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的意义

2024-08-31

课本剧的意义(精选16篇)

1.课本剧的意义 篇一

浅谈边城选进中学课本的意义

现在研究沈从文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的关注,一度掀起沈从文研究热潮。让中学生了解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和他的创作风格,对学生是有积极意义的。

《边城》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小说达到了乡俗风情、人事命运、形象塑造的完美结合,是优美的抒情文学。我们应该从作品入手,寻找解读沈从文创作的切入点。

《边城》不同于许多以政治取向为主的作品,宣扬阶级论,充满尖锐的斗争和矛盾冲突,并以正面英雄人物取胜的大团圆面结尾。这些僵化的创作模式在《边城》中是不存在的。《边城》反映的是20世纪主流文化之外的一群边缘人的存在方式,他们处在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汇融合中,用自己的淳朴和善良铸造了湘西这块神圣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始民性和封建宗法关系交织的社会。小说以大量篇幅展现民性淳朴的风俗画:待人真诚、乐于助人、受人之惠必以物回赠、人与人之间互相同情等,他是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充满生命力的王国。我们应该以“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态度来理解湘西精神。

从叙述学的角度看,《边城》有一组对立意象,正统的汉族儒家文化遭遇到湘西文化的冲撞。传统儒家婚姻形式是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三纲”“五常”的教条下,年轻人完全丧失爱情自由,而茶峒山城人以民间对歌形式自由择偶。从翠翠这位淳朴的少女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典型的人生样式,她是沈从文笔下乡村世界的又一种生命形式。翠翠和老二傩送勤劳、淳朴、善良、热情,他们信守自己的未来,在爱情婚姻关系上表现为自然、纯真、健康、自为自主的抗拒着封建文明的污染。

通过老二傩送和翠翠的爱情,沈从文对人生进行再思考,在价值观的对立冲突中展现原始形态的自由性。傩送面对的是选人还择物,王团总的女儿陪嫁的傩送是一座碾坊,而翠翠拥有的只是渡船。在爱情和金钱的选择中,傩送毫不后悔的选了前者,这是一种非异化的人生价值观定位。“湘西”代表的是健康、完善的人性,这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沈从文创作所负载的内容。

《边城》为中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审美天地,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水世界美极了,它如同一颗晶莹剔透的珠玉,将读者引入清、雅、秀的意境。小说情节起伏,结尾设置悬念,扩大了读者的想象空间。沈从文小说的抒情气质也是十分浓厚的,他用诗化的语言娓娓讲述故事,增添了作品的可读可感性,为中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有益的范本。

我们知道:创作最关键的是要投入情感。汪曾祺赞美沈从文的创作贴近血肉人生,也就是说,中学生写作要使自己的情感和文章融为一体。《边城》中的翠翠是作者人生的投射,反映了知识分子受伤的心声。朱光潜先生说:“表现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想象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在心坎里那一股沉郁隐痛,翠翠似显出从文这方面的性格。”不同于其它的文化小说的作者站在岸边看文化,沈从文切身感受着水浪的冲击拍打,在作品中投射人生体验,达到生命形式和生活的高度统一。

《边城》这篇小说的艺术风格和构思对中学生的文学创作也有启示性。我在八十年代与沈从文的笔谈中整理出了小说的独特意境创造:“依靠‘现实’与‘梦’结合的创作方法”、“题材本身的特异性”、“与故事保持一定距离,力图避免文字表面的热情”、“理想成分和特有的特色”。他将画中的意境引入小说,实现诗歌、绘画的抒情性与小说的叙述性的统一。作者的主观情感随作品人物的情绪走,翠翠与老船夫的内心情绪,同时与作者所传达的人生情绪共振,传达朦胧、深远、神秘的美。在这里,水的基本色调也就是生命的色调,自然景物人格化,他不在是人物事件的单纯的背景,而是与人物的命运与人生情绪相契合。中学生写作也要学会意境法。同时心理刻画也是十分重要的,少用抽象的文字表达,而是将心理内容化为形象的图景,留出空白,让读者自己去领悟。

《边城》情节发展的主线,是翠翠与傩送爱情的演变。构成作品情节冲突的,是人物主观精神上对爱情的自由追求,与这种追求在客观现实中难以实现的矛盾。碾坊作为隐蔽的力量,与人生中的“偶然”、人心间的“隔膜”共同铸成老船夫死的结局。这种多线交织,显线与隐线互补的构思,是非模式化的新鲜活泼样式。

沈从文追求真善美,崇尚自由,以作品对人生未来方式的理想展望,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了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他强调人的生命意志,张扬独立、自由的个体人格,神往美和颂赞人的创作精神,重视对人的灵魂的铸造。他的作品贯穿了“寻求人性和人性复归”的思想基调。小说中老二傩送和翠翠的灵魂相互吸引,翠翠“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的歌声浮起来了”,这种大胆的想象使小说充满了生命的神性。我们不是为创作而创造,而是以对未来的信心为人生歌唱。乌托邦之所以伟大因为他是乌托邦,代表理想王国。中学生应该以朝气蓬勃的状态追求真善美和自由,不要因理想主义消失和实用功利主义盛行而迷失人类前进的方向。沈从文的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少夸饰,不铺张,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他一再自述怎样学习写作,如何要“掌握那一枝笔”,他说,一个好句子掷向地下都会铿锵作声!他的用字造句有特殊的风格,表达中华民族的方言和语音。中学生的文学语言也要有自己的特色,写出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去掉伪饰,存留真意和个性,多用富有情感美和色彩美的语言去表现大自然。

沈从文对现代小说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在他的乡土题材的创作中,完成了对“乡下人”形象的`塑造,这种乡下人,表现为一种多层次的性格结构。从道德状况看,“乡下人”是一种自然人,他的灵魂尚未或没有完全被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文明所污染,信守做人的传统美德:热情、勇敢、诚实、善良、纯朴:从人的理性精神着眼,“乡下人”是一种蒙昧人,他们的理性世界还是一片混沌、原始状态,生命是自在的;从人物与急剧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关系看,“乡下人”又是“陌生人” ,原始的道德观和蒙昧状态,必然导致他们与现存社会秩序和变化的道德观念不相适应。沈从文把这些“乡下人”艺术化,他把自己理想的完整乡诚生活安置进去,人物的正直、热情以及和谐、助认为乐的人际关系,构成了一个实在、健康的|牧歌式的小环境,抒发了“湘西情绪”。

当代中学生要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从乡下人中比照我们缺少了什么,完成角色认定。沈从文-坚守乡下人情绪,对城里人反讽,反映现代人生的缺失和局限。乡下人洒脱豪放,有自由创造精神,他们不拘小节,无拘无束,能反朴归真,求得人生的和谐,而都市的志者却用种种绳锁拘束和压制,处处充满虚伪和变态。当然乡下人未经理性的洗礼,他们野蛮、凶强,也需要现代文明的指引。中学生不能自侍优越感而放松自我素养,应该亲近自然,吸收他们身上豪迈、善良、自由的性格。

中学生正处于朦胧的青春期,让他们接受积极、健康的情感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精神的结合是自主选择的结果,我们不提倡互为条件的爱,应该摈弃社会上金钱本位的不利因素,内在心灵美才是重要的。相貌、财富、地位都不是主要因素。中学生应该用正确的标准对待身边的同学和朋友。语文课堂不仅是为学生灌输基础知识,也要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课本剧的意义 篇二

1. 激趣。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中学阶段是学生表现欲望最旺盛的时期。教师可根据这一心理特征, 激发他们的编演欲望。比如, 教师的几句“煽情”的话语, 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编演的热情:你曾经欣赏过莎士比亚的悲喜剧吗?你曾经敬佩于赵本山小品的妙语连珠吗?其实, 你也许就是一名杰出的导演, 一名优秀的演员。你愿意释放自己的潜能, 给自己一次尝试的机会吗?相信学生一定会心有所动, 跃跃欲试。师生再一起回忆观看过的经典的戏剧 (或小品) , 初步赏析后, 更进一步增强了他们的热情与信心。

2. 选文。

哪些课文适宜打破文体界限, 改编成课本剧?可以引导学生一起讨论, 形成共识:一是要情节集中、紧凑, 冲突性强。二是要人物性格鲜明。三是场景高度集中, 不宜变换过多。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相信学生, 放开学生的手脚, 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让学生大胆选文。其实, 除记叙文体适宜做剧本素材外, 一些诗歌、散文, 甚至说明文等, 也可作为改编的对象。曾经有同学把诗歌《枫桥夜泊》改编成独幕剧, 再现了张继落第后那个苍凉、多愁的夜晚, 在师生中产生了较大影响。除学过的课文外, 课外阅读中接触的经典作品也可进入改编的视野。

3. 阅读。

由于学生接触的剧本较少, 编演中会遇到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者要指导学生主动查阅资料, 了解有关戏剧文学的常识知识, 进一步熟悉剧本的表现形式。其次, 阅读选定的改编课文, 获得对人物性格、作品内涵、结构形式的深刻理解, 为剧本的编写铺平道路。比如, 在改编《晏子使楚》前, 首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相关资料, 理解晏子的三次智辩的缘由, 把握晏子的从容不迫、不卑不亢、智慧勇敢和楚灵王趾高气扬、傲慢专横的性格特征。阅读中, 学生对文中人物的神态、细节、动作描写也有了初步把握, 这就为他们的编写扫除了障碍, 给他们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4. 编写。这一步是整个汇演活动成败的关键。首次参

加编演活动, 我们提倡学生编演独幕剧, 这样有利于情节的充分展开。对于一些情节复杂、场景变化较多的课文, 可指导学生截取其中的某一片段来改编。改编中, 要杜绝恶搞的不良倾向, 培养学生正确的文风。学生改编后的“成品”主要以话剧为主, 话剧中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的展示, 都要通过人物的台词来完成。因此, 对台词的编写有较高的要求, 而学生初学改编, 往往会为文中人物对话所限制, 缺少补充想像的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对剧本中人物的台词进行充实、调整、完善, 以使人物性格得到充分展示, 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可感。另外, 剧作中人物的心理独白、幕后的相关故事、人物的相互关系等, 都要指导学生通过台词来传达。

5. 排练。

每一次汇演前, 指导老师都要参与排练的活动, 对人物台词的评析、修改, 要有示范性的指导, 对人物对白的重音、声调、语气、停顿的处理, 对每一个动作、神态、细节的处理, 要和学生一起反复比较、斟酌。这一过程, 既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 也有助于融洽师生感情, 同时, 也是各活动小组间相互学习、启发、借鉴的过程。学生首次参加舞台表演, 往往会缺乏舞台意识和观众意识, 排演中背对观众的情况时有发生, 有些演员表演结束后没有谢幕, 便径直离台。虽然这些只是细枝末节, 但若不及时指出, 就会成为汇演中的瑕疵, 影响演出的效果。

6. 汇演。

汇演是编演成果的集中展示。汇演的规模不限, 场所要求不高, 可以在礼堂中进行, 可以在操场上举行。汇演前, 对舞台要有必要而简洁的布置, 做好演出气氛的营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良好的心理状态, 有利于提高人的各种心理机能, 从而提高活动效率。各班级可以组建助威团, 为选手鼓掌加油, 激发演员的热情与自信。演出服装、道具有利于把学生引入剧作情境之中, 不能轻视。服装、道具的准备要充分依靠学生, 家长、社会的力量。我校刚结束的这一届课本剧汇演中, 获得一等奖的《一元毁前程》剧目, 作品情节紧凑, 表演入戏入味, 剧中的古装、古籍等, 都是家长从市淮剧团借来的, 与演出相得益彰, 一举征服了现场的观众。

7. 评价。

3.课本剧的编演 篇三

一、课本剧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表演课本剧前,要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圈画出重点词句,如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在讨论中把握角色,通过深入研读,真切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鲜活的对话、形象的动作及传神的表情等内容。学生们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表演欲,老师要迎合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在自由演出中深化对课文内容的感悟,演出自己的风采。这样,表演时,学生才会把自己融入文本,对人物的性格作准确的把握,体验角色、体会隋感,声情并茂,并且发挥想象,大胆创造,超越文本。在教学实践中我以为这种做法可以取得“一箭三雕”的精彩效果。其一,学生在改编的时候,会在剧本中融进大胆的想象和自己的感受、个眭和观点,实际上已经对文本进行了一次重新创作,为“演”出精彩奠定了基础。其二,学生是生动活泼的生命体,他们的表演并不是一成不变地“行进”在事先的设计里,往往在表演中突发灵感,横生出令人眼前一亮的“经典杰作”。其三,在演出过程中,时有意外发生,如道具跌落、说错台词等,但学生灵机应变,巧妙圆场,也是“精彩之笔”。学生们在尊重课本的前提下对文章内容进行了创新,既具有教育意义,形式又生动活泼,表演者们用感情饱满的台词、丰富的肢体语言,将剧本中的情节演绎得淋漓尽致。

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具有很大的潜力,只要给他们一个舞台,他们就会充分地展示出自己的组织才干、活动能力、表演才能、文学潜质等。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的各种能力就可以得到极大的促进和提高,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只要教师指导得法,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地探求知识的良好品质;只要教师敢于放手,舍得放手,学生就会进发出自身所蕴藏的巨大的创造力,表现出令人敬佩的创新精神。

在特定的课本剧表演情境中,学生置身其间,成为文本的主体,从而感悟到凝聚其中的真实,体味着鲜活与灵动,并在其中享受阅读的快乐。学生乐于去做,因为这是让文本活灵活现地成为自己手中的文本,自己就是文本形象化、生活化、趣味化的创造者了。学生语言之丰富,想象之奇特,表达之新颖,令我叹为观止。尊重学生在课本剧表演中的独特个性就是尊重学生阅读,就是尊重阅读教学,让在课本剧表演中形成的最真实、最真切、最有效的阅读发展成为学生快乐阅读的发动机。

没有冗长的灌输,没有刻意的雕琢,一切是那样的自然而又恰到好处。学生在表演中不知不觉走进了课文的情境。一改教学严肃的面孔,寓教学于娱乐之中,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表演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了一座“情感的桥”,在表演中学生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求知欲大大增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课本剧促进了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学生编写课本剧的过程,是对课文由浅入深的自我探究、自我创新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还得到另一个收获:写作知识远远超出作文课上、语文课中所获得的,大大提高了写作能力。小说《变色龙》撷取社会生活的一个片断——街头巷尾极为平常的狗咬人的小事,表现的却是一个尖锐的重大社会问题,即官僚警察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专制制度肆无忌惮地欺压人民。为揭露沙皇警察的丑恶,作者极尽讽刺之能事,不厌其烦地描写奥楚蔑洛夫的五次变化过程,通过人物的不断变色,自我表演、自我暴露,将其置于矛盾冲突之中,对人物性格进行层层展现和淋漓尽致的讽刺。语言不动声色、不加议论,却含蓄地表达出好恶感情,让文章充溢着强烈的讽刺意味。学生将课文改编成剧本,要将很多叙述性语言转化为对话,因为课本剧是通过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对话语言强调个性化,学生需要对人物性格进行揣摩并注意对话语言表达的技巧。学生在改编中增加对话语言,使人物形象更鲜明。表演时,把人物的声调、动作表现得细致生动。学生做到了,也就说明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对人物的性格作了准确的把握。可以肯定,学生培养了把语文知识迁移至实际生活的能力,提高了对生活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因此,要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写作,就得使写作成为让学生感到快乐的活动。

成功的课本剧表演,就如同一场精彩的电影,让人回味无穷。他们的表演声情并茂、亦诙亦谐,美妙精彩,这可以从学生的作文中看到课本剧表演不仅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还极太地丰富了他们的写作素材。亲身参与的快乐体验会长久地留在他们的记忆中。演者动其容,观者动其心,—篇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也歙应运而生了。

学生作文片段:一阵阵笑声从班门口传来。哦!原来是同学们在表演课本剧——《变色龙》。一场场精彩的表演吸引着所有人的眼球,一句句生动幽默的对白、一幕幕鲜活深刻的场景,让我们在笑声中记住了欺上媚下的“变色龙”警官。虽然挤不出太多的时间来排演,但是同学们凭借自己敏捷的思维和机智的应变,却也表演得有模有样,入木三分。最有创意的,要数肢体语言最丰富的“张警官”一组了。张同学一组首先闪亮登场。他本人扮演的奥楚蔑洛夫誓官很是敬业,还特地做了个假发,上书“火红”两个大字呼应原文,一身黑色的服装,敞开的大衣,果断的动作和威严的语气……身后的跟班又是端萘送水,又是帮警官扇风,忙得片刻不停。一句“哎哟喂”的地道无锡话,立即引爆全场气氛,没想到他们竞然用无锡话来演绎!让故事离我们的生活近了不少。仿佛就悄悄地发生在自己的身边。看似波澜不惊的表演又蕴藏着怎样深刻的讽刺和批判!台下的同学都伸长了脖子,瞪大了眼睛,把嘴张成了“o”型,全神贯注地欣赏着表演,就连平时最不安分的王同学也聚精会神地观看着,眼晴一眨不眨,还时不时跟着同学乐呵呵地傻笑,完全忘记了他还有一项重大责任在身——他是“路人甲”的扮演者,旁白的同学对他挤眉弄眼,又推又搡,他方回过神来,顺利完成了“任务”。

值得称道的,还有“阴险狡诈”的“李警官”。这个警官脸上表情不多,讲起话来却头头是道。思维镇密,丝毫不给对方辩解的机会。当然,“变脸”速度也让人惊叹。“叶尔得林,给我把那条狗捡起来。”一个“捡”字,不

经意间便流露出了对狗的态度的不屑,更是笑翻了全场。一句“你以为它是跳蚤”又是笑得大家人仰马翻。有些同学捂着肚子蹲到了地上,有些同学笑得“泪眼婆娑”,还有同学趴在桌上,不停地用手拍着课桌……笑声快把屋顶掀开了。连平时不怎么表现的魏同学也使出了浑身解数,在台上出尽了风头。我甚至有些怀疑,这还是平时那个说话舌头打结,上课回答问题会脸红的魏同学吗?……

学生从一个细节、一句话人手,不仅把握了人物各自的语言特点,还把人物说话时的动作和表情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在激情、自主的表演中深深地融入了课文的情境,进行丰富而又多元的感悟。在想象与表演中,他们领略到了文字内涵的丰富意蕴,捕捉到了字里行间的爱憎情感,在亲历的过程中体验了生活。他们独到的见解与表演让学习活动变得喻悦多姿,他们相互的激发与启迪让闪光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这次活动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探究学习的良好习惯,更激发了他们自觉学语文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愉悦的求知空间。

引导学生编演课本剧,既能使学生根据作品的描写唤起对文中景物和情景的想象,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理解,又可以使学生在独立或集体的创作中打开心灵的窗户,展示个体的潜能,充分享受创造的快乐,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阅读心理学研究表明:阅读是自外而内的意义吸收,写作是自内而外的思想表达。当学生走进课文的情境以后,往往会有许多体验需要倾诉与表达。只要教师积极为学生架设起生活与课堂联系的桥梁,拓展语文课堂空间,就必能激发起学生参与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带动学生语言的训练,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4.课本剧的反思 篇四

以前看电影的花絮时,总觉得当导演是一个很轻松的角色,只要在一边指手画脚就行了。通过几次导演课本剧,才深刻明白当个导演真不容易。,1、选好演员非易事

低年级的孩子,大多活泼好动,谁都想参与扮演,特别事受人青睐的角色,但现实是残酷的,需要的角色每次只能那么几个,没办法,我只好采取投票的形式,并尽量采取轮流制,最大限度的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2、道具不齐能怪谁?

由于条件有限,有时在课本剧中的一些道具,在生活中并不常用,有时号召学生准备道具,有时也只好让学生发挥想象的力量,用生活中的物品代替,虽然会使课本剧的效果稍稍逊色些,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3、表演现场难掌控

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虽然选好表演的学生了,但很多没被选上的学生也在下面鼓动起来,教学秩序较难掌控。有时被选上来表演的学生非常激动,导致紧张过度,台词不太流利或者忘了台词,这时就需要及时的鼓励他,再给他一次机会。

4、三人行,必有我师

每次课本剧要付出很多,但也会收获许多。特别是孩子们天真无邪的表演,使课本剧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使我在下次的课本剧中能更精准的定位,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使我在课本剧的探索中不断成长。课本剧让我领略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真谛。

最后,在课本剧的写作的角度、主旨的提炼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上都还需要不断的学习。、10、28 陆四勇

5.演课本剧的作文 篇五

今天,8人小组正式登台,按抽签的次序依次上台表演。课文主要写的是三国时期,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华。于是用三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诸葛亮利用大雾天气和曹操的多疑心理,巧妙地用草船借了十万多支箭,粉碎了周瑜的害人训划。

首先上台表演的是查洋小组,查洋扮演的诸葛亮最形象。神态从容镇定,走起路来左手背在身后,右手摇着一把不知从哪儿拾来的破蒲扇,真像个文质彬彬的蜀国军师。他和扮演周瑜的李静对话时,说话的语气、摸胡子的动作、喝酒的姿态,简直和古人无异,我打心眼里佩服他的演技。相比之下,李静演的周瑜一点气概都没有,哪像东吴大都督,和卖烧饼的武大郎差不多,而且小肚鸡肠的样子没能表现出来。

接下来轮到我们小组表演。我和周鹏扮演立在船头当靶子的稻草人。当故事情节发展到曹操命令弓箭手射箭时,乔宇和庆克亮出场了。他们将皮筋绑在小竹棍上当弓。用筷子当箭。不过,这两人的射箭本领也太差劲了。“箭,。纷纷射到了“江里”,就是不肯朝我和周鹏身上招呼。弓箭手乔宇最厉害,连续两“箭”飞进了小船,射中了诸葛亮的胸口和头部。这诸葛亮竟然如神人一般,不仅没有假装晕倒,反而照旧和鲁肃在船舱里饮酒奏乐,谈笑风生。我看见座位上的观众眼泪都笑出来了,连秦老师也忍不住大笑。笑声几乎都要把教室的屋顶给翻了。不用说,我们这组演砸了。

不过,接下来几个小组的表演也有失误。有的扮演的诸葛亮看?着手腕上的手表说:“凌晨一点了,可以开始擂鼓呐喊了”;有的扮演稻草人,却自己动手拔掉插在身上的箭;高阳演曹操,由于太紧张,一张嘴台词说成了:“雾天曹军突然来犯,小心有诈!”最好笑的是任文文演的周瑜,在表演快结束时,他长叹一声:“周瑜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自己称赞自己,周瑜的脸皮真够厚的了。

6.作文精彩的课本剧表演 篇六

我最喜欢看的就是我们四(1)班表演的课本剧——《皇帝的新装》。这可是安徒生这位大作家写的童话。我主要是看这个“皇帝”怎么表演皇帝的角色,不过他比我勇敢多了,竟然真的脱下所有衣服,在观众面前赤裸裸地展现自己!就在那一幕,底下掌声不断,大家赞叹不已,把观众逗得哈哈大笑。那场面气势磅礴,精彩绝伦,真是无语伦比,简直让我刮目相看!其他的表演再也没有一个笑声比这个节目更加强烈。

一个自夸自大的皇帝,竟会被两个骗子欺骗成这个下场,在百姓面前丢尽了脸。苪诺晟同学演得精彩极了!我想这次我们班非拿第一不可,结果果然是第一。这为我们班带来了荣誉感,因为我也是四(1)班一份子。

作者:柯桥小学四(1)班 江家琪

7.课本剧的意义 篇七

课本剧是戏剧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也就是在语文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自身掌握的戏剧知识对教材中的课文进行改编,形成剧本的形式,通过组织表演的形式表现出来。课本剧发生的主体为学生,演出的场所一般为班级教室或者学校场地等。课本剧是一种适合学生演出的戏剧,具有戏剧的特点。课本剧编制的核心主要有:必须充分表达原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尽量按照原文的语言动作和主要情节塑造剧中的人物形象; 在舞台上表演要以课文的内涵为出发点。课本剧的制作,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由被动式接收变为主动式求知,培养学生对于语文课文中深刻内涵的领悟能力激发兴趣。课本剧的应用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表现形式是多样的,如相声、小品和小型话剧等。课本剧改变了传统课堂传授式教学,将语文课文的学习转换成一个游戏的过程,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课本剧编制中学习课本的品德知识,提高理解领悟能力;在课本剧表演组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在活动中体现的组织能力,这样,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都能获得提高。

二、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现状

由于义务教育的质量不均衡, 造成学生的素质水平出现参差 不齐的状 态 ,中职学生 的素质水 平明显下 滑。以下是中职学生的语文学习现状分析:(1)学习底子薄。大部分进入中 职学校的 学生 ,文化成绩 较低 ,基础较为 薄弱 ,在初中阶段 , 对于基础 知识的掌 握并不牢 固。进入 中职学校后 , 新知识的 掌握难度 较大 , 教学难度 大。 (2) 学习动机缺 乏。中职 学校是培 养专业技 能人才的 学校 ,因此对于 基础科目的 学习并不 重视 ,尤其是语 文的学习 ,这就造成 中职学生学 习动力缺 乏 , 在语文课 堂上缺乏 一定的学 习积极性。 (3)学习习惯差。中职学生在初中学习时,并没有养成良好的 学习习惯 , 对基础科 目的学习 缺乏一定 的兴趣。因 此 ,进入中职 学校后 ,由于加入 了专业技 能课程 ,学生在学习 中更加忽 视了基础 科目的学 习 ,对语文学 习抱着无 所谓的态度。 (4)缺乏理想和追求。大部分中职学生是在初升高中被 淘汰而进 入的 ,因此中职 学生对于 自身今后 的发展抱有 消极的态 度 ,对学习失 去信心 ,对未来缺 乏一定的 规划和追求。

三、中职语文教学中开展课本剧教学的意义

教学中开展课本剧有助于学生在动态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使语文教学更具有趣味性、高效性和智慧性,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 )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课本剧教学的方式,能够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较好的发挥。另外,课本剧教学要求学生自主编写剧本,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让学生自主参与到课文学习中,这样对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课本剧教学还能够让学生在表演中获得快乐和成功, 从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成就感,进而提高语文学习兴趣。

(二 )丰富语文教学方式

从语文科目教学来说, 课本剧教学是一项新型的教学方式,深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课本剧教学中,教师起到指导性作用,把所有剧本编写、表演和人员角色组织方面的权力都下放给学生自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在课本阅读中,让学生自主探索,领悟文章真谛。这种新型的语文教学方式,将传统学生的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探究,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三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在课本剧的编演过程中,有效培养了学生健全人格,主要表现在:(1)正确的自我认识。学生在进行角色扮演中,能够对角色中的性格和品德有所体会,进而引起对自身的反思。 (2)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课本剧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协作,在整个课本剧编制、彩排、表演中存在多方面的问题,这就锻炼了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相适应的生活能力等。(3)个性协调。作为青春期的中职学生,每个人的个性都是比较强的, 而课本剧的参演则要求学生之间个性的自主协调。

(四 )为戏剧事业带来新生力量

从社会角度来说, 课本剧的表演为戏剧事业带来了新生力量。在课本剧的编排上,要求学生对戏剧知识有所了解,这就促使学生自主了解戏剧文化和知识, 从而激发对戏剧的热爱之情。在课本剧的表演中, 学生在体验课本剧表演的快乐时,也能加强对于戏剧的认识,感受戏剧的魅力,进而发现对于戏剧表演的潜力,最终投身到戏剧事业中。

四、中职语文课堂实施课本剧教学的具体策略

中职语文课堂实施课本剧教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现实障碍。在开展课本剧教学实践中,教师获得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本文对中职语文课堂实施课本剧教学的具体策略进行了研究,如下所示:

(一 )课本剧教学的设计与编写

在中职课文教科书中, 可以发现大部分课文都能够编制成课本剧,因此在对课本剧设计过程中,有以下几点:(1)目标的选择。在剧本安排中,教师需要选择人物形象鲜明且具有代表性的课文,让学生在改编中更容易对人物角色进行把握。另外,在剧本对象的选择中,也要纳入教学目标,以教学单元文本特点和学生基本情况为目标。(2)计划的确定。选择好剧本对象后,教师需要对课本剧的整个计划进行安排,如活动的时间和地点、活动组织形式、活动的步骤、活动评价监控等。整个计划的编制可以通过与学生交流讨论完成。 (3)创设情境。在课本剧开展中,教师需要做足功课,创设引人入胜的戏剧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4)组织分组。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分组,组织每组之间展开竞争的方式。另外,需要对每组课本剧的任务进行分工和确定规则。 (5)成果展示。该阶段就是学生表演课本剧的时刻,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对课本剧过程进行记录、拍照等。 (6)评价反思。学生表演完课本剧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并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二 )课本剧教学的实施

课本剧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完成,需要完成的主体工作就是课本剧的编制。课本剧的编制需要满足以下几个要求:(1)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本剧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在课本剧编制中,剧本内容设定、人物角色选择、语言动作和道具的选择等都应该由学生自主完成。 (2)以情感为导向。在整个课本剧编制和表演过程中,都需要学生融入自己的真实情感, 这样对于原文的情感把握和剧本的表现才能更加深入。(3)注重创新性原则。课本剧的编写虽然来源于教材,但是不能完全拘泥于教材的内容, 因此要求学生发展发散性思维,对教材内容进行创新,从而让剧本表演更加完善。基于以上几个要求,在课本剧的正式编写中,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对主题进行提炼。主题是戏剧的灵魂,因此每个课本剧都需要具备一定的主体。如在课文《一碗清汤荞麦面》中,主题是赞扬母子三人的勤俭节约或者饭店老板乐于助人等,在剧本编写中就不能脱离课文的主题思想。 (2)设定场面。课本剧是由单个或者多个剧幕形成的, 因此需要对课本剧设定具体的表演场面。(3)安排情节。剧本故事的发生离不开情节,为了让故事更加完整和流畅, 可以在课文材料基础上进行人物或者情节的增删。 (4)设计台词。课本剧人物的表演离不开台词,也就是语言和动作,因此需要学生对课文教材中人物角色进行锤炼和解读。 (5)一个完整的课本剧还需要道具的参与,如服装、音乐等,由于课堂条件限制,可用一些物品象征性代替,让表演更完整。

(三 )课本剧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课本剧教学开展过程中,需要注意把握好运用的“度”。课本剧表演中,教师起到指导的作用,在表演内容的选择和表演方法的确定上,都需要保证其具有合适性,不能让学生过度自由发挥。另外,在表演过程中,教师需要对现场进行适当调控,避免“过火”行为的发生。最后,学生和教师都需要正确理解课本剧, 它不是简单的演出, 而是对课本知识的实践性运用,因此在课本剧编写中都不能脱离实际。

五、结语

课本剧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 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的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这对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强化语文学习效果有很大帮助。课本剧教学改变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形式,不仅得到了教育界的认可,还受到了中职学生的欢迎。在具体的课本剧教学实践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需要教师加大实践力度,根据学生的素质水平,制定不同程度的课本剧,实施不同层次的课本剧课堂教学。从某种程度来说,课本剧教学方法的实施对语文教师的挑战性增强,不仅加大了教师上课的难度,还加大了教师课余工作量。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方法成为学校教师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点。对于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中职学校来说,基础科目的教学显得格外重要。然而,在大部分中职学校,基础类科目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其中语文的学习就受到了学生的忽视。基于该现状,中职语文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逐渐发生改变,其中课本剧教学形式能有效激发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本文首先对课本剧教学进行简单叙述,其次分析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现状,探讨中职语文教学中开展课本剧教学的意义,最后具体研究中职语文课堂实施课本剧教学的具体策略,希望对提高中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有所帮助。

8.打开课文的钥匙——课本剧 篇八

关键词:课本剧;作用;精读;编演

课本剧就是把学生学习的课文改编,让学生自己来营造和表现课文中的环境、情节、人物,将课文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传达给每个同学的一种集教学和娱乐于一体的校园活动。那课本剧有什么作用?该如何改编呢?“把许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改编成适合学生表演的课本剧,在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担当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也可以增强学生对文本的真切体验,既能帮助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积累巩固,又能促使学生有创意地表达运用,更能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组织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翅膀,有了这样的“翅膀”,孩子们才会放松地融入生活与学习,把自己最大的潜能发挥出来。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把课文编成节目当作游戏来玩,深受孩子欢迎,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一、课本剧的作用

(一)学生对学课文更感兴趣

现在的小学语文都以教师讲、学生读为主,学生知道了文章大意后,对课文就失去了兴趣。但如果能让学生边演边说,就能赢得更多学生的喜爱。现在让学生把课文演成课本剧,形式新了,而且满足了学生想表现的欲望,学生的兴趣自然提高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加上自己对形象的独特体会,在表演的过程中,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高度的个性化,使学生可以充分地展现自我,张扬个性。如我在教《将相和》这一课时,同学们编了课本剧,许多学生就把机智勇敢的蔺相如、知错就改的廉颇和骄横的秦王演得栩栩如生。特别是演廉颇认错负荆请罪这一情节时,演廉颇的同学根本就不顾自己的形象,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就给“蔺相如”下跪,因为孩子们早把自己融入到故事情节中了,哪会想到有损自己的男子汉形象。通过对这篇课文的演绎,学生们对于学习有历史故事的文章也更感兴趣了,而且我相信这样的情景孩子们是一辈子也忘不了的,对于这个故事的印象也更是根深蒂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学习的过程是个游戏的过程。有益的游戏能够丰富想象,丰富的想象有助于培养创性思维,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是将来知识型人群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呀,在孩子们心中演课本剧就是一种游戏,而且是老师非常支持又很有趣味的一种游戏,所以孩子们就会乐此不疲。

(二)对课文道理领会得更彻底

记得自己在教《闪光的小球》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在读熟课文,大致理解课文内容后,上台表演,一个扮演小梅,还有两个同学扮演小梅的同学。第一次,由于同学们没有配合好,小球被卡在了“井”口出不来;第二次在“小梅”的指挥下,他们顺利地从“井”里逃了出来。当时那个高兴劲儿真的像是死里逃生,使我现在回想起来,感觉就是昨天发生的,我想,同学们肯定更加记忆犹新,对课文内容不会忘,对于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也会理解得更透。

(三)培养了学生的活动能力、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

曾经教过的某班学生特别喜欢课本剧,他们经常自愿要求课文教完后来表演课本剧。于是,许多同学放弃了中午的休息时间,有的同学甚至在放学回家后还集中在一起认真排练。一出课本剧的成功要求学生对课文有正确的感知、深刻的理解,对课本有大胆的发挥和较强的记忆,它可以帮助学生把局面文字转换成适合于舞台的口头语言、形体动作,变死的课本知识为活的演出实践;同时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培植感情,磨练毅力,还要求学生有很好的相互协调和配合的能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演出一台戏,光靠少数人不行,要大家通力协作才能成功。表演能力强的负责当演员,写作水平好的负责当编导,组织能力强的负责组织人员及场地等安排……各扬其长,相互配合,可加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在学生的表演中,我还惊奇地发现,平时课堂中一些“沉默寡言”的同学在表演中也相当活跃,如在《三顾茅庐》一文中扮演刘备的竟是我班最文静的一个女生,可她却把刘备诚恳邀请诸葛亮的神态、动作表演得惟妙惟肖,真让我难以置信,她竟然还有如此出色的表演才能。

(四)朗读的语感增强

读是说的前提,更是表演好课本剧必不可少的前奏。朗读课文时,语气的掌握是很重要的,但对于低年级小朋友讲解句式是比较抽象的,往往得通过老师示范和学生自己反复朗读体会出句子的不同语气。一年级时,为了上好《雨点儿》公开课,上课前我作了很多的准备工作,我反复地范读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之间的对话,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巩固学习效果,再让学生分节表演一遍。上课时学生感情丰富,身临其境,演得有声有色,对话时不但语气读得好,而且表情也恰到好处,可视性和可听性兼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后来听课的老师都说我们班学生读书有感情。现在我明白了,在教学中,如果在学生之间或师生之间经常地开展这样的口语训练,就能培养学生态度大方、读文流畅的言行习惯。

(五)培养师生之间的情谊

笔者对是个班级的学生印象最深,学生对我的感情也最深。那一班我只带了他们一至三年级,可他们却经常会想起我,给我打电话。因为那一班我从一开始就让他们在课上充分地动起来,每一篇课文都要加上动作来演一演,他们边做动作边背课文,课文也记得特别好。经常能分角色来表演课文,我也都会参与进去。比如,有一次上《最好马上找到他》,我就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把她抱在怀里,“娃娃”哭着要回家,我很焦急,还哄她开心,根本不像师生,俨然是一对母女,课堂气氛融洽极了,也使得这帮孩子平时经常脱口而出,叫我“妈妈”。

二、课本剧的实践

课本剧吸引了千百万颗稚嫩向上的心,为孩子们开辟了一个新的活动天地。在那里,他们可以尽显其能,年少旺盛的精力得到了正当有益的分配。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排演课本剧,学生们更会觉得受益匪浅。因此,根据这么多年的经验,笔者认为对于改编课本剧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实践:

(一)精读课文

“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只有让孩子们把课文读熟了、读透了,才能把课文演绎好。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要想把课本剧演好,我想也应该通过“言”“声”的感受,来打动人。声音特别能激发审美主体的联想,使听众产生不一样的美感和情感共鸣。我自己先以饱满的感情,通过反复钻研文本,反复大声诵读,逐渐领会文本,进入角色,再通过创设与课文相类似的情境氛围,通过以声传情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已创设的角色氛围中,体味作品中的内涵,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这也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法。通过把课文读通、读美了,等到学生表演的时候,就手到擒来了。如在教《雨点儿》课文时,我和学生分别扮演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学生就把小雨点儿的顽皮、可爱发挥得淋漓尽致,因为在讲读课文时,我就很注重感情熏陶。那一节是全镇的公开课,我也没有刻意去编排这个课本剧,靠的就是精读后让学生随意表演,结果我们配合得天衣无缝,得到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二)编剧本

“课本剧能将陶冶灵性的人文性功能与社会交往的工具性功能完美地结合起来,更使学生获得心灵和智力的启迪。”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有句名言:“每件事都有一百种做法。”是的,不管我们做任何事情,只要我们多多开动脑筋,肯定会想出不计其数的方法去做好它。在教学方法上,每一项教学内容,都能设想出无数种有效的方法。我们还要牢牢记住:在教学上,并不是只有“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道路通罗马”。“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语文的目的是为了‘用’,达到表达思想、交流情感、培养能力、传承文化的目的。”编演课本剧正是实实在在的“用”。我先在每组中选出一个导演,再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听从导演的安排,一起根据课文情节,去编剧本。学生在课本剧编演过程中丰富了文化底蕴,提高了审美水准,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演剧本

课本剧编好之后,就看表演了。比如在教《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我问学生:“还有什么方法也能喝到瓶子里的水,你能表演出来吗?”于是一个个富有新意的方法就出台了。一位同学把瓶子里的水倒到袋子中,一下子就喝到了水,还得意地拍拍肚子说:“太可口了!真是晶晶亮,透心凉啊!”富有创意的表演一下子激起了其他同学的创作欲望。于是,有个同学找了吸管,把它插入瓶中,美美地吸了起来;有个学生找了石块把窄的瓶口敲破,然后再把嘴伸入瓶子里,就喝到水了。这下,一发不可收拾了,学生想出来的办法真是让我们想都想不到。我也一下子对孩子们刮目相看了,不得不佩服孩子们的想象能力。

课本剧大大开拓和提高了孩子的视野以及语文水平,还让孩子们在创新中体验快感,并感受成功的愉悦。它更像一把开心锁,打开了我和学生的心灵,我将一如继往地坚持编、演下去,使孩子们在不一样的殿堂里收获更多。

参考文献:

1.葛乃和.《课本剧在教学中的作用》《小学教学研究》,2005年2期.

2.阎桂红.《创设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教坛之声,中基网, 2008年10月.

3.沈鹃.《编演课本剧组织课堂教学策略》教育科研论坛,2005年8月31日.

9.晏子使楚的课本剧 篇九

时间:春秋末期

地点:楚国

人物:晏子(齐国大使)、楚王、接待人、两个武士、楚国大臣

(齐国与楚国都是大国,为了使两国保持友好关系,齐王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晏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楚王(得意地说):晏子身材矮小,来人,在城门边开一个五尺高的洞,晏子一来,就关上城门,让他从这个洞进来。

(晏子来到楚国城门口,接待人请晏子从洞中进去。)

晏子(看了看,笑嘻嘻地对接待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接待人忙跑去传话。)

接待人(气喘吁吁地对楚王说):大王,晏子说您开的是狗洞,不是城门。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他让卑职前来传话。

楚王(吓得脸色苍白):快、快去打开城门,别让姓晏的小看了我楚国,我国可不是狗国啊!

(晏子进宫,见了楚王。)

楚王(瞅他一眼,冷笑):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晏子(严肃地说):大王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楚王(平静地说):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晏子(假装为难):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

楚王(一挥袖子):实话实说,我不生气。

晏子(拱了拱手):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就派到这儿来了。(故意笑了笑)

楚王(陪着笑):是、是。快摆酒席招待齐国大使。

(楚王与晏子正用膳,忽见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走过。)

楚王(忙问):那个囚犯犯的是什么罪?他是哪里人?

武士: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

楚王(得意洋洋地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

(楚国大臣也都得意地笑起来。)

大臣甲(小声地):这回姓晏的丢尽脸了。

大臣乙(细声地):就是就是,看他怎么办。

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这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楚王(吓得差点从椅子上摔下来):我原来想取笑大夫的,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10.课本剧《会摇尾巴的狼》剧本 篇十

地点:草原。

摆设:陷阱、树木。

(老羊和小羊一起散步)

老羊:“小羊,妈妈口渴了,妈妈去路找点水喝。”

小羊:“好的。”(老羊小跑着去了)

(小羊慢慢地走着,走到一个陷阱旁边,陷阱里有一只老狼)

(老狼看见了,转了转头):“好朋友!为了我们的友情,帮帮忙吧!”

小羊:“你是谁?为什么跑到陷阱里去了”

老狼:(一副老实的样子)“我,你不认识我了吗,我是你的好朋友,又忠诚又老实的狗,今天一只小鸡一不小心掉进了陷阱里,我为了救它,毫不犹豫跳了下来,把它救了上

去,没想到我再也爬不上去了。唉!可怜可怜我这善良的狗吧!”

小羊:“你不像狗,倒狠像狼!”

(老狼半闭着眼睛):“因为我是狼狗,所以有点像狼。我的性情很温和,跟羊特别

亲。你只要伸下一条腿来,我就得救了。我一定好好答谢你,给你舔毛,帮你咬虱子。”

(小羊准备伸腿去救老狼,这时老羊来了,老羊见此情况,连忙阻止小羊)

老羊:“小羊,不能救,它是一只凶恶的狼。”

小羊:“妈妈,它是一只狼吗?怎么像一只狗呢?”

11.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本剧) 篇十一

地点:美国洛杉矶的一所学校里

人物:父亲,三十多岁

阿曼达——儿子,七岁

好心人、救火队长、警察

[画外音]1989年的一天,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有30多万人受灾。一个年轻父亲安顿好妻子后,就冲向学校找儿子。来到学校,只见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了一片废墟。

[幕启]

父亲(绝望地哭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好心人(拉住他,善意地):先生,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父亲(恳切地):谁愿意帮助我?

救火队长(挡住他):这样太危险了,随时都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吧!

父亲(执著地):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的?

警察(诚挚地) :你现在很难过,我能理解,可你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请你马上回家吧!

父亲(执拗地):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的?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我!他无休止地挖着,没人阻止他,没人能阻止住他。他浑身是灰,浑身是伤。当他挖到第38个小时时,奇迹发生了,他听到了儿子的声音)

阿曼达(微弱地):爸爸,是你吗?

父亲(惊喜地,大声)  :阿曼达,我的儿子!

阿曼达(兴奋地):爸爸,真的是你吗?

父亲(大声地):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阿曼达(自豪地):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父亲(关切地):你们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阿曼达: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成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地):快来人哪!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帮忙!

(人们纷纷赶来帮忙,50分钟后,一个安全出口被开辟出来了)

父亲(颤抖地):出来吧!阿曼达。

阿曼达(坚决地)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父亲(把最后出来的儿子搂在怀里,幸福地):儿子,你做得对!

[幕落]

12.课本剧的意义 篇十二

1.空间和时间要高度集中。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场景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小小的舞台上, 几个人的表演就可以代表千军万马, 走几圈就可以表现出跨过了万水千山, 变换一个场景和人物, 就可以说明到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或相隔多少年之后, 相隔千万里, 跨越若干年, 都可通过幕、场变换集中在舞台上展现。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一幕”可分为几场, “一场”指一幕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隔开的情节。剧本一般要求篇幅不能太长, 人物不能太多, 场景不能过多地转换。

2.反映现实生活的矛盾要尖锐突出。各种文学作品都要表现社会的矛盾冲突, 而戏剧则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里反映的矛盾冲突更加尖锐突出。因为戏剧这种文学形式是应集中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所以说, 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又因为剧本受篇幅和演出时间的限制, 所以对剧情中反映的现实生活必须浓缩在适合舞台演出的矛盾冲突中。剧本中的矛盾冲突大体分为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尾四部分。演出从矛盾发生时就应吸引观众, 矛盾冲突发展到最激烈的时候称为高潮, 这时的剧情也最吸引观众, 最扣人心弦。高潮部分也是编写剧本和舞台演出的“重头戏”, 是最“要劲”, 最需要下工夫之处。

3.剧本的语言要表现人物性。剧本的语言主要是台词。台词, 就是剧中人物所说的话, 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独白是剧中人物独自抒发个人情感和愿望时说的话;旁白是剧中某个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从旁侧对观众说的话。剧本主要是通过台词推动情节发展, 表现人物性格。因此, 台词语言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 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 要口语化。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 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语言要求写得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 (场) 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 一般用括号 (方招号或圆括号) 括起来。懂得了剧本以上几个特点和要求, 再参考学过的剧本课文, 就可以试着编课本剧了。课本剧的一般格式:题目, 人物、时间、地点、道具、背景、幕名、正文。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式, 我认为, 要想使课本剧的演出获得成功, 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学生以指导:

1.布置任务、明确要求, 激发学生的表演兴趣。

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表演兴趣, 这是课本剧演出能否成功的关键。

2.充分信任学生, 下放权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 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才能, 同时, 还能够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师适时指导, 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初次接触课本剧时, 会有许多问题急待解决, 当学生遇到难题, 小组讨论无法解决时, 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注和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工具书、学习资料, 解疑释惑。这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 很有效果。

4.尊重原文主旨, 避免陷入“恶搞”的泥潭。

“恶搞”是当前网络上流行的, 以文字、图片和动画为手段表达个人思想的一种方式, 完全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来解构所谓“正常”, 说白了, 就是不好好说话, 是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思潮一种新的表现形式。近来, “恶搞”之风愈演愈烈, 且越来越离谱。许多同学不知不觉之间也受到了它的影响, 同学们在编写课本剧时, 为了追求表演的效果, 便加上了许多和主题不相干的情节和对白。因此, 教师在知道学生编写课本剧的时候, 要让学生尊重原文主旨, 避免陷入“恶搞”的泥潭。

5.要重视课堂表演气氛的营造, 重视表演的效果。

让这些从来没有舞台经验的学生上台表演, 教师一定要注意表演前课堂气氛的营造。积极良好和谐愉快的课堂心理气氛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 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活动。在这种心理气氛下, 学生思路开阔, 思维敏捷深刻, 想象丰富活跃, 记忆力增强, 精力旺盛, 积极主动。

13.精彩的课本剧表演三年级作文 篇十三

3月21日星期五的下午,我们翠苑第二小学全体同学在操场上观看了一部课本剧,剧里面有很多小故事,也有很多人物:故事书爷爷,小逗号,小渔夫,乌鸦,小青蛙等。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乌鸦与小渔夫》的故事。故事里有一只乌鸦,它捡到了一块上好的肉,飞到自己的巢穴里,准备美美的吃一顿。故事书爷爷告诉小渔夫让她去夺取乌鸦嘴里的肉,于是小渔夫心想:这也太容易了吧,我看过狐狸与乌鸦的故事,只要跟他说几句好话,它的嘴一张,嘻嘻,肉就掉下来了!小渔夫来到乌鸦的跟前对它说:"啊,亲爱的乌鸦我从来没见过像你这样漂亮的鸟!你比凤凰美一万倍,你的羽毛都这么的美,那么你的歌喉一定非常的动听,请你敞开歌喉,为我们大家唱几句吧!"乌鸦听了她的话,感到非常高兴,就敞开歌喉唱了几句,可它刚一张嘴,肉就掉下来了。小渔夫高兴地捡起肉,说:“我赢了!”后来,故事又回放了一遍。这一次乌鸦又找到一块肉,小渔夫又来抢夺它的肉。小渔夫又用了一遍刚才的方法,乌鸦怎么也不张口,原来它吸取了上次的教训,于是,小渔夫利用了激将法,骂它的声音难听,骂它很丑,乌鸦十分生气,准备开始狡辩,它一张口,肉就又落到了小渔夫的手上。

这个课本剧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谦虚谨慎,不要因为别人的花言巧语就上当受骗;一个人要明辨是非,不要因为别人的雕虫小技而重蹈覆辙。看课本剧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我们可以在学中玩玩中学,也可以从课本剧的故事里吃一堑长一智。

14.教给学生编演课本剧的方法和技巧 篇十四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认真地听,或者异口同声的回答问题,这是语文老师最习惯的一种教学方式。从传统意义上讲,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但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去衡量,这只是把学生当作了既定的课程的接受者,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要较多地注重师生互动、平等参与,教师要实现角色的转换,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输出者,而应是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最大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尝试之一是,选择故事性强的课文,组织学生编演课本剧,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例如,我在教《〈世说新语〉三则》、《变色龙》等课时,就引导学生成功地进行了课本剧的演出,较之以往我在教这一课时的效果,要有很大的提高。

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式,我认为,要想使课本剧的演出获得成功,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给学生以指导:

一、布置任务、明确要求,激发学生的表演兴趣。

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表演兴趣,这是课本剧演出能否成功键。我在教《〈世说新语〉三则》一文时,就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布置了编演课本剧的任务。明确要求,每个小组选择其中一篇,编演成课本剧,学生反映比较强烈。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中学阶段是学生表现欲最强的时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表演欲望。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看过的一些诸如《武林外传》等影视剧和一些小品,从而对戏剧表演有一个直观的认识,鼓励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表演才能。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位学生担任总策划人,直接对老师负责,对学生统筹管理。

二、充分信任学生,下放权力,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合作能力。教师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充分相信学生,让每个小组在课余时间展开讨论,让小组成员自己展开民主式的讨论,对剧本的构思、角色的分配,充分发表意见,讨论后确定。每个小组都要选出一名导演,没有演出任务的小组成员负责评判和把关,积极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才能,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自己的行为评价能力较差,但对别人的行为比较容易发现毛病,小组讨论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互相受到启发,共同得到提高。这也是对学生的天性的一种解放,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被打破,使语文教学得到了升华,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

三、教师适时指导,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初次接触课本剧时,会有许多问题急待解决,当学生遇到难题,小组讨论无法解决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注和指导,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工具书、学习资料,解疑释惑。这对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很有效果。

同学们在充分熟悉课文后,对课本剧的编写都有许多想法,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对一些好的设计,给予肯定和赞赏。这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

编写课本剧,使同学们人人参与,给他们提供了大展身手的机会,学生的思维不再只局限于课本,从而放飞了创造意识的翅膀。事实也证明,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惊人的,他们设计的许多情节,都大大丰富了课文的表现力。

如改写《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时,为了表现李元礼家的门槛很高,一般人门吏不与通报时,在第一场,就设计了孔融的父亲登门求见被拒绝的情节,更能表现出下面出场的孔融,能够顺利登堂入室的聪明机智。

在改写《魏武将见匈奴使》时,学生便在最后一场,设计了曹操将匈奴使者捉回劝降的情节,更进一步表现了曹操作为政治家在打击敌国、排除异己时的果敢,以及狡诈阴险、疾贤妒能的个性,使原文比较隐晦的主题,得到比较充分的展现。

四、尊重原文主旨,避免陷入“恶搞”的泥潭。

“恶搞”是当前网络上流行的,以文字、图片和动画为手段表达个人思想的一种方式,完全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来解构所谓“正常”,说白了,就是不好好说话,是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思潮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近来,“恶搞”之风愈演愈烈,且越来越离谱。许多同学不知不觉之间也受到了它的影响,同学们在编写课本剧时,为了追求表演的效果,便加上了许多和主题不相干的情节和对白。

如:有的学生在编演课本剧《变色龙》时,和当前的宠物热硬加联系,结果是冲淡了原作的批判意义。这些情节和语言固然可笑,表演出来也许会赚到许多的掌声,但它游离了原文的主题,对学生理解原文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所以,教师一定要及时发现,适时引导,从而避免走入“恶搞”的泥潭。

五、要重视课堂表演气氛的营造,重视表演的效果。

让这些从来没有舞台经验的学生上台表演,教师一定要注意表演前课堂气氛的营造。有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状态既能提高人的各种心理机能,也能降低各种心理机能,活动效率对心理状态的依赖程度的变动幅度高达±70%。积极良好和谐愉快的课堂心理气氛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活动。在这种心理气氛下,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精力旺盛,积极主动。

15.“课本剧”课堂高效化策略 篇十五

“课本剧”走进课堂

在七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本中, 出现了《木兰诗》这样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的教法一直众口难调, 而这样一首课标要求全文背诵的叙事诗歌更是需要独特的教法。根据本班学情, 我特意选择“课本剧”作为本课授课方式。

在本课第一课时, 我根据课文布局,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自由选择所要表演的段落。在确定好每一组的选择后, 向学生讲解课本剧的要素及写法。要求学生小组内部共同研讨, 确定每一个细节, 包括角色的设置, 道具的选择, 人物的台词及神态等细节之处。讨论结束后, 由一位同学执笔, 完成本组的剧本。

第二课时为课本剧展示。本课时设置一名主持人, 由学生来掌控整个课堂。主持人宣布展示开始之后, 按照小组的顺序, 依次上台, 组长介绍小组所选择的场景和人物扮演的角色。展示结束后, 由小组成员向全体观众介绍本组同学的创作思路, 接受观众的现场点评。通过课本剧的展示, 学生对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尤其是木兰与家人团聚一幕, 学生为木兰的家人增加了许多台词, 将木兰对亲人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 课本剧的展示也活跃了语文课堂, 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语文教学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案例分析】

“课本剧”借用戏剧作品的学习方式, 用改写剧本的形式来学习课本上的文章, 以戏剧的语言来表现文章的主题。在学生创作剧本的过程中, 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及团队协作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适用于小说、诗歌及戏剧类体裁作品。

语文课堂注重的是潜移默化, 而不应该是满堂的灌输, 语文教学要做到让学生体验生命意识, 积累语文素养, 获得人生启迪。在语文课堂上有效地注入“体验式”和“陶冶式”的教学模式是语文课走向更高境界的重要途径。

传统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播, 而传统班级授课制度, 又容易产生不能有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学生家庭教育各异, 性格不一, 有的学生善于表达却不擅长实际操作, 有的学生习惯个人学习, 却不适应团队协作。为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促使学生更好的完成团队任务, 我特意将“课本剧”引进课堂, 丰富语文课堂, 在吸引学生的同时, 做到教学方法的创新, 学生素养的全面均衡发展。

一场课本剧的成功, 通常需要一个团队的共同努力, 在正式登台之前, 还有前期的创作需要共同完成。和标准的剧本不同, 七年级课本剧要求学生剧本内容包括:人物表、报幕提示、时间地点及道具等基本信息、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详细信息。这就要求学生在创作之前, 将课文做到庖丁解牛式的详细分析, 并做到科学化的分解。根据时间和地点的变换, 制定合理的分幕剧。在不改变原文主要脉络的基础上, 允许适当增减情节, 使故事更加丰富化, 人物更加丰满, 更利于表现主题。在此过程中, 我要求学生做到小组化团队协作, 所有的剧本均由小组同学共同研讨完成, 从课文的有效划分, 到道具的合理选择, 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表现, 并要求学生写下做出这些选择的原因, 以促使他们在对课文整理把握的基础上, 更能注重每一个细节。

在前期剧本创作完成之后, 合适的展示平台是每一个学生既期待又害怕的。这个环节既是对前期工作的展示与验收, 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对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有着很好的鼓励作用。同时, 为表现欲强烈的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可以发掘学生所长, 为他们未来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在展示这个环节, 设置舞台主持人, 所有的道具准备都由学生团队协作完成。同时, 在舞台剧表演的基础上, 增加自我陈述与现场答辩环节。展示小组在展示结束后, 向全班同学讲解自己的创作思路及创作过程, 并接受现场观众的提问。有效锻炼了学生的临场反应能力, 同时, 也督促他们更好地完成剧本的创作。

16.浅析课本剧及其对儿童的发展价值 篇十六

儿童是初生之人,幼稚之人,未成之人,待成之人。这种“成人”之过程,可以从两个维度分析,其一,它既是人扬弃其“基因”外化其“潜能”的自然生成过程,也是人汲取人类文化丰盈生命内涵的自主生成过程;其二,它既是彰显自身生命优势成就个性自我的过程,也是逐步认识社会、融入社会,获得社会成员资质成就共性自我的过程。从社会学视角看,“成人”也就是所谓“社会化”与“个性化”有机统一的过程:社会化是指内化社会文化、在生活中习得社会成员共有价值观念、认知体系、生活习俗以及各种行为方式的过程;个性化是指这种内化与习得的过程与结果,在不同个体那里是各不相同的,是有鲜明个人色彩的。

教育,作为“人类自我生产”(桑新民语)的特殊实践,其根本使命便是“成人”,即引领、陪伴、帮助、促进儿童“成人”。教育的“成人”使命,不应该偏颇地理解为一味对儿童进行文化注入,无视儿童的自然生成;不应该一味强调将儿童塑造为共性自我,忽视将儿童培育为个性自我;教育必须尊重儿童、促进儿童整体发展、为学生建构完整的课程生活、营造适恰的教育环境,在引导儿童顺利实现社会化的同时,积极帮助儿童发展其优势,成长为完美共性与鲜明个性统一于一身的自我。

当我们真正心存“成人”之情,坚守“成人”之信,便有可能在任何课程中,任何教学行为上,都为学生搭建完整的“成人”舞台。本学期,我校语文课程出现了一种全新形态——课本剧表演,约有六成以上班级学生热火朝天排起课本剧来。演出时,观者无不连声喝彩,笔者则在喝彩之余,沉思起课本剧的意义来,这意义正是在“成人”方面对学生发展所产生的社会化意义与个性化意义。

一、课本剧,历练学生的“族群”素质,有益儿童“社会化”

在笔者看来,所谓社会化,其实就是个体人形成与他人共处能力的过程,这种共处能力,笔者称其为“族群”素质。这里,笔者试以课本剧之台前与幕后两个场域来说明学生如何历练“族群”素质的。

1.在模拟表演中体验社会角色

在学习新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两位学生按照课文的描述,依次表演了下钩垂钓、甩竿捉鱼、欣喜若狂、父子论辩、沮丧放鱼等一系列情节……小演员都全身心投入表演,那一本正经、惟妙惟肖的神态、动作、语言,感觉还真不比专业演员差到哪里去。精彩的表演不仅强烈吸引着在场学生的眼球,也深深触动着教师的心灵。这是学生在一种虚构的生活场景中模拟体验社会角色,历练“族群”素质,促进其“社会化”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学习的过程,对儿童发展有巨大价值。

从语义学视角看学习,“学”即是效仿,“习”即是学后之练,可见模仿是学习之本,也是学习之母。“社会化”这种学习是综合性学习,是综合性模仿,指向人的“整体生成”,不同于掌握某一知识、形成某种技能这么简单。课本剧排演活动,正是在“综合”意义上,一改常规语文课上学字、学词、读段、读篇以及所谓理解和使用语言文字那些个单纯的、颇有点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在课本剧从排练到演出的全过程中,学生以课文为蓝本,走进课文作者所描述的“社会”情境,接触、了解、体察且直接扮演其中的“社会角色”;为着尽可能扮演得逼真些,学生必须努力读懂有关角色的外部表征,悉心揣摩他们的内心世界,以最适恰最有分寸的动作、情绪、体态等将角色尽可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而要做到这些,他们必须从经验与现实中找到参照,加以模仿学习,用自己的身与心去“塑造”好角色,就在这模拟社会角色的体验中,在“社会化”之路上迈进了一步。

2.在实践中解答生活难题

对于小学生而言,“戏剧专业”方面,其知识技能几乎等于零,相关知识对他们而言是十足的“盲区”,他们要做的是“原创性”很强的艺术实践;在“社会生活”方面,他们或许是首次遇到“正式性”的合作协调课题。学生在其饰演的各种角色及其效果上,以模仿为主要方式完成了一次“社会化”经历,相应地增进了自己的“族群”素质。他们在选脚本、选演员、分角色、改剧本、排练揣摩修正这一过程中,在“戏外”以其全部身心投入真生活,解决真问题,经历了一次以真实社会角色去面对和解答生活难题的实践,完成了一项以创造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化”学习“工程”。这种实践无疑很好地历练了它们的“族群”素质。

二、课本剧,生成学生的“自我”特质,有益儿童“个性化”

每个人都只能生活在社会之中,故须“社会化”,否则无法融入社会;每个人都必须生活出自身之境,故须“个性化”,否则便成为“非人”之物。完整意义上的人,应该是“类中之我”与“有我之类”的完美统一。课本剧形成过程,不仅促使学生成为“类”,也激发学生成为“我”,得以激发学生成“我”的因子,是课本剧排演中富含的“玩”元素,亦即“游戏”元素。

1.课本剧活动,让孩子在释放中张扬自我

今天的儿童,在大量精力投入死记硬背之余,甚至没有了自由玩耍的基本权利,即使有那么点可怜的闲暇,也被“引导”到多读课外书多做“拓展”题上去了。孩子旺盛的生命力,被囚禁在课本里或作业的牢笼中,憋闷压抑。给他们自由时间,给他们自主权利,让他们“冲出”教室,“飞出”校园,去排演课本剧,去用心完成特殊的“课业”。在活动中,孩子天赋被激活,生命中那蕴藏的原生态能量释放了出来,做回了真正的自我,成为了更强大的自我。

2.课本剧活动,让孩子在体验中丰盈自我

人,是有血有肉、有知有情的生命存在,是清醒的理性和丰富的感性有机交融的生命存在,以理性处置身临其中的外部世界,以感性丰盈和精彩自我生活。当今学生,课程生活单调枯燥,就语文学习而言,读读背背、抄抄写写的时间太多,缺乏诗意和情趣。课本剧,近乎以“玩”的方式学语文,他们在课本剧排演之中,如儿时玩“过家家”一般,“隐去”自己的现实身份,去“做”循循善诱的老师,“做”充满灵气的学生,“做”教子严格的汤姆老爸,“做”因势利导的骆驼妈妈,“做”狂妄自大的海上台风,“做”功能强大的水上飞机……诸如此类,在课本剧的“丛林”里,他们找到并享受了前所未有的乐趣,情感世界中流进了一脉甘甜的清泉。

3.课本剧活动,让孩子在激活中提升自我

审视课本剧从确定脚本,到走上舞台,始终贯穿着创造性活动的展开:首先,在对课文语言文字进行文本形式的转换上,蕴含着智慧,充满了创造性,原来的文本或童话或寓言或一般记叙文,现在要将它们转换为剧本,要设计舞台说明、充实人物对白等,这是剧作家做的事。在小学生这里,不该算作一项伟大的创造性“事业”吗?其次,在理解课文主题思想及人物内心世界时所采用的表现方式上,蕴含着智慧,充满着创造性,原来是在课堂上直接将理解结果通过发言传递给老师,传递给同学,还会随时得到同学的补充和老师的点拨,或者以作业的方式将理解结果书写在练习册、考试卷上,呈现的总是静止的没有生气的答案,现在要通过几个人作为剧中角色,相互合作,以尽可能逼真的情节关联、动作展示、神情与语言交流等,动态地形象地表达出来。原文要揭示的意义、要抒发的情感,要隐含于情境表演之中。这就需要学生精心揣摩如何比较贴切且富有神韵地表演台词、动作、神态等,这是很有难度的创造。学生在课本剧排演过程中,人人各显神通,时时灵光闪耀,激活了智慧,提升了自我。

(吕建国,宜兴市城南实验小学;谈爱清,宜兴市第二实验小学,214203)

上一篇:暑期湿地活动个人分析总结下一篇:口腔护理操作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