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互联网金融

2024-08-04

中国农村互联网金融(精选8篇)

1.中国农村互联网金融 篇一

“互联网+”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应用与思考

摘 要:随着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在农村地区快速发展,构筑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普惠金融体系总体架构有效解决了传统金融机构物理网点不足的缺陷。本文在供求理论的分析框架下,以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考察了汉中市农户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情况,回答解决了如何将新兴的互?网信息技术与农村金融相结合。

关键词:“互联网+”;普惠金融;农村地区;金融服务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8(2)-0081-05

一、引言

自2004年开始,我国连续出台了十个“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一系列包括普惠金融理念在内的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政策,降低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鼓励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形成了以正规金融机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为主体,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融合的金融体系。国务院于2015年7月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将“互联网+”普惠金融列为11项重点行动之一。同年年底,中央通过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次年2月《2015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绿皮书)确定发展普惠金融“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总体思路,强调了全面实现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主体通过互联网、数据等技术普及农村金融服务,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拓展普惠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强调社会各阶层群众都可以平等地获得金融服务,减少金融排斥,体现社会公平。互联网金融具有覆盖范围广、便捷高效、交易成本低等特点,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普惠金融并且构筑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普惠金融体系总体架构,解决了传统金融机构物理网点不足的缺陷,扩大了客户服务半径,降低了金融服务价格,创新了金融服务方式,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二、国内外实践经验

(一)国外实践经验

国外最新研究实践是基于数字化农业价值链金融来缓解农户以及涉农企业融资难问题,数字农业价值链金融利用先进的数字工具将价值链融资的覆盖面和产品多样性扩大到偏远地区的小型农户(小农),使得这些地理位置偏远、没有信用记录和传统抵押品的农户能够更多地接触到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1.数字支付

数字支付有效地降低了现金交易所涉及的成本和风险,提升了支付效率,同时还可以产生用于评估信用风险的现金流量数据。相关研究数据表明,金融服务机构越来越依赖于数字化工具进行交易。例如,肯尼亚的非盈利性基金会OneAcre Fund通过数字化信贷工具M-Pesa来进行贷款收回,工作人员将以往赴农村偏远地区收回贷款的时间用来教育和帮助农户进行数字工具的使用,节约了成本。而乌干达UNCDF基金的“贫穷流动资金计划”与当地一家咖啡经营商Kyagalani Coffee Limited(KCL)合作,为超过10000名咖啡种植户提供移动支付服务。

2.数字信贷

根据Rural & Agricultural Finance Learning Lab(2016)的研究显示,客户在数字化平台上注册和申请是目前最常见的信用数字化信贷形式。肯尼亚MFI Musoni的信贷员使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拍摄客户的数码照片和身份证件,随后将其与其他应用程序信息一起上传到总部,这个过程降低了金融机构做信贷决策的时间和成本,从而提高了Musoni在短时间内发放更多贷款的能力。农户通过数字化信贷平台可以在不用访问任何物理网点的情况下更快捷地获得发放的贷款。

3.数字交易

数字交易平台通过连接农户与农业企业,使得农户可以直接面对更广泛的购买企业,建立了价值链中的价格透明性,压缩了中间商的利润空间。针对农产品交易特性,可以提供数字发票贴现和数字仓库收据,数字发票贴现通常含有交易中农产品基本信息、价格、买卖家以及农户供应商等,架起了农户和金融服务商之间的信息桥梁,提高了对农户的交易支付时效。数字仓库收据可以帮助农户使用其储存的农产品价值做为抵押品从金融服务商获得融资,满足紧急流动性需求。

(二)国内实践经验

1.基于电商平台的综合金融服务商

此种模式主要依托电商平台获取数据和客户,金融服务与电商业务相配套。如2014年阿里巴巴提出了“千县万村”计划,即未来5年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通过农村淘宝合伙人模式、菜鸟网络并借助于阿里巴巴电商平台解决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问题,在此基础上金融协同跟进,蚂蚁小贷满足农户贷款需求,蚂蚁金服的支付宝满足农户支付需求,余额宝满足农户理财需求。

2.农业产业链金融

此种模式主要依托产业链信息化获取数据和客户,如大北农提出了“智慧大北农”布局,其将云端管理服务、农业电商的交易平台和金融服务农业产业链集合在一起,猪管网、猪病通、进销财提供云端养殖管理服务,智农商城、行情宝提供农业农资、产品交易等服务,农信网为客户提供资信评估、小贷、支付结算和投资理财等金融服务。通过云端管理和农资电商掌握的生产、交易等信息,为农户分类提供贷款,而贷款形成的债权可以在第三方P2P平台销售。

3.第三方P2P网络贷款平台

此种模式主要依托线下信贷员,建立客户的信用数据库,如宜信。2009年,宜信推出第一个农村互联网金融产品公益性P2P业务宜农贷。2010年,宜信正式在农村铺设线下服务网点,成立农商贷,通过培养线下信贷员,进而开发客户,根据客户申请进行入户调查,对农户进行全面审核,给予授信。2012年,宜信推出融资租赁,通过“农租宝”和“农分期”与农机经销商合作为农户农机提供租用和分期偿还的金融服务。2015年,宜信提出“谷雨战略”,核心是建立“一云一网”:5年内打造并开发农村金融云平台,同时建立1000个基层金融服务网点,提供信贷服务、农村支付及保险等金融服务。

三、农村普惠金融创新发展的现状分析――以汉中市为例

汉中市辖10县1区,面积2.7万平方公里。2016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156.49亿元,增速达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54.07亿元,增长7.5%。地方财政收入45.19亿元,增长11.3%,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e为25595元、8855元,增长8.3%、8.5%。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752.53亿元,较年初增加160.61亿元,同比增长10.1%,高于全省1.33个百分点;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680.21亿元,较年初增加49.67亿元,同比增长7.88%。

从人均银行卡结算账户、银行卡持有量、网上支付和信贷增量等指标来看,普惠金融总体稳中有增。2016年,汉中市个人银行卡结算账户人均拥有量较2014年上涨66.17%,人均银行卡持有量同期上升62.39个百分点。同年,汉中市个人网上支付开通户数为0.5户,较2014年提高0.17户,个人经营性贷款余额同期新增19.05%,达到4623.77元。另外,2014至2016年,汉中市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比重提高8个百分点,涉农贷款基本持平,保险密度同期增长52.02%(见表1)。

普惠金融的获得性指标还处于较低水平。2016年,汉中市每万人拥有的银行网点数为2.11个,较2014年增加0.07个,每万人拥有的ATM机具数3.73台,较2014年增加1.97台,每万人拥有的POS机42.79台,每万人拥有助农取款点15.65个,取款笔数0.34笔,每万人拥有的借记卡1.35张,仍处于较低水平(见表2)。

小微企业融资环境还有待优化。目前,全市仅两户企业通过区域股权交易中心融资6000万元,1户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定向增发融资2197万元,小微企业直接融资度较低,通过银行信贷获得率较全省持平,抵(质)押贷款比率下降,企业信用建档率偏低,显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改善状况不明显(见表3)。

农户贷款增长较快。2016年农户贷款余额174.81亿元,同比增长15%,比去年同期增加3.3个百分点,农户贷款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较2014年提升1.16个百分点,农户贷款申贷获得率接近97.2%,农户信用贷款比例进一步提升,信用档案建档率96.73%,较全省高出15个百分点(见表4)。

四、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基于汉中市问卷调查

(一)调查问卷设计

调查选取了汉中市西乡、南郑、城固、勉县、洋县、宁强、略阳共7个调查样本县,参与问卷调查的样本主要涉及三类:居民、企业和金融机构。其中,参与问卷调查的县城居民140户,农村居民140户;县城企业140个,农村企业140个;县城金融机构网点70个,农村金融机构网点70个。

(二)问卷分析

1.基本情况

被调查的280户居民中,从年龄上看,16-20岁占4%,21-30岁占33%,31-41岁占23%,41-50岁占24%,51-60岁占12%,60岁以上占3%。从文化层次来看,县城居民以高中和大专学历为主,分别占26%和55%,农村居民以初中和高中学历为主,分别占36%和29%。有手机的居民占99%、家里能上网的占77%,一般用手机上网的占61%、用家里电脑上网的占30%。有银行卡的占97%、有信用卡的占64%。

被调查的140户企业中,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占11%,10-50万元占38%,50-100万元的占17%,100-300万元的占7.9%,300-500万元的占11%,500-1000万元的占5.7%,1000万元以上的占9.3%。

被调查的140家金融机构中,有54.3%是农村信用社,有15.7%是邮储银行,另外的30%是国有商业银行。被调查机构个人客户数量在1万人以上的占49.3%,企业客户数量在100家以下的占76%。存款规模在5001万-1亿元的占19%,1-5亿元的机构占52%;贷款规模在3001-5000万元的占17.1%,在5001万-1亿元的占16.4%,在1-5亿元以上的占22.9%。

2.居民和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特征

(1)居民和企业办理银行业务最主要的方式是到银行柜台和使用自助取款机办理。选择去银行现场办理业务的居民占61%,选择自助取款机办理占33%,选择手机、互联网、电话办理业务的仅占1%。

(2)居民和企业对新型支付方式和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接受度较低。当被问到“如果您去市镇买比较贵的商品,您一般怎么付款”,选择带现金的居民占65%,选择刷卡的占22%。当被问到“贵公司采购商品时,一般怎样付款”时,选择通过银行网点转账汇款的企业占35%、选择网上银行转账的占30%、选择带现金去的占17%。当被问到“贵公司销售商品时,一般怎样收款”时,选择收现金的占60%、通过银行转账收款的占31%。居民理财方式主要是存定期和购买理财产品,选择存活期的占24%,存定期的占66%,购买银行理财的占28%,买股票的占7%,买保险的占9%,购买诸如余额宝、理财通等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占10%。

(3)大多数居民是通过金融机构的宣传知道可以使用电子银行办理银行业务。当被问到是否知道可以使用互联网、手机和电话银行办理银行业务,77%的居民选择知道。通过金融机构宣传知道可以使用互联网、手机和电话银行办理业务的居民占59%,通过亲朋好友介绍的占13%,通过看电视了解的占10%,通过网上信息了解的占7%。当被问到是否愿意尝试使用互联网、手机和电话银行时,有81%的消费者表示愿意尝试使用。

(4)使用过互联网、手机或电话银行的居民和企业占比较低,使用用途主要是办理转账汇款、查询账户、还款业务。使用过的居民占13%、企业占19%,从没用过的居民占61%、企业占74%,偶尔用的居民占26%、企业占8%。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或电话银行办理转账汇款业务的居民占56%,办理查询账户业务的居民占37%,办理还款业务的居民占19%。

3.金融服务问题成因

(1)农村信用社和邮储银行是居民和企业办理银行业务首选机构,但是金融产品单一。当被问到“您一般在哪个银行办理业务”时,选择农村信用社和邮储银行的居民高达89%,企业高达92%;被问到您选择该机构的原因时,选择办理业务方便的居民是91%,企业是93%。居民和企业金融服务需求基本集中在“存、贷、汇”业务,金融机构产品单一,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多样化。

(2)多数消费者认为使用互联网、手机、电话银行不安全,风险规避程度较高。当被问到“如果您未使用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和电话银行,主要原因是”,选择无这方面的需求占31%,选择担心不安全的占59%,选择不了解、也不知道有什么好处,但有兴趣尝试的占7.1%,选择了解其好处、但不知如何操作的占5%。当被问到“您认为哪种方式办理银行业务最安全时”,选择去银行现场办理业务最安全的占75%。当被问到“您认为哪种方式办理银行业务最不安全时”,选择通过手机上网办理业务的占40%,通过打电话办理的占比26%,通过家里上网办理占20%。16%的金融机构的电子银行业务发生过安全问题,但90%的原因是因为用户自身使用造成的。

(3)金融机构对互联网、手机和电话银行业务的宣传力度不够。大多数居民仅仅是知道互联网、手机和电话银行可以办理银行业务,但并没有深入了解。59%的居民是通过金融机构宣传知道电子银行业务的,其中78% 的居民愿意使用手机客户端查询、转账、购买理财等快捷服务,但有48%的并不??使用操作。

(4)办理业务时间长、金融服务渠道少、产品种类少、手续费高是金融消费者最不满意的地方。当被问到“您对银行最不满意的地方”时,选择办理业务时间长、效率低的居民占比59%,金融服务渠道太少的占37%,业务手续费太高占比29%,产品选择少33%。

(5)居民对电子银行的认可度低、需求不高、农村地区金融发展滞后、物流等配套服务落后是金融机构推广电子业务遇到的主要障碍。当被问到推广电子银行业务中,贵行遇到的主要障碍为居民对电子银行的认可度低占84%,对电子银行的需求不高占61%,农村地区经济金融发展缓慢、物流等配套服务落后占52%,宣传培训少、居民不了解、不知如何操作占48%。

(三)农村金融发展问题及原因

1.支农贷款发放无法匹配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形势。一方面,涉农金融机构的贷款准入门槛高,其分支机构的放贷权限低,且目前支农贷款的利率相对较高,贷款期限限制严格。就贷款期限而言,农户小额贷款基本在一年之内,但实际上农户发展养殖业或果木业的周期在2-3年之间,甚至部分项目最终见效需至少5年。因此,短暂的贷款期限与贷款使用见效期限不匹配,即短期贷款难以发挥实际的扶持效用。另一方面,担保抵押物缺失是农户面临的最实际的问题,由于农户群体的特殊性,其能够用来抵押的通常只有住房,而农户住房价值低且变现困难,从而抵押难导致贷款难。

2.金融机构支农方式单一,政策性扶持效果不佳。目前农村工商业显现出产业化的发展态势,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必然要求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就汉中的县域国有银行而言,其信贷重点不在县域经济,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限于单一的国有粮棉油流通环节信贷服务,样本县中仅两个县在近两年成立了村镇银行,其支农作用及自身优势还未彰显,因而无法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有效支持,更无法对农业开发、农业科技提供政策性扶持。此外,缺乏服务创新意识是农村金融机构的一个明显问题,基层网点为了规避信贷风险,往往也无创新动力。此外,县域保险业针对农业开展的险种非常少,对农业的介入程度低,已不能有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3.金融业务宣传推广不够。尽管农村金融支付网络已经建立,但乡镇营业网点提供主要还是储蓄、汇兑及小额信贷业务,支付结算的票据化程度依旧低,基层网点员工向客户推荐的大多为传统结算工具,农村居民无法享受到和城镇居民相同的金融服务。调查显示,85.7%的县城居民听说过余额宝、理财通等互联网金融产品,仅60%的农村居民了解到此类金融产品;而购买过这类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县城居民为44.3%,农村为20.7%。一定程度上说明金融机构对农村市场不太热心,导致很多金融产品在农村不能推广应用。

4.金融市场商业性竞争不充分。在农村地区,居民对金融知识、金融产品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都不甚了解,信用意识比较淡漠,随意为他人担保、轻易相信并参加非法集资的现象时有存在。农村企业的内部制度建设不完善,管理不够科学有序,财务报表也欠规范,影响其有效融资。农信社网点的分布在县域占有绝对优势,涉农贷款占全市85%以上,业务量也远超于工、农、中、建、邮储等金融机构,农信社基本实现了区域垄断经营,不利于县域金融服务水平的进一步优化。

五、“互联网+”时代农村金融发展对策与建议

(一)优化布局,丰富农村金融服务主体

一是鼓励农村地区积极组建农业科技创新投资基金、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建立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担保的机构,引导农村地区资金有效回流。二是规范发展农村金融合作组织。支持农业生产合作社拓展信用合作业务,鼓励符合条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培育发展成为新型农村金融合作组织,积极探索农村地区合作性的村级融资担保基金。三是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公司、评估公司、租赁公司等金融服务中介机构。构建相互补充的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提升对“三农”的服务质量与效率。

(二)因地制宜,积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金融机构要积极掌握了解农业资金复杂化的需求特点和多样化的支付结算需求,全力支持农村资产抵押和担保方面探索。一是合理配置现有资源,改善农村金融支付环境,通过开办网络银行、电子银行转账汇款、为农户代发财政补贴、代办养老统筹、代收话费、水电费等中间业务,大力推广农村移动便民支付、助农取款业务。二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办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民急需的创新型信贷业务,如林权、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等业务,充分运用农户联保、“信贷+保险”“订单+金融”等金融创新产品。三是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的融资担保方式,拓宽农村贷款的增信模式,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三)着力加强财政扶持,优化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

一是政府应当对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发进行奖励,有针对性地对涉农金融机构农村网点实施税负减免,从而促进金融机构提升其“三农”建设的参与度。二是调整监管政策,实行差别化监管,建立农村网点和涉农金融产品市场准入的快捷通道,实施弹性存贷比考核办法,构建涉农贷款导向的正向激励机制。三是加快农业保险业的发展,加大保费补贴力度,鼓励保险公司对农业险种进行大力创新,进一步优化巨灾保险制度与再保险制度,加强农业信贷风险的分散与补偿机制创新。此外,政府应对涉农金融机构实行风险补偿,从财政支农资金中提取一部分对因自然灾害导致的信贷损失进行补偿。四是搭建农村产权交易流转平台,完善相关的产权登记、评估、交易流转、法律咨询等服务,进一步降低农户和金融机构在农村产权抵押贷款中的成本和风险。

(四)大力提升县域信用环境,促进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

一是强化社会信用意识,广泛开展争创信用企业、信用乡镇活动,切实保护农村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畅通诉求维权的信息渠道,对评选出的信用村镇、信用企业、信用农户实施贷款倾斜政策,实行差别化优惠利率,?亩?使县域公民享受到信用所带来的红利,进而促进县域信用环境的建设。二是地方政府对企业逃废债行为应加大打击力度,严格规范企业破产程序,加强企业改制合规性,着力督促企业按规定承担其贷款责任,落实银行债权,进一步实现县域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三是强化农村司法环境建设。地方政府及司法部门要积极协助农村金融机构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切实构筑农村资金“洼地”,促进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

(五)科学引导,建立适应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的评价体系

一是地方政府部门应对各农村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发展的服务能力和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积极发挥政府各项扶持政策措施的联动效力,引导并鼓励县域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二是基层央行要充分发挥好“窗口指导”和政策引导的作用,扎实开展涉农信贷政策导向的效果评估,引导当地金融机构准确把握信贷支持“三农”的着力点,鼓励其积极贯彻执行国家出台的各种惠农政策。

参考文献

[1]雷蒙德 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林宏山.互联网金融助推普惠金融发展探讨[J].上海金融,2014,(12):38-40。

[3]杨光.互联网金融背景下普惠金融发展研究[J].征信,2015,(2):21-24.。

[4]约翰 格力,爱德华 肖.金融理论中的货币[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5]朱迎,刘海二,高见.互联网金融有助于实现农村金融普惠[J].新金融,2015,(2):60-63。

The Application and Reflection of “Internet +” in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clusive Finance

Research Group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bile phones and Internet in rural areas,the 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 framework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Internet technology has effectively solved the shortcomings of insufficient of tradit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physical outlets.Under the analysis framework of the theory on supply and demand,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and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the paper analyzes the financial demand and financial supply of farmer households in Hanzhong city,and aims to solve how to combine the emerging Interne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the rural finance.Keywords: “Internet+”; inclusive finance; rural area; financial service

2.中国农村互联网金融 篇二

关键词:手机银行,普惠金融,互联网农村金融

1 手机银行与普惠金融

1.1 手机银行的内涵

手机银行又称移动银行,是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办理相关银行业务的简称。手机银行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和移动电话为客户提供诸多金融服务,如信息查询、跨行汇款、自助缴费、定活互转、网上购物账单支付、主动收付款、信用卡还款、农户贷款等。

1.2 普惠金融

“金融包容”这一概念由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提出,CGAP对“金融包容”的定义是指没有享受到银行服务的人们能够获得金融服务。

在国内,有学者将“金融包容”翻译成普惠性金融,金融包容就是指金融服务能够辐射广大低收入群体,如农户、小微企业等。这里的金融服务不仅可以由传统银行来提供,也可以由移动运营商等非银行机构来提供,不仅实体金融机构可以提供,而且更应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供。

1.3 手机银行与农村普惠金融

为了深入推进普惠金融发展,2014年,银监会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的指导意见》(银监办发〔2014〕222号),着力推动基础金融服务向行政村延伸。金融形态的变革过程中,在信息通信技术的支持下,由于手机银行服务覆盖率高,降低了交易成本,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向“低成本、广覆盖、可复制、易推广”发展,支持“三农”,发展“普惠金融”的战略性业务,实现偏远地区金融全覆盖,提高农村地区资金使用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信息通信技术使穷人获得基本金融服务成为可能,进而提高了金融包容性水平,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

2 手机银行主要典型代表模式

2.1 传统商业银行主导的手机银行

传统银行主导手机银行最开始诞生于捷克,20世纪90年代末,由该国银行Expandia Bank与移动通信运营商Radiomobile在首都布拉格联合推出手机银行业务。银行主导的菲律宾的SMAR Tmoney,到2010年年底,累计实现业务交易量560亿比索(折合13.6亿美元),为低收入人群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最初的手机银行大多都是传统银行主导,移动运营商只提供运营平台,比较典型如欧美发达国家,银行信息化水平最高,得以广泛普及。其后,亚洲的日本和韩国,以及亚洲的新兴市场印度和中国等迅速跟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2.2 移动运营商主导的手机银行

移动运营商主导的手机银行与穷人联系最为紧密,主要在肯尼亚为代表的非洲国家。2008年,肯尼亚仅有876个银行网点,平均每万人银行网点数仅为0.2,其金融覆盖严重不足,金融系统不发达,难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金融服务,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匮乏更为严重。对基本金融服务的渴求致使,肯尼亚出现M-Pesa这种新兴手机银行模式。

2014年年底M-Pesa在全国拥有81025个代理点,平均每万人拥有代理点数达19.38个。肯尼亚M-Pesa已经成为全球接受度最高的手机支付系统,在肯尼亚,M-Pesa的汇款业务已超过其国内所有金融机构的总和。在农村地区,移动金融代理点(主要是M-Pesa代理点)分布的高密度让客户就近获得金融服务。

2.3 第三方支付公司/互联网公司主导的手机银行

非洲国家赞比亚的Cel Pay,是由第三方支付公司主导的手机银行,也是属于非传统银行主导,旨在为农业部门中没有银行账户的人提供简便、快捷、安全的交易服务。该模式侧重于B2C支付(如龙头企业对合同种植农户的支付)。由第三方提供交易平台并帮助客户建立移动货币转账交易系统,在客户的内部流程中加入移动货币操作。第三方提供的交易平台与移动网络运营商提供的平台在本质上并无差别。第三方同移动网络运营商一样,注重发展自己的代理商网络以支持现金和移动货币的兑换,而现有农业基础设施如合作社、仓库、生产资料供应商等完全可以扮演代理商的角色。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也将是深远的。

3 我国农村地区手机银行发展分析

3.1 我国农村部分地区手机银行业务空白

农村金融在过去发展过程中,表面似乎建立起了相互协调的农村金融体系,但还有部分地区存在金融空白,包括手机银行业务的空白。

我国农村已有的金融机构都喜欢做大做强,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高风险和高交易成本。各类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一部分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都推出了手机银行业务。这些手机银行业务更多的是网上银行的手机化,难以满足农户的需要。与在国外农村手机银行蓬勃发展不同,更多地在城市推广,即使在农村零星推广的手机银行,也主要满足农户汇款和转账等方面的需求,手机银行创新程度还远远不够,局限了手机银行为农户服务,其运营模式跟传统银行差别不大,难以适应农村金融的需求。

3.2 银行对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意义

随着中国的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据工信部数据,2013年我国手机普及率已达90%以上,截至2014年我国移动电话普及率达94.5%,移动电话在农村拥有巨大用户群体,表明农村移动支付具有良好推广基础。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8.4%,规模达1.95亿人,较2014年年底增加1694万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人,较2014年年底增加6303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4年的85.8%提升至90.1%。

农村作为农村金融服务领域重要环节,业务单一、供给不足等问题还很突出,随着农村金融业整体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得到不断完善,但仍远落后于城市。手机银行交易不需要设立网点,节省了设点费用;不需要重置设备与人员,节省了设备购置费和人工费用。如在菲律宾,通过传统银行办理一笔业务的成本大约是2.5美元,而手机银行仅需0.5美元。

在秘鲁,通过传统银行办理现金业务的成本大约是0.85美元,而手机银行仅需0.32美元。较之国外状况,中国还有很多村镇存在金融机构空白。开展手机银行业务,发挥低成本的优势,对中国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3.3 手机银行业务的农村普惠金融路径

需要农村移动金融创新、移动银行领先的战略思路,以广大农村客户需求为导向,领跑移动金融潮流,确保农村客户资金与信息安全,建立牢固的安全防控体系,将风险管理作为移动金融业务发展的基石。

4 手机银行推进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宣传推广力度,降低收费标准

国家层面上,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和倾斜,政府部门应采取加大财政补贴、政府统一采购等有效措施,推出适合农村群体具备金融服务定制内容的低价格手机,鼓励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手机银行业务。

银行层面上,立足长远,让农村的低收入者享受到低价格使用手机银行业务的资费,开展手机银行业务在减少在这些地区的开办和运营成本的前提下,吸引大批的农村地区客户资源,拓宽银行的服务群体。

移动运营商层面上,降低农村地区手机网络流量费,让更多的农村地区居民用得起手机,使其切实感受到手机银行带来的便捷性。为贫困农村地区及人口服务,在服务贫困人口与农村普惠金融持续性之间找到平衡。

各方加大农村手机银行宣传力度,以往发宣传单的方式效果不是很好。将手机银行办理流程、安全保障、操作事项等通过现场演示和用户体验等方式向群众讲解,消除用户对手机银行安全性和操作性的顾虑。

4.2 建立整体发展规划,开发农民需求的手机银行业务

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协调,共同商讨制定手机银行发展规划,统一技术标准,对相关具体事项予以明确和规范。针对我国国情,明确银行主导的手机银行发展模式,也可以开辟一些业务由运营商主导的手机银行发展模式。发挥银行体系在清算网络、支付安全及合规监管方面的优势,加强与通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合作,推动手机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快速普及和应用。

在目前开发的查缴费业务、购物业务、理财手机银行的业务基础上,在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开发更多符合农民特色需求的手机银行业务。如存款、贷款、保险、结算和支付等业务。将惠农信息等增值服务加入手机银行业务中。

4.3 强化安全保障,从法律层面防范手机银行风险

提高手机银行业务的安全性,建立健全我国手机银行的法律法规,对账号、密码、身份证号码等重要信息进行全程数据安全加密,配备防火墙、入侵窃密检测系统等必要的安全措施。在农村地区进行广泛宣传法律法规和保障措施,对手机银行的风险防范措施、基础知识及操作流程进行详细介绍,以增强农民使用手机银行的安全防范意识。

4.4 借鉴国际经验,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推广试点

非洲国家手机银行从最初主要解决穷人的基本金融服务问题,发展到后来通过手机银行为所有人提供不限于基本金融服务的业务。我国应该借鉴非洲国家手机银行创新模式这些经验,积极推动农村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手机银行业务模式。

参考文献

[1]李舟.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89-90.

[2]刘海二,曾真.手机银行实现金融普惠的着力点——基于互联网金融的社会功能视角[J].西南金融,2016(1):33-36.

[3]王立平,申建文.手机银行与农村普惠金融[J].中国金融,2016(2):50-51.

[4]牛瑞芳.中国农村手机银行发展问题研究[J].新金融,2012(2):54-56.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

[6]刘海二.全球手机银行的现状、模式、监管与金融包容[J].上海金融,2013(9):39-44.

3.中国农村互联网金融 篇三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农村金融  发展  策略

一、引言

由于互联网得到广泛应用,人们对于互联网的接受度与认可度越来越高,无论是理财、投资或者融资,或者简单地掌握或管理部分金融产品,人们更倾向于呆在家里利用互联网或优质的客户服务实现上述内容,并且成为了现阶段众多产品和行业转型的方向。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会受到农村地区是否建立了健全的金融体系、完善的金融门户、人们是否树立正确的财富管理观念等方面的影响,例如,经营个体规模、特色产业发展等等,人们越来越关心与重视这些能良好地适应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形式,同时在金融监管的实践过程中获得有效的支撑,所以,在互联网环境下,农村金融体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特点

(一)范围广并且产品多

在当前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客户所获得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不再受到时空的现状,具有广阔的覆盖范围。存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支付宝、余额宝、财付通、微信钱包等各种丰富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这些产品与服务能适应客户多元化与个性化的需要,实现双方的互惠互利。

(二)成本低并且效率高

互联网金融利用网络平台结合客户需求,通过简单的操作程序自动确定信息的价格,完成交易,摆脱了传统机构人工操作的制约,客户不需要进行长时间的排队,高效便捷,成本低廉且无垄断利润。由于互联网金融在营业网点与固定成本上不需要投入资金,在资本与管理上节省了大量的成本。

(三)发展快并且存在潜在风险

在国内,作为新兴产业的互联网金融获得迅猛发展,然而也埋下了一些安全隐患。我国当前尚未制定严格的法律政策与监管模式对互联网金融进行规范。另外,互联网金融安全与信用问题、不规范的金融行为均会严重影响互联网金融的正常运行,进而成为客户信息与利益的安全隐患。

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机构缺乏

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邮政储蓄机构等属于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传统类型,它们缺乏多元化的服务业务,商业性金融层次不够,服务基本上局限在农业企业与农业项目上,缺乏充足的农村金融网点与健全的金融基础设施,难以实现农村客户在金融方面的需要,因而造成金融市场参与率不高的后果。农民文化素质不高,未能树立正确的金融理念,缺乏产品意识与法律观念,再加上民间借贷服务管理存在混乱,进而也造成进行民间借贷时对自身的利益产生不利影响。

(二)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国家对三农问题越来越重视,积极建设新农村。然而对于现代金融的发展,仅仅政府仅仅针对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未能涉及民间金融机构与农户企业,因而对金融支农作用造成限制,并且政府长期扶持政策性金融机构,也削弱了民间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农村金融的资金流动在三农建设上的利用率不足。

(三)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单一

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不够多元化,面对日益增长的现代农业金融需求,传统金融产品与服务逐渐淘汰,而开始发展贷款、期货、保险、证券等金融业务,未能充分融合农村金融与民间金融。与此同时,农村金融机构人员未能接受专业培训,对于现代信息化金融服务的知识与技能掌握不足,由于现代农村市场主体日益增加,农业产业化趋势加强,因而必须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因此,亟待进一步健全目前的金融服务体系。

四、互联网金融下农村金融发展策略

(一)提升农村人们金融资本管理意识

目前,人们承认依然存在城乡差距,同时对城乡均衡发展带来制约作用,然而,针对当前有关政策与各个行业不断进军农村的现状来看,人们必须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尤其要坚信互联网金融行业将获得良好的发展,这主要是由于该方面存在巨大的潜在发展与改革空间。过去大部分农村家庭资本管理意识不强,人们对最基础的储蓄都不够重视,就更不用说保险、股票及证券等金融产品了。2013年仅有40%的家庭拥有活期储蓄账户,大多数人未能缺乏储蓄观念,更没有形成良好的储蓄习惯。面对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大趋势,若要将资本管理的作用与相关金融产品知识传递给群众,帮助其树立良好的思享意识是首要任务。人们可以在普及教育期间潜移默化地培养金融管理意识,教授资本管理手段与方法,向人们传递管理财富的使用观念,普及金融机构与金融门户有关的知识。在此基础上,使得接受能力较强的年轻人能逐渐形成理财理念,树立财富管理意识,以便其将来合理运用持有的资金进行创业、投资或者其他金融运作。唯有首先帮助人们树立其金融管理意识,才能在结合互联网技术的过程中进一步研究与努力,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才能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多元化的发展。

(二)积极寻求合作与政策支持

推动一个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仅仅借助一方面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各个方面和行业相互合作,进而促进整个金融业的发展。金融行业其实是较为繁复且分工明确的资本管理系统。在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和金融管制较为宽松的环境下,目前各个地区与各个经济个体获得了崭新的发展机遇,并且带来了新的利益增长点,做为有目标且有经济头脑的人们也应当越来越重视农村这一巨大的金融市场,挖掘其潜在的市场价值。就国家政策宏观角度来看,由于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的不断改革,再加上互联网金融个体的促进作用,开始重点扶持和帮助农村地区的部分小微企业,建设绿色通道,提供财政资金扶持,为个体经营者与小微企业主等带来了发展后劲与支持。除此之外,由于颁布了相关政策,目前经济发展越来越集中在由经济发达的城市带动欠发达的城镇乡村的发展,固定区域之间相互帮助,行业之间展开良好的交流合作,均为农村地区的特色经济与金融行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动力。其实,这一地域间、行业间的合作发展是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需要而采用的全新模式,各个个体间互帮互助,通过人为方式拉近联系,均能在相互作用之中产生新的利益增长点,极大影响群众的思想观念,就未来发展而言,每一次的合作均带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三)创建个性金融发展模式

和城市相比,通常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较多,包括交通不便、自然条件不佳或者人为因素等。人们只有对农村地区的现状有全面透彻的把握,才能在本地区更好地引入互联网金融概念以及具体形态,以此保证在将来探索金通发展体系的过程中,有针对性、有目的、有序地开展。就以部分农村地区为例,其经济支柱产业为农业,缺乏大量的经营主体,人们掌握资本安全性不强,难以获得农村贷款,缺乏完善的保险体系,因而对金融的发展均产生限制作用。因此,对于这些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方案的制定,首先必须广泛普及互联网,改革地区的个性问题,促进农民家庭正确使用合法网络平台与电子商务平台等,积极投入到融资、投资与储蓄活动之中,并且要提高人们的风险防范与控制意识,正确管理资金,避免上当受骗,带来资金上的严重损失。对于经常发生自然灾害的地区的人们,可指导其讲自身的储蓄转移到网络融资平台,利用高收益增加资本,保证自身财富的稳定与安全。政府部门相关人员或村镇地区领导必须在获得广大民众的同意后,帮助各个家庭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管理家庭资本,还可以结合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势,遵循法律法规进行资本融通,指导广大村民共同发家致富,优化金融结构,提高金融发展水平,合理拓展的金融发展空间。

五、总结

由于国家越来越重视建设与发展新农村,利用信息网络、大力建设基础设施、调整通讯方式等途径,逐渐缩小了城乡差距,未来,城乡居民对于保险、证券、基本存款等财富和理财产品上的管理上将无任何差别,利用互联网就能完成所有的操作与管理,与此同时,将极大推动我国互联网金融事业朝着现代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平.互联网金融对农村金融的启示[J].中国金融,2015,03:93-94.

[2]敦向东.基于互联网金融下的农村金融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12:185.

[3]王泽天.互联网金融下的农村金融发展策略调整[J].吉林金融研究,2015,07:40-42+54.

[4]李国英.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州学刊,2015,11:54-58.

[5]谢方舟.互联网金融技术应用于农村金融的思考[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4,10:86-88.

4.中国农村金融改革(推荐) 篇四

(一)农村金融的概念及农村金融改革的概念

(1)农村金融

农村金融“就是农村的货币资金融通”,“是一切与农村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有关的各种经济活动”、“是货币、信用、金融与农村经济组成的‘融合体’”、“是农村货币资金运动中的信用关系”、“是以信用手段筹集、分配和管理农村货币资金的活动”、“是指农村货币资金的融通”。

(2)农村金融改革及农村金融发展

农村金融改革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的农村金融改革单指农村信用社改革,广义的农村金融改革蕴涵极其宽广,既包括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国家对资金流动的引导、农村融资媒介的创新和发展,也包含农村金融机构的退出机制以及订单农业、农产品期货市场、农业保险的发展等问题。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是农村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单纯考虑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难以解决农村金融市场的根本问题,必须推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全面改革

(二)农村金融现在发展状况

已逐渐形成系统,因为农村市场大,发展前景好,农村金融占金融界的重要地位;三驾马车并驾齐驱;但是商业银行对农村金融的支持部够;农信社等一些重要的金融机构已发挥越来越要的重要,但是仍存在制度及内部系统的不足之处;我国农村金融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需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农村金融的繁荣。

(三)农村金融现在存在的不足和应该改进的地方

1,农村金融的挑战和风险

农村金融问题一直被视做中国金融改革中最难啃的骨头。农村资金回流城市、农民贷款难、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效率低下、信用环境不好、资产质量差以及抵押担保物不足等,一直是令业界和决策层感到棘手的问题。

2,改进的方法,措施,途径

(1)体制改革

(2)机构改革(一系列包括农信社,农邮政等机构改革)

(3)发展新型农村金融(如小额信贷,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

(四)农村金融未来发展前景

农村金融改革的发展机遇

5.中国农村互联网金融 篇五

2015中国(杭州)互联网金融博览会

前言

近几年来,浙江省不断优化互联网金融政策支持,加强行业监管和风险防控,营造扶优限劣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生态环境,倾力打造“全国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浙江省互联网金融发展正逐步走向全国前列。杭州市人民政府发文“关于推进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重点培育发展互联网金融机构和五类互联网金融企业,用于扶持互联网金融集聚区和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金融企业培育等。

2015年7月18日,人民银行等十部门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金融创新,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明确监管责任,规范市场秩序。

互联网金融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电子商务等技术,具有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交易成本更低、操作更便捷等特征,极大地改变了传统金融服务模式,吸引了广大中小微企业和个人投资者的参与。

为了顺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潮流,引导互联网金融在国家政策和金融监管下健康发展,2015年11月浙江世贸国际展览中心将隆重举行“2015中国(杭州)互联网金融博览会”。展会将集中展示互联网金融创新服务与产品,将论坛、展示、接触、互动等多内容相互融合,搭建一个务实的互联网金融合作交流平台,让参展商更好的开拓市场,2015中国(杭州)互联网金融博览会

宣传品牌;让参观者实现从线上到线下的快速深入了解互联网金融,让互联网金融服务大众创业创新,服务社会!2015中国(杭州)互联网金融博览会欢迎您的参加!

一、博览会组织机构

支持单位:浙江省商务厅 杭州市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公室

主办单位:浙江省电子商务促进会 新华社浙江分社 学术指导:中国互联网金融研究院

技术指导:杭州融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杭州拉熊科技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融途网 杭州微派会展有限公司

全程战略合作伙伴: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 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中国互联网金融青年会 中国互联网金融千人会(杭州)浙江省投融资协会互联网金融委员会 贵州互联网金融协会 杭州市互联网金融协会(筹)

媒体支持:今日早报、腾讯·大浙网、新浪网、蓝登财经、理财大赢家、FM95财富广播、浙江理财网、网易、搜狐、环球外汇、经理人网、浙江在线、理财周刊、浙江投融、汇金网、汇通网、和讯网、财经集团、银财网、国际资金项目网、中国信托网、中国期货信息网、金融业品牌网、多盈

2015中国(杭州)互联网金融博览会

网、第一理财网、中华理财网、点财网、经理人杂志、FM107快乐私家车等

二、博览会主题:互联金融 跨界创新

三、博览会时间、地点

布 展:日期:2015年11月18—19日

时间:08:30-22:00 开幕式:日期:2015年11月20日

时间:09:30-10:00 展 览:日期:2015年11月20—22日

时间:08:30-17:00 撤 展:2015年11月22日16:00开始,当天撤完 地 点:浙江世贸国际展览中心 杭州黄龙饭店

四、博览会展出范围 1.互联网金融平台:

网络银行、金融理财超市平台(国资背景、上市公司背景、大型传统金融机构背景)、网贷平台(小贷公司、投资担保公司)、众筹平台(房产众筹、产品众筹、股权众筹)、互联网金融门户平台(行业门户、资讯平台)。

2.互联网金融配套第三方服务企业:

互联网金融咨询服务公司、互联网金融软件开发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互联网金融法律服务公司、互联网金融财务服务公司、互联网金融安全服务公司等。

2015中国(杭州)互联网金融博览会

3.电子商务企业:

电子商务平台、电商服务(IT服务、营销服务、视觉服务、衍生服务)、电商培训机构、电子商务产业基地。

4.政府配套支持产业:

各区域互联网金融产业园、互联网金融相关商业地产等。

展会意向参展企业:

蚂蚁金服、网金社、微众银行、微贷网、温州贷、翼龙贷、鑫合汇(中兴力合)、盈盈理财、义乌贷、钱保姆(中安金控)、易车贷、易宝支付等等。

五、博览会现场相关配套活动 1、2015互联网金融高峰论坛 2、2015互联网金融企业评奖暨颁奖仪式活动 3、2015互联网金融领袖闭门会议

4、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培训用人之道及金融人才自我提升研讨会 5、2015普惠金融大讲堂 6、2015互联网金融平台技术推广活动 7、2015互联网金融产业园、电子商务产业园推介会

8、互联网金融行业风险安全教育与法律知识普及讲座

9、P2P创新模式发展行业技术峰会及研讨会

10、风投跨界创业项目路演

2015中国(杭州)互联网金融博览会

六、博览会媒体宣传与推广

1.本次博览会全方位整合电视、电台、网络、地铁、户外等传统媒体及新媒体,通过媒体座谈会、报纸投放、人物专访、新闻访谈、道旗广告等多重渠道,对展会及参展商进行高频率的传播、宣传,增强博览会的关注度和影响力,为参展单位提供持续、灵活、个性、立体的媒体宣传攻势。2.电视、广播、平面媒体的全方位报道:新华社、中新社、浙江经视、理财大赢家、杭州电视台、浙江财富广播(FM95)、快乐私家车(FM107)、钱江晚报、今日早报等主流媒体对展会预热及深度报道。

3.知名门户网站、社区全力及新媒体全力支持:浙江在线、凤凰网、腾讯大浙网、新浪网、网易、搜狐、环球外 汇网、和讯网、金融界、汇金网、汇通网、点财网、FM168、前瞻网、投融界、豆瓣网、19楼、天涯网、西祠胡同、新民网、财讯网、中金在线等主流网站特设专栏追踪报道或现场直播。

4.其他推广渠道:全市轨道交通点。书报刊、便利店海报张贴;高档社区、写字楼定点直投展会参展劵;移动、联通手机入网客户群发短信、发布展会信息。

七、参展要求

参展商需书面承诺符合监管部门颁布的“p2p网贷平台的四条红线”等准则规范。

参展商名单将在大会官网或其他公众媒体上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主办单位开展前将参展名单送交到上级监管部门进行预审,根据公示结果以及预审意见,主办方有权单方面取消不符合资质的展商。

2015中国(杭州)互联网金融博览会

八、博览会增值服务

1、免费刊登参展单位名录及简介(限五百字以内的中英文资料)。

2、免费在大会官网上为参展企业宣传推介金融产品。

3、利用公众微信平台等新媒体途径向粉丝推荐参展单位及其金融产品。

4、财经类专业媒体为参展企业做专访及人物专访。

5、现场清洁服务:本届展会将在每日展会结束后为参展商提供清洁服务。

6、展位搭建服务:本届展会指定的搭建商将按优惠价格向参展商提供搭建服务(参展商也可自己选择具有搭建资质的搭建商)。

7、组委会将为参展企业现场推介会提供场地支持。

九、报名方式

参展单位先填写《参展申请表》,加盖公章后与企业注册相关资料邮寄或传真至组委会,经组委会确定后,所申请的展位将予以保留一周,申请单位在7天内支付全款。组委会在确认收款后,向参展单位发给《展位确认书》,作为参展凭证。组委会将以款到之日的先后顺序安排展位,即实行先申请先付款先选位的原则。

在确认展位后,主办方将向参展方寄发《参展手册》。手册内容包括展品运输、展台设计、搭建、旅行及住宿安排、物品租用和服务人员等有关信息。

参展单位概况(限500字)以及相关文字资料请于2015年10 月15日前递交组委会以便编印特刊及发布相关广告。

2015中国(杭州)互联网金融博览会

报名截止日期:2015年9月30日止

十、参展参会收费标准

标准展位(3m×3m)(基本配置:3个三面围板、一张咨询桌、两把椅子、两盏射灯、一个220V电源插座。)展位费用:

标准展位:1号馆:14000元/个;5号馆:12000元/个;6号馆:9000元/个;

光地展位(参展商自建展位,36平方米起租):1号馆1400元/平方米;5号馆1200元/平方米;6号馆:900元/平方米; 注:参展商的搭建公司需在开展前一个月内向组委会提交特装设计图、效果图及电源分配图。(空地租用费不含任何搭建管理费及任何电源使用)

6.中国农村金融的现状与发展 篇六

摘要: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肩负着全世界22%人口的吃饭、就业问题,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农村金融问题突出,破解这一难题的困难多、压力大。在上个世纪连续出台5个中央一号文件的基础上,新世纪以来,中央又连续下发了7个围绕“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在研究部署“三农”工作的同时,对金融支持“三农”提出了明确要求,以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情况和新形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银监会在全面强化审慎监管的同时,坚持“抓两头、促中间”,全力以赴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深化,农村金融领域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农村金融市场稳步开放,农村金融体系初步建立,金融服务产品日益丰富,农村贷款难问题逐步缓解,农村金融呈现出良好发展局面,为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农村金融体系是中国金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同时放眼将来,关注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

关键词:

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发展;

正文:

一、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与改革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主要分为两个主要阶段:改革开放前与改革开放后,两次重大改革之后现今我们所见农村金融体系基本成型。

1.改革开放前的农村金融体系改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同时,对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进行了彻底改造,建立了新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首先在人民银行各级机构内部,设立农村金融管理部门,然后成立了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初具雏形。1951年5月,中国农业银行成立,并第一次提出要“深入农村、帮助农民、解决困难、发展生产”的工作方针。主要职能为指导农村信用合作,广泛动员农村剩余资金并合理使用国家农业贷款,以扶助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促进对小农经济的改造。1953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认为,农村互助合作、农村供销合作和农村信用合作是农村合作化的三种形式,多年来农村信用社经过多次改革,最后成为中国农业银行的附属物。[1]

2.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金融体系变革

历次农村金融改革,其出发点是为了支持和扶植农业发展,核心是围绕管理权和经营权转变,而本质上却是一种权力和责任的划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

村金融改革也不例外。30年来,根据政府施政目标的转变,可将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恢复起步阶段、调整阶段和政府引导扶持阶段。

1)1978年-1993年:恢复起步阶段

a.恢复了农行,建立了以农行为核心的农村金融体制,有农行统揽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管理。

b.为稳定农业生产,国务院于1982年决定恢复中断了23年的农业保险业务,整个80年代,我国农业保险取得重大发展。

c. 其他农村金融机构的成立,非正规金融也逐渐活跃起来,民间金融活动异常活跃。198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允许农民和集体的资金自由地或有组织地流动”。

2)1994年-2001年调整阶段

a.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别与商业性金融分离。国家成立了农业发展银行,农信社从农业银行中分离出来,农业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逐渐从农村撤离。

b.其他金融机构的改革,1997年3月《关于邮政储蓄会对管理体改革的请示》与1999年5月6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章程》均由于种种原因,邮政储蓄改革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c. 国有商业银行商业化并逐渐撤离农村,农发行还能由综合性向单一性转变,农信社体制改革反复,农村合作基金会受到整顿,农业保险逐年萎缩,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被削弱。

3)2003年至今:政府引导扶持阶段

a.在这一阶段,农信社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成为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的主角。农行如何面向三农进行商业化改革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农发行探索开发性金融的新路子。银监会放宽了农村金融的市场准入,农村金融竞争主体日益多元化。

b.农业保险得到较快发展,连续五个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提出了具体要求。[2]

二、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现状

三、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

对于农村金融体系而言,最重要的功能是把农村剩余资金转化为农村储蓄,再把农村储蓄转化为农村投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比较成功的把农村剩余资金转化为储蓄,农村储蓄在向农村投资转化过程中受阻,农村较多的资金流出农村。因此,目前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农村资金的外流。闲置资金转化为农村储蓄的现状,我国农民储蓄率高,我国农民具有较强的储蓄能力较高的储蓄率较大的储蓄额,这是农村金融机构能够吸收大量存款的根本原因,为农村资金外流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可能。农村储蓄转化为农村投资主要表现为贷款,从农业得到的贷款与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及其不相称。虽然我国农村贷款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但是与农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其他产业的到的贷款相比,支持率偏低。改革开放三十年过去了,农业贷款的相对份额不但没有得到任何改善,而且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没有充分发挥农村金融体系对农业的应有的支持,我国农

业贷款仍有巨大的潜力。农村存款大于贷款,农村存款与农村贷款不仅差额越来越大其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存贷款额逐年增大资金外流严重。相对于工业城市居民城市,农业比较利益低下,农民收入低,农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捷,造成对农业农户及农村企业的贷款无利可图,甚至亏损,一些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无法延伸到偏远的农村,甚至从广大农村地区撤出,导致农村金融发展十分缓慢。目前我国金融体系缺乏足够规避农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机制。由于农业经常面临巨大的自然风险和变化多端的市场风险,如果没有相应的规避机制或者规避机制不健全,往往是农业生产者及其有关参与者不得不面临巨大的难以承受的自然和市场风险。出于理性的选择,有关的农业参与者会减少对农业的投入,农村金融机构也相应的减少了对农业的贷款。农村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使得农村金融机构难以了解农村企业和个人的资信情况,导致农村信贷过程中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机会主义盛行,农村金融机构惜贷严重,大量资金流向城市和工业。农村金融机构规模小风险大,储蓄存款向大银行集中的现象比较突出,制约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也导致大量农村资金外流。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有以下几个问题

1、涉农贷款增长较慢,农村金融服务品种较少

商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是影响涉农贷款增长的主要原因。农业银行的经营战略日益强调以利润为核心,商业化改革直接影响到其向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融资服务的积极性,农业银行对农业服务的功能较弱,已是不争的事实。此外,农村金融机构在县域能够提供的金融工具单一,服务品种很少,服务功能不健全。县及县以下能够提供除存、贷、汇以外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网点不足20%,绝大部分的行政村不能提供基本贷款业务。特别是贫困地区的金融服务问题还没有找到有效的解决路径。

2、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邮政储蓄凭借自身机构网点优势,大量吸收农村存款,再将从广大基层吸收的资金直接转存到人民银行,“只存不贷”的经营机制导致其在县域内吸收的资金几乎全部流出农村。据统计,全国邮政储蓄资金65%来自于农村,截至2004年初,全国邮政储蓄营业网点34641个,县及县以下农村营业网点占比为79%,这些机构大量抽走农村资金,却不承担支农任务,加速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金外流和区域资金的不平衡趋势。各商业银行在大规模收缩农村信贷业务的同时,仍注重其存款业务的开展,四大商业银行在县域吸收资金的60%左右也都流入城市,农村信用社资金也未能全部用于农村。

3、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发挥有限

由于政策性支持农村的贷款风险补偿、分担和转移机制不完善,没有建立完善的对农村贷款进行贴息、补贴、税收减免、税收返还等杠杆机制,农村担保机制不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缺乏、商业性农业保险连年萎缩,制约了金融机构对“三农”的资金投入。农业发展银行融资机制不健全,利益补偿机制不完善,导

致其政策性支农作用的发挥有限。另外,农发行不吸收公众储蓄,自身资金融通的空间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4、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不足

2006年,银监会的调研资料显示,我国每个乡镇仅有2.13个

金融网点,每50多个行政村仅有1个金融网点。在乡镇的金融网点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机构占到86.45%,除农业银行仍保留部分分支机构之外,其他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大部分已撤离农村市场,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

四大商业银行收缩县和县以下的分支结构,县域农村金融机构种类少。“十五”期间,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县及县以下的网点,人员分别减少了24%和14%;与此同时,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逐渐缩小为粮、棉、油收购贷款;农村合作基金会全部撤并,客观上赋予农村信用社独立支撑农村金融主渠道的职能。农村金融市场上,农村信用社存款总额占全部存款的40%~45%,贷款总额占比亦高达50%左右,形成了农村合作金融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局面。

2005年底,央行再贷款占农发行负债总额的比例为63%,金融债

券占21%,二者合计达84%,不仅资金成本高,而且来源渠道过于集中和单一。农发行实际上仅是单纯的粮棉收购贷款银行,业务仅限于支持粮棉流通,根本无法充分发挥其支农作用。另外,一些政策性扶贫贴息贷款也难以落实到位。

5、农村民间借贷行为活跃,尚欠规范

据国家统计局农调队的数据,农户从正规金融渠道获得的借款占全部借款的比重不到1/3。民间金融在浙江、福建、广东三省沿海发达地区非常活跃,民间资金相当充裕,流动量惊人,已经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地下金融市场,且以多种形式为依托,主要形式包括:民间自由借贷、合会、私人钱庄、经营纯粹民间借款业务的典当行、非政府小额信贷和其他民间金融组织等合会。对于不少地区的农户和中小型企业而言,非正规金融市场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正规金融市场。民间金融对农户和农村企业的迅速发展和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规金融的供给不足,起到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但是非正规金融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诱发高利贷行为,加剧了金融风险,干扰正常的金融秩序。地下金---------浅析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与创新

四、中国农村金融体系中的问题解决

7.中国农村互联网金融 篇七

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一) 农村金融资源匮乏

农业经济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国家改革的重点, 解决“三农”问题应着重从金融改革入手。由于农村居住人口密集度较低, 大多数金融机构因为成本高等原因, 不愿意到农村开设网点, 致使个别地区存在网点配置不足、密度不均等问题, 更谈不上其它的金融服务了。再者农村企业多数为小微企业, 由于抵押品和信用不足等原因, 使得农村企业很难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 造成了农村民间融资占比较大的局面, 增加了金融成本, 制约了农村企业的发展。

(二) 农村金融服务发展落后, 与先进的科技融合度小

当前, 我国农村金融产品存在着金融种类和融资渠道单一等问题, 农村金融机构基本的存取款、支付结算已能全面覆盖, 但理财产品服务、保险、证券、基金等仍需进一步加强, 适合农民自身特色的金融产品服务少之甚少。农村对非现金支付工具和现代金融服务的认识不够, 对先进的科技支付手段了解不深, 人们很少利用互联网进行转账结算, 影响了工作的效率, 加大了时间成本。

(三) 网络设施建设基础薄弱

由于社会环境、经济基础等条件的制约, 我国农村信息化还处于落后状态, 虽然有些地区已经接触到了阿里淘宝、支付宝和网上银行等金融产品, 但由于相关互联网的金融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薄弱, 政策扶持体系不完善, 缺少完整的电子商务运营体系, 缺乏相对应的电子商务专用人才, 阻碍了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四) 社会信用环境有待改善, 国家立法不完善

我国目前在城市基本建立了全社会的征信系统, 但农村信用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首先, 由于缺少社会信用的宣传教育, 使农户对公共信用不够重视, 守信意识还有待加强。其次, 农户的信用信息相对复杂, 很难准确把握和衡量, 无法借鉴城市的管理方式。再次, 对农户发生违约和道德风险等失信行为的信用惩戒力度有限, 阻碍了信用机制的健康发展。

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优势分析

(一) 互联网金融具有低成本优势

随着当今信息工具不断智能化和精准化, 传统农村金融的低效率、高成本粗放式经营方式的生存空间将会被逐渐挤压。互联网金融是拥有“互联网”思想的金融, 它全面依托于互联网信息技术, 构建全新金融模式, 改变了农村金融发展受时间、空间条件限制的局面。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运用, 打破了以往金融市场的边界, 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 同时, 更加有效地解决了资金供求双方的需求。由于互联网金融是在以网络为媒介的基础上进行开展, 有资金需求的双方, 可通过网络了解需求, 并在网络上完成最终交易。这样既不需像传统机构那样雇佣大量营业人员, 也不需要传统的中介机构, 进而节约了大量成本。另外, 互联网金融网点都是虚拟的, 对比传统的金融机构, 可节省实际网点的资金成本、运营成本以及管理成本。

(二) 针对不同的市场环境, 创新金融产品

在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市场中, 商业银行的地位举足轻重, 但由于商业银行出于对自身的利益和风险考虑, 在融资方面主要针对具有资金需要的大型企业服务, 没有兼顾到小微企业和农民的融资需要。所以目前, 大多数小微企业和农民都面临着融资难题, 进而制约其发展, 面对此现状, 互联网金融恰好可弥补这部分市场的融资需要, 并针对其融资需要的特点不断创新, 形成了新的产品和模式。同时, 互联网金融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 将分散的农民和企业信息进行整合处理, 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信用模式创新的同时扩大贷款抵质押物担保范围。金融机构在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下, 可以向农民和小微企业提供创新、定制、便捷的微型金融服务, 从而使更多的参与者受益。

(三) 互联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和灵活性适合大众需求

互联网金融的网络化, 冲破了传统金融的地域限制, 拓宽了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不健全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 使得农村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市场, 随着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迅速发展, 也推出了多样化的创新金融产品, 如百度公司的“百度百发”, 阿里巴巴的“余额宝”, 网易的“添金计划”等, 产品上的多样化在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同时, 也为金融产品的销售带来了极大便利。在金融产品多样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多种新型经营模式, 一是“三农”服务商, 如新希望、大北农、村村乐;二是电商平台, 如京东、阿里巴巴、云农场;三是P2P平台, 如翼龙贷、宜信、开鑫贷等。随着农民金融意识的不断提升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 会有更多灵活和多样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出现, 从而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推动农村新型金融体系的建设。

三、互联网金融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产生的影响

(一) 互联网金融模式有助于拓宽农户的销售渠道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 针对农业经济的特点, 只有扩大销路才能真正的使农民致富。现如今传统的农贸市场销售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销售需求, 农业集体化的电子商务越来越符合当今农户的销售要求。互联网金融可以使农产品不再因为受到地域原因而产生滞销, 还可以利用电商平台和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 降低农业生产及销售成本,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整体提高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产业链效率, 推动智慧农业大发展。因此, 互联网金融有着传统金融所没有的优势。

(二) 互联网金融有助于农户获得融资渠道

农村信贷的主要服务对象大多是养殖、种植、零售等小规模经营者, 信贷特点为额度小, 资金分散。传统的金融信贷由于门槛高、审批手续繁杂等原因, 造成农民无法获得贷款。与传统的金融信贷相比, 互联网金融有着低成本、低门槛、信息透明等特点, 使其具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互联网金融主要的贷款形式为P2P网络贷款和众筹融资。首先, P2P网贷是利用互联网技术, 借助电子商务网站, 实现个体间的资料信息互通与资金借贷, 是以金融中介为主要模式服务中小企业。其次, 众筹融资是通过网络聚集借款人和投资人, 凭借其无地域性、大众性和突破性等优势, 解决了农村中小企业的资金不足, 融资渠道狭窄等问题。互联网金融信息质量好坏对于融资项目尤为重要, 通过收集和分析借款人信用水平, 正确评估借款人信用, 决定着能否进行借贷业务。而互联网的大数据系统打破了信息采集的障碍, 增大了信息的对称性, 及时限制了借款人的违约行为, 降低了违约风险和不良贷款率。

(三) 互联网金融有助于提升农村普惠金融的业务流程体系

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 需要金融服务网络在城乡的全面覆盖。现阶段农村互联网金融服务包括:1、通过手机银行和网络银行实行基本的存取款和转账业务;2、通过支付宝、微信等移动终端实行金融交易。互联网支付业务以云服务为平台, 具有交易服务快捷、交易成本低、交易流程简捷、覆盖范围广等先天优势, 能够满足农民普惠金融的要求。各类金融机构都可以依托互联网金融这个平台, 通过POS机、手机和计算机等设备向客户提供存款、转移货币资金、授信等电子化的金融服务, 满足了广大农户的金融需求。

(四) 互联网金融能够丰富农村普惠金融的产品体系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 推出了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互联网基金销售、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和消费金融等一系列新型互联网金融产品。丰富了银行的基本存取款、保险、期货等传统业务, 打破了金融业务依附固定营业网点的局限, 拓宽了金融服务渠道。当今, 在互联网金融思维的指导下, 农民和小微企业都体会到了互联网普惠金融带来的便力, 从而使普惠金融真正惠及到每个普惠金融体系中的参与者。

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时代趋势, 它必将推动农村金融向规范化、信息化、便利化、普惠化方向发展。尽管现在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但前景十分明朗。在推进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 要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金融体系, 在立足于传统金融深化发展的同时, 更要抓住机遇发展互联网金融, 使二者良性互动、有机结合, 全力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 借此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缩小城乡差距, 努力让农民过上幸福生活, 尽快实现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

摘要: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 怎样破解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固有问题, 是我国发展农村普惠金融的关键。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的现状, 指出了互联网金融存在着低成本、灵活、便捷等优势, 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农村普惠金融,影响

参考文献

[1]焦姝瑜, 李宏畅.互联网金融促进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研究[J].财务金融.2015 (05)

8.中国农村互联网金融 篇八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策略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互联网逐渐深入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金融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在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这就给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也有了新的发展机会,相关机构和部门要清楚地认识到当前社会发展形势,牢牢把握自身优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开展农村金融机构创新发展,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

1 互联网金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1 机遇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互联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国家也越来越重视互联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并且将“互联网+”作为中国经济崛起的重要机遇,将其放在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同时,2015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出了“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改善农村经济条件方面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利用互联网金融这一背景大力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是服务广大农民群众,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金融行业面临的新的发展机遇。

1.2 挑战

虽然近年来互联网在金融行业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对于农村金融机构来说,利用互联网金融的大环境实现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这主要是由于,第一,农民对于互联网金融还缺乏正确的认知。农村地区互联网等相关技术和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农民对于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现代金融服务的认知度不高,这就给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发展带来了障碍。导致农产品在新时期缺乏适合的销售渠道,农民不能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来拓宽营销渠道,农村的整体经济效益难以得到提升。第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拓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方面存在困难。现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设计的产品创新性不足,只注重技术的创新,缺乏与农业生产实际、农民实际需求的联系,对线上和线下客户群体的挖掘不够,严重影响了农村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

2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发展创新策略

2.1 加快经营模式创新,积极推广“线上”金融服务

针对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模式落后,对互联网认知不到位的现状,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对互联网金融的宣传力度,积极创新经营模式,大力推广线上金融服务。实际上,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部分传统农村金融机构已经开展“触网”,新型互联网金融机构也开始加大力度开发农村市场,加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模式创新,提升竞争优势,是互联网背景下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要明确把握现阶段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创新理念和先进经验,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和工具,加大力度整合现有资源大力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根据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及产业实际制定合理的战略发展规划,进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业务流程再造,从而更好地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提升其服务水平和综合竞争力,进而实现互联网金融的繁荣发展,为客户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

2.2 优化技术,整合资源,创造基层金融服务平台

要想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实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创新发展,相关部门和机构有必要优化技术结构,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以创造满足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机构。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根据需要科学合理的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互联网技术进行金融信息资源整合,并搭建全方位服务的上下游信息交易平台,从而提高组织机构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从根本上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与此同时,为了促进农村产品的推广和营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整合内外部资源,以客户为中心形成功能全面的金融服务平台,对产品和客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进而形成品类齐全、井然有序、功能完善的综合性农村合作金融平台。

2.3 推进营销渠道创新,拓宽金融服务通道

互联网金融环境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营销渠道拓宽提供了途径。推进营销渠道创新,拓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通道,对于提高金融产品营销和服务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推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的同时,还有助于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首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中介功能,向目标客户群推介金融产品,积极拓展网上银行功能,利用互联网的交互性加强与基层用户的交流联系,从而拓宽其金融服务范围。其次,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充分结合现代人群的特点,利用智能手机等媒介的功能进行营销创新,比如可以通过开发金融APP内置入手机供人们了解使用,主动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从而达到宣传推广的目的。另外,还可以通过与淘宝、京东、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电商平台、支付平台的合作,来拓宽金融服务渠道,进而促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创新发展。

3 总结

综上,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给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充分结合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利用互联网提供的优势,加快自身经营模式的创新,积极推广“线上”金融服务;对互联网技术和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加大力度创造基层金融服务平台;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推进营销渠道创新,拓宽金融服务通道,进而促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更好地发展,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叶万全.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创新发展策略[J].经济研究参考,2015,29:84-86.

[2]唐晓旺.“互联网+”背景下农村金融机构转型与创新[J].中州学刊,2015,12:50-54.

上一篇:小学趣味运动会作文下一篇:政治素养不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