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本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

2024-09-14

历史课本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精选8篇)

1.历史课本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 篇一

浅析历史课本插图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福清市沙埔初级中学

杨秀宝

【摘要】初中历史教材有相当数量的插图,几乎每课都有(包括历史地图、表格、人物画像、战争示意图等等),这些历史插图既可印证教材上的文字记载,也可形象地再现历史,又丰富和活跃了文字内容,给人们以鲜活的实际感,真可谓“图文并茂”。在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它们,不仅能够很好的完成历史教学任务,还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的读史能力等等,笔者就自己的教学经历浅析历史课本插图对于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历史课本插图、导入新课、培养能力

新课标指出,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新课标同时指出:“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初中历史教材有相当数量的插图,几乎每课都有(包括历史地图、表格、代人物画像、战争示意图等等),这些历史插图既可印证教材上的文字记载,也可形象地再现历史,又丰富和活跃了文字内容,给人们以鲜活的实际感,真可谓“图文并茂”.如果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它们,不仅能克服学生因强记历史人物、地名、年代、时间、事件等单纯只是的枯燥无味等非智力因素的心理障碍,而且由于他们给教材增强了直观性、可读性、欣赏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并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谈谈运用历史插图的重要作用。

一、历史课本插图种类

一般情况下,历史教材中的插图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历史文物图,包括文物本身、复原模型;第二类为历史人物图,照片、画像;第三类为史事情节图,包括照片、名家画作、民间漫画、想象图;第四类为历史地图。在教材中,这四类插图的史料价值、助学价值各不相同。历史文物图史料价值较高,并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事物与人物产生感性认识,有一定的助学价值;史事情节图因掺杂了后人的创作,史料价值次之,但助学价值较高,更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历史;历史人物图与历史地图也都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插图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应有助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而不是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插图选好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插图选不好,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二、历史课本插图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初中历史教材对历史问题的叙述,限于篇幅,很多是提纲式的,有相当大的展开余地,甚至是展开的必要,这就要求教师适当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资料做文章。通过恰当地利用插图、资料,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以图为话题,进入新课

一节课的成败,与是否有个好的导入有密切的关系,在新课导入的环节中。可以适量的使用图片进行导入,把学生吸引到课堂当中来。这样就能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的时候。利用课文插图“被焚烧后的圆明园残迹”通过这幅插图让学生预先感受这次战争中中华文明备受摧残。以此来引发几个问题,为什么会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战争中国又受到了那些侵害?除了英法,还有那些国家也趁火打劫?当危机到来的时候,我们的先辈是怎么样的进行抗争?通过图片和问题的导入让学生进入了新课的氛围中。并且在讲解图片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的爱国情怀得到了升华,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现实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情怀。

2、以图为突破,解决重难点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历史课本图文并茂的特点,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起到了辅助作用。在七年级上册第3课《华夏之祖》中,我设计的教学难点是为什么称黄帝为“人文初祖”?在课文图片中通过展示黄帝在建筑、交通、文字等多方面的贡献。直观的向学生展示了黄帝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很好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在七年级上册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中,张骞出使西域无疑是其中的重点。通过课文插图“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的丝绸之路”。可以直观的感受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对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同时也对丝绸之路的地貌做一个简单的描述,让学生体会到张骞通西域的艰巨性。

3、以图为杠杆,培养能力

古人云“左图右史”,历史教材也为此提供了许多便利。如重要朝代、国家的疆域、重大历史事件、著名战役、伟大古都、杰出工程等,教材基本上都配有专门的图片,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地图,可以最大限度挖掘出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以图学史读图识史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巧用地图能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我们常说“史地不分家”,可见历史和地理是密不可分的。学习历史,要求记忆的地理概念、地名非常多,很多学生缺乏空间概念,对地理位置、地形、自然环境、经济特征缺乏了解,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如果能恰当运用地图,使其形象化,就会克服这一障碍。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中,课文中的“红军长征示意图”的解读对这一课就尤为重要,红军行进过程中经过的省份和重要战役等在图中重点标示,学生结合课文的相关内容和课外知识对红军的长征进行进一步的充实。对红军的行进路线按图记忆,避免了丢三落四。八年级上册的第14课《“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中展示的“《西北文化日报》的报道”对于西安事变的报道。还有“日军南京大屠杀”、“开国大典”等图片也可以从中了解一些历史信息。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运用插图开展教学,在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热情、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如果我们能改变当前历史教学中“重文轻图”的思想观念,深入探讨利用插图培养学科能力的实现形式,无疑将为提高中初中历史教学水平开辟一方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八)2007年版本

2、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历史课本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 篇二

一、利用插图感知历史, 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本身的局限, 使已经成为过去的经历, 不可能以本来面目原封不动地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果单靠语言、文字的表达, 教学会显得乏味、苍白。如何让学生更接近历史、感知历史呢?历史图像真实反映了过去人们的实践, 简洁、鲜明地传达历史信息, 富有表现力。因而借助历史教材插图, 配合语言文字更容易使学生感知历史, 通过联想和想象形成对历史表象的认识。例如:关于远古人类的历史, 内容比较遥远、抽象。可指导学生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北京人用火取暖照明、烧烤食物》、《北京人的生活》系列图片, 配合语言描述, 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接触到更多的历史信息, 形象了解原始社会的历史, 感知远古人类在文明进化过程中的艰辛和成就, 对人类历史产生认同感。

二、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提升求知吸引力

充分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既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又形象生动, 提高学习兴趣。教师上课时可先展示插图, 利用插图在第一时间里活跃课堂气氛, 引导进入教学情境。例如在教学《秦王扫六合》篇章时, 教师利用秦始皇画像插图开课, 当插图展示画中的秦始皇身穿金色龙袍, 腰佩锋利宝剑, 唯我独尊的帝王风貌时, 教师及时加以引导:秦始皇是不是踌躇满志、八面威风、霸气逼人呀?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秦始皇灭六国, 一统全国, 雄居天下, 自然是洋洋得意、霸气十足呀。就连唐代诗仙李白都由衷赞颂:“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至此, 教师提问导入授课内容:“同学们, 秦始皇是如何灭掉六国一统全国的呢?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什么贡献?如何评价他的是非功过?让我们一起学习《秦王扫六合》篇章。”从而达到“好戏”开头的功效。

三、利用插图强化认知, 增强记忆能力

由于历史课的教学的要求和特性, 学生需要掌握的地理概念、地名、时事形势很多。但是, 由于缺乏时空概念, 学生对地理、自然环境、经济特征、时局状况等缺乏了解, 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如果适当运用插图、地图, 使其形象化、具体化, 就能帮助学生克服这一障碍。如让学生掌握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开辟的10个通商口岸, 死记硬背, 则枯燥乏味、不易记牢;让学生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中国的时事局势, 仅凭文字表述, 则很难理解深透。这时我们可借助插图帮助记忆, 通过地图、时局图, 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提高兴趣, 过目不忘, 达到最佳记忆效果。

四、利用插图加强引导, 破解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历史教学内容的性质属性决定, 一些历史事件因年代久远, 用平铺直叙的文字表述, 让人觉得感知模糊, 难以理解和接受。事实上, 对学生而言, 形象而直观的插图, 往往比长篇大论更容易让人接受。因此,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历史课本图文并茂的特点, 辅助教学, 突破求知重点、难点, 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例如,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尽管课本花费了大篇幅的文字来阐述和说明, 但学生还是觉得纸上谈兵, 听得云里雾里, 难以消化, 教学费时费力。如果我们充分利用教材的两幅插图, 以图带说, 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在《西周宗法制示意图》中, 用一棵大树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宗法制度的的特点:树的主干代表嫡长子, 支干分别代表被分封的其余各子, 主干粗而高壮, 分枝细小;主干与支干, 粗细、主次分明, 大宗和小宗的主从隶属关系一目了然。《西周分封制和等级制度示意图》按照宗法制形成的“公候伯子男”的分封等级制, 用金字塔的形状, 表示分封和等级制的概念, 既直观又形象, 化抽象空洞的材料为形象具体, 学生特别容易理解。此刻, 教师再深入解释一下这些制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如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的皇太子继位制度, 更会让学生的印象深刻, 牢记脑海, 这一知识难点也就在不知不觉中轻而易举地攻破了。

五、利用插图加强审美, 强化学生美德美育

3.历史课本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三

关键词:历史;课本插图;教学效果;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5-225-01

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深感课本插图这一直观教具在历史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激发兴趣,加深理解

由于历史课内容纷繁复杂,年代、人名、史实颇多,学生很难记住。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教材中的史实和结论,除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的方法外,使用历史插图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如在讲唐朝民族关系《和同为一家》一课时,教师可使用 “唐朝边疆各族分布图”,每讲一个民族,就示意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小纸片帖在图上对应民族的位置,并注上该民族首领及其演化后的民族名称,同时用红笔标出唐都长安,这样,唐朝与周边各族的位置关系便一目了然。利用这张图进行师生互动,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形象记忆,多数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教材内容。

二、陶冶情操,促进德育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历史知识的传授并非历史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还必须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运用插图进行教学,可以增强教学感染力,激发学生的热情,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如在讲火药、火器发明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感悟课本上的“火箭”插图,并启发学生认识到今日的火箭发射原理,实际上就来源于宋代的火器。14世纪火药传入欧洲,改变了中世纪的战争模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打开了封建城堡,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学生也因此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三、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1、培养学习迁移能力

教育学认为,学习迁移是指已经学得的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所产生的某种影响,其中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起促进作用的叫“正迁移”。教师可以利用插图来培养学生这种迁移能力。以《彼得一世》这幅插图为例,教材内容虽已表明:他是俄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增强了俄国经济、军事实力,巩固了专制统治,使俄国一跃成为欧洲的强国,为进一步对外扩张创造了条件。但仅此还显得不够,教师应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识图、解图来实现知识的迁移──不难看出,彼得一世刚毅、果断的气质跃然纸上,实际上他一生的历史活动是深受这种个性影响的。通过感知插图,学生加深了对彼得一世义无反顾、大刀阔斧的改革精神的理解。

2、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许多历史特征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比较而认知的,所以,比较和鉴别在教学中被大量采用。而教材中的许多插图恰好为历史比较法的实践运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利用插图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事物的内在特征及其本质区别。如在《世界历史》第二册中,关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节,教师可让学生先对比本课中的两幅扇形图,会很自然地得出美、德经济发展迅速,英、法相对缓慢的结论;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两幅柱状图,又很容易地分析出英、法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从而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3、培养历史想象能力

赵恒烈先生认为:“合理的想象在严肃的历史科学中不仅是允许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教材中的许多插图为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比如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它艺术地记录下了1949年10月1日那一瞬间激动人心的历史,完美地再现了新中国诞生的辉煌。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此图,便会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4.历史课本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 篇四

发布日期:2014-05-19

 活动时间:

2014年3月20日至2014年7月31日。 活动内容:

(一)智享网络 乐购生活

使用个人网银、手机银行、电视银行、微博银行、微信银行、易信银行单笔支付或缴费交易满百元即可参加在线抽奖。

每日送出一部iPhone5S,还有iPad mini2、百元手机话费、十元手拉手通用优惠券等特色奖品等您拿。

(二)扫扫有惊喜

使用手机银行客户端二维码扫描“扫扫有惊喜”二维码,即可享受免收转账手续费优惠,或有机会赢取话费充值优惠等惊喜大奖。

1.3月20日至4月30日,客户扫描“扫扫有惊喜”二维码,当次转账汇款手续费全免。2.5月1日至7月31日,客户扫描“扫扫有惊喜”二维码,即可参与抽奖,赢取10元手机话费1元充的机会。

“扫扫有惊喜”二维码

 活动说明: 1.个人网银、手机银行、电视银行均设有手拉手活动专区,登录专区即可查询获得奖品,其中个人网银、电视银行在登录后首页即可查看,手机银行在“客户服务”中查看。2.奖品兑奖流程详见兑奖规则。

5.浅议历史图片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篇五

历史图片教学是历史直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通过课本的图片和教师搜集、制作的图、画进行教学。“所有用于研究、解说历史的图片都是历史图片。而任何图片,都可以从历史的角度去进行研究。图片与所有的文字、人物、事件一样,一经产生就己经成为历史,它的身上就己经直接或间接带有历史信息。比如一张宣传海报、一张时装照片、一张普通的家庭合影,在它们产生的时候很难发现有什么历史价值,但在若干年以后,倘若它们还能够保存下来的话,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就会显现出来。”

由于历史的“过去性”这个特点,讲的是过去的事,无法直接看到,也无法再现,教师要使学生有历史的感觉、历史的形象,使“过去”能在学生观念中明显再现,就需要借助历史图片,历史图片是历史直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改中提出:“必须高度重视图片史料的功能及教材中图片的运用。我们不再使用插图‟的说法,而将图片资料作为历史的组成部分,以提升图片的功能;还要注意挖掘静态图片资料背后所隐藏的信息;注重对图片资料寻疑设问,培养观察、分析能力。”

那么,历史图片教学都有何作用呢?

(1)有利于掌握历史知识 学生对图片的信息接受要比对文字的信息接受来得直接,接受时间也比对文字的接受时间快。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解读图片还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跨度内接触到更多的历史信息,记忆的效果也更佳。(2)有利于发展历史认知能力。(3)有利于培养历史情感 图片是凝固的历史,是对过去的高度浓缩和反映,但又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利用历史学科丰富的情感因素,推动学生去感知、去想象、去思维,这比阐述抽象的道理,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4)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 历史资料是历史结论的依据和实证。历史图片是历史资料的一种,在教学中正确使用,1 通过对历史图片进行辨析、解读,探究历史真相,做出评价和解释,从而使学生增强证据意识、问题意识、探究意识以及逻辑推理、思维和理论分析的能力。

经过多年的历史教学,我总结了以下几种图片教学方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描绘法

这是以图示为主结合语言演示的一种教法。如,指导学生观察《清明上河图》,先对《清明上河图》有一个初步的、一的、粗略的认识,然后通过对局部如行人、商贩、河流、商铺、马车、桥梁等等进行细致的观察,从而对宋代城市的繁荣景象有整体的认识。再如《受到迫害的犹太人》这幅图体现了犹太妇女、小孩都胆战心惊地举着双手,被纳粹党驱赶、屠杀的惨况,使本来难以理解的“法西斯”这个概念,由于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图中犹太人的悲惨境遇,这个晦涩难懂的词一下子就理解了。

(二)联想法

如演示《商代戴手铐的陶俑》时,可引导学生想像当时奴隶们不甘屈服的形象,深刻揭露奴隶殉葬的罪恶。讲《焚掠后的圆明园残迹》时,可以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想像,一方面,虽然只是残砖断瓦,但仍然可以想像圆明园曾经的辉煌。此处可联系法国大文豪雨果于1861年对圆明园的评价:“你只管去想象那是一座令人心神往的、如同月宫的城堡一样的建筑,夏宫(指圆明园)就是这样的一座建筑。”“园中富丽辉煌之景象,非予所能描色揣称,亦非欧洲人所能想见”。另一方面,它也是西方侵略者野蛮摧残人类文化的见证,又是文明古国“落后就会挨打”的证明。

联想法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想象力。

(三)启发法

历史图片能使比较抽象的史实事因或史事意义具体起来。如对阎立本的《步辇图》演示,可组织讨论以下问题,从而启发学生理解唐初对少数民族的安抚政策和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①坐在步辇上的人是谁?②为什么唐太宗要接见吐蕃的使者?③从这幅图中可以反映出哪些社会现实?试举例说明。

又如,以1927年德国漫画《关于危机的预言》来说明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背景。组织以下问题来启发学生:①山下这批人的情形是什么意思?②危崖上那些人悠闲自在地宴会又是什么意思?③这幅漫画影射什么?它跟德国成为欧洲战争策源地有什么关系?

(四)悬念法

历史上颇多难解之谜,有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后自己去寻求答案。如《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可提出以下问题: ①四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建造金字塔,巨大的石头重达五吨,当时又没有起重机、汽车等机械,你认为他们究竟使用什么工具来进行搬运? ②修建金字塔时,没有水平仪,没有动力装置,没有现代化测量手段,如何勘测并平整出五万二千九百平方米的塔基?

有兴趣的同学平时就会留意这些资料,对历史的奥秘作进一步的探索。

(五)比较法

这种方法适合于复习巩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欧洲》和《战后的欧洲 》这两幅图可以比较,以理解战后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阵营的变迁,德国、奥匈帝国、沙皇俄国、奥斯曼土耳其四大帝国被摧毁,波兰等八个国家新兴。

复习课中可以将《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黄海大战》《日本赴欧美参观团出港》等图进行比较,各图的特点明显体现出了清政府的腐朽,黄海大战中中国军队的不堪一击,日本明治维新带来的日本的强大,对于历史发展的脉络,学生自然而然也就清晰了。

(六)概括法

使用概括法的图示教学,一般都需要教师自绘图画或从互联网上搜集各种资料图片。例如《世界文明古国》这幅画,上面确切标有各国国名、各大河流,学 生可以一目了然,对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名称、发源的大河流域、地理位置等内容具有一个非常完整的概念。讲明朝营造北京城,可以绘制一幅金、元、明三朝京都沿革图,理顺金的中都、元的大都、明的北京城三者之间的关系。复习辽、宋、夏、金、元的历史,可以绘制一幅五朝迁变图解,使学生学到的头绪较多的知识予以综合,使之系统化。

历史图片作为一种形象生动的教学素材,也是历史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图片对于丰富教材内容、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都有着单纯的文字叙述难以替代的作用。教学实践证明,图片带给大脑的刺激远远比单纯的文字叙述更强烈、直观得多。由于教科书具有其他信息载体无法替代的权威性,必然使教师和学生最信赖和最常用到的历史资源。

在教学实践和探索过程中,教科书中的历史图片的运用需要我们老师转变教学方式,加大对历史图片的重视力度。特别是在突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今天,为教材配备合适的图片、将文字叙述与图片有机的结合起来,应该是教材编写者和一线教师共同努力的目标。在多媒体教学逐渐普及的今天,多种多样的展示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图片也只有与其他资料共同使用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功能。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以及教学理念的更新,如何使用新版教科书成为历史一线老师最为关注的话题。很多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必将会涌现,对历史图片的研究和探索必将进一步深入。

6.历史课本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 篇六

古人曰“左图右史”,足见对历史地图的重视。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道破了文字叙述与图片之间的关系,即文字叙述在于说理,图片在于使道理形象化,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确,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当遇到疆域、重大历史事件和战役等方面的内容时,历史地图与抽象枯燥的文字叙述比起来,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正所谓“即书而求难”、“即图而求易”。作为历史老师,在实际历史教学当中,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多运用历史地图这种形象、直观的表达方式,加强他们对所学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求事半功倍。以下是笔者对教学中如何运用历史地图所作的一些思考。

一、据史读图

即把教材文字叙述中涉及地理分布的内容落实到地图上,能准确地再认再现其空间位置。例如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开辟了10个通商口岸。这10个地名如果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不仅枯燥无味,而且不容易记牢。对此,我们可以借助教材所配的《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形势示意图》来记忆:首先把这10个地名分为3类,长江沿岸的从东往西依次为镇江、南京、九江、汉口,沿海的从北到南依次为营口、烟台、汕头,位于岛屿的有琼州、台湾、淡水。然后把这10个地名编成口诀:长江镇南和九汉,沿海营烟再加汕,岛上还琼台淡。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弄清它们的方位,记住它们的名字,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据史读图有两点应予注意:

1.中国古代史教材上历史地图下面的古今地名对照,必须作为重要知识掌握。这个在高考试卷中多有考查。

2.教材文字叙述涉及到地理分布状况,但教材相应章节没有历史地图,这种情况有三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借助与材料配套使用的中学历史地图册进行落实。二是利用材料其他章节的地图落实。三是借助地理知识的学习来落实。一般来讲,中国首级行政区及其简称、省会及重要城市、重要山脉及河流的分布;世界政区、大洲大洋的位置、重要山脉及河流的分布、各国首都及重要城市位置的掌握,对于历史学习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它不仅有利于准确的历史空间概念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历史知识的掌握。

二、据图说史

即根据历史地图复述材料内容,借此检查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加深和巩固记忆。其方法有:

1.根据地图,按照历史概念的结构要素全面回顾材料内容。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为例,即可据图复述协约国阵营、同盟国阵营的国家组成、参战时间及意图,复述欧洲战场态势(战线位置及对阵国家,分析东西两线同时作战对德国的影响)和战争进程,又可由此回顾一战爆发的原因,分析一战的性质和影响。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邻土的变化》图还可着重分析一战对欧洲、中东及非洲政治格局的影响。

2.根据地图,把历史知识系统化。例如,通过对中国近现史下册《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1957-1966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1966-1976年主要建设成就示意图》、《1978-1999年工业建设部分重要工程示意图》四幅图的对比分析,学生就能掌握各个时期建设的主要特征,把散乱的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

三、据图分析

例如,在《第一个一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中,一五计划建设的一些大型重工业项目主要集中于东北三省,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得益于苏联的帮助)?反映了什么问题(说明50年代中期以前中苏关系非常友好)?。再如,在《1966-1976年主要建设成就示意图》中,建设成就明显比此前时期减少了,说明了稳定的政治环境是进行经济建设的重要条件。

四、以图释文

即利用地图,对教材文字内容进行诠释和说明。例如,教材正文在讲百团大战时只提到作战区域在华北,具体涉及哪些抗日根据地并未说明,借助《百团大战形势示意图》,即知是指晋察冀、晋绥、晋冀豫三个抗日根据地。

五、以图补文

就是利用教材地图中隐含的知识点,补充教材正文内容。例如教材中讲锦州战役是整个辽沈战役中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一战,是东北解放和平津解放关键性的战役。然而具体的原因教材却并未提及。但通过《三大战役作战形势》图就不难理解。锦州地处关内外交通要冲,辽宁省西南部是丘陵地,在渤海湾沿岸有一条狭长的平原,宽度从一两公里到十几公里不等,最狭处正是位于“山海关”这个点。这就是在中国历史上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这条“辽西走廊”背山面海,形势险要。锦州位于“走廊”的东北端,人民解放军夺取了锦州就是握住了东北地区的咽喉,拦住了东北敌军向关内撤退的通道,锦州及其外围的地理形势是理解这一战役不可缺少的因素。一旦锦州战役胜利结束,入关的通道打通,平津战役的胜利便已成为军事上必然的结论。这一形势发展在地图上表现得很清楚。但如没有地形图的帮助,仍然是不容易理解的。

7.历史课本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 篇七

一是广泛搜集了关于这两幅作品的介绍和评价的材料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文化基础、思想内涵、产生的影响和艺术价值等;二是请美术教师为同学们讲解这两幅作品的艺术特点、雕塑的技巧和如何欣赏雕塑作品等知识;三是请生物老师给学生讲人体的生理知识等。引导学生正视人体结构, 消除羞涩心理;四是针对“要不要穿衣服”这件事展开讨论。同学们据理力争讨论很热烈。形成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观点认为, 教材不应该选这两幅图片。以前的课本中就没有这样露骨的画面。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艺术就是艺术。艺术的写实不能跟淫秽混为一谈。争论的结果是第二种观点占了上风,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不应该给《持矛者》和《大卫》两幅艺术品穿衣服。而应该还艺术以“本来面目”。这样插图更能帮助学生学好相关知识, 使其更深刻地理解人类在艺术创作上的杰出成就, 产生历史的自豪感和树立奋发向上的信心。

该课教学过程中, 我进一步组织学生探讨了造成“穿衣服”的原因:一是学生没有正确对待生理卫生知识, 对人体有一种神秘感和羞视感。若不能正确对待, 不仅对学习历史无益, 对学习生理课也不利;二是初中生年龄小, 面皮薄, 思想幼稚, 知识面窄, 缺少视觉锻炼。尤其是在众人面前谁也不愿被别人取笑;三是东西方思想文化背景差异;四是国际交流意识不到位。

故事到此并没有完。我又把这事进一步发挥, 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持矛者》和《大卫》这两幅作品本身所反映的观念对我们学习历史知识、看待历史现象有何启示?其实这问题难度很大, 必须是将思想提升、知识升华, 需要广泛搜集资料, 对两幅作品进行深入研究, 弄清其艺术手法和反映的主题, 更重要的是要进行知识贯通和能力迁移———将雕塑艺术和表现手法迁移到学习历史知识、研究历史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取向上。但是如果“迁移”成功, 就能使学生正确对待诸如《持矛者》《大卫》此类的艺术品, 进一步开放思想、开阔视野, 对历史科的教与学大有裨益。因此我还是耐心地做了这项工作。同学们从网上、图书室等不同途径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 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 得出的结论是:学习历史应抓主要矛盾, 脱去历史现象的“外衣”, 看问题本质。如, 中国近代国门洞开, 列强骤至, 坚船利炮下血肉横飞, 清政府割地赔款, 人民受尽屈辱。这同样是那个社会的表面现象, 而本质上则是中西社会制度不同, 科学技术特别是生产力的先进与落后, 国力强弱迥异造成的后果。因此学习历史要勇于给历史“脱衣服”, 既要知道历史的表面现象又要认清历史的本质。

历史课本上的插图还有很多, 每一幅都有它的深刻含义和使用价值, 广大同仁在使用教材时见智见仁, 一定有很深的感触和经验, 期待一起分享, 共同提高。

摘要:历史教科书添加了许多精彩有趣的历史插图, 有力地佐证和丰富了相关历史知识, 引起了师生们的极大兴趣, 对历史科的教与学产生了积极效果。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些插图, 掌握历史知识, 提高教学质量, 是历史科任教师值得深思和慎重操作的问题。

8.历史课本剧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 篇八

关键词:历史教学;以学定教;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4-068-1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重心,也是各级各类教育改革的重心。但是在“教”与“学”两者关系的处理上却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对于“教”与“学”两者关系的界定有了很多新的尝试。其中,“以学定教”这种全新的教学主张就得到了众多教育工作者的支持,并被用于课改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一、以学定教是历史教学的应然选择

何为以学定教,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学习准备、个性特点、发展潜能等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并依据学生的学业进步程度评价和调节自身的教学行为,从而达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根本目的。其基本精神是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实现有效教学。它所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必须指向学生的“学”,落脚到学生的“学”,存进学生的“学”。

初中历史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掌握中学历史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开拓视野,认识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成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所以,笔者认为一定要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才能让历史教学重新焕发生机,而“以学定教”这一教学模式则正是一次提升历史教学实效的有益探索。在2011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以学定教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途径

那么,历史教师应如何在教学中实践“以学定教”这一理念呢?下面,就我校在这一教学模式探索下的一些做法做简单介绍,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1.课前:了解学情,规划教学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用于教学的一切劳动归根到底都是为学生服务的,不熟悉服务对象,服务必然是盲目的。所以,我们的备课时,不仅要对本节课的内容充分吃透,把握住重难点,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作为教学的补充,还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情,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他们的兴趣爱好,从而在备课时,将更多的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联系的素材补充进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七下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时,我们就结合热播的穿越类电视剧,可让学生就最希望穿越去到哪个朝代这一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接着用资料展示宋代的富庶,激发学生去了解宋代社会状况的兴趣,随后导入新课。

同时,我们在日常教学的学案设计中会专门设置一个“自学导航”环节,主要包括我知道的知识,我想知道的知识两部分,一方面帮助学生回忆旧知,一方面引导学生预习本课的内容,这样可以使得教学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2.课中:依据认知,问题教学

思维因问题而动,因问题而深入,并以问题的解决为目的。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教学的具体内容,恰到好处地设计问题,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思考的环境,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知识建构,促使学生边看、边听、边议,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与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相比,问题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在上八上第1课鸦片战争一课时,针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我们根据学生的学情,设计了6个不同难度的问题:这次战争为什么称为鸦片战争?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仅仅是为了走私鸦片吗?英国为什么选择中国作为侵略对象?如果林则徐不禁烟,鸦片战争会爆发吗?鸦片战争给我们留下了怎么的历史教训?以上问题中,1、2题由低层次学生回答,3、4题由中层次学生回答,5、6题由高层次学生回答。这样,通过讨论与思考,问题的一一解决,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认识,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加深,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3.课后:获取反馈,改进教学

课后反馈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最优方式,也是“以学定教”的重要环节。布置作业并进行批改是教师了解学习情况的主要途径。因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个别差异,所以,我们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进行了分层:第一,对基础知识,它适合所有学生,所有学生都必须做;第二,是应用性题目,知识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但稍动脑筋就能解决的,它适合中高层学生;第三,是具有较高难度的题,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它适合高层次学生。三类作业中第一类作业要求所有学生完成,第二类要求除几个低层次以外的其他学生完成,第三类要求高层次学生完成。这样一来,低层次学生就能更好地掌握基础的知识,中、高层次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提高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上一篇:非主流经典伤感语句作文下一篇:道路保洁员安全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