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2024-12-09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8篇)

1.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篇一

附件1: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年鉴》编写规范

一、条目的选题原则及标准

(一)坚持全面、准确地反映情况。学院年鉴收载的资料,一是要真实,二是要全面,三是要注重选题及内容的更新。

要真实:《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年鉴》承担着记载学院历史资料和对外宣传的任务,必须事实准确,数据真实,要以资料的真实性来维护年鉴的权威。

要全面:年鉴作为记载学院一年事业发展的平台,内容上要全,覆盖面要宽,凡是我院在办学中的重要资料和重大事件都不能遗漏。

要注意选题内容的更新:介绍本部门材料时,在需要保持材料的相对稳定性外,同时突出反映新情况、新事物、新变化、新问题。对于相对稳定的选题,应变换取材角度,力求写出新意。

(二)选题的时间界定。《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年鉴》采用一年卷形式编辑出版,其所记述的资料,上限始于年初的1月1日,下限止于年末的12月31日。

二、条目的写作原则与文体、语体的运用

(一)条目的写作原则

1.开门见山,直陈其事。用平易朴实的语言,把事情讲清楚,不需按工作总结的程式去套,无需“穿靴”“套帽”,或铺垫过渡 -1-

和起承转合一类的词语。

2.用事实说话,寓观点于事实之中。用纪实的手法把事情发

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写清楚,寓观点于叙事之中,不须夹叙夹论。

3.突出重点,避虚就实。条目内容要着重反映实质性的东西,要着重介绍大事、要事、新事,写出深度,切忌内容空洞,罗列

过程,记流水帐,又要避免简单化,概念化。

4.简化文字,扩大信息容量。在能够准确表达意思的前提下,用最简洁,最精练的文字陈述其事实。

5.注意保持条目内容的连续性,体现事物发展的轨迹。相对

稳定的条目的基本资料,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数据应连续反映,不

能中断。

6.精心提炼标题。条目标题是条目内容的聚集点,也是读者

检索资料,获取信息的门户。条目标题要鲜明、准确、具体,不

要大而空,一个标题只能反映一个中心。

(二)条目文体和语体

1.条目采用记实性较强的说明文体和记叙文体写作。

说明文体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常用于介绍基本情况、综

述主要成就、披露存在问题、解说事物,阐明事理的条目。记叙

文体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常用于记述行业业绩、单一事物、景物、人物、会议和节庆活动的条目。

2.条目采用公报语体。力求准确、朴实、精炼、流畅,寓议

于记,措词平正,不随意褒贬;排除套话、空话、大话以及说教

式与华而不实的文句。

三、文字规范与书写格式

(一)称谓。年鉴一律使用第三人称撰稿,即各科室一般直

称“法学院”、“某某科室”,而不称“我院”、“我科室”。

人物一般直称其姓名,后面不加“同志”、“先生”等称谓,必要时可加职务或职称。

(二)时间表述。文稿中涉及的时间要写出准确的年、月、日,避免使用“今年”、“当前”、“最近”、“近年”等模糊不清的时间代词。同一条目中年份已有前提的,后面不必重复出现,可

用“年内”的提法,也可直接交代“某月”或“某月某日”。

(三)“条目书写(打印)格式,有如下要求:

Word文档,正文:宋体、小四号字、段落1.5倍行距

正文层次较多的,分层序码书写:第一档一、二、三……;

第二档

(一)、(二)、(三)……;第三档1.2.3.……;第四档

(1)(2)(3)……。组稿人落名置于文末右下方。

法学院

2009年12月10日

2.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篇二

关键词: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问题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办学形式之一, 丰富了高等教育的层次, 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满足了他们继续深造的需求。但是, 独立学院与普通公办高等学校相比, 社会认可度不高, 文凭受到用人单位歧视;与高等职业院校相比专业技能不突出, 因此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 这使得独立学院大学生有自身特殊的心理健康问题, 如自我定位不明确, 自信心较低等。本文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为例, 在分析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上, 针对目前独立学院已经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反思, 并进一步探索独立学院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以期对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1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现状

1.1 自卑心理

独立学院学生虽然也有积极向上的一面, 如他们关心时事, 思维活跃, 积极参加学校或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和社会实践, 但是和普通高校学生相比, 独立学院的大学生自卑心理尤为明显。独立学院自开办到现在虽然已经十几年的历史了, 但是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就业时仍遭到歧视。独立学院招生也一直存在这录取分数低、入学门槛低的现象,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就是我不如别人, 我的高考分数没办法读重点大学和普通大学, 只能读三本院校 (很多学生认为自己高考失利或填报志愿失误才进入了三本院校) 。因此一入校他们的心理上就伴随着深深的挫败感和自卑感。这种自卑感弥散在整体学生中, 弥散在学生的方方面面, 使得他们不敢去尝试, 不敢去创新, 不敢去挑战权威等。

1.2 学习引发的心理问题

(1) 学习动机不足或过强。部分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 认为父母会为自己安排工作, 自己只要拿到毕业证就可以。因此他们学习态度不认真, 学习目的不明确, 缺乏学习动机, 平时上课混日子, 考试得过且过。大学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似乎没有多大的意义, 只是用来消磨时间。他们的这种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的同学。

有些学生在高中学习成绩一直不错, 但在高考中发挥失利才到独立学院来求学, 这种学生在入学时就非常明确自己的求学目的——考研, 因此一刻都不放松自己。还有的学生觉得学校不够好, 就通过考各种证书来增加自己就业或升学时的筹码。励志考研和考证的这些学生整天泡在自习室里, 不参加学校的各种文娱活动。他们甚至认为学校的期末考试太简单, 即使在学校的期末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也不会给他们带来成就感。但是对于各种等级考试如果考不过的话则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打击, 让他们产生自我怀疑, 伴随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 极大地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2) 学习方法欠缺。大学的学习和高中的学习在学习方法等方面是有着很大差异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如果不能尽快调整心态, 改变高中的学习方法, 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大一学习基本上就会在混沌状态中度过。另外, 由于意志力较为薄弱、自我控制力较差, 不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他们把课余时间用在游戏聊天游玩上, 最后考试挂科后往往会出现焦虑、颓废等心理问题。

1.3 就业方面的焦虑心理

独立院校夹于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中间, 办学质量和教学资源比普通高校差, 专业针对性和实习经验又不如高等职业院校, 因此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就业中, 处于整体素质不如普通高校学生, 实际操作不如高职院校学生的尴尬境地。在实际的就业过程中经常遭到用人单位歧视, 争取不到公平竞争岗位的机会。

独立学院大学生入校就有的自卑感使得他们不敢与其他高校的大学生去竞争从而失掉工作机会。另外部分学生没有认真做好就业的各种准备, 没有认清形势, 对自己的定位不明确, 盲目从众等特点也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屡屡受挫。

因此整体而言, 独立学院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屡屡受挫、心力交瘁, 尤其面对父母的高教育投入和高期望, 更加担心无法应对未来的就业压力, 焦虑感上升。甚至有学生怀疑自己一无是处, 对生活和现实社会产生消极的态度, 产生自责心理, 甚至个别心理素质较差的大学生无法调节自己的焦虑情绪会萌发轻生的念头。

2 独立学院已采取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 我院也高度重视这个问题, 在过去的三年里积极引进专业人才, 并在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大力支持。我们以预防和发展为宗旨, 坚持宣传教育为主、治疗矫正为辅的工作模式, 扎扎实实地推进心理健康工作。

2.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起步阶段, 心理健康课是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手段, 因此我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首要工作就是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可以利用心理学知识来调节自己的身心健康。

2.2 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开设心理咨询室

我院自引进专业心理咨询师以来, 就设立了个体咨询室和团体辅导室, 在工作时间向我院学生免费开放, 为全院学生提供免费预约、咨询、回访等心理咨询服务。团体辅导室主要提供发展性小组辅导,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主题, 如“战胜自卑”、“做好自己的生涯规划”。在心理咨询室提供服务的心理咨询师以具有专业背景做过专业训练的专职心理咨询师为主, 同时配以具有专业资格的兼职心理咨询师, 形成了专兼职心理咨询师相结合的专业团队。

2.3 积极开展新生心理测评

据笔者了解, 武汉目前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独立院校都开展了新生入学心理测评的工作, 但是开展情况各有不同。就我院来说, 自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来, 于每年十月份开展新生心理测评, 在测评过程中通过发放心理知识宣传册的方式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测评结束后心理咨询中心会逐个约谈测试结果中需要关注的学生, 通过访谈的方式及时关注到有心理困扰的学生。

2.4 心理健康讲座、宣传与各种心理活动

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开展依赖于广大师生对于心理健康的接纳与了解。因此, 我院利用讲座、心理健康月活动的时机, 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常识, 向学生传达“心理问题就像感冒一样, 你可以寻求帮助”等理念, 淡化学生的“寻求心理帮助就是精神有问题”的羞耻感。除此之外, 还利用开展与心理咨询中心相关的活动, 向学生宣传心理咨询中心的功能、联系方式和地址等, 以便学生在需要时求助, 让心理咨询切实地帮到学生。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班级环境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我院还通过开展班级团体辅导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温暖氛围, 让班级成为学生的重要的支持系统。

2.5 与专业精神卫生机构建立对口合作关系

为了方便疑似精神病学生就医, 有效地帮助学生, 我校与武汉市第二精神病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心理咨询师可以邀请精神病院的专科医生来校会诊, 也可以建议学生及其家属到学校附近的医生临时出诊点去就诊。这种方式实现了学校与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无缝对接。精神医生给出的诊断、愈后预期及关于问题本身的解释等, 让学生及其家属能够更加清晰地明白学生的问题及所需治疗方案, 更易于他们接受专业的精神卫生机构的治疗。

3 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我院自心理健康工作开展以来, 在领导重视和全院师生的配合下, 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效。但是, 我们的工作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如四级心理健康网络尚不完善, 师生心理健康知识仍需加强, 心理健康工作中家长与学校脱节等。因此,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 其中也可以探索一些新的途径把心理健康工作做得更好。

3.1 建立健全心理健康网络与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建立由校心理咨询中心—院系心理负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长组成的四级心理健康网络, 各级人员之间保持密切的沟通与配合, 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干预和有效控制。将心理健康网络与危机干预体系衔接。心理健康网络中培训的心理辅导员、心理委员等人员具有一定的危机预防常识与辨别能力, 对于学生心理危机可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有效预防校园意外事件发生。此外还可以将心理健康网络与新生心理测评相结合, 完善学生的心理档案, 便于对有心理问题学生的筛查、干预、跟踪, 使得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更有针对性, 持续性。

3.2 加大课堂教学力度

利用课堂教学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已经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因此应该继续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 加大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力度。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实施: (1) 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设为必修课, 使得每个学生都能了解到最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 (2) 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设不同的选修课, 如针对大一学生的适应问题, 可以开设成长训练营, 大二的人际关系等困惑可以开设人际关系心理学, 大三大四可以开设职业规划等, 以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 (3) 心理学渗入其他学科课堂。心理健康教育教会学生的不仅是知识, 更是一种调节能力, 与其他学科的最终教学目的是一致的, 都是为了培养身心健康的社会建设者,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和各门学科相结合, 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注重提高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

3.3 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构建同伴支持系统

笔者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社会支持系统在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上起到了很好的缓解、瓦解作用。有强大的支持系统学生在遇到刺激事件时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会远远低于没有社会支持系统或者社会支持系统薄弱的学生。在学校中, 班级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单位, 班级凝聚力的增强, 班级同学之间互帮互爱的氛围的浓厚, 可以让班级中的同学在遇到问题时有人可以倾诉, 有人可以帮忙。同学的帮忙与陪伴构成了心理层面强大的支持力量, 这可以大大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3.4 联合其他独立学院, 整合心理咨询师资源, 开通咨询热线

目前武汉几乎所有的独立学院都已经开设了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 但是据了解, 一般独立学院的心理咨询师只有1~2名, 所有求助学生都由这一个或两个咨询师提供服务。实际咨询中每名咨询师有自己的理论取向, 有自己擅长解决的问题, 即一位咨询师并不能解决所有类型的问题, 由于这种局限性, 来求助的学生就不一定都可以获得及时满意的服务。

针对上述情况, 武汉各独立学院之间可以整合本校和外校的心理咨询师资源, 区分咨询师的咨询特长, 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求助问题跨校选择自己最匹配的咨询师, 从而有效地解决自己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开通心理咨询热线, 由各独立院校的心理咨询师轮流值班的方式, 方便各独立院校大学生咨询。

3.5 大力发展同伴 (朋辈) 辅导

根据尹洁, 郑晓边的调查 (《独立学院学生寻求心理辅导状况的调查与思考——基于衡阳师范学院南岳学院在校生的调查报告》) , 独立学院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多采取自我调整或向同伴求助的方式, 他们对开展同伴辅导的愿望较为强烈。朋辈心理辅导是年龄相当的人运用心理学方法对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由于提供帮助的人和来访者的年龄相当, 价值观、生活理念、关注的问题相近, 使得他们更容易建立亲近的咨访关系, 及时有效地帮助到有困扰的学生。而且朋辈辅导者就在学生中间, 辅导者能及时地发现存在于同学身上的心理问题, 也使得有求助愿望的同学更易获得和接受心理帮助。朋辈辅导是心理咨询室很好的补充形式, 因此我们应大力发展朋辈辅导, 培养培训一批朋辈辅导员来满足大学生的求助需求。

参考文献

[1]连鹏, 金洁, 李东雪.独立学院学生心理问题调查与分析.中国农业教育, 2008.6:46-49.

[2]毕红升.独立学院学生教育面临的心理问题与对策探讨.理工高教研究, 2005.6 (3) :131-132.

[3]朱翠英, 高志强, 周贤君.独立学院学生心理问题及其疏导策略.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4 (2) :70-72.

[4]尹洁, 郑晓边.独立学院学生寻求心理辅导状况的调查与思考——基于衡阳师范学院南岳学院在校生的调查报告.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4 (2) :175-176.

3.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篇三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科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上世纪五十年代钱端升、吴恩裕、楼邦颜、杜汝楫等老一辈政治学家先后在此任教,为学校政治学学科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八十年代在杜汝楫、云光、徐理明、李殿勋、王桂厚等学者的努力下,在全国较早地恢复政治学科,1983年获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组建政治系,先后设置政治学、行政管理本科专业。1998年政治学理论学科被评为司法部重点学科。

目前学院已成为国内政治学、国际关系与公共管理学科的一方重镇。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多层次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格局。拥有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两个博士点,政治学硕士一级学科授予权。拥有政治学、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和国际政治本科专业;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科学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公共管理(MPA)硕士点;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科博士后招收权。现在校本科生860余人,硕士生159人,博士生37人,在站博士后2人,MPA专业硕士生72人。

学院下设政治学研究所、行政管理研究所、国际政治研究所和公共管理教研室四个教研实体;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47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1人、教授17人,12位教师具有海外教育背景。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学科经过多年积累,在中外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公共治理与政府改革、全球化与全球问题、东亚安全与地区合作等领域形成自己的研究特色,并取得可观的研究成果。2001年以来,学院教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一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一项,“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项目一项,国家精品课程一门,与福特基金会、欧盟、全球环境研究所国际合作项目三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国际问题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等著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0余部(含合著),两项科研成果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主要专家学者有:

石亚军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行政管理学与政府改革。

张桂琳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

蔡拓教授,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全球化与全球问题、政治学理论。

丛日云教授,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政治思想史、政治文化与公民文化。

朱维究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行政法学与公共行政。

孙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日本政治外交、亚太政治与国际关系。

潘小娟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比较政治制度、公共行政与社区治理。

杨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

刘俊生教授,行政管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共行政、公务员制度与比较人事制度。

屈超立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政治制度史。

林存光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哲学。

学院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府学路27号

邮政编码:102249

电话和传真:86-10-58909391

4.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法学专业 篇四

(法院)教学实习基地

法学是应用型学科,实践教学是法学教育的重要环节,与理论教学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法政学院按照中国海洋大学本科实习指导书要求,全面落实毕业实习工作,与临沂市罗庄区司法局、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签署实习基地协议书和挂牌,共同建设培养高级应用型法律人才实习基地,实现毕业实习目的,也实现高校和司法部门的沟通与交流以及共同培养现代法律人的目标。

一、实习基地基本情况

法政学院以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法院为中心,在全市法院系统开展本科教学实习活动,另外还在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和临沂市罗庄区司法局建立实习基地。目前已经在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青岛市市北区人民法院、青岛市崂山区人民法院、青岛市李沧区人民法院等单位开展实习活动。

(一)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法院

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法院地处青岛市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流的中心,辖区面积30.11平方公里,人口40余万,全区辖14个街道办事处。市南区法院现有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员158人,全院人员在院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与时俱进,顺利完成社会和法律赋予的各项审判任务。近年来,市南区人民法院先后被最高人 1

民法院荣记集体一等功;被山东省委政法委授予“全省政法系统创人民满意活动先进单位”;被青岛市委、市政府评为“政法系统争创全国一流工作先进单位”,同时还是全省法院系统先进法院和全省行政审判先进法院、全省少年审判工作先进集体。多年来,市南法院结合实际,并经过大量的理论调研,先后推出了“责任法官”、“简繁分流”、“审判流程管理”、“大民事格局”、“小额欠债法庭”“部分执行案件实行暂缓立案”、“实行债权凭证制度”、“悬赏公告”及在少年审判中实行“人格调查”制度等系列改革方案,有力地推进了市南法院的审判工作,大大丰富了基层法院的改革经验,也为上级法院的司法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市南法院的改革先后被中央及省、市各大媒体报道,赢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

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下辖9个基层法院,共有派出法庭28个,全市法院共有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1000余名,其中中级法院200余名。全市法院每年共受理刑事、民事、行政和执行案件5万余件,其中中级法院每年受理近1.5万件。聊城中院现有内设机构19个,主要业务部门有,2个刑庭,5个民庭,行政庭、审判监督庭、立案庭执行局各1个,受理聊城行政辖区内的刑事、民事、行政和执行案件。近年来,聊城法院在市委领导、人大监督,市政府、政协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及上级法院的指导下,坚持为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服务的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以争创一流为奋斗目标,围绕“公正与效率”主题,不断强化广大干警的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树立司

法品牌观念,严格依法办事,讲求工作艺术,追求最佳效果,大力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法院改革,强化内外监督机制,规范法院内部管理,审判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保障了我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为我市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得到了上级机关的肯定,受到了人民群众的赞誉。

(三)临沂市罗庄区司法局

临沂市罗庄区司法局有办公室、基层管理科、宣传教育科、“148”指挥中心、法律援助中心、司法所、公证处等机构组成,负责制定全区法制宣传教育和普及法律常识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监督律师、法律顾问和法律援助工作,指导监督公证机构及公证业务活动,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负责主管业务范围的行政应诉、复议、听证工作,还参与地方涉法规性文件的研究拟制工作,负责司法行政系统外事工作及对涉港澳台法律服务的联络工作。

二、实习目的和活动内容

法学本科专业实习是对学生法学理论和技能进行基本培训的实践环节。学生通过实习把法学专业基础知识和司法实践结合起来,巩固专业理论教学的效果,培养学生调查、研究、观察问题的能力。专业实习作为学生写作毕业论文和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前的必要环节,既能帮助学生确立论文选题,又能促使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使之从职业道德到专业知识得到全面培养锻炼,更能适应社会要求。

学生通过实习,可以了解我国司法的实际情况,了解从事法律工

作的人员基本素质结构,学会法律思维与工作方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运用法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专业技能。

具体要求:

(1)了解立案受理前的工作;

(2)了解庭审前的准备工作;

(3)至少旁听一个民事案件、一个刑事案件或一个行政案件的审判过程。并在法院的安排指导下,参与庭审的准备、组织、庭审笔录的制作等方面的工作。了解开庭、庭审调查、法庭辩论、评议、宣判等程序阶段中的具体工作;

(4)了解执行程序中的具体工作;

(5)学习和掌握法院所使用的各类法律文书的写作要求、格式和写作技巧。

(6)在符合保密原则的前提下,参与具体案件的分析、讨论和评议工作。

三、实习的管理制度、实习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学院和实习单位的各项制度及有关管理规定。、遵守实习单位作息与考勤制度,不得无故迟到、早退或缺勤。3、节假日应服从实习单位统一安排。、请病假应有医院开具的疾病诊断证明书和病假单。、实习期间一般不准请事假,如有特殊情况必须请假者,必须通过指导教师报系主任经院党总支同意,假满必须办理销假手续。、无故不参加实习;在实习工作时间未请假或请假未批准而离开实习单位办理私事;或请假后无故超假;或未履行规定的请假、续假手续,一律按旷课处理。

四、特色项目

(一)共同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

法学是应用型学科,实践教学是法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毕业实习是法学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院与实习单位经过多年的合作达成共识,即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共同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的应用型法律人才。

(二)健全的实习制度

1、期中检查制度

(1)学院实习领导小组和导师分批前往实习基地了解学生实习情况,进一步掌握实习情况和改进实习工作;

(2)抽查实习考勤记录;

(3)学院向实习导师、学生反馈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4)督促指导老师和组长加强管理、服务实习生实习。

2、信息反馈制度

(1)不定期汇报:小组组长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应及时向指导老师报告,指导老师应做好记录并及时解决;无法解决的,向学工办报告。

(2)定期汇报:小组长每周五下午向学工办汇报本周的实习情况,学工办应做好记录。

3、请假制度

学生在实习期间请假的,需经小组长、指导老师、实习导师、学工办同意,方可请假。

(三)完备的实习档案

学生毕业实习结束,我院相关人员整理归档实习材料。如实习计划书、实习鉴定表、实习记录、实习报告、个人实习总结等有关实习材料。

五、学生实习成果集萃

1、实习记录:学生自进入实习单位之日起到离开之日止,每周记写实习记录,记录本周活动的主要内容、思想认识和业务方面的点滴体会和感受。

2、实习报告:实习报告内容包括实习概况,思想收获,业务收获(对典型案例作评析)等部分,报告内容充实、具体,结构严谨,文理通顺,书写工整。

3、个人实习总结:个人实习总结由实习学生全面总结实习期间的收获、感想、思考,要求书写真实、具体,有启发性。

5.宁波大学法学院 篇五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民事法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的和要求

民事法学是法学专业的基础性课程,通过民事法学考试,了解考生对民事法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法律的学习程度和深度,掌握考生运用民事法基本理论和知识分析民事法律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基本内容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民法(含民事法基本理论、物权法、债法、合同法、人格权法)、知识产权法、民事诉讼法、民事法立法的最新动态和研究热点、焦点问题。

三、考试方式

闭卷

四、主要参考教材

1.《民法》,王利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知识产权法》,刘春田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民事诉讼法》,江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五、考试题型

1.概念辨析题2.论述题3.法条评析题4.案例分析题

六、考试知识点

民法

掌握要点:

1.民法学概述

2.民事法律关系

3.民事主体—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4.民事法律行为与代理

5.时效

6.人身权概述

7.人格权类型与保护

8.权利的行使

9.物权法总则—物权法概述与物权法原则

10.物权客体与物权效力

11.物权的变动

12.所有权制度

13.共有与建筑物区分所有

14.用益物权概述

15.各种用益物权

16.担保物权概述

17.抵押权

18.质权

19.留置

20.占有

知识产权

掌握要点:

1.知识产权与知识产权法

2.著作权概述

3.著作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

4.著作权的利用与限制

5.著作权的保护

6.专利权概述

7.专利权的客体

8.授予专利权条件

9.专利权的取得

10.专利权的内容与限制

11.专利许可证贸易

12.专利权的保护

13.商标与商标权概述

14.商标注册

15.注册商标的续展、转让、使用许可和商标管理

16.商标权的保护

17.反不正当竞争

18.其他知识产权

民事诉讼法

掌握要点:

1.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

2.民事诉讼法律关系

3.诉权与诉

4.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5.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

6.民事案件的主管与管辖

7.诉讼参加人

8.民事诉讼证据

9.法院调解

10.诉讼保障制度

11.期间、送达和诉讼费用

12.普通程序

13.简易程序

14.二审程序

15.审判监督程序

16.特殊程序

7.执行程序

18.涉外民事诉讼程序

6.吉林大学法学院概况 篇六

一、学科的历史与现状

吉林大学法学理论学科创建于1952年,是国内第一批法学理论专业硕士点之一,是北京地区之外的第一个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点。2000年,以法学理论学科为基础成立的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获教育部批准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国内法学理论领域唯一的重点研究基地。2002年,法学理论学科经教育部批准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并被纳入“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计划。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和法学院于2003年被人事部批准成为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目前,本学科联合政治学理论、法律经济学等学科正在申报并有望成为“985”工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本学科培养出一批在学术界声誉卓著的法学家,现任我校党委书记张文显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教授、原国家法官学院院长、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院长郑成良教授,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本学科也培养出一批在实务界成绩突出的社会精英,如荣获“全国十大杰出律师”称号的王俊峰律师。本学科培养出来的一批优秀年轻学者执教于吉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名牌高校,担负着所在高校法学理论教学和科研的重任。

本学科已经形成一支梯队结构合理、富有合作精神、实力雄厚的学术团队。本学科共有教师24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助教8人。其中,有博士学位的共10人;已获硕士学位、正在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11人;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2人,中国“杰出中青年法学家”提名奖获得者2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获得者2人,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获得者1人。本学科的学科带头人有张文显教授、邓正来教授、姚建宗教授、马新福教授、霍存福教授、崔卓兰教授、赵新华教授、徐卫东教授等。其中,张文显教授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法学学科议组成员、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国际法律哲学与社会哲学协会执委、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首席专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法学学科组委员(召集人)等重要学术职务。邓正来教授是海内外著名学者。据南京大学主办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统计,近三年邓正来教授的专著、译著、论文被引用次数总计942篇次,引用率在法学界排名第一。本学科现有教师绝大部分是50岁以下的中青年学术骨干,一批35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已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崭露头角。

本学科已形成了法理学、西方法哲学、法律社会学、法律文化学、法律经济学、人权理论与人权法、比较法学、部门法哲学、立法学、司法学等10个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其中,前五个研究方向始终站在学科前沿,在国内具有明显的学术特色和优势:(1)法理学。学术带头人为张文显教授、姚建宗教授。本方向近20年多来一直居于国内学术发展的最前沿,始终是我国法学理论发展的引领者和推动者,提出并论证了许多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原创性的学术理论观点。(2)西方法哲学。学术带头人为邓正来教授。本方向是国内高校同类研究方向中起步较早、影响最大的两个单位之一,在推动国内法学界对本领域的研究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就。(3)法律社会学。学术带头人为马新福教授。本方向在国内起步较早,并以理论法社会学研究和法律发展研究为基本特色。(4)法律文化学。学术带头人为霍存福教授。本方向以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为重点,并引入文化学、语言学、符号学和社会学等的理论与方法,实现了从单纯的历史研究范式向综合的多维视角研究范式的转换。(5)法律经济学。学术带头人为张文显教授、徐卫东教授。本方向在国内发展较早,在法律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经济与法制创新、现代企业制度的法理研究走在国内前列。

二、科学研究情况

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和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本学科点通过承担和组织重大科研项目,产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推动了中国法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近五年内,本学科教师共取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4项,获得科研经费502万元。其中,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特别委托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2项,即“知识经济与法制创新”、“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法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青年项目6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项,司法部重点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4项。

近五年内,本学科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264篇,其中在CSSCI检索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15篇,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权威性信息期刊转载、摘要68篇。在商务印书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法律出版社等权威出版社出版教材、著作、译著55部。其中,代表性的教材有:国家“九五”、“十五”规划教材《法理学》、全国研究生教学用书《马克思主义法理学》、全国党校系统教材《法理学》、司法部规划教材《法理学》、高等学校非法学专业教材《法学概论》等。代表性著作有:《法哲学范畴研究》、《规则·秩序·无知》、《法律之内的正义》、《权力场》、《法治的生态环境》、《哈耶克法律哲学的研究》。代表性的译著有:《自由秩序原理》、《哈耶克文集》、《法律史解释》、《法理学》、《比较法的力量与弱点》。近三年,本学科教师的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7项。

近五年来,本学科教师在法学基本范畴、法哲学研究范式、现代法律精神、权利与义务、西方法哲学、法律社会学等已经形成明显优势和特色的研究领域深入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了新的成就。同时站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前沿,积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诸如新型权利研究,法律全球化研究、政治文明与法治研究、司法改革与法律职业共同体、知识经济与法律发展研究、部门法哲学研究等。以部门法哲学研究为例,我们在法学界较早提出部门法哲学研究计划。三年来,我们和部门法学者联合开展了部门法哲学(即部门法中的哲学和方法)研究,包括财产法中的哲学问题、合同法中的哲学问题、知识产权法中的哲学问题、侵权法中的哲学问题、刑法中的哲学问题、程序法中的哲学问题、国际法中的哲学问题等。

三、研究生培养情况

本学科点从2001年起实施人才培养的“511工程”,即在5年之内培养100名硕士研究生和100名博士研究生,其中10%的硕士生和10%的博士生以其创新的学术意识、坚实的理论基础、开放的研究视野、严谨的学术品格而在10年之内成为中国法学理论新生代的代表人物。围绕这一目标,我们积极进行研究生教学改革,推进研究生培养制度化,探索研究生教学新形式,开发创新型课程,调动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张文显教授等四人完成的“法学理论专业研究生教学改革”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加强制度建设。法学理论专业研究生指导小组依照国家以及学校的有关规定,参照其他学校的相关经验,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如《法学理论专业博士生培养方案》、《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有关事项》、《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有关事项》、《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体例》、《关于法学理论前沿论坛的若干规定》、《吉大金杜法理学研究生奖学金章程》等。这些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法学理论专业研究生教学和培养各个环节的规范化、制度化。

2、探索教学新形式。我们积极探索研究生教学的新形式,创造了“生活中的法理论坛”、“法学理论博士前沿论坛”、“小南湖读书小组”等融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教学形式。从2002年12月份开始,我们策划并举办“生活中的法理论坛”。论坛的宗旨是“由生活揭示法理,以法理透视生活”。目前已经成功组织了32次生活中的法理论坛。从2000年级博士生开始,我们每年组织博士研究生开展“法学理论博士前沿论坛”。论坛完全国际学术的标准和程序进行,每个论题由校内外著名学者或学术带头人主持,由一名博士生担任主报告人,一名博士生担任主评论人,之后与会师生自由发言。论坛的宗旨是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质、时代气质、创新精神、论辩能力、写作技巧、并善于交流的法学理论人才。从2003级博士生开始,我们每年在一年级博士生中成立小南湖读书小组,由邓正来教授指导博士生读书。读书小组的基本活动为共同研读经典和重要的著作,并就相关主题展开讨论。这些教学活动的开展,大大地激发了研究生读书、讨论和研究的热情,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氛围。而且,这些教学活动的成果已经或即将整理出版,已经出版的成果有《法学理论前沿论坛》(一卷)、《法学理论前沿论坛》(二卷)。

3、开发创新型课程。目前,我们已经成功推出部门法哲学、原典精读两门在国内具有首创意义的创新型课程。部门法哲学课程是由张文显教授倡议设立,主要以法律硕士和高年级本科生为对象的新课程。该课程的宗旨在于消解法哲学与部门法学的人为障碍,消除法哲学与部门法学互相脱节的现象,推动法哲学与部门法学的密切结合。原典精读课程是由邓正来教授创设和主讲,以阅读和翻译英文原版著作为主要内容的新课程。授课方式是由主讲人带领同学们对照英文著作逐字逐句翻译和阅读,力求通过翻译达到准确把握经典著作的目的。这两门新课程深受广大研究生和本科生同学的喜爱,许多非法律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来听课。

4、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我们在扩大研究生招生数量的同时,注重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近三年,本专业共招收88名硕士研究生和112名博士研究生,包括日本、越南、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研究生,有44名硕士研究生和29名博士研究生毕业。其中,有2名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被评为吉林省优秀博士论文,并被推荐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候选论文。近三年,本专业研究生在《中国法学》、《中外法学》、《法学家》等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2003年,有4名博士生的论文入选全国首届博士生论坛,3名博士生在论坛上报告论文,受到组委会的高度评价。

四、教学科研条件

法学理论学科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理论法学研究中心为依托,利用国家重点学科建设经费、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经费以及学校提供的建设经费和条件,积极改善法学理论学科的教学科研条件,已经形成国内一流的教学科研环境。

1、拥有独立的科研用房。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拥有670平方米的科研和办公用房,包括八个研究所、图书馆、网站工作室、《法制与社会发展》编辑部、研究生微机房、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等。

2、拥有独立的学术期刊。从2004年起,原由法学院和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法制与社会发展》杂志改为理论法学刊物,由理论法学研究中心独立承办。

3、拥有独立的图书馆。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利用教育部、学校的图书资料经费每年订购110余种中外学术期刊,购置2万册左右图书,已经建立了一个具有较大规模、并且定期更新的理论法学专门图书馆。同时,自行开发建设了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图书网(http://elb.legaltheory.com.cn),收录了中心图书馆所有图书资料,实现了图书查询、借阅和管理的网络化。

4、开发建设学科专业网站。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创办的学科网站“中国理论法学研究信息网(http://)。该网站由邓正来教授主持,融教学和研讨于一体,目前已成为法学领域点击率最高、国内外影响较大的个人学术网站。

9、编辑出版《中国法学精粹系列丛书》。该丛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每年8-10卷,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快捷、丰富的信息资源。

10.设立研究生奖学金。由社会捐助,中心设立了法理学研究生奖学金。该奖学金分奖励项目和研究项目两类,每年评选一次,有力地调动了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发表科研成果的积极性。

11.设有研究生微机房。研究生微机房配有20多台可以上网的先进电脑。微机房免费向研究生开放,并且免费上网,极大地便利了研究生上网查询资料,了解信息。

12.实行研究生助管、助研制度。中心面向研究生招聘学术助理、刊物编辑、网站编辑、信息采集员、图书管理员,使研究生既能得到学术上和管理上的锻炼,也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

13.资助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中心鼓励研究生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凡能够撰写优秀论文参加学术会议者,由中心支付参加会议的全部费用。

14.举办当代法学名家讲座和海外学者讲座。从2001年至今,已经举办45场当代法学名家讲座,孙国华、李步云、江平、郭道晖、李龙、公丕祥、朱苏力、周旺生等国内法学名家应邀到吉林大学做讲座。当代法学名家讲座已经成为国内法学界的知名品牌。已经举办20场海外学者讲座,牛津大学哈里斯教授、德国明斯特大学的格罗斯菲尔德教授、英国伦敦经济学院莫菲教授等10多位海外著名学者应邀来吉林大学讲学。

15.举办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近几年,中心单独或合作举办的大型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有:北欧-中国国际人权法学术研讨会(2001.08)、中国法治之路与法律职业共同体学术研讨会(2002.07)、司法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2003.08)、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法学学术研讨会(2004.01)、政治文明与中国现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04.06)、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国际研讨会(2004.07)。

16.国际学术交流频繁。近三年,本学科教师等多次出国、出境参加国际会议、学术访问,特别是一批年轻教师曾多次出国从事研究或参加会议。例如,孙世彦副教授先后应邀到瑞典伦德大学瓦伦堡人权和人道法研究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挪威奥斯陆大学人权研究所做项目研究或访问学者,黄文艺副教授先后参加了国际法律哲学与社会哲学协会第21届世界大会(瑞典)、中国—欧盟人权对话讨论会(意大利)、第五届东亚法哲学大会(日本)。

五、国内所处的地位

与国内兄弟院校的相同学科比较,本学科在相当多的方面处于领先水平。这主要体现:

1、在科学研究上,本学科在法学基本范畴、现代法律精神、权利义务理论、现代西方法哲学等研究领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2、在研究生专业水平上,根据《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的评估,吉林大学法学理论专业连续三年在国内同类研究生专业中排名第一。

3、在教材建设方面,张文显教授主持编写多部国家级或全国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法理学教材,这些教材被全国法律院校普遍采用。

4、在论著引用率上,邓正来教授近三年的论著引用率在法学界排名第一,张文显教授近三年的论著引用率也在法学界位居前列。

5、在科研项目上,本学科是唯一连续四个“五年计划”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的学科点,并连续三个“五年计划”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法学部分)的调研、咨询和课题指南设计。

6、在教学成果上,本学科点承担的“法理学”课程被确定为首届国家精品课程,姚建宗教授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

7、在教学科研条件上,本学科拥有全国最好的教学科研设施和条件。

吉林大学(前身为东北人民大学)法学教育和研究始自1948年。改革开放以来,吉林大学法学教育和研究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1988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吉林大学法律系改建为吉林大学法学院。经过60多年的发展和奋斗,吉林大学法学院已经成为我国法学教育的重镇和法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是我国著名的法学院之一,现任院长由姚建宗教授担任。

法学院重视师资队伍的培养和结构优化,经过不懈努力,形成了一支高水平、高学历、学科配置齐全的师资队伍。法学院现有专职教师99名,其中教授34名(含博士生导师31名)、副教授27名、讲师37名、助教1名。专职教师已取得博士学位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占教师总数的96%。目前法学院教师的平均年龄在 37岁以下,是一支富有朝气和创新精神的教学队伍。年长的教授老骥伏枥,树法学院的学术风范;中年教师学术有成,继往开来,成为法学院的教学与科研的中流砥柱;青年教师勤学不辍,慎思明辨,昭示着法学院发展的未来。著名法学家张文显教授现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院长姚建宗教授为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学院现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风建设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首席专家(召集人)1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1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获中国法学会“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奖1人、提名奖2人。

法学院一贯重视教学质量,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教师开设新课,更新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增加教学魅力。在学科设置、课程体系调整、强化教学管理等方面下大气力。根据教育部拓宽专业口径、培养通才的精神,我院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的法学人才为目标,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为了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我院扩大了选修课范围,鼓励跨学科、跨专业选课。为提高高职教师为本科生的开课率,学院建立了高职教师授课责任制。同时,学院实行院领导担任本科生班主任制、优秀的年轻教师担任大学生导师制,在专业方面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法学院现已形成本科生(包括在校本科生、函授生和自考生)、硕士研究生(包括法学硕士研究生、法律硕士研究生、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和博士研究生三个互相衔接、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法学院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项、二等奖二项,省部级教学奖数项。法理学和商法学已经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法学院坚持教学和科研并重,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教学服务,积极采取措施改善科研条件,营造学术氛围,加强梯队建设,形成了一支学术功底深厚、创新精神显著、科研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1980年以来,法学院教师公开出版学术著作、教材40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00余篇,其中70多部著作、教材和近300篇论文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和校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很多著作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1985年以来,法学院教师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近四百项。其中,张文显教授连续五个“五年计划”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大课题,连续三个“五年计划”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中法学部分的规划工作;《中国商法系列》专著在1994年推出,1996年修订第二版,首开中国全面、系统研究商法之先河,等等。这些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产生了重大的学术价值并发挥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学院科研成果丰硕,科研实力雄厚。近五年以来,学院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20多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数十项、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研究各类项目20多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项,司法部项目20多项,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 20项,吉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5项。公开出版学术著作、教材近200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0多项。

法学院学科专业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已具有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设有法学理论、刑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国际法学、法律史学共7个博士点及联办自设法政治学和法经济学两个博士点。在二级学科中设有法学理论、法律史学、宪法与行政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军事法学10个法学硕士招生专业及1个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其范围涵盖全部二级学科。其中法学理论和刑法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其科研实力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法学理论学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创新精神为学术生命线,与时俱进地进行观念、方法和理论的变革与创新,成为中国法学理论体系重构、法学观念更新和法学方法变革的旗手。该学科先后开展了“法学基本范畴”、“现代法的精神”、“知识经济与法制创新”等重大课题研究,先后提出了“以权利和义务为基本范畴重构中国法学理论体系”、“以现代法的精神为核心推动中国法律制度创新”、“以权利本位为范式实现当代中国法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以法学学术前沿和法治实践前沿为目标,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等理论主张。这些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前沿问题的研究,对我国30年来整个法学理论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刑法学科综合实力多年来稳居国内同学科前列。刑法学科秉承甘雨霈教授、何鹏教授、高格教授等老一辈刑法学家传承下来的学术传统,以服务于法治实践为根本宗旨,追求创新,力求观念、理论和方法上的与时俱进,在犯罪构成理论、罪刑法定原则的实现、刑事司法和立法解释、人权与国际刑法、国际刑事法院、刑事诉讼价值、结构及法律事实、刑法哲学、刑民交叉问题等领域的研究特色鲜明。近年来,本学科点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发表了一系列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著作及论文,科研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奖励。该学科长期以来对中国刑法学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高层次的理论研究与教学人才、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人才。民商法学为吉林省重点学科,科研实力日益增强,其在国内的学术地位引人瞩目,是学校和院重点支持的学科。宪法学与行政法学、经济法学、法律史学、国际法学也是学院颇具发展潜力和特色的优势学科。

法学院注重开展丰富多样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举办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研讨班。近年来,还举办多种形式的法学名家讲座,每年邀请二、三十位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法学院讲学,在国内外法学界产生重要影响。法学院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日本、韩国等国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的著名大学或研究机构以及国内各大法律院系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学术合作关系。法学院每年有十余名教师到国外、境外访问、进修、讲学和参加学术会议,每年邀请或接待数十名国外、境外学者、律师和政府官员。近年来,又实施开放办学战略,加大与境外学校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法学院注重教学科研条件的改善,努力创建全国一流的法学教学科研基地。我院拥有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并且不断更新的中外文法学图书资料。目前,法学院图书馆收藏中文图书40000余册,英文图书9000余册,日文图书7000余册。馆藏期刊8000余册,研究生论文7000余册;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图书馆收藏中文图书35000册,外文图书2900册,外文缩微胶片5400余张;法学校友图书馆收藏中文图书共25000册。学院投入数百万资金,建立了技术先进、设施一流的模拟法庭和多媒体教室,为实验、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建立了全国唯一的法学理论学术网站——“中国理论法学研究信息网”(http://),该网站在2006年被评为全国高校十佳学术网站,目前已经将1978年以来的理论法学论文录入数据库,并准备将1900年以来公开出版的理论法学著作、论文尽可能收集录入数据库。法学院是全国法学院中唯一承办两种法学期刊的单位。目前,法学院独立承办《当代法学》,与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承办的《法制与社会发展》杂志都为中文社会科学SSCLI来源期刊。同时,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承办《法理学论丛》、《生活中的法理》、《法律思想的律动》、《部门法哲学》等系列出版物,为教师和学生发表优秀的学术论文提供了园地。

吉林大学法学院今日的辉煌业绩是几代人自强不息、励精图治,共同奋斗的成果。今日的硕果也将激励法学院今后更加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再创佳绩。

吉林大学法学院是培养优秀法律人才的沃土!

7.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 篇七

一、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精神

中国大学发展须建立在现代大学制度基本精神基础之上, 试点学院改革同样要以其基本精神为依据。 现代大学制度具有如下基本精神:本体上的学术性;主体上的自主性;治理上的民主性;路径上的开放性,这些内容是D学院试点改革的理论基础。

1. 本体上的学术性。 本体上的学术性是指大学以认识活动创新与以认识活动为基础的专门人才培养为其本质属性。其核心是认识的创新,表现为自由、批判、创新,自由是批判和创新的前提,没有自由就不可能有批判和创新,批判是方法,创新是目的。

现代大学本体上的学术性是由大学的起源决定的。在中国大学发展困境重重、方向迷失的今天,回溯大学的起源是我们认识大学本质属性的根本途径,因为大学的起源就是大学的本质所在。

大学的起源是现实社会本身出了问题、既有经验已经不能解决该问题, 从而产生了创新认识的需要,即现实社会需要专门而具有相对独立自由意义的认识,以创新认识推动社会的发展。 西方最早大学———博洛尼亚产生的直接原因便是“封地竞争事件”与“君权和教皇之间的国际竞争”社会问题[1]49。 当时国王认识到,具体的社会问题不能由社会自身来解决,必须求助于另外的“武器”,这“武器”是什么?就是“法学”,就是区别既有经验的认识。 “国王开始认识到罗马法或民法的潜在力量,它可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意识形态上的武器”。 而“法学”就是博洛尼亚大学的内容:“博洛尼亚大学以法学文明于世”[1]50。 “法学”就是在社会问题基础上产生的创新认识, 显然,“法学”的认识不等于社会认识本身,是高于并区别于社会的专门认识。高于并区别于社会的专门认识便具有相对社会的自由性,即博洛尼亚大学所从事的认识活动具有自由性, 亦即自由认识或学术自由是大学基本属性。 自由只是认识的前提,大学认识活动表现为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知识的创新。欧内乌斯是博洛尼亚大学最有影响的教授,其贡献是重新对已有社会法进行审视、分析而形成了新的民法大全。“欧内乌斯成功地对罗马法做了合理的分析, 使其既适合职业性的需要,又适合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门专门学科而进行学术研究。……使博洛尼亚成为著名的具有革新精神的罗马法教学中心”[1]50。 而这种研究是以学生的参与为重要形式的,“正是由于其在法学上的声誉,大批教师和学生从欧洲各地涌入这座城市”[1]50。

回顾大学的起源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大学的本体功能体现为以“自由认识、批判认识、创新认识”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活动。

2. 主体上的自主性。 当确立了大学的学术性本质属性之后,谁来办大学?是由政府来办大学,还是由大学自己来办大学? 这是大学发展的主体性选择问题。 自主办大学是现代大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自主办大学是由大学学术性属性决定的。

主体上的自主性指大学拥有办学自主权,在办学中根据社会需求自我决定办学定位、招生及教师聘任课程设置、方式方法及资金使用等。 自主办学是学术性具体化的要求。 学术性是大学制度的根本属性,是理念层面的内容,如何体现大学学术性? 或者说什么样的现实表现能体现大学学术性?自主性是学术性的具体体现。

大学学术性是以知识或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根本内容,而传承与创新均为历史、现实与未来要求,而非仅当下社会的要求, 其发展必须与当下的政治、经济、社会内容区别开来,尤其是要与当下政府内容有所区别, 即大学的具体运作不等同于政府的直接管理。 当然,这种区别是相对的。 大学的办学需要政府“审批”与 “授权”,但如何办学,却只能由大学自己负责。这样,大学才不等同于政府,也才会真正为政府服务,为社会服务。

大学自主办学是世界主要国家的基本特点。美国大学产生与发展首先是一个社会行为, 而非政府行为,哈佛大学最初就是由社会宗教团体举办,其决策权在校董事会而不在政府管理。 “美国大学突出的特点之一是享有不受政府控制的自由”[2]。 在德国,以1998 年 《高等学校总纲法 》的第四次修订为标志,德国开始在高等教育领域全面实施外部管理体制改革,减少政府对高校的细节干预, 赋予高校办学自主权[3]。 在英国,大学在学校管理、教职员聘任、招生、课程设置和评价五个维度上保持着高度的自治[4]。

3. 治理上的民主性。 大学治理主要处理的是内部关系,即大学内部的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 而现代大学制度强调的是治理上的民主性,无论是行政权力的产生还是学术权力的运作,都以教师为主体。当然,行政权力一旦产生, 行政权力便具有相对独立性,这里的相对独立性主要指大学中的行政具有职业性质。如,当前人们对职业校长的强调,便是大学职业性的表现,主要谋划大学的宏观发展。而学术权力,主要以教授为代表的教师承担大学学术发展具体运作。

治理上的民主性是大学学术性和自主性的双重要求。 大学的学术性既是大学的本质属性,同时也是大学发展的根本目标与内容。无论是学术的载体还是发展,均以教授为主要代表。 什么是大学? “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5]。 用大师定义大学,这是大学的经典定义。这一定义说明,大学的发展以教师为主体。 可以这样说,是教授或教师成就了大学。博洛尼亚大学的存在是因为有了著名的教授欧内乌斯,“博洛尼亚之所以有了大学得益于罗马法学者欧内乌斯”[1]49。 柏林大学最重要的特征便是其有了当时最著名的教授,“在各专业上都应该是首屈一指的人物了, 这是任何其他大学都拿不出来的”[1]201。显然,大学即大师、教授、教师这一定义,不仅仅指他们是狭义的学术内容方面的主体更指对学术内容的运行他们也是主体,即他们拥有学术管理权力。

治理上的民主性也是大学自主性办学的题中之义。 只要真正实施自主办学,就必然会体现大学治理上的民主性。大学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这同时就意味着大学面临的是竞争,是风险,是人员的流动,这就使大学的发展问题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发挥大学每个教职员工,尤其是教授的聪明才智,使教授参与大学决策与管理,行使大学权力,成为大学发展的必然内容。

4. 路径上的开放性。 路径上的开放性指大学的发展要以社会变革与需要为根本依据,为变革的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 大学的发展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具有社会开放性。古代、近代社会强调的主要是文化知识的传承,对人才的培养也主要是强调对既有知识的学习。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文化,就有了知识活动,这是确定无疑的,尽管这种文化知识活动形式与之后专门活动是有本质区别的。但大学的产生却不是与人类文化知识同时产生的。所以,大学的产生首先是对已有知识学习的需要。 在西方,神学、雄辩术、逻辑、哲学早在中世纪之前就已出现,而中世纪大学教学以这些学科为主要内容。 在中国,孔子的教学内容完全是古代的典籍,“孔丘‘述而不作,信而好古’”[6]。

近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既需要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也需要创新的人才,科学研究便成为大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这便是柏林大学的实质意义所在,也是洪堡的意义所在,即柏林大学之所以具有社会意义,之所以区别于中世纪大学,就在于其适应了近现代社会知识发展的需要。 “柏林大学的独特之处在于研究任务成为教授的正式职责”[1]202。

当代社会不仅需要大批的创新人才,同时也需要大批的社会实用人才,所以,培养大批的创新人才与实用人才成为当今社会对大学的主要需求。尤其是培养实用性的职业人才是最为迫切的需求。这一特点直接由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大众化特征决定,高等教育大众化产生的根本的前提就是社会需要实践人才、职业人才。 所以,培养实践性人才已成为当今大学一个十分重要内容。

二、S大学D学院的实践改革探索

D学院在现代大学制度基本精神基础上做了如下探索。

1. 开展试点学院改革研讨,聚焦改革学术目标。试点学院改革必须体现现代大学制度基本精神,而体现基本精神的前提是使其成为改革的主体意识,而主体意识的形成必须开展深入研讨。D学院进行试点学院改革的首要鲜明特征是全方位进行改革研讨,明确改革学术目标。 D学院开展试点学院改革研讨,不只囿于学院内部教职工的简单例行开会, 而是院内院外,与学生、家长、企业全方位地开展改革调研。 与学生、家长、企业进行改革研讨是D学院改革特点,这在全省乃至全国是少见的,这种独特的全方位的研讨方式保证D学院改革得到了所有相关利益者的支持,从而保障了改革的实质性推进。

首先是举办了院内多种形式的研讨会。D学院自2013 年5 月立项进行试点改革以来, 多次召集全院教职工认真学习现代大学制度精神、《教育部关于推进试点学院改革的指导意见》《省教育厅关于推进高校试点学院改革的意见》等内容,使全院广大教职工领会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内容,形成了改革的共识。D学院还专门召开了内部其他形式的研讨会。 如青年教师改革会,认为青年教师是试点学院改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改革必须充分发挥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必须听取他们的改革心声。 学院还专门赴相关高校与攻读博士学位的相关教师进行了交流座谈,听取在读博士们关于学院发展目标、发展举措等方面的建议。另外,学院还多次召开系部、中心、教研室、学术委员会、教学委员会等学院组织机构研讨会,就具体改革内容进行了深入交流。

其次是召开了院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改革会。一是调研兄弟院校改革经验。D学院曾多次前往不同院校进行改革调研。与相关院校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学科建设的方向凝练、队伍汇聚、平台打造、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方法的经验做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二是调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D学院前往供电公司、勘测设计院、电厂等企业进行广泛调研。 就企业对人才素质要求、培养以及大学改革进行了充分交流。三是虚心听取家长与学生对学院改革的意见。 邀请家长及学生代表开会,经过研讨提出了“学生-家长-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方式。

在广泛研究基础上,D学院形成了自己的改革理念。 一是明确了试点学院改革原则。 ①育人为本。 改革重科研、轻教学,重教书、轻育人的现象,形成科研育人、教学育人、管理育人、学工育人的氛围。 ②改革创新。充分运用先行先试的政策条件,推进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招生选拔和教师聘任等制度创新。 ③教授治院。 探索和推进试点学院的教授治院模式,形成教授治院、党政负责的体制机制。④协同发展。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培养社会需求人才。 二是明确了改革的学术目标。 ①形成教师教书育人、学生主动学习的体制机制;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开拓精神的电气工程精英人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③致力解决电气工程领域科技问题,为我国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 扩大招生与教师聘任权,探索自主办学之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根本标志是确立自主办学之路,而自主办学的基本内容是拥有招生与教师聘任权力。而D学院在这方面迈出了改革的实质性步伐。

首先是招生的自主性改革,其内容是:自主性选拔+大类录取+特色分流。 ①自主性选拔。 自主性选拔又分为全国性自主选拔与全校自主择优选拔。 第一,关于全国性自主选拔。 以往大学招生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分数标准,而考核又由国家统一命题,学院没有自主性。 D学院在招生标准问题上加入了自主内容,这就是,招生标准既有国家高考分数,又有学院自己的面试与笔试成绩, 二者的比例为: 高考分占60%,面试和笔试成绩占40%。 第二,关于全校自主择优选拔。D学院在全国自主性招生基础上进行了学校范围内第二次自主性招生。第二次招生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本学科在学校发展中的优势以及发现更多对电气信息类学科感兴趣的优秀学生。 ②大类录取。传统大学招生在省市招办统一录取时就已将所学具体专业写在录取通知书上,学生上学后便录取为该专业学生,学生、学院在选择专业问题上没有主动性,同时对学生的培养也是狭隘的“专科”教育,大学的通识教育长期得不到落实。D学院对传统专业录取进行了改革。 该学院共有三个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输电线路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 但招生时,所录取的学生并不进行专业区分,而是统一称为“电气信息”类学科方向,录取后进行大类学科培养。③特色分流。 D学院招生并不是一步完全到位,而是根据学生的发展, 不断调整与分流学生发展方向与学习内容。这种自主性招生改革可以称为发展性多元招生。 第一,特色培养计划。一年级大类培养结束后,按3 个类别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分别为卓越工程师计划、拔尖创新人才计划、国际化人才培养计划。 第二,人才培养国际化。 每个专业实现部分课程双语教学,聘请外籍教师1~2 名。 所有特色类别班采用国际先进教学模式,特色班推动海外游学计划。第三,本硕连读培养计划。大一下学期期末择优选拔部分学生进入本硕连读预科生计划, 大三下学期期末再次选拔,进入本硕连读培养计划。

其次是教师聘任的自主性改革。以往教师聘任主要由学校负责且为教师终身制,D学院对这种终身制进行了改革。 ①施行评聘分开的全面教师聘用制,四年为一个聘期。 对于一次聘期考核不合格者,实行高职低聘;对于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者,一律转岗或解聘。②改革教师评价考核办法,加快实行任期考评、同行间业绩考评等评价与激励办法。 办法主要体现:针对试点学院改革目标,打破职称壁垒,设置A、B、C、D四类岗位,明确岗位职责要求,同时提高高水平教学与科研成果的奖励措施。学院对上岗教师采用合同管理,以聘期考核为主。 D学院还注重把教师聘任与教学质量评价相结合,教师教学(包括理论和实践)质量评价采用“三位一体”的方式,由学院同行(教学委员会)评价(50%)、学生评价(40%)和教学管理人员评价(10%)三部分构成。 教学质量评价与业绩挂钩,教学质量评价排名前10%者业绩标准上浮20%,后10%者业绩标准下浮15%(评价在85 分及以上不下浮),其中后5%且评价在80 分以下者业绩标准下浮30%,连续三年后10%者转岗或解聘。

3. 以提升全面素质为核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试点学院改革的关键环节。 D学院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全面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即加强学生的基础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个性素质培养和强化实践素质训练。

首先是加强学生的基础素质教育。D学院不是简单地依据试点学院改革的具体要求进行表面的改革,而是尊重教育规律,切实探索人才培养根本机制。 D学院认为,基础知识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基础越扎实,创新越有可能。①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文类学院签订合作协议,致力于提高工科学生的基础人文素质。比如,开设立身处世、读书思考、艺术欣赏、友爱亲情、乡土祖国、人与自然、汉语之美等课程;同时,开展诸如写作、演讲、辩论、经典诗词诵读等活动,以此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②加强数理基础教育。 入学后的前两年用数学系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数学教育,用《数学分析》取代《高等数学》,用《高等代数与解析几何》代替《线性代数》,等等,通过系统的学习与严格的训练,培养学生严格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推理论证能力。 ③加强专业通识教育。 结合试点学院办学所依托的电气工程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学科的发展现状及特点,凝练宽口径的专业基础知识体系,实施专业通识教育。

其次是注重学生的个性素质培养。个性素质是当前强调的创新创业素质的必要因素。落实学生个性素质培养的第一个方面是实施导师制。导师制是针对不同学生个性采取的有针对性的体现在生活、 学习、思想上的全方位的教育指导。 2013、2014 级的学生已全面实行导师制,学生在整个专业学习期间的政治思想教育、选课、选专业、资料阅读、学习计划、学习方法及时间管理与安排都可以得到导师的全程指导,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培养要求。 第二个方面是进行课程培养体系改革。 ①课程体系模块改革。 将课程模块分为通识核心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 ②学分改革。 将毕业要求从185 个学分降为166 个总学分,课堂教学由150 个学分降到100 个学分以下。 ③核心课程改革。将专业核心课程由11 门减为7 门, 原其他必修课改为选修课(专业拓展课程)。 ④学分按兴趣自由选择。所有课程模块自由选择,共计50 学分,限低不限高。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是体现课程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以利个性素质培养。

第三是强化实践素质训练。①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学院将现有功能实验室划分到各专业系部,实验室人员与专任理论课教师相结合统筹实验教学; 专任理论课教师必须承担一定数量的实验教学。 ②注重实践团队学习方式。 电工电子基础实验实行集中制,专业实验实行团队预约制。③增加“创业教育”内容。鼓励学生获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与创业,取得普通话等级证书、教师资格证、公司营业执照等,均可获得学分, 学院也为此设立创新与创业管理办公室,服务于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 ④加大校外实践教学。 ⑤注重实践教学评价。 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重在考察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与能力。

4. 做实教师学术管理权力,体现科学治理结构。现代大学制度另一重要内容是治理上的民主性,D学院的改革是:弱化行政管理权,做实学术管理权。

首先是弱化行政管理权。为构建科学的学院治理结构,D学院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等法律规定以及现代大学制度基本精神,结合学院实际制定了学院章程,明确规定:“教授治学、民主管理”“设立学术委员会, 保障学术民主和学术自由”“设立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保障学位授予水平”“设立教学委员会,保障各项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等等。按照这些“民主管理”规定,D学院对传统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 将传统僭越的行政管理权力弱化。 这种弱化不是真正使行政管理权力削弱,而是让大学行政管理权力明确自己应有的边界,回归行政权力内容。 D学院行政管理确立的权力内容是实施“目标管理”。“目标管理”分为两个具体内容:目标制定与目标考核。 在目标制定问题上,D学院将本单位要完成的具体工作分为三大目标,一是基本目标,二是核心目标,三是约束目标。 学院组织结构分为机关和系(或中心)。 学院机关主要涉及基本目标与约束目标,基本目标内容是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内容;约束目标内容主要是影响学院全局工作的指标,是国家和学校规定不能违反的事项,主要包括教学事故和被公安检察机关处理等一票否决性的指标。系(中心)主要涉及基本目标与核心目标。其基本目标内容包括队伍建设工作、本科教学工作、学科建设与研究生管理工作、科学研究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和党务与思政工作。 其核心目标又分为个性核心目标和共性核心目标,个性核心目标一般是指1 个单位独立完成的任务,如获批国家级科(教)研项目、获省级及以上科研(教学)成果奖励等。共性核心目标是指学院组织多个单位参与共同完成的任务,如获批博士点与硕士点、获批省级及以上重点学科、获批省级研究生创新基地等。 D学院行政管理另一重要内容是对这些制定的目标进行考核。考核的基本原则是,实事求是、民主公开、以实绩为主。 基本目标和核心目标考核实行奖励制,约束目标考核实行扣罚制,考核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2 月份,考核工作由学院办公室组织实施。

其次,做实学术管理权。 学院领导行政权主要是进行目标管理。 D学院明确规定,以教授为代表的教师完成学术目标任务,即完成基本目标中的学术部分任务和完成核心目标任务,简言之,教师拥有实际的学术实施管理权。 ①系(中心)具有经费使用权。 学院领导主要负责涉及整个学院的公用经费,而其他具体工作经费主要由系(中心)负责使用。如目标考核业绩经费,完全由系(中心)制定与发放。 ②学院教学科研等具体工作由系(中心)完成。学院领导只是负责学院发展规划与工作任务计划的制定,而具体任务的完成由系(中心)承担。 如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计划制定、课程内容的开设均由教师群体完成。 ③落实“两委”职责。 学术委员会职责是:负责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工作。 学术委员会主任由学院知名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成员2/3 以上由基层教师担任。 教学委员会职责:负责教学质量评价、课程建设审批、学院教学工程项目审批、人才培养方案审定、课程计划安排审定、教学督导职能、教学事故认定与鉴定、职称评审一票否决等内容。 教学委员会独立运行,学院领导不进入教学委员会。

5. 构建外部协同育人机制,确立开放发展路径。现代大学制度另一基本精神是开放办学,大学需走出象牙塔,构建外部协同育人机制。 D学院的外部协同育人机制表现为两方面:社会化办学与国际化办学。

首先体现为社会化办学。 D学院为工科学院,其社会化办学主要体现为校企联合培养人才。①企业专家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往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一般是没有外部社会专家参与的, 而D学院在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时,社会专家成为重要主体。 D学院到企业召开座谈会了解和听取一线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对各专业人才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与建议,同时听取对毕业生工作情况的意见反馈。 在此基础上,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突出实践性。 如人才培养方案明确要求各专业毕业设计课题要加强与实际工程案例的结合,最后的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中设计型课题占90%以上,论文型课题不超过10%。 ②实质性聘请企业专家任课。D学院完全改革了传统的形式做法,请实践人员实质性地既担任了实践课程教师,同时担任了理论课教师。 请实践专家完全独立承担“工程师课堂”课程,如承担变电站工程设计(企业课堂)、输电线路工程设计(企业课堂)、电力安全工作规程(企业课堂)、电力公司企业文化(企业课堂)等课程;还聘请企业专家进入学院课程建设工作,作为课程团队教师担任部分学时的理论课。 另外,也定期请实践专家来校做实践讲座。学院聘请了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国网省电力公司、市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的100 余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员定期为本科学生举办专题讲座,介绍电力工业的新机制、新技术、新方法。③在强化实践训练基础上注重创新创业培养。D学院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训练,与实践基地签订“教学人员、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三固定的学生实习实践协议模式,改变传统实习的随意状况,使学生实践真正落到实处。 同时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训练。D学院让学生入住高新技术产业孵化中心园区, 让学生感受园区的创业环境与氛围,培育学生的创新与创业意识。

其次体现为国际化办学。D学院为省属一般普通本科院校,试点改革之前的国际化往往只有象征性的形式,没有实质内容。在本次试点改革中,该学院迈出了国际化办学的实质性步伐。 ①培养对象国际化。 启动留学生招生计划,2013 年招收留学生22 人,2014年招收留学生50 人,2015 年招收留学生70 人。 ②营造国际化学习方式。 除了为留学生专门开设课程外,还创造学习形式, 让国内本科生与留学生共同学习,营造学院国际化学习氛围。③师资队伍国际化。引进、培养和借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已从海外全职引进人才23 人, 选派教师攻读国外大学博士学位5人,出国做访问学者15 人,海外借智教师10 人。④课程体系国际化。聘请海外领域专家负责核心课程教学与建设,借鉴英国莱斯特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美国德州农工大学及挪威泰勒马克大学的培养模式构建试点学院的课程体系实施教学。⑤支持双语教学和英语教学。 六个试点班中的英才班和卓越班实现1/5 的课程全英文教学与双语教学。所有特色类别班采用国际先进教学模式,专业课程基本采用英文教材。

三、总结与启示

之所以实施“试点学院改革”,方法论上目的是为了进行“先行”“先试”实质性改革,体现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精神, 及时总结可参考的经验启示以便推广。D学院的试点改革初步达到了这一目的。

1. 进行了实质性改革。D学院根据现代大学制度基本精神在全方位调研基础上进行了四个主要方面改革。 这些改革均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在自主办学方面,招生与教师聘任如何实施是衡量大学是否具有自主办学性质的一个标识性内容。 长期以来,大学招生主要为政府行为,考试为教育部组织的高考,录取为招办根据政府划定的“985 工程”大学、“211 工程”大学、一本、二本、三本等严格等级完成,学生专业的确定亦为招办的工作,大学本身没有自主性。 而D学院具有40%的招生自主权与大类招生改革打破了完全政府行为。 教师的聘任之前本质上仍为国家行为,因为教师的“终身晋升制”是大学与学院不得更改的,而D学院建立了 “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的教师聘任规定,具有自主权力。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是否真正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是否真正注重能力培养是标识人才培养模式是否“现代”的本质内容,而D学院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模式体现了大学人才培养的本质属性。 在治理结构方面,大学的治理结构是长期失衡的,大学的治理边界是长期模糊的,大学的行政权力长期僭越学术权力,使得不少教授对行政权力趋之若鹜,导致学术权力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导致中国大学学术创新严重滞后,严重影响大学本体属性的体现。 D学院治理上的行政“目标管理”与学术“过程管理”的区分较好地体现了大学科学治理结构。 在处理大学与外部社会关系方面,当前中国的大学总体仍然是封闭办学,即便在处理二者的关系问题上,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在强调“开放办学”“适应社会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等,但总体上是有问题的。 要么是“形式”的,比如,与企业、与事业单位签一张实习基地协议,但这个协议却只是一个纸面协议而没有实质性进展, 这种形式主义的改革在当今中国大学十分普遍;要么是“走样的”,即为社会而社会,而不是“科学地为社会”。 而D学院构建的协同育人机制迈出了科学构建社会与大学关系的实质性步伐。

2. 具有其他学院改革可参考的经验启示。

首先,“深水区”的改革须建立在深入全面的调研基础之上。D学院试点改革带给我们的第一个重要启示是,改革要以全面深入调研为基础。 “深水区”之为“深水区” 是因为其实质是人们表面看不到与认识不到的,更不能把握其实质。 所以,大学改革、学院发展首要任务必须开展深入调研。 只有调研,才可能真正认识深水区并进入深水区,从而才可能进行深入地改革。更重的是,只有调研,才可能真正有自己的改革创新。 试点学院改革的本质是创新,没有现成的模式可模仿。只有深入地调研,才能认识学院自身的问题,才能认识学院与社会的本质关系,才能认识社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才能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改革与创新。 所以,试点学院改革需要深入调查研究。 而且,这种调研要像D学院那样具有全面性,即调研不能只限于学院内部简单地开会,也不只限于与教师的座谈,还包括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家长对大学的要求,学生对大学期望,等等。

其次,改革须迈出更大步伐。 D学院改革无论是在学术性上,还是在自主性、民主性、开放性上,均迈出了重要一步,显然,其改革是初步的。但这种初步改革已取得成效。 这正是D学院改革给我们的启示:只有不断加大改革,才有积极成效。我们认为,未来大学改革,包括试点学院改革,尚需迈出更大改革步伐。这既是D学院改革的启示, 也是试点学院改革的内在要求,更是中国大学改革的根本需要。 中国大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创新人才的培养!那么,创新人才如何培养? 教育学告诉我们,创新品质是与自由个性紧密相关的, 而自由个性是在公平环境中产生的。因此,我们呼吁,未来大学改革需要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营造自由个性培养的环境,营造教育制度公平环境。而公平环境的营造首要的是改革现有重点大学制度, 让大学包括试点学院发展具有更大办学自主性,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我定位发展,而不是事先就规定哪所大学是重点大学,而哪所不是。否则,很难改变中国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的追求大学升格升级形式主义而不注重内涵发展的困境。只有营造公平的教育制度环境,大学才能真正注重内涵发展。 只有平等自由的大学才能培养出有个性有创新品质的人才。好大学不是事先给定的,而是自己创造的。 进一步扩大包括试点学院改革的大学办学自主权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首要内容。

第三,改革须体现现代大学制度基本精神。 大学改革、学院发展不仅仅是深水区的改革,而且必须是体现现代大学制度基本精神的发展。中国大学改革其实早有不乏深水区的改革, 但为什么问题依然存在?我们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较好地体现现代大学制度基本精神。 如关于强调大学“为社会服务”的问题, 该问题本是现代大学制度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是一个很好的改革问题。 然而,现在不少大学一味强调为社会服务,为社会而社会,而不是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基础上为社会服务。 于是,有大学以为为社会服务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培训教育”,把高等教育与直接的现实利益社会等同起来。这样的观念与做法没有从根本上体现现代大学制度基本精神,实际上是在削弱大学为社会服务的职能。D学院的改革努力体现现代大学制度的基本精神。如强调大学为社会服务,强调的是为具有丰富内涵的现代社会服务,这种服务不仅仅是为社会经济服务、政治服务,还要强调培养人才为文化服务、道德服务。 这个社会是一个变革的社会、创新的社会,因此大学还要大力强调素质教育适应变革的社会,还要大力强调自由个性而适应创新的社会。 大学发展、试点学院改革只有建立在现代大学制度基本精神基础上,才可能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贺国庆,等.外国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德里克·博克.美国高等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3.

[3]Bogumil J&R G Heinze.Einleitung[M]//Bogumil J&R G Heinze(Hrsg.).Neue Steuerung von Hochschulen.Eine Zwischenbilanz.Berlin:edtion sigma,2009:7.

[4]和震.西方大学自治理念的演进[J].学术研究,2003(10).

[5]梅贻琦.梅贻琦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0.

8.伦敦大学学院 篇八

伦敦素来有着“万花之城”的美称,也是欧洲最大的城市。泰晤士河从这里穿越而过,大英博物馆,罗素花园,金融大厦等著名景点散落两旁,宛若玉盘中落下的颗颗珍珠。这也是一座有着千年时光沉淀的名城。其中伦敦大学学院作为英格兰最古老的三所大学之一,和牛津、剑桥共同谱写了英国高等教育的序曲。

1826年之前,英国只有两所大学——牛津和剑桥,它们都在英国教会的牢牢控制之下,只有教会的男性成员才能上大学,这显然与当时日不落帝国膨胀着的野心背道而驰。诗人汤姆斯•坎贝尔 () 留学回国后,决心要在伦敦建立一所世界级城市大学,打破宗教信仰对学生来源的限制。他知道,这一行为将是对社会宗教基础的攻击,非一己之力所能完成,于是,他将求助的目光投向了著名的布鲁厄姆男爵 (Baron Brougham)。

1826年,英国人约翰•沃克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摩擦火柴,同样是在1826年,为数目不多的一群英国人,通过大胆无畏的斗争,终于战胜了强大的英格兰政府和教会,建立起打破宗教信仰的伦敦大学学院,为人类文明点燃了又一盏明灯。

这群创建者,多是伟大哲学家杰里米•边沁 (Jeremy Bentham) 的追随者,这位推广高等教育理念的实践者,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学校的创建,却被奉为伦敦大学学院的精神之父。建议一所向所有人开放的大学,构成了伦敦大学学院众望所归的创建核心。也赋予了初创者打破世俗坚冰的勇气。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伦敦大学学院和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并称为英国的“黄金三角”,来自全国的青年人都在这里挖掘着知识的宝藏。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伦敦大学学院和伦敦国王学院共同组成了伦敦大学,以英国独特的大学联合体形式出现在世人面前。在这个体系中,学位文凭由伦敦大学统一颁发,联合体内任何一所大学任何时候都不能从整体中分离出去,即使教授都走了,学院的校名和资产也将永远留在伦敦大学中,同时,每个下属学院又拥有最自由的发展空间,可以独立开展教学科研和各种国际交流活动。

经过时间的打磨,伦敦大学已由最初的两个下属学院发展为十九个成员。作为联合体中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伦敦大学学院始终植根于最坚实、最肥沃的土壤,通过广泛的联合向上攀升,努力扩展着头顶那片宽阔的天空。而正是在这同一片天空下,大英图书馆、大英博物馆像两位高贵的朋友陪伴在伦敦大学学院左右。

繁华的伦敦中心地带,则不断向这里输送全国乃至全世界最新的信息,于是在静与动,古老和现代的交汇中,伦敦大学学院始终屹立在历史和未来的十字路口。

“人受教育时的开始方向,会决定他未来的生活方法。”这是古希腊先哲柏拉图在著作《理想国》中发出的感慨。作为一道迈向成人世界的桥梁,高等教育将帮助年轻人构建他们的理想王国。而伦敦大学学院无疑是一个充满着更多挑战和机遇的起点。在英国前四所高等教育机构中,属于伦敦大学联合体的伦敦大学学院位列牛津、剑桥之后,在这座古老的校园里,艺术的激情,人文的温暖,科学的严谨,像三道永恒的光芒,普照着每一位莘莘学子。

早在1826年建校之初,伦敦大学学院就举起了开放建校的大旗,成为当时英国教育平权的先锋,将高等教育的春风吹遍大地。数百年来,这种宽广的胸襟为伦敦大学学院拓展了一条宽阔的发展之道。如今这里已是伦敦最大的学院,拥有1.9万名学生和67个系的200门课程,从这里走出了18位各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而学校的教师队伍名单同样值得骄傲,35名皇家院士和16名英国科学院院士名列其中,为学校的教学品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伦敦大学学院对个性的重视和尊重使得花名册上的每一个名字都可能成为具有独特性格的个人,有的甚至名垂史册,从诗人泰戈尔,到作家勃朗宁,从生物学家赫胥黎,到发明电话者的贝尔,从圣雄甘地,到日本第一任首相伊藤博文,都曾就读于伦敦大学学院。学生们在这一片知识的花园中采摘属于自己的智慧之果。

在伦敦大学学院建筑系,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都对中国情有独钟,这归根于整个伦敦大学学院的中国情结。早在十八世纪,欧洲曾掀起过一次推崇中国文化的浪潮。伏尔泰等大学者都极力以中国文化来抨击欧洲宗教的黑暗和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名中国青年慕名来伦敦大学师从考古学家弗林德斯•皮特里 (Flinders Petrie) 研究埃及古文物,他就是被称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创始人夏鼐,清华大学历史系的教育背景加上伦敦大学学院的求学经历,使他很快由一名学子成长为一位学贯中西、经纶满腹的大学者,博士毕业后,他毅然回到祖国,在北京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考古研究所,也让伦敦大学学院与中国考古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伦敦大学学院和中国的渊源从上个世纪一直延续到今天,合作之路也越走越宽,现在已经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研究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多年来,学者文豪、领袖政要在此求学的人文积淀,使得伦敦大学学院不仅是全英国一流的大学,更是全世界一流的学府,一百八十多年来,这里的留学生比例一直保持在25%左右。

国际化的发展理念为伦敦大学学院撑起了一片自由的天空,对于培养艺术大师而言,这里无疑是最适合的土壤。伦敦大学学院1871年建立的斯莱德艺术学院 (Slade School of Fine Art) 就曾走出过威廉•奥彭 (William Orpen)、惠斯勒 (Whistler)、斯坦利•斯宾塞 (Stanley Spencer) 等著名画家。这所英国唯一一所完全以美术为主的学院,一直用心呵护着艺术家的个性,并且与时俱进地为学生创造最好的条件。例如在绘画雕塑艺术中,引入影视电子媒体元素,以鼓励学生们学习并吸收其他艺术甚至学科的研究计划,从而不断探索出艺术创作的新思路。

理查•巴哈 (Richard Bach) 曾在《天地一沙鸥》(Jonathan Livingston Seagull) 中曾说过,飞得最高的海鸥看的最远。作为英国大学的一只领头雁,伦敦大学学院的眼界是最开阔的。跨学科合作是这里从事研究的重要方法,通过与同紧邻该校的大奥蒙德街儿童医院、穆菲尔兹眼科医院等大型综合医院的联合,有着一流科研水平的伦敦大学学院医学院在过去的岁月中就共同曾培养出十名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住。研究出阿司匹林作用原理的约翰•范恩 (John Vane),与詹姆斯 (James Watson) 一起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弗朗西斯•克里克 (Francis Crick) 都是这里的毕业生。辉煌的研究历史推进着医学院精心完善着自己的研究结构,继续加速着人类探索生命奥秘的进程。

伦敦大学学院的拉姆齐 (William Ramsay),因发现惰性气体而成为英国获得诺贝尔大奖的第一人,而因发现热离子电子管而捧得诺贝尔奖弗莱明 (J. Fleming),率先在伦敦大学学院创建了电子电气工程系,使这里成为英国电子学研究的发源地。

稍具物理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用于记忆电流磁场运动方向的左右手规则,它的发明者就是伦敦大学学院的弗莱明,他于1904年发明的用二极管作为检测器调整无线电信号的技术专利,使得二十世纪的通信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而弗莱明等科学大家留下来的科研传统也使得伦敦大学学院在科学领域一直名列前茅。

一百多年前,一群敢于向世俗和传统挑战的英国人在伦敦埋下了希望的种子,经过近两个世纪、几代人前赴后继的精心浇灌,这颗种子已成长为参天大树。这所令前人欣慰,令今人自豪的伦敦大学学院正挥动着美丽而坚实的翅膀飞向跟高更远的海阔天空。

上一篇:话剧协会社团文化月活动策划下一篇:最高额抵押合同标准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