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道路交通规划

2024-08-18

镇江市道路交通规划(共12篇)

1.镇江市道路交通规划 篇一

丹阳市新桥中心校2009~2011年度

创建镇江市文明单位工作规划

根据市文明办的创建意见,在市文明办、教育局、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关心指导下,我校特制定2009~2011年度创建镇江市市文明单位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实施教育公平,促进全面发展,围绕创建丹阳市文明单位这一中心,以和谐教育为主题,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课程改革和创新为灵魂,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核心。通过外来学生与本地学生合作交往,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竞争,成为全国文明集镇的一名新桥文明小公民,逐步形成公民道德教育的办学特色。

二、规划的基本内容

1、坚持德育为首,建设校园文化

认真组织党、团员、干部学习时事政治,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积极开展 “青年文明号”、“十星级学生文明号”的创建工作;以“求真”为校训,全面实施《新桥中心校管理手册》、《新桥中心校学校章程》,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学会合作交往,争做全国文明集镇新新桥小公民”系列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突出学生思想教育的特色,情真立校,为人师表,构建和谐文明的人文环境,争创江苏省绿色学校、镇江市文明单位。

2、加强两支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全面实施丹阳市学校干部队伍建设的“十一五”规划,努力提高1

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专业文化和现代化的水平,建设一支乐于为教育事业献身,用现代教育理论武装头脑,具有现代化教育管理和教育科研能力,具有坚定信念,奉献的精神,良好的师德,厚实的文化基础,较强的专业,开拓创新,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群体。

3、高举教育现代化旗帜,实施大教育观

树立“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合理、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大教育观,办规模中心校,逐步进行布局调整,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深入,开展信息化和课程整合的研究,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的建设和学校网站的建设,争创镇江市“十佳”网站、争创镇江市教育现代化。

4、坚持质量立校,争创丹阳市模范学校

积极实施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的办学理念,努力形成“合作交往”型的办学特色,逐步完善“以开发儿潜能为目标,以教育科学研究为先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教学模式研究为载体,以争做新新桥小公民为抓手”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育人思路。争创市模范学校。

2.镇江市道路交通规划 篇二

《规划纲要》包括“十一五”期间本市散装水泥发展概况、”十二五“期间散装水泥发展环境、发展思路和目标、保障措施等四个部分内容。

《规划纲要》明确了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指出:争取到”十二五“末, 全市散装水泥供应量突破1千万吨, 成为全国发散大市;散装率突破90%, 达到全国发散先进城市水平;预拌混凝土达到1千万立方米, 比“十一五”末翻一番;形成预拌砂浆生产供应能力200万吨, 实际使用预拌砂浆100万吨以上。为实现上述目标全市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出发点, 依靠科技进步, 完善政策法规, 加强管理, 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积极开拓城乡散装水泥市场, 巩固城区禁止现场搅拌混凝土, 逐步扩大禁止现场搅拌砂浆区域, 加快发展预拌砂浆;形成企业主动发散、用户积极用散、社会投资兴散、政府 (部门) 齐力推散的局面, 实现散装水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镇江市道路交通规划 篇三

摘要:旧城普遍存在建筑拥挤、公共设施短缺、交通阻塞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改造工程不可避免。旧城改造工程中,道路交通规划占据重要地位,对于城市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的日常出行具有重要意义,应根据快捷、分散的规划原则对道路进行改进,使城市道路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关键词:旧城改造;道路规划;畅通

1.引言

我国旧城普遍存在建筑拥挤、布局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公共设施短缺、交通阻塞严重等问题,其中又以交通问题最为严重。旧城改造是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必然趋势,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上世纪九十年代是我国旧城改造的高峰期,到目前为止已取得巨大发展,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由于城市原有结构总有保持稳定性的趋向和难以改变的惰性,以及问题的面广量大,—些历史上积累的旧矛盾和旧问题,积重难返,且在改造过程中矛盾不断加剧。

2.道路交通规划原则

2.1道路交通重要性

道路由干道、支路、交叉口以及同道路相连接的广场等组成的交通系统,是连接城市各部分的所有道路的交通网络,在现代城市中还包括地下铁道、地下街等设施。交通系统联系着城市各个功能区,如工业区、住宅区、车站等,是整个城市正常运行的大动脉。道路交通规划布局引起了城市交通的发生、流向与流量并形成了在城市内全局分布,也是城市道路系统所承担的任务。

旧城道路系统的改善对于城市道路系统以及城市总体面貌都有重大的意义,首先,旧城道路系统的改善可以提升城市形象。道路系统完善,还可以带动道路周边设施和建筑的兴建以及提高城市绿化水平。其次,旧城道路系统的改善可以加强旧城功能区与其他功能区之间的联系。最后,改建旧城道路系统可以完善整个城市的交通网络,提高城市总体交通运输水平和质量。

2.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原则

城市道路系统的结构形式应与城市内部交通相配合,按照快捷、分散、均匀等组织城市交通的原则,形成城市的道路系统。

2.2.1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基础上,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

城市各个组成部分是通过城市道路构成一个相互协调的整体。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应以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为前提,并充分考虑城市交通的要求,才能得到较为完善的方案。现代城市的道路必须满足交通方便、安全、快速及城市环境整洁、宁静、美观的要求,所以在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中,首先要做到道路功能清楚、系統分明。

2.2.2按交通性质区分不同功能的道路

随着城市经济与各项事业的发展,城市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迅速增长,城市交通问题日趋严重,大量车辆在城市干道和交叉口经常拥挤、堵塞。因此,按客货运不同特性、交通工具不同性能、交通速度差异进行分流,将道路区分不同功能已成为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方法。我国城市道路交通按三级划分,划分为主干道(全市性干道)、次干道(区干道)、支路(街坊道路)。

2.2.3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在规划道路系统时,要善于结合地形,尽量减少土方工程,并注意所经地段的工程地质条件,节约基本建设费用。自然地形对道路系统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地形起伏较大的丘陵地区和山区,道路选线就常受地形、地貌、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的限制。

2.2.4要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道路走向要有利于城市通风,要防止车辆噪声;另外,城市道路建设应反应该城市的精神面貌和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干道建设。

2.2.5要满足铺设各种管线及与人防工程相结合的要求城市道路规划要考虑足够的用地,确定合理的道路宽度,满足各种管道铺设要求。同时道路规划要和人防工程结合,城市要有足够数量的对外交通出口,以保证平时、战时、受灾时交通的畅通。

3.城市改造中道路规划问题及对策

3.1旧城改造道路规划问题

3.1.1商业圈集中影响了城市交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私家车的持有率不断上升,给三、四线老城区的交通带来沉重负担。老城区改造过程中,商业圈集中程度越发严重;同时人们生活习惯的相似性也造成了某一特定路段或时间段的交通阻塞现象十分严重,引起人们群众的强烈不满。

3.1.2道路改造方式面临改革。传统改造道路的方式为修人行过街天桥,或扩大道路的宽度,该方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阻塞的问题,并且通过扩大占地面积解决交通问题的改造模式也不断受限,道路改造方式需要进行彻底改革。

3.2旧城道路规划问题解决对策

3.2.1改变道路规划模式

传统道路改建模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情况下,应该改变改建思路,将行人及非机动道路进行高架设计。具体设计模型如下,对旧城区沿道路进行沿街改造时,应通过以下措施进行控制性引导。首先将一层设为停车场,二层设为临街商铺或者商场大厅,并将二层道路延伸到人行道甚至于非机动车车道。利用此设计可将行人和电动车与机动车进行空间划分,做到人车分流,实现了机动车道路空间的扩充,同时减少因扩建道路对土地的占用,从而减少市政投入,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

3.2.2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道路交叉口易引起交通阻塞,降低道路通行能力,因此改善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可大幅度提升城市道路通行能力。改善交叉口通行能力主要方式为合理设计交叉口的间距以及交叉口上的交通组织方式。

例如,可以采取控制车量行驶,即限制某种车辆行驶、限制左转行驶、限制车速等措施提高交叉口通行能力;其次,也可采取改变交通路线的办法,把部分车辆引到平行干道的支路上去,简化交叉口复杂的交通组织;最后,还可以拓展交叉口,提高通行能力。

3.2.3改建道路卡口

交通阻塞易发生区主要为曲折狭窄或局部带来卡口处,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拓宽取直,提高该路段的通行能力。在进行道路改建时,要充分考虑道路两旁建筑情况,采取一侧或二侧拆除旧有建筑来进行。道路宽度要远近结合,一次确定,但在实施过程中可分布进行。城市道路宽度有路幅宽度与道路宽度两种含义。路幅宽度指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是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宽度的总和。城市道路宽度的确定应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和道路系统规划的要求,并综合考虑交通量(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日照、通风、管线敷设以及建筑布置等因素,同时要综合不同城市在各时期内城市交通和城市建设上的不同特点,远近结合,统筹安排,适当留有发展余地。道路宽度,只包括车行道与人行道,不包含人行道外侧沿街饿城市绿化等用地宽度,主要由交通量来决定。混合交通时,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约为400辆/h。机动车道的宽度=所需要的车道数×一条车道所需宽度。一条车道的宽度视道路等级和行车速度的不同,一般为3.5m左右,对于快速干道,车道宽度宜较宽。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即一板块、两板块和三板块。对于旧城道路系统来说,应根据道路性质、等级,并要综合考虑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的交通组织以及城市用地等具体条件来确定,不应收到形式的限制。

3.2.4改善旧城道路系统,要注意提升绿化水平,美化城市,提高城市总体面貌旧城道路系统的改善同时也要做好附属绿地规划,构筑城市道路绿化带。

4.总结

旧城改造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应用具有深远影响。旧城改造不仅包括老、旧城区的人口疏散、经济结构调整、设施更新、环境改善,还包括城市空间再创造。旧城改造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整体利益以及长远利益出发,合理利用资源,为群众赢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熊邦光.关于旧城改造存在问题及对策的思考[J].城市建设,2012,(29).

[2] 曾小芳.旧城改造中片区道路设计中的难点探索构架[J].江西建材,2014,(15):153-153.

[3] 谢惠静.旧城改造中片区道路设计中的难点重点[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6).

4.靖江市新桥初中学校发展规划 篇四

(2011-2015)

一、基本情况

新桥初中是一所乡镇初级中学,现占地面积 26626平方米,校舍总建筑12114平方米,有14个教学班,651名学生,83名教职工,专任教师70名。

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首批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江苏省平安校园、泰州市文明单位、泰州市绿色学校、泰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泰州市三进工作示范校、泰州市三进工作诵读特色校、泰州市实施体育健康标准先进学校、靖江市德育工作先进学校。学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规范学校管理,突出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计划,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打造特色学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征地100亩,投资1.6亿元打造的新校区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教育技术装备也将达到较为先进的水平,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新桥初中的办学前景会更加美好。

二、发展的任务

(一)建立和完善现代学校管理体系

现代学校管理体系,应该体现科学精神,建立民主管理制度,实行以法治校,强调秩序与规范,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必须以创新管理体制、建立有效运行机制为基本原则,建立一个运行成本低、运转有序、执行效率高的科学管理体系。

(二)构建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精神,建设和谐校园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精神,必须具备起码的人文精神和人格理想,必须认同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价值取向,必须看齐崇高的人类理想准则,必须涵盖最富人类良知的终极关怀。因此,我校的文化建设必须紧扣崇尚文明,信仰理想,坚守正义,关怀社会,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热爱自然,关心环境,必须是负重求索,乐于奉献,开拓进取,敢为人先。只有构建了有价值的校园文化精神,才有可能实现有形管理和无形管理的有机统一,才有可能把理想的治校方略化为教师群体的教育实践。学校将结合书香校园特色建设,引导师生广泛阅读,不断增强自身的人文积淀,并融合到学校各项工作中,让师生都做幸福的读书人。

另外学校也将在校园环境建设上体现校园文化精神,做到绿化园林化,环境教育化,装饰艺术化,切实实现“校园建设营造整体美、绿色植物营造环境美、名人佳作营造艺术美、人际和谐营造文明美”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

(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教师成长,通过有效的校本培训以及行动研究和实践反思,切实转变教师观念,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教学能力强、学科齐备、年龄结构合理、适应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

(四)软、硬件建设高质量达标

我们在教育教学设施的建设上,在教学技术装备的质量上,基本达到了的标准。我们在软环境建设上,比如,办学效益、教育观念、师资素质、管理水平、教学质量、教育教学秩序诸方面,需要努力达标。特别是需要名副其实,需要高质量达标。

(五)德育工作

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形成我校德育工作的特色,总结提炼出成熟的德育工作经验。

1.德育科研:加强德育科研,依托三中共同体国家级德育课题——“初中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养成研究”,加强学生习惯养成探索实践,寻求学生培养学习行为习惯的方法途径。努力使学生成为明礼守信、勤奋好学、积极向上,具有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祖国建设的生力军。

2.班主任队伍建设:在倡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约之以规”的传统经验的同时,建设一支以“发现闪光点,找准结合点,激发共鸣点”为工作方法的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崇高的使命感、责任感、乐于奉献的班主任队伍。

3.学生管理:以《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和环保教育,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学生养成教育,规范学生行为,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和校风,形成“竞争、合作、求是、创新”的精神风貌。

4.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加强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健全心理健康档案,形成全体教育工作者都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5.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和突破口,促进青少年学生在新的形势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多类型的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积极开拓社会育人基地,形成网络,借助社会力量,共塑美好心灵。

6.家长学校:形成比较完善的家长学校工作制度,建立比较完整的家校联系档案,开展系统的家长学校教学活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六)教学工作

1.教材改革

(1)课任教师学好新课标,领会新课标的实质,用新课标指导教学实践活动,力争教师有经验成果在市级推广。

(2)课任教师要结合本学科实际,选好用好地方课程,通过学习地方课程,使学生了解家乡,进而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感情。

(3)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争取有2-3门课程在市注册。

2.教学方法改革

(1)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爱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法的指导,以“学生主体地位,学生参与程度,师生合作状态,生生互动探索,课堂和谐氛围,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侧重点,创设“会学乐学、和谐合作、师生互动、创新发展”的教学氛围。

(3)提高现代设备使用效益,实现课堂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指导学生的水平。

3.评价改革

(1)逐步构建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中不仅要关注教学结果,更要关注教学过程;不仅要关注工作态度,更要关注他们的工作实效;不仅要关注教学业绩,还要关注师德规范;不仅要关注教学水平,更要关注教师在教学中所反映出来的教学理念、师生关系、合作精神及科研能力等,通过评价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发展。

(2)尽快建立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评价中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实现评价目标多维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过程动态化、评价主体多元化。

4.教学质量:合格率、优秀率、及格率大幅度提升,能在农村中学中占有一定优势。

5.竞赛:继续保持我校语文学科的优势,其他学科也要有所突破,要提高获奖层次。

(七)教科研工作

按照“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工作思路。力争在3-5年内实现:

1.研究性学习向纵深发展,使之成为学校亮点和品牌,在现有基础上,力争在全市有一定影响。

2.教师全员参与教科研工作。能够承担2-3项省级以上的科研课题研究任务,并争取有1-2项通过省市级专家鉴定,在省市推广。

3.教师和学生全部能够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和学,初步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三、基本思路

(1)坚守科学的办学理念,实施正确的发展战略。

A、把握学校特点,为学校准确定位

学校的特点是:农村乡镇中学,发展中的学校,改革型的学校,开放性的学校。学校的定位是:田园学府,造福平民。

B、秉持现代教育理念,确立学校的教育哲学

学校的教育哲学即基本理念是:价值引领,主体实践;课程主导,自主建构;理性反思,文化渗透。

C、确立培养目标,明确发展方向

校训是:天天读书,天天长进。

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是:崇尚文明,信仰理想,坚守正义,关怀社会;学术民主,文化宽容,精神自由,人格独立;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热爱自然,关心环境;负重求索,乐于奉献,开拓进取,敢为人先。

教师的发展期望是:守诚执信,敬业爱岗,善教会导,一专多能。

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沟通协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求异创新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融会贯通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坚忍不拔的心理品质。

D、制定发展策略,强化学校特色

学校整体发展的管理策略:质量立足,教师第一。在质量和规模发展上,强调质量优先;学校以质量立校,管理以质量取胜,教师以质量立身。

强化学校特色的策略:建设书香校园,师生都做幸福的读书人。

教育策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德育策略:以美立德,以书养德。以美为标尺,以读书活动为载体,引领学生内在品质人格与精神、品德与情操、志趣与理想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策略:明确起点,重心下沉,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教师发展策略:自我设计,自主发展。每个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学生发展策略:一主多元,发展为本。学生要以学习文化课为主,以艺术、体育、科普教育为个性特长多元化发展方向,以发展为根本目的。

调节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关系的策略:把真情和爱心献给每一位学生,把欣慰和信心留给每一位家长。

教学常规管理策略:“一个中心,两个关键,三段目标,四项优化,五个环节。”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教师的教在四十分钟要质量,学生的学在四十分钟外下工夫;起始年级抓过渡打基础,中间年级抓转化上台阶,毕业年级抓质量求效益;优化课堂教学,优化管理过程,优化师资配置,优化课业成绩;认真完成集体研课、学教对位、课后补差、练习反馈、检测调整等环节。促使学校形成“积极竞争、良性循环、自动调控、有序高效”的教学运行机制。

(2)努力强化学校优势

A、完善基础设施,强化装备优势

新校区建成之后,各项装备和设施都应该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求,我们要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功用,服务于教学。设施建设由满足教学和生活基本条件为主转向以拓展学生发展空间为主。搭建现代化的教育平台,创新教育方式,为学生个性发展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提供设施保障。

B、提高运行质量,强化管理优势

健全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评价程序,完善教学管理监控机制,矫正教学管理运行状态,进而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运行质量,提高管理效率,以此强化管理优势。

C、立足校本培训,强化师资优势

按照教师培养和发展规划,建立教师培训的管理和考核机制,立足校本培训,通过教学科研、专家讲座、学科交流、在职研修、以老带新、行动研究及教学反思、教学评比等形式,促进教师业务素质、教学能力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达到教师发展的基本目标,进一步强化师资优势。

D、教学管理的重心转移到抓教学质量上来,把学风建设作为校风建设和班风建设的核心来抓,切切实实抓出成效。

E、学生教育由思想教育、行为管理为主转向思想教育和心理指导并重。强化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工作,加强专职和兼职的心理教师队伍建设,关注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进行有效的矫正和干涉,实现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3)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A、以增加内涵促发展

在软环境建设上下功夫,从更新观念入手,从强化管理入手,从教学科研入手,从教师培训入手,从校园文化建设入手,从转变教育方式入手,增加学校的文化内涵,促进学校的全方位发展。

B、以深化改革促发展

深化学校体制改革,深化管理模式改革,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深化教育方式改革,为学校的发展寻找动力,增添能量,激活促进学校发展的内部要素,使学校平稳有序发展。

C、以突出特色促发展

根据学校的生源、文化积累和客观实际,确立学校的特色体系;并以适当的教育方式为载体,强化特色,形成学校的特色优势,进而拓展学校的发展空间,促进学校质量的提高和规模的形成,为学校持续稳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D、以开拓创新促发展

要以创新为先导,在办学模式上有创新,在学校特色上有创新,在教育思想上有创新,在管理体制上有创新,在机制设计上有创新,在教学方法上有创新。要通过创新形成学校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四、发展的指标和内容

(1)教师专业发展

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标率100%;本科学历合格达标率达90%。

研究生学历占教师总人数5%;

泰州级骨干教师占教师总人数5%; 靖江市级骨干教师20%。

提高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量。

(2)教育教学水平

巩固率达100%

合格率达90%以上。

学生毕业率98%以上。

(3)教育设施装备

设备一流,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

(4)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活动常规化、规范化;

校园环境实现美化和人文化;

学生文化社团活动参与率达到80%;

形成有特色的学校文化。

(5)整体办学水平

形成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有特色的办学理念;

形成成熟的学校内部管理体系;

学校要成为靖江市农村中学办学的窗口。

五、发展的措施和保障

1.措施

(1)加强领导班子作风建设

打造一支优秀的学校管理队伍,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坚守求真务实的精神,形成凝聚力和工作魄力,提高执行力,提高工作效能。

(2)进一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通过强化岗位聘任制的实施,认真执行绩效工资考核方案,坚决杜绝人浮于事、在职不上岗、在岗不作为等弊端,通过进一步深化工资制度改革,逐步理顺贡献和报酬之间的关系,进而充分调动绝大多数教职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增强广大教职员工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加大民主参与管理的力度

加大民主治校力度。凡重大决策和重要事项都以校长办公会议集体决定并由校委会审议通过。涉及到职称评定、先进评选等热点问题,皆按照程序进行,并在校务公开栏进行公示。学校出台重要制度和措施,教育教学考核方案的修改,都由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坚持学校工作和财务工作向教职工代表大会报告的制度。邀请教职工代表参与学校行政部门和中层领导的述职考评,扩大民主管理的范围。

(4)实施有效的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

明确教师校本培训的指导思想,提高认识以校为本,针对实际,立足长远,注重实效,与教育教学科研相结合,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与教师业务发展相结合,师德师能兼顾,理论实践并重;确立教师培训新的目标和任务,实现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采取有力措施,建立教师校本培训考核的长效机制,落实教师发展的相关政策,力争教师校本培训取得实效。通过论坛、网络在线、观摩、参与式研修等可行的途径,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

(5)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

关心广大教职工切身利益,继续关注教职工的精神状况和心理健康,丰富教职工业余生活。调整管理思路,实施更为科学的人性化管理。积极调节和化解各种矛盾,解决好学校内部人际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建立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加强和教职工的感情交流和心灵沟通,转变管理人员的工作作风和态度,使广大教职工心情愉快地从事各自的工作。

(6)继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健全和完善现代学校管理体系,加强学校的管理能力建设。建立独立、有效的教育教学工作监督、评价、考核系统,促进学校部署的重要工作的落实,对常规工作进行督察,对部门工作的效果进行考核评价。尝试建立独立于行政系统的自我监控和评价体系。

(7)加强行风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

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明确尊重国家意志、恪守职业道德、承担教育使命、传承人类文明是每个教师的基本责任和必须义务。表彰先进,宣传典型,鼓励教师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激发广大教职工的创业激情和主人翁精神,努力奉献个人才智,积极建功立业。落实有关制度和规定,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严禁以教谋私、体罚学生、滥订资料、有偿家教、私自外出兼课的行为。

(8)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应用

对现有教育教学技术装备要实行规范化的管理,做到分类合理,程序严密,主动服务,统筹协调。要加强装备和技术的有效应用,特别是在网络实用价值开发、学生图书借阅、科普设施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科学使用方面要有新的突破。要尽快编制硬件配置的清理和使用价值评价说明,提出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技术装备配置规划。要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综合效益。

2.保障

(1)充分依靠上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争取教育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依靠政府财政,保障学校发展和正常运行的经费。

(2)发挥学校党总支的监督、保证作用,运用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决策审议机制,借助广大教师的集体智慧,保证学校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发展。

(3)依靠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形成的效能优势,充分发挥集体领导和集体决策的作用,集中智慧,群策群力,保障学校运行的有序高效。

5.沅江市“十二五”城镇化发展规划 篇五

为了全面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促进城镇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结合全市城镇建设现状,特制定本规划。

一、我市 “十一五”城镇化发展成就

“十一五”以来,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按照建设具有湖乡文化特色魅力水城的目标定位,不断强化规划龙头作用,大力推进城镇建设,城镇面貌显著改善,品位和档次不断提升,基本形成了以沅江市区为核心,以中心镇为骨干,重点镇为纽带,一般镇为网络的分工明确,职能互补,结构合理的城镇结构体系。

1、主要指标稳步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完成城镇基础设施投资20多亿元,城镇化水平由“十五”末期的35.5%提高到“十一五”末期的44.2%,年均提高1.74个百分点;城镇人口达26.34万。南大膳镇被列入国家级重点镇,三眼塘镇被列入省级重点镇,四季红镇被列入益阳市级重点镇。

2、城乡规划成效显著。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适度超前”的原则,聘请专业规划机构,对沅江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对城市定位、发展规模、空间布局、公共设施进行科学的分析预测和研究设计,至2020年中心城区规划区面积将达23KM2。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完成了各建制镇总规的编制,增加了村庄整治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并完成了50个新农村整建规划。

3、城镇体系初步形成。沅江市的城镇主要集中在市域公路干线沿线,形成了“一核三轴两组团一走廊”的城镇空间体系。以重点镇为骨干,以一般镇为纽带,以乡场集镇为节点,形成分工明确、职能互补、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

4、城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资金20多亿元,先后开工新建城市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几十项。建成了桔城新区,逐步建成了3个公园和一条人工运河,完成了污水处理厂及部分污水干管,湘北区域电网,天然气二气源站,启动了旧城改造和垃圾填埋场的建设。城市公园、广场、市场、医院、道路桥梁等公用事业设施逐步建设,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5、建设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到2010年底,全市建筑企业发展到10余家,其中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二级企业2家,开发房屋面积达200多万平方米,为国家创税上亿元。全市建筑、房地产、勘察设计从业人员近万人,其产值、上缴税金占全市GDP和全市税收总额的份量越来越大,其产业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彰显。

6、城镇“载体”作用日趋明显。我市城镇在一定区域内,发挥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职能作用,成为功能辐射、资金聚集、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载体。中心城区的中联重科、辣妹子公司、通威饲料、岳纸集团,南大的乌鲤养殖、建材生产,四季红的木线条加工、腐乳制作、谷酒成酿,黄茅洲、草尾等镇的高效农业和苎麻加工,三眼塘镇的汽车运输等行业,不仅开辟了新的就业门路,而且实现了产业与城镇化的协同发展。

二、我市城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化水平较低。目前城镇化水平只有44.2%,距2010年规划目标45%还差了0.8个百分点,实现2015年城镇化水平50%就较为困难,略低于全国、全省同期平均水平。

2、城镇结构体系不合理。中心城区聚集辐射功能不强,小城镇规模小,缺乏产业支撑,辐射和带动能力弱。城镇体系分工不十分明显,空间配置缺乏协调,未能构成优势互补,城市与农村并存的二元结构特征十分明显。大部分建制镇建成区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而且仍体现在农村居民点的层次上,功能差,基础设施不配套。

3、城镇服务功能不强。城区道路、供水、供电、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综合服务功能不强,聚集资金、人才、信息等要素的能力较弱。

4、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除市区外,绝大部分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建配套不足,其中尤以文化科教设施较为缺乏,城镇功能发挥不够,辐射带动能力弱,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的集聚力不强,城乡一体化进程缓慢。市域内共享基础设施缺乏,城镇之间的发展和建设缺乏统一协调,各自为阵现象突出,且极不平衡。

5、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经济的总体效益不高,部分城镇既无能力容纳大批的农村人口和劳动力进入城镇,又不能够有效反哺农村;产业发展存在规模小、链条短、现代化水平低的状况,缺乏产业支撑,难以刺激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和促进生产要素向城镇的有效集聚;低水平重复建设、分散建设状况依然存在;重建轻管现象还比较严重等。

6、经营城市理念有待进一步增强。经营城市理念尚未真正确立,市政公用事业、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不快,经营管理体制不活,公用事业、城镇基础设施和无形资产尚未真正实行市场化、产业化经营;政府土地储备、土地使用权招、拍、挂起步较晚,有待进一步加大力度。

7、城镇规划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城市建设规划应有的指导性、权威性和强制性发挥不够,规划编制与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规划的广度与深度都还不够,城镇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编制需要加快进度,规划设计发掘地域的历史文化资源不够,城镇建设缺乏个性、特色和风貌。规划监督和执法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三、我市“十二五”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生态旅游城的“魅力水城”目标定位,把推进城镇化与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壮大旅游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培育产业支撑,加强城镇规划,拓展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城镇管理,突出文化特色,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宜居、宜商、宜游的“魅力水城”。

(二)发展目标和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市城镇化发展目标是:全市城镇化水平51.5%,年均递增2%,城镇化基础设施总投资61.07亿元,年均递增3亿元,城镇建成区面积35平方公里,中心城区面积18平方公里,人口20万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0.6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10.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30%,城区路灯装置率、亮灯率100%,城镇供水能力达20万吨/日,自来水普及率达9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吨/日,处理率达95%以上,城镇污水处理能力达吨/日,污水处理率达95%。

要实现上述发展目标,其工作的主要任务和重点是:

1.科学编制城镇规划,为城镇建设和发展提供指导依据。突出规划的前瞻性、操作性和针对性,正确处理整体推进与局部突破、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突出重点与城乡统筹的关系,完成我市总体规划修编,加快城区控制性、修建性详细规划和集镇、村庄规划编制。加快编制与城镇建设发展相配套的城镇燃气规划、城镇道路规划、城镇电力电信规划等专项规划。优化土地和空间资源配置,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提高城镇土地综合效益。实施规划评审制度,提高规划设计质量。建立完善规划公示制度和验收制度,提高公众参与率,增强规划透明度。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完善城镇给排水体系,完成桔城水厂8万吨改扩建、建制镇水厂新建和改建、给排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配套等工程,不断提高城镇给排水保障能力。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城镇供水能力达到20万吨/日,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加快实施城镇燃气建设工程,实现日供气量30万立方米,城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80万平方米,实现城区集中联片供热。加强城镇道路建设,形成便捷、通畅的城镇交通网络,提高城镇道路通行能力。加快城镇青少年、老年、妇女儿童文体科教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镇文化生活质量。实施城镇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加快城区景观建设,启动五湖连通工程,新建沿湖风光带、郭家湖、蓼叶湖、后江湖三大城市公园和体育公园,广泛开展绿化合格单位、园林式单位等创建活动,增加城镇景观,扩大城镇绿地面积,提升城镇品位。启动洞庭湖湿地旅游项目建设,扩大赤山岛、龙虎山等景区规模。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提高城镇信息化水平。(主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见附表1-7)

3.加快城镇住房建设,改善城镇居民居住环境。把城镇住房建设作为加快城镇化进程,拉动城镇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规范房地产开发市场,保持商品房开发适度规模,积极开发高层住宅,创建标准化住宅小区,增加绿地面积和休闲空间,实现住宅建设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建设,建立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积极平抑房价,保障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到“十二五”期末,全市新增廉租房面积54万平方米。建成一批档次品位较高、社区服务完善的住宅小区,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2平方米。积极培育房地产中介市场,重点发展房地产信息咨询、经纪等中介服务,规范中介行为。加强物业管理,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物业管理服务体系,扩大物业管理覆盖面,提高物业管理水平。(主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见附表1—7)

4.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夯实城镇发展经济基础。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扶持壮大城镇二、三产业,加快城镇经济发展。认真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积极整合项目资源,加快建设工业园区,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进一步扩大城镇人口规模。积极培育新型建材、水产品、农产品交易等专业市场,充分调动农民进城创业、兴办企业的积极性,着力培育集镇特色产业经济。

5.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坚持建设扩容与管理增效相结合,不断深化改革,建立“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综合管理、协调高效”的城镇管理长效机制。加大城镇执法管理力度,深入开展城镇环境卫生综合治理,严格落实机关单位、商业门店“门前五包”责任制,规范设置户外广告和宣传灯箱,坚决杜绝乱停乱放、乱写乱画等不文明行为,改善城镇环境。加强市政设施巡查检修,提高市政设施使用率。加强社会公德、文明行为宣传教育,增强居民热爱城镇、建设城镇的自觉性,努力营造城镇建设管理的良好氛围。

四、我市“十二五”城镇化发展对策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把城镇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及时研究和解决城镇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抓好城镇规划的组织实施。建立健全城镇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完善城镇建设目标责任制,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责权利相统一的城镇建设责任体系,确保城镇建设顺利开展。把城镇建设纳入责任目标考核,强化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兑现,推动工作落实。

2、科学规划,严格落实。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科学制定城镇建设规划,合理配置资源,统筹安排部署,增强规划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已经通过审批的建设规划,及时进行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加强和改进规划实施管理,努力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切实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在执行过程中确需调整的,严格按审批程序进行。

3、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加快建立公平的人口流动机制,规范城镇人口登记管理制度,放宽户口准入限制,增加城镇人口规模。加快建立节约型城镇发展机制,合理确定建设密度,大力推广应用节能、节水、节材新技术,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建立城镇建设土地保障机制,坚持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加大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力度,做到城镇建设用地统一征用、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建设,提高城镇土地利用率。

6.镇江市道路交通规划 篇六

湛府办„2009‟11号

印发湛江市村庄规划建设管理

试行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海岛经济开发试验区管委会,市府直属各单位:

《湛江市村庄规划建设管理试行办法》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湛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九年四月十日

湛江市村庄规划建设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我市农村村庄的规划建设管理,改善村庄生产、生活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国务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城市规划区和镇规划区以外的农村村庄规划建设管理,适用本办法。

城市规划区和镇规划区以内的村庄纳入城市、镇统一规划建设管理。

第三条 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应当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生态环保、防灾减灾、政府引导、村民自主的原则。

第四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含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东海岛经济开发试验区管委会,下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下称“主管部门”)主管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镇(乡)人民政府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本辖区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的具体工作。

村民委员会配合县(市、区)主管部门和镇(乡)人民 政府的村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国土、农业、水利、交通、卫生、文化、环保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负责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的相关工作。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村庄规划的编制和管理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二章 村庄规划

第六条 农村自然村应当编制村庄规划。

第七条 村庄规划由镇(乡)人民政府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

市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村庄规划编制的技术指引和指导意见;各县(市、区)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指导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的具体措施。

各级政府有关部门根据编制村庄规划的需要,及时提供地质勘测、自然资源状况等相关基础资料,并协助做好村庄规划编制服务工作。

第八条 村庄规划的编制,以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农业区划、镇总体规划为依据,并应当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有关部门的专业规划相衔接。

第九条 村庄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规划区范围,住宅、道路、公共场所、供水、排水、供电、垃圾收集、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等各项建设的用 地布局、建设要求,以及对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等的具体安排。

规模较小的自然村规划可以根据当地实际简化部分规划内容。

第十条 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应当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就规划方案征询村民意见。规划初步成果必须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30日。

村庄规划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后,由镇(乡)人民政府报上一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审批。上报审批时,要附送村民意见、意见采纳情况和理由。

村庄规划经批准后,必须及时公布。

第十一条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镇(乡)人民政府可以对村庄规划进行局部调整和修改。

调整修改村庄规划,应当报上一级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审批。在报送审批前,应当经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

第三章 村庄建设

第十二条 县(市、区)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土地管理部门根据村庄规划划定村庄建设用地范围,并设立明确的地界标志线或告示牌。

前款所称村庄建设用地,是指用于村民住宅、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等各项非农建设的土地。

村庄建设应当在村庄建设用地范围内进行。

第十三条 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新批准宅基地的面积按•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规定的标准执行:平原地区和城市郊区八十平方米以下;丘陵地区一百二十平方米以下;山区一百五十平方米以下。

村集体为农户安排新宅基地的,应当将原有宅基地收回。

第十四条 村庄各项建设应当申领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下称“规划许可证”)。

县(市、区)主管部门和镇(乡)人民政府不得在村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作出规划许可。

第十五条 在村庄建设用地范围内,村民使用宅基地建住宅,其规划许可证由镇(乡)人民政府核发,报县(市、区)主管部门备案。

乡村企业、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其规划许可证由县(市、区)主管部门委托镇(乡)人民政府核发,报县(市、区)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 乡村企业、公共设施、公益事业项目建设以及村民住宅建设确需占用农用地的,应当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后方可申请核发规划许可证;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取 得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国土部门应当依据规划许可证载明的用地四至范围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建设单位或者个人在取得规划许可证后1年内,未办理用地审批手续的,规划许可证自然失效。

第十七条 申请办理规划许可证应当提供以下资料:

(一)规划许可申请审批表;

(二)身份证和户籍证明,或企业法人证明和工商营业执照;

(三)土地权属证明或土地转用批准文件;

(四)村庄规划确定的项目用地平面四至图;

(五)项目建筑设计方案图。

第十八条 镇(乡)人民政府收到申请资料后,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核发规划许可证或者作出不予核发的书面答复。

第十九条 村民住宅建设层数控制在4层以内(含4层)。

乡村企业、公共设施、公益事业项目建设和2层(含2层,下同)以上村民住宅建设开工前,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当申领乡村建设施工许可证(下称“施工许可证”)。

施工许可证的核发权限、时限,与第十五条、第十八条的规定相同。

需要申领施工许可证的村庄建设项目,经发证部门现场 放线、验线后方可开工。

第二十条 申请办理施工许可证应当提交以下资料:

(一)施工许可申请审批表;

(二)规划许可证;

(三)用地审批手续;

(四)满足施工需要的施工图纸;

(五)已经确定的施工企业的资质证书。

第二十一条 乡村企业、公共设施、公益事业项目建设和2层以上村民住宅建设,应当由具有相应设计资质的单位或者有执业资格的技术人员进行设计,也可以选用通用设计或标准设计。

县级以上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村民住宅设计和建设的指导,向村民提供符合当地实际的通用设计,推广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清洁能源。

第二十二条 乡村企业、公共设施、公益事业项目建设和2层以上村民住宅建设,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施工。

施工单位应当严格按照规划、设计图纸和有关技术规范、标准施工,禁止使用不符合工程质量要求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构件。

第二十三条 乡村企业、公共设施、公益事业项目建设和2层以上村民住宅建设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或个人应当 组织竣工验收,并将相关资料报县(市、区)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四条 村庄建设工程竣工后,应当及时拆除施工的各种临时建(构)筑物,清理平整施工现场。

第二十五条 未经镇(乡)人民政府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在村庄修建临时建(构)筑物和其他设施。

第二十六条 县(市、区)主管部门或镇(乡)人民政府应当对村庄建设工程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进行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 公益事业项目建设和村民住宅建设管理,包括核发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以及放线、验线等,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公共设施和乡村企业建设管理的相关费用,应当按照县级以上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收取。

第二十八条 乡村企业、公共设施、公益事业项目和村民住宅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或个人可以向县(市、区)房产主管部门或县(市、区)房产主管部门委托的镇(乡)人民政府申请办理乡村房屋产权登记。

县(市、区)房产主管部门或县(市、区)房产主管部门委托的镇(乡)人民政府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核发乡村房屋产权证或者作出不予核发的书面答复。

农民利用宅基地建设的住房申请乡村房屋产权登记的,不收取房屋登记费,只按照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收取房屋权 属证书工本费。

第二十九条 申请办理乡村房屋产权证需要提交以下资料:

(一)乡村房屋产权证审批表及申请报告;

(二)规划许可证;

(三)土地权属证明;

(四)该房屋四邻无异议的证明;

(五)本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的建筑物,还需提供施工许可证和竣工验收备案证明。

第四章 村庄建设管理

第三十条 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应当制订村庄公共设施维护、卫生保洁、绿化养护、消防安全等日常管理制度,落实工作责任制。

第三十一条 有条件的村庄应当实行集中供水。县(市、区)和镇两级供水、卫生、水利等部门应当建立村庄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并设置明显标志。

禁止在村庄公共生活饮用水源地保护范围(地下水水源50米,地表水水源100米)内建设厕所、畜禽养殖场、污染型企业和排放污水、堆放垃圾和其他废弃物。

第三十二条 村庄应当建设和完善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农户厕所三级化粪池应当硬底化,其污水应当排入污水 管道。村庄内相对集中的居住区的生活污水应当通过管道集中收集,并经必要处理后再排放。

第三十三条 村民委员会和自然村村民小组负责村庄环境卫生的保洁,明确环境卫生责任区和责任人。

村庄应当设立垃圾收集点。镇(乡)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力量将收集点的垃圾运往县(市、区)指定的垃圾处理场。

第三十四条 县(市、区)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村庄内的文物古迹、古建筑群、古树名木和风景名胜等的管理和保护,逐一进行登记造册并公布。

第三十五条 镇(乡)人民政府对村庄规划建设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图纸等资料应当及时整理归档,并报送县(市、区)城建档案馆(室)统一保管。

第五章 责任追究

第三十六条 县(市、区)主管部门违反核发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有关规定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的相关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七条 镇(乡)人民政府违反村庄规划编制有关规定,或者违反核发规划许可证、施工许可证有关规定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对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八条 村民委员会和村庄负责人及责任人在组织实施村庄规划建设管理中,擅自改变规划要求,违反一户一处宅基地的原则,弄虚作假、徇私舞弊、乱批乱建的,由镇(乡)人民政府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责任。

第三十九条 建设单位或个人违反本办法规定,在村庄规划区内未依法取得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严重影响村庄规划,无法采取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由镇(乡)人民政府或者县(市、区)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建设,限期拆除。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可以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影响村庄规划尚可采取改正措施的,由镇(乡)人民政府或者县(市、区)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建设,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拆除。

第四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镇(乡)人民政府责令停止侵害,责令当事人修复、清理或拆除,并可处以罚款;造成损失的,应当赔偿:

(一)损毁村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公共绿化的;

(二)向道路及公共场所随意排放污水或者乱堆乱倒垃圾、粪便、废料废渣及其他废弃物,破坏村容镇貌和影响环境卫生的;

(三)在村庄公共生活饮用水源地保护范围内建设厕所、畜禽养殖场、污染型企业或者排放污水、堆放垃圾和其他废弃物的;

(四)在道路及公共场所等处擅自搭建临时建(构)筑物和其他设施的。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一条 集镇和农场、林场所属居民点的规划建设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主题词:城乡建设

规划

办法

通知

抄送:市委各部委办,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

7.湛江市景观风貌规划探析 篇七

1.1 总体定位

通过对湛江市自然生态景观条件的梳理、城市人文历史景观资源的发掘和城市空间形态构成的研究, 提出湛江市景观风貌总体定位:“海湾生态名城、现代活力港城”。

1.2 景观风貌系统控制

景观风貌系统控制从绿地系统、开敞空间、道路交通系统、城市色彩系统、建筑景观系统、夜景照明系统、环境标识系统等7大系统, 根据对湛江市现状及未来城市发展的调研预测, 针对7大景观风貌系统提出控制通则, 为景观风貌各个分区控制提供指导依据。

1.3 景观风貌分区控制

根据湛江市风貌现状及发展需求, 分为东部新城风貌片区、中心城区风貌片区、西部新城风貌片区、现代工业风貌片区、生态海岛风貌片区等5大风貌分区, 根据对不同风貌分区的研究提出其景观风貌主题与理念, 并进行风貌区空间结构整合, 依据景观风貌系统的要求对景观风貌分区提出控制要求, 展现不同风貌分区景观风貌特质。

1.4 重要景观风貌节点控制

本次规划针对湛江市近期重要建设项目进行调研, 针对建筑风格色彩高度、开敞空间、城市夜景照明等七大景观风貌系统提出控制要求, 景观风貌提供设计依据。

2 规划构思

2.1 规划目标

(1) 满足需求。延续城市文脉, 继承历史传统, 展现湛江历史文化魅力, 满足城市的精神特征需求。满足城市快速发展对扩展城市空间、提升建成环境的空间质量的需求。 (2) 体现特色。强化和体现湛江在城市空间格局、城市形态、城市意象、城市文化上的特色, 突出城市个性和海港城市特色。 (3) 解决问题。针对城市三维空间环境建设中的文化、人的关怀等方面的不足, 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2.2 规划原则

2.2.1 总体构思依据原则。

确立以城市发展总体构思为景观风貌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在上位规划中确立了“区域性国际城市、中国南方大港和重要海洋服务基地、广东省域副中心城市、环北部湾地区中心城市、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型魅力海湾城市”的城市主要职能决定了规划的方向, 规划通过高质量的设计把湛江塑造成为“特色突出、空间舒适、品质优越”的海湾城市。

2.2.2 以人为本的原则。

场所精神是城市空间具有凝聚力及吸引力的根本所在, 规划要运用一些视觉环境设计的技巧, 创造空间美学效果, 更要从以人为本出发, 构建城市活动场所的领域圈, 探索其中的场所精神。

2.2.3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通过对生态环境的维护, 有机组织城市环境与空间布局, 提高城市环境的自净能力, 促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为城市长远的持续发展提供环境保障条件, 同时也为市民提供重要的休闲活动场所。

2.2.4 可操作性的原则。

强调宏观、中观的控制与微观指引的相结合, 注重超前性与长效性, 兼顾开发与建设实际, 注重城市发展的决策过程及设计方案与建设管理的密切结合。

2.3 规划重点

2.3.1 立足未来发展趋势, 定位湛江城市特色, 建立景观风貌控制体系。在对湛江城市社会、经济、生态、文化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明确符合城市发展建设需要的用地功能和空间布局。

2.3.2 研究湛江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城市文化。在充分研究湛江历史文脉、自然景观以及湛江城市形象塑造要求的前提下开展规划工作。

2.3.3 打造城市新貌, 提升湛江城市综合竞争力。规划将重点研究提升湛江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需求和要素, 并以此为标尺, 制定景观风貌的标准和准则, 塑造城市新貌。

2.3.4 制定景观风貌导则指导城市建设。规划将通过制定多层次多角度景观风貌导则的方法, 引导景观风貌的落实和实施, 有效协助法定规划落实景观风貌总体目标。

2.3.5 明确景观风貌与各层次法定规划的有效衔接方法。规划通过设计要素分级控制, 将景观风貌的内容通过具体的指标和设计要点落实到各层次法定规划中。

2.4 设计构思

湛江总体景观风貌设计与山、水、海湾等景观要素统一考虑, 将自然的景观引入城市, 经城市景观融入到更大范围的自然景观之中, 结合湛江组团布局的形态特征, 将自然景观作为城市组团的天然分隔。

3 结束语

在城市化进程中, 湛江将依托独特的文化气质、特色的海湾风情等景观风貌资源, 塑造湛江特色景观风貌, 打造湛江新时代形象名片, 在“千城一面”的城市发展浪潮下, 展现城市特质, 铸就特色魅力湛江。

摘要:新时期下, 湛江市需要对城市形象进行重塑, 形成具有时代精神和城市特色的空间形象, 促进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立足湛江的实际情况, 对湛江市的景观风貌规划设计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8.园林道路规划设计分析 篇八

【摘 要】本文对园林绿化中的道路规划的原则、布局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规划设计布局中存在的问题,以供参考。

【关键词】园林道路;规划;设计

园林道路的规划设计,直接影响着园林绿地各功能的空间划分的合理控制措施,而且人流交通是否通畅,景观组织是否合理,对园林景观的整体规划的合理性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园路的类型

园路的基本类型有路堑型、路堤型、特殊型(包括步石、汀步、磴道、攀梯等)等。在园林绿地规划中,按其性质功能将园路分为:

1.1主要园路

主要园路联系全园,是园林内大量游人所要行进的路线,必要时可通行少量管理用车,道路两旁应充分绿化,宽度4-6m。

1.2次要园路

次要园路是主要园路的辅助道路,沟通各景点、建筑,宽度2-4m。

1.3游息小路

游息小路主要供散步休息,引导游人更深入地到达园林各个角落,双人行走1.2-1.5m,单人0.6-1m,如山上、水边、疏林中,多曲折自由布置。

1.4变形路

根据游赏功能的要求,还有很多变形的路,步石、汀步、休息岛、踏级、磴道等。

2.园路功能与特点

2.1功能分区

在公园中常常是利用地形、建筑、植物或道路把全园分隔成各种不同功能的景区,同时又通过道路把各个景区联系成一个整体,能将设计者的造景序列传达给游客。中国园林不仅是“形”的创作,而且是由“形”到“神”的一个转化过程。园林不是设计一个个静止的“境界”,而是创作一系列运动中的“境界”。游人所获得的是连续印象所带来的综合效果,是由印象的积累,而在思想情感上所带来的感染力。园路正是能担负起这个组织园林的观赏程序,为游客展示园林风景画面的作用。

2.2组织交通

园路对游客的集散、疏导,满足园林绿化、建筑维修、养护、管理等工作的运输工作,对安全、防火、职工电话、公共餐厅、小卖部等园务工作的运输任务。对于小公园,这些任务可以综合考虑,过于大型公园,由于园务工作交通量大,有时可以设置专门的路线和入口。

2.3构成园景

园路优美的曲线,丰富多彩的路面铺装,可与周围山、水、建筑、花草树木、石景等景物紧密结合,不仅是“因景设路”,而且是“因路保景”,所以园路可行可游,行游统一。

3.园路规划原则

3.1园路在园林中的尺度与密度

园路的尺度、分布密度,应该是人流密度客观、合理的反映。“路是走出来的”,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人多的地方(如游乐场、入口大门等)尺度和密度应该大一些;休闲散步区域则要小一些,达不到这个要求,绿地就极易损坏。

3.2园路的布局

(1)平面成形布局。

风景园林的道路系统不同于一般的城市道路系统,它具有自己的布置形式和布局特点。在自然式园林绿地中,园路多表现为迂回曲折,流畅自然的曲线性,中国古典园林所讲的峰回路转,曲折迂回,步移景异,即是如此。园路的自然曲折,可以使人们从不同角度去观赏景观。在私家园林中,由于所占面积有限,园路的曲折更使其小中见大,延长景深,扩大空间。

(2)立面成形布局。

园路也可以根据功能需要收放宽度尺寸,采用变断面的形式进行立面上的布局。例如北京香山沿蹬道攀登可以发现,不同转折处有不同的宽狭,而且在中途还设有过路亭。在许多园林中,设置坐登、椅子在园路外延边界,还有园路和小广场相结合等等。这样宽狭变化,曲直相济,反倒使园路生动起来,做到一条路上休闲、停留和人行、运动相结合,各得其所。

(3)园路路口规划。

园路路口的规划是园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规则式园路系统和自然式园路系统的相互比较情况看来,自然式园路系统中以三岔路口为主,而在规划式园路系统中则以十安路口比较多,但从加强寻游性来考虑,路口设置也应少一些十字路口。

道路相交时,除山地陡坡地形之外,一般尽量采用正相交方式;斜相交时斜交角度如呈锐角,其角度也尽量不小于60°;。锐角过小,车辆不易转弯,人行要穿过绿地;锐角部份还应采用足够的转弯半径,设为圆形的转角。路口处形成的道路转角,如属于阴角,可保持直角状态,如属于阳角,应设计为斜边或改成圆角。

路口要设计有景点和特点。在三叉路口中央可设计花坛、花台等,要注意各条道路都要以其中心线与花坛的轴心相对,不要与花坛边线相切,路口的平面形状,应与中心花坛的形状相似或相适应,具有中央花坛的路口,都应按照规则式的地形进行设计。

(4)园路其他要素。

①园路与建筑。在园路与建筑物的交接处,常常能形成路口。从园路与建筑相互交接的实际情况来看,一般都是在建筑近旁设置一块较小的缓冲场地,园路则通过这块场地与建设交接。多数情况下都应这样处理,但一些起过道作用的建筑,游廊等,也常常不设缓冲小场地。

常见的园路与建筑采用平行交接和正对交接,是指建筑物的长轴与园路中心线平行或垂直;还有一种侧对交接,是指建筑长轴与园路中心线相垂直,并从建筑正向的一侧相交接,或者园路从建筑物的侧面与其交接。实际处理园路与建筑物的交接关系时,一般都避免斜路交接,特别是正对建筑某一角的斜角,冲突感很强。对不得不斜交的园路,要在交接处设一段短的直路作为过渡,或者将交接处形成的路角改成圆角,应避免建筑与园路斜交。

②园路与水体。中国园林常常以水面为中心,主干道环绕水面,联系各景区,是较理想的处理手法。当主路临水面布置时,路不应该是始终与水面平行,这样因缺少变化而显得平淡乏味。较好的设计是根据地形的起伏,周围的景色和功能景色,使主路和水面若即若离。落水面的道路可用桥,堤或汀步相接。

应注意滨河路的规划,滨河路在城市中往往是交通繁忙而景观要求又较高的城市干道。滨河路是城市中临江、河、湖、海等水体的道路,临近水面的步道的布置有一定的要求。游步宽度最好不小于5m,并尽量接近水面;滨河路比较宽时,最好布置两条游步道,一条临近道路人行道,便于行人来往,而临近水面的一条游步道要宽些,供游人漫步或驻足眺望。

③园路与山石。在园林中,经常在园林两侧布置一些山石,组成夹景构成景色,要有一种幽静的氛围。在园路的交叉路口,转弯处也常设置假山,既能疏导交通,又有起到美观的作用。 (下转第141页)

(上接第119页)④园路与植物。园路最好的绿化效果,应该是林荫夹道。郊区大面积绿化,行道树可与两旁绿化种植相结合在一起,自由进出,不按间距灵活种植,实现路在林中走的意境。

在园路的转弯处,可以利用植物进行强调,比如种植大量五颜六色的花卉,既有引导游人的功能,又极其美观。园路的交叉路口处,常常可以设置中心绿岛,回车岛,花钵,花树坛等,同样具有美观和疏导游人的作用。

还应注意园路和绿地的高低关系,设计好的园路常是浅理于绿地之内,隐藏于绿丛之中的,尤其山麓边坡外,园路一经暴露便会留下道道横行痕迹,极不美观,所以要求路比“绿”低,但一定是比“土”低。

4.园路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

(1)现代园林中,避免将本身很美的自然地形改成一马平川,使园路失去立面上的变化,或将平地堆成“坟堆”,强硬的使园路“三步一弯,五步一曲”。

(2)园路布局形成有自然式、规划式和混和式三种,但不管采用什么园路形式,最忌讳的是断头路,回头路,除非有一个明显的终点景观和建筑。

(3)园林绿地规划中园路所占面积、比例不适应,造成交通不便,造成人们行路挤占绿地现象。某些规划设计中过多规划园路,形如蜘蛛网,不仅影响景观效果,同时给建筑投资也加大了负担。

(4)某园路交叉口设计不合理,夹角太小,未考虑转弯半径。人们为了方便,往往踩踏草坪。

5.结语

9.镇江市道路交通规划 篇九

第一章 “十二五”时期发展基础与面临的形势

全面总结“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深入分析当前及今后一定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对于明确“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思路和工作重点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五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园林城市”和中部强市的奋斗目标,克难奋进,开拓进取,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顺利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10.镇江市道路交通规划 篇十

在讨论一般性规划问题时,我们往往运用规划理论进行理论上的规划,比如讨论道路交通规划时,往往考虑规划对象的一般性状,根据规划理论,进行交通预测,道路网形式布局、道路横断面和交叉口规划、停车场设置等规划,形成完整的规划结构体系.但是,实际上规划对象在它们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经济状况、城市性质、城市规模(人口规模、用地规模)、发展目标和规划的指导思想等方面肯定存在着个体性差异.

作 者:杨明 作者单位:河北省围场县交通局地方道路管理站刊 名:交通世界(运输车辆)英文刊名:TRANSPO WORLD年,卷(期):“”(4)分类号:关键词:

11.镇江市道路交通规划 篇十一

最近几年才开始的一项环境保护制度,即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区域环境保护具有深远的意义。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和重要内容是科学合理的确定该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对全面评价规划实施的环境影响及其程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我国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面起步较晚,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比较复杂,尤其是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还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针对区域的空间布局和土地结构进行调整,所以,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引起的环境变化,成为规划实施的主要环境影响。进而对区域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结构稳定性产生影响。鉴此,本文以丽江市为例,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理论,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和“零方案”法对丽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进行评价,期许对相关研究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1 数据出处及评价方法

1.1 数据出处

《丽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提供了土地数据,丽江市统计数据为我们提供了人口和社会经济数据。

1.2 研究方法

本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进行。通过评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对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三个方面的主要影响,并与“零方案”进行比较,进而得到本规划方案是否可实施的结论。

零方案,即规划基期方案,也即无行动方案,它体现了区域环境的原始状态,通过规划方案的土地利用综合环境影响度值与零方案之间的比较,若规划的综合环境影响度值大于零方案,那么规划就可以实施。

2 多指标综合评价法

把对被评价事物多个不同方面且量纲不同的统计指标,转化成无量纲的相对评价值,并综合这些评价值来得出对该事物的一个整体评价方法称为多指标综合评价法。一般思路包括:①选择评价指标,构建指标体系;②明确指标权重;③将指标进行无量化处理;④对各指标的评价值进行合成。

2.1 构建指标体系

考虑到丽江市土地利用特点,确定丽江市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指标分为3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土地利用综合环境影响度A1,第二层次为生态指标B1、环境指标B2和自然资源指标B3,第三层次是具体评价指标C。

2.2 明确指标权重

本文的指标权重是通过参差分析法与专家咨询法来确定的,请对该区域的社会情况和自然环境比较了解的专家进行各项指标重要性的评价,并进行一致性的核对。

构建判断矩阵XnXn。因为影响因素X,对目标层A的影响程度不同,所以,采用成对比较,即每次选取两个因素,用0-1数字标度表示其相对重要程度,得出对目标I相对重要性的各个影响因素的判断矩阵XnXn,如表2。

其中,决策层I中的不同影响因素用Xi(i=1,2…n)表示,元素Xii=l,Xij=1/Xji。

根据专家对各影响因素Xi相对于目标I的重要性判断,得出矩阵中元素Xij的取值。

2.3 无量纲化指标值

进行无量钢化处理是因为各个指标的单位、数量级和量纲不一样。有益指标(即越大越好)和成本指标(即越小越好),通常同时出现在指标层中,效益指标Xij一般用成本指标的倒数表示。

2.4 各级指标的综合集成

是通过所属下级指标层指标值进行加权运算求得,即指标层指标值和准则层指标值是一种加权求和的关系。

3 实例分析

3.1 丽江市概况

丽江市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金沙江中游,滇西北高原,“三江并流”区域,山峦高耸,峡谷深嵌,江河跌宕,源远流长。海拔高差在四千米以上。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造就了该地区气候类型的多样性,兼具暖性、暖湿性、温凉性、北亚热带和寒温性等垂直气候带。近几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市域重点水域得以保护、水质趋稳定;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生态基本功能基本稳定,自然生态环境总体情况优良。

3.2 指标值的确定

丽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的各个指标值,是经过筛选、计算、专家评分和提取规划文本中的各项发展和保护目标得出。见下表:

3.3 评价分析过程

本论文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得到结果如下:

以下结果(表8)是对指标层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得到的。

下述结果(表9)即为对各指标依据其组合权重进行逐层加权求和得到的。

3.4 评价结果及分析

3.4.1 评价结果

由以上数据结果与零方案进行的对比可以得出,丽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实施方案可行,并对规划区域的综合环境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3.4.2 评价结果分析

针对丽江市规划方案,我们设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各指标定量分析得到,丽江市评价体系中准则层——生态(B1)综合值和自然资源(B3)的综合值与零方案相比都有所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增加改善了生态环境,使丽江市生态系统的结构更加稳定,实现了丽江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同时也改善了丽江市的环境状况。这说明了规划的实施对丽江市的环境有正面影响。可是准则层——环境(B2)的综合值有所降低,主要原因是考虑到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工业和人口也会相应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增长,这将会对丽江市的水和大气环境总体质量带来相对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规划期间,重点开展中低产田改造、土地整理复垦,适度进行土地开发,是不会造成新的土地退化;居民点、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在规模和布局上需要进行节约集约布置,要想环境得到有效控制,还需在建筑过程中严格按照环保要求实施。

4 结论

本论文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结合了丽江市当地的基本状况,对丽江市进行了土地利用环境影响评价。该评价在使环境质量和资源供需状况得以改善的前提下,还考虑了经济发展的总量和速度。因此它不仅使丽江市的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还保证了丽江市经济的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陈文波,赵小敏,武春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初探.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

[2]孙达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3]何仁伟,张明举.浅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甘肃农业,2006.

1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要点 篇十二

一般规定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应满足客、货车流和人流的安全与畅通;反映城市风貌、城市历史和文化传统;为地上地下工程管线和其它市政公用设施提供空间;满足城市救灾避难和日照通风的要求。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应符合人与车交通分行,机动车与非机动交通分道的要求。城市道路应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类。

城市道路用地面积应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8%~15%。对规划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大城市,宜为15%~20%。

规划城市人口人均占有道路用地面积宜为7~15m2。其中:道路用地面积宜为6.0~13.5m2/人,广场面积宜为0.2~0.5m2/人,公共停车场面积宜为0.8~1.0m2/人。

城市道路中各类道路的规划指标应符合表.6-1和表.6-2的规定。

二、城市道路网布局

城市道路网规划应适应城市用地扩展,并有利于向机动化和快速交通的方向发展。城市道路网的形式和布局,应根据土地使用、客货交通源和集散点的分布、交通流量流向,并结合地形、地物、河流走向、铁路布局和原有道路系统,因地制宜地确定。

各类城市道路网的平均密度应符合表.6-1和.6-2中规定的指标要求。土地开发的容积率应与交通网的运输能力和道路网的通行能力相协调。

分片区开发的城市,各相邻片区之间至少应有两条道路相贯通。

城市主要出入口每个方向应有两条对外放射的道路。七度地震设防的城市每个方向应有不少于两条对外放射的道路。

2.1城市环路应符合以下规定:

 内环路应设置在老城区或市中心区的外围;

 外环路宜设置在城市用地的边界内1~2km处,当城市放射的干路与外环路相交时,应规划好交叉口上的左转交通;

 大城市的外环路应是汽车专用道路,其它车辆应在环路外的道路上行驶;  环路设置,应根据城市地形、交通的流量流向确定,可采用半环或全环;  环路的等级不宜低于主干路。 河网地区城市道路网应符合下列规定:  道路宜平行或垂直于河道布置;

 对跨越通航河道的桥梁,应满足桥下通航净空要求,并应与滨河路的交叉口相协调;  城市桥梁的车行道和人行道宽度应与道路的车行道和人行道等宽。在有条件的地方,城市桥梁可建双层桥,将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管线设置在桥的下层通过;

 客货流集散码头和渡口应与城市道路统一规划。码头附近的民船停泊和岸上农贸市场的人流集散和公共停车场车辆出入,均不得干扰城市主干路的交通。

2.2山区城市道路网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 道路网应平行等高线设置,并应考虑防洪要求。主干路宜设在谷地或坡面上。双向交通的道路宜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标高上;

 地形高差特别大的地区,宜设置人、车分开的两套道路系统。

 山区城市道路网的密度宜大于平原城市,并应采用表.6-1、表.6-2中规定的上限值。

 当旧城道路网改造时,在满足道路交通的情况下,应兼顾旧城的历史文化、地方特色和原有道路网形成的历史;对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应适当加以保护。

 市中心区的建筑容积率达到8时,支路网密度宜为12~16km/km2;一般商业集中地区的支路网密度宜为10~12km/km2。

 次干路和支路网宜划成1∶2~1∶4的长方格;沿交通主流方向应加大交叉口的间距。

 道路网节点上相交道路的条数宜为4条,并不得超过5条。道路宜垂直相交,最小夹角不得小于45°。

 应避免设置错位的T字型路口。已有的错位T字型路口,在规划时应改造。 大、中、小城市道路交叉口的形式应符合表.14-1和表.14-2的规定。

三、城市道路

3.1快速路规划应符合下列要求:

规划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大城市和长度超过30km的带形城市应设置快速路。快速路应与其它干路构成系统,与城市对外公路有便捷的联系;

快速路上的机动车道两侧不应设置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应设置中央隔离带; 与快速路交汇的道路数量应严格控制。相交道路的交叉口形式应符合表.14-1的规定;

快速路两侧不应设置公共建筑出入口。快速路穿过人流集中的地区,应设置人行天桥或地道。

3.2主干路规划应符合下列要求:

主干路上的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应分道行驶;交叉口之间分隔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分隔带宜连续;

主干路两侧不宜设置公共建筑物出入口。

次干路两侧可设置公共建筑物,并可设置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停车场、公共交通站点和出租汽车服务站。

3.3支路规划应符合下列要求:

支路应与次干路和居住区、工业区、市中心区、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交通设施用地等内部道路相连接;

支路可与平行快速路的道路相接,但不得与快速路直接相接。在快速路两侧的支路需要联接时,应采用分离式立体交叉跨过或穿过快速路;

支路应满足公共交通线路行驶的要求;

在市区建筑容积率大于4的地区,支路网的密度应为表.6-1和表.6-2中所规定数值的一倍。

3.4城市道路规划,应与城市防灾规划相结合,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地震设防的城市,应保证震后城市道路和对外公路的交通畅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1)干路两侧的高层建筑应由道路红线向后退10~15m;(2)新规划的压力主干管不宜设在快速路和主干路的车行道下面;(3)路面宜采用柔性路面;(4)道路立体交叉口宜采用下穿式;

上一篇:体育中考后期训练有效性的实践研究下一篇:肃州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团组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