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人才培养

2024-10-23

高校信息人才培养(10篇)

1.高校信息人才培养 篇一

根据James Murray 的观点( IT Week,17 Jan ),1995― 年为小信息时代,2006 年以后,信息产业进入大信息时代,信息类高校学生在信息技术领域更加呈现出专业化、本土化的特点,对信息从筛选、使用到创造从技术层面来说应更具专业化。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方面,南京邮电大学尝试“理论教学+ 实践教学+ 素质拓展”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质量观,并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相应地调整思路和方向。

3. 1 课程体系建设和产学研合作建设

课程体系的建设要和产学研合作作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的7 项指标之一“支持条件”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充分体现了工程教育的特点和要求,以笔者所在南京邮电大学为例,学校近年来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和产学研合作建设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课程教学体系建设方面,学校根据“加强基础、重视实践、培养能力”的教学原则,构建了基础厚、内容精、选择多的`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按照通识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四大模块设置课程平台,采用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方式教学,注重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产学研合作建设方面,学校通过选派学生到企业或者联合研究中心进行企业实习和开展科研活动,努力健全企业实训体系。一方面,利用学校与国内通信、信息等领域的知名企业联合建立研究中心,近年来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课题研究,完成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另一方面,学校在全国各地100 余家通信运营企业和通信、电子制造企业以及软件公司等单位建立了校外“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学生通过在企业实训、实习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企业也通过组织学生实训提前物色需要招聘的员工,创造了企业、学生和学校三赢的局面。

3.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拥有一支规模适当、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富于创新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是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关键。学校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专职机构,秉承“服务教学、服务教师”的宗旨,结合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点,契合本校教育教学改革热点,倡导卓越教学,关注课堂教学质量,建立健全多方位、全过程的教学支持服务体系。此外,还多渠道聘任知名学者、工程技术专家等高级人才来校担任兼职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业发展,提高青年教师本专业教师的教学、科研与工程实践水平,促进专业的工程化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学校一方面坚持把好人才关,在引入教师时增加工程实践经验、工程师许可证等入门条件; 另一方面加大现有教师队伍的工程实践培养力度,切实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3. 3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卓越计划”是教育部近年来提出的重大教育改革项目,其主要目标是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以笔者所在南京邮电大学为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2 年被批准为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和省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 年获批为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目前学校已根据国家制订的卓越计划培养标准,调整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标准体系,改革了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现场工程师和设计开发工程师的职业需要; 通过积极创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机制等方式,提倡学生接触工程实际,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4 结论

本文借学校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会,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的研究和改革,推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并进一步探索人才培养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有效之道,以期提高我校信息类专业及其人才在国内和国际上的竞争力。

2.高校信息人才培养 篇二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作为高校教师, 不仅应当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 而且应当具备较高的信息素质, 能够熟练地把获得的信息成功地应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通过适当的教学途径传递给学生。尤其是在信息网络环境下, 教师不能只授业解惑、传递教学大纲规定的知识, 还应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新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 新专业不断增加, 学校的课程体系以及课程内容正在不断变化, 教师只靠职前教育获得的知识和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知识已远远不能适应教学内容发展。很多教材内容陈旧, 未能及时更新学科前沿信息, 这就需要高校教师通过较强的信息能力来获取这些最新的学科前沿信息, 增强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一、信息素质

信息素质是指判断何时需要信息, 并有效地定位、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的一系列能力的总和。信息素质包括图书馆素养、媒体素养、计算机素养、网络素养、研究素养、批判性思考的能力等。1974年,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首先提出了信息素质的概念, 随后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现在, 信息素质已成为全面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教师的信息素质是指在信息传递的学校教育实践基础上, 根据社会信息环境的发展需要而形成的对信息活动的态度, 对信息进行检索、获取、分析、处理以及利用信息解决教育教学及生活等多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内涵可细化为以下4个方面:一是有强烈的信息意识及获取所需信息的欲望, 努力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相关知识;二是能准确、快速地从不同角度解读信息和批判性地评价思考信息;三是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思考、筛选、整理、组织、编辑, 并将信息与所教学科有机整合, 创造性地以多种方式活用于各种类型的课堂教学之中,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这是教师信息素质的重要体现;四是遵守信息道德, 遵守各种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 具有较强的自控能力, 能抵抗网络不良信息的诱惑和污染, 懂得维护信息安全。

二、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他们具有强烈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激情, 富有怀疑性、批判性的追根究底的求索精神, 即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能在经济、科研、军事、文化等领域不断有新发明、新发现、新创意, 从而能获得创新性成果或者在某方面有所建树的人。

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包括:永远充满对新知识的渴望, 善于获取知识, 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有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获取知识的能力;有强烈的创新意识, 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有着强烈的创造欲望和激情;有科学研究的素质和创造性思维、创新知识的能力;有脚踏实地、不惧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和严谨的学风。

三、高校教师信息素质与创新人才的关系

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离不开具有创新意识和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在信息时代, 教师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运用信息技术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 帮助学生树立创新目标, 发展创新思维, 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

在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 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起着示范、引导作用。教师的信息意识对学生起着言传身教的作用, 教师对信息的敏锐性, 直接影响和感染着学生。高校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 要知道哪些信息是新颖的、未知的、可探索的, 具有潜在价值的, 值得探究的, 以引导学生对这些信息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跟踪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并敏锐地捕捉信息, 从司空见惯、微不足道的现象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并将之应用于教学活动中, 以培养学生识别信息、发现信息的意识,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基础。

2. 教师的信息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教师不但要创新教学理念, 而且要创新教学策略和技能。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 教育资源极其丰富, 教育形式也不再局限于过去单一的课堂教学, 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通畅和广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教师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在今天, 教师更多的是充当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协调者。面对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 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处理能力, 能够从杂乱无章的信息中剔除过时的、无效的信息, 提取及时的、有用的信息, 并将这些信息整合到教学资源中, 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知识体系。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而且将成为探索新型教学结构和模式的有力技术支撑, 它将影响教学改革的方向。教师如果没有较高的信息素质, 在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方面就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高校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 才能进行教学创新, 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观点、新的策略、新的理论、新的思想和新的设计;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3. 教师的信息道德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保障

创新人才不仅应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非凡的创造力, 还应具备良好的信息道德。创新人才应具有辨别良莠信息和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对网络负效应有较强的“抗病毒”能力, 不去制造和传播负面信息, 懂得合理、合法地应用和传播信息。高校教师应自觉以身作则, 做好信息道德的表率。在信息的获取、使用、传播过程中遵守信息伦理规范, 尊重知识产权, 尊重个人隐私, 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息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 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观、信息伦理观, 提高学生对不良信息的免疫力, 帮助学生成为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

四、提升高校教师信息素质的策略

1. 培养教师敏锐的信息意识

教师的信息意识直接影响和感染着学生, 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因此, 我们要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 努力提高教师信息意识的自觉性和敏锐度, 引导教师定期主动追踪本学科、本专业的前沿信息, 对所获信息进行分析、整理, 把最新的、有用的信息整合到教学资源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 积极创新教学方式

教师的教学方式要不断创新。例如:在教学活动中要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方式, 增加开放式、交互式、情景式、讨论式的教学;上机操作也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 教师要深入引导, 让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教学可采取班级、小组、个人、团队协作相结合的方式;要开发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相结合的课件以及带智能测试、评价的多媒体或网络式教学、考评软件;探索集知识、能力、态度于一体的多元化综合评价方法。

3. 搞好信息技能的培训

许多高校教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现代信息技术, 在信息能力方面先天不足, 没有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和网络技能,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十分有限, 因此高校要积极提高教师的信息技能。高校要从实际出发, 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教学资源, 对教师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信息技能培训, 要有针对性地开设信息技能培训课程。培训课程应着重以提高教师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以及综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为目标, 可采取岗前培训、在职培训、专职进修以及自发研修等多种形式。

4. 依托图书馆开展数据库培训

当前, 高校图书馆都十分注重文献资源的建设, 购置了大量的数据库和数字文献资源。高校应依托图书馆对教师进行信息检索和利用数据库技能的培训。图书馆应定期对教师进行信息检索能力的培训, 让教师认识到信息资源的重要性, 并能熟练掌握各种检索语言、检索工具、检索手段、检索策略;经常举办各类数据库讲座, 让教师能熟练使用本专业的数据库并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资源。

5. 提高教师的信息道德修养

高校应给教师开设信息道德的相关培训课程, 讲授有关法律、知识产权等知识, 使教师在采集、加工、存贮、传播和利用信息等活动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自觉做到尊重知识产权, 不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不盗用别人的智力成果;在引用别人的成果时, 一定要注明出处;尊重个人隐私, 不窥探别人的文件, 未经许可不能使用别人的计算机资源;遵循信息法规, 抵制各种不良信息;不传播虚假有害的信息, 不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不使用或拷贝自己没有支付费用的软件;不使用盗版软件。教师只有自己拥有良好的信息道德修养, 才能成为学生的表率, 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高尚的创新人才。

6. 高校要完善相关的制度、政策

高校要把提升教师信息素质落到实处, 既要有硬性的管理制度加以约束, 又要有软的政策加以鼓励。因此, 高校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考核评价机制和激励制度, 做到负责有专人、培训有记录、后续有跟踪、工作有成效、经费有保障、考核有依据、激励有政策, 特别是要把教师信息素质的提高与职称评定、岗位聘任、工资晋升、评优等工作挂钩, 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保证教师信息素质的提高。

五、结语

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教师的信息素质决定着创新教育的成败。为此, 我们应加强培养和提高高校教师的信息素质, 并通过教师的潜移默化作用影响学生, 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从而在国际社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黄松青.论高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J].情报探索, 2010, (7) .

[2]吴陈, 陈建学.高校教师信息素养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10) .

[3]王惠.高校教师信息素养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内江科技, 2011, (1) .

[4]张礼芳, 施建林, 袁国麟.教师信息道德的培养策略探究[J].中国西部科技, 2011, (9) .

3.高校信息人才培养 篇三

【摘 要】地理信息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已经广泛地应用到了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因此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型的GIS专业人才。本文从专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和模式等方面对高校GIS专业人才培养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人才培养;策略

0.引言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是一门融多种先进技术于一身的综合和集成的信息技术。自GIS技术问世以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已形成了地理信息产业。GIS技术同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一样,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已经广泛应用到了政府决策、资源管理、城市规划、防震减灾、环境监测、基础设施管理以及位置服务等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GIS应用的广度将逐渐拓宽,深度也将逐渐加深,市场潜力巨大,因此未来人才市场对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将逐年提高。

1.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及对GIS人才需求

1.1地理信息产业发展

地理信息产业是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国际公认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由简单的地理要素和空间信息的查询转变为智能化辅助决策型的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由通用管理功能向专业功能方向发展。目前,地理信息产业在国际上表现出市场规模大、技术发展迅速等特点。全面构建数字中国需要地理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地理信息产业在我国进入了发展的关键期。

1.2 GIS专业人才社会需求

根据工作内容,GIS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从事GIS关键技术与基础理论研究工作;二是从事GIS软件开发及项目管理工作;三是特定领域GIS应用者。GIS 多元、多层次的应用格局使得GIS人才培养体系也呈现出多元化、层次化的发展格局。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地理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GIS人才的需求将不断扩大,同时对GIS人才的职业素质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2.高校GIS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2.1合理定位,建立健全领导机制,提升专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

构建数字中国、数字城市、建设天地图网站需要地理信息技术支撑,因此需要大量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人才。开设GIS专业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合理定位,确定培养目标,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策略。成立由企业、行业专家、教学管理人员、专任兼职教师为成员的指导委员会及专业建设领导小组,从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加以指导,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地理信息产业发展,高校应提高对GIS专业的重视程度,在政策及经费投入上给予支持。

2.2基于市场定位,设置灵活的课程体系

为了让GIS专业学生能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必须基于市场定位来调整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程,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高校根据自己所依托的学科有侧重地设置专业核心课程,突出自己的强项。GIS领域知识和技术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应及时调整,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动态实施,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适宜。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强教材建设,积极编写校本教材,着力建设精品课程,开发网络课程。

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GIS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教师中年青教师占多数,缺乏工程实践背景,而且一些教师是从相关专业转行过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GIS人才,就应把提高GIS专业教师的素质放在重要位置。通过组织教师在职进修、培训、参加学术会议、定期指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等手段,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专业能力强、教学水平高、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有较高科技开发服务水平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2.4加强GIS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性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离不开专业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因此实验条件成为该专业开办的决定性因素。加强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实践教学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探索开放性实验室形式, 提高实验室利用效能。黑龙江省建设了全国首家地理信息产业园,为高校GIS专业人才提供了实习实训基地。地图、航片、卫片等图件和影像资料和专业软件作为该专业教学必须的基础资料,应加大购买力度,为实习实训提供保障。

2.5改进GIS教学方法和模式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采取多种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化学习、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等。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可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任务驱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给学生提供课外讲座、网上教育资源,同行业技术人员进行技术交流,鼓励学生参加GIS大赛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3.结语

GIS作为新兴产业,需要拥有扎实专业知识,具备熟练操作技能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高校应根据自己所依托的学科进行专业建设,设置灵活的课程体系,提高专业教师的素质,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钟耳顺,刘利.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现状分析[J].测绘科学,2008,23(1):17-20.

[2]李满春,戴崴巍,赵勇.GIS专业人才的素质特征、知识结构与培养方案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2):26-29.

4.高校信息人才培养 篇四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信息化系统建设初探

摘要:目前,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电脑及互联网的普及,学生党员的学习方式、人际交往方式、组织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党建工作原有的工作方法和平台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暴露出诸多的缺陷和不便,党建工作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本文以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党建信息化系统建设为例,积极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工作新途径。

关键词:高校;党建;信息化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高校学生党员是我们党组织中富有青春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学生党组织基层建设工作已成为了我们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党的基层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创新活动内容方式,找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当前,随着互联网、移动电话、电脑等在高校中的广泛普及和应用,依托新技术在大学生中开展党建创新工作,积极推进党组织工作信息化,已成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一大着力点。信息时代,掌握高校学生党建的主动权,建立学生党建管理信息化系统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学生党建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随着大学生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党的力量不断增强,以往针对少量学生党员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出现了一些不适应,这些不适应的产生大大影响了党建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亟待一种更加适应当前形势的更科学合理的工作模式对以往工作经验进行更新及补充。

1.信息系统在教育内容上具有广泛性及时效性

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人际交往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地变化,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途径也亟需拓展。以往的教育以开会学习讨论为主,形式过于刻板;学习资料仅靠报刊杂志、复印资料,学习内容较为枯燥,且由于传播途径所限,这些学习资料信息滞后严重,失去了最有力的学习时机,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党员的学习需求。在信息化系统上传递资讯快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高效、灵活、便捷的采取多种教育模式,是青年人最喜闻乐见的学习渠道之一。重要讲话或宣传片的视频资料、学习材料的在线阅览及下载、重要的通知通告等板块都可以将以往平面式的学习方式变成立体的、多元的,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教育模式。

2.信息系统在学生党员的考察测评方式上具有便捷性

目前大学生党员的数量大大增加,其教育、管理及考察的工作量急剧上升,尤其对于新发展党员较为集中的2、3年级的党支部中,预备党员的考察工作、党员的思想汇报的收录整理及保存工作、群众座谈会工作、民主评议工作等的工作量及工作范围比以往都有较大增

加,仅靠手工操作效率不高,在测评结果的数据统计及分析工程中又容易出错。信息化系统可以通过高效、便捷的信息处理技术,将人工操作变为自动化程序,实现了学生党员培养及考察信息的实时统计及更新,解放了人力,提高了效率。

3.信息系统在积极分子的教育、培养及考察工作上具有实录性 积极分子数量的大幅增多,也给传统的教育、培养及考察模式带来很大挑战。有个别积极分子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地上交思想汇报,有的班主任意见甚至由学生干部起草后班主任签字应付了事,有的《积极分子培养考察表》中联系人若干次的谈话记录是一次性赶制等问题的出现,都要求我们必须要有一个监督系统可以按时间顺序真实地记录每个积极分子培养的全过程,实现对积极分子本人的鞭策、对学生党员骨干的监督、对做党务工作教师有效管理的帮助。信息化系统可以在此充分发挥电子信息的优势,利用积极分子数据库模块实现对每一位积极分子培养历程的真实记录,为党员发展工作保驾护航。

4.信息系统在党员与积极分子的组织生活的开展过程中具有丰富有效性

目前各个支部的党员数量较多,组织生活多集中在室内进行学习讨论,有时为丰富学习形式也会组织到烈士陵园、一大会址或嘉兴红船等地进行参观学习。这样传统的组织生活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室内的学习讨论形式单一,长此以往效果不佳,外出参观则费用不菲,行程中的安全性无法保障,且随着大学生实习实践活动日趋丰富,支

部党员有时出国出差或长期在外地做实验,无法参加校内的组织生活。信息化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党员同志们可以开展网上组织生活。网上组织生活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而且经济实惠、几乎不需要任何支出,外出的学生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共同参与,可谓一举多得。5.信息系统在党建工作的传递过程中具有持续性目前,大多高校都采用低年级建立党小组、中间年级以年级或系为单位建立党支部,到了高年级随着班级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各个党支部又划分成以班级为单位。一个学生党员从入校到毕业有的要经历3个甚至4个党支部,这对支部事务处理及党员培养的连续性造成很大影响,信息化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借用信息系统中的“党务通”等功能可以及时准确地对各个新支部的骨干进行岗前培训,而且对于以往最为棘手的党员流动后带来的培养考察资料交接的难点也可以在信息程序上得以轻松解决。

6.信息系统在党员民主权利的行使中具有保障性

每位党员的民主权益都应得到很好的保障,其民主权益包括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但目前党内信息公开的途径一般只是采用张贴等手段,党员发展、转正等信息的公示影响面有限,有时受到条件限制,出差出国的学生党员增多或者遇到节假日等,公示的信息就更难传递到每个人。有时还会遇到一些特殊信息要求只在党员内部进行传达,这样的信息往往不便张贴,采用口口相传或电话等形式的传递就更为低效了。利用信息系统就大大增强了公示覆盖范围,不

受场地限制,只要打开信息系统页面就可以完全了解党务信息,更好地保障了党员的民主权利。

二、学生党建信息化系统建设整体构思

鉴于大学生党建信息化系统的重要性及其诸多的功能优势,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党总支在以往工作的积累和不断的探索中构建了大学生党建信息系统。

1.学生党建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内容

本系统内容设置为三大板块,即信息交互板块、数据库板块及在线活动板块。信息交互板块的内容基本在网站的首页展示,是对党员及积极分子的教育及通告的窗口;数据库板块是用户登录后使用的内容,是对党员及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的写实记录;在线活动板块实现了在网上过组织生活的功能,是党员进行组织学习的又一新载体和模式。

2.学生党建信息化系统的管理模式

系统的管理分为三级用户管理:系统管理员、党支部管理员和普通用户。系统管理员拥有最高权限,可以管理系统内的所有用户信息,并对其进行修改、统计及分析等处理;可以对整个信息系统的各个功能进行实时更新并维护其正常使用。党支部管理员主要维护本支部的基本信息,如网上党支部活动的组织开展、支部风采展示、支部党员及积极分子录入信息的核实及确认等,但无权操作其他支部的信息。普通用户即为各个支部的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普通用户可以以学年

为单位,填写每学年自己的个人情况,如学习成绩、取得的各种荣誉等,并将党组织对自己的一步步培养进行在线记录,如申请入党时间、读党校时间及成绩、发展、转正时间等,普通用户将个人信息录入完毕并检查无误后可由系统提请支部管理员审核,待审核批准后便成为个人培养的正式记录。普通用户中的党员还可以参加本支部组织的网上组织生活,可以在线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以上传学习资料与同学们共享。

3.建立学生党员基本信息数据库

数据库的建立是解决党员及积极分子数量增多带来的一系列工作难点的有力解决方式。数据库内的信息条目包括学生的姓名、学号、生源地等十几组数据内容,为减少手工输入的出错率、提高工作效率,本系统需要得到学校学工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引入了学工部的学生信息数据库,由系统自动提供已有数据,其他所需数据再由用户自行输入。

三、学生党建信息化系统建设具体构架

针对新时期高校学生基层党建工作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学生党建信息化系统经过实践与探索,设计了新闻发布子系统、学生中心子系统、教师工作平台及实时交互平台四个模块。

1.新闻发布子系统

新闻发布子系统包括组织机构、通知快讯、组织生活、党校信息、公示、专题活动、党务通及资料下载等功能。“组织机构”主要是介

绍学院学生党总支下属各个学生党支部的具体情况及简介;“通知快讯”功能主要是针对党员及积极分子进行信息及新闻的及时发布;“组织生活”是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特色的网上组织生活,支部内的党员不需要集中在一个室内进行学习讨论,可以在网上针对支部组织的学习内容进行在线交流,还可以上传自己准备的文字及图片等格式的学习资料与同学共享,支部管理员可以对党员的发言内容进行在线管理,并正确引导大家的学习讨论,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党校信息”是针对每学期一次的学院党校专门设立的模块,对党校的学习情况及信息进行跟踪发布;“公示”是对党员发展、转正等环节公示范围的扩大和补充,将公示内容放到网上是对党务公开的巨大推进;“专题活动”是一个预留模块,根据不同时期党建工作的不同热点及重点进行设置,如改革开放三十年主题、科学发展观主题、建国六十周年主题等主题教育都可以利用此板块空间开设;“党务通”中将党的组织建设工作中的一些特点及要求逐一进行讲解,帮助党员及积极分子熟悉并掌握,如“党员发展程序介绍”、“如何写入党申请书”、“如何写思想汇报”、“支部大会组织流程”等;“资料下载”是无纸化办公的工作需要,通过公共资源的网络共享,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将一些通知、表格等内容挂在网上供学生们广泛使用。

2.学生中心子系统

学院所有在籍学生党员和提交入党申请书成为支部培养的入党积极分子都可以通过学号和密码登录进入学生中心,对自己的相关信

息进行记录和修改。学生中心的具体栏目设置包括:成长记录、学年情况、支部活动、支部管理及密码修改。“成长记录”包括该学生的思想汇报、学习及工作表现的成长历程和当前的状态,如申请入党日期,列为积极分子日期,党校学习起始日期及成绩,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登记表、入党日期及入党介绍人,中期考核日期、预备党员考察表及转正日期等,学生可以编辑已完成的阶段信息并提交,等待支部管理员的审核,一旦审核通过,将生成一条状态记录,以备系统管理员进行统计及管理;“学年情况”是由学生本人以学年为单位将自己的情况通过该界面进行填写及提交,并保存在列表中,用于自己及支部管理员查询。学生保存自己的学年情况后,在后台管理访问界面中就可以查询到相应的内容,成长记录和学年情况的统计为党员发展工作提供了准确可靠的依据,支部可以根据积极分子的培养进度及其现实表现有针对性的甄选培养成熟的积极分子发展入党;“支部活动”功能是使每位党员登录后从该窗口进入组织活动界面进行实时在线交流;“支部管理”功能只对具有支部管理员身份的学生开放,用于创建组织活动,并对整个党支部的建设进行管理,支部管理员的指定由系统管理员完成“;密码修改”可由该页面功能进行登录密码的修改。

3.教师工作平台模块

教师工作平台模块即为后台管理,是系统管理员对页面的整体调整及对学生数据的管理和查询。其中包括网页内容管理、支部管理、学生数据、查询统计及学年情况功能。“网页内容管理”包括了所有

页面内容的发布和修改的各种操作功能,对新闻发布子系统各个模块内容的充实和修订都是通过此模块完成操作;“支部管理”模块的功能设置不同于支部管理员权限中的支部管理工作,该功能用于实现支部的创建、删除、修改(编辑)以及支部活动情况的查询等重大调整,同时支部书记需要按时提交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意见等信息;“学生数据”提供给系统管理员对学生信息的查询和修改功能,如新生数据的导入、指定学生所属支部等功能;“查询统计”提供的功能包括递交申请的学生数据、积极分子学生数据、党校毕业学生数据、预备党员学生数据及正式党员学生数据等,该功能可以帮助系统管理员将整个学生党总支的全体党员及积极分子的总体情况尽收眼底,数量再大、情况再复杂也可以进行准确统计及分析;“学年情况”用于查询学生一年的情况,这些信息由学生登陆后自行登记并上传,提供给教师查阅。

4.实时交互平台模块

实时交互平台模块即为网上组织活动模块,可以实时发言、可以上传发言稿还可以分享学习材料。组织活动由学生中的支部管理员创建,每位支部内党员在网上组织生活开放时间内登陆自己的ID,就可以与支部成员进行实时交互。同时信息系统的主页面将对活动情况进行同步更新,非本支部党员或积极分子可以在不登陆的情况下进行浏览,共同学习。

四、结束语

5.高校教师信息管理系统 篇五

教师一直是学校各项工作的重心,虽然说教师的活动应紧密围绕教学和科研活动,但在整个学校的各项活动中,教师始终起主导和支撑作用。及时地评价教师、学校领导及时地了解全校教师教学情况、科研活动以了解在教师中普遍存在的各种问题,研究教师个体和教师群体的特点和发展、变化趋势,对于我们充分利用教师资源,为学校的建设和学生的培养,配套学校的分配制度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决定建构教师综合数据库系统。由于教师的工作主要涉及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因此我们认为教师综合数据库主要涵盖人事部门、教学部门、科研部门要素。1 处理对象

教师基本信息管理:教工编号,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出生日期,民族,政治面貌,入

校日期,毕业院校,职称,所属教学组

教师部门管理:部门主任,工作安排

教师常规教学工作管理:教工编号,教学计划,教师教案,成绩考核,教师课程,教师公

开课,论文著作,科研项目,工资薪酬

教师课程安排管理:教工编号,教师姓名,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授课班级 教师公开课管理:教工编号,公开课编号,公开课名称,公开课时间,授课对象 教师论文著作管理:教工编号,论文著作编号,论文著作题目,发表时间

教师科研项目信息管理:教工编号,项目编号,项目名称,研究成果,发表刊物 教师薪酬信息管理:教工编号,教师姓名,职称,工资,红利处理功能

通过实际调查,要求本网站具有以下功能。

 系统具有良好的人机界面

 如果系统的使用对象较多,则要求有较好的权限管理。

 全面展示高校教师的信息。

 信息分类显示,方便用户使用。

 系统最大限度地实现易维护性和易操作性。

 系统运行稳定、安全可靠

 能够查询、修改、删除、更新等

3安全性和完整性要求

1)安全性要求

系统安全性要求体现在数据库安全性、信息安全性和系统平台的安全性等方面。安全性先通过视图机制,可以设置密码来限制别人访问系统的视图,这样可提供系统数据一定程度上的安全性,再通过分配权限、设置权限级别来区别对待不同操作者对数据库的操作来提高数据库的安全性;系统平台的安全性体现在操作系统的安全性、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和网络体系的安全性等方面。

2)完整性要求

6.高校人才培养计划 篇六

1.遵循规律性。坚持系统培养理念,整体统筹各学段,理顺各学段的功能定位与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

2.注重整体性。着眼完整人的成长,整体统筹各学科,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

3.体现协同性。整体统筹各类教育阵地与教育类型,实现协同联动,构建协调一致的育人环境。

二、具体措施

1.实施三段联动战略,深化落实贯通培养

着眼于新的高考形势和学生的未来发展,解决各年级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各自为战的.问题,在创新人才落实三段联动责任制,促进我市创新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更加科学有效。

一是根据学生在各年级的年龄特征、学习心理、学习任务的不同,将三个年级学生应养成的创新习惯、需掌握的创新技能和应形成的创新能力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各学段的教学任务,做到三段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加强学段间教学内容衔接的研究,协调三个学段的工作步调,实现学段教学和研究力量的优势互补和各种教育资源的共享,发挥学段统筹协作的整体集成效益。

二是确定具体任务。根据学科教学的特点,统一制定提高创新能力的战略规划。跟踪最新教改成果,提出具有前瞻性的学科教学发展意见。开展三个学段学科贯通培养等重大课题研究。统一组织有关的创新教育活动,为课堂教学提供正确的导向。发现与解决影响创新教育发展的问题,确定重点研究课题。

三是落实段联动措施。建立由三个年级教研员组成的学科创新教育研究小组,实行首席教研员制。组长在学科教研工作中要起核心作用,发现问题、设计活动,组织领导本学科其他各学段教研员和教师进行教研教改。分学科制定三段联动工作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开展研究工作。创新教育研究中心和教研室对学科创新教育教学联动的情况每半年考评一次,主要是对学科组提出的研究问题、开展的研究活动、研究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学科组内实行捆绑式考核,纳入教研员学科负责制。

2.建立创新潜质学生数据库,联动跟踪培养

创新潜质学生是创新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具有浓厚兴趣、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能力的学生,对于潜质学生加强跟踪管理有利于他们的良好的后续发展,同时能够发挥积极的榜样作用,使创新学生群体不断壮大。

一是学校从创新课程落实及创客大赛、实验技能大赛、科技节、艺术节等活动中,通过数据跟踪分析,发现创新潜质人才,形成潜质学生数据库并及时跟进培养,并推荐参加市级以上创新教育活动。市创新教育研究中心通过搭建各类竞赛活动,对学校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进行筛选,建立市级数据库,推荐参加省级、国家级创新活动。

二是学校通过数据库关注潜质学生发展动态,结合人生规划课程,及时与市创新教育研究中心、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等做好沟通,为学生后续发展搭建桥梁,为高中、中职学校提供创新潜质的学生,同时学校结合自主招生政策,为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升入高校牵线搭桥。

3.出台贯通培养实施方案,提供政策保障

出台加强中小学创新人才贯通培养实施方案,确保人才贯通培养工作有政策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级相关部门联合成立中小学创新人才贯通培养工作领导小组,安排1名局领导分管中小学创新人才贯通培养工作,确定创新教育研究中心负责中小学创新人才贯通培养的管理和业务指导工作。同时,各中小学校要有1名校级领导分管创新人才贯通培养工作。

二是保障经费投入。教育局将中小学创新人才贯通培养经费列入预算,重点支持科技教育资源、基地建设、设备设施购置、科技竞赛活动举办等工作。各学校在公用经费中安排创新人才教育经费,重点用于活动耗材的购置、活动资源的引入、校内外活动的实施。

7.高校信息人才培养 篇七

一、XBRL纳入我国高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 XBRL在我国的实务发展需要

1.我国已成为XBRL国际会计组织的正式会员。 2006 年2 月, 证监会信息中心、保监会信息中心、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 中科院研究生院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和上海证券交易所联合发起成立 “XBRL中国地区组织促进会”。 通过促进会不断的努力, 200年12 月3 日, 在加拿大举办的国际会议上, XBRL国际组织对全世界宣布XBRL中国地区组织正式成立。 201年5 月6 日发布, XBRL国际组织批准XBRL中国地区组织成为正式地区组织成员。

2.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较早就开始了XBRL的应用进程。 2005 年9 月, 上海证券交易所自主开发的中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分类标准, 成为我国第一个获得XBRL国际认证的分类标准。 2005 年4 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为XBRL国际组织的会员, 这是我国首次、也是唯一一家以直接会员身份加入XBRL国际组织的单位。 深圳证券交易所于2005 年月发布了基于XBRL的 “上市公司定期报告制作系统新版1.0”;2005 年月深交所发布 “XBRL应用示范”, 实现了在网站上展示“深证成份股指数样本公司的年报实例文件。

3.我国一直在探索推动XBRL在国内各行各业的应用。 2009 年4 月财政部发布了 《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 》;2010 年10 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国家标准公告 《 可扩展商业语言 (XBRL) 技术规范第1 部分: 基础 》《可扩展商业语言 (XBRL) 技术规范第2 部分: 维度 》、 《 可扩展商业语言 (XBRL) 技术规范第3 部分: 公式 》 和《可扩展商业语言 (XBRL) 技术规范第4 部分:版本 》;财政部发布了 《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 两套标准的发布, 标志着我国以XBRL应用为先导会计信息时代的来临, 意味着我国进入了XBRL的推广应用阶段。

(二) 会计信息化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

随着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传统的财务报告的编制模式和手段必然要被XBRL技术替代。 当XBRL成为财务报告呈送的必要手段时, XBRL必然要为大多数会计人员所掌握, 如果不能做到对XBRL的基本理解, 就不可能正确恰当的运用。应用XBRL以后对会计信息系统实施控制将会是会计人员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 而这些控制程序内容的设计和执行, 责无旁贷地落在公司会计人员身上。由此可见当XBRL实践时, 会计人员必须掌握XBRL的基本技术原理和分类标准以及基于XBRL的信息报告系统的操作技能。

(三) 我国高校实施XBRL教育的客观环境已基本形成

一是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颁布, 为基于XBRL的会计信息披露创造了良好的客观环境, 也为XBRL标准的制定确定了明确的框架和依据, 为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目标和依据。二是XBRL在我国的应用环境日趋成熟, 上交所和深交所网站中XBRL格式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也可为教学演示提供素材, XBRL教学实验数据容易获得, 为高校开展XBRL教学活动提供了可行性。三是目前我国高校会计电算化教学软件用友、 金蝶等的后台数据库Sql Server提供厂商及微软等均支持XML技术, 可以在Microsoft Office下生成XBRL数据文件, 包括如何导入分类标准、生成实例文档等, 为会计专业学生掌握XBRL技术提供了方便。四是随着XBRL在我国的应用和推广, 制定XBRL相关标准的客观条件已初步具备, 无论是从网络技术平台还是开发工具、 实例研究等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这为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

二、 基于XBRL的会计信息化人才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一) XBRL会计信息化人才需求

基于XBRL技术下, 财务报告的内容将大为扩展, 并实现实时披露, 对会计人员的技能要求将从传统的对数据进行组合、分类、报告转变为评估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并及时向他们提供相关的信息。 因此XBRL的出现给会计职业界和会计人才需求带来了较大的挑战, 会计信息供应链上每个环节的利益相关者都受到影响, 使他们的工作方式、工作效率等发生变化, 同时也对人才需求带来深刻的变革, 从XBRL技术应用实践来看, 可以将基于XBRL的会计信息人才的需求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层会计操作人才;二是中层财务管理人才; 三是高层系统维护和开发人才。

(二) 基于人才需求确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上述XBRL人才需求的三个层次, 介于目前我国还是处于XBRL应用的初级阶段, 对XBRL的应用还不够深入和广泛, 为了满足社会对于XBRL技术人才的需求, 进一步应用和推广这一新技术, 我们认为, 应该把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在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 即基层会计操作人才和中层会计管理人才上。

1.立足于对XBRL技术基本知识的掌握和相关应用软件的使用。 知识体系的设置应该与现有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结构紧密结合, 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应从学生先修课基础和专业背景出发, 将XBRL技术作为会计信息化课程的一个常规组成部分, 让学生熟练掌握XBRL技术, 培养既精通财务、会计等经济管理相关知识, 又掌握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会计人才。

2.基于XBRL技术应用和财务管理视角, 培养财务分析人才。 首先, 了解XBRL的基本知识, 能够利用基于XBRL的软件工具从证券交易所或相关的网站提取XBRL格式的实例文档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提高财务信息的分析和应用能力。其次, 熟悉XBRL的分类标准、 技术规范、 实例文档的格式、存储、传递和信息输出的方式, 以及信息处理的流程和控制环节, 掌握基于XBRL的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原理, 能够对XBRL信息报告系统进行维护和管理。

三、 高校XBRL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内容

我国高校有关XBRL的课程开设与实务发展相比已相对滞后, 应加强对XBRL教育的研究, 在高校本科中增设XBRL课程, 作为会计专业的必修课, 培养实用型人才。

(一) 设置XBRL课程

XBRL课程主要是围绕XBRL的基础概念、基本技术原理来展开, 可分为初级课程和高级课程。 初级课程主要让学生掌握XBRL基本原理、 技术规范和信息生成。 内容包括:XBRL的基本概念、技术基础、语言特征、数据字典、实例文档、信息生成流程、XBRLTaxonomy和XBRL Instance解析、XBRL基础模式文件解析、 数据完整性和机密性等。 初级课程重点在于认识XBRL在信息供应链中的角色XBRL应用软件的操作和XBRL会计报告如何生成, 验证确认以及应用XBRL解决商业问题。 高级课程包括XBRL分类标准、XBRL信息系统结构和原理、XBRL信息检索与分析XBRL系统维护与开发, 以及XBRL相关内容, 如XML和HTML等。 这类课程一般需要有XBRL初级课程的基础, 也需要具有一定计算机知识、财务知识背景。

(二) 开展XBRL实践教学

在XBRL实践教学中, 可以专门设计用于实践教学的案例, 最好是真实的公司案例。 一是使用网上公布的以XBRL形式提供的公司会计信息进行分析, 二是到使用XBRL技术的企业调研采集实际案例。 通过适当的实例, 让学生通过上机的方式, 浏览和编辑XBRL分类标准, 阅览和生成XBRL实例文件, 通过真实、精确的XBRL格式财务报告分析, 使学生理解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内涵, 认识XBRL标准化格式财务报告生成过程, 不但有助于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编制符合XBRL分类标准的财务报告的实际操作技能。

(三) 与会计课程衔接和整合

首先, 没有开设XBRL课程的高校可以给学生开发相关培训课程, 开设XBRL相关的学科知识和技能讲座, 如XBRL概念框架、XBRL技术标准与分类标准等, 让学生对XBRL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其次, 把XBRL与会计课程衔接起来。 XBRL与高校会计课程的整合应当随着学生掌握会计概念的广度深度而慢慢增加, 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在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中, 应当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安排不同的侧重点来讲解XBRL知识, 在引言性课程中应包括对XBRL知识体系的宏观把握, 而在更高级的专业课程中XBRL知识应当以细节为导向, 让学生全面掌握如何对明细分类账或经济交易事项的数据进行规范和制定标准, 用XBRL数据标签表示财务数据, 培养学生对XBRL信息报告系统建立和维护的综合能力。 通过在会计学专业结合传统财会必修课程及计算机课程开设XBRL课程, 进行不同侧重点的讲解, 有助于学生掌握XBRL技术框架、分类标准及基本技术原理, 培养其应用和维护基于XBRL财务报告信息系统的操作技能。

四、 高校XBRL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方法

(一) 强化师资力量

XBRL的专业性和开放性对教师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既懂会计业务知识, 又了解XBRL技术的复合型师资。 目前我国最缺乏的就是权威的XBRL技术的专家和师资, 所以, 构建复合型师资知识结构是在会计信息化中推进XBRL教育师资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 从事XBRL教育培训的教师, 需要对XBRL标准国际发展和应用状况、国外其他地区组织XBRL的实施案例的情况进行追踪, 密切关注世界各国对XBRL研究的动向和成果等。有必要对高校师资进行XBRL相关内容的培训, 培养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型会计教师, 让教师真正把XBRL应用到每个相关课程中去, 一方面要求他们在理论上进一步深造, 到国内外比较成功的会计企业进修学习, 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支持教师参加会计实践活动, 增强会计实践能力。

(二) 改进教学方式

1.大力推广网络辅助教学。 依托学校校园网平台, 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体系结构, 设计XBRL课程的网络辅助教学系统, 系统主要是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 为师生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利用本系统, 学生可以进行课程学习、上交作业、在线测试、提问交流等学习活动;教师也可以完成教材内容的发布、布置作业、试卷设置和答疑、公告管理等教学活动。网络辅助教学系统, 极大地拓展了课堂教学的空间, 从而更好地满足了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需求。

2.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诱导、决策等功能的新型教学法。 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其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习的主动性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XBRL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生掌握对于更多高级应用问题的分析、判断、处理能力。 有针对性的案例分析是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有效手段。 例如对于XBRL成熟度的分析、不同分类标准的比较和评价不同行业的扩展分类标准问题、 特定应用模式的评价等。 针对特定问题或开放式的设计案例及真实案例是最好的方式。

3. 广泛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 目前获取XBRL教学资源最便捷的途径就是网络, 如, XBRL国际联合会的网站 (http://www.xbr.lorg.com) Bryant大学的XBRL教育资源中心 (http://web.Bryant2. edu/xbr) 等网站上就提供了丰富的XBRL教学资源, 包括:XBRL基本概念和技术基础XBRL和XML案例研究、XBRL财务报告示范演示, 这种演示向用户提供了基本的实例, 说明商业报告供应链如何从互联网、XBRL和其他相关工具转换而来并以一种更有效的方法向投资者提供现时的报告信息、XBRL的研究成果、XBRL最新进展等等。 除此之外, 国外还出版了一些有关XBRL的专业书籍, 有关XBRL的文献也在日趋增多。最后, 还可通过系统地组织学生应用XBRL技术模拟实际企事业单位会计实务, 让学生通过XBRL的实例来掌握如何标记财务信息, 使学生具有能建立和维护XBRL信息报告系统的能力。

(三) 加强非学历辅助教育

加强非学历辅助教育, 强化会计职业培训、 会计从业资格认证和继续教育制度。为尽快解决人才紧缺问题应强化职业培训工作, 重视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 加强现有会计人员素质的培训和提高。培训形式可以多样化多层次, 以适应不同的需要。会计职业团体或组织应定期举办XBRL的短期培训, 以便让从业人员尽快掌握XBRL基础知识和技术, 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具体问题。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会计学会的做法, 它的短期培训课程是针对继续职业教育展开的这类培训一般定期开展, 在网上公布开课信息。

五、结语

从XBRL应用的国际环境上看目前绝大多数西方国家均已加入了XBRL标准化组织。 我国台湾地区也制定了台湾XBRL技术标准推动计划, 并积极申请加入XBRL标准化国际组织。 同时, 随着外资企业, 特别是外资银行、保险企业的进入, XBRL的应用已经成为国内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 我国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 必须尽快制定XBRL人才培养计划, 将XBRL理论及技术作为一项重要能力培养要求纳入到人才培养知识体系中, 将XBRL相关技术纳入到会计常规教育内容中, 对会计专业人才进行全方位宣传教育、 系统培养与训练, 使会计人才充分认识到XBRL的重要作用, 主动运用XBRL技术进行报告制作、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 为XBRL的实务发展提供社会需求人才, 以争取在该领域的主导权。 Z

参考文献

[1] .张敏, 朱小平.会计信息化下的XBRL与会计课程整合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 2011, (9) .

[2] .杨周南, 吴沁红, 续葱汉.中国XBRL研讨会综述[J].会计研究, 2006, (8) .

8.高校信息人才培养 篇八

[关键词]民族地区;电子信息;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1-0020-02

一、引言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于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主席强调,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实干苦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武陵山地区是指湘、鄂、渝、黔四省交界地区,此区域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是国家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民族区域经济建设的发展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吉首大学创办于1958年,地处武陵山区,于1997年开办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信息类相关专业,经历近18年的快速发展,已有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和电气工程等信息类专业,为武陵山国家连片贫困地区培养了大量的信息化人才。

二、连片贫困地区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发展定位对信息类专业影响的问题

吉首大学的发展定位为地方性、民族性大学,以研究民族、生态为特色,以生物资源与环境资源专业和林产化工专业为重点,形成了民族、生态、环境科学和经济学为特色的学科群。电子信息类专业的设置是为适应湘西地区对信息技术人才需要设立的,信息类专业需要购买大批实验设备,资金投入量大,学校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明显不足。

(二)信息类产业环境问题

信息技术产业主要分布在珠三角区域、长三角区域、环渤海区域和中西部地区,而在湘西地区,除了电信、联通、移动等企业以外,其他电子信息类相关企业很少。2004年7月成立的湖南湘西经济开发区以矿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制药、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为主要产业发展方向,因此湘西地区缺乏信息类相关企业,导致我校学生在实习、实践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引进高水平教师问题

连片特困地区高校地理位置劣势明显,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现代化程度与大城市相差甚远,工作和生活环境不甚理想,教职工待遇与一、二线城市相差甚远,在利用国内外教育资源、交流合作等诸多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这些因素导致我校难以引进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引进信息工科类高层次人才更难,并且人才流失严重,缺乏学科带头人。

三、连片贫困地区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在大中城市电子信息类专业属于高薪行业,重点院校的毕业生更倾向于在大城市发展,而我校处在武陵山片区,距离湖南省会长沙近400公里,交通不便,导致我校很难引进优秀博士人才。目前解决优秀师资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培养+引进”。“培养”就是要鼓励我校青年教师到“985”,“211”等重点院校攻读博士学位,“引进”就是要以特殊政策来引进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校师资水平的不断提高。鉴于学校目前的财政水平不高,我校的优秀信息类师资人才还是以“培养”为主。经过10多年的建设,我院现有正副教授及相当职称的20余人,博士20人,先后有2人获国家和省级优秀教师称号,有4人被评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近5年来,全院教师共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19项,省科技计划等其他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横向课题10余项,师资力量显著提高。

(二)多渠道筹措资金,提高办学硬件条件

为了解决我校学生实验条件落后的问题,学校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依靠湖南省和教育部共建实验室项目,建设了DEA技术、微波技术、DSP技术、程控交换原理等实验室。依靠湘西州财政的支持,建设了电路分析、信号与系统、ARM原理与应用、多媒体技术和PIC技术实验室。依靠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建设项目,建成了嵌入式与移动互联网实验室、公共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软件工程综合实验室、网络工程综合实验室、现代电子技术实验室,利用Proteus和MATLAB软件搭建虚拟仿真平台。经过多渠道、多方面的努力,现在我校信息类专业98%以上的基础课、专业课都建立了配套的实验室,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以优秀教材和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点,加大专业建设力度,组织精干教师编写优质教材。在教材编写方面,新编了《ARM技术原理与应用》《大学计算机基础》《EDA技术与实例开发教程》《C语言教学案例教程》和《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等科学型、实用型教材。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建设立体化的网络课程,使用网络化教学和管理,网上开放教学课件、授课录像,实现优秀教学资源共享,最大限度方便学生学习和复习。目前已经建成计算机通信与网络、集成电路原理及应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模拟电路、编译原理和数据库原理等校级精品课程。

(四)成立科技创新工作室

为了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培养,促进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与学科竞赛的蓬勃开展,针对信息类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学校成立了软件开发与应用创新、电子科技创新与竞赛等工作室。创新中心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工作室主任负责制。工作室主任由项目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积极开展科技实践创新活动。学校为创新中心提供创新基金,由学生自主管理创新基金,自主研发科技项目。创新中心的项目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1.湘西地区企事业单位提出的研究项目;2.教师承担的纵向或横向科研课题的一部分;3.创新中心自主研发的项目。目前已研发成功的项目有:“基于ZigBee和GPRS技术的智能养老看护系统”“基于ZigBee和GPRS技术的智能远程抄表系统”“基于RFID、GPS和GPRS技术的智能物流管理系统和家庭漏电检测系统”等。在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五)学科竞赛常态化

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素质和协作精神,强化实践课程体系,学校每学期均举办吉首大学电子设计竞赛、信息安全竞赛、“博创杯”嵌入式物联网竞赛、电脑鼠走迷宫竞赛、智能车竞赛、ACM程序设计竞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等学科竞赛,通过举办各类校级科技竞赛营造的氛围来吸引学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对专业课的学习中。针对学生在竞赛中表现出来的不足之处,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达到以赛促教,竞赛与教学的有机结合,同时也为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赛事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我院学生在省级、国家级竞赛中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ACM亚洲区域赛西安站、上海站比赛中勇夺银奖,获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一等奖两项,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四项,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湖南赛区一等奖一项,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系统竞赛三等奖一项,湖南省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二等奖一项、三等奖四项,全国电脑鼠走迷宫大赛全国三等奖一项,湖南赛区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等多项奖励,学院还先后获得湖南省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两项,学院教师获得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工科组一等奖等奖项。

(六)多举措拓展实习渠道

为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针对湘西地区信息类产业短缺,缺乏实习企业的状况,学校到长沙、深圳、北京等地联系实习企业,学校先后与长沙蓝狐网络技术有限公司、长沙飞智益思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深圳马尔斯数码技术有限公司、深圳信盈达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千锋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华点盈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签订协议并挂牌。学校利用人才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为企业输送优秀人才,同时企业也可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共赢,避免以往“打游击”式的实习方式。为保障实习任务的落实,学校给予每个实习基地每年1万元的建设经费资助,严格管理实践经费,对未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或随意变更实践计划的,酌情扣减实践经费,从而保证了实践教学计划的顺利完成。

四、总结

经过多年建设发展,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已具备了一定的办学规模,取得了相应的成绩,但是与国内重点院校同类专业相比还相差甚远,这要求我们结合地方经济特点,最大限度发挥国家对贫困地区的政策优势,最大程度挖掘现有资源,拓展新的办学思路,推动武陵山国家级连片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周小清,邬云文.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湖南西部民族地区“三化”建设人才需求的对接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2).

[2] 何应用,覃焕昌.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与实践[J].百色学院学报,2012(6).

[3] 侯林.信息化条件下侦查实训教学研究[J].大学教育,2012(10).

9.高校网络舆情信息传播管理探析 篇九

引言

随着当前时期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高校网络信息舆论得到不断的发展,尤其在近年来,高校网络舆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就目前高校网络舆论的发展情况来看,由于对网络舆论缺乏有效的监管,导致很多网络舆论突发事件的发生对校园管理造成一定的冲击,从当前高校网络舆论制度建设方面来说,网络舆论的管理并没有对其发展进行正确的引导,而是采用封堵的方式,对不利的舆论信息进行封堵,使得大事化小,小事化无。这种管理方法完全不能适应当高校舆论管理的发展,使得学生的情绪得不到适当的表达,从而造成不利舆论导向的恶性循环。如果对高校舆论管理不加引导,依然采用当前的管理方法,不利于高校舆论宣传以及正确网络文化气息的形成,也不利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管理。

另一方面,当前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与社会的转型时期,社会矛盾显得比较尖锐,高校管理中学生与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关系出现较大的摩擦,尤其是网络舆论仅仅依靠网民自身道德进行支持,使网络舆论资源成为网民发泄不满和随意宣泄的场地。在国家加强对网络舆论监督的同时,需要从网民的心理以及社会现象的具体意向方面进行分析。高校网络舆论管理与高校文化建设和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需要认真对待高校网络舆论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需要从舆论新闻学角度进行分析,对学生心理特点以及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科学规划网络舆论作用的正确发挥。

一、高校网络舆论的发展现状分析

高校网络舆论是建立在学生对于生活和学习环境的评价基础上,并且通过互联网信息交互的方式来达到舆论资源共享的情况。随着互联网资源在高校学生当中应用范围的不断加大,使得网络舆论所具有的影响力更为明显,尤其是学生个人观点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表述,使得消息传播的范围更加广泛。在当前阶段,大学生网络舆论信息主要来自个人微博、空间、bbs论坛、贴吧等,并且成为大学网络舆论的主流表现形式。

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具有随意性、开放性和虚拟性等特点,使得网民在表达自身观点的情况具有随意性特点,将自身情绪以及观点随意发表在网络上,尤其是一些观点的表达具有明显的情绪化以及个人极端思想倾向。这就使得网络资源成为网民随意发泄自己情绪,表现自己思想观念的地方,也正是由于网络资源的这些特殊性质,使网民对网络舆论本身没有责任感,使网络舆论秩序混乱。

近年来由于高校网络舆论方面监管不力,使校园文化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通过网络舆论诱导学生犯罪,或者导致学生自残、自杀的事件屡见不鲜,这使得网络舆论这一虚拟资源对高校学生的实际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由于高校教育制度体系本身存在一定的争议,很多学生看问题的方法不全面,使得舆论表现方式比较偏激,加之社会压力的不断加大,对学生的心理以及生活等方面都造成极大的影响,外部压力的加大使得学生将更多关注放在网络舆论方面,从而导致了学生思想和行为方面出现偏差。

二、当前高校网络舆论管理方面的问题表现

当前网络舆论是高校学生获取社会信息的最主要途径,由于网络思想良莠不齐,很多网络舆论信息表现出极端性特点,使得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出现反叛性特征。又由于网络舆论观点表现的随意性,使得网络舆论观点表现出网民对现实不满的宣泄,这些负面情绪会对网络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和思想意识的形成。

当前时期,高校网络舆论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三个难题:首先是网络舆论中不良信息对网络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使网络舆论资源的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偏离;第二,是网络舆论资源对于学生获取知识方面的需求,在为学生服务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第三,是对网络舆论的管理是当前高校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解决高校网络舆论管理问题必须从网络舆论的发展规律方面进行充分分析,做好网络舆论的引导。

三、加强对高校网络舆论管理的探索

加强高校网络舆论管理是当前时期高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网络资源对于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从法制的高度对网络舆论进行规范监管,同时要兼顾学生的民主意识,体现高等教育的开放性理念。

网络舆论监管需要从新闻学角度进行考虑,在对网络资源进行合理利用的过程中,需要对舆论的新闻定义进行探究,舆论是一种信息传播的形式,而舆论管理对于新闻传播本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需要对网络舆论的进行客观性认知,在顺应时代发展的角度对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和传播机制进行了解,从而加强网络管理体制的建设。

首先要建立一套高校网络舆论监管制度,切实把握好高校网络舆论传播的几个主要环节,对危害学生思想,破坏网络环境的信息进行依法处理,不断净化网络舆论资源,减少不良信息对学生网络舆论资源的影响。

其次是要建立学生网络舆论资源系统,网络舆论能够满足学生对社会知识和日常信息的需要,以引导和支持的方式使学生接受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网络舆论信息,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切实抓好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取向。

第三,要努力完善高校网络舆论化解机制

10.高校安全信息管理机制分析论文 篇十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教师与学生的工作与生活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高校的安全信息管理一方面为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保障了高校的长期稳定发展,因此,加强对高校安全信息管理机制研究,对高校新时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高校安全信息概述

安全信息指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与安全直接相关的各种信息的总和,其包括警示信息、上级命令等多个方面。近年来,我国计算机信息技术得到了极大提升,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安全信息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科研成果的集中地。高校学生与教师整体素质较高,且思维活跃、有深度,因此加强对高校安全信息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更是保障社会稳定的需要。近年来,校园安全事故频发,校园火灾、学生跳楼、学生自杀等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不仅为涉事学校与学生带来了严重的伤害与损失,而且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目前高校师生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加强对高校安全信息的管理已刻不容缓。

二、高校安全信息的基本类型

高校安全信息的管理主要指安全信息管理部门采用多种途径对高校中涉及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其主要包括决策指令型、状态型、棘手型、反馈型四种类型。

(一)决策指令型

决策指令型安全信息是高校安全信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来源于学校行政管理部门以及主管部门,涉及到与高校安全工作相关的各项法律、规范以及会议精神等。此类信息由政府部门或高校主管部门负责传递,对高校安全信息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性作用,且具有强制性,要求高校必须严格按照上级的指导要求落实工作,并接受政府与上级主管部门的核查。高校领导以及安全部门工作人员要对接收的信息进行准确理解与把握,并落实到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

(二)状态型

状态型安全信息是指发生于高校内部或社会中涉及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比较敏感的话题,它是未经过滤的原始信息,能直接体现最初状态。它对时效性要求较高,这类安全信息一旦超过了一定的时效,将很有可能成为无用信息。状态型安全信息能够对高校的发展现状进行鲜明的呈现,并对高校的未来发展做出有效的评估,能够及时发现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威胁,对高校的安全及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安全信息管理部门要对状态型安全信息给予高度关注,充分利用状态型安全信息,将其及时反映到上级管理部门,为上级领导的决策提供必要的参考依据。

(三)棘手型

棘手型安全信息多是在高校安全管理的具体工作中产生的,主要包括教职工与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遇到的各方面的难题,不仅涉及到教学中遇到的矛盾与困难,而且包括了教职工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困难,如学校的食堂安全问题、学生的住宿问题以及各项活动安排等,这些问题与师生的正常工作与生活密切相关,是每天都必须面临的问题,因此必须认真处理好棘手型安全信息问题,确保学校教学工作的有序开展,保障师生的人身安全。

(四)反馈型

反馈型安全信息主要指高校安全管理部门对学校内部或社会中过于敏感话题的态度与看法,这些信息关系着学校的声誉与长期发展,同时也关系着学校师生的安全,因此,高校的信息管理部门要对反馈型信息给予高度关注,通过多种途径搜集信息,获取有效的安全信息资源,并对这些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做出总结,为学校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科学决策提供保障,使安全管理落实到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

三、高校安全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安全信息管理滞后

当前,我国高校正致力于信息化建设,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快,信息平台逐步趋于完善,相应的技术层面问题也得到了有效的解决。然而从当前的高校安全信息管理来看,我国高校安全信息资源流程还缺乏一定的规范性,从信息的获取到存储再到信息的有效利用,都不够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校安全信息管理的有效性。因此,学校要充分把握安全信息管理的各个环节,避免主观臆断,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安全信息进行分析,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与实效性。

(二)高校校园安全预警机制缺乏

作为高校安全管理工作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预警机制的建立对学校的健康稳定发展以及师生的安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贯穿着信息收集与整理、计划制定、决策实施等安全信息管理的全程。而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安全预警机制并不完善,例如信息渠道不够畅通,在对安全信息进行分析与判断的过程中往往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与主观性,甚至导致整个决策方案出现失误。部分高校尽管建立了校园安全预警机制,然而对安全信息的分析能力有所欠缺,降低了安全信息管理的有效性。

(三)高校安全管理部门信息交流不畅

高校安全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以及利用需要完善的系统化流程作为支撑,这是高校安全信息实现有效管理的基础。然而大部分高校的安全管理部门并未建立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各个部门各自为政,很难实现各类安全信息的有机整合与处理,这就使信息的价值大大降低,其在安全管理决策中的作用也难以发挥。

四、高校安全信息管理机制

高校的安全信息管理由多个环节组成,每个环节都是安全信息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安全信息获取途径、安全信息存储条件、安全信息沟通反馈、安全信息有效利用等。

(一)安全信息的有效获取

作为高校安全信息管理机制的首要环节,安全信息的获取不仅是安全信息管理的`必要基础,而且是信息管理与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对安全信息的有效获取。首先,学校安全部门要针对安全信息管理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并选出合适的信息收集人员,收集安全信息主要涉及到学校后勤部门、学生部门以及教学部门等,并将信息及时反馈到安全管理部门,为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另外,在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校可以为教师与学生建立一个完善的安全问题交流平台,并设定专门的信息管理人员对这些安全信息以及师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收集,对这些信息做出科学分析,认真解决与师生利益相关的各类安全问题。

(二)安全信息的存储机制

高校安全信息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与安全信息存储联系尤为密切,只有将安全信息进行有效的存储,才能够为安全信息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首先,高校要建立完善的安全信息管理系统,这其中不仅包括对安全信息的收集,而且要强调对信息的存储与科学利用,在安全信息系统的支持下,高校安全管理机构能够实现对安全信息的有效管理与控制,充分发挥其在高校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另外,要建立安全信息数据库。通常情况下,在收集安全信息的过程中采用了多种渠道,这些安全信息相对零散,必须对这些信息进行汇总,通过安全信息管理人员的筛选与整理,将有价值的安全信息进行汇集,建立数据库,对这些信息进行储存,以便为高校的安全管理提供参考。

(三)安全信息的沟通机制

获取安全信息后,需要针对这些信息建立有效的交流与沟通机制,确保安全信息管理的科学性。学校安全管理部门可以创建一个网络平台,通过该平台实现对安全信息的发布与反馈,需要注意的是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与透明度,这不仅是对大学生权利的尊重,同时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如果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交流机制,高校将很难掌握其运行过程存在的安全问题,进而引发一系列安全事件的发生。因此,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准确把握师生在日常工作、学习与生活的安全诉求,进而给予良好的解决,同时将与学校相关的各种安全信息通过网络传递到师生,确保高校正常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另外,近年来微博、博客作为一种新型的交流、沟通工具,在高校师生的沟通交流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学校安全管理机构可开通微博,通过微博系统发布师生关注的各类安全信息,这一方面有利于信息的传播,使更多人能够了解安全信息,另一方面能够使广大师生提高警惕,树立安全意识,为高校的安全信息管理工作降低难度。

(四)安全信息的科学利用

上一篇:法国留学担保函模板下一篇:二年级《6的乘法口诀》教案和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