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及反思

2024-11-24

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及反思(19篇)

1.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及反思 篇一

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案例及反思

经过这么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摸索,总结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经过试用,总觉得没有哪一种教学方法有合作学习这种方法得之于心,应之于手。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它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某一个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型学习。它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从而真正实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因而如何在教学中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成为我们教师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我们通过对初中语文新教材三年的教学实践,整理了几个自认为较有心得的合作学习的案例片段,以求同行们的批评与指正。[案例1]

《走进中秋》是七年级的语文综合活动课,以综合学习为主,结合写作和口语交际。通过这次活动,使学生懂得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获取资料,了解中秋节,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热爱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

步骤一:把学生分为三组,“中秋节来历”学习小组、“中秋节习俗”学习小组和“中秋节诗词歌赋”学习小组。

步骤二:经过一个月的资料搜集,各个小组展示成果(制作成课件,并有专人解说)。

步骤三:重新分四人小组,选取小组成员感兴趣的内容制作手抄报,一人任版面设计,一人负责绘画,一人选材料,一人抄写。

步骤四:举办《中秋知识擂台赛》,设立了小组合作必答题和写作题,小组合作必答题中有“第一发言人答不完整,其他人可以补充、答题过程中小组分工明确,合作愉快加十分”,在写作题中有“合作完成,一人表述的规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学会了获取资料的方法、分门别类整理资料的方法,还体会了分工、合作的乐趣。[案例2]

《父母的心》是八年级(上)的课文,属略读课文,通过本文的教学,要求学生能梳理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表达的挚爱亲情。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本单元中的三篇表现亲情的文章,已初步掌握分析文章思想感情、体会语言特色的方法,所以,这篇课文适合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一课时内完成。

教学前,教师先布置学生查找文章的背景资料,独立阅读课文,再根据自己的理解,从文章的结构、思想感情、语言特色等方面设计自认为最重要的五个题目,并做好解答。

第一步骤: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事先设计好的题目与答案:题目设计是否合理、明确;答案是否正确;去掉重复的问题并做整理。教师巡视、指点后表扬问题设计较好的小组。这是本节课内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

第二步骤:让问题设计较好的几小组向其他组发起挑战(向他们提问自己小组讨论整理的问题),挑战组可指定应战组内任何一位同学回答问题,应战同学如遇到难题,可先向组内成员求助,如不成功,可再向其他组求助。教师在旁适时点拨、点评。这是班级内各小组之间的合作及小组成员之间的进一步合作。

最后,评选最佳挑战组、最佳应战组和最佳援助者。这样,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既培养了提问意识和能力,又弥补了个人考虑问题不全面、不透彻的不足,使困难、中、优三类学生各有所获,且兴趣盎然。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不懂得如何组织学生的合作学习,以为合作学习就是让学生分组讨论,所以在课堂上特别是有“花架子之嫌”的“千锤百炼”的公开课上,为了体现合作学习的理念,动不动就互动式的“四人小组”讨论,讨论一两分钟后,让小组代表发表意见(有时还是安排的),外加“声、光、电”,真是一堂“上上下下”都满意的课。不敢苟同,我只能在私下里自己认为,这种“合作学习”实在没什么成效。似乎是最近才明白,其实这种一两分钟的讨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比如:小组内应该有一定的分工,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组织者、检查者、记录者、协调者、报告者等,而且应该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再如,学生在讨论前一定要有独立思考,否则,就容易出现“搭便车”的情况,从而无法达到通过合作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通过对以上几个案例的分析,我们认为,在组织合作学习时,我们必须考虑到如何使每个学生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否则,合作将流于形式;我们还应要求小组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小组合作中得到提高;合作结束后还应对合作的成效进行评估,才能促使学生去寻求提高有效性的途径。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在此,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重点是如何精心设计合作学习,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任务选择、策略匹配、教学过程展开与评估等全程把握。但是,要使合作学习能始终卓有成效,仅仅依靠教师事先的设计是远远不够的。在开展合作学习过程中,随时都会有意外的问题发生,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会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除了事先宣布合作规则外,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比如说:

1、小组活动开展得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

2、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有耐心,向学生反复说明任务的内容及操作程序。

3、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或让这组学生的位置互相移近一点。如果小组讨论接下来声音小多了,教师应及时返回去表扬。

4、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虽然小组出现问题的原因和方式都不会相同,但教师如果事先在准备阶段做出问题预测,并采取一些措施,也能避免临时的手忙脚乱。

5、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正确完成了任务。如果是真正完成了任务,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备用活动:帮助其他组完成任务或可以自由活动,前提是不影响他人。

6、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2.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及反思 篇二

但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出现了“低效现象”:往往只有几个优秀生在参与,绝大多数学生成了“看客”,小组活动实际上变成了优秀生的表演;学生对所讨论的话题了解不深,合作浮于表面;学生的角色落实不到位,学生的参与度不平衡;小组学习的形式虽有,但没有合作。这与我们提倡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是大相径庭的。

如何帮助合作学习中的学习困难生是英语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的新问题。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克服小组合作学习中的“低效现象”,调动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合理组建合作小组,树立良性竞争意识

合作学习的前提是建立合作学习小组。能否合理建立合作学习小组直接关系到小组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也关系到合作学习能否有效进行。其中,合理安排学习困难生在合作小组中的角色,不仅会对合作小组及学习困难生本人产生积极影响,而且对整个班级的学习成效都会产生较大影响。

教师在组建合作小组时,应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然后在合作学习中将学习困难生与优秀生合理搭配,兼顾性别。一个小组要包含各种能力的学生,使组内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得以整合,各小组的总体水平得以均衡。此外,教师还要经常对合作学习进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做相应调整,同时考虑学习困难生的个性和特长等因素,尤其要注意让每个学习困难生都有语言实践的机会,从而使合作学习收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It be…that…”强调句时,学生就可以利用小组成员之间的了解来加深对句型的操练了。

It was Wang Lei that I met in the park yesterday.

It was in the park that I met yesterday.

It was yesterday that I met Wang Lei in the park.

这个活动可以使学生上课时集中精力,使他们的听与说、思维与表达紧密结合,对锻炼学生用英语思维和牢固掌握句型的用法有很大帮助。

又如,我在引导学生操练虚拟语气时采用了竞赛的形式,看哪个小组句子接的多而且语法正确、语义通顺。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并先以一个例句引导学生操练虚拟语气:

If I went to the university,I would make as more friends as possible…

小组竞争接上句:

If I went to the university,I would make as more friends as possible.

If I made some friends in the university,I would invite them to visit my hometown.

哪个小组接不下去,其他小组可以接,不断循环下去。

这个教学活动兼顾优秀生和学习困难生,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意识,让他们通过观察句子构成掌握句型,并能自如运用。另外,学生代表本小组参与竞争,从而使个人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

二、养成预习的习惯,增强信心

小组成员对活动所需知识的掌握是保证每个组员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前提。小组合作中的学习困难生在知识掌握方面往往也处于弱势。要让学习困难生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

1. 引导学生课前预习。

学习困难生基础较差,课前对旧知识复习和新知识预习的质量将直接影响他们参与合作学习的程度以及对新学知识的领悟和理解。在开展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要督促学习困难生进行必要的课前复习和预习,并使其逐步养成自觉进行课前预习的习惯。

例如在模块7Unit3 Under the sea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重视对Pre-reading的预习,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就可以有针对性(见表1)。

这样,学习困难生在合作学习中就会有话可说,从而积极参与其中。

2. 学习内容要有层次性。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重难点,设计具有层次性的合作学习内容。

例如,在模块7 Unit1 Living well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的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见表2)。

以上问题既能激发优秀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兴趣,又能让学习困难生产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与合作。

三、能力的培养要注重习惯的养成

小组活动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合作习惯。合作能力和合作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要保证合作学习的成功,就必须重视对学生合作能力和合作习惯的培养。在合作能力和合作习惯方面,学习困难生存在的问题更多,更需要教师的关注。

1. 养成善于倾听的习惯

大部分学生很少在合作学习中倾听对方的发言。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合作学习中不愿意也不善于倾听。学习困难生中“偶尔”倾听者所占的比例高达67.9%,“总是”倾听者仅占10.3%。

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讨论时相互尊重,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影响讨论的效果,还会导致讨论无法进行。在合作学习前教师应要求学生:必须听清老师的问题和分工要求;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即使有异议或听不明白,也要耐心等别人说完,而不要打断别人的发言;同时要积极思考别人的发言。这样才有可能跟上小组讨论的节奏,学会有关知识,锻炼自己的思维。

在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时,教师应讲究方法。例如,在教学模块7Unit2Robots Warming up的部分时,我设计了如下表格(见表3),要求学生在合作学习时仔细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并做记录。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仔细倾听同学的发言,并填写上述表格。对于学习困难生而言,在合作学习中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对其进步和提高更有帮助。

2. 培养表达的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仅仅会听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会表达。学习困难生由于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所以发言就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注意培养学习困难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利用体态语言表达的能力。比如,当学习困难生用语言表达有困难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借助动作或图片等完成表达。

例如,在模块6 Unit2 Poem教学中,我让小组里准备中文诗歌的背诵并用英语进行评价。在交流汇报中,我有意的多让学习困难生进行表达。其他组员则补充发言,这样能够使学习困难生的表达能力不断进步。教师应要求学生尊重其他组员的发言;同时应多关注学习困难生在小组中的发言和表现,找出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使他们在小组合作中树立信心,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3. 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

自我评价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监督和自我调节的有效手段。通过自评学生能自觉总结学习方法、判断学习效果,达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自我评价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畅谈自己的主要优缺点以及努力的方向,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我管理的意识以及自我约束和自我提高的能力。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反思进行指导和帮助,使困难生逐步养成反思的习惯,敢于分析自身学习的得失,以此促进学习困难生的提高和发展。

四、结论与思考

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时应注意以下五点:

1.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如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学习动机)因材施教,差异辅导,使学习困难生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2. 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任务应有层次性,要给学习困难生布置他们自己有能力完成的任务,并在完成任务中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3. 合作学习强调建立整体推进、小组内化和主动扶持学习困难生的氛围。

4. 强调小组整体评价的同时,教师要重视学习困难生的表现,及时对其进行表扬和鼓励。

3.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探究及反思 篇三

关键词:英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及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5-076-1

一、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研究的得与失

1.小组合作学习“大班小班化”,“团队管理到自我管理”。我们班共有32名同学,我将其划分为八个大组,每个大组下有4名小组员,每个组基本上是思想品质、个人能力、学习成绩相互搭配,分一至四号选手。每组都有自己的组名和奋斗目标如“备多分”、“the youth sailor”、“”dream chaser”、“团结协作,超越自我”等。组员间分工协作,扬长补短,共同进步。

2.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安排直接影响到小组学习的效果。因此,我认为必需注意以下几点:

①明确学习的目的。小组合作是一种开放性、自由性较强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时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否则就会流于形式。

②控制时间。在每次学习前,根据活动的难易程度,分配恰当的学习时间,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防止学生为一个问题无限制的争论。

③把握学习时机。往往学生在进行独立思考后,有了疑问才会产生互相交流、质疑、解惑的欲望。因此小组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否则就会使人产生厌倦的心理。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学愿望便会大大削减,达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3.激发探究学习的兴趣。学生往往对新奇、新鲜的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在选择合作学习时,不能多而滥。在教学中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①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建立一种相互接接纳、相互理解的友好的人际关系。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获得集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提高自我教育水平,同时也有利于将极大激发师生全体性的发展。

②选择和组织能引起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知识内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组织思维加工的活动,使学生掌握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敢于创新的个性倾向的意志品质。

4.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发扬民主,引起竞争是鼓励合作学习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在班中,我试行了“小组加分制”“表扬和惩罚”“小组捆绑制”等方法,激励每个学生注重个体表现的同时,更注重组员的相互协作。具体做法是:对每个小组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课堂听课效率、日常的常规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评价。评价分为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相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互补,在评价中不断提高。“最佳组员奖”,“最佳合作奖”,“最佳进步奖”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竞赛意识,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而又十分可行的学习方式。只要我们正确运用,合理调控。我相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诚实守信、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共事能力、交往艺术等现代人的合作品质都能得到长足的展示和提升。

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研究时所遇到的困难与疑惑

1.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不具备合作的心向和倾向性,学生本能地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

2.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似乎只有让学生合作讨论,才能解决问题,造成学生逐渐感到厌倦;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论的问题充斥其中,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半功倍。

3.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4.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发言七嘴八舌,听不清究竟谁的思维不严密,谁的思维缺少条理性。当学生和小组面临问题时,教师无法对一些问题进行辨别、分析并对学生们进行帮助。

三、今后的打算及改进措施

1.教师要对小组合作的具体实施进行不断地引导和指导。组员的向心性和良好的讨论习惯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习得的,要有意识地长期培养,潜移默化。

2.在小组合作前,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述。这样,小组学习就能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展开。当然,课型不同,教学内容不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也可适当灵活调整。

3.要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在组织学生参与讨论或探索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的立学习思考的时间,在建立学生认识的基础上的讨论,才有针对性,讨论才有效果,才有价值。

4.要正确处理不同层次学生间的关系。教师对学优生要进行适当的教育,要求他们在学习上多帮助学困生。学困生要多被鼓励,激励他们要多为组做贡献。

4.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及反思 篇四

栏杆集镇中心学校

李平

一、当前初中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学生尚未养成合作学习习惯

虽然近年来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不可否认,应试教育的影响仍未完全去除,在这一背景下,相当数量的学生还未养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表现在习惯于独立思考并自行解决问题、团队合作意识不明显、不善于质疑、没有自己的观点等。此外,一些老师也没有认识到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及其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只注重完成教学任务,不愿意在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导致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2、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

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之间应当相互合作,共同实现学习目标,学习成果应当是小组成员集体合作的结果。但笔者在语文教学中却发现,一些学生参与性不强,成为旁观者;有的只顾自己学习,对别的成员漠不关心;有的装腔作势,合作无实效。在展示小组合作学习成果时,学生也经常以“我认为”为表述方式,忽略了小组其他成员的贡献,同时,老师也经常以“按你的理解”为评价用语,这些都是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的表现。

3、学习过程设置不合理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当预先分配好时间,让学生有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这样在小组学习时,学生才会带着疑问去学习。但很多语文教师经常在提出问题后立即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造成一部分学生产生依赖思想,不再去思考问题应当如何解决,这种合作学习的成效也就可想而知了。

4、学习评价不科学

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价,既要评价学习过程,也要评价学习结果。但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教师大都只关注学习结果,且不能辩证地评价学习结果,而是要么一味肯定,要么彻底否定,导致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降低。

二、高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对策

1、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

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首先是要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倾听非常重要。不管发言者的观点是对是错,学生都要学会认真去听,只有在倾听完讲话者的发言后,自己再结合所掌握的内容进行综合判断,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才能达到探讨交流的目的。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既可以质疑权威,也可以质疑老师,还可以质疑其他小组成员的观点,当然质疑的前提是有正确的分析,而不是胡乱质疑、为质疑而质疑。

2、对学生进行有效分组 有效分组是高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语文教师在实施分组时,必须综合考虑学生的语文成绩、个性特点、学习风格等因素,破除旧有的小圈子,让不同特点的学生取长补短、优势互补,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出自身的能力和水平,这样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也能让每个小组成员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在对小组内部进行分工时,不妨设置组长、发言员、记录员、观察员等不同角色,每个人既各负其责,又分工合作,共同实现学习目标;而且成员之间的职责动态调整,每个学生可尝试不同的角色,从而得到全面发展、全面锻炼的机会。

3、对课堂内容进行有效预设

在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教师应让学生理解学习目标,同时优化问题的设计,题目既不能过难,也不能太过容易。问题太难会让学生学习起来不易达到学习目标,久而久之产生畏难情绪;太过容易则让学生失去讨论的兴趣,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语文教师要综合考量课程知识点和教学重难点,将那些争议性的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通过让学生互相启发,实现观点的碰撞。只有这样,学生讨论起来才有积极性,才有解决问题的动力,进而通过互相交流掌握知识。

4、对学习效果进行有效评价

在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点评时,教师要注重评价的科学性。既要注意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并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也要注意集体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集体的评价。同时,对学习方式的评价也应辩证对待,既注意对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也要注意对学生合作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进行评价。此外,教师在进行点评时也要采取不同的策略,既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综合测试,然后对小组的表现给予整体评价;也可以让不同的小组间展开竞争,对表现优异的小组给予肯定,同时对表现不错的小组成员进行个别点评。在开展评价前,教师要明确评价标准,让学生了解不同评价的差异,以切实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进而让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取得实效。

三、总结

5.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篇五

叶澜先生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有感于此,我觉得有必要对我们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反思。我通过观摩同行的课及自己的教学实践,发现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既有令人欣喜之处,亦有不尽人意之处。作为一种品质,合作学习是时代精神的反应,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有其局限性和发挥作用的前提。的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优点多多,它有着传统教学那种单一单向的教学方式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它一改过去教师“独霸课堂”、“满堂灌”的局面,打破了课堂气氛的沉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不仅加强了学生间的信息交流,使学生由学习上的竞争对手转变为相互协作的伙伴,克服了过去在传统意识下被扭曲的竞争意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参与欲提高了,由过去的“要我学”的被动局面转变为今天的“我要学”、“我乐学”的自主学习局面。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甩掉了胆怯、害羞、害怕出错的包袱,敢问敢说,即使那些一向“少言寡语”的内向学生也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冲动,性格变得开朗起来,精神面貌焕然一心,自信心得到了加强。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拉近了师生、学生之间的关系。合作学习有利于因材施教,弥补了教师由于班额大而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不足,实现了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及实践和发展的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尽管有如此多的优点,在语文教学中使用频率也很高,但是如果不假思索,每课必用就会走入教学误区:一味认为新课改就是让课堂热闹,就是教师不教;该合作的合作,不该合作的也合作。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背后,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低效现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重实效

好多学校接到课改文件不假思索就一哄而上,说是改革实际却流于形式,没有成效。有的学校在让学生合作时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只是坐在一起,并没有按老师设定的目标进行。有的在埋头写作业,有的在三三两两、津津有味地闲聊题外话,有的因害羞内向而沉默不语、独自发呆。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形式上简单地让学生凑在一起。这种情况已经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2.合作目的不明确,为“活动”而“活动”

有的教师为了赶时髦,不分主次轻重,每节课都用,并且认为一节课内用得越多越好,走入了教学误区。在语文教学中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老师为“活动”而“活动”,随意将课文中的一个句型或知识点硬塞给学生,来回反复地让学生分组操练。这样的合作毫无价值,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于是有些同学就草草应付了事,然后各行其是,课堂内声音嘈杂,秩序“混乱”。

3.合作无序

有的教师下达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全班学生只是按小组围坐在了一起,可小组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整个课堂闹哄哄,却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4.合作问题过于简单,没有讨论的必要

在教学中也常看到这种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老师的问题还 1

没说完,学生就已说出了答案。对于这种现象,老师还让学生照讨论不误,进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对于那种个人学习就能掌握的内容,就没必要进行小组合作。

5.学生没有经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就开始合作

教学中常看到有些老师不经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就直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感到措手不及。没有独立学习做基础的讨论犹如空中楼阁,没有经过独立思考而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记得看过这样一段话:“离开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深入思考,相互间的交流和讨论就不可能有深度,不可能有真正的互动和启发,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观点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成分,修正、充实自我观点。”对此,我深表赞同。

6.教师不能有效指导帮助,一味放手让学生合作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常见到有些老师给学生发布完“下面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就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不指导、监控学生的交往活动。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热情的帮助,在小组中巡回指导,提供必要的启发、帮助和建议,必要时参与其中,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良好合作氛围,而不能作为一个局外人,造成“放羊式”的小组讨论交流。

7.教师为赶教学进度,草草收场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赶进度,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发言、补充、自查、更正以及小组讨论中辩论的时间,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为走形式而草草收场。

8.学生的主动合作意识不强,合作参与不足

小组活动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造成了“优秀学生讲,学困生听”的局面,表面上热闹、民主、活泼的合作学习气氛实则隐含着种种阴影。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在小组活动中抢占话语霸权,起着支配的作用,而能力较弱的学生则显得消极被动,不去积极参与、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只等坐享别人的劳动成果,渐渐地他们对小组合作学习失去了兴趣,表现得冷淡、麻木,直至自我放弃。轰轰烈烈的小组合作学习又变成了“一言堂”,失去了合作的意义与价值。

9.合作过于频繁

现在一提到公开课,有的教师就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万能钥匙,不论什么内容的课,动不动就让学生小组讨论,而忽视了传统教学的方便获得与使用的实际价值,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使语文课几乎成了小组讨论的展示课,给人一种作秀的感觉,背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

10.合作没有结果

合作学习是为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每个小组成员都要为了小组的集体荣誉而积极合作、共同讨论、交流信息,最后达成共识。这是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可是很多情况下,讨论没有结果。特别是一些比较偏远的农村学校,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合作任务,而这个任务又比较难,靠学生自己的能力根本无法解决,需要多种查询途径才能解决。这些地方的学生手头资料极少,更没有条件去图书馆、阅览室或上网查找。于是,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只能做无谓的争执,结果是不了了之。这种形式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既浪费时间,又不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以上是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些粗浅看法与体会,希望能对我们各位教师有所启迪与帮助。相信我们只要注意了以上几点,趋利避害,再加上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小组合作学习必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语文教学。

6.关于小组合作学习失败的反思 篇六

关于小组合作学习失败的反思

本学年,我担任初一5班的语文教学。我一心想投入课改,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争取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而且也能增加学生的信息交流量,使传统的信息传播网络化,扩展学生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为此,我在语文课上作了无数次的尝试,多次教学中实践中得以证明我采用的学生合作学习是失败的。我发现“热闹”的场面背后,只有30%的同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具有积极效果,50%的同学小组合作学习收效甚微,只是流于形式,20%的同学小组合作学习则是在浪费时间,毫无功效。尤其是展示环节,很多同学胆子越来越小,声音也越来越小,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如何提高和改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呢?

一、小组分组不科学。组与组之间差异太大,组员之间不协调,影响活动效果。小组分组应在在全面调研摸底的基础上合理平行分班。班级根据学生能力、成绩、品行、特长、按照好中差合理搭配、男女合理搭配、班委合理搭配的原则进行合理的分组,建设好开展“先学后教,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单位。一般6人为一小组。

二、小组合作学习前期培训不足。包括小组活动过程中的坐姿和站姿,课堂上走动的走姿,这些行为都有具体的要求,具体的训练);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模式和活动能力的训练;为适应课改的听说读写基本能力训练„„要做好小组合作学习的各种能力准备。尤其是听说的能力。“听”的能力训练可以尝试这样做。每天晚上放个温馨的小夜曲,就是放广播让学生仔细聆听蕴涵人生哲理的小故事,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写出故事中的哲理。这样长期以往,潜移默化,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听话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专注能力。“写”的基本能力既注重纸质书法训练,又重视黑板板书书法训练,提高学生的黑板板书水平,增强学生敢于展示的自信心。

三、没有建立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

没有评价,就没有促进。没有明确小组评分机制,没有在课堂中当堂亮分,课后没有小组小组得分统计,小组间没有有效地奖惩措施也是失败的原因之一。教师要召集各小组长共同协商制定小组评价制度,一般当场打分,班级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奖惩。即使一切准备就绪,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活动还要经历准备、预演、正式开展的过程。应该在在每次交流结束时,教师在评价学习结果的同时,还要有意识地评价小组合作的能力。以此经常提示、强化,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使他们真正懂得,不是聪明的人能成功,往往是能吸取别人的意见,与他人合作的人能成功,进而不断提高“小组合作”的质量。

四、小组分工不明确。小组合作学习虽是是一种集体的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发现他人的优势,学习他人,悦纳他人,完善自己,学会与他人合作,形成一种情感同化的态度,为达到共同目标而努力。但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却发现,有些小组的学生虽然面对面地围在一起,却各忙各的事,无法交流,不会合作,小组学习如同虚设。那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未成年的学生,其主体性受其身心尚未成熟的状态制约,认识水平、交往水平、自律水平是逐渐发展提高的过程,学习行为需要监护、引导和规范。因此,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富有成效,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制定选择小组活动规则,探索小组学习的方法。如:如何在小组中表现自己;明白认真观察和学习他人的动作展示是尊重他人的表现;指导小组长的工作方法,提高其组织管理能力等。这动作种方法可以使学生遇到困难时互相帮助、协同作战、共同成功。小组在应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各个成员特长和其他具体情况合理安排分工,以实现“人人有事做,事事都要有人做”,让每个学生各自得到激励,得到发展的目标。小组还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给小组取名,制作个性化组牌,制定组规,小组内部评价奖惩制度

五、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不够科学。没有选择较有合作价值 的内容来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为了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积极主动,使学习富有成效,教师必须设计适合多人合作学习的活动内容。首先,必须有合作价值,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些活动和作业或是场景,或是令人兴奋的刺激,或是让人困惑的问题,或是可以预见的成就。其次,我们在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时,应该注意内容含量不宜过小,如果单个人力量就能解决的问题,就没有大家合作的必要;内容难度要大众化,过难容易冷场,或者导致只有少数人的真正参与,而且,创作活动不宜出效果,过于简单会使学生无须作深入的思考,缺少思维价值的合作,没有什么意义。

六、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遗憾:学生刚刚进入角色,学生的思维刚刚展开,所研究的问题刚刚有所深入,教师便偃旗息鼓,终止大家的讨论,“小组合作学习”因时间的不充裕直接制约了其深入展开。

7.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及反思 篇七

一、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 合作中形式大于内容, 缺少实效

将学生组合成学习小组, 让他们在一起, 有了说话、交流的场合和机会, 做到这样, 合作学习的“形”就有了。然而这还远远不够, 真正具有实质性的合作还必须做到: (1) 要有一个明确的话题 (一般是教师安排的讨论问题) ; (2) 发表意见前要有对问题的思考, 而不是随意而言; (3) 说话的内容要贴近讨论的话题。当然, 由于小学生知识、意识等方面不足以及同学之间固有的差距, 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学生一定要拿出正确、高妙的看法, 他们可以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也可以因为理解问题困难而说出自己的困惑。如果有个别学生一时之间什么也说不出来, 也不能责备他们。

2. 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合作学习重在合作, 就是说大家必须坐在同一条船上, 劈波斩浪, 寻求共进。如果有的同学表面上是坐在同一条船上, 但并没有想到怎样渡河的问题, 而是去遐想树林中鸟雀的飞翔, 那就暴露出学生参与度不够的问题了。须知, 没有共同参与也就没有合作学习。然而现在许多老师没有有力、有效地引导学生共同参与, 小组讨论交流的场合变成了少数优秀学生表演才智的课堂。

3. 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

合作学习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才能起到很好的合作效果。学习任务是合作学习的前提条件, 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 学生就可以围绕学习目标去共同努力。所以, 合作学习教学中, 老师要明确地提出学习的任务和合作学习的内容, 不能去“放散牛”。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就去合作学习, 就不可能有很好的学习效果。如我听过一节“学习圆的认识”的教学内容时, 教师出示了教学内容后, 没有提出合作学习的目标, 没有提出具体的学习内容, 就让学生自己去讨论, 学生根本不知道要说什么, 只是天南海北地瞎说, 把合作学习停留在简单现象的认识上, 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1. 科学分组和合理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 要采用“组间同质, 组内异质”原则。所谓“组间同质”, 是说各学习小组的学习水平总体上是相当的;所谓“组内异质”, 是说在一个学习小组之内, 各成员之间的学习水平有差异, 一般是优、中、差相搭配。小组成员的搭配主要是由教师分配指定, 其次才是学生自由组合。考虑到学生素质和经验的局限性 (特别是讨论课题的难度相对较大时) , 在实践中应该更多地采用教师分批的方式。而在学习内容较为简单时, 方可采用学生随意、自由组合的办法, 调动每个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2. 正确、慎重地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 避免滥用合作学习方式

(1) 个人无法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时需要合作学习。

许多学习内容, 往往很难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 需要依靠同学们的集体智慧和老师的及时指导。当学生个人不能完全达到学习目的时, 我们就需要开展合作性学习, 帮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特别是学习难点的学习时, 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去完成。

(2) 个人的独立思考不能解决问题时需要合作学习。

由于学生学习数学具有差异性特点, 有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会遇到学习难题, 还有的同学虽然数学学习成绩很好, 但也会遇到一些难题一时思考不出解题的方法, 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有困难。而数学解题方法多种多样, 许多数学问题是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解题方法, 合作学习可以通过合作, 发挥集体的智慧去帮助同学从多种角度去思考问题, 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

(3) 解答一题多解的问题时需要合作学习去找到最好的方案。

数学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多种方法去解决同一道习题,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一题多解, 还有的应用题是属于“开放性”问题。例如测量距离性的数据等练习, 一个人就很难去独立完成, 需要许多人的共同合作。遇到这些学习内容, 老师不要简单地给出答案, 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去加以理解。如在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学习内容中, 有一个结合生活情境“设计边框”的综合实践活动, 是属于开放性的探究性问题, 仅仅靠个人的力量很难去完成。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设计边框的方法有多种, 而且由于方法的不同, 所用的材料多少有不同, 设计的结果也会有区别的, 从而使学生体验课本中的数学知识与实践应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参考文献

裴娣娜.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发展性教学实验室研究报告之二[J].学科教育, 2000 (2)

8.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及反思 篇八

长期以来,教师讲、学生听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这种教学形式虽然在知识传授方面有容量大、花费时间少等优越性,但其单一的教学组织形式束缚着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的全面开展,使学生成为语言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失去了学习英语的信心,制约了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这些已不适应新课程标准下的英语教学。课堂教学亟需引进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语言实践活动教学模式。经过实践我们发现: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现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学习方式。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尝试找出小组合作学习在大班额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最佳运用策略,从而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部分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理论缺乏全面系统地认识,把小组合作看作解决一切教学问题的灵丹妙药,使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1.机械分组

有的教师为了满足教学需要,在对学生缺乏全面了解的情况下,忽视学生之间协调和学生的意愿,仅凭学生学习成绩,机械的把全班编成若干小组,并长时间维持此分组形式。由于小组成员学习能力搭配不当,导致小组活动效率低下,小组之间的竞争无法实现。

2.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的随意性

(1)随意制定与分配教学任务,教师依据个人喜好随意设计和分配教学任务,忽视学生学习水平、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以及任务活动所需时间等因素的深思熟虑。

(2)活动任务缺乏合理性和针对性。

(3)教师根据自己的情绪随意对合作学习小组进行评价。

3.课堂上出现“冷场”

在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冷场的课堂局面,即大部分学生不愿开口说英语或没能力开口说英语,使小组合作学习无法展开。造成冷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任务的难度设计不合理;组内成员分工不合理;另外,教师指导不力或出现偏差也会造成课堂冷场。

4.小组成员参与合作学习的程度不均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一些学生会依赖组内个别能力较强的成员、形成“好学生讲,差学生听”的局面。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中,生生之间没有真正的交流,不仅不利于缩小学困生与优生的差距,反而会造成班级“两极分化”现象日益加重。

5.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技能的指导不到位

合作技能的培养是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重要手段。

6.教师的评价主观、片面

(1)教师只对尖子生的发言感兴趣,结果挫伤了小组内其他成员的积极性;不重视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导致评价不够客观和全面。

(2)教师在评价中对激励分寸把握不准,一味鼓励和表扬,很少指出小组和学生个体的不足,不利与合作小组的进步和提高。

(3)教师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重小组评价,轻个人评价;重学生评价,轻教师评价,忽视对小组内部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的有效指导。

二、实施小组合作学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1.合理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应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基本原则。教师应根据学生在学习水平、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一般以4-6人为宜;要保证组与组之间的平衡以及组内成员的差异互补。

2.创造小组合作学习的环境

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职能之一就是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环境。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和合作学习能力。教师应采取多种措施,使组内学生密切合作,保持和谐同伴关系,同时要使小组之间保持一定的竞争态势,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如分角色情景再现文本等活动,教师可以对角色扮演、合作较好的小组予以较全面的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合作精神。

3.加大教师的指导力度

合作学习能否取得成功与教师的引导和监督是分不开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监控每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并适时介入,为学生提供及时和有效的指导。

4.实施合理评价

教师要把握好对小组讨论的评价标准,在不忽视对个人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基础上,更应侧重于集体评价和学习过程的评价。合理评价可以使学生深受鼓舞,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也可以避免学生灰心丧气,走入误区。因此,教师要坚持以正面表扬和激励为原则,“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5.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

合作学习并不是适用于所有课型,教师在选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时要认真考虑授课内容及课型。一些简单的基础性知识,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绝不抹杀他们的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复杂的难度大的教学内容则要通过学生合作学习完成。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得多花费心思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把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学相结合,把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质疑相结合,实现传授知识与传授方法相结合。

9.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篇九

长时间坚持一种行为,会形成一种习惯,长时间坚持一种习惯会形成一种性格,长时间坚持一种性格会决定孩子的前途和命运。

――摘记

以前总是担心课堂容量太小,担心学生落后于同龄者,所以总是在每节课不知疲倦的讲,现在看却是灌输了,学生成绩收效却不大,于是开始抱怨付出与回报不能成正比,抱怨学生的两极分化越来越大,抱怨课堂越来越沉闷、、、

至于小组合作早在几年前,也兴师动众的分组拉桌子,合作体现在了某个问题的探讨,但慢慢也就放弃了,桌子又回归了原来,课堂也重新变回了灌输。

现在再次面临到教学现状的.挑战,传统的教学让我们开始反思,教育到底是在教书还是在育人?我们只是成就了一小部分人,而那些大部分,则把这样的课堂看成了一种折磨,一种煎熬。

10.小组合作学习反思 篇十

叶澜先生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必须成为名师,如果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有感于此,我觉得有必要对我们实施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反思。我透过观摩同行的课及自己的教学实践,发此刻英语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既有令人欣喜之处,亦有不尽人意之处。作为一种品质,合作学习是时代精神的反应,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有其局限性和发挥作用的前提。

的确,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优点多多,它有着传统教学那种单一单向的教学方式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它一改过去教师“独霸课堂”、“满堂灌”的局面,打破了课堂气氛的沉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不仅仅加强了学生间的信息交流,使学生由学习上的竞争对手转变为相互协作的伙伴,克服了过去在传统意识下被扭曲的竞争意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

透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用心性增强了,参与欲提高了,由过去的“要我学”的被动局面转变为这天的“我要学”、“我乐学”的自主学习局面。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甩掉了胆怯、害羞、害怕出错的包袱,敢问敢说,即使那些一向“少言寡语”的内向学生也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冲动,性格变得开朗起来,精神面貌焕然一心,自信心得到了加强。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拉近了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合作学习有利于因材施教,弥补了教师由于班额大而不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不足,实现了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及实践和发展的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尽管有如此多的优点,在英语教学中使用频率也很高,但是如果不假思索,每课必用就会走入教学误区:一味认为新课改就是让课堂热闹,就是教师不教;该合作的合作,不该合作的也合作。热热闹闹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背后,却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低效现象,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重实效

好多学校接到课改文件不假思索就一哄而上,说是改革实际却流于形式,没有成效。有的学校在让学生合作时常会见到这样的情形:学生只是坐在一齐,并没有按老师设定的目标进行。有的在埋头写作业,有的在三三两两、津津有味地闲聊题外话,有的因害羞内向而沉默不语、独自发呆。事实上,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形式上简单地让学生凑在一齐。这种状况已经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好处。

2.合作目的不明确,为“活动”而“活动”

有的教师为了赶时髦,不分主次轻重,每节课都用,并且认为一节课内用得越多越好,走入了教学误区。在英语教学中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些老师为“活动”而“活动”,随意将课文中的一个句型或知识点硬塞给学生,来回反复地让学生分组操练。我曾听过一位老师在上StarterUnit5Visitmyschool这一课时,将“Howmany...arethere...”这个句型让学生分组反复地操练。像这样的合作毫无价值,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于是有些同学就草草应付了事,然后各行其是,课堂内声音嘈杂,秩序“混乱”。

3.合作无序

有的教师下达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全班学生只是按小组围坐在了一齐,可小组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分工,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整个课堂闹哄哄,却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

4.合作问题过于简单,没有讨论的必要

在教学中也常看到这种现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老师的问题还没说完,学生就已说出了答案。对于这种现象,老师还让学生照讨论不误,进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曾有一位教师在讲FunWithEnglish7BUnit1DreamHomes这一课时,设计了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1)WhatisthecapitaloftheUSA(2)WhenisChristmas对于这种个人学习就能掌握的资料,就没必要进行小组合作。

5.学生没有经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就开始合作

教学中常看到有些老师不经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就直接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学生感到措手不及。没有独立学习做基础的讨论犹如空中楼阁,没有经过独立思考而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记得看过这样一段话:“离开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深入思考,相互间的交流和讨论就不可能有深度,不可能有真正的互动和启发,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观点根本无法提出真正好处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成分,修正、充实自我观点。”对此,我深表赞同。

6.教师不能有效指导帮忙,一味放手让学生合作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也常见到有些老师给学生发布完“下面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就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不指导、监控学生的交往活动。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为学生带给热情的帮忙,在小组中巡回指导,带给必要的启发、帮忙和推荐,必要时参与其中,构成一种师生互动的良好合作氛围,而不能作为一个局外人,造成“放羊式”的小组讨论交流。

7.教师为赶教学进度,草草收场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赶进度,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发言、补充、自查、更正以及小组讨论中辩论的时间,不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为走形式而草草收场。

8.学生的主动合作意识不强,合作参与不足

小组活动时,由于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造成了“优秀学生讲,学困生听”的局面,表面上热闹、民主、活泼的合作学习气氛实则隐含着种种阴影。潜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在小组活动中抢占话语霸权,起着支配的作用,而潜力较弱的学生则显得消极被动,不去用心参与、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只等坐享别人的劳动成果,渐渐地他们对小组合作学习失去了兴趣,表现得冷淡、麻木,直至自我放下。轰轰烈烈的小组合作学习又变成了“一言堂”,失去了合作的好处与价值。

9.合作过于频繁

此刻一提到公开课,有的教师就把小组合作学习当作万能钥匙,不论什么资料的课,动不动就让学生小组讨论,而忽视了传统教学的方便获得与使用的实际价值,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使英语课几乎成了小组讨论的展示课,给人一种作秀的感觉,背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

10.合作没有结果

合作学习是为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每个小组成员都要为了小组的群众荣誉而用心合作、共同讨论、交流信息,最后达成共识。这是合作学习的最终目的。但是很多状况下,讨论没有结果。个性是一些比较偏远的农村学校,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合作任务,而这个任务又比较难,靠学生自己的潜力根本无法解决,需要多种查询途径才能解决。这些地方的学生手头资料极少,更没有条件去图书馆、阅览室、上网等去查找。于是,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只能做无谓的争执,结果是不了了之。这种形式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既浪费时间,又不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

11.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及反思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 小组合作学习

强调学生个体发展与合作精神,倡导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新课程的实施使课堂教学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局面,通过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有效组织,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方法的形成,有利于课堂中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和学习气氛。所以,培养学生竞争、创新和合作能力的关键之一,就是小组合作学习。

一、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低效甚至无效的原因分析

1、教师缺乏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技能

教师并没有真正认识合作学习,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在合作学习前,教师必须对合作学习进行精心设计,从学生分析、目标设置、分组策略、到任务选择等都要进行全面设计,以保证合作学习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以上各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合作学习低效或无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教学过程的监控,恰当选择合作学习的时机,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间,否则合作学习的实效也会受影响。在合作学习后,教师应对学生合作学习的成果进行有效评价,然而在评价中教师往往注重对整个小组的评价而忽视对小组各成员活动的评价,这不利于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

2、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及合作技能

在长期应试教育影响下,在学生心目中“竞争”的概念比合作的概念深刻,学生的合作意识没有被激发出来。在合作学习之前,学生没有接受过适当的培训,不具备与人合作的技能。例如不知道如何分工解决问题、不能有效利用时间完成任务、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如何有效地与别人沟通、如何解决冲突等,以至于合作学习受阻,无法继续进行。

二、对小组合作学习素材的选用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内容形式是多样化的,并不是所有的题型都适合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实践,在备课时仔细研究教材所要表现出来的新理念,集中一些具有多种解题思路、明显规律、适合学生相互考评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内容。比如:(1)学习简算时,197+99等于多少时,让学生们分成4人一组来进行多种简便算法的讨论,有的小组用197+100-1、有的小组用200+99-3、还有的小组用200+100-4,这样就使每个学生都参与了简算学习的讨论,不仅知道了计算方法的多样化,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还激发了大脑的运转和思考,活跃了思维。(2)在找规律的题型上,第一堆有3根木材、第二堆有6根木材、第三堆有9根木材,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就会发现一些规律,积极主动的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出第四堆有几根木材。(3)在设计奇数和偶数的练习时,这种内容一般难度较小,很适合学生们相互出题。让每个小组的成员轮流当小老师,找出20至30之间的奇数和偶数,在积极的课堂氛围和大脑高度兴奋的状态下不仅轻松的巩固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还让每个学生在护考互评中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4)动手操作方面,在画射线、画线段、画高等的时候让学生小组合作来讨论。线段与射线之间有什么区别;梯形、三角形的高该怎样画,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来理解数学知识,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科学分组,明确职责

合作小组一般以四人为宜,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内异质,有利于组员之间的交流,能够发表出自己的观点,组间同质,则有利于开展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一名组长,小组活动时的总指挥;一名记录员,负责记录整理交流的过程和合作的成果。一名汇报员,代表小组成员汇报出讨论的结果,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让每次合作都是充实有效的。各小组成员的分工要在一定周期后,调换小组成员的角色,这次担任小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几个角色都了解,都能胜任,并明白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四、选择合作的恰当时机

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与教师的教与授统一起来才可以进行。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等进行有效地安排设计,要最大限度体现合作学习的优势。在组织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结合教学的目标,有效地组织合作学习。

五、有效组织,合理调控

首先,在合作學习前,要让学生独立思考。要是在合作学习之前不让学生进行自主、独立地思考,那么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只有教师在提问学生之后,先进行学生独立思考,在学生思考过后发表自己的观点后,才能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其次,合作学习前教师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要求。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从而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提高。再次,保证足够的合作时间。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合作时间。最后,教师积极参与和及时指导。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起着主导性的作用。材教师要认真地设计合作学习,及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过程,有效设置学习目标、评价合作等。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及时地解决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六、进行合理的评价

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时,大脑处于积极、活跃、兴奋的学习状态,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要仔细的观察、介入,及时的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建议。在讨论结束后要对学习结果进行科学、合理的总结评价,对不够认真,意见不统一的小组提出要求和希望;对积极发言、认真讨论的小组进行表扬和评价,比如评“最团结小组、最优秀小组等”,来引发小组展开竞争,带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团队合作。从小组成员互励、互助、互动中不仅能全面的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好习惯的培养,还有利于新知识的巩固,强化学生集体的凝聚力和荣誉感。

12.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及反思 篇十二

一、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现状

在发达的西方国家, 小组合作学习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公元1世纪的时候, 古罗马非常有影响力的昆体良学派就认可了合作学习, 到了17世纪不得不提到捷克大教育学家———对整个世界教育做出伟大贡献的夸美纽斯, 在他的教育思想里可以看到合作学习的影子。而在18世纪, 安德鲁·贝尔和约瑟夫·兰喀斯特在英国当地积极推进小组合作学习, 他们认为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现如今, 小组合作学习的浪潮已经席卷了美国、澳大利亚、中国、以色列, 还有加拿大、德国、英国和日本等国家, 可见小组合作学习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而且这种广泛性也不仅表现在中小学的课堂上, 甚至有些大学也开始应用。通过对小组合作学习相关文献的阅读和总结, 我们了解到, 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 在另一方面也会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以及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小组合作学习在当今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已经毋庸置疑。

在我国古代就有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思想, 如孔子的《论语》中记载“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也就是说在同学和朋友之间, 通过交流和合作就能从别人那里学到自己身上没有的东西。在1932年的时候,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小先生”制, 这也是合作学习在我国发展的表现。我国的小组合作学习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 通过对国外成熟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的借鉴, 再结合我国自身的教育制度, 逐渐地在一些中学和高中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90年代初期, 浙江杭州大学教学系的教师在一些学校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 到了90年代中期, 有很多教学研究所对合作教学研究进行了实验活动, 最近几年又有许多研究实验来促进着中国小组合作学习的发展。虽然不能说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熟到完美无瑕疵, 它还是有很多的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 但由于它所具备的优越性, 到目前为止, 无论是小学课堂, 还是初高中课堂, 甚至是大学课堂, 都可以经常看见小组合作学习的身影。

二、高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 存在“搭便车”现象

由于小组合作中每个人员的素质有着好坏之分。有的学生学习成绩比较好, 思维比较活跃, 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有的学生则有可能性格内向, 不喜欢和别人沟通, 或者是学习成绩比较差, 不想去思考, 他们觉得无论自己是否发表建议, 对于自己的小组是没有作用的, 所以, 他们会主动把自己的观点靠向学习好的同学, 自己要么没有观点, 要么就是对自己的观点没信心, 从而只能“随大流”, 跟着别人的观点走。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是让学生能够参与课堂中去, 让学生占据课堂的主导地位, 但是这种搭便车的现象, 让小组合作学习的初衷失去了意义。

2. 学生参与性不强

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进行分工合作, 来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每个人都应该是为了团队的目标而努力, 而不是自己单独地去做自己的事, 而不与别人讨论, 亦或者是各说各的, 互不相让, 最终不能达成统一的意见。学生的这种表现是不想融入到小组中去, 也就不能称之为小组合作学习了。

3. 教师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就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他们更大程度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由于小组合作学习自由度比较大, 对教师的管理能力相应要求比较高, 有的教师也许在讲述课本上的知识时是个能手, 但是在管理学生上, 尤其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方面就差了许多, 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多年的应试教育造成的。目前现在很多的教师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解给他们分几个小组, 然后设计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然而后续的引导工作却没有做足, 导致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学习比较混乱, 达不到效果。

三、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对策

1. 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不管是国家的方针政策还是学校的任务, 要想落实到学生那里, 必然要通过教师这一环节, 教师的观念和态度决定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笔者认为, 教师的观点是比较容易影响学生的, 所以只有教师科学地认识小组合作学习, 了解数学素养, 才能够带领学生合理地进行小组合作教学。高中的学生如果硬靠教师去“填”、去“灌”, 很多数学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都会感到疲惫, 对数学慢慢失去信心。

2. 科学管理每一个合作小组

在高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 教师是总体设计者, 也是主要的组织者。在课堂的实际操作中, 教师必须掌握必要的管理能力, 能够及时、适度地组织和调控, 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这里就涉及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组成, 教师必须先把学生进行分组, 分组的原则是“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就是说让每一个组的水平大概持平, 差距不要太大, 否则很容易打击那些比较差的组。当然, 如果发现有些组内非常不和谐, 教师也需要适时做些调整。其次, 每个小组必须要有组长, 组长的任务非常重要, 他是一个组的核心和灵魂。组长可以由教师指派或者是组内成员推举, 但是一旦发现现任组长不能适应职务的话, 教师必须及时进行调整, 以免影响小组, 导致小组分裂。组长存在的意义重大, 是一个组的领导者, 小组的正常运作和组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 组长是教师和学生的联系者, 组长需要及时地将小组的问题向教师反映, 如上课不懂的地方, 组员间的矛盾摩擦, 又或者是对课堂的建议。教师的时间是有限的, 不可能做到跟每名同学都能及时沟通, 这时就显得组长的作用很大;另一方面, 组长的责任很大, 必须要把整个组团结起来, 所以这就要求组长要有一定的能力, 如调节能力、倾听能力、交流能力等, 要让组员对自己的组有认同感, 为了共同进步的目标一起前进。对于非组长的组员, 教师也应该安排其适当的责任或者角色, 如管理纪律的、管理作业的、管理卫生的、管理计分的。笔者认为只有让每个组员都“尽其用”, 才能让大家更加团结, 避免“绿叶衬红花”的现象。

当然, 要想使合作小组能够健康地发展, 还得靠教师对小组的日常管理。比如, 教师应该把班级的工作分派给每个小组, 以组为单位, 这样可以很好地促进各小组之间的竞争, 进而来提升小组内部的凝聚力;其次, 教师还得定期对小组进行管理教育, 增强组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再次,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错误的观念, 慢慢培养学生合作的态度、技巧。班级团结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合作与竞争在哲学上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的, 我们可以通过组内合作来促进组间竞争, 也可以通过组间竞争来促进组内合作。对于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不良影响, 更需要教师来发挥自己的应变能力, 最大限度减少不良影响, 从而保证合作学习的顺利完成, 另外教师对小组进行评比时, 不仅评比每个组课堂的得分情况、作业或者任务的情况, 还应该评价组内成员合作、协作方面的情况, 慢慢地让每名学生都形成责任感, 加强小组的凝聚力。

3. 科学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

根据数学素养的构成要素, 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 要合理地选择合作内容, 切不可把要学的知识统统都让学生交流讨论。比如数学概念, 在高中数学书一共涉及到很多概念, 这个数量必然是惊人的, 而数学概念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分析理解, 不能单让学生去理解思考, 所以在概念教授课上, 教师要发挥的作用很大。高中教材涉及的知识点众多,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 教师不能毫无选择地进行合作学习, 特别是概念知识, 主要还是得靠教师帮助学生去理解, 去接受, 绝不能纯碎地让学生照葫芦画瓢去直接应用。数学教师和数学家是不一样的, 数学教师需要给学生创造理解的机会, 让学生明白概念, 而数学家则是在创造新概念。比如, 高二年级复数的问题, 第一节是数系的扩充, 涉及到虚数单位等问题, 这点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突兀, 觉得很奇怪, 像这样的概念问题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去理解, 弄清楚来龙去脉。而像高二《数学》选修第二章“推理与证明”, 就很适合交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数学的奇妙, 去发现规律, 体会成功。特别像归纳推理, 很类似于小时候的找规律题型, 学生也感兴趣。如果让教师带着学, 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学生很容易感觉枯燥, 而且还会产生“太容易”、没必要学的思想。但是到这一章的第二节类比推理时, 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扮演的角色分量加大了, 类比推理的难度远高于归纳推理, 从条件到结论跳跃性非常大, 让很多学生根本找不到思路, 如果再一味地搞合作学习, 很可能是在浪费时间, 还会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 所以科学地选取合作学习的内容很重要。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还有漫长的道路, 只有不断在实践中改进, 在改进中思考, 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巨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史名之.中美合作学习的比较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 2006.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简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5 (1) .

[3]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4.

13.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及反思 篇十三

临泽县板桥中学

马雪云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多的引入课堂,并且似乎成为新课程课堂的标志,无此便不能称之为新课堂。但在“小组合作学习”实践过程中,因为教学对象和内容的不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各异,课堂“小组合作学习”面临不同的问题,下面我们来共同认识一些合作学习中最常见的问题及对策:

一、重形式,轻文本

新课标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崭新理论,强调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强调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使语文走出了”以学科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狭小天地,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协调发展。

于是,语文课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政治、历史,欣赏音乐,创作美术作品„„引进小品、表演、演讲、辩论会等形式,给语文课堂带来了不少生机,决不让学生去品味语言,不让学生去朗读课文,不去培养学生的语感。课文被搁置在一边,只见活动的热闹,不见对文本的有效阐发、挖掘和共鸣。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等于丰硕的收获,这样过于重视活动形式而忽略了文本阅读,是本末倒置,势必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

[对策]:突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以尊重原文的学科特点为前提,不能舍本逐末。语文学习多样的形式固然重要,它可以提高兴趣,开阔视野,锻炼能力,然而仔细地阅读文本却是语文学习确有所获的根本所在。引导学生读进课文,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多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才是正途。

二、重主体,轻主导

合作交流是一种多向信息交流活动,其优点在于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是为了合作交流,老师有时让学生信马由缰的讨论、争辩,这就使交流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成了“放羊式”的合作交流,任由学生决定一切,一盘散沙,虽然要求教师不能独霸讲堂,也不能将课堂完全归还给学生。

[对策]: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是教学的主要策划者和安排者;教学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计划地、有目的的活动过程。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履行教师职责,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因收放适度,该“干涉”的“干涉”,该“纠正”的“纠正”,该“限制”的“限制”,改“主宰”的“主宰”。

教师应当在小组活动中开展的顺利时,给予及时地表扬;学生对小组的任务不清楚时,教师要有耐性,向学生说明任务及操作程序;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一时受阻,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

三、重结果,轻过程

许多教师总认为自己备好的课,确定的教学任务就是目标,一节课把预设的任务完成才放心,如果学生小组合作活动的过程太长,小组讨论思考体验的时间太长,“我”的课没上完,“书”没教往,这节课的目标就没有达到,就是失败的课。于是在课堂中,小组内热闹的讨论场合,生机勃勃地体验过程被强令中止,教师怕时间不够,不得不让学生从过程中走下来,直奔老是想要的结果——预设的“目标”,“过程”搁浅在“任务”面前,这是很煞风景的,也是不科学的。教师不应该把整个教学过程看成是既定教案的演绎,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既定的教案。

[对策]:《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过程本身就是目标,而且是长远的目标,甚至是最重要的目标。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维,从中发现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教师引导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特别是让学生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应该更为重要。

14.“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 篇十四

1、我校自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来学校、教师、学生有了新的面貌。校容校貌干净整洁,老师们面带笑容的谈论小组合作学习(不经意间谈论班级、学生的课堂表现),同学之间自觉地讨论问题和监督作业。当然这和理想的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差距,但我们毕竟近一步。

2、在听取徐主任报告时,徐主任谈到职业的幸福感,全县的教育教学质量及进一步解读126策略。小组合作学习带来的喜悦是有目共睹的,我相信在各级领导的关注和学校令的带领及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课改会走得更远更快。

15.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及反思 篇十五

一、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1. 学生缺乏足够的合作学习主动性。

当前英语小组学习最为显著的不足是由于采取的是自由式学习,学生免不了有负面情绪,合作学习过程中不积极参与,一些学生依然拘泥于独立学习中。这些学习在合作学习当中不愿意充分表达自身的学习看法,也不关注和质疑其他学生,多数情况下都是保持沉默状态,由此无法完成预期讨论目标。此外,在合作学习时,合作学习涉及的内容较为简单,而且和学生自身日常的生活非常远,对于学生来说很有距离感,起不到锻炼学生英语能力的作用,学生自身的英语学习水平很难有所提升,学生积极性也会受到打击。

2. 自由讨论科学性不足。

自由讨论是小组合作学习当中一个组成部分,由于课程教学时间有限,加之教学任务繁杂,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全面彻底的讨论。英语教学的重难点应当要求学生进行有效的探索,但是由于时间有限,探究性问题常常只是简单的讨论没有得到有效的结论。同时,在自由讨论时,学生会提出一些独特的问题,导致学生难以有效的掌控教学进程。此外,教师难以合理的预测学生讨论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由此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学进程常常会出现一些“意外”,对教学目标的完成形成影响。

3. 欠缺科学的评价。

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具体的执行无法得到有效的跟踪调查,所以在对其进行学习评价时,教师单纯的根据小组的学习结果对其进行评价。这一评价结果必然科学性不足,无法全面、客观的对小组及其成员的表现进行一个正确的评价,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规范。

二、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优化策略

1.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要想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本身应有的作用,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所有学生全身心投入小组合作学习中,与其他学生展开全面、有效的沟通,互相交换学习意见,彼此增进英语能力。对此我们可以通过确定有趣的教学主题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初中阶段小组合作学习目标是为了使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下提升英语学习水平。对此,教师可以确定一些有趣的讨论主题,教师在设计主题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特点,使讨论主题尽可能的贴近学生生活,充满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切实认识到英语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引发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讨论的参与度,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同时也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主性。

2. 提高讨论任务的科学性。

初中英语小组学习必须以一个学习背景为基础展开的。小组学习任务需要有师生一同完成,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科学的布置活动任务,注意其难易程度,不可过于简单,使学生丧失讨论和探索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可过于复杂,导致学生只能进行简单的讨论无法进行深入的研究,还应注意层次化,不断进行更高层次的讨论。教师预先给学生布置活动任务,给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同时还需要对任务要求进行明确,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给予相应的演示和指导。

3. 建立多样化的的评价机制。

小组合作并非意味着所有人取得成功,而是每个学生都获得一定的进步。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给予学生全面、客观的评价。在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时,教学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考量,关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此外,教师还需要集合学生的小组合作参与度以及学习积极性等多个角度进行全方位的考评。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过程和结果评价有机结合、小组和成员个体评价有机结合的方式进行更为科学的评价,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合作和集体观念。学习评价我们需要选出一个“优秀小组”,一个“进步小组”,不仅需要参考小组最终的学习成绩,同时还充分考虑了学生平时的学习表现。科学的小组评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束语

综上,我们了解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对于学生后续英语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对此非常重视,积极的探索有益的教学模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其一项有益的探索,但是由于学生自身以及一些客观的因素,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对英语的学习形成了负面的影响,对此我们必须全面了解其中的问题,针对各项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摘要:初中阶段英语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对后续的英语学习具有很大影响,对此教师必须对初中英语教学给予充分的重视,积极采取科学的教学方式。本文围绕这一阶段英语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探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促进英语学习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问题,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1]高文霞.浅析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问题及策略[J].西部皮革,2016,12:178.

[2]郑艳,杨勇.初中英语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05:67-69.

16.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及反思 篇十六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小学语文课堂中都引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现状并不尽如人意,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值得教师反思。笔者在教学实践和听课过程中就发现不少问题。

1.小组合作重形式,有名却无实

笔者曾听过一节《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1课),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穿梭”这一教学过程时,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学生自由组合演蝴蝶或花朵来理解“穿梭”的意思。全班学生就在教室里“乱窜”,“蝴蝶”们就在“花朵”旁边“翻飞”。教室里热闹非凡,孩们更是开心快乐。表演结束,教师就问,刚才小蝴蝶们在教室里飞来飞去,这叫什么呀?用书上的话说。学生们脱口而出:“穿梭。”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浪费了时间,课堂最后得到的仅仅是“开心”。这样的小组合作纯粹就是走形式,为了合作而合作,学生没有任何收获。

2.成员参与不均衡,变成一言堂

小组合作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发言,在实际中“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就成为他一个人的演讲,学困生就成了听众,可能学困生自己思考、理解到的知识点会被“好学生”提前说了,致使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获益比在正常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好学生”不但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也多。所以在小组活动中就容易出现等级划分的现象,这种情况比班级授课制更为严重。

3.组内讨论热闹,组间无交流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老师出示学习要求后,小组就此展开思考、讨论,最后形成小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积极参与,每个成员都会有所收获。但当小组进行全班汇报时,小组与小组间的交流却少之又少。除了赞同附和外很少有不同见解或提出不同意见,就算提出不同见解也是自说自话,没有联系汇报小组的发言进行交流。小组成员已经同化了,个体除了拥有小组统一的答案,没能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造成组间没有交流。

二、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1.科学创建合作学习小组

要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合理分组是关键。因此组建科学合理的学习小组是老师必须做好的基本工作。首先是合理规划合作小组的规模,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内容的不同,小组规模应做适当调整,一般控制在4~6人;其次,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如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组织能力、配合能力等问题进行小组成员的合理搭配。常见的分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学生就近组合。根据学生平时座位顺序前后四人或者六人就近组成合作学习小组。这种方法易于操作,在教学中普遍使用。

(2)学生自由组合。在学生自发的人际关系基础上,会产生非正式群体,小群体中的成员之间有共同的行为模式,有较强的凝聚力。

(3)教师分配。根据课堂学习任务,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差异性这个角度,教师还可以把合作学习小组分成以下两种类型。①交叉合作,在小组合作时,学习目标较难达成,并且对全体学生都有学习要求的时候,就可以把学生按照学习能力高低进行分组。在进行较难问题学习时,小组内有学习能力强的成员就可以带动、帮助学习能力较弱的成员,这样通过交叉合作就能使组内成员都有收获。②同等生合作,教师首先要对学习目标进行分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订出不同的学习要求,根据各层次学生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的不同进行同等程度合作分组,开展学习活动。根据具体的学习目标去分配合作学习小组,按需组建。这样的合作学习小组,由于水平相近或者互补,活动时彼此之间能相互尊重和信任,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导致合作学习小组解体或不能顺利进展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小组成员不会合作。导致学生不合作的原因往往不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愿望,而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方法——合作技能。由于学生自主能力差,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同时还必须精心组织,避免学生在互相争执及拖延中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充分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①学会倾听。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一人先说,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②学会讨论。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他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③学会表达。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如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起来补充或纠正时可以这样说:“我对第×小组×××同学的意见有补充或有不同看法。”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它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探索形成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实现了学习互补,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④学会组织。合作学习的成败,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这个人应该由具有较好组织能力的学生担当。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⑤学会评价。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这些合作技能教师要在平时的合作中及时教授给学生,才能顺利地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教师及时指导和监控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遇到了学习障碍时,教师要适当点拨。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并运用各种点拨方式使学习能进一步地深入。

在有些情况下,学生取得了一定的学习成果之后,认为已经达到目标,从而造成了学习过程的终止。因此,教师在了解学生学习进程之后,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表扬;并启动学生的下一步学习。笔者在教《黄河的主人》(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23课)一课时,学生对于“这是一条怎样的黄河?”这个问题,很快就能讨论出答案,说:“黄河滚滚。那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气势,令人胆战心惊。”对此要进行肯定,但要进一步问:“这句话除了告诉我们黄河水很急,还能体会出什么?”一个简单的问题,使学生明白思考要深入,要与课文的主要内容相关联。

对于有些小组内有强势的学生,要进行适当教育,告知合作的要求,不能变成一言堂。

4.教师及时总结,反思

学生小组汇报结束后,教师要进行总结,梳理学生的发言,便于学生了解更全面的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还可以设置竞争机制进行奖励,注重小组评价。对于小组合作效果好的小组进行表扬鼓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要能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及时表扬小组成员,特别是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让其在小组内能更加积极参与思考、讨论。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

相信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只要不断思考,不断改进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学生一定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语文教师。

17.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反思 篇十七

在选修课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项目并进行分组,每个小组采用民主投票选举的形式选出自己信任且各方面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小组长,前提是,小组长必须带领小组团结协作、互相帮助且具有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学习变成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通过小组合作去发现、探索、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互动交往中提高学习的能力。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充分地体现。

通过教学尝试,小组合作的学习这一教学方法使教师管理轻松了很多,也让学生找到了学习的地位,学生的智慧、特长发挥的淋漓尽致。

18.减负之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 篇十八

第十小学 贺文亮

在新课程改革逐步扩大实验范围的背景下,不少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也逐渐被教师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新教育理念指导下,“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语文教师的青睐。

所谓合作学习,指学习者以小组的形式,在共同的学习目标和教师的指导下,为获取最大的个人、小组学习成果而进行合作互助的学习形式。这种学习方式把探究的过程蕴于合作之中,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合作精神,锻炼合作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主体地位得以落实。

在我有幸聆听的一些公开课上,不少老师都把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交给学生讨论,并取得不错的效果。作为新教师的我,在大学课堂上接受了不少关于新课程的理念的灌输,主观上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愿望,加之对这些课的观摩,让我坚定了把小组合作学习引入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的决心。

我的第一次尝试是教外国诗歌《篱笆那边》。这首小诗只有九行,教学重点是对诗中几个关键意象含义的理解。我采取的就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首先按照临近原则把学生分成几个四人小组,然后提出了讨论的主题——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理解其含义,最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陈述本组讨论结果。学生讨论时,我在教室内来回走动,观察各组的讨论情况,让一些因为座位原因(如最后一排单出来)而没有加入小组的学生组合讨论。在各组代表发言环节,学生们都找到了几个重点意象:“篱笆”、“草莓”、“上帝”、“孩子”,此外,还找出了教参所没有考虑到的“围裙”,并分析出了这些意象的含义,基本达到了学习目标。一些听课状态不是很好的学生还主动争取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初次尝试的顺利,让我体验到小小的成就感。却忽视了一些因素:学生刚进入高一不久,对新的学习方式还充满好奇,学习积极性也较高;同学间的了解不是很深,在一起讨论不易出现借机闲谈的情况。

一个多月后,我再次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这次的内容是:根据演讲词的特点,设计一张评价演讲词的表格,标准、分数自定。分组方式还是按照就近原则,前后桌一组。但这次的小组学习就暴露出许多问题:

首先是分组不均。有的小组有5、6人,而有的却只有2人,甚至还有单独画表格的学生。虽然我进行了干涉,让临近的学生组合,但实际讨论时还是有学生受到“孤立”。

其次是学习效率低。有的小组花费二十多分钟还没有把表格画好。究其原因,是学生趁机聊天,说了许多题外话,在我询问到学习进度时才匆匆开始讨论正题。而不少小组筛选出的评价标准过于粗略,可以看出没有经过充分讨论,只是有组内一、二名同学完成。

第三是课堂秩序混乱。有的学生趁机聊天、偷懒、随意下位,整个课堂就像个热闹的集市,代表发言时需要花很大力气才能使整个课堂安静下来。

最后是学习效果不明显。因为各组内的学生都有学习能力的差别,所以各组主要参与活动的是学业优良者,学困生参与性不足,所展示的学习成果实际是组内部分学生的,学困生收获不大。

这些问题让我感到困惑,也让我开始思考解决办法。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和教学计划的实施者,应该在学生的小组学习中起到调控作用,而我只是安排了学习任务、进行了简单的分组、巡视了各组的讨论情况,却没有注意对这些问题的前瞻和控制,可以说在这样的学习中丧失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想让小组合作学习取得预想效果,需要事前进行详细的设计,包括:对学生座位情况的熟悉、事先分好组,安排每组内成员的分工,谁是组长、谁记录、谁发言都应该指定;控制讨论时间;及时制止讨论跑题甚至借机聊天的情况。

但即使进行了周密的设计,在课堂上我是否能够避免这次出现的诸多问题?作为一个教学新手,我的课堂管理能力还待提高,在课堂上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关注某些小组时可能忽视了其他小组,这就可能导致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监控上的漏洞。

此外,如果依然按就近原则分组,很有可能导致组内成员分布的不合理:有的组优生过于集中,而有的组学困生较多;有的组员是好朋友,借机闲谈。若是综合考虑学生情况分组,又会占用一些课堂时间,并且学生调换座位还会造成课堂秩序的混乱。

19.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及反思 篇十九

问题一: 小组合作学习只重形式, 不重内容和结果。当前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有一些倾向, 认为只要课堂热闹, 学生讨论, 老师走走或者将桌椅摆成某种形式, 场面热烈就叫合作学习。其实这种合作学习只会流于形式, 并没有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体会合作学习的内涵, 也容易让学生形成这样的一种概念:小组学习不外乎大家凑在一起随便谈一谈而已。对于教师而言, 形式上做到了但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内容和讨论结果, 容易造成“虎头蛇尾”的结果。

问题二:忽略异质分组, 造成力量上的悬殊, 学生发展不均衡。合作学习和传统教学的重大区别在于:传统教学采用的是同质小组, 其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大体相同;而合作学习采用的是异质小组, 通常是由性别、成绩、能力方面不同的学生组成, 而且他们之间有一定的互补性。在目前的英语课堂教学中很容易忽略分组的问题。经常进行的Pair work 或者Group work 就是随便地在同桌或者前后的同学之间进行, 完全没有考虑学生之间是否水平一致, 是否有互补性。如果遇到同桌都是在学习上比较困难的学生, 小组的合作学习就很难正常地开展下去。

问题三:教师教学方面, 为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理念, 不管问题的简单与否都把它应用于小组合作, 影响教学进度。另外,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 教师没有目的性的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状态。有时, 老师急于展示结果, 不考虑学生小组学习交流的结果, 更没有给学生交流的机会。

问题四:合作学习必须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进行的是异质分组, 往往成绩较差的学生容易产生依赖心理, 缺乏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而达不到合作学习所提倡的“不求人人成功, 但求人人进步”的境界。

因此, 要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必须认识上面的问题, 寻求有效的对策, 让小组学习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最大的效能。

第一, 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 多研究教材, 尽可能地丰富学习方式, 淡化对形式的追求。例如,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演示, 使学生之间可以互相的交流;也可以在小组中开展“Act out”, 让学生围绕本单元的内容进行表演或者自我展示。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积极地引导, 使他们的创造力、想像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得到提高。

第二, 实施有效的组织策略, 考虑整体和个体的差异。首先, 学生按能力大小重新搭配, 使每一个小组兼顾好中差的学生, 为互帮互学、共同提高打下基础。同时在每一个小组中指定一位同学负责小组内的组织、协调、 交流的工作, 让其全面调动所有组员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不能专门针对某类学生, 让小组内的同学都能够有自我发挥的空间和展示自我的机会。例如, 在进行小组的 “Act out “中, 让每一位成员都有表演的角色, 都有说的机会, 或者进行小组内的“问”与“答”, 培养学生自觉实践、提高应用语言进行交流—交互—交际的能力。甚至在小组学习中, 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学到别人的好的学习方法, 同时在小组活动中也展现自己的优势, 在达成目标的同时, 实现自我的价值。

第三, 明确教学目的, 注重活动中的交流和合作。合作学习提倡“互动性”, 不光要生生互动, 而且要师生互动。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 同时也应该是参与者和指导者。作为老师, 不能只是应付性地到处走走, 而是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 获取学生的信息, 为有效的调控课堂教学而准备, 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指导。

第四, 合作学习中必须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 然后再组织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分析后, 进行交流。不能让小组成员自己的思想和认识流于形式。那么, 在合作学习中就会有观众和听众。例如, 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可以选择 “Make a survery” 的方式, 让学生之间开展调查访问的活动。在教授I like /I don’t like 时, 首先让他们调查, 讨论最终用英语总结出“我喜欢什么”和“我不喜欢什么”。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 达到“人人进步”的目标。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 笔者通过尝试, 尝到了一些甜头。学生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 学习兴趣越来越高。合作学习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英语学习寓教于乐,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使教学成果更加显著。

摘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学生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 学习兴趣越来越高。合作学习中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让英语学习寓教于乐,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小学作文:坚持成功的第一步下一篇:临床护理工作在医学检验质量管理的作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