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申请书(9篇)
1.论证申请书 篇一
关于对五一阳光五期(标段二)项目深基坑土方开挖及降水
施工方案进行专家论证的申请
天津市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
由天津市五一阳光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五一阳光五期(标段二)项目,位于天津市武清区,该基坑北面为五一阳光五期基坑标段一;西侧为京津公路,该侧地下室外墙距离临时围墙为50.06m,临时围墙即为用地红线,围墙外为京津公路绿化带;东侧地下室外墙距现场围挡4.9m,该侧围挡即为用地红线,围挡外距原建筑物8.8m;南侧为强国道,该侧地下室外墙距围挡为42.2m,围挡即用地红线,围挡以外为强国道绿化带。场地整体为一层地下车库,基坑面积约4805㎡,基坑周长304m,土方开挖深度5.75m,局部7.40m。基坑支护设计采用预应力管桩结合放坡方式,支护设计方案已通过专家论证。土方开挖采取分层、接力、退挖方式。上部结构设计为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基坑支护设计为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地质勘察由天津市勘探院勘察,施工单位为天津市武清区建筑工程总公司第五建筑公司。
现基坑土方开挖方案已编制完毕,并经建设、设计、监理、施工等相关单位完成审核,特向市建设科技委提出申请,组织专家对该设计方案进行技术论证。
特此申请。
联系人:张文彦
联系电话:***
附:施工方案、地质勘察报告
单位(盖章)
2014年1月4日
2.论证申请书 篇二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 放出眼光, 自己来拿!
譬如罢, 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 因为祖上的阴功 (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 , 得了一所大宅子, 且不问他是骗来的, 抢来的, 或合法继承的, 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 怎么办呢?我想, 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 “拿来”!但是, 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 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 徘徊不敢走进门, 是孱头;勃然大怒, 放一把火烧光, 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 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 而这回接受一切, 欣欣然的蹩进卧室, 大吸剩下的鸦片, 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这里用的就是比喻论证, 用“一所大宅子”来比喻文化遗产, 形象地说明了文化遗产内容的丰富和驳杂。
我们再来看一下《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段落:
邹忌……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 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 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 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其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 客从外来, 与坐谈, 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 徐公来, 孰视之, 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 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 曰:“吾妻之美我者, 私我也;妾之美我者, 畏我也;客之美我者, 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 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 臣之妾畏臣,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 百二十城,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 王之蔽甚矣!”
这里用的就是类比论证, 用邹忌的家事跟齐王的国事作类比, 从而推出了“王之蔽甚矣”的结论。
通过上面的两个例子, 我们可以看出,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主要区别如下:
一、来源不同。
比喻论证来源于修辞中的比喻辞格, 是用具体形象的比喻来阐明论点;类比论证来源于逻辑中的类比推理, 是根据两个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 来做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可能相同的结论。
二、目的不同。
比喻论证的目的是通过比喻, 把道理说得形象、通俗、浅显, 增强文章的生动性;类比论证的目的是通过比较, 使推论出来的结论显得真实、可靠、可信, 增强文章的论辩性。
三、要求不同。
比喻论证要求用作比喻的材料和所要证明的论点, 除了必须有相似点以外, 还应是两类性质不同的事物, 否则便构不成比喻;类比论证则只要求用作类比的两个事物有相似点, 至于两个事物的性质, 相同也可, 不相同也可。
四、格式不同。
比喻论证的格式跟比喻修辞的格式大体差不多。可以用明喻, 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好比登泰山”;可以用暗喻, 如“义理是灵魂, 是统帅”;也可以用借喻, 如“批评当然有雷霆万钧, 但更需要的是和风细雨”。当然, 比喻论证毕竟不同于比喻修辞, 因此, 还应通过必要的阐述和分析, 才能使读者更清晰地理解喻体的作用。
至于类比论证的格式, 我们还是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类比过程来说明:首先, 要选定类比对象, 就是邹忌的家事和齐王的国事;其次, 要把两者的相同属性逐一列出———前者的属性是妻私邹忌、妾畏邹忌、客有求于邹忌, 后者的属性是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最后得出类比结论——前者的结论是三人骗邹忌, 那么后者的结论就应该是“王之蔽甚矣”。
一般说来, 两个类比对象相同的属性越多, 结论的可靠性也就越大;因此, 类比论证往往尽可能地多选择和使用类比对象的相同属性, 这样, 它的格式就要比比喻论证复杂些。另外, 类比论证的过程基本上也就是一个类比推理的过程, 因而使用起来也相对严格和严密些。
3.论证申请书 篇三
进行专家论证的申请
(样本)
天津市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
由×××单位开发建设的×××项目,位于×××区,东邻×××道(或××建筑物)×××m,南靠×××道(或××建筑物)×××m,西侧距×××道(或×××建筑物)×××m,北侧距×××道(或×××建筑物)×××m。该项目×××结构,××层,面积×××m,其中地下×层,基坑面积×××m,开挖深度××m,采用×××支撑方式。上部结构设计为×××设计院,基坑支护设计为×××设计院,地质勘察由×××单位勘察。
现基坑支护设计方案已编制完毕,特向市建设科技委提出申请,组织专家对该设计方案进行技术论证。
特此申请
联系人:
联系电话:
附:设计方案(包括计算书)、地质勘察报告
4.论证申请书 篇四
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在议论文中,设喻可以使论点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
比较法也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分对比与类比两种。
1、类比法
所谓类比,是从已知的事物中推出同类事例子方法,即从特殊到特殊的论证方法。借助某个或某几个类似的故事、实例或写作者安排的情境,进行由此及彼的推理。
2、对比法
5.课题中期论证报告 篇五
课题负责人:董来
一、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深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模式的束缚,只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它恰如其分地提醒我们:课堂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环节。开始时的“几分钟”导入设计得好,会给一堂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开始时的“几分钟”抓不好,就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的完成,甚至还会影响到整个教学的成败。因此,学生需要活泼生动的课堂;需要教师用导入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需要教师巧妙地设计导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学习准备状态。只有这样,教师精心设计导入,以新颖有趣的导入触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探索心理,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引发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为了探索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的教学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如何设计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我们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1、提高语文课堂导入的艺术性,激发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探索语文课堂导入的有效策略,灵活运用技能技巧更好的驾驭课堂,从容施教。
三、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课题研究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导语设计,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迅速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情境,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通过实践进行分析,研究有效导入的方法。(2)通过实践进行探讨,研究好的、有效的导入方法。
2、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方法:查阅、收集与本研究课题有关的国内外学者专著、论文和资料。通过学术期刊网、上网搜索等方式查找有关导入设计及相关的文章,了解前人或他们已经做的研究工作,明确研究课题的科学价值,找准突破口,取得更新、更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2)教育实验法:将精心设计的导入案例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中。(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要不断的进行回溯研究,在反思和总结中,大量收集课堂典型导入案例并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课题研究的步骤:本课题预定一年内完成。
研究阶段预期:
1、申报阶段(2015.9——2015.10)
对本课题进行论证,设计课题研究方案,完成申报工作。
2、前期实施阶段(2015.11——2016.2)
成立课题组,举行开题论证会。探讨基础研究流程及分工,展开第一阶段的实验研究工作。
(1)以调查问卷的方式首先了解学生对语文课堂导入的需求及认识;
(2)研究语文课堂导入的意义;
(3)研究语文课堂导入的一般遵循原则‘
(4)反思总结已有的成功经验,研究语文课堂导入的趣味性、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艺术性、科学性等特点;
(5)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新科导入易犯的错误,探索新的方法策略;
(6)设计和编制合理的导入教案。
(7)完成中期研究报告。
3、后期实施阶段(2016.3——2016.5)
对前期研究进行回顾总结,及时调整和改进后期研究思路,进行验证性研究。
4、总结鉴定阶段(2016.6——2016.8)
召开成果总结会议,撰写研究工作报告和结题报告,汇编研究论文集和优秀教案实录,出示小学语文课堂导入基本要求和优质导入评定标准。
五、取得的阶段成果
本课题研究时间已接近尾声,预期目标基本完成,主要成果有:
1、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一份;
2、课题研究阶段总结一份;
3、关于语文课堂导入方法的课堂教学案例10多篇;
4、研究组老师所写的相关论文近10篇;
5、研究组老师所写的教学反思,研究体会,随笔杂感等近50篇;
6、语文课堂导入多样方法的教学设计40多篇。
通过课题主持人的正确领导和实验教师的潜心实践,课题组研究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着。一年来,课题组共召开专题会议7次,开展培训活动、交流研讨活动和主题活动等10多次。尤其是在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的研究中,更是总结出三十多种行之有效、便于操作的好方法、好技巧。简要归纳如下:
(1)音乐激趣
《月光曲》一文记叙的是100多年前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全过程。
课文以两条线索贯穿全文,明线是事情的发展顺序,暗线是贝多芬的情感起伏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又是由盲姑娘情感变化交织而成的。
要想讲清这两条线索,体会课文内容的含义,讲好开头是关键。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清境中去学习,去理解,去体会。
学生齐读课文后,即放《月光曲》乐曲,这时优美的曲调,清新的旋律,立刻吸引了学生,引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此时,教师伴随乐曲的进行,运用富于感染的语气娓娓道来:“现在我们听到的是钢琴曲——《月光曲》。
《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它表达了贝多芬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些问题是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教师的巧妙点拨引发了学生欣赏音乐时探究的心理,又交代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学生对《月光曲》的欣赏,也激起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2)创设情境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物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因此,新课开始时教师要千方百计去创设情境,酝酿气氛,让学生触景生情,诱发出某种情感。
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让他们尽快进入课文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学课文中,许多文章文笔清新、意境优美,有的是借景抒清,有的是叙事抒情,有的是喻理抒情。
教学这类课文,教师可借助电教手段,创设出课文情境,激起学生乐学的情趣,使他们带着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
如《乡村的傍晚》一文,作者描绘的是乡村傍晚的美景,情景交融,恰似一幅生动的多彩的画面。
根据乡村傍晚时间的推移,设计投影片。
讲课开始,先投示投影片,加之配乐朗读,这时在学生面前分别看到的是:夕阳染红了半边天,夕阳还探着半个脸,最后一缕晚霞已隐去等三个不同时间的景物。
学生在耳边听到的是:洗衣姑娘爽朗的笑声,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嬉戏声,大人们的呼唤声,牧童的柳笛声,以及牛儿的哞哞声„„声
像同步,展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虚拟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从而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的诗意的画境,它带给了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极大享受。
这感官上的享受,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此时,教师激励学生:“读书吧,它会使你得到新的知识。”学生满怀情趣,投入到乡村新天地的学习体验中。
(4)故事传情
乐意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在讲授《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为了使学生在了解抗日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事迹的同时,进一步体会五壮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
因此这篇课文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有一个故事,老师一直想讲给你们听。
故事是这样的:在解放军的一个连队里,至今保留着这样一个传统,每天早晨点名时,连长喊马宝玉、葛振林„„队列里一片肃静,没有人应答,直到点到第六名战士的姓名时,才有人答“到”。
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个英雄连队的前5名战士曾在抗日战争中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颂歌。
这就是著名的狼牙山五壮的故事。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作者一起走进那硝烟弥漫的战场。
一下子,就把热血沸腾的学生拉入了文境中。
再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课前,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童话大师安徒生有一次被邀参加宫廷舞会,一位小姐久闻他的大名,于是大献殷勤,不住地问:“您觉得我这件衣服怎么样?颜色好吗?式样好吗?质料好吗?您喜欢吗?”安徒生冷冷地说:“都一样,谈不上喜欢。”小姐说:“您觉得我穿什么颜色、什么式样、什么质料的好?”安徒生的回答语惊四座。他说:“皇帝的新装。”引得周围的大笑不止。这位老师接着说:“皇帝的新装是什么样儿呢?为什么安徒生的回答会使人大笑不止呢?下面我们来学习他写的童话——《皇帝的新装》。”
(5)诗歌怡情
我国是诗的国度。诗,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用诗歌来开头,可以增强讲课的韵味和吸引力。
用诗词导入,可以引用古今中外现成的名诗、名句,也可以自己编写。比如上《西湖的绿》一文,由于西湖风光让历来的文人墨客留下不少惟妙惟肖的诗篇。
所以从诗歌入手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于是在开场就以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淋漓尽致地赞美了西湖之韵的诗歌为引子。
这样,不仅让学生对西湖的风光有了大致的了解还学会了两首古诗,而且在学完了课文后,学生们也会自然地仿诗赞美西湖。真是一举三得。
(6)审题设疑
古代学者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思考,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
这种方法一般是从文章的题目上做文章,分析标题含义,引起学习兴趣。
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简洁明快,三言两语就直切正题这是一种直接导趣,诱发学生好学的方法。
教师直奔主题,能引起学生极大的求知乐趣。
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时,教师板书课题后,可提问:题中的“亲人”指什么人?哪些人是你的亲人?从血缘关系看,志愿军与朝鲜人民是不是“亲人”?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拎出理解全文的“纲”。这种导入利于学生质疑破题,直奔课文重点,着眼于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思维训练,让他们对所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全面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
(7)温故知新
在讲授新课前,利用文与文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温故之时,激起知新之趣。
如教《林海》可以这样开场的:“同学们,以前你们学过《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
课文先概括地写小兴安岭树木成林,几百里连成一片的壮美景致,然后分述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中小兴安岭的不同特点,而且对春天的绿叶、河水,夏天的晨雾、野花,秋天森林中的物产,冬天的风雪、动物,作了具体的描写。
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林海》一课,也基本上是这样写的,但它比《美丽的小兴安岭》写得更具体细致,更生动形象,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注意加以比较,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这则导语既有对旧课知识的复习,又有新课教学目的之明确要求。
语言精炼,毫无闲言杂语;层次分明,给人以明确信息;条理清晰,给人以深刻印象。
(8)简介作者
教师通过向学生介绍新课作者的生平及其有关情况,使学生缩短了与课文的距离,易于同作者的思想感情达成互契与共鸣。
比如,教《长征》一诗,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学过许多红军长征的故事,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长征诗。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是毛主席。当年毛主席亲自率领工农红军进行长征,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已经胜利在望,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路程,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而且还亲自向红军战士朗读了这首诗。
学生们马上能以站在诗人的立场来欣赏这首豪迈的诗篇。
(9)设置悬念
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与学生的积极思考是密不可分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抓住此契机诱导学生去解决悬念,以求教与学达到最佳的结合点。
一开课就给孩童设置疑障,造成悬念,可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激发思维兴致,同时对儿童的学习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如教《赤壁之战》一课时,可以先讲曹操平定北方之后,率领八
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南下,想一举消灭孙权,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
当时孙权的军队才三万,可是赤壁一仗曹操的几十万大军却被东吴打得落花流水,损失了一大半。
曹操自己也带着残兵败将,狼狈地从华容道逃跑。于是,赤壁之战这一仗也就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有名战例。那么,东吴究竟采用什么计策打败曹军的?希望大家读完课文后能告诉老师。
设置的问题,成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催化剂,将学生引入求知的学习境界。
(10)猜谜激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内心的力量,因而使它看起来容易做而且能减少疲劳。
小学生年龄尚小,活泼好动,他们对猜谜语都有浓厚的兴趣,用猜谜的方式揭题,既能使学生喜闻乐见,又能高度集中他们的注意力,还可以使学生愉悦的进入课文的学习中来,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雨》这课时,可以先让学生猜谜语“千条线,万条线,掉进河里看不见”,接着出示课题,让学生自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谜语的导入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为了找到正确的答案,探求知识的欲望被激起,自然就使他们以最佳的思维状态进入到学习中来。
(11)激发体验
文学作品大都是以情动人的。它以感人的故事情节,激起读者的共鸣。
对于记叙英雄人物的文章,要用英雄模范的行为美,激发学生的心灵美。
使他们结合实际,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将心比心地体会文章的内容。
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可先提问:火烧活人,这种情景同学们和我都不曾见过,但火星溅到身体的某一部位,或者不小心
被火灼了一下,这种情况却是有的。
请同学们谈一谈,这种感觉是怎样的?在学生讲述自己的亲身体验后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一位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在烈火中纹丝不动地趴了半个多小时,最后被活活烧死的英雄—邱少云的故事。
通过诱导,学生将心比心地进行联想,使他们产生共鸣,更加体会到英雄的伟大。
(12)板书引路
把精炼、新颖的板书放在新课伊始,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老师在教《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一课时,走进教室,扫视了一下全班学生,在黑板上写下了“贪—贪—贪—贪—贪—贪贪得无厌。”
学生看到一个接着一个,一个大于一个的“贪”字,感到十分新奇,注意力高度集中。
这时,我顺势说:谁存有贪心?而又是怎样贪得无厌?最后落得了怎样的下场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吧!(13)描摹景物
一位老师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先描述:“我们的祖国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她有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有白浪滔天的万里大川,有一望无际的良田沃野,有星罗棋布的岛屿和湖泊,„„特别是在我们伟大祖国的西南方,更有一处因山清水秀的风景而闻名于世界的地方,那就是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会把我们带到那驰名天下的桂林,去领略那桂林山水秀丽多姿的风景。”
这样给学生增加了地理知识,使学生迫切想了解桂林的山水,增加了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14)幽默诙谐
一位老师在教学《修改文章》一课时,同学们,你们经常写文章,知道什么叫“文章”吗?老《辞海》上说:“画绘之事,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
人的脸皮有青有赤又有白,可见每个人的脸皮就是一篇天生的文章。
古今中外许多女同胞都非常讲究“修改文章”的!你看吧:她们每天早晨对着镜子梳妆,用奥琪增白霜反复“揣摩”(涂抹),再用高级胭脂、唇膏精心“润色”,还要用特制的眉笔仔细地修改“眉题”,甚至连标点符号也毫不含糊——非要用手术刀将单括号(单眼皮)改为双括号(双眼皮)不可。
你们看,这是何等严肃认真、高度负责的态度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章,要想使文章出类拔萃,成为好文章,不在修改上下功夫行吗?
就这样,把本来严肃的内容说得含蓄、幽默、妙趣横生。
从上例中不难看出,教师的独具匠心,教师的幽默语言,教师的教学艺术是至关重要的。
(15)游戏玩味
在教学《听讲要专心》一文时,一位老师采用了游戏导入课题的方法。
刚一上课,老师便提出做游戏的建议。游戏的名字叫《品尝》。
老师借鉴了著名的实验,要求学生认真听、看,看谁学得最像。老师首先拿出三只瓶子。
一只装满汽油,一只装满蓖麻油,一只装满醋。老师说道:"现在请仔细观察。“
然后他给一个杯子倒入一点汽油、一点蓖麻油和一点醋。
随后他竖起一个手指给学生看。接着他把手指放进杯子蘸了一下。
几秒钟后,他把手指拿出来。”现在大家看着,”他说,“记住,你们要照我做的去做。”
他把一个手指放进嘴里,尝了尝,微笑着,显得很高兴的样子。
然后他把杯子递给学生,在全班传递。
每个学生把一个手指伸进混合液蘸了蘸,然后放进嘴里吸了一下。
他们没有笑,而是每个人都做了个鬼脸。这混合液的味道太难吃
了。
当这个杯子最后传回到老师手里时,他很不高兴地说道:“很遗憾,你们中谁都观察得不够仔细。
不错,我是吮吸了一个手指,但是我放进嘴里的那个手指并不是我伸进杯子里的那个。”
这样就自然地揭示了课题《听讲要专心》。
这样导入使学生们兴趣十足,也起到了组织教学的作用。
(16)情景导入
情感在情景中萌发、生成。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通过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创设愉悦的环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想象,就能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意境之中。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骆驼与羊》一课时,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动物的王国里,有时也会像人一样发生争论。今天就有两位动物不知为什么事争论起来了,你们想知道是谁和谁争吵,又为什么争吵吗?”这样提出问题,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阅读中去。
(17)释题导入
一篇课文的题目就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常常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许多课文往往抓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课文的中心,也往往成为破题开讲的“切入点”,具有牵一发带全身的作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金色的脚印》一课时,让学生读了几遍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课题为什么叫“金色的脚印”?重点应放在哪两个词上?当学生抓住题眼“金色”、“脚印”,明白“金色的脚印”体现了狐狸之间的亲情,从而抓住了文章的中心。又如一位老师在执教《将相和》一课时,首先提问:“《将相和》课文中谁是将?谁是相?‘和是什么意思?“将”和“相”一直都是“和”的吗?他们为什么不“和”?后来又为什么“和”好呢?”一连串的提问将本课的主要线索梳理出来,达到了开窗入室的效果。
(18)谈话导入
谈话,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情
趣,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一位老师在执教《蟋蟀的住宅》时这样导入:“同学们知道蟋蟀是“战场上的勇士”,还是有名的歌唱家。可你们是否知道,它还是一位出色的建筑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蟋蟀的住宅》一课。这一问,首先就把学生的劲头调动起来了,使他们对学习新知识产生了强烈的渴望。
(19)提问导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善于提出问题能抓纲挈领,统领全篇,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进而引导学生不断地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如在《养花》一课时,我就直接地提出了这样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们自由发言:“同学们喜欢花吗?哪位同学养过花?养的是什么花?你能谈谈养花是什么感受吗?”这样的问题逗得学生心里直发痒,都纷纷举手回答。又如在执教《种子的力》一课时,一位老师这样导入新课:“世界上什么东西力量最大”?同学们思维立即活跃起来。有的说是大力士的力气最大;有的说是大象的力气最大;有的说是大吊车的力气最大;还有的说是蚂蚁的力量最大。当大家积极地思维想要得到的答案时,教师引入了新课“世界上究竟什么东西的力量最大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种子的力》”。大家迅速翻开了课本,急于想知道答案。
(20)故事导入
利用历史典故导入新课,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如一位老师在教《月光曲》一课时,首先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故事:“春秋时晋国有一位擅长弹琴的音乐家叫伯牙。有一次,他出使到楚国,回来时走的是小路,时值八月十五中秋之夜,突然风狂浪涌,大雨如注。雨后出现了一轮皎月。伯牙兴趣所致,弹了一只曲子,这首曲子引来了一位樵夫,这个樵夫名叫钟子期,开始伯牙很瞧不起他,认为他是一个樵夫不配懂音乐。但伯牙弹了一曲有关高山的曲子后,钟子期赞道:“多么巍峨啊﹗大人之意在于高山”。伯牙又弹了一曲有关流水的曲子,钟子期又赞道:“多么广大啊﹗大人之意在于流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由此导入到音乐家贝多芬的故事,引入到《月
光曲》一课的教学,也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21)复习导入
抓住与新课内容相关联的已学知识所蕴涵的兴趣因素来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还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使新授课文更加有的放矢。如《数星星的孩子》一课,一位老师首先让学生背诵儿歌《小小的船》后问:“同学们,你们对这首儿歌的哪一句最感兴趣?”学生答:“我在小小的船里座,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这么说同学们你们很爱看星空了,你们数过星星吗?你们看到过杨利伟叔叔在太空中拍摄的画面吗?我国古代汉朝就有一位叫张衡的人,小时候很喜欢星空,他还数过天上的星星呢?”学生一边回味着对遨游太空的憧憬,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这种导入方法能够为新授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2)悬念导入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够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一位老师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时这样导入:“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究竟谁怕谁?是谁吃掉谁?”学生回答:“这还用问,肯定是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老师接着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个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听狐狸的指挥。这是怎么回事呢?请打开课文《狐假虎威》。”这一个导入语完全抓住了学生猎奇的心理,驱使他们认真地读课文。
(23)背景导入
有些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去甚远,学生难于理解这样的内容,通过教师对课文背景的介绍直接来导入新课。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因为课文的主人公周总理的生平事迹距离我们的小学生较为久远,直接引题很难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一位老师在授课时,直接采用背景导入的方法效果比较好。他先简单介绍了周总理一生的丰功伟绩,然后边播放大屏幕(当时送别时的情景)边深
情地说:“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祖国的上空陨落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整个中国在哭泣,全世界在哭泣„„,元月11日,总理的遗体被送往八宝山火花,首都人民自发地从四面八方云集到北京长安街两旁„„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片课文,记叙的就是当时那令人撕心裂肺的送别情景。”教师的一段话直接介绍了文章的主人公和事件发生的背景,把整个课堂气氛渲染得庄严肃穆。老师的语调、语速和语气,使学生的心一下子与作者靠近了。
(24)即兴导入
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一些突发情况,教师不要慌乱,而是要发挥课堂教学机智,及时进行即兴预设,促使学生的进一步生成。如一位老师在执教《要下雨了》的公开课时,本想打开课本,让学生直接读题进行课本内容的学习,谁知电视机没有调试好,图像出不来,电视机发出了“轰隆隆”的噪声。这时候,老师灵机一动,问道:“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声音像什么?”学生有的回答说像打雷的声音,有的回答说是像刮狂风的声音。老师接着问:“这两种现象过后一般又会发生什么呢?”学生有的回答说“要下雨了”,有的回答说“下雨了”老师又进一步启发:“同学们认真地读这两句话,看看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课堂上这意外的一幕,不仅没有为自己带来尴尬,而且还创设了一个学生自主研讨的氛围和精彩生成的意境。
(25)插图导入法
利用插图导入新课,既形象直观,又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秋天》,当学生打开课本时,一幅美丽的画面就展现在眼前“蓝蓝的天上飘着几朵白云,天底下是一望无际的金色的稻田,近处有一个池塘。池塘附近有一棵梧桐树,树上的叶子变黄了,天空中两只燕子好像在说话。”这时,学生观察图画有了兴趣。教师板书课题《秋天》,图画揭示了课文的内容,为新课的导入创设了美好的情境。
(26)复习导入法
通过复习已学过且与新课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导入新课。如教学《群
鸟学艺》,我先引导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小马过河》一课的寓意。《小马过河》这篇童话故事说明遇到问题,要动脑筋,进行分析,勇于实践,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另外一篇童话故事(教师在黑板上板书《群鸟学艺》),这个童话故事又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大家想知道吗?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样引入新课题既复习了原来的知识,又学到新的技巧技能温故而知新,一举两得。(27)开门见山导入法
这是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开讲方法,揭示课题后,单刀直入,由题及文。
(28)比较旧知导入法
也叫同中求异法。运用于讲读教学之中,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把它运用于新课导入的时候,在比较上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是把两种或几种作明确的比较,后者则只需联系已学的旧知识作比较提醒(即暂不作具体比较)。提醒学生带着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再通过自己比较,体会而摸索出带普遍性的知识规律。这就是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比较提醒时,不能贪多求全,根据所学新知识的重点难点确定一点即可。
(29)介绍作者导入法
教师在讲解那些比较著名的作者的作品之前,可以先从介绍作者入手导入本课,这样的导言,由作者到作品,顺理成章,引入自然。
(30)趣味导入法
抓住课文要点,用富于趣味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兴趣,使之注意力集中。
(31)联想导入法
即提出与新课有关的事情、有关的知识,引起学生回忆,加以联想,来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方法。
(32)其他方法
课堂教学中导入的方法很多,还有如问题导入,名人名言导入,温故知新导入,漫画导入,诗歌导入、电影导入,录音、录像导入、对答激发热情导入、利用课题导入法、游戏导入法、谜语导入法等等,我们可以由此及彼;有的形式相近,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只要我们勤于动脑,肯于钻研,新颖别致的艺术导入方法是不难设计的。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导语的科学性、时间性,一定要精练、灵活,不要哗众取宠,更不能喧宾夺主。要紧扣课堂教学中心,简明、实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导入艺术的作用。
六、存在问题及下一步设想
6.公案的法律论证 篇六
近年来, 越来越多的案件进入了民众的视野, 几乎达到了一种全民参与讨论的状态, 甚而民众的声音已经成为了影响案件判决的重要因素。问题在于, 民众的声音总是与法官的声音相左。法律好像总是处在一种被质疑的地位。法官则在民众的声音中有些惶恐。往往在法律人中间并没有多少争议的判决, 却掀起一场又一场的轩然大波。让法官们始料未及。这种民众的参与讨论使案件成为了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公案。公案的背后是民众对案件的论证, 当然有时他们更多地不是从法律的角度来论证, 而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论证, 或是道德的角度来论证, 这种论证从内部论证发展到了外部论证。可以说是一种全方位的论证。而媒体和网络则成为了民众论证的平台, 他们试图尽最大可能地发现真相, 在这期间, 各种各样的声音都能够被听到, 各方都试图在说服对方, 但是很显然我们没有发现另一方被别一方完全说服, 这种交流并没有能够消除彼些之间的分歧, 反而让这种分歧越来越多, 各方都在为自已的结论找出更多的证明, 可以说是在挖空心思地找。今天最热的案件恐怕要算许霆案了, 从无期到5年有期徒刑, 好像玩一般地就改判了, 则至于为什么改为了5年有期徒刑, 判决书上却只有聊聊数语。如果说法官只是根据民意做出了这样的判断, 那么法律的尊严何在, 马克思曾经说过, 法律是法官的唯一上司。是不是说民众就可以左右判决呢?显然这样的结果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一个判决除了强制力之外, 是希望能够被当事人所接受的, 即一份好的判决是应该为当事人所信服的, 只有这样的判决才能最大限度地维护法律的权威。
二、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
在整个诉讼过程中, 贯穿着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的交替出现。拉伦茨认为, “就‘事实问题’, 法官系依据当事人的主张与举证而为判断, 关于法律问题, 法官则应依其本身的法律认知来决定, 而不须取决于当事人的主张。”当一个案件发生之后, 由于事实的不可再现性以及司法资源的有限性, 法官并不能会把所有与案件有关的事实全部纳入逻辑涵摄, 而只会截取一部分与法律规范相关的要件事实进行论证, 必然不能如从四面八方涌来的民众一样地甚至去了解当事人从小生活的环境或者曾经遭遇的不公正对待。因为那些并不属于要件事实。而民众恰恰更看一些背景似的事实, 事实上, 每一个案件对民众而言都是一个故事, 而法官并没有这样强的好奇心, 他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也不允许他去浪费任何司法资源, 如果一定要求法官也做类似媒体和民众所做的全面充分的事实论证, 那么法律规范抽象出来的要件事实就完全没有必要了。正如刘星教授在一篇论文中所讲:应该提出法律论证, 但是不应使之充分。 (司法中的法律论证资源辩析:在充分上追问, 法律方法论, 2005年第一期刘星) 因此, 事实只能是法律上的事实, 可以举证的事实, 并且是与法律所确定的要件事实相关的事实。在这点上, 2005年的王斌余案件, 体现得淋漓尽致, 2005年9月4日, 新华社发表名为《死囚王斌余心酸告白》的文章, 与许霆案一样, 一石击起千层浪, 引发了民众的广泛的关注, 当然这个案件更多地体现了进入民众视野的事实与进入法官视野的事实是不同的, 可以说民众倾向于看他们想看到的东西以及报道者想让他们看到的, 当时的农民工的工资拖欠问题无疑是一个社会焦点问题, 因此王斌余的这一特殊身份就成了这个案件最大关注点。于是在这篇文章中大量地出现了王斌余是多么的可怜, 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 受尽白眼和冷遇, 最后因激愤而杀人的描述, 于是社会舆论几乎一边倒, 认为法律对其应该网开一面。而对于法官而言, 在卷宗里不会有王斌余对老父的思念和报歉, 不会有他十七岁就进城打工的辛酸, 也不会有他讨要工钱时遭受的挫折和侮辱, 总之这些都是与定罪无关的情节, 事实是王斌余一连杀死四人, 确实是一起“手段极其残忍, 情节特别恶劣, 犯罪后果极其严重”的故意杀人案。处死刑是没有疑问的, 就如同在许霆案中, 对许霆认定盗窃罪成立也是没有问题的一样, 关键是民众对法律本身提出了质疑。
事实上, 在未确定要件事实之前, 并无法律问题可言, 当然判断何为要件事实也同样是在法律规定的前提之下进行的, 对于事实, 必须将其置于法律已确定的类型的归属, 衡量该事实究竟是置于A法条之下, 还是B法条之下, 当确定了标准界定之后, 再是否可以游刃有余地穿梭于事实与规范之间, 这是由经验所决定的, 正如霍姆斯所说:法律的生命不在逻辑, 而在于经验。可以说法官的法律论证就是往来于事实与规范之间的来回穿梭。从而最终得出最后的结论。对于这个结论, 有两种看法, 即其究竟应该是证明还是论证。在诉讼法中, 经常能见到证明责任一词, 承担证明责任的一方如果举证不利则要承担败诉的后果。显然这里的证明并不可能要求以“以事实为准绳”因为事实不可再现, 这样的要求无异于痴人说梦, 因此只要求是一种法律上的事实。既然法官论证所依赖的事实依据早已大打折扣, 那么就不可能要求他的论证完全达到真的程度, 也不可能是完美的。更不可能是所有人都能达成一致的灵丹妙药。只要能达到表明适用法律规范的正确性即可。
三、法律论证在公案中的缺位
2006年4月21日晚10时, 许霆来到天河区黄埔大道某银行的ATM取款机取款。取出1000元后, 他惊讶地发现银行卡账户里只被扣了1元, 狂喜之下, 许霆连续取款5.4万元。当晚, 许霆回到住处, 将此事告诉了同伴郭安山。两人随即再次前往提款, 之后反复操作多次。后经警方查实, 许霆先后取款171笔, 合计17.5万元;郭安山则取款1.8万元。事后, 二人各携赃款潜逃。2006年11月7日, 郭安山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 并全额退还赃款1.8万元。经天河区法院审理后, 法院认定其构成盗窃罪, 但考虑到其自首并主动退赃, 故对其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并处罚金1000元。而潜逃一年的许霆, 17.5万元赃款因投资失败而挥霍一空, 2007年5月在陕西宝鸡火车站被警方抓获。广州市中院审理后认为, 被告许霆以非法侵占为目的, 伙同同案人采用秘密手段, 盗窃金融机构, 数额特别巨大, 行为已构成盗窃罪, 遂判处无期徒刑,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该判决一出当事人不服, 提起上诉,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以事实不清为由发回中级人民法院重审。2008年3月31日广州中院以盗窃罪判处许霆有期徒刑五年, 罚金两万, 追讨其取出的173826元。许霆当庭表示不上诉。
7.开题论证规范要求 篇七
子课题开题论证规范要求
《新时期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综合研究》是教育部关工委重点课题,也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立项课题(课题批准号 :BEA140076,国家一般,新时期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综合研究,傅国亮,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在前期课题申报培训、课题两次评审的基础上,总课题开题论证即将进行。开题论证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环节,是课题研究提升质量的关键一环,是专家指导与成员再认的有益过程。为了确保《新时期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综合研究》子课题开题论证的质量,经过研究与论证,课题管理办公室和课题研究专家组对子课题开题做出如下规定。
一、时间
从《子课题开题论证规范要求》发布之日(2015年1月21日)起,至2015年4月底,子课题按照要求组织开题论证,并填写《课题开题论证表》,说明课题开题的时间、地点、论证专家及其职务职称、参加人员、专家论证意见等,提交给课题办。材料表格收缴截止日期为5月30日。
二、准备
课题研究开题论证是一项重要工作,开题之前需要课题组做好充分准备。1.材料准备
(1)拟写“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也叫实施方案,即在课题研究方案的基础上,细化实施过程使之具有操作性,组建课题组并详细分工,制订研究制度与规章,还可以增加前期研究的情况,比如已经进行的调查研究等;也可以附上课题研究的困惑,向专家请教。
(2)拟写“工作报告”。有条件的单位可以拟写课题研究“工作报告”,主要由单位领导介绍课题的选择与方向的讨论,组织的建立与制度的制定,各种保障与措施等,展示课题的选择理由、实施状况、保障措施、研究决心等。
(3)准备子课题介绍。可以选择1~2个子课题负责人,介绍子课题研究的设想。
2.会议准备(1)选定开题时间与地点,布置会场。
(2)拟请论证专家与领导,明确组长,并通知到位。(3)拟定开题程序,安排好会议主持人和发言人。(4)组织参会的课题组成员与观摩人员。
三、程序 通常的课题程序:
1.参观文化现场。邀请开题论证的专家、领导参观与课题相关的文化现场,为课题开题做相关铺垫。
2.介绍实施方案。课题主持人介绍课题报告(即实施方案),选择主要的内容介绍,时间一般在30分钟左右,其它内容专家可以从文本中获得。
3.宣读工作报告。单位领导做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4.子课题谈设想。选择1~2个子课题主持人介绍子课题研究设想。5.专家现场质询。专家质询,并与课题组对话,专家组成员就课题实施方案中的问题与课题组成员交流。
6.专家集体讨论。专家组讨论,集中论证意见。
7.组长宣读意见。专家组组长宣读课题论证意见,含对课题的肯定与建议。8.主持表态发言。谈谈开题的感受与课题研究的进一步设想。
这是一般的开题程序,而实施过程中,程序可以改变。一是专家考察文化现场、子课题研究介绍两项无需强求;二是专家组与课题组对话、专家组讨论、专家组组长宣读论证意见也可以一道进行,每一位专家先询问,再说意见和建议,最后组长做总结陈词。
四、后续
主持人根据专家组论证意见进行总结,形成专家组论证意见,作为课题材料保存,并用以指导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也可以先由一位专家写鉴定意见草稿,再由集体讨论,组长修订后宣读,留给课题组。
《新时期中小学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的综合研究》课题专家组
8.专家论证意见 篇八
1月30日,教务处聘请兰内六所高校的23位专家分文、理两组对我校一期入驻榆中校区的7个学院的实验室规划进行了论证,与会专家踊跃发言,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设性的建议。现将专家意见汇总如下:
一、总体情况
与会专家针对各学院在实验室设置及设备采购清单中存在的问题,对实验室建设提出了以下指导思想和原则:
1.首先要有专业定位,明确专业的性质和方向,这是进行实验室建设的根本。作为教学单位,首先要明确所办专业的方向,人才培养的目标,也就是所办专业应定位在什么样的一个标准上,如果这一点不明确,那么做出的实验室规划肯定是杂乱无章,四不象,也就不可能达到所希望达到的目标。因此,实验室建设必须与专业定位相适应。
2.实验室建设要注重资源共享的原则,应把相近专业的实验室综合化,建成综合实验室。同时还要考虑使用效率的问题,对于发展很快的专业和基于计算机平台的实验室,由于计算机更新很快,一定要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
3、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一定要考虑轻重缓急。
4.实验室建设一定要考虑未来的发展,否则新建的实验室2-3年后就会落伍。5.实验室建设要考虑怎样科学、合理地配置学校的教学资源,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建之中。实验室建设要向全面、综合、超前的方向发展。
二、专家对各学院实验室规划的意见
(一)现代教育技术学院
通过相关材料,专家认为教育技术学院实验室规划从学科建设来看,把各实验环节都想到了,比较详尽,同时专家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
1.现代教育技术学专业实验室:
(1)实验室设置项目有些碎、杂。专家建议设立一个原理的和一个嵌入式的实验室就可以将学院报的6个项目都包括进去。
(2)要考虑使用效率的问题。专家认为,涉及到的实验室,大部分是以计算机为平台的,而计算机更新换代很快,因此要充分利用,发挥它的最大效益。
(3)要考虑资源共享的问题,要面向全校,将学校相近专业的教学一并考虑进去。
(4)优先建立教学软件制作实验室。音频制作、视频制作可以合并在一起,而且系统最好用网络的,因为单机一是价格高,二是资源不能共享。
(5)摄影教学目前主要侧重的是数码摄影。如果要用传统的光学摄影,就还要考虑摄影棚、后期制作的暗房等设施,而且即使配备10台,也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6)电视网络直播系统,可以同时建两个系统,两网进教室。即局域网和有线电视。
2.应用心理学实验室
(1)首先要对该专业有个明确的定位。
(2)设备购置清单中部分设备如测谎仪等在研究生这个层面上才能用到的,对本科学生并不适用。建议先购置基础的,如果经费充裕,购置上述部分设备,让学生了解一下,也是可以的。
(3)建议先购置实验台和综合软件系统。从师大这些年的运行来看,实验台成本低,但利用率高,而且效果也不错。对本科生而言主要是量表,而不是仪器。
(4)心理咨询室实际上有一个行动观察室就可以了。(5)心理学专业本科层次学生就业率近年来比较差,因此在招生及实验室建设中不宜盲目扩招和投入太大。
(二)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
1.实验室设置项目有些碎、杂。像单片机、计算机接口可以合并在一起。
2.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
(1)通信工程专业,有现代通信、光纤通信、程控光换就够了,现在的实验室名称是和课程对应的,名称应再斟酌,可以更换。计算机台数可以合并,在安装软件时适当地把计算机台位划分一下就可以了,否则空闲的就比较多,不能充分利率。
(2)移动通信实验室,如果做单项实验没有太大意义,作系统的投入太大,可能做不起来。
(3)光纤通信23个实验项目太多,课时无法不能保证。17、18、19项从技术中缺OCDMA。
(4)建议榆中校区可以和电信、联通联合起来,作一个模拟网,这样传输、交换等都有了。也可以和铁通联合,铁通目前没有移动这块儿,可以缓一步做。
(5)建议加入“通信系统模拟仿真实验室”。对变化快的专业,用仿真的方式建比较好一些。买软件比较便宜,买设备太贵,造价太高。
3.计算机专业各实验室
(1)计算机专业没有必要开设现代通信实验室。
(2)组成原理实验室投入的计算机台位是合适的。对于设备,有些设备中是带有示波器的,这样说可以不另行购置示波器。
(3)接口、单片机可以合在一起。设备购置中都配有示波器,可以做到资源共享,在台数上再进行考虑。
(4)模电、数电可以合并在一起。DSP、EDA可以合并在一起。(5)计算机网络、机房放在一个里面就行了。
4、信息与计算机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实验室,无非是软件不同,没有必要建这么多实验室,重复投资。
(三)历史文化学院
1.非线性视频编辑系统应该是网络的。而且可以和其他专业共用。2.广告学专业,如果学生招生未考查过美术功底,还应设立画室,补充有关课程。
3.建议将广告学的专业方向改变一下可能会更好。目前的方向是平面设计,这与艺术设计实验室很相同。如改为媒体研究和制作方向,一是与美术学院不搭界,二是兰州在这方面是空白。
4.广告多媒体实验室设备购置中苹果电脑、扫描仪、数码录音笔数量应压缩。建议增别加彩色激光打印机和刻录机。
5.广告摄影实验室教学用放大机和反光架购置套数太多。专业放大机在高校教学中没有必要购置,一是耗材成本高,二是技术要求很高。
(四)经济管理学院
1.按7个本科专业的学科分类可将实验室按学科建成两个实验室:经济实验室和管理实验室。
2.一定要考虑规模,不能辅得太大,同时要考虑资源共享。3.计算机不必要买最先进的,只要够用就行。需配备刻录机,这样会降低成本。
4.实验室设置有点单调。不仅要有计算机平台,还要有传统的实验室,对实物模拟实验室要引起重视。要明确哪些是学生必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哪些是让学生懂环节和过程的,这两个概念要区分开。比如会计实验室不应是模拟的,它就是会计实验室,对会计来说,手工是基础,因此要加强手工,而在本次的实验室中未涉及。
5.已买的软件比较多,比较细,还要买一些综合性、实用性软件。同时对已有的软件要评估,再作很好的整合。
6.实验室要考虑哪些是通用的,哪些是专用的。7.根据目前的情况,不必要专门建立电子商务实验室。
(五)法学院
1.模拟法庭必须要建。而且应该按照标准的最高人民法院的模式来建。
2.法学专业综合实验室从专业建的角度来讲,也有必要建。在规模上适当进行考虑。有专家认为该实验室可发缓一步建。
3.法学专业综合实验室中刑侦和物证实验室可以合并,设立物证技术实验室可能更可行。关于法医室不同于物证实验室,它一般设在医学院,因为从事该课程的必须是医生,对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相关实验通过医学院的有关实验室就可以完成。
(六)社会人类学·民俗学学院
1.两个实验室可以进行合并。建立一个60-80台微机的网络教室,就可以解决调查、统计的工作。
2.社会学专业考虑的范围要宽一些,要考虑到研究的层面。社会学专业不同于其他有些专业,它不能模拟,在投资上,不仅要固定投资,还要流动投资,要有非常严格的流程。
3.社会学实验室应倾向于研究,多媒体倾向教学。
(七)外国语学院
专家认为外国语学院的同声翻译实验室很有必要,这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至关重要。与会专家还提出各单位的实验室论证报告过于简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论证报告,有许多内容未涉及到,因此专家对有些情况不清楚,不好提出更具体的意见。根据专家的意见,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对榆中校区实验室建设提出以下意见:
一、榆中校区的实验室建设,不能只限于第一期入驻的8个教学单位,还要考虑以后也要过去的其他专业。因为有许多实验室是可以共建的,从而避免重复投资,做到资源共享。
二、建议在榆中校区也要设立类似实验中心的机构,不仅限于理科,也要包括文科。对面向全校的和部分专业共建的实验室进行统一管理,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又利于管理和使用,避免由某个学院管理造成的弊端。
三、对首期入驻的7个教学单位实验室规划提出以下意见: 1.同意现代教育技术学院对教育技术实验室和心理学实验进行补充,但必须根据专家意见在项目设置和设备上进行重新调整。同时,建议将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和教育技术学及其他相关专业能共建的实验室成立一个综合实验室,必须由所在教学单位共同提出论证报告。
2.拟同意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建立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和通信工程专业实验室。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实验可在以上两个实验室完成,只需安装相应的软件,划分好台位。同时,与电气工程学院能共建的实验室要由二个单位共同提出论证报告,以后不再重复建设。3.同意历史文化学院建立广告影像实验室。广告多媒体实验室可考虑与现代教育技术学院的实验室共建。
4.同意经济管理学院建立综合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分室根据专家意见暂不设立外,其他分室要根据专家意见进行调整。
5.同意法学院建立模拟法庭。法学专业综合实验室第二期再建,并且不设立三个分室,就建立一个物证技术实验室。
6.同意社会人类学·民俗学学院建立社会实践实验室,将两个申请建立的实验室合并。
7.同意外国语学院与相关学院共建的同声翻译实验室。
四、各相关学院要根据专家意见对同意建立的实验重新进行论证和规划,该合并的合并,修订的论证报告必须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办学规模、专业基本情况及专业定位、培养方向。2.专业培养计划。
3.目前学院相关实验室情况及西北地区、兰内工或国内相关实验室情况。
4.拟建实验室的目的、功能、规模,以及要承担的课程、实验项目、课时、学生人数。
9.弹弓论证与恰当事实 篇九
命题 < 雪是白的 > 之为真的根据是什么? 对此问题,符合论认为,该命题之为真依赖于世界之客观存在的方式,具体而言,它必须符合某个事实。这个想法一般被刻画如下:
( C1) 任给命题 < p > ,< p > 是真的,当且仅当它符合某个事实。
问题是,哪个事实? 这个问题也即是“恰当事实( the right fact) ”问题。由于语言是谈论事实的通常工具,所以一般的做法是,通过在一个真句子前添加“fact”一词来指明一个事实,如: “It is a fact thatsnow is white”。这意味着,事实是通过真句子而被指明的,同时也意味着,要确定是哪个事实,有一个直截了当的做法: 用“事实p”代替( C1) 式的“某个事实”,只要命题p是真的。于是得到这样的结果:
( C2) 任给命题 < p > ,< p > 是真的,当且仅当它符合事实p。
但这种确定事实的方式却隐隐地提示着一种困难。直观上,句子“那不勒斯比红崖更靠北”不仅与句子“红崖比那布勒斯更靠南”符合相同的事实,还与句子“爱琴海30英里内最大的意大利城市比红崖更靠北”符合相同的事实。这就意味着,同一个事实可以有不止一个真句子来表达它。设想这样一种极端情境: 同一个事实可以用任意一个真句子表达,或者所有的事实都可以用同一个真句子表达。此时,世界上只有一个事实,事实就是世界本身。这时,事实对符合论者来说毫无意思,因为说某个命题符合事实不过是说它是真的。
乍看起来,说所有的真句子符合同一个事实,这很荒谬,但它却是著名的弹弓论证( the slingshot ar-gument) 的结论。弹弓论证认为,如果真句子符合事实,那么所有的真句子符合同一个事实,这个事实,戴维森称其为“大事实( the great fact) ”。弹弓论证有各种不同的形式,不少哲学家出于不同的目的运用着它。丘奇[1]最早用它反对卡尔纳普的意义实体,但他把它归于弗雷格; 蒯因[2,3]则用它反对模态逻辑。戴维森将这一论证广泛地运用到他的哲学中: 他对意义实体的拒斥,他对事实实体从而对符合论的拒斥,他对概念框架与经验内容之二分( 他称之为经验论的第三个教条) 的批判,以及他对表征主义的批判。[4]
考虑到弹弓论证如此巨大的破坏力,因此无论是从弗雷格式涵义理论、模态逻辑,还是符合论考虑,弹弓论证都值得专门讨论。本文从对符合论的辩护这一视角出发,考察反驳事实的弹弓论证,在文中我试图表明,弹弓论证并不如它的支持者所认为的那样简单明了,它不仅在诸多层面预设颇具争议的论题,甚至基于相互矛盾的前提。
二 弹弓论证的戴维森版
前面已经指出,直观上,如下三个句子符合同一个事实:
( S1) 那不勒斯比红崖更靠北
( S2) 红崖比那布勒斯更靠南
( S3) 爱琴海30英里内最大的意大利城市比红崖更靠北
即,当用“红崖比拉布勒斯更靠南”代替( S1)“那不勒斯比红崖更靠北”,“爱琴海30英里内最大的意大利城市”代替( S1) 中的“那不勒斯”时得到的表达式( S2和S3) 所符合的事实并没有不同于( S1)所符合的事实。注意到,( S1) 与( S2) 是逻辑等价的,“爱琴海30英里内最大的意大利城市”与“那不勒斯”是共指称的。因此,看起来,这一替换实例中隐藏着两个替换原则,这一点恰如戴维森所表述的:
如果一个陈述符合由“事实p”这种形式的表达式描述的事实,则它符合由“事实q”描述的事实,只需如下两个条件之一成立: ( 1) 替换p和q的句子是逻辑等价的; ( 2) ‘p’区别于‘q’的地方仅在于: 某个单称词项( singular term) 被具有共外延的( coexten-sive) 单称词项替换。[5]
不妨将条件( 1) 称之为句子替换原则( SS) ,将条件( 2) 称为项替换原则( TS) 。基于这两个替换原则,戴维森构建了如下版本的弹弓论证( 令S是某个真句子的缩写,T是任意真句子) :
( 1) 命题S符合事实S
( 2) 命题S符合事实( 此唯一的x( x= 第欧根尼&S ) 等同于此唯一的x( x = 第欧根尼) )
【S与加下划线的句子逻辑等价; SS】
( 3) 命题S符合事实( 此唯一的x( x= 第欧根尼&T ) 等同于此唯一的x( x = 第欧根尼) )
【( 2) 、( 3) 的斜体部分共指称; TS】
( 4) 命题S符合事实T【SS】
根据这一论证,可以看到,S与T符合相同的事实,因为T是任意真句子,因此所有的真句子符合相同的事实,这个事实即是大事实。
从形式上看,上述论证极其简单,但它是否有效? 借助于弗雷格信念报道之谜,我们立马可以看到上述论证的反例:
( F1) 弗雷格相信金星是金星
( F2) 弗雷格相信晨星是金星
由于晨星与金星指称相同,因此根据TS,“晨星”与“金星”的互换并不会改变“弗雷格相信金星是金星”所指称的事实。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弗雷格可以在相信金星是金星的同时却不相信晨星是金星。据此,TS是错的。同样的方式可以证明SS也是错的。当然,这个论证远不是最终的,因为如果将弹弓论证限制在没有非外延性算子( 如相信,认为等等) 的语境下,则上述反驳便不再存在,但此时的弹弓论证对于符合论依然是致命的。所以,我们下面将弹弓论证限制在不包含非外延性算子的情况下继续考察。
我们的考察主要针对两个替换原则,先来看SS原则。
假设用“雪是白的”代S。塞尔[6]188认为从( 1)到( 2) ,从( 3) 到( 4) 的推理不成立,因为“雪是白的”符合的不是关于第欧根尼的事实,第欧根尼以及他的同一性与“雪是白的”所符合的事实完全无关。这个论证的问题是用待论证的东西作为论据。塞尔意识到这一点,并认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涉及对事实、真理与符合这些概念之整个地理解。关于事实,他这样界定: “与这一讨论有关的整个‘事实’概念就是使一个陈述为真或一个陈述据以为真的东西的概念[6]189”。按此界定,要使命题 < 雪是白的 >为真,并不需关于第欧根尼以及他的同一性的任何信息,因此后者不是命题 < 雪是白的 > 所符合的事实。巴维斯和佩里通过坚持事实是一个与主题有关的东西从而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们认为,因为( 1)式与第欧根尼无关而( 2) 式与其有关,因此,两者所描述的不可能是相同的事实[7]。
但是,如果弹弓论证的支持者支持《逻辑哲学论》的如下观点,即重言式并不被任何东西使其为真[8],那么他们可以反驳塞尔说,使命题 < 雪是白的 > 与命题 < 此唯一的x( x = 第欧根尼&雪是白的) 等同于此唯一的x( x = 第欧根尼) > 为真的是同样的东西,因此,这两个句子符合的是同一事实1。文献表明,维特根斯担的这一观点拥有众多拥趸,如齐硕姆、莫尔纳( Georqe Molnar) 。与维特根斯坦等人的立场相反,在当代使真者理论中,很多人如阿姆斯特郎[9],坚持使真者最大主义( Truthmaker Maxi-malism) 论题,认为所有的真理都有使真者。可以看到,重言式是否需要使真者,目前并无定论。因此可以说,弹弓论证所基于的表面看来毫无问题的SS原则实际上依赖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论题。
然而,退一步讲,即使塞尔、巴维斯和佩里对SS原则的反驳是正确的,弹弓论证的支持者依然有可能构造一种弹弓论证,它不依赖于SS原则。下面来看一下这一点如何可能。
三 哥德尔版弓论证
早在1944年,哥德尔就已经提示了另一个弹弓论证的版本,这个版本不依赖SS原则但依赖TS原则以及哥德尔自己构建的GI原则。假设Fa,a≠b,Gb分别代表三个真的原始语句,f1,f2和f3分别是这三个原始语句所符合的事实。哥德尔构建了如下替换原则:
( GI) 一个具有“Φα”形式的原子语句,如果它是真的,则它与自己的如下扩展形式始终符合相同的事实: α是唯一的x( x = α且Φx)[10]122
根据( GI) ,“Fa”与( 5) “a是唯一的x( x = a,且Fx) ”符合相同的事实,即f1。同样,“a≠b”与( 6)“a是唯一的x( x = a,且x≠b) ”符合相同的事实,即f2。由于( 5) 和( 6) 中的限定摹状词( “唯一的x( x =a,且Fx) ”和“唯一的x( x = a,且x≠b) ”) 指称相同( 全都指称a) ,因此,根据TS,可以得到( 5) 和( 6)符合相同的事实,即f1= f2。
同样的方式可以证明f2= f3,于是Fa,a≠b,Gb三者符合相同的事实。
可以看到,这个论证不需要SS,但它需要TS,问题是,TS能否成立? 即: 两个共指称单称词项的替换会不会改变原表达式所符合的事实? 如果不会改变,那它们就应该可以保真替换。但是,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试考虑这样一个例子: 假设晨星和暮星指称同一颗行星,即金星。如果支持弹弓论证,则“晨星”和“暮星”在
( F1) 晨星是一颗早晨出现的行星
( F2) 暮星是一颗早晨出现的行星
应该可以保真替换,因此( F1) 和( F2) 符合相同的事实。但一般认为“晨星”和“暮星”在( F1) 、( F2)中保真替换失效。当然,这里并没有证明弹弓论证是错的,而是说弹弓论证的支持者面临着这样一个挑战: 他们要表明( F1) 和( F2) 可以保真替换,并解释为什么人们直观上认为它们具有不同的真值条件2。
抛开上面所给出的弹弓论证的众多难题,我认为依然有一个判定性的证据表明弹弓论证不成立:它基于两种不相容的限定摹状词理论。我们从哥德尔的想法谈起。哥德尔本人并不支持弹弓论证,他在提示弹弓论证的时候注意到,这个论证预设了对限定摹状词的某种理解,即限定摹状词是单称词项。他认为,如果一个人像罗素一样认为摹状词是量化式,是不完全符号,并不指称东西,那么他就可以拒绝弹弓论证,因为此时从( 2) 到( 3) 、从( 5) 到( 6) 的推理不成立。为了拒绝弹弓论证,哥德尔认为,我们应该放弃弗雷格的摹状词理论,弗雷格的组合原则与摹状词理论不可同时成立。哥德尔的想法给予我们以启发,但是沿着他的思路,我们最终发现他的结论是错的,因为无论哪种版本的弹弓论证( 戴维森版本或哥德尔版本) 实际上都预设了两种不相容的摹状词理论,因而不能成立,因此问题并不在于弗雷格的摹状词理论与组合性原则不相容。
先看戴维森版弹弓论证。我们已经知道,从( 2) 到( 3) 的推理假定了限定摹状词是单称词项,但是为了使( 1) 到( 2) 的推理成为可能,限定摹状词必须理解为量化式,因为如果限定摹状词是单称词项,那么( 2) 式的右边即是“第欧根尼 = 第欧根尼”,说它与S符合相同的事实正是弹弓论证要证明的。哥德尔版弹弓论证面临的情况与此类似。我们已经知道,从( 5) 到( 6) 的推理要求限定摹状词是单称词项。但是,如果限定摹状词是单称词项,那么很难理解( GI) 在何种意义上能成立,因为此时“a是唯一的x( x = a,且Φx) ”即是“a是a”,说它与Φα符合相同的事实正是弹弓论证要证明的。因此要使Φα 与“a是唯一的x( x = a,且Φx) ”符合相同的事实,限定摹状词就必须如罗素一样被理解为量化式。于是我们看到,无论是戴维森版还是哥德尔版,弹弓论证都预设了两种限定摹状词理论,一方面,从( 1) 到( 2) 、( 3) 到( 4) 、“Fa”到“a是唯一的x( x = a,且Fx) ”,限定摹状词被理解为量化式; 另一方面,从( 2) 到( 3) ,( 5) 到( 6) ,限定摹状词被理解为单称词项。问题是,这两种摹状词理论不仅仅是不同的,而且是不相容的。
如果情况确实如我上面所说的那样,那么对于符合论的支持者或者辩护者而言,也许可以不再忧郁于弹弓论证所提出的挑战。但是,正如哥德尔所担心的[10]123,弹弓论证所提出的挑战虽然消解了,但是隐藏在弹弓论证表面之下的东西似乎并没有被揭示出来。在我看来,这没有被揭示出来的东西正是事实的本性。
四 事实的本性及恰当事实
事实是什么? 对此问题,常识的回答是含糊的;常识至少在两种意义上使用“事实”一词。一方面,事实有时候被看作是真命题,如“孙悟空不存在是一个事实”,“事实上林黛玉才是《红楼梦》中葬花的人”等; 另一方面,事实有时候又被用作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使命题为真的东西,即使真者,如“< 雪是白的 > 是真的,因为雪是白的是一个事实”。对事实概念的这两种常识性的理解都得到了哲学上的回应: 摩尔、齐硕姆等人坚持一种命题式的事实观,即事实导源于真命题,事实是通过对真命题施加事实算子( 如“fact that”) 得到的; 而罗素、阿姆斯特朗等人则持有一种组合性的事实观,即认为事实是复杂的结构性实体,由对象、属性( 关系) 作为组成部分“组合”而成。
很显然,弹弓论证针对的是组合性事实观而不适用于命题式事实观。命题式事实观因为认为事实导源于真命题,因此事实的同一性条件被刻画为: 两个事实是同一的,当且仅当它们所导源的命题同一。这样,即使瑞秋的丈夫和利亚的丈夫是同一个人,因为 < 瑞秋的丈夫非常喜欢约瑟夫 > 与 < 利亚的丈夫非常喜欢约瑟夫 > 是不同的命题,其中第一个命题蕴涵着瑞秋结婚了而第二个命题蕴涵着利亚结婚了,因此导源于它们的事实也是不同的。同样,因为< S > 与 < 此唯一的x( x = 第欧根尼 &S) 等同于此唯一的x( x = 第欧根尼) > 是不同的命题,所以导源于它们的事实也不相同。这就意味着,如果事实被理解为命题式的,则不管是项替换原则( TS) 还是句子替换原则( SS) 都不成立。如果事实被理解为组合性的,即由对象、属性作为组成部分构成的东西,此时事实的同一性条件就被刻画为: 两个事实是同一的,当且仅当它们是由相同的组成部分按相同的方式构成。于是,共指称词项的替换不会改变原来事实所包含的组成部分。例如,如果“北京在上海的北边”这一事实是由北京、上海和方位关系“在…北边”作为组成部分构成的,那么,当用“中国的首都”替换“北京”后,并没有改变“北京在上海的北边”这一事实的组成部分。就此而言,TS的替换原则对于组合性事实是适用的。
那么SS原则和GI又原则如何,是否对组合性事实概念适用? 为什么逻辑等价的两个句子所符合的事实是同一的?1从组合式事实的定义来看,SS原则很容易被拒斥,因为“雪是白的”不包含第欧根尼作为组成部分,而“此唯一的x( x = 第欧根尼 & 雪是白的) 等同于此唯一的x( x = 第欧根尼) ”包含第欧根尼作为组成部分,因此两者符合的事实不相同。GI要更难拒斥些。需要弄清楚的是,如果事实“Fa”是包含F和a作为组成部分,那么事实“a是唯一的x( x = a并且Fx) ”的组成部分是什么? 这里有两种可能的回答: 第一,它的组成部分与Fa不同,它至少包含一个不属于Fa的组成部分,即“等于”关系。这样GI原则被拒斥。第二,它与Fa的组成部分相同,但构成方式不同。这样,GI原则也不成立,因为即使组成部分完全相同,如果组成部分组合在一起的方式不同,它们也是不同的事实,如“A爱B”和“B爱A”。
可以看到,无论对事实概念持有何种理解,弹弓论证都不成立。可以把这看作是拒斥弹弓论证的另一种进路。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应该持有何种事实观? 首先,必须拒斥命题式事实观,理由如下: 因为命题式事实概念导源于真命题,因此一方面有多少真命题就有多少事实,另一方面事实独立于对象。关于第一点,我们看到,因为 < 北京在上海的北边 > 与 < 中国的首都在上海的北边 > 是不同的真命题( 后者而非前者蕴涵着中国有一个首都) ,因此导源于它们的事实,即北京在上海的北边与中国的首都在上海的北边,就是不同的事实。这明显有悖于我们关于事实的直观。关于第二点。可以看到,因为给定一个真命题,就可以通过事实算子得到一个相应的事实,因此林黛玉才是《红楼梦》中葬花的人是一个事实,虽然林黛玉实际上并不存在。这意味着事实独立于对象。但是,苏格拉底是哲学家显然是一个与苏格拉底有关的事实,而不是独立于它。
其次,组合性事实观也必须予以拒斥,其原因是它也面临两个以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困难。第一,由于组合性事实观将事实理解为以对象、属性作为组成部分“组合”而成的实体,因此,在有了著名的布拉德雷倒退( Bradley Regress) 以后,它就需要回答这些组成部分如何能“组合”成一个整体,而不仅仅是这些组成部分的集聚。众所周知,罗素无法解决这一问题; 而维特根斯坦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则既要求助于充满神秘色彩的“显示”概念,又要借用链条勾连在一起这样的比喻性说法。第二,由于“苏格拉底”是事实“苏格拉底是哲学家”的构成元素,因此在今天,当苏格拉底不存在了,事实" 苏格拉底是哲学家" 在组合性事实观下也不复存在。这意味着,组合性事实观实际上是将事实看作为如石头、楼房一样的纯粹外延性的东西,是处在时空中的实体。问题是,这样的理解是否恰当? 一个显而易见的困难是,某些本应该接受为事实的东西被组合性事实概念排除了,如“罗素活得比苏格拉底长”这样的事实。因为罗素与苏格拉底从来没有同时存在过,因此在任何时刻,这一事实都不存在。这当然很荒谬。
假设放弃事实是组合性的,即放弃对象、属性是事实的组成部分,而认为事实本体论依赖于( onto-logical depend on ) 对象、属性,例如,放弃将事 实“aRb”理解为个体,而将其理解为R对a和b的关联自身,那么组合性事实概念所面临的上述两类问题,从一开始就不会产生。当然,关于这一论题需要更详细的讨论,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由此一来,世界就不仅仅包含对象、属性,而且还包括事实; 甚至,如维特根斯坦所说的,我们可以说,事实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单位。当我们这样谈论世界,强调事实作为基本实体的存在时,与其说是要否认事物的本体论地位,不如说它的真正论点是: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抽象地出现,其出现必然是以某种状态、位置、性质、关系或者数量等等而出现。这正是阿姆斯特朗“没有赤裸裸的对象”的论题。
那么,对事实的这样一种理解如何解决“恰当事实”问题? 根据对事实的使真者界定,直观上我们可以这样来确定一个命题所符合的恰当事实: 如果它是真的,则它所符合的事实便是使其为真的真值条件。相应地,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事实的同一性条件: 如果两个命题之为真的条件相同,则它们所符合的事实是同一的。考虑一下命题 < 雪是白的 > 符合的恰当事实是什么? 回答直接就是: 如果它是真的,则它所符合的事实便是使其为真的真值条件。这一真值条件我们可以首先通过语义分析予以确定,即: “雪是白的( Snow’s being white) ”,然后再基于一定的条件,寻找与命题 < 雪是白的 > 具有相同真值条件的其他命题,它们符合的是相同的事实。例如,我们会说 < 北京在上海的北边 > 和 < 中国的首都在上海的北边 > 符合相同的事实,因为前者为真的条件是北京这座城市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具有“在……北方”方位关系,后者为真的条件同样如此。这里,我们对摹状词作了单称词项的理解。
但是,这样一种确定恰当事实的方式会引发一个质疑,即事实不过是真命题的别称,或者事实不过是为真命题而人为制造的。前者是斯特劳森、戴维森的批评,后者是安德鲁·纽曼[12]的担忧。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批评或担忧,但不是一个有前途的批评或担忧。之所以没有前途是因为,使真者理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 使真关系的非对称性,这种非对称性将保证事实的本体论地位不会依赖于真理。而之所以它是重要的是因为,如果不对“使命题为真的条件”进行支持实在论的界定,那么斯特劳森等人的疑虑就不会消除。
塞尔[6]178曾经说过,当我们说事实是使得命题为真的东西时,并不是说它是语言性的东西,更不是说它是心理的东西。当我们说出一个真句子时,不仅表述了一个可以用“真的”来谓述的东西,同时也表述了一个使前者为真的东西,而且恰是后者使得前者为真。因此,正如塞尔所说的,符合论所要把握的观念是: 是恰当事实,如事实“雪是白的”,使特定命题,如命题 < 雪是白的 > ,为真。至于这个恰当事实如何使得这一特定命题为真,这里( 历史上) 有不同的刻画方式。无论是哪一种,只要它坚持了如上观念,便都可以将 其划归于“符合 论”这一大名称下。
摘要:一个句子之为真的根据,对于符合论者来说,存在于它与恰当事实的符合中;对此论题,戴维森通过著名的弹弓论证认为,如果符合是可能的,则所有真句子都符合同一个事实。在戴维森之前,哥德尔也提示了弹弓论证的一个版本,而丘奇和蒯因则分别运用它去反驳卡尔纳普的意义实体和模态逻辑。如果弹弓论证是对的,那么其结果将是毁灭性的,以符合论为例,则符合论所诉诸的“事实”概念就是一个虚假概念,因而符合论土崩瓦解。通过详细考察并分析了关于符合论的弹弓论证之两个版本,我们将看到,弹弓论证不仅在诸多层面预设颇具争议的论题,甚至基于相互矛盾的前提。文章最后,我试图提供一种刻画“恰当事实”的可能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