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感染工作总结

2024-07-30

院内感染工作总结(17篇)

1.院内感染工作总结 篇一

院内感染管理工作总结

在院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2008年我院院内感染做了大量工作。从组织落实开始,到严格管理制度,开展必要的临床监测等,采取多种措施,使我院的院内感染管理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将医院内感染率控制在较低水平。为了进一步搞好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现将本院内感染控制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证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认真抓好日常工作,定期、不定期对各科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对全院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统计、分析反馈,保证了我院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并贯彻落实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是搞好医院感染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制定一整套科学实用的管理制度来规范医院有关人员的行为。加强制度的建设和学习,并认真贯彻执行,对于提高防范意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极为重要,因此,院感管理委员会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完善了供应室管理制度。院感科定期检查制度落实情况,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和作用,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加强了供应器械的消毒工作

供应室设施不健全,布局不合理,人员不具备条件,按照省中管局发布的《医疗质量管理评价标准》有一定差距,我们要做到初洗与精洗分开,坚持未灭菌和忆灭菌物品分开,在压力蒸之后菌时,坚持在包外使用指示胶带,包内使用指示卡进行自我监测,保证了消毒灭菌质量。

四、继续抓好临床各科室的消毒隔离,感染监控工作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等,院领导加强了对各临床科的消毒隔离,感染监控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查对重复使用的物品严格接要求消毒外,增加了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使用率,大大降低了院内感染的可能性。在全年的消毒液更换及器械浸泡检查中,器械浸泡及消毒液的配制,更换时间均符合要求。

五、加强院感知识培训,提高全院职工控制院内感染意识

结合本院实际,院领导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专题讲座,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消毒、安全知识培训等,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预防,控制医院落感染意识,提高我院预防、控制感染水平。发放有关院内感染诊断方面资料,提高大家对医院感染诊断水平。在全年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中,由于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及各科室的积极配合,工作开展比较顺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相信,在新的一年里,只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虚心学习,我们将把院内感染控制工作做得更好。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十八日

2.院内感染工作总结 篇二

1 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认识

院内感染的知识宣传范围小,对院内人员的教育力度缺乏,院内人员的思想认识和院内感染的发展形势不符合。在医院质量管理的组成部分中,院内感染意义重大,值得在医院管理中纳入日常议事的内容中。调查显示,少数的医务人员思想上对院内感染不够重视,觉得院内感染管理是一项很高的工作技术,对自身而言,难度太大,很难达到要求的水准。存在一部分医务人员,他们缺乏必要的职业道德,没有责任心,对于院内感染的问题视而不见,消毒隔离观念浅薄,不在意无菌操作。

1.2 投入欠缺

管理人员,所需经费,物质保障的投入欠缺,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院内管理工作的常规运行管理机构的不健全,监控人员的管理失职,管理工作的任务繁忙,管理范围的不断扩大是它的主要表现。预防感染的措施,隔离,监测缺不了经费的支持,环境空气的定期检测同样少不了经费的帮助,但基层医院缺乏必要的经费,人力,物理,财力均满足不了需求,极大影响感染管理的进行。

1.3 监测不细

对医院进行系统性的监测是全面了解各科室及病房的感染率以及各种病原体的关键。如果检测不到位,就无法有效的监督,更不能对医护人员进行说服教育。

1.4 滥用抗生素

某些基层医院的临床医生忽视抗生素的使用原则,使用广谱抗生素来预防感染缺乏针对性,只知道用好药,新药,加大抗生素剂量,导致病者的自身菌群出现失调症状。

1.5 领导不重视

大多数基层医院的领导重视诊疗,轻视预防;重视产出,轻视投入,对于院内感染的管理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检查只知道到想方设法的敷衍了事。

1.6 缺乏资料

大部分基层医院只知道将资料进行整理,再归档保存,根本没有认真分析资料,不在意资料中存在的问题。如资料中的抗生素使用的不合理,医院主要的重点感染部门,工作人员的监测问题,均没有得到反馈,致使医院的资料库漏洞百出。

2 对策

2.1 建立健全医院的管理机构,扩大感染知识的宣传教育范围,给工作人员作培训

要求卫生行政部门和院领导必须发自内心的重视医院的感染管理工作,将其视作医院的基础设施及医疗质量的管理,院方要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量,满足管理工作的需求。医院的管理工作人员需要对感染知识有深刻的体会,特别是要对感染专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将强化消毒隔离及无菌操作看成重点,把医院感染的管理工作贯穿本职之中。

2.2 抗生素:

严格遵守合理的使用抗生素的原则: (1) 正确的选择抗生素:严格的按照各类的抗菌药的适应证,针对性的选择药物。 (2) 抗生素的联合应用:联合用药目的在于获得适当有效地协同的作用,但会使不良反应率增加,所以需要严格的控制,不能擅自用药[3]。

2.3 医疗废物:

在处理一次性医疗用物的时候,要做到毁形,消毒,分类处理,并责令所在基层的疾病预防中心做好回收工作。

2.4 一次性用物:

院方进行专人的采购一次性的医疗物品,在采购过程中,购买人员需要三证齐全[4]。各临床科室必须统一的使用医院的采购用品,不能擅自购买。每次购物必须有质量验收,合同以及货款汇寄的账号,严格检查所购用品的有效性。

3 讨论

3.1 提高认识

作为基层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部分,医院的感染管理工作需要引起由医院的管理人员和所有的工作人员的共同重视,院方需要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及必要的设施进行管理。建立好医院的感染管理组织,规范好管理制度,最终实现良好的管理。

3.2 加强管理

医院消毒灭菌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感染的发生。所以医疗卫生行政部门最好对供应室进行限制性进入,对于达不到要求的人员和设备予以整改,无法整改的予以取缔。

处理好基层医院的院内感染的管理工作是现代医院必不可少的要求,作为一名优秀的医务人员必须拥有强大的判断能力及敏锐的洞察力,快速的处理好院内可能发生的感染,积极做好预防措施,将危险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金玲, 金涛.从医护人员手带菌情况谈防止医院内感染[J].中华微生物学杂志, 2009, 7 (4) :58-59.

[2]尚少梅, 郑修霞, 王宜芝.医院感染与洗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1, 11 (2) :78-80.

[3]朱士俊.现代医院感染学[J].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 18 (7) :67-68.

3.基层医院内科院内感染临床分析 篇三

資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108例内科院内感染中,男58例,女50例,平均年龄57.2岁,其中60岁以上62例。

方法:参照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采用的统一感染诊断标准,依照临床表现、常规检验、细菌学培养、影像学诊断以及临床治疗情况等,确立内科院内感染108例患者。

结 果

感染人数及感染部位(见表1):108例中有11例发生2个不同部位的感染,2例全身感染。

院内感染与危险因素关系,见表2。

院内感染与病原体关系:近几年来我院开展了细菌学培养,对其中42例进行细菌学培养。其中革兰阴性杆菌26例(61.9%):绿脓杆菌、沙霉菌各8例、大肠杆菌5例、肺炎杆菌2例;革兰阳性16例(14.8%):表皮葡萄球菌8例、金黄色葡萄球菌2例、链球菌1例、真菌5例。

感染途径与易感病人情况:呼吸道传播59例(54.62%),接触性传播30例(37.7%),消化道传播18例(16.7%),黏膜皮肤创伤性传播1例(0.9%),易感病人60岁以上老人59例(54%),病弱者88例(81.6%),同期导尿病人42例,感染11例。

讨 论

院内感染是指病人在住院48~72小时或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院内感染是医疗质量客观标志之一。时刻关系到住院病人的生命安危和病人的医疗费用的支出。据有关文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院内感染发生率为10.3%。在医院各科对比中,内科院内感染发病率最高。

通过本组临床资料分析,基层医院各科慢性病、肿瘤病人增多,易于合并感染,各种创伤性治疗措施,广泛使用免疫抑制剂、放射治疗及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病人免疫功能下降,为细菌入侵创造良好条件,并往往成为难治性感染。本组表明老年人因其抵抗力下降发生较多,特别是有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肝硬化等易发生。在内科所发生的院内感染病例中,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最多,感染细菌多为革兰阴性杆菌,可能与老年人病情重,咳嗽反射差,支气管腺体增生,分泌物增多,黏膜纤毛功能减退,痰不易咳出有关。尤其是脑血管所致的昏迷病人,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高。

本组临床资料还表明,应用广谱抗生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干扰正常菌群降低机体抵抗力,较易发生感染,尤其是真菌感染。本院病人与留置导尿有关,占10%左右,尿路感染比例较多。所以基层医院应量避免留置导尿,必需导尿时,应正确实施无菌技术操作。

治疗时防止静脉输液感染,输液时应严格洗手及消毒,放置营养输液管时应戴无菌手套,必须对危重病人进行严格的监测和必要的消毒,或有条件时采取单独隔离。要做到合理用药,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症,最好是依据细菌学培养选用敏感、毒性小的抗生素,注意克服药物不良反应。联合使用抗生素时,要有严格临床指征。谨慎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降低院内感染率。

4.院内感染工作计划 篇四

20院内感染工作计划

为了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效,在医院的组织、领导下,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专委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本站将以“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确保医疗安全,防止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发生及传染病流行为核心”,扎实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作用,特制定以下工作计划:

一、加强宣传,广泛普及医院感染相关知识

利用各种机会,大力宣传卫生部、省卫生厅颁布的有关预防医院感染的法律、法规及要求,使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在医务人员中普遍提高。

二、申报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的学术讲座和论文交流,举办1-2次学术活动,进行知识培训。

三、开展对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技术咨询与指导。

四、参与或协助处理全市出现的突发医院感染事件。

五、全市各医疗机构之间争取机会相互参观学习,交流经验,取长补短。

5.医院院内感染管理自查报告总结 篇五

院内感染管理自查自评报告

为了促进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按照县卫计局对医疗机构感染管理自查自评工作的要求,院领导高度重视,院长亲自组织,抓好落实。依据《山西省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评分细则》于10月20日认真进行自评,自评得分79分。同时各科查找在院内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争取自查自改,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病原体、医院感染和医源性感染,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现将院感管理自查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证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我院有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科室设有院内感染管理小组,科室有控感医生和控感护士。在以主管院长为首的院感组负责全院的控制工作,并对下级科室进行指导。平时每周至少2次的督导和每周一次的规范检查,对全院存在的问题并向医院领导小组汇报。临床各科室有专人负责本科室的监控工作,按时向院感组汇报有关情况。由于工作层层落实,保证了我院院内感染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认真开展自查自纠

通过各科室的自查,我院还存在以下问题:

1、员工院内感染知识与控制意识淡薄。

2、医院整体感染隔离房间和消毒清洗、手卫生硬件配备不全面。

3、部分医务人员对院内感染控制制度掌握不全面。

4、门诊科室的感染控制细节做得不够。

5、检验科的感染登记不全,病房的多重耐药菌登记缺少。

针对我院自查存在的问题,院内感染管理小组逐一进行分析,想办法,找措施,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以下整改措施:

⑴建立组织,明确职责,责任到人。

⑵健全完善制度约束人。

⑶临床主要科室已经向医院写出申请改造房间和购进设备提请,科室安装洗手液防置架子等。以更好的增加医务人员洗手的依从性。

⑷加强院内感染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院感的思想认识。近日培训新版的《山西省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评分细则》。

⑸开展室内室外卫生大清扫。由家政公司参加,共同改善医院环境。

⑹做好院内感染相关活动的登记工作。

⑹建立控感科,加强督查力度。

三、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并贯彻落实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是搞好医院感染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已制定的院感管理制度有待更新。已更新的院内感染管理、各科室消毒隔离、院内感染报告、后勤污水污物处理等制度以上墙。用制度和规定来规范医院医护人员的日常行为。加强制度的学习,并认真贯彻执行,对于提高防范意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病率极为重要。充分发挥制度的约束作用,使各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四、继续抓好临床各科室消毒隔离、感染监控工作

1、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院内感染的规定》等,医院加强了对各临床科室的消毒隔离、感染监控工作。每月检查一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发现传染病人,及时登记报告疫情。有毒有害和有传染性的污水污物必须经过消毒处理。除对查重复使用的物品严格按要求消毒外,增加了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使用率,大大降低了院内感染的可能性。

2、加强对临床科室护理人员的手表面、物表面、空气、消毒剂、紫外线的强度、高压灭菌包等的监测。

3、院领导小组每天到科室了解有无院内感染病例,有无漏报、错报等。各科对发现的院内感染病例,及时进行登记并上报控感科,并进行相应处理。

4、医院认真搞好环境卫生、室内卫生、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加强对病人的卫生宣传教育,为病人创造一个整洁、肃静、舒适、安全的医疗环境。

五、管好一次性用品,保证病员的医疗安全及防止社会污染

在本次自查中,我院购进的一次性用品无一样不合格产品。加强了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贮存管理,按要求离地离墙存放。院内每季度对库房及各科室存放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检查一次,护理人员在使用前严格查对,以防将过期、失效等的一次性用品给病人使用。由于严格把关,无一例病人使用不合格的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对使用过的一次性用品,各科一直坚持毁形、分类放置,由医疗废物处置中心集中处置。

六、加强院感知识培训,提高全院职工控制院内感染意识

结合本院实际,控感科上半年组织了《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的管理》的培训,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对增强大家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意识,提高我院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水平。由于我院的院内感染控制工作还存在有不足的地方,如院内感染发病病例的诊断、报告、统计等方面做得不够,有待今后不断完善和提高。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虚心学习,我们将把院内感染控制工作做得更好。

6.院内感染工作总结 篇六

时间:2011年07月21日

检查人员:

容:医疗废物管理

消毒液使用浓度(氯制剂)被检科室:内 科

外 科

妇产科

检验科

口腔科

血透室

胃镜室

手术室

存在的问题:

1、检验科: 医疗废物交接记录未签字2010年12月25日—2011年7月20日

责任人:刘业军

2、手术室:医疗废物交接记录未签字6月2日—7年月20日

责任人: 刘业军

3、后勤焚烧记录无年月日

责任人:刘业军

4、院内垃圾箱内有医疗垃圾 整改措施:

1、加强管理,告知责任人工作认真负责,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避免出现工作遗漏现象。

2、告知刘业军对所出现的问题立即整改并避免以后出现问题。

3、告知各科护士长、主任对医疗废物严加管理,防止医疗垃圾流入生活垃圾中。

4、根据院内感染考核标准罚责任人10.00元 时间:2011年08月30日

检查人员:裴玉友

超 内容:医疗废物管理

被检科室:内、外、妇产科

检验科 血

口腔科 血透室 胃镜室 手术室 存在的问题:

外科:感染性废物桶外未粘贴“文字标识”。责任人:尚凤艳 口腔科:无医疗废物垃圾桶。责任人:王兴媛 整改措施:

1、加强管理,告知责任人工作认真负责,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避免出现工作遗漏现象。

2、告知科主任、护士长对本科室出现的问题立即整改。

3、根据院内感染考核标准罚责任人10.00元。时间:2011年09月28日

检查人员:裴玉友

超 内容:医疗废物管理

被检科室:内、外、妇产科

检验科 血

口腔科 血透室 胃镜室 手术室 存在的问题:

手术室

胃镜室

血透室

化验室

急诊科 医疗废物交接记录9月17日—9月27日后勤未签字。责任人:刘业军 整改措施:

1、加强管理,告知责任人工作认真负责,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避免出现工作遗漏现象。

2、根据院内感染考核标准罚责任人10.00元。

7.浅谈院内感染的控制方法 篇七

1 建立院内感染监控网络

我院感染监控管理委员会主任由业务院长担任, 感染科主任为副主任, 医务科长和护理部主任协助, 各科主任、护士长和1名或2名专业骨干组成控制感染小组, 护士长为院内感染监控报告员。在院内感染监控中实行三级网络化管理, 一级为院内感染监控委员会, 二级为院内感染监控专职人员, 三级为临床各科室监控小组, 以便及时发现院内感染病例, 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2 充分调动各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首先, 不断提高科主任、护士长对加强院内感染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把做好院内感染管理工作提高到关系医疗质量、医德医风的高度来认识, 使全科人员认识到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是应尽的职责, 是做好日常护理工作的重要部分。其次, 要组织科室监控小组定期或不定期检查, 及时总结和汇报, 完善院内感染管理的规划、目标、制度的措施,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 建立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我国已颁布了许多与院内感染管理有关的规章制度, 如医院内感染报告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管理制度、院内感染知识的普及教育制度等。通过对这些制度的学习与实施, 一方面强化了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工作的重视程度, 另一方面使监测工作有章可循。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并认真执行是提高院内感染控制水平和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的有效措施。

4 院内感染专业知识的培训

医务人员对院内感染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和管理工作的质量。为此, 我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 首先建立感染知识教育制度, 不定期地邀请有关专业人员来院讲课, 使广大医务人员认识到防止院内感染的重要性, 有重点的进行院内感染知识培训, 对院内感染监控人员有计划的外出进修学习。

5 院内感染专职人员深入科室进行抽查

专职人员定期和不定期的深入各病房进行调查的监测, 防止漏报现象的发生, 核实监测效果。如有漏报和监测效果不符合规定时, 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教育和惩罚等手段进行处理。

6 对特殊地点实行重点监控

8.妇产科院内感染的预防及处理 篇八

【关键词】 妇产科 ;院内感染; 预防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629-01院内感染指患者在住院期间所受的感染,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1],院内感染不仅影响治疗效果,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而且也给患者带来不良的后果。妇产科门诊患者较多,传播性疾病不断增加,再加上各种先进医疗器械的使用,侵入性操作增加,使妇产科成为院内感染监控的重点科室。本文对3000例妇产科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对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常见的感染部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对2009年 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妇产科住院的3000例患者的住院病历、院内感染的个案登记表进行统计和分析。患者年龄22~75岁,平均( 47.2±3.9)岁,其中妇科1580例,产科1420例。

1.2方法:采用臨床前瞻性和流行病学回顾性相结合的调查方法,根据上报的院内感染的汇报表和住院记录,查看各个患者的院内感染个案登记表,根据各种化验结果按照《医院感染标准》判断是否为医院感染,从医院感染率、易感因素、感染部位等多方面进行讨论,比较,分析。

1.3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17. 0 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 表示,率和构成比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妇科和产科不同年份感染率的比较,见表1

表1妇科和产科不同年份感染率的比较n(%)

年份妇科产科总病例数感染总病例数感染200978037(29.87)70020(16.14)201080048(38.02)72020(15.97)2.2 妇产科感染与住院天数的关系 见表2

表2妇产科感染与住院天数的关系

住院天数(d)感染(n)感染率(%)构成比(%)<8190.6315.208~9210.7016.80>9852.8368.00合计1254.16100.00

3 讨论

3.1 院内感染的因素分析

3.1.1 年龄:从表3可以看出,50岁以上的患者感染率为1.67%,明显高于50岁以下的患者(P<0.05),说明年龄越大的患者发生感染的机率越高。主要是年龄越大,机体各项功能退化越严重,导致免疫力下降,因此容易发生感染。但由于产科患者年龄比较接近,因此患者感染的概率与年龄并没有显著关系[2]。

3.1.2感染部位:妇产科患者住院期间感染部位最多见的是泌尿道感染。在85例妇科感染的患者中,有53例留置导尿管。其中泌尿系统感染者28例,占妇科感染病例总数,32.94%。在40例产科感染患者中,有27例为留置导尿者,其中泌尿系统感染者14例,占产科感染病例总数32.50%,由此可见泌尿感染患者多数曾经有导尿史[3]。

3.1.3 易感因素:化疗在妇科肿瘤患者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化疗后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会导致患者的免疫力极度下降,这也是妇科患者感染的主要因素。患者通过黏膜和皮肤感染较多见,因此要做好基础护理。在产科医院40例感染患者中,有妊娠合并症的有12例。由于合并症的孕产妇会呈现出特殊的病理生理特点,因此对于这一类患者,应该根据疾病特点做好各项护理。

3.2 预防与处理:从本次统计分析看出,妇产科院内感染是由于多种因素所致,为了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可以对这些易感因素进行干预,制定出相对应的护理对策。无菌操作是预防院内感染的一项重要操作,它贯穿于整个医疗护理过程中。因此应该提升医护人员的无菌意识,从患者的健康出发,以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按章执行。通过改善病房环境、加强病房的消毒和管理制度,以达到降低呼吸道感染的目的。对患者实施插管术时,应严格无菌操作,以预防泌尿道感染的发生。对于易感患者,除加强饭后漱口和口腔护理等基础护理外,还应该对其进行健康宣教和心理护理,对其进行药物、饮食和保健指导,通过缩短住院天数预防并发症的进一步恶化,通过人性化的服务使妇产科感染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最终提高机体抵抗力,早日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易文华, 张永成, 张柔玲.医院感染经济损失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6, 16( 10) :1140- 1142.

[2]李贤卓,阳丽华,蒋海波等.老年医院患者5865例院内感染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4(22):111.

9.院内感染整改措施 篇九

一、检查内容

(一)安全生产情况:院安全生产管理领导小组对全院进行了一次彻底检查,包括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制定及落实情况。用电及消防情况,易燃、易爆、麻毒药品等危险品管理以及医疗安全管理等项目,具体情况如下:

1、组织领导

领导责任制落实情况良好,成立了由院长为组长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值班人员到位,各项规章制度健全。

2、预防医疗事故方面

落实了医疗安全的各项核心制度,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措施到位。医疗安全的各项硬件设施完善,供应室、手术室等科室设施建设规范。医疗废物处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处理方式符合标准,做到了有专人管理并责任到人。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医疗卫生保障方面

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害事故,制定有相关应急处理预案,成立了医疗卫生应急救援队伍,保持通讯畅通,建立医疗救援、卫生防疫等应急物资储备。

4、治安保卫和消防方面

建立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了治安保卫和消防职责、工作制度,人员值班落实到位。重点要害科室的防护责任措施落实。

(二)医院内感染及消毒安全

1、成立了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有具体的办公人员,工作人员职责明确。

2、制订了《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医院感染控制方案》《医院感染控制、隔离措施》《消毒隔离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管理办法》《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制度》《治疗室消毒隔离管理制度》《供应室、手术室、产房消毒隔离制度》《产房保洁措施》《医疗废物处理管理制度》等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3、制订了医院消毒隔离登记制度,对消毒效果进行了检测。

4、全院医务人员均参加了有关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二、发现的问题

1、消防器械未落实到位。

2、感染制度落实不到位,消毒效果监测不够及时,登记不全,未作监测分析。

3、部分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不够重视,存在麻痹思想。

三、整改措施

1、立即安装好合格的消防器械。

2、召开职工大会,对医院感染制度、医院感染有关知识进行再培训,制订考核制度,对违反有关医院感染的科室和人员进行处罚,立即对全院的消毒情况进行检测并作出分析,对消毒措施不规范的,进行改正。

10.院内感染相关知识 文档 篇十

主要内容

一、医院感染概念

1、定义

2、医院感染辨别

二、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与职责

1、管理委员会组织

2、管理委员会职责

1)医院感染管理科主要职责 2)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主要职责 3)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及感染率

三、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

1、门诊、急诊的医院感染管理

2、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

3、治疗室、处置室、换药室、注射室的医院感染管理

4、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室)的医院感染管理

5、手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

6、消毒供应中心的医院感染管理

四、手卫生

一、医院感染概念

1、定义

 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 医院感染辨别 属于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期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不属于

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作。医院感染按临床诊断报告,力求做出病原学诊断。

二、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与职责

1、管理委员会组织

2、医院感染委员会职责  依据有关政策法规,制定全院控制医院感染规划、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依据综合医院建筑标准有关卫生学标准及预防医院感染的要求,对医院的扩建提出建设性意见。

 对医院感染管理科拟定的全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进行审定,对其工作进行考评。 建立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重大事项;遇有紧急问题随时召开。1)医院感染管理科主要职责

 根据国家和本地区卫生行政部门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法规、标准,拟定全院医院感染控制规划、工作计划,组织制定医院及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经批准后,具体组织实施、监督和评价。

 负责全院各级各类人员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考核。

 负责进行医院感染发病情况的监测,定期对医院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督、监测,及时汇总、分析检测结果,发现问题,制定控制措施,并督导实施。

 对医院发生的医院感染流行、爆发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并组织

实施。

 参与药事管理委员会关于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协助拟定合理用药的规章制度,并参与监督实施。

 对购入消毒药械、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进行审核,对其储存、使用及用后处理进行监督。

 开展医院感染的专题研究;有条件的省市级医院、医学院校附属医院可建立实验室或研究室。

 及时向主管领导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上报医院感染控制的动态,并向全院通报。

2)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主要职责

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兼职监控医师、护士组成,在科主任领导下开展工作,主要职责:

 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据本科室医院感染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 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积极协助调查。

 监督检查本科室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

 组织本科室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

 督促本科室人员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制度。 做好对卫生员、配膳员、陪住、探视者的卫生学管理。3)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及感染率

 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医院必须对新上岗人员、进修生、实习生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岗前的培训,时间不少于3学时,合格后方能上岗。医务人员应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继续教育课程和学术交流活动,医院感染专职人员每年不少于15学时,其他管理与医务人员每年不少于6学时。 感染率:100张病床以下、100~500张病床、500张病床以上的医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应分别低于7%、8%、10%;一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应分别低于1%、0.5%、0.5%。

三、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

1、门诊、急诊的医院感染管理

 门诊急诊的医院感染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

 县以上医院和床位数≧300张的其它医院急诊科(室)、儿科门诊应与普通门诊分开,自成体系,设单独出入口和隔离诊室,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者,应到指定隔离诊室诊治,并及时消毒。 传染科门诊、肝炎、肠道门诊等应做到诊室、人员、时间、器械固定;挂号、候诊、取药、病历、采血及化验、注射等与普通门诊分开。肠道门诊必须设立专用厕所。

建立健全日常清洁、消毒制度。

各诊室要有流动水洗手设备,或备有手消毒设施。

门诊、急诊治疗室、换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参照治疗室、处置室、换药室、注射室的医院感染管理,观察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参照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

急诊抢救室及平车、轮椅、诊查床等应每日定时消毒,被血液、体液污

染时应及时消毒处理。

急诊抢救器材应在消毒灭菌的有效期内使用,一用一消毒或灭菌。

2、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

普通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  遵守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

 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 患者的安置原则应为: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 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

 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每周更换1-2次,枕芯、棉褥、床垫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衣物。

 病房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弯盘、治疗碗、药杯、体温计等用后应立即消毒处理。 加强各类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等的清洁与消毒管理。 餐具、便器应固定使用,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和终末消毒。 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

 传染性引流液、体液等标本需消毒后排入下水道。

 治疗室、配餐室、病室、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布,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 垃圾置塑料袋内,封闭运送。医用垃圾及生活垃圾应分开货运;感染性垃圾置黄色或有明显标识的塑料袋内,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

3、治疗室、处置室、换药室、注射室的医院感染管理

 治疗室、处置室、换药室、注射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  室内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标志清楚。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柜,过期重新灭菌;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

 医护人员进入室内,应衣帽整齐、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最好采用小包装。 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常用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

 治疗车上物品应排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进入病室的治疗车、换药车应配有快速手消毒剂。

 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就地(诊室或病室)严格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不得进入换药室;感染性敷料应放在黄色防渗漏的污物袋内,及时焚烧处理。 坚持每日清洁、消毒制度,地面湿式清扫。

4、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室)的医院感染管理

1)产房周围环境必须清洁、无污染源,应与母婴室和新生儿室相邻近,相对独立,便于管理。

 布局合理,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区域之间标志明确,无菌区内设置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无菌物品存放间;清洁区内设置洗手间、待产室、隔离待产室、器械室、办公室;污染区内设置更衣室、产妇接收区、污物间、卫生间、车辆转换处。

 墙壁、天花板、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便于清洗和消毒。

应根据标准预防的原则实施消毒隔离。现阶段对患有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还应隔离待产、分娩,按隔离技术规程护理和助产,所有物品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用后的一次性用品及胎盘必须放入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无害化处理;房间应严格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2)母婴室内每张产妇床位的使用面积不应少于5.5-6.5m2,每名婴儿应有一张床位,占地面积不应少于0.5-1 m2。

 母婴一方有感染性疾病时,患病母婴均应及时与其他正常母婴隔离。产妇在传染病急性期,应暂停哺乳。

 产妇哺乳前应洗手,清洁乳头。哺乳用具一婴一用一消毒,隔离婴儿用具单独使用,双消毒。

 婴儿用眼药水、扑粉、油膏、沐浴液、浴巾、治疗用品等,应一婴一用,避免交叉使用。遇有医院感染流行时,应严格执行分组护理的隔离技术。 患有皮肤化脓及其它传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应暂时停止与婴儿接触。 严格探视制度,探视者应着清洁服装,洗手后方可接触婴儿。在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间,禁止探视。

 母婴出院后,其床单元、保温箱等,应彻底清洁、消毒。

3)新生儿病房(室)应相对独立,布局合理,分新生儿病室、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隔离室、配奶室、沐浴室、治疗室等,严格管理。 病房(室)入口处应设置洗手设施和更衣室,工作人员入室前应严格洗手、消毒、更衣。

 每张床位占地面积不少于3m2,床间距不少于9cm,NICU每张床占地面积不少于一般新生儿床位的2倍。

5手术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

 布局合理,符合功能流程和洁污分开的要求: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区域间标志明确。

 天花板、墙壁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便于清洗和消毒。

 手术室内应设无菌手术间、一般手术间、隔离手术间;隔离手术间应靠近手术室入口处。每一手术间限制一张手术台。

 手术器具及物品必须一用一灭菌,能压力蒸汽灭菌的应避免使用化学灭菌剂浸泡灭菌。备用刀片、剪刀等器具可采用小包装压力蒸汽灭菌。

加强消毒灭菌质量的监测。

麻醉用器具应定期清洁、消毒,接触病人的用品应一用一消毒;严格遵守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规定。

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消毒灭菌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卫生、消毒制度,必须湿式清洁,每周固定卫生日。严格限制手术室内人员数量。

隔离病人手术通知单上应注明感染情况,严格隔离管理。术后器械及物品双消毒,标本按隔离要求处理,手术间严格终末消毒。

 接送病人的平车定期消毒,车轮应每次清洁,车上物品保持清洁。接送隔离病人的平车应专车专用,用后严格消毒。

 手术废物品须置黄色或有明显标识的塑料袋内,封闭运送,无害化处理。

6、消毒供应中心的医院感染管理

消毒供应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  严格执行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验收标准》。 周围环境无污染源。

 内部布局合理,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三区划分清楚,区域间应有实际屏障;路线及人流、物流由污到洁,强制通过,不得逆行。天花板、墙壁、地面等应光滑、耐清洗,避免异物脱落。

 有物品回收、消毒、洗涤、敷料制作、组装、灭菌、存储、发送全过程所需要的设备和条件。

 压力蒸汽灭菌操作程序按《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灭菌合格物品应有明显的灭菌标志和日期,专室专柜存放,在有效期内使用。下收下送车辆,洁污分开,每日清洗消毒,分区存放。

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拆除外包装后,方可移入无菌物品存放间。 有明确的质量管理和监测措施:对购进的原材料、消毒洗涤剂、试剂、设备、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等进行质量监督,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消毒供应室;对消毒的浓度、常水和清洗用水的质量进行监测:对自身工作环境的洁净程度和初洗、精洗、组装、灭菌等环节的工作质量有监控措施;对灭菌后成品的包装、外观及内在质量有检测措施。四、手卫生  洗手指征:

 直接接触患者前后。 无菌操作前后。

 处理清洁或者无菌物品之前。 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 接触不同患者之间或者从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处理污染物品后。

 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粘膜皮肤或伤口敷料后。 洗手要点

(1)正确应用六步洗手法,清洗双手。

①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②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两手交替进行。

③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

④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两手交替进行; 

⑤弯曲各指关节,在另一掌心旋转揉搓,两手交替; 

⑥指尖在掌心中转动揉搓,两手交替。(2)也可以将洗手分为七步,即增加清洗手腕。   

(3)洗手前取下手表,卷袖过肘。(4)打开水龙头,湿润双手。(5)取无菌肥皂液或洁净肥皂。

(6)双手揉搓使肥皂起沫,注意指尖、指缝、指关节等处,范围为双手、手腕及腕上10cm。搓洗时间不少于10秒。(7)流动水冲洗干净。(8)擦干或烘干双手。

注意事项

    认真清洗指甲、指尖、指缝和指关节等易污染的部位。手部不佩带戒指等饰物。

应当使用一次性纸巾或者干净的小毛巾擦干双手,毛巾应当一用一消毒。手未受到患者血液、体液等物质明显污染时,可以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外科手消毒

         

(一)目的:

1、清除指甲、手、前臂的污物和暂居菌。

2、将常居菌减少到最低程度。

3、抑制微生物的快速再生。外科手消毒指征:

进行外科手术或者其他按外科手术洗手要求的操作之前。操作要点:

(1)修剪指甲、锉平甲缘,清除指甲下的污垢。(2)流动水冲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3)取适量皂液或其他清洗剂按六步洗手法清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用无菌巾擦干。

(4)取适量手消毒剂按六步洗手法揉搓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至消毒剂干燥。

注意事项:

1、冲洗双手时,避免水溅湿衣裤。

2、保持手指朝上,将双手悬空举在胸前,使水由指尖流向肘部,避免倒流。

3、使用后的海棉、刷子等,应当放到指定的容器中,一用一消毒。

4、手部皮肤无破损。

11.针对导管室院内感染的管理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护理管理;感染;导管室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590-02

目前,介入治疗在逐渐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也是对许多的疾病的一类非常有效的治疗手段。特别是在有的疾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的方法上特别有效,这种手段和方法以越发的重要。因为介入治疗这种创伤手段存在着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导致部分技术操作繁琐且耗时很长。因此,对这一类的医疗工作,一定要做好术前手术之后的各类感染的有关工作,防止会术后继续恶化,因此导管师与其他人员都有非常重大的责任。

1导管室的感染管理的问题

心内科的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等多个科室的介入治疗的接诊,应经成为三级综合性医院导管室必不可少的工作,工作任务庞大,我院每月平均约有300台次左右介入手术患者被接待。正因为导管室主要建立机房是DSA,这一类的建筑有关布局和净化空气的程度都没有正规的手术室一样严格。

2导管室的无菌管理

导管室护理管理中的无菌管理是最主要的,也是预防感染的关键所在,每个参与介入手术的工作人员都离不能避免。综合性医院的导管室常常需要各个科室的医护人员相互配合从而进行介入治疗,因为其人员素质高低不等直接影响导管空气的净化程度。因此,严格的建立无菌管理制度是管理的必备条件。

2.1洁净的管理

空气净化无疑是手术室最理想的空气消毒方法。紫外线循环风主要把循环输出的紫外线进行动态消毒,对物体表面起到了消毒作用,做到了无消毒死角,无时间限制,零腐蚀性,尤其适用于术中消毒,这也是本院采取紫外消毒的原因之一。

2.1.1手术人员管理制度

在手术时,制度要严谨,禁止外来人员在操作间参观,想观看手术情况的可通过视频直播专用房间观看手术。离开导管室必须做到对鞋、衣的更换。

2.2介入手术器材的灭菌

介入手术器材为高度危险物品,在术中为了避免直接进入患者体内,能采用高压蒸汽灭菌的手术器械都采用高压蒸汽灭菌,针对那些低压器械则采用低温灭菌器灭菌,亦或者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必须保证一次性物品三证齐全,严格查对无菌与非无菌物品的分开放置,无菌物品的存放和管理都有专门措施,采购、验收、贮存都严格管理,对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均不可使用。

2.3手术人员管理

2.3.1手卫生管理

对手卫生的重视不仅能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又能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想做到手卫生的达标就要洗手消毒,从而减少手术感染。为了让医务人员重视手卫生,院内把定期监测工作人员手指带菌情况,定期培训及考核全员手卫生知识这些检测结果与个人综合挂钩,实施奖惩制度,从根本上促进医务人员认真执行洗手制度。

2.3.2无菌观念

做到了无菌技术,导管室感染状况才能得以控制,应在术前把核对各种无菌物品的灭菌日期及有效期作为重要檢查任务,查看包裹的完整度和干燥度,不让其受到一点污染的可能,如若发现被污染了,要做大及时更换不可盲目使用;传送无菌物品,使用无菌持物钳应严格按照标准方法操作,严格按照规定洗手、带手套、穿手术衣;按照正规外科手术要求做到严格的皮肤消毒,术中各项无菌技术操作项必须互相督促并完成,端正自己的态度,时刻检勉自己,并监督他人。

2.4终末处理的管理

介入手术中的污染物需要被净化处理,主要方法便是要先清洗,把血渍等污染物洗掉并把污染物放在含氯消毒液稀释在消毒液里浸泡,水和消毒液的比例是1:1000。

3人员的培训和管理

介入诊疗对医疗、护理质量的要求是很高的,对整个介入手术来说,加强人员培训的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1导管室护士的培训

拥有护士执业执照,可体现其专业性,并且有相对的学历要求,需要大专学历以上文凭才有资格做导管室护士,入职的护士还需要经手术室轮转培训,并定期举行院内考核才能加入导管室护士行列。

3.2综合素质

导管护士必须熟悉业务,这样才能有良好的应变能力,这也是对他们的严格要求。一个有责任心,再加上技术,反应,操作,观察等都能做到游刃有余,灵敏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做到并能及时、尽早的发现患者的每一处反应以及病情变化,能既快又好地配合医师处理突发情况,这样才是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需要时时刻刻为能熟练的操作各项专业护理并能准确完成当做自我标准。在患者发生并发症时要保持冷静果敢的心理素质,能争分夺秒的进行抢救,以至于达到实执行无菌操作。

4讨论

各国医学界的普遍重视医院感染,涉及到院工作的各个部门,导管室针对于医院感染管理,很重要也很薄弱,抢救和治疗患者离不开介入手术和外科手术,其特点有利有弊,一不小心就能造成术后感染,为患者增加了痛楚和经济负担。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医院各部门对感染的管理必须加强改革,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介入技术的广泛普及和临床应用,更加严格要求了介入手术室的无菌措施,加强管理介入手术的感染风险。

参考文献

[1]贠秀俐,宋有慧,贺宝丽,薛丽丽,赵艳.浅谈导管室的管理与进展[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8(01) .

[2]李玲霞.心脏导管室药品规范化管理体会[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3(04) .

12.院内感染水痘预防控制及经验教训 篇十二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疾病,传染性强,多见于儿童,发病年龄以2~10岁为主,但近年来水痘发病年龄有增高趋势[1]。我院是综合医院没有设传染病专科,当发生水痘传染病时我们及时展开流行病学调查,采取有力的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水痘在院内的传播。现将情况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7年6月15~18日,心外科发现3例水痘(男性2例、女性l例),年龄最大11岁,最小的7岁,罹患率8.6%(3/35)。为了防止水痘在院内暴发流行,危及其他病人和医务人员,我们发现第1例水痘后,及时展开了流行病学调查。

1.1 一般资料

首例:陈某,男,11岁,于2007年5月18日入院,在6月12日晚家人发现躯干有3个小红疱,认为被蚊子叮咬,没有告之医生。6月13日上午手术后,躯干陆续出现多个散在小红疱,低热。患儿在6月12日之前曾和家长多次外出。主管医生6月15日请皮肤科会诊,诊断水痘。第2例:吴某,男,7岁(待手术),于2007年6月18上午11时30分左右开始发热,躯干陆续出现皮疹。主管医生请会诊,诊断水痘。第3例:戴某,女,9岁(6月15日已手术),于6月18日下午13时20分左右躯干陆续出现皮疹无发热。主管医生请会诊,诊断水痘。

1.2 流行特征

水痘潜伏期为12~21d,时间较长。此次水痘潜伏期较短(3~5d);水痘罹患率8.60%(3/35),流行持续时间短(历时4d),3例患者均为无水痘疫苗接种史的儿童,年龄分别为7、9、11岁,男2例、女1例。分别住在不同的相临病房。3例水痘患儿分别在不同的病室,其中有7名住院患儿与水痘患儿直接接触。1.3临床表现3例水痘患者,有2例发热(体温37.5~38.5℃),皮疹呈向心性、对称性分布,躯干较多,四肢较少,丘疹、疱疹、结痂并存,疱疹及脱痂位置可见中央脐凹,周围绕有红晕,伴轻微瘙痒,无畏冷、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等。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10.0×109/L,中性0.76。其余患者白细胞计数在(4.5~6.7)×109/L,中性0.45~0.75,淋巴细胞大多在0.45~0.50。

2 讨论

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呼吸道传染病,以皮肤上出现水疱疹为特征,多见于儿童,成人也可发生且症状较儿童为重。从发病前1天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均具有传染性,所以很容易造成暴发流行。机体免疫力弱,治疗处理不当,容易出现并发症,如皮肤继发细菌感染、肺炎、水痘脑炎、水痘肝炎等。

本次调查显示水痘发生潜伏期为3~5d,时间较短,有局部流行,传染性较强。

3 水痘局部流行的原因

从临床表现看,这3例水痘患者在出现痘疹前临床症状较轻。即2例水痘患者仅在出疹前日和当日有发热(T 38℃),1例无发热不伴其他症状,这3例均先有少许红疹,随后才相继出现的痘疹,水痘症状不太典型。由于水痘多发生在冬春季,夏季出现较少,患者临床症状轻,所以早期容易被忽视。此次水痘第1例患儿陈某在6月12日发病之前曾和家长多次外出,有可能在院外感染,所以应大力加强病房管理制度。

从流行特征看,3例患儿均无水痘疫苗接种史,分别住在不同的相临病房,但随后2例水痘患儿与最初发生水痘患儿均有密切接触史。由于我院心外科开展“扶贫救心活动”患者大多来自于边远农村,预防接种史不详,易感人群广泛存在。心外科患者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居多,年龄小,营养状态较差,机体抵抗力低,自控能力差,等待手术的患儿在住院期间经常互串病房,儿童又是水痘的易感人群。是造成流行的最主要原因。

4 有效的疫情控制

为避免水痘继续蔓延影响我院“扶贫救心活动”的深入开展,影响医院的社会形象,必须采取措施遏制水痘的流行。由于我院不具备传染病隔离硬件设施,通常是将传染病人转到专科医院归口管理。然而,当时心外科3例水痘患儿1例刚手术3d,1例手术4d,且病情尚不稳定;1例待手术患儿家属和科主任都不同意转院。因此,传染源滞留在科室成为最大管控难点。

根据以上实际情况,我科按照已拟定的控制呼吸道空气和接触传播的预案,每天下科室认真组织实施。主要工作:(1)进行消毒隔离技术指导,医学防护监督检查。(2)对陪护人员做卫生宣传教育,禁止互串病房。(3)分别参加医生和护士早交班,讲解水痘的防控要点。(4)为使领导和相关部门掌握疫情动态,我科对水痘疫情和流调情况做阶段性报告,绘制流调分析图,并向医务部做每日疫情报告。

提出切断传播途径的具体要求:一是设隔离室,集中3例水痘患者;设2个检疫隔离室,集中7名与水痘患者的接触者,每日仔细观察是否出现皮疹,测体温4次/d。二是关闭隔离室的空调,并将空调开关封闭。三是严格隔离室的消毒管理,重点做好手、医疗器具和被服消毒,接触病人必须戴口罩和手套。四是所有隔离病房的废弃物均装入黄色袋,外再包装1黄色袋(双层包装)扎紧,被服不得再次打开清点。五是在没有解除隔离之前,隔离室内的患者不得进行外科手术。

心外科先后发现3例水痘患者,呈现局部流行态势。在院部领导的支持下,经过实施积极的防范控制,综合防控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水痘流行被遏制,避免了由此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自2007年6月19日以来未再出现新发病例,3例水痘患者均已痊愈,7例接触者检疫隔离15d无异常情况。2007年7月6日,我科正式解除心外科水痘病房和2个检疫病房的隔离。

5 经验和教训

本次成功地控制了水痘流行,实地锻炼了感染管理队伍,考验了我院的传染病管控能力,有以下经验和教训值得总结和记取。

经验:(1)心外科医师能及时报告每一例水痘,使职能科室很快得到传染病信息,为迅速开展疾病控制工作赢得了时间。(2)心外科主任和护长十分重视水痘控制,积极配合并认真落实各项管控措施,有效阻止了疫情的传播。(3)医务部组织协调能力强。特别是对3例出疹患者的水痘诊断出现异议时,能及时组织儿科和皮肤科主任进行急会诊,确定了诊断,坚定了水痘隔离管控的决心。(4)感染控制科充分发挥了专业职能作用。技术指导和检查督促工作到位,流调和疫情日报及时。特别在水痘诊断有异议时能坚持传染病的控制原则,避免了中途取消隔离管控造成的损失。

教训:(1)检疫隔离病房不应再收新入院患者,否则被检疫者中再发生水痘必将扩大疾病的流行范围,造成严重损失。(2)应加强住院病人管理,要严格控制外出,避免院外传染病;要限制病人互串病房,控制交叉感染。(3)应关注出现皮疹的患者。特别要注意鉴别儿童皮疹,应严密观察皮疹特点和分布,尽早确定皮疹的临床意义。(4)首例患者有外出史。首例水痘患者陈某,自2007年5月18日入院后有和家长外出购物史,可能在院外环境中感染了水痘病毒。(5)有水痘的易感人群。3例患儿均来自于偏远的农村地区,无水痘疫苗接种史。同时营养状况欠佳,机体自身抵抗力较弱,是水痘的易感染人群。(6)有接触传播机会。水痘主要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播,传染性较强。3例患者的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常互串病房,彼此间接触机会较多,造成水痘传播感染。(7)未注意初期的皮疹。水痘夏季出现较少,又因临床症状较轻,故首发病例最初躯干的散在皮疹被忽视,直到次日出现大片痘疹和发热时,才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

参考文献

13.控制院内感染(消毒隔离)制度 篇十三

1、医护人员上班时要衣帽整洁,下班、就餐等应脱去工作服,诊疗、换药、处置工作前均应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浸泡,无菌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医疗器械(搪瓷管、治疗的镊子等)每周高压灭菌一次,消毒物品(切开包、敷料等)应有失效日期,在有效期内使用,病人被服,每周至少换洗消毒一次,污染的医疗器械及物品,均应先消毒后清洗,在消毒和灭菌。

3、发生可疑传染病人时,应按传染途径予以隔离,确认后的传染病人要严格消毒隔离制度。

4、医院的手术室、分娩室(产房)、传染病室、血库、注射室、药剂制剂室、化验室、供应室、隔离观察室以及可以成为传染源的处所均应有严格的消毒制度。

5、传染病方应备有单人房间,如确有困难,没有传染病房,可安排在病房的一角,单人病房,患者不能随意离开病房。

6、传染病员的排泄物和分泌物,须经过消毒处理后倒掉,病员所在的病室,应按时进行消毒,用过的器皿、被服、餐具等,必须经过严格消毒后再用。

7、消毒剂必须保持有效浓度,医护人员要了解掌握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因素。

8、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及管道等,应定期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

二、住院防止交叉感染

1、病房

(1)病员住院期间,如发现传染病,应按隔离消毒原则处理。

(2)病房经常保持整洁,住院病员应按期进行卫生处理,如洗头、洗脚、理发、剪指甲等。

(3)病员用过的用具,如便盆、便壶、脸盆、餐具等应进行消毒并固定使用。

(4)病室应定时通风换气,定期进行空气消毒,用湿拖把擦洗地面、床、床旁桌及椅子每日湿擦,抹布专用,用后消毒。

(5)被脓血、排泄物所污染的敷料和布类等应用可靠方法进行。浸泡消毒后洗涤,必要时再行煮沸消毒,小件敷料可焚烧处理。

(6)病员的衣服、被套、褥单、枕套等应定期更换,必要时随时更换,所换下的脏被服,放于指定处,不随地乱丢,不在室内清点。

(7)病人出院后将所用的物品彻底消毒一次,用消毒液擦洗床头小柜及更换行李等。

(8)有传染病可疑的衣物或污染的衣物、被褥及书刊等,应用日光暴晒或其它方法消毒。

(9)打扫厕所的清洁工具,与打扫其他场所的工具应严格分开。

2、传染病室(或隔离病室)除严格执行病房的有关规定外:(1)传染病房的实设立应尽量集中,不得与居民住宅或职工宿舍设在同一院内。

(2)遇有急性传染病,应暂为隔离,并尽快转送传染病院,当地无传染病院的应按急性传染病隔离措施处理。

(3)每一病房只能收治同一病种的传染病人,如确有困难,可安排在病房的一角,用屏风隔开,同时实行床边隔离。

(4)患者不能随意离开病房,得到医师许可者,可在指定范围内活动。

(5)传染病患者一般禁止探亲,特殊情况须经医生或护士决定。

(6)进入传染病房须穿隔离衣,遇不同病种须更换隔离衣。(7)胃肠道传染病的便盆、便壶固定专用,并严格消毒。(8)传染病房的地面和墙壁应注意消毒,病人出院或死亡后,病房和用具须作终末消毒(处理方法须视病种而异)。

14.登革热院内感染防控制度 篇十四

登革热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基本要求

(一)根据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切实落实各项措施,有效开展防蚊隔离及灭蚊工作。

(二)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及首诊医生负责制,防止传染源扩散及避免误诊、漏诊。

(三)出现登革热暴发疫情时,按要求设立登革热隔离病房。

(四)加强防蚊隔离和防护工作,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防蚊隔离和个人防护等措施落实到位。

二、隔离技术

(一)隔离原则

登革热患者及隐性感染者是登革热病毒的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前1天和发病后5天内为病毒血症期,传染性强,对疑似登革热患者应做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二)对登革热疑似或确诊患者应当及时采取防蚊隔离措施,个别的疑似或确诊患者进行单间隔离,挂蚊帐。患者的活动应当限制在隔离病房内进行。

(三)当启动登革热隔离病区时,疑似或确诊登革热患者应进行集中隔离。

1.隔离病区必须安装纱门、纱窗、驱蚊液、空调设备等防蚊设施及用品。2.隔离病区内每张病区必须挂蚊帐。

3.隔离病区的纱门、纱窗必须随时保持关闭,门口放置驱蚊剂。4.尽量减少进入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数量。

5.病人原则上不得请假,不得随意到隔离区以外的区域活动。6.限制探视人员数量及探视时间。

7.隔离病区应设有专用的卫生间、洗手池。

8.对隔离病区患者进行登革热防治知识的教育,配合病区工作。

(四)防蚊隔离的终止

登革热病例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5天,并且热退24小时以上可解除隔离。

三、防护技术

(一)防护原则

根据登革热的传播途径及白纹伊蚊及埃及伊蚊的生活特性采取科学的防蚊防护措施。

(二)防护技术适用对象

疑似或确诊登革热病人、隔离病房或隔离病区医务人员、探视家属。

(三)防护要求

1.正确使用蚊帐,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主要在白天进行叮咬及嗜血,在白天休息时及晚上均应挂蚊帐。

2.穿着长袖衣(长袖白大衣)、长裤、袜子。对探病家属做好宣教工作。3.在暴露皮肤、衣服表面喷洒或涂抹驱蚊剂,并根据驱蚊剂药效时间定期使用。

四、医院感染病例管理

(一)预防保健科及时向感染管理科发布收治及我院工作人员疑似或确诊感染登革热病例信息,感染管理科对病例进行监控,及时排查登革热院内感染疫情。

(二)医院工作人员感染登革热时,及时报告科主任、病区护长,并报告感染管理科,自觉隔离、及时治疗。

(三)当出现疑似院内感染暴发时,启动《XXX医院感染暴发处置预案》。

五、加强灭蚊工作,切断传播途径

(一)后勤总务管理部门负责建设防蚊隔离设施及提供防蚊、灭蚊物资。

(二)做好院区内灭蚊工作,尤其在每年登革热流行季节增加灭蚊频率。

(三)全院职工及后勤管理部门应加强环境治理,清除积水,清除杂草、杂物,细小的水体(如水罐、花瓶、坛、树洞等),排查卫生死角。及时清理生活废物及医疗废物,避免伊蚊孳生。

(四)积极开展防蚊灭蚊的宣传工作。

六、登革热相关知识的培训

医务部负责对全院职工开展登革热病原学、流行病学、病例诊治、报告、院内感染防控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全院职工对登革热的认识,掌握诊疗原则,增强防蚊、灭蚊的意识,提高隔离防护的执行力,防止发生交叉感染。

医院感染管理科

15.普通儿科院内感染56例病例分析 篇十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中, 男37例, 女, 19例。年龄:1~12个月33例;13个月~2岁16例;3~5岁5例;6~10岁2例。原发病支气管肺炎20例;急性毛细支气管炎15例;病毒性脑炎8例;小儿腹泻病7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例;先天性心脏病2例, 肾病综合征2例。

1.2 临床表现

所有病例患儿56例, 均在48h后出现体征和症状, 其中2例在3d内发病, 4~7d发病20例, 8~14d发病30例, 15~21d发病4例。56例中表现为下呼吸道感染的21例, 21例中均有发热, 体温37.5~38.5℃7例;38.6~39.5℃12例;>39.5℃2例。21例患儿均伴有咳嗽, 其中剧咳3例, 阵咳10例, 轻咳8例, 3例有喘憋, 肺部听诊, 呼吸音粗糙6例, 两肺有干湿音12例, 两肺有哮鸣音的3例, 两肺纹理增粗6例。胸片报告:两肺有小片状模糊阴影15例。56例中表现为腹泻病34例;其中2岁以下33例;3岁1例。大便每日3~5次6例;6~10次23例;>10次5例。大便检测结果为:稀糊状3例;水样便28例;有少许黏液便5例。34例腹泻患儿中有发热18例, 体温在37.5~38.5℃13例;38.6~39.5℃4例;>39.5℃1例。大便化验:黄稀便, 镜检:白细胞1~5/HP18例, WBC (+) 10例, 正常9例。大便培养, 均无大肠杆菌及志贺菌生长。1例病毒性脑炎患儿入院后第10天再次发热、咳嗽, 肺部听诊有啰音, 痰培养报告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例重症肺炎患儿入院后7d, 出现腹泻, 大便查轮状病毒抗原 (+) 。56例患儿中1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住院5d时同病室住进发热查因患儿2d后确诊为麻疹, 该患儿9d出院, 3d后又发热咳嗽而后出现皮疹来门诊诊断为麻疹。

2 治疗与转归

本组患儿中, 对肺炎患儿针对血培养、痰培养出来的病原菌, 选择敏感的抗生素, 抗感染治疗;腹泻病患儿给予补液及口服止泻药物等, 所有病例患儿中除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由于伴随肺炎、心力衰竭、腹泻因病情危重, 患者选择出院外, 其余患儿均痊愈出院。

3 讨论

3.1 院内感染

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病的感染[1]。本组56例患者在入院3d以后出现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56例院内感染人中呼吸道感染21例, 占总感染人数的37.5%;小儿腹泻34例占总人数的56.7%。麻疹1例占总人数的1.78%。本组患儿2岁以下占总人数的87.5%。34例腹泻患儿中2岁以下占97.05%。由此组患者看出, 年龄与院内发生感染机会成反比, 即年龄越小, 感染机会越多。最常见的儿科获得型感染是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

3.2 院内感染的原因

3.2.1 抗生素药物过多应用, 可引起人体正常菌群失调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虽然一些对药物敏感的细菌灭杀后, 另一些不敏感的病菌会迅速繁殖治病, 另外, 多重耐药菌及新的病原体, 也是院内感染的一个重要原因。

3.2.2 侵入性诊疗技术的广泛应用, 医疗器械消毒不严格, 如气管插管、呼吸机的应用、介入治疗以及气雾剂吸入用具、吸引管、吸氧管等被污染, 也可引起院内感染。

3.2.3 医务人员对隔离工作不够重视;不能完全分开感染和非感染疾病;不能及时撤离可以传染源;医务人员及家属不能及时清洁手等。

3.2.4 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 各器管功能发育不完善, 也是引起院内感染的一个原因。

3.3 院内感染的防治

3.3.1 合理应用抗生素, 做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 保护微生物的正常生态平衡。

3.3.2 医务人员要高度重视院内感染的防控工作, 严格掌握无菌操作流程, 保持双手清洁, 及时隔离感染性患儿, 将感染性病症与非感染性疾病分开。

3.3.3 医疗器械消毒必须规范化, 气雾治疗的面罩、吸引管、吸氧管等做到一人一副, 尽可能用一次性用品。病房内定期通风、清洁、消毒等, 最大限度地减少医院感染, 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性。

摘要:目的 了解我院普儿2009.3~2010.12月住院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的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 对我院普儿中住院患儿发生院内感染的病例进行临床分析, 探讨发生院内感染发生的原因及其控制的方法措施。结果 所有病例患儿中除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由于伴随肺炎、心力衰竭、腹泻因病情危重, 患者选择出院外, 其余患儿均痊愈出院。结论 最常见的儿科院内感染是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 年龄与院内发生感染呈反比。

关键词:普通儿科,院内感染

参考文献

16.院内感染工作总结 篇十六

【关键词】呼吸内科;院内感染;消毒;灭菌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561-01

院内感染就是医院感染。医院是病人密集的场所,医院环境最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从而为疾病的传播提供外部条件,促进医院感染的发生。医院感染无论对社会及个人均带来严重危害。近几年来医院感染问题呈现出上升趋势出现多种耐药菌株,因此加强医院感染控制刻不容缓。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发生医院内感染的危险性比普通病房高5-10倍[1],而呼吸重症监护室(re-spiratory intensive care unit,RICU)因其呼吸道疾病可通过飞沫传染等特性,更易发生医院内感染。大量资料证明,只要护理管理严格、预防措施落实,医院感染发生就少。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确保每次消毒、灭菌、隔离达到预定的要求,以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有鉴于目前临床上日益严重的院内感染,临床消毒工作更加严峻,要求更高。一些医院对碘伏、乙醇、镊子容器、镊子、棉签等检测非常严格,静脉输液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用具都是严格消毒的,能使用一次性物品的都是尽量使用一次性物品,尽可能的避免使用可重复使用的物品。但是在护理工作中使用最频繁,与病人接触机会最多的静脉输液注射治疗盘及弯盘的消毒灭菌工作确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治疗手段和技术操作。目前使用的护理盘,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护理盘由托盘,盘体,弯盘组成。其特征是在盘体内设置有两个隔板,隔板将盘体分为三个独立的空间。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护理人员可以将注射用品、输液用品和消毒用品分别放置在相应的空间内,护理人员需要护理工具时,可以在相应的空间内取出所需要的工具。

护理人员每天来回拿在手上的静脉输液护理盘并没有硬性规定的消毒,只要求每班使用后清洁,保持物品整齐,盘内无污渍。但笔者认为,护理盘并不是一直处于清洁区域的。比如,托盘为患者治疗后,并不是洗完手再托盘回来,而是托盘回来再洗手的,这中间护士的手是接触患者的,再接触静脉输液护理盘,其实护理盘已被污染,更何况接触患者的污物也是放盘内弯盘内的,但并不能保证一点都未接触到盘内其他地方。

目前我科静脉输液护理盘的处置方法是:回处置室,倾倒污物,弯盘浸泡消毒,护理盘流水冲洗后消毒毛巾擦干。回治疗室,放回橱柜。每周2次,统一时间做周期消毒。周期消毒也是简单的消毒,统一放到泡腾片消毒液中浸泡消毒30分钟。

从静脉输液护理盘的整个消毒方法,时间及使用的时间对比来看,目前的清洁消毒方法是不足的,并不能保证護理盘在接触患者后能及时恢复至清洁状态。以目前严峻的院内感染情况下,我们强调的是手的消毒,但是,护理盘也接触患者,尤其是接触危重、有严重感染征象的患者,即使及时洗手了,但护理盘并不是接触一个病人就换一个或及时消毒再用的,在这个过程中,其实是已经污染的手首先接触护理盘,然后洗手,护理盘放回原处,并无消毒过程。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消毒方法①高压蒸气法:应用最普遍,效果亦很可靠。高压蒸气灭菌法用于能耐高温的物品,如金属器械、玻璃、搪瓷、敷料、橡胶制品等;②煮沸法:适用于金属器械、玻璃制品及橡胶类等物品;③火烧法:适用于金属器械;④药液浸泡法:适用于锐利器械、内镜和腹腔镜等不适于热力灭菌的器械;⑤甲醛蒸气熏蒸法:适用于金属器械、玻璃、搪瓷及各种导管。比较方便使用的是高压灭菌法和泡腾片浸泡消毒法。如压脉带、体温表可以泡腾片浸泡消毒,空气进行紫外线消毒等。

结论:目前临床护理工作中有效的消毒方法不少,但是,以高压灭菌方法为例,耗费较高,耗时也长,供应室一般每天只消毒2次;浸泡消毒方法较耗时,要达到效果,必须在30分钟以上,对浓度也有要求。故,在静脉输液护理盘的清洁消毒中,我们还需探寻一种更节能、方便、快捷、有效的消毒方法。

参考文献:

[1] 周泽云. 呼吸重症监护室预防院内感染的护理措施[J]. 重庆医学, 2010(9):1168-1169.

[2] 焦仁福, 臧蒇. 加强门诊管理 预防院内感染[J]. 中国疗养医学, 2013(2):181-182.

[3] 邱文英. 急诊科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及管理对策[J]. 医学信息, 2013(2):55-56.

[4] 梅松涛, 甘辞海. 重症监护室院内感染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 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3(1):93-94.

[5] 张丽英, 包金柱, 唐亚娟. 浅谈基层医院控制医院院内感染措施[J]. 首都医药, 2013(2):15-16.

[6] 赵丛林. 医院内感染浅析[J]. 中国美容医学, 2012(09x):504.

作者简介:

17.手术室院内感染管理检查表 篇十七

被检单位:检查日期:

一、建筑布局及设施

1、布局合理:应设消毒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生活办公区、手术区,是()否();流程合理:应有工作人员出入通道、患者出入通道、物流洁污分开,是()否();分区明确,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区域标识清楚,有实际屏障,是()否()。

2、手术室应设无菌手术间、一般手术间、隔离手术间,是()否();隔离手术间靠近入口,每一手术间限置一张手术台,是()否()。

3、除手术人员外,严格限制进入手术间的人数,手术间的门除物品及人员通过时均应关闭,是()否()。

4、洗手池及水龙头的数量就根据手术间的数量设置,水龙头数量应不少于手术间的数量,是()否();水龙头开关应为非手触式,是()否()。

5、净化手术间内空气净化可采用垂直层流、静电吸附等空气装置,并达到《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中的标准在,是()否()。

6、用合格的空气过滤器(国家批准)空气经过滤、再循环和保鲜,每小时至少换气15次,其中有3次必须是新鲜空气,是()否()。

二、消毒隔离

1、所有人员不佩带任何首饰,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是()否()。

2、洗手刷一用一灭菌,是()否()。

3、注射、采血实行一人一针一管一带,无菌物品一人一用,是()否()。

4、接送手术病人平车应用交换车,并保持清洁,平车上的铺单一人一换,是()否(),隔离病人平车专用,用后消毒,是()否()。

5、麻醉导管及面罩等器具一人一用一消毒,干燥封闭保存,是()否()。

6、使用中的氧气湿化瓶、呼吸机管道等每日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湿化液用灭菌水,是()否()。

7、手术室的工作区域,应当每24小时清洁消毒一次,是()否();连台手术之间、当天手术全部完毕后,应当对手术间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是()否()。

8、手术器具及物品一用一灭菌,是()否();无菌物品包注明名称,是()否();打包人签字,是()否();打包日期,是()否();无菌日期或失效日期,是()否()。

三、医疗废物管理

1、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是()否()。

2、医疗废物存放用专用容器和包装物,是()否()。

3、医疗废物交接登记记录及时完整,是()否()。

四、使用中的消毒剂应取得卫生部卫生许可批件,有效期内使用,是()否()。

五、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1、定期对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进行细菌培养,是()否()。

2、化学消毒剂定期进行浓度监测,是()否()。

3、无菌物品灭菌效果监测:是()否()。

上一篇:新学期工作思路规划下一篇:课堂有效问题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