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各项资产减值核算的比较与分析

2025-01-12

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各项资产减值核算的比较与分析(7篇)

1.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各项资产减值核算的比较与分析 篇一

新旧会计准则下交易性金融资产会计核算比较

[提要] 2006年2月15日新会计准则的发布取代了以往的旧会计准则,交易性金融资产取代了以往的短期投资。本文简单概述新旧会计准则下交易性金融资产在各个期间会计处理上的不同。

关键词:新旧会计准则;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投资;会计核算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4月7日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概念

交易性金融资产是指企业在购买时便将其定性为出售获利,主要有交易性股票投资、交易性债券投资、交易性基金投资和交易性权证投资等。比如,在二级市场购买的为了赢得收益的股票、债券、基金和权证等。2007年为了和新准则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新增加了一个科目――“交易性金融资产”,取代了原来的短期投资,二者在会计核算中既有相同又有相异。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特点

1、企业在购买该资产时便将其定性为出售获利,且是短期就将其出售,应该是不超过1年的。

2、这项资产在取得时就有能够获取公允价值的活跃市场。

3、该资产因为是短期内就将其出售,所以在其持有期间是不计提资产减值损失的。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满足条件

1、在购买时便将其定性为短期出售。

2、有客观证据显示企业是采取短期收益方法对其进行会计核算和集中管理。

3、是财务担保公司金融衍生工具的一部分,在其中被划分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与在活跃市场不能获取公允价值的权益工具相关,但是不包括需要通过交付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

四、准则介绍

(一)《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和23号》分别在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上用交易性金融资产取代了以往的短期投资,并对金融资产会计处理进行了规范。规定如下:金融资产的划分要适应企业经济业务的要求和特点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1)包括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金融资产;(2)持有至到期投资;(3)贷款和应收款项;(4)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另外,根据准则要求,企业在初始确认时如果已经把某项资产划分到交易性金融资产,则该项资产便不能再划分到其他类资产,同时其他类已经被划分好的资产也不能再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二)具体解析各个会计核算期间交易性金融资产和短期投资会计分录的编制

1、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时,在旧准则情况下,资产的买进按获取时的实际成本计入短期投资账户,包括购入时的买价、税金、经纪人的佣金和其他费用,实际支付的价款中包含被投资单位已宣告发放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的债券利息,计入应收项目核算,如“应收股利”和“应收利息”科目。新准则情况下,公允价值为其初始确认金额按公允价值借记该科目,根据重要性原则所发生的相关交易费用借记“投资收益”,而不是直接计入成本,对买价中所包含的已到付息期但尚未领取利息或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增加“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按所支付的货款,贷记货币资金的三个子科目等。

2、在持有该金融资产期间,旧准则情况下,对于被投资单位所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分期付息、到期还本债券所支付的利息,不确认投资收益直接冲减“应收股利”、“应收利息”或者直接冲减投资成本(此种情况主要适用于资产出售时)。新准则情况下,对于被投资单位已宣告发放但尚未领取的现金股利或被投资单位一次付息、分次付息的债券投资所得的利息收入计入“应收股利”或“应收利息”,确认为投资收益。

3、在资产负债表日,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期末计价,旧准则情况下,在成本法、市价法与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中采用了第三种对其进行期末计价,即公允价低于购入价时(减值)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而当高于购入价时则不作会计处理。在新准则情况下,交易性金融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计价,当市价高于其购入价时,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当市价低于购入价时,则作相对的账务处理。

4、处置该资产时,旧准则情况下,短期投资卖出价格与买入价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当卖出价格高于买入价则贷记“投资收益”,反之则借记“投资收益”。在新准则情况下,按卖出价格,增加货币资金的三个子科目,按该资产的买入价格,减少交易性金融资产,差额贷记或借记“投资收益”,同时将刚开始计入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结转出来,增加或减少“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增加或减少“投资收益”科目。(表1)

五、例题分析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取得。甲公司于2004年5月20日购入乙公司股票500万股,每股1元,其中0.01元为已宣告发放但尚未支付的现金股利。用银行存款支付的各种交易费用为6万元。

旧准则:

借:短期投资 501万

应收股利 5万

贷:银行存款 506万

新准则: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 500万

投资收益 6万

贷:银行存款 506万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期间收益的确认 1、2004年6月20日,乙公司分派现金股利,甲公司收到上述已宣告的股利5万元。

旧准则:

借:银行存款 5万

贷:应收股利 5万

新准则:

借:银行存款 5万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5万 2、2004年7月15日,乙公司分配现金股利2万元,7月31日甲公司收到分配的现金股利。

旧准则:

借:银行存款 2万

贷:短期投资 2万

新准则:

借:银行存款 2万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2万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计价

1、股票跌价:2004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日),该股票的公允价值为488万元。

旧准则:在旧准则情况下,短期投资账面成本为501万元,而该资产此时的公允价值为488万元,下跌了13万元,固提取减值准备13万元,分录如下:

借:投资收益 13万

贷: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13万

新准则:在新准则情况下,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成本为500-5=495万元,而该资产此时的公允价值为488万元,下跌了7万元,故提取减值准备7万元,会计分录如下: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7万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7万

2、股票涨价:2004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日),该股票的公允价值为522万元。

旧准则:不做会计分录

新准则: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账面成本为500-5=495万元,而该资产此时的公允价值为522万元,上升了27万元,即为公允价值产生的收益,会计分录如下: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27万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27万

(四)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处置

1、部分出售:接上述例题,股票跌价情况下,2005年5月20日,企业将该股票300万股出售,所得价款为320万元,款项已存入银行。

旧准则:在旧准则情况下,300万股资产的成本为300.6万,因为提取了7.8万元的减值准备,所出售的收益为320-(300.6-7.8)=27.2万元,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320万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7.8万(13/500×300)

贷:短期投资 300.6万(501/500×300)

投资收益 27.2万

新准则:在新准则情况下,300万资产的成本为495/500×300=297万,因为提取了7.2万的减值准备,所出售的收益为320-(297-4.2)=27.2万,同时还要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结转到投资收益里面去,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320万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4.2万(7/500×300)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297万

投资收益 27.2万

同时:

借:投资收益 4.2万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4.2万

2、全部出售:接上述例题,股票跌价情况下,2005年5月20日,企业将该股票500万股全部出售,所得价款为520万元,款项已存入银行。

旧准则:在旧准则情况下,500万股的成本为501万元,因为提取了13万元的减值准备,所出售的收益为520-(501-13)=32万元。

借:银行存款 520万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13万

贷:短期投资 501万

投资收益 32万

新准则:在新准则情况下,500万股的成本为495万元,因为提取了7万元的减值准备,所出售的收益为520-(495-7)=32万元,同时还要将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结转到投资收益里面去,会计分录如下:

借:银行存款 520万

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7万

贷:交易性金融资――成本 495万

投资收益 32万

同时:

借:投资收益 7万

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7万

(五)部分出售股票以后,继续分配现金股利

1、若股票的公允价值低于成本。接上述试题,部分出售300万股票,2005年12月31日,乙公司继续分派现金股利,每股0.9元。

旧准则:在旧准则情况下,短期投资成本为501-2-300.6=198.4万元,剩余股票的市场价值为200万×0.9=180万元,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账户的贷方余额为13万-7.8万=5.2万元,会计分录如下:

借:投资收益 13.2万

贷: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13.2万

新准则:在新准则情况下,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的账面价值为500-5-297=198万元,而此时剩余股票的市场价值为180万元,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账户的借方余额为-2-7+4.2=-4.8万元,则需要增加交易性金融资产账面成本为180-(198-4.8)=-13.2万元,即减少13.2万元,会计分录如下:

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13.2万

贷: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13.2万

2、若股票的公允价值高于成本。接上述试题,部分出售300万股票,2005年12月31日,乙公司继续分派现金股利,每股1.2元。

旧准则:市价高于成本价值,仍然按照成本价值198.4万元作为入账价值,故不需要调整短期投资跌价准备,会计分录如下:

借:短期投资跌价准备 5.2万

贷:投资收益 5.2万

新准则:新准则情况下是需要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的,需要变动的账面成本为1.2×200-(198-4.8)=46.8万元,会计分录如下:

借: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46.8万

贷: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46.8万

六、结论

从上面的概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二者在很大程度上都做出了改变,二者各有其利弊,旧准则情况下资产的成本一直处于变动的情况,不利于企业查看其历史成本,但却体现了它与时俱进随时间变化。在资产取得时不易体现出投资获得的利润,但是从侧面却反映出这种做账的方式不利于企业篡改利润,有利于体现真实性。在期末计价时,旧准则短期投资发生增值时不作会计处理,不利于反映企业资产价值,但却不会像新准则那样使企业利润增加,在短期投资持有期间对利润总额产生影响。在资产进行处置时,旧准则在股票公允价值高于成本时,仍然按照成本价值入账,不利于反映企业真正的收益,而且在各个期间收益还是亏损,也没有考虑时间因素。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最新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与运用.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3]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中级会计实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各项资产减值核算的比较与分析 篇二

一、会计核算基础的差异

高校是非盈利机构,一般不进行成本核算,但需要制定收支预算,上级单位需要对每年收支进行监督和评估,这一特性决定高校需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进行核算,收付实现制有利于国家财政纪律法规的实施与预算资金的规范收付。 但新制度下每年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确认要求则体现了权责发生制的思想,新制度要求根据本年财政计划直接支付大于实际支付以及本年度授权支付预算指标大于零月账户用款额度下达数的差额均确认为财政补助收入,即当年未使用的财政拨款,也要根据当年的预算先确认为财政补助收入。同时对其他经营性业务也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收入和费用,年末转入事业结余。而企业由于是以盈利为目的,必须精确核算每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费用以确定当前损益,必须严格执行权责发生制。

二、会计要素的差异

高校会计要素由五部分组成:资产、 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会计基本等式为:资产= 负债+ 净资产。企业会计要素由六部分组成: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基本等式为: 资产= 负债+ 所有者权益、利润= 收入- 费用。

在这几大要素中,资产在高校和企业核算中本质都是主体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带来经济利益。负债本质都是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但由于高校资产来源很大一部分是政府投入,因此在资产类别中存在零余额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负债中存在应缴财政专户款、应缴国库款此类专门核算与财政投入资金相关的应收应付关系的特殊会计科目,而企业则不存在此类科目。

其余会计要素则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收入类:高校的收入大部分来源于财政拨款,包括上级财政、同级财政以及其他横向单位的拨款,具有非偿还性。收入的目的是补偿对应活动的耗费,而非盈利性质。高校的其它收入来源还包括类似企业的经营性收入,但相对高校整个收入来源比例较低。企业收入主要来源是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具有盈利性质, 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所有者权益的增加。支出和费用类:高校的支出主要体现在培养高等学历人才,促进教育事业发展以及校园基本建设的耗费上。而企业的费用是为了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所发生的,其支出是为了取得更多经济利益的流入。净资产和所有者权益类:高校净资产由开办时候财政部门以及捐赠者投入,以及每年收支结余的累积和在当年收入中按一定比例提取专用基金积累组成。而企业所有者权益的组成包括投资者注入资金以及经营期间企业的利润或亏损积累,也可能是经营期间接受捐赠的资产。

三、会计科目的差异

在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会计科目的设置更科学、规范与全面,分类进一步细化,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企业会计核算的思想。下面就展开讨论五大会计要素下高校与企业会计科目差异。

(一)资产类会计科目

在新制度下,高校会计增加了“零余额用款额度”、“财政应返还额度”、“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在建工程”。前两个科目是高校会计核算特有的,用于核算国库集中支付业务财政部门批复用款计划的收支账户用款额度以及高校应收财政返还的资金额度。而“累计折旧”、“累计摊销”则是企业会计核算中也存在的, 新《高校会计制度》要求固定资产以及无形资产按月进行折旧摊销,无疑是与企业会计核算的趋同。但在高校会计中,对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是虚提折旧和摊销,因为其计提的折旧和摊销是冲减非流动基金,而非像企业那样计入支出。这样做既符合高校支出核算中预算会计的要求,也能反映资产随着时间和使用程度发生的价值耗费,有利于高校落实“实物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要求,为高校进行内部成本核算提供财务数据。“在建工程”科目虽然在企业和高校都是核算已发生必要支出,且尚未完工交付使用的各种投资建设的实际成本,但高校的投资建设还需要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定期并入到高校大账的“在建工程”中,而企业则没有这一要求。

(二)负债类会计科目

在新制度下,高校会计负债的分类进一步细化,增加了“短期借款”、“应付职工薪酬”、“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 总体思想是把负债细分为长期和短期。 高校和企业在负债类科目的核算思路一致。

(三)净资产类会计科目

在新制度下,高校会计要求在净资产下增加“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的会计科目,更强化财政拨款、非财政拨款和结转、结余资金的分类核算管理。在整个高校净资产会计科目的核算中,更着重反映的是政府部门的原始投入以及在各年度中政府或者其他来源的投入在高校当年教育事业运转后收支相抵的结果。但企业净资产的核算则主要着重于资本的原始投入以及在经营期间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盈利或亏损对所有者权益增减的影响。

(四)收入类会计科目

对收入类的会计科目,高校会计和企业会计核算的原则大体一致,最大的差别是高校收入来源主要是上级或者是同级财政部门的无偿拨付,其余还有经营活动的零星收入。而企业主要收入来源是有偿的经营活动。因此两个主体在收入科目上的设置也因此存在差异,体现在高校会计收入类科目上特有的“财政补助收入”、“事业收入”、“上级补助收入”等。

(五)费用类会计科目

在新制度下,费用类科目删除了“拨出经费”、“拨出专款”、“结转自筹基建” 等科目。由于高校为非营利性的组织机构,支出只是简单的耗费支出,不需要进行成本核算,因此只需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直观地核算支出。但企业会计则要严格按照权责发生制对所属会计期间的成本进行全面核算,以便为经营活动提供正确的成本信息。然而,在高校中,部分经营活动如租金收入、创收部门的经营收入等也要按照企业会计权责发生制的要求进行核算。

四、会计报表的差异

高校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 企业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虽然两者会计报表都是反映主体单位一定时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但高校的会计报表更着重于了解事业发展情况、制定方针政策、为预算的执行情况提供财务数据,并为制定下一年收支计划提供依据。而企业会计报表则着重于了解企业过去的经营活动,评价现在的业绩和决策,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判断经营活动、投资和筹资的成效,为报表使用人提供改善决策的依据。

五、结束语

通过高校与企业会计核算的比较分析,不难发现由于核算主体性质的不同导致其会计制度有不同的特点,核算方法也存在差异,但在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下二者核算思路和方法又存在一定程度的趋同。企业会计对于高校会计的改革和完善也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摘要:为适应高校发展的需要,从2013年1月1日起实行新《高校会计制度》,新制度在高校以收付实现制核算的原则下,参考了企业会计核算的思路对高校会计核算进行改革,文章从核算基础、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会计报表四方面对高校和企业会计核算进行对比,加强对高校会计的研究。

3.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各项资产减值核算的比较与分析 篇三

关键词:制定背景 适用范围 可收回金额确定 资产组 资产减值转回 新旧准则衔接

中图分类号:F2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2-163-02

一、新准则制定背景

在1992年以前,没有任何规定;1992年“两则”、“两制”提出坏账准备,1998年《股份公司会计制度》计提四项资产减值准备,即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2001年《企业会计制度》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即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委托贷款减值准备。

二、新准则适用范围

主要是长期资产:

1.投资性房地产(采用成本模式后续计量)。

2.长期股权投资(对子公司、联营、合营的投资)。

3 固定资产。

4.生产性生物资产。

5.油气资产(探明矿区权益 + 井及相关设施)。

6.无形资产(包括资本化的开发支出。)

7.商誉。

三、确定资产减值金额的基本方法

1.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确认减值损失。

借:资产减值损失

贷:××资产减值准备

2.《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各项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分别计入:管理费用、投资收益、营业外支出。新准则中规定,所有资产计提的减值准备全部计入“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四、资产可收回金额的确定

(一)公允价值和资产减值的比较

1.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特点是客观性较好。

2.资产减值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特点是企业特定价,可靠性较低、计算较复杂。

(二)估计资产可收回金额的前提

1.前提一:资产负债表日,当存在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时,才计算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原制度没有明确减值迹象的判断,而新准则明确了 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如不存在减值迹象,不应该估计资产的可回收金额。对减值迹象的判断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从市价方面考虑:资产的市价当期大幅度下跌,其跌幅明显高于因时间推移或者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

(2)从外部环境方面考虑:企业经营所处的经济、技术或者法律等环境以及资产所处的市场在当期或者将在近期发生重大变化,从而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

(3)从市场利率或投资报酬率方面考虑:市场利率或者其他市场投资报酬率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影响企业计算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折现率,导致资产可收回金额大幅度降低。

(4)从资产自身状况考虑: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者其实体已经损坏。

(5)从资产使用状况来考虑:资产已经或者将被闲置、终止使用或者计划提前处置。

(6)从资产的使用效益评估来考虑:企业内部报告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低于或者将低于预期,如资产所创造的净现金流量或者实现的营业利润(或者亏损)远远低于(或者高于)预计金额等。

(7)其他表明资产可能已经发生减值的迹象。对于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企业应当每年进行减值测试。

2.前提二:重要性原则的考虑。

(1)以前报告期间的计算结果表明,资产可收回金额远高于其账面价值,之后又没有发生消除这一差异的交易或者事项的。

(2)以前报告期间的计算与分析表明,资产可收回金额对于资产减值准则中所列示的一种或者多种减值迹象反应不敏感,在本报告期间又发生了这些减值迹象的。比如,当期市场利率或市场投资报酬率上升,该上升对计算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采用的折现率影响不大的,可以不因上述减值迹象的出现而重新估计该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3)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只要有一项超过了资产的账面价值,就表明资产没有发生减值,不需再估计另一项金额。

(4)如果没有证据或者理由表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显著高于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可以将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视为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三)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的估计

1.公允价值估计的先后顺序。

(1)公平交易中销售协议价格(有约束力)。

(2)活跃市场中资产的市场价格(买方出价)。

(3)以可获取的最佳信息为基础进行估计(如同行业类似资产的最近交易价格)。

2.处置费用的估计:与资产处置有关的法律费用、相关税费、搬运费以及为使资产达到可销售状态所发生的直接费用等。

(四)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

1.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是指资产在持续使用过程中和最终处置时所产生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

(1)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预计产生的现金流入。

(2)为实现资产持续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流入所必需的预计现金流出(包括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所发生的现金流出)。

(3)资产使用寿命结束时,处置资产所收到或者支付的净现金流量。

2.现值估计的因素。

(1)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应当以企业管理层批准的最近财务预算或者预测数据为基础,通常最长不得超过5年,除非企业管理层能够证明更长的期间是合理的。在特殊情况下要考虑在分析评判以前,期间现金流量预计数与实际数差异的情况、在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时,考虑因一般通货膨胀而导致的物价上涨影响因素应当保持一致和以资产在当期状况为基础。

(2)折现率的估计,应当是反映当前市场货币时间价值和资产特定风险的税前利率和市场利率。

(3)替代利率。加权平均资金成本、增量借款利率、其他相关市场借款利率、适当调整。

(4)计算公式: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Σ(第t 年预计资产未来现金流量/(1+折现率)t)

例:某运输公司2000 年末对一艘远洋运输船只进行减值测试。该船舶原值为30000 万元,累计折旧14000 万元,2000 年末账面价值为16000 万元,预计尚可使用8 年。假定该船舶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难以确定,该公司通过计算其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确定可收回金额。公司在考虑了与该船舶资产有关的货币时间价值和特定风险因素后,确定10%为该资产的最低必要报酬率,并将其作为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现值时使用的折现率。公司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该船舶历史营运记录、船舶性能状况和未来每年运量发展趋势,预计未来每年营运收入和相关人工费用、燃料费用、安全费用、港口码头费用以及日常维护费用等支出,在此基础上估计该船舶在2001 至2008 年每年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分别为:2500 万元、2460 万元、2380 万元、2360 万元、2390 万元、2470 万元、2500 万元和2510 万元。

根据上述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公司计算船舶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为13038 万元,计算过程如下:

由于船舶的账面价值为16000 万元,可收回金额为13038 万元,其账面价值高于可收回金额2962 万元(16000-13038)。公司2000 年末应将账面价值高于可收回金额的差额确认为当期资产减值损失,并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

五、商誉减值的处理

(一)购买日:将因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分摊至相关的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

(二)减值测试时:当存在少数股东权益的情况应当调整资产组(或者资产组组合)的账面价值。商誉减值损失应当在母公司和少数股东权益之间进行分摊。

1.甲企业在2007年1月1日以1600万元的价格收购了乙企业80%股权。在购买日,乙企业可辨认资产的公允价值为1500万元,没有负债和或有负债。因此,甲企业在其合并财务报表中确认:

(1)商誉400万元(1600-1500×80%);

(2)乙企业可辨认净资产1500万元;

(3)少数股东权益300万元(1500×20%)。

2.假定乙企业所有资产被认定为一个资产组,且该资产组包括商誉,需要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

3. 减值测试过程,确定资产组(乙企业)在2007年末的账面价值。

(1)合并报表反映的账面价值=1350+400=1750万元

(2)计算归属于少数股东权益的商誉价值= (1600/80%-1500)×20%=100万元

(3)资产组账面价值(包括完全商誉)=1750+100=1850万元

4.计算确定资产组(乙企业)在2007年末的可收回金额为1,000万元。

5.比较资产组(乙企业)的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确认减值损失。

公司应当首先将850万元减值损失,分摊到商誉减值损失,其中分摊到少数股东权益的为100万元,剩余的750万元应当在归属于母公司的商誉和乙企业可辨认资产之间进行分摊到单项资产。

6.商誉减值的账务处理。

借:资产减值损失-商誉减值损失 4 000 000

贷:商誉减值准备4 000 000

归属于乙企业可辨认资产的350万元减值损失还需要作进一步分摊。假定乙企业20×7年末可辨认资产包括两项:

1项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1000万元;

1项无形资产:账面价值为350万元。

350万元减值损失应当在上述两项资产之间进行分摊:

固定资产应分摊的减值损失:350×1000/1350=259万元

无形资产应分摊的减值损失:350×350/1350=91万元

7.账务处理。

借:资产减值损失-固定资产减值损失 2 590 000

-无形资产减值损失 910 00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 590 000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910 000

(注:如减值损失为250万元,小于完全商誉,应按20%比例冲减少数股东权益50万元(250×20%),不能在250万元中先扣除少数股东100万元)

六、资产减值的转回

属于《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规范内的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予转回。在其他相关准则中规定的减值仍可转回。

七、新旧准则衔接

新准则认定为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在2007年1月1日对原反映为合并价差的部分确定为商誉,并进行减值测试,调期初数,不再进行摊销。只此一项调期初,其他都调入当期。

(作者单位:中和正信会计师事务所 贵州贵阳 550000)(责编:吕尚)

4.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各项资产减值核算的比较与分析 篇四

第一,建立和完善环境会计的计量报告体系和信息披露。环境会计是环境科学与会计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应用型学科,要处理好环境会计与环境保护部门、资源管理部门的关系。实施环境会计并不是要分担环境保护、资源管理部门的部分职责,它是企业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立一套相应完善的准则体系,对企业应揭示的环境会计信息、计量方法和对外报送形式作出规定。

第二,增强我国企业和公众的环保意识。完善会计法规,要求企业必须提供环境会计方面的信息,并对损害社会利益的企业进行处罚,促使企业变被动地履行环保责任为主动承担环保责任,进而促使整个市场机制健康、良性地运转。同时,除在社会上广泛宣传,增强公众和企业管理者的环保意识外,还应认识到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组织,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应该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作为会计应全面地测定、计量和报告生产活动所引起的环境因素和社会效益的变化。

5.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各项资产减值核算的比较与分析 篇五

摘要:1995年财政部发布无形资产准则,于2001年1月18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于2006年修改,2006年2月15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2007年在上市公司全面执行,2008年在国有企业执行,2009年所有企业执行。新旧会计准则在无形资产确认、计量、摊销和披露等方面的规定不尽相同,本文对此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关键词:无形资产比较确认摊销披露

1对无形资产的认识

无形资产指企业长期控制或使用但是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对生产经营与服务持续发挥作用并能带来经济利益的一切经济资源。企业无形资产的构成种类繁多。目前,美国资产评估公司所涉及的企业无形资产已达数10种,我国国内对无形资产的认识和划分仍未统一。

笔者对企业的无形资产的分类:①商誉。包括对企业有利的各种商业关系:与其它企业间、与金融机构间、与顾客间的各种关系,以及企业内部的干群关系;②工业产权。指企业从事产品制造、销售的特定权利,包括专利权、商标权、企业独有的非专利技术及其它高新技术成果:③版权。包括科学研究、文学艺术诸方面的著述和创作所依法具有的各种权利:④土地使用权。包括企业的地理位置、占地面积、租用期限等;⑤通过认证的资格。旨有助于企业生产和销售的资格认证,包括ISO质量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杈、信用等级的评定等;⑥企业能力。包括企业的生产流程能力、营销渠道能力和文化能力;⑦其它。指企业具有的满足无形资产特征的其它经济资源,如企业的广告材料。

2无形资产的内涵比较

2.1无形资产的概念比较原准则中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或者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分为可辨认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是指商誉,但不包括自创商誉,外购商誉按照无形资产核算,在一定年限内摊销。新准则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强调了无形资产的可辨认性,商誉因不符合无形资产的可辨认性标准,被明确规定排除在无形资产准则之外。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第二十三条的规定,至少应当在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而不用按照一定的年限每年进行摊销。

2.2基本特征比较无形资产主要具有如下特征:①不具有实物形态;②无形资产具有可辨认性;③无形资产属于非货币性资产:④企业持有的目的只是为了使用;⑤在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方面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新准则中,增加了“可辨认性”的特征,“可辨认性”要求该非货币性资产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这些权利是否可以从企业或其他权利和义务中转移或者分离。对不可辨认的不作为无形资产。

3内部研究开发费用的确认、计量比较

旧准则规定“自行开发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旧准则中未明确研究与开发的含义,也未明确哪些支出项目属于研究开发的范围。

新准则的一个重要变动是将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做了划分,分为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在符合准则规定的条件时确认为无形资产,否则应计入当期损益。研发支出无法明确分配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不计入开发活动的成本。这突破了原准则中对于企业自行研究开发的无形资产,其研究与开发费用都是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而只有依法申请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才计入无形资产价值的相关规定,有利于企业提高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科技含量,兼顾企业的长远利益。

4无形资产摊销的比较

无形资产摊销主要涉及无形资产成本、摊销开始月份、摊销方法、摊销年限、残值等因素。

4.1摊销年限的比较

4.1.1旧准则认为无形资产的成本,应自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如果预计使用年限超过了相关合同规定的受益年限或法律规定的有效年限,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按如下原则确定:①合同规定了受益年限但法律没有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应超过受益年限;②合同没有规定受益年限但法律规定了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应超过有效年限:③合同规定了受益年限,法律也规定了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应超过受益年限与有效年限两者之中较短者。如果合同没有规定受益年限,法律也没有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年限不应超过10年。

4.1.2新准则中摊销区分了寿命的可确定和不可确定,对不可确定的不予摊销。认为:无形资产成本即为入账价值,无形资产的成本应自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寿命内分期摊销。也就是说,无形资产摊销的开始月份为取得当月,摊销年限为无形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

①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进行复核,如果有证据表明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不同于以前的估计,则对于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应改变其摊销年限,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进行处理。②对于根据可获得的情况判断,无法合理估计其使用寿命的无形资产,应作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③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在持有期间内不需要摊销,但需要至少于每一会计期末进行减值测试。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的规定,需要计提减值准备的,相应计提有关的减值准备。如果有证据表明其使用寿命是有限的,则应按照会计估计变更处理,并按照无形资产准则中关于使用寿命有限无形资产的处理原则进行处理。

4.2摊销方法的比较新准则认为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应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合理摊销,即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企业预期消耗该项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无法可靠确定消耗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可见,新准则采用的摊销方法更灵活,不再局限于旧准则规定的直线法,更能反映摊销的经济实质。

5无形资产披露的比较

旧准则中,企业应当披露下列与无形资产有关的信息:①各类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②各类无形资产当期期初和期末账面余额、变动情况及其原因:③当期确认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对土地使用权,除按照上述规定进行披露外,还应披露土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和取得成本。

新准则与原准则相比,要求披露的内容增加了4项,分别为:①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应披露企业对于该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的估计情况及判断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的依据,如按照合同规定、法律规定或是其他方面的情况等;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法合理估计其使用寿命的原因说明。②无形资产摊销方法;③用于担保的无形资产的有关情况。④当期进行当部研究开发项目发生的研究开发支出总额,并说明其中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及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成本的金额。这种修订,充分体现了相关性原则,为利益相关者进行价值判断和相应决策提供了更多有用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3]于晓镭.新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指南与讲解[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丁涛简述新旧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的不同之处财经纵横2006.09

6.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各项资产减值核算的比较与分析 篇六

自财政部颁布[1998]58号医院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旧制度),在提高乡镇卫生院固定资产管理水平,规范财务管理制度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水平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提高。医疗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新医改实行了基本药物零差率后取消了药品进销差价从而减少了医院药品收入,为此乡镇卫生院购入大量医疗设备增加检查收入来提高医院的整体收入。乡镇卫生院的固定资产比例不断扩大,旧制度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方面越来越表现出其局限性和不足,急需进行改革和完善。2011年7月1日,财政部下发了基层医疗机构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将企业会计制度的核算方式引入其中,新增了固定资产清理等业务和科目的处理办法,从根本上解决了旧制度中的缺陷和不足。本次研究主要围绕新医院会计制度下乡镇卫生院固定资产的管理与核算工作进行讨论。

二、对新医院会计制度下乡镇卫生院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工作的讨论

1.新制度中没有增设固定资产残值或减值的会计处理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医疗设备的技术水平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而这些设备大多属于高科技、高精密度的产品,其价值下降速度较快。在乡镇卫生院的设备中有相当一部分都属于贬值、报废或接近报废,报批程序较为复杂。但是只要卫生院的管理者没有对其进行核销,那么固定资产总值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加,最终形成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庞大账面价值。这种问题的出现让财务报表无法准确反映价值的减少,而根据新制度中的要求,卫生院不需要在期末对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进行估算,也不会对可能出现的损失计提减值准备,存在着与旧制度相似的弊端,不符合谨慎性的要求。

所以,乡镇卫生院应当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的形式,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在年终时进行逐项检查,如果因闲置、损坏、技术陈旧等原因出现了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情况,就要将二者之间的差额或可回收金额的全额作为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借记“其它费用”,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同时,也要根据固定资产本身的特征、实际使用情况和性质对其预计净残值进行合理确定。

2.在对固定资产确认标准进行提升的同时没有设置低值易耗品项目

在旧制度中,固定资产指的是价值500元以上的一般设备和价值800元以上的专用设备,这种定价范围过于宽泛,不利于固定资产核算工作量的降低。在新制度中,固定资产的确定标准修改成为“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持有的預计使用年限大于1年,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有形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预计使用年限超过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因此,卫生院的财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这种变化对固定资产的种类和评定标准进行及时更新,避免因理解上的错误而出现差错。

新准则相对于旧准则来说,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对于那些没有达到固定资产评定标准、而耐用时间超过了1年的设备和仪器,却没有设置相应的低值易耗品项目进行管理与核算。如果能够设置这一项目,那么在少量购入时,即可将其列入当期指出;对于单价较高、使用期限较长的也可进行分期摊销,可借记“长期待摊费用”或“待摊费用”,贷记“低值易耗品”,从而使固定资产的核算工作更加详尽。

3.对于捐赠或无偿调入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

在新制度中,对于捐赠或无偿调入的固定资产,有着按照物品的成本比照同类产品的市场价格,或是在相关凭据金额的基础上加入相应税费的规定。按照所确定的成本,借记在建工程——设备安装或是本科目,按照所发生的相关税费,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同时根据差额贷记其它收入科目。文章认为,这种收入计入的方法,是对利润和收入的虚增,如果能够将其计入净资产核算将会与实际情况更加匹配。

4.增设累计折旧项目,使固定资产核算的精确度得到提升

在旧制度中规定,每月按照固定资产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购基金,年限由制度统一规定,这种方式让卫生院无法充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导致其不同设备的提取比例与方式存在很大差异,会计核算的可比性较差。而新制度则借鉴了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方式,让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损耗部分能够得到有效体现,进一步提高了固定资产核算与监督的水平。

在执行新制度的过程中,对于固定资产累计折旧的核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是固定资产的分类,一方面从时间上确定固定资产的提取折旧开始及终止时间,另一方面从空间上确定哪些固定资产应进行提取折旧,哪些不应进行提取折旧。其次是对全部的固定资产类别进行有效话费,以便对不同固定资产提取折旧的方法进行合理确定。

按照上述做法完成固定资产累计折旧账户的累计余额的计算,并将其作为固定资产的备抵账户。这样一来,就能够让固定资产的账面和实际价值在资产负债表中得到准确的反映,从而为客观、准确的进行财务分析提供依据。

三、如何进一步提高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水平

1.实现网络化管理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让卫生院固定资产的网络化管理成为了可能,因此,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构建计算机网络化管理体系,实现资产由入到出的全程管理,在将各责任中心的终端连接到一起之后,进行信息和资源的共享,以便使固定资产管理更具动态化特征。具体可以参照如下方法:首先,确保固定资产由科室建档到报废,都能够被及时的跟踪检查,做到全面覆盖,没有疏漏。其次,单件管理可采用条码技术,从而在简化清查工作的同时便于进行盘点与日常核查,进一步降低年终清查工作的强度。最后,各科室应设立固定资产的计算机账目,并通过专业系统自动完成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金额的计算,待进行信息汇总后,即可实现全院固定资产累计折旧金额的计提。

2.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乡镇卫生院的固定资产大多实行多部门管理,一旦在工作中出现失误,就容易导致核算与管理工作的混乱,例如,在房屋等设备交付使用后,没有及时办理竣工交付手续,或是为了逃避税款而不开具发票,财务人员也没有及时的估计入账,就会导致账目与实际固定资产之间的差异。又如,在固定资产的使用科室调换或搬迁时,如果没有及时办理交接手续,就会导致固定资产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容易造成固定资产流失。通过上述问题我们可以看出,高素质的财务人员是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工作质量提升的基本保障,因此,乡镇卫生院除了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制度外,也应注意做好对专业人员的培训,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新制度的积极作用。

四、结语

在新制度中,对于旧制度存在的固定资产核算问题及缺陷进行了解决,使得乡镇医院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工作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例如对固定资产清理、累计折旧、后继改良性支出等方面都进行了详尽的说明与规定,不过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文章认为,在医院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进行、并且逐步向企业化管理方向靠拢的今天,会计核算工作应多借鉴一些企业的方式和方法,以便通过先进管理制度和经验的使用让固定资产管理核算工作变得更加完善、更加规范,从而为管理人员制定卫生院未来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王菲.应加强乡镇卫生院固定资产管理.现代审计.2011(5):45-45.

7.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各项资产减值核算的比较与分析 篇七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 施工企业 会计核算

一、前言

新企业会计准则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而针对企业制定的规则,统一了我国的会计核算标准。新的会计准则对现代企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而施工企业作为正在快速发展的企业之一,财务管理又是施工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做好会计核算审计对于加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具有很深的实际意义。

二、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特点

(一)分段结算工程价款

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的资金投放是巨大的,加上漫长的施工时间,这就形成了施工企业的特殊性。如果直接对整个工程来进行会计核算,数据是非常巨大和复杂的。所以,相对于庞大的工程建筑施工来讲,就需要采取分阶段式的结算工程价款,按月或者按季度甚至是按年度结算。施工企业要根据工程进度,分阶段进行工程价款的结算和施工费用的投入统计。

(二)单项计算工程成本

施工企业一般按照单项工程进行分别核算,分别计算每项工程的生产费用,最后统一归集为施工生产费用。由于除了建筑工程成本之外,还有其他的辅助工程的成本,需要每一项清楚准确的进行核算,以保证最后准确无误的集结成本。对于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来讲,难度相当大。

(三)分级管理和核算

根据施工生产的特殊性,整个施工体系会发生大的改变,施工企业的人员流动性大。这就需要对施工过程、施工人员、施工材料等诸多重要环节进行分级管理和核算,以保证对整个施工过程财务状况的把控,条理清晰的进行核算审计,保证会计核算和施工过程的实时进行[1]。

三、新会计准则下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不足

会计核算在施工企业中有着很深入的应用,但是由于新会计准则的实行时间较短,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在实践当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一)缺乏专业素质的会计核算人员

新会计准则对施工企业会计人员专业能力有严格的要求。现在的施工企业当中,包括会计核算人员在内的许多财务管理人员,都存在着个人的专业素质不够的问题。专业会计核算人员队伍建设没有跟上施工企业的发展。这严重影响了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新会计准则的贯彻落实,制约了施工企业的发展。

(二)会计账目数据不明确、核算困难

由于施工工程的庞大,其会计核算和成本管理过程十分繁琐。对于工程进度、施工过程、材料和人员等重要环节的会计核算计算方法都需要充分理解和掌握,对于每一阶段都要准确核算,以便于最终得出准确的核算结果。而实际情况往往是会计核算人员对于数据处理不够细致,没有将单项计算工程成本、分级管理和核算真正地应用在会计核算当中来。对于每一阶段的数据只是粗略的统计和计算,记录在会计账目上的数据不明确,不能准确的进行核算审计,造成核算困难[2]。

(三)《建造合同》的执行力不足

《建造合同》中十分明确的规定,施工企业应该根据施工项目完工进度情况签订《建造合同》,明确资金收入与成本费用。依据合同项目,财务部门通过结算的状况,合理做出相关财务上的核算处理。而往往施工企业只考虑到施工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为了会计核算更加便捷,而按照工程结算情况来确认工程的资金收入与成本费用,而未能严格按照准则规定的计算方法去测定,这种情况违背了《建造合同》的规则要求。

四、加强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措施

(一)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会计核算人员

在新会计准则的严格要求下,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需要进一步的提高。面对当前施工企业中普遍存在着会计核算人员素质不高、专业水平不强的情况。就需要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提高施工企業整体的会计核算水平。开办会计核算指导课程,对企业的会计核算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提升其专业水平的同时,也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在自身提高专业素质和水平的同时,要吸纳具有专业会计核算水平的高素质人才进入到企业当中,建立一支专业的会计核算人员队伍。会计核算人员作为会计核算工作开展的核心,其专业水平的提升会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施工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水平,从而促进了施工企业的自身发展。

(二)建立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监督控制制度

由于施工企业在财务管理上存在不足,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造成了会计账目数据不明确,核算审计困难这样的问题出现。为了提升施工企业财务管理意识,加强会计核算人员的职业素养,非常需要建立健全监督控制制度。对财务人员,尤其是会计核算人员进行严格管理。以新会计准则为标准,对施工工程的会计核算要严格把控。财务管理人员之间互相进行监督,将会计核算工作透明化,做到会计核算工作和施工过程实时进行,保证其数据的真实有效。将工程每个阶段的会计核算和成本管理清晰地呈现在会计账目上,从而保障施工企业的资产安全,促进施工企业的发展[3]。

(三)严格执行《建造合同》准则

在新会计准则的运行下,《建造合同》是提高施工企业会计审计信息真实可靠的准则,有利于提高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素质。使会计核算审计信息质量大大提高。而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建造合同》要作为作为工程建设的行为准则。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建造合同》,需要对施工企业自身的会计核算制度和监督控制制度进行完善,逐一落实好规范的会计核算程序,才能更好地执行《建造合同》中的规则。从而保证会计核算制度在新会计准则下得以有效的执行,让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保证了施工企业平衡有序的发展[4]。

五、结论

在新会计准则下,施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必须要做的是: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努力达到新会计准则要求,严格执行各项核算制度。将会计核算专业人才培养纳入到重点工作当中,建立健全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监督控制制度,严格执行《建造合同》准则,这是加强施工企业会计核算最直接有效的措施,这也是施工企业在新时期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通过以上说明,新的会计准则对现代企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文达.浅析新会计准则下施工企业会计核算[J].经济研究导刊,2010,08:97-98.

[2]罗兴慧.新会计准则下如何加强施工企业会计核算[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06:213.

[3]姜峰.论新会计准则下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J].财经界(学术版),2013,17:163+170.

[4]王伟.新会计准则下强化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3,24:123-124.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游戏优秀教案《神奇的魔术袋》及教学反思下一篇:小学录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