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习中常见问题

2024-09-24

初中数学学习中常见问题(精选17篇)

1.初中数学学习中常见问题 篇一

一、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缺乏实质性合作。2.学生素质的差异,造成学生参与度不均衡,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3.教师提出问题不当,难易无度,影响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恰当地提出合作学习的问题,而是根据自己主观想象,随意提出问题。这样造成的后果有两种,一是问题太简单,没有讨论价值;二是讨论的问题太难,学生思维能力和知识能力达不到,这样既耽误了学生的时间,又降低了学生合作讨论的兴趣。

二、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

1.教师要认真学习,更新教学理念。以上问题的出现,我们不难看出,是因为教师新、旧理念矛盾而造成的。所以作为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使自己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丰富和发展。

2.建立合理的合作学习小组。

合理的学习小组成员之间能够取长补短,互相帮助,达到共同探究问题的目的。因此一般按照组内有差异、组间相类似的原则分组,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守纪能力等合理搭配,组成小组。比如可把成绩优异、有爱心的学生与那些成绩不稳定、性格内向的学生分到一组,这样后者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

3.小组合作讨论的结果要及时检查反馈,体现民主性和广泛性。

教师要根据合作讨论的重点,关注每一个学生,了解讨论结果,特别是要善于从中发现那些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总结评价。总之,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理念,是一种新的教学策略,我们应当不断进行学习、探索和研究,使它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

2.初中数学学习中常见问题 篇二

一、化归思想方法

化归不只是一种十分常用的解题思想、一种很基本的思维方式, 还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数学思想方法. 其实化归思想方法, 就是在研究、解决数学问题时, 使用某种方法把问题进行转化, 从而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常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把难解的问题转化成容易求解的问题, 把未解决的问题转化成已经解决的问题. 化归会用在数学解题的每一个方面, 其实质就是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和各事物之间的关系, 相互制约地看问题, 进而可以有效地转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转化的方法主要有:配方法、整体代入法、待定系数法等. 例如我们在对分式方程进行求解时, 就可以首先使用化归思想, 把分式变为整式, 然后再进行求解, 就会容易很多.

二、函数与方程的数学思想方法

函数与方程是初中教学的难点, 更是教学的重点. 还没有学习函数和方程之前, 必须给初中生一个比较形象的概念, 然后以此为立足点, 让学生领悟这个概念. 方程其实就是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的对等关系, 通过固定的等量变换, 利用已经知道的数值去对未知数进行求解的过程. 其实方程的解题思想经常应用在初中数学中, 特别是应用题中使用的十分多, 应用题目的解答都是使用方程的解题思想来进行问题解答的. 就像初中的数学试题, 一般都会有一个未知数, 其他条件中的已知数值都可以和这个未知数组成一组等式, 从而有效地建立起方程. 其基本步骤是:先找到未知数, 并设为x, 然后找到和x有关系的已知数值, 建立起方程, 最后再使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求出未知答案. 方程和函数数学思想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通过把未知数设置成已知数, 然后利用题目中提示的等式关系建立方程, 最后得出未知的数值, 达到求解的目的.

三、分类和整合的思想

其实分类分析数学就是找出对象所存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然后根据其中的某一个属性, 把数学对象划分为不同种类的一种数学思想. 分类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 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数学思想, 在解题的过程中, 分类可以有效地避免思维过于片面, 确保没有遗忘细节. 整合就是在考虑问题的过程中, 有效地把注意力都集中在问题的大体构架上, 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 从全面的角度了解问题的实质, 把相互关联的中间量作为主体来处理的一种数学思想. 解题的过程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这种问题, 当问题解到某一步时, 问题就包含多种不同的可能性, 我们不能按照传统的方法继续进行, 这就需要我们把条件的总区域进行划分, 然后分别在每个小区域内进行解答, 当全部解答完成之后, 再有效地将答案整合在一起. 比如我们在解答最简单的x2= 1时 , 我们必须考虑x≥0和x < 0两种情况, 最后得出x = ±1,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分类和整合的数学思想. 先分后合, 不只是使用分类和整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 更是解答问题的本质属性.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了解以下几点:什么样的问题需要分类、分类的原因、怎样分类、如何分类研究、最后如何整合.

四、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数学作为一种科学, 主要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 也就是研究数和形, 而且数和形在初中数学中是很重要的两项内容. 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是在分析研究某一个数学对象时, 不只分析其代数意义, 还会有效地揭示研究对象的几何意义. 用代数研究图形, 用图形直观地表达数和式中的联系, 有效地让数和形发挥自己的长处, 进行优势互补, 有效地让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 数和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有效地利用了代数和几何的优势, 几何图形可以更直观地了解代数方法的一般性、解题过程中很强的操作性和机械化, 可以更方便地对其进行掌握, 所以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是有效地学好初中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就是“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甚至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转化”. 数和形之间既存在联系又存在区别, 所以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数形结合直观又仔细, 所以附带产生了很多精巧的数学解法. 数形结合是根据数和形之间的对应关系, 利用数和形之间的相互转化, 有效地解决了数学问题. 数和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本质是把抽象的数学语言和具体的图形结合在一起, 有机地把抽象思维和具象思维结合在一起. 其实数和形结合的关键就在于代数和图形之间的相互转化, 不但可以把代数问题几何化, 同样也可以把几何问题代数化. 老师可以教导学生从不同的方面分析问题, 对问题的认识有效地加深, 可以更好地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使用数形结合数学思想, 可以让学生把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还可以有效地缩减解题的烦琐程度.

结语:

总而言之, 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进步十分重要, 注重对数学思想的教学, 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 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富有创造性.

摘要:数学知识以数学思想方法为载体, 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促使学生的素养有效提高.本文主要介绍了化归、函数与方程、分类和整合、数形结合等四种思想方法.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思想,常见方法

参考文献

[1]丁栋贤.初中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数学思想及其渗透策略[J].甘肃教育 (教学理论教研) , 2012 (3) .

[2]衡玉树.初中数学中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探究[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 2012 (36) .

[3]靳艳芳.浅谈几种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J].价值工程, 2011 (35) .

3.初中数学学习中常见问题 篇三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合作学习;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084-01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指小组内成员在完成教学任务时,发挥各自的长处,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取长补短,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增强学习效率。但在应用的时候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一、合作学习并不单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动,它还包括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有些教师在上新课程时,为了体现新课程精神,整节课下来,几乎全部是学生的活动,而没有教师的讲解、点拨,事实上,这是对新课程的曲解。新课程之所以新,不仅仅在于目标新,学习方式新,更主要的是只有教师教学方式新,才能引起学习方式新,才能达到新的教学目标。而要实现教学方式新,采用新的学习方式仅仅是学习的一种形式,关键还在于教给学生新的学习方法,这才是实质性的东西。当然,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这种挑战远远大于来自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挑战。但凡在课堂中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式而没有很好地钻研其对学生合作方法的指导的,大都是不成功的。合作学习中的学习方法,对学生来说,不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活动,把基本的、规范的学习方法教给他们而获得的。所以,合作学习中,教师也要参与到每个小组中,与小组内成员共同讨论,形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合作学习中分工不能过于明确。

在许多的公开课上,都会看到教师把学生的分工安排的很具体,某某同学做笔记,某某同学总结汇报,这与本该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是否完全一致呢?我并不否认分工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但对于过于明确的分工我不一为然。初一学生由于刚跨入初中,学习积极性较高,问题不大,初二,特别是初三学生,一些已成为老油条,对上课的积极性不高,在分工过于明确的情况下,会给他们制造“各干各”的借口,认为除教师安排之外的任务就事不关己了,也不想越雷池半步。从表面看上合作是井井有条,而且人人参与,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并不如此。试问,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思维培养是利大?还是弊大?答案不言而喻了。

三、合作学习不等于只要合作不要个性。

有效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学生只有在充分独立学习思考之后,才会产生交流、表达的欲望。在大多数学生产生这种欲望时,合作学习的出现就为学生的畅所欲言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思考这个前提,就犹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不但不能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功能,反而无形中削弱了个体数学思维的强度。有些教师往往倾向于小组数学意识的趋向统一,这样表面上看起来节奏分明,连贯流畅。实际上是流于新课程的形式而违背新课程本意的。换而言之,教师应在出示问题之后,留一定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裕的时间来思考。当他们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从而自觉形成正确的认识。这样做不仅给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个性思维的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教师应注意问题的设计方法。

如:如图,D、E分别在⊿ABC的边AB、AC上的点,DE∥BC。

(1)图中有哪些相等的角?

(2)找出图中的相似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3)写出三组成比例线段?

这样的设问实际上是教师给学生画好跑道。尽管小组形式讨论出结果,但学生少有自由思考的余地。我是作如下设计:

(1)由条件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2)这些问题又如何解决呢?

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后,学生不仅提出了上述的三个问题,而且还提到:“若D、E分别在⊿ABC的边AB、AC延长线上或反向延长线上,只要DE∥BC,都有上述结论的结果。

四、合作学习不能重小组学习而轻其他学习方式。

当前各个级别的公开课包括优质课评比、教学大比武等绝大多数都采用分组讨论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这是一种对合作学习的简单化与单一化的理解。除了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其他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有些老师过分追求时尚技法,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教学时髦的一种幌子,作为一张美丽的标签帖在课堂上,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成为制造主体学习热烈气氛的工具。

合作学习中重视哪一种方式,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来灵活运用,如果机械照搬只会弄巧成拙。比如,某教师在“线段大小比较”公开课上,已讲清了比较身高的方法,再让学生讨论“比较线段大小的方法”,我困惑,难道这也适宜合作学习吗?作为教学方式变革主导者的教师,在这一点上,不仅要有明确的意识,了解合作学习的形式与实质,而且还要不断探索与解决合作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尤其是要探索各种层次中合作学习的方法问题。

参考文献:

[1] 蒋超.浅谈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2:12

[2] 岳玲.谈中学生的合作学习[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1:08

摘要: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加强小组的合作学习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合作学习中,能让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提高,相互促进,从而达到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本文笔者主要就初中数学学习中应用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合作学习;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084-01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指小组内成员在完成教学任务时,发挥各自的长处,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取长补短,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增强学习效率。但在应用的时候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一、合作学习并不单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动,它还包括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有些教师在上新课程时,为了体现新课程精神,整节课下来,几乎全部是学生的活动,而没有教师的讲解、点拨,事实上,这是对新课程的曲解。新课程之所以新,不仅仅在于目标新,学习方式新,更主要的是只有教师教学方式新,才能引起学习方式新,才能达到新的教学目标。而要实现教学方式新,采用新的学习方式仅仅是学习的一种形式,关键还在于教给学生新的学习方法,这才是实质性的东西。当然,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这种挑战远远大于来自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挑战。但凡在课堂中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式而没有很好地钻研其对学生合作方法的指导的,大都是不成功的。合作学习中的学习方法,对学生来说,不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活动,把基本的、规范的学习方法教给他们而获得的。所以,合作学习中,教师也要参与到每个小组中,与小组内成员共同讨论,形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合作学习中分工不能过于明确。

在许多的公开课上,都会看到教师把学生的分工安排的很具体,某某同学做笔记,某某同学总结汇报,这与本该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是否完全一致呢?我并不否认分工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但对于过于明确的分工我不一为然。初一学生由于刚跨入初中,学习积极性较高,问题不大,初二,特别是初三学生,一些已成为老油条,对上课的积极性不高,在分工过于明确的情况下,会给他们制造“各干各”的借口,认为除教师安排之外的任务就事不关己了,也不想越雷池半步。从表面看上合作是井井有条,而且人人参与,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并不如此。试问,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思维培养是利大?还是弊大?答案不言而喻了。

三、合作学习不等于只要合作不要个性。

有效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学生只有在充分独立学习思考之后,才会产生交流、表达的欲望。在大多数学生产生这种欲望时,合作学习的出现就为学生的畅所欲言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思考这个前提,就犹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不但不能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功能,反而无形中削弱了个体数学思维的强度。有些教师往往倾向于小组数学意识的趋向统一,这样表面上看起来节奏分明,连贯流畅。实际上是流于新课程的形式而违背新课程本意的。换而言之,教师应在出示问题之后,留一定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裕的时间来思考。当他们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从而自觉形成正确的认识。这样做不仅给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个性思维的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教师应注意问题的设计方法。

如:如图,D、E分别在⊿ABC的边AB、AC上的点,DE∥BC。

(1)图中有哪些相等的角?

(2)找出图中的相似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3)写出三组成比例线段?

这样的设问实际上是教师给学生画好跑道。尽管小组形式讨论出结果,但学生少有自由思考的余地。我是作如下设计:

(1)由条件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2)这些问题又如何解决呢?

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后,学生不仅提出了上述的三个问题,而且还提到:“若D、E分别在⊿ABC的边AB、AC延长线上或反向延长线上,只要DE∥BC,都有上述结论的结果。

四、合作学习不能重小组学习而轻其他学习方式。

当前各个级别的公开课包括优质课评比、教学大比武等绝大多数都采用分组讨论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这是一种对合作学习的简单化与单一化的理解。除了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其他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有些老师过分追求时尚技法,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教学时髦的一种幌子,作为一张美丽的标签帖在课堂上,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成为制造主体学习热烈气氛的工具。

合作学习中重视哪一种方式,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来灵活运用,如果机械照搬只会弄巧成拙。比如,某教师在“线段大小比较”公开课上,已讲清了比较身高的方法,再让学生讨论“比较线段大小的方法”,我困惑,难道这也适宜合作学习吗?作为教学方式变革主导者的教师,在这一点上,不仅要有明确的意识,了解合作学习的形式与实质,而且还要不断探索与解决合作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尤其是要探索各种层次中合作学习的方法问题。

参考文献:

[1] 蒋超.浅谈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2:12

[2] 岳玲.谈中学生的合作学习[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1:08

摘要:新课程改革实施后,加强小组的合作学习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合作学习中,能让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提高,相互促进,从而达到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本文笔者主要就初中数学学习中应用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应用;合作学习;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084-01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指小组内成员在完成教学任务时,发挥各自的长处,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取长补短,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增强学习效率。但在应用的时候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一、合作学习并不单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学习互动,它还包括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有些教师在上新课程时,为了体现新课程精神,整节课下来,几乎全部是学生的活动,而没有教师的讲解、点拨,事实上,这是对新课程的曲解。新课程之所以新,不仅仅在于目标新,学习方式新,更主要的是只有教师教学方式新,才能引起学习方式新,才能达到新的教学目标。而要实现教学方式新,采用新的学习方式仅仅是学习的一种形式,关键还在于教给学生新的学习方法,这才是实质性的东西。当然,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这种挑战远远大于来自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挑战。但凡在课堂中采用了合作学习的方式而没有很好地钻研其对学生合作方法的指导的,大都是不成功的。合作学习中的学习方法,对学生来说,不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而是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活动,把基本的、规范的学习方法教给他们而获得的。所以,合作学习中,教师也要参与到每个小组中,与小组内成员共同讨论,形成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合作学习中分工不能过于明确。

在许多的公开课上,都会看到教师把学生的分工安排的很具体,某某同学做笔记,某某同学总结汇报,这与本该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是否完全一致呢?我并不否认分工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但对于过于明确的分工我不一为然。初一学生由于刚跨入初中,学习积极性较高,问题不大,初二,特别是初三学生,一些已成为老油条,对上课的积极性不高,在分工过于明确的情况下,会给他们制造“各干各”的借口,认为除教师安排之外的任务就事不关己了,也不想越雷池半步。从表面看上合作是井井有条,而且人人参与,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却并不如此。试问,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思维培养是利大?还是弊大?答案不言而喻了。

三、合作学习不等于只要合作不要个性。

有效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学生只有在充分独立学习思考之后,才会产生交流、表达的欲望。在大多数学生产生这种欲望时,合作学习的出现就为学生的畅所欲言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合作学习离开了独立思考这个前提,就犹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不但不能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功能,反而无形中削弱了个体数学思维的强度。有些教师往往倾向于小组数学意识的趋向统一,这样表面上看起来节奏分明,连贯流畅。实际上是流于新课程的形式而违背新课程本意的。换而言之,教师应在出示问题之后,留一定的时间,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充裕的时间来思考。当他们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之际,再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从而自觉形成正确的认识。这样做不仅给学习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个性思维的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教师应注意问题的设计方法。

如:如图,D、E分别在⊿ABC的边AB、AC上的点,DE∥BC。

(1)图中有哪些相等的角?

(2)找出图中的相似三角形,并说明理由?

(3)写出三组成比例线段?

这样的设问实际上是教师给学生画好跑道。尽管小组形式讨论出结果,但学生少有自由思考的余地。我是作如下设计:

(1)由条件你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2)这些问题又如何解决呢?

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后,学生不仅提出了上述的三个问题,而且还提到:“若D、E分别在⊿ABC的边AB、AC延长线上或反向延长线上,只要DE∥BC,都有上述结论的结果。

四、合作学习不能重小组学习而轻其他学习方式。

当前各个级别的公开课包括优质课评比、教学大比武等绝大多数都采用分组讨论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这是一种对合作学习的简单化与单一化的理解。除了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其他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有些老师过分追求时尚技法,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教学时髦的一种幌子,作为一张美丽的标签帖在课堂上,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成为制造主体学习热烈气氛的工具。

合作学习中重视哪一种方式,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来灵活运用,如果机械照搬只会弄巧成拙。比如,某教师在“线段大小比较”公开课上,已讲清了比较身高的方法,再让学生讨论“比较线段大小的方法”,我困惑,难道这也适宜合作学习吗?作为教学方式变革主导者的教师,在这一点上,不仅要有明确的意识,了解合作学习的形式与实质,而且还要不断探索与解决合作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尤其是要探索各种层次中合作学习的方法问题。

参考文献:

[1] 蒋超.浅谈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2:12

4.初中数学学习中常见问题 篇四

行动盲目,心神不定,缺乏恒心和毅力,急于求成,不能脚踏实地学习,这种心理情绪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浮躁”。浮躁心理是当前中学生较易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在某些学习阶段,甚至成为一些中学生的通病。浮躁心理如不及时纠正,则具有较大的危害性。本文拟就中学生浮躁心理的表现、特点和危害、成因及防治等方面作粗浅的探讨与分析。

一、浮躁的表现

浮躁心理的表现形式因人而异。经常性的表现为“想不到”“坐不住”“听不进”“忙不停”“写不完”“长不了”等。“想不到”:在自己支配的时间内,不知道该做什么,什么先做、什么后做,甚至手足无措,一会儿看看这本书,一会儿看看另一本;

“坐不住”:在课上找各种借口下位子,或是东张西望,交头接耳;

“听不进”:觉得课上老师讲的东西太“简单”,不值一听,或是在哈欠连天,或是在交头接耳,根本不管老师讲什么;

“忙不停”:兴头上来时,马上动手去做,乱忙一气,希望“快刀斩乱麻”,一下子把事做完,却常常忙中出乱,甚至殃及他人;

“写不完”:跟老同学笔友交往过密,整天沉迷在信件往来中,乐此不疲;

“长不了”:在老师批评和考试后,短时间内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付出一定的努力,但几天之后,依然故我,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二、浮躁的特点及危害

浮躁是一种病态心理表现,其特点有:

一是行为的冲动性:冲动性即在行为处事中经常表现出突然变化、奇怪异常、不冷静、不沉稳、意气用事的特点。如同学间发生口角,往往不考虑后果、不考虑责任就大打出手,这往往是一方或双方一时的本能冲动,是突发性的行为。

二是做事的情绪性:情绪性主要是指浮躁有一种不稳定的、随情绪而变化的、时冷时热的特点。有的学生对待集体活动,有时候态度很好,能积极参与,表现出很大和热情,可有时候却对待同一性质都无动于衷,表现出十分冷漠的态度。同一个学生对待同一性质的事物,表现出如此大的变化,就说明了他们浮躁心态的情绪性特点。又如:有的大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有时是充分肯定,认真听其讲课,有时又显出非常厌恶的样子,表现了情绪性特点。

三是性格的偏执性:偏执性是指浮躁具有一种极端化、认准一点不及其余的失衡的特点。如有的中学生认为学习数理化最重要,就整天泡到数理化题目中,其它科目不预习、不复习,敷衍了事。这显然是考虑问题不客观,是错误的,但浮躁者就是要固执一端。这是浮躁的偏执性的表现。

四是行动的盲目性:盲目性是指浮躁具有一种目标迷失、不知何去何从的心理状态。由于心中不安,情绪取代理智,使得行动具有盲目性。行动之前缺乏思考,只是盲目地乱做题,或者是随时模仿和跟从别人学习,而不去想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对于学习目标始终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位,使自己在学习中没有重点,精力不够集中,心神不宁、焦躁不安,这种病态心理使学习效率特别低。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浮躁心理的存在必然对同学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心气浮躁会影响人的生理健康,使人生理功能紊乱,出现睡眠障碍、神经紊乱;急功近利会导致心理紧张、烦恼、易怒,减低注意能力、思维能力;浮而不实使学习无法深入,仅局限于表面,直接影响学习成绩。

三、产生浮躁的原因

产生浮躁心理的因素非常复杂,但从辩证的观点出发无外乎其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1.外部因素

(1)社会环境: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利益和结构正进行着大调整,社会氛围充塞着“喧嚣”“浮躁”之气。中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员,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舆论、时尚、风气、文化氛围都会对中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抱负水平、态度发生作用,从而影响其学习心理。

(2)家庭教育:在改革带来的社会变化面前,不少家长的心理处于矛盾状态,既对改革的成果表示赞成和满意,又担心和忧虑在新体制带来的震动和冲击面前无法适应,因而患得患失,心神不安。也有的家长急于脱贫或改变生活的现状,表现出急功近利、急躁的心态(如对工作挑三拣四,频频跳槽,恨不得一眨眼成为“先富起来的那一部分人”,这种心理也影响到子女。

(3)学校教育:学生的浮躁心理是在学校环境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虽然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但仍有许多学校把眼光一味地放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对学生的评价也完全以成绩来衡量。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只重视面上的高分,却不注重塌实地学习。

2.内部因素

(1)神经类型: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具有强而不灵活、不平衡的神经类型的人,人体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较高,容易急躁,沉不住气,做事易冲动,注意力易分散。

(2)人格特征:有些学生意志品质薄弱,缺乏自我克制能力,学习怕苦怕累,做事急躁冒进,缺乏恒心。

(3)认知水平:部分同学把成绩作为衡量自己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急于取得优异成绩,而又不从塌实学习入手,希望通过一些“捷径”,快速“成功”。

四、如何有效克服浮躁的情绪

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动性等相交织的病态社会心理,它与艰苦学习、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公平竞争是相对立的。浮躁使人失去对自我的准确定位,使人随波逐流、盲目行动,对此必须及时予以纠正。借鉴有关研究成果,我们可从以下几法入手:

对于教师(外部因素):

1、引导学生立志。教育学生立长志,而不是常立志。这点对于防止浮躁心理的滋生和蔓延是十分有利的。在帮助学生立志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立志要切实可行。有的学生立志经常不考虑自身条件是否可行,而是凭心血来潮,过高地要求自己。这种立志者多数是要受挫的。教师应该告诫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来确立目标,才会有成功的希望,千万不要赶时髦。二是立志要专一。俗话说“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教师要告诉学生立志不在于多,而在于“恒”的道理。要防止学生“常立志而事未成”的不好结果的产生。

2、进行习惯教育。重视学生的行为习惯。浮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平素学习、生活中放松对自己的克制,而逐渐形成的。要矫正这种性格缺陷,就必须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逐步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以针锋相对地矫正。因此,一是要培养学生行为的计划性,要引导学生在做事之前,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做?做这个吗?希望什么结果?最好怎样做?”并要具体回答,写在纸上,使目的明确,言行、手段具体化。二是要求学生做事情要有始有终。不焦躁,不虚浮,踏踏实实做每一件事,一次做不成的事情就一点儿一点儿分开做,积少成多,积沙成塔,累积到最后即可达到目标。

3、利用榜样的力量。用榜样教育学生。身教重于言教。首先教师要调适自己的心理,不骄不躁,为孩了树立勤奋努力,脚踏实地工作的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其次,鼓励学生用榜样如革命前辈、科学家、发明家、劳动模范、文艺作品中的优秀人物以及周围的一些同学的生动、形象的优良品质来对照检查自己,督促自己改掉浮躁的毛病,教育培养其勤奋不息,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

4、从细节入手,润物无声。在课间时间,多在同学中间呆会,找他们喜欢的话题与他们聊聊。只要是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无论学习与生活,天南地北的与他们侃会,无形中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真正把我当作知心的朋友,从而也把自己摆在了一个学生内心的倾听者和心理辅导者的位置。用自己的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教育学生。课前三分钟左右,站立在教室门口,意思是给学生发出准备上课的信号,学生只要看到教师在门口等候,教室外的学生知道朝教室走,教室内的学生马上安静,做好上课的心理准备,这样学生上课后前几分钟的躁动就减少了,使课堂时间更能充分发挥效用。

5、心理暗示,自我提醒。在每堂课上课前可以让全班学生非常响亮地喊鞭策全班学生积极上进的口号,“浮躁——成功的天敌”“最有力的帮助是自己”等,以振作学生精神,保持良好的状态学习;在学生课桌一角贴上一条自己喜欢的名言,作为学习的座右铭,以激励学生勤奋努力学习;在学生做练习题时让学生非常工整地在每篇作业的上面写上“要一笔一画,用心要专”……,通过这些有意的暗示,可以对学生学习起到帮助作用。

6、充分利用激励机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评价促发展,足迹映人生”,中学生争强好胜心理强,根据学生情况给学生按学习成绩好中差协调着划分若干学习小组,小组人数六人左右为宜。并且在小组内开展“比学帮”的活动,优秀生带动中等生,优秀生和中等生帮助学困生,并且确定实力相当的小组作为竞争对手,竞争小组的每个同学都可以随时检查对手组的作业,每查出一处错误给本组加“优”一个,除对方“优”一个。当查不出对方错误时,给对方组加作业认真“优”两个,本组加认真负责“优”一个。每帮助学困生解决一个问题,给帮助人加助人“优”两个,学困生加乐学“优”一个。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能快乐主动的学习了。

7、磨练意志。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有针对性地“磨练”学生的浮躁心理。如指导学生练习书法,学习绘画,弹琴,解乱绳结,下棋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耐心和韧性。此外,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会调控自己的浮躁情绪。例如,做事时,学生可用语言进行自我暗示,“不要急,急躁会把事情办坏”,“不要这山看着那山高,这样会一

事无成”“坚持就是胜利”。只要学生坚持不断地进行心理上的练习,学生浮躁的毛病就会慢慢改掉。

对于学生(内部因素):

1、学习要循序渐进,量身定制一个学习计划,把复杂的学习过程具体化,要明确地知道当前的这个小时自己需要做什么、怎么做,把内容目标具体地融入到每一天、每一小时中。但学习目标应适合自己的学习水平和效率,任务不可过重或过轻,而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

2、专心致志学习,深入地思考,做到手脑并用,因为适时的动作参与,可以集中注意力,降低艰辛智力活动的单调感;

3、要随时看到自己的成绩、看到自己的收获,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以得到心理安慰而坚持奋战,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你所能提高的部分,争取得到高一些考分;

4、生活要有规律,劳益结合,松紧有度,充分利用课间休息时间进行必要的放松和适当的文体活动;睡眠要充足,晚上最晚到11点睡,不要开夜车,保证大脑灵活,记忆清晰;

5、加强营养,荤素搭配,膳食平衡,以补足精力和体力上的消耗,使自己不生病;

6、遇到心理问题,向家长、同学、老师倾诉,寻求支持和帮助。

5.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篇五

一、首先改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我国教育的观念、内容和方法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课堂环境仍存在着与素质教育不相符的现象。如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未得到很好的体现,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素质教育落不到实处。主动参与,学会思考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的基本素质。应努力提高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相互沟通的过程,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这种沟通就是指学科信息的接受、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师生之间的数学交流和信息的转换,离开了学生的参与,整个过程就难以畅通。

二、激发学生学习

学习兴趣是学生的内在,也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兴趣对人的活动具有非常重要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他们就会产生聚精会神的注意力,愉快紧张的情绪及坚强的意志等,从而提高活动的效果。从上课现状来看,常规的教学手段根深蒂固,课中活动内容枯燥单调,学生的练习兴趣无法调动,因而影响教学效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创设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优化师生、生生关系,激发学习兴创设竞争情境,引入竞争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组织学习小组,通过互帮互学,合作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满足学生需要,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语感,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成功体验的情境,实施激励评价,激发成就动机,诱发学习兴趣 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旧引新,以旧孕新,循序渐进,培养学习兴趣,营造活动育人的情境,注意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创设创造型教学情境,运用推想猜测法,激发学习兴趣,三、注意自主性,提高学习效率

6.初中数学学习中常见问题 篇六

单位:沭阳县沂涛初级中学

作者:刘中楼

初中数学教学中“初小”衔接问题的策略与研究

[摘要]: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一直是初中数学教师关注、谈论的热点话题。有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升上中学后,由于不适应初中教学,而导致成绩有所退步,久而久之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街接自如,是摆在我们初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关键词]:衔接

思维方法

数学活动课

有效学习

随着新一轮新课程改革的展开,基础教育被提到了一个人人关注的高度。教育部制定的各学科、各阶段的《课程标准》,为这一轮新课改的实施提供了规范。新课程改革不光是教材的改变,也是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思想的改变,笔者多年从事初中数学教学,深知教师的自身素质对教学产生的重要影响。

初一数学是中学数学的基础,要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初一抓起。然而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成绩明显下降。因此,作为初一数学教师应当把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

一、分析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难的原因

1、环境与心理的变化

对初中一年级新生来讲,环境可以说是全新的: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集体„„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另外,经过紧张的小学升中考试,有些学生产生“松口气”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也有些学生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耳闻初中数学很难学,初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确实有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统计初步、方程组、负数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怵头无趣的被动局面。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初中一年级新生的学习质量。

2、教材的变化

学生在小学数学中接触的都是较为直观、简单的基础知识,而升入初一后,要学的知识在抽象性、严密性上都有一个飞跃。学科:初中数学

单位:沭阳县沂涛初级中学

作者:刘中楼

3、课时的变化

在小学,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比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反复练习,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初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和新工时制实行,使课时减少,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全部都讲和巩固强化。这也使初中一年级新生开始不适应初中学习而影响成绩的提高。

4、学法的变化

在小学,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考试时,学生只要熟记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因此,学生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不注重独立思考和对规律的归纳总结。到初中,由于内容多且抽象,教师不可能把知识应用形式和各种题型讲全讲细,只能选择讲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题目,以落实“三基”培养能力。因此,初中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要勤于思考,善于归纳总结规律,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然而,刚入学的初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小学的学习方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几点措施

1、领会新课程标准,实现教材间的无缝衔接,是教师教好数学的前提条件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数学的探究性学习、数学的发展性学习,因此初中教师面临艰巨的教学任务,要求每一位中学数学教师都要认真研究《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尤其是与小学数学衔接紧密的知识、能力要求,做好课程标准的衔接。

中学的数学教学要以提高中学生的数学素质为灵魂。要使学生有清晰的数学观念,有全面的、牢固的,结成网络的数学知识,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内容上进行科学的衔接,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关键

从小学进入中学,数学知识从横向、纵向两方面发展,变化十分明显。小学的知识内容是具体的,而初中的知识内容是抽象的。初一数学知识中,数的范围、数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几何拓展能力要求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发生了变化。

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基础上,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学生之所想,学科:初中数学

单位:沭阳县沂涛初级中学

作者:刘中楼

帮学生之所需,真正树立“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效学习”的现代教育理念。教师在教学准备中应充分钻研教材,要挖掘教材的空白处或抓住知识的生长点和发展点,组织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3、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有效的衔接,是师生共同进步的保障

学生进入中学不适应,一个重要因素是不适应初中的教学呈现方式。小学数学教学,教师讲得细,练得多,课堂例题也比较直观形象;相对来说初中教师讲得精,练得少,选取的课堂例题抽象性又比较强。初中教师往往用初三复习时应达到的难度来对待初一教学。这些原因造成了小学、教学方法上的巨大差距,加上中间又缺乏过渡环节,致使初中新生普遍适应不了初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因此,进入初中后,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开设一些“数学活动课”和创设具体情景等等方法,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4、改变学生思维方法,是学生自我完善的精髓

初中的学习与小学截然不同。小学强调算术方法和运算小技巧,缺少严密性训练和系统性的教学,而初中强调数学方法的传授和数学思想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体系的灵魂,积累和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会对学生进入初中乃至以后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初一数学教学中要注重转化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等多种数学思维方式的渗透,使初一新生能更快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以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

5、学习评价的衔接

小学教学中注重鼓励性评价,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七年级教学同样应注意到这些,并不断开拓他们的思路,激发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重视思维的逻辑性,周密性,答案的多样性、正确性。

6、学习方法的衔接

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需要教师去培养,教师要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和爱好,有责任心和主动性,有钻研精神和毅力,有合理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策略的反省,由从模仿学习到迁移类推学习过渡。模仿学习一般是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学生仿照教材上描述的操作程序和老师讲解、示范的活动步骤进行数学学习,如学生学习画圆,开始时通常都是模仿老师示范的操作步骤。这是“经 3 学科:初中数学

单位:沭阳县沂涛初级中学

作者:刘中楼

济有效”的学习策略,能使学生在较少的时间里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但如果运用不当,这种方法又容易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老师讲解和教材现成结论的局面,从而阻碍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发展。尤其到了中学,进入了人生新的发展阶段,学生们单纯的模仿学习只能带来消极作用。

处理好中学数学教学和小学的衔接,关键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中学数学内容实际,设法同相关的小学学习内容建立联系,相应地渗透。

总之,小学生进入初中后,由于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要求等方面的不同,在接受知识、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心理等方面也不一样。因此要重视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尽快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摆脱依赖性,增强自觉性,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也要求中小学的数学教师静下心来认真的研究学生、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教法,才会取得衔接工作的成功和胜利。

学科:初中数学

单位:沭阳县沂涛初级中学

作者:刘中楼

参考文献:

1、严立红,《小学数学教育》,1999年第6期

2、张金花,《让学生在自主操作中探索数学的奥秘》,少年智力开发报

3、胡寅生,《教育学》,王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版

7.初中数学学习中常见问题 篇七

一、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存在问题

(一) 教师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认为学习属于学生的事情, 自己只要扮演好领导者的角色, 因此通常情况下教师严重缺少与学生的有效沟通, 特别是在就某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时, 教师没有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因此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除此之外,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认为自己是一个旁观者, 这种做法是十分错误的.

(二) 缺乏合作学习的氛围

现阶段,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经常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 要求学生在课堂中严格遵守纪律, 因此课堂往往会呈现出死气沉沉的感觉, 即便就某一个问题进行讨论, 学生的讨论氛围也不浓厚, 即便看起来讨论得很激烈, 但实际上却似一盘散沙. 除此之外,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 因此学生难免会丧失学习信心.

(三) 缺乏合作学习指导技能

现阶段, 多数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中严重缺乏相应的指导技能, 缺乏针对性. 现阶段的初中数学需要学生切身的体会数学实际, 并不断发散自身的数学思维, 进而获得不同的解题思路, 总结结论, 领悟数学的真谛, 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但是部分教师为了能够让学生广泛参与, 因此不管适不适合学生, 就让其参与合作学习, 这样的做法是极不明智的.

二、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措施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并不是简单的分组学习, 教师在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 采用灵活多样的合作方法

初中数学内容繁多, 有易有难, 在遇到比较复杂的知识点时, 教师便需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指引.除此之外, 初中生具有鲜明的个性与多样性, 因此在进行合作学习时, 不能仅拘于形式, 要学会对其进行灵活运用, 对每一节课的不同需求都要尽量去满足, 不能够过于模式化、机械化和形式化, 让合作学习能够真正发挥出它的作用. 例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避免对学生进行满堂灌, 可以采取为学生布置教学任务的形式, 使学生能够充当小老师, 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 进行讲课比赛, 由学生自主分配讲课的内容, 使其能够充分进行分工与合作, 以此来推动教学质量的发展.

(二) 做一个好的引导者而不是领导者

教师在进行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之前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 分组合理, 使得学生能相互取长补短, 相互支持, 共同进步. 要引导学生相互交流. 例如, 在讨论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时, 学生之间各抒己见, 争执不休, 使合作学习课堂变得无组织无纪律, 这时, 教师应该及时出面进行协调, 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然后要求学生举出具体的实例说明, 请小组成员共同作出判断, 认真交流, 从而发现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形成结论, 更好的理解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另外, 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在课后进行反思与总结, 充分发挥合作学习课堂的作用.

(三) 教师在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应以鼓励为主

教师与学生在初中数学合作学习课堂中应抛却老旧课堂中的古板、严肃, 代之以平等、自由的关系, 极力创造一个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采取必要的奖惩手段, 例如当小组完成学习任务时, 鼓励全体学生为获胜小组鼓掌以示表扬, 这不仅能增强获胜组的信心, 也能鼓励非获胜组更加努力. 对没有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的小组, 教师应该予以鼓励而不是批评. 也可以邀请全体学生为该组鼓掌, 鼓励他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任务中努力完成, 这样有利于鼓励学生不怕犯错, 踊跃参与. 遇到不愿独立思考的小组, 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抄袭其他小组成果, 教师也不应该直接予以批评, 应该耐心的教育和更多的指导, 慢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 教师应着力选取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课程内容

教师选取的合作学习内容应该是需要学生在合作学习课堂中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的, 否则就没有起到合作学习应该具备的作用. 例如在《展开与折叠》章节中, 要研究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 可以先提出问题:“如何把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棱剪开, 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 ”教师把学生每四人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组, 要求讨论并尝试剪一剪, 且注意剪开6 个面中每个面至少有一条棱与其他面相连. 然后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正方体按自己的想法沿部分棱剪开展成平面图形, 小组成员相互对照比较展开图的形状, 再把自己组里不同的平面展开图在黑板上展示. 每个小组的成果展示后, 再请全班同学判别有没有重复的, 除去重复后再思考有无遗漏的, 再通过观察总结各展开图的特征, 从而得到正方体平面展开图的一般规律.

综上所述,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如果使用得当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极大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在引导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教师要多方尝试, 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完善该全新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模式对初中数学的学习必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向龙.精心设计问题, 巧妙引导合作——漫谈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组织与实施[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4 (04) :124.

[2]邱乙忠.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成功 (教育) , 2012 (16) :121.

8.浅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数学问题 篇八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数学教学 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是有效实施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前提。问题架起“教”和“学”的桥梁,直往探究学习的绿色通道。下面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提出问题的现状和整改措施,论述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举措。

一、学生“提出问题”,缺少深度和启发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大都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如《有理数》第二课时的学习,主要教学目标是理解正数、负数的意义,以及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意义相反的量。在课堂伊始阶段,教师会通过旧知回顾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和思考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教师提出这两个概念性问题,让学生根据第一课时的学习,以及小学接触过的对正、负数的理解,回答出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回答简单但不可挑剔:含有正号(或者+号省略)的数是正数,含有负号(-号)的数是负数,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类似问题无益于学生学习和思维发展。

再者,学生在学习中也会提出问题,然而,总起来看,学生的问题更局限于这个题怎么做、这个定理怎么证明等。毋庸置疑,教师们经常会遇到学生问问题,大部分问题是教材、练习册上的难题,要么不会做。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提出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提出没有深度和启发意义。

二、情境法,鼓励学生质疑

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问题教学的起点。而问题教学主要形式在课堂上则是单向的“问”和简单的“答”,看似课堂上师生密切配合,“一呼百应”,实则数学思维能力培养成为空洞说教。启发学生质疑,首先教师应学会倾听,倾听学生内心深处的呼唤,听出学生的“话外音”,听出学生的“疑难之处”。

如学习《有理数》时,教师提出“含有符号的数,一定是负数”的判断题,多数学生会回答“正确”,因为学生对“负数”概念的理解就是“带有负号的数”,然而,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学生不用思考给出了答案,其实是个复杂的问题,如-(-2)就是一个含有负号的数,但这个数不是负数而是正数,因此,这个判断题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细致思考。应引导学生自主提出这个问题“带有负号的数未必都是正数”的疑问和看法,这样学生才真正由“有疑”到“无疑”,“无疑”再到“有疑”,从“多疑”、到“会疑”到“释疑”。

教师对学生的问题不能“断之”、“弃之”。否则,学生的质疑意识被浇灭,探讨问题的积极性被抑制和压抑,应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勇于质疑。如对于“有负号的数一定是负数”的判断题,大多数学生会回答是“正确”的,但有个别学生的声音会与众不同,尤显“耀眼”,此时可能会遭到大家的“攻击”——“明明负数的定义是带有负数的数,怎么又不对了?”对于学生的争议,教师应等一等,让他们充分争论,在争论、辩论中有所启。

三、授之以渔,培养质疑能力

1.由课题而提问。从课堂教学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是最简便的方法。如学习《有理数》时,让学生学会问:什么是有理数?有理数可以分为哪几类等;学习《相反数》时,让学生提出什么是相反数,相反数有什么特点,怎么求出一个数的相反数等;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怎样求出方程的解?如何证明求出的未知数的值是方程的解?解方程有几种方法等,学生在课之初牢牢抓住与课题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学生主动从教材中,或者通过合作方式解决问题,实现主动学习、自主思考的质的飞跃。

2.先学后质疑。教师提出自学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把自己存在的问题说出来,以便和同学交流和讨论,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仅浏览一遍教材,完成自主学习环节的练习题,而是深入教材中,真正走进教材、走进知识里,从中有所得、有所启,善于捕捉学习中的困惑,用适当的方式提出问题。

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对于自主学习预案中的思考题“(3a-6)x+4x-6=10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怎样才能使这个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多数学生一时难以明确,从表面看,不是一元一次方程,含有x的二次项,但x的二次项不是固定的值,a的取值范围不唯一、不固定,如果二次项的系数为零时,就是一元一次方程了。有了这个基础,问题就会不攻自破。这个分析过程,教师不能“代劳”,应该让学生自主讨论,最后明确问题解题思路和思考方法。

3.学后质疑。学生在课堂上看、听、说、议、辩,但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完全解决,也不是每一个学生一节课后都不再有问题,应鼓励学生带着问题拓展课堂所学。如学习《勾股定理》时,组织学生探讨勾股定理的证明和运用,课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还有哪几种方法证明勾股定理?生活中勾股定理还有哪些运用?学习《抛物线》时,课后让学生走进生活,发现和观察生活中的抛物线,体会抛物线的实际运用;学习《初步统计》后,让学生把期中成绩按分数段制作成柱状图……这些实践性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有用。

提出问题是学生提升数学品质、提高学习效率的主要途径。但解决问题时,务必重视学生对文本的学习,以及教师对问题的巧妙点拨和引导,把课堂提问转变为富有张力的质疑,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的互动,让数学课堂因学生的质疑、析疑而充满活力,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成增.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J].学周刊,2011(23).

[2]胡春雷.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数学大世界·教学导向,2012(10).

9.初中数学学习中常见问题 篇九

摘 要: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更是在一个领域的语言表达。数学语言在表达是崇尚简洁,所以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很多信息是隐藏的,这就使得学生通过数学的问题的理解,补充数学中隐藏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把握数学的问题的解答技巧、理清题意、分析数量关系,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培养学生把握数学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多样化的解题思维,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初中数学教学

新课标数学教学的要求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问题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和应用。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用最大限度对相关知识进行掌握和运用,将课程提出的问题进行设计。但是在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有效过程中,往往会使教学课堂较为沉闷,学生学习产生抵触心理,造成初中教学成果不理想。所以,我们就如何利用问题导学法下对初中数学教学进行研究讨论。

1问题导学法数学教学,创造良好的氛围

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利用数学问题引导学生的听课情绪,着重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学生乐于学习发现学习数学的乐趣,从而推动学生主动积极参于学习。新课标教学的要求,在教学中能够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提高学生课堂参与性,在课堂教学中极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学习时一直处于高度的亢奋状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设置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发展的数学问题,从而更好地抓住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为学生数学学习提供源动力。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以情境问题教学,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一步步融进课堂氛围。例如,教师初中数学统计教学时,可以就学生最喜爱的动画片进行投票统计或者对于动画人物的喜爱程度进行统计,将抽象的统计问题用实际话题引入,这样就实现了有效的课堂教学。

2注重问题导学方法,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标教学明确指明,数学问题引导过程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上,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从而真正的掌握理解基本数学的知识和技能。所以,要针对相关的数学问题,教师应该让学生对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学生在数学学习应该了解认知数学学科的特点,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获取知识,而不是学生经过探究活动简单获得一些结论性不清的内容。例如,就学生在学习空间立体图形的时候,三角形的内角和外角和互余,简单从这一个图形就下定结论所有的图形都满足这??结果,这显然不满足数学的严谨性。在学生进行独立探究时,教师应该有效的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保证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3创建多样化的问题导学模式,培养学习兴趣

高效的数学教学过程,学生的参与性是关键,学生是数学学习课堂的载体,只有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形成积极的教学氛围,学生学习效率就会越来越高,所以在问题引导教学时要注意分析和引导过程,提升他们的课堂参与度。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最终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在教学过程通过多样化问题引导,教师要根据平时的了解观察,发现当代初中生的兴趣志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氛围。例如,教师在正余弦问题设置教学时,可以组织小组之间进行性质总结比赛。在激烈的比赛中加强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熟练度,对小组成绩较好的给予奖励,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4数学问题生活化,培养数学情趣

在新课标教学下,教师在保证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在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教学过程中导入日常生活艺术,让初中生在学习数学时,能够体验到逼真的生活情境,学习过程也不再枯燥乏味,艺术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学生的兴趣高昂,并且在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能够观察和主动学习数学的表达方式和数学思维方法,学习数学的知识技巧方面也可以有效提高。例如,在学习单项式的乘积时,教师可以一简单的问题作为向导,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衣食住行,假如一天早上,一辆汽车的速度是4.0×109米/秒,这辆汽车行驶了38.9秒,它走了多远?这样简单的日常问题的引入让学生能够关注日常的生活,且提高了课堂的气氛。此外,生活化的问题导入既可以补充课堂学习的知识,又能实现数学知识学习的延拓,达到真正的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导入日常生活艺术的问题对现代初中数学教育和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5结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所提出的教学内容或者教学过程的认知能力有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有效的帮助学生进入学习并且引导学习。通过解决学生的现有能力所面对的认知问题,充分了解问题所在,产生学习的动机。学习动机使学生能够充分的进入学习情境,达到教学目的所需要的内部动力。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说,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对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和整体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论述能够给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柴影.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6(20):271-272.[2]邓品超.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9):20.[3]孔凡锦.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6(11):24.[4]卢之良.漫谈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灵活运用[J].神州,2017(3):47.作者简介

刘晨惠(1983.05―),女,汉族,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人,初中数学教研员;单位:平山县教育局教研室;研究方向:新课程改革。

10.初中数学学习中常见问题 篇十

心得体会

朱明初级中学 张 念

通过学习有效教学理论,感触极深,所谓“有效”,只要是通过教师在这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生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在一些教师眼里存在着一些误区: 1,“灌”得越多越有效

不少教师认为:只要多给学生“灌”一点,“喂”烂一点,就可以帮助其减轻学习负担,就可提高其学习效果.这样即使学生没有学好,也自感问心无愧.这种教学,由于把学生当成了存储知识的容器,尽管教师煞费苦心,但往往向学生:“灌”得越多,他们就越不愿意动脑筋,效果常常适得其反,尤其我们初中英语学科,到毕业时要求学生掌握3000多个单词和500多个固定搭配,记忆量相当大.盐中的特级教师朱俊校长曾经在一次英语骨干教师培训会上说:“学生要有一碗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你对这句话有什么看法 ”我们各抒己见,最后她亮出自己的观点:只要这位教师能把自己的一碗水一滴不差地端给学生,那么这位教师就是成功的,他的教学就是有效的!2,“秀”得越多越有效

在当前教学改革中,一些教师只重形似不重神似,常常搞一些非驴非马的“伪创新”.比如,为追求师生互动,用“满堂问”来代替“满堂灌”.为追求课堂气氛,用“牧牛式”教学取代“填鸭式”教学.这种作秀式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把学生当成了演戏的道具和观众,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3,“磨”的越多越有效

加班加点,是当前不少中小学教师提高教学成绩的“法宝”.实践证明:苦教苦学苦考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考分.但考试分数并不能等同于教学质量.因为教学质量不仅包括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等“硬性指标”更包括能使学生受益终身的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健全的人格等“软性指标”.教师为社会培养的不是“考生”而应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那种靠“磨”出来的学生,即使一时能获得较高的考分,但往往学习无后劲,日后也很难有作为.那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呢 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强化教学必须追求有效的意识

一个教师绝不能凭感觉,凭经验,凭苦干去搞教学,不能让学生只停留在机械性记忆,浅层次理解和简单运用上.要深深懂得课堂上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课堂上的无效是最大的无效.要经常思考自己到底应该给学生一些什么东西,怎样教学才是最有效,要时时提醒自己不当那种一心只顾加班加点,两眼只盯着分数教学的教师.2,反复尝试如何使教学更有效

要力使课堂教学有效,一是在课堂教学的理念上,应明确树立为能力而教,围绕问题而教,而不是单纯为知识而教,为考试而教.要相信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行为投入,还要关心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投入.只有这样,才不会上“糊涂课”.二是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师生应善于分别学会选择到最适合自己的教法或学法,只有引导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得到张扬,主题精神得到凸现,其灵活性,天性和“野性”得到保护.3,注重总结进行有效教学的经验

11.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数学真正的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因此,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了有关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践与探索。

一、问题情境的内涵

所谓“问题情境”即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主观认知水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向他们提问一些与具体教学内容密切相关问题的教学方法。问题情境的本质在于借助问题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并进一步诱发其学习兴趣与热情,促使他们在高昂的精神状态下积极融入课堂学习活动之中。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方法

1.借助与学生密切联系的生活素材,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教育实践表明,只有当数学内容与自身现实生活保持紧密联系时,所学的数学内容才更富有活力与生命力,学生也才更愿意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之中。例如,在学习了“一次函数”这节内容时,我从学生日常用电的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向他们设置了如下一个问题:

节能灯的功率为10瓦(0.01千瓦),比较省电,但售价较高,每只60元;白炽灯的功率为60瓦(0.06千瓦),比较费电,但售价便宜,每只仅3元。已知,两种灯的照明效果完全一样,使用寿命也大致相同(基本上都能维持在3000小时以上),在0.5元/千瓦.时的收费标准下,作为消费者,你会选择用哪种灯?为什么?请结合已学的“一次函数”知识对此进行分析。

如此一来,就巧妙地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切合他们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有利于同时发展他们自身的分析能力、探究能力、解决问题的实践运用能力,真正起到了一举多得的良好教学效果。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创设“操作性”的问题情境

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还可以有目的地设置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疑难问题。这种创设问题情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实践操作活动可以带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有利于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2)以实践操作活动为基础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得以形成一种更真实、更确切的感觉,有利于他们以实际的操作经验为线索自主探究出问题背后所蕴含的具体数学知识点。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部分内容时,我首先让学生依次裁剪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不同形状的图形;随后,便要求他们将上述裁剪好的图形进行折叠,并以此为基础,向他们提出问题:通过折叠,你能从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由于自己亲身经历了实践与操作,学生很容易就能分析出这些图形折叠后的共同特征在于:沿一条直线进行折叠,这些图形直线两旁的部分都能够完全重合。由此,我再进行“轴对称图形”以及“轴对称”概念的讲解时,学生自然也就有了更有针对性的认识与体验,当节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因此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3.利用数学典故,创设“人文性”的问题情境

数学典故不仅反映了数学学科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正确揭示了知识点的内涵与本质,初中数学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数学典故向学生创设“人文性”显著的数学问题情境。

如,在教学“勾股定理”这节内容时,我首先为学生出示了《九章算术》中的一道经典数学题目:“今有池,方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问水深几何?”(有一个正方形的池塘,池塘的边长为一丈,有一棵芦苇生长在池塘的正中央,并且芦苇高出水面部分有一尺,如果把芦苇拉向岸边则恰好碰到岸沿,问水深和芦苇的高度各多少?)并向学生解释正确的答案“一十二尺”。

学生这时就会非常好奇,“十二尺”的结果是如何求出来的呢?此时,我就因势利导地向他们讲解“勾股定理”的概念:在任何一个平面直角三角形中的两直角边的平方之和一定等于斜边的平方。并引导学生借助勾股定理的相关知识对上述问题中的答案进行验证。

如此,借助数学史料所营造的问题情境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对“勾股定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而且还为当节课堂教学质量的切实改善提供了充足的保障。

总之,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从教学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而巧妙地为学生创设科学、合理的问题情境,进而切实提升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雷小菊.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浅谈[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08).

12.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 篇十二

一、利用旧知到新知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是连贯的,前后都有一定的联系。我们可以在已有知识的前提下,适当地增加或减少条件,让学生展开思维想象,引导他们思考,从中得出新的结论或发现新的规律。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研究已有的知识,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原有的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这样的问题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时,我们可以先复习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让学生们在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全等三角形之后,说一说两个三角形全等需要符合哪些条件。学生在回忆中想起:有四种情况可以判定三角形全等。在他们说完之后,我又让他们看书上例题,并与自己的同桌交流,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因为有前面的知识做铺垫,他们很容易就能总结出三角形相似的条件。通过这样的方式,让他们用新旧知识进行比较,能很轻易地找出规律,并加以应用,对于他们数学思维的启发有很大的助益。

二、利用简单的数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对于初中学生们来说,有一些数学知识,仅靠讲解他们不容易理解,如果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自己从中感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既可以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又能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们创设操作情境,让他们在操作中,学会数学,学好数学。

例如,在学习展开与折叠时,我先让学生们将圆柱形纸筒的侧面沿虚线剪开,然后看一看展开是什么图形?他们在亲自动手操作以后,对于所得出的图形印象深刻。接着我又让他们将圆锥形冰淇淋纸筒的侧面沿虚线剪开展平,得到什么图形?在之前也可以让学生们先猜一猜,会变成什么图形?然后再让他们动手操作,当他们的猜测与最后结果相同时,他们会显得更加地兴奋。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们自己动手,他们既开心又能亲身体验图形的变化,对于他们数学的学习无疑是一种特别有效的方法,也在不知不觉中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利用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游戏是学生们最喜欢的,它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特征,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体力、智力、交际能力和情感等。数学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直接兴趣,也可以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使他们热爱数学,最大程度地享受数学带来的乐趣。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游戏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数学活动——算24时,我让学生们带着扑克进教室,让他们玩这个常见的扑克游戏。我们约定一副扑克牌中的黑色数字为正数,红色数字为负数,J为11,Q为12,K为13,A为1,2张JOKER均为0。然后,我将扑克牌平均分给每一个人,每人每次出4张牌,根据牌面所表示的数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平方运算(每张牌只能用1次)。若结果恰为24,则可抛出这4张牌,同时记2分;否则不能抛出,也不能记分。如此继续下去,直到大家都不能出牌为止,积分多者为胜。我边演示边解释,学生们很快明白了规则。他们兴趣盎然,很期待玩游戏。在接下来的游戏中,他们情绪高涨,通过这样的游戏,学生们不仅综合运用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也体验到了数学知识的无穷魅力,更让他们感觉到数学知识是无处不在的。

四、利用学生生活的经验或实例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数学和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才是富有生命力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这样学生们会备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打开思考的闸门,发掘创造的源泉。

例如,在电影院入口处和景点入口处,我们会看到墙上标有1.2m、1.4m测量身高的线。在打票时,有一些孩子会走到那里脚跟靠墙站立,看看身高有没有超过免票线,或者半票线,就可以决定这个孩子是否需要购买全票。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们思考这个问题解决的依据和方法是什么,从而引入线段大小的比较的学习。这样的情境,学生们因为经常看到,所以相当熟悉,如果说让他们学会这一节的数学知识,可以提供解决的依据,他们会更觉得学得有意义。

13.初中学生学习问题 篇十三

学习的课程门类逐渐增加,内容也逐步加深。

小学期间,学生的学习内容是比较简单的,学科也相对简化,主要学习语文、数学等最基础的课程。进入中学以后,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习的课程门类逐渐增加,内容也逐步加深。语文、数学、英语这些小学曾学习过的课程,由直观的、感性的、零碎的知识点变成了更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并更加突出能力要求;同时,物理、化学等课程相继开设,历史、地理、生物等人文社科知识也成为重要的学习内容。这些学科知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都是必需的文化素质积累,这就使初中生的学业负担客观上大大增多了。老师的教学也越来越注重传授知识的严密性和注重学生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除要求学生识记大量的定义、原理等知识点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学习成绩分化日趋激烈

学习量的增加和内容的不断加深,加上初中学生心理的波动和生理的变化,使得初中生的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同时出现激烈的分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和初中成绩相关不大。

根据有关专家的研究,在小学是学习尖子的学生,进入初中以后继续保持领先的情况大大减少;相反,有些小学时被认为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后来居上成为学习冒尖者。而初中阶段的学习成绩却与高中学习呈明显相关。

(二) 初二年级往往出现比较明显的学习“分化点”。

一般来说,经过初一的学习适应和调整,学习习惯和方法基本形成定势,成绩的差异逐渐明显。尤其到了初二年级,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物理等自然科学课程相继开设,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智力在学习中的作用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这时学习开始出现好的更好,差的更差,好与差的差距被越拉越大的状况。

(三) 学习成绩与付出的工夫所呈现的差异。

学习优秀的学生由于能够合理地安排时间,方法得当,事半功倍,学习往往显得轻松自如而依旧学有余力;学习较差的学生穷于应付,事倍功半,却学得越来越吃力,学习变成了沉重的负担。这种对待学习是否轻松的状态,是判断学生学习潜力的重要依据。

三、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能力日显重要

进入初中以后,学生在学习上的独立性逐步增强。课堂教学中,教师比较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课堂教学外,学生更多的需要自觉地独立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而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孩子学习的直接帮助也逐渐减少,不少家长也因为孩子学习难度的增加而显得力不从心。因此,自学能力的强弱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明显增强,学习依赖性强的学生成绩往往每况愈下。应该及时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小学阶段已经形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使他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的要求,并帮助其形成初中阶段相对独立的学习能力。对学生的指导更多的应侧重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意志品质的培养。

四、学习的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并存

14.初中数学学习中常见问题 篇十四

四川省乐至县高寺镇高寺初级中学 黄德元

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知识能力和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地获得数学知识。通过对《初中数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学习我有如下体会:

一、知道了初中数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

1。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任务需要完成,作为数学课,更应该体现的是“数学味”。而过浓的“数学味”容易让学生望而生畏,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一节课的教学中,设计或创造一些合适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创造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激发求知欲望,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体验数学的美,领会数学的本质,在探究与应用中享受创新的快乐,使学生在获得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2。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利用一些有意义、典型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也是多年来我们教学改革的经验,需要继承和发扬。

我们要由只注重结论的教学转变为注重过程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这个过程,理解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知识是怎样形成的,怎样应用和拓广的。在这个过程中提高兴趣,培养能力,把握数学的本质,形成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知道了初中数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方法 1。在教学中创设悬念情境,“奇”中激“趣”。

好奇心是人类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在创造性思维中有触发催化的作用是发挥想象力的起点。教师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前置应用,创设新奇的悬念情境,展示数学知识的非凡魅力,有助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

“奇”中探“趣”比较适合于引入阶段的情境创设。众所周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基础,一堂好的数学课,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2。在教学中创设冲突情境,“惑”中生“趣”。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疑虑,思之始,学之始”.新旧知识的矛盾、学生的直观表象与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之间的矛盾,都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这样的情境,以矛盾深深扣动学生的心弦,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对比、讨论、归纳,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地

理解新的知识,而且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在教学中创设开放情境,“思”中探“趣”。

创设开放型情境是指在教学中以开放性问题为载体创设情境。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唯一,需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探索,给学生在主观上留有较大自由度和思维空间。开放题的解答具有发散性特点,没有唯一的解题模式可以遵循,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4。在教学中创设操作情境,“做”中悟“趣”。

操作、实验就是把学生学习的情感与生活经验融为一体,展现了知识的无穷魅力。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自己去亲身体会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付出一定的智力代价,全面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新知识的主动探究,体验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要考虑到引起学生兴趣,还要考虑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发现问题,从而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5。在教学中创设应用情境,“需”中引“趣”。

我们知道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创设有效的数学应用情境,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学习知识 的必要性,同时也真正地体会到“获得必需的数学”的重要性。新课程改革强调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经验,就是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科学世界紧密联系,而不能脱节,数学情境越接近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就越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就越显著。

6。在教学中创设故事情境,“赏”中唤“趣”。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学应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数学史实、数学故事、数学家事迹、数学历史名题等都可以用来创设问题情境。教学中引入一些生动、有趣的故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致,使学生获得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数学学科本身蕴含着大量的典故,可以为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教师应对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进行挖掘,选择一些喜闻乐见、脍炙人口的数学典故适当地穿插在教学中。

三、我还知道初中数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注意问题 1。淡化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追求问题情境的本质。

新课导入不一定要从生活中取材。有时候,我们会为了体现新课程中“数学生活化”的理念,想方设方以生活化的情境导入,然而,有很多数学知识并不来源于生活,而是数学学科自身发展的知识。

2。利用旧知识的片面性和不完备性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和认识往往具有片面性和不完备性,教师可以依此为突破口巧妙创设问题情境,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要与教学活动保持一致。切忌漫无目标地创设一些与本课无关的内容,反而会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歧途。

3。课堂上需要关注问题情境的实效性。

在教学中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以境导学,以境促学。好的情境创设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的教师变得更有活力,让我们学生兴趣激昂的掌握知识。当然在情境创设中,我们还要注意形式上的多样性和新异性,内容上的主动性和科学性,方法上的启发性和挑战性,活动上的现实性和可行性,同时也要避免只是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新奇而忽略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的倾向。要注重情境创设的实效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

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应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创设的情境要与学生的经验、兴趣等相契合,情境并不一定必须联系生活。能与学生原有知识背景相联系,同时又会产生新的认知冲突,同样是好的情境。需要注意的是数学情境要少一点观赏,多一些思考.引导提问要少一点共性,多一些个性。交流展示要少一点摆设,多一些实效。最重要的是认真思考希望通过情境使学生获得什么,也就是设计某个情境的目的,这是情境设计的“魂”。

15.初中数学学习中常见问题 篇十五

一、适当运用物理问题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属于符号运算的学科, 对形象思维较为丰富的初中生来说, 会觉得枯燥无味。如我在《相似三角形》的教学时, 引入了这样的物理问题:“照像时, 为了让像达到我们所要的大小和清晰度, 需要调整镜头, 如何调整才能达到我们的要求?”应该说, 所有的初中生都照过像, 而且有一部分学生还拥有自己的照相机。虽然他 (她) 们对照像有感性认识, 但不太懂照像的原理, 我例举的这个物理问题必然会引发他 (她) 们的求知欲。在经过学生思考讨论后, 再画出成像原理图 (如图1) , 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和光线组成一个△ABO, 像和透过镜头的光线又组成一个△A'B'O, 思考这两个三角形的关系, 然后再得出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实际上也就是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应用。接下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讨。讲解照相机操作的基本规则, 让学生初步掌握照相机原理。

已知:AB=1.75米=175厘米, A'B'=3厘米, 人与镜头的直线距离d=5米=500厘米

解:设:镜头和像的距离为d'

根据相似三角形性质, 得:AB:d=A'B':d'

故, d'=B'A'/AB·d=3/175×500≈2.08 (厘米)

答:镜头焦距应调到离像约为2.08厘米处。

在《相似三角形》教学中引入光学成像的物理问题,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明白了数学在自然科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使学生感觉到“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里”, 以期形成喜欢数学, 学好数学的思想。

二、引导分析物理问题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法的良好途径。

数学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目的, 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我在上函数课时, 让学生分析“甲乙两位同学在做‘观察水沸腾’实验时, 记录了水在不同时刻的温度值, 并绘制了如下面的函数图像 (如图2、图3) , 请学生根据图像分析以下问题。”

1.让学生从图像中找出甲同学所取的水的初始温度为多少? (70℃) 乙同学所取的水的初始温度为多少? (80℃)

2.让学生分别写出甲和乙“观察水沸腾”实验的温度y1、y2 (℃) 随时间t (分钟) 变化的函数关系式? (y1=Kt1+70, y2=Kt2+80)

3.让学生从图像中找出甲同学做水沸腾实验的水温在几 (4.5) 分钟时超过乙同学水沸腾实验的水的温度。

4.选择4个不同答案来检验学生对函数图像的分析能力:乙同学“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后, 根据他的记录做出的水的沸腾图像, 分析正确的是哪个?⑶

分析:⑴实验加热10分钟后停止供热;⑵沸腾温度不足100℃可能是供热不足;⑶AB段水平线表明沸腾过程吸热而不升温;⑷由图像可知水的实际温度与加热时间成正比。

三、在解答物理问题时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记忆数学原理。

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回顾有关几何知识:⑴平行线性质;⑵余角定义;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然后再引导学生应用这些几何知识分析这道物理题, 这样我们就达到巩固有关的几何知识的目的, 而在解题过程中也让学生掌握了几何知识应用的方法。

解:1、∵AO是入射光线, OO' 是反射光线, 则它们的余角也相等

∴∠1=∠2

2、∵OA∥β平面镜

∴∠1=∠θ

∴∠2=∠θ

同理可得:∠3=∠4=∠θ

∴∠θ=∠2=∠4

又∵∠2+∠θ+∠4=180°

∴∠θ=60°

要运用好物理问题传授数学知识, 对我们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⑴要多学习物理知识。虽然不必像专业课那么精, 至少也要学好普通物理学、掌握物理概念, 避免讲错, 误导学生。⑵要多发掘有趣的物理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多深入生活, 多深入学生, 了解学生想知道的物理问题, 这样才能更贴近学生, 多细心观察, 累积素材;学生才会感到更亲切, 兴趣就会更浓。⑶要善于从物理问题中导出数学知识点。我们讲解物理问题不是为了教物理, 而是要从物理问题中掌握数学知识点, 学会知识点的应用。因此, 讲课时注意把握物理知识讲解幅度, 不要把数学课上成物理课, 喧宾夺主。

摘要:数学可以分成两大类, 一类叫纯粹数学, 一类叫应用数学。应用数学则着眼于说明自然现象, 解决实际问题, 是纯粹数学与科学技术之间的桥梁。而自然现象属于物理的范畴。本文主要讲述初中数学教学中物理问题的思考。

16.初中数学学习中常见问题 篇十六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数学思想方法;应用研究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主要有数形结合、方程与函数、分类讨论、化归与转化这四种数学思想方法,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教学。

一、数形结合思想

数学是一门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数”与“形”是数学学科中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数量可以通过几何图形表现出来,几何图形中也蕴含着某种数量关系。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应该突出数形结合的思想,帮助学生培养这种数形结合的解题思维,有利于学生将复杂的题目简单化、便于理解;有利于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的记忆;有利于学生对于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及找到便捷的解决方法。

1.由“数”推“形”

在初中数学问题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将复杂的代数问题用几何图形表示出来,从中找取相应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尤其是对于相反数、绝对值的概念、有理数的大小的比较、函数等知识的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概念,优化解答的方法。

例1:△ABC的三条边长分别为a、b、c,且满足a2+b2+c2-ab-ac-bc=0,试判断△ABC的形状。

解:∵a2+b2+c2-ab-ac-bc=0

∴2a2+2b2+2c2-2ab-2ac-2bc=0

a2-2ab+b2+a2-2ac+c2+b2-2ac+c2=0

(a-b)2+(a-c)2+(b-c)2=0

∴(a-b)2=0,(a-c)2=0,(b-c)2=0

∴a-b=0,a-c=0,b-c=0

∴a=b=c

∴△ABC是等边三角形。

2.以“形”表“数”

初中教师对于一些从题目看起来十分复杂的代数问题在进行讲解时,可以利用已知的条件去构造相关的图像,在根据图形的特征去寻求答案。这种解题的思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并考察学生对于几何图形的知识掌握情况。

二、方程与函数思想

方程与函数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主要及重点内容,方程思想是把一系列数值通过找取关联列成等式,从中求解的思想,而函数思想则是把数学问题中各数量间的联系用函数表述出来的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函数与方程的思想紧密联系,在两者之间寻求联系进行相互的转化,从中求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2:已知: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AB=BC=6,若点P为线段BC边上的一个动点,PQ∥AB交AC于点Q,以PQ为一边作正方形PQMN,使得点C与线段MN不在线段PQ的同侧,设正方形PQMN与△ABC的公共部分的面积为S,CP的长为x.

1.试写出S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当P点运动到何处时,S的值为8.

三、分类讨论思想

分类讨论的思想是我们日常的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也是解决数学问题最常见的方法之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需要将分类讨论思想分为“分类”和“讨论”这两个层面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先确定分类的对象以及如何分类,其次让学生确定分类的标准,再让学生掌握分类的方法,锻炼学生进行科学分类,最后对分类的结果进行讨论。在进行分类讨论思想的教学时,需要教师坚持由浅及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初中数学中分类讨论的思想不仅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分类方法,而且对“分类”的认识与理解更加深刻。掌握分类讨论思想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全面的看待问题。

例3:直角三角形的任意两条边长分别为3和4,求这个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等于多少?解:注意题中给出的是任意两条边长,所以分两种情况讨论。

1.当3、4是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时,斜边长为5,此时这个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等于12×5=2.5

2.当3是这个三角形的直角边,4是斜边时,此时这个三角形的外接圆半径等于 12×4=2。

从以上示例中能够看出合理地使用分类讨论思想对于初中数学问题有效解决的重要性。在分类讨论思想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将一些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在提高问题处理效率的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部分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对于他们学习成绩的提高及数学思维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四、化归与转化思想

“化归”是转化和归结的意思,是将新的问题通过转化,归结到一类已经学过的类型中去解决的方法。化归与转化思想在初中数学教学解题中十分常见,是分析解决初中数学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利用化归与转化的思想进行初中数学的教学,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复杂的难题。教师通过在初中数学中讲解化归与转化的思想,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例4: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DC,对角线AC,DB相交于O点,且AC⊥DB,AD=6,BC=10,求AC.

分析:1.根据梯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特点通过平移对角线将等腰梯形转化为直角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从而解决问题。

2.此题也可证△AOD和△BO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进而分别求出AO、OC的长,

则AC=OA+OC.

最终求得AC=8

通过对以上例子的有效分析,可知化归与转化的思想对于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性。对于一些复杂的、抽象的数学问题,老师应正确地引导学生加强对这种思想的理解,促使学生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学会运用化归与转化的思想的同时及时地掌握这些问题中所包含的数学知识点。与此同时,化归与转化的思想在初中数学各种复杂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有效使用,有利于推动初中数学教育体制的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能够更好地转变老师传统的教学思路。

五、结语

本文主要就数学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探讨。依次就数形结合、方程与函数、分类讨论、化归与转化这四种数学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研究。最终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能够给予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一些更具个性化的参考与建议。

参考文献:

[1]钱珮玲.中学数学思想方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代钦,斯钦孟克.数学教学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7.初中生学习问题及方法 篇十七

1.预习情况和方法

存在问题:预习方法不恰当,多数学生停留在“把要学的内容看一遍”的状态,预习效率低 解决方案:端正预习态度,鼓励学生向通过预习找难点、找重点解决疑难的方向发展

2.课堂听讲情况和方法

存在问题:教师讲课枯燥,没有针对学生具体年龄的听课倾向进行授课

解决方案:教师讲课需增强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课时提倡学生讨论和议论,激发学生学习兴奋点。

3.课堂记笔记的情况和方法

存在问题:初一学生习惯于抄板书,初二和初三学生开始转向记重点,但采取全记的比率还较高。

解决方案:对于较难学科应该以听、想为主。训练学生养成重点笔记的习惯。

4.课堂小结小结和方法

存在问题:①教师课堂小结比例比率低,以学生做练习居多。

②参考资料泛滥,阻碍学生思维

解决方法:①教师要及时进行课堂小结,辅助练习加以巩固

②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正确选择参考书

5.讨论

调查表明,目前,多数初中生存在学习被动性较强,较少人掌握独立学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的普遍问题。为此,教师有必要进行学法的具体指导,要开设学习方法课,引导学生寻求合适的学习方法。教师进行指导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进行具体指导,切忌一刀切。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原因分析

调查发现,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家长的主观性教育和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多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造成学生心理紧张,对自己孩子的资质和所处年龄段特点认识不足,无法进行换位思考,缺乏对自身教育的反思。

中学生数学成绩分化原因分析

原因如下:

1.缺乏学习兴趣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心理因素

2.意志薄弱和缺乏自信心是造成成绩分化的性格因素

3.知识出现断层现象(基础不扎实,没有及时查缺补漏,形成不了完整的系统和网络)4.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中学数学学习的要求

5.教师教学方法不当(授课模式僵化、师生互动少、作业布置过多)

初一学生家长须知

新生入学变化:

① ② ③ ④ ⑤ 科目增多,难度增大 作业增多,负担加重 要求更高,方法要变 考试频繁,压力增大 年龄增长,学会处理问题

解决方法:

要求学生掌握新的学习方法:要会听课、会记笔记、多看书。多做练习、多问、多复习、多总结;要求家长逐步转变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变命令为商量。

语文学习方法

语文学习应养成的习惯

1.2.3.4.5.6.7.8.熟读、背诵课文、美文的习惯

阅读优秀课外作品,鉴赏、评析、写笔记的习惯 推敲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的习惯 写日记、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 规范书写、文面整洁美观的习惯 听、看时事,说、写评论的习惯

说普通话,讲述事理有见解、有条理的习惯 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作文的要求

1.内容务实 2.选材求真 3.构思求巧 4.立意求深 5.语言求优

怎样培养自己良好的阅读习惯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制定阅读计划 读、写、用相结合 虚心求教 勤于自学

阅读时要“心”到 阅读时应多动脑

初中数学学习方法

① 全面复习,把书读 ② 突出重点,精益求精 ③ 基本训练反复进行

初中是孩子的学坏时期!家长孩子应该做好几种准备

① 好心态是成功的前提

初中时从能力上拉开差距的第一个阶段,入学前帮孩子进行合适“定位”,要鼓励孩子自信,同时家长自己也要放松。

② 学习准备:掌握新的学习方法 ③ 社交准备:多行引导少加限制 ④ 亲子准备:变“命令”为“商量”

初中生学习心理辅导

(一)学习动机辅导

1.学习动机类型,主要分为三类:①优等生希望升入一流高中,学习动机强。②中等生升入普通高中,学习动机一般。③极端学生(极好与极坏),只为满足家长的愿望,学习动机 2 起点低。

2.关于初中生学习动机的指导

(1)初一学生:①利用榜样法引导学生选择正确的学习动机 ②学习方式应当多样化,学习时间不应太长 ③教师与家长的要求要循序渐进,合理恰当。

(2)初二学生:①教师的鼓励与支持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②良好的同学关系。③家长的恰当动机。

(3)初三学生:①家长与教师适当放手。②学校应当减少考试的次数与难度,建立学生的自信心。③适当安排参观,鉴定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的自信心。

(二)初中生学习方法辅导

1.初一学生应学习别人的学习方法,从模仿开始

2.初二学生应确定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可从旁建议指导

3.初三学生应创造新的学习方法,寻找创造高效而又实际的学习方法

(三)初中生听课方法辅导

1.初一学生听够听懂

要求教师讲课线索清晰,简洁明了,富有趣味性和指向性 2.初二学生要能够听透

要求学生在理解能力上要有所加强,明确学习目的 3.初三学生听够听通

要求学生吃透课本,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初中生考试方法辅导

1.考前放松

①家长和教师不叮嘱 ②活动放松 ③音乐或自己放松 ④多复习

2.考中的放松

①深呼吸 ②一气呵成,先易后难 ③自我鼓励,有阿Q精神

3.考后的放松

①父母和教师减少盘问 ②重问题而不是重分数

初中生学习方法不当的表现与成因

1.学习方法不当的表现

①学习无计划

②不会科学利用时间 ③不求甚解,死记硬背 ④不能形成知识结构 ⑤不会听课 ⑥不会阅读

⑦抓不住重点和难点 ⑧理论与实际脱离 ⑨不善于科学用脑

2.学习方法不当的成因

①对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②对各阶段、各学科的学习特点认识不足

③对自身的状况和条件认识不足 ④学习动机缺乏 ⑤意志薄弱

⑥缺乏指导与锻炼

挫折教育,孩子成长不可缺少的营养

家长进行挫折教育时,应遵循的原则:

上一篇:五年级成长的快乐500字作文下一篇:高一二班霸气班级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