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一等奖

2024-09-08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一等奖(精选11篇)

1.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一

《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反复朗读课文,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能力目标〗

1、复习巩固比喻的修辞手法,积累文中比喻,体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学习常用的说明方法,特别是打比方和分类别。

3、练习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概括课文内容要点。分析本文写作层次清晰的特点。【教学难点】

分析、把握课文主体部分怎样看云识天气的内容和结构层次。〖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阴晴风雨的变幻真的是无常难测吗?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又是靠什么识别天气变化的呢?(学生回答:看云),的确,云就像天气的“招牌”,“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这些谚语,就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板书文题)

设计二:

唐代诗人刘禹锡《竹枝词》诗中有这样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因其用谐声双关表情达意而显新颖、可喜。大自然的晴雨天气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样通过云彩预知天气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习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板书文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标注各自然段的序号,划出疑难字词,并结合注释和字词典疏解。

投影显示:

⑴ 注音:

峰峦(luán)

一霎(shà)间

点缀(zhuì)

绫纱(líng)

弥漫(mí)

晕(yūn)头转向

月晕(yùn)

崩塌(bēng tā)

⑵ 释义: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学生自由诵读,梳理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

⑴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切合文题揭示云和天气关系的语词是什么?它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⑵ 有关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说明的,找出标出说明角度变化的语句。

⑶ 文中第2段看云识天气的经验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说明了什么?后面的三个语段与它有什么关系?

⑷ 相形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的具体细致的介绍,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运用上的显著特点是形象生动的比喻的运用,试具体分析其作用。

⑸ 以简表的形式归结课文的行文思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⑴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招牌”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准确而形象地说明看云和识天气的关系。

⑵ 第6段的中心句“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标示说明角度的变化。

文章从云的形态、云的光彩两个方面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

⑶ 这两个词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这样,排除了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纲”。第3段对应第2段中的“薄云”“晴朗”,薄云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第4、5段对应第2段中的“厚密”“阴雨风雪”,云层分为“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⑷ 第1段用一连串的比喻把云的万千姿态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充分激发了读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说明云的“姿态万千”:有的“像羽毛”,说明它轻飘,有的“像鱼鳞”,说明它排列整齐;有的“像羊群”,状其形态,有的“像一张大棉絮”,状其质感;“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状其势。这一系列恰当的比喻,鲜明而具体,形象而生动,给人深刻的印象。最后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词比喻贴切,耐人寻味。总之,比喻的运用不仅使要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发人们阅读的兴趣。

3、品读全文,体会课文层次清晰的特点。

三、具体研讨第3~6段

1、学生精读,揣摩语言的生动形象。

2、投影显示薄云图片,请学生结合课文的细致描绘,仔细观察云的形态变化,展开丰富的联想,说出更有创意的理解。

思考:

⑴ 语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过分类别的方法表现出来的,请以简表的形式列出晴天云的形态变化、特征以及预示的天气变化等情形对比。

⑵ 第3段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说明顺序,那么现象是什么?本质又是什么?

⑶ 第3段文字的语言,既有平实说明,又有生动说明,各举出一个例子。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⑴ 分类说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的方法。这种分类说明不仅能够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说得更明白,而且会使说明的条理更清楚。本

段把薄云分为四种,一一介绍,有条不紊。它们既有自己的特点又有共同点。列表如下:

多媒体显示:

晴天云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 厚度 天气征兆

卷云 像羽毛响绫纱,丝丝绿绿的漂浮着 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卷积云 像水面上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 很薄 无雨雪

积云 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 2000米左右 较薄 阳光温和

高积云 像草原上的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 2000米左右 较薄 天晴

⑵ 说明云的形态是现象,说明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是本质。

⑶平实说明:卷云和卷积云都很高,那里水分少,它们一般不会带来雨雪。

生动说明:高积云是成群的扁球状的云块,排列很匀称,云块间露出碧蓝的天幕,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3、记叙文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说明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物,叫做比喻说明法,一般简称为打比方。课文中打比方的运用,使得行文生动活泼,饶有趣味。请仿照示例造句,从形状入手,展开充分的想像和联想,既考虑静态,又兼顾动态,以求动静结合之妙。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⑴ 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

⑵ 远处的霓虹灯亮了,„„

学生回答,教师示例:

⑴ 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

⑵ 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

4、第4、5、6段的写作思路与第3段相同,请学生仿照对第3段的分析以图表的形式标示这三段的内容要点。

学生合作完成,教师示例:

多媒体显示:

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

云名 变化过程 形状 位置 天气征兆

卷层云 卷云聚集,向前推进

像白绸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转阴

高层云 卷云越变越厚 像毛玻璃遮着太阳 低 将下雨雪

雨层云 高层云变得更厚 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 更低 雨雪连绵

积雨云 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乌云密布天空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简表

光名 产生和分布情况 色彩 天气征兆

晕 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 里红外紫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华 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 里紫外红 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晴

虹 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 彩色圆弧 东虹轰隆西虹雨

霞 早、晚,太阳照者对面的云彩 云层变红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5、积累文中的有关谚语,了解识别天气变化的常识。

文中出现的谚语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教师适当补充,并做些解释,如:

⑴ “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

⑵ “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⑶ “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

⑷ “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

⑸ “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

⑹ “久晴大雾阴,久阴大雾晴”

⑺ “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

四、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1、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又十分准确。在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体会其表达效果。

⑴ 经验告诉我们„„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___________(一定 有时 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⑵ 出现了高层云,___________(一定 有时 往往)在几个钟头内便要下雨或下雪。

⑶ 乌云弥漫着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马上就会哗啦哗啦地下起暴雨来,___________(一定 有时 常常)竟会带来冰雹或者龙卷风。

⑷ 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有___________(相当 一定 非常)的限度。

⑸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___________(判断 推断 推测)天气的情况。

2、下面一段话的句序被打乱了,将理顺后的句序写在后面的方格内。

⑴ 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

⑵ 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⑶ 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

⑷ 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⑸ 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

⑹ 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⑺ 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

正确句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或修辞手法:

⑴ 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

⑵ 最后,云压得更低,变得更厚,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天空被暗灰色的云块密密层层地布满了。()

⑶ 华环由小变大,天气将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

⑷ 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

⑸ 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层,叫卷云„„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还有一种像棉花似的白云,叫积云„„在晴天,我们还会偶见一种高积云。()

4、如果将下面一段描写天气的语言改成天气预报的语言形式,请用恰当的语言表述。

清晨,天上飘着片片白云,中午,天空渐渐聚集起了层层阴云,到了下午,便下起了濛濛细雨。轻风拂面,使人略感凉意。〖参考答案〗

1、⑴ 常常

⑵ 往往

⑶ 有时

⑷ 一定

⑸ 推测。(这些词语或修饰或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⑵⑴⑹⑸⑶⑺⑷

3、⑴ 下定义

⑵ 拟人

⑶ 分类别

⑷ 引用

⑸ 拟人 分类别 作诠释

4、天气:晴转多云,午后有小雨,风力1~2级

五、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介绍云和天气关系的科普文,文章成功运用了分类说明、比喻说明等方法,使得内容准确生动、层次明晰。看云识天气,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正如课文所言它毕竟有一定限度,现代科技的发展对天气的准确预报,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昔日神话中的雷电神、风婆婆也只是故事中的角色,因为科技改写着大自然的历史。

六、布置作业

1、阅读文段,完成习题:

投影显示: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年中就曾出现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③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④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能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⑴ 第①段从哪两个方面说明晕和彩虹的不同?(各不超过5个字)

⑵ 人们对“晕”的兴趣主要因为___________,文中“___________”与它相呼应。

⑶ 本文段依次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⑷ 从语言风格看,本文主要是___________说明。〖参考答案〗

⑴ 鲜亮的程度;色彩的排列。

⑵ 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 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

⑶ 作比较 举例子 分类别 列数字

⑷平实

2、本文成功地运用了比喻的说明方法,不但使人们对各种云的认识豁然清楚,而且显得生动形象,饶有趣味,为我们的习作提供了借鉴的实例。说明文运用比喻有别于叙事写景文中的比喻,简言之,是为了“使人有所知”,而不是“使人有所感”。

宇宙无边无垠,奥秘无穷,包罗着数以亿计的天体。探索空间奥秘是青年人未来的使命。请同学们运用比喻的方法,以通俗明白的语言,以“天空不空”为题写一篇小短文,说明宇宙中有些什么。

2.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二

本课选自小学三年级《信息技术》 (长春版) 。我将教材内容进行了二次加工,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以学生所熟悉的云为主线。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有关天气的知识, 学生开始尝试着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认识和理解自然界的天气变化。此外, 学生普遍对事物的形状和色彩充满好奇, 如何利用画图工具把它们表现出来对他们来说也充满着挑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画图软件中刷子工具的使用;灵活运用颜色填充工具。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看云、画云、打扮云、感受云了解天气的变化, 熟练运用画图工具, 并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的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感受美、鉴别美、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刷子工具和颜色填充工具的使用。

难点:颜色填充工具的灵活运用。

●教学资源

多媒体网络教室、图片、音频。

●教学过程

1. 看云——创设情境, 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都见过许许多多的云吧!今天, 老师带来了一些云的图片 (如图1) , 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一下。说一说, 你都看到了一些什么样子的云?

生:像棉花的、直线条的、红色的……

师:天空中的云婀娜多姿, 变幻万千。大家想不想把它们画出来啊?今天, 我们就运用画图软件中的刷子工具和颜色填充工具来绘制五彩缤纷的云。 (展示题目)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联系生活,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画云——教师示范, 学习新知

师:同学们在天空见过许多形状的云, 那怎么样才能把它们画出来呢?老师见过像这样形状的云, 请同学们看一看老师是怎么把它画出来的。请大家观察老师的操作:首先选择刷子工具, 然后在属性中选择所需要的刷子笔头, 其形状有方形、圆形、扁型等 (需要强调) , 再在颜料盒中选择所需要的线条颜色, 最后把鼠标放在画布中按住鼠标左键进行拖动绘制, 这样就可以画出各种式样的云。老师把自己见过的云画出来了 (如图2) 。

师:同学们能不能像老师这样把你见过的云的形状也画出来呢?大家试一试。

学生画云, 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都画出了形态各异的云, 谁能来说一说你画的是什么形状的云, 你是怎么画出来的呢?

学生介绍 (边说边演示) 。

教师总结步骤:选择工具—选择样式—选择线条颜色—左键绘制。在画的过程中根据需要可以选择粗细不同的线条和线条的颜色 (如图3) 。

设计意图:通过画云, 学习工具的使用, 掌握新知识。

3.打扮云——自主学习, 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画出了不同形状的云, 可是天空中的云不仅形态各异而且五彩斑斓, 我们怎样才能给云着上颜色, 打扮得更漂亮一些呢?请一位同学来试试。

学生上台操作并总结步骤:选择工具—选择颜色—填充颜色。

师:完成得真不错。下面大家也来尝试一下把云着上颜色。 (教师巡视)

师:老师发现有的同学给云填颜色时, 不仅把云填充上了颜色, 而且整个画面也都被填充上了同样的颜色 (如图4)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生:填颜色需要一个封闭的区域, 也就是要线条首尾相连的图形, 才能把颜色填充到需要填的区域里。

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尝试,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突破教学重难点。

4.感受云——拓展升华

师:同学们画出了形态各异、五颜六色的云, 真不错!现在有两只可爱的小鸭子出去游玩 (如图5) 。它们在回家的路上经历了这样的天气, 请同学们认真听小鸭子都经历了什么样的天气? (播放声效, 风声、雷声、雨声、鸟叫声、小溪流水声、鸭子叫声) 请大家选择小鸭子遇到的一种天气, 在现有的画面上把天气情况运用刷子工具和颜色填充工具绘制出来,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将自己感受到的场景画出来。

学生完成作品并展示、介绍, 师生共同评价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声音,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巩固新知, 发挥想象完成作品创作。

5. 总结

3.《看云识天气》教案设计 篇三

1、导入语:

请学生七嘴八舌地说识别天气的方法,我们还可以根据云来预测天气状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文章《看云识天气》,看一看,如何根据云来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2、点出常用雅词和谚语,并指出这个词需要了解什么。

二字雅词:峰峦招牌点缀预兆轻盈绫纱鳞波崩塌弥漫征兆

四字雅词: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乌云密布大雨倾盆丝丝缕缕朦胧不清密密层层连绵不断群峰争奇耸入天顶

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东虹轰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二、第二个教学板块: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找出文中过渡句或中心句。并用“我认为是过渡或中心句,因为”

教师在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把握过渡句的位置及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云的形状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板书:云招牌

云的光彩晕华虹霞

三、第三个教学板块:演读,理清层次

1、明确任务: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人称的口吻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2、对照课文,学生自说自讲,在书上作记号

3、学生课堂交流自评。(边演边完善板书)

4、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彩,明白了它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样我们对课文内容与层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四、第四个教学板块:说读,品味语言

1用一个字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美)

2、下面请大家用“美在……,因为……”的句式,就文章的语言说一句评论式的话。怎么说呢?像这么说:

1)运用贴切的比喻:

“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说明卷云的轻盈和洁白;

“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比喻卷积云的形态特征;

“像棉花团似的白云”比喻积云的形态特征;

写卷云聚集成卷层云时用“仿佛蒙上了白色的绸幕”作比喻。

(2)运用拟人的手法:

写卷层云变成高层云时,用“这时的卷层云得改名换姓,该叫它高层云了”;

写高层云变成雨层云时,用“太阳和月亮都躲藏了起来”。

(3)用描写的语句:

“阳光透过云层……依然很清晰”,写出了“卷云”的“薄”;

用“向上凸起”、“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等词语写由积云到积雨云;“云底变黑”、“云峰模糊”、“云山崩溃”、“乌云弥漫”描绘“积雨云”的发展变化。

(4)用词准确:

问:写“积云”变化为“积雨云”的一段用了哪些表示时间的词,找出来,说说它们的作用。迅速、不一会、顷刻、马上……说明变化速度之快,用词又不雷同。一

(5)引用了谚语,简短、通俗、鲜明、生动。

五、第五个教学板块:寻读,课外延升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

4.《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 篇四

一、收获与亮点:

首先,本案例力图体现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做)贯穿课堂始终。从激趣导入、小组合作校对学案内容,教师的引导让学生掌握学习难点,都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的重要思想,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教师在课堂的任务只是观察和思考、发现和指导,整个教学过程。其次,本案例在常规的教学环节下做了创新,没把了解云和天气的关系作为教学重点,而是着重在品味文章的语言,更能体现出语文味的教学。总之,本案例体现了老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教学做得到了和谐统一的教育思想。

二、不足之处:

1、课堂教学的环节多,课堂容量较大。容量大导致个别环节没有充分展开,时间仓促,学生讨论不够,理解不深透。

2、对于学生的发言,没有进行适当的激励性评价。

5.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篇五

一、文本分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的内容就是课文的标题看云识天气,具体地说是看云的姿态识天气,看云的光彩识天气。这篇课文的特点是针对“云”这一说明对象,按照逻辑说明顺序,采用打比方、分类别、引用等说明方法,运用寓准确严密于生动形象的语言,阐述了看云的姿态识天气,看云的光彩识天气的科学经验。

二、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说明文在表述说明对象时所运用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说明语言。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首先,在认知上,学生对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已经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其次,在情感上,学生对外界事物充满猎奇心理,他们对自然奥秘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探究法、体验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目标阐述

1.知识与能力

(1)能说出本文的说明内容和特点;(2)能阐述本文的说明方法和效果。2.过程与方法

(1)能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探究和概括的方法;(2)能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想象和体验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感受云的姿态美和光彩美;(2)能体会看云识天气中蕴含的科学精神。4.教学重点

能说出本文的说明内容和特点。5.教学难点

能阐述本文的说明方法和效果。6.教学方法

提问法、讲授法、点拨法、多媒体展示法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四、过程设计

(一)教师激趣导入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有这样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因其用谐声双关表情达意而显新颖。大自然的晴雨天气

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样捉摸不定吗?除了天气预报,人们还根据什么识别天气变化呢?是的,还可以通过空中飘浮的云彩,那么到底怎样通过云彩预知天气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从中学习解读天气变化的知识。(板书文题)

(二)一概括说明对象——聚“云”

1.课文的题目是《看云识天气》,那作者是具体通过看云的什么来识别 天气变化的?(看云的姿态识天气,看云的光彩识天气)。

2.文中描写的云各有什么姿态、光彩?请大家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 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 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 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晴天云简表 云名 云的形态变化 高度厚度 天气征兆

(三)二概括说明顺序——展“云”

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以及它们的姿态、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采用哪种说明顺序的呢?说明顺序分为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三种,其中时间顺序是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来说明,空间顺序是按照由表及里、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等顺序来说明。对照以上说明顺序,学生会排除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而选出逻辑顺序。但具体是什么逻辑顺序学生存疑。教师先让学生标出序号,再速读课文,概括出各段之间的关系。读完后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5写云的“姿态”与天气的关系第6段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四)三概括说明方法——描“云”

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非常细致形象。

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每人独立完成后,说给同桌听,相互评判和完善,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学生说说,边说边自评和互评。细化深化每人的学习。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有三种:打比方、分类别、引用。“打比方”集中出现在第1段,把云的不同姿态比喻成不同的物象,产生生动形象,活泼有趣的效果。“分类别”集中在主体部分,把云的姿态和光彩分成多种类别,分类说明,取得了条理清晰;全方位、多角度说明事物的表达效果。“引用”集中在第6段,引用了许多民间谚语,表达效果是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长了读者的知识。

完成了以上内容,师生还可深入一步展开学习。本文给我们印象最为深刻的说明方法当属比喻,课文的第1段:“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我们也仿造写出一个排比形式的比喻句,题目是:“远处的霓红灯亮了,远远望去„„”“月光照在地上,像„„”任选其一,也可都写。写好后在小组内交流,并互相评判;然后推选出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本组内的优秀仿句,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解答——如:第一个句子的词语形式:像彩带,像珠帘,像游龙,像飞梭。短句形式:像闪耀的群星,像柔和的焰火,像仙女的裙带,像天宫的彩桥。

(五)四概括说明语言——话“云”

通过说明方法的学习,我们初步品味了本文语言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但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特点呢?教师引导学生从修饰性的词语的运用,补充性句子的添加的角度展开思考。学生先独立完成,说给同桌听,相互交流和完善。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第2段中有“往往”、“常常”,第3段中有“一般”、“常”、“都”,第4段中有“渐渐”、“慢慢地”、“往往”,第6段中有“大多”、“可能”、“常”,第7段中有“重要”、“反复”。这些词如果删去,意思就有差异了。还有,句子方面,如第7段最后两句:“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看云识天气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天气预报。”这两句话删去,就片面地夸大看云识天气的作用了,难以让人信服。

由此可见,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和严密的特点。

(六)积累性美读

先聚焦新鲜字词,边读边积累。因人而异,不求统一。字词过关后,再聚集好句好段,读出自己的感受和享受。对其中的妙语佳句,熟读成诵。

(七)学习总结

先由学生自行总结本课的学习,小组内交流。后教师总结: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

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八)拓展延伸

教师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篇目:意大利科学家、音乐家、画家达·芬奇写的《水》(选自艾玛·阿里斯特《莱奥纳多·达·芬奇笔记》郑福洁译)。

6.《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篇六

1、了解云和天气的关系。

2、理解文章层次清楚的说明顺序。

3、学习文章形象生动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层次清楚的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形象生动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几则“看云识天气”的民谚。

(教师讲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

1、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看云识天气的最基本的经验是什么?

2、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得好。

(学生自读课文,独立思考。第2题设计表格每组一名学生板演,师生点评优劣,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及时表扬。)

三、深入感悟,鉴赏创新

1、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楚,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并展示,教师点评点拨。)

2、文章对云的描摹细致生动,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何好处?

(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并通过朗读体会其作用。)

3、研读第1段。

(齐读第1段,说说其作用。)

四、拓展延伸

积累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等。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内容,并分组展示。)

五、课堂小结

(学生自己谈收获,教师总结。)

六、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天气变化,写一则观察日记。

(一周内完成,小组评选,推荐3篇班内交流、展示。)

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

层次清楚的说明顺序:云的形态和天气→云的光彩和天气

(分类别)(作比较)

7.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参考 篇七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理解说明的思路及说明方法。

3、学习运用比喻的妙处。

4、掌握并学习抓住事物特征进行说明的写法。

5、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

6、培养学生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春夏秋冬,阴晴雨雪,风云变幻,气象万千。天气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而天气的变化自有它的征兆。现在,请你把目光投向天空,看看那漂浮的云彩,这大自然的文字,这天气的“招牌”,该怎么解读?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这是一种双关,其中的一方面就说到天上的`景象和天气之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一篇云和天气的关系的文章──《看云识天气》。

二、学习课文

1、齐读课文。

2、默读课文,把本文划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说明云是天气的“招牌”,人们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2~6)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天上的云彩现象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7)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3、其中,第二部分又可以怎么分?

(可以分为二部分,一、(2~5)写云的形态和天气的关系。二、(6)写云的光彩和天气的关系。)

4、同学们现在分小组合作制定表格,列出云的形态、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整体上学习了本课,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呢?

(这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

2、今天我们将进一步深入分析文章的语言、说明方法和写作特点。

二、研读课文

1、为了将事物说明得更加清楚,作者运用了不少说明方法。例如:分类别、打比方等等。

⑴ 打比方:

例:

①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招牌”时商店的标志,云是天气变化的标志,比喻准确。)

② 卷云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

(将卷云比喻成“白色的羽毛”和“洁白的纱”,说明其轻盈、洁白。把成群排列的卷积云比喻成“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形象地说明了卷积云的特点。)

打比方使文章生动,更重要的是让云的特征更加鲜明。

⑵ 分类别:

根据云的不同特点,把云分成不同种类,这样使说明条理更清晰,更明确。

⑶ 作比较:

按照不同的光彩,作者把云分为四种──晕、华、虹、霞,把它们之间的差别,进行了比较说明。这种作比较的方法更好地突出了云和天气关系的特征。

2、说明语言: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体会下列句子用语的准确性。

“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低而厚的云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中为什么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词,不用行不行?

(“往往”、“常常”都是对薄云和厚运带来的天气情况出现的几率的限制,既说明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大,又不排除有时会出现特殊的例外,这样说明更准确。)

三、问题研究和拓展活动

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的谚语。大家知道多少呢,说来听听。

1、炮台云,雨淋淋

2、棉花云,雨快临

8.七年级《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篇八

1. 理解、积累词语。

2.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3.识记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积累词语。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谚语说:东边轰隆,西边雨,说的是云和天气的变化。暴雨来临前,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变化。

课堂实录

一、作者档案

1.朱泳燚,1960年毕业于江苏教育学院中文系.现任江苏省常熟中学高级教师,1984年评为特级教师.1988年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评为首批江苏省名教师.1993年被人民教育出版社聘为特约编审。

二、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1.自由地把课文诵读两遍,力求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顺。

2.积累字音

峰峦(luán) 一霎(shà)间 点缀(zhuì) 绫纱(líng)

晕(yūn)头转向 月晕(yùn) 崩塌(bēng tā)弥漫(mí)

3.词语理解:

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

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

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

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

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三、说明文的知识

(一)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 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三)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四)说明文的结构方式:

A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式、总(概括)—分(具体)”式、“分—总”式。

B递进式结构: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结果到原因等等。

C并列式。

(五)说明方法:

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

四、整体感知

1.从题目上看,这是一篇说明什么的文章?

明确: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

明确:逻辑顺序。

3.写出你所知道的关于云的谚语?

明确:棉花云,雨快临。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上灰布悬,雨丝定连绵。 鱼鳞天,不雨也风颠。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收麦。

课后小结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思路明晰、文笔鲜活的说明文。它以生动的文笔,形象地介绍了云与天气变化的关系,给人以知识的滋养和启迪。

课后习题

9.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一等奖 篇九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峰峦、预兆、轻盈、均匀、崩塌、弥漫、征兆、一霎间、千姿万态、变化无常”等词语。

2.清文章思路,了解如何看云识天气。

3.通过朗读课文,积累一些关于天气方面的谚语,增加生活常识。

二、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能根据天上的云彩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

2.培养快速阅读课文,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3. 体味本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说明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 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教学重点

1. 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

2. 感受文章说明语言的特点。

●教学难点

区分云彩繁多复杂的形状、种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语设计

昨天傍晚,我在回家的路上,听到一位老农一边装玉米一边说:“明天要下雨了,今天得抓紧时间把玉米收到家里!”让我们来猜一猜,他是靠什么预测到今天天气情况的?(学生回答:看云)的确,让我们抬头望一望那高远的天空上漂浮的云彩,它们就是大自然的文字,透过它们,我们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大自然的奥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科普文《看云识天气》,它将告诉我们如何解读这大自然的文字,天气的“招牌”--飘浮的云彩。(板书文题)

二、展示教学目标,检查预习

(多媒体出示生字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多媒体出示)

四、讨论探究,理清层次

1、关于云和天气的关系,文章主要是从云的形态和光彩两个方面说明的。粗读课文,找出文中介绍了那些形态的云和云的光彩现象?

提示:用圈点批注的方法。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形态: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

光彩:晕 华 虹 霞

2、精读课文,分析云的形态与天气的关系

A.明确任务:分组选择一种云,以第一人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①充分利用课文中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

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

B.学生分小组研读课文,自说自讲;教师巡视指导。

C.学生发言,课堂交流,教师点拨。(多媒体展示图片)

D.小结

3.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明白了他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对我们认识天气有很大的帮助。课文告诉我们除了云的形状,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话说明云的光彩现象与天气的关系。

A.学生发言

B.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引用谚语的好处

C.要求学生搜集并积累生活谚语(多媒体展示)

4.小结

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现象,但我们读来却条理清晰,一方面是因为作者对所介绍的内容了然于胸,但最主要的是作者采用了合理的说明顺序。文章按照总分总的关系展开说明。

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又将“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五、品味语言

1. 齐读第一段,用一个字来评价语言上的特点。(明确:美)

2. 语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种修辞,有的是使用了某种句式,有的是使用了优美的词语。这篇文章有很多美点,小到一个词语,大到几个段落,可谓俯拾皆是。而本文采用最多的就是比喻的修辞。比喻在说明文里俗称打比方,是本文最常用的说明方法。

3. 联想拓展:尝试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描摹事物(多媒体展示)

六、课外延伸

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学生讨论发言。

七、布置作业

请细心观察,并留意身边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笔记。

● 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

招牌

总                                  云    ----天气

高薄

形态:

分                                             低厚

光彩:晕 华 虹 霞

★ 《看云识天气》语文教案

★ 看云识天气语文教案

★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 看云识天气课文内容设计

★ 七年级上册《看云识天气》说课稿

★ 看云识天气谚语

★ 初中生看云识天气阅读答案

★ 小学生看云识天气阅读答案

★ 语文课看云识天气的教案设计

10.看云识天气教案 篇十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恰当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复习分类说明的方法。

3.进一步学习和巩固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和积累语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科学精神。

2.体会谚语这种语言的形式美。

二、重点•难点

重点: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难点:1.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大量修辞方法的运用及作用。

2.课文的主体部分,即怎样看云识天气这部分,由于云层、光彩的种类繁多,变化复杂,学生一时难于分辨,所以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进行说的比赛,其中还可以培养观察能力。

2.听音乐,描述可能出现的画面。

3.分小组讨论,进行制表。

4.搜集有关识别天气的谚语,班上交流,并建立一个小天气预报站。

四、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先放一段音乐,请同学们描述一下画面: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大雨点砸在盆上叮当响,人们四下奔跑的声音,鸡鸭乱叫声。

从这段描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暴雨来临时的场面,由什么的变化引起了雨的到来?对,是云、风的到来引起的,所以说,云的变化就能暗示天气变化。(训练学生听、说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讲述云和天气关系的课文——《看云识天气》。

(-)明确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识天气。

3.打比喻、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具体、生动地介绍了云的形态、变化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说明了怎样看云识天气。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1)从题目上看,这是说明什么的文章?

说明云和天气关系的文章。

(2)从题目上看,你还能读出什么来?

体裁说明文,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读课文,第1段老师范读,第2段全班女生齐读,第3、4两段分别由两名女同学朗读,第5段、第6段分别由两名男生朗读,第7段全班男生齐读。

3.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

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

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

4.这样分段,体现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

5.阅读第1段,回答下面各题。

(l)这段的结构是怎样的?(总分总)

(2)如何分层?

第一句是第一层,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中间是第二层。

(3)第一段中哪些内容照应“姿态万千”,哪些内容照应“变化无常”?

“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这些内容与“姿态万千”相照应。

“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这些内容与“变化无常”相照应。6.分组讨论制表,把同学们分成三个组,第一组阅读第3段,讨论并制出晴天云彩简表;第二组阅读第4、5段,讨论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第三组阅读第6段,讨论并制出云彩识天气简表

7.同学交流如何看云识天气。

8.由多媒体演示云和天气的变化,并伴随音乐,同学们看着画面进行复述。9.再速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积雨云,这些云低而厚密,是阴雨风雪的预兆,”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分类别。

(2)“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这是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说明方法是分类别、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来。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句子有:

(l)有的像羊群,来来去去;有的像一张大棉絮,满满地盖住了天空;还有的像峰峦,像河川,像雄狮,像奔马„„

(2)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

(3)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粼波。

(4)还有一种像棉花团似的白云,叫积云。

(5)远远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着云着太阳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层毛玻璃,朦胧不清。

分类别:光彩有晕、华、虹、霞。

(四)总结、扩展

这篇课文紧扣题目进行说明,层次十分清晰:首先说明春云可以识天气。因为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气变化的“招牌”。再说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写得详细、缜密,从高层云依次说到低层云,从象征晴朗天气的云,依次说到带来暴风雨的云,又从云的形态特点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再说到云的光彩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在说明中,从现象入手,进而触及事物的本质。云的形态和光彩是现象;云和天气变化的关系,就是本质。云的种类很多,但说明层次不乱,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后说什么,有助于把“春云识天气”的事理说清楚。最后画龙点睛,说明看云识天气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拟题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阅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组拟题,互作答案。

结尾总结全文、点题,同时说明了看云识天气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业

在课外,练习看云识天气。试着根据天空中的云彩形状,判断一下当天或第二天的天气情况,把结果写在教室后墙的黑板上。

(六)板书设计

《看云识天气》教学反思

南网头中学 王志英

《看云识天气》上完了,感触颇多。下面我谈一谈我的教后反思:

1、语文课首先要解决教什么。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精美的科普说明文,内容丰富翔实,贴近生活,说明方法科学适当,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虽是说明文,但文章通俗易懂。那么,这节课我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教气象知识,还是按正常的说明文去教说明文的知识?好像都不大好,因为这是语文课,而不是地理课,而且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科普文),讲一些枯燥的说明文的知识也许会不感兴趣。那么我究竟要培养学生的什么语文能力呢?我的教学目标究竟应该设置为什么?

经过几番思索和查阅资料,我确定了该课的教学目标应该从知识性、条理性、生动性几个方面去设置。另外,根据单元提示,我觉得应该训练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提炼信息的能力,还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其科学精神。

2、语文课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和能力的训练。

在教学云的形状、光彩与天气的关系时我采用分组研究、填写图表、观看图片的形式来完成,我认为这样可以使学生把云的各种形状、各种光彩与天气的关系展现得一目了然,脉络清晰,而且能提高学生提炼信息、概括内容的能力以及抓住事物特征进行介绍的能力。在探究文章的条理性的环节,我提示学生一种概括内容的方法:提炼总领句,这些方法对学生学习语文应该是长期受益的。

3、语文课应培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要重要。”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那么如何培养?我想首先要让学生敢问,然后是会问。比如《看云识天气》这一课,学生可以这样提问:看云的什么可以识别天气?看云可识别怎样的天气?这两个问题就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结构梳理出来了。并且本文重要的说明方法—分类别也一目了然了。

4、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让大多数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别让他们当“看客”和“听众”。

11.《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 篇十一

1、知识目标: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天气的知识;体会本文寓准确于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能根据天上的云彩推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培养学生用准确的语言作生动的说明。

3、情感目标: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说明事物的妙处。

【教学难点】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要求大家了解今天的天气情况。那么,谁能告诉我今天的天气情况呢?(学生回答)你是怎么知道的?对,通过天气预报我们能够准确知道某天的天气情况。但是大家想过没有,现在正值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旅游季节,假如你正在外地旅游,身边没有天气预报,为了避免被雨水淋湿的尴尬,你该怎么办呢?今天,让我教给大家一招识别天气的方法:看云识天气(幻灯片1演示),我们将会受益无穷。

二、小组合作预习,展示与评价

(一)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峰峦一霎间()弥漫()晕头转向()月晕()

崩塌()匀称()笼罩()薄云()谚语()

点缀()顷刻()预兆()轻盈()

2、辨析下面形似字,为其注音并组词

绫()卷()幕()

凌()唬ǎ┠海ǎ

3、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预兆:

轻盈:

弥漫:

征兆:

4、根据释义写出相应的成语。

(1)形容姿态多种多样。()

(2)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

(二)初步感知

1、为什么“看云”能“识天气”?用文中的一句话作答。

2、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1)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

(2)卷云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白色的绫纱。()

(3)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

(4)积云如果迅速地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

三、朗读,整体感知

1、导读:将课文分成五块,教师指导学生朗读(采用不同的方式齐读、杂读)。

2、自读:框出依次介绍了哪些云?画出对它们进行描写的语言材料,并明确它们将带给我们怎样的天气?(幻灯片3演示)

四、演读,理清层次

1、明确任务:各合作学习小组任选一种云,以第一称的方式作自我介绍。

介绍要求:

①充分利用描写云彩的语言材料;

②让别人明白你将会带来怎样的天气。

教师示例:“Ha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丝丝缕缕地飘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别看我身子很单薄,

可我最轻盈,站得也最高,阳光可以透过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欢迎,因为我会给大家带来晴朗的天气。”(幻灯片4演示)

2、对照课文和幻灯片,各小组学生各人自说自讲。(幻灯片5―11演示)

3、小组展示,课堂交流与评价。

4、小结:通过自我介绍,我们认识了各种云,明白了它将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天气,这对我们认识天气有很大的帮助。课文告诉我们,除了云的形状,还有云彩也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天气,请同学对照课文完成表格。(幻灯片12演示)

6、总结:课文用三个小节给我们介绍了两种通过云来识别天气的办法,相信大家看了以后,会发现它对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本文的层次也十分明了。(幻灯片13演示)

五、课堂小组合作与探究,展示与评价

1、怎样看云识天气?这是全文的重点。课文主体部分对云和天气关系作了具体细致的介绍。

(1)阅读第三节,完成下表

云 名形 态位 置厚 度天气征兆

卷云

卷积云

积云

高积云

(2)阅读第四、五节,完成下表

云 名变化过程形 状位 置天气征兆

卷层云

高层云

雨层云

积雨云

(3)阅读第六节,完成下表

云彩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 彩天气征兆

由以上三个表格可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看云的 和 来预测天气,还可以通过看云上的 来预测天气。但是,天气变化异常复杂,毕竟有一定的限度,要准确掌握天气变化的情况,还得依靠 。

2、课文第1段的概述在语言表达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文中第2段揭示了云的形态和天气关系,它与后面的三个语段是什么关系?句中“往往”和“常常”两个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本文介绍了如此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起来却感到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六、课外延伸

1、点示:课文讲的是“看云识天气”,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仅是通过“看云”才能识别“天气”,我们可以看“动物”、“植物”、“某种现象”或“一些感觉”等都可以帮我们识别天气,有的方法特别灵,有的已形成了谚语,被广为流传。你能说出一两条来吗?

2、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讲述,教师补充。(幻灯片15演示)

上一篇:矿山隐患排查治理实施方案下一篇:送煤的老爷爷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