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现状调查报告(精选8篇)
1.教育公平现状调查报告 篇一
教育不公平的现状与对策探析
作者:侯嘉伟 性别:男
出生:1986年9月5日 籍贯:河北省张家口市 民族: 汉
身份:燕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2010级硕士研究生 方向:社会哲学
单位: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地址:河北秦皇岛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邮编:066004 电话: 信箱:
完稿日期:2011年5月20日
教育不公平的现状与对策探析
侯嘉伟
(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河北 秦皇岛 066004)
内容提要: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民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伴随着一个社会的政治民主化程度向前发展的。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大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教育不公平现象。我们应立足现实,吸收国外有益的经验,采取相应措施,加快我国教育公平的进程。关键词:教育;教育公平;教育对策
教育公平问题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教育公平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应切实贯彻教育公平的理念。其实,追求教育公平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25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体现了他的教育公平思想,是一种古代朴素的教育民主思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一句话道出了公平的原则——“公平地对待公平的,不公平地对待不公平的”;对罗尔斯来说,实现教育机会公平,需要为所有儿童提供公平的机会,因而政府公立的和免费的教育机构就是必须的,这样的教育机构保障了在社会结构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下层人士的教育机会。马克思在1866年就提出一个基本观念:教育是“人类发展的正常条件”和每一个公民的“真正利益”。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和体现。它是人们不受政治、经济、文化、民族、性别、地域、等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受教育的机会。教育公平已成为当代各国制定教育政策的基础出发点。但是,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大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教育不公平的现象。
一、教育不公平的表现
教育不公平既有受教育者起点的不公平,也有受教育过程的不公平,还有学业成就上的不公平。我国教育的不公平表现在很多方面,但主要一下几个方面: 1.教育性别不公平。由于长期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女孩子就学率低,辍学率高。“女童就学难——母亲素质差——贫困愚昧——多胎多育——女童就学更难”。教育公平,特别是教育性别公平即男女公平,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沉重话题。全球尚有1.04亿失学儿童,其
[1]中大多数为女童;有8.06亿成人文盲,其中近2/3是妇女。
2.高等教育的招生存在严重的不公平。每年高校入学的录取明显有利于居住在首都、省会等大中城市的社会成员的子女,并严重偏向能够对其施加影响的权势阶层。“上线”人数高于最终录取数的恒定比例产生的“灵活性”,使具有特殊背景的社会成员(包括各高校教职工,他们的子女一般总会得到所在学校的“行业性福利”)的子女优先进入;而具有明确指向的“机动指标”“保送生”和各种“特长生”的流向,也不是一般的平民子女所能享受到的。如湖南省隆回一中的“保送生”舞弊案,上海交通大学不慎泄漏的“招生黑幕”,以及西安市的大面积“体育特长生”舞弊事件,都说明了高等教育的不公平。
1998年进行的一项对全国37所不同层次高校(大专除外)1994级和1997级学生近7万人的调查,则给出了一幅较为完整和系统的画面。在城乡之间,教育机会获得的整体差距为5.8倍,在全国重点院校中则达到8.8倍,即便在最低层次的地方高校中也有3.4倍,超过了城乡居民经济收入的名义差距(2.8倍)。在重点大学中,这种不公平则远远超过城乡之间经济收入的实质差距(6倍)。
各职业阶层间的差距也很明显。农民子女与工人、党政干部、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子女进入高等学校的可能性之比为1:2.5:17.8:12.8:9.4,其中在全国重点高校中是1:4:31.7:22.6:17.4,农民阶层与整个非农阶层的整体差距是5.6倍,在全国重点高校中是9.2倍,其中与党政干部子女的差距则分别达到17.9倍和31.7倍。在清华 大学1990—1992年招收的三届本科生中,来自全国农村的学生为433人、385人和381人,而
[1]出自北京市的竞分别达到437人、410人和481人,1992年整个高出100人。
由此可以看出,在高等教育阶段,城乡之间和社会各职业阶层之间都呈现一种金字塔状的不公平格局:院校层次越高,不公平现象也越严重。
3.农村与城市中小学教育不公平。城市教育发展程度越来越高,农村教育则步履艰难,发展水平呈下降趋势:
首先是学校之间的不公平。农村与城市学校,重点学校、示范学校、实验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在教育经费投入、教学设备、师资力量、学生生源等多方面存在巨大差距,处于劣势的普通学校、农村学校根本无法公平地参与竞争,有些逐渐成为教学质量差、校风不好、学生不愿意去的薄弱校。
[2]其次是校园内学生的待遇不公平。为了追求高升学率,也为了谋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学校按考分将学生分为快慢班,并收取择班费,骨干教师也多配置到快班任教。学校将本应公平的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人为造成学生享受的教育资源不同。
最后是优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不公平。由于家庭经济贫困,少数学生还不能实现入校读书、改变自己命运的愿望;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与城市居民子女享受的教育不一样;残疾
[3]儿童受教育的条件与正常儿童不一样等等。
二、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分析
造成教育不公平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当前,到底是哪些因素影响了教育公平呢? 1.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和具体政策等多种原因,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大。而发展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责任主要在地方,地方的教育水平直接受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区域和城乡之间发展的差距必然带来教育发展的差距。2008年上海市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为15473.62元,而贵州省仅为2310.83元,相差近6倍。可以说,教育不公平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在教育领域的直接反映。2.教育投入不足。“穷国办大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真实写照。虽然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较低,2008年只达到3.48%,不仅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而且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与我国教育发展的需求还存在很大差距。教育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着教育条件的改善和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展。
3.资源配置不合理。我国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行重点学校制度。在教育投入总量小、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集中财力、物力办好一批中小学,对“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曾产生积极作用。而重点学校制度也同时导致了学校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近年来,国家取消了重点学校制度,加大了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但是,重点学校本身长期积累的名牌效应依然存在,人们形成的固有观念很难改变,这些学校依旧能够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源和优秀学生,加剧了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甚至造成了同一区域内学校之间两极分化的局面。4.政策制度不完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我国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但影响和制约教育公平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依然存在。一些已经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合理制度如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加剧了教育不公;省级政府统筹管理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尚未建立。同时,对新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初中后教育”等,还没有可供依据的法律和制度规范。
5.人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受教育程度逐渐成为影响个人职业、收入乃至社会地位的重要因素,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家庭“投资”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对子女接受教育的关注度空前提高。再加上独生子女普遍化,人们都希望让孩子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这必然造成对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不断增长与供给短缺的矛盾凸显,使教育公平问题日益突出。
三、促进教育公平的对策
教育改革是全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提高学生素质与追求教育公平一直是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我国也不例外。我们在追求教育公平方面,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教育公平方面的经验,结合我国教育现状,选择可行性策略,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
1.发展是硬道理,加快经济发展,努力提高推进教育公平的物质保障水平。研究表明,经济越发展,教育水平就越高;经济越落后,教育水平就越低。要推进教育公平,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加快经济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才能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推进我国教育公平事业。
2.通过立法,用法律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以确保教育起点上的公平。在现代,普及教育已成为现代化的一个基本条件和重要内涵,普及义务教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措施。世界各国都把普及义务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并颁布义务教育法作为保证。教育立法是现代国家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法律成为保证、巩固、促进和发展教育的坚强后盾。国家要重视全面立法,认真实行以法治教,坚持外治社会、内治自己,建立完备的监督机制;根据法律法规来处理事务,为教育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国家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方面的显著发展。实践证明,一个法制完备的教育体系才是富有效率、充满活[4]力的教育体系;只有通过严格的监督,强化教育法规职能和执法力度,才能有力保证教育事业的发展。
3.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增加教育投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改善教育条件。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但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国家考虑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行业的平衡发展,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有更多的投资,从而与教育快速发展形成矛盾,资金缺口较大,因此,我们要继续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的办法,鼓励社会、集[5]体以及个人集资办学。
我国的义务教育并非免费教育,为早日真正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达到基础教育机会均等,应先从初等教育开始,实行免费制度,分步到位,从全社会范围来统筹安排义务教育经费。国家应增加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保证学生具有获得学业成功的公平起点,为所有适龄青少年提供同等的入学受教育的机会。
4.顺应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日益结合,增加中学生就业的机会。随着双轨制的消除,中等教育具有了升学与就业的双重任务。在普通学校,坚持职业教育普通化,普通教育职业化,为学生提供多种社会选择的渠道,开设多种职业选修课,避免由学校制度本身强加给学生的分化。
目前,教育还是一种择业手段,择业需求将是学生发展个性特点谋求社会位置的强大动力。但中等教育结构单一,职业教育缺乏实质的内容,培养目标笼统,这给中等义务教育的普及造成很大的困难。在此,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不仅指发展专业、职业技术性学校,而且还包括职业技术教育在普通教育中的渗透。
5.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的自费制度、招生制度,以及与此配套的奖学、助学、贷款制度。高等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学生承担学费是国际一贯的做法。但在招生环节上,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阳光招生,向全社会公示招生过程。但我国经济发展落后且不平衡,我们在实施自费制度的同时,一定要进一步完善与收费制度、人才培养计划相配套的奖学金及贷款制度,[6]保证使贫困地区的低收入家庭的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保证就学、就业机会的均等。6.加强特殊教育,改善不利群体受教育处境,并对他们实行教育优先制度。不同种族,不同性别,残疾人与正常人一样,都应享有公平的教育权利与教育机会。处境不利群体教育不公平问题日益引起世界的普遍关注。各发达国家及一些发展中国家纷纷采取各种措施,如对偏远和不发达地区筹拨专款补助的“教育优先区制度”,以及对低收入家庭学生提供足够维持其学习的奖学金等,努力克服种族之间、男女之间、贫富之问、残疾人与正常人之间的不公平因素。我国也通过“希望工程”、助学金、奖学金、贷款等制度,改
善处境不利群体的教育处境;面对贫困地区师资普遍缺乏,采取了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到边远地区任教,增加女教师人数等。发展特殊教育是教育公平所必需的,完善其人格,使其自食其力,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保证。
7.对边、老、少、贫等地区实行倾斜政策。根据各地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全国分为三类地区,第二类和第三类的农村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无论是正规的中小学教育,还是成人教育;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技术教育;无论在入学机会上,还是教育条件和学生学习的成功率上,农村教育,尤其是落后地区的农村教育,在我国是个薄弱环节。国家应对边远地区和落后地区拨出按人均计算比发达地区多得多的教育经费,使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具有较发达地区更大的加速度,才有望缩短不同地区在教育上的差距,求得地区间的教育条件公平。另外,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完善农村教育机构和教育体系,动员全社会力量集资办学,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一环。
注释:
[1]张玉林.2004中国教育不平等蓝皮书[J].中国改革,2005(5):9一14.
[2]许庆豫.试论教育平等与教育分流的关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3):23—31.
[3]张天蔚.教育平等是社会平等的基础[N].北京青年报,2004一11一10(2). [4]彭玉琨,张捷,贾大光.教育平等理念内涵分析与促进教育平等进程策略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6):82—87.
[5]许庆豫.教育平等与教育分流的关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0(3):25—33. [6]老谷.公平: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N].忻州日报(教育周刊),2005—10一24(3).
Education unfair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probing
Li Jingchun HouJiaWei(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 Hebei, 066004)Content abstract: education fair education democracy a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a society, is accompanied by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degree of forward development.In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vigorously develop at the same time, also exist education unfair phenomena.We should be based on reality, absorbing foreign beneficial experience and adopt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fairness in China.Keywords: education;Education justice;Education countermeasure
作者简介:侯嘉伟(1986-),男,汉族,河北张家口人,2009年毕业于河北邢台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取得法学学士学位,现于燕山大学文法学院攻读哲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性格开朗,爱好广泛,真诚,自信,做事踏实,在学习和实践工作中努力进取,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人生格言:有志者事竟成。
2.教育公平现状调查报告 篇二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有关数据表明,中国重点大学农村学生比例自90年代起不断滑落,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篇调查报告显示,当前农村人改变现状越来越困难,农村穷孩子“跃龙门”的机会越来越少[1]。“寒门再难出贵子”这一言论使得部分农村家庭对“知识改变命运”失去信心,加剧了社会阶层的两极分化现象,进而给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隐患。因此,如何促进教育公平不仅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之一。[2]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深人实际调查,了解当前我国浙江省教育公平的现状,分析了造成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原因,探讨解决教育公平问题的对策。
一对当前浙江省教育资源现状的调研
温家宝总理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不仅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和基本目标,也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3]。教育公平内容包含了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4]根据这三方面的内容,笔者从浙江省农村与城市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及高等教育方面展开调查,调查内容及结果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浙江省农村与城市中小学教师资源调查分析
合理的师资结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证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也是保证教育起点公平的基础。笔者取样了浙江省临安清凉峰村顺溪小学、浙江省余杭市塘栖镇莫家桥村宏畔小学、浙江省杭州长江实验小学和浙江省萧山市第一实验小学。这四所小学同处于经济较为发达的浙江省杭州及周边地区。这些地区的城乡空间距离相对较小,风俗人情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相近,并属于同一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管,遵循一致的规章和政策,因此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和科学性。笔者围绕着对四所学校师资结构中教师的年龄、职称、师生比例,教改科研和是否从事第二职业等方面开展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小学的师资结构中,教师呈中老龄化趋势,高职称教师相对较少,师生比例不合理,投身教改及科研的教师数量较少,72%的农村教师从事第二职业,甚至有的教师身兼数职。
(二)浙江省农村与城市教育环境调查分析
在教育过程中,良好的教学设施环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然而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不足,很多教学硬件设施无法做到与时俱进。教育经费是学校良性运行之本,这对于硬件条件相对较差的农村学校意义尤为重大。近年来,浙江省政府不断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教育办学难的问题,但在较多偏远乡村学校仍然经济困难,办学条件差这一难题一时难以得到解决。而在城市地区,教育条件相对优越很多,很多学校推行小班教育,使得学生能享受到更多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乡村学校的信息交流不畅,网络普及率较低。在信息爆炸的当代社会,城市成为信息交流的中心,农村学生对信息的接受显然滞后于城市学生,这就导致了农村学生知识来源的渠道过于单一,知识面较为狭窄。而城市学生有着网络、图书馆、书店等多渠道的知识来源,知识面相对比较宽。
(三)浙江省农村与城市素质扩展教育调查分析
素质教育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步入社会不会有一种盲从感,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能既有广泛的知识又有各方面的技能和创造力,这才是我们社会真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近几年,随着国家提出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浙江省的素质教育改革也在不断向前迈进。笔者以浙江省农村与城市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围绕着日常礼仪与文明修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各方面展开调查,发现农村中小学生的文明意识相对较差,文明用语的使用频率显然低于城市学生。在学生的艺术特长方面差距更为明显,在被调查的农村学生中,超过95%的学生没有经过系统的艺术培训,而超过82%的城市学生都参加过系统的艺术培训课程,并且越来越多的城市家庭开始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城市学生的优势也较为明显,他们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解决问题的究对象,对同一专业近三年的生源进行了调查,其调查结果如图1、图2和图3所示。
从图中比较发现,浙江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的农村生源比例正逐年下降,而在职业院校,农村生源的比例却逐年上升,“寒门再难出贵子”的言论虽有一定的偏激性,但却也符合教育格局两极化发展的趋势。
二浙江省教育不公平现状的原因
教育不公是社会最大的不公,会加剧社会阶层分化,使弱势群体无法公平享受教育资源和行使教育权利,失去改变社会地位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扩大社会的贫富差距,强化甚至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6]因此,笔者综合上述调查情况,总结出造成教育不公平现状的几点原因。
(一)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浙江省越来越重视农村教育工作,但其程度仍显不够。部分人教育观念滞后,没有从人民和社会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农村教育工作,仍将教育等同于升学,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与发展,这种对教育的肤浅认识对当地教育的发展势必带来诸多不利影响。
(二)学生接受教育的起点不公平
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起点,对个人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由于农村学前教育的匮乏、义务教育师资不足,使得农村学生从一开始就输在了起跑线上。一方面农村教育缺乏高素质师资,而城市学校师资过剩,高素质师资富余。另一方面,从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情程度来看,农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竞争意识显然低于城市教师,大部分的农村教师除了教学工作,基本上很少参与课程教改及科研方面的研究,很多老师甚至都有第二职业。这样农村小学的课堂质量就不易得到保证,无法做到教学工作的与时俱进。而城市小学教师,除了课堂教学,还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课题项目研究等工作,课堂教育质量相对较高。
(三)教育政策的向城市倾斜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下放基础教育的管理权限,建立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义务教育经费主途径和方法更为广泛。
(四)浙江省高等教育学府与职业教育院校生源调查分析
教育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振兴的重要手段,也是个人进步和向上流动的阶梯。美国学者托马斯·福克斯等人研究发现:“一个青年人的最终地位和工资收益的最明显可见的预兆就是他的受教育年限。”在我国,获得较高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人越来越多地接受较高水平的教育。虽然较高的教育水平不一定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但是只有具有了较高的教育水平,才有可能得到更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5]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高等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最后一个环节,在社会分层中具有“筛选器”的作用。笔者取样了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及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院校为研要由地方政府负担,尤其是县乡政府,在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办教育的积极性的同时,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由于乡级财政能力的不足,县际之间、乡际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实施。[7]由于中央财政承担义务教育的比重极低,虽然采取了一些单项的工程计划,但由于没有建立起扶持贫困落后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致使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教育的贫弱地位没有根本改善。
三对缓解浙江省教育不公平现状的几点建议
教育公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无法做到绝对意义上的教育公平。人们应该正视客观现实状况,本着“同等情况同样对待”和“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的原则,努力使得客观存在的不公平现实不易导致人们的不公平感受,实现感官上的“相对公平”。追求城乡教育相对公平避免了“一刀切”的教育误区,兼顾城乡教育的公平与效率问题。笔者认为,宜在城乡居民可接受的前提下,通过对城乡教育各自优劣势的接纳与放弃,找出有助于实现城乡教育公平的对策。
(一)促进城乡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基于城乡经济差异,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一时之间无法跟上城市的步伐,但农村优质师资流失现象还是有办法缓解的。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激活用人机制,促进城乡师资交流的办法,来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8]一方面鼓励城市教师到农村交流工作,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改思路传到农村,并对到农村进行交流工作的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在职称评定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另一方面坚决杜绝教师从事第二职业现象的产生,鼓励农村教师进行课堂改革,采取适当的奖励机制,搭建公平的竞争平台,对表现优秀的农村教师提供进城交流的机会,激活农村教师的工作热情,从根本上改善农村教育的课堂质量。
(二)制定农村弱势群体补偿的教育政策
为了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目标,政府要建立基础教育的弱势补偿制度,为贫困地区提供特殊的教育津贴,国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来实施。[9]社会对弱势群体的补偿是衡量社会公平的重要尺度之一。虽然我国的教育制度中已经有了一些补偿的机制,如希望工程、政府的教育扶贫、学生助学贷款制度等。但是与广大的弱势群体存在的困难相比,目前的补偿力度还远远不够,应建立起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共同资助弱势群体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完善现有的助学金、贷款制度,同时鼓励民间资金帮助弱势群体解决经济困难。
(三)更新教育理念,平衡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投入
政府在决定教育资源的投向时,需要作出公共政策上的选择。长期以来,我省奉行的教育资源分配模式,正是以效率为导向的,它以发展现代产业为宗旨,以城市为中心,将高等教育和各级重点学校作为投资重点,而忽视了部分职业技校的教育投资。这样做确实可以使有限的政府教育资源在较短时间内产生出较高的经济效率,但归根到底,它有悖于政府的基本职能,也有悖于公共财政的基本宗旨。[10]事实上,从长远来看,不公平的政策也不可能是有效率的。所以,政府的主要职责应该是为广大群众提供均衡的、公平的受教育机会。
(四)改变教育模式,贯彻“终身教育”机制
在制度化教育体制下,当人们在某一个阶段中断了教育,就意味着他从此与教育绝缘。因此,我们要努力建构终身教育体系,要改变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封闭型的教育制度,建立起富有弹性、灵活多样的开放式教育体系,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为每个人任何阶段的继续教育创造充分的条件,使每个人通过获得他所缺少的知识,在任何时候都能够赶上来。如果一个人在他一生的教育过程中,在一定年龄和一定阶段上失败了,他还会有别的机会。这时,人们对于教育成功与失败的看法也许将会改变,教育公平与否的问题也许将会淡化,或被遗忘。[11]
总之,只有教育公平了,农村教育中的弱势群体才有可能与城市阶层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才有可能通过知识改变命运,使得“寒门再能出贵子”,才能真正从根源上减缓社会阶层的两极分化现象,保障和谐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简明统计分析[M].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9.
[2]郭戈.和谐社会与教育发展[J].教育研究,2007,(08): 42-43.
[3]温家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9-01-04.
[4]石中英.教育公平的主要内涵与社会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8,(03):29-30.
[6]赵兴民,刘冲.城乡教育公平研究过程中的几个问题[J].教学与管理,2010,(01):14-15.
[7]刘平秀.教育公平与教育政策选择[J].教育丛论,2010, (02):157-160.
[8]夏建文.论教育公平对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作用[J].改革与开放,2010,(01):31-32.
[9]吴德刚.关于构建教育公平机制的思考[J].教育研究, 2007,(08):34-35.
[10]张铁道,张静,张婷婷.国际社会促进教育公平的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03): 13-14.
3.我国教育公平现状及应对策略 篇三
一、教育及教育公平问题概述
1.教育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义务。从我国的宪法中可以看到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力也是公民的义务。因而实现教育的公平也是国家保障人民的权力的重要表现,也是公民履行义务的重要的前提。
①教育是一种权利。公民的基本权力也称宪法权力或者基本人权,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主要的、必不可少的权力。具体包括:政治权力与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权力;社会经济权力;教育、科学、文化权力和自由;特定人的权力;监督的权力。
②公民享受的教育也是一种义务。公民的基本义务是社会和国家对公民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公民的基本义务决定着公民在国家生活中的政治和法律地位。具体内容包括: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依法纳税;其他方面的义务。
2.我国教育公平的含义。在我国的教育界普遍认为教育具有双重含义,也就是广义和狭义的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泛指一切能够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为学校教育,是指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的对象所施加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在现实生活中,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而公平包括权利、机会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平等,因而教育公平就是指“人们不受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和民族、种族、信仰及性别差异的限制,在法律上享有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
二、教育公平现状
1949年建国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事业也不断向前发展,但是,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我国的教育事业仍然非常的落后。我觉得这种巨大的差别是由投入造成的。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基础,教育事业也不例外,没有金钱的支撑,它永远都是毫无起色的,都是空话。就投资体制方面来看,当前普遍把它分为三种,它们分别是集中模式、相对集中模式和分散模式。我国采取的分散模式,有利于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在了解当地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投资,以防中央政府乱撒网;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也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缺少中央对其的制约。因此,我认为中央政府应加强对教育的扶持力度和干涉力。
三、制定对策
当前我国农村和城市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差别,教育的差别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等认识方面的偏差,影响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可见改变教育不公平特别是城乡教育不公平的现状显得刻不容缓。
1.从机会公平走向质量公平,这是农村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①教育机会逐渐地平等。目前,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不断的普及,可以说教育的机会已经基本实现了公平。2010年,我国“普九”人口覆盖率接近100%,初中毛入學率达到98%左右。
②建设高质量的学府是重要的途径。今年正值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清华大学作为我国的高等学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国家也正在加大力度努力使清华大学建成世界名校,试问这样的大学是建设在城市还是乡村呢?是的,建设在城市,通过教育事业的发展带动经济的发展,城乡差距也在不断的扩大。由此可见提高教育的质量才能创造出更加优秀的人才,进而才能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③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是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的关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为了实现教育公平的远大目标,我们不仅要不断的加大硬件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更重要的是整顿教师队伍。
我认为在学习中没有笨学生只有不优秀的老师,因而老师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需要建立农村教师利益补偿和均衡机制,着力提高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教师待遇。农村教师除了和城市同一级别的教师统一工资标准外,还有额外补贴。农村师资紧缺、学历低、工资待遇低是当前农村教育不公平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不少农村地区优秀师资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大量代课教师的出现说明现行农村教师培养、聘任制度上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当务之急,要改进和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和机制,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树立教师全面教育的意识,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使每个受教育者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同时,在承认个体差异性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总之,我国农村教育公平的实现,要从我国现实基本国情出发,伴随经济发展和社会民主化的进程而逐步扩大和深入。农村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是一个从教育机会公平迈向质量公平逐步推进的社会系统工程,其中制度创新是关键,财政投入是保障,资源配置是基础,质量公平是目标。
2.高考考试制度的改革,应取消不同地区不同的录取分数线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行了各个方面的改革,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众多层次,当然教育也包括在内。为了弥补文化大革命以来对人们文化的摧残,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大量机会,许多农村出生的人们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国高考制度还存在着一些不公——不同地区不同的录取分数线制。
高考制度这种差异是由邓小平同志的“两个大局”的思想导致的。20世纪80年代,为了发展国家的经济,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国的地区差异性提出了该政策。“一个大局就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使之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就是当发展到一定时期,比如二十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时,就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4.教育公平现状调查报告 篇四
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2018两会热点话题及两会精神解读汇总
【报告摘要】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切实降低农村学生辍学率,抓紧消除城镇“大班额”,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儿童是民族的未来、家庭的希望。要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儿童托育全过程监管,一定要让家长放心安心。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继续实施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发展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和网络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
【中公评析】
教育承载着国家的未来、人民的期盼。所谓民生,就是要老百姓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教育是民生之本,正基于此,每年两会上教育都备受关注。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公平优质教育,强调“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价值遵循,其实是在承诺,让教育发展的红利,能惠及到所有百姓家庭。大家期待中国教育品质再上新台阶,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教育改革的红利惠及更多民众。
[综合分析] 在教育问题上,历来有质量和公平两大纬度。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必须在教育和公平上实现最大的平衡。所有人接受低水平的教育,不是我们的追求。自然配置教育资源,部分孩子接受贵族教育,另一部分孩子接受基本生存教育,只会人为制造教育机会上的不均,进而影响整个社会公平体系的构建。办出高水平又能兼顾公平性的教育,事实上是在为全体社会成员创造公平机会,畅通社会上升通道,建设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能充分发展的和谐智慧社会。
教育公平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方面,教育公平应该由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来担当。它主要指向教育的区域差异或校际差异。比如,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教育政策的适当倾斜、教育评价的因地制宜等。从目前情况来看,资源均衡配置中的硬软件正在由政府组织强力推进,但人力资源的“逆洼地效应”对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带来的不公平现象还比较严重。教育公平的另一层理解指向学校。它是指学校或学校老师能否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它更多地指向同一所学校内的群际差异或生际差异。对同一所学校而言,无论其生源状况怎么样,它的学生群体都会存在性格气质、文化基础、学习习惯、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才成就了一个个具体的“人”,才让每一个孩子都具有了潜在的发展轨迹。但是,多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和老师更喜欢用分数来区分和对待自己的学生。从学校角度看,很多学校会把文化成绩相对优异的学生集中编班,安排相对优秀的老师到该班任教。从同一班级角度看,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也容易更加器重那些文化成绩好的孩子,而忽视甚至轻视那些文化成绩相对落后的孩子。殊不知,“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因此,上述现象与行为都是有违教育公平原则的,都需要我们教育人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改进。
其次谈谈有质量。关于教育质量问题,很多专家学者和教育行政部门都有过很完美的论述。遗憾的是,这些论述在当下的教育实践中并未达到理想的引领效果。我想,这也是习总书记要在十九报告中对教育特别强调的原因。事实上,目前的基础教育阶段,教育质量观还更多地停留在考试分数上。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评价、家长因为短视而对教育形成的功利期待、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与提升及这种素养对学生终身发展所起的作用难以在短期内看到和评价
[对策措施] 首先,进一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动力的重要途径。深化改革,一方面要从教育供给侧发力,加大投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要科学配置资源以扩大优质资源的受益面,让更多的学生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特别是要通过综合改革,树立正确教育政绩观和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尽可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和共享水平。比如,由优质学校牵头,建立教育集团和办学联合体,强校带弱校、名校办分校;建立和完善教师、校长轮岗交流的长效机制,使得优秀教师和校长自愿交流轮岗,城市教师自愿到农村
学校任教任职;改革对学校和校长的评价标准,体现多样化导向,引导学校办出特色,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当前,要通过深化改革尽快克服单纯以考试分数、单纯以中高考升学率为唯一标准评价学校、评价校长、评价教师的做法,确保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学校标准化建设是促进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和抓手。当前,要制定中小学、幼儿园的办学标准,使所有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和幼儿园、普通高中等在教学条件、体育美育设施设备、生活条件等方面,都达到标准化和均等化,旗帜鲜明反对豪华学校、重点学校、超级学校,把有限教育资源用在“刀刃上”,最大限度满足教育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尤其要加快补齐短板,使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达到标准化。
第三,综合施策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以总书记2014年教师节在北京师范大学的讲话为指导思想,以“四有”教师为目标和方向,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一是提高入职门槛,严把教师入口关。提高教师的入职条件,确实将那些热爱教育事业、品德高尚、教育教学能力较强的乐教善教热爱学生的优秀大学毕业生招聘进入教师行列。二是设立特殊津贴,鼓励优秀人才到薄弱、贫困、偏远地区中小学从教。三是建立有利于教育发展的教师管理体制。四是开展精准培训,切实提高在职教师的素质。
第四,借助教育信息化实现弯道超车。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学习的流行,不仅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得和共享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受时空限制共享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已成为现实。信息化既能提高教育质量,又能促进教育公平。因此,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办好优质公平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有效策略,也是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方向。特别是对西部地区、农村学校,更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最为优先的领域,优先配置、深度融合、普遍使用,借助信息化实现弯道超车。
第五,强化督导与问责,确保优质与公平的有机统一。教育督导是促进各项教育改革发展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的有效方法。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热爱教育事业、专业水平较高、工作严肃认真的专兼职相结合教育督导队伍;要将教育督导工作常规化、制度化,做到时时督导、时时监控;重点对违背教
育规律、热衷政绩工程的现象坚决纠正和严肃处理,真正做到有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发现问题能够及时解决,建立有利于优质公平教育发展的教育环境和生活环境。要把督学与督政结合起来,加大督政的力度,确保各级政府将优质资源与公平教育有机统一,树立优质与公平并重的教育政绩观和教育发展观;建立督导报告发布制度,及时发布督导工作中发现的各种问题,以引起有关各方面和公众的关注,促使问题及时解决。
【关注理由】
每年两会,“教育”是被广为关注的一大热词。当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转变教育改革发展理念,办好优质公平教育,建设教育强国,是顺应人民群众对教育新期盼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政府工作的重点。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十九大报告中的这句话引起教育界人士的强烈共鸣。“公平”“质量”两个词,彰显出党和政府缩小教育鸿沟的决心,概括出新时代我国教育的新使命,明确了教育改革征程的新方向。
5.农村体育现状教育调查报告 篇五
体育系 09 级
本科
班
学号
091001317
姓名 笑嘻嘻
摘 要:学校体育是实施素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发展是非常迅速的。然而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特别是农村地区的体育教育面貌与现代的要求还在有很大的差距,为了贯彻落实国家颁发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确实需要对农村学校体育作更大的改变。
关键词:农村学校体育
体育教学
前言:中国的体育事业正飞速的发展着。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体育等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学校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与实践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由于历史的、传统的和主观的原因,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程度深浅不一,对学校体育的本质观、目的观、价值观和质量观的认识,目前仍还处在较低水平的社会意识层次上。这样就制约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实施,致使农村学校体育就存在了诸多问题。在如今,全民健身是重要课题,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提高学生体质,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农村小学体育教育现状确实令人担忧。
一.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体育不被重视
衡量一所学校强弱不仅仅在于升学率,评判一位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仅在于考试成绩,但事实上,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一直是全社会和学校管理者的指挥棒,这种观点在农村尤其突出,考得好的学校既得名又得利。在这种强势压力下,学校管理者不得不狠抓升学率,抓广大教师的考试业绩。只重考试成绩的指挥棒下,体育教学就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了。体育教师也就成了副科教师,家长更不会重视,甚至有家长怕累着孩子,不让他们上体育课。这就严重抑制了体育教师的教学兴趣,他们也就敷衍了事,更谈不上花心思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有益的锻炼。久而久之,在学生的眼里,体育课就是玩的代名词。再加上一些老师为了考试出成绩,不惜大量占用体育课的时间。所以,在不少农村小学,体育课已经不规范了。
2、体育观念滞后
观念较为陈旧,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育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的原因是教育部门包括从事一线体育教学的老师们没有真正改变关于体育教学的陈旧观念。表现为,只注重体育成绩的单方面的提高,不注重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只注重少部分体育特长生的培养,为学校在一些运动赛事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而增光添彩,而忽视了对全体学生的运动能力的发展,目光仅放在了短期的体育成绩,而忽视了长期的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体育学科的教学特点是:有德育、智育、美育、身体锻炼与增强体质的教育功能,其他学科只能具备前三方面的功能,不具备后一个功能。体育具有多功能的特点,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不少人、包括相当一部分领导者,认为体育就是跳跳蹦蹦、玩玩乐乐,而没有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观念的滞后,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农村学生身体素质好、好学、好动农村学生身体素质是好的可是没有得到开发,就部分学生来讲是非常有发展情景的,乡村学生是非常纯洁的,对体育课而言,他们好学,好动,只是有一些同学因为在家里父母太疼爱他们而埋没了他们自身具有的素质。
3、体育兴趣不足
上课兴趣不足,热情不够由于各种原因,也导致了学生整体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对体育课热情不够,能参与锻炼的仅仅局限在按部就班的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甚至在体育课堂上也懒得运动,应付了事,有的还以各种理由请病假,不愿意参加体育运动,这是由于农村中学生的体育兴趣没有被培养起来,有的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自由活动,就是放羊了,随便玩了,完全脱离了老师的教学,组织性差,随意性强。
4、师资队伍薄弱
体育方面的师资力量欠缺,师资水平有待提高。由于学校的不重视,体育课根本没有专业教师上,都是带其他科的教师兼。教师教学手段单一,内容重复,无创新,体育课时严重不足受陈旧观念、师资力量、教学器材等的影响,导致农村中学体育课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教学内容基本没有什么改变,都是千篇一律的内容,没上课就已经知道今天上课的内容,毫无新意,学生根本提不起兴趣,或者是考什么就教什么,考跳远,那就节节课都练习跳远。再则,农村学校体育专职教师配备不够,在一个400多号人10来个教学班的学校就配置1名体育教师。
5、体育经费不足
经费不足,资金投入少,除了最简单的体育教学器材,其他拓展运动需要的和教学不断更新需要的器材根本不具备经费选购,这就导致体育教学的配套器材非常滞后,教学方式和项目受到教学器材的限制很大,教师也只能依靠现有的体育设施进行单一的重复的体育教学。农村小学每年每个学校用于添置新器材的费用不高,许多农村学校根本无力投资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面对这些,农村小学体育工作的开展是非常艰难。
6、缺乏体育健康知识
为什么原本有那么好的身体素质?可“手不能提篮”“肩不能挑担”的娇小姐、小先生还那么多呢?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父母和自己,在学校体育锻炼的不够,在家里父母什么也不让做,天天做千金小姐、小少爷。这样的状况再好的身体素质也会浪费掉。
7、把体育教学与竞技体育混为一谈
人们往往认为一个单位,一个人在体育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就是体育效果好,而对体育教学的质量问题不十分重视。当然,体育教学与竞技运动有联系,但也有区别。共同点都是为了增强人的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不同点是,体育教学主要是传授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技术,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过程。竞技运动,主要是通过训练和比赛,提高运动成绩。体育教学和竞技比赛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概念不同,目的任务也不同,只不过体育比赛容易见到效果,由于这种功利主义的片面认识,往往导致注重比赛,忽视了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8、管理不好
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体系没有形成,体育工作在整个教育工作规划中没有充分体现。组织机构流于形式,乡镇中小学表现尤为突出(特别是村小和村办联中),对于体育教师、课外体育活动、场地器材建设、体育教学等的要求仍处于目标模糊和“放羊式”的管理方式,缺乏宏观目标和微观管理意识,农村学校体育系列化、制度化和科学化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给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阻力和消极因素。
二.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
1、建立严格的体育工作督导小组和评估体系 制定有关体育教学文件,以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检查督促,保证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提高体育教学管理水平。
2、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板书、广播和比赛等形式来宣传体育让更多的人认识体育,树立正确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使更多的群体关注体育、支持体育,更重要的是有关领导和学生家长要更新观念支持体育工作,激励体育教师,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职能。
3、重视体育教育人才
要为体育教师创造施展才能的空间,还要提高教师福利工资,吸纳人才,利用人才,稳定高级人才的队伍,学校还应鼓励现有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提高教师学历水平和业务能力,以适应学校体育发展要求。
4、拓宽体育经费渠道
要根据农村的实践情况采用多元化的资金渠道来筹集资金,动员社会力量加快体育设施器材建设。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自制为主,合理地使用体育经费,用以改变农村学校体育经费不足,器材设备简陋的状况。
5、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
学校还应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保证课时,不得随意侵占,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体育教学、考核,大家都重视体育教育,为使学生进入自发、自由的体育锻炼境地而努力。
总而言之,从农村的实际情况看,要使田径、篮球、足球等这些竞技类体育项目尤其是体操项目类的器材达到标准,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我们可以大力发展一些易于开展的项目,还可以利用当地学校的地形地貌开展一些如:越野跑、定向运动等体育运动项目,鼓励教师学生勤工俭学、自己制作简易器材,形成有农村特色的地方教材。
6.农村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篇六
一.调查中农村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农村经济比较落后,教育与城市相比有着较大差距
农村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农村财政比较紧张,各种经费异常是教育经费是严重的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与城市学校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就拿英语来说,城市学校的英语教育远远强于农村,很多农村小学的孩子根本没有上过英语课,这就在起点上落后于城市。
2.农村师资力量不够
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普遍偏低,很多师范学校毕业的人不愿意到农村教书,农村教师素质明显低于城市,加之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限制着农村师资力量的调整。农村学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教师,学历不合格,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凭经验施教,观念落后、教法陈旧。加之学校给教师供给外出学习培训、交流的机会少,多数教师不能进行教育科研和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整体存在着年龄偏大、知识结构老化、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应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应对新课程改革,他们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3.农村家庭因素影响子女教育问题
首先在于农村,家庭条件本来就有限,他们的父母文化水平也不高,仅有学校在教育着孩子们,一回到家中就是无人管教了,孩子们只在学校里学习而到了家中基本上就是玩了,这样一来就影响了孩子们的学习成绩。
同时也受传统愚昧的影响家长们都认为读书无用而排斥教育,一些贫困地区地理位置僻远,与外界社会联系甚少,世代相传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依然盛行。不少人思想观念陈腐,认为孩子在家劳动是天经地义的事,而送孩子去上学是一大损失;而又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在大学生就业整体不乐观的大背景下,那些背负着很大债务学习的农村孩子,一旦毕业就无法找到一个适宜的工作,相对而言对于他们较高的教育风险投资就得不到回报。而农村教育的出口又被堵死或不畅,即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出口有限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了知识在农村基本没有什么用处,使得农村“读书无用”重新回潮,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很少孩子连小学都没有毕业。
其次,由于受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很多的农民涌进城市务工,成为我们所说的“农民工”。于是并出现了很多的“留守生”和“代理家长”。由于子女和家长长期的分离,在生活、学习等方面都受到影响,尤其是亲情缺失和隔代教育,使得留守子女的这一群体存在着巨大的心理创伤,性格也变得较为孤僻,学习成绩下降。
隔代抚养有一个最大的缺点是:老人力不从心。这主要在于上一代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并且年老多病,通常都不能有效辅导孩子的功课。还有就是老年人往往更容易纵容、溺爱孩子,管教不严,这使得孩子不良学习和行为习惯较为突出;再加上与长辈的沟通不足,使得老年人不易了解孩子的内心思想,不易察觉孩子的不良思想苗头,难以尽到对孩子的教育管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养成和提高。
其次,就是学校和家长的沟通,这使教育严重的脱节。由于家长外出打工,学校不能与家长沟通,甚至学生的作业都没有家长签字,不了解学生动态,缺乏互动,不利于共同教育培养下一代。也导致学生不爱参加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也很少主动回答教师提问,他们的性格内向,社交意识和本事较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不愿与教师交流、沟通;由于缺少家庭的约束,很多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厌学、逃学、甚至缀学,学生们的学习成绩也普遍偏低。在这样的环境中,这些学生也就成为了犯罪和受侵害的高危群体了。在缺乏约束下,学生易养成自由散漫的习气,时间观念差,爱迟到、旷课,喜欢进网吧和游戏厅。父母的行为也对子女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一些农民进城务工后改变了职业和生活方式,从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在对金钱、家庭的态度上畸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1.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是农村义务教育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
中国这几十年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以牺牲农业和农民的利益为代价的。长期以来工农业之间的“剪刀叉”严重制约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影响农业效益和农民富裕的主要制度性因素。由于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社会地位低下,农村教育自然也处于弱势的地位。
实行市场经济以来,稍微有头脑和本事的农民又都去打工,农村基本上是老弱病残和文化素质不高的村民留下来,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导致农村积贫积弱的恶性循环。虽然打工者能够赚些钱回到农村来补贴,可是他们给城市所作的贡献更大,进一步拉大了工农业之间的差距。农村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和政策扶持的力度。发达国家一般是在工业化左右就已经开始反哺农业,我国已经进行了20多年,反哺农业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当然国家这几年对于“三农”的问题已经开始高度重视了。
2.农村教育目标错位,升学教育、离农教育占据了主导地位
现行农村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教育目标的错位。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克隆”城市普通教育的模式,这与农村的实际情景相距甚远,在国家实行高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制度下,由于在学校硬件、师资水平和资讯等方面的天然劣势,农村大学入学率,仅有城市学生的十几分之一乃至几十分之一。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苦读九年只能回乡务农,因为缺乏生活技能,进城打工没门,搞二三产业无路,只好在家里闲着。毕业后的农村青年不能很快融入当地的经济活动,造成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和盲目流动。
同时教育支出是农民最大的负担,很多家庭为此负债累累,陷入恶性循环。农村教育的办学方向不改变,这一现状也很难改变。但农村职业学校和继续教育受体制和农村产业化还不发达等多重条件的影响,还没有发展起来,导致“有校无生”的状况。
三、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几点提议
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
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关键是要发展经济。政府要转变解决农民、农村问题的指导思想,制定各项有利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制度,让农民有其利、有其权、有其教。要废除一切与民夺利的政策,建立支持和保护农民、农业的法律政策体系,经过补农、助农、护农,让农民拥有财富,享受不断提高的现代物质文化生活,坚持发展经济的活力。要提高农村的社会地位,这既要清除来自社会的障碍,又要清除农民自身的障碍,培养农民维权、用权的权力观。要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民自身发展经济的本事。要改革城乡失衡的教育制度,教育投入要向农村有所倾斜。
2.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是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它与农村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温家宝总理提出了深化农村教育改革的途径:一要推进教学改革。农村中小学在实现国家规定的基础教育基本要求时,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成人教育以农民技能培训为重点,两者都要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办学模式和培训方式,切实培养能真正服务于农村的各类人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二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在我国广大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同农民群众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并将长期存在。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进取发展公办教育,同时要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办学。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和幼儿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努力构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三是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办好农村学校,关键是要有好校长、好教师。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吸引优秀人才到西部任教,鼓励城镇教师到乡村任教,经过定向招生等方式培养乡村教师,切实解决“老少边穷”地区乡村学校
缺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不稳定的问题。四是推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的综合改革。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合作机制,有效统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资源,构建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农村教育培训网络和科技推广网络。要彻底转变鄙薄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使农村职业教育在今后几年有一个较大发展。
3.要建立部分城市教育资源为农村服务的体制
温家宝总理在很多场合强调了城市教育资源要为农村服务的问题。目前农村经济还不发达,尤其是中西部地区,所以还没有出现象沿海和国外高度重视农村教育的情景。在这样的条件下,需要政府加以政策的引导,需要先发展起来的城市教育资源来带动农村的发展。
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城市教育资源的优势,更进取、更有效地为农村和农民供给服务,异常是要向他们培养输送合格教师。要扩大城市各类职业学校面向农村的招生,开展进城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必须要让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有书读、有学上,和城里孩子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提高。发达地区城市应进一步做好对贫困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工作。
要广泛动员高校和科研所参与。对于农村的扶贫不能局限于项目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要逐渐转移到知识和技术的扶贫上来,由高校出技术,由农民出劳力,资金由几方共同投资解决,城市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经过参与农村教育改革,发挥自我的优势,使自我的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同时高校要经过培养农村职业技术人员,经过农村职业学校逐渐构成规模和效益,把农村职业教育办起来,使得当地农民能够就在当地打工,促使当地企业和产业的发展。
要建立为农村经济和教育发展服务的科研体制,如建立农村教育研究所、农村科技推广培训中心、农村教育学院等。借鉴美国、日本、德国、韩国重视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农村教育的经验,加强对农村发展的政策、科技、信息等各方面的理论研究。
7.教育公平现状调查报告 篇七
一、农村教育公平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21 世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世纪。从现在起到2020 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4]。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特别是在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下,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实现农村教育公平化,意义深远。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现教育公平,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权利和机会,促进教育公平,对保障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坚持把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把促进公平与提高质量一起作为国家教育改革发展两大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大把教育列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大任务之首,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作为改善民生之基,成为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要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不断扩大和切实保障基本的教育机会公平。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加强农村教育公平,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的优势,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性任务。
二、农村教育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事业特别是农村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但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在教育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还没有将平等的受教育权完全真正落到实处。在教育目标、教育投入、师资力量方面,不公平现象随处可见[5~7]。从地域上看,东西部差距较大。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3)》称,虽然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但与东部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报告认为,西部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西部地区12 省(市、区)高等教育竞争力强的省域较少,总体竞争力水平不高[8]。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师资配置的不断加大,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教育水平显著提升。然而,城乡经济差距有逐渐加剧的趋势,教育原本是缩小差距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现实是,城乡教育的差距也在进一步加大,这首先表现为城乡孩子在享受教育资源分配和受教育条件方面的不平等,并将直接导致未来城市和乡村居民在知识结构、经济地位和收入方面差距的扩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教育经费问题。农村教育资源匮乏是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单就农村教育硬件来讲,农村学校,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学校,教室、办公室以及学生宿舍、食堂破旧拥挤不堪,条件相当简陋。而在部分城区的学校豪华气派,设施齐全,与农村形成了鲜明的比对。城市地区一些公立重点中学拥有学生专用的科学实验大楼,装备了设备先进的各类实验室、现代化的电教中心以及远程教室、行星英语教室、多媒体视听教室、计算机实验室等多种专用教室,甚至有的中学楼顶还建有天文穹顶,安装有大型天文望远镜。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系列报告会”中指出,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依然不足,在2011年,普通小学生均公共财政预算事业费支出农村与城市(含县城)相差近700 元;普通初中农村与城市(含县城)相差近900 元。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在2013 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指出:“全国省一级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同级财政支出超过20%的省份不超过7 个,而广东省连续五年保持在20%以上,省内的一些欠发达县平均超过25%,有1/3的县超过了30%,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1.2%”。
2.农村学校布局问题。过去几十年来,在旧的经济体制和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制约下,在农村教育发展上存在“重速度、重数量、重外延,而轻效益、轻质量、轻内涵”的倾向,从而造成农村基础教育遍地开花和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低的现象。最近几年来,尽管采取了撤点(教学点)并校的策略,要求方圆3 公里内只有一所学校,但是在很多山区,交通安全隐患增加,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加重,农村寄宿制学校不足,导致了严重的辍学问题。
山西省朔州平鲁区到2008 年全区共有区直小学10 所,学生1.7 万人,教职工781 人,而农村小学共有179 所,学生5 000 多人,教职工660 人,城乡教育比例严重失衡,差异明显。在初中教学方面,与城里拥挤不堪、严重超员的初中学校相比,全区仅有的7 所农村初中共有学生1 009 人,平均每校不足200 人。面对这种现状,平鲁区委、区政府结合“一城三镇百村”的新农村建设步伐,全方位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大幅度调整学校布局,走“一乡一校”集中办学之路。2008 年,该区将农村小学生全部集中到乡镇寄宿制小学,实行了“保姆式”、“营养式”、“园林式”教学,为贯彻“两全”原则打下了良好基础[9]。
3.农村师资待遇问题。农村教师队伍的工资待遇虽然近几年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与城区的教师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他们的福利待遇依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尤其是西部地区,特别是部分民办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在农村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面临的任务艰巨,工作环境艰苦。现在农村一些边远地区、艰苦地区还有很多代课教师,这些教师的待遇更低。2013 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西宁市第十四中学特级教师庞晓丽呼吁提高中小学教师待遇,并担心“广大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生活条件较差,教师如果连工资收入都得不到提高,怎么能安心教学?”
切实保障农村教师所得到的实际待遇与国家和地方的文件内容相一致,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动用积极措施,把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保障列入财政预算,并对经济发展状况不佳的县市,由中央和省级财政统筹资金予以扶持。与此同时,要建立和落实农村教师的地区性补贴,共同保障农村教师福利及时准确到位[10]。
三、实现农村教育公平的对策
教育公平是自古以来人类追求的理想,然而不仅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教育公平的标准,而且教育不公平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这就使得教育公平目标成为不断在实现着而又永远不能实现的目标。人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也急切地关注农村教育问题,进行相应探索实践过程,出台了一些文件决议。因此,在这种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有利条件下,我们就要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实事求是地制定和落实实现教育公平的对策,主要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实施:
合理定位农村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农村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目前农村教育在结构类型和教学模式上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很不适应。作为九年义务教育重要阶段的初中教育,从总体上看,其结构基本上是单一的普通教育,致使大批农村学生没有受过初等职业教育就直接走向了社会。解决的根本办法就是重新认识农村教育、重新构建农村的教育体系,使农村教育形成“成职普”、“初中高”、“农科教”相结合的完整的立体网状结构和良性的运行机制[11]。从而形成农村教育目标的多元化,农村教育除了为城市培养人才外,更多的要承担起全面培养适合农村、热爱农村、建设现代化农村的高中初级优秀人才。因此,农村教育要以人为本,尊重教育对象的个人选择,最大限度地强化地方人才的培养和稳定意识,为每一个受教育者提供适当的发展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未来的发展路向。
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是农村教育公平的前提。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要使农村义务教育走出困境,基本出路是对各级政府之间的责任关系进行调整。中国实行分税制之后,中央财政得到强化在对待像义务教育这样的公共事业上,条条的作用应该强化,中央财政的垂直影响会更加有效,专款专用,封闭管理对保障义务教育经费的直接到位至关重要。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继续认识深化与贯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努力完善转移支付体制;建立切实可行的刚性保障机制,依法保障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严惩侵占、截留、挪用公用经费的不法行为;建立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教育的长效合理机制;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依法保障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的合理收入;调整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健全政府对贫困学生的直接资助制度。
加强农村教育师资力量,是农村教育公平的驱动力。加强农村教育师资力量建设能为实现城乡教育公平提供强大的驱动力和智力支持,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异,做到教育公平的最大化。为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保障:改善教师待遇和工作环境,及时落实国家对教师待遇的各项政策,以解除教师后顾之忧,让教师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建立农村师资流失补偿机制,使得落后地区在教师流失后,仍有资金和能力招聘新的大学生进行培训,甚至建立起后备教师队伍,保证农村师资的稳定性;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农村教师激励制度,在职称评定、医疗、培训、财政奖励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激励优秀教师扎根在农村学校。
8.教育公平现状调查报告 篇八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公平 现状 原因
1 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现状
留守儿童是指那些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外出打工、经商或者学习,把孩子留在家乡,托付亲属或他人代为管理、抚养和照管的儿童。近几年来,国家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越来越多,如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档案,成立寄宿学校,并且制定相应的管护措施等。但是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现状依旧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家庭教育缺位
据统计,在外务工的父母对于其子女的整体期望值不高,对子女的教育不重视,认为自己孩子学业有成的概率很低,因此不愿意在子女的教育上投资更多,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部分留守儿童就被父母要求外出务工。其次,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监护人基本上都是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他们年龄过大、文化水平低,对留守儿童受教育情况不关注,也不能对其进行学习上的辅导和帮助,同时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和其监护人之间年龄差距较大,在沟通的时候普遍存在很大的障碍。此外,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的同时还要兼顾家务和农活,学习时间不足,且学习环境差,因此学习成绩都会由于父母的外出务工出现下降的趋势。
1.2学校教育不完善
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教学理念等方面的制约,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关注较少,以至于部分留守儿童行为过激,出现打架斗殴等现象。而当前多数农村学校还不能实行留守儿童的寄宿制管理,这使留守儿童的课余教育成为空白。此外,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不高,农村学子在国家统一考试中的录取比率较低,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辍学现象愈发平常。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农村学子靠读书出人头地的思想被现实打破。许多农村家长甚至认为“读书无用”,而老师本着功利的思想,认为费尽心思教育较差的学生还不如带好一个优秀的学生,因而不愿意主动地关注那些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忽视了对留守儿童的引导和教育。教师的冷漠和忽视,使孩子感受不到集体的温暖,从而对学校的纪律会产生抵触心理,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孩子的行为发展。
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不公平因素分析
2.1经济条件不满足持续教育
虽然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大多數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条件普遍较差,常年的低收入直接导致了其家庭贫困,留守儿童在筹措教育费用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日常生活费用短缺,以至于受教育层次低下,在我国教育系统里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其次,国家对于贫困学生的经济补助不足,虽然现在很多学校现在出现了奖学金,助学贷款等多种形式的资金支持,但是相对于数量众多的留守儿童家庭而言,这些资金有限而且申请手续繁杂。有些家庭因为信息闭塞,对政府的关爱措施了解不多,直接导致了部分孩子的失学。因此,解决留守儿童教育公平的问题在经济上需要政府、社会的共同努力,突破资金的瓶颈,让每一位孩子都不会因为经济原因而离开校园。
2.2监管体系不完善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不全面,其监护人大多数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亲属,他们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程度仅仅保持在吃饱穿暖的地步,满足其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对儿童的受教育情况并不关注,而且没有能力和精力去更多地指导和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其次就是农村学校的管理制度不全面,学校是影响学生受教育的最重要场所。就目前来看,农村学校缺乏科学全面的育人理念,对农村留守儿童也没有全面地统计,也没有特殊的措施去弥补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并且学校的思想还处于应试教育阶段,只是在一味追求学校的升学率,单单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评价一个学生,无暇顾及到学习成绩差的农村留守儿童,这就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导致学生厌学,促进了农村留守儿童辍学现象的发生。尽管社会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问题越来越关注,但是大家的关注仅仅停留在倡导讨论阶段,并没有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也没有明确的部门分工去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去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状况。
2.3 法律制度不健全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受教育权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我国已经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然而现有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发挥其最大的保障功效,尤其在农村教育、儿童教育等方面缺失相应的法律保障,因此修订、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就显得尤为重要。
3 结束语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持续增加,其教育问题更是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要使农村留守儿童更好地受到教育,应从各个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实现我国的教育公平,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蓝威,彭本利.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公平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1,32(1):132-135.
[2]黄丽.邱关军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现状看我国教育的公平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13(8):27-30.
【教育公平现状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推进教育公平研究06-19
学校促进教育公平07-30
均衡教育资源 促进教育公平10-24
高等教育财政公平06-25
教育公平视野下高等教育对策探讨论文08-26
关注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10-17
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策略研究12-02
社会公平10-05
税收公平原则12-08
促进社会公平论文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