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的英语谚语

2024-10-05

传统节日的英语谚语(精选16篇)

1.传统节日的英语谚语 篇一

1、五月端阳,粽糕拌糖。

2、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

3、重阳无雨,九月无霜。

4、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

5、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箫管乐中秋。

6、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

7、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雨打灯。

8、小孩望过年,大人望种田。

9、清明起尘,黄土埋人。

10、吃了腊八饭,就把年货办。

11、清明冷,好年景。

12、重阳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晴一冬。

13、年到二十五,一入年架心更苦。

14、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

15、地得清秋一半好,窗含明月十分圆。

16、三十夜的火,十五的灯。

17、大年三十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18、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

19、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

20、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21、清明刮动土,要刮四十五。

22、男不拜月,女不祭灶。

23、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24、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25、年到二十六,年关难过出目汁。

26、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

27、冬唔饱,夏唔饱,八月十五食餐饱。

28、年到二十四,爱买年料无主意。

29、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

30、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2.传统节日的英语谚语 篇二

谚语是熟语的一种, 是流传于民间的比较简练而且言简意赅的话语, 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 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 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英语谚语是英语语言国家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是英语语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比喻生动、寓意深刻、用词精炼等特点, 一般没有一个多余的词, 单句讲究韵律, 双句讲究对仗, 文体非常口语化, 读来琅琅上口, 便于记忆流传。

英国作家和哲学家Francis Bacon (弗朗西斯·培根) 曾说:“the genius, wit and spirit of a nation are discovered in its proverbs”。 (从一个民族的谚语中可以发现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 具有生动形象、含蓄隽永表达力的英语谚语在英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能让英语学习者更深入地了解英语语言背景文化, 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作为极富特色的一种语言形式, 英语谚语在汉译的过程中, 译者要将所有的特色都准确地翻译出来, 让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中国人都能明白其中的特殊含义, 着实并非易事。下面就介绍英语谚语汉译的几种常见也是实用的方法。

一、英语谚语汉译的方法

(一) 直译法

直译, 是指在符合汉语语言规范化的基础上, 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 把原文的内容、形式、精神、修辞手法和民族特色都输入到汉语中去, 努力减少翻译过程中的损失。

英语谚语大多数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 只要不影响译文读者的理解, 我们都应当尽可能地使用直译法。英语和汉语谚语中有一些相同或近似的谚语, 这些谚语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相同或相近, 隐含意义相同, 也就是说, 此类谚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所传达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 可以直接采取直译的方法。如:

Like father, 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One swallow does not make a summer.一燕不成夏。

A rat crossing the street is chased by all.老鼠过街, 人人喊打。

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

(二) 意译法

意译, 是指译出的汉语在遣词造句这两方面均用自然的表达形式, 是地道的符合习惯的汉语, 读起来不像是译文, 而像是原文。

运用意译法翻译英语谚语是指根据英文原文的大意来翻译, 不逐字逐句翻译, 通常主要适用于英语与汉语存在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从跨文化语言交际和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 意译强调的是译语文化体系和原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大量的实例说明, 意译的使用体现出不同语言民族在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性, 意译更能够体现出本民族的语言特征。

有些英语谚语所用的比喻表达方式如果采用直译, 译文很难被中国人所接受, 也有一部分谚语由于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的缘故, 无法直译, 同时有的谚语没有很强的比喻, 或根本没有比喻, 直译无法传达出原文的确切含义, 增加补充又会使译文显得冗长, 这时译者就得打破原文的结构模式, 舍弃原文的形象, 在译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 将其意义表达出来即可, 这样会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如:

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

Justice has long arms.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

It’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覆水难收。

Throw away the apple because of the core.因噎废食。

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

(三) 套译法

有些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相符, 两者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隐义, 而且还有相同的或大体相同的形象和比喻, 或相同的说理方式。对这些对等或基本对等的谚语, 我们可以采用套译的方法, 一方面可以使译文更加通顺, 另一方面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

套译法也称“借译法”, 即借用汉语谚语来复述英语谚语, 这种方法是翻译英语谚语的普遍而又重要的手法, 采用此译法, 既能保持英语谚语的风采, 又与汉语谚语相吻合, 读起来颇有浓郁的汉民族谚语风味。如:

He that sows the wind will reap the whirlwind.玩火者必自焚。

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The pot calls the kettle black.五十步笑百步。

Don’t teach fish to swim.不要班门弄斧。

Money makes the mare go.有钱能使鬼推磨。

(四) 直译意译结合法

在翻译有些英语谚语时, 单纯直译或意译都不能确切、有效地表达原来谚语的含义。为了弥补直译难达意, 意译难传神的不足, 可以双管齐下, 采用直译意译结合法来翻译, 也就是前一句翻译词意, 后一句翻译寓意, 这样就能将字意和寓意均表达出来, 交相辉映, 相得益彰, 以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直译意译结合法和直译加注法其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都是在单独的直译或者意译无法完美译出英语谚语的情况下使用的, 都可以使要表达之意更加一目了然。按形式来看, 运用这种方法翻出来的译文有点像我们汉语的歇后语, 但又绝非歇后语。汉语的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面部分是个比方, 后面部分是对比方的解释, 即本意。在交际中有时只说前半部的比方, 让听者或读者领会后面的本意, 而这类英语谚语译出后只有一部分, 后面部分是译者加的。如:

Fish begins to stink at the head.鱼要腐烂头先臭——上梁不正下梁歪。

Let sleeping dogs lie.睡狗莫惹——麻烦莫招。

The 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捷足先登。

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荷马也有瞌睡时——智者千虑, 必有一失。

The blind eats many a fly.瞎子吃苍蝇——眼不见为净。

二、汉译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 切忌望文生义

一般说来, 谚语是浅显易懂的。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中, 有一些看似一模一样, 然而其寓意却相异乃至相反, 造成一种似是而非、貌合神离的假象, 这使得译者在翻译时容易望文生义, 忽视谚语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内涵。谚语内容丰富, 含义深刻, 翻译时常常需要认真推敲, 才能弄明白其深刻内涵, 同时也要格外警惕小心, 确切地理解谚语的含义, 既不能拘泥于文字, 刻板翻译, 也不能望文生义, 词不达意。如“Fine feathers make fine birds”不可译为佛要金装, 人要衣装, 而是“Said of an overdressed person who does not really up to his or her clothes”, 即指“那些长得并不漂亮, 而过分打扮的人”, 含有讽刺意义, 可译为“好的衣裳只能打扮出好的外表”。

又如, “Give a dog a bad name and hang him”直译为“给一只狗一个坏名声, 然后勒死它”, 有的词典里面就译作“欲加之罪, 何患无词”。这些都是望文生义的结果, 事实上, 这条谚语的真正含义是“Give a person a bad reputation, slander him, and the bad reputaion will remain”即“人一旦有了坏名声, 他永远也洗不清”。

还有一个容易犯错的例子。“L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不可译为亡羊补牢, 英语谚语的意思即“take precautions too late to be effective”, 强调的是“迟了”, 相当于“贼去关门”或“雨后送伞”。而汉语谚语出自《战国策·楚册四》“亡羊补牢, 犹未晚也”。此谚语强调的是“未迟”, 这更像英语中的另一谚语“It’s never too late to mend”。

(二) 注意保持原有风格

英语谚语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有着特定的民族风格。在翻译的过程中, 有的英语谚语很难找到合适且对应的汉语谚语。在这样的情况下, 不要盲目追求对应, 以免失去原有风格, 影响表达效果。千万不要用充满本国民族色彩的谚语去套译原文, 也就是说不能用包含中国地名或人民的汉语谚语去套译英语谚语, 以免外国人由于缺乏对中国历史典故的了解而造成歧义。如“Beauty lies in the lover’s eyes”最好不要译作“情人眼里出西施”, 这样的话, 中国的读者看了这个译文, 不禁会想:难道外国也有个西施?最好是译成“情人眼里出美人”。

又比如, “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和“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最好分别译作“说到魔鬼, 魔鬼就到”和“两个人的头脑总比一个人的好”, 而不是我们所熟知的“说曹操, 曹操就到”和“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因为这样的译文中国读者也许容易理解, 但是英语国家的人就不知所云了, 让他们感觉莫名其妙, 不伦不类。

(三) 注意通俗易懂

谚语来自人民的日常生活, 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的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因此, 口语化是谚语的一个鲜明特点。在谚语翻译过程中, 我们要体现翻译的“俗”而不是“雅”, 即把谚语翻译成符合群众口头语言的文学形式。译文不应该是文绉绉的, 语体应更接近日常口语。如“Waste not, want not”就不应该翻译成“俭以防匮”, 而应译作“不浪费, 不愁缺”。又如“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应当译作“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而不是“能善其始, 事以成半”。

当然, 并非所有的谚语在翻译的过程中都要尽量“俗”, 有的英语谚语出自《圣经》、典故, 或具有时代特色, 或与一定人物、地点相关联, 或具有一定的文化根基, 这样的谚语就只能尽量保持其“雅”的特点, 而不能一味地追求“俗”。如“Do as you would be done by”应译作“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三、结语

英语谚语是英、美等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千锤百炼的语言精品, 它们不仅仅是语言艺术的精华之一, 而且还反映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智慧和生活哲理。在英语谚语汉译的过程中, 译者不仅应忠实、准确表达出丰富的寓意与原来的思想内容, 又要符合英汉各民族语言习惯, 翻译通顺流畅, 彰显语言魅力, 并尽量保持谚语的原汁原味。因此, 译者既要熟悉西方文化, 又要具有较为扎实的中文功底, 才能游刃有余地把英语谚语翻译得传神、到位。

参考文献

[1]实用翻译教程.冯庆华[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1]实用翻译教程.冯庆华[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2]徐向群.浅谈英语谚语翻译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20) .[2]徐向群.浅谈英语谚语翻译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20) .

[3]金天杰, 李志红.浅议谚语翻译[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6 (3) .[3]金天杰, 李志红.浅议谚语翻译[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6 (3) .

[4]卢伟萍.浅谈英汉谚语的翻译[J].河池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3) .[4]卢伟萍.浅谈英汉谚语的翻译[J].河池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3) .

[5]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5]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6]周亚娟.试论英语谚语的翻译[J].温州大学学报, 2003 (9) .[6]周亚娟.试论英语谚语的翻译[J].温州大学学报, 2003 (9) .

[7]田然.英语谚语翻译技巧浅析[J].陕西教育 (高教版) , 2008 (10) .[7]田然.英语谚语翻译技巧浅析[J].陕西教育 (高教版) , 2008 (10) .

[8]曾自立.英语谚语概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8]曾自立.英语谚语概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9]樊初芳.食品、水果类英语习语、谚语的翻译方法初探[J].希望月报, 2008 (5) .[9]樊初芳.食品、水果类英语习语、谚语的翻译方法初探[J].希望月报, 2008 (5) .

3.趣谈有关动物的英语谚语 篇三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 009-01 0X(201 6)1 5-0080-01

英语谚语是英语社会上流传的同定语句,通常用简练通俗的话反映出某种经验和道理;它是劳动人民聪明和智慧的结晶,不仅简练隽永,而且活泼有趣,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使用。下面趣谈几则有关动物的英语谚语,品渎赏析,有所收获。

一、狗(dog).

狗是人类的好朋友,忠厚善良,它既是人类家园的守护者,又是人类最喜爱的动物之一。但南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它在谚语中指代的含义也有所不吲,褒贬不同。在中国,狗多指代贬义,如“狗腿子、丧家之犬”以及“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而在西方围家,它多指代人、物,是个褒义词。

例如:1 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

2.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口。

3.Give a day a bM name and hang him.一旦加人坏名声,他就永远洗刷不掉。

4.Let sleeping dogs lie.莫惹事生非。

5.Baking dogs do not bit吠狗不咬人。

二、猫(cat)

猫温顺可爱,它是人们家庭中最喜爱的宠物之一。听说“猫有九条命吗?”英文详法:A cat has nine lives.猫一般指代小人物,然而小人物也不可轻视。看下面谚语,A eat may look at a king.猫有权看国王。

看猫厉害吧!别忘了,老虎还是猫的徒弟呢!猫是捕鼠能手,一物降一物啊!因此有下面谚语:When the eat‘s away,the mice will play.猫一跑,耗子闹。(也可以翻译为,山上兀老虎,猴子称霸王)

三、鱼(fish)

鱼是水中动物,吃起来味道鲜美,而且有观赏价值,特别是金鱼(golden fish);它多指代有价值的东西。如:The hest fish swim near the bottom..好鱼居水底。好的东西当然不容易得到了,正如宋朝文学家韩愈先生说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难寻啊。”然而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有能力和才华的人总有机会展示的。There is asgood fish in the sea ever come out of it

(指纵然失去一个机会,还有机会可等)

4.中国传统节日谚语 篇四

初一饺子初二面,

初三合子往家转,

初四烙饼炒鸡蛋。

初五、初六捏面团,

初七、初八炸年糕,

初九、初十白米饭,

十一、十二八宝粥,

十三、十四窜汤丸,

正月十五元霄圆。

元宵节谚语精选

谚语: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

雨打上元灯,云罩中秋月

俗语:

偷挽葱,嫁好翁;偷挽菜,嫁好婿

一年一度元宵明

十五夜抱大猪

元宵节——正月十五闹红火

正月十六游了春,一年四季不害病

歇后语:

包米面做元宵——捏不到一块儿

茶壶里下元宵——只进不出(比喻非常吝啬,只许别人给他东西,他的东西从不外给。)

茶壶里煮元宵——满腹心事(食)

墨汁煮元宵——漆黑一团

肉锅里煮元宵——浑蛋

元宵掉进锅里——说你是混蛋你心里更觉甜

元宵滚进锅里——混蛋一个

正月初一捧元宵——都是好

清明节谚语精选

清明节气的阴晴雨雪与对未来天气及年景有一定预示的谚语有: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鲁)

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桂)

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鲁)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黑)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黑)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赣)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华东、华中、华南、四川及云贵高原)

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冀、晋)

清明无雨旱黄梅,清明有雨水黄梅(苏、鄂)

清明节气的霜、雾、雷及寒暖与未来天气均有一定预示,相关谚语有:

麦怕清明霜,谷要秋来旱(云)

清明有霜梅雨少(苏)

清明有雾,夏秋有雨(苏、鄂)

清明雾浓,一日天晴(豫)

清明起尘,黄土埋人(晋、内蒙古)

清明响雷头个梅(浙)

清明冷,好年景(辽、冀)

清明暖,寒露寒(湘)

清明节气的风对未来天气及年成好坏也有一定预示,农民极为关心,因此,在民间流传不少有关这

方面的谚语。

比如:

清明南风,夏水较多;清明北风,夏水较少(闽)

清明一吹西北风,当年天旱黄风多(宁)

清明北风十天寒,春霜结束在眼前(冀)

清明刮动土,要刮四十五(苏)

清明节农事谚语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

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

故谓之清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

节。

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

切的关系。

清明时节天转暖,柳絮纷飞花争妍。

降水较前有增加,一般年份仍干旱,

有的`年份连阴雨,寒潮侵袭倒春寒。

地温稳定十三度,抓紧时机播春棉,

看天看地把种下,掌握有急又有缓,

棉花播下锄梦花,提温保墒效果显。

涝洼地里种高粱,不怕后期遭水淹。

瓜菜分期来下种,水稻育秧抢时间。

麦苗追浇紧划锄,查治病虫严把关。

继续造林把苗育,管好果树和桑园,

栽种枣槐还不晚,果树治虫喂桑蚕。

牲畜配种抓火候,畜禽防疫要普遍,

大力提倡种牧草,种植结构变“三元”。

鲤鲫亲鱼强育肥,适时栽种苇藕芡,

捕捞大虾好时机,昼夜不离打鱼船。

家鼠田鼠一齐灭,保苗保粮疾病减。

端午节谚语精选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北方)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

(北京)

蛤蟆蝌蚪躲端午。

(北方)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

(西北)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

(山东)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

(山西)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 (山西)

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宝山)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江浙)

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 。

(江浙)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

5.关于节日的谚语或俗语 篇五

2、重阳无雨,九月无霜。

3、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

4、重阳有雨,下年雨缺。

5、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

6、清明难得晴,谷雨难得阴。

7、年到二十六,年关难过出目汁。

8、小孩望过年,大人望种田。

9、清明断雪不断雪,谷雨断霜不断霜。

10、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

11、年到二十七,雪上加霜债主逼。

12、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13、八月十五云遮月,来岁元宵雨打灯。

14、大年初一吃饺子,正月十五吃元宵。

15、年到二十五,一入年架心更苦。

16、年到二十九,无钱债无路走。

17、吃了重阳糕,夏衣就打包。

18、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箫管乐中秋。

19、七月十五鬼节,八月十五人节。

20、重阳无雨,冬至多雨。

21、三十无鱼不为宴,初一无鸡不成席。

22、清明宜晴,谷雨宜雨。

23、重阳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半冬干。

24、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频繁。

25、吃了腊八饭,就把年货办。

26、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

27、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

6.探索英语谚语翻译的综合因素 篇六

何谓谚语呢?谚语是一种民间自主创造、广为流传、简洁明了并较为定性的艺术语句, 是民众的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谚语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语言中的内容经过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积而形成的具有固定格式, 寓意深刻的民间用语。

学习英语不可能不接触谚语, 但是英语谚语是长期的文化和生活的沉淀, 特别是中英之间的文化差异大大增加了我们学习和理解的难度。谚语的翻译对于我们理解谚语本身的意思及其涵盖的民族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且这又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本人尝试从影响谚语翻译的因素入手, 通过比较, 对谚语的翻译做一些探索。

二影响英语谚语翻译的因素

谚语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精华,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制约了今天的谚语翻译, 因此我们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从多方面入手, 把握翻译的要领与文化内涵, 通过英语语言国的生存环境、天气气候、历史原因、宗教信仰等全方位考虑, 正确理解谚语自身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1. 生存环境

谚语的产生与人们生活和劳动的环境息息相关。英国是一个岛国, 与欧洲大陆隔海相望, 气候适宜。英吉利海峡是欧洲不少国家通向大西洋的唯一入口, 这使得它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 从而也造就了英国繁荣的航海业和渔业, 雄霸世界几个世纪。因此留下了很多与航海业和渔业有关的谚语。

例如: (1) Hoist your sail when the wind is fair.起风时就要扬起风帆出海。 (喻除虫如除草, 一定要趁早。) (2) The great fish eat up the small.大鱼吃小鱼。 (喻弱肉强食, 自然淘汰。)

2. 天气气候

英伦三岛远离欧洲大陆, 地处大西洋之中, 属于海洋性气候, 湿气终年都比较大, 容易形成雾。英国以多雾著称, 首都伦敦更是被称为“雾都”, 可见雾在英国人的生活中占据的位置。英国虽然气候温和, 但天气多变, 在一天当中也常常忽雨忽晴, 经常会看到在晴朗的早上有人带着雨伞出门, 所以英国人常说:“国外有气候, 在英国只有天气。”多变的天气也为人们提供了经常性的话题, 在英国甚至最沉默寡言的人也喜欢谈论天气。

正因如此, 在英语中, 有关天气变化的谚语也比比皆是。

例如: (1) April weather, rain and shine both together.一边日出一边雨, 晴雨无常四月天。 (2) All the months in the year curse a fair February.二月天气好, 全年气候糟。

3. 历史原因

社会历史的发展对语言的影响是巨大的。众所周知, 古英语和中古英语, 就其语言的结构和运用来说都与现代的英语有很大的区别, 而这些变化是长期历史发展的结果, 随着时代的变化, 旧的语言不断消亡, 新的语言不断更新。今天我们再回头看去, 谚语的发展与变化就如同历史的不断发展进步, 能清楚地反映社会和文化的变迁, 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就需要考虑其历史背景和社会发展, 才能正确理解谚语的含义。

公元前43年凯撒大帝征服英伦三岛, 罗马人统治不列颠人, 同时也将当时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传入, 公元410年罗马帝国自英国撤离, 罗马的占领和统治达400年之久, 罗马文化对英国的民族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今天的英语语言中, 我们仍然可以找到历史的痕迹, 在谚语中就有这样的表达。

例如: (1)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喻冰冻三日, 非一日之寒。) (2) while Rome is burning.大难临头依然寻欢作乐。 (喻对大事漠不关心。)

这两条谚语反映了语言文化的长期同化作用, 反映出罗马帝国对英语发展的深刻影响。

4. 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一种意识形态, 更是一种文化。它作为一种精神风俗, 是极其复杂的, 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等各个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英国人的宗教信仰也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发展历程。基督教是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 信仰人数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英国国教为基督教新教, 虽然英国人口中也有许多天主教徒, 但众所周知的基督教分支追随者——基督教新教徒却占据了英国大部分人口。因此, 英语谚语中带有基督教色彩的不在少数。

例如:If man proposes evil, God disposes of it.上帝会阻止想要为恶的人 (喻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或尽人事, 听天命。)

在西方国家, 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 因而上帝god在英语中的使用频率是非常高的。

例如: (1) God helps them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那些帮助自己的人。 (喻自助者, 天助之。) (2) Pay to Caesar what belongs to Caesar and God what belongs to God让上帝的归上帝, 让恺撒的归恺撒。 (喻不在其位, 不谋其政或做好自己的事。)

在英语谚语翻译中, 除了以上几个主要的因素值得认真思索外, 翻译者还要考虑古代的寓言和神话、文学、艺术、体育等因素同样也会影响我们对英语谚语的翻译和理解。

三结束语

英语谚语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笔可贵的财富, 是英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在翻译时需要我们全面考虑以上种种因素, 巧妙地运用各种翻译方法, 这样我们就能准确表达谚语, 就能全面地理解谚语的深刻含义。

参考文献

[1]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0

7.英语谚语翻译的适度性 篇七

【关键词】英语谚语 民族性 艺术性

英语谚语是人民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固定语句,具有传授经验、教训、诲人和劝诫等功能。在长期使用的过程中,英语谚语不仅丰富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化,而且以其特有的民族性和艺术性影响着世界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一、英语谚语翻译的民族性

任何民族的谚语都具有该民族的特色。翻译地道的民族谚语时常使人联想起该民族的一些特定的历史、经济、文化、生活、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等方面的情况。

在地理环境上,英国是一个岛国,英国人民的生活与海洋和水运业密不可分,他们的很多谚语都是以此为题材的。例如:

The sea refuses no river. 大海不拒江流。

He who would search for pearls must dive below. 欲寻珍珠,必潜水底。

中英两国人民都各自有着独特的文化渊源,这在谚语中也有反映。如《三国演义》中的一些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因而有些汉语谚语就是以“三国”故事或人物为题材的。例如:

大意失荆州,骄傲失街亭。

有关古希腊的一些故事和传说,在英语也几乎是尽人皆知的,因此也有些英语谚语是以古希腊的故事或传说为素材的。例如:

I fear the Greeks, even when bringing gifts.即使希腊人带来礼物,我也担心;

When Greek meets Greek, then comes the tug of war.希腊人碰上希腊人,必有一场好斗。

然而,目前有些英语谚语的翻译,往往不注意谚语的民族性,为了片面地追求所谓的“顺”和“地道”。常常给英语谚语添上一些汉语的民族特色,不仅破坏了原文的思想内容和形象比喻,而且混淆了民族特色,严重时使译文显得牵强附会,不伦不类。例如:

A fools bolt is soon shot. 黔驴技穷(试比较:蠢人一下子就把箭射完。)

Never offer to teach fish to swim. 不要班门弄斧(试比较:不要教鱼儿游水。)

总之,在谚语的翻译过程中,应最大限度地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尤其是在原文的具体表达方式上,即材料的选择和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要尽量保持原文鲜明的民族特性,只有这样,谚语才能不失它的“味”,才是地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谚语翻译也才称得上准确、恰当、适度。

二、英语谚语翻译的艺术性

在谚语翻译的过程中,不但要忠实地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还要尽可能保持原文的形象和比喻,以及其它的一些修辞效果,也就是说,要注意保持谚语的艺术性。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在读英语谚语时,常常不但为其深刻的思想内容所吸引,也常常为其新颖的表达手法而赞叹。为了再现这些新颖独特的表达手法,保留原文的风姿和异国情调,英语谚语的翻译往往须用直译的方法。以下这些谚语的汉译,基本上既保留了原文的形象比喻,又保留了原文的独特表达手法: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

He who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

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一人不及二人智。

直译法是翻译英语谚语的主要方法,但不是唯一的方法。有些英语谚语所用的比喻或表达方式如果直译成汉语,因谚语涉及到某些掌故,很难为读者所理解。另有些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对某一具体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结果,以及具体的表达方式,常常如出一辙。两者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隐义,而且有相同的或大体相同的形象和比喻,或相同的说理方式。一般应采用意译法或套用同义的汉语谚语。这样做,既可以避免在某些情况下因直译而引起的拖泥带水,隔靴搔痒,甚至以辞害意,造成误解等等弊病,又收到了言简意赅,一目了然的效果,值得尝试。例如:

Every man has a fool on his sleeve.人人都有糊涂的时候。

Agues come on horseback but go away on foot.疾病来时快如马,疾病去时慢似爬。

One cannot make a silk purse out of a sows ear.粗瓷碗雕不出细花来。

但这种意译或同义谚语的套用,应注意使原文能在译文中继续保持它的文化及感情色彩等。谚语翻译的目的是要达到思想文化交流,特点便应是结合不同语言的相同之处,使译文既不失真,又更接近译文民族的文化传统。因此,只有从大量的汉语谚语中酌情选择,恰如其分地表述原文,使译文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本色,才能使读者获益良多,接受佳作的启迪。

三、结语

综上所述,翻译过程中忽视了对英语谚语民族性的了解和研究,会影响英语谚语的正确理解和翻译;忽视了对英语谚语艺术性的再现和传达,会使译文失真、失味,缺少原作的异国情调。我们应准确把握英语谚语翻译的适度性,使这颗明珠在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中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曾自立.英语谚语概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8.英语谚语集萃 篇八

2. A word to the wise is enough. 智者一言已足;明白人用不着细说

3. An idle youth, a needy(贫困的) age.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 Bad news has wings.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5.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聚集) together.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6. Caution is the parent of safety. 谨慎为安全之本;小心驶得万年船

7. Diamond cuts diamond. 强中自有强中手

8.Homer(荷马,希腊史诗作者,创作了西方文学最伟大的两部作品《伊利亚特》 和《奥德赛》) sometimes nods.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9. It’s dogged(顽强的) that/as does it. 有志者事竟成;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0. Justice has long arms.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11.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布置,安排).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12. If you live with a lame(跛足的) person you will learn to limp(跛行).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3. What’s done cannot be undone. 事已定局,无可挽回;覆水难收

14. If you have no hand you can’t make a fist.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5. One false move may lose the game.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16. Pour water into a sieve(滤网) / draw water with a sieve 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17. A little pot is soon hot. 壶小易热,量小易怒

18. The pot calls the kettle(水壶) black. 五十步笑百步

19. When the fox preaches(说教), take care of your geese. 狐狸来说教,当心鹅被盗;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9.传统节日的英语谚语 篇九

关键词:英语谚语,教学,重要性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谚语的:“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 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英国著名哲学家、作家和科学家培根曾经说过:“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都会表现在他们的谚语中。”谚语是广大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通经验的结晶。英语谚语内容丰富多彩, 数量成千上万, 它能以最通俗的语言表达最深刻的内涵, 是西方国家儿童和青少年提高语言和思想水平的重要途径, 也是中国人学习英语的很好资源。谚语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一条重要的捷径。在课堂上恰当的运用谚语能使英语教学省时、省力。而且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深受学生的欢迎以致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巧用英语谚语, 学习语言知识

1、词汇是学习英语的基础, 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英语学习的各个方面

在词汇教学中, 补充一些谚语, 使学生从朗朗上口的诵读中积累一些词汇。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得出:在讲解单词时教师用一般的例句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致学生不能牢固的记忆单词, 甚至很快忘记。相反用语言凝练、幽默诙谐的英语谚语作为例句能够很快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有助于记忆单词。在学习谚语的过程中, 学生还能记住谚语中出现的其他单词, 从而增大词汇量。例如在讲单词fool时, 可以用下面的谚语。Fools grow without watering.朽木不可雕。

Fool's haste is no speed.欲速则不达。

Fools have fortune.呆人有呆福。

Fools learn nothing from wise men, but wise men learn much from fools.愚者不学无术, 智者不耻下问。

再如单词great, 以下是有关这个词的谚语。

Great barkers are no biters.好狗不挡道。

Great hopes make great man.伟大的抱负造就伟大的人物。

Great minds think alike.英雄所见略同。

Great men have great faults.英雄犯大错误。

Great men's sons seldom do well.富不过三代。

Great trees are good for nothing but shade.大树底下好乘凉。

Great wits have short memories.贵人多忘事。

有关单词health的谚语。

Health and cheerfulness mutually beget each other.

健康与快乐相生相成。

Health is happiness.健康就是幸福Health is priceless.健康无价。

Health is above wealth.健康胜过财富。

Health is not value till sickness comes.有病方知无病乐。

2、词汇和句子结构是语言知识的核心

掌握大量的单词和基本的句子结构是学好语言的必备条件。如果不了解句子结构, 即便拥有了成千上万的英语单词, 也无法写出一个完整、正确的句子。如果在词法、句法的教学中渗透些谚语, 能将枯燥乏味的语法讲解变得生动活泼, 学生也学得其乐无穷。例如在学习who/that引导定语从句时, 可借助下列谚语:

(1) Handsome is he who does handsomely.行为漂亮才算美。

(2) Happy is the man who learns from the misfortunes of others.

吸取他人教训, 自己才会走运。

(3)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

在讲一些句型时, 笔者尝试借助谚语举了以下例子来分别说明其用法。

句型一, the+比较级……, the+比较级。

The more haste, the less speed.欲速则不达。

The higher up, the greater fall.爬越高, 摔越惨。

句型二, no……without……

No smoke without some fire.无火不生烟, 无风不起浪。

No sweet without sweat.不经艰苦, 就不幸福。

句型三, better……than……

Better later than never.迟来总比不来强。

Better slip with foot than tongue.宁失足勿失言。

谚语的句子结构正确、规范严谨, 教师可以结合与教材相关的语法知识, 每天提供给学生几句谚语, 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语言知识。

二、巧用英语谚语, 增色口语表达

英语谚语 (proverb) 体现了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实际的口语运用上, 如果能恰到好处的用上几条谚语的话, 会令人刮目相看的。教师在口语教学中应适当地添加一些谚语, 同时要求学生坚持不懈的每天记忆几句谚语, 长此以往定能从量变上升到质变达到熟透于心的地步因而在交际中能够运用自如, 脱口而出。“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偷。”就是这个道理。英语谚语音韵和谐, 幽默风趣, 朗朗上口, 非常适合学生背诵。例如:A good medicine tastes bitter.良药苦口。

All good things come to an end.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苹果, 不用请医生。

A new broom sweeps clean.新官上任三把火。

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

An hour in the morning is worth two in the evening.一日之计在于晨。

英语谚语易诵易记它使用了很多种表现手法, 其主要表现手法有押韵、对仗、重复。现分别举例说明。

押韵: (1) If the eye won't admire, the heart won't desire.

眼不馋, 心不贪。

(2) 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谁笑到最后, 谁笑得最好。

对仗: (1) Easy come, easy go.来也匆匆, 去也匆匆。

(2) First come, first served.先来后到。

重复: (1) Diamond cuts diamond.强中自有强中手。

(2) Habit cures habit.心病还需心药医。

英语谚语具有诗的活泼、文的凝重、熟语的简练。短小幽默的谚语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他们在认真地聆听、尽情地背诵中不知不觉形成了语感, 轻轻松松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三、巧用英语谚语, 提高阅读能力

谚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是富于色彩的语言形式, 它同文学作品、诗歌一样是语言的精华, 一般具有生动形象、寓意明显、富于哲理的语言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英语谚语反映了英语民族的文化特点。英语谚语源远流长, 它既有民间流传的谚语, 又有来自《圣经》的, 来自莎士比亚作品和来自《伊索寓言》的, 还有很多外来的谚语。英语谚语与英语国家特定的历史、经济、文化、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等有着密切关系。所以英语谚语是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最好的工具。英语有谚语道:All shall be well, Jack shall have Jill.有情人终成眷属。在英语的国家里, Jack和Jill分别用来代表男子和女子, 如果知道这一点就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Every dog has his day。”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人都有得意时, 在西方国家dog一词是褒义词, 所以“lucky dog”的意思便显而以见。

通过学习大量的谚语, 可以让学生扩大视野, 增大知识面, 促进学生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 感受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减少因文化差异导致阅读障碍, 从而逐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巧用英语谚语, 充实写作

英语写作是学生最薄弱的环节。由于英语基础不够扎实且受汉语思维的影响, 不少学生的作文词不达意、不知所云、语言单调乏味, 汉语式的表达更是司空见惯。英语谚语给学生提供一些写作素材。熟记一些英语谚语能让学生不断地扩大词汇量, 了解语言规律, 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平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和背诵一些英语谚语充实写作如:

1.Nothing is difficult to the man who will try.

世上无难事, 只要人肯试。

2.We must not lie down, and cry, God help us.求神不如求己。

3.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并非一日可建成;坚持必成。

4.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滴水不绝可穿石。

5.Wher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生命不息, 希望长在。

6.There is no royal road to learning.学问无坦途。

7.Live and learn.活到老, 学到老。

学生通过不断地学习其中的语言表达从而掌握句子的结构, 写作时便能去模仿或套用一些谚语增添文章的文采。例如:1.“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 (入乡随俗) 学生很自然地可以写出这样一句话, “When in China, do as the Chinese do”。2.“Like father, like son.” (有其父必有其子) 学生造出句子:“Like mother, like daughter/Like teacher, like pupil/Like question, like answer”等等。学生通过模仿谚语的结构造句, 可以提高自己的造句能力, 能较好的促进英语写作。此外谚语用在文章的开头能为文章增色不少, 在写作中把谚语作为文章的论据能够增加语言的说服力和文章的分量。从而提高文章的档次。

10.传统民间谚语2020整合 篇十

2、只可劝人家圆,不可劝人家离。

3、宁吃开眉粥,不吃皱眉饭。

4、天不生无碌之人,地不长无根之草!

5、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6、受屈不改心,然后知君子。

7、举手不打无娘子,开口不骂赔礼人。

8、忘掉失败,不过要牢记失败中的教训。

9、子美千间厦,香山万里裘。

10、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摆渡人。

11、凡真心尝试助人者,没有不帮到自己的。

1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3、无志山压头,有志人搬山。

14、无理心慌,有理胆壮。

15、一滴蜂蜜比一加仑胆汁能够捕到更多的苍蝇。

16、撒网要撒迎头网,开船要开顶风船。

17、当家才知柴米贵,出门才晓路难行。

18、人格的完善是本,财富的确立是末。

19、香花不一定好看,会说不一定能干。

20、好汉做事干到底,好马登程跑到头。

21、一日无二晨,时过不再临。

22、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23、知事必须虚心,成事须有恒心。

24、宁为蛇头,不为龙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5、口说无凭,事实为证。

26、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27、月凭日光亮,人凭志气壮。

28、千日造船,一日过江。

29、只给君子看门,不给小人当家。

30、节约时间就是延长寿命。

31、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

32、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

33、有钱难买少年时,失落光阴无处寻。

34、吃人的嘴软,论人的理短。

11.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谚语教学 篇十一

笔者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已有数年,在教学中从个别谚语的引用中逐渐体会到谚语的重要价值。近年来开始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介绍英语谚语,坚持从第一次课开始,尽量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选取积极向上,利于成长的谚语。这种方式受到学生的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成效。总的来说,笔者体会到,谚语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重要方面。

一、激发学习兴趣

英语谚语结构紧凑,韵律和谐,借助于头韵、押韵、对仗等多种方式表达思想,这些谚语的补充能使学生体会到语言之美,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地诵读和记忆它们,变苦学为乐学,有利于英语语感的培养。例如:

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眼不见,心不烦。)

A fall into a pit, a gain in your wit.(吃一堑,长一智。)

More haste, less speed.(欲速则不达。)

教师如果利用这些材料精心组织活动,不仅可以用于语音、语调练习,还可以进行听说写多项能力训练,以提高语言能力,而且可利用谚语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例如进行以谚语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等。

二、巩固语言知识

语言知识的核心是词汇和句子结构。拥有一定量的单词和掌握基本的句子结构是学好语言的前提。除了英语教材外,谚语是扩大词汇、学习句子结构的较好的辅助材料。熟读熟记一些谚语,既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又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英语的句子结构,吸收语法规则,学会地道的表达方式。

例如在学习practice, pride, pour等单词时,我引入以下谚语。

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Pride goes before a fall.(骄兵必败。)

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通过谚语的使用,学生在句子中更容易掌握单词的运用。

适当的谚语为英语语法教学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工具,在语法教学中适当地引入谚语,能使学生觉得语法学习不再那么枯燥单调。例如,在讲到定语从句时,有些句子不好理解,就可以给学生以下句子。

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

The one that suffers much knows much.(磨难多,见识广。)

在复习比较级时,下面的谚语就能发挥它们的作用。

Fact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事实胜于雄辩。)

The higher up, the greater the fall.(爬得高,摔得惨。)

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首先能从心理上解除对学习语法规则的恐惧和排斥情绪,从而能比较好地掌握语法知识,并进行灵活运用。因此,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坚持引入精彩的英语谚语指导学生学习,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英语写作就会大有裨益。

三、了解西方文化

英语谚语集西方各民族文化于一体,是我们了解英语民族社会历史、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钥匙。通过英语谚语,学生可以了解英语国家的宗教历史、风土人情、文化典故,从而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例如:Too much curiosity lost Paradise.(过于好奇就会失去乐园)和Forbidden fruit is the sweetest.(禁果格外香)都源于《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的故事。两人由于好奇心太重,偷吃禁果,结果被逐出伊甸园。再如:在英语谚语中有不少与罗马(Rome)有关的谚语: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如果了解历史的话,我们就知道,公元43年,英格兰被罗马征服,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于是社会生活随之出现罗马化的倾向。罗马人的占领长达400年之久,因此我们可以从今天的谚语中,发现深深的古罗马文化的印记。

英语谚语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较好地熟悉英语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学生如果只了解句子的表面意思,对文字所承载的文化背景不了解的话,就必然会影响对句子的正确理解。谚语的丰富的背景知识,又能加深对英语语言的学习、理解和领悟。

四、促进品德修养

英语谚语不仅有着较高的艺术性,而且蕴藏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在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根据课文的内容有选择地补充相应的谚语,既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意思,又能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起到勉励学生,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作用。例如在讲解话题为“时间”的文章时,可补充谚语: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时不我待);Time cannot be won again.(时光一去不复返)。有了这些谚语的补充,学生们就更加明确时间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增强时间观念。再如当课文的主题是围绕“友谊”时,就可引入下面的谚语: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A faithfu friend is hard to find.(知音难觅),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还能珍惜友谊,建立正确的友谊观。

总之,在英语教学中穿插谚语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师生的互动交流,又能让学生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丰富英语背景文化知识,体会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8.

[2]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12.西方英语谚语探源浅析 篇十二

学会理解、欣赏并最终使用这些谚语,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不可或缺。正是由于这些谚语出自文化领域,所涉及的历史、宗教内涵颇深,其中不乏晦涩难懂之流,探究谚语的来源也成为我们更好地了解西方文化、了解英语语言的一条重要途径。下面笔者就从三个方面对英语谚语的来源进行分析,为大家打开一扇学习谚语的窗口。

源于赌场的谚语文化

西方人热衷于赛马,由这个领域诞生的词汇让我们感到陌生而又好奇,究其缘由,是我们对赛马这项运动/赌博赛事不了解。例如,词组dead ringer,乍看一眼,会让人误以为与死掉的什么东西有关。其实,此谚语是用来指与另外一个人或物看起来完全一样的事物,如:People say that Tom is a dead ringer for his father.人们都说汤姆完全就是他父亲的再版。要往深层次探究该谚语的来源,得先来关注一下词组中的ringer的深层意思:在西方的跑马赛事中,观战者需要下注进行赌博。而一些不法的赛马主会准备一匹快马和一匹劣马,这两匹马外表看起来一模一样。在接下去的比赛当中,赛马主会先让跑得慢的劣马上场,然后便静观人群下注的情况,等到赌注差额变得足够大时,他们便会悄悄换马,派上跑得快的好马。由于二马模样相同,赛马主们便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使了一出“狸猫换太子”的戏法,从中牟取暴利。而词组中的另一部分dead在这里并非我们所常用且熟知的“死去的、已故的”之意,而是表示“突然”或“精准的、原样的”,比如,dead stop意思是汽车等交通工具急刹车后打住,而dead shot是指一枪命中目标的射击。

源于战场的谚语文化

任何重大的人类历史事件都会诞生出许多具有特定含义的新词汇、新表达。战争这一残酷的经历也不例外。在近代的一些重要战争中就出现了不少带有时代特征、事件色彩的新谚语。先来看一则来源于美国内战中的谚语:bite the bullet,该谚语现指人们接受、同意去做某些让人极为痛苦、不情愿,但又是十分有必要或者是必须去做的事情。比如,Travel agencies may be forced to bite the bullet and cut prices. (旅行社也许会被迫接受事实,并降低价格)。这则谚语与美国内战中的外科手术(surgery)息息相关。早期的外科手术通常都是截肢手术,或是从伤者体内取出异物,比如子弹或是箭头。在麻醉药发明之前,由于病人是在神志完全清楚的状态下接受手术,这对于病人来说是非常可怕痛苦的经历。即使在麻醉药发明之后,外科手术中也会出现无法使用的情况,比如在物资紧缺的战乱时期,麻醉药品的供给就时常出现短缺。于是受伤的士兵不得不经受无麻醉实施手术的过程。医生在进行手术时,会将子弹放在伤者嘴里,让他咬住,以起到减轻伤者痛苦的作用或是为了转移注意力。之所以会选择子弹首先是因为它是铅质的,虽说很硬却具有延展性,所以不会使得伤者的牙齿断裂,其次是由于战争的缘故,子弹总是随处可得,因此也是出于方便之宜。那些决定接受无麻醉手术的伤员通常都是为了活命而出此下策,不得不忍受巨大痛楚。这则谚语的衍生含义也就由此得来。

再来看看在一战中出现的一则新谚语:bought the farm。如果某人bought the farm,可别以为是人家买了个农场而对此羡慕不已,因为这则谚语实际上是指人死去,尤指战死沙场。它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说是当时有个美国士兵在战场上捐躯,然后他的家人得到了一笔可观的death benefit,即“死亡赔偿金”。而这笔钱足够买下一个农场。因此,bought the farm后来便开始指代某人的亡故。

除了陆战,大海也是战争时常选择的场地之一。在古老的海战当中,产生了这么一则谚语:show your true colors。这则谚语也容易让人望文生义,看起来似乎是个褒义的词组,有人会将其理解为“展示真实自我,做自己”之类的含义,其实不然。说某人开始show his true colors,其实是说这人开始原形毕露,将之前假装出来的良好表现、行为举止都抛到九霄云外去啦!该谚语来源于早期航海时代。那时的舰船为了蒙蔽敌军,经常在自己的船上带着好几面不同国家的国旗或者象征国籍的标志,而这一标志则称为colors。Color一词在英语中含义颇多,除了表示“颜色、色彩”以外,还有“标志、徽记、徽章”的意思。这些战舰在远距离和别国船只打招呼的时候使用假国旗,一旦自己的战舰行驶到射程范围之内,他们就换上了真正的国旗,开始开火进攻。因此,这则谚语用来表示人的行为举止前后大相径庭,也就十分贴切了,例如:Everyone is on best behavior on the first date, but soon enough they will show their true colors. (每个人在第一次约会对方的时候都会有最佳表现,但是好景不长,很快人们就会原形毕露)。

源于文学的英语谚语

西方的民间传说中存在着众多表现力极强并且深入人心的谚语典故,它们成为英语语言特色的一大支柱。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就是因为很多人小时候都读过与其相关的民间故事,了解它们的出处来源。比如:skeletons in the closet柜子里的骷髅骨,相信这则谚语很多人都听说过,是用来指某个人或者某个家族的一些不可告人的秘密,或者家丑。这则用语来源于一个流传很广的民间故事Bluebeard and His Closet (蓝胡子),说的是一个长着蓝色胡子的男人将家里的钥匙都交给新婚不久的妻子,但是禁止她去走廊尽头的那个储物间,然后便出门做生意去了。他的新妻子对丈夫的过去很好奇,在这份好奇心的强烈驱使下,她还是打开了储物间的门。结局我们当然都记得,房间里面血迹斑斑,停放着蓝胡子前任妻子们的尸体。如此可怕的景象便在我们的心灵中烙下了深刻的印记:千万别打开不让打开的柜子、房间!这则谚语也就演变为现在的这层带有禁忌色彩,表示见不得人的丑事的含义了。

除了民间流传的文学作品外,宗教文学也成为英语语言奠基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西方浩瀚的宗教经典中,历史最悠久的一部宗教著作无疑就是《圣经》了。《圣经》作为基督教的圣卷,不但是这一拥有两千年漫漫历史的宗教派别的根基所在,也是英语语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学源泉。从圣经中流传下来的典故、谚语举不胜举。比如,Each tree is known by its own fruit. 就是经典的例子。该谚语出典自《圣经·新约》中的《路迦福音》(The Gospel according to Luke)。其中说到这样一段:No good tree bears bad fruit, nor again does a bad tree bear good fruit; for each tree is known by its own fruit. ... The good person out of the good treasure of the heart produces good, and the evil person out of evil treasure produces evil; for it is out of the abundance of the heart that the mouth speaks. 其中文翻译为:好树不结坏果子,坏树不结好果子。凡树观其果便可知其树。……善人因有善心,才行善事;恶人因有恶心,才做坏事。心有所想,才有所为。这句谚语现在用来比喻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效果,就可以了解此人的品质。

13.英语谚语的学习 篇十三

2) Have you somewhat to do tomorrow, do it today.明天如有事,今天就去做。

3) To him that does everything in its proper time,one day is worth three.事事及时做,一日胜三日。

4) To save time is to lengthen life.节省时间就是延长生命。

5) Time past cannot be called back again.光阴一去不复返。

6) Respect yourself,or no one else will respect you.要人尊敬,必须自重。

7) Rome is not built in a day.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8) Pull the chestnut out of fire.火中取栗。

9) Speech is silver,silence is gold.能言是银,沉默是金。

10) Still water run deep.静水常深。

11) Saying is one thing and doing another.言行不一。

12) Seeing is believing.眼见为实。

13) Seek the truth from facts.实事求是。

14) Send a wise man on an errand,and say nothing to him.智者当差,不用交代。

15) Christmas comes but once a year.圣诞一年只一度。

16) 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17) Experience keeps a dear school, but fools learn in no other.经验学校学费高,愚人旁处学不到。

18) Experience without learning is better than learning without experience.有经验而无学问,胜于有学问而无经验。

19) Set a thief to catch a thief.以贼捉贼。

14.传统民间生活谚语 篇十四

1. 满瓶不响,半瓶晃荡。

2. 早上吸烟,早归西天。

3. 一顿吃伤,十顿吃汤。

4. 小水不防,大水难挡。

5. 不怕无能,只怕无恒。

6. 性急吃不了热浆豆腐。

7. 人心要实,火心要虚。

8. 苍蝇不叮没缝儿的蛋。

9. 鳑鲏鱼也要留三寸肚肠。

10. 家有黄金,外面有戥子。

11.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12. 师傅领进门,修炼在个人。

13. 一日三大笑,有病也会好。

14. 一日舞几舞,活到九十五。

15. 人在苦中炼,刀在石上磨。

16. 人到四十五,还是出山虎。

17. 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莲。

18. 一片磨子当场“锻”(断)。

19. 三好搭一好,三坏搭一坏。

20. 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21. 人熊有人欺,马瘦有人骑。

22. 为贪一口食,舍了四两膘。

23.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24. 天下呒难事,只怕有心人。

25. 人望高处走,水向低处流。

26.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7.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28.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29. 相骂无好言,相打无好拳。

30.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31.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32. 越吃越馋,越站(玩)越懒。

33. 好卖不用招呼,招呼没好货。

34. 鸡蛋没有缝儿能抱出小鸡来。

35. 纸包不住火,雪埋不住死尸。

36. 一只刺捕(昆虫名)害一镬羹。

37. 只要功夫深,铁尺磨成绣花针。

38. 家有良田千顷,不如一技随身。

39.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40. 遗子千金,莫如教子一经(书)。

41. 打人家一巴掌得防备人家一脚。

42.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43. 不做亏心事,哪怕半夜鬼叫门。

44.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能用斗量。

45. 不怕天寒地冻,就怕手脚不动。

46. 刀不磨要生锈,水不流要发臭。

47. 仇人一个不少,朋友一百个不多。

48. 不要看红灯花轿,要看老来收梢。

49.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根篱笆三根桩。

15.巧用谚语,激活初中英语教学 篇十五

一、巧用谚语,丰富英语词汇教学

现如今,随着教学要求的提高,初中学生要求掌握的词汇量远远超过以往,而且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对初中教师而言,无疑是个很大的挑战。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加入一部分谚语,并且让学生记住在谚语中碰到的词汇。三年下来,学生通过对谚语的学习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和构词法知识,效果甚佳。

(1)通过英语谚语学习词义。

谚语大都是朗朗上口、语义地道且便于记忆。在词汇教学中穿插进谚语,能够优化学生英语词义的学习。例如:教学work一词时,借用谚语“Work makes the workman(勤工出巧匠)”,学生可以容易地猜出work是“勤奋工作”的意思。然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习work一词的延伸用法了。

随着初中英语学习词汇量的积累,学生学习的短语或者固定搭配也越来越多,遗忘率也会随之增加。此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使用英语谚语来帮助学生记忆巩固。例如:复习短语as good as(和……几乎一样)时,教师就可以借用“A miss is as good as a mile(失之毫厘,谬之千里)”这句谚语。

(2)通过英语谚语学习构词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生应具备较高的综合阅读能力,如遇到生词时,能够通过上下文句子的句义和结构来猜测词义。构词法是词汇知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词汇学习中应该牢固地掌握构词法知识。例如:教学中可借用谚语“Action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事实胜于雄辩)”帮助学生学习louder为loud的比较级,ful为形容词的后缀,接着可以拓展学习useful、helpful、beautiful、careful、wonderful等词汇。

二、巧用谚语,增色英语写作教学

写作也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一大难题。在学生日常的写作中加入一些谚语,也能使作品提升一个档次,为作品增色。因此,在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教授学生写作层次及语法要点知识外,也应该教授学生学会穿插谚语到写作中,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

(1)让学生仿写。

例如:由“Your year's plan starts with spring(一年之计在于春)”仿写“Your day's plan early in the morning(一日之计在于晨)”。又如:由“When in Rome,do as Romans do(入乡随俗)”,有的学生就联想到久居中国的外国友人,很自然地想出了这样一句话:“When in China,do as Chinese do.”这样,学生就能够通过仿写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2)除了让学生仿写谚语提高写作水平外,让学生在写作中用谚语作为文章的论据,更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提高文章的档次。

例如:在写关于励志的文章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如下谚语的运用:Failur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失败是成功之母);Experience is the father of wisdom and memory the mother(经验是智慧之父,记忆是智慧之母);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自助者天助);A boat sailing against the current must forge ahead or it will be driven back(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三、巧用谚语,趣化英语语法教学

一谈到语法教学,不仅是学生,而且很多教师也觉得枯燥无味,只能不停地重复教学让学生理解和记忆,但是却效果甚微,笔者也有同感。法国文学家卢梭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他认为:兴趣才是学习者最需要的东西,教授者应该以提升学习者的兴趣为主要目的。因此,笔者在语法教学中果断将富有哲理性的谚语渗透进去,利用谚语的趣味性提升学生学习语法的兴趣。实践证明,利用谚语学习语法,活跃了课堂气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定语从句时,可以让学生从“Experience is a school from which one can never graduate(经验无止境)”这一谚语中感知定语从句中指物时用“which”指代先行词;在教学状语从句时,可以用“Small as it is,the sparrow has all the vital organs(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句谚语;教学非谓语动词时,可以用“Seeing is believing,hearing is false(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来渗透-ing形式在句子中的用法。

由于有些谚语的语法并不正确,用语也不是很规范,教师应该细心挑有哲理性或趣味性的谚语作为教材中的穿插点。在使用谚语进行语法教学时,应注意谚语只能作为一个切入点或兴趣话题,而不应该放入全盘的语法教学中间。

16.英语动物谚语渊源比较分析 篇十六

关键词:动物谚语;词源比较

一引言

英国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谚语资源十分丰富。其中的动物谚语以其生动形象、意近旨远的特征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本文将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英国动物谚语进行分析。

二英汉动物谚语所展现的社会和人民生活

德国语言理论家洪堡特认为:语言是民族的最大特征,语言随着民族的成长而发展,它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同时它又承载者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谚语总是以民族为立足点,依附于本民族的社会生活。因此英国动物谚语与爱尔兰民族的日常生活、宗教等密切相关。

1.日常生活

在出现的谚语动物中,出现了许多种动物,如牛,羊,马,驴、鸡、鸭、鹅、猫、狗等。劳动创造了世界,也创造了语言,因此谚语也经常反映人们的生产活动内容。于是动物谚语也被升华用来影射世俗事物。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因而在汉语谚语中有很多是以农业为题材的,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英文中也有跟农业相关的谚语,如Change of pasturemakes fate calves.(要得牛犊肥,需要换块地)。

由于英国是四面环海的国家,英国人早期的生活很大程度依赖于海,他们常用鱼来比喻人,比如All isfish that comes to one’s net.抓到篮子里便是菜。There is as good fish in the sea as ever come outof it.有了大海,不怕没鱼。Fish begins to stink atthe head.鱼要腐烂头先臭一一上梁不正下梁歪。Thegreat fish eat up the small.大鱼吃小鱼一一弱肉强食。

由于中国古代多战事,马是人们的逃命的工具和人们的朋友,于是含有马的谚语很多,如“又要马儿好,又想马儿不吃草”;“马靠鞍装,人靠衣装”等都带有褒义。由于在英语国家里,人们认可马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如英语谚语:Better lose the saddle thanthe horse.(宁可丢鞍.不可失马)。

在中国文化里,狗是令人痛恨的,是令人鄙视的动物,常和“卑鄙、恶劣”连在一起。“赶狗入穷巷,招手回头一口”和“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在英语谚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Everydog has his day.(人皆有出头日);Love me,love mydog.(爱屋及乌)等。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猫比喻人,常有亲昵的成份,如猫有九条命。形容吉人自有天相,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心地恶毒的女人,如:Cats hide their claws.(知人知面不、知心)。

2.宗教在动物谚语中的反应

宗教信仰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往往贯穿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同时也在语言中体现出来。英国人信仰基督教,相信上帝。如as poor as theChurch mouse象教堂里老鼠一样穷。When the foxpreaches,take care of your geese.狐狸在说教,当心鹅偷掉。意思也就是笑里藏刀,口蜜腹剑。而汉族的宗教传统主要是佛教,我们不难看到连动物谚语中都有佛教留下的痕迹,如:佛口蛇心;欲为佛门龙象,先作众生马牛。

3.来自寓言

古希腊、古罗马文化常被赋予西方文化的第一源泉,因此英国文化与其有密不可分的历史渊源。英国谚语中的许多典故都来自《伊索寓言》等。比如说Scylla和Charybdis常被用于展示两个恶魔形象,前者是一个有着六个头的怪兽,后者是旋涡魔鬼,Scyl la和Charybids意味着一对危险,所以“One falls intoScylla in seeking to avoid Charybids”意思是一个人刚离开十只手的魔鬼,却遇上六头怪兽。与中文中的“才出狼窝又入虎穴”有异曲同工之处。Don’tkill the goose to get the eggs.勿杀鸡取卵,因小失大。(源于古希腊寓言)

三结语

动物谚语以通俗的比喻等的修辞手法表现深长的意义,揭示了深刻的道理。各民族根据自己的好恶赋予它们不同的意义。通过对动物在英、汉两种谚语中相似或不同寓意的比较,了解谚语中人们赋予动物的情感,读懂它们蕴涵的意义和传递的文化信息,可以加深我们对双方文化的进一步了解,从而更好地掌握和学习这种语言。这也是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董爱智,宋铁琛.从英汉谚语的简单比较看中英文化差异[J].商场现代化·理论探析.2005,7.

[2]李玉平.英语习语及其文化源流[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3.

[3]骆世平.英语习语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

[4]苏雪英.动物在英汉两种谚语中体现的情感内涵之比较[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5.

上一篇:天人感应成语解释下一篇:书虫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