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管理审计探析

2024-08-26

企业内部管理审计探析(共8篇)

1.企业内部管理审计探析 篇一

[摘要]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已把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提出,但是目前对领导干部如何进行经济责任审计还没有一套完整的经济责任审计操作规范,审计难度大。本文从内部审计的特点、内容、评价指标等多方面对经济责任审计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对经济责任审计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内部经济责任审计 责任界定 审计评价 审计结果

一、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既可以从广义上理解,也可以从狭义上界定。广义的经济责任审计包括一切审计,狭义的经济责任审计,特指我国对国家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经营管理责任而进行的一种审计活动,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或离任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具有时间跨度长、政策性强、工作量大、审计风险多的特点,而内部经济责任又不同于国家专职审计机构,国家审计对县以下的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法定代表人离任审计,具有独立性、权威性、严肃性和一定的强制性;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主要取决于部门单位领导决策与指令,具有被动性、附属性、依赖性和一定的局限性。

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内容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内容一般包括:财务收支审计的真实性、合法性;经营成果、经营活动的合法性、合规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与经营目标责任制有关的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遵守国家财经法纪情况;企业领导人应负有的主管责任和直接责任。与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无直接关系的行为和责任,不是任期内发生的经济责任,证据不足或评价标准不明确的经济责任事项不应列入评价内容。

三、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指标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主要有利润总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等。对领导干部进行审计评价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依据单位的性质及其特点,合理确定评价指标。指标数量不宜过多,要选择最能客观、准确地反映领导干部业绩,与责任目标有关的指标作为评价指标。

四、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技术方法

在审计过程中,为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目标所采取的方式、手段的总称我们称为审计的技术方法。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我们主要可以采取的方法有账目检查法、实物盘点法、汇总分析法、个别座谈法和走访调查等方法。单位内部和外部调查方法的使用对经济责任审计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建立各项经济责任审计配套制度

加强立法和规章制度建设是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运行机制,加强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基本保证。首先要加快经济责任审计立法的步伐。对现有的《审计法》进行必要的修改,增加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规定,使经济责任审计有法可依。其次,在法律法规中明确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届满、提拔、调任的领导干部不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以及经济责任审计中不负责任导致用人失误的有关部门负责人追究领导责任。再次,各行各业都要尽快制定适合本行业的统一的、明确的、科学的经济责任指标体系,统一评价口径和标准,使评价具有可操作性。

六、经济责任的界定及评价

界定、确认被审计人的经济责任是审计人员做出审计评价的关键。经济责任的界定主要是涉及历史与现实、主观与客观、自主决策与集体决策等多方面因素。一方面虽然行政主要领导主持行政方面工作,只要其本人无违纪违规行为,即使任期内单位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严重问题,也无从界定其应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被审单位违反财经纪律,在某些环节上既有离任者的个人行为,又有领导班子的集体行为时,往往相互推卸责任,很难界定个人所起的作用大小,管理不当,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应追究何种行政责任也无明确金额标准界定。经济责任的界定难度大。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认真调查研究,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从责任主体分清责任归属,对于前任的责任在审计评价时应剔除或作附加说明;对于重大决策失误要正确判断是否受上级领导的指示,是属于集体决策失误,还是个人盲目决策、失职、渎职等行为造成的,要全面分析失误的主观和客观原因,划清集体责任与个人责任。

七、加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明确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也是组织人事、纪委监察部门监督的重点对象。要整合各个监督部门的力量,形成审计监督、财务监督、组织监督、纪监监督相结合的新的干部监督机制。经济责任审计要与纪检、监察、组织部门受理群众举报相结合,要密切关注纪检、监察、组织部门受理的群众对党政领导干部违规违纪的信访,从中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使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监督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八、审计评价客观公正

对经济责任审计的依据,国家没有做出明确可行的规定。审计人员在做出审计评价时,要在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基础上,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持一审二帮三促进的原则。对经济责任者在任职期间,不认真履行职责,弄虚作假,虚报政绩以及违反财经法规和经济犯罪问题,要从严处理。并针对所发生问题的原因,提出具体可行的改进建议。

九、重视审计结果的运用

经济责任审计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审计结果的正确处理和运用。为了防止出现“就审计论审计,审计结果运用不落实”的弊端,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一是对审计结果的运用要讲究方法、区别对待,慎重确定使用方式。二是在干部监督管理上,除了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外,还要求实行任职公示制度。三是要把审计结果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运用审计的量化结果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的功过是非。

参考文献:

[1]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2]李英姿:浅议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工业审计与会计

2.企业内部管理审计探析 篇二

一、现代企业开展内部财务收支审计应确立正确的目标

1、企业内部财务收支审计应有助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内控制度是现代企业重要的组织制度之一, 只有建立起科学严谨的内控制度, 才能对发展与监督的关系准确处理, 保障企业始终保持安全稳健运营的关键环节。企业要取得持续的功, 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是前提;反之,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各种费用支出控制不力, 潜在损失增加, 以及出现各类违纪违法现象, 这在一定程度上均可归因为企业内控制度的缺失或失效。为确保企业内控制度发挥应有作用, 并取得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就应当对内控制度的执行予以检查、考核, 特别是对于企业内部财务收支环节更要加大检查、考核力度。而企业内部审计恰恰是掌握企业制度、程序贯彻与否, 规章、标准执行是否到位, 极为有效的措施, 其对于充分合理利用企业既有资源, 结合奖罚措施, 推动企业内控制度不断完善是很有帮助的。

2、企业内部财务收支审计应当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

经济效益是现代企业经济活动的出发点与根本归宿, 通过企业内部财务收支审计的加强, 有利于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财务收支审计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极大关注。只有结合管理实践, 提出切实可行的管理意见现建议, 使企业经营过程中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最大限度地减少人、财、物的浪费, 推动企业经济效益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3、企业内部财务收支审计应当有助于促进企业资金的合理调配与使用

企业内部财务收支审计工作对于企业的财务收支管理及大额资金的审查是十分重视的。因此, 通过有效的内部财务收支审计可以有效防止不合理或是非法的资金流动, 控制非理性投资。同时, 通过财务收支审计, 可以使企业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 这对于降低企业生产经济营成本, 维护资金正常周转及资金链的有效运行, 以及促进企业财务收支体系进一步健全都是很有帮助的。

4、企业内部财务收支审计应当有助于维护财经纪律、保障资本运作

企业资本是具有时间价值的, 良好的企业资本运作可以实现价值增值, 是提升经济效益的经营方式之一。同时, 企业资本运作必然存在不确定风险, 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收支审计, 可以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的合理评价, 使之不断改进, 从而实现资本运作风险的有效控制、治理和管理, 确保企业财务收支的合法性、效益性和真实性, 最终实现企业财经纪律的维护。

二、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收支审计质量的有效措施探析

如何进一步提升企业内部财务收支审计质量, 对于企业经济效益提升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实践表明, 要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收支审计质量应从以下环节着手:

1、做好审前调查工作

审前调查作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重要环节之一, 对财务数据的原始性、主向性具有较大的影响, 事关财务收支审计工作能否正确进行, 因此, 必须做好审前调查。通常情况下, 审前调查应采取走访相关人员、张贴审计公示和现场勘查、查询相关资料等形式进行。通过审前调查, 可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财务资料、会计数据有一个基本认识, 再辅助以必要的对企业历史审计情况分析和了解, 就能掌握到更加详尽的资料, 能够更有利于企业财务收支审计工作的高质高效实施。

2、对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与合法性要准确评审

企业财务的收支真实性与合法性是审计工作重要内容之一。财务收支真实性指的是:企业财务报告是否能够如实地反映出企业真实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情况。其审计的重点是资产和损益项目, 目的在于查明是否存在隐瞒资产、搞虚盈、算假帐等, 可能对企业生产经营构成潜在隐患的情况。而财务收支合法性指的是:通过内部审计, 明确企业经营是否符合相关财经法规、纪律的要求, 是否结合企业实际情况, 制定出科学管理制度、规章, 并有效地加以实施。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应围绕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开展, 通过会计信息质量的审计评审, 辩明企业经营管理是否真实、合法, 这是企业内部财务收支审计中必须关注的重点内容。

3、企业内部财务收支审计必须重视分析会计凭证

财务会计凭证可以真实地反映企业经营业务实际, 是财务收支最直接、最真实的体现。因此, 在开展审计工作时, 应对财务会计凭证这一重要数据的规律加以掌握, 并通过会计凭证的分析, 来判断和评审企业财务收支状况。

首先, 各类经济业务针对特定对象, 其发生额在特定时间段内均存在一个正常的界限, 此界限可以业务余额正负的反映, 也可能是绝对值的大小。审计过程中, 应对些客观性质充分了解, 这样再进行相关会计凭证的审核就可有效避免审计的盲目性, 此外, 当会计凭证数量极多时, 也可从宏观角度强化抽凭的针对性, 进而提升抽凭的效率。

其次, 在分析会计凭证时, 不能只关注重企业财务处理方式是否合理, 还应始终保持怀疑态度, 对资金流转、往来款实质等环节的财务处理进行分析, 以尽可能通过审计发现这方面可能存在的漏洞与弊病。

结语:企业内部审计是评价和监督企业财务收入和经济活动是否真实、合法与否, 是否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行为, 加强企业内部财务收支审计工作, 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 提升经营效益, 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等方面均有很大帮助, 是现代企业适应日益激烈市场竞争环境的必然选择。

摘要:现代企业若想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保持优势, 取得长足的进步, 就必须更新观念, 从各个角度和环节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而企业财务收支管理则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加大企业内部财务收支审计的力度, 对于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环境, 促进经济效益提升, 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 推动企业发展壮大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

关键词:财务收支审计,目标,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郭文静《财务收支审计中发现违规问题的表现形式》[J]审计与理财2013 (5) ;

3.现代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审计探析 篇三

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利用各种预算对企业各部门、各单位的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考核、控制,以便有效地组织和协调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经营目标的重要手段。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实现如下目的:

1.控制风险,实现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全面预算管理可以初步揭示企业下一年度的预计经营情况,预测其中的风险点所在,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从而达到规避与化解风险的目的。另外,它以企业的总体战略为出发点,本质上是对未来发展的一种管理,通过确定短期、中期以及长期预算目标,全面实现企业经营战略目标。

2.权责明确,便于绩效考核。预算管理对企业各个部门和成员在预算编制、执行、控制、评价中将权、责、利关系全面规范。另外,全面预算管理是绩效考核的基础,科学的预算目标值可以成为公司与各责任单位绩效考核指标的比较标杆。同时,管理者也可以根据预算的实际执行结果去不断修正、优化绩效考核体系,确保考核结果更加符合实际,真正发挥评价与激励的作用。

3.预算目标层层细化,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备。使各部门的工作目标具体化、数量化、明晰化可以引导企业各项活动正常有序进行,防止偏差。另外,它有一部分数据会直接衡量下一年度企业财务、实物与人力资源的规模,可以用来作为调度与分配企业资源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一般有五种情况:

(1)预算编制方法单一化。一些企业在编制预算时,主要采用固定预算,使用增减量预算编制方法。虽然该办法有编制方法简便、承认历史水平的合理性等优点,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主观性,致使预算的编制未能真正起到提高效率的作用。至于滚动预算、零基预算、弹性预算、作业成本法等方法很少使用,片面强调预算指标的强制性,缺乏科学性与指导性。

(2)预算编制程序不合理。现代预算理论将预算编制方法分为强加式预算和参与式预算两种。目前多数企业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只有财务和计划部门参加,生产经营和市场营销等部门基本上不参与预算编制,有些基层单位出于种种考虑,往往还人为调节预算基数,预算编制严重缺乏依据,导致预算指标失实。

(3)预算编制过繁过细。在现实工作中,有些企业在编制预算时过于注重细节,花费了过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使预算工作成为了负担。比如,有些企业预算编制工作往往从本年的11月份开始着手,延续到第二年4月份才收尾,历时半年之久。

(4)预算编制内容不全面并且缺乏战略导向性。如果预算编制内容不完整、涵盖范围不全面,在预算执行中必然会有较多调整,影响预算的严肃性。有些企业没有实行综合预算,把预算与财务预算等同,预算和其他非财务指标的设计也仅仅停留在部门的层面,没有形成一个上下贯通的全面预算指标体系。

(5)缺乏上下沟通,预算指标分解脱离实际。有效的预算指标分解应该是基层企业在可行性论证的基础上编报出本级预算,层层上报到上级主管部门。上级主管部门在保证实现企业总预算目标的前提下,经过综合平衡逐层分解下达给各级企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预算管理的内在约束和控制作用。目前有些企业分解预算编制脱离实际,上下级之间也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

2.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执行存在的问题。

(1)重编制轻管控,重结果轻过程。

编制全面预算仅仅是全面预算管理的起点,预算的有效执行才是关键。要使预算得以有效执行,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而实际上,有些企业只是重于形式,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完善,无视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违规现象,造成只要能完成全年销售目标和利润目标就万事大吉的错误认识。

(2)以销售和利润目标为导向。

企业过分追求利润往往容易引起很多问题:①可能引发企业短期行为,使企业只顾预算年度利润,忽略企业长远发展,不能把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②可能引发冒险行为,使企业只顾追求高额利润,无视存在的业务成本,增加企业的财务和经营风险;③可能引发虚假行为,使企业通过一系列手段虚降成本,虚增利润,给企业带来更大的危害。

(3)预算执行刚性不够,缺乏有效的考评与激励措施。

预算考评中,虽然对公司高层存在行政激励、财务激励、机会激励等多种方式,但往往由于缺乏执行刚性或对下属员工没有一个明确的考评与激励方案,不能引导员工积极地参与预算管理全过程,导致下属员工工作态度不积极、预算偏差信息反馈不及时、工作时效性差,预算外费用增加,最终导致预算执行刚性软化,预算目标无法实现。

(4)受“独立性”的局限,效果评价缺乏准确与公平。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一般由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而预算管理委员会是会议机构,平时的监督、评价工作大部分由财务部门进行,这样的机构造成企业预算监督和评价方面效率低下,且有失公允。

三、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审计,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1.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审计的定义。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审计是管理审计的一个分支,它主要是通过审查企业预算的全过程来评价预算管理机能的效率性和效果性的一种审计活动,也就是说它是围绕企业的预算管理流程,开展的监督和评价活动。针对全面预算管理审计,我们需要注意三点:(1)全面说明了它的范围不仅限于财务预算、业务预算、资本预算本身,还包括相应的职能部门、管理流程、决策资源等内容;(2)预算管理说明它是一种以预算为基础的管理活动;(3)审计说明它是一种评价监督活动,会涉及到审计方法、审计重点与依据原则等等问题。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龙头作用决定了全面预算管理审计的充分研究价值,也找到了管理审计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作用的最佳捷径——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审计。

2.预算管理审计的实施。

(1)预算编制审计。

预算既是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的有效控制手段,也是经营管理层对经营作业层的有效约束机制,所以预算目标的定制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和焦点,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削弱全面预算管理的效果。所以内审人员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必须在掌握近年企业发展规划、经营情况分析、市场调查等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在审计的过程中重点关注预算体系是否和企业的战略目标相吻合,预算编制是否符合预算编制准则,审批权限是否有效执行,是否以上年预算执行作为主要参考,是否将不应列入的项目列入预算,重点审查与上年相比有重大差异的项目等。

(2)预算执行审计。

全面预算编制好后还需要有效地执行才能达到促进管理、防范风险、提高效益的目的。对企业预算执行的审计,必须贯彻“刚性原则”,同时要考虑环境变化、或有事项、业务流程的结构性变化等因素对预算执行的影响。在具体的审计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①是否有预算弹性过大,约束力不强;业务处理超越权限或者权限的设定不明确或不恰当,擅自调整项目或增减规模现象;②是否有为完成预算计划而弄虚作假,隐瞒收支,导致财务报表不真实、不可靠现象;③是否强化现金流量的预算管理——围绕企业资金和实物两条主线进行抽样,查看是否出现挪用专项资金和物资,张冠李戴,资金和物资管理混乱的现象;④是否关注特殊例外事项——在企业,有时会出现保险赔偿、捐赠、坏账损失、意外损失等特殊情况,审计部门应根据金额大小或对企业损益的影响程度,采取个别认定或专项审计方式进行检查。

(3)预算控制审计。

预算控制是预算管理中最重要的环节。要及时找出差异,分析原因,适时进行调整才能促进预算的科学合理,保证预算管理执行的高效性。预算控制审计要及时了解企业环境、市场、政策的变化,通过运用量本利分析等管理工具对企业内部部分指标进行分析,以评价其是否存在重大差异及不合理之处。

(4)预算评价审计。

鉴于利己现象的存在(比如企业各部门在对差异进行分析时,多将不利差异归结于客观原因),所以审计人员必须严格运用其职业判断能力,客观独立地对预算的执行进行评价,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四、推行全面管理审计的几点建议

1.确实维护审计的独立性。

由内部审计机构作为预算执行效果的监督和评价机构,这是从职业性、相对独立性以及技术性方面考虑,而且确实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内部审计机构能否保持良好的独立性,应该是属于公司治理与组织架构的问题。如果想达到全面预算管理的理想效果,就必须要解决预算管理审计的独立性的问题,使其具有一个超然的地位,保持良好的独立性。

2.充分关注审计成果的整合与利用。

预算审计报告实质上就是详实的分析报告,它针对性、倾向性强,能够直接成为决策层的决策依据,并在更高的层次上体现审计工作的价值。所以预算审计报告在确保真实可靠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预警”作用,及时督促整改。

3.大力提高人员素质。

在预算审计中,审计人员充当的角色更多的是提出建议的“顾问”而非查错纠弊的“警察”,另外传统的审计主要运用财务审计的方法,而全面预算管理审计应充分运用管理审计的方法。所以审计人员要在找准定位的基础上,去提升专业素养,改进技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自从全面预算管理被提出之后,它就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将企业各项经济行为都纳入科学的管理轨道,对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起着巨大作用,而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审计则又将这一作用往前推进了一步。

4.经济责任审计指南的企业审计管理 篇四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内部审计准则,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

本指南所称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指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内部管理领导干部(以下简称企业内管干部)开展的经济责任审计。

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包括企业主要业务部门的负责人、企业下属全资或控股企业的法定代表人(包括主持工作一年以上的副职领导干部)等。

第三条

本指南所称经济责任,是指企业内管干部在任职期间因其所任职务,依法对所在企业或部门(以下简称企业内管干部所在企业)的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

第四条

本指南适用于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及下属全资或控股企业(含国有和国有控股金融企业)。

其他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参照本指南执行。

第五条

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包括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经济责任审计。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指企业内管干部任期届满,或者任期内办理调任、免职、辞职、退休等事项前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

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指企业内管干部任职期间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包括实行年薪制及股权激励机制的企业(包括试点企业)在任期内奖励兑现前的审计、任期届满连任时的审计,以及任职时间较长、上级企业根据规定和需要安排的审计。

专项经济责任审计,指企业内管干部存在违反廉洁从业规定和其他违法违纪行为,或其所任职企业发生债务危机、长期经营亏损、资产质量较差等重大财务异常状况,以及发生合并分立、破产关闭、重组改制等重大经济事项情况下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

第六条

经济责任审计期间按照会计年度确定,并以此确定审计和评价财务数据的期初数。企业内管干部的任职时间为某一年度的上半年,则以该年度初作为企业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期间的期初;企业内管干部的任职时间为某一年度的下半年,则以下一年度初作为企业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期间的期初。

专项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范围,由企业根据具体审计项目自行确定。经济责任的界定,以企业内管干部的实际任期为准。

第七条

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确定,并充分考虑审计风险。企业总部及重要的下属全资或控股企业(以下简称子企业)应当纳入审计范围,纳入审计范围的资产量一般不低于企业内管干部所在企业资产总额的70%,子企业户数不低于该企业总户数的50%。下列子企业应当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

(一)资产或者效益占有重要位置的子企业;

(二)由企业内管干部兼职的子企业;

(三)任期内发生合并分立、重组改制等产权变动的子企业;

(四)任期内关停并转或者出现经营亏损、资不抵债、债务危机等财务异常状况的子企业;

(五)任期内未接受过审计的子企业;

(六)各类金融子企业及内部资金结算中心等。

第八条

内部审计机构可以根据需要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社会审计组织实施审计,但应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出具审计通知书、审批审计实施方案、做出审计结果报告。

第九条 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应当按照内部审计准则的规定,运用各种审计方法,并根据审计工作的需要,合理使用抽样技术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以实现审计目标。

第十条

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充分利用企业近期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成果。在利用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成果时,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一)利用内部审计成果时,应当评估企业内管干部所在企业内部审计环境及内部审计工作成果的有效性,以合理确信审计结论的可靠性。

(二)在利用外部社会审计成果时,应当采用一定的审计程序进行评估,以合理确信审计结论的真实性。

(三)利用国家审计成果时,可以在给予必要审计关注的基础上加以利用。

(四)在审计企业资产状况时,可以借鉴相关年度的清产核资专项成果。当审计结论与清产核资专项成果不一致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追加适当的审计程序。

(五)利用企业内管干部所在企业及有关部门的纪检监察工作成果时,对于已经办结的案件,可以在给予必要审计关注的基础上直接利用;对于正在办理的案件,应当注意与企业内管干部所在企业及有关纪检监察机构的沟通配合。

第十一条

企业可以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一般应当由纪检、监察、审计、人力资源和监事会等部门组成。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联席会议应当定期召开会议,检查、通报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协调解决审计结果运用中的问题,督促落实审计结果的运用。

第二章

审计准备阶段

第十二条

审计准备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审计立项;

(二)编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案;

(三)确定审计组;

(四)制发审计通知书。

第十三条

审计立项。内部审计机构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接受本企业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的委派或相关干部管理部门的委托(以下简称相关单位委派或委托)进行审计立项,作出审计计划安排。特殊情况下,可以调整审计计划,追加审计项目。

第十四条

编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案。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审计目标;

(二)审计对象;

(三)审计范围;

(四)审计内容与重点;

(五)审计组织与分工;

(六)工作要求。

第十五条

确定审计组。内部审计机构根据经济责任审计事项,选派审计人员组成审计组。审计组实行组长负责制。

审计组应当由具有相关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人员组成;审计组组长由内部审计机构确定,审计组组长应当是具有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验或具有较高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业务负责人。

第十六条 制发审计通知书。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在实施审计三日前,向企业内管干部及其所在企业送达审计通知书。具有特殊目的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也可以在审计实施时送达审计通知书。

审计通知书由审计组起草,经内部审计机构审核,报内部审计机构主管领导签发。

审计通知书可以附相关单位委派或委托书、需提供的审计资料清单等。

第十七条

企业内管干部及其所在企业和其他有关单位,应当按照审计通知书的要求提供与企业内管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下列资料:

(一)企业内管干部任期内财务收支相关资料;

(二)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会议记录、会议纪要、合同、考核指标下达及其检查结果、内部控制制度和业务档案等资料;

(三)主管部门有关批准文件;

(四)相关监督管理部门的检查报告、内部与外部审计结果及其相关资料;

(五)重大事项,包括重大历史遗留问题、重大诉讼事项和重大违纪事项等的处理情况;

(六)企业内管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述职报告。述职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1.任职期限、职责范围和分管的工作;

2.任期内各项目标任务及其完成情况,重要规章制度及内部控制的制定、完善和执行情况,任职前和任期内重大经济遗留问题及其处理情况等;

3.任期内企业资产、负债、损益情况,重大经济决策事项、决策过程及其执行效果;

4.任期内存在的主要问题;

5.任期内个人遵守廉洁从业规定的情况;

6.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七)审计组认为需要的其他资料。

第十八条

企业内管干部及其所在企业应当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并作出书面承诺。

第十九条

审计通知书送达后,企业内管干部或所在企业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回避的,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按照回避制度的规定决定是否回避。应当回避的,调整审计组成员并告知企业内管干部或所在企业。

第三章

审计实施阶段

第二十条

审计实施阶段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召开审计组进点会议;

(二)开展审前调查;

(三)编制审计实施方案;

(四)现场审计取证;

(五)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六)撰写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

(七)征求企业内管干部及其所在企业意见。

第二十一条

召开审计组进点会议。审计组进驻企业内管干部所在企业时,应当召开有审计组主要成员、企业内管干部及其所在单位有关人员参加的进点会议,安排审计工作有关事项。

内部审计机构主管领导或审计组组长应当说明审计目的和依据、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工作程序、参审人员、审计场所、实施时间、审计纪律、举报电话等,并提出需要协助、配合审计的有关事项和要求。

企业内管干部应当就其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述职。

第二十二条

开展审前调查。审计组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前,应当根据审计项目的规模、性质、紧急程度,安排适当的人员和时间,调查了解企业内管干部及其所在企业的有关情况。

第二十三条

审计组在编写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方案前,应当熟悉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调查了解企业内管干部及其所在企业的基本情况,并对所在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初步测试。需要了解的基本情况包括以下内容:

(一)所在企业的历史沿革、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营范围、财务状况、财务和业务管理体制、关联方关系等;

(二)企业内管干部的职责范围和分管工作;

(三)经营环境,如国家宏观经济环境、产业政策、经营风险,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等;

(四)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特定的会计、税收、外汇、贸易等惯例的要求及执行情况;

(五)所在企业适用的业绩指标体系以及业绩评价情况;

(六)所在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

(七)以前年度接受审计、监管、检查及其整改情况;

(八)内部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掌握的企业内管干部遵守廉洁从业规定等方面的情况;

(九)信息系统及其电子数据;

(十)其他需要了解的情况。

第二十四条 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审计组应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企业内部有关规定和审前调查的情况,按照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在评估风险的基础上,围绕审计目标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方法和步骤,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编制依据;

(二)企业内管干部所在企业的名称和基本情况;

(三)审计目标、审计范围;

(四)审计内容、重点、方法及具体实施步骤;

(五)预定审计工作起讫日期;

(六)重要性水平及对审计风险的评估;

(七)审计组组长、审计组成员及其分工;

(八)审计质量控制措施;

(九)编制单位、日期;

(十)其他有关内容。

第二十五条

审计实施方案由审计组编制,经审计组组长审核,报内部审计机构主管领导批准实施。

第二十六条

审计组根据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通过访谈、问卷调查、个别询问等调查方式,进一步了解企业内管干部及所在企业的有关情况。调查对象一般包括企业内管干部所在企业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其他领导人员,部门负责人,企业工会、部分职工代表及其他相关人员等。

第二十七条 审计组应当按照审计实施方案,对企业内管干部所在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测试,设计实质性审查的程序和范围。测试的主要方法包括文字表述法、流程图法和测评表法。测试时,可以任选一种方法,也可以几种方法同时并用。

审计人员决定不依赖某项内部控制的,或被审计企业规模较小、业务比较简单的,审计人员可以对审计事项直接进行实质性审查。

第二十八条

在实施审计中,审计组通过调查了解和内部控制测试,如发现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调整审计实施方案:

(一)审计实施方案的主要内容与所了解的情况存在重大差异的;

(二)内部控制测试结果显示审计组需要调整审计重点、步骤和方法的;

(三)发现重大违法违纪事项,需要改变审计内容和审计重点的;

(四)审计范围受到限制,不能正常开展工作的;

(五)审计组成员及其分工发生重大变化的;

(六)其他需要调整的情形。

第二十九条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方案的审计目标、审计组组长、审计重点、预定的审计工作完成时间等内容发生重大变化的,应报经内部审计机构主管领导批准后实施。

第三十条

现场审计取证。审计组实施审计时,可以运用检查、观察、询问、重新计算、重新操作、外部调查等方法,获取充分、适当、可靠的审计证据。对企业内管干部所在企业的信息系统,可以采取复制、截屏、拍照等方法取得审计证据。

审计人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询问取得的审计证据,应当有提供者的签名、盖章。不能取得提供者签名和盖章的,由审计人员注明原因,并由两名以上审计人员签字予以证明。

审计组组长应当对审计人员收集审计证据工作进行督导,并对审计证据进行审核。发现审计证据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责成审计人员进一步取证或采取替代审计程序。

第三十一条 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审计人员对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均应当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第三十二条

审计工作底稿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审计项目及审计事项名称;

(二)审计过程、审计结论及定性依据;

(三)审计人员姓名、编制日期;

(四)复核人员姓名、复核意见、复核日期;

(五)索引号、所附审计证据的数量及清单;

(六)被审计单位意见、签字及盖章。

第三十三条

审计工作底稿应当经审计组组长或其指定人员复核,并对以下事项提出复核意见:

(一)事实是否清楚;

(二)证据是否充分、适当;

(三)定性依据是否准确;

(四)审计结论是否恰当;

(五)审计意见、建议是否恰当。

第三十四条

现场审计结束前,审计组应当对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综合分析,并与企业内管干部及其所在企业就审计事项初步交换审计意见。

第三十五条

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审计组应当及时向内部审计机构报告。对特别重大的事项,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及时向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报告。

第三十六条

撰写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审计组实施审计后,由审计组组长或其指定的审计人员,在对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及相关资料进行汇总和分析的基础上,考虑企业内管干部及其所在企业关于审计事项的初步意见,撰写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

第三十七条

企业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应当按照以下格式编写:

(一)标题。***(企业名称和企业内管干部职务)***(企业内管干部姓名)同志任期(或任中)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

(二)主送。委派或委托的相关单位,包括董事会或者主要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等。

(三)正文。主要包括审计基本情况说明、被审计企业内管干部及其所在企业情况介绍、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评价、审计意见和建议等内容。

(四)附件。其他资料。

(五)落款。***(企业内管干部姓名)同志经济责任审计组、时间。

第三十八条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审计基本情况。主要是概要说明审计依据、审计对象,审计范围、内容、方式和起止时间,延伸、追溯审计重要事项的情况,以及企业内管干部及其所在企业配合审计工作的情况。

(二)被审计企业内管干部及其所在企业基本情况。主要包括企业内管干部的任职期间、职责范围、分管工作,所在企业的历史沿革、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营范围、财务状况等基本情况。

(三)被审计企业内管干部的主要工作及成绩,包括主要考核指标完成情况。

(四)审计发现的与被审计企业内管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主要问题。包括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情况,重大经济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企业内管干部遵守廉洁从业规定情况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如有相关单位委托的特别事项,应专门对该事项的审计结果进行报告。“其他方面的问题”主要指责任主体并非企业内管干部或其所在企业的问题、企业内管干部及其所在企业在审计过程中自行纠正的问题等。

报告中应当写明问题事实、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内部规章制度的具体内容、所造成的影响或后果等,并逐项说明企业内管干部应当承担的责任及认定原因。

(五)审计评价。主要是在审计职权范围内,概括并评价企业内管干部任职期间开展的主要工作。同时,根据审计查证或者认定的事实,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相关考核目标和行业标准等为依据,对企业内管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六)审计意见和建议。对审计发现的问题,审计组应当提出审计处理意见和审计建议。

第三十九条 征求企业内管干部及其所在企业意见。审计组应当征求企业内管干部及其所在企业对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的意见。

企业内管干部及其所在企业自收到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之日起十日内提出书面反馈意见;在规定期限内没有提出书面意见的,视同无异议。

企业内管干部及其所在企业对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有异议的,审计组应当研究、核实,撰写审计组关于采纳情况的书面说明,并考虑是否需要修改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经审计组集体讨论,由审计组组长审核定稿。

第四章

审计内容

第四十条 企业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当重点检查所在企业经营发展情况、财务收支情况、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经济管理和监督职责情况、遵守法律法规和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内部控制建立和执行情况以及遵守有关廉洁从业规定情况等。

第四十一条

企业经营发展情况、财务收支情况、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经济管理和监督职责情况的审计,可以重点审查企业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第四十二条

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审计。重点审查企业内管干部任职期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是否真实、完整,账实是否相符,会计核算是否准确,合并财务报表范围是否完整等。主要内容包括:

(一)企业财务会计核算是否准确、真实,是否存在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实的问题;

(二)企业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方法、内容和编报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存在故意编造虚假财务报表等问题;

(三)企业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和有关资料是否相符;

(四)企业采用的会计确认标准或计量方法是否正确,有无随意变更或者滥用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故意编造虚假利润等问题。

第四十三条 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审计。重点审查企业内管干部任职期间,企业的财务收支管理和核算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主要内容包括:

(一)企业收入、成本费用的确认和核算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有无虚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收入及成本费用等问题;

(二)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确认和核算是否符合有关规定,有无随意改变确认标准或计量方法,以及虚列、多列、不列或者少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问题。

第四十四条 财务收支的效益性审计。重点审查企业的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经营增长状况等方面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一)盈利能力状况审计。主要通过资本及资产报酬水平、成本费用控制水平和经营现金流量状况等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财务指标,审查企业内管干部在任职期间企业的投入产出水平和盈利能力。可参考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销售(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

(二)资产质量状况审计。主要通过资产周转速度、资产运行状态、资产结构以及资产有效性等方面的财务指标,审查企业内管干部任职期间企业占用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资产管理水平与资产的安全性。可参考指标包括: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资产现金回收率等。

在资产质量状况审计中应重点对不良资产进行审计,应当按照企业内管干部任期职责、任期时间及不良资产产生原因等情况,分清企业不良资产产生的责任。应注意核实企业内管干部任期以前存在的不良资产、任期内消化的任期以前的不良资产、任期内新增不良资产以及任期内因客观因素新增的不良资产。其中,客观因素主要指国际环境、国家政策、自然灾害等,主观因素主要指决策失误、经营不善等。

(三)债务风险状况审计。主要通过债务负担水平、资产负债结构、或有负债情况、现金偿债能力等方面的财务指标,审查企业内管干部任职期间企业的债务水平、偿债能力及其面临的债务风险。可参考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带息负债比率、或有负债比率等。

(四)经营增长状况审计。主要通过市场拓展、资本积累、效益增长以及技术投入等方面的财务指标,审查企业内管干部任职期间企业的经营增长水平、资本增值状况及持续发展能力。可参考指标包括:销售(营业)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任期年均资本增长率、销售(营业)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等。

第四十五条

遵守法律法规和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审计。审查企业内管干部任职期间,企业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以下简称“三重一大”事项)的决策规则和程序是否建立健全,经济决策方案是否得到良好的执行以及执行的结果是否达到决策目标要求等内容,明确企业内管干部在重大经济决策中应负的责任。重大经济决策制定和执行情况审计的具体内容包括:

(一)企业是否建立了“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机制,制定的基本程序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存在未经决策机构集体讨论、由企业内管干部个人或少数人决策的问题。

(二)重大经济决策的内容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规定。

(三)重大经济决策是否经国家有关部门核准或审批,所签订协议或者合同内容是否符合企业实际,是否存在损害本企业利益的条款。

(四)重大经济决策方案是否得到良好执行,是否明确了具体的管理部门,是否进行过程监控。

(五)重大经济决策是否存在重大风险,决策方案中有无预防和控制风险转化为损失的应对措施,决策执行的结果是否达到决策目标要求,是否给企业造成损失或潜在损失等。

第四十六条

内部控制建立及执行情况审计。审查企业内管干部所在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适当性和有效性,并结合企业内管干部的职责要求确定其在内部控制建立及执行中应承担的责任。应当注意审查以下内容:

(一)内部环境。审查企业治理结构是否合理,机构设置与权责分配是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是否健全,人力资源政策是否有效制定和实施等。

(二)风险评估。审查企业是否能够及时识别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内、外部风险,是否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分析风险并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等。

(三)控制活动。审查企业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财产保护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控制措施是否恰当、有效,能否运用控制措施,对各种业务和事项的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四)信息与沟通。审查企业是否建立信息与沟通制度,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是否明确,内部控制相关信息能否在企业内、外部各方面及时沟通和反馈,是否建立反舞弊机制等。

(五)内部监督。审查企业是否制定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是否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其他内部机构在内部监督中的职责权限,是否制定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是否定期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等。

第四十七条

企业内管干部遵守廉洁从业规定情况审计。主要审查企业内管干部有无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廉政纪律,以权谋私,贪污、挪用、私分公款,转移国家资财,行贿受贿和挥霍浪费等行为。主要内容包括:

(一)有无以权谋私和违反廉洁从业规定的问题;

(二)根据人事、纪检监察部门的意见,需要审计查证的事项;

(三)根据群众反映,需要审计查证的问题;

(四)其他违法、违纪问题。

第四十八条

经济责任审计还应当关注企业内管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情况;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情况;与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等。

第五章

审计评价及责任界定

第四十九条 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内管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施审计后,应当根据审计查证或者认定的事实,依照法律法规、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定、责任制考核目标、行业标准等,对企业内管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审计评价不应超出审计的职权范围和实际实施的审计范围。评价结论应当有充分的审计证据支持。

第五十条

评价企业内管干部经济责任的方法,主要包括业绩比较法、量化指标法、环境分析法、主客观因素分析法、责任区分法等。

(一)业绩比较法。包括纵向比较法(即任期初与任期末业绩比较法,或先确定比较基期再将比较期与之进行对比的方法)和横向比较法(即将相关业绩与同行业平均水平进行比较的方法)。

(二)量化指标法。即运用能够反映企业内管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相关经济指标,分析其完成情况,总结相关经济责任的方法。

(三)环境分析法。即将企业内管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行为置于相关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中加以分析,作出客观评价。

(四)主客观因素分析法。即对具体行为或事项进行主客观分析,推究其具体的主客观原因,分析该具体行为或事项是因为企业内管干部的主观过错,还是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进而作出客观评价。

(五)责任区分法。包括区分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等。

第五十一条

对企业内管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评价,可以采取分类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第五十二条

对企业财务收支真实性的评价,可以根据内部审计机构确认的审计结果,给予“××同志任职期间,企业财务状况真实(基本真实、不真实或严重失真)”的评价意见。

(一)“真实”的评价标准: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如实反映了企业财务收支情况及与其相应的经营活动。

(二)“基本真实”的评价标准: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虽存在个别不真实事项,但总体上能够如实反映企业财务收支情况及与其相应的经营活动。

(三)“不真实”的评价标准: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没有如实反映企业财务收支情况及与其相应的经营活动。

(四)“严重失真”的评价标准:会计核算和财务报表对企业财务收支情况及其相应的经营活动的反映与实际严重不符。

第五十三条

对企业财务收支合法性的评价,可以根据内部审计机构确认的审计结果,给予“××同志任职期间,企业严格遵守(基本遵守、违反或严重违反)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的规定”的评价意见。

(一)“严格遵守规定”的评价标准:严格执行国家的会计核算制度,会计业务处理正确;严格执行国家财务制度规定,审计未发现违反国家相关规定的行为。

(二)“基本遵守规定”的评价标准:较好执行国家的会计核算制度,会计业务处理基本正确;基本执行国家财务制度规定。

(三)“违反规定”的评价标准:没有按国家会计核算制度规定处理会计业务;存在违反国家财务制度规定的行为,但数额不大、性质不够严重。

(四)“严重违反规定”的评价标准:存在做假账、账外账等违反会计核算规定的行为;存在数额较大、性质严重的违反国家财政财务制度规定的行为。

第五十四条

对企业财务收支的效益性进行评价时,应当在定量指标评价的基础上,对企业内管干部任职期间的经营管理水平进行定性分析与综合评判。定量评价可以实行年度考核指标与任期考核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年度考核指标包括利润总额和经济增加值,任期考核指标包括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定性评价指标可包括企业发展战略的确立与执行、经营决策、发展创新、风险控制、基础管理、人力资源、行业影响和社会贡献等方面。

第五十五条

对企业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的评价,可以在简要表述企业制定的“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对决策程序、决策过程及决策效果进行分类评价。

(一)××等重大经济决策,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决策程序合规,决策得到有效执行并实现预期目标。

(二)××等重大经济决策内容不符合有关规定,或应履行而未履行决策程序。

(三)××等重大经济决策依据不充分,未能实现预期目标。

第五十六条

对内部控制建立健全情况的评价,可以根据所在企业内部控制的健全性、适当性和有效性情况,给予“××同志任职期间,制定和修订了××项管理制度,采取了××措施,内部控制有效(较为有效、无效)”的评价意见。

(一)“有效”的评价标准:内部控制健全、适当;内部控制执行有效,实现管理目标。

(二)“较为有效”的评价标准:内部控制较为健全;内部控制执行较为有效,基本实现管理目标,没有出现重大内部控制缺陷。

(三)“无效”的评价标准:内部控制不健全;内部控制执行无效,出现重大内部控制缺陷,没有实现管理目标。

第五十七条

对企业内管干部遵守廉洁从业情况的评价,依据企业内管干部个人遵守廉政纪律规定的情况,作出“在审计范围内,未发现××同志存在违反领导干部廉洁从业规定的行为”或“在审计范围内,××同志存在××问题(列举违反领导干部廉洁从业规定的具体问题)”的评价意见。

第五十八条 对企业内管干部进行综合评价时,应在前述分类评价的基础上,对其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作出“履行、基本履行、未履行”的结论。

第五十九条

对企业内管干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所应当承担的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应当区别不同情况作出界定。

第六十条

企业内管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应承担直接责任的行为包括:

(一)直接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企业内部管理规定;授意、指使、强令、纵容、包庇下属人员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有关规定和企业内部管理规定。

(二)未经民主决策、相关会议讨论而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严重后果。

(三)主持相关会议讨论或者以其他方式研究,但是在多数人不同意的情况下直接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由于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严重后果等。

第六十一条

企业内管干部应承担主管责任的行为包括:

(一)对其直接分管的工作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

(二)主持相关会议讨论或者以其他方式研究,并且在多数人同意的情况下决定、批准、组织实施重大经济事项,由于决策不当或者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浪费、国有资产(资金、资源)流失等严重后果等。

第六十二条 除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外,对企业内管干部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经济责任的其他行为,应当界定为承担领导责任。

第六章

审计终结阶段

第六十三条 审计终结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工作:

(一)审计组提交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二)复核与审定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三)撰写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

(四)出具审计决定书;

(五)出具移交(移送)处理书;

(六)监督审计决定的执行;

(七)建立审计档案。

第六十四条

审计组提交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审计组应当在收到企业内管干部及其所在企业书面意见或征求意见期限届满之日起十日内提交经济责任审计报告,重大、疑难的审计事项经内部审计机构主管领导批准可以在三十日内提交报告,但最长不得超过六十日。

对被审计企业违反国家或企业内部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内部审计机构有权作出处理的,审计组应同时起草审计决定书。审计决定书应载明违反国家或企业内部规定的财务收支行为的事实、定性、处理处罚决定、法律法规或内部规定等依据,以及处理处罚决定的执行期限。

审计组应当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企业内管干部及其所在企业对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书面意见、审计组的书面说明、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证据、审计决定书以及其他有关材料,报送内部审计机构。

第六十五条

审计组组长应当对所提交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真实性负责。对审计发现的企业内管干部违反廉洁从业规定的问题,审计组组长和审计人员不得隐瞒不报。

第六十六条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复核与审定。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对下列事项进行复核,并出具书面复核意见。

(一)审计目标是否实现;

(二)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事项是否完成;

(三)审计发现的重要问题是否在审计报告中反映;

(四)事实是否清楚、数据是否准确;

(五)审计证据是否充分、适当;

(六)审计评价、定性、处理处罚意见是否适当,适用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是否适当;

(七)企业内管干部及其所在企业提出的建议是否采纳,如未采纳,理由是否充分;

(八)其他需要复核的事项。

第六十七条

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将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复核意见一并报送内部审计机构主管领导。一般审计事项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书等审计文书,由内部审计机构主管领导审定;重大审计事项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由审计业务会议审定。

第六十八条 审计业务会议应当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做出决定。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审计业务会议决定修改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等。

第六十九条 撰写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经审定后,内部审计机构可以根据审定意见,撰写并向委派或委托审计事项的单位报送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

第七十条

企业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应当按照以下格式编写:

(一)标题。***(内部审计机构)关于***(企业名称和企业内管干部职务)***(企业内管干部姓名)同志任期(或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

(二)主送。委派或委托的相关单位,包括董事会或者主要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等。

(三)正文。正文格式同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但对相关内容表述应进一步提炼汇总和归类整理。

(四)附件。企业内管干部及其所在企业对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意见。

(五)落款。内部审计机构(印章)、时间。

(六)抄送。联席会议及有关部门。

第七十一条

出具审计决定书。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将审定后的审计决定书等审计文书,报送内部审计机构主管领导签发。

第七十二条 出具移交(移送)处理书。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企业内管干部违法违纪等问题,审计组应起草移交(移送)处理书,由有关部门分别予以处理。

(一)对需要由企业内管干部承担一般经济责任的,移交相应管理部门处理;

(二)对企业内管干部违反党纪政纪的,移交纪检监察部门处理;

(三)对应依法追究企业内管干部刑事责任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第七十三条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应及时送达企业内管干部及其所在企业,并抄送有关部门。

第七十四条

内部审计机构应向下达审计指令的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提交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并抄送有关部门。

第七十五条

监督审计结果执行落实情况。内部审计机构应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监督,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实施后续审计。后续审计结束后应当出具书面报告。

第七十六条

建立审计档案。审计结束后,内部审计人员应当整理相关资料,并建立、保管审计档案。下列资料应当归入审计档案:

(一)相关单位的委派或委托书、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实施方案、审计通知书;

(二)审计工作底稿及相关审计取证材料;

(三)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及反馈意见;

(四)审计报告复核意见书;

(五)审计报告;

(六)审计决定书、移交(移送)处理书;

(七)企业整改情况报告;

(八)其它相关资料。

第七章

审计结果运用

第七十七条 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干部管理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应当注重对企业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强化经济责任审计效果。

(一)委派或委托内部审计机构对企业内管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管理层或部门,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审计结果。

(二)企业内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当作为对企业内管干部考核、任免、奖惩的重要依据,并以适当方式将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反馈内部审计机构。

(三)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可以归入企业内管干部本人档案。

(四)对于有轻微违纪行为或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企业内管干部,企业可以开展诫勉教育。

(五)若因经济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或存在资产状况不实、经营成果虚假等问题,企业应当视其影响程度对企业内管干部作出处理。

第七十八条

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发现企业其他领导干部存在严重问题的,经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批准,内部审计机构可以进行延伸审计。

第八章

附则

第七十九条

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八十条

5.企业内部控制审计 篇五

教师:陈老师

学生: 何敏

学号: 201108050326

一.请简述什么是内部控制的规范体系?

答: 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主要是进行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围绕经营目标,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发展的基本规矩。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都是从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开始的;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基于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还可将企业各种要素和资源整合在一起,并将其有机组合和协调,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有力地推动企业健康、持续地发展。内部控制更是一道防火墙,它使企业具有过滤功能和免疫能力,从而有效地抵御各种风险,巍然立于不败之地。

二.通过案例说明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答:“三鹿”事件暴露出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种种弊端。三鹿集团为我国企业敲响了警钟:创建和谐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关乎企业的盛衰荣辱和生死存亡。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关键,确定了一个企业的基调,它影响着整个企业内部所有人员的控制意识,在三鹿集团的案例中,如果该企业具有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就有可能降低“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所以企业应从各个方面优化内部控制环境,使企业能够提高效率和功效,防患于未然,为企业健康运行提供保障。内部控制的加强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单靠企业自身的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国家也要给企业塑造一种重视、开发和研究内部控制的宏观环境。

三.企业控制环境可以分为哪几类因素?通过“三鹿事件”说明这些因素的重要性?

答:1.企业控制环境可以分为 : 管理因素,包括公司治理、内部监督和内部审计;组织因素,包括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和风险预警;人的因素,包括人力资源政策和管理者素质。

2.公司治理结构旨在形成科学有效的职责分工和制衡机制。公司治理不健全,公司必然缺乏一套有效的监督机制,无论设计多么完美的内部控制制度都会流于形式,难以达到既定的效果。三鹿公司股权相当分散,董事长与总经理之间的制衡关系无从谈起,“内部人控制”现象不言而喻,治理机构的制衡机制失效,这为“毒奶粉事件”埋下了治理隐患,这种不良的内部控制环境成了管理层道德缺失的温床。内部监督可以保证内部控制制度持续有效的运作。监督的过程,是由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间,评估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并采取必要的行动,不论是经营层或是其他控制人员,只要发现内部控制的缺陷,都应当及时地向适当的管理层报告,并使其得到果断处理。原奶进入三鹿集团的生产企业之前,缺乏对奶站经营者的有效监督。

内部控制来自组织内部,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组织变化是内部控制发展的主线。组织结构与盲目扩张以及企业文化与“责任做秀” 是”三鹿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

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对培养企业的员工,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更好地贯彻和执行内部控制有很大的帮助,还能确保执行企业政策和程序的人员具有胜任能力和正直品行。三鹿集团许多员工多是当地农民,三年多也没有员工发现并揭露此事。可见,员工素质以及管理者理念以及经营方式对企业发展影响至关重要。

四.内部控制的主体、目标、性质、作用?

1主体: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 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过程;

2目标:合理保证经营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经营有效性,促进企业实现发展;

3性质:合理保证经营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经营有效性,促进企业实现发展;

4作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以及纠正错误和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和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内部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强企业管理、合理分权;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广义地讲,一个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指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系统,包括为保证企业正常经营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的管理措施。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事业单位对经济活动进行科学管理而普遍采用的一种控制机制。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只要存在企业经营活动和经营管理,就需要有一定的内部控制制度与之相适应。五.内部控制包括哪几个基本要素?

答: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影响、制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与执行的各种内部因素的总称,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及时识别、科学分析影响企业战略和经营管理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并采取应对策略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和内容。

3.控制措施。控制措施,是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应对策略所采取的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方式和载体。

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及时、准确、完整地收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

5.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是企业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形成书面报告并作出相应处理的过程,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保证。六.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原则及其内容?

答:1.基本目标:内部控制是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控制经营风险,防止错误及舞弊的有效管理手段。其根本是控制经营风险,防止错误及舞弊,但这得从规范单位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准确;

2.原则: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

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企业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

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6.企业内部审计报告 篇六

(1)盘点对账具体情况

按总数种类差错相抵后计算的差错率为xx%。

账实核对不符情况:

品种

盘盈

盘亏

盈亏绝对值合计

(2)我们通过调查了解、分析具体原因如下……

3、按库龄分析

根据最后一次进货测算,超3个月的库存,占全部库存的xx%;超6个月的库存,占全部库存的xx%;超1年的库存,占全部库存的xx%。超龄库存不但每年耗费较大的资金成本,更重要的是已成为困扰资金周转的桎梏。

库龄种类明细:

品种合计

1-3月3-6月6-12月1-2年2-3年3年上

分析原因……

4、按存货结构周转情况分析,全部xx存货去年同期销售xx件,今年上半年的销量为xx件,abc分公司库存xx件,测算需xx个月销完。

审计意见:在以上盘点的基础上,对现有库存进行库龄的统一排查,在查清库龄的基础上,完善财务软件或xx系统对存货的实时监控,为公司库存管理、经营决策提供信息。同时为盘活库存,加强资金流转,节约财务费用,缓解公司资金紧张的压力,请公司决策层针对公司库存目前的库龄、销售前景预测情况,在消化调整库存结构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清仓利库管理制度,并作为一个长期的策略贯彻下去。

三、费用合理性的难以界定

费用单据报销不规范,如招待费有的未注明为何事招待何人;有的经办人、分公司审签人仅经理一人,审计无法界定是否合理合法。

审计意见……

四、低值易耗品管理存在差距

abc分公司,低值易耗品台账记录无规格型号、无产地、无购入日期或调入日期等,不详细、不及时、不全面、不规范;分公司低值易耗品管理存在缺陷,有的随处乱方、有的损坏不及时修理,如有两张办公桌抽屉、门子损坏无修理,一台转椅损坏放在四楼迎门处。

审计意见:……对丢失、损坏的要落实原因,是责任人原因的要追究责任,加强日常维护、维修工作,分管领导承担管理责任。

五、销售审计情况分析

1、x-x月销售额构成分析

200x年x-x月份abc分公司xx销售金额同比增长xx%。从构成情况看……

2、x-x月销售量分析

从销量及增长幅度可以看出xx、xx、xx增长较快,xx销售增长缓慢,具体分析……

六、1-6月销售费用构成及销售费用率分析

分公司费用构成及销费用率对比情况……

七、店面门头形象、店内布局,专卖店管理制度不健全

八、存货进销存、财务收支明细账记录不规范、不全面

abc分公司的存货进销存明细账没有月结、累计;用红字记录出库,商场与商场、专卖店调货不经仓库调账;财务收支明细账无月结、累计,有的不按财务记账规则涂改……

九、礼品卡管理存在漏洞

1、借支礼品卡时间较长,截至xx年xx月xx日,借支礼品卡如下……

2、有效期问题……

3、礼品卡注明一次消费,但实际中存在分次消费或变相分次消费(换卡)的现象……

4、面值、有效日期标注不规范,有的用电脑打印纸条粘贴在卡上,有的在卡上直接圆珠笔或碳素笔书写,有损害于一个知名品牌的形象。

审计意见:规范礼品卡及消费的管理,面值、有效日期标注直接印刷在卡上或统一用电脑打印纸条打印;礼品卡有效期问题严格按卡面上标注执行,个别卡超期一律到总公司核验后处理或折价后换卡消费,分公司无权接受自行处理;如同有效期一样,在维护公司形象及严肃性前提下,严格按礼品卡标注使用;除特殊情况经总公司财务部长批准外不准借出,对私自借出的一律按面值追究分公司经理及会计各50%的责任。本次审计查出的借卡,请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尽快进行财务帐务或收款处理。

十、分公司财务基础薄弱,不能适应财务管理的要求

库龄分析是一项很重要的基础管理工作,但分公司不能提供出存货的库龄,也从未进行过库龄、库存结构的分析,更无从谈起为公司存货决策提供信息……

合同签订、跟踪管理……

审计意见:以集团公司财务部牵头,组织xx部、xx部共同对存货管理、合同管理等基础性的财务管理工作……

十一、分公司财务核算架构不合理

财务收支控制的高度集中并不等于核算的集中。目前分公司大多有独立的营业执照且为独立的纳税主体,从财税制度上应为独立经营、独立纳税的独立核算单位,但结合分公司的审计情况看,分公司并未形成为独立核算的经营实体,分公司会计行使的职责相当于部门核算员,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会计。

附注:1.abc分公司基本情况表;

2.abc分公司职工借款情况表;

3.abc分公司借货明细表;

4.abc分公司销售分析表;

5.abc分公司费用分析表。

abc集团有限公司总审计师:xxx

助理审计员:xxx

7.企业内部管理审计探析 篇七

企业内部审计应突出以内部控制评审为特征。内审部门通过对企业内部各项业务活动的内部控制措施不断实施评价, 指出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 提出改进措施, 有助于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发挥内部审计“一审二帮三促进”的职能作用。

要做好企业内部审计, 应用科学的内部审计方法至关重要。审计方法是在审计工作中达到审计目标、完成审计任务的具体途径、方式和手段。一直以来, 企业内部审计, 根据被审计企业审计项目和内容的不同, 传统常用的企业内部审计技术方法主要有顺查法、逆查法、交叉法、复核法、审阅法、询查法等等, 不一而足。

当前, 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方法依然大量存在和使用。无论使用何种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方法, 都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及生产经营的监督上, 使企业内部审计还无法完全从传统企业内部审计的“阴影”中走出来, 主要职能仍然是“监督”, 还停留在“查错防弊”、事后监督的阶段上, 而没有与时俱进, 顺应企业经营管理的新变化, 及时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做出分析、评价并及时向企业经营管理者提出管理建议, 审计的对象依然主要是会计报表、账本、凭证及相关资料, 其主要工作仍然都集中在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管理和经营领域。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外部制约机制的加强, 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 账务表面的错弊会越来越少, 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应该要及早从传统的“查错防弊”向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进行转变, 企业内部审计的重点也应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内部分析和评价方面转变。企业内部审计不可能也不应该只局限于财务领域, 应该将其将扩展到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各个领域, 开展管理审计, 摆脱传统守旧、效率低下的监督型审计模式。

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大多数企业普遍实现了高速发展、跨越发展, 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 收益不断增加。然而, 纷杂庞大的公司系统也为企业管理工作带来越来越多的难题。各企业在制定公司制度的同时如何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推陈出新, 已是企业规避风险、创造高效益的重要内容。这就给企业内部审计带来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内部审计监督管理方法必须要与时俱进, 改革创新, 创新才有生命力。

基于创新企业内部审计监督管理方法的发展方向, 笔者结合本公司一直以来较为系统和完善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基本情况, 对本公司提出的几种内部审计监督管理的创新做法及取得的初步效果展开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以期达到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高效性, 更加有效的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服务的企业内部审计最终目的。

多年以来, 本公司审计部始终紧密围绕公司发展战略与年度工作任务,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创新的姿态, 积极探索并逐步构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企业内部审计新模式, 即由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转移, 管理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由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转移, 事前控制和事后评审相结合;以“板块式审计”为主, 采取“参与式”的审计组织形式, 开展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建立审计整改落实监控流程和后续审计流程, 保证审计结果的充分利用。

一、由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转移, 管理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

多年来, 本公司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一直以创新的姿态, 不断向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延伸, 并逐步向以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工作拓展, 大力推行效益内部审计。

一是注重提高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经常性地组织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各种专业业务培训以及与航空业相关的管理知识等的培训, 扩大企业内审人员的视野, 为企业内部审计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二是强调要求审计人员消除“局外人”意识, 积极参与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 并在具体的活动中行使监督和相应的管理职能, 进而让审计理念得到升华, 改变为审计而审计的观念。

三是切实掌握企业内部效益审计的实质, 即被审计企业内部单位是否进行有效的管理, 资源是否被最合理利用, 相关项目资金应用效果是否达到预期。在这个基础上, 再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合理化解决措施, 对于可以取得更好效果的情况, 提出建议方案, 帮助企业减少损失, 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 切实有效的助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四是采取内部控制评审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的方式, 将企业内部审计定性为管理与效益的综合性工作, 由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转移, 管理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相结合, 进而让管理完善企业内部审计, 让内部审计促进企业内部管理。将重点放在生产运行审计, 侧重管理评审, 同时兼顾财务收支审计及下属企业审计, 以促进公司内部控制不断规范和优化, 建立长效机制, 防范经营风险。

二、由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转移, 事前控制和事后评审相结合

传统的企业内部审计都是事后审计, 主要起监督作用。随着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将不仅仅局限于事后监督, 更多的是事前预防与事中控制, 它将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 及时发现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 把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因此, 为从“经济监督”的传统思维定势中解放出来, 开展企业内部审计的另一创新做法就是由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转移, 事前控制和事后评审相结合,

企业内部审计要真正做到由事后审计向事前审计转移, 事前控制和事后评审相结合, 离不开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也离不开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共同提高对企业内审工作的认识, 各部门还要积极配合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尤其是财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 同时各业务部门也应积极主动向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咨询业务, 以及时堵塞漏洞, 防范经营风险。

审计部得到了公司管理者和各个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 得以参加公司总经理办公会、基建例会、营销分析会等各项企业决策业务会议, 及时掌握公司的各项经营决策, 为建立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审计的全程监控的审计工作模式提供了可能, 同时, 能够促进审计部门能够根据企业业务工作情况, 及早完善审计工作计划, 提高审计工作的时效性。

为做好对采购管理进行监督管理和指导, 审计部采取企业内部审计事前控制和事后评审相结合的方式, 依据公司“采购管理制度”, 对重大项目进行事前监督, 从采购文件编写到开标会议全过程都积极及时的参与。针对采购部门制定的采购文件及评审标准提出改进和修订建议, 及时制止不合规定的采购会议。为实现最有效的成本决策, 审计部积极与采购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就采购环节中的问题进行有效沟通, 较好地提升了成本管理质量。

三、以“板块式审计”为主, 采取“参与式”的审计组织形式, 开展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

为了减少重复交叉审计及对被审计单位的干扰, 审计部创新审计组织形式, 根据企业内部审计所涉业务的系统、领域、性质划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范围, 采用“板块式”审计方式, 开展专项审计或审计调查。企业内部审计从业务管理控制到会计控制, 进行系统的、全方位的评审, 形成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系统性的审计成果, 促进业务流程优化和经营效益的提高。

针对涉及专业性强、情况复杂的特殊审计项目, 审计部采取创新的“参与式”的审计组织方式, 有效地改变了被审计单位对企业内部审计“敬而远之”的心态。通过邀请业务部门参与审计项目, 增进了各部门对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了解和理解, 有效地提升了相关各方的沟通效果。“参与式”的审计组织方式, 即审计方案开始实施前就召开审前会议, 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审计方案, 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 沟通审计发现, 促进落实审计建议。

参与式审计优化了审计队伍专业结构, 弥补了内部审计人员部分专业知识的不足, 增强了审计建议的适用性和合理性, 更好地提升了被审计单位落实整改效果, 同时也为内部审计人员提供了自我学习培训和提高水平的机会。如邀请计财部进行销售业务管理、基建投资管理评审等, 弥补审计人员相关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不足, 确保了审计工作质量。

四、建立审计整改落实监控流程和后续审计流程, 保证审计结果的充分利用

企业内部审计必须做到客观、公开、公正, 不仅重视问题查找, 重视与被审计单位共同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及根源, 更重要的还在于要提出客观、合理、可行的审计意见和建议, 帮助被审计单位实实在在的做好整改落实工作, 促进企业内部业务质量的改进和经济效益的持续提升。为此, 审计部创新性的建立了审计整改落实监控流程和后续审计流程, 有效地保证了企业内部审计结果的充分利用, 较好地实现了审计目的。

为了保证企业内部审计报告的客观、公正及审计结果的充分落实,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遵照PDCA闭环管理原则, 从最初的审计计划的制定, 到审计实施的全过程, 再到发现问题、整改问题实行全过程监控管理。审计部除了原有的“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书”外, 增加“审计意见期中交换书” (下转173页) (上接138页) 和“审计退出会议意见交换书”, 召开审计沟通会等措施, 以中立的角度客观、公正地检查相关工作程序流程, 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落实整改阶段, 本公司审计部联合计财部、被审计单位, 通过“审计报告整改监控”电子审批流程, 确保审计意见和建议得到充分落实。即通过由被审计单位提出整改方案, 审计部审核, 被审计单位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整改, 审计部进行复核, 计财部进行绩效考核等措施, 确保整改到位。此外, 对重大的审计项目, 审计还进行后续跟踪审计, 提升整改效果。

通过审计分析、评价和建议提升被审计单位管理质量。2010—2011年的审计建议接受率高达98%以上, 得到了被审计单位广泛认可, 较好地发挥了企业内部审计为公司管理服务的职能。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免疫系统”, 以第三只眼为企业经营发展体检把脉, 必须定位于服务, 立足于监督, 着力于规范, 内部审计成效要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服务保障。

我国经济社会在高速发展, 企业的发展也在提速, 企业管理水平需要急剧提升, 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管理工作始终在面临新的挑战, 企业内部审计要始终把反思作为内部审计创新工作的切入点, 学习先进的企业内部审计方法, 总结企业内部审计的经验, 宣传推广先进的企业内部审计方法, 营造由“人本”向“能本”转化的观念, 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智力和潜能, 不断创新企业内部审计监督管理的方式方法, 积极拓展企业新的审计领域, 同时, 还应建立有效的激励鼓励机制, 鼓励创新。只有这样, 企业内部审计才能适应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 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跨越发展保驾护航!

摘要:对我国当前传统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同时, 在此基础上结合本公司审计工作, 提出了一些企业内部审计的创新做法。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监督管理,创新做法

参考文献

[1]焦志伟.内部审计创新的探讨[J].中州大学学报, 2006, (3) :23.

[2]何薇.内部审计在企业运营机制中的创新做法[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5) .

[3]沈翠玲.论内部审计创新的可行性[J].中外企业家, 2012, (7) .

[4]李中华.论审计创新[J].财会通讯:学术版, 2006, (12) .

[5]李荣梅.国有企业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思考[J].辽宁经济, 2011, (9) .

8.企业内部管理审计探析 篇八

【关键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模式;运作模式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多年保持高速增长,虽然近年来这种趋势有所下降,但是我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并没有中断,而国有企业也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在这种大背景下,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领域也日益广泛,应该受到国有企业的足够的重视。由于国有企业的公有性质,不仅要按照市场规则运行,同时还要受到上级主管机构的监管要求运作,在内部审计方面也和普通企业有所不同。

二、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组织和运作现状分析

1.内部审计和国家审计的区别

国有企业在本质上属于公有资产,所以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有企业也属于国家审计的审计对象。但是,由于国有企业同时作为一种经济主体,带有政府性质的审计模式显然并不能真的完全审查国企的经营状态。比如,国家审计更倾向于事后监督,而现代企业审计主要以增加企业价值和改善组织经营为目的,这种审计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同时,审计的委托人也有所不同,国家审计的对象是政府机构,针对国有企业的审计的执行人也是国家审计机关,而内部审计则主要由企业内部人员执行。所以,在80年代,我国专门针对国有企业出台了130号文件,真正确立了内部审计在国有企业中的法律地位。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组织和运作模式分析

目前大多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多由内部常设机构执行,该机构直接向企业最高管理层负责,执行的任务也是由最高管理层指派的,这种模式在制度层面保证内审机构有足够的权威和独立性。因为,执行的审计工作由最高层直接授权,在管理层级上受到的限制较少。这种组织模式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内审机构受到的外来掣肘,提高内审机构的独立性。而另一种审计模式则成为“双层制”。即在股东大会之下设立监事会来对公司的经营管理进行监督。内审机构在行政隶属上,同时归属董事会和监事会领导。这种审计模式能够保证审计机构获得更高的权威和独立性,更有利于保护国家资产。

三、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未来发展趋势

1.审计领域由单一领域向综合领域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审计已经不单单是对企业财务情况的审查,还要在保证企业在合法合规经营的基础上,对企业战略进行审核、并控制经营风险,保证企业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所有的资源。对于规模较大的国有企业,建议采用“内部审计委派制”。即在集团设立审计总部,并委派专门审计人员到不同分公司,委派的审计人员和委派地管理机构没有隶属关系。各级审计人员根据掌握的公司经营情况,对集团和分公司进行监控并评估企业存在的风险,及时将结果向审计总部汇报,然后统一向董事会或类似机构直接汇报。在审计领域方面,内部审计要将其主要职能由差错纠错向内部综合管理方面转变。比如,对于某项销售业务,传统上只是检查合同金额和付款金额是否相符以及票据是否完整。而对于合同价格是如何确定,是否符合市场行情,在价格确定的过程中有无违规操作,是否遵循了不相容职位分离的原则等,一般很少涉及或者即使涉及到,也不是工作的重点。而随着现代企业制度日渐完善,信息化技术在财务领域的应用越来广泛,账面上舞弊现在也在减少。所以,内审的职能也应该向内部管理转变,将工作重点集中在内部检查和监督,并分析和评价企业经营情况,将审计领域扩展到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各个领域。

2.内审机构由单一职能部门向综合性机构转变

目前的国有企业设置的审计部门,在行政关系上直接直接归属董事会或类似机构,大都和其他部门处于一种平行地位。这种设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内审机构的独立性,但是很难对财务部门之外的其他机构进行审查。正文前文所述,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日益完善,内审的工作重点应由查错防错向内部服务转变,传统的组织设置势必无法满足这一职能上的转变。所以,在机构设置上,审计机构应该高于公司业务结构和其他职能部门,在业务上直接向董事会负责,并接受董事会监督。当然这种机构和职能的转变,也对内审人员在业务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格的内审人员,不仅要精通财务知识和各种法规,还需要对公司的各项业务都比较了解,如此才能保证内审机构可以更好的发挥作用

3.审计方式和管理方式向集中化转变

传统的审计方式属于事后监督,更大的作用就是在会计期末的时候对其财务状况进行监督。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业务日渐复杂、多元化,事后监督由于其时滞性,无法及时反应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和有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需要内审机构将更多地资源投入到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这种全程式的审计模式不仅适用于财务领域,还需要将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以及预算等环节都纳入到审计范围,全程进行监督,尽早的发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各种风险,尽量降低企业风险。而在管理方面,内部审计也要实行集中化管理,各部门或各分公司都要实行统一的审计标准。在整个国有企业系统中,设立全方位的内部审计师协会,对系统内审计人员进行自律性管理和培训,统一管理模式和审计标准,提高国有企业内审工作的开展。

四、总结

内部审计是企业组织管理中重要的一环,相信随着国企的不断发展,其审计模式也会日趋成熟,在企业发展中也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房地产土地资产评估报告下一篇:叉车司机岗位职责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