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问题(精选15篇)
1.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问题 篇一
论中学英语教学改革
论中学英语教学改革_英语教学论文
一、英语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为了提高现代化水平,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我国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要实现科教兴国,一方面要靠全国人民艰苦的努力,同时应该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促进国际间的相互交流,不断地学习别国的先进经验。在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就必须用到语言。而当今最发达的国家讲的就是英语,所以英语便成了当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尤其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后,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中国对人才的需求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将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上。未来世界将需要的不再是单一型的专门人才,而是立体型人才,即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这一需要的变化将迫使英语教学进行改革。
2、英语教学改革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十一世纪,中国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委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改革德育工作的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英语教学必须进行改革。
3、英语教学改革是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并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增进对所学语言国家的了解;发展智力、提高思维、观察、注意、记忆、想象、联想等能力。要达到大纲提出的教学目的,就必须对英语教学进行彻底的改革。
二、英语教学改革的内容
英语教学改革需要改革的内容很广泛,但归纳起来,重点应改革以下内容:
1、改革教学目标和要求
进行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和要求比过去大纲中的目标与要求具体得多,这是一个进步。但在进行大纲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病,具体讲,存在着以下问题:
1)修订现行大纲时,未能重视“需求分析”。(needsanalysis)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城乡差别、东西部差距依然很大。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师资条件、教学设备、语言环境、有关的政策、学生和家长对英语学习的认识水平都比较高,故师生们总觉得现行大纲中的教学标准和要求太低;而在老、少、边、穷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教学设备落后,师资水平低,加之,无优惠政策,学生和家长对英语学习的认识水平低,他们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教学很难达到现行大纲中提出的教学标准和要求。
针对以上情况,我认为改革现行大纲中的教学标准和要求势在必行。改革现行教学标准和要求时,应该充分考虑地区差别。最好根据不同地域的不同情况制订出不同的教学标准,以利于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2)大纲教学目标和要求的描述不尽详细。
现行大纲对有些目标和要求的描述很不具体,如,大纲中对读的要求有这样的文字描述:“能读懂简单的运用文,如信函、请柬、通知、便条、说明、表格、图示和标志等。”这句话中的要求就不详细,如“信函”,我们知道信函包括很多种,而在此所指的是哪一种呢,教师就不得而知了。无奈之余,他们在教学中,就有些不知所措了。在高三的复习中,只好把各种“信函”全部给拉出来见面。而事实上,根据近些年的高考题来看,信函大多属于普通信、邀请信和感谢信。所以,我认为,既然要具体,就应该再详细一些,以便于教师在教学中操作。
3)大纲中的目标和要求不完善。
现行英语教学大纲第二部分的教学要求中只写出了“高级中学二年级和三年级英语教学要求”,而对高一年级的要求只字未提。高一是一个过渡时期,它处于初三和高二之间,学生处于一个转轨阶段。在这一时期,教师教学的尺度本来就很难把握,再加上大纲中又不作任何要求,这就更提高了教师施教的难度,故应该改革这种情况。
4)对词汇量的要求太低。
现行大纲要求学生学习掌握单词1200个,理解词汇800个;也就是说,学生在中学里只需学习个英语词汇。这么低的要求,与大纲要求的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的需要相差甚远。故应该提高对词汇的要求。至于说提高到多少,这需要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
2、改革教学观念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的。没有先进的思想观念,便不可能有先进的教学实践。如果教学观念滞后,就不可能有新的教学方法的产生。故教学观念的改革显得越来越重要。
改变观念不能只是一句口号,而应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改革观念最有效的途径是出国进修,直接感受国外英语教学的思想和观念。除此之外,教师们还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虚怀若谷,不断地学习。只有这样,观念方可转变,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不至于落伍。
3、改革和完善现行教材
现行教材有很多的优点,它已被广大中学师生所接受。但作为一套教材,它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教材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
2)教材缺乏系统性。
3)教材中的漏误。
4)配套材料不够完善。
5)缺乏系统配套的泛读材料。
6)语言不严密。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教学达标。根据以上问题,现行教材亟待改革。
4、改革教法
英语教学法是执教者根据英语教育的基本规律所采用的一种语言教学的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确定的。采用了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可有效。回顾我国英语教学法的演变过程,真可谓步履艰难。自从中国开始大规模的英语教学以来近百年,英语教学法经历了五个时期,即:对比法――直接法――翻译法――结构法和功能法。而这五种教学法又是交替使用,从来没有被单独使用过,其中翻译法沿用的时间最长。这一方法主要针对英语知识的教学,它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而现在的新教材是功能法和结构法的产物,是实用主义哲学的体现。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要求培养学生能在国际交往中直接使用英语的能力。改革教法的目的就是要把过去的知识传授型的方法和不适合新教材的`教学法改为功能交际法,以便达到培养交际能力的目的。
5、改革教学手段
新教材突出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新教材容量大,课时有限,因此如果在教学中还一味地使用过去的“三个一”(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教学手段,那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更不用说达到教学目标了。鉴于此,各学校应该尽力去改善英语教学的手段。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现代化的视听仪器和教学辅助设施,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6、改革评估检测
考试、检测是评估教学效果的惯用手段。尽管新教材已经使用了六年多了,但至今还没有一套完全适合新教材的评估检测手段。现在的实际情况是考、教脱节。新教材以培养交际能力的目的,而现在的考试,评估仍然是以考试语法为主,这严重影响着教学。众所周知,考什么教什么,尽管近年来对能力的考查有所侧重,但事实上现在的考试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语法考试的影响。故导致在复习备考阶段,大部分时间还是花在了语法复习上。因此这种评估检测手段亟待改革。
7、改革师资现状
目前,全国各地中学英语师资水平很不均衡。越是贫困的地区,师资水平越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七十年代,由于师资缺乏,全国各地举办了不少的短训班。短训班里培训出的教师解决了当时教师缺乏的问题,而这部分人的英语素质不高。
2)现在的中学教师中大多数属于八十年代中专或大专毕业生,虽然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努力,自修,拿到了大本函授文凭,但实际上,大多数的水平提高幅度不大。
3)函授不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因为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在学习过程中,须进行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训练,而函授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4)由于工作环境和时间的推移,教师们的听、说能力不断地退化。
5)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教师流动较大。这样就使得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教师师资水平越来越高,落后地区的师资水平越来越低,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很不利于英语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必须设法改革英语师资的现状。为了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国家教委计划将在近三年内培养一万名能教会研的教师,这对英语教师来说是一件难得的好事,除此之外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应该为教师们创造条件,鼓励进修。
三、英语教学改革遵循的几个原则
1、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应该遵循“三个有利于”的原则
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应该遵循“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与能力;有利于思想情感教育;有利于智力智能的培养。凡是不符合这“三个有利于”的作法,都应该改。
2、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应该注意英语教育的多元性原则
教育现代化的特点之一也正是教学内容和教材的个性化的特点之一。根据这一特点,同时根据我国的地域差别,各地对英语的需求程度不同。实践证明,单一的课程设置是行不通的,所以在修订大纲、教材、考试时,应充分注意这一实际。
3、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当地或本校的实际,根据客观条件,因地制宜,只要能在原有基础上,改革后能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就应该大胆去改。
4、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应该遵循科学化的原则
在教改中,首先我们要对英语教学的历史进行反思,客观地分析,肯定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以便在教改中方向明确,少走弯路。
其次,在教改中,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功作法,为我所用。
再次,在教改的路上,要不时地注意回头望,遇到问题要多做辩证的分析,少点主观臆断,要实事求是。
总之,凡是不利于推行素质教育的情况均需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我们有责任为深化教学改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每个教育教学工作者都来为教学改革出谋献策,那么,我们英语教学改革的成功之日也就为期不远了。希望我们共同努力,为之奋斗!
2.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问题 篇二
关键词:中学作文,课堂教学,深化改革,问题
纵观当前中学作文课堂教学之现状, 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学生自进入初中学习阶段以来, 被接连不断的各科教材和即将面临的中考压力包围着, 心理负担加重、思维能力受限, 加之语文教师对作文课堂教学的忽略, 只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灌输, 对作文教学仅限于传统的“审题——构思——结构”的呆板模式, 导致学生的作文内容枯燥, 文笔晦涩, 毫无灵性和新意, 读起来如同嚼蜡, 索然无味。基于此,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从教经验, 以发展中学语文总体教育为理想目标, 就如何进行中学作文课堂教学的深化改革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中学语文的课堂上, 时至今日有些教师还在沿用老的教学套路, 即板书、讲解、布置作业, 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没有被体现, 更多科学可行的教学方法没有被落实, 而是仅仅被当作一句口号, 这只是其一。其二是,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受教学思路影响, 语文教师们表现出更多的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思想。如学生的学习成绩差, 作文写出来犹如一篇流水账, 针对这些情况, 教师总是从强调教材知识的吸收着手, 或是增加学习量, 布置更多的家庭作业, 或是强制学生们去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 加强对学生们的学习指导、阅读指导, 以期通过采取这些措施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课堂知识、增强写作能力[1]。诚然, 这些教育方式是对学生们起到了一定的督促作用, 然而却也给学生们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 而最终的结果是, 该用的方法都用了, 学生们依然是心中有千言, 笔下无一墨, 教师教得焦头烂额, 学生学得苦不堪言。综上所述,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状, 关键在于教师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 即学生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当把教学眼光紧紧盯在一处, 学生的逻辑思维从此就受到了限制, 知识面的狭隘, 造成了学生们写作素材的匮乏, 被动的接受知识, 使他们成为了学习的机器, 每当进入校园, 学生身上便如同套上了无形的枷锁, 没有了思维创新能力, 学生们的心中眼中脑海中, 就只剩下了那点儿课堂知识。
二、中学作文课堂教学的深化改革
(一) 培养表达能力, 夯实写作基础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上, 笔者认为教学重点应该遵循最基本的两条线路, 一是注重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吸收与理解;二是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并以此为基础, 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从表达方式到表现手法, 让学生有能力将心中所学充分地展现出来, 并有所创新, 这其中问题的利用是关键。如《社戏》一课, 这是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学生们所接触的第一篇鲁迅作品。开课前, 作者首先对鲁迅先生存在的社会背景、作品特点等向学生们做了扼要的叙述, 以期让学生们对鲁迅作品有大概的认识, 并使学生们产生迫不及待想了解课文内容的冲动, 随后授课开始。通过全体学生朗读课文, 作者向学生们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大家合上书, 通过阅读印象, 请同学们来讨论一下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当学生们回答完毕后, 随后作者用最快的时间先略讲了一遍课文, 然后提出第二个问题:全文一共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含义是什么?请同学们两人一组进行讨论, 并准备解答。第二个问题解答完毕后, 作者再次精讲课文内容, 并准备了第三个问题:结合课文内容, 请同学们说说文中表现了“六一公公”什么样的性格?这样, 通过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产生, 首先使整堂课都处在了一种热烈的学习氛围中, 其次, 通过问题解答, 循序渐进, 让学生在逐步掌握课堂知识的同时又加强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同时也体现了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在这堂课的最后, 作者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写作训练要求: (1) 作文题目自拟; (2) 写作主题为《社戏》一文的读后感; (3) 紧密结合主题, 力求创新。
(二) 培养思维能力, 增强写作技巧
通过思维能力培养, 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 提高他们的写作技巧, 笔者认为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在课堂讲解中, 注重培养学生们采用独特的视角去理解一篇新课文, 让学生自主理解, 教师只做引导指正工作, 使之形成习惯, 并逐渐向着生活方向延伸。
(2) 在课堂讲解中, 教师首先让学生们自主理解课文的主题, 以及文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 使学生对课文的总体轮廓形成认识, 从感知上发现其中突出的特点, 然后通过课堂讲解, 让学生对其感知的准确性进行验证。
(3) 在课堂讲解中, 循序渐进, 不要一开课便将课文全部内容一股脑地灌输给学生, 这是由于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 对于消化不了的知识, 很可能会成为他们的负累, 从而造成教师讲了一车, 学生只吸收了一点, 并使他们逐步产生厌学的现象。
(4) 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团队意识, 如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们分组讨论, 让学生们通过集体智慧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互相形成影响, 进一步拓宽学生们的视界, 加强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
通过在课堂上采取以上种种措施, 提高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的认识, 大力加强他们的写作功底, 使他们通过知识吸收、知识积累, 并最终在写作中体现出来, 从而对所学知识得到良好的验证。总而言之, 加强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既是加强中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深化改革中学作文课堂教学, 也是全体中学语文教师们的职责, 而这还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3.论职业中学语文教学改革 篇三
一、 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教学情境,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为此,备课时就要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分别进行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励与启发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考与语言表达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语言表达的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二、 分层教学,让学生有“成就感”
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敢于取舍,使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差等生“吃”得了。教师要充分运用“讲、读、练、议、做”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之达到“听、说、读、写、思”全方位的发展,从而提高整体素质。
三、 拓展阅读,充分展示语文魅力
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走进语文,可以把你引入民族与世界、古代与现代思想文化的宝库,与百年之远、万仞之遥的大师巨匠,与古代最出色的哲人,与现代第一流的学者进行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应充分展示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带领学生走入精彩纷呈的语文世界,让学生充分领略语文内在的特有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真正的兴趣,对语文产生持续的不懈追求。例如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播放电视剧《红楼梦》让学生观察人物的衣饰,房屋的建筑特色及屋内装饰,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四、讲究语言艺术,调动学生好奇心
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其标志之一就是看其讲授的艺术,较高水准的讲授能够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如果教师的语言枯燥无味,讲授方法千篇一律,只注重自己讲,而忽视学生听,长此以往,不但使本来就视语文学习为“苦”的学生产生不了兴趣,而且也会引起喜欢语文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那么,如何提高讲授艺术,培养学习兴趣呢?教师应该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在课堂讲授时注意讲授方法和语言的艺术性。比如在课程开始的时候,提出一个不可思议的问题,借此吸引大家的注意,然后组织学生认真阅读材料并充分讨论,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总结出问题的解答的教课思路。实验结果证明,通过“好奇-自学-交流-解答”这一活动过程,绝大部分学生不但对这一规则有了较深刻的印象,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分组学习,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语文学习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自主学习行为,感知、理解、顿悟,无不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建立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生生互动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宽松和充分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惧怕说错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发言机会多于师生交流,更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社会交际和情感交流的发展。例如在分组学习交流中,教师可通过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设民主、平等的思考交流的环境,让学生在开放性的讨论中进行多向思维。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与发散性,在合作学习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还可以依据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由学生之间开展互相评价,这是一种即时评价,学生相互评价中,常会有来自同伴赞赏的声音,他们会指出哪个同学发言最积极,谁提出的办法最妙等,为争取能在小组中有所发现或表现,这个欲望大大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六、 深入研讨,重视学生与文本的交流
學生和文本达到真正的互动,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与作者、作品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在日常的教学中,课本剧表演是生本互动最突出的代表。课本剧的表演提供了学生揣摩角色心理机会,通过表演,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同时,教师要根据文本提供的丰富形象的语言描绘,将它创设成为一种具体可感的情境,并对一些情境优化、筛选出最适合学生生活体验的情境,并将他们引入情境,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到乐趣,从而保持思维的敏捷,使他们对文本的探究能不断进行。例如在《雷雨》一课中,分角色朗读,让学生揣摩周朴园的心理。
4.浅论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趋势论文 篇四
摘要:新世纪以来,历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更加强调课程的人性化、多元化、综合化、生活化等,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主动学习精神的养成和人文素养的教育,发挥人文学科的特长。
关键词:历史课程历史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
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育理念的变革,而教育理念的实现最终要具体落实到课程的实施上,所以历史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历史课程改革。综观中学历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主要表现出以下趋势:
一、提供多元化的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由于学生的个性、需要等千差万别,所以只有设置多元化的课程,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既不要在一个时期内过于强调历史的政治道德教化功能,也不要过于强调“知识本位”和“学科体系”的完整。由此造成教育的工具性,异化了历史教育的本质,而人的发展方向和社会的需要又是多方面的,实行单一的历史课程很难满足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当前历史课程改革实践和课程设置来看,开设不同形式的选修课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已成为一种趋势。例如,当前我国的中学历史教材已有了人教版、上海版、广东版、四川版、师大版等多种版本,“历史教材的编写呈现出‘一纲多本’和‘多纲多本的局面”。同时开设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等。外国也有先例,俄罗斯1993年颁布了《基础教学计划》,该计划除了一个普通的整体性的基础教学计划之外,还附有12个不同的教学计划,历史科划为“社会科学”,包括俄国历史、世界通史、公民常识、现代文明基础等,其教学计划的多样性,打破了历史课程设置的僵化,使不同类型的地区及学校有一定的选择余地。
二、适应政治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培养多元文化
由于历史学科的独特性,历史一直是各个国家培养族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主要科。随着现代交通、讯技术的发展,加之经济、政治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整世界正逐渐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国际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益加剧,所以,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指出,21世纪的公民应当“学会共同活”,即通过增进对他人历史、传统和精神价值的理解和容,从而使人们能够和睦相处。
历史教育正是展现多元文化及其价值观的理想渠道与阵地。德国乔格―艾克特国际教科书研究所研究员平格尔博士曾说:“这不仅是因为当前大势所趋,而且也出于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关注,我们需要了解在历史中形成的不同方式,这可以帮助我们通过比较,更好的认识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这种思想目前已为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各国都认识到了历史教育在培养多元文化理解和国际理解意识中的重要作用,并把它明确地列入历史教育的目标。
三、要进一步强调课程的人性化
课程的人性化是强调精减课程、减少教学时数、改变学形态等,以有效协助学生“实现自我”为目标。同时讲究程的乐趣化,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达到有效学的目的。
四、发挥历史人文学科的特长,重视人文素养的教育
科技的进步赋予人类在征服大自然中从未有过的力量与自信,由此导致20世纪60年代实用主义教育思潮抬头,西方各国过于强调教育的工具理性价值,导致社会标准的全面失衡,到20世纪80年代出现危机,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于是,在英、美等国的教育领域出现了新的反思,很多教育界人士开始意识到,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教育的真正价值并不是工具理性,而应是对人文的培养。
五、加强与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
课程内容应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这是课程发展的另一主调。课程的发展应着重考虑提高学生对周边社会及生活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和正确的生活态度。为适应课程的生活化这一发展潮流,世界各国在历史课程改革过程中增加了近现代史、文化史、社会史及乡土史等方面的内容史,使历史教学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例如,美国颁布的《全国历史教学标准》:增加了科技在美国历史中的作用、对二战后美苏对抗的历史作了“更好仔细”的处理、增加了殖民地时期欧洲文明和经济史的分量等;在香港,历史教材在正式课本的一些章节之后就增加了乡土史的内容,取名为“寻根溯源看香港”;我国新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中也增加了近现代史的内容及科技、文化史等方面的内容并把乡土史列为选修课,标准还列出了一些研究性课题参考题目,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巴尔干问题的由来等等,都意在将历史与现实生活和时事尽可能紧密地联系起来。
六、强调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主动学习精神的养成
历史教育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改变过去那种把学生视为被动的知识接受体,让学生记诵一些现成的历史结论和一些年代事件,忽视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的做法,倡导以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亲身接触一些一手或二手材料,彼此讨论,借以解答问题、判断史料中的主观偏见、尝试重建史实等。
例如,英国在1991年颁布的中学历史学科的“国家课程”(即全国统一的历史教学大纲)的“成就目标”中,对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就规定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历史的知识和理解。第二是历史的阐释,主要是对历史的原本情况进行构建,并能够认识阐释的不同方式。第三是史料的运用,主要是能够从史料中获得证据,并形成史料的可靠性和价值判断。根据此目标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中,不仅列举史料,而且为相互印证或对比,往往列举数份观点相似或相冲突的史料,让学生来分析辨别史料的真实可靠性并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历史真象的主动学习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的近年来的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中,也把“探究式学式、合作学习”作为突破口,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充分的反映了历史课程改革的这一趋势。
七、加强与其他社会学科的联系,体现综合化
教育的本质是实现人的社会化,使人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发展自己。当代科学的发展已超越了学科的界限,正向着协同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人在社会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大都是综合性,这种趋势要求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获得跨学科的知识,以便学生将来能更好适应社会。“课程的综合化正是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这种需要,是根据这种需要而产生的。”如,俄罗斯1993年颁布的《基础教学计划》中历史科就被划为“社会科学”,包括俄国历史、世界通史、公民常识、现代文明基础、当代世界、公民常识、世界经济和社会地理、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这样历史课就被囊括在综合性社会学科课程之中了。
5.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问题 篇五
摘要:前些年我国针对流转税和所得税进行了税制改革,尽管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对财产税这方面的改革则相对滞后,相关课税制度还很不完善,地方税收缺乏主体税种,财政收入与事权不符,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符,明显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阐明了财产税的含义、特征和地位、作用,分析了目前财产税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财产税制度改革的设想,建立我国以物业税为主的全新的财产税体系。
关键词:财产税;改革设想
财产税制是对纳税人所有的财产课征的税种总称。财产税可以为地方财政提供稳定的收入来源,可以调节社会成员的财产收入水平,体现平等负担的原则。本文阐明财产税的含义、特征和地位、作用,根据现行财产课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财产税制度改革的设想,应在财产法律法规制度建立、税收管理权限分割及财产评估制度与评估机构建设方面进行相关配套改革。
一、财产税的含义和特征 对财产进行课税,是对纳税人拥有或支配的、税法规定的应税财产就其数量或价值额征收的一类税收的总称。财产税不是单一的税种名称,而是一个税收体系。我国现行的具有对财产课税性质的税种有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车船税和契税。当前,我国财产税在运行中表现出以下特征:
1.财产税收入比重较低,不能使其功能得到应有的发挥。主要是我国对于财产课税体系重视不够,财产课税收入占税收收入的比重较低。由于没有一定的收入作为基础,财产税无法确立在我国地方税收中的主体地位,在整个税收中,其筹集税收收入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财产税的收入调控功能,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一定的限制。
2.财产课税制度设计的不规范、计税依据及税额标准设计不科学。现行土地使用税采用分类分级的幅度定额税率(幅度为每年每平方米0.2~10元),随着土地制度的改革和土地市场的开放,土地之间的级差收益日渐突出,这一税额标准显然过低,致使土地使用税的调节力度明显下降。
3.征税范围较小,税基较窄。房产税对城镇个人所有的非营业性的房产、广大农村的经营性房产及位于农村的企业房产均免税,征税范围较小,税基较窄。免除房产税实际上是国家放弃了调节收入分配的一种手段。车船使用税强调对使用的车船征收,而非对拥有的车船征收,既不符合财产税的性质,又缩小了税基。
4.税制改革相对滞后,与当前经济的发展相对脱节。1994年出台的税制改革,其侧重点是流转税和所得税的改革,而对财产税的触动不大。如现行房产税法是1986年颁布的 《房产税暂行条例》,现行车船使用税的基本规范也是于1986年颁布的 《车船使用税暂行条例》。有的税种更是在50年代出台,但至今基本上仍按当时的税法执行,比如城市房地产税、车船使用牌照税等。另外,还有一些应该开征的财产税税种至今尚未开征,如遗产与赠与税。
5.内外有别、两套税制并存。目前我国对内资房产征收的是房产税、对土地征收的是城镇土地使用税;对外资房产征收的是房地产税(土地除外),对土地征收的是土地使用费(不由税务机关征收)。两套制度在征收范围、税(费)率、计税(费)依据方面都有所不同。
二、财产税的地位和作用 虽然开征财产税的历史悠远,但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其它税系无法替代的作用。这是因为:财产课税是以社会财富存量课税,能起到公平财富的作用。财产课税具有直接税的性质,税负较难转嫁,能起到调控作用。财产课税多是经常性税收,是政府一项经常性收入,财产课税在许多国家属于地方税,是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之一。
三、我国现行财产课税存在的问题
在1994年的税制改革中,财产税未与主体税种一起进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改革。而目前各个税种出台的经济背景和制度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土地使用制度和住房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原有的财产税制的弊端已经逐渐显露。
1.财产税制结构混乱,主体税种不突出,税种既有重叠又有缺位。一是税种设置重复与缺位并存。如现行房产税制,既有内资企业和个人征收的房产税(1986)年开征,也有对涉及企业和外籍个人征收的城市房产税。而世界各国普遍开征的遗产税在我国却迟迟没有开征;二是不动产的主体税种不突出。对不动产流转环节课税的税种,其与一般的经营课税相同。不动产占有税类的税种,它们是对城市不动产征收的,不仅设置税率较低,而且都具有很大的免税范围(如对居民住宅不征税),使得房地产保有环节总体税负水平仅相当于房地产价值的1.5%~2%左右。
2.我国现行财产税内外有别、两套税制并存。目前我国对内资企事业单位所使用的房产征收的是房产税,对其使用的土地则执行1988年颁布实施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由地税机关负责征收土地使用税;而对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仍沿用1951年制定的 《城市房地产税暂行条例》,分别征收城市房地产税和土地使用费(土地使用费由财政部门负责征收)。内、外两套税(费)制度,在征收范围、税(费)率和计税(费)依据方面均有所不同,造成税负不公,也有违世贸组织一视同仁、国民待遇的
原则。
3.计税依据多种多样,但经济效率水平较低,课征方法不合理。目前房产税计税依据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以房产原值为计税依据而不是采用统一的市场价值,不能随着时间的推移房地产的增值而增加,也无法反映房产的公允价值和时间价值;按照房产原值和房产租金两种计税依据造成了较大税收差距。不动产由于采用历史成本计税造成与市场价值脱节,产生了税收有失公平和效率的结果。此外,耕地占用税与城镇土地使用税采用从量计征使得该税的弹性几乎将为零。
4.税收优惠政策过宽过滥,不利于企业的公平竞争。我国的不动产课税分散在不同的税种当中,因此,税收优惠政策显得比较复杂。比较各种所有制的税负,可以说是国有重于集体、集体重于私营、私营重于外资。据调查,内资企业的所得税负担是外资企业的两倍左右,而其他所有制企业的税负也比国有企业低。
5.地租、税收、政府收费分配结构不合理。我国目前不动产租税费概念混杂,相互错位,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以税代租、以费代租、以费挤税、诸税费交叉的局面。这导致了我国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土地使用效率偏低、耕地保护力度不够。房地产在开发、销售过程中课征的税就多达8种,更有80~150种的收费,特别是一次性以土地出让等形式收取的40~70年的土地使用费。而在房地产保有环节只有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保有环节的财产税负偏低。不动产流通环节税费名目繁多既影响税收的严肃性和规范性,滋生了乱收费的不良之风,又使税收宏观调控功能遭受极大的限制。
6.目前我国贫富差距过大,财产税没有起到调节作用。在收入层面,个人所得税调节贫富。在消费层面,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调节贫富。但在财产保有层面,这一对贫富差距具有基础性效应的存量因素,却没有实施税收调节。我国贫富差距持续拉大,作为主要调节手段的税收始终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现行税制体系中没有真正的财产税。
四、改革我国财产税制度的设想 随着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提上日程,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财产税改革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重构财产税体系的具体设想如下:
1.财产税制度改革的目标。为了保障对财产课税的财政功能、调节功能,必须建立起一套少税种、多环节、宽税基、整体配合、功能协调、税制简明的财产课税体系。在这个体系内,既包含对财产转让的课税,更包含对财产持有的课税。在财产转让环节,如果是有偿转让,可按一般商品交易课征流转税,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及其附加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有所得还应课征所得税;如果是遗赠,应课征遗产(赠与)税。在财产保有环节课征不动产税(或物业税)和车船税。适当加重财产保有环节的税收。
2.新的财产课税体系。按照上述的总体设想,应当系统改选现行财产课税体系。第一,在财产交易环节,取消车辆购置税、契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合并企业所得税和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代之以新的企业所得税、保留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个人所得税和财产交易的课税。第二,在保有环节,合并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代之以不动产现值为征税对象的物业税;合并车船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代之以新的车船税;开征遗产(赠与)税。
6.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问题 篇六
中 国改 革开放 三十年 的成 就与 问题 总结
政 上、组织 上 确 立法 院、检 察 院 以 及 反
贪、计、察、访 等部 门的独立性。审 监 信
废 除 官 本 位 的 等 级 制 度、黑 箱 化的财 政 制度、贵垄 断 的企 业 制 度、权 封
农 用 时 一 半 充 公,下 的 一 半 收 取 高 额
剩 的 土 地 增 值 税 ;对 土 地 的 买 卖 施 以 限
制 — — 必 须 在 城 市 有 工 作、有 住 房 : 或
者 年 老 无 人 赡 养,者 开 发 商 解 决 其 工
或 作、房 和 社 会 保 障,样,民 才 能 卖
住 这 农 掉 他 的 土 地,此,地 改 革 不 会 发 生
因 土 建 等 级 的 社 会 保 障 制 度、歧 视 性 的 户
籍 制度,等。等
切 实 保 障公 民的 话语 权、存 权、生
迁 徙 权、织 权、举 权、与管 理 权、组 选 参
平等 谈 判 权、社 会 保 障 权、集 体 诉 讼
权、法 救 济 权 等 项 权 利 ; 高 人 民 收
司 提 入,保 劳动 权 益,善 民 生 现 状,确 改 治 豪 强 土 地 兼 并、民流 离 失 所 的 状 况。农
开 展 社 会 正 义 运 动、平等 权 利 运
动。立 社 会 正 义 优 先平等 权 利 第 一
确 的 理 念,高 官 德,扬 公 德 ; 德 是
提 弘 官 官 员 的 立 身 之 本,是 做 人 的 最 基 本 的道 德 与 良心。后 谁 突 破 了 官 德 底 线,以
就 将 永 远 退 出 政 坛,甚 至 受 到 法 律 的追 究。过 约 束 官 权,人 民 群 众 来 监
通 让 督 官 员 以树 立 官 德。
总之,主 张 实 行 宪政 社 会 主 义,我 理 环 境 污 染 ; 立 免 费 义 务 教 育、费
确 免 医 疗、费 养 老 的 “ 免 ” 度,行 普
免 三 制 实 遍农 民养 老金制 度。
进 行 土 地 制 度 改 革 .建 立 现 代 农
村 制 度 : 行 土 地 的 “ 化 ” — 资 本
实 三 — 化、模 化、作 社 化 ; 活 农村 土 地,规 合 盘
允 许 土地 的 转让、卖、租、股、买 出 人 抵 确 立 宪 法 至 上、限 政 府、护 人 权 的有 保 宪 政 主 义 原 则,兼 顾 宪 政 民 主 与 社 会
押 贷款 ; 现土 地 承包 权 的永 久 化,实 以
此 解 决 农 村 的 融 资 困 境 : 以 土 地 的 资
本 化、模 化、作 社 化 实 现 土 地 的 增
规 合 值、民 议 价 能 力 的 增 强、民 收 入 的农 农 稳 定、治 分 权 与 中 央 权 威、世 价 值
法 普 与 社 会 主 义 . 接 人 类 政 治 文 明 成 果 与
迎 中 国 国情 相 结 合 的 新 改 革 开 放 时 代。
我 相 信 新 改 革 开 放 时 代 一 定 会 到
来。定更 加辉煌。一 田
提 高,而 缩 小 城 乡 差 距,动 内 需 市
从 启 场 ; 时,全 国、、、、镇 分 别
同 在 省 市 县 乡
划定农业 区、农业 区,农业 区,非 在 学
(文 系作 者 2 0 年 l l 1日在 北
本 08 OP 1
习台 湾 的 做 法,价 归 公,地 转 为 非
涨 土 京三味 书屋 的演讲 稿 的一部 分)
7.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问题 篇七
首先是要加强教师的素质问题, 特别是要让教师认识到语文教学的核心所在。《语文新课程标准》是语文教学的依据和教学改革深入的结果, 里边突出了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作为教师在很好学习的同时, 要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特别是对语文教学的内涵问题的思考, 要深刻地认识到语文教学至少涵盖两个方面, 首先是工具性, 我想这个性质容易接受, 因为语文是我们的母语, 如果不能好好地领会语言, 则会影响到方方面面的环节, 其次就是人文性, 也即是美学性质。语文教学实际上在培养学生的美学鉴赏能力, 提升他们内在素质和精神情操的一门独特课程。教师应该上升到这样的高度来认识这门课的重要性, 我想只有在思想上解决了问题, 才能切实地重视起来, 也才能真正取得实际的教学效果。
另外就是要注重课堂教学的质量, 要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工作放在教学的第一位。语文教学实际上非常广博, 因此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倡导自主学习, 改变过去那种老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让他们对知识充满了渴望, 在愉悦中学习, 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 感受博大精深的文化精神, 感受到一种美学的关怀, 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只有挖掘学生的自学潜能, 提升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 才能真正达到我们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目的, 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上, 采取一些诸如巧设导语, 引人入胜的方式。课后学生们会思考联想到教学环节的有机性, 感觉教材中的故事与现实中的一样, 从而明确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另外还可以根据教材的设置, 去创设一些故事情境, 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创设情境不仅要考虑各种因素, 而且还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如在学习《变色龙》一课时可让学生分别去扮演一下各种各样的角色, 体验一下为了某种目的去讨好别人、随声附和是什么感受, 有没有一种内在的分裂或者扭曲的感觉, 而被人恭维是什么感受, 有没有一种得意洋洋的感觉, 别人因恭维自己而言不由衷时自己有什么感受, 是不是感觉到被欺骗等等。这样既能激发学习兴趣, 又能深刻理解课文的效果。
接下来笔者以为, 要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阅读是非常重要的。阅读是培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摇篮, 也是提升语文学习能力最重要的途径, 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一个民族不去阅读的话, 那么真个民族的创造力就会萎缩。而一个人如果不去阅读的话, 则会变得愚昧。因此阅读是一个事关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至关重要的问题。一个人学生时代能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写作习惯, 则是一件关乎人生成败的大事, 势必影响到该学生的前途和未来能否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 要不断地阅读, 阅读经典作品, 要了解历史, 了解人类, 懂得去判断是否善恶, 要在切实提高自己文学素养的环节下功夫, 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 才能达到自己提升的目的。那么, 在语文教学中要适当地抽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去阅读经典, 特别是国学经典, 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诗词格律的优雅, 同时在学习之中感受到优美的心灵和情感, 让最优秀的文化心灵来武装自己的精神。为了达到阅读的效果, 老师应该给学生安排读书的计划, 从简易到是适当的难度, 从中国文化典籍到西方文化经典, 都应该指导学生去阅读。在具体阅读上应该学会精读和泛读, 一些好的书籍要反复读, 特别是经典作品, 告诉他们只有慢慢去品读才能真正获得其中的神韵, 才能真正内化成自己的精神血液。同时要写阅读笔记, 诸如阅读前言、后记和目录。对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时代环境以及作者的出身情况、写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个初步了解, 为深入阅读奠定基础。要懂得勤查阅工具书和参考书排除阅读障碍;要做到把多种阅读方法结合起来, 既要精读还要适当地泛读浏览, 要先略读整体把握, 再精读主要内容, 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作究其本质就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 离社会实践凭空想象是不可能写出具有感染力的文章。教师要加大实践作文教学的力度, 广大学的作文能和社会实践融为一体。
最后我以为要积极开展各种实践的语文课外活动。语文教学要积极开展各种和社会有密切关联的课外活动, 让学生意识到学习这门功课和现实关系很大, 要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到语文的实用价值。因此教师要积极组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让课堂教学搬到社会实践中区, 这样才能做到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明辨是非的能力, 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以此培养学生合理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洞察社会生活的能力。要定期举办各种“辩论赛”、“社会文化讲坛”、“读报活动”等课外实践活动。让每个同学针对当今社会中的一种热门现象进行分析、解说、评论, 特别是近期发生的一些热点问题, 可以鼓励大家积极踊跃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样不仅撞击了思维, 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且提高了学生透过社会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引导其对社会、对人生进行正确的思考, 去真正发挥语文教学的作用。
8.论中学英语教学改革 篇八
为了提高现代化水平,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差距,我国政府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要实现科教兴国,一方面要靠全国人民艰苦的努力,同时应该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促进国际间的相互交流,不断地学习别国的先进经验。在交流和学习的过程中,就必须用到语言。而当今最发达的国家讲的就是英语,所以英语便成了当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尤其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后,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中国对人才的需求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将最突出地表现在对人才需求的标准上。未来世界将需要的不再是单一型的专门人才,而是立体型人才,即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这一需要的变化将迫使英语教学进行改革。
二、英语教学改革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十一世纪,中国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委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改革德育工作的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英语教学必须进行改革。
三、英语教学改革的内容
英语教学改革需要改革的内容很广泛,但归纳起来,重点应改革以下内容:
(一)改革教学目标和要求进行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和要求比过去大纲中的目标与要求具体得多,这是一个进步。但在进行大纲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病,具体讲,存在着以下问题:
1.修订现行大纲时,未能重视“需求分析”。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城乡差别、东西部差距依然很大。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师资条件、教学设备、语言环境、有关的政策、学生和家长对英语学习的认识水平都比较高,故师生们总觉得现行大纲中的教学标准和要求太低;而在老、少、边、穷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差,经济落后,教学设备落后,师资水平低,加之,无优惠政策,学生和家长对英语学习的认识水平低,他们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教学很难达到现行大纲中提出的教学标准和要求。针对以上情况,我认为改革现行大纲中的教学标准和要求势在必行。改革现行教学标准和要求时,应该充分考虑地区差别。最好根据不同地域的不同情况制订出不同的教学标准,以利于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2.大纲教学目标和要求的描述不尽详细。现行大纲对有些目标和要求的描述很不具体,如,大纲中对读的要求有这样的文字描述:“能读懂简单的运用文,如信函、请柬、通知、便条、说明、表格、图示和标志等。”这句话中的要求就不详细。
(二)改革教学观念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的。没有先进的思想观念,便不可能有先进的教学实践。如果教学观念滞后,就不可能有新的教学方法的产生。故教学观念的改革显得越来越重要。
改变观念不能只是一句口号,而应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改革观念最有效的途径是出国进修,直接感受国外英语教学的思想和观念。除此之外,教师们还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虚怀若谷,不断地学习。只有这样,观念方可转变,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不至于落伍。
(三)改革教法
英语教学法是执教者根据英语教育的基本规律所采用的一种语言教学的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确定的。采用了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可有效。回顾我国英语教学法的演变过程,真可谓步履艰难。自从中国开始大规模的英语教学以来近百年,英语教学法经历了五个时期,即:对比法——直接法——翻译法——结构法和功能法。而这五种教学法又是交替使用,从来没有被单独使用过,其中翻译法沿用的时间最长。这一方法主要针对英语知识的教学,它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而现在的新教材是功能法和结构法的产物,是实用主义哲学的体现。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要求培养学生能在国际交往中直接使用英语的能力。改革教法的目的就是要把过去的知识传授型的方法和不适合新教材的教学法改为功能交际法,以便达到培养交际能力的目的。
四、英语教学改革遵循的几个原则
(一)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应该遵循“三个有利于”的原则
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应该遵循“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与能力;有利于思想情感教育;有利于智力智能的培养。凡是不符合这“三个有利于”的作法,都应该改。
(二)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应该注意英语教育的多元性原则
教育现代化的特点之一也正是教学内容和教材的个性化的特点之一。根据这一特点,同时根据我国的地域差别,各地对英语的需求程度不同。实践证明,单一的课程设置是行不通的,所以在修订大纲、教材、考试时,应充分注意这一实际。
(三)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改革必须充分考虑当地或本校的实际,根据客观条件,因地制宜,只要能在原有基础上,改革后能符合“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就应该大胆去改。
(四)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应该遵循科学化的原则
在教改中,首先我们要对英语教学的历史进行反思,客观地分析,肯定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以便在教改中方向明确,少走弯路。其次,在教改中,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功作法,为我所用。再次,在教改的路上,要不时地注意回头望,遇到问题要多做辩证的分析,少点主观臆断,要实事求是。
9.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些尝试 篇九
多年来,我一直从事中学数学课教学,面对新时期的教育,特别是近几年我国教育通过改革,与世界教育逐步接轨后,我感到压力特大。针对原来的教学模式必须来个大转变,甚至脱胎换骨。按照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近几年我对教学改革作了一点尝试,效果很好。特别近几年又接受了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新基础教育实验,更加强了我对教学改革的决心。面对专家的教育理论我精心研究,细致推敲,努力让这些教育精髓融于我的教学中,并适应学生的实际。下面是我的具体做法:
一、加强数学语言的教学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语言,在知识的传授上,我始终以数学语言为主线。它包括数学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几何语言等,对某些文字语言难以理解的概念,我就用几何图形、实物给以讲解,等学生理解后,再进行模式化,再用符号语言加以表示。对一些数学专用名词采取多种方式耐心给学生解释。对于刚学代数的初一同学来说理解符号语言是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我是这样做的:(1)先从学生最熟悉的公式开始,让他们进行文字与符号的交替叙述。(2)再找一些用文字叙述的规律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3)在进行应用题的解答时多采取几何图形进行分析,然后根据题意用数学符号表示出题意,也可以有意识的搞一些专题练习,让学生达到熟练的程度。
二、在知识的应用上力求方法正确,运用灵活。
对于在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关键在于运用。方法的运用讲究正确与灵活。我在数学课中对知识的传授一致贯彻讨论、辨析、取证、定位的思想。每逢一个新知识,先让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归纳知识进行评析,找证据,初步在头脑中对这一新知识有所理解有所悟,然后师生共同辨析,找证据,最后把新知识的位臵给以确定。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这一新知识产生的前因后果。对新知识前因的探究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无形之中就进行了方法教学。如公式的确立,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利用特例进行探索、猜想、归纳和定位确立共式的模型。学习代数式的计算联系数的计算来进行知识的迁移。但要指出其区别之处。至于在运用时,所谓灵活,就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个问题,不同的问题,也可以从同一个角度去辨析,从中并联系实际生活去学数学。如在解决开放型题目的时候可按下列策略进行,(1)剖析实例,发现结论。对于结论探求判断的问题,可以根据普遍性寓于特殊性的原理,从具体的实例入手进行思考,进而敲开一般性结论的大门。(2)寻找反例,否定结论。对于结论未定的问题,若寻找不到支持某结论成立的实例,可从反面思考,寻找或构思出否定结论的实例。(3)合理推力,想象结论。在已有知识,经验与同类问题的基础上,对问题结论的可能性形态或结果进行合理的猜想,也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条重要思维策略。(4)辩证思维,发展结论。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平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防止越俎代疱。(2)引导学生思维辩证,增强思维的批判性。(3)提倡别出心裁,鼓励思维的独特性。(4)鼓励探索研究,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加以适当应用。在讲正负数时联系生活中的盈亏问题、温度的升降问题等体现数学的实际生活性。在讲黄金分割点时,联系人体,因为在人体上,有好多个黄金分割点,人体才成为一个美的“雕塑”。这就是生活中的数学。
三、教法的尝试
1,试题教法 只要多练,不断进行正误对照,还要学生说每一步的运算依据。此法实施过程分为“课前预习、板演练习、指导自学、学生评改、教师讲评”五个环节。“板演练习”应抽有代表性的学生上台板演。针对板演暴露出的问题,使学生从反面吸取教训,加深对概念、法则的理解和应用,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开路排难,为精讲提供可能。2,概念教法 在概念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感到抽象,难以理解,或理解不透,抓不住关键、重点。正因为如此,在上课前,把主要新课内容简要说给学生,指出重难点,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和相关知识点的内容,所以宜采取“讲解阅读议论练习”教法。学生对新旧知识的比较、联想,可以将这些知识点有机的结合起来,成为自己的知识。课上组织前后四位同学把读书产生的问题都提出来,四人一起议论,用书本知识加以回答。对于解答不了的问题,组织全班同学一起探讨,求得彻底解决。最后再小结、巩固练习。
3,公理、定理教法 以归纳发现式教法为主。此种教法,关键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认知材料,启发他们发现新知的机会。步骤为(1)复习提问;(2)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而创设启发的情景;
4,应用题教学 以“读议究讲练”为主。因为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不明显,故重在分析、理解题意,然后以列表、画示意图为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要让学生先阅读再议论,然后和老师一道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明确已知和未知,进而掌握列方程的方法、步骤。
5,习题、复习课 以层次结构教法为主,将全班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即A、B、C三类,此教法分单式层次结构教学形式和复试层次结构教学形式。单式层次教学形式是:A、B、C三组学生接受同样的信息,但在教学时把B、C组学生看作信息反馈的窗口,尤其对C组学生做到“四优先”,既优先提问,优先板演,优先辅导,优先评改,并在知识难点、疑难处利用启发评价、自读课本动手操作、议论矫正、尝试练习之机,有意识的对B、C组学生进行具体的教学帮助。复试层次结构教学形式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一时空内,根据需要,利用某一教学层次对A、B、C组学生输入相异的教学活动形式,从而使C组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基本水平,B组达到一般水平,A组略高于目标水平。即对B组安排强化性练习,A组安排高层次练习。
四、重塑教材观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根本,是老师教学的依据,只有把教材及教法研究好,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我对教材的看法是:尤如作文一样,这是一个纲要,丰富多彩的内容,还需要当老师的去描绘。我的做法是:一不把知识点进行孤立;二不把教材结构看得一成不变;三不把教材看成一些数学知识的堆砌;四不把教材看成是束缚学生与老师的绳索。面对这些我做过大胆的尝试。在讲一个知识点时,我向前找它的出处,向后找它的延伸,有时为了把一个新知识讲深.讲透,使学生意识到这一知识的重要性。我会把这一知识上朔到几百年.几千年的时代,会渗透到高中.大学高科技领域。会把教材的结构打乱。当然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力,教学生学数学,关键是教会学生学会一种数学思想,并用这种数学的思想去伴随自己一生的生活和工作。至于第四“不”我是这样想和做的,在敢于挑战自我的同时,要敢于挑战教材,在师生之间要重新塑造出新的教材观。
10.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问题 篇十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担任中学的音乐教学工作。工作期间,鉴于参加校际之间的交流比较多,我有机会进行了一些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农村中学的音乐教学工作存在着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的识谱能力普遍较低。由于农村小学音乐师资较为缺乏,教学水平低下,相当数量的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音乐知识教育,识谱能力比较差。
二、中学音乐课时数很少。每周一个班一节,每学期十六节。中学初一至初三都开足、开齐音乐课,三年也不足100课时。在学生基础普遍较差的情况下,很难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
三、中学生课业负担重。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学生学习压力大;文化学科又大都成立各自的课外兴趣小组,占用了课外活动时间。因此,音乐教学任务就只能局限在课内完成。
四、学生的创造性音乐能力不容乐观。不论是平时的教学,还是学期末的考试(考查),学生除了能演唱几首教材中的必唱歌曲或流行歌曲外,基本上不具备音乐的创造性,音乐知识的运用能力不强。
五、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内容也缺乏新意和活力。
多年以来,音乐课的教学“以唱歌为主”的单一模式并没有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变。我也曾经多次外出听课,许多音乐教师教学形式单
一、千篇一律。“师生问好--发音练习--节奏练习--教授新课--反复练习--课堂小结”这一陈旧的模式得不到更新、变化,只是老师在讲台上教,学生在讲台下听,无法上出音乐课的特色,更谈不上上出音乐课的“美”。
目前,农村音乐教学设施的配备仍然较为落后。音乐课能够使用的教具、器材也仅限于录音机、脚踏琴,使得音乐教学不能声情并貌地开展。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外界环境的影响,如今的孩子身心成熟较早,目前音乐教材中的曲目(特别是演唱曲目),虽然经过了多次修订,但仍不能较好地适合学生的欣赏角度,缺乏优秀的新时期作品,呈现出音乐风格、歌曲内容等,与学生心理年龄不相符的状况。成人化的流行歌曲充斥校园,使得学生对流行歌曲过于迷恋,而对教材中的歌(乐)曲兴趣不浓。
六、传统的音乐学科考试方式、方法已不能适应当前音乐教学的需要。很多学校仅仅采用了书面出几道理论题、唱一两首必唱歌曲,而且大多以“随堂考”的方式进行考试。音乐考试显得可有可无。无疑,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音乐能力,不能将学生的多方面素质能力表现出来,对学生产生不了评价激励、促进的作用。
七、个别音乐教师工作态度不积极,学科组内研教气氛不浓,工作敷衍。
我认为,以上所谈到的问题有些是音乐教学本身难以解决的,但如学生基础差、教法陈旧、工作松懈等问题又是我们能够解决、也是必须解决的。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较为全面的音乐水平,这就迫使我们走一条路----那,就是改革!
几年来,我对音乐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现就几点做法和体会赘述如下:
一、变“教”为“导”,注重自学效果,夯实学生的音乐基础。
1、提高识谱能力。歌唱教学是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大纲》中要求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学生要想在歌唱学习中达到《大纲》的要求,就必须具备基础的能力----识谱。大家知道,对声音的概念,并不能在短期内形成。我采用了循序渐进、“厚积”的方法:
a、在歌唱教学中,教唱乐谱的同时,让学生熟悉旋律后,再熟练背唱乐谱;课下的练习巩固中,以乐谱背唱为主,日久天长,音高的概念就会在大脑中留下印象。这种方法虽不算新鲜,但对音高概念的形成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b、手中有件简易的乐器,学习识谱、自学歌曲就简单的多了:如把竖笛、口琴等易学易练的小乐器引进教室,通过简单的几个指法变化,就能将一首歌曲的旋律吹奏出来,既能练习识谱,又能自学歌曲,一举两得。
2、音乐知识,讲的生动,学的就轻松、愉快。
把一些理论知识编成通俗易记的“顺口溜”、“快板书”,或将它们组织起来,编上旋律,学生们爱学、爱记。再通过简练、风趣、亲切的语言讲解,学生听懂了、记熟了,自然运用能力就加强了。
二、欣赏教学----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主要诉诸于人的听觉,与视觉共同构成人类了解客观世界的有机系统。两者会在心理上产生复杂、客观的必然联系。音乐让人的联想形成画面,同时,心理上的“艺术通感”又会使联想的画面再次组成音乐,从而去理解音乐。如果能调动学生在欣赏活动中的注意力、想象力、和兴趣,就能够加深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这对学生音乐能力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
1、体现情感教育。
情感是音乐的重要构成要素。音乐欣赏中,着力强调情感要素,对学生理解音乐的创作方式、思想十分关键。如初三教学中,欣赏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当学生了解了作者的悲惨身世、不幸遭遇,委婉诉说对黑暗社会的控诉;了解了作者内心的不平静和无力抗争、无可奈何的复杂心理,学生内心情感就会产生共鸣,就会理解引子下行旋律那叹息式的表达、高潮乐段那愤愤不平的抗争,也就会理解为什么乐曲高潮之后旋律又趋于平静、舒缓的原因。
2、贯穿知识于欣赏中。
欣赏是明白其中的道理,知识则是解读道理的钥匙。如初一欣赏单元----《中国民歌》。学习了中国民歌的分类,知道了号子、山歌、小调不同的题材特点,又如何去给欣赏过的民歌划分分类呢?欣赏过程中,不仅要贯穿相应的民歌知识,还要对不同地域、民俗、文化等特点为学生做详细分析,让学生不仅欣赏了不同风格的民歌,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不同风格特点的民歌应划分的分类,如何划分。
三、“打破常规”----培养学生创造性音乐能力。
“教无定法、教无定式”。打破“常规”看似无章法,细细体会,实则使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
1、传统的教学,教材的内容顺序如何安排,教师就如何执教,看似有板有眼、按部就班,却无个性。我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如在初一新生的节奏训练中,我会抽出每节课的一点时间,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学习各种音符、时值、节奏,每节课都进行不同节奏的混合练习。只会读不算熟,我还对学生进行节奏的听记训练。不到一学期,学生对常见节奏型都能熟练掌握。每学一种节奏型,我都会引导学生进行节奏型的创作。或引导学生用学过的节奏型去模仿火车的轰鸣;或模仿战场的厮杀;或模拟乐队的震撼„„然后再用精练、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达到理论上的理解。
2、将其他学科融会于音乐教学。
音乐艺术表现形式繁多,因此,它能够涵盖许多的学科门类,如美术、文学、舞蹈等。如:在音乐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文学类的创作。在进行歌唱教学的同时,把歌词创作的基本方法教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歌词的形式加以表现;进而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进行谱曲。这样,学生不再对音乐感到神秘、陌生,拉近了音乐与学生间的距离,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给了学生极大的成就感,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自信心。
四、开辟第二课堂----扩展学生的学习时空。
要想实现中学音乐教育的任务,不仅要搞好课堂教学,还要认真搞好课外音乐活动。课余音乐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个人爱好、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高尚理想、情操和集体观念的陶冶,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情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组建多个兴趣活动小组。
从99年开始,先后组建了声乐学习班、校舞蹈队、民乐学习班、校合唱团、文学创作社团等。在这些班组活动中,学生们表现出了强烈的学习欲望。通过学习、活动,培养了一批业余文艺骨干,个人的爱好、特长得到培养和发挥。小组成员分布在各个班级,带动了班级的文艺活动,浓厚了校园艺术氛围。同时,对有音乐才华的学生,重点培养,单独训练,严格要求,为高一级专业校、系输送合格的优秀艺术人才。
2、举办专题讲座。
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如“中西方音乐发展史”、“歌曲演唱方法”、“音乐欣赏”等,面向全体学生,使音乐走进更多学生的心中,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校的艺术生活。
3、“吉他进校园”。
要想在全校普及音乐,形成浓厚的艺术氛围,必须认真研究当代中学生的爱好、情趣、特点。吉他这件通俗与古典完美结合的现代乐器,已走进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心中。在表现通俗音乐方面,吉他尤为擅长。针对学生迷恋流行歌曲现象,在教学活动中,我注意将“堵”变“疏”,在弹奏通俗音乐的同时,教会他们如何选择性地接触通俗音乐;并主动将好的通俗音乐作品引入课堂,使其感受到好的通俗作品的美。
4、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
每年一届的“校园艺术节”注重了全员参与;“歌咏比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舞蹈大赛”等艺术活动,让学生自编自演,从策划、筹备、排练、导演、撰稿、演出、主持,到评选、颁奖的活动组织全过程,都由学生参与,或全部放手给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平时所学得到了展示,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
五、改进音乐学科传统的考试方法。
1、我尝试了“化整为零”的考试方法。如,随学随考的方式。平时上课时的听记练习、知识速答等,换算成分值进行积累,纳入到期末的考试成绩中;或课堂上由老师进行学唱歌曲的点歌,要求学生主动举手演唱,凡成绩六次得“优”者,期末可免考。这种方式激起了学生主动学唱的积极性,又减少了不及格率。在2002年全区音乐学科抽测考试中,我校又以较高的及格率、优秀率位居全区第一名。
2、采用乐器演奏、小品相声、演讲朗诵、欣赏解说、创作作品等形式进行综合素质的考核。由老师和学生代表共同评分,成绩也纳入期末的考试成绩中去。这种综合素质的考核很受学生们的欢迎。
3、理论知识考试模拟电视“知识竞赛”的方式进行。采用必答、抢答等形式,使得考试变得轻松、活泼,还能考查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
六、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模式挑战。
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模式,不仅学生不愿再接受,就连教师自己都已经觉得自己的课已经毫无新意,开始厌倦。大胆地试着去改变一下,你会觉得音乐课可以上得更轻松一些。如,我在给学生上欣赏课----刘天华的二胡曲《空山鸟语》前,并没有给学生讲解什么作者简介、创作背景、作品分析,而是先将学生拉到了沂河畔、树林间、田野中,让他们亲身去体验来自大自然的花香鸟语、空山鸟鸣。在这里,他们可以在畅游大自然的同时,展开海阔天空的畅想,与自然对话。之后,再来欣赏这首《空山鸟语》,这其中的意境,不是来得比教师讲解更迷人、更真实吗?
再如,教唱《七色光》这首歌。的确,那跳跃动感的旋律、真实流畅的歌词真的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如何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歌曲中那种活泼欢快的情绪、生活在温暖阳光下的幸福感呢?教唱完这首歌曲,我并没有告诉学生或让学生去干巴巴地体会、回答这首歌曲的情绪、思想内涵,而是为歌曲编排了几个律动动作,并教给学生。然后,将学生拉到操场,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大的圆圈,边唱着歌曲,边向正反方向交替转圈,并做学会的几个律动动作。大家转呀!跳呀!唱呀!笑呀!我也与学生们一起,融入了欢乐的海洋。这样的一节课下来,我想,根本就不需要再作什么歌曲情绪、思想内涵的总结了;而且,还融洽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11.谈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问题及改革 篇十一
关键词:农村教学;中学英语;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41
在我国有着众多的农村人口,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发展问题逐渐引起的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党中央连续多年颁布一号文件支持三农的发展。但是教育资源上来看,我国农村依然明显落后于城市,[1]1农村初中学生占据了比较大的数量,可以说农村初中学生的水平决定着我国中学生的整体水平,所以应当做好农村中学生的教育,英语教学是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做好英语教学是增强我国中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表现。
一、我国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我国英语教学本身就存在着众多不足之处,随着新课标教学的推行及普及,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由于城乡发展的差距,在英语教学上也存在着比较大区别,为了更好的统筹教育资源,应当重点对农村中学生的英语教学进行关注,笔者认为在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现状有如下几点:
1.农村中学教学资源严重匮乏
我国农村教育落后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没有充足的教学资源,缺少高水平的老师,教学系统落后,没有利用科技进行教学的条件,特别是在西部或者西南一些农村更是落后。优秀的教师大多集中在东部省份,造成了东部发达地区教师资源剩余而西部和农村的教师资源严重不足的不平衡现状。根据权威机构对某地中学的教学资源的调查发现,在该地所以中学中一共有一万多学生,而英语教师只有勉强的九十人,这种比例明显过小。而从老师的教学职称的统计来看中级和高级英语教师只有不到英语教师总数的百分之十,[2]2在所以的英语老师中还有很大一部分不是从英语专业毕业的。农村教师的这种分布是与国家要求在中学进行教学的教师资格有很大出入的,我国在2005年就提出了初中英语教师必须要有本科及其以上学历才可以任教,根据统计的数据显示,农村中学教师人数和能力上都是明显落后的。
2.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设备缺乏且落后
在农村中学教学中基本上还是传统的模式,主要依靠老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和课本的内容,在我国推行新课改的思路下,由于受制于农村地方的经济发展程度和政府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在农村英语教学改革中还是比较缓慢。在农村中学甚至很少有专门联系口语和听力的语音室,而且对于多媒体教学已经很普及的城市,农村中学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及时有一些英语教学设备也很少使用,造成了资源浪费的现象。还有一个方面就是缺乏先进的设施,不能及时了解到先进的教学资源,在实践中不能很好的了解相应的理论研究,更不能提供指导。农村中学也很少有独立的图书馆,更是缺少图书资料,这样学生更缺少学习新知识的机会。即使在有图书馆的学校,英语资料也很少,总之农村中学的能力还不足以具备中学教学的所有的必要资源。
3.教师教学理念比较落后
在农村中学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引,教师对相应知识和科目的认识以及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理解将决定学生学习的情况,在农村中学教学中老师也是秉承传统的教学方法,[3]3通过课堂授课、单纯依靠课本的方式进行讲课,在教学模式上不注重对学生能动性的发挥,对于英语教学中的一些语法细节等不重视,更不能使学生能够准确的掌握。
二、农村中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应当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在新课改的思想指导下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
1.利用国家对农村扶持的政策加大教育的投入
前面已经有过论述我国今年来越来越注重对农村、农业、农民的关注,也一直在增加对农村的投入,笔者认为,应当抓住这一机遇,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从政府财政中加大对农村基本设施建设,加强农村中学教育的资源更新,最大的更新教学设备,建立独立的英语教学教室。
2.提高农村中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指导者,一个好的教师能够为一大批学生提高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出适合现代化的学生。所以农村中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做好教师教学能力的考核制度,通过考核对于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老师及时清除,同时当地政府可以与沿海地区政府合作,[4]4通过各种优惠方式鼓励城市教师到农村任教。另一方面就是通过举办学习班对教师进行培训,首先是知识水平的培训,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其次就是对教学方式的培训,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3.通过各种方式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环境塑造人,所以应当注重对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构造,可以通过举办文艺活动或者开展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英语的学习中,彼此之间的交流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同时也能够调动其学习的兴趣,主动去学习。
结语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随着我国对农村的重视,应当抓住这一机遇,及时进行改革。国家应当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学任教,通过举办培训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优化教育资源,实现城乡教育的平衡。
参考文献:
陈贤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载《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3期。
陈琳、王蔷、程晓堂:《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郭萍、周济强《调:抓住机遇进一步推进农村教育改革发展》,载《中国教育报》2004年4月9日。
12.试论中学历史课程的问题教学 篇十二
关键词:问题类型,教学方式,教学对话
问题教学法, 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 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 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问题的类型及其教学方式
教学有重难点, 学生提问是否指向教学重难点是能否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笔者认为学生提问能判断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浅程度。教学实践中, 笔者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为三类, 并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式。
第一类, 与教学重难点关系不大的问题, 教师可建议学生课后个别交流。如学习《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宗教改革》时, 学生会发问:天主教会和世俗王权的关系是如何发展演变的?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涉及整个中世纪的历史, 且与单元主旨关系不大。因此, 在课堂上不宜充分展开, 可在课后加以解决。
第二类, 与教学重难点有关但没有切中要害的问题, 学生可独立思考, 自己解答;也可相互交流, 共同讨论解决。比如“文艺复兴时意大利文学三杰的代表作是如何体现人文主张的”就是学生可以自己解答或通过讨论解答的问题, 教师只要提供代表作的一些具体材料, 并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即可。教师可提供如下材料:摩西是纪元前13世纪的犹太人先知, 旧约圣经前5本书的执笔者, 曾带领在埃及过着奴隶生活的以色列人, 到达神所预备的流着奶和蜜之地———迦南 (巴勒斯坦的古地名, 在今天约旦河与死海的西岸一带) 。同时创设如下问题情境:作品《摩西》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什么样的自然人性, 它是对天主教什么神学思想的离叛?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通过集体讨论便可知道代表作反映了人文主义者对于自由平等的自然人性的追求, 对束缚等级的离叛。
第三类, 与教学重难点关系密切的问题, 教师就要以学生的问题为切入点展开教学。如“各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和近代以来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便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起源与发展》这一单元的教学重难点。在教学中, 可通过创设以下探究型问题加以解决。
问题一:以《十日谈》中“绿鹅的故事”为例说说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分析《九十五条论纲》的主要内容, 并阐述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结合《论法的精神》的主要内容论证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
问题二:结合各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简述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系列问题的探究, 学生会逐步理清各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及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整理如下:
二、问题教学的实质在于师生间的沟通与对话
怎样激发、引导学生发问?怎样指导学生在问中学, 请见拙文《试论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生成与解决》。进一步思考后我们发现, 这些都是教育功利化背景下师生在课堂中的无奈之举, 都没有触及问的实质。合作学习理论认为, 师生、生生对话是教学活动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赞科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 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 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历史课堂的“问”是以“问”为契机搭建的师生、生生之间触及精神的有机互动的桥梁。
如将明清之际的儒学与西方启蒙思想比较后, 有学生会问:中国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为什么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没有形成强大的社会思潮, 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问题的答案学生总能得出一二, 但教师需要思考的是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给了我们答案:学生有生存、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需求。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 他们的问题实际上是对自身如何生存的思考, 是渴求得到他人尊重的一种表现, 是对自身及中华民族更好发展的一份展望。
13.乡镇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进行时 篇十三
为进一步落实课堂教学改革攻坚活动,推进区域课堂教学改革发展,发挥教研员团队引领作用,12月12日县教研室初中教研员张丽华老师到乔官镇中学举行送课下乡活动,为乡镇学校带来课改“大餐”,为课堂教学改革注入强大火力。
张丽华老师走进课堂执教《看云识天气》,老课文新教法,娓娓道来要言不烦,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学科课堂教学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农村学校课堂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课后评课时,教研员张丽华老师对当前的语文教学提出了富有实效的建议,张老师指出,语文教学一定要立足课标、分析课标,抓住课标的“魂”;语文教师必须树立用教材教、先学后教、精讲点拨的理念,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做到课堂收放自如;语文教学必须牢牢抓住读、写两翼,教给孩子读书的方法,留给孩子读书的时间,给孩子创造写作的机会,让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14.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问题 篇十四
滨海县淤尖中学 张鹏程
摘要: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给课堂、教师和学生所带来的变化令人喜悦。新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实验与实践,是符合新时代学校体育教学发展需要的,同时也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理解与欢迎。然而,我国的农村学校体育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已根深蒂固,在面对新思想、新观念、新要求时,却表现出不同的反应与态度。特别是农村中学在执行新课改、落实新课标的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关键词:体育课程 教学改革 农村问题
一、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教学改革同属于体育教育改革范畴,但由于涉及的范围和作用的层面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区别。
1.首先从内涵上分析,体育课程改革应该是涉及到体育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的课程领域的改革,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而体育教学改革只是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学环节的改革,具有局部性和单一性。
2.从作用范围上分析,体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体育教学改革是实施体育课程改革的途径和载体,体育课程改革决定体育教学改革,体育教学改革又作用于体育课程改革。体育课程改革是上位的,教学改革是下位的。
3.从行为主体上分析,体育课程改革是政府行为,具有强制性;体育教学改革是教师个体或学校的行为,具有自愿性,实施体育课程改革是教师应尽的义务,而体育教学改革是教师个人行为。
二、农村学校体育的管理观状造成新课程新课标难于落到实处。
1.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名存实亡。
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农村学校领导对体育仍抱可有可无的态度,这几年虽说农村学校体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存在的问题也还很多。主要是领导不力,学校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名存实亡。导致有相当一部分学校不能开设或不能开足体育课,已开设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不高,课外体育活动不开展或不正常,体育师资数量和质量都不能满足要求,学校体育场地容纳量和器材满足量严重不达标。
2.体育课随意被侵占,被挪用。
按有关规定,全学年应上34周102课时的体育课。调查结果是:体育课随意被侵占,被挪用。主要原因一是学校集体活动耽误的体育课不补,反而用体育课去补上耽误的文化课;二是初中毕业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检查测试之后的体育课基本上停上;初中毕业生体育中考之后,还有半个多月的体育课停上;三是我市地处海边,雨水多,雨季时间占1/3,90%的学校无室内场馆,绝大多数学校雨天改为自习课。老师之间抢课要课送课现象严重。
3.课外活动时间无法保证,组织不到位。
《条例》第10条规定:“普通中学生,每周安排三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含体育课)》”在调查的22所中学中,每周一次课外体育活动都没有的学校4所占18%,安排并活动一次的14所占64%,活动两次的3所仅占14%,安排3次的没有。原因一是工作量没计算,教师积极性不高。原因二是由于活动时间都安排在第8节课,组织不到位,大部分学生不参加。据一些体育教师反映,安排在课表上的活动时间大多是为了应付检查的,实际活动次数更少,毕业班的学生基本上不活动。
4.课余训练与竞赛制度不完善
《条例》第12条规定:“学校应当在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课余体育训练。”调查结果表明:
全市中学(含职业中学)38所,建立代表队并能赛前训练的只有19所,占50%,其中能坚持经常训练的只有5所,仅占13%。
5.工作量计算不能落实
《条例》第19条明确规定:“体育教师组织课间操(早操)、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体育竞赛应当计算工作量。”《意见》提出了具体计算办法。调查结果是22所中学课余训练计工作量的只有1所试点中学,另有10所学校按训练次数适当给补助费占45%,绝大部分学校体育教师组织课间操(早操)只计一个领操教师的工作量。且体育课的工作量系数是全校最低的占100%。
三、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教改心态与上级部门的偏差。1.教师教学观念存在的问题
不少教学改革者在实践中热衷于操作层面上的外在课程形式改革,过分追求一种表面上的热闹活跃。学生内在情感和体育学习动机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当然这也是有原因的。主要是:(1)一些学校的领导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忽视或轻视体育的行为、观念、思想没有得到根本转变,以至于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2)目前中学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太大,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学习探究存在的问题,只能从形式上去装“象”。包括一些评优课、展示课等都带有演戏的味道。(3)因为缺少改革的理论导向和具体指导,而体育教师又要维护自身的地位和尊严不甘落后,所以只好从形式上做做样子,摆出一副改革的模样,应付上级的号召和检查,使体育教学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
2.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的选择无法走出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束缚。
由于观念没有转变和理论上的问题没有解决,缺乏现代教学理念,因此一些教师在教学中虽然力求改革和体现改革,但实质上所运用的仍然是以前传统的、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还是“老三样”。这是因为:(1)体育师资队伍状况不容乐观。基层的农村学校,目前还有许多民办代课教师,虽然有认
真的工作态度,但理论知识很缺乏,更谈不上进行教学改革了。大部分体育教师来源于大专院校体育系,他们虽然具有一定的运动基础及专业知识,但受到十几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很深。在大学4年的学习也没有什么改观,因为,那些大谈特谈现代教学理论的教授们也是在用最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形式实施教育,所以造成了中学校年年进新人,年年还是老样子。老教师盼望的新鲜学业始终得不到补充,都是千人一面的传统形。(2)担心体育课有“放羊”嫌疑。因为不能深入透彻的理解“课程标准”的内容,所以把握不好课堂组织教学的尺度,既怕“统得过死”又怕“放羊”。(3)教学内容是众口难调。现在一个教学班有50~60人之多,有男生有女生,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质、运动能力各不相同。不论选择什么教材,教师无论怎样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总有一部分学生是在被动接受,或应付差事,甚至扰乱正常教学秩序。如果教师硬形实施教育,就必然与《课程标准》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相矛盾。
3.教学评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课程评价是促进课堂目标实现和课堂建设的重要手段。而现行的体育课考核评价方法,不但没有起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反而挫伤了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部分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显然这已经不能顺应新课程发展的需要。但是它能具体量化考核学生,操作起来较简单,所以不少学校教师仍是延用它,这样势必会与没《课程标准》相抵触。
4.双主论、指导思想、目标的口号式与实践脱节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健康第一,终身体育”、“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等双主论、指导思想和目标的口号式。导致体育老师对于《课程标准》的态度是看得懂,能理解,读起来明白,说起来容易,但琢磨起来却又有些模糊,干起来会觉得困难重重。也就是说,理论上是赞同的,实践中是茫然的。
四、体育教师的不同年龄、不同职称、不同利益的综合评估体现出的不同心态
1.课改不涉及体育教师的切身利益造成惰性心理
因为新课程改革不涉及体育教师的切身利益,具有这种心态的教师占8%,他们既没有创造者的开拓和尝试者的热情,也没有守旧者的实干精神,懒于搞教学改革,工作上往往只求过得去,敷衍了事。分析此种心态,一是他们对于从事体育教育工作缺乏信心和动力,他们不是抱怨领导不重视,社会不理解,就是抱怨农村社会条件差,待遇低,能够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就已经是很不错了。二是有的教师内心也确实想进行一番教学改革,但一想到随之需付出的心血就犹豫了:与其辛辛苦苦搞教改,且不一定保证见成效,不如轻轻松松、随随变变上上课,干吗自找麻烦,折腾自己!
2.新课程改革的贯彻不到位造成部分教师产生守旧心理 这种心理者,在体育教学改革中,大都工作扎实,严格按照旧有的教学模式、方法进行教学,具有“老黄牛”精神。别人搞教改,他们不感兴趣,反而认为是“花架子”、“赶时髦”。出现这种心态的原因之一是固有的教学指导思想一时间还很难根本转变,对外来的新的体育教育理论、模式、方法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总觉得自己教了几十年,不是教的挺好吗!如果有什么要改的话,那就是把农村中学的场地、器材、师资队伍变得更好一些就行了。原因之二是他们看到别人改来改去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突破,换汤不换药,尽拿些搞不懂的新概念、新名词来糊弄人。在他们看来,有许多教改还不如从前不改的好。在调查的教师中,这一类型的占34%,且大部分是教龄较长、年龄较大的体育教师。
3.新课程改革中从众模糊心理
属于这一类型的教师占调查总数的20%。从众心理表现在体育教学改革中,主要是盲目和被动。由于一开始就缺乏初步设想、明确的目标和切合实际的方案,又无坚韧持久的热情和实施细则,结果原先的教改决心也随之逐渐弱化了。分析其原因,一是看到大家都在进行教改,自己也不甘落后,导致一哄而上,草率行事;二是由于缺乏理论上的指导,视野不开阔,思路不够清晰,自己以为一直在进行卓有成效的体育教学改革,实则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某个环节进行了局部的改良而已,且这种模糊现象在我们的调查中占了很大的比重。
4、勤奋型、荣誉型、本份型
我们稍加留意,便不难发现,在传统观念中认为好的体育教师有以下几类:耕耘型——一挥汗操场,课余训练成绩突出者;荣誉型——一善于表现,教学大赛获奖多者;本份型——一课堂教学组织严密,体育课在“形”上让领导折服者。以上三类“好体育教师”有其共性,他们都有较强的事业心,这是做体育教师最起码的要求。但是,耕耘型教师只照顾到部分体育苗子,很可能对“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总目标认识不够,充其量是“优秀教练员”。荣誉型教师应该是“参赛能手”,因为其多以参赛获奖为目的,自然的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丢掉了多数非参赛目标。本份型教师的那些整齐划一的常规课,则明显的置学生的心理体验与个性发展于不顾,也只能算是个好“管制人员”。
五、结束语
一名好的体育教师,首先应将自己的历史使命铭刻心头,以此来判别自身。现实中,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并不高,学科地位也远未能与学科功能相称,我们繁重的工作压力也必然使自己顾此失彼。造成这种窘境,我们自身难脱其咎。但是,要想让我们体育的学科地位、社会地位、工作角色被社会认同,唯一的出路就是淋漓尽致地发挥我们的学科功能,所谓“无为则无位”。因为体育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体育教学改革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最主要阵地,体育课程改革和体育教学的改革最终要靠一线教师的实践与实施。并不是靠几句口号、靠几节公开课、靠几篇论文就能落实。而是要靠一节节课的巧妙构思、一份份教案的精心
设计、一个个教学情境的探索与实践,更要靠学生的感受来评判,学生的体会来总结,学生的身心发展来贴标签。正如“药、医生、病人”三者的关系,“教材、教师、学生”也是如此。让学生在体验运动乐趣的同时身心得到发展,在获得体育技能的同时为今后的健康发展储备动力的源泉,这才是体育教学的使命。参考文献:
[1] 贫困地区中小学体育教育的认知偏差问题与应对策略 《乡镇企业研究》2007年08期
[2] 从稚嫩到成熟的二十个春秋——全国十四城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回顾与展望 《中国学校体育》2007年10期 [3] 对现阶段广西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的调查研究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7年11期
[4] 农村学校体育器材的运用 《体育教学》2007年04期 [5] 浅谈中小学体育课堂文化的重组 《科技信息》2007年35期 [6] 学校体育发展方向与农村教育问题的研究 《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15.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问题 篇十五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教学,问题意识
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小学生有了问题意识, 他们才能去提出问题, 然后去积极地去解决问题。这样, 小学生不但能够学习到很多的知识, 而且还能很好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在教学中, 小学语文教师对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 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一) 转变教学观念, 有效诱导小学生提问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时, 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 要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来诱导学生进行提问, 并且在语文教学中, 老师必须要做到:不害怕教学的环节被学生的提问所扰乱了, 也不要害怕学生的问题过难导致不必要的尴尬;一定要想方设法让全部的小学生包括成绩稍差的学生都能够进行提问。例如, 老师可以将小学生分成小组, 让他们把自己的问题在小组中提出来。这样, 那些不敢在课堂上提问的学生也能够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 长期地进行下去, 就会使学生敢于并且善于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提问。另外, 小学语文教师还要让小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 要引导小学生从语文课文中提出问题。例如, 老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对文中很难理解的句子、标点的使用、修辞的运用, 文章中的描写等方面提出疑问。首先教师可以先提出比较有见解的问题, 然后逐渐引导小学生去体验问题, 启发小学生去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 进而去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 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小学生产生提问的欲望
学习兴趣对小学生的学习能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它不仅能够帮助小学生很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而且还能给小学生带来学习的动力。因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 要积极利用合适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小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语文教学氛围中产生提问的欲望。例如, 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引导小学生学习。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 它非常符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在讲课过程中, 老师可借用多媒体生动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滚动的文字、动听的声音等来向小学生展示所要学习的语文知识。这些东西对小学生的感官能够产生强烈的刺激, 它们能够吸引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注意力, 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望, 使小学生在内心产生提问的动力, 为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 鼓励小学生阅读, 让小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
无论是一个怎样的学生, 只要他能够坚持去读一些有用的书籍, 他就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他的脑海中就会涌现出很多问题, 逐渐形成很强的问题意识。但是, 如果一个天生聪明的学生不去读书, 他就会变成一个非常平庸的人。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让阅读成为小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 不仅要在语文课堂上教小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 而且还要鼓励小学生在课外去阅读大量的书籍。例如, 语文教师可以列出一些好的书目推荐给让小学生去阅读, 经过一段时间后, 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通过朗诵, 讲故事等方式去和大家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 这样就会激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逐渐使小学生在脑海中形成问题意识, 长久地坚持下去, 读书就真正地成为小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小学生也就形成了很强的问题意识。
(四) 培养小学生提问的习惯, 让小学生勇于提问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鼓励小学生进行提问, 要尊重小学生, 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小学生的问题。如果小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好, 老师既不要随意地对其进行批评, 也不要对其表现出失望的表情, 而是要鼓励学生下次提问时能够问得更好。鼓励可以消除小学生内心的自卑与畏惧, 让小学生能够勇敢地提出问题。例如, 在向学生讲授《我的战友邱少云》时, 课文中有这样的一个句子———“邱少云被燃烧弹打中, 身上的伪装起火了。”, 教师可以先让小学生先读一读, 然后鼓励小学生对此提出想了解的问题。小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 (1) 在此时邱少云有怎样的表现? (2) 他内心是怎么想的? (3) 在他身旁的战友是怎么想的……当学生提完问题后, 教师首先要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表扬, 鼓励其他的同学下次能够勇敢地进行提问。然后组织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思考, 在小学生进一步讨论思考的过程中, 他们就会发现问题 (1) (3) 在课文中都己经交代清楚了, 只需读课文就能很容易地知道答案, 只有问题 (2) 是有待探讨的。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懂得无论提的问题怎样, 老师不仅不会对自己进行批评了反而还会表扬自己, 这会给小学生带来很大的鼓励, 让他们在语文课堂上能够大胆地提出问题, 这也就培养了小学生提问的习惯, 提高了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总之, 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是在短时间就能够完成的, 它需要一个过程。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在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时, 要以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 以小学语文学科体系为中心, 努力在语文课堂上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激起小学生提问的激情, 让小学生逐渐敢于提问, 学会提问, 使小学生拥有较强的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1]叶存铃.小学语文教学原理与方法[J].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7.
[2]沃尔什.萨特思.优质提问教学法[J].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9.
【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问题】推荐阅读:
浅论中学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09-05
中学语文课程的有效改革11-21
浅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10-22
论中学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11-08
论地理科学发展与中学地理教育改革01-06
论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论文5则范文08-11
论设计素描教学中学生创造性的培养09-09
试论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12-16
中学生物教学论考研重点12-24
中学数学教学论复习题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