配合”的13.8%家长树立起对学校的信任,树立起对孩子的信心,是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应该完善的地方。

五、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留守儿童”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主导,社会教育为补充和延续,三者必须相互配合,和谐发展,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改变父母和监护人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在不能改变留守状态的情况下,父母和监护人应发挥主动作用,高度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担负起为国教子的责任。

1. 父母要加强学习,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父母不能因在外打工而忽视其教育责任,父母应改变出于“愧欠”心理而实施“物质补偿”的做法。父母应意识到将孩子完全托付给学校是不对的,孩子的成长和教育离开了家庭教育是完全不科学的。家长可以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电视等各种渠道等方式了解家庭教育和心理方面的知识,了解儿童成长客观规律,了解青春期孩子的身心特点,学习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家庭教育的水平。

2. 父母要多与子女交流,弥补孩子的情感缺失。在正常的家庭生活状态下,父母与子女间情感交流活动十分密切,子女对于父母的依恋等情感体验正是儿童成长的重要条件。远离父母的留守儿童,失去了与父母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可能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

(1)父母应尽可能地多与子女联系,加强彼此间的情感沟通,以便了解孩子思想动态。父母在与孩子交流时,不仅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和学习情况,还要多关心孩子的思想和心理状况,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感情,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2)有条件的父母应尽可能多回家看望子女,或利用节假日将孩子接过来,弥补长期外出造成的亲子情感的缺失。

(3)外出务工的父母要经常与监护人或老师保持联系,及时进行交流,这样,父母可以及时了解子女在家在校的情况,以便及时对子女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

3. 监护人要增强责任意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监护能力。作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应高度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监护的责任,抛弃原来固有的落后教育观念,不仅要关注被监护人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加强被监护人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什么困难,应及时向务工父母和学校教师寻求帮助,多与学校老师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请教教育孩子的方法,积极配合学校教育。

(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2010年《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中指出:指导留守儿童家长增强监护人责任意识,认真履行家长的义务,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监护的应尽责任;指导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或被委托监护人重视儿童教育,多与儿童交流沟通,对儿童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充分关注。为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关爱留守儿童。

1. 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开学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并实施分类管理。記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心理状况,关注他们的成长变化,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2. 开办特色家长学校。学校可以定期召开留守儿童专题开家长会,专门开设隔代家长学校,这主要是针对老年人教育观念陈旧、重养轻教、娇惯溺爱的情况而开设的特殊家长学校,是家长学校的一种创新模式。利用双休日,或者假期把留守儿童的隔代家长们请进学校里来学习和座谈,向他们讲授一些教育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常识等,也请他们来讲讲自己在教育孩子时存在的困惑。通过学习和讨论,使家长们掌握科学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时,也使他们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庭教育的主动性。

3. 进行深入家访。对于留守儿童,教师要多主动进行家访,与他们现有监护人进行交流,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家的生活状况和学习状况,指导指导监护人要及时了解孩子,配合教师管理,做好教育工作。家访后,教师认真填写家访活动记录表,详细记录学生动态,为学校后期的关爱留守生活动提供材料。让这些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又让他们认识到有老师在关爱着他们,从而使他们从心灵深处感受到爱的温暖。

4. 开展心理咨询及辅导。

(1)设立心理咨询室。学校心理老师有责任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服务,及时发现和疏导孩子的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态。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咨询室或设立悄悄话信箱,安排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课堂讲授与个别咨询结合起来。

(2)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定期组织家长参与学习,从而帮助留守儿童消除不良情感体验,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师生之间开展结对帮扶。学校应积极,鼓励有经验的老师担任这些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经常和帮扶的学生谈心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以及心理需求,给他们更多的关注、关心和关爱,并把谈话的过程、谈话后学生的表现进行详细记录。

5. 开设网络“亲情聊天室”。学校可以利用已有网络条件和设备为留守学生建爱心“聊天室”,开辟“亲子视频”,架起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的爱心桥,增进留守儿童与父母的亲子交流,让孩子与父母的距离不再遥远。

6.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学校要为留守儿童多开展一些活动,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如读书知识竞赛、才艺展示、演讲比赛等,还可以开展孝老敬亲等主题教育活动,激发孩子的感恩之心。学校定期对家长开放,请家长到校听课、观摩教育教学活动。这不仅能让家长直观地了解学校教育现状和孩子的表现,了解到自己家庭教育的效果,更能通过观摩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得到启发,进一步改善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7. 培训教师,提升教师指导家庭教育的水平。班主任是学校指导家庭教育的重要力量。班主任在指导家庭教育方面有许多便利条件和优势,学校首先要提高班主任指导家庭教育的意识,将提升班主任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作为教师专业培训的一个部分,有计划地安排培训的内容和培训方式,从转变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观念开始,研究形成有针对性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指导案例,推广家庭教育指导的好经验以及有效的指导方法,在实践中提高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

(三)政府积极履行职责,提供必要的支持与帮助

1. 改革户籍学籍制度,留守儿童随父母外出就读。针对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而进行的户籍制度改革,应破除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身份界限,取消城市办学对农民工子女的借读费和赞助费。要充分挖掘现有的公办教育的资源,尽量让进城打工的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或兴办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公立学校,让更多的农民工子女能跟随父母进城就近读书。

2. 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加大对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实践证明,寄宿制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积极作用明显,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父母外出之后留守儿童面临亲情的缺失,容易产生内心孤独、无助,寄宿制学校的集体生活和同伴之间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并缓解留守儿童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我们提倡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推广寄宿制。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时期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我们只有不断思考工作中存在的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卢德平.中国弱势儿童群体:问题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35.

[2]“留守孩子”渴望亲情滋润[N].楚天金报,2004-6-21.

[3]卢德平.中国弱势儿童群体:问题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35.

[4]赵忠心编著.家庭教育学:教育子女的科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周林,青永红编著.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48.

上一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结业心得下一篇:热爱我的国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