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及课程设置

2024-09-17

论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及课程设置(共5篇)

1.论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及课程设置 篇一

广西高校法学专业地方特色课程体系构建刍议论文

在高校办学“同质化”的当今,如何利用各地独特的地方资源开设地方特色课程可以成为塑造地方高校品牌特色的一个重要内容。广西作为边疆地区、多民族聚居区,现在又作为中国-东盟的通道,在区内高校开设地方特色课程既具有可行性,又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尤其是被称为“地方性知识”的法学专业,更具可挖掘之处。

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是每所高校每个专业必不可少的内容,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在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之前对于育人方案的总体设计活动。 这种活动,应当根据各个高校自己所要培养的人才目标进行设计,而每个高校根据其性质和办学定位的同,其所培养的人才也应当是不一样的,由此可以推导出其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也应当是具有自己特点的。但是现实情况却是,高校“同质化”或“趋同化”愈加严重。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利用地方资源开发地方特色课程,既可充分利用地方独有资源,又体现出各地自己的独特文化,塑造自己的高校品牌。

一、现实问题

近年来,得益于国家对西部地区的倾斜性政策,作为西部省份之一的广西,其招生规模也在年年增长,高等教育开始向“大众化”转变。然而,高校数量不断增多和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大好局面并不能改变办学质量仍有待提高的客观事实。广西各高校在办学“大跃进”过程当中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盲目“跟风”现象越来越多。以法学专业为例,不仅综合型、多科性高校争开法学专业,一些师范类、财经类都开办有法学专业。虽然各高校在国家规定的核心课程之外也开设有选修课程,但限于学分,大多选修课名存实亡。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近几年,法学专业在各专业中就业率一直都在亮“红牌”,法科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愈加激烈,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法学专业泛滥化的原因,也有各高校在培养法科学生过程中培养目标缺位的因素。从历年就业的表象来讲,法科学生就业难是供大于求所导致。

但从本质上来说,这种“供大于求是一种供需脱节的结构性失衡,而非真正的数量性失衡,即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有一定程度的偏离,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不准、适应性不强,并存在较为严重的趋同现象。” 这种这种趋同现象的表现之一就是课程体系的设置过于单一化。笔者搜集比较了广西各高校的法学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发现大部分高校的法学课程极为类似,除国家规定的16门法学核心课程外,其他各选修课也雷同者多。

从广西高校的生源来看,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大部分学生来自于广西区内,学生毕业后也基本上都会在广西区内就业。学生在校内学习的课程基本上都是通识课程、基础课程,难以照顾到广西地方现状。据课题组对我校法学毕业生的回访了解,一方面,因学生在校期间所学课程与其他高校基本相似,在就业竞争中不具优势。

另一方面,很多单位和企业不仅要求学生熟悉法学专业基本知识,很多还需要对广西的民族地区政策、东盟国家相关法律制度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这些,恰恰是目前学生所没有掌握的内容。

因此,研究构建广西高校法学类地方特色课程体系,成为目前广西高校刻不容缓的现实问题。

二、构建法学专业地方特色课程的价值

广西作为边疆地区、多民族聚居区,现在又作为中国-东盟的通道,在区内高校开设地方特色课程既具有可行性,又具有其独特的价值。

(一)能够开拓传承广西地方文化的新思路

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包括广西在内的各地方文化都面临着文化同质化趋势的冲击。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也在不断融合,在此过程中,人们也在思考如何保存自己的特色文化,扩展其发展空间和彰显其价值。而构建广西高校地方特色课程体系对于传承广西地方文化能起到巨大作用,其通过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筛选和整理能够促进广西地方文化的系统化。

(二)能够服务于广西地方社会发展,培养地方性应用型人才

我国统一的教育管理体系虽在保证国家整体教育质量起到巨大作用,但另一方面其又很难照顾到各地方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差异性,造成地方的教育与地方社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 广西作为西部省区,其独特的区位优势为开设地方特色课程提供很好的素材。如多民族聚居区对高校法学课程的影响,可以研究民族政策在法学基础知识里面的应用,培养学生处理民族法律问题的能力。再如东盟相关课程的开设,随着广西成为中国-东盟的通道,与东盟国家的法律问题愈来愈多,这也对传统的法学基础课提出挑战。这些法律实践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地方性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因此,就要求我们构建创新型的地方特色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内容的革新,师资的培养等。

因此,构建广西地方特色性课程体系,通过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人才服务于地方社会发展,能够培养学生跨文化的适应能力和处理民族、文化多元发展问题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三) 能够打造广西高校的品牌特色课程

近年来,广西高等教育获得急速发展,高校增多,专业不断扩展。但实事求是地说,知名大学并不多,品牌性高校则更少,难以与东部、中部省区的高校形成竞争力。但广西作为边疆省区,有自己独特的区位优势,如多民族聚居区、面向东盟等。如何利用这些独特优势,开设相关地方性特色课程,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等就成为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利用广西地方资源来建设法学类地方性的课程体系,进而转变“千篇 一律”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广西高校特色品牌课程。这个课程体系涉及到对广西地方资源的筛选和整理,还涉及到对已有课程内容的融合和改革,更涉及到相关师资的培养。不仅解决课程教学中的趋同化现象,而且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甚至学生就业后的职业知识需求也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以广西高校法学专业为研究范本,探讨构建广西高校地方特色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具体构建措施等。第一,可引为广西兄弟院校法学特色课程体系改革的范本。第二,通过构建地方特色课程体系,制定“差异性”人才培养方案,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终能为政府及教育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建议和对策,有助于破解当前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法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困境。

三、构建地方特色课程的宏观路径

地方特色课程的基本依托是具有特色的、丰富的地方资源,而这些地方资源能够进入课堂,成为一门严谨的高校课程,还需要众多具体的构建路径和客观条件为保障。

(一)成立地方课程开发委员会

严格说来,“只有那些最终走进课程的课程资源才能够实现课程资源对课程的支持价值。” 因此,对于何种地方资源能够进入学校,成为课堂课程,必须经过严格的遴选、论证和评审。这项工作可由地方课程开发委员会负责。此机构开展课程建设工作研究和论证,在地方资源的选取、课程建设的规划、立项、评审等方面为地方高校决策提供依据,对课程建设工作进行研究、咨询和指导的机构。其成员由各学科教学团队负责人、学校遴选的教学论专家组成,以保证课程选取方面的客观、全面和可行性等。

(二)经费保障

作为高校最基本的教学建设,课程建设尤其是地方特色课程建设,更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传统的课程建设,仅需要考虑何种课程更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更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无须过多考虑该课程的教材、师资等工作。而地方特色课程的开发,则是一个完全创新性的工作。使一种或几种地方资源成为课程,首先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如地方资源的调查、资料的搜集、选取的路径等。前期工作完成后,则面临着教材或讲义的`编写、教师团队的组成、与原有课程的契合度、学生的接受程度调查等。最后,还需要对该开发课程进行课程评估、学生满意度调查等。这些大量的工作没有充足的资金是难以完成的。因此,经费的保障是地方特色课程开发的有力保障,如此,才能够调动老师们探索开发地方特色课程的积极性,才能够保障地方特色课程体系建设的质量。

(三)建立地方特色课程质量监控机制

建立地方特色课程体系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办学“同质化”现象,培养高素质、有特色的人才。但该课程建立起来后,其效果如何、质量如何保障等还需要长时间的检验。在此过程中,更有必要建立起质量监控机制。该机制的建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地方特色课程的质量标准。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制订课程的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涵盖日常教学管理、考试管理、教材管理、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等主要教学环节。在理论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方面,对主讲教师职责、教学大纲编写、教材选用、课堂讲授以及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答疑、考核等环节的质量标准等方面也应作出明文规定。

2.建立课程质量评价体系。特色课程所在的院系应当建立多维度、多层级的质量监控组织。从横向来说,应当建立成立包括校内外专家、同行、学生等在内的评价体系。尤其是学生,他们是课程最直接的受众,对于课程的好坏具有最直接的感受,他们通过对多门课程的学习,可以更直接地发现特色课程的优劣。因此,学生的评价应当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采取多种方式的评价标准。不同的角度看待特色课程得出的结果是不一样,其评价的标准的也不应该相同。在对一门地方特色课程进行评价时,在注重定量评价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定性评价。常见的定量评价方式包括学生选课人次、网站点击率、访问量、课程的建设频率与更新量、经费投入数、网站开通天数、交流次数等指标。而该课程对于学生总体素质的培养、对于专业能力的提升、对于文化传承的影响等都可以作为定性评价的指标。忽视定量和定性的任何一面,都是不客观的。

4.建立地方特色课程经费分期拨付制。借鉴精品课程、科研项目等经费拨付方式,按地方特色课程的建设进度和建设质量拨付相应经费,对于建设完成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的地方特色课程,可以采用停止或收回拨付经费等,这将有效保证课程建设的质量。

总的来说,课程建设不仅关系到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水平,也直接关系到每个高校的教育质量问题,更是塑造高校品牌、显示高校办学特色的重要内容。而如何开发地方资源,建设地方特色课程体系应当成为尤其是地方高校的良好方式。在广西这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建设地方特色课程,其意义更为重大。

2.论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及课程设置 篇二

2007年初, 笔者受所在学院派遣, 在加拿大东部爱德华王子岛上的荷兰学院接受了为期三个月的酒店专业师资培训。该酒店管理专业在加拿大餐饮业内是有口皆碑的, 学生尚未毕业, 全国各地的知名酒店往往就已经到该校开始了人才的争夺。招聘者通常都是各酒店总经理, 他们亲自到荷兰学院介绍自己的酒店, 除了和学生进行直接沟通外, 还带来了制作精美的酒店广告宣传片, 吸引学生前去就业。一方面可见国外酒店对员工选用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可见该校学生在用人企业心目中的份量。反观我国目前的酒店业, 人才问题日益突出, 据有关业内人士分析, 至2010年, 星级酒店人才的缺口仅上海一地, 就达到50万。目前, 国内各高校的旅游酒店专业也在年年扩招, 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增加, 就业状态早就供大于求。尽管服务业的员工流动率较高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但是普遍现象之后的深层原因恐怕还要从人才的源头去查找, 也就是说, 高校酒店专业的人才培养不到位直接导致了目前酒店业人才匮乏。

二、高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一) 对行业性质缺乏深刻认识。

我国酒店业自改革开放后, 整体发展态势良好, 众多高校也看准了市场对酒店专业人才的需求, 纷纷开设酒店管理专业, 尽管有的并不具备足够条件。专业培养目标通常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酒店需要的中高级管理人才”, 但是现代化酒店对人才究竟有哪些需要, 高校并没有充分认识, 尽管中高档酒店对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 高校酒店专业毕业生远没有预计的那样受到企业欢迎。可以说, 没有真正了解酒店岗位的素质要求, 闭门造车, 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首要原因。酒店管理相比于高校开设的其他专业, 有着明显区别。酒店业的本质属性是服务, 酒店从业人员首先要对行业有清醒认识, 要有良好的职业心态才能在企业中坚持下来, 才有可能走得更远, 承担起企业未来发展的重任。高校在开设专业时, 很少强调酒店业的辛苦, 甚至招生时还有误导倾向, 学生单纯地认为学的是管理, 将来就可以有一份高高在上的好工作。由于教学双方都忽视了酒店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毕业生到了现实的酒店环境中, 根本没有心理准备, 知难而退也在情理之中了。

(二) 专业课程设置和酒店实际需要脱节。

由于对酒店业的基本性质没有深入认识, 必然也会导致课程设置不得要领。酒店业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操作性强, 无论是门前的礼宾员迎客, 还是总台接待登记, 或是餐厅服务, 每一项具体工作都要有人实实在在地去完成, 很多高校认为既然开设的是酒店管理, 就应该多设管理课程。因此, 讲述抽象原理的内容较多, 学生觉得具体工作离自己似乎非常遥远。酒店使用毕业生时, 最初大都安排其在一线服务岗位上, 这也是符合企业用人的一般规律的, 但学生往往觉得自己学非所用, 甚至是大材小用, 较大的心理落差使他们很难安心工作, 而他们的胜任能力也总使酒店大失所望。

(三) 不重视专业师资培养。

专业建设离不开专业教师, 对于实践性非常强的酒店专业, 教师如果没有从事过酒店工作, 通常只能照本宣科, 学生也不可能对这一行业有深刻认识和热爱。更为糟糕的是, 一些高校领导认为酒店管理的教学是非常简单的, 把一套酒店管理手册上的条条框框讲给学生听, 熟记酒店惯例就足以应付各类问题。因此, 对于酒店专业师资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导致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不高, 教学质量也无法保证, 造成恶性循环。

三、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 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高层次的, 这一点勿庸置疑, 但是学生从进入行业到成为能独挡一面的高级管理人才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而要经过长期艰苦磨炼。据相关调查, 酒店员工不仅是跳槽情况多, 更多的是改行。这就必然造成大量社会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在酒店的时间越长, 越会感到这一行业的辛苦, 还会感到做为服务者的卑微。因此, 酒店员工的职业忠诚度远非一些传统手段就可以维持。职业忠诚度教育应该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 而忠诚度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涉及到员工对自己职业的认同。中国人的就业观念和西方有很大不同。西方人受平等思想影响较多, 更注重工作本身带来的乐趣, 而东方人因传统的等级观念较重, 对于工作也有高低贵贱的分别。笔者在荷兰学院期间, 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发现, 他们选择酒店管理专业就读时, 就很明确将来工作的性质就是服务。认为通过为别人服务养活自己是天经地义的, 而我国学生选择专业时, 最初往往带有一定盲目性, 进入酒店工作后, 一旦了解专业的真实性质很容易见异思迁。对此, 高校应该在学生刚进入专业学习时, 就要实事求是地告诉他们酒店工作的本质特点, 帮助学生尽早做好思想准备, 强化职业忠诚度。

(二) 提高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我国高校酒店专业课程设置除了实践环节薄弱外, 另一个特点就是培养计划的制订随意性大, 开设专业的系部往往根据现有老师的专长开几门课草草应付。相比之下, 荷兰学院的培养计划的制定却非常严谨, 他们邀请了知名酒店的企业家成立委员会, 对专业的建设提出要求和建议。将教学任务分成多项模块, 每个模块都是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 并且严格考核, 确保每位学生达到要求。实践环节安排的时间也别具特色, 我国高校通常都是在理论课程教学完成后, 最后一学期安排学生在企业实习。荷兰学院第一年基本上安排的是操作性课程, 如餐厅服务、酒水服务、客房服务等等。教学结束后就安排学生在企业进行为期四个月的实习, 然后重新回到课堂上继续学习较深层次的理论课。据荷兰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主任的解释, 学生在企业实习时, 基本是能应付实践操作要求的, 当他们处于实际工作环境中时, 必然会亲身经历一些和管理相关的问题, 也会意识到管理的必要性, 再学习理论课程时, 就会更加主动积极地去寻求一些问题的答案, 而不是盲目接受知识的灌输。同时, 企业也会提供很多学生实习的反馈信息, 学院能够清楚地了解教学中还存在哪些不足, 及时在后面的时间里进行针对性弥补, 这样的安排体现了很强的务实精神, 也充分显示了西方教学理念中教育服务于社会的基本理念。

(三) 改进实践教学环节。

虽然我国大多数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也开设了实践课, 但总体看来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实践形式较为单调, 比如学习餐厅摆台或客房做床, 一般是教师示范, 然后让学生操练。在高校环境下, 师生对于技能的重要性认识也不充分, 往往只作为理论教学的一个辅助环节。相比之下, 荷兰学院的实践教学模式却有许多独到之处:

1.充分重视实践课程的深远意义。荷兰学院对实践课程的重视并不仅仅为了让学生学会动手, 他们的课程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 如学习酒吧服务课程时, 学生不仅要学酒吧服务的理论, 还要学会酒水知识, 然后学习实际动手调制酒水, 考核分卷面和实践两部分。实践考核也是很有创意的, 每位学生可以自选四位亲朋好友到校充当客人来享受他的酒吧服务。教师则全程跟踪对学生的服务表现作出评定。学生不仅要通过抽签方式调出所学过的鸡尾酒, 还必须调出一种自己新创的品种, 并要说明配方的依据。这时实践的意义就上升到创新的高度,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有着深远意义的。

2.通过实践课程培养多面手。荷兰学院对考核的重视使得每位学生都能不断加强自我完善, 从而很容易成为多面手。比如他们的实践课程设置中, 既包括普通服务如餐厅备餐、送餐, 也包括专业知识较强的酒水调配, 即使不是厨师专业, 每个学生也需要掌握厨师的基本技能。为二年级学生开设食品制作课程, 至少有三方面意义:一是让学生有基本的食品制作经验, 对个人的生活能力有所帮助;二是学生亲自体验厨师工作, 将来从事管理工作就不会对这一岗位一无所知;三是也许有的学生从此爱上这一行, 多一条选择道路。由此可见, 荷兰学院的办学思想是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 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3.在实践中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除了各专业课都有独立的技能训练外, 荷兰学院善于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服务实践的机会, 这些活动往往规模很大, 并充分融合社会力量。这样的活动不仅对学生的实践技能提供了综合考察的机会, 也让学生对酒店管理和服务有了更为全面的感受, 有利于培养他们积极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自豪感。

(四) 实行校企联合的师资培养模式。

酒店业的工作具有较强的程序化特点, 因此酒店管理专业的教科书内容往往显得枯燥, 由于高校聘用教师偏重学术研究能力, 酒店专业教师大多理论能力较强, 而没有实际企业经验, 讲课时不可避免会有教条主义倾向。因此, 高校应该寻找和企业合作机会, 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实习, 有过实习体验的教师更容易开展案例教学, 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同时, 由于教师在实习过程中必然和各类客人有所接触, 对于服务和管理也会有很多切身体验, 能够把真实感受传递给学生, 也会帮助学生对将要从事的职业有更好的心理准备。

四、结语

高校培养的酒店专业毕业生如果不能学以致用, 将直接影响我国酒店业的未来发展, 同时也会造成教学资源的大量浪费。高校必须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努力培养符合现代酒店要求的合格人才。开设酒店管理专业的系部应当改变旧观念, 从培养计划和模式入手, 培养出脚踏实地的现代酒店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邹益民, 周亚庆, 褚蓓.我国饭店人才开发战略的系统思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 9:45~50

[2].黄琴超.饭店业知识型员工流失的原因与对策——基于职业生涯管理理论[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7, 4:90~92

[3].宋子斌, 陈朝阳, GREGORY MAVRIDES.旅游专业本科毕业实习生的工作满意感及其在旅游业择业意向的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 2006, 1:104~111

[4].谷慧敏, Raphael R.Kavanaugh, 俞聪.中国旅游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旅游学刊, 2005, 1:22~29

3.文化事业管理专业体育课程教案 篇三

课程简介

1.课程主要内容:

体育文化、体育产业、社区体育、基层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策划、常见体育项目组织方法与实践、科学锻炼与运动处方、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等。

2.课程形式:

理论与实践课两种形式:共36学时两学分。其中理论课20学时,实践课16学时。3.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

(1)开拓专业视野,加深专业理解

(2)发现一条就业之路,打开一扇就业之门 4.课程要求: 记好笔记。

严格遵守课堂纪律。

缺课三分之一者(含三分之一),不予以评定成绩,并不予以补考,应重修。凡学生旷课、早退一次者从期末总成绩中扣除10分;请假一次扣除2分;迟到(上课10分钟前)一次扣除2分,超过10分钟按旷课论。

4.课程考试:

学习态度:10%;理论作业:60%;实践:30%

课程导引

体育对我们的影响

1. 体育是社会的缩影 2. 体育的生活化 3. 体育的社区化 4. 体育的社会化

第一讲:体育文化

一、文化的一般概述

人类从野蛮到文明,靠文化进步。从生物的人到社会的人,靠文化教化。人们千差万别的个性、气质、情操、风格也靠文化培养。人们全部生活的意义及存在价值都离不开文化。如今我们想发展成为一个高度发达、高度文明的社会,也必须有优良的文化作基础与保障。

1.文化的概念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创造过程。2.文化的性质

继承性、时代性、民族性、世界性、阶级性。

二、体育文化

1.体育文化的概念

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

它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的物质条件等。当户(1)在人类文化史中有很长一段时间将体育排斥在文化之外,甚至将体育与文化相对立。

(2)为什么说体育是一种文化呢?

三点:是人类独有的;具备文化的各种特征;深层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2.体育文化的价值

从体育活动的行为和方式来考察,可以认为体育运动只不过是一种自身的强健、自身潜在能力的开发过程。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体育的价值绝非仅仅如此。

体育作为一种人类文化形态和现象的伟大意义和价值在于,同人类通过劳动改造和创造环境一样,体育也发行和创造着环境——只是这一环境并非外在的自然环境,而是人类自我的个体生理环境,乃至社会群体的生理、心理环境,体育在不断地、房屋地创造和赋予新的意义和价值。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倡导人、法国教育家顾拜旦曾将体育文化的这种价值概括为两个词:美和尊严。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充分体现出了它的文化价值。

三、东西方体育文化

长期的历史演变,在世界上形成了两种传统体育文化。一种是包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印度体育文化、日本体育文化和伊斯兰体育文化等文化圈在内的东方体育文化,另一种就是欧美的西方体育文化。

(一)东方体育文化

1. 东方体育主要源于华夏文化、古印度文化及古巴比伦文化。2. 以个人的修身养性为主

3. 发展相对停滞,在世界体育文化中已处于次要的地位。

(二)西方体育文化

1. 西方体育文化主要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西欧文化。2. 以竞技运动项目的竞赛为特征

3. 奥林匹克成为当代世界体育文化的主干。

第二讲:体育产业

一、体育产业的概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概念

(1)产业:是一些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经济活动的集合或系统。

(2)体育产业:是指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同一类经济活动的集合以及同类经济部门的总和。——这里指的体育产品包括体育用品与体育服务两个部分。

——这里指的经济部门在我国现阶段不仅包括企业,而且包括各种从事经营性活动的其它机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家庭或个人)。

我们将体育产业作为一个经济部门来认识,是基于它对国家经济发展所做贡献的特殊方式所提供的特殊产品,即体育运动本身或与体育运动有关。在体育产业概念形成以前,即国家以“体育事业”的方式经营管理体育时,许多这类单位分散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如轻工业、商业服务、文化教育、旅游等。在进入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传统观念中的一部分体育事业正在转化为体育产业,人们原来常把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管辖下的这类产业认为是体育产业,这是对体育产业认识的窄化。本专题要讨论的体育产业,是指广义的体育产业。

广义的体育产业不仅仅是为了给体育部门增加活动经费,补充职工的奖金待遇,而是要加入国民经济的大循环,为国民经济增加产值,提供社会就业机会。在许多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

2.体育产业与体育事业的关系,事业,是由政府或其它部门出资从事“公共产品”生产的部门。产业,是从事非公共产品生产并形成利润的部门。

与许多国家不同的是,我国在体育的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着一个可以涵盖学校体育、高水平竞技运动、社会体育,以及社区体育、职工体育、老年人体育、妇女体育、全民健身等等概念的大体育。

“体育”,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所管辖的“体育”。而这个体育中包含了公共产品与非公共产品,也就是说其中的一部分到任何时候也不可能改变其公益福利性质,如公共体育设施的兴建;而另一部分则可以用以经营,形成产业,如职业俱乐部。

因此,可以认为体育是由产业与事业两个部分组成的。有的国家采取适当政策,以体育产业的收入直接供给发展体育公益事业,如用体育彩票的公益金资助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有的国家则将体育产业的部分收入以税金的形式收回,再以财政支出的形式返回给体育公益事业。在这个问题上我国还没有一个较明确的认识。

体育产业是国民经济产业体系中的组成部分。体育产业之所以与其它产业不同,就是因为根据社会分工,体育产业生产了自身特定的体育产品和自身特定的体育服务,这种特定的产品和服务可以与其它产业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

二、体育产业的特点

1.体育产业是关联面极广的上游产业

人们对体育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只依靠直接生产和提供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体育产业是难以满足的。因此,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除了依赖体育产业之外,还需依赖其它的与体育产业相关联的产业。因此,体育产业可以带动纺织、机械、建筑、电子、营养品、食品等制造业,以及旅游、保险、博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一特点也决定了体育产业的发展不能单靠自身,而必须与其相关联的产业同步发展。

2.体育产业是产值高、影响大的朝阳产业

体育产业形成规模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结果。社会的分工、经济的发展,使体育产业从非独立行业逐渐成为独立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特定的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进行各种体育活动的需求在不断增长,体育产业的产值在大幅度提高。同时,体育产业还是一种“无烟工业”,消耗能源少,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符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因此,体育产业是一个可以长期存在和持续发展的产业。

3.体育产业是劳动密集型、提供多种就业机会的第三产业

体育产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

4.体育产业是进入全球经济的国际化产业

体育运动是一种规则性很强、国际化程度很高的文化形态,体育运动的国际性决定了体育产业必定具有同样的国际性。竞技体育的国际化的趋势,注定了体育产业必定要突破国界成为一项全球性的经济活动。体育产业的国际化使体育人才的国际流动性加大,体育竞赛的国际竞争性增强,体育产品与服务更加面向国际市场,体育产业背后的金融活动更具有国际流动的性质。

三、体育产业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1.体育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主要价值

(1)体育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 在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有相当规模的体育服务业专业市场,国内从事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技术培训业的体育企业、体育产业经营性机构2万多家,总投资额已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年营业额超过600亿人民币。另外,每年各地举办的商业性竞赛和表演约有300~500次,营业额约8000万人民币。体育产业的产值出现了快速增长的势头。

(2)体育产业将为社会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

90年代以来,在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缓慢、劳动就业成为社会主要问题时,体育产业在增加社会就业机会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

(3)体育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

体育产业中除部分体育用品业属第二产业的制造业外,大多数属于第三产业。我国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将逐步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体育产业,在我国未来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中,必定要占据重要的份额。体育产业的发展将有效地促进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

(4)体育产业是刺激和拉动内需的经济部门

在过剩经济时代,国家经济发展必须实行刺激消费、鼓励消费,开拓新的消费热点来扩大内需,以消费拉动国民经济增长,解决劳动力就业的问题,这是可持续发展的、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决策。体育消费市场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消遣娱乐的认识发生了许多变化。在工业发达国家产生了有关游戏、娱乐、运动、消遣的理论,终于成为了一种公认的社会文化活动,也形成了一个收入甚丰的体育文化市场。

(5)体育产业是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

在现代企业中,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受重视。其中职工体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职工的健康,可以提高出勤率,减少发病率,而且还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发扬团队精神,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它是企业无形资产的组成部分。

体育产业向社会提供健康消费。在一个进入小康而逐渐富裕起来的社会,人们的健康价值观念急剧变化,关于健康的消费就会迅速增加。而且随着人口平均寿命的延长,居民疾病谱、死亡谱的变更,社会健康费用增加很快。体育消费相对于医疗卫生消费是一种极其廉价的健康消费。体育消费与社会医疗卫生消费之间存在着一种互补的关系。一个社会,体育消费增加,医疗卫生消费就会减少;体育消费减少,医疗卫生消费就必然增加。

(6)体育产业是吸收社会游资的重要手段

体育产业中的体育彩票业、体育赞助业对于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用于繁荣经济,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是极有价值的。

2.体育产业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1)体育产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2)体育产业对维护社会健康的作用

(3)体育产业对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

四、体育产业的基本内容与分类(本内容是重点)

1.按体育产业现行管理体制进行分类

(1)主体产业;(2)相关产业;(3)体办产业

这种分类方法,与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兴起时期的管理体制基本吻合,但是不符合体育产业发展基本规律。

2.按体育产品种类进行分类

(1)体育用品业

体育服装业;体育建筑业;体育设施业;运动饮料业;体育科研仪器业;(2)体育服务业

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健身活动业;体育空间服务业;体育培训教育业;体育信息咨询业;体育会展业;体育养殖业

3.按消费者的参与动机进行分类

(1)体育健身业:①健身指导业;②健美减肥业;③体育旅游业;④体育疗养业;⑤体育康复业等。

(2)休闲娱乐业:为闲暇消遣者提供运动性娱乐的服务行业。这类产业提供的是场地和器材设备以及维修和管理等服务,包括:

① 运动游戏业,如各种球类游戏、车船运动等; ② 极限运动业,如蹦极、攀岩、滑翔伞等; ③ 棋牌活动业,各种棋院、麻将馆等; ④ 水上、冰雪活动业; ⑤ 特殊娱乐业,如枪械活动; ⑥ 垂钓狩猎业。

4.按经营、集资方式进行分类

(1)体育彩票业;(2)体育赞助业;(3)体育广告业;(4)体育节目电视转播业;(5)体育经纪人业

作业:对某一区域或品牌体育产业的调查 要求:

1、体育产业的项目与分类

2、项目的简介(包括经营场所、经营内容、经营方式等)

3、你最喜爱的二个项目(指产业项目)及喜爱的原因

4、本作业分值:20分

第三讲:社区体育

一、什么是社区体育

1.概念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以下简称社区体育)在现阶段主要指:在街道办事处的辖区内以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要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的群众体育。

2.法规依据

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及国家体委、国家教委、民政部、建设部、文化部《关于加强城市社区体育工作的意见》。

3.主要任务

采用多种方式,发动、引导、组织社区成员开展经常性的体育健身活动,提供门类众多的体育服务,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强体质,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社区生活。使经常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人数有较大的增长,体育健身活动的环境和条件有较快的改善,社区成员的体育意识和体质普遍增强,社区体育组织基本建立。形成国家、社会、个人三者有机结合,社区、单位、家庭共同发展的全民健身新格局。

二、组织管理与形式

1.组织架构:

居委会

政府——街道办事处

——社区体育组织——专兼职文体干部

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 ——文体指导员

人民政府授权街道办事处主管辖区社会体育工作和组织实施辖区体育活动。形成以市、区体育行政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的分级管理体制,以及条块结合的组织网络。

街道办事处应成立以街道办事处行政领导挂帅、辖区内各有关单位参加的社区体育组织。应有部门管理体育工作,配备专兼职体育干部,在区人民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重点:我们文化事业管理专业所要充当的角色——兼顾社会体育指导员,但要更高一层次,主要放在文体活动的组织与策划、骨干培训、教练老师的聘请、场地的安排、经费筹措等,其次才是健身娱乐指导。

2.形式

要充分利用辖区内各单位人才、资源和场地等条件,组建街道办事处一级的各类体育协会、文体中心、体育指导站、健身俱乐部等,形成在街道办事处领导下的街道、居委会和单位多层面的体育组织网络,有效地开展多种多样的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满足社区成员的广泛兴趣和爱好。

3.经费来源

社区体育经费实行公益型的管理方式,多渠道筹措经费。政府投入——捐赠资助——入会费——体育产业开发

(1)人民政府要根据《体育法》的规定,逐年增加对体育事业的经费投入。体育行政部门要对社区体育工作安排经费并逐年有所增加。

(2)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资助社区体育活动和体育设施建设。鼓励辖区单位举办或承担社区大型体育活动。有条件的社区,可设立由团体和个人投资的社区体育发展基金。

(3)社区的各类体育协会或其他体育组织可实行会员制,可向会员收取一定数额的会费。

(4)积极创造条件,开发体育产业,依法开辟体育经营场所,为经营体育产业提供有利条件。要努力开展技术指导、骨干培训、体育表演、健康咨询等多种形式的社区体育服务。

三、活动组织与策划

1.社区体育以经常性健身活动为主体,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遵循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和科学文明的原则。

2.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激发居民体育健身的积极性。3.评比表彰

四、社区体育指导员

1.定义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职业定义是:在群众性体育活动中从事运动技能传授、科学健身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的人员。

国家体育总局从1994年开始推行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2001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职业标准。社会体育指导员分四个等级:国家级、一级、二级、三级。

2.社区体育指导员的作用及素质要求

社区体育指导员是社区体育的重要组成要素,社区环境决定了社区体育与学校体育、群团体育的差异,决定了社区体育辅导员与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工作的差别。社区体育兼有健身性、强体性和娱乐性特点,更有高离散性、低竞技性、强自由性、弱传习性的特征,故把指导员作用和素质归纳为以下几点:

(1)社区指导员的作用

宣传鼓动作用;教习指导作用;协调组织作用;创编设计作用;管理监督作用。(2)对社区体育指导员的素质要求:

政治思想素质坚定,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和敬业精神,专业技能扎实,自然科学知识广博、文化基础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丰富,爱好广泛,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指导能力、实践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

2.我国各类群体活动场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状况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无论在总体上,还是在各类主要活动场所中,都距社会需求具有很大差距。此外,在各类群众体育活动场所中,未受过专门培训、不具备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的人员进行群众体育组织指导活动的情况相当普遍。这对群众体育的科学化都产生不利影响。

3.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基本结构(1)技术等级结构

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所占比例较小,在省市一级中占到1.8%,地市级占0.8%,县区级仅占0.4%,平均占0.8%。90%以上都是二、三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等级结构应为金字塔形,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结构的金字塔形还应进一步完善,使其更趋合理。

(2)性别结构

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性别结构基本合理,男性稍高于女性。男性占58.34%,女性占41.32%。相对而言,省市级男性社会体育指导员所占比例较大,为61.07%;县区级所占比例较小,为55.74%。

(3)年龄结构

年龄比例占得最高是41~50岁,占总数的31.43%,其次是31~40岁,占27.18%。50岁以上的占26.1%,其中9.23%是61岁以上的。30岁以下的仅占15.27%。相对而言,年龄偏高,年龄结构不甚合理。

(4)文化程度结构

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文化程度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平均占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的18.10%;而大专以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仅占社会体育指导员的13.87%。学过体育专业的(包括大学、大专、中专等体育专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占28.57%,比例不算高,其中基层社会体育指导员所占比例更低。

(5)工作年限结构

虽然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偏大,但从事体育工作的年限并不长。从事体育工作在5年以内的占29.38%,其中省市级占得最高,达到42.24%。而在10年以上的只占32.30%。

4.城乡居民对社会体育指导的需求情况

调查显示,我国群众体育组织率较低,参加正式体育组织、体育俱乐部的人口比例仅占被调查人口的10.95%。参加体育活动“无人指导”的人口比例为71.27%,而在参加体育活动中“希望有人指导”的人口比例为45.81%,显示了我国参加体育活动人口中“无人指导率”与“希望指导率”之间的巨大差距。

以下是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民族的人群对于社会体育指导的需求情况:

(1)不同性别人群的社会体育指导需求

性别对于体育指导的需求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因为“不会锻炼”而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中女性高于男性,可是在需要“有人指导”和希望有“专人指导”的人口中男性超过女性。

(2)不同年龄人群的社会体育指导需求

社会体育指导需求随年龄的升高呈下降趋势。社会体育指导需求最高的年龄段分别是16~20岁、21~25岁、36~40岁。

(3)不同职业人群的社会体育指导需求

无职业人群体育需求较高(无职业人口大部分为离退休人员);在有职业人群中,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对社会体育指导需求较高;农民对体育指导的需求相对较低,工人和教科人员处于中等水平。

(4)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社会体育指导的需求

文化水平越低,体育指导需求程度越低。从体育指导的选择率来看从高到低依次是具有大学、高中、初中文化程度人群的体育指导需求的选择率较高,文盲体育指导需求的选择率最低。

五、美国社区体育简介

在美国的社区政府中,社区体育一般由公园与休闲委员会负责。这是一个社区休闲的综合管理机构,社区体育是其最主要的管理领域,此外它还管理社区的音乐、美术、戏剧等其它文化休闲活动。

1、主要任务(1)动员社区中一切可利用的体育资源,向社区内所有的成员平等地提供体育休闲机会;

(2)了解和研究社区成员的各种体育需求和兴趣,在此基础上,与有关体育社会团体合作,制定社区体育活动计划,组织和引导社区体育活动,使其良性运行;

(3)在社区政府各部门、社区体育官方机构、各种体育协会和俱乐部等社会团体及其它有关组织之间进行联络,促进合作和信息沟通,并通过财力、人力、物力等多种管理手段,最大限度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体育需求。

2、人员组成

公园和休闲委员会一般由5人组成(最多不超过10人),其中包括一名主任、一名副主任或主任助理。他们由市长任命,一般任期5年,直接对市长或市民委员会负责。其下属有3个部门,即计划与开发部,负责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开发与维护;活动服务部,负责社区体育活动的计划、组织与引导;综合部,负责人事、财政、公关及办公事务。

3、具体工作

(1)根据联邦、州的法律及社区地方法令,组织引导本社区的大众体育活动;

(2)向人们提供官方的公共休闲体育场地设施、竞技体育场地设施及社区休闲中心,并组织和监督社区的体育活动;(3)有权任命合格的体育专家负责某一专业领域;

(4)向上级汇报财政预算,接受用于大众体育的赞助、赠款、礼品及其它援助,向市长定期地进行社区体育的情况汇报。

4、管理特点:

(1)分工协作,层次管理

(2)志愿服务,展现民族精神

(3)娱乐休闲,丰富多彩

作业:对社区体育的认识及其对从业者的要求(要求:1000-1200字),分值:20分

第四讲 如何进行科学锻炼的指导

一、体育锻炼重在参与

“体育锻炼重在参与”对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有重要意义。1.知识点

知识点①:“生命在于运动”。参考资料: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动以养生“的思想 知识点②:“体育锻炼的多种价值”。参考资料:运动剥夺实验 知识点③“体育锻炼重在参与”。参考资料:参加比取胜更重要 知识点④“创设锻炼方法”。2.工作提示

大多数的人们对体育锻炼的益处已有一定的认识,但对体育锻炼的多种功能还缺乏全面的理解。因此上述知识点主要立足于人们的运动参与意识的培养。具体阐述时,具有从古到今、从经验总结到科学实验验证两方面说明问题的特点。因此,应注意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参加体育锻炼的多种益处和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必要性,从而为人们树立正确的体育参与意识奠定基础。

“参加体育锻炼有什么好处?”、“如果我们不参加体育活动、缺少了体力活动将会怎样呢?” “为什么说体育锻炼重在参与?”、“参与比取胜更重要,是否说取胜就不重要呢?”

“既然大家都已知道了体育锻炼重在参与的道理,就应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活动。那么你的体育参与性怎么样呢?” “能否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参加体育活动?”

“能否根据自己现有的条件有创意地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通过以上一些问题进一步激励人们根据实际条件、因地制宜的参加多种体育活动,并注意养成坚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科学锻炼的基本原则

主要讲述了科学锻炼的有关原理和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属于比较理性的体育知识学习范畴,它对人们合理地参加运动、科学地健身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1.知识点

知识点①:因人而异原则。了解自己、实事求是。知识点②:自觉积极性原则。树立目标、积极进取。知识点③:全面锻炼原则。全面锻炼、注重实效。知识点④:经常性原则。运动有恒、坚持经常。知识点⑤:循序渐进原则。运动有度、循序渐进。知识点⑥:安全性原则。遵循规律、自我保健。2.工作提示

科学锻炼的原则属于比较理性的认识范畴,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在指导过程中,首先应使人们认识科学锻炼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引出科学锻炼的基本原则,说明这些原则是人们通过反复的体育实践或科学实验总结出来的,它们源于体育锻炼的实践,又对人们的体育锻炼具有科学的指导作用。最后,结合活动园地的内容,引导大家依据上述原则对自己平时参加体育锻炼是否注意科学性的情况反思,以便课后参照活动园地中所列有关回答问题,对自己平时参加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做出自我分析评价。

三、体育锻炼中常见的生理现象

主要讲一些运动中常常会遇到的一些生理现象:肌肉酸痛、“极点”与“第二呼吸”、肌肉抽筋、运动性腹痛、重力性休克、中暑等。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学、课堂提问与答疑等方式使学生对这些内容充分掌握。

1.肌肉酸痛

运动后肌肉酸痛,是与肌肉中乳酸积聚有关,还与运动部分肌纤维不能充分放松有关。它是对运动不太适应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一般经过几天的调整和坚持锻炼身体,适应后疼痛便会消失了。

2.“极点”和“第二次呼吸”

运动不久会出现呼吸急促,胸部发闷、下肢沉重,动作失调甚至呕吐等现象,这就是“极点”。“极点”出现后,可稍微减低跑的速度,坚持跑下去,并加深呼吸,各种不良感觉会逐渐消失,动作会逐渐感觉轻松协调有力,工作能力也重新提高。这种现象在运动生理学上称为“第二次呼吸”。

“极点”的产生与训练水平、强度、准备活动有关。不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极点”出现早,持续时间长,表现的特征也严重;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或有一定训练水平的人,“极点”出现的晚,持续时间短,身体反应也较轻。这主要是因为通过体育运动内脏器官的机能得到提高,在运动中能发挥最高机能。

3.肌肉抽筋

抽筋是指人体某一部分肌肉发生强直性收缩,引起局部疼痛和活动障碍。多发生在小腿部位。游泳时,大腿、脚趾、手指甚至腹部肌肉也可能发生抽筋。产生抽筋的原因:

(1)运动前没做准备活动就进行剧烈运动,使肌肉突然猛力收缩。

(2)在锻炼和比赛时,小腿肌肉收缩过快未能充分放松或收缩与放松的交替不协调。(3)长时间紧张而剧烈的运动,身体大量出汗,体内丧失大量盐分,过度疲劳。

(4)强烈的冷刺激。如游泳,身体在低温水中呆的时间过长,皮肤和肌肉受到过冷的刺激,发生强烈的收缩。

如果运动中发生抽筋,尤其是游泳时,首先要保持镇静,不可慌乱,对抽筋部位的肌肉做牵拉,伸展动作或掐穴位。小腿抽筋,可足尖上翘,足跟用力蹬,并用力揉捏小腿肚。一般即可解除,还要注意上岸休息、保暖。

4.运动性腹痛

多在右上腹出现钝痛,有的人在上腹中部或左部有钝痛、胀痛或刺痛,个别有绞痛。产生腹痛的原因:(1)准备活动做的不充分或没做准备活动就进行剧烈运动。

(2)长时间剧烈运动使心脏功能降低,血液淤积在肝脏,引起肝区疼痛;呼吸与动作配合不协调,膈肌产生异常活动或疲劳。

(3)由于大量排汗,体内盐分丧失过多,引起胃、肠痉挛。(4)饭后立即进行激烈运动。(5)运动中大量饮水。

这几种情况引起的腹痛不是疾病,而是机体不适应的表现。腹痛时应减少运动量或停止运动,按压疼痛部位并结合做深呼吸运动可缓。5.重力休克

表现在激烈紧张的运动后立即停止不动。出现面色苍白、气喘、头晕、出虚汗、恶心甚至晕倒现象。这在运动生理学上称为“重力休克”。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运动停止,肌肉对血管的唧筒作用也停止,血管处于扩张状态,由于重力作用,血液留于下肢,造成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脑部供血不足,产生暂时性脑贫血。为避免“重力休克”的发生,运动后应做好整理活动。

6.中暑

在高温或烈日曝晒下进行长时间的运动使机体体温调节机能紊乱引起中暑。

中暑一般发病较急,在初期感到头昏,眼花,全身无力,随后出现头痛、烦躁心慌、恶心、呕吐、口渴舌干、体温上升、面色潮红、脉搏加快、呼吸急促。严重的出现冷汗、面色苍白、血压下降、昏迷不醒等现象

为了预防中暑,在高温、闷热天气下工作或运动时,应穿浅色、轻而薄,便于散热的服装,并且要适当注意休息。

四、科学锻炼

本课内容采取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方式:将学生分成四个组,每组选一个组长,每组负责一个主题,大家课外收集资料,下次课将由该组派一个代表用15分钟给大家进行讲解,互评后由老师对每个组进行打分。第一名讲解者将有10分的成绩加分,该组每个同学将有9分的加分;第二名讲解者将有9分的成绩加分,该组每个同学将有8分的成绩加分;第三名讲解者将有8分的成绩加分,该组每个同学将有7分的成绩加分;第四名讲解者将有7分的成绩加分,该组每个同学将有6加分。

具体分组: 第一组

主题:《饮食与科学锻炼》 第二组

主题:《性格与科学锻炼》 第三组

主题:《职业与科学锻炼》 第四组

主题:《女性与科学锻炼》

第五讲

运动损伤的预防和处理 第一节 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

一、运动损伤的分类

1.定义:体育运动中,造成人体组织或器官在解剖上的破坏或生理上的紊乱,称为运动损伤。

2.分类:运动损伤按时间可分:新伤和旧伤;按病程可分为急性损伤和慢性损伤;按性质可分为开放性损伤和闭合性损伤;按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损伤和重伤。

二、运动损伤的原因

1、认识不足,措施不当:对运动损伤预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积极地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易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

2.准备运动不足

(1)不做准备活动就进行激烈的体育活动,易造成肌肉损伤、扭伤;

(2)准备活动敷衍了事,在神经系统和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尚未达到适宜水平;

(3)准备活动的内容不得当;

(4)过量的准备活动致使身体功能不是处于最佳状态而是有所下降。

3.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缺乏经验、思想麻痹、情绪急燥;或在练习中因恐惧、害羞而产生犹豫不决和过分紧张等。4.体育基础差、身体素质弱,或动作要领掌握不正确,一时不能适应体育活动的需要,或不自量力,容易发生损伤事故。5.不良的气候变化。如过高的气温和潮湿的天气,导致大量出汗失水;在冰雪寒冷的冬季易发生冻狎或其它损伤事故。6.组织纪律混乱和违反活动规定也是造成伤害事故的原因。

三、运动损伤的预防

1.学习运动创伤的预防知识,克服麻痹思想。2.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做好组织工作,采取必要的完全措施,如:检查运动场地和器材,穿着合适的服装与鞋子。3.在激烈运动和比赛前都要做好准备活动。

4.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活动内容,适当控制运动量。5.掌握运动要领,加强保护和帮助。6.加强医务监督,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四、运动损伤的处理

运动损伤的一般处理方法、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闭合性软组织损伤

1、擦伤(皮肤表面受到磨擦后的损伤)处理方法

(1)轻度擦伤:伤口干净者一般只要涂上红药水或紫药水即可自愈。

(2)重度擦伤:(首先需要止血)冷敷法、抬高肢体法、绷带加压包扎法、手指直接指点压止血法。

冷敷法:可使血管收缩,减少局部充血,降低组织温度抑制神经的感觉,因而有止血、止痛、防肿的作用,常用于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

2、鼻出血(鼻部受外力撞击而出血)

处理方法:应使受伤者坐下,头后仰,暂时用口呼吸,鼻孔用纱布塞住,用冷毛巾敷在前额和鼻梁上,一般即可止血。

3、扭伤(当关节活动范围超过正常限度时,附在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腱、肌肉 撕裂面造成)

重度扭伤处理:应先止血、止痛。可把受伤肢体抬高,用冷水淋洗伤部或用冷毛巾进行冷敷,使血管收缩,减轻出血程度,减轻疼痛。不要乱揉私心动,防止增加出血。然后在伤处垫上棉花,用绷带加压包扎。受伤48小时以后改用热敷,促进淤血的吸收。

4、挫伤(在钝重器械打击或外力直接作用下使皮下组织、肌肉、韧带或其它组织受伤,而伤部皮肤往往完整无损或只有轻微破损。)处理同(3)。

5、脑震荡(头部受天外力打击或碰撞到坚硬物体,使脑神经细胞、纤维受到过度震动。)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脑震荡。处理方法:对轻度脑震荡的病人,安静卧床休息一、二天后,可在一星期后参加适当的活动。对中、重度的脑震荡,要保持伤员绝对安静,仰卧在平坦的地方,头部冷敷,注意保暖,及时送医院治疗。

6、脱臼(由于直接或间接的暴力作用,使关节面脱离了正常的解剖位置。)

处理方法:动作要轻巧,不可乱伸乱扭。可以先冷敷,扎上绷带,保持关节固定不动,再请医生矫治。

7、骨折(骨的完整性受破坏)

处理方法:首先应防止休克,注意保暖,止血止痛,然后包扎固定,送医院治疗。

第二节 运动损伤的急救

一、急救的意义

运动创伤的急救,主要是对突发性的严重创伤初步的、临时性紧急处理。轻微损伤只需做些针对性的处理即可,但对待特殊性的严重运动损伤,则要在现场马上进行一些急救处理,以保护受伤者的生命安全,防止伤情加重,减轻疼痛,预防并发症,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赢取时间。急救时的初步处理要做到简单、细致、迅速、正确。

二、常见运动损伤的急救方法

(一)止血

很多运动损伤都有出血现象,及时止血是运动损伤急救处理的一个重要步骤。1.出血的分类

(1)按出血部位可分为:外出血、内出血和皮下出血三种。一般多为混合型出血。(2)按破裂血管和种类可分为:

动脉出血:血色鲜红,呈喷射状流出,出血速度快,出血量多,危险性大。静脉出血:血色暗红,缓慢不断地流出,危险性小于动脉出血。

毛细血管出血:血色红,血流从伤口慢慢渗出,常能自行凝固,基本没有危险。2.止血法

根据不同的出血采用不同的止血方法。如:高抬伤肢,指压,加压包扎,止血带和冷敷等方法。(1)外出血的急救法一般有三种:止血带法,压迫法及充填法。止血带法:缚止血带时,首先应将患肢抬高,然后再上止血带。缚后,肢端应呈腊白色,如果呈紫红色则为不当。缚上的止血带,上肢应每半小时,下肢应每一小时分别放松一次,以免肢体坏死。

压迫法:是临床中常用的止血法,是在出血点上直接加压,压迫时用手指或用包扎皆可。但大血管的大出血,在急救时则要采用指压创伤附近之动脉,使其血止。有时尚须压迫远距创伤之动脉以求止血。

充填法:用盐水纱布垫充填伤口压迫止血,运动损伤中很少使用。

(2)内出血时,多有严重休克,常配合检查血色素,白血球及血溶积的方法诊断,如一旦发生严重休克常常需要及时输血或进行手术。

(3)皮下出血时,主要采用冷敷法。

(二)处置休克

休克的病因虽有许多种,各原因也不相同,但其共同的特点是生命重要器官的微循环血流发生障碍,导致新陈代谢紊乱。因此其症状是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皮肤潮湿,四肢冷凉,脉搏弱而快,呼吸急促,血压有所下降等。很多严重的运动损伤都伴有休克现象,这时必须马上采取措施,使伤者尽快苏醒。

处理方法

(1)一般应让休克者平卧,下肢抬高,保持体温正常,使呼吸畅通。(2)掐人中等穴位使其尽可能苏醒。

(3)在一般处理后,应立即送医院进行抢救。

(三)心跳、呼吸的恢复

有时严重的运动损伤会出现呼吸和心跳骤然停止,这时如不及时进行抢救,可能会使伤者死亡。人工呼吸与胸外心脏挤压是进行现场抢救的重要手段。

1.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的方法很多,其中以口对口吹气法效果较好,而且还可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挤压。施行时使伤员仰卧,头部尽量后仰,把口打开并盖上一块纱布。急救者一手托起伤者的下颌,掌根托其环状软骨,使软骨压迫食管,防止空气入胃;另一手捏住伤者的鼻孔,以免漏气。然后深吸一口气,对准伤者的口部吹入。吹完后松开捏鼻孔的手,让气体从伤者的肺部排出。如此反复进行,每分钟吹16~18次。

注意事项:

(1)施行人工呼吸前,应将伤员裤带、领口和胸部衣服松开,适当地清除其口腔内的呕吐物或杂物。(2)吹气的压力和气量开始宜稍大些,10~20次后,可逐渐减少,维持在上胸部轻度升起即可。

(3)进行中应不怕脏,不怕累,一经开始就要连续进行,不能间断,一直做到伤者恢复呼吸或专业救护人员到来为止。(4)若心跳也停止,则人工呼吸应与胸外心脏挤压同时进行,两人操作时,吹气与挤压频率之比为1:40。2.胸外心脏挤压

对心跳骤然停止的伤员必须尽快地开始抢救,一般只要伤者突然昏迷,颈动脉或股动脉摸不到搏动,即可诊断为心跳骤停。这时往往伴有瞳孔散大,呼吸停止,心前区听不到心跳,面如死灰等典型症状。此时应马上开始进行胸外心脏挤压,以恢复伤者的血液循环。

操作时,使伤者仰卧,急救者以一手掌根部按住伤员胸骨下半段,另一手压在该手的手背上,肘关节伸直,借助体重和肩臂部肌肉的力量适度用力,有节奏地带有冲击性地向下压迫胸骨下段,使胸骨下段有其相连的肋骨下陷3~4厘米,间接压迫心脏。每次压后随即很快将手放松,让胸骨恢复原位。成人每分钟挤压60~80次。

注意事项:

手掌根部压迫部位必须在胸骨下段(不要压迫剑突)压迫方向应垂直对准脊柱,不能偏斜,用力不可过猛,以免发生肋骨骨折。在抢救同时,应迅速请专业医生。

第六讲

体育比赛的组织与策划

一、意义

社会结构的变化和体育运动自身的发展,使体育功能不再仅仅局限于强身健体的单一功能,而是逐步超越了体育本身,在政治、经济、社会稳定等多个领域展现了独到的影响力。1.政治意义

体育是一种健康有益而且具有社会感染力的事业。如果加以合理利用,可以起到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凝聚人心的作用。2.经济功能

大众体育消费已经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这种状况在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里显现得尤为突出。体育产业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也极大地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体育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3.稳定社会功能。

体育活动具有增强社会稳定的功能。青年人可以从健康有益的体育活动中释放过剩的精力和体能,中年人可以在体育活动中消解工作与生活的压力,老年人可以在体育活动中延年益寿。通过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增加人与人交流的机会,增进了解,减轻城市生活带来的紧张和压抑,使人们能够生活在比较悠闲、和谐的环境中。在这一层面上,体育成为社会生活中的润滑剂以及城市居民间非工作性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4.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降低医疗保健费用的功能。

在医疗保险制度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有的企事业单位由于资金紧张,不能满足职工的医疗需求而引发了矛盾和不满情绪,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企事业单位正常工作秩序,更增加了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我国将在2004年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如果我们能改革基层群众体育管理体制,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参加体育活动,必将极其有效地缓解我国医疗经费紧张的社会矛盾。

二、组织基层体育比赛的原则

1. 因地制宜原则

要依据本单位或社区的地理环境及实际条件等开展可行的体育活动。2. 因人而宜原则

了解本单位或社区的人员组成情况,例如:男女比例、年龄结构、生活习性等,并据此开展可行的体育活动。3.周到细致原则

从准备工作到活动中及活动后都要有一个设计方案。

4.小型多样原则

不是非常要进行大型活动才能体现工作的优劣,小而多样的体育活动更受欢迎。5.安全原则

不管组织什么样的体育运动活动,安全必须放在第一位,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

三、组织基层体育比赛的方法

1.提出可行性方案 考虑因素:(1)比赛意义(2)比赛项目(3)比赛时间

(4)参赛对象

(5)经费投入与来源:通常四种情况。一是经费包干,二是预算,三是参赛运动员自筹,四是赞助。

(5)裁判的聘请

(6)拟邀请嘉宾领导

2.制订竞赛通知

竞赛通知的主要内容要求简单明了。(1)说明举办的意义,(2)比赛时间,(3)注明举办单位,(4)组织委员会名单既可。组织委员会(简称:组委会)由主任、副主任、委员等组成

下设办事要构:办公、竞赛、宣传、接待、场地器材、安全、财务、医疗等。3.竞赛规程

竞赛规程的主要内容:(1)(2)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3)(4)(5)(6)(7)参加单位 竞赛日期与地点 竞赛分组 竞赛项目 参赛办法

包括:参赛条件、报名办法(8)(9)竞赛办法 计分办法 包括:依据什么规则、什么赛制、用什么器材、对运动员服装的要求等

例如:各项目前八名按9、7、6、5、4、3、2、1计分。(10)录取名次与奖励

包括个人名次录取方法、团体名次录取方法、奖励方法等。大型比赛通常录取并奖励前八名;小型比赛根据实际情况。(11)未尽事宜、另行通知。(12)附报名表 4.制订活动日程表

(1)开幕式:宣布开幕式开始、裁判员运动员入场、嘉宾或领导致辞、奏国歌升国旗(大型)、运动员代表宣誓、宣布活动开幕(组委会主任)、文艺表演(大型)

(2)比赛:比赛具体时间

(3)闭幕式:宣布闭幕式开始、运动员入场、宣布名次、发奖、宣布活动结束。

5.根据上述1~4制订《秩序册》 《秩序册》具体内容包括:(1)竞赛规程

(2)体育道德风尚奖评选方法(3)组织委员会名单

(4)仲裁委员名单及裁判员名单(5)大会活动日程(6)各代表队名单(7)竞赛日程表 制订具体的比赛时间(8)竞赛分组

四、常见体育项目规则及裁判法简介

1、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2)(3)(4)

2、分组:

主题: 主讲人: 示范: 重点了解: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 要求每位同学业余时间各看一场上述项目的比赛

4.论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色及课程设置 篇四

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茶文化的审美体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茶艺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茶馆应运而生,一些茶艺表演活动也十分受欢迎。许多高校为了适应市场发展需要,开设了茶艺课程,这些茶艺课程以茶文化为基础,融合了茶道、茶学、茶语等多个内容,为社会提供了许多茶专业人才。

1.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应具备的条件

1.1 完善的茶艺教学基地

茶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完善的茶艺教学基地是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具备了完善的茶艺教学基地,才能更好地开展茶艺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从中获得有效的知识。由于不同高校的实施条件不同,因此,对于茶艺教学基地的建设能力也参差不齐,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设茶艺教学基地。茶艺教学基地基本可以分为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校内基地主要是用来进行茶艺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校外基地主要是为学生提供一个实习场地,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实际操作环境中,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校内和校外基地的有机结合,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训练,以提升整体的茶艺课程教学效果。

1.2 良好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实践教学的主要践行者,具有引导和监督的作用。在整个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教师发挥着讲解和示范作用,要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茶艺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深厚的茶文化知识和思想内涵,对茶艺课程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要对茶艺课程内容有较强的体验,才能使茶艺课程更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由此,良好的师资队伍是茶节课程实践教学的基础和保证。

1.3 学生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态度

茶艺课程的主要对象是学生,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茶艺专业技能,使他们能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熟练地掌握茶艺本领和茶文化素养,因此,开展茶艺课程的前提是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学习态度。茶艺课程对学生的礼仪和茶文化知识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学生只有具备了基础的礼仪知识后才能更好地学习茶艺课程。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茶艺课程实践教学,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茶艺课程讲究学做一体,即学习和实践的互动教学,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态度,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进行操作,以提升专业技能,因此,专业的知识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对于茶艺课程实践教学有较大的影响。

2.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

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即针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而开设的实用型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行综合应用,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茶艺操作技能。茶艺课程实践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2.1 模拟教学法

模拟教学法是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最为常见的教学方法。通过模拟真实的茶艺馆环境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使学生能够在仿真的环境中学习茶艺操作技能,以提高茶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境安排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茶艺师或者是顾客,学生通过不同的角色扮演进行茶艺训练,亲身体验茶叶识别、泡茶、茶礼等各个环节,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最终提升学生个人的茶艺技能水平。

2.2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的核心是学生。项目教学法是指教师提供一个真实的茶艺实践项目,学生在项目中进行实践操作,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要对茶艺室的布局、菜叶采购、泡茶、茶礼以及服务等方面进行全程实践训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操作流程进行及时的指导,通过实践操作再讲解其中的内容和问题,通过这种实践中处理问题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了解实践中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及时进行讲解和解决,使茶艺课程更具有实践操作性,与茶艺工作的实际需求更贴近。

2.3 模块教学法

模块教学法是指将茶艺的整个活动过程分成若干个模块,其中包括茶叶识别、冲泡、茶礼等模块,每个模块都是整个茶艺过程的组成部分,不同的模块共同组成了茶艺活动整体。模块教学法是根据每个模块的内容和特点进行相应的茶艺专业训练,使学生对其中每个环节都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通过对每个环节的操作技能的掌握和训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加熟练和丰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强实践训练,掌握茶艺课程的知识点,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点进行实践操作,对于不熟悉的内容和问题进行积极的思考,并可以求助教师进行适当地引导和帮助,最终解决问题,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方式,对专业技能有一定了解和体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

2.4 实地考察教学法

茶艺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实地考察教学法既符合茶艺课程的内容,同时也是茶艺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到校外的茶馆、茶艺室等环境中进行参观学习,学生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实践操作,例如对茶室环境对茶艺的步骤等内容进行详细了解,以加深知识理解,提高实践能力。在进行实地考察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例如确定考察地点、对象、时间、目的等,并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及时做好联络工作,并在实地考察时,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和思考,提升茶艺课程的目的性和实效性,如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改正,以确保茶艺课程教学的准确性,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教学效率。

3.关于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的思考

3.1 综合性教学模式

公共管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综合技能的人才,学生不仅要有多学科的知识融合,同时也要对专业特点有所了解,尤其是对茶艺课程在公共管理专业中所占的比重要有所认识。茶艺课程作为公共管理专业中的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专业特性和实践性,因此,教师在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强调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而不是某一个动作或礼仪的反复训练。茶艺课程是一个综合的连贯性的课程,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对茶艺课程实践知识的思考,并通过综合性的强化训练,提高茶艺技能。在茶艺课程实践课程中,学生要通过对茶叶识别、冲泡、服务、礼仪等每个环节的学习训练,并将各个环节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整体,使茶艺课程实践教学更具有综合性和连贯性。

3.2 多样化的作业布置

茶艺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的领域较广泛,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对于学生来说,茶艺课程不仅仅是关于茶艺的课程,更是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具有广泛的知识交叉性,由于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艺课程包含的内容也十分广泛,茶叶和茶器具种类也较多,泡茶方式也较多样化,因此,学生在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有较丰富的学习和练习机会,在实践练习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体验感,能够从中获得更丰富的感悟,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釆取多样化的方式,不仅内容更加丰富,而且形式也可以灵活-些,这样不仅能针对不同学生特点,使他们得到个性化发展,同时也能够有效考核学生学习成绩,使他们能够对茶艺课程知识有更深入的掌握和运用,以提高个人的茶艺综合能力。

3.3 灵活的考核方式

茶艺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相比其它课程,茶艺课程的灵活性更强,更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运用,因此,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外,实践操作技能是茶艺课程的重中之重,是未来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基本技能,只有真正熟练地掌握茶艺技能,才能胜任茶艺工作,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人修养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在茶艺课程考核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考试成绩和作业进行考核,更要将考核重点放在实践操作技能的考核上,通过对实践技能的过程考核,增加其在综合考核中的比重,使学生对专业技能更加重视,以促进学生加强茶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以获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4.结束语

5.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论 篇五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论2007-02-02 21:55:0

4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论

财务管理专业是国家教育部于年将其作为一个本科专业而列入工商管理学科大类,它是由理财学更名而来的。目前有部分高校开设了本专业。由于近几年财务管理内、外环境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再加上该专业从试办到正式举办的时间较短,积累的经验也不多,其无论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上,还是专业教学体系的建立健全上,都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本文拟就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问题作些探讨,以就教于广大财务管理教育与实践工作同行。

一、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环境分析。

从中外财务管理的发展史中,可以总结出一条基本规律,即财务管理发展与创新的动力来自财务管理环境的变迁。为此,在科学定位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就必须首先分析财务管理学科发展所面临的环境状况。从宏观环境看,经济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与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等等。从微观环境来看,公司内部的机构重组;公司之间的购并与重组;虚拟公司的兴起等等。以上每一方面环境的变化都将对财务管理学科和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首先,经济全球化浪潮。在世纪可以预见的时期内,经济全球化将呈现出新特征:一是网络经济将带动电信、银行、保险和运输等全球服务市场继续扩张,已经形成了时间上相连,价格上联动的国际金融交易网,随着交易手段和方式的不断创新,其交易量将迅猛增长。

二是跨国公司已突破反垄断法约束,全球购并将涉及更多领域,规模将不断扩大,跨国公司规模和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又将使生产、营销、消费日益具有全球性。三是等多边国家组织、国际政策协调集团、非政府组织的国际网络和区域性经济组织,通过全球范围或区域内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安排,将在推动全球经济化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对财务管理有着直接影响的是金融全球化。而金融全球化对企业来说是一柄双刃剑。它使企业筹资、投资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但同时在金融全球化的背后又蕴藏着极大的风险。因此,如何寻求机遇,规避风险,是财务管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其次,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经济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对传统产业的高度渗透,全面提高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促进产业不断升级;二是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与

此同时,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呈多元化趋势,无形资产将成为企业投资决策的重点,人力资本所有者将成为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的主要参与者。对财务管理来说,知识经济改变了企业资源配置结构,使传统的以厂房、机器、资本为重要内容的资源配置结构改变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那么,对知识资本如何进行确认、计量和管理又将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第三,电子商务蓬勃发展。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传统的财务管理也演化到网络财务时代。网络财务最显著的特点是实时报告,企业可以进行在线管理。网络财务的前景是诱人的,它的运行涉及到资金、信息、货物、商业秘密等诸多方面的安全问题,如果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网络财务就是一句空话。

第四,企业的重新构建。从外在形式和历史演进看,企业的重新构建可分为三种形式,同时也是三个阶段:()世纪年代的公司内部重构;()世纪年代开

始的公司之间的购并与重组;()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出现的虚拟企业。以上的企业重构,对企业本身,甚至对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对财务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公司内部重构时,如何进行资产剥离;公司之间购并时,如何进行资本运作;跨国购并时,如何进行国际财务管理;而虚拟企业的财务管理更显得无章可循。

针对当前财务管理所面临的困境,为了更好地满足世纪财务管理发展的需要,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要以环境变迁为契机,不断进行创新。这个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理论基础要建立在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并重的基础上,既重视有形的物质资本管理,即传统的筹资、投资和利润分配,又重视无形的知识资本管理,即知识资本的取得、使用以及对知识资本的所有者进行企业剩余分配。()公司理财手段和方法要以网络财务为主,并将网络财务融入到企业资源规划()系统中。()要做到财务

风险管理与财务安全管理并重,风险投资管理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规避风险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财务制度要更加灵活多样。既要降低现代企业的管理成本,又要增强企业的亲和力。()财务评价体系要创新。一是进一步拓展传统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二是提高对知识资本等无形资产的财务评价比重。以上的财务管理创新要得以顺利的实现,必须将其纳入到现代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之中,通过教学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实施而逐步得到实现。

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本原则。

面对财务管理所处的环境结合其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确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笔者认为,应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第一,方向性。就是在确定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时,要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全面

发展,使学生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成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成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成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江泽民同志在清华大学周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语)

第二,前瞻性。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要有超前意识,不仅要适应现代经济管理的要求,更要瞄准未来经济管理发展之需要。不仅要适应我国经济管理的特点,同时也要符合国际经济管理之惯例。

第三,统一性。在确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做到五个统一,即: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统一,要与教育教学规律相统一,要与人才培养规律相统一,要与专业自身发展要求相统一,要体现通才与专才相统一。

第四,创新性。在确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一方面,确定过程及方法要创新;另一方面,所确定的目

标内涵也要充分体现创新精神的要求;同时,还要把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学生作为培养目标之根本。

第五,整体性。培养目标要充分考虑妥善处理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之间的关系,坚持德育为先,五育并举;要十分重视理论与实际的密切联系;要坚持人才培养标准与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要坚持知识与能力相结合;要坚持层次定位与职业定位相结合。

此外,在确定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还要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及国际化等原则。

三、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分析。

专业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思想及教育观念的综合体现,它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同时,培养模式的建立与运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等,无不依据培养目标而

确定。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予以分析:

(一)人才层次定位要求。目前大学本科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教育是中学教育的延续,本科大学生目前已逐步成为一般的专业人才,而不是精英人才。从目前我国五大专业教育层次(即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大学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分工来看,大学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并具有一定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与此相适应,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应为财务管理专门人才,而非传统定位的财务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二)职业岗位定位要求。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确定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职业定位是能在企业、事业、机关等相关单位从事实际工作和教学、研究工作的

高级专门人才。这种职业定位较为广泛,然而加入之后,对各类专业人才的知识层次、能力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大学本科期间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比较有限,实践经验也比较匮乏,难以满足高级专门人才的能力要求。因此,作为大学本科阶段培养的财务管理专门人才,主要应从事较为复杂的财务管理实务工作,而不是直接从事高级专门人才所从事的教学科研工作。这种职业定位,既可以避免不同层次人才之间相互抢饭碗,又可以避免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

(三)知识结构定位要求。虽然现代高等教育强调通才教育,但由于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客观存在,这就决定了教育领域中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同时也决定了所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专长,即通才专才。由于财务管理是对财务主体的筹资、投资、用资和收益分配等的管理,是一项专业性与技巧性都很强的业务管理活动,因此,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体现出财务管理

专业人才在复杂的财务环境中从事财务管理活动应具备的专业知识要求。财务管理专业应按照财务活动论来设置核心课程,即根据财务活动的筹资、投资、用资、分配等活动相应设置财务管理原理、筹资学、投资学、收益分配学、财务分析学、跨国公司财务管理以及非盈利组织财务管理等课程。

(四)素质能力定位要求。面对财务管理环境日趋复杂多变的现实状况,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重要了。从整体要求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必须具有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香港特区教育统筹局局长罗范淑芬女士认为,教育改革的目标,是着重个人本质的发展和发挥创意,需要发展九种能力,即,协作能力、批判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运用资讯科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创造力、运算能力及研习能力。具体地讲,其素质体系和能力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政治素质,是指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自觉的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共产主义信念的坚定程度和理解能力、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规的理解贯彻能力以及包括诚信在内的道德品质修养的提高能力。

()身心素质,是指应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包括先天身心素质和后天培养能力,后天培养能力又包括体育锻炼能力、情操陶冶能力、心理稳定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智能素质,它是认识能力的综合,表现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以及运用知识完成一定工作和开创未来的本领。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智能素质上。具体包括:①记忆能力。记忆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财务管理人员应有能力将有关方针、政策、制度、法规、准则以及各种标准牢记在心。②思考能力。

思考能力是指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本领。财务管理人员应有能力对会计等信息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并且能够不断地结合企业管理中的问题,对企业的人、财、物运行状况进行深入分析。③业务能力。是指在财务管理制度设计、财务管理和分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外语等方面的能力。④鉴别能力。是指能够根据有关法规和逻辑判断,区分正确与错误、真与假、是与非的能力。⑤表述能力。是指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财务管理人员应有能力简要、深入、准确地陈述财务管理事项、问题和观点,写作工作总结和财务分析报告等。⑥决策能力。指在关键时进行选择,以求得最佳效益的本领。财务管理人员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应具备经济预测、经济决策等经济管理的本领。⑦创新能力。指不断掌握新技术并运用实施的能力、敏锐的洞察力和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研究新技术的能力,还应具有不峡床莆窆芾砹煊虻囊馐逗湍芰Α()人文素

质,是指掌握人文知识程度和运用人文知识进行审美的能力。主要包括人文知识的学习掌握能力、人文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

()社会协作素质,是指与群体内的部门和其他人员以及与社会的协调合作能力。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精通经济业务的管理,而且还要能够很好地与同事、领导、职能部门以及工商、税务、金融机构、客户等有关人员和部门进行交往,以便能主动地、高效地开展工作。主要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高校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确定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富有创造性,对未来复杂多变的财务管理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应用型专

门人才。

以上的培养目标,包含以下几方面丰富的内涵:()从业务培养目标看,本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理财和金融等方面知识和能力。()从业务培养要求看,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财务、金融管理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财务、金融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问题的基本能力。()从职业岗位定位看,本专业的学生能在工商、金融证券企业、事业单位及国有资产管理、社会保险保障等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应用型专门人才。()从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来看,一是掌握管理学、经济学、财务与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二是掌握财务、金融管理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三是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金融管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四是熟悉我国有关财务、金融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以及有关的国际法规和国际惯例;五是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六是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特别要能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七是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追求新知识的热情和习惯,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调查研究能力,有职业迁移的智能基础,有持续发展的潜在能力;八是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四、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

为实现以上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必须建立健全现代教学体系,包括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构建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建立必要的实训设施,配备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改革人才质量评价体系,等等。

首先,努力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建立应体现层次型、结构性和系统性;应实现最佳组合,从而产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教学效

应;应立足于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优化上。从主要学科来看,主要有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从主要课程来看,主要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哲学、职业指导、职业道德、法学(含经济法)、美学、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外语、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数量分析方法、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税收实务、贸易实务、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学、成本管理学、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投资经济学、证券投资学、跨国公司财务、金融工程、项目评估、审计学和毕业设计,等等。

其次,着力构建现代人才培养模式。要以夯实基础、拓宽知识、强化能力、提高素质、发展个性、激发潜能为原则,构建以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知识教育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精神养成为突破口,坚持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坚持知识传授与技能

培养相结合的基础厚、口径宽、适应广、能力强、素质高这一人才培养模式。

上一篇:班会课旷课检讨书下一篇:基础护理学知识点辅导:锁骨下静脉穿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