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格列佛游记》

2024-10-01

有感于《格列佛游记》(20篇)

1.有感于《格列佛游记》 篇一

读格列佛游记有感

喜欢冒险和海上庄旅行的格列佛在羚羊号商船触礁后,被冲到小人国,格列佛发现小人国的人身高不到20厘米,刚开始他们对格列佛还不错,他们不仅给他吃、穿,还给他运到首都,连皇后和国王都接见他,并重重赏了他,格列佛还为小人国立下了大功,但是由于小人国党派斗争,他被弹劾被迫逃到另一个小人国,这时他认清了当政者的虚伪与狡诈。

在逃离小人国之后,他在海上寻找淡水时,又误入大人国,大人国的台阶足有六英尺高,麦芒就你钢针一样,黄蜂像松鸡一样大等等,在大人国里,王后待格列佛很好,并常常和他们一起共餐。还遇到了吓人的青蛙,差点连小命都没了。

尽管喜欢冒险,但他还是常常想念家乡的妻子、儿女和朋友们,偶然的机会,他终于获得了自由,最终踏上了回家乡的路。

《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故事通过厅特的想象、曲折的情节,这些优美的故事令你进入多姿多彩的童话世界,让我看得津津有味。

戴彦

今天爸爸说带我去温岭热带风暴,我又可以去游泳咯,太好了。一路上风平浪静,来到热带风暴,我们先拿票给叔叔后才能进入。我们把衣服、裤子脱下再到游泳场,游泳的地方可真大呀!我刚下水就高兴得游来游去,游了一会儿,我觉行还不够爽,就去玩了冲浪,突然,天空乌云密布,雷声轰轰,下起了倾盆大雨。

2.有感于《格列佛游记》 篇二

这时,锁匠问两个徒弟:“保险柜里有什么?”大徒弟眼中放光:“师傅,里面全是一叠一叠的百元大钞。”二徒弟满脸愧色地答道:“我没有看里面有什么,你让我开锁,我就只开锁了。”老锁匠当下收二徒弟为他的传人。众人不解,锁匠微微一笑:“干开锁这个行当,必须要做到心中只有锁而无其他。”

这个故事或许给我们带来思考与启示。“心中只有锁”应该成为锁匠的职业道德,更是为官从政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

毋庸讳言,从政为官,与其他行业相比,也可以说诱惑多、风险大。一位身陷囹圄的原领导干部在反省时说:“因为我心无定力,私欲膨胀,没有抵挡住诱惑,才成了腐败风气的俘虏。”

权力越大风险系数越高。在多元多样的当下社会,迷惘、疑虑、困惑、迟疑无时不在影响着人们。联想一些落马的大大小小“老虎”、“苍蝇”,重读“心中有锁”这一典故,发人深省。

“心中只有锁”体现的是职业美德,自我约束的做人品德,共产党人的崇高境界。为官从政,怎么用权,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只有心中高悬党纪的明镜,手中紧握国法的戒尺,知晓为官做事的尺度,才不会走岔了路、走偏了方向。

古人讲:“贪如火,不遏则自焚;欲如水,不遏则自溺。”欲望可以成为开启幸福之门的钥匙,也可能成为毁灭灵魂的火焰。一个人如果被欲望支配,财迷心窍,物欲横流,便会滋生出邪思妄念,十有八九要走上邪路。

人生走得越远越需要反醒,环境越复杂越需要清醒,诱惑越多越需要警醒。当下,在物欲横流、诱惑众多的年代里,少私寡欲、心中有“锁”,是克服人性脆弱的法宝。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一个人短短的一生,能吃多少?穿多少?用多少?这些都是极为有限的。“心中只有锁”,才是一个人最佳的生存状态,时时自省自警,处处严于律己。正所谓“鱼贪饵,容易上钩;人贪利,终落陷阱”。“廉”与“腐”,一样的“广”字外表下,却有着不一样的“心”。管不住自己的“心魔”,必将为外物所役;顶不住眼前的诱惑,注定会突破底线。

心不廉则无所不取,心无防则无所不为。欲望之下是悬崖,膨胀个人的欲望,无异于将悬崖下的深谷越挖越深。古人云:“养心莫善于寡欲”“欲寡精神爽”。人生在世,没有必要的物质条件不行,但太多的财富也是累赘。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物质诱惑再炽烈,只要心有定力就不会溃坝;即便监督缺位,只要战胜“心魔”就不会逾越底线。拒绝诱惑,就应该像拒绝吗啡、可卡因一样。当代共产党人干事、用权,应该懂得心存敬畏、明晓底线,牢记出发的原点。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志,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处事不徇庸俗之情。要管得住非分之想,对党纪国法心存敬畏,对道德律令心有戒惧,越是仕途顺利越要严格要求自己,越是位高权重越应警钟长鸣。

清代纪晓岚的老师陈自崖写过一幅对联:“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为官者,就应该有“无求”的境界,做到“心中只有锁”,才能构筑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守住自己,过好日子,留下清名,立起楷模。

3.有感于分层教学 篇三

关键词:分层教学;实践;感受

通过第一次月考,我掌握了本班在年级的相对位置,以及每个学生的相对水平。根据学生的智力、基础和学习态度等,我记录了第一个月内的上课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回答问题以及家庭作业等情况,为分层作准备。

针对差异,将学生分层:(1)基础差,接受能力差,积极性不高;(2)基础一般,学习较自觉,有一定上进心;(3)基础好,接受能力强,学习方法正确。适当搭配将全班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由同层中一优二中一差四人组成。

分层备课,写出分层教案,注明分层的具体要求。我将所有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类,必做题是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选做题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针对第二层学生;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针对第三层学生。可使第一层学生有练习的机会,其他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因而学生都有较高的积极性。

我采取“大班教学,小组讨论,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针。授课着眼于第二层中等学生,实施中速推进,课后辅导兼顾第一、第三优差两头,有时安排第三层个别辅导第一层,为差生当堂达标创造条件。课堂提问注重层次性,具有启发性,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用,多讨论交流,让学生“不跳得不到,跳一跳够得到”。

每个月学习小组成员之间互评一次,评议的上课小组讨论、回答问题等情况。每周一我都会检查学生的课外练习册,我采取A、B、C、D四个等级制,即分别相当于90分以上、80-90分、60-80分、60分以下,结果对学生个人公布,这样一来,每个月有5次评价。将这5次评价通过下列方法进行月总评:若5次中有3次以上A等,但不得有D等,则这个月总评为A等;若5次中有2次以上A等,其余均为B等,则这个月总评仍为A等;其他等级情况类推。将总评的情况结合所分的三个层次,每个月进行一次层内学生的调整。

通过一年的实践,我班数学成绩从第一次的第五名(共7个平行班),到后来一直保持在第二、三名之列,学生的热情也没有明显消退,特别是一些不太开口的学生,现在也能在课堂上发言。

对学生的分层应防止优生骄傲自满的情绪,尽量保护低层次学生的自尊心。要随时注意学生层次的变化,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然后,适当搭配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由同层中一优二中一差四人组成。分层教学要求教师不能拿一个教案教到底,而是要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了解他们的实际状况,关心他們的进步和闪光点;也要求教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如增加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提高数学课堂效率;阶段复习课采取分组对抗游戏,分成红、蓝两队进行“战斗”,让学生把自己在课前准备的问题当做“炮弹”来攻击对方,限于篇幅,在此不赘述。

我也感受到了诸多的不足:分层评价方面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在最后学期末评价时还是主要以期末考试成绩论英雄。这对第一层的学生的自信心、学习兴趣有一定打击,因为他们总是体会不到最后胜利的喜悦。但是,不能否认分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相对适合自己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付海峰.在层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7(02).

(作者单位 江西师大附中)

4.读《格列佛游记》有感 篇四

《格列佛游记》是乔纳森的代表作,小说讲述的是天生喜欢冒险的格列佛不安于现状,到船上当医生,随着船只出行后所发生的故事。他首先到了小人国,面对这些比他小11倍的人们,心中不免产生高傲之情。后来,他意外到达大人国,这突然的变化让他一时接受不了,明白自己的渺小……

我刚上初中时,心里忐忑不安。因为我明白,我所在的学校,有多少来自各地的优秀学子,而我所在的班级,又是人才济济,同学们个个成绩都很好,不可小视啊!学习上的竞争激烈让我不知所措,我担心自己的成绩会很差,排名会很靠后……于是,那段日子的我,整天都在害怕、担心、忧虑,心情一落千丈,成绩也跟着一落千丈……

看完《格列佛游记》,我想到了别的同学,他们也在这样一个人才济济的学校,也在这个高手如云的班级,他们的成绩也只是和我不相上下,有的甚至还不如我呢。我担心什么呢?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我实在不应该把时间都浪费在计较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应该努力才是啊!从那以后,在我的努力下,成绩有了回转,我也因为几次不错的测验当上了学习委员。后来,几次测验的成绩都很理想,心里又不免有些飘飘然――我成绩还不错的呢。这样的自满一直延续到了段考。段考后,我看到了和别人的差距。我终于明白,强中自有强中手啊!这样的成绩在年级算得了什么呢?在区里呢?在市里呢?天下之大,人才之多,自己那小小的成绩又算什么呢?还需要努力啊!

自那以后,我不断在“大人国”和“小人国”之间游荡,掌握了做“大人”与“小人”之间的分寸。我的成绩也一直保持稳定,我也不会再去计较那些无关紧要的事了……

5.读格列佛游记有感 篇五

读完这本书,心情还是久久不能平静,仿佛做了一场奇妙的梦,却突然被人叫醒了。

在那里,有不到6英寸的小人,他们渺小却勤劳,成百上千的仆人为巨人一样的自己制衣、做食,他们十分热情大方,丝毫不怕“我”吃完他们的食物,用完他们的布料;在那里有许多的巨人,“我”只有他们手掌般大小,被他们当作玩偶,准确来说是会说话的玩偶,为他们表演,逗他们开心;在那里,有一群外貌奇异的人,他们的交通工具是吊车,他们偏爱音乐与艺术;在那里,马被视作主人,“耶胡”视为仆人,没有战争,只有真诚。当然,令人印象最深的还是慧S国,那是一个和平的世界,没有战火销烟,没有明枪暗箭,只有一群单纯、善良,不知谎言与欺骗的马,还有一群好吃懒做,形似人类的“耶胡”。那样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世界是人人都向往的,导致后来的格列佛成了憎恨、厌恶、鄙视人类的人,脑中只有高贵的慧S们的美德和思想,只愿与慧S们长相厮守。

是啊,人心险恶,勾心斗角,可是格列佛竟忘了自己也是一个“耶胡”!这本书具有童话色彩,但充满了讽刺意义,使人不得不赞叹作者写法之高妙。当时统治阶级的腐败,等级制度的不公,人们的狡诈虚伪,无一不令人厌恶,却又让人无可奈何。无止尽的战争、侵略又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也许唯有用幻想,才能使作者的心灵得到一丝慰藉和片刻的安宁。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曾说:“如果要我开一份书目,列出哪怕其它书都被毁坏时也要保留的六本书,我一定会把《格列佛游记》列入其中,或许这本书没有过多华丽的字句,但是它奇特的幻想与生动的情节一定会使你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果你的手边恰好有这本书,就去阅读吧,你定会进入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6.读《格列佛游记》有感 篇六

这本书的作者是英国的乔纳森・斯威夫特,他是著名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

小人国的主要内容是格列佛坐船出国游玩,结果刮了台风,除了格列佛漂到了一个小岛上,其他人全死了。格列佛醒来后被小人国的居民绑了起来,挨了一顿打,之后又被囚禁起来,格列佛用许多诚心诚意的表现感动了小人国的居民,被放了出来,在小人国度过了两个月,就坐船回国去其他国旅游了。

令我感觉最好玩的一段故事是这样的宫殿着火了,格列佛晚上喝了许多酒,正想睡觉,被叫了起来,格列佛喝的酒一遇到热就会有尿,正好格列佛离宫殿很近,突然想尿尿,于是就朝宫殿撒了一泡,结果,火灭了,这个故事很搞笑。

7.有感于“教师是学生的镜子” 篇七

一、教师要塑造健康的自我, 能够包容学生

只有健康的教师才能教出健康的学生。进入新世纪, 健康的内涵更为丰富, 心理健康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这一点, 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的成立宣言中就已明确指出:“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 而不仅是没有疾病的状态。”作为教师, 我们有责任塑造健康的自我, 做好学生的榜样。乐观、豁达、开朗和宽容是一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另外, 教师要有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如果我们经常被情绪所动, 带着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走进教室, 必然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并且, 由教师的负性情绪引起的沉重气氛会让学生手忙脚乱, 畏首畏尾, 达不到快乐学习的效果。更糟的是如果教师带着情绪走进教室, 将一腔怒火发给学生, 我们很难想象这会给学生心理造成多大的伤害。相反, 如果我们能够宽容地对待学生, 能用和蔼的态度悦纳学生, 用认真倾听的态度与学生相处, 那么, “好言一句三冬暖”, 你不但能给学生一个表述的机会, 而且还能让学生在你关爱的和风细雨中感受到师爱的伟大。长此以往, 学生定会将老师当作一个可信的朋友, 乐于将自己的心声与之倾吐。那时, 即便是真正有错误的学生也会有悔改的诚意了。

二、教师要当好“镜子”, 反射学生的亮点, 让学生增强自信

小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育都还不成熟, 尚未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如我教过的一个小学生所说的一样, 有时候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是对还是错, 但老师一时冲动的情绪会影响到一个班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 作为教师, 要想当好学生的“镜子”, 就不要吝惜激励的言语, 不要轻易放过给每一位学生热情鼓励和真诚帮助的机会, 帮助他们建立起良好的自信, 使他们勇敢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换句话说, 教师要用正确的评价尺度, 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学习状况给予恰当的评价。古语说得好:“天生我才必有用。”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 映射出学生身上的一切可激发他们上进的东西并加以合理的引导, 便能唤起学生莫大的上进心。对于学生的缺点和不足, 绝对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 “过而改之”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有了这样的认识, 教师便能正确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和缺点, 鼓励他们正确地评价自己, 不断地积累学习与生活的经验, 使他们逐渐成长起来。教师作为学生的一面“镜子”, 只有能显现出学生的闪光点, 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 让他们敢于面对困难, 才算是真正体现了“甘为人梯”的师德格言。

三、教师要成为榜样, 让学生站在自己的肩上看得更远

教师每时每刻都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教师是学生的镜子, 学生是教师的影子”, “有怎样的老师就有怎样的学生”, “以人为鉴, 可以知得失”, 这些话早已言明了榜样的力量。作为教师, 往往言传不如身教, 大事小事, 如果我们处处身体力行, 便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比如, 如果教师始终做到学而不厌, 知难而上, 并能精益求精, 那么他的学生就可能会像这位老师一样, 在学习中乐于拼搏, 不知疲倦。在生活中, 如果教师能做到洁身自好, 关心他人, 遵纪守时, 那么学生也一定会拥有先人后己, 尊师重教的良好品德。在行为习惯上, 教师若能持之以恒, 不耻下问, 那么, 他的学生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知识的海洋中上下求索。但是, 榜样并不是不可超越的, 在当好学生的镜子的同时, 我们还要让学生知道“师不必贤于弟子, 弟子不必不如师”的道理。换而言之, 就是要鼓励学生超越自己。这或许正是每个甘为孺子牛的教师的最大心愿。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肩膀上, 他们就能看得更远, 走得更长。

作者单位

云南省大理州教育局

8.有感于“象棋进课堂” 篇八

看了这则报道我深思良久。我也是从学生时期过来的,而且是那种认真学习听话守规矩的学生。上小学时课业不算重,可批斗宣传忆苦思甜占去了玩的时间;等上了中学,都挤上了考学的快车道,玩,就更是奢望了。现在自己当了教师,“多年媳妇熬成婆”,又全忘了当学生时的心情。玩,离我和学生就更遥远了。就拿一年一次的春游说吧,这已属所剩无几的“合法”游玩了,然而青年教师想去,学校不放心;上年纪的班主任又能避就避。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殷期盼下,在考试分数各项指标的驱使下,学生被关进教室,锁进校园,只有一个字:学。而“玩”在老师和家长的观念中从不是个好词,似乎一玩必丧志,跟洪水猛兽差不多。和家长见面最常说的是:唉,这孩子就是贪玩。“玩”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和“坏”、“没出息”成了同义语。由于我们的社会文化对“玩”的误解,孩子的文化环境被污染,公共生活被剥夺。孩子从小就缺了“玩”这一课。如今,许多孩子放学后,被“关”在钢筋混凝土的大楼里,外加一扇防盗门。于是,他们那些应该在玩中得到发育的想像世界慢慢萎缩,他们那些应该在玩中得到启蒙的自我意识一片混沌,他们那些应该在玩中养成的道德习惯难以萌发,他们那些应该在玩中得到磨砺的社会能力委靡不振……

可“玩”真的那么可怕吗?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所有孩子在尝试和掌握新概念、新技能和新经验时,都离不开玩。玩有助于拓展知识面,加强孩子作为学习者的意识。玩的过程中,孩子会获得正确处理各种社会交往、情感和智力方面问题的新办法,还可以依靠自身的努力来控制和辨别事物,做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力所不能及的事,体验自身的力量,增强自信心,有助于他们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是我们的孩子不想玩,不会玩吗?我看主要是在我们的观念上,把“玩”和“学”对立起来,因而把“玩”排斥在学生生活学习之外。这样的结果会使一部分“听话”的学生成了书呆子。但不要忘记娱乐是使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且不说玩是人类的天性,也不说诸如音乐、舞蹈甚至科学研究(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表就是受了扑克的启发而诞生的)都有游戏的功劳,单就今天教育改革下“愉快教育”“素质教育”的倡导也要求我们应该对“玩”有个观念上的修正与更新。对玩不要忌如洪水猛兽视如恶习瘟疫,而要区别对待研究利用。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玩耍中培养兴趣提高素质,何乐而不为?

9.读格列佛游记有感 篇九

这本讽刺人类贪婪的书值得我们仔细琢磨,仔细思考……

“小人国”里由什么爆发的呢?说来好笑!他们因和邻国分歧打鸡蛋先打大头和先打小头才发生悲剧的。我们现实生活中,难道没有因为一点点芝麻大的事而发生吵架;难道没有因为一次次的不满而发生打架,不!在我们班,我与某个同学时而发生争吵,时而有打架的准备。因为一步棋,因为一个答案,因为一个动作,因为这些一件件小事,而被班干部点名或记名。“慧姻国”的“野胡”是罪恶的化身,它贪婪.嫉妒别人的心理,让它给我留下了一个丑陋的印象,我们要做个有品德的人,不该有“野胡”这样的坏心理。飞岛国里的国王和大臣强迫居民交税,人民抗拒交税,国王就将飞岛压在人民的头上。国王这种自私的做法让我小看他这位万人之上的君王;他毫不顾虑人民的行为,让我为他感到羞耻。在这里,我想告诉那些贪污的“官”:为人民想点吧。故事中的马是高贵、善良、有理性的,他们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10.读《格列佛游记》有感 篇十

小人国像蚂蚁一样小。格列佛成了那里的巨人,帮助他们战斗和做事。这个大国的人都很高,十个格列佛都比不上他们。这一次格列佛变成了一只小蚂蚁。飞岛人住在一个飞岛上,那里的人脑袋是弯曲的。虽然他们擅长数学和音乐,但在其他方面却很差。格列佛不喜欢这个国家的人民。在湖南,马是主人,也是最聪明的。人们是他们的仆人,非常狡猾。

当我读这本书时,我觉得自己好像是格列佛。

11.有感于校长来听课 篇十一

说来奇怪,今天这堂课我上得特轻松,孩子们懂事得很,争着配合。同样的孩子,同样的我,不同的是多了个施校长,课就變得如此有滋有味了。课后,我努力地回忆着课堂上的每一个细节,并且询问了几个孩子,他们共同的答案都是说要在校长面前好好表现自己,为班级争光添彩!我听了之后非常感动,想不到他们的集体荣誉感竟然这么强烈!连平时课上一直喜欢做小动作的李佳峰也坐得端端正正,认真听课了;平时不主动举手发言的陆冬杰、陈虎威、张佳栋三个孩子也高高地举起了手;平时回答问题含糊不清、站立不正的尹伟成今天也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回答问题时不仅声音洪亮,还站得笔直……特别是在进行即兴小小辩论赛这个环节,正方的孩子滔滔不绝、有理有据地论证自己的观点:读报几乎和吃饭一样必不可少;反方的孩子不甘示弱、唇枪舌剑说明自己的观点:人不读报不看书照样生活。双方都非常投入,很有激情。施校长在旁边也不住地点头微笑。随堂课上能出现这样的教学效果我还真没料到。可爱的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

感谢校长来听我的课,让我发现了每一个孩子原来都是那么天真可爱,那么讨人喜欢。回想以前还时常在办公室抱怨这些孩子,现在真是后悔不已。知道维护集体荣誉的孩子,一定是个好孩子。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和孩子们会一起享受语文课堂中带来的无穷乐趣,在学校里共同快乐幸福地成长。

12.有感于“老师,请别再抱怨” 篇十二

一、“讲”与“懂”

从逻辑上讲,“懂”是“会”的必要条件,“会”是 “对”的必要条件,那么,“讲”是“懂”的什么条件?是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在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先看一个教学案例.在向量习题课,备课组编制了这样一道题.

问题1:“设点O是△ABC的三边中垂线的交点(如图1),且

的取值范围是_____ .”要求将课堂还给学生,自主探究. 下面就“同题异构”的不同处理加以分析.

1.教师甲执行“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是找学生A到办公室培训,A哪里能瞬间反应过来,一时间不知所措,于是教师就把自己的做法讲给学生,然后让学生A到课堂上讲:

点评:这样的“讲”是“懂”的什么条件?能有几位听得懂?不要说其他同学云里雾里,就说学生A, 也只是个教师的“传话筒”,自己都没搞明白,何以说服别人?效果可想而知,更经不起“是怎么想到的?”的质问.

2.教师乙改善了处理方式.他在讲解之前提出4个问题:1上的投影相同吗?2因为O是外心,H为BC中点,所以OH与BC是什么关系?3为什么选择为基底?4怎么想到求AC取值范围的?学生思考后,教师讲解顺利,懂的人数明显增多.

点评:和教师甲比较,教师乙的意图很明显,就是奔着“懂”字设计的.通过问题1引导学生将通过问题2分解;通过问题3引导学生获得基底的表达式;通过问题4引导学生从条件AC2-2AC+ AB2=0获得AC的取值范围,可谓一步一个脚印.遗憾的是,这些问题都是教师提出的,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没有理解“为什么要设计这4个问题”.

3.教师丙是基于解题信息原理设计的.他要学生从题目条件中挖掘信息资源,讨论后,小组提供的信息是:1因为点O是外心,连结O与BC中点H,OH⊥BC,有;3因为H是BC中点,所以4基于AC2-2AC+AB2=0的结构,想到用;5再由AB2>0确定AC的取值范围,最后求出的取值范围.

点评:信息挖掘的过程,既是寻找解题突破口的过程,也是梳理解题算法的过程.新课标将“信息收集,数据处理”列为数学课程目标,显然,教师丙关注了这一目标,并将课堂话语权交给了学生,这无疑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至此,即便教师不讲, 学生也能通过合作解决这一问题.你说“讲”是“懂” 的什么条件?

4.教师丁又有自己的做法.他让学生揣摩命题者心理.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1在外心上做文章,目的何在呢?外心和中点有紧密联系,难道想在中线上找事?2中线向量与对应边的向量之积其实就是对角线向量之积,难道想用AB,AC两边对应的向量表示?3给出AC2-2AC+ AB2=0有什么价值呢?经历这样一连串发问,学生逐渐意识到命题意图,当回过头审视的时候,感觉命题者的出发点就在于此.

下面是两位同学对命题心理的大胆揣测:

第一位同学:“我想设计一个求类问题,一来想在转化上做文章.给一个条件有两方面作用:明线———化二元AC,AB为一元AC,暗线———利用AB2>0求AC的取值范围;二来想在结构上做文章.因

上的投影相同,将求.这样,一道向量题就新鲜出炉了.”

第二位同学:“本想在重心上做文章,‘设点G是△ABC的重心,且

的取值范围是_____ ’.发现目标太显然,所以增加点隐蔽性,就改为‘外心’吧.”

点评:如果说懂得解法是“懂题”,那么,揣测命题心理就是“懂你”,能够与命题者对话,并产生心理共鸣,对于把握问题本质是非常关键的,无论学生揣测得对与不对,至少学生有他自己的认知思考,这种习惯养成对于促进元认知能力发展,非常关键.

反思:同一问题,教师不同,处理方式不同,说明了他们对“讲”与“懂”的关系理解程度不同.教师甲让学生A做“传话筒”,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感受, 这样的课堂不还给学生也罢,抱怨学生没有理由; 教师乙通过提问让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前行,虽然比教师甲有所进步,但还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没有大胆放手,即使学生不懂,也不该抱怨什么,因为目标在“懂”而未能真懂;教师丙比教师乙放得开, 显示了教师丙对学生的充分信任,取得的效果显然优于前者,学生既已达到预定目标,教师这时只有赞赏的份,哪还有抱怨;更可贵的是,教师丁让学生揣摩命题者意图,这是解题教学的更高境界,是在玩味数学,欣赏数学,与命题者进行心灵对话是一种享受,也许学生想的比命题者想的还多,那便有利于优化的思维,正应了郑毓信教授在《数学教育改革十五诫》中阐明的观点“数学教学不应只是提 ‘算法多样化’,但却完全不提‘必要的优化’”.思维从收敛转向发散,发散后再优化,就能融会贯通.

至此,你认为“讲”是“懂”的什么条件?基于以上案例分析,笔者认为,是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讲”,要考虑“when, where, who, how”,将课堂还给学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该教师讲的,理直气壮地讲,不过,教师的“讲”,要有启发性,示范性, 针对性,联系性,适切性.不仅是方法、思想,还有问题结构,命题智慧,等等.通过示范,要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不光是一个解题者,还是鉴赏者,开发者, 研究者,思想者.鉴于此,笔者坦言,一个解题教学优秀的教师,在其他课型的教学上,也是优秀的,因为他总是那么关注主体,那么适切!

二、“懂”与“会”

《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懂”是知道,了解;“会” 是什么意思?理解,领悟.那么,“懂”是“会”的什么条件?笔者认为,“懂”是“会”的必要条件,“懂”是“会” 的一种可能性,学生听懂了,那说明他可以接受,但仍然会“游离”在门外,跨不进“会”的门槛.这好比跳水,光看人家动作娴熟,轻灵一跳,顺利完成,若摊到自己,真的是那回事吗?当有“必须成功”的压力存在,难道就不自乱方寸?依笔者见,“懂”与“会” 之间远隔“万水千山”,就像玄奘“梦想取经”和“取经归来”,中间经历重重磨难,认为唾手可得而异想天开的“穿越”,是逃避现实.要将“可能性”变为“现实性”,处理好“懂”与“会”的关系,师生都要下一番苦功夫.

从集合论观点分析 (如图2), “会”是“懂”的一个子集,“会”关于 “懂”的补集就是“懂而不会”,补集的成分越大,“会”的成色越差,也是我们教师最为担忧的,研究“懂而不会”现象,一线教师有优势,也有责任.

问题2:在△OAB中,OA=3,OB=4,AB=5,P是OA中点,M,N分别是AB,OB上的动点,求△PMN周长的最小值.在初中,学生曾见过类似的问题.

问题3:如图3,∠AOB=45°,P是 ∠AOB内一点 ,PO =10,Q,R分别是OA,OB上的动点 ,求 △PQR周长的最小值.

对于这一问题,只要作出点P关于直线OA, OB两个对称点P1,P2,线段P1P2长就是△PQR周长的最小值.要想求P1P2长不难,因为∠P1OP2=90°,利用勾股定理求得周长的最小值为10(21/2).

而对于问题2,不知∠OBA具体值怎么办呢? 有效的办法就是将三角形置入直角坐标系中,先代数化;或利用二倍角公式及余弦定理.这样的一道题放在高二,应该不难求解,然而,错误率竟过半. 鉴于此,教师进行访谈.

先访谈犯错同学.

师:初中曾见过类似的问题吗?

生1:想不起来.

师:是否见过问题4?如图4,在定直线l上求作一点P,使P到两定点M,N距离之和最小?

生2:见过,在初中处理过这样的问题.

后访谈答对同学.

师:曾见过类似问题吗?

生3:见过,在初中.

看来,初中基础对于高中阶段学习影响很大. 真正拥有初中解题经验的学生,马上会意识到“对称”,于是通过作图找到两个对称点,求出两点间距离即为周长的最小值.

访谈之后笔者思考,即便对问题3没有印象, 但对于问题4不会没有印象吧,这可是具有物理背景的“镜面反射”问题,人人皆知,为什么学生不能借助问题4的方法处理问题2呢?进一步交流发现,学生虽懂得问题4,但没有真正领会“化曲为直”的思想,也就是在求多边形周长最值的时候,想不到将封闭 “图形”打开.

在初中,教师如能系统理解这一类问题及其一以贯之的思想方法,就会高度关注问题4的教学. 借助几何画板,拖动图5中点P,学生就会发现,虽然点P在直线l上移动, M,N两点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不变,利用这一性质,我们就能将PM转移到PM′,随着动点P的移动,学生会直观地发现折线M′PN不断变化,最小值出现在三点一线之时.

在变化中寻找不变性,是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我们经常提问学生:“懂了吗?”“懂了!”“会了?” “会了!”甚至有学生认为,后面一问多余,在他们看来“‘懂’就等于‘会’”,这其实还是教师观念造成的.

点评:教师引领,不是拖着学生向前走,要善于驻足,等待“后面梯队”,“驻足”不是沉默,无声无息地等待,而是启发“先头部队”做有意义的事,比如一对一帮扶,进一步思考,变式拓展,对比辨析等. 下面对问题4和问题2作以辨析.

问题4中已知“两个定点,一个定直线”,要解决的问题“线段和最小”,实质可转化为“三角形周长最小值”问题(因为两个定点距离是确定的).问题2中已知“一个定点,两条定直线”,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三角形周长最小值”问题.这里,不变因素是“对称点”,思想方法是“化曲为直”,遵循原理是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通过对比辨析,我们获得了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基本方法,这种看似技巧而不是技巧的原理是解决问题的“经验模块”.

三、“会”与“对”

“懂”偏向于“方法、技能”,“会”偏向于“思想、 意识”;“懂”起步于“了解”,“会”趋向于“贯通”; “懂”意味着“有望”,“会”饱含着“希望”.但要把希望变成成功的现实,还要关注“会”与“对”.“会”又是“对”的必要条件.

我们经常问学生:“这样的题你会做吗?”“会!” 可做出来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或丢掉点什么,或数据处理不当.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自问:“会了为什么做不对?”这种非常普遍的“会而不对”现象时常困扰着一线教师.

目前,高考命题更多关注基础(基础题过半), 甚至出现相当数量的送分题,只要学生做到“会且对”,拿一百多分不算难事.然而阅卷发现,前6题就开始出错,“心算失误”.如求“1+2+3+…+(n-1)”, 有人就把最前面的1搬到最后,与n-1合并为n, 变为求“2+3+ … +n”,根据求和 公式解得Sn= {(n+2)(n-1)}/ 2. 出现这种现象 ,难道是因为不会?不是,会了,却心算失误,这是应试心理问题.

为了赶时间,紧张答题演变为慌张答题,觉得稍微简单就口算,忙中出错.若稍加留意,你会发现调整后的数列已不再是等差数列,因为原数列变成 “2,3,4,…,n-3,n-2,n”,再当成等差数列处理,岂有不错之理?像这样心算失误并不孤立.

再看数学卷7~12题,相比前6题,错误率明显攀升,是不是学生不会呢?不全是,很多是忽视细节所致. 如“已知O为△ABC的外心,若,则C=____ .”学生从“外心”及系数特征找到了解题突破口,移项(移-到右边)再平方,得到了于是由圆心角∠AOB=90°,得∠C=45°.问题出在哪里?学生作图(如图6)误导,以为外心在三角形内部,根据“同弧所对圆周角度数是圆心角度数的一半”得∠C=45°,其实学生忽视了,原来∠C=135°.

点评:把会做的题做对,说来容易,做起来难, 要想学生少出错,务必要培养学生解题反思的习惯,把“思维策略”和“注意事项”结合起来,关注细节,关注易错点,避开“陷阱”,才能实现“会而且对”. 再看数学卷15~17题,考查双基、重点,命题出发点是让学生在这里得到基础分,但事与愿违,往往错误率比想象的高,“会而不对”形势严峻.鉴于此,笔者认为,抓住数学试卷的15~17题,开展“会而不对”的研究.

感言:教室是学生犯错的地方,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必须经历该有的经历,品尝从失败走向成功的酸甜苦辣,品味学习的痛苦与快乐,历练心智.没有谁可以剥夺学生这种必要的体验,教师更没有必要抱怨学生.事出都有因,认真查找出事的原因,变错误为资源,以此促进学生深刻反思,这不仅不是件坏事,反而是教师积极影响学生的好机会,是拉近师生情感距离的契机,因“犯错”获得的教育素材,比“预防”更有针对性,更有价值.

任何知识的领会都难免掺有“杂质”或“垃圾”, 这不要紧. 自然界没有“纯氧”,而当我们需要氧气的时候,我们只能面对现实,吸入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 知识的汲取同样如此,任何概念,都是在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中剥离出来的理想化模型,看似出淤泥而不染,其实经历千锤百炼,逐步提纯、萃取、 调整、重构,才一天天成熟起来. 科学家尚且如此, 十多岁的孩子,怎么就一定是顺顺当当?

要知道,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的抱怨,有时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正确的意识,反而产生对立情绪,一旦形成这种局面,抱怨将危害双方,阻碍正常对话.最好的方式就是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同学生一起分析犯错的原因,甚至要为学生辩护,谈自己学生时代的犯错故事,笔者曾在《中学数学》发表文章“为学生寻找做不出的理由”,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而产生的灵感,这样的姿态不仅不会削弱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相反,会赢得学生的爱戴!

事实上,当你以朋友的姿态坐在孩子面前,研究错因,寻找对策的时候,是学生无比幸福的时光,他从你的精彩评论中得到启迪、激励和安慰,在你帮助他树立自信心的过程中,产生学好数学的信念.

13.于乌镇的游记作文 篇十三

今天是国庆节的第一天,我、妈妈、爸爸就要去乌镇玩了!一路上,小雨微飘,凉风轻轻拂过被雨水浸湿的小草,好像一个刚洗完头的小姑娘在吹头发。

终于到乌镇了!乌镇最好玩的地方就数西栅了,我们买好了乌镇西栅风景旅游门票就进去了。乌镇的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京杭大运河,它是隋炀帝时期开凿的。我们先去了摆渡坊,坐渡船到对岸的古镇老街玩,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真是热闹极了!

然后我们去了水上集市购买当地的农副产品,有尖尖的菱角,有大大的莲蓬······最后我们去了灵水居。一进入院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堵蜿蜒的围墙,墙上雕刻着中国传统风格的图案,中间为双龙戏珠,两旁是梅竹仙鹤。院内有一面透镜,穿过透镜可领略院中的山石、碧水、绿树,尽显透镜之妙。

14.读《格列佛游记》有感作文欣赏 篇十四

这些字眼就像是被作者施了魔法一般,吸引我迫不及待地读下去。小人国有多小?巨人国是什么样子的?飞岛国怎么飞起来的?带着好多好多的问号,我认真读完这本书。

啊!一个个历险故事都是那么匪夷所思,奇幻无比。有谁会想到世界上会有巴掌大的小人,有教堂一般的巨人,鬼魂可以被召唤,马也有自己的语言呢?这些可都在这本书里出现了。

除了这些历险的故事,让我最佩服的当然是主人公格列佛。他一生热爱航海事业,为了梦想,一次次出海远行,不断与各种艰险搏斗。虽然他多次在航行途中遭遇风暴或海盗的威胁,在困境中一次次面临死亡的考验,但是他总能乐观地寻找对策,克服困难,最后化险为夷。从他身上,我获得了面对生活,面对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看完《格列佛游记》,我的心里顿时想到了那句名言: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危险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怎么样,这是不是一本让人受益匪浅的好书呢?

作者:赵墩镇郭口小学六(1)班

15.有感于职业高中体育教学 篇十五

1. 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在职业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应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对职业高中学生而言, 首先要让他们知道做人的基本准则:爱国, 愿为社会主义事业多作贡献;爱业, 用在自己职业上的作为, 实现人生价值。这样, 他们就比普通高中学生更具有发展事业的迫切感。其次, 通过体育教学的普及性、教育性、社会性及对道德行为习惯、相互关系的深入认识和体验, 使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2. 在课程计划中突出职业高中的特色

在职业高中体育课中, 提高职业高中学生的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基本运动能力和适应能力是基础。但这不只是为运动项目的技术学习和技能服务, 还是运动项目的学习为这个“基础”服务。职业高中体育教学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安排, 应在普通高中体育教学大纲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专业的特点, 有所变化。就我校幼师专业学生而言, 就要根据“幼师”这个特点来设计教学课程内容和方法, 即在普通高中体育教学大纲的基础上, 安排一些游戏课和韵律操课, 并且课时要占总课时的一定比例。

3. 职业高中体育教学应为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服务

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应为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服务, 符合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性教学的宗旨。学生毕业后从业能力的基本结构是由行为能力和关键能力组成的, 行为能力所包含的社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是与体育教学密不可分的。尤其是关键能力, 它是一种潜在形态的, 同时又是从业后不可缺少的能力。所以在职业高中体育教学中, 培养和提高学生毕业后的从业能力, 是我们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我校幼师专业的学生而言, 要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口头表达能力

幼师专业学生必须集合队伍、熟练地喊口令。这就要求教师利用体育课的准备部分时间, 让本班学生每人带一次体育课的准备活动, 让他们轮流操练。这样每个人在毕业后都能熟练地喊出口令和示范一些基本的动作;带准备活动时要让学生自己编排徒手操, 利用自己带准备活动的机会自己来教, 从而既会自己做, 还能教自己的同学, 提高学生的做操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另外, 教师在组织讲解时应力求简单、扼要、形象、生动。比如, 在教幼儿广播体操时, 有一节体转运动, 笔者这样讲:“两脚左右开立, 手做望远镜, 身体向后转。”这样学生一听就懂, 并且记得牢。在学生进行准备活动的时候要求语言尽量简练、形象, 使听的人一听就明白。

3.2 组织竞赛能力

对幼师专业学生来说, 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学会做游戏, 还要具备组织和编排、设计游戏的专业技能。笔者在幼师专业体育教学中, 不仅教会学生做游戏, 还教会他们怎样编写游戏, 怎样去教同学这个游戏, 这样学生在体育课中通过动脑、动手及担任不同角色, 再围绕“会不会做教师”进行实践, 初步具备理解能力和执教的能力。但是也不能只限于游戏比赛, 还得经常组织排球、篮球及田径的单项活动与竞赛。在组织这些竞赛时, 从制订比赛计划、组织队员报名的报名表到编排秩序册、制定竞赛规则及裁判人员的安排、场地的规划, 都让学生来完成。这样一方面丰富了体育活动内容, 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组织比赛的机会, 让学生了解组织、编排、担任裁判工作, 不仅让他们掌握了体育机能, 掌握了各种体育项目的规则, 而且培养了他们的组织比赛能力及裁判能力。

3.3 创编儿童舞、韵律操能力

随着儿童舞、韵律操进入课堂, 小学体育更加生动活泼, 尤其是幼儿园学生更加喜欢。为了适应体育教学实际, 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 幼师专业学生应多学一些儿童舞、韵律操, 这就要求幼师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会儿童舞、韵律操, 而且要学会儿童舞、韵律操的创编。为此, 在教学中, 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基本功训练, 让学生多学一些儿童舞、韵律操, 另一方面要积极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创编儿童舞、韵律操的活动。这样就可以利用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时间, 让学生将自己创编的儿童舞或韵律操教给其他同学, 既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 又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对他们今后从事教育工作大有益处。

4. 职业高中学生要加强素质教育

目前, 我国正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又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素质教育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全体性、全面性、自主性。也就是说, 这三个基本特征在体育教学中体现得越强, 体育教育也就越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普通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目的是加强体育锻炼, 增强学生的体质, 发展学生的个性, 陶冶学生的情操, 促进个体社会化, 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所以, 职业高中体育教学不仅要加强素质教育, 而且要在体育教学中让他们懂得如何在以后的工作中体现一个职业高中学生本身具备的这些素质, 特别是幼师专业的学生要学会在以后的幼儿教学中将素质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中。

16.有感于“存货”管理理念 篇十六

一、项目管理团队对“存货”管理缺乏经验

其实项目要想获得存货,对项目管理团队的成本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有密切关系,要在项目开工前从投标开始就要着手存货理念的实施,在开工之初就要有一个项目存货的整体策划方案,施工过程中就要坚持每周一次的存货盘点工作,时刻掌握存货的多少。项目管理团队班子、各个部门都要有存货意识,存货理念。首先是项目经理高度重视并要将这个理念至始至终贯彻落实,其他班子成员不折不扣的抓好分管系统存货理念的落实;各个部门如工程部要随时做好在量上的存货;物资部在材料量上要有存货;技术部在优化方案上要有存货;商务部门在对业主、分包合同价格和结算上要有存货;安全部门在安全文明施工管理投入上要有存货,如杜绝了安全事故又获得了省市级文明工地就是存货;质检部门在工程质量管理上要有存货,如把工程质量做好了就是有存货;综合办公室在后勤管理上要有存货,在水电、食堂就餐上不浪费、对外有偿使用就是存货。

二、项目存货管理主要责任人对“存货”管理缺乏责任心

项目存货管理理念的落实关键要看项目管理班子的责任心是否到位,只要他们真心愿意并且具备强烈的存货意识,那这个项目就一定会有存货,就一定不会出现亏损(除投标原因外)。他们的责任心从何而来?这就要看公司给项目的“责、权、利”政策,这个政策一定要结合项目实际而且要让项目管理团队看到如果经过努力就一定会实现;并且要与项目管理团队个人利益挂钩;这个政策如果对项目管理团队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他们就会失去对存货管理理念落实的责任心。所以从公司方面要研究如何制定符合不同项目的政策,不要实行一刀切的大众化政策,充分调动项目全体管理人员积极性,让大家劳有所值、劳有所获;从项目方面要加强存货管理责任心的塑造,加强存货理念的宣传教育,让大家认识到无论对公对私都要这样去做,形成一个基本的管理行为规范,实现“人心齐泰山移”的格局。

三、项目“存货”管理责任追究制度缺乏执行力

17.读《格列佛游记》有感文章精选 篇十七

讲述了格列佛自1699年以来的航行故事他先后去过利力浦特、成人、飞岛和慧骃在小人国,格列佛遇到了身材只有他十二分之一的小人。他的仁慈赢得了皇帝和皇后的青睐。在这里,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为他服务,每天吃着相当于小人国数百人的食物,过着伸手拿衣服、张嘴吃食物的生活。善良和真诚是格列佛最受欢迎的理由。从《格列佛》中,我们发现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是真诚相待,这样人们才能和睦相处,营造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

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712年格列佛在Houyhnhnms的阴谋。慧骃是善良、克制和礼貌的国家。除了叶虎国王,这里的大多数人都是诚实善良的。他们的话里没有像“谎言”和“欺骗”这样的词。他们生活的社会是真诚和透明的。慧骃是一个理想的状态。这难道不是我们想要、渴望和需要的吗?

那里,没有作弊,人们不需要有太多的顾虑,可以诚实,他们不为利益冲突而斗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想看到太多的东西,有些人为了钱而忘义。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做坏事...

18.读格列佛游记有感 篇十八

《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英国作家斯威夫特,他是18世纪初期,英国最优秀的讽刺作家和政论家。全书一共有四部,分别独立成章,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格列佛不同的航海奇遇,其中许多虚拟的幻想极其自然地将读者带入一个个奇异世界,使人身临其境,心潮澎湃。

最令我难忘的是主人公格列佛大败布来夫斯帝国大军的情景。回想当时,五十艘小人国战舰就像儿童玩具一样,被格列佛用五十根缆绳拖走。所谓的“万箭齐发”对于他来说也不过尔尔。那样宏伟壮观的场面,别提有多令人激动了!我幻想过自己能够成为书中的主人公,能够亲身体验畅快淋漓的战斗实感。但我相信,格列佛一定是主张和平的,这从事后他不愿意接受皇帝完全消灭敌人的野心可以看出。

书中我最为喜爱的角色要数主人公格列佛了。明知危险却还一次次地冒险航海,可见他具有无畏的冒险精神;每到不同的国家他都能迅速学会当地的语言,可见他具备超凡的学习能力;困难降临时可以急中生智,胆识过人……格列佛身上有如此多的精神品质值得我去学习,我不禁大为惊叹:这样完美的人怎能不让人敬佩?

作者运用讽刺的手法,将英国政府的腐败揭露得毫无保留。书之所以是讽刺文学的典范,还在于它是幻想与讽刺的结合,以幻想的语言影射出英国政府的真实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19.有感于《格列佛游记》 篇十九

关键词:弗罗斯特,质朴,现实,田园诗

我想我认识树林的主人, /他家住在林边的农村;/他不会看见我暂停此地, /欣赏他披上雪装的树林。/我的小马准抱着个疑团:/干吗停在这儿, 不见人烟, /在一年中最黑的晚上, /停在树林和冰湖之间。/它摇了摇颈上的铃铎, /想问问主人有没有弄错。/除此之外唯一的声音是风飘绒雪轻轻拂过。/树林真可爱, 既深又黑, /但我有许多诺言不能违背, /还要赶多少路才能安睡, /还要赶多少路才能安睡。喜爱诗歌的人一定知道这首诗出自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诗人弗罗斯特的笔下, 诗名为《雪夜林边小立》。

作为美国现代诗坛上拥有最广泛读者的诗人, 弗罗斯特的诗歌独具风格, 他以口语入诗, 真切而生动地描写了田园风光和农村的日常生活, 他的诗歌充满了美国的乡土气息。诗人主要以农村生活为题材, 由此切入对人生奥秘的探索与揭示, 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 曾4次荣获普利策诗歌奖, 被誉为桂冠诗人。弗罗斯特生活在20世纪的美国, 正值美国诗歌历史上力求改革创新的时期, 但弗罗斯特坚持使用传统的诗歌形式, 如两行诗、四行诗、无韵诗及十四行诗等, 所以批评家们大都认为弗罗斯特属于传统的浪漫主义诗人。但是, 弗罗斯特确立了属于自己的诗歌语言风格。他以清新自然、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日常生活语言作为诗歌语言。有评论家说弗罗斯特的诗是唱歌的诗或说话的诗。评论家多伦认为, 弗罗斯特的奇特之处就在于他诗中那种谈话式的语气。他说:无论是对话诗还是抒情诗, 他的诗就是人们的谈话……那个名叫弗罗斯特的人知道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表达无限的东西……

弗罗斯特生于弗兰西斯科, 1897年, 他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哲学和古典文学, 但中途因病而辍学回家。26岁的弗罗斯特经营起了他祖父为他买的农场, 12年的农场生活使他有机会和条件仔细观察新英格兰的一切事物, 给这位后来被称作农场生活诗人的弗罗斯特的诗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所以, 他的诗中充满了新英格兰农场的种种意象, 如野花、森林、白雪、草地……农场生活的经历给他的创作提供了无限的灵感。弗罗斯特将清新自然的日常生活语言融入诗歌, 被誉为“农场生活诗人”。约翰·弗来伦曾这样评论弗罗斯特的诗歌:“田园风格是诗人对自然世界的一种综合感受。诗人在诗中融入了自己的观点, 并以一名乡村居住者的身份来比较有着自然风光和纯真的乡民的自然世界和由权力和金钱统治的喧嚣而复杂的外部世界, 在对这两种世界的描写中, 诗人那田园式的风格就显得格外栩栩如生……”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话语, 对农夫进行生动刻画, 深入浅出, 从现实世界表达出抽象的概念。以景写理, 借景抒情。以诗人特有的, 以淡淡的诗句, 把萦回脑际的思索糅进朴实无华的景物描写, 让读者回味无穷, 意犹未尽。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作, 而《雪夜林边小立》被众多读者认为是最好的一首抒情诗。美国的一位评论家说:“这样的诗一旦进入读者的脑海将永远不会离去。”那么, 此诗又好在何处呢?

该诗在韵律上有独特之处:每节四行, 每行八音节、四音步, 抑扬格, 每行以弱音开始, 弱音节与重音节相同。这种格律节奏感强, 读起来顺口, 听起来悦耳, 富有音乐美和诗味。尤其是诗的最后一节:

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走完了余下的路程, 主人公便可以香甜地入梦了, 为此, 弗罗斯特在这一部分里特意使用了整齐划一的诗行和相同的尾韵, 创造了催眠曲一样的艺术效果, 给人以一种和谐宁静的感觉。尤其是最后两行的重复, 宛如余音绕梁, 韵味悠长, 令人回味无穷。不论从深化内容上还是美化韵律上看, 这一技巧的运用都是十分成功的。弗罗斯特十分看重音韵在诗歌语言中的价值。他在《诗歌构成的形象》一文中指出:“音韵是含于矿石中的金子, 我们需要借助语境———意义———主题, 这对诗体的多样化极为有利。”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力图从主题与韵律、意义与音韵方面使诗歌整体上达到和谐一致, 以表达诗的深刻哲理和美感。

从形式上看, 这首诗文字淡雅, 寓意深远, 音韵优美。没有惊人的渲染、没有刻意的雕饰, 也没有复杂的句子, 诗句如行云流水, 恬淡自然。全诗句式简短凝练, 每一诗行都像从水晶中提炼出来一般精练、扼要。多数句式采用正常的语序和严格的语法。诗人借助简单的句子结构, 轻而易举地把想要表达的意思传达给读者。弗罗斯特善于用简练通俗的语言来叙述一件看似平淡无奇的故事, 借助于描写平凡的人物、自然的景色, 来抒发内心的感受。用如此浅意的文字写出那样优美的诗句, 充分体现了诗人运用语言的高超技巧。寓哲理于小事, 融深刻于平淡, 这正是弗罗斯特的艺术特色。

《雪夜林边小立》讲述一个冬天的夜晚, 一个农夫骑马路过一片树林, 被林中美景所吸引, 不禁勒马伫立, 欣赏纷纷扬扬的雪花落入黝黑的树林。马儿等不耐烦了, 摇了一下佩铃, 催促主人;于是, 他决定继续赶路。此诗中, 树林、农舍、白雪、马、冰湖、佩铃、旅程等普通具体的事物承载了深刻抽象的意义。看似仅仅在描写冬夜偶遇的一个“可爱幽深的林子”, 究其深意, 读者就会发现这远远不只是一幅静谧的雪夜林景, 而是表达了人生旅途中的片刻徘徊:树林静谧、深邃, 银装素裹, 分外妖娆, 似乎已超越了现实, 不再是物质的存在, 而是达到了一个完美、神秘、永恒的境界, 令人迷惑、憧憬。农夫本能地驻足凝视, 思绪飞扬, 忘却了现实。但马只相信现实, 受客观需要的驱动, 它只关注附近有无农舍可以提供饲料和歇脚的地方。既然没有, 马就不理解为何在一年中最黑暗的雪夜驻足。于是, 它便摇了摇铃, 打断主人的遐想, 将他唤回现实, 使他记起了在现实中所许下的诺言和承担的责任。安谧永恒的死亡引诱着诗人投入它的怀抱, 而内心的责任感又呼唤他回到现实。“树林真可爱, 既深又黑, /但我有许多诺言不能违背, /还要赶多少路才能安睡, /还要赶多少路才能安睡”。诗人渴望离开这纷繁的世界, 但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他义无反顾地回到日常生活的轨道上来, 因为他还有许多任务要去完成。

在国外, 尤其是美国, 对这首诗的赏析文章连篇累牍。当然, 除了赞赏语言的清新、质朴, 结构的疏密得宜之外, 主要解释其寓意。各家评论多想从中发掘微言大意。有人认为, 雪夜森林的魅力是人生道路上某种引人误入歧途的诱惑, 而“我”的责任感使我重归正路。所谓约定的事要完成, 是指道义上或感情上, 以至宗教上承担的义务。也有人认为, 他对雪夜森林所感受到的美的吸引, 是他本人对死亡的抗争, “临睡前”还要贾尽余勇。更有人认为, 黑暗和雪象征着对死亡的渴望, 渴望人类感觉得到而动物感觉不到的最终的憩息。

《雪夜林边小立》是以行为作为象征,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弗罗斯特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捕捉事例来反映生活。雪夜骑马在山间赶路在乡间是很平常的事。然而, 一到诗人的笔下便获得了新意, 表现出深邃的思想, 凡中见奇。他以平凡的事例揭示人世间普遍存在的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的问题。人生道路的选择谁能避开?志向与享乐的矛盾谁能没有?然而这些普通的哲理要讲清楚绝非易事。弗罗斯特并没有费多少笔墨便把这些重大问题说得精辟透彻, 入木三分, 让人茅塞顿开。他的诗朴实无华, 然而意蕴颇深, 富有哲理, 耐人寻味。他凭着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沉思人生的真谛, 力图透过现象触及本质, 突破有形世界探索无形王国。弗罗斯特不仅从新英格兰农村的山、水、人、物当中获得灵感, 而且把这里当做了静观现代人两难境地的独特视角。弗罗斯特宛如一位白发智者, 以朴实自然的大众语言吟唱人生, 发人深省。其诗歌大厦的中心支柱是他对人类存在的深情关注和冷静思考。在弗罗斯特笔下, 熟悉之物却更能发人深思, 简单之物又带有不确定的内涵。“每一首诗都是那巨大困境的缩影, 都是勇敢面对一切困难的意志的写照”。因此, 他被美国文艺界誉为“20世纪美国最伟大的诗人”是受之无愧的。

参考文献

[1].FR:The Figure a Poem Makes from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Sec-ond Edition.[M].Vol.2.P1032

[2].Hamilton, Ian.Robert Frost:Selected Po-ems[M].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 Ltd., 1975.

[3].Frost, Robert.Encyclopedia America.Vol.12.Danbury:Grolier Incorprated, 1981.

20.有感于班主任工作 篇二十

有的人说,做班主任真难,做技校班主任更难。确实,没做过班主任的人可能不知道班主任的难处,但“世间事,为之,难者亦易矣;不为,易者亦难矣”,我认为不应把工作中的漏洞全推在难处上,而应该以最好的状态,尽最大的努力去把工作做到最好。

班主任工作不好做,我们更要去挑战它。老师是个榜样,是学生的引导者,老师却知难而退,又怎么教育学生知难而上呢?教师是一项神圣的工作,每个孩子都是祖国的未来,如果班主任不把它认真做好的话,那就只能看着一朵朵灿烂的花朵从你的手中慢慢地凋谢,直至枯萎。我们要对每个孩子负责,我们更要为自己负责,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我们应做的工作,这样才无愧于我们这个职业——一个人民教师,一个班主任。

曾经,我对班主任工作也绝望过,因为班集体中的某些学生老是不听话,我用尽各种各样的方式去劝说都无效,那几个同学根本无法体会老师的用心,甚至与班主任对抗。一段时间过后,我猛然醒悟,难道就这样让他们自暴自弃?难道就这样放纵他们?这样,自己的责任何在?经过一番思考,我决定: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言弃。没有什么充分的理由,就因为他们是我的学生,就因为他们是班集体的一分子。我重新鼓起勇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旁推侧引,潜移默化地去感染他们,最终让他们在思想、行为上都有了很大的转变,他们变得懂礼貌,尊敬老师。看到他们突然间变成了另一个人似的,我当时真的很惊讶,担心自己听错了他们的言语,也担心自己判断错了他们的态度,但他们确确实实变好了。我感动了,这也许是我之前的劝说功劳。教无定法,在此只能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看法,谈谈自己做班主任的经验及体会。

首先,谈谈班集体的培养

班和班集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班是简单地由学生凑合在一起的组织,而班集体是一个具有共同奋斗目标、有健全的组织、严格的纪律,其中成员能团结互助的集体。我认为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从一入学就开始培养起来的,良好的班集体应该从以下两大方面做起:第一,应该严抓纪律,树立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技校生相对于高中生来说,基础相对比较差,觉悟性没那么高,稍微一放松,他们就有可能从此松懈下去,以后班主任再怎么下苦功,也很难改变班级里面的陋习。因此,军训是一个培养良好班级纪律很好的机会。在这期间,班主任应该和教官配合好,严格要求学生,增强学生的凝聚力。除此之外,班主任应该关心、尊重每一位学生,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使学生更加尊重班主任,服从班主任的领导和管理。对于每一个新生来说,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学习、生活,心中难免会有忐忑不安和茫然无助的感觉。这时,班主任在军训期间,利用各种机会把学生引导成为学校的主人,尊重每一位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使班主任成为他们一盏指路的明灯。

其次,选好优秀的班干部

这个问题确实令人感到头疼,选好了,班主任工作可能就会轻松很多,班级管理出现的问题就会少;选错人了,班里可能会出现不安分的情绪,影响班集体的发展。我认为,班主任可依据平时的表现选择一个比较有号召力、热爱班集体、团结友爱、能起模范作用、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的学生来做班干部。一旦选拔了他做班干部,那么对他的责任进行明确的要求,如果他犯了某些错误,必须马上提醒他,要求他在规定的时间内马上改过来,如果再犯,就必须坚决把他撤掉,以免影响其他同学。另外,既然班主任选了他做学生干部,那么必须把权利释放到干部的身上,帮助他们在班上树立威信,让他们大胆地管理班集体。最后,要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把班上出现的问题马上提出来,该由班干自己处理的,就由他们自己处理,如果班干部处理不了的,那班主任再出马。班长应该全权负责,发现问题一定要召开班干部内部会议,对问题进行全面的讨论。班干全权管理班级,形成具有良好班干领导的班集体。这种权利下放、班主任做参谋的方法不但减轻了班主任的工作负担,锻炼了班干部的能力,还能增加班级同学竞争做班干的积极性,形成一个团结上进的班集体。

最后,谈谈班级管理中细节问题的处理

为了能让学生更服从班主任的管理,班主任应经常到学生宿舍跟学生聊聊天,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师生关系更加地密切。正所谓“情感投资”,投资得越合理,班级管理可能就会越顺利;在教室,除了要求学生遵守纪律外,还应找比较有代表性的学生来了解他们的理想目标,从而引导他们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每隔一段时间,都要这样去引导,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眼睛在关注着他,他正在被重视,所以他会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班主任最头痛的莫过于“烂泥糊不上墙”的学生了。其实,这类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这样,他也有纪律,他也爱面子,只是班主任没有机会让他们表现出良好的纪律来。对于这类学生,班主任一开始就关注他们,对他们提出严肃的警告,要求他们自己写好保证书,作好承诺,如果再犯一定要按照他们的保证书去做。学生再犯时,班主任一定要按照学生的保证书严格执行,不可以心软。但如果学生行为上有一点进步时,班主任应立刻在他面前或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让他心里得到满足,让他感觉到老师在真心表扬他,这样,他会做得更好。

我认为,作为班主任的我们不应把学生的管理看作是负担,应该怀着满腔的热情去迎接每一位学生,积极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建立责任感,使学生成为时代的主人。

上一篇:睡觉问题问卷调查策划案下一篇:关于中秋节员工慰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