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研究(共10篇)
1.贵州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研究 篇一
贵州、南川区乡村旅游考察报告
为借鉴贵州、南川区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经验,进一步加快我乡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乡政府班子有关班子成员和各村支部书记于2011年8月15日至2011年8月17日赴贵州、南川区考察有关乡村景点和古村落景区。由于行程紧张,重点参观考察了位于遵义、桐梓两县交界处的娄山关、綦江县的东溪镇、万盛区黑山谷景区、南川金佛山下的古建筑群。行程所及,他们发展乡村旅游的热情和自信精神及其天人合一的生态环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到一处通过调研访谈、分析比较,获得了不少新的开发建设理念。
一、乡村旅游发展的四大法宝
(一)政府主导
綦江县东溪镇建镇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余年。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曾在此设丹溪县,历史人文景观十分丰富。东丁河、福林河和綦河交汇于此,3000余棵古老的黄葛树密布成西南地区最大的黄葛树群,加上明清穿斗结构吊脚楼民居,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清幽意境。南川金佛山下的古建筑群,借助金佛山的旅游资源,建设成休闲、旅游产品销售一条街。
其乡村旅游是一种在政府规划指导下、采取各种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措施、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组织乡村节庆活动等
手段,有意识发展乡村旅游的政府主导发展模式。
(二)科学开发
1、资源整合我们所到之处的乡村旅游景区都是优美的自然景色、恬静的田园风光、独具特色的乡土民俗(民族)文化和农耕文化所形成的优势互补的旅游资源富集区。其乡村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包括农(林、牧、副、渔)业资源、自然景观资源和文化资源。农业资源有农事活动、农民生活、农业生态和农业收获物等;自然景观资源不仅包括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景观,还有乡间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文化资源是乡村旅游资源中最具个性和魅力的成分,包括地方历史人物、传统建筑、有特色的农村聚落、民俗活动和宗教信仰活动、当地传统手工技艺、当地传统特色产品等。
调研中我们也体会到,在目前国内旅游市场正向体验式度假发展的大趋势下,乡村中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风味风谣等,将具有很好的市场开发前景。我们需要寻找特色资源并加以放大以形成旅游的核心竞争力,要利用现存的景观基质,确定当地独特的意境特色,以主题贯穿整个旅游过程,暗示和引导游客进入特定的角色并沉浸其中,从而完成体验和旅游活动。
2、产品创新
乡村旅游不是博物馆式的陈列,而是在开放空间内与来
自城市的游客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乐趣,以及乡村社区日常生活模式和特定情境氛围。丰富多彩的活动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环节,为游客设计多种活动产品,创造各式情境体验,不仅能够满足旅游者不同层次和不同目的的需要,还能激发游客的深深眷恋,从而延长逗留时间、增加花费,是提高旅游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规划设臵乡村旅游产品时,游览观赏、农事参与、民俗体验、农家生活四大活动体系必不可少。
(三)生态保护
1、优先保护
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客源对环境承受力是一个挑战,保护原始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是当地政府必须重视的内容。乡村旅游开发中,当地政府发挥行政管理职能,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合理规制,为乡村旅游提供一个公平、有序和健康的市场环境,有效防止了旅游开发中为获取经济效益而破坏乡村生态环境或其他损害乡村可持续发展行为的发生。
2、护旧创新
护旧创新是在充分尊重乡村历史、民族风俗,充分尊重当地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基础上,针对城市游客在物质消费和卫生习惯的要求下,对乡村的作适当的改良。对于城市人而言,乡村是他们精神消费和享受之地,而非生存寄
托之所。这里的“旧”是指乡野环境、乡风民俗、乡村生活、乡土特色及农耕文化,在规划中要尽量用本土资源强化意境特色,而淘汰消极印象,避免低水平、庸俗化。
二、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三大瓶颈
(一)资金不足
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三地旅游交通设施、卫生、环保设施等相对比较完善。但也存在一些景点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存在着深度开发不够的缺陷,从而导致旅游产品雷同、特色不鲜明、内涵丰富的参与性旅游项目很少,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古村落保护和农民生活现代化的矛盾
乡村旅游的兴起给一部分农民带来了致富的路子。农民有了钱,就想在村中的空闲地上建房或是拆掉老房建新房。由于农民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不愿在村外安家落户,导致了古村落完整性保护和村民追求物质现代化的矛盾日益凸显。
(三)人才匮乏
目前,从事乡村旅游的服务人员多为当地人,文化程度偏低,多数从业人员缺乏服务、管理、投资的基本知识,经营和服务都带着极大的盲目性。县乡难以引进专业人才,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奇缺,难以适应乡村旅游快速持续发展的需要。
三、我乡发展乡村旅游的启示
如果我们把旅游目的地按地域差异分为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的话,那么乡村旅游就将是旅游业的半壁江山。因此,注重乡村旅游从而带来的乡村发展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其前景将是难以估量的。我乡发展乡村旅游时应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加强项目论证和专业规划,将自然景观和苗族土家族文化结合起来。
开发乡村旅游应注意以下内容:
一是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保持本色,突出特色,增强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
二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
三是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四是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拓宽融资渠道以吸引更多的资金,大力发展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增加与环境协调的吃住行游购娱的设施。
2.贵州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研究 篇二
关键词:贵州,乡村旅游开发,新农村建设
国发二号文件为贵州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赵克志省长指出“旅游业已经成为贵州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保障改善民生的重要产业。”[1]旅游促发展, 开发高端旅游产品、创建特色、优质的旅游景区、完善基础旅游设施等是新时期对贵州旅游业所提出的新要求。其中具有贵州特色的乡村旅游开发成为新时期贵州旅游发展的亮点, 积极推动了我省的新农村建设。
一、乡村旅游在贵州的迅猛发展
80年代乡村旅游兴起, 农家乐、渔家乐等一系列的乡村旅游产品为我们所熟知。在全国范围内, 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我省是最早省份之一, 尔后乡村旅游在我省迅猛的发展起来。当前, 有许多乡村旅游产品已经成为了贵州特色旅游品牌, 如西江千户苗寨, 安顺屯堡, 贵定音寨等。以2011年为例, 全省旅游总人数为17019.36万人次, 其中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5605.5万人次, 占旅游总人数的32.9%;旅游总收入1429.48亿元, 乡村旅游总收入为221.4亿元, 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15.5%[2]。具有贵州特色乡村旅游品牌的再开发建也成为贵州旅游业发展的必然态势。
二、乡村旅游开发以“乡村”为依托
乡村旅游开发, 乡村是根基。从概念上来说, 乡村旅游指“在乡村地区 (乡村或其周边) 以乡村文化为主要旅游资源, 能为当地居 (村) 民带来利益的一种旅游活动。”[3]其以“乡村”为依托, 乡村包含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内容。我国长期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 城市和乡村发展程度、生活方式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相对于工业文明的喧嚣, 今日的乡村更多的保存了我国传统社会的农业文明, 具有农业特点、生态性以及传统文化保存性等特征, 乡村旅游也就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乡村成为一种旅游资源, 生态观光、文化参观、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等等为旅游者提供了异于城市快节奏生活返璞归真的旅游体验。今天“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概念成为一个划时代的标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旅游提供了更完善础设施, 更文明的旅游环境同时开发乡村旅游为新农村建设带来了资金、增加了农民收入, 带来了更多新鲜的视野多方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三、贵州乡村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SWOT分析
首先, 贵州乡村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优势条件分析。贵州有良好的生态环境、秀丽的自然风景、气候宜人、资源富集、民族众多、原始古朴。深厚的历史底蕴, 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古朴的农耕生产生活方式的保存等等都为贵州开发乡村旅游提供优越的条件。从80年代至今, 几十年来的贵州乡村旅游开发已经有了许多脍炙人口、极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贵州乡村旅游的再开发更容易得到认可和推广。在新的历史时期国发二号文件为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其中更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全面推广“富在农家、学在农家、美在农家、乐在农家”创建活动等。国家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新农村建设在贵州的蓬勃发展, 势必给贵州乡村旅游开发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和更广阔的发展的平台。
其次, 贵州乡村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劣势条件分析。贵州总的来说, 基础设施落后。交通条件差, 乡村公路级别低、质量差。铁路覆盖面还不够广, 航空方面机场少成本高。农村居住条件、卫生方面还有许多达不到标准。乡村旅游开发形式较为单一, 缺少特色等。同时, 城镇化进程也严重导致了趋同, 乡村旅游文化退化等多种问题这些都严重制约了贵州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
四、促进贵州乡村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对策
1. 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贵州省农村发展的瓶颈问题是基础设施的欠缺, 如交通、环境的排污能力、紧急救援能力等。虽然我省的交通条件日益改善, 据统计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相关的公路建设计2011年贵州公路交通的发展就达到了373.83亿吨公里, 2012年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 年末公路通车里程16.45万公里, 其中高速公路2630公里, 比上年增长30.1%。旅客周转量687.27亿人公里, 旅客吞吐量890.99万人次, 增长19.4%。但面对日益发展的社会经济形势我们基层设施建设还很薄弱。公路修好了、基础设施完善了, 就可以有实力更充分的挖掘乡村旅游资源, 精细开发, 多打造乡村旅游精品路线。
2. 必需要在管理上下功夫:
以行政、经济、法律等来规范乡村旅游市场, 同时还要建立起科学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 培养当地村民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养当地村民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就业素质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必备要素, 使之具有服务意识才能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贵州乡村旅游开发需要政府、村委会、村民多方面参与进来, 因地制宜, 共同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保护好本地乡村传统的、民族的特色文化。确保乡村旅游开发产业不走弯路。
3. 深层开发贵州特色民族文化、乡土文化:
贵州是少数民族聚居地, 其民族文化丰富, 偏远的地理条件保存了许多难得可贵的特色民族文化、乡土文化。促进新农村的发展不能够一刀切要注重贵州特色民族文化、乡土文化的保护。开发贵州特色民族文化、乡土文化保护为主、开发为辅。用以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来感染旅游者, 合理利用深度开发, 增加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底蕴, 提升贵州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
综上所述, 贵州乡村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必然带来双赢, 结合自身优势条件, 深度挖掘、积极开发特色乡村旅游, 是贵州旅游发展的有效路径, 亦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有力杠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第七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23日在毕节市举行[EB/OL]http://www.gov.cn/gzdt/2012-04/25/content_2122955.htm.
[2]贵州统计局.2011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贵州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研究 篇三
关键词:乡村旅游;低碳经济;发展;对策
1.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正处于重要的发展阶段,呈现多样化、多元化和特色化的发展趋势,乡村旅游逐渐成为融观光、考察、学习、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产品,乡村旅游的产业规模较大,增长速度快,市场潜力大,发展前景好,但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低碳经济受到世人广泛的关注和认同。低碳旅游借用了低碳经济的理念,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为核心的新的旅游方式。在低碳经济时代背景下,为响应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鉴于我国国情和乡村旅游自身发展的需要,以低能耗、低污染为核心的低碳旅游成为其不二的选择。因此低碳经济观和低碳生活观与政府、企业、景区、社区、旅游者的行为有机结合起来,肩负起各自的环保责任,形成合力共同构建我国乡村旅游低碳化发展的路径保障,在食、住、行、游、购、娱等六个环节中实现低碳旅游行为方式的转变。
2.乡村旅游与低碳经济的概念界定
现代乡村旅游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现代乡村旅游者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现代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乡村旅游”界定为: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特别指出的是本课题乡村是指以行政区划的乡镇为中心所辖的地域实体,它的外延是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包括其所管辖的所有村庄的地域范围;而农村,其农字蕴含了这一地域上的主导产业特征,通常指居民以农业(包括农林渔牧的大农业)为主要谋生手段的区域社会。
“低碳经济”是指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理想形态是充分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它的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
3.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我国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已超过4亿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超过600亿元,乡村旅游如今已成为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旅游将是实现我国未来人均出游2次以上目标的主要领域,乡村旅游将成为大众休闲旅游的主打产品。到2015年底,国家旅游局将在全国创建1000个旅游小镇,建设1万个旅游特色村,带动和促进全国乡村旅游的发展。
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新领域显示出“生命”初始的无限生机。由于客源市场与供给市场的双向需求,无论哪种区位类型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旅游经济的附加改变了农村单一经济的结构,起到了兴一处旅游富一方百姓的目的。目前乡村旅游经营人员具有两栖性,中老年农村妇女所占比例较高,起到了其它产业所没有的吸纳闲散劳动力的作用。游客消费模式属于休闲娱乐体验,游客结构在年龄、收入、居住地域上一般不具有显著特征,是一种全民同乐的低端旅游业态,但具有多次重复消费、核心游客来自附近城市等特点。
我国旅游风景名胜区大多处于乡村的包围中,这里多是乡村旅游业开展最早的地区。诱发的原因可归纳为四点:一是景区周围的山林需要保护;二是周围农民自发地涌入景区经商,造成景区内社会环境的混乱,这种状况亟待治理;三是大量游人的涌入需要大量消费物质的供给;四是国内游客需要廉价的接待设施。乡村旅游业是一项新的产业,必要制订一整套发展计划,包括长远规划和近期组织实施计划。旅游决策者及政府部门高度重视乡村旅游业,因地制宜,立足创新,循序渐进,办出特色。
4.乡村旅游开发对策
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开发乡村旅游业,首先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首先必须领导重视。在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并具特色的地方,当地政府要把兴办乡村旅游业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当地政府要开拓创新,积极吸纳外资或者是吸引民间资金,总之采取有效的各种形式和措施来开发乡村旅游。
因地制宜,重点建设乡村旅游基础。乡村旅游的发展应该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在旅游资源质量高,交通运输条件好、经济基础比较好、旅游热点附近的乡村应加速旅游业的发展,重点开发有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风格独具的乡村旅游基地。
因陋就简,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资金来源是个关键。因此,广开财源、广集财路十分重要。但是,发展乡村旅游决不能东施效颦,与城市攀比,好大喜洋,以金钱铺路。笔者认为,“土”才是乡村旅游魅力所在。应该因陋就简,就土避洋,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以旅游旅馆为例,可利用乡村民居形式,以现代生活设备为内饰,与自然融为一体,黄土高原上的窑洞客店,平原水乡的草屋茅舍、山中古寨、林间幽禅、草原穹幕等都可利用作为旅馆。在湖荡水网地区,亦可憩息于船楼舟棚之中,水上住,水上吃,水上玩,戴斗笠、披蓑衣、摘新莲、采鲜藕等,耗资不多,受益可观。在乡村旅游点的开发建设中、亦应以土为本,避免与城市旅游点雷同,如草堂竹亭,竹栅栏、草径石道、独木小桥等都可体现乡村风貌。
注重特色,精心设计乡村旅游项目。旅游开发不能搞“人有我有”、“千人一面”,而应扬长避短,充分表现和突出自我特色,这是旅游活动能否吸引游客的保證,也是旅游经济的生命所在。在设计乡村旅游线路及组织旅游活动中,应将其放在首位。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主要是在乡村文化景观上体现出来,在旅游线路的规划中应将这些内容作为重点。
加强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本的吃、住、行等问题,从吃来说主要是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业;从住来说虽然没有必要搞星级酒店,但必须保持卫生、舒适,并解决洗澡等问题,最好是兴建一些具有民族特色、造价低廉的庄园式的旅舍,如“四合院”、“林间草房”等;从行来说,乡村旅游的交通工具应有别于飞机、火车等大型交通工具。它应该适应当地自然的环境具备的灵活轻便的特色,它的设主应与当地历史文化背景结合起来,使之为旅游活动增添色彩。
加强旅游产品的开发,重视乡村旅游资源的保护。旅游产品的开发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旅游产品大多是一些无污染的轻工产品和手工艺品以及土特产品。因此大力发展旅游产品能把发展乡镇企业与发展旅游业有机结合在一起,互相促进。但由于广大乡村农民对旅游资源的价值认识不高,保护环境意识较低,使许多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破坏严重。提高认识,广泛宣传,加强乡村旅游资源保护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多年来,古建筑、古迹失修,森林的砍伐、围湖造田、猎杀动物等人为破坏,严重破坏了乡村旅游资源,甚至使许多景观濒于绝境。由于现代耕作技术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古老的农具、耕作方式已成为凤毛麟角,如不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保护,将会使乡村旅游资源逐渐失去最富魅力的光彩。
[1]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讨论[J]西南师范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5
[2]王照耀.实现农业小康建设的新突破[J]求是.2003.16
4.贵州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研究 篇四
我国旅游消费的蓬勃兴起,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不仅为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样也为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坐落于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的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是我国的第二大少数民族地区,各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旅游资源相当丰富,特别适合发展旅游产业,其发展无论是对贵州还是对国家来说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概述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3931.12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1452万人,占38.98%,其中苗、[1]侗、布依、水、瑶、彝、土家、仡佬等世居的少数民族达17种之多。在贵州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各
种民族的民俗文化交相辉映,构成一个绚丽的民族文化艺术长廊。古朴淳厚、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与贵州优美的自然风光相映衬,多层面地呈现出当地旅游资源的丰富多彩。“三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大
[2]节三六九,小节天天有”就是多彩贵州民族风情的真实写照。
1980年7月,贵州省正式接待了第一个来到贵州的旅行团——港澳师生联运团。从此之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开始发展自己的旅游业,但发展较缓,速度较慢[3]。十一五以来贵州更加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规划和发展,并出台了《贵州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贵州旅游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特别是加快国际化、市场化进程,加快与世界旅游经济的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在旅游方面硕果累累,也为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008年,全省旅游业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发展和谐旅游”为主题,以政策推动、恢复启动、精品带动、市场拉动和“满意”行动为主线,以市场恢复为重点,采取市场化运作,集约化经营,突出我省少数民族旅游项目建设,培育少数民族旅游市场主体,提升发展质量,实现了平稳增长
[4]。
经过近30年的战略实施和艰苦努力,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走上了“持续、快速、健康、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全省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寨已达3000余个,近20万人受益,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从而为我们少数民族地区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具备发展旅游业的各种资源优势,具体来说包括五点。
2.1 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
据不完全统计,贵州少数民族节日有1000多个,规模较大的有苗族、布依族的“四月八”、布依族的“六月六”、彝族的“火把节”、水族的“端节”、瑶族的“盘古王节”等。“四月八”是苗族人民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怀念祖先、纪念英雄的日子。这一天,他们载歌载舞,以表示对祖先、英雄的景仰和凭吊。布依族“六月六”,是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布依族青年男女在各自约定的地点,白天在歌场上对唱,晚上还到布依村寨里继续对唱,用这种方式表达彼此爱慕之情。“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有的在农历六月初六前后过节,有的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后过节。节日期间,彝族群众身穿盛装,高举火把,到田间驱除害虫。同时还燃篝火、开晚会,举行赛歌、摔跤、斗牛、敬酒等活动。
2.2 纯朴热情的民族礼俗
贵州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交活动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礼俗,表现了他们热情好客、团结和睦、理智文明的美德。例如苗族是一个十分好客的民族,有“一家客人全寨亲”的风俗;侗家人所讲究的“酒满敬人,茶满送人”等;更有意思的要数各少数民族的婚俗,如苗族的”游方”和“跳场”、瑶族的 “凿壁谈婚”和“埋蛋择婿”、布依族的“丢花包”等。
2.3 狂放热烈的民族歌舞
多民族聚集的贵州,是一个歌舞的海洋。清水江、都柳江流域的苗族群众,既有高亢激昂、热情奔放的“飞歌”,也有低回委婉、优美抒情的“游方”,更有质朴庄重的“古歌”和“酒歌”;侗族“大歌”一领众和,高、低声部合唱,歌声宏亮,反映出侗族人民坚强、豪迈的性格;三都一带的水族亦是 1
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常以“摆起白来成山丘,唱起歌来似水流”来赞誉自己的民族。总之,贵州各个
[5]民族都有自己独具风格的歌舞,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
2.4 艳丽多姿的民族服饰
贵州少数民族的服饰至少有上百种,不仅款式丰富多彩,制作技艺精巧,而且内涵深邃广博,堪称“无字史书”。男装一般都比较简单,而女装则多种多样。女装一般又有便装和盛装之分,便装比较简单,没有花饰或花饰很少,是平时穿用的。盛装花饰很多,非常精美,特别富于传统的民族色彩,鲜艳多姿,只有在新婚、节日、集会、走亲访友时才穿。少数民族妇女特别是苗族妇女盛装的制作很费功夫,一般是先分块挑、绣,然后再连缀成套,或是将已作好的各种图案部件分别贴在各个部位。
2.5 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位于隆起的四川盆地与广西盆地之间,属于高原山区。由于其特殊地理位置,是古往今来民族交往、结集的大走廊。贵州少数民族大抵渊于古代的百濮、氏羌族系,包括彝族、土家族、羌族,其物质文化特点是且牧且耕、农牧并重;南蛮族系包括苗族、瑶族、畲族,其物质文化特点是“赶山吃饭”的狩猎及山地农耕型;百越族系包括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毛南族,其物质文化特点是稻作文化型。大山阻隔,交通不便,造成民间的自然隔离,不仅民族之间有不同的文化特点,而且在同一个民族内部,往往也因为支系不同,所处的地理环境存在差异,形成相当大的差别,由此形成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意义
贵州是一个内陆省份,工业不发达,却拥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料,它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民族风情丰富多彩的地方。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1 增加资金积累和经济收入
旅游业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创汇多、收益高、劳动密集型产业。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产业,可以为建设积累资金、支持地区经济发展,还有助于在一定范围内拓宽货币回笼渠道,加快货币回龙速度,扩大货币回笼量,因此能够加快资金周转,从而增加资金积累。
旅游者前来旅游,必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消费,从而促进我省各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因而能够提高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收入水平,增加经济的收入。
3.2 为当地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经济产业,涉及到社会许多相关产业,包括交通、建筑、通讯、贸易、餐饮服务、文化娱乐等产业。其发展可以增加各区域内的人流、物流、资金和信息的流动,因此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根据加拿大学者的系统模型理论,旅游业收入每增加3万美元,就将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5个间接就业机会。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报告也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从业人员,相关行业就增加5个就业机会。
3.3 提高当地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生活习惯的完善
由于大量本地居民从事旅游业或相关行业,个人和家庭的收入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旅游业发展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大量旅游者的来访和城市市民的大量出游,开拓了眼界,丰富了地理、文史和风俗民情等知识,带来了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了对生活的要求。旅游业的发展往往会带来城市居民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旅游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其发展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对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国民文明素质和完善健康的生活习惯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3.4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国家旅游局2006年的旅游宣传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并且提出了“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鲜明口号。这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更为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机遇。在开发我省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同时,将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积极进行“村村通”道路建设和旅游区内道路建设,以及村社环境整治活动。以少数民族风情为主的乡村旅游对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农民向非农领域转化,加快了传统的农村种植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3.5促进当地文化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
发展贵州少数民族旅游业,不但可以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也为贵州少数民族与其他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和谐交往提供了条件,特别是现代旅游,实质是一种地区间的文化交流。随着民族旅游的兴起,可以有效地改变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长期所处的文化封闭状态,使之经常性地与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相互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不会使当地的文化发生变化,反而会更加有效地保护当地文化的传承。通过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和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团结进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而且独特,具有丰富多彩的民族节日、纯朴热情的民族礼俗、狂放热烈的民族歌舞、艳丽多姿的民族服饰以及独特的民族风情等旅游资源,但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宣传不力、资金短缺,缺乏旅游管理专业人员等一系列原因,使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至今仍处于起步阶级,需要回忆发展步伐,向综合化、多样化、精品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十一五”期间,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总收入实现年均25%以上增长,2010年,旅游总收入将达800亿元以上。虽然实现了快速的增长,但这并不是跟我们的资源利用成正比的,我们应该能够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4.2 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就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目前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来分析,凸显存在着5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4.2.1 缺少旅游精品
尽管我省近年来的入境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都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是总体来说我省基本上没有精品旅游路线。我省的入境旅游消费者大多是单次游客,我们的景区之所以留不住人,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能让游客满意的“精品”。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纪念品虽然具有一定的地方民族特色,但是品种太少,而且大同小异、品位较低、质量较差;产品制作工艺粗糙、档次低且很少有收藏价值,由此造成的旅游纪念品收入所占整个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较轻。
4.2.2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
旅游设施简单,公共设施、通讯设施建设薄弱,娱乐设施建设单一,配套设施不完善多种因素严重制约了旅游的“游兴”和降低旅游经济效益的产生。在我省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车辆过于陈旧,舒适感差、车况不好,旅游路途辛劳,公共设施薄弱,如上厕所难、打电话难、洗澡难等问题普遍存在,缺乏完善的配套设施,部分地区对旅客的最基本“食、住、行”要求都难以满足,造成游客除了必要的旅途花费和游览时间外,不愿多滞留景区。
4.2.3 宣传力度不够
近几年来,虽然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组织开展了多次旅游推介活动,例如“爽爽的贵阳”、“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安顺(龙宫)油菜花旅游节、台江施洞龙舟节等,但就其资源与知名度相比,其宣传力度显然是不够的,造成我省少数民族地区仍处于“地处深
[6]山少人知”的状态。
4.2.4 盲目开发和缺乏保护
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的发展缺乏一个统一的规划,有些地区为了发展经济,盲目开发,不惜牺牲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环境的破坏为惨重的代价,造成了“先开发,后治理”的传统开发方式,最终经济没有搞上去,反而得花费更多的人力、财力来做好治理工作,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4.2.5 缺乏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管理水平较低,缺乏经营管理服务人才,尤其缺乏旅游规划、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景点导游、宾馆服务员等旅游岗位服务人员的素质不高,适应不了旅游新兴产业发展新需要。旅游业的发展速度、除了靠党委、政府重视,加大投入之外,亦决定于管理水平的高低。
所谓旅游管理,就是包括对旅游景区的保护、开发和建设。组织旅游推介促销,建立培养导游队证,推动服务;行业的发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等等。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针对以上我省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在发展中呈现出来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我们所拥有的资源优势,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对策。
5.1打造旅游精品并不断增加旅游产品的附加值
随着现代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单纯观赏性的游览式旅游已远远不能完全满足游客求新奇的心态,动态的、参与性的游览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贵州少数民族节庆丰富多样,形式各异,有很好的开发基础,可以在这些基础上加大开发力度,利用一些有地方特色的民俗节庆资源,着重发掘、提炼和开发以民族歌舞、民族体育、民族节庆、民风民俗、民族饮食文化、民族宗教、民族建筑等活动内容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以形成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系列和一批精品民族文化旅游路线,增加旅游产
[7]品的附加值。
5.2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要加快旅游公路的建设步伐,公路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设施,注重旅游公路建设,有利于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打破区域界限,联合组织策划别具一格的旅游活动,举办推介会、旅游艺术节等形式展现旅游形象,吸引招徕国内外游客,开拓市场,促进市场互动;其次再建设与旅游业发展有关的各
[8]项基础设施,例如满足吃、住、购、娱和乐的各项设施。
5.3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来加大宣传力度
5.3.1应用新媒体网络来宣传
宣传贵州民族地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化工程,在时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下,我们应大力开发应用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网络新媒体,这样才能打破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受地域限制的弊端。因此,贵州各少数民族地区应大建网站,充分利用网络传播来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
5.3.2 借用品牌媒体来宣传
贵州民族地区应巧借品牌媒体来宣传自己。例如:黔东南州得到国家旅游局的支持,邀请加拿大新时代电视台“时代杂志摄制组”、加拿大星岛日报、加拿大“至尊假期”旅游公司等三家经营中国旅游产品的旅行社于2007年7月19日到隆里古城考察并拍摄专题片,目标直指加大黔东南的民族文化旅游在海外的宣传力度和影响。这些著名媒体由于权威性高、受众面、影响力大,让贵州民族地区以少数
[9]民族原生态文化中心的形象走进千家万户,从而大大提高贵州民族地区的知名度。
5.3.3 巧借歌舞产品来宣传自己
贵州民族地区还要巧妙借用歌舞来宣传自己——让这些原生态艺术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上出现在千万观众面前,就等于是将自己推在千万观众朋友们的面前。例如:“行云流水”的苗族飞歌和“天籁之音”的侗族大歌这两种原生态的艺术形式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歌赛中屡放光芒;“苗族歌后”阿幼朵,她不但在青歌赛中获得佳绩,还光荣地做为少数民族代表去维也纳金色大厅一展歌喉,让外国朋友欣赏到苗族飞歌的魅力。
5.4 正确处理好民族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一方面要树立和采取保护地方文物资料的意识和手段,使少数民族群众能辩证的对待自身的传统生活方式,防止民俗被同化和庸俗化;另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
5.4.1 在开发中保护
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群体一致认同,经过世世代代传承、淘汰而得以保留,至今仍为本民族共同遵守的行为范式、价值体系、民间信仰和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灵魂。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民族旅游开发中迅速,但由于认识还很不到位,许多旅游经营者还是把片面追求旅游规模、争取游客放在第一位,从而导致破坏性开发。例如,一些珍贵文物因过度开发而遭破坏,一些传统风俗也因被过度舞台化、艺术化
而失去了原有韵味和风貌。少数民族地区一些民族文化生态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坏或毁灭,就再也不可能重现。因此,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在开发民族旅游时,一定要重视对民族文化的保护。
5.4.2在保护中开发
诚然,民族旅游开发给民族文化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放弃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坚决反对以“保护民族文化”为名来限制民族旅游业发展的行为。保护不是保守,更不是自我封闭和与世隔绝,因为这与社会经济发展主流相悖,与民族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不相符。采用封闭式、隔离式的保护违背了少数民族人民追求富裕和现代化的美好愿望,其本质是阻止民族文化的进步。总之,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旅游业要想获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保护性开发”的道路[10]。
5.5 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人才的培训力度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我省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旅游业为新兴产业的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最缺乏的不仅是资金,还有思路和人才,我们可以采取送出去和请进来等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为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界造就一批文化素质高,专业知识强的管理、导游及服务人才,促进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结束语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对于贵州来说,想要更好的发展好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我们必须要深入了解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的特色,充分发挥各民族地区的旅游优势,并根据这些优势更好的发展其地区经济。同时我们还要预见在旅游发展中可能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早做出相应的措施,尽量避免其发生,影响各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从而更好的为“多彩贵州”创造出一番新的旅游胜景。
5.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支撑理论 篇五
贵州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支撑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和生物一样,具有生命周期,一般从出生起,经过成长期而进入老年期。产品周期理论考察的是新产品的产生、成长、成熟这一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传播的技术、比较优势和投资在国际间的变动过程以及每一阶段对重庆旅行社贸易格局的影响。虽然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最只是以一般家用产品为例来说明国际间贸易和国际投资,看它确实与很多行业的经验相符,包括旧行业和新行业。旅游产品同样存在着生长发展周期。因此,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本论文研究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这一新兴旅游产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核心——边缘理论
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是由核心区和边缘区组成,核心区是由一个城市或城市聚群及其周围地区所组成。周围的界限有核心和外围的关系来确定。重庆中国青年旅行社将核心——边缘理论应用到旅游研究方面,为区域旅游规划提供了构建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系统的认识模型。应用这种空间结构模型,在进行旅游资源区域整合、景区旅游土地利用功能配置与旅游圈层构造以及促进区域旅游联动发展方面可取得满意的实践成果。核心与边缘地区应该是一种平等竞争-重庆青年旅行社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空间关系。发展核心,带动边缘,是区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发展中地区要注意培养核心区,形成旅游创新活动基地,带动边缘区域旅游发展,壮大整个区域的旅游竞争力。由此可见核心——区域发展理论可作为贵州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重要理论依据。
市场细分营销理论
所谓市场细分理论,就是对某种产品的消费者按一定标准加以分类,使之分为具有不同需求特点的消费群体的过程。随着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重庆旅行社报价营销理念深入人心和个性化消费时代的到来,市场细分理论在实践中以成为产品推广决策者打开市场之门的一把金钥匙。重庆旅游网在本论文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策划、开发、推广研究中,市场细分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可持续发展理论
6.民俗及乡村旅游旅游产品类型 篇六
综合国内乡村旅游的现状和其它学者的研究成果,乡村旅游基本类型归纳为以下几类:
①以绿色景观和田园风光为主题的观光型乡村旅游。
②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休闲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乡村旅游。
③以乡村民俗、乡村民族风情以及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及乡土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
④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
具体产品内容
1.生态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
顾名思义,生态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是以优美的乡村田园风光、乡村特色民居群落、传统的农业生产过程、民俗博览园等作为旅游吸引物,把生态与民俗风情结合起来,旅游与休闲结合起来,满足游客回归自然、寻找梦想的心理需求,吸引城市居民前来参观和游览的旅游产品。以法国为例,村庄旅游是法国人喜爱的一种旅游休闲方式,每年有数百万游客到远离城市的偏远村庄,住进条件简陋的农舍,让家长带孩子参观农庄,看牛羊、看挤奶、观看制作奶酪和酿酒过程,游客还可以品尝这些美味。又如,对于占韩国人口87%的城市人来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愿意到农村休闲的人越来越多。聪明的韩国农民于是发明了一种致富新办江——开办“观光农园”。它一般是几户农民联合搞的一种比较简朴的、集食宿、劳动和文体于一体的休闲设施。城里人来到这里,小住几日。在这里,城市人既可轻轻松松地观赏乡村的山水野景,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也可参加农民的一些生产活动,如收获瓜果和蔬菜等,从中体会劳动和收获的喜悦;此外还可以学习农家制作面包、奶酪、果酱、葡萄酒的手艺。通过感受农家的生活,使自己的身心得到休息和调整。韩国农民开办“观光农园”须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韩国农林部门在资金和政策上积极扶持农民发展这种观光事业的同时,也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法规。对于违反规定的农园,会限令其立即整顿或停业。由于管理比较得当“观光农园”发展势头良好,形式也愈来愈趋于多样化。
观光型乡村旅游产品要想具有持续长久的生命力,必须突出当地的乡村特色,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以塑造特色产品。因为每一个乡村都是万花丛中的一点“绿”,如何做到万绿丛中的一点“红”,就必须从特色出发。具体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观光农园 观光花园:以观花赏花、园艺习作为主题的观光农园。主要利用一些大型花卉生产基地,为游客提供观光、赏花、买花、园艺习作、插花技艺学校等旅游活动场所。这些花卉生产基地与旅游业天然的偶合关系,是发展乡村观光旅游(赏花节、赏花会、赏花之旅等)的本底性资源,也是塑造田园化乡村环境的重要因素。以对山东省的各种林果、花卉考察为例,发现不同的花卉种类有不同的赏花期,这正好构成了观光花园的旅游时节。
观光果园:以水果旅游为主题的。主要利用成熟果园,通过观果、品果、摘果等系列活动吸引游客。观光果园一般指开放成熟期果园供游人亲自采摘、品尝、购买及参与加工果实,又能观赏果实累累的丰收美景,并与其他休闲活动相结合的果园经营新形态。果树品种以苹果、梨、葡萄、柑橘、桃为主,一般选择花香、色艳、味美的果品树种,综合考虑开花期和成熟期合理搭配和组装,以增强吸引力,延长开放期。果园内可开设果品加工坊、果品品尝屋、鲜果专卖店、休息亭、品茶亭若干座,游客平时可在林间休闲、游览、野营、烧烤,果实成熟时,游人可自采、品尝、参与加工、购买新鲜水果。为了增加果园的文化氛围,可点缀文化艺术小品,如雕塑、壁画、楹联、诗词等,可以直接以水果为内容,也可以间接引述或表现与水果有关的历史典故、传说趣闻,如古诗名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就可雕刻于石碑上。为保障果园正常生产,观光果园要开辟活动专线,开辟供游人采摘、品尝和学习栽培的固定区域。
以色列北部一个地处沙漠的村庄用当地独特的沙果(一种极耐旱的水果)发展观光农业,游客可以在品尝沙果的同时做沙疗(一种把身子埋在热沙里治风湿病的方法),每年这里的游客量超过20万。
(2)观光牧场
观光牧场开发有两个方向:饲养普通家禽、家畜,如牛、马、羊等,开发参与功能,让游客全方位、多层次参与。如让游客参与饲养、剪毛、挤奶、品尝羊肉和羊制品,观赏和拍摄奶牛等。今饲养品种优良而独特的牲畜及野生动物。这些动物必须易于饲养且有很大的观赏价值,如鹿、狐、鸵鸟等。牧场既有生产的功能又有观光的功能,因此牧场应采用先进的饲养技术、管理方法和设施设备,建立畜禽良种繁殖体系、畜产品加工、检验、贮运体系,形成融观光、参与、娱乐、品尝、培训、咨询、购物、科研等功能的一条龙旅游服务系列。
(3)观光渔村
观光渔村主要以参与为主。如规划地周围有大面积的水面和传统渔业,则应恢复传统渔业生产风貌,甚至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艺术加工,使其具有旅游吸引力。以山东“渔村”为代表的胶东半岛乡村为例。
山东东部的胶东半岛沿海地区,以渔业生产、渔民生活和胶东地区特有的地理、自然资源为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胶东渔村”。渔村和渔民以荣成、蓬莱、长岛、日照等地最为典型。以成山头为界,半岛南部的海域,渔民习惯上称呼为“南海”,其渔业生产习俗受长江口一带的影响较多,渔船以鸟高、排子为代表,又善用镡子网、架子网等定置渔具;半岛北部海域,渔民习惯上称为“北海”,典型的渔村集中于荣成龙须岛、蓬莱大季家、刘家旺、长岛砣矶岛、莱州三山岛等处,渔业生产习俗以驾“大瓜篓”、打风网(围网)为特色。南北渔村的海带草房、玉米面饼子、海产食品、天后崇拜、行船禁忌等习俗,都为别处所不多见。沿海渔民沿袭“齐人好逐利”的传统,外出经商的习俗历数十代而不衰。这方面突出的代表是蓬莱、龙口(黄县)、莱州(掖县)的沿海地带,“蓬、黄、掖”的买卖叭不仅在东北有很大影响,在京、津、沪等地也多见他们的足迹。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胶东地区相继开发出了以长岛和日照“渔家乐”、荣成“胶东渔村”等为代表的、以传统渔冢生活为主题的乡村旅游产品,在国内市场上成为知名的旅游品牌。
(4)观光鸟园
西班牙南部小镇Andalucfa,有着丰富的鸟群,是观赏鸟的天堂,每年都能吸引很多鸟类学者前来观光。一年中最好的观赏季节是春天,因为这时候既可以看到很多冬天的物种,又可以看NeiJ将来临的夏季物种。观光鸟园的内容一般包括观光湿地的建设、观光鸟群迁移以及观赏鸟巢等。
(5)乡村公园
森林公园:区位条件好,地形多变,山峦起伏,溪流交错,森林茂密,景色秀丽,环境优良,气候舒适,面积较大的森林地段可开发为森林公园。使之成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野营、避暑、科学考察和进行森林浴的理想场所。
农业公园:按照公园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思想,将农田区划为服务区、景观区、农业生产区、农产品消费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部分,形成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6)科技观光游
科技观光游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建立小型的农、林、牧生产基地,既可以生产农副产品,又给旅游者提供了游览的场所。
山东省寿光市蔬菜高科技示范园的规划面积20000亩左右,中心区10000亩,已投资1.6亿元,建成“三园三区五中心”格局,即蔬菜高新技术创新园、农业博士创业园、外商投资园;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新品种试验示范区、现代化设施试验示范区;智能化信息管理中心、蔬菜高新技术培训中心、展示交流中心、现代化生物工程种苗中心和蔬菜保鲜加工销售中心。
示范园始终坚持以进军农业科技前沿,带动全市及周边地区农业发展为目标,先后与山东农业大学、上海交大农学院、中科院海洋生物研究所、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承担着科技部、省科技厅等多项科研项目。已被列为山东省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单位,还被确定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进国外智力示范推广基地、山东省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农业大学博士生实践基地。
园区的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内农业旅游的一个亮点,特别是园内体现现代农业水平的工厂化、标准化生产模式和各类优良先进的种植模式以及闻名全国的中国寿光蔬菜博览会,都成为吸引人们前往考察参观的重点。园内南国的水果、北方的蔬菜应有尽有,各式景点错落分布,令人向往,每年接待国内外各种旅游参观团体和单位20000多个,游客达50万人次以上。
又如新加坡将高科技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兴建了10个农业科技公园。农业公园内应用最新科学技术管理,各种设施造型艺术化,合理安排作物种植,精心布局娱乐场所。养鱼池由配有循环处理系统的“水道”组成;菜园由造型新颖的栽培池组成,里面种上各种蔬菜,由计算机控制养分;田间林荫大道的两边也种上了各种瓜果。
美国则建立了多处供观光的基因农场,用基因方法培植马铃薯、番茄,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也在向游客普及基因科学知识。
(7)水乡农耕田园观光
以水乡农耕景观为主题。利用河口水网密布的特点,营造荷塘万里,蕉林、蔗林成片,凉亭竹棚、鱼跃禽鸣的水乡农耕景观,让游客置身于水乡秀色、田园绿野中,尽情领略水乡风情。
(8)绿色生态游
利用农村特有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进行适当的规划和包装,开发各式各样的“绿色生态之旅”项目。被财政部和水利部授予“全国水上保持生态建设示范村”的辽宁丹东大梨树农业生态旅游村和1992年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全球500佳”称号的辽宁盘锦大洼县西安生态养殖旅游项目都属此类。在波兰,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紧密结合。他们在开展的活动内容上与其他国家一样,不过参与接待的农户是生态农业专业户,一切活动均在特定的生态农业旅游区内进行。2.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
乡村旅游产品贵在“村”味,重在体验。住冬暖夏凉的农家房,观小桥流水的农家景,听俚语乡言的农家情,享祥和温馨的农家乐是体验乡村生活、体验乡村生产和体验乡村民俗风情的最佳途径。作为一种新兴的时尚的旅游休闲形式,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无疑是当前的一种时尚品!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主要是指在特定的乡村环境中,以体验乡村生活和农业生产过程为主要形式的旅游活动,同当地人共同参与农事活动、共同游戏娱乐、参与当地人的生活等,借以体验乡村生活或农业生产的过程与乐趣,并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休养身心。对于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的生产和开发来说,它们对自然资源及部分基础设施的要求不高,提供最基本的吃住设施就可以了,关键在于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使游客觉得在乡村旅游的话,能够让自己全然放松,体验和回味美好的乡村生活。
(1)酒庄旅游
说起酒庄旅游,很多游客都感兴趣。人们源于对酒的制作、味道、颜色等的好奇。例如澳大利亚将当地的葡萄酒产业优势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开发出葡萄酒旅游(WineTour),允许旅游者游览参观葡萄园、酿酒厂和产酒地区等景点,并且还可以参加包括制酒、品酒、赏酒、健身、美食、购物等一系列娱乐活动。他们不仅可以保证严格的葡萄酒流水线生产作业,同时还作为一项文化旅游项目,欢迎各国游客前来参观葡萄园景观,并且可以亲口品尝各种风味的葡萄酒,对游客来说真是一件两全齐美的差事。
(2)“做一日乡村人”
在这种旅游活动中,旅游者能够回归自然,学到许多新知识,结交新朋友,暂时离开都市环境,换一种生活方式,使自己的身心得到休息和调整。如杨家埠中国民间艺术遗产村庄乡村民俗游,让旅游者在家庭年画作坊中,亲自刻印年画,亲自张贴年画或把自己刻印的年画带(买)回家;被称为齐鲁第一明清古村落的章丘市的朱家峪,旅游者到朱家峪可以看民俗展览,还可以亲自摊煎饼、推磨盘等,进农家体验生活。
(3)人工林场
人工林场具有调节气候、吸碳制氧、消除烟尘、吸收毒气、杀灭细菌、隔音消声、净化污染、美化环境的功效。人工林场可在行、游、吃、住、娱、购旅游六要素上做文章。行:开发“森林浴”,即在林场内设置林间步道、小路等,供游人散步、健行、慢跑、登山。为了让游人感到新鲜,道路要根据地形设计,有升、有降、有直、有曲,要有为老年或恢复健康的游客设计的平缓步行路,也要有为青年游客设计的迂回曲折、坡线较长的登山路。游:结合地理学、生物学、环境学、园林学、药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开发集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森林旅游项目,如赏鸟、赏树、赏花等。吃:突出“新鲜、独特、无污染”等特点的绿色食品、花卉食品、尾虫食品和符合规定的野生动物。住:少建高档宾馆和别墅,以小木屋、草舍、野营帐篷、洞穴等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住宿设施为住。娱:以弓箭狩猎、密林寻宝等适合森林的项目为主,同时也可开辟游人植树区,专门让游人种植纪念树,如新婚蜜月树、情侣树、诞辰树等,并让游人亲自参与管理。
(4)林果采摘园
林果采摘园使游客体验到乡村传统的农耕作业活动以及现代科技农业生产,让游客在体验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增长见识,得到充实。体验型的林果采摘是一种最富趣味性、成就感最强的体验性乡村旅游项目,许多乡村地区都可以结合当地的林果业,开展体验型果实采摘活动。
3.品尝购物型乡村旅游产品
(1)品尝游
乡村有丰富的食品资源,可以将乡村食品资源与美食文化结合,开展以绿色特色食品为主的果品品尝、特色风味小吃品尝、健康保健食品品尝、绿色生态食品品尝、野菜品尝、特种禽畜菜肴品尝、烧烤美食品尝等美食旅游活动。特色食品应该以绿色营养、色香味俱全、原料独特的乡村食品为主。如:花卉食品(饮品、糕点)、花粉食品(包括花粉饮品、糕点、菜肴、糊羹、糖果、药酒)、野菜食品、水果食品、土特产、珍稀禽畜和水产佳肴。品尝方式可以是农户提供的餐饮服务的内容之一,也可以建立特色小吃一条街或特色小吃品尝区,方便游客到此参观品尝各种各样的特色食品。
(2)购物游
在心情愉悦地进行了娱乐活动后,游客总希望带一些旅游纪念品或乡村土特产品回家。洁净新鲜的特色蔬菜、稀有的珍稀禽畜和名贵水产、美丽花卉、别致的盆景、风味独特的土特产、工艺精湛的手工艺品、古朴雅致的古玩字画、设计独特的旅游纪念品都为开展购物型乡村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应该在旅游活动集中区域建立一些乡村旅游商品销售摊点或集市,方便游客购买各类乡村旅游商品。4.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产品
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产品,是以滞留性的休闲、度假为主,在水乡、山村或民俗园中小住数日,对游览地的衣、食、住、行做亲身体验,同时对当地的民间艺术、民间技艺、方言等加以轻松的了解。这种类型的民俗产品强调景区(或村庄)内的自然环境和当地居民以及旅游者之间的和谐共处。
现代旅游的特点是人们更多地强调旅游经历与自我参与,因此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很多大城市的周边农村一到假日就会出现不同的城市人的身影。他们或者无所事事地闲逛,或者在山水中钓鱼、野餐聚会,或者到农民家摘果子、种蔬菜、喂小鸡等等。农民们也很热情地邀请城里人到家里做客,住农家屋,睡土炕,吃农家饭。这种对休闲度假生活的需求与供给的对接使休闲度假型的乡村旅游产品应运而生,因此,在自然风景美丽、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地带建成以满足旅游者度假、休闲为主要目的场所,具体来说有周末节日度假游、家庭度假游、集体度假游、疗养度假游和学生夏令营等。以以色列为例,以色列的乡村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极富吸引力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其度假旅游是主要的乡村旅游形式,一片蓝天,一亩农田,几口鱼塘,几株果苗,还有牧场、蜂园等都是城里人周末休闲的理想场所。为接待每逢周末来此度假的城里人,几乎各乡村都建设了B&B(Bed and Breakfast床与早餐)设施,这种住宿设施与民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旅游者体验到的是真正的乡村生活,真正的闲情逸致。以色列对乡村旅游的开发非常重视,为促进乡村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以色列还成立了山谷旅游总会(The Valley’S Tourism Board),负责管理乡村地区小型旅游企业及旅游资源开发。
(1)度假娱乐
度假娱乐游是现代都市人为了缓解工作生活压力、利用假日外出进行令精神和身体放松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形式,度假娱乐需求成为旅游者基本的旅游需求之一。
国外在开发乡村旅游时积极开发娱乐性强、互动参与性大、表现形式新颖的休闲娱乐项目以满足游客多层次需求。在美国,每当瓜果成熟的季节,城里人就纷纷涌进各大农场参加摘水果的度假活动,以获得别有情趣的度假享受,缓解工作压力。德国的乡村旅游十分简洁,不会因为旅游开发而刻意改变乡村的自然风貌,主要项目有瓜果采摘、集市体验、亲近动物、农家住宿、自租自种等。意大利农业旅游区则是一个典型的具有教育、游憩、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生态教育农业园”,旅游者可以从事各种农业健身运动,例如体验农业原始耕作、狩猎、亲手制作工艺纪念品、烹调学习活动等。
国内休闲度假旅游还不是主导性消费市场,市场条件不是很成熟,还有待于提升和发展。如山东枣庄市峄城区万亩石榴园内的“石榴人家”、泰安市肥城万亩桃园中的“桃园人家”等为代表的特色经济区,使旅游者在“石榴人家”“桃园人家”中休闲度假,了解民风民俗,参与农事耕作,具有典型的山村度假意义;莱芜市的房干村让游客住在农户小康楼,通过参与各家生活,体味山村农家乐趣,还可以让游客体验包水饺、放鞭炮、耍花灯、逛山会等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济宁的运河人家,让旅游者住在运河的小船上,了解运河船家的生活习俗;威海市的“花村”和“画村”有浓郁的民俗文化,民间艺人在奇石收藏、剪纸、根雕等方面造诣颇深,游人在欣赏怡人的自然景色的同时感受那里独特的民俗。
(2)休闲农场
休闲农场是一种供游客观光、度假、游憩、娱乐、采果、农作、垂钓、烧烤、食宿、体验农民生活、了解乡土风情的综合性农业区。台湾的许多会议都是在休闲农场召开的。法国为满足不同偏好度假旅游者的需求,开发了不同主题、种类齐全的休闲农场,包括农场客栈、点心农场、农产品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民宿农场、露营农场等。
(3)租赁农场
租赁农场是指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市民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的园地。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以休闲体验为主,而不是以生产经营为目标。租用者只能利用节假日到农园作业,平时则由农地提供者代管。租赁农园所生产的农产品一般只供租赁者自己享用或分赠亲朋好友。
农场主将一个大农场分成若干小园,分块出租给个人或家庭,向他们收取出租费用。平日由场主付资雇人照顾农园,并可按照租赁者的意愿更换、增添农园内种、养殖的品种,假日则交给承租者享用。这既满足旅游者亲身体验农趣的需要,也增加了经营者的利润。租赁农场用地,包括山地、平地、丘陵、水面等各种类型的地貌,适用于耕种、放牧、养鱼和种树等各类农业经营形式。相邻农场边界可种阔叶树,树下设休息座若干。租赁农场针对收入较高的富裕阶层人士,可采用会员制经营。易操作、成长期短的蔬果项目,场主可为会员提供农具和菜种,会员只需每月交纳一定月租费,就可不定期地做一个悠闲的农夫。
(4)乡村俱乐部
乡村俱乐部是为了满足人们休闲娱乐而设置的,利用合适的乡村环境,开展野外活动。如在原来知青集中的乡村建立“知青俱乐部”、开展“知青回‘家’游”;利用水库、湖泊、鱼塘、河段建立“垂钓俱乐部”;选择适宜的地方建设“乡村高尔夫球俱乐部”或“乡村高尔夫球练习场俱乐部”等形式多样的乡村俱乐部。还可以安排篮球、网球、羽毛球、游泳池等一般运动设施的乡村俱乐部。例如,北京华彬庄园踞长城、临燕山,规划占地总面积约400平方千米,是京城的风水宝地,也是现今中国最具规模的会员制俱乐部,是作为国际大都市的北京首屈一指的集体育、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大型庄园式项目。庄园内设有18洞球场及配套设施的亚洲最大的会所、五星级豪华酒店、马术俱乐部、生态基地、世界产业领袖会邸、生命科学健康中心等等。又如蓬莱南王山谷酒庄,不仅每年生产1000吨的高端庄园葡萄酒,还拥有地下酒窖、高级会所等国际葡萄庄园的建设标准,因而成为蓬莱新型的旅游项目。台湾长寿之乡——新竹县关西镇,是统一企业集团走入乡村俱乐部型态的第一步。内部的设计规划配合当地的山形水势,包括山训场、健康森林浴步道、全家游乐区、人工滑雪场、天文台、立体太空动感电影院等,是一个度假休闲的会员制俱乐部。
(5)农家小屋
如果你和你的朋友或家人想回到大自然中,那么在乡村中可以找到很多简单的农家小屋。小屋通常设在类似于自然公园中,如湖、山的旁边,相对比较隐蔽。小屋前的院子可以供游客们在树荫下喝茶、聊天。它们尤其被热爱户外的旅游者,如自驾车、鸟类学家、爬山者以及仅仅是为了享受一下乡村的宁静的旅游者所喜欢。农家小屋为他们提供了聆听微风、鸟鸣以及懒散的羊群们吵吵嚷嚷的声音的好去处。
(6)野营地
野营是一种户外游憩活动,是暂时性离开都市或人口密集的地方,利用帐篷、高架帐篷床、睡袋、汽车旅馆、小木屋等在郊外过夜,享受大自然的野趣及生态环境提供的保键功能,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并参与其他休闲娱乐活动的一种旅游活动项目。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喜欢野营。凭借着山山水水、起伏不平的乡居、树林等,乡村正是野营地的最好去处。野营为游客提供了直接接触自然的经历,同时也是最便宜、最灵活的一种住宿方式。如果一家人正好想找个户外度假,或是一群朋友希望出去游玩的话,野营旅游无疑提供了舒适和有价值的乡村旅游。
5.时尚运动型乡村旅游
时尚运动型乡村旅游产品是一种全新的独特的乡村旅游产品,它以乡村性为基础,乡村性与前沿性、时尚性和探索性相结合产生的新兴乡村旅游产品。这种旅游产品的主要销售对象是白领、自由职业者等年轻的创新型人群,包含的项目有溯溪、漂流、自驾车乡村旅游、定向越野、野外拓展等。乡村原始朴素的自然环境为时尚运动型乡村旅游产品提供了最佳的条件,可以说,除了在乡村或城市近郊地区,在其他地方几乎没有这种类型的产品。这也是乡村资源与市场需求对接的最好体现。
(1)溯溪游
乡村是溯溪游的最佳地点,乡村中的山山水水形成了溯溪活动的基本设施。溯溪是由峡谷溪流的下游向上游,克服地形上的各处障碍,溯水之源而登山之巅的一项探险活动。溯溪是一项可以结合登山、攀岩、露营、游泳、绳索操作、野外求生、定位运动、赏鸟等综合性技术的户外活动。在溯溪过程中,溯行者须借助一定的装备,具备一定的技术,去克服诸如急流险滩、深潭飞瀑等许多艰难险阻,充满了挑战。溯溪活动需要同伴之间的密切配合,利用一种团队精神,去完成艰难的攀登,对于溯行者是一种考验,同时又得到一种信任和满足,一种克服困难后的自信与成就感。乡村中一处壮美的瀑布在溯溪人的眼里便是悬崖,在潮湿而又长满青苔的瀑布里攀岩是一种新的挑战。奔腾的激流和艰难的攀岩在此相依相伴,非常刺激而又充满活力;在落差小,水流缓慢的地方,可让溯溪人心灵的思绪任意飘荡„„当然,在刺激的生命冒险来临时,溯溪者永远处在状态中,永远保有对一切的主动„„所有的困难都是未知和难以预料的,但是所有的困难和未知都是启发你思考和向上的动力,这就是溯溪游的时尚魅力。
(2)自驾车乡村游
越来越多的城市人拥有了自己的私家车。车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每逢周末和假日,约几个知心好友,带着美好心情就可以去享受乡村美景了。相对随团旅游,充满个性色彩的自助驾车游已越来越被有车族青睐。备齐行囊,驾上爱车,随心所欲地去奔驰„„约伴同行,不仅能尽情地观赏沿途乡村的流光画影、大自然的神妙奇幻,还能感受到团队互爱互勉的动人精神。与随团旅游的最大区别在于,对自驾车旅行者来说,重要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因为旅游者可以在任何一个打动自己的地方做停留,欣赏自然风光带来的惊喜。行程中不经意的发现,就像沙里淘金,路边的一段溪流,城外的半截石塔,山湾里烂漫的桃花,崖壁上隐约可见的石刻,都能令人兴奋不已,就是乡村自驾游的欢乐所在。随时调整旅行线路,穿越旅行团无法触及的地域,尤其是那些尚未开发和开放的地方,领略最淳朴的民风和未遭破坏的自然风光。
(3)漂流游
漂流具有季节性和地点性,一般在夏天的乡村开展。奔出家门的城市人在夏日里纷纷挥去城市的灰蒙,与家人、与亲朋欢聚在一起,在飞越激流中、在欢笑声中洗涤夏天的烦闷,感觉乡村原野的亲水气息。漂流大致分两种,一种是以刺激为主,这些漂流的河段水流湍急,河道曲折,但有惊无险,另一种是轻松自在、以赏景为主的江河漂流,这些漂流的河段水流平缓、偶有急滩,可坐在竹木筏上听潺潺水声,戏玩游动小鱼,远眺一片片青葱稻田,乐趣无穷。
(4)定向越野
两岸山峦叠嶂,青翠欲滴,山泉、瀑布、幽潭掩映在原始热带丛林之中,峻险兼备,是开展定向越野运动的理想场地。定向运动是竞技体育项目之一,类似于众所周知的寻找宝藏。大致过程是:在旷野,山丘的丛林或近郊公园等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事先隐藏好数个点,参加者手持地图和指南针找出点的所在方向。这种活动有机地将个人休闲、娱乐与团队熔炼、协作融为一体。由于这个活动的组织方法简便,不仅对提高野外判定方向的能力及学习使用地图有好处,还能够培养和锻炼人的勇敢顽强精神,提高人的智力、体力水平。开展定向运动不需要像其他体育项目那样在场地与器材上支付大量经费,娱乐性与实用性兼备,因此日益受到旅游者的重视,并且很快地在城市时尚人群中传开。
(5)野外拓展
野外拓展训练(Outward Bound)是指在自然地域(山川湖海)、通过探险活动进行的情景体验式心理训练。野外拓展充分利用艰险的自然环境,从情感上、体能上、智慧和社交上对游客参与者提出挑战,在参与者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活动过程中,实现“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完善自我、融炼团队”的培训宗旨。6.健身疗养型乡村旅游
随着旅游者越来越关注旅游产品的医疗保健功能,国内外许多乡村旅游目的地有针对性地强化了其产品的医疗保健功能,开发诸如温泉、体检、按摩、理疗等与健康相关的乡村度假项目。这不仅能够满足游客的健康需求,而且能为其带来不菲的利润回报。例如古巴的医疗旅游、日本的温泉旅游、法国的森林旅游、西班牙的海滨旅游等都以旅游服务项目的医疗保健功能而闻名。一般来说,这一类型的乡村旅游产品主要包括森林浴、日光浴、划船捕鱼、骑马、散步、远足等,使游客通过乡村旅游达到锻炼身体、宁气安神、消除疲劳,以及身体素质和精神状态得到不同程度地改善、提高。
(1)温泉旅游
这种旅游活动不再是简单地在温泉中泡着,而是由当地导游带领,沿着小溪走过纯自然的道路,来到有医疗效果的温泉发源地,在那有设备简单但齐全的温泉旅游设施,游客可以在那里享受纯自然的温泉浴,然后品尝美味的山果。当然,游客自己最好穿着舒适的鞋子、带着防虫剂、泳装或者相机。
(2)散步远足游
人们常说“饭后走一走,能活九十九”。散步能给人们带来体力和身心健康。乡村是呼吸新鲜空气、欣赏自然景观的好地方。当前很少乡村专门设计步行旅游,其实除了国家和自然公园外,步行道旅游也是相当幽静的旅游经历。但是开发这种旅游产品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游客的安全性。由当地的旅游管理部门和投资商共同开发,开发设计一些有意义的步行线路,在线路的沿途,能够欣赏到当地的自然特色风光、遗址遗迹;线路有明确清楚的标示牌,标明与其他点的距离,以及步行建议和适合野炊的地点等等。
(3)骑马游
很多世纪以来,国外的骑马游是乡村旅游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骑马游包含的内容丰富,如骑马度假,可以维持一周跋山涉水的远途旅行;马术授课,从最基础的授课到实践;租马游,农场一般可以为游客提供马匹和导游,指导游客游玩;探寻足迹游,可以结合当地革命历史时期共产党人走过的路线,开发出探寻足迹的骑马游;骑马比赛:这项体育运动式的旅游方式不能很好地控制,也不太广泛,但如果有专门的技术人员以及开发商,在乡村举办这项活动是最有可能和最具潜力的。
(4)骑车登山游
这项旅游活动可以看做是最艰辛但又最放松的运动。当前有很多自行车爱好者在周末组成一个小团队骑车走过陡峭艰险的山路。骑车登山游的价位不是很高,当然要准备的设备必须齐全,如钢缆或锁链等。7.教育学习型乡村旅游
乡村度假地为旅游者提供一个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通过团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学习等方式而不是专业人士做教练,让游客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学习新知识、熟练新技能,既享受了轻松的休闲,又学习到了知识。日本的许多地方为迎合人们关注野生鸟类生活的情趣而专门开发设计了观鸟旅游,让旅游者亲临野鸟栖息地观察鸟类生活,随行配备鸟类专家指导,使游客在旅游中既观赏到了鸟类的生活,也学到了许多关于鸟类生活的知识。美国的农场、牧场旅游不仅能使游客欣赏美丽的田园风光、体验乡村生活的乐趣,而且在专人授课的农场学校能够学到很多农业知识。这种兼有娱乐和教育培训意义的参与式的乡村旅游形式深受旅游者欢迎,成为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
(1)研修型乡村旅游产品
它是指以考察研究先进农业、特色农业或农业文化、学习农业技艺为主的乡村旅游。可以通过农村留学、参观考察、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文化考察、特色农业考察、农业技术培训、花木栽培装饰培训、工艺品制作培训、农业知识学习等研修型乡村旅游活动,发挥乡村农业的教育功能。
(2)教育农园
这是将农业生产和科学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农园中栽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配备的农具设备及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和耕作技术等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教育农园可设置简单的农业“博物馆”,陈列反映当地种植、养殖业生产历史与现状的农畜产品或图片、农具、介绍农业生产工艺技术的资料等,并可在农园内建立演示区,再现农业生产历史。这样可以增加游客对当地农业生产历史的了解,激发他们爱农、兴农、投身于我国农业建设的热情。当前,较具代表性的教育农园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及我国台湾省的自然生态教室等。
(3)寄宿农庄
寄宿农庄是指城镇居民在假期把子女送到农村亲属家去寄宿,做一些社区工作,参与农场作业等,培养青少年坚韧、朴实、健康、正直的人格。例如喂养小鸡、小鸭、牛等;在农地里工作,体会播种、栽秧、收获全过程;为老年人盖屋子,关心老人;在当地的小学教英语等等。
8.民俗文化型乡村旅游产品
民俗文化型乡村旅游产品是以农村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凭借和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来开发旅游产品。这是全面提升乡村旅游产品文化品位的一个有力手段。把农村居民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计风俗;时令风俗、游乐民俗、信仰民俗等,无论是物质的、有形的具体实物,还是观念的、无形的抽象形式,都作为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资源依托。匈牙利是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的一个典范,它开发的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使游人在领略匈牙利田园风光的同时,也能在乡村野店、山歌牧笛、乡间野味中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欣赏充满情趣的文化艺术,以及体味着几千年历史淀积下来的民族文化。西班牙开发的满足游客多种文化需求的文化旅游线路很多就是乡村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城堡游、葡萄酒之旅、美食之旅等。
(1)民俗文化村
乡村某些地方具有特定的民俗风情、文学艺术、园林建筑、文物古迹,如衣着、饮食、节庆、礼仪、婚恋、喜好、歌舞、工艺、寺庙、教堂、陵墓、园林等,这些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城镇居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可以带着游客们到当地的民俗村逛街,参观最能体现当地民俗文化的市场、教堂,让游客们有机会欣赏到当地的艺术和手工艺品,品尝到真正口味的小吃、水果等等。例如广西龙胜县以本地的少数民族特点,安排了以“龙脊之春”为主要内容的新春文化活动,各项文化活动好戏连台,祥龙醒狮表演等竞相争艳,为广大游客们营造了新春祥和欢乐的节日气氛。阳朔遇龙河、西街,兴安乐满地、秦城水街等景区景点人流不息,大街小巷和乡村田野随处可见游客身影。人们利用春节长假走进农家,感受农家生活,悠然自在地吃农家菜、泡温泉,体验淳朴、自然的田园风情。
(2)农业文化区
分室外和室内两种形式。室外是展示型农业文化,用实物的形式动态地展示各地或各个历史时期的农业文化。展示农具文化,所展示的农具能操作,并有代表性特色,如汉代的辅护和翻车、五代的高转筒车、宋元时期的犁刀和水轮三事等,由专人教授使用方法,游客可以操作使用,以体验劳作的趣味。室内可开办小规模的手工作坊,如“酿酒作坊”“制陶作坊”“刺绣作坊”“编织作坊”等。
(3)村落民居
这是以村落民居建筑,如古民居、古宅为凭借开发的旅游产品。我国民族众多,民居住宅造型风格多样,如汉族的“秦砖汉瓦”、斗拱挑檐的建筑形式;满族的“口袋房,曼子炕”;白族的“走马转角楼”;傈族“百脚落地”的草屋等都极具观赏价值和建筑研究价值。又如江南六大古镇中周庄保留着大量的元明清建筑,南浔保留着完整的江南大户人家的深宅大院,乌镇更是以原汁原味“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阁房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者。再如地处黄山风景区的西递、宏村古民居村落,风光秀美,历史文化内涵深厚,建筑工艺精湛,是保留最为完好的明清徽派建筑群,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有一百二十多座,房屋基本上保持原貌,未被破坏,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4)遗产廊道
遗产廊道发源于捷克和斯洛伐克中部地区摩拉维亚乡村,当地为了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了一条名为“摩拉维亚葡萄酒之乡’’的遗产廊道,将当地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诸如乡村博物馆、城堡、葡萄园、酿酒作坊、手工艺作坊、有音乐和舞蹈的酒吧等连接起来,还在途经之处建设了酒店、客栈、宿营地、自助餐厅和餐馆。遗产廊道成为了一项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辽。二可以说遗产廊道是“拥有特色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它既可以是自然或历史形成的河流、峡谷、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也可以是专门修建的将单个的遗产点串联起来的线性廊道。在拥有丰富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的乡村开辟遗产廊道,将更好地展示当地景观的多样性和典型性,同时也会带动乡村旅游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
(5)乡村博物馆。
乡村博物馆是一种集中体现乡村文化历史的旅游产品,它涉及到传统乡村生活的所有领域,从实物形态、方言到工作和生活习俗等每一个细节。乡村博物馆起源于欧洲,在国外发展得较为全面。例如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有一座别具一格的乡村博物馆,建于1936年,馆内有许多个性迥异的农家房舍,他们在绿树浓荫的陪衬下显得十分和谐、美丽,被人们称为“都市里的村庄”。这里既是游人参观游览、体会罗马尼亚风情的著名景点,更是了解罗马尼亚农村建筑艺术、民间艺术和农民生活习俗的露天博物馆。它生动地再现了罗马尼亚几百年来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科技及人民生活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同时该乡村博物馆藏有丰富多彩的雕刻、刺绣及彩陶艺术品,向人们展示了罗马尼亚不同时期传统文化的艺术成就。还有俄罗斯的木造乡村博物馆,它是露天的,有冬天教堂、夏天教堂,还有民宅及商店、传统税金、水车以及磨面粉用的风车,就像是几百年前的俄罗斯小镇重现眼前一样。德国“1950年前我们的村庄”主题博物馆、加拿大国家农业博物馆、英国乡村生活博物馆等等,无一不展示了当地乡村的民俗、历史和文化特色。在国内乡村博物馆也逐渐兴起。中国茶叶博物馆坐落在西子湖畔的龙井茶乡。始建于1986年,占地3100平方米,由4组具有浓厚江南风格和茶乡特色的建筑和茶史、茶萃、茶具、茶事、茶俗5个展厅组成,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中国茶叶发展史的全过程。旅游者可尝到采摘茶叶之趣,享受各式茶艺之乐。
(6)传统村落
在完全保留乡村文化的原生性基础上,村民世代传承的由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的村庄。如浙江兰溪中国第一奇村诸葛八卦村,有明清两代房屋多达200余所,房屋、街巷的分布走向恰好与历史上写的诸葛亮九官八卦阵耦合。全村绝大多数村民都是一千七百多年前蜀国宰相诸葛亮的后代,并牢记先祖《诫子书》的教导,“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整个村子就是一个巨大的活文物。9.节庆型乡村旅游产品
节庆型乡村旅游是以传统的乡村民俗节日、民俗活动、民俗文化及特殊物产为主题,以举办大型节庆活动为形式而进行的一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乡村节庆活动作为旅游景区或乡村旅游点的补充性内容,关键要处理好文化性与参与性、趣味性、娱乐性的结合,使节庆活动具有广泛的大众参与空间。一般来说,节庆型乡村旅游产品有传统的民俗型节庆活动和创新型节庆活动两种。
(1)民俗型节庆活动
仅以山东省为例,轻而易举就能数出泰山东岳庙会、千佛山山会、胶东沿海地区的开渔节等重要的具有较大市场影响力的乡村民俗节庆活动;荣成市的国际渔民节,源于当地渔民传统的谷雨节,是当地渔民祝愿天天鱼虾满仓,祈求神灵保佑,免灾除难的节日;长岛的妈祖文化是中国北方颇具影响力的传统文化,影响面广,民间基础好,是中国北方渔村重要的传统节庆活动之一。
(2)创新型节庆活动
创新型节庆活动是指在传统节庆活动相对匮乏的乡村,以乡村自然资源和乡村文化为基础,创造性的开发能够突出当地资源特色的节庆活动。以北京市为例,作为中国主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乡村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如何开发乡村旅游是一个摆在眼前的难题。于是,整合周边近郊地区的乡村资源,创造一些乡村旅游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10.专门性乡村旅游产品
专门性乡村旅游产品,是结合乡村的区位、市场条件,开发专门性的旅游产品,提供某一种或几种专门性的乡村服务,如城市周边的乡村餐馆、与景区集合在一起的乡村旅馆等,这些产品往往是单项的。专门性乡村旅游一般提供单项的旅游服务,多结合周边城市或大的旅游景区结合开发。
(1)乡村餐饮
乡村餐饮可以从农家主食,如锅贴饼子、红白相间的栗子枣香饭、凉拌山蕨菜、馍馍、农家菜肴和农家野菜等等方面具体展开。例如在济南的南部山区(门牙一带)、泰山东御道、枣庄的“石榴人家”等城郊地区,乡村餐馆已经形成规模,有继续扩大规模、推进发展的可能和必要。但乡村餐饮应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服务体系,旅游管理部门应抓紧出台相关标准和规则,使这些地区的乡村餐饮业走向良性发展的轨迹。
(2)乡村旅馆
7.贵州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研究 篇七
一、引言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环境及其资源为依托,以乡村性与乡村意象为核心,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的一种旅游方式与经济开发活动。根据旅游活动所处的地理位置,乡村旅游可分为城郊型、边远型和景区边缘型三个主要类型。城郊型乡村旅游是旅游目的地位于城市周边,依托大中城市客源市场发展起来的,车程2小时以内的乡村旅游活动。城市郊区是城郊型乡村旅游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城市环境与功能向农村转换、过渡的地带。地理学界也称其为环城休憩带、城市边缘带等。本文探讨的对象是城郊型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
二、城郊型乡村旅游产品特点
(一)产品缺乏系统规划,低水平重复建设多
城郊型乡村旅游产品在开发初期由于缺乏科学调查和系统规划,很多项目跟风上马,乡村景点开发密度大、规模小、管理水平低。加之资金投人较少,形式单一,直接造成低水平重复建设,各个乡村之间的替代性竞争非常激烈。
(二)旅游产品单一,可参与性不强
旅游产品是一个复合概念,是指旅游者出游一次所获得的整个经历。包括旅游设施与服务等多种元素,同时要求旅游产品表现出一种组合产品的特征。城郊型乡村旅游的产品设置比较单一,多为被动的观光或脱离乡村环境的娱乐活动,而在强调游客参与度,提升旅游体验的今天,产品的重新设置、组合,增强其参与性和互动势在必行。
(三)产品功能定位不准,文化内涵挖掘不够
城郊型乡村旅游产品结构主要以观光为主,缺乏文化特色和文化含量,对能反映乡村内涵以及提供差异化产品的民俗文化和传统农业资源挖掘的深度不够,缺乏文化底蕴和氛围。这样的情况下导致产品千篇一律,可替代性强。
(四)基础设施有待改善,旅游人才缺乏
基础设施不完善仍是制约乡村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因素,城郊乡村作为短途游憩的重要旅游目的地在配套设施和服务等方面与成熟景区仍有较大差距。乡村道路、环境、住宿、供电、供水等硬件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农家客房、餐厅、茶楼等主要住宿餐饮接待设施条件差,安全条件不好,卫生状况和设施条件有待改善。同时由于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是本地居民,缺乏专业的旅游服务教育和相关培训,服务质量不高。
三、什邡市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现状
什邡市又名雍城,古为方国,蜀中名城,位于德阳市西南部,距德阳市20公里,南距成都市50余公里,以其资源丰富、环境优越,素有“川西明珠”的美誉。但什邡由于长期受限于什邡优先发展工业实体经济思路的影响,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2008年汶川大地震,什邡受灾严重,虽然各方面遭受重创,但正如“破窗理论”,危机也带来了生机。震后北京对口援建什邡,旅游业得到了合理的重视,依托“穿心店地震工业遗址纪念展示园”的带动,什邡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目前什邡乡村旅游的布局由沿山片区和平坝两部分构成,主要的特色乡村有:峡马口、钟鼎寺、渔江村、红豆村、马祖村和箭台村。虽然各个特色乡村旅游产品独树一帜,核心吸引力不尽相同,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和周边县市同类型景区的旅游产品开发相比还存在很多不足:
(一)旅游产品粗糙,同质化现象严重,核心吸引力缺乏竞争性
成都周边乡村是全国率先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之一,产品规模、质量已先声夺人。什邡乡村旅游起步晚,产品设置与其他同类型景区相较辨识度低,缺乏竞争力。
(二)旅游产品单一
目前仅依靠以吃农家菜,提供棋牌娱乐为主的低层次服务,没有充分挖掘景区核心吸引力,形成与风景区互动的产品,旅游经济收益不高。
(三)产品开发缺乏创意,游客参与度不高
乡村旅游是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和乡村田园风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兼带观光、度假、休闲、体验性质的旅游活动。什邡目前乡村旅游产品的设置缺乏新意,多以被动参观式地感受田园风光为主,几乎没有游客的主动参与,也不能有效增加游客的体验感受。
四、对策分析
(一)承袭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内涵,营造度假型旅游目的地氛围
什邡的乡村旅游产品应努力营造度假型景区的氛围。灾后重建的新农村建设使得马祖、红豆、渔江、箭台等村落具备较好的基础设施,家庭式旅游接待初具规模。通溪河林场和钟鼎寺景点的康乐度假接待本有较好的基础,目前正在营建峡马口片区度假屋,以及山林康乐健身步行道完善了度假景区的基础设施。
(二)丰富活动菜单,提高游客参与度
为使景区、景点形成特色,以某种原赋的旅游资源为依托,根据市场需求,对其他类型的旅游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以丰富产品结构和密度。一定地域空间上旅游资源密度越大,旅游者在单位时间内能浏览的景点就越多,对旅客的吸引力就越大,开发的价值就越高。因此,整合相关资源,丰富景点、景区资源密度,以增加观赏的时量度和吸引力。资源整合应把握适度原则,策划的旅游产品必须与旅游资源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这样的旅游产品才有生命力。
什邡乡村旅游产品的设置应充分考虑产品的层次,充分调动游客的参与热情。乡村旅游的产品恰当设置能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天性。目前渔江村的采摘葡萄、向日葵等活动确定了游客的互动,在此思路上,设置的项目不仅可以采摘还可以加工,或者认领,定期参与劳动等。这样看不仅是旅游项目的要求,其实更是对相关产业的建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乡村旅游不仅可以有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更能促进农村的产业升级和优化,引发乘数效应,扩大就业和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提高乡村综合环境质量,促进乡村社区多元化发展和人口素质提高,对重构经济社会系统具有特殊意义。乡村旅游的发展为第一与第三产业的结合找到了一个重要切入点。
(三)整合产品形象,打造强势品牌
根据简·玛尔斯的理论,应将旅游产品的开发纳入到整体营销策略中。什邡发展旅游一方面是要加强景区的定位,另一方面是要加大宣传的力度,良好的公关以及介入可以有效的传播信息,联络与受众的感情,进而改变旅游者的态度,最后引起行动。
什邡乡村旅游的“原生形象”几乎为空白,通过旅游地的促销、广告、公关活动等有助于旅游者形成该地的“诱导形象”。目前什邡各个特色乡村的核心吸引力不尽相同,例如红豆村的千年红豆树,马祖村的马祖文化,箭台村的观光农业等。但由于缺乏营销平台,影响非常有限。我们需要理顺产品形象,由政府牵线,找准什邡乡村旅游的定位,共同打造什邡乡村旅游的品牌,有效区别于周边县市的乡村旅游,避免旅游产品同质化。
此外,什邡的节事活动,“文化搭台旅游唱”的戏马祖庙会也是重要的宣传窗口,可以很好的为什邡旅游业的发展“造势”。节事活动使得旅游地变得生机勃勃,营造与平常迥异而浓厚的旅游氛围,同时又能作为很好的催化剂促进旅游地将各种要素组织和发展,甚至旅游节事本身就是旅游地形象的塑造者,举办大型的旅游活动和盛事就是形象塑造的过程。渔江村的“葵花节”也是很好的尝试。
(四)提高服务意识,做好危机管理
村民是乡村旅游的主体,但搞好乡村旅游并不单靠农耕细作,经营者因文化高低而导致的思想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村旅游业发展的经营管理理念、方式和方法,旅游人力资源严重匮乏是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现在绝大部分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没有规范的行业标准,靠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村居民自主的松散管理来主导现代旅游管理。因此为进一步实现旅游产品的规范化,提高游客的游历感受,应当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
同时由于什邡遭受“5·12”地震重创,目前仍处于地质灾害多发期,在产品开发时必须充分考虑安全因素,做好应急预案,保证游客安全。
(五)挖掘文化内涵,做好文化保护
旅游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对乡村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改变了乡村的景观和文化特性,其结果最终导致乡村经济利益的丧失。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在充分挖掘乡村传统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的同时,必须保护乡村文化传统,否则乡村文化会被异化和削弱而影响其发展的可持续性。
8.乡村旅游的负面效应及对策研究 篇八
[关键词] 乡村旅游负面效应对策
一、前言
乡村旅游是我国今年来兴起的一种旅游形式,自上世纪80年代起,在我国一些富裕农村开始推行, 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乡村旅游的热潮。以森林公园、度假区(村)、休闲农场、民俗文化村、乡村俱乐部、农家乐等多种形式开发的乡村旅游,像雨后春笋一样,迅速在全国各地涌现出来。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假日休闲旅游的好去处,满足了他们回归自然的愿望,同时也为农村闲散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村居民迅速脱贫致富,并帮助广大农村居民更新观念、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乡村旅游对乡村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及村民思想观念更新的积极促进作用,引起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肯定,但其对乡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也不容忽视。
二、乡村旅游发展的负效应
1.乡村旅游发展对经济的负效应
(1)过分依赖旅游业,增加乡村经济的风险。有些地方过分夸大了旅游业的作用,许多农民离开土地,从事旅游服务,基本上不再以农业生产为经济来源,由于旅游业的高度敏感性,农村经济基础薄弱这种过分依赖旅游业的做法,势必会增加乡村经济的风险性。(2)可能导致消费品和服务价格上涨,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由于乡村旅游者大都来自经济发达的城市,消费水平较高,他们在乡村的消费可能会导致当地消费品和服务价格上涨,从而当地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也随之提高。(3)造成农村贫富差距拉大。由于发展乡村旅游需要一定资金基础,比较富裕的农民,可以利用手中的资金开设乡村旅馆,或利用本家的农业资源发展观光农业,而那些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户,由于缺乏资金只能从乡村旅游中获得相当少的利益或者没有利益。随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现象会更加严重,加大乡村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容易形成农村新的不稳定因素。
2.乡村旅游发展对环境的负效应
(1)发展乡村旅游使大量农村用地遭到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农业用地減少。初期的乡村旅游大多靠农民自主开发和经营,但当乡村旅游发展到一定高度之后,由于农民没有足够的资金、经验和知识水平,他们的自主开发已经不能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这时他们就开始把乡村资源转交给一些企业或城里人来投资、开发、经营。这些商家们,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回收投资、获取利润,大肆修建别墅、餐馆、旅舍等设施,许多农村用地被占用和毁坏,植被面积减少。无规划的建设、不合理的开发,及道路、别墅、餐馆、娱乐场所等建筑用地,占用了大量的农村用地,农业用地减少。(2)发展乡村旅游给农村带来环境污染。首先,大量城市居民涌进农村,由于他们大都是采取自驾车的形式进行旅游,这些汽车排放的尾气对农村的空气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污染,尤其是在黄金周、周末等高峰期会出现空气质量超标的现象。其次,农村一般不具备完善的排水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利用农田灌溉系统进行排放,大量旅游者拥入农村,生活污水得不到充分的净化,增加了河渠的负荷,造成对地表水体的污染。而农民经营者不负责任的随处堆放、倾倒生活垃圾,也造成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再次,旅游者不负责任的旅游行为,给农村留下了大量的不可分解的生活垃圾,造成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由于我国乡村旅游刚刚起步,缺乏完备的管理机制和管理队伍,游客自身环保意识薄弱和旅游区客观约束的放松容易造成旅游垃圾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3.发展乡村旅游对农村文化的负效应
(1)乡村建筑的商业化、城市化破坏了乡村的整体形象。一方面,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一些经营者由于对乡村旅游的本质缺乏认知,建造了一些现代化建筑和设施,如旅馆、饭店、卡拉OK厅等。有的甚至在古村落中修建星级宾馆,将有特色的传统民居改建成洋房,这些都使乡村浓郁的乡土气息遭到破坏,甚至消失;另一方面,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富裕起来的农村居民,出于对城市生活的向往,迫切渴望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他们运用现代化的建筑材料,建造了一些非本地风格的建筑,与本地原有的建筑风貌格格不入,大大破坏了乡村的整体形象,乡村的聚落景观、田园风光逐渐消失,乡村景观的美学价值不断下降,乡村旅游的硬件吸引物就逐渐地消亡。(2)发展乡村旅游使部分乡村文化被扭曲甚至丧失。乡村旅游是一种商业化的活动,开发商和经营者以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为迎合旅游者求新、求异的心理,达到短期内旅游者数量和消费额最大化,往往把乡村风俗、乡村民情表演化和快餐化。一些传统的文化习俗和庆典,脱离了特定的环境和背景,失去了原有的韵味,旅游资源特色大减。(3)乡村文化被城市文化所同化。由于乡村旅游者大多是城市居民和国外游客,城市发达的经济孕育产生的“强势文化”对经济欠发达的乡村旅游地的“弱势文化”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乡村居民出于对游客的羡慕心理,而模仿游客的生活方式,这就加剧了乡土文化的消融,使乡村的“弱势文化”逐渐向城市的“强势文化”靠拢,最后被同化。农民的服饰文化、乡村民俗、农耕文化逐渐被消弱,乡土文化逐渐被异化,乡村旅游吸引游客的魅力也将不复存在。(4)乡村朴实的民风和传统的伦理观、道德观被改变。城市居民的大量涌入,在带来先进思想观念的同时,也对农村的传统观念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村民之间贫富差距拉大,利益分配不均,为了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可能会相互嫉妒、互相猜忌,不再坦诚相待,这必然打破原有的淳朴民风和村民之间和睦相处的和谐关系。
三、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科学规划、积极引导、加强管理
为保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应走“先规划,后开发”的路子,在充分考虑当地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前提下,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开发,严格控制旅游中产生的废渣、废气、废水的排放,对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进行积极引导,坚决制止有意或无意的浪费土地资源、干扰野生动物生长等破坏环境和生态平衡的行为。
2.对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加强宣传教育,使他们树立生态环保意识
多数乡村旅游业的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内涵、本质归属尚不十分清楚,缺少对乡村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恢复与保护的意识,因此,要通过宣传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保护乡村旅游资源的必要性。可以借鉴饭店业中的星级评定的做法,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实施“分级”评定,以确定其是否具备开发经营的能力和权利。
3.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遵循“做减法”原则
乡土文化是乡村旅游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土壤,一些经营者在缺乏对乡村旅游本质认知的情况下,匆忙上马,盲目开发,不仅耗费了大量资金,占用了大量农业用地,同时也破坏了乡村独特的景致,降低了乡村的旅游吸引力。“做减法”就是要去除工业化、现代化设施等与乡土氛围不协调的“异质”,突出乡村的自然景观和乡土风貌,同时降低乡村旅游的门槛,使广大农民都能踊跃参与,进而创出品牌,提高效益,并提高社区居民自觉保护传统文化和乡村生态环境的意识。
4.对乡村旅游资源采取梯度开发策略
我国乡村旅游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经验不足,还不能较好地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这种情况下,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大量无计划的开发,不可避免的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应本着“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对乡村旅游采取梯度开发的策略,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开发,取得一定成功的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5.让农民参与旅游经营,保证其经济利益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人只有从资源保护中获得回报或者受益才可能更自觉地去保护资源,让农户参与旅游经营活动,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的利益,让他们从资源保护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调动他们保护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减少人为生态破坏的积极性。
6.培养乡村居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乡村相对于城市来说,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因此一些人就认为城市文化都是先进的文化,乡村文化都是落后的文化。他们为自己的落后而自卑,企图改变传统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政府要加强对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价值的宣传,激发接待地居民对所在社区和地方文化的自尊、自爱和自豪感,提高其控制自己生活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自觉保护传统文化。同时,对游客加强尊重接待地社会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宣传教育,降低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冲击作用。
参考文献:
[1]尹振华:开发我国乡村旅游的新思路[J].旅游学刊,2004(05)
[2]吴建华郑向敏: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3)
[3]郑群明钟林生:参与式乡村旅游开发模式探讨[J].旅游学刊,2004(04)
[4]税伟张启春王山河:城市化对城市近郊乡村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影响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06)
[5]甘巧林陈忠暖:从乡村非农化看乡村旅游的兴起[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04)
[6]段致辉韩丽:关于乡村旅游开发的研究[J].旅游资源, 2000(05)
[7]马文银:生态旅游的负面效应及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03(10)
9.贵州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研究 篇九
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4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可以说,这个文件的出台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春天。中国广褒的乡村聚集了大约70%的旅游资源,浓郁的乡土文化,独特的民俗风情、多彩的民民族特色、秀美的田园风光,使乡村旅游充满了魅力。
我县乡村旅游人才开发的现状
乡村旅游是以传统的农业经济和乡村资源为基础,以城市居民为巨大潜在市场,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欲望为目的的旅游产品。近年来,我县乡村旅游发展势头迅猛,经济效益凸现。
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的职业教育滞后,专业人才供给严重缺乏,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人才瓶颈日趋明显。
(二)建议和对策
一、指导思想家。按照“全员培训、突出重点、强化特色、注重实效”的原则,对全县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全面轮训,以培训促提升,以培训促就业,以培训促发展。通过大规模培训,全面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技能素质、服务水平,造就一支乡村旅游实用人才队伍,推动全县乡村旅游标准化、特色化、规范化发展。
二、培训对象。全县乡村旅游景区(点)、星级农家旅
馆、农家乐从业人员,重点是就业容量大、对乡村旅游发展作用大的导游(讲解)员、厨师、餐厅和客房服务等一线工作人员。
三、培训内容形式。根据乡村旅游发展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和培训对象的意愿,因地制宜,分类培训,重点抓好三类技能人才培训:
(一)厨师技能培训。培训内容以营养卫生、烹饪基本理论、烹饪原料加工技术及农家菜烹调技术等知识和技能为主。
(二)服务人员技能培训。培训内容以接待礼仪、餐饮和客房服务规范及操作、食品与环境卫生、旅游安全等知识和技能为主。
(三)景区(点)导游(讲解员)培训。培训内容以职业素养、服务礼仪、讲解技巧、应急处理、政策法规、旅游知识为主,尤其注重地方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知识的传授。
10.美丽乡村建设与旅游开发经验分享 篇十
一、介绍美丽乡村建设情况
大环境:2013年开展的“美丽广西”乡村建设大活动是在针对广西部分农村令人堪忧的卫生环境和响应党中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分为“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幸福乡村”四个阶段持续推进,每个阶段为期两年并层层递进、相互衔接、互为促进。“生态乡村”活动是乡村建设重大活动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是“清洁乡村”活动的“升级版”,依次类推......每个阶段既要深化拓展、巩固提升,又要丰富内涵、提档升级,为下一个阶段活动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自治区党委、政府全面启动“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活动,重点实施“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三个专项活动。以点带面提升农村绿化整体水平,形成“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的乡村生态格局,营造“一个村屯一座绿岛”的生态美景;让所有农村居民都能喝上干净水,初步形成等级较高、路况较好、服务面较广的农村公路网络,有效解决广西农村出行难、乘车难、行路难的问题。8年内实现农村环境优美、农民生活宽裕、乡村和谐幸福的总体目标。
-1-小环境:宜居乡村工作推进情况(可压缩)
2017年以来,“美丽鹿寨”乡村建设活动进入“宜居乡村”建设阶段,全县乡村环境面貌得到很大改善,“宜居乡村”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清洁乡村工作:我县通过严格落实保洁长效机制,严格支持清洁乡村月督查制度,确保我县区域的环境卫生状况处于良好状态。目前,我县共1361名保洁员,开展集中清理整治行动38062次、累计参加集中清理整治行动人数470426人次。完成寨沙镇永盛屯、鹿寨镇石路村石路屯、江口乡新安村下湾屯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项目和中渡镇马安村马安屯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组织开展“田间地头顺手捡”集中行动,发动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清捡农药、化肥包装物及废弃农用塑料薄膜、秧盘等农业生产废弃物。累计组织人员78940 人次,累计清捡田园面积 1.12 万亩,清捡塑料包装袋、废弃秧盘、废弃农膜等农业生产废弃物 39 吨。同时以开展清洁田园活动为契机,结合农业科技培训、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等平台,深入开展农业清洁技术和生态农业技术大培训共23期。生态乡村工作:完成13个村屯绿化提升打造。我县于2016 年12 月29 日出台《鹿寨县“十三五”脱贫攻坚通自然村(屯)道路建设实施方案》,通屯道路工作已开始实施。现我县通屯公路已完成第一批70 个项目共计183.32 公里施工图设计工作,其中贫困村项目12 个计
-2-22.435 公里,面上村项目58 个计158.89 公里。宜居乡村工作:一是实施产业富民和村级集体经济谋划进村行动。结合“十三五”规划发展要求。以乡镇为单位,帮助每个行政村选定1项以上特色明显的富民产业。
二是实施种植业结构调整行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广种植业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提升品种品质品牌。如在中渡镇以“寨美一方”为代表的现代粮食生产特色示范区,中渡镇大乐岭茶产业示范区、寨沙镇板里食用菌产业示范区及各乡镇的蜜橙蜜桔产业示范区及桑蚕产业示范区等,各地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或示范园区,加快培育鹿寨“粮”、“糖”、“果”、“菜”、“茶”、“丝”品牌。三是实施生态养殖进村行动。以生态循环理念引领优势特色养殖业发展,以合作社、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带动农户,全面推广应用“微生物+”生态养殖模式,通过生态养殖,生产无公害、绿色、有机水产品和禽畜产品,提升养殖业竞争力。推进乡村生态养殖场认证,以示范点建设或整村推进方式推进生态养殖。到目前,全县畜禽养殖场生态养殖比率达50%,创建1个生态养殖助农增收合作社示范点;打造1个生态养殖助农增收示范村。四是实施林下经济提升进村行动。总结推广和拓展提升我县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实施林下经济精品示范基地建设工程,制定建设标准,实施自治区林下经济示范项目,重点建设和提升一批仿原生
-3-态中药材(灵芝、草珊瑚、金银花等)种植基地、目前我县已在拉沟乡建立1个草珊瑚种植基地,基地种植面积1500亩。五是实施农旅结合休闲农业进村行动。我县挖掘休闲农业与乡村特色旅游资源,完善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扶贫发展规划。上半年我县重点打造“呦呦鹿鸣”葡萄产业(核心)示范区和中渡镇“寨美一方”都市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区中渡镇“稻花香里”现代粮食产业特色示范区建设,利用各类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体验旅游、度假旅游和健康养老、休闲养生等产业,不断提升和打造一批特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产品和精品线路。六是实施科技推广和改革创新进村行动。以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为平台,引领农村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打造农村改革先行区。扩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县乡两级示范区创建,努力覆盖更多的村屯和农户。2017年我县计划建成自治区级示范区1个,柳州市级示范区1个,启动创建广西县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4个,广西乡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6个,实现每个乡镇都有一个以上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使示范区成为发展优势产业、推广先进技术、发挥科技人才作用的示范区,成为体制机制改革、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区,成为农民增收、农村和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示范区。七是实施电子商务进村行动。依托县内外电商平台和村级综合服务中心,通过试点示范带动,培育和聚集
-4-更多农村电商经营主体,建设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和支撑体系,推动以农产品、农土特色产品为主的网络销售,建立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电子商务,打造农村电商产业,加速农产品流通。目前我县已经建立农村淘宝网点33个,二、建设美丽乡村对发展乡村旅游的作用
(一)提供旅游资源;
(二)提供优惠政策;
(三)提供空间场所;
(四)提供人力资源;
(五)提供基础设施;
(六)提供资金支持;
(七)提供科学技术。
三、发展乡村旅游对建设美丽乡村的推动作用
(一)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乡村旅游能够有效地促进当地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延伸产业链,带动农副产品和手工艺品加工、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如我县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中渡镇,依托香桥岩溶国家地质公园和中渡古镇而兴起的乡村旅游,农家乐经营十分火爆,由此带动了当地特色的传统手工业和生态农业。传统米粉、磨豆腐、做年糕、酿米酒等传统产业重新兴起,蔬菜、水果、禽蛋、肉类这些农副产品实现了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目前该
-5-镇已建成祥和乡韵、稻花香里、大乐岭茶场、大兆西红柿等各类生态农业生产基地,并成为游客向往的特色农业观光园。
(二)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乡村旅游使许多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一批农民老板、农民总经理应运而生,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可以通过打零工、办旅馆、摆小摊、开餐馆、加工纪念品等方式增收,还可以通过参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入股分红增收。例如,古报屯就划为自治区生态公益林保护区后,当地村民就想到要换一种方式来发展经济,即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使原本落后的小山庄也可以成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旅游景点。通过政府引导,古报屯做足山林、山水文章,组织了14户村民通过投工投劳、土地入股的方式,修建农庄,办起农家乐,渐渐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旅游的致富路。现在,游玩的游客很多,农家乐每个周末接待游客少的有八九桌,多的有十几桌,从今年5月1日试业到现在,毛收入大约有20万元左右,发展前景非常乐观。
(三)有利于促进农民素质提高和乡风文明。乡村旅游把城市的许多新信息、新理念带到农村,对农民素质和乡风民俗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文化、学技术成了一些农民的自觉行动,许多村民学起了普通话和电脑,全面提升了农民素质。农民通过学习掌握了知识技术,更好地促进乡村旅
-6-游发展。鹿寨镇、中渡镇、四排镇等一大批农民自办了旅游服务网店,通过互联网做起生意,住房、用餐实现了网上预订。
(四)有利于促进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村乡镇,通过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使广大农民兄弟有了很强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当地环境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保护,增强了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中渡大兆村,发展乡村旅游后,村里先后办起了多家农家乐,专门为游客提供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目前在石祥屯里建起了民宿、大型停车场、游览步道、旅游厕所等,村民的房前屋后都进行了绿化,以往垃圾乱扔的现象已一去不复返。中渡镇也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相继荣获了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特色小镇等荣誉。
(五)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管理民主。乡村旅游具有现代服务业的特性,它的发展为农村引入了现代管理理念。一些地方在基层组织的引导下,农民自主决策、民主决策,促进了农村管理民主,一些村屯纷纷成立理事会,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如鹿寨镇查比屯在乡村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成立了理事会,定期为农户做好经验交流、培训、学习考察等活动,实现了农家乐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谐发展。
四、鹿寨乡村旅游案例分享
(一)乡村旅游(Rural Tourism)定义:是依托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以独特的农业生产形态、社会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传统的乡村文化,优美的田园风光和乡村聚落景观等为主要旅游吸引物,进行观光、游览、学习、体验、娱乐、餐饮、购物、休闲度假等形式的旅游活动。
(二)乡村旅游应包含的元素:
(1)以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为灵魂,以此提高乡村旅游的品位和丰富性;
(2)以农民为经营主体,充分体现“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民俗特色;
(3)目标市场应主要定位为城市居民,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淳朴民俗的愿望。
(三)鹿寨县乡村旅游经验分享
鹿寨非常重视乡村旅游的发展,通过这几年的培育发展,“呦呦鹿鸣”、“祥荷乡韵”、“稻花乡里”、“竹韵葵海”、“拉沟古报”、“山楂之恋”等乡村旅游示范点发展十分火热。有力地推动美丽乡村的建设。
1.呦呦鹿鸣:伴随《诗经•小雅》“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优美意境,鹿寨山脚下的呦呦鹿鸣精品葡萄示范园区应运而生。该示范园区位于鹿寨镇角塘村查比屯、鹿鸣屯及新胜村黄斑屯,规划建设3000亩。示范园区遵循“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特色兴区”
-8-原则进行规划、建设和经营运作,集成各类项目资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科技和经营体制机制创新,融合农、旅、文要素,成为集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展示、培训、农耕体验等于一体的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成为了一道亮丽的现代农业风景线。示范区內主要分裕康葡萄庄园、心心相印荷园、连片葡萄观景台、壹贰壹快乐大本营、垂钓鱼塘、大戏台、连片葡萄园骑行区、运动区、烧烤区等十大功能区。
2.查比花海:查比村距离鹿寨县城区仅2公里,占有交通便捷的优势,农户以种植葡萄产业为主要收入来源,我县结合农民产业整合查比村农耕地面积约200多亩,带动村民培育油葵、醉蝶花、格桑花等,打造花海美景,促进农副产业销售,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逐步实现旅游脱贫致富。
花海在查比屯南面的田园,主要通过对花卉的品种调整,打破目前花海景观季节性限制,同时秉承在提高村民经济收益的基础上进行花海开发。如月季、天竺葵、四季海棠等营造四季有关的景观效果,也有太空莲、马鞭草、醉蝶、雏菊等季节性的花种融合,打造成为四季可游、可观花海景观观赏、休闲、娱乐展示区。
花海设置有一段木栈道赏花观景道,为游客实现与花海景观融为一体,并能更好的近距离欣赏花卉。在花海中建设有一处花海婚纱基地,分为仪式区、观众区及餐饮区,设置
-9-有婚纱花架、浪漫长廊等设施,打造成为一处浪漫的婚纱举办基地。今年举办的葡萄节,查比花海各类鲜花竞相开放,前来赏花的游客就有两三千人,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如今的查比花海名声在外,2017年接待游客10万多人次,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广西卫视、柳州电视台、南国今报等媒体都进行相关报道。
3.祥荷乡韵:中渡石祥屯“祥荷乡韵”荷花园,位于鹿寨县中渡镇,距中渡古镇2公里,距AAAA级景区鹿寨香桥岩溶国家地质公园4公里,“祥荷乡韵”示范区內基础设施完善,设有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场、游览步道、码头、农耕馆、民宿以及导览标识标牌。荷花园青山环绕,空气清新,是不可多得的一处以荷为主题的乡村休闲旅游基地。荷花园以荷花观赏为特色,集观光旅游、娱乐、餐饮为一题,在荷花园里,可以走进观荷栈道,眺望荷田,轻嗅荷香,置身花海之中;也可以跟着莲农走进荷田,赏荷花、采莲蓬、剥莲子、摸荷花鱼、钓小龙虾,体味乡野农趣。村民自发成立“祥荷太空莲专业合作社”,为村民提供技术指导、产品加工、联系销售等系列服务,目前社员已有78户。同时还借助中渡镇5·28民俗节的东风,利用特色资源“太空莲”创立了本村文化美食品牌“荷花宴”,活动开展期间,一天吃“荷花宴”的游客达50桌。上半年,吸引各地游客3万人,带动乡村旅游收入30万元。除了这些,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村民还流转土地种植可食用菊花、可食用玫瑰花300亩,试验种植“九品香莲”16亩,颜色有红、黄、紫三种,其中黄
-10-色的香水莲市场需求较大,每朵莲花的售价可达2-3元。投入20万尾鱼苗入荷田进行生态套养,多方面促进农民增收。
4.拉沟古报乡村旅游:古报屯有瑶族群众30户118口人。该屯地处海拔达1241米古报山山麓,地处10万亩公益林腹地,空气清新宜人,称为“大氧吧”一点不为过。长期以来,在这里的一代代瑶族同胞,凭借一条七弯八绕的山路,靠步行通向外界。闭塞的大山里有很多山货难以运到市场变现。即使最近的乡集市,也要挑着山货步行三四十华里山路才能到达,而且每一次赶集都要天不亮起床赶路,卖完山货回到家已经是晚上八九点钟了。“要致富先修路。”2015年,县乡党委政府加大扶贫攻坚力度,把水泥路修到了村口,路通,电通,随之而来的才是瑶家财路畅通。
结合瑶村农作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认真分析瑶村现状,大家一致认为屯里虽有5000亩耕地,有覆盖率超过90%的森林,有远近出名的瑶山灵芝、香菇、八角、竹笋、罗汉果等经济作物,老话说靠山吃山,但这样也会坐吃山空,只有确保在青山上实现长期经济红利才是发展的出路。该屯规定罗汉果种植户,一定要在种植罗汉果的地上,同步种植松杉,罗汉果完成土地轮作后,松杉能够较快成林。结合瑶村天然景观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古报屯有一条2500米长大峡谷。峡谷流水潺潺,鱼游浅底。峡谷溪流形成多级瀑布,如
-11-九叠瀑、鸳鸯瀑、彩虹瀑等。有瀑布叫“仙翁洗浴”,几米高的老仙翁仰躺着,水从他的身上哗哗流过,像瀑布又像仙翁身上遮羞长衫。
乡村旅游推进后,古报的农家乐开业了,有很多民俗和传统工艺,游客可以参与打糍粑、做豆腐、包粽子等。游客这一趟来,既饱眼球也大快朵颐。古报屯还成立了“瑶山恋公司”,将山里的灵芝、罗汉果、野蜂蜜等30多个品种注册了“古报山”商标,形成“公司+农户+互联网”经营模式。
5.稻田艺术:在中渡大兆村山脚屯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山上设立观景台,山下稻田里种植“寨美一方”四个大字,再配有五环、五角星等图案。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今年我们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把稻田艺术做的更有内涵。今年来稻田艺术观光旅游的游客达到2万多人次,游客来按每人10元收费,车辆是10元每辆,通过农旅文结合的模式,形成了特色的产业链,促进了农民群众的增收。
6.山楂之恋:鹿寨“山楂之恋”乡村旅游点位于鹿寨县旅游扶贫村长垌村龙母屯,并接连鹿寨旅游扶贫村黄坭村,是我县旅游扶贫示范点。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以此促进乡村旅游业与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山楂之恋”特色旅游产业,2016年,“山楂之恋”带动周边近千名农户直接和间接受益,长垌村年人均收入超万元,尤其“山楂之恋”所在龙母屯33家农户134人实现年人均收入14000多元,较2015
-12-年增收2000多元,取得了明显成效。
鹿寨县依托长垌村千亩大果山楂核心示范基地特色资源,以“政府+农户+合作社”的方式积极引导村民开展乡村旅游经营,形成了赏山楂花、摘山楂果、吃山楂宴、买山楂成品的特色“休闲乡村游”发展新路。随着“山楂之恋”品牌打响,龙母屯的韦浪云捕捉到这一商机,辞工返乡,发动和带领群众扩大大果山楂种植,办起合作社,发展旅游事业,在家门口靠种山楂,吃“旅游饭”,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成了当地脱贫致富“领头羊”。2017年初举办的“山楂之恋”赏花节,针对村里没有餐馆,接待能力有限,韦浪云又在县旅发局、乡政府的指导下,在自己门口办起了山楂宴接待,并带动群众一起加入旅游服务行业,提升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春节黄金周期间每天接待吃山楂宴的游客达到500多人,每天收入3万多元。
五、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各部门间的密切配合和社会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当前,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各部门各自为战,各涉及农村建设项目没有统筹考虑,有些政策还互相“撞车”,致使美丽乡村建设得不到统筹推进。
一是村庄整治过程中没有很好地保护古村古建筑。村庄
-13-整治以当地政府和住建部门为主,按照建设部门的政策要求,农村建房必须“拆老屋、建新屋”,一户只允许有一处住宅。因此,很大一批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水泥楼房,即使目前尚存的为数不多的老房子,也掩盖在了钢筋水泥的包围圈中。有些村庄因人口稀少或地处偏辟,向中心村、中心镇进行整体搬迁,古村建筑失去很好保护。
二是新村环境整治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考虑旅游元素。村庄环境整治、小流域治理、新村建设规划等项目建设没有考虑到旅游元素,尤其是一些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村镇,等想到旅游再去建设补充,已经造成投资浪费。个别村屯在治理过程中,只是就整治而整治,没有结合旅游元素,特别是道路,只是统一硬化完事。
三是城乡一体化推进过程中没有很好地保留农村原有味道。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方向。但在推进过程中,不能搞千篇一律。目前,各村村庄改造没有很好体现本地文化特色,建筑风格大同小异,“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象城镇;走过一镇又一镇,镇镇象农村”的现象还没有根本扭转。此外,在统筹发展中,城市的资金、信息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乡村旅游带来的商业气息使农村原有的“农韵”逐渐消失。
六、发展乡村旅游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14-旅游具有“兴一业,旺百业”的作用,发展乡村旅游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有条件的村镇要把发展乡村旅游放到更加突出的位臵,在发展乡村旅游,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美丽乡村建设得以同步推进。
1、强化规划引领,做到各规划间的无缝对接。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旅游这一重要元素。要结合行政村调整,明确县域内中心村和一般村的数量、功能与定位,优化和合理安排县域城镇发展、村庄分布、产业平台、基础设施、农田保护等空间布局,形成县城、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一般村、特色村相结合的“重点突出、梯次合理、特色鲜明、相互衔接”的村庄布局规划体系。决策层在规划设计前要认真调研分析本地有没有旅游资源可挖掘和开发,要避免无潜力可挖的地方人为造景点和有潜力可挖却视而不见这两种极端倾向。而且各规划间要相互衔接,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特别要强调的是对一些有历史和人文底蕴的古村落,由于人为拆除、老旧等原因,完整保存下来的已越来越少,各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村一策,区别对待,抓紧开展抢救性保护和修复。
2、突出地域特色,体现差异性和多元化。乡村之美,固然在于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田园野趣,但是,如果千村一面,则也会缺乏生机和活力,容易引起审美疲劳。因此,-15-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尊重自然和生态,培育地域特色和个性之美。对旅游资源较丰富的地方,可把一个镇当作一个大景区来规划,把一个村当作一个功能区块来建设,把一个屯当作一个景点来设计,把一户农家当作一个样品来改造……。要善于挖掘整合当地的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挖掘利用当地的历史古迹、传统习俗、风土人情,使乡村建设注入人文内涵,展现独特的魅力,既提升和展现乡村的文化品位,也让绵延的地方历史文脉得以有效传承。此外,还可从产业发展、景观改造等方面入手,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充分彰显乡村的特色和韵味。
3、加大资金投入,做好各渠道项目建设的整合。建设美丽乡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发展乡村旅游前期的基础设施投入同样需要资金投入。两者在资金投入时,尤其是基础设施投入上可以共享。各村镇在建设项目包装上报时,要善于打“擦边球”,把一些没有上级补助的项目变通纳入有资金补助的项目,整合支农政策和项目,主动做好项目衔接,积极争取上级立项支持。各级职能部门也要多为村镇出谋划策,帮助争取资金支持。村镇一级也要发挥主动性,多方筹措资金,不能“等、靠、要”。
【贵州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研究】推荐阅读:
“国培计划”(2015)—贵州乡村小学语文特岗教师访名校培训日志11-28
福建乡村旅游开发的冷思考08-24
关于贵州游记的诗歌::我要到贵州去旅游07-27
乡村旅游的发展调查12-29
贵州省旅游节庆活动信息汇总07-28
贵州财经大学研究生11-12
贵州省就业政策研究07-26
乡村旅游概述10-16
乡村旅游论文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