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发言稿读后感

2024-10-20

“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发言稿读后感(精选6篇)

1.“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发言稿读后感 篇一

参加“普洱市2013年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观摩活动”后感

太忠镇中心学校祝荣

2013年11月15日—17日,“普洱市2013年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活动”在思茅第二小学多媒体教室举行,来自全市各县的11位(活动承办学校增加1人)一线教师参加了激烈而精彩的比赛,由各县选派的400余人参加了大赛的观摩活动,我有幸参加本次活动,从中倍受感触,现将本次活动的基本情况及几点思考作简要介绍:

一、比赛项目及日程安排

(一)知识素养现场答题【笔试】(占20%)11月15日上午 有填空、选择、判断、简答、案例分析、写作六个内容。主要考查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和小学语文教材涉及的相关基础知识、基本要求。

(二)诵读展示(占20%)11月15日下午

诵读内容课内、课外不限,有节选的内容,也有选手自己创造的内容。(10分钟)

(三)听写、书写展示(占20%)11月15日下午

听写内容现场抽签确定,都为1—12册语文教材中名家名段,也有诗、词内容,不超过60个字。但不是读一句写一句,而是整段读完了,选手靠记忆去听写。(要求只读三遍)先听写在稿纸上,然后用粉笔抄写在黑板上。字体均要求为正楷字。

(四)说课(占30%)11月16日上午

选手自选一课时的内容进行说课。(15分钟)

(五)才艺展示(占10%)11月16日下午

11位选手主要展示了舞蹈、球操、绘画、书法、唱歌等内容。小结及颁奖11月17日上午

二、比赛方法及原则

比赛采取抽签的办法决定比赛顺次,评委(7人)对参赛选手各比赛环节进行打分,最后累计总分。确保了比赛的公平、公正,让参赛选手一展风采、观摩教师备受洗礼。

三、几点思考

1、加强各学科的学习,做一个“通才型”的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仅有一桶水是不够的,而是需要拥有源源不断的长流水。老师们,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在师范学校受到的教育或目前所掌握的知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我们要做通才型的教师,掌握多学科知识,才不会误人子弟。那么如何做通才型教师呢?当然是博览群书,强化教学基本功。做教师,就要加强学习,更新知识。多读书,读好书,勤奋学习,把享乐主义放在一边。“业精于勤,荒于嬉,”勤于动笔,勤于思考,把读书中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教学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学习名人教育的方法,领悟高超的教育智慧。在教育理论上反思自己教学中不足之处,反思如何改进教学方法。读名家名作,学习他们管理班级的办法、高超的教育机制、指导学生的技巧„„通过不断学习,努力做一个通才型的教师。

2、熟悉教材。

从参赛选手的听写可以看出,少部分教师对小学语文教材不熟悉,导致听写时速度慢、有加字、漏字、写错别字的情况。老师们,精英教师都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换做是自己,又会怎么样呢?我们是不是值得反思:从事了多年的语文教学,你通读过教材吗?你对教材熟悉吗?你要求学生背诵、默写的段落、篇章,自己会吗?

熟悉教材不但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和标准,更是做好知识拓展的重要前提,熟悉好教材既能把握教材的主线脉络,又能做到知识拓展的准确性和专一性。不管课程怎样改,钻研教材和把握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一个教师只有把教材吃透了,才能灵活变通教学方式,才能用最少的时间给学生以最大的收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把握教材?

首先,教师要把握整个学段的教材。

每个学段的教师,不管是教哪个年级的,都要把本学科的整个学段的课本拿到手,对照新课标认真的研读,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课本的编写意图和逻辑线索,本学段知识的内在关系,自己如何整合和处理课本等。

其次,要把握一册教材。

好多老师在教学时,讲第一章不看第二章,讲第一节不看第二节。实际上一个有经验的教师首先要通读整册课本,对照新课标,了

解编者的意图和知识的前后联系,写出教材分析。在新学期的开始不要急于讲第一课,而是给学生讲整册课本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计划。

第三,要把握一个单元的教材。

教师在备课时不要只备一节教材或一篇课文,而要备一个单元。新的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各科教材基本都是按照主题的形式来编排的。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明确一个单元的主题,清楚编者围绕这一主题是如何选材和编排的。要提倡教师单元备课,把一个单元的课时和活动整体安排。

第四,要整体把握一篇文章或一节教材。

有的老师在备课时一头扎进细节,对整篇课文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钻研一篇文章首先要明确这篇文章在整个单元中处于什么位置,编者为什么要选入这篇文章,如果换一篇文章行不行?在学习这篇文章时重点是学习什么,教师明确了这些才能备课和上课。

3、持之以恒的练好书写基本功。

写好“三笔字”(粉笔、钢笔、毛笔)是每位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课堂书写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也无论是大学、中学还是小学,凡是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一般来说,板书(粉笔字)这一手段是必不可少的。字是老师的“门面”。字是否写得规范工整和美观,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和教师的威信,也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老师首先把字写得规范、工整、美观,写的有艺术感,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所以,书写的基

本功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必备的重要职业技能。要坚持长时期的练习,力求把字写规范工整和美观。

2.“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发言稿读后感 篇二

一、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重新进行了界定:“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对我国语文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任务的重大调整,指明了今后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将主要目标定位为学习课文思想内容,语文课耗费大量时间理解感悟课文思想情感。教学《月光曲》就在讨论月光曲是怎么谱成的,这是怎样一首曲子;教学《中彩那天》就引导学生讨论“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怎样解决是道德的,怎样解决是不道德的”;教学《詹天佑》,就在研究“人字形”铁路是怎么回事,“中间掘井法”为什么可以提高效率……语文课大量时间不是花费在学习语言文字如何运用上,而是花费在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关系不大的课文内容讨论上,这是造成语文课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现在《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这是总结了60多年来语文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后,对语文课程性质、任务的新认识,语文课程性质的重新定位将对语文课程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当下语文课程正面临转型期。转型的第一个特点是从原来以学习课文思想内容转变为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教师必须明确“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主要目标,语文课要围绕这一目标来组织教学过程。转型的第二个特点是从以“教师讲读课文”为主的课堂教学形态,转变为以“学生语文实践”为主的课堂教学形态。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以往我们对语文课程“综合性”特点比较关注,而对“实践性”这一特点关注不够,很少进行研究。其实,语文课“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这种现象,早在1956年教育部做的调查报告中就已经进行了严厉的批评:1.字、词教学重视不够。丰富学生语汇是发展学生语言,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基础工作,很多教师对此认识不足;2.对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和熟练技巧的培养注意不够;3.分析讲读课文有脱离语言的现象,单纯讲故事情节或抽象地讲述思想内容;4.不顾学生接受能力,不恰当地讲些文学上的抽象概念;5.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语言教学与文学教学的关系问题。经历了60多年的教学改革,这些问题现在不但没能消除,有些甚至更加严重。上世纪60年代语文课就强调要“精讲多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又强调“加强语言文字训练”,2000年以后又强调“以学生为本”,要“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矛头直指语文课教师过度讲解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一直没有改变。究竟是何原因?其实根子不在语文教师,而是在“讲读课文”这种教学形态上。这些问题是伴随着“讲读课文”这种教学形态产生的,是“讲读课文”这种教学形态与生俱来的。其实“讲读课文”这种教学形态更适用于“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这一目标,而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很不适应。如果不改变“讲读课文”这种教学形态,那么“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目标就很难从根本上得到落实。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按照“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重新确定语文课程改革的方向,寻找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正确路径。

二、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语文教学

从本次研讨课阅读系列和表达系列两大系列的观摩课现状分析,我认为问题最大的还是阅读课。我们一直在研究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才能高效,但是我们发现本次观摩活动的不少阅读课效率仍然不高,问题仍然很多:教学目标不明,教学内容不清,和上一届观摩活动相比较,阅读教学模式没有突破性的改变。大部分教师还是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为主要目标,围绕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组织教学过程。把理解“教材内容”当成了语文“教学内容”,造成本体教学内容与非本体教学内容错位。陈先云老师在大会开幕式上说“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就涉及到语文教学内容正确选择这一核心问题。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除了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等教学内容,还承担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审美、文化常识等教育任务。我曾经把语文教学内容分为“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性”教学内容两大类。所谓本体性教学内容,是指反映语文课程本质特征的这门课程承担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指语文知识、语文学习方法和语文技能等等;所谓非本体性教学内容,是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科共同承担的教学内容。这样分类的最大好处是能够让我们清晰地厘清语文课程的本职工作是什么。语文课理所当然地应该以本体性教学内容为目标组织教学。

这次观摩活动获得特等奖的二年级《与众不同的麻雀》这堂课,就是抓住低年级语文教学目标,紧紧扣住“识字、写字、朗读”这些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把大量时间放在识字写字教学、词语理解、课文朗读等低年级本体性教学内容上,而不是将理解这只麻雀如何“与众不同”作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因此这堂课字词教学扎实,朗读训练充分,教学效率很高。四年级《鱼游到了纸上》这堂课,尽管可以研究讨论的问题不少,但是教师很清楚这堂课要“教什么”。教师不是围绕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组织教学,而是着力想教会学生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在描写人物动作神态时可以加上“作者的联想”,这样能够将人物的思想情感描写得更加具体。教师首先通过课文实例的比较让学生了解这种表达方式;再通过其他例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种表达方式的效果;最后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通过亲手练笔,让学生能够将这种表达方式运用到自己的表达实践之中。

当下我们的语文课为什么会有上成思品课、历史课、科学课之嫌,就是因为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上过多地将时间放在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上,将非本体性教学内容误作为语文课的主要目标。比如《理想的风筝》重点体会“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圆明园的毁灭》重点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番茄太阳》重点体会“明明美好的童心”;《月光曲》重点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体会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等等。将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作为语文课的教学重点,语文知识、方法、技能等本体性教学内容就会沦为点缀,变成碎片化的添加。语文教师都认同,阅读教学不能离开课文内容的理解,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接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语文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应该是渗透在语言文字学习过程之中,否则必然会造成本体性教学内容与非本体性教学内容的错位,异化语文课程性质。因为思想认识的提高并不能代替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能力的提高。

三、重视语言积累

语文课本中每篇课文的学习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文化价值,比如让学生认识贝多芬,知道圆明园是怎样毁灭的等等;二是语文知识、方法学习和技能训练,通过课文实例让学生认识如何遣词造句,学习阅读、写作方法;三是语言材料积累,包括生字、词语、句子的积累,通过大量规范的书面语言材料的输入,丰富学生的词语搭配、词与句组织等语感经验。这三个方面的学习价值或任务在阅读教学中的位置应该如何排列?当下阅读课的排列顺序通常是将语言材料积累放在末位。其实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儿童“记性好,悟性差”,因此将语言材料的积累放在首位可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就是多读多背,强调在儿童记忆力最旺盛的时期最大限度地积累语言材料。这一经验之所以能持续两千多年,就因为它是符合儿童学习语文规律的。现代语文教学的重心一直偏重于语言的“理解”,严重忽视了小学阶段儿童语言的积累,小学阶段在语文教学任务的选择上犯了战略性的错误,其直接后果是造成几代国民语文素养下降。从儿童学习语文的规律看,大量积累语言材料,毫无疑问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低中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对小学生而言,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可以为他一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语言材料的积累与其语文能力的发展是成正比的,是“过了这个村没了这个店”的。

小学生积累语言材料,除了识字、学词之外,还应该包括各种句型的积累。目前汉字积累教师都很重视,因为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教师们不敢懈怠;词语积累重视不够,特别是中年级以后重视程度有所下降,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有些教师甚至不教学词语;问题最严重的是句型积累。其实积累大量规范的句型与识字、学词一样,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因为词语是最小的意义单位,而句子是语言运用的最小单位。语文能力高低不仅取决于人的词汇积累量,还包括句型积累的数量。

语文课积累语言的基本方法就是朗读和背诵。现在阅读课朗读指导花在感情朗读指导上的时间过度。本次观摩活动几乎所有的阅读课都有感情朗读的指导,而对学生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不加追求。我认为小学生朗读应该以追求“正确、流利”为重,应该强调熟读课文,让学生熟读成诵,烂熟于心,能够脱口而出。正如朱熹所说“凡读书,须要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朗读的主要功能不仅在读懂,更在有利于学生记忆和积累。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把课文读熟了,课文内容学生自然就理解了。无论哪个年级,都应重视朗读背诵,把语言材料的积累放在第一位,这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经验。

四、关于习作课和口语交际课的改进

本次观摩活动中的习作课和口语交际课都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选择的习作和口语交际内容都很接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习作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给学生书面写作的时间太短。我统计了4堂习作课学生写的时间,用时最多的是20分钟,最少的仅6分钟,平均15分钟左右。我国语文课程设置的习作课时比例本身就偏少,学生严重缺乏动笔写作的练习。现在习作课还不给学生动笔写的机会,而是将非常宝贵的时间大量用于教师的习作指导,使得学生原来就少得可怜的动笔写作时间变得更加少了。教师必须认识到,书面表达能力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书面表达实践才能提高,习作课必须保证学生动笔写作的时间。每次习作的方法指导严格说应该放在阅读课上,而不是放在习作课上。习作课应该是复习和迁移运用阅读课上学过的方法,方法指导的时间要尽可能控制在10分钟左右,留着时间用于学生的动笔写作,用于学生习作后的评讲和修改。

口语交际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想教的方法过多,针对这些方法设计了很多教学环节。比如《我是小小推销员》的教学,教师的设计是很有特点的,先让学生推销自己带来的“商品”,再引导学生推销“矿泉水”,然后让学生针对不同的对象推销矿泉水,让学生明白应该针对不同的对象用打比方、列数字等不同的方法来推销商品,最后再让学生写一段广告词。整个课堂设计层次很清楚,说写结合,但问题是各环节介绍的商品关联不密切,忽视了对学生表达以后的点评、反思和修改,因此学生在口语交际训练中长进不明显。其实教学环节的设计不应过分追求形式变化,教师更应在乎的是学生口语交际言语质量的提高。比如,一位学生介绍了自己的毽子,接下来可以让其他学生分小组研究这一商品还可以如何介绍,请各小组分享介绍;然后让学生比较哪一小组的介绍更有利于商品的推销;再让学生根据交流中获得的体会,修改自己的介绍,或者再让学生介绍一种其他的商品。这样的教学设计,是否可以让学生对如何推销一种商品有更加深入的体会?在语言表达上会有更大的提高?

3.“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发言稿读后感 篇三

特等奖课例 与众不同的麻雀

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 钟鹤童

长春版二年级下册

一、教材分析

《与众不同的麻雀》是长春版2年级下册第11板块的第2篇课文,其板块主题是“与众不同”,意在引导学生学习多角度看问题,感受“与众不同”的创新意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本篇课文是一则童话故事,讲述了一只小麻雀总是和小伙伴们站的方向相反,引来一群麻雀的一致谴责,而这只与众不同的小麻雀仍然坚持自己的站姿。后来,它第一个发现大花猫,及时向大家发出警报,救了大家的性命。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做事不能一味追求整齐划一,有时往往因为与众不同,就会有新的出路而得到不一样的收获。课文以“一群麻雀”和“一只小麻雀”的对话为主要情节,简单而富有趣味。文中词语丰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用多种方法理解并积累,例如“与众不同”“七嘴八舌”“没有妨碍”“一致谴责”等;句式典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体会其不同的语气,例如疑问句“为什么只有你跟我们站得相反?”感叹句“我并没有妨碍你们呀!”课文的插图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情趣,能够吸引儿童走进文本。本课还承载着识字与写字两项任务,要求学生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以上内容对于2年级学生而言,都是很好的语文学习资源。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用多种方法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妨”“碍”“谴”“责”“毫”“继”“续”“刮”;正确、规范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6个字:“群”“责”“丝”“刮”“悄”“救”,了解汉字书写规律。

2.学习用结合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了解“与众不同”“七嘴八舌”“一致谴责”“没有妨碍”等词语的意思。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体会问号和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借助插图展开想象,读好对话。

4.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文中的一群麻雀和与众不同的小麻雀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以及在整组课文的阅读中对“与众不同”这一板块主题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2.词语卡片、用于识字写字的磁力黑板块。3.情境图片、表演道具等。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课前活动

看图猜故事,建立故事之间的联系。

1.第一组(课内):《司马光》《乌鸦喝水》《聪明的小白兔》。

2.第二组(课外):《哪吒闹海》《大闹天宫》《葫芦兄弟》。

3.第三组(本组):《毛毛虫的故事》《与众不同的麻雀》。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1.出示课题,了解学情。

(1)指导学生朗读课题,引导学生在朗读时强调课题中的“与众不同”。

(2)了解学生预习时是否对照认字表在课文中圈出本课生字,读了几遍课文。

2.读文学词,识字写字。(1)学习第1~3自然段。

①朗读第1自然段课文,指导学生读正确,如:注意标点符号之间的停顿。

②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一边听读课文,一边仔细看插图,思考哪只是和大家站得相反的小麻雀?哪些是一群麻雀?

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疑问句。引导学生关注问号,读出疑问语气。在情境朗读中体会词语“七嘴八舌”的意思。

④朗读第2自然段课文,指导学生读正确。随文学习生字“妨”“碍”。

⑤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叹句,引导学生关注感叹号,读出感叹语气。在情境中体会词语“没有妨碍”的意思。

⑥朗读第3自然段课文,指导学生读正确。随文学习生字“谴”“责”“毫”。

⑦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对话,学习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与众不同”“一致谴责”“丝毫未变”的意思。

⑧情境表达。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还想怎样谴责这只小麻雀?

(2)学习第4自然段。

①朗读第4自然段课文,指导学生读正确。②随文学习生字“继”“续”“刮”。

③指导学生写字“刮”“悄”“救”,引导学生发现左右结构的字在书写上的规律。

(3)学习5~7自然段。

①朗读第5~7自然段课文,指导学生读正确。②说一说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 3.情感朗读,分享感受。

(1)朗读词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简单了解课文内容。(2)学生合作表演对话并进行展示。(3)师生交流,分享感受。4.整体回顾,建立联系。(1)本组课文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思考,学习了本板块的两篇课文后,你得到了哪些启发?这个板块还有一篇课文《小老鼠去旅行》,读过之后又会带给我们哪些思考呢?

(2)由课内到课外的联系。

围绕“与众不同”这一主题,我们还可以读哪些故事?有哪些收获?

七、板书设计 与众不同的麻雀

情境图片 词语卡片 会认字 会写字

课文: 与众不同的麻雀

一群麻雀站在树枝上,大家七嘴八舌地对其中的一只小麻雀说:“我们全都是迎风站立,为什么只有你跟我们站得相反?”

“我喜欢这样,我并没有妨碍你们呀!”那只小麻雀说。

“和我们大家不一样,你真是一个不合群的家伙!”所有的麻雀都一致地谴责它。但是那只小麻雀并没有丝毫改变。

麻雀们依然迎风站立,只有那只小麻雀继续站在相反的方向。风呼呼地吹着,刮得整个树林呜呜作响。这时,一只大花猫悄悄地来到树丛后面,可是麻雀们迎风站立,并没有察觉到它的出现。

当大花猫正准备一跃而起时,那只小麻雀及时看见,大叫道:“猫来了!猫来了!快逃!”

麻雀们闻声立刻飞走了,是那只与众不同的小麻雀救了大家一命。毛毛虫的故事

法布尔是法国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说起法布尔,人们自然不会忘记他的著名的“毛毛虫实验”。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的习惯,后面的总是盲目地跟随前面的毛毛虫走。

一天,法布尔把好多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在花盆的周围,离花盆边缘不到20厘米的地方,法布尔撒上了一些毛毛虫爱吃的松针。毛毛虫开始围绕着花盆走,一个跟着一个,走了一圈又一圈。一个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还在不停地团团转。一连七天七夜,它们终于因为饥饿,筋疲力尽,死了。

后来,法布尔在他的实验笔记上写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在那么多毛毛虫当中,只要有一只稍与众不同,或许他们就会避免死亡的命运。

鱼游到了纸上

天津市津南区八里台第一小学 闫君燕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十七课

《鱼游到了纸上》是人教版第8册第7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记叙了作者在西湖玉泉看鱼时,发现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经过多次观察,作者不仅发现他所画的鱼活灵活现,还发现了他是一位聋哑人,学画非常刻苦。文章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对这位青年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浓。

课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神态、动作刻画传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教学本组课文,单元的训练重点主要有两个:一方面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受到心灵启示;另一方面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单元导语中明确提出:“留心人物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和同学交流从故事中获得的启示。”因此教学本课的目的,一是立足重点段落,抓住人物行为表现体会人物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二是多层次、多角度地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学习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四年级学生初步具备了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但是对作者是采用怎样的表达方式把某个意思有顺序、具体地表达出来的关注不够。读懂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比较有难度的是体会观鱼、画鱼两段话中,作者抓住青年行为特点细致观察,展开具体描写的方法。因此,指导学生在多读、读好的基础上,采用片段引入,群文阅读的方法,反三归一,帮助学生既感悟文本意蕴,又领悟表达方法。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理解“聋哑、一丝不苟、工笔细描、挥笔速写、融为一体”等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层次,概括结构段的意思。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画鱼青年的特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

1.学习准备:自读课文,圈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

2.教学准备:PPT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读题质疑 1.板书课题:鱼游到了纸上。

2.齐读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

(二)通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音,读通句子。2.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易错的字音和字形。(1)生字、词语认读。(2)指导书写生字。

学生找出认为难写的生字,相互提示书写时要注意的问题,教师带领学生一起书写。

(3)学习重点词语。①认读词语。

②先说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词语。

(三)指导初读,理清层次

1.认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描写的是哪个人物,写了他的什么事?

2.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理清课文的记叙层次:按照“观鱼、画鱼、交谈”把课文划分为三个结构段。

3.按照结构段,指名朗读课文,练习概括段落大意。

(四)把握内容,初识青年

1.指导学生把结构段的大意串联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自己对青年的初步印象。

(五)回归文题,初步释疑

1.联系入课环节学生对课题的质疑,帮助学生梳理问题。

2.略读课文,找一找“鱼游到了纸上”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圈画相关语句。

3.想一想:“游到了心里”是什么意思?“游到心里”和“游到纸上”是什么关系。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参赛课)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叙事的节奏和情感的变化。2.留心人物神态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的行为特点,学习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

二、教学准备

1.学习准备:熟读课文,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大致了解鱼“游到心里”和“游到纸上”关系。2.教学准备:PPT课件,学生的拓展学习单,拓展阅读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鱼游到了纸上

2.交流初读收获:说说通过初读,你对课文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

根据学生发言,回顾课文脉络:

(1)板书叙事线索:观鱼──画鱼──交谈。

(2)把握鱼“游到心里”和“游到纸上”的关系。

(二)品读课文,领悟表达

1.探究:从哪些描写中你能感受到鱼游到了青年的心里。

默读“观鱼”部分,思考:鱼为什么能游到青年的心里?圈画重点语句。

引导交流:

(1)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课件随机出示重点语段。

(2)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语“举止特别”。(3)联系青年观鱼时的特别举止,引导学生感受青年忘我的、投入的做事态度。

(4)通过朗读想象“观鱼”的情景,体会青年的特点。

2.探究:为什么通过作者的描写能让我们感受到鱼游到了纸上,感受到青年画鱼的认真、专注。默读“画鱼”部分,边读边思考:从哪些描写中,你体会到“鱼游到了纸上”?

(1)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随机出示青年画鱼的段落。

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2)体会“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的言语表达效果,指导学生读出“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的节奏变化。

(3)揣摩句子,领悟表达。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引导学生发现:描写人物的动作,不仅可以写看到的,还可以写想到的。这样表达更加具体形象。

(三)拓展阅读,深化认识 1.阅读“拓展学习单”中的语段。2.小组合作阅读,探究问题。3.组织汇报交流。

(四)畅谈启示,交流总结

1.启发学生从阅读和习作的角度谈学习收获。2.教师总结。课文: 鱼游到了纸上

西湖有很多地方可以观鱼。我喜欢花港,更喜欢“泉白如玉”的玉泉。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底。坐在池边的茶室里,泡上一壶茶,靠着栏杆看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真是赏心悦目。茶室的后院还有十几缸金鱼呢,那儿也聚集着许多爱鱼的人:有老人,有孩子,也有青年。

就在金鱼缸边,我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他高高的身材,长得很秀气,一对大眼睛明亮得就像玉泉的水。

说“认识”,其实我并不了解他,只是碰到过几次罢了。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一个星期天,我到玉泉比平时晚了一些。金鱼缸边早已挤满了人,多数是天真活泼的孩子。这些孩子穿着鲜艳的衣裳,好像和金鱼比美似的。

“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我仍旧去茶室喝茶,等到太阳快下山了才起身往回走,路过后院,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你真专心哪!”我忍不住轻声问他。没想到他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我。

“好骄傲的年轻人。”我正想着,目光落到他胸前的厂徽上,心不由得咯噔一跳!“福利工厂”,原来,他是个聋哑人!

我们开始用笔在纸上交谈。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我把那个女孩说的话写给他:“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

他笑了,笑得那么甜。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卖火柴的小女孩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嘉峪关路小学 牛筱琼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十四课

一、教材分析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创作于1846年的一篇融幻想于现实的“新童话”。19世纪,偏爱想象与幻想的浪漫主义者们通过梦幻找到了表现文学理想的“神器”,安徒生就是其中之一。著名儿童文学教育家浦漫汀在《安徒生简论》中说,“借助于梦境或幻想布局谋篇、展示主题也是安徒生以想象为核心进行构思的成功

经验。安徒生十分善于在主人公的梦境、幻觉中开辟他的童话天地。那难以捉摸、稍纵即逝的幻觉与梦境被安徒生运用得得心应手„„使童心和幻想尽情地欢歌起舞,并造成一种朦胧而又清晰、缥缈而又逼真的奇异美。”同样在这篇童话中,安徒生也表现出他对幻觉的钟情书写,当小女孩用细小的火柴点燃美丽幻觉的那一刻,一个垂危的小生命立即变得光彩动人,一个简单的故事即刻变得丰盈厚重。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由叶君健翻译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直被选入中小学语文教材,现如今,西师大版、语文S版、人教版等五个版本的教材都同时编选了这篇童话。在人教版教材的编写体例中,这篇童话被选入六年级下册第四组“外国名著名篇”单元,同时选编的还有名篇《凡卡》和名著《鲁滨孙漂流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片段,学习本组课文一方面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感受阅读经典作品的乐趣;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感受经典作品的魅力,获取表达“给养”,得到经典文化精华的滋养。因而,学习本文用幻境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对丰富学生的习作经验,提升学生的表达很有必要。

六年级的学生在此前学习的《学会看病》《穷人》《一夜的工作》等课文中,已接触过不少心理描写,他们在描写人物时,也大多能运用内心独白、旁观分析的方式“直陈”人物心理,让人物一无遮掩地吐露自己的所思所想。那么,在此基础上学习本文通过幻觉折射人物心理的写法不啻为教给学生另一种心理描写的“特殊武器”,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增加心理描写的色彩,使之更具可读性和吸引力,而且能充实心理描写的内容,有效改变学生心理描写“贴标签”式的浮泛之风,从而在心理描写这一点上有效落实课标第三学段的习作要求──“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初次学习这种以虚写实的心理描写,其难点在于它超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因为不能逾越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进行跨越式教学,所以教学中要把学生原有的心理描写经验作为“学习起点”,然后借助教材的文本“支架”,引导他们从原有的心理描写经验中生发出新的知识经验,再通过迁移练笔,达到用亦真亦幻笔法,绘五彩斑斓心理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片段,学习安徒生用幻觉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感受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2.运用幻觉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虚构幻觉,生动展现练笔对象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即目标2。)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对《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熟稔于心,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生动复述文中小女孩几次点燃火柴所出现的幻境。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堂练笔作业纸(带格子的作文纸,便于补充修改,清晰展示。)

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环境、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一次练笔,真实展现学习起点。(5分钟)1.出示“冰山一角”的图片,引导学生看图,引出课题。

2.布置练笔任务:观察四幅图片素材,揣摩图中人物的所思所想,然后任选其一,写一写人物的内心世界。

3.学生练笔,教师巡视。

4.指名学生展示练笔片段,其他学生认真倾听,个别点评后,引导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向安徒生学习另一种心理描写的表达方式。

【设计意图】其一,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片素材,创设情境,激发写作欲望,激活写作状态;其二,通过初次练笔,呈现学生已有的心理描写经验,并以此作为本节课习作教学的生长点,在后续教学中引导学生由此生发出新的习作知识经验。

环节二:由读学写,领会掌握“画”心之法。(8分钟)

1.出示卖火柴的小女孩点燃火柴的图片,帮助学生复现课文,指名学生说说小女孩当时的处境及心理。2.品读《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幻觉描写的片段,读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3.对照课文片段,比较赏析,写法导引。为什么安徒生写卖火柴小女孩的心理给我们一种如在眼前、终身不忘的感受呢?我们一起来探究安徒生在心理描写上的独特价值。(个人细读思考,小组分享。)4.集中反馈,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探究安徒生是怎么写出小女孩心理的;认识理解幻觉描写及其作用,进而使学生认识到幻觉与人物处境、内心的渴盼合宜地呼应起来,才能形象深刻地展示人物心理。【设计意图】其一,把学生熟知的“直抒胸臆式”心理描写与文中用幻觉表现人物心理的描写方式两相比较,在敞亮与隐晦、直白与隽永、写实与浪漫的咀嚼中体悟表达效果的不同,从而洞悉本文的写作秘妙;其二,以教材文本为“支架”,从读学写,在学生自主建构的基础上,将新的习作知识经验提升为类概念,便于学生迁移运用,活学活用。

环节三:二次练笔,师夷活用“画”心之术。(13分钟)

1.再次呈现学生“一次练笔”时所观察的四幅图片素材,讨论交流:图画中的人物会出现哪些幻觉?(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虚构幻觉。)

2.布置学生进行“二次练笔”。请你换一种思路再写“一次练笔”时所选人物的心理,看能否用安徒生的办法把这种心理写出来?

(学生当堂练笔,教师巡回观察,了解学情。)3.完善“二次练笔”的片段,并把“一次练笔”和“二次练笔”的片段对比着读一读,体会两种心理描写各自的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在“一次练笔”的基础上,创设相同的情境,引导学生用新学习的幻觉表现人物心理的写法再试身手,展开创写活动,既化解了习作练笔的难度,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生成的态势,又能使学生在经历两次练笔后的比对中,强化认识,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环节四:评议修改,完善提升“画”心之境。(14分钟)

1.用“你的作文我跟帖”的活动形式,开展组内互评,要求读完同伴的习作后写几句感想,或提一些建议,还可以画上有趣的符号;另外文章的作者也可以对“留言”“跟帖”做出回应。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互评,及时发现亮点习作片段,或就突出问题做初步诊断。)

2.评议展示,基于学生的习作现状,紧扣训练点,进行多种方式的点评,使评有引领,更具针对性。

3.就讲评中出现的问题,再次进行修改完善。4.布置自选作业:

★作业:阅读故事《村姑和牛奶罐》。

★★作业:观看动画片《熊出没》“美好幻觉”一集,写一写“光头强”在收到“奇幻宠物饼干”后的幻觉。

★★★作业:阅读契诃夫《牡蛎》,找出其中的幻觉描写,读一读。

★★★★作业:你曾有过哪些难忘的感受呢,试着用幻觉来写一写吧。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写作实际出发进行评议,以写定教,不仅使“讲评”因为有了“学生习作”这个载体而呈现出实打实的“指导”,而且能唤起学生的心理认同感,使评改意见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五、板书设计 “画”心 由读学写

场面 心有所想

幻觉 脑有所幻

情节

课文:

卖火柴的小女孩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她在一座房子的墙角里坐下来,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他们头上只有个房顶,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她又擦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亮光来了。亮光落在墙上,那儿忽然变得像薄纱那么透明,她可以一直看到屋里。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摆着精致的盘子和碗,肚子里填满了苹果和梅子的烤鹅正冒着香气。更妙的是这只鹅从盘子里跳下来,背上插着刀和叉,摇摇摆摆地在地板上走着,一直向这个穷苦的小女孩走来。这时候,火柴灭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墙。

她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一回,她坐在美丽的圣诞树下。这棵圣诞树,比她去年圣诞节透过富商家的玻璃门看到的还要大,还要美。翠绿的树枝上点着几千支明晃晃的蜡烛,许多幅美丽的彩色画片,跟挂在商店橱窗里的一个样,在向她眨眼睛。小女孩向画片伸出手去。这时候,火柴又灭了。只见圣诞树上的烛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闪烁的星星。有一颗星星落下来了,在天空中划出了一道细长的红光。

“有一个什么人快要死了。”小女孩说。唯一疼她的奶奶活着的时候告诉过她:一颗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了。

她在墙上又擦着了一根火柴。这一回,火柴把周围全照亮了。奶奶出现在亮光里,是那么温和,那么慈爱。“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个样,就会不见的!” 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新年的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小女孩坐在那儿,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的火柴梗。

“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寓言两则

哈尔滨市华兴小学校 于 东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十九课

一、教材分析

寓言这种文体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指引着我们的生活,是可贵的语文教学资源。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寓言不是一种陌生的文体,他们之前就学习过《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等寓言,但这些寓言相对来说篇幅短小、寓意单一。《纪昌学射》这则寓言则不同,通过讲述纪昌向飞卫学习射箭,最终成为射箭能手这个故事。揭示了如何有效学习,最终取得成功的多重因素,给读者以多方面的启迪,其寓意是丰富而多元的。对于像《纪昌学射》这样的寓言,限于学生寓言阅读经验的不足,刚一接触,会出现原有阅读认知图式与新材料之间的冲突──学生会按照以前阅读过的、寓意单一寓言的方式阅读这篇课文,进而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丰富学生的阅读图式;另外,因为阅读经验的不足,生活阅历的缺失,这则寓言的一些启示也是学生自读领悟不到的,这也需要教师在解读方向上给予指导和帮助;有些启示学生只能模糊地感受到,却无法清晰地说出来,这同样需要教师提供相应的帮助和辅导。因此,《纪昌学射》这则寓言是让学生经历阅读能力发展,丰富寓言阅读经验的好素材,也是教师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怎么去阅读的好素材。针对教材特点和学情特点,教者力求找准教学起点,引导学生关注看似一望而知,其实一无所知的细节,理解感悟,使学生认知水平得以提升,阅读经验得以丰富,阅读能力得以发展。

教学本则寓言,教者力图抓住《纪昌学射》与以前阅读寓言的不同──给人以多方面启示这一特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修正其原有的认知图式,为学生提供阅读活动展开的内驱力;抓住本则寓言“审智”阅读的特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不断领会新的学习启示,从而丰富其原有的认知图式,感受到阅读发现的乐趣。从而契合本单元“走进故事长廊,感受它的魅力,体会其中的道理”的主题和目标。

二、教学目标

1.领悟本则寓言关于学习的多重启示,感受寓言指导生活、启迪智慧的魅力。

2.在不断发现寓言多重启示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质疑、想象、对比等阅读方法和策略,继续学习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含义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丰富寓言阅读的经验。

3.在阅读中体会寓言语言简洁准确、生动传神的特点,积累“聚精会神”“下功夫练眼力”“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等生动语言,学习分类积累语言的方法。

4.认识“妻、虱”两个字,会写“昌、妻、刺”三个字,感受汉字文化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不断发现寓言多重启示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质疑、想象、对比等阅读方法和策略,继续学习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含义的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丰富阅读寓言的经验,积累和发展语言。

难点:领悟本则寓言关于学习的多重启示,感受寓言指导生活、启迪智慧的魅力。

四、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红、蓝两支笔。教师: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以每一则寓言都会给我们以启迪这一原有认知为基础,引导学生预测本则寓言带给我们的启示。【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带着明确的目标展开探究性阅读。

(二)初读课文,分享启示 1.学生默读课文,批注。2.全班交流分享阅读启示。

预设:学生通过初读可能会感受到“学习要勤奋刻苦才能成功”“学习要坚持不懈才能成功”“学习中不能骄傲自满”等启示。

3.教师伺机引导学生争论,这则寓言到底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进而让学生认识到,今天阅读的这则寓言与以往不同,它会带给我们多方面的人生启迪,以此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研读的动力。

(三)再读课文,探寻寓言的多重寓意 1.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批注。

2.学生交流发现,教师相机引导,丰富学生的阅读策略和阅读经验。

教师引导预测:

(1)引导学生关注文中“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这样的语言,发现“要想成功得有名师指导”这一启示。预设:学生如果遇到困难,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章关键语句,从而丰富对寓意的理解,渗透阅读方法的学习。

(2)引导学生关注飞卫的语言,发现“想成功练就一项本领,先要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一启示。预设:学生如果遇到困难,教师引导学生采用自主质疑、讨论、释疑的阅读方法,丰富对寓意的理解。(3)通过引导将飞卫的教和纪昌的学进行对比阅读,发现纪昌的学习智慧,体会要创造性地学习这一启示。

预设:学生如果遇到困难,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纪昌练习的方法并非来自飞卫的传授这一事实,引发学生的思维。

先扶后放,体现学习能力的迁移。

【设计意图】这篇寓言中纪昌成功的因素有很多种,可以从中读出多种关于学习的启示,但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们竭泽而渔式地把这些启示都揭示出来,而是在每一个启示的发现、提炼中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教学小结。

引导学生梳理总结:发现获得的启示都是学习成功的因素。

【设计意图】在阅读寓言的过程中丰富认识,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俯瞰全文。关注语言文字,通过想象、联想和对比等方式进行阅读就能丰富思想。

(四)关注表达,积累语言

教师指导:寓言带给我们丰富的启示,让我们感受到它的智慧美;寓言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语言精练、传神,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学习和积累本课的语言材料,也是这则寓言学习的重要价值。

屏幕出示语句,指导学生学习分类积累。【设计意图】教会学生归类积累语言的方法。

(五)认读生字,书写汉字

【设计意图】通过字理识字,让学生感受汉字文化。

(六)本课小结,迁移阅读

推荐学生课下阅读《扁鹊治病》,产生新的阅读期待。学生预测会带给我们哪些方面的启示,积累哪一类新鲜的语言材料。

六、板书设计

纪昌学射 刻苦勤奋请教名师 持之以恒夯实基础 不骄不躁智慧学习

预设:板书根据学生的理解相应调整,《纪昌学射》中关于学习成功的因素不可能通过这一节课全部揭示出来,引导的目的在于,感受阅读中不断体会、不断发现的乐趣,从而学会思考,学会阅读。

课文:

寓言两则·纪昌学射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开始练习的时候,飞卫对纪昌说:“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qī)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纪昌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以为学得差不多了,就再次去拜见飞卫。飞卫对他说:“虽然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你的眼力还不够。等到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东西的时候,你再来见我吧!”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shī)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取得了这样大的进步,纪昌赶紧跑到飞卫那里,报告了这个好消息。飞卫高兴地拍拍他的肩头,说:“你就要成功了!”于是,飞卫开始教他怎样开弓,怎样放箭。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圆明园的毁灭

山西省长治市城区五一路小学 李润滋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十一课

一、教材分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内容短小却内涵丰富的精读课文。课文围绕圆明园的毁灭,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和它的毁灭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引发了读者深深的思考。文章构思巧妙,题目虽然是《圆明园的毁灭》,重点却从圆明园布局之巧、建筑之美、收藏之丰3个方面写了圆明园的辉煌。学习本文重难点在于如何使学生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由于本课内容离学生现实生活比较久远,而且五年级学生刚步入高段,在理解课文和感悟语言文字等方面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要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就要做到让学生课前大量搜集资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年段和本册书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力求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和抓住关键字词句,联系上下文理解、感悟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在此基础上,学习英法侵略军毁灭圆明园的过程,激发学生们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同时,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一)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举世闻名、众星拱月、估量、损失”等词语。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3、4自然段。

(三)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毁灭的经过,使学生牢记国家耻辱,不忘民族伤痛。

(四)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体会作者构思的匠心独运。

四、教学准备

(一)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二)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能正确读写文中的生字词。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重点把握圆明园的辉煌,背诵课文的第3、4自然段。

二、教学重难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圆明园的辉煌。通过读书,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再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四)感情朗读,背诵课文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品读课文第5段,体会“毁灭”的惨烈。

(二)读写结合,感受和表达学习后的情感。

(三)统观全文,领悟文章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品味重点字词句,理解文章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强化所学

1.了解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把握及圆明园辉煌重点的掌握。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圆明园的毁灭》,经过昨天的学习,作者围绕圆明园的毁灭写了哪些内容。

课文主体写了昔日的辉煌,关于辉煌又写了什么? 2.了解学生对文章重点段落的背诵情况。在这些内容中最精彩的是文章的3、4段,同学们背下来的吗?谁能尝试背一下?

(二)研读“毁灭”,重点品读

1.学生自读第5段,圈点批注重点字、词、语句并标出,联系上下文体会和理解“毁灭”的惨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对第5自然段进行充分阅读,边读边在文中找出关键的字词句,并联系上下文读出自己的理解。

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谈感受,指导感情朗读。学生交流,教师顺学而导,着重引导学生理解“侵入、闯进、统统、掠走、任意”等词语和“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等语句。同时,要引导学生联系前文,想象画面,深入体会侵略者的野蛮和残暴。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圆明园被毁灭的惋惜之情。

3.回扣前文圆明园的辉煌,体会圆明园毁灭的不可估量损失。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三)读写结合,迁移运用

1.再次回读课文的第3、4自然段,回忆圆明园的辉煌。

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毁于一旦了,现在留下的只是一片废墟,如今我们只能通过文字回忆昔日辉煌的圆明园了,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的第3、4段,把圆明园的美丽留在心中。

2.通过对比,读写结合,表达感受。

举世闻名的圆明园毁灭了,不仅中国人看不到了,外国人也看不到了。这不仅是中国的悲剧,也是世界的悲剧。(出示图片)大家看,这就是今天的圆明园,不管你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是老人,还是孩子,当你走到圆明园的时候,你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请拿起你的笔,把它写下来。

(四)留有余韵,思考结课

结束语:偌大的一个圆明园,偌大的中国,为什么三千侵略军就可以为所欲为,而拥有无数双有力的手和坚强的臂膀的国人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圆明园毁于一旦?每个人都在问为什么,为什么?过去在问,今天还在问。

作为后人,我们还要不断地思考:今后要通过怎样的努力,才能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课文:

圆明园的毁灭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有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也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者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活见鬼

广西桂林市秀峰区中华小学 何 刚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二课

一、教材分析

《活见鬼》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破除迷信”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文字简练形象,内容幽默风趣,寓意深刻明了。本课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读,借助教材的编排特点(即古文同译文同时出现),让学生借助译文疏通古文文意,在学习中对比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设计大量不同形式,层层递进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发展思维。本课的设计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导下,精心组织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学习的平台,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小组合作、全班合作,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充分调动,从而做到了在乐趣中学习知识,在乐趣中明白道理。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读准读通课文。

2.借助译文,了解文言文大意,在反复诵读课文中,能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

3.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能领悟文言文语言的凝练,吸收我国古文的精华,感受古代语言的优美。

4.体会文章含义,明白世上本无鬼,心疑生鬼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与体验,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品味人物内心,感受文言文的魅力。2.初步了解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四、教学准备

教师根据情况准备相应的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引入正课 1.板书课题。

2.创设情境,反复读题。

【设计意图】本文是一篇文言文笑话,本身编者选择笑话这样一种形式的文言文,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觉得文言文其实不难学,不难懂。开课伊始,教师紧扣文本的“有趣”,学生的“兴趣”,通过教师风趣的语言引导,从“鬼”字的字形入手,进而调动起学生对文本的求知欲。板书课题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活见鬼”这句口头禅在生活中的使用,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后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借助拼音,读准读通 1.借助拼音,学习生字。2.把生字放在课文中读准。

3.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对多音字正音。4.再读课文,读通读顺。

【设计意图】“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强调了方法技能的重要。初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在朗读方面会有一定的困难,不仅要对生字进行正音,本篇文言文中存在着一些多音字,学生会难以判断。此处教师顺学而导,设计为多音字正音环节,通过出示多音字不同读音所表达不同的意思,引导孩子掌握“联系上下文判读多音字读音”的方法,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达到初读课文读准、读通的目的。

(三)结合译文,读懂意思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译文,了解故事内容。2.老师读译文,学生找出相对应的古文,巩固理解文章大意。

3.生生合作对读。

【设计意图】北师大版本的文言文教材与其他版本文言文文本教学有着一个显著的不同,不是出示单个字词的注释,而是将译文附在原文下方。如此编排,编者的用意显而易见,即是面对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感受文言文的魅力,为今后再次学习文言文埋下兴趣的种子。故教师设计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原文、译文达到了解文章大意,加深文章关键词句理解的目的。

(四)把握节奏,读出韵味 1.教师范读,学生体会。

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的朗读要注意把握节奏,通过抑扬顿挫的变化读出文言文的韵味。2.四人小组练习朗读课文,模仿读出古文的韵味。3.学生汇报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4.全班齐读,强调停顿节奏,表情夸张,读出古文的韵味。

5.小结:感受文言文语言简练。

【设计意图】本篇教材的朗读难点就在于读出文言文的韵味。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的自由读、推荐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层层递进的朗读,并加入自己的动作、表情,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美、韵律美。

(五)抓词品读,升华感悟 1.创设情境,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2.抓词品读,角色扮演,体会“撩”字精妙,体验人物内心想法。

3.直击主题,体会:“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的含义。

4.小结学法:抓词品读。5.梯度作业,升华感悟。

【设计意图】本文用精练的语言通过一个“撩”字将撑伞者疑神疑鬼,担惊受怕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教师通过情景的创设,带领学生进入冯梦龙笔下的雨夜,抓住一个“撩”字进行角色体验,扩展想象空间,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到了本文的用词精妙,体会文章含义,突破文章中心。

(六)以篇带面,拓展延伸 1.回顾总结学习方法。2.以篇带面,拓展延伸。3.总结提升,首尾呼应。

【设计意图】“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充分利用文本这个例子,挖掘有利资源,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学习方法。以篇带面,拓展延伸,学以致用,凸显语文教学“举一反三”的功能。

六、板书设计

活见鬼 疑恐 心疑生鬼

课文:

活见鬼(明)冯梦龙

有赴饮夜归者,值大雨,持盖自蔽。见一人立檐下,即投伞下同行。久之,不语,疑为鬼也。以足撩之,偶不相值,愈益恐,因奋力挤之桥下而趋。值炊糕者晨起,亟(jí)奔入其门,告以遇鬼。俄顷,复见一人,遍

体沾湿,踉跄而至,号呼有鬼,亦投其家。二人相视愕然,不觉大笑。

伯牙绝弦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 张 聪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

一、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一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6年级上册第8单元“艺术的魅力”这一主题下的一篇文言文,全文共5句话,77个字。这篇课文语言精粹,简洁流畅,适于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古文意蕴,品味文字精妙,享受审美乐趣。

知音相逢,千载其一,伯牙绝弦,荡气回肠。古人与学生虽相隔遥远,但文字中所传递出的真挚情感却跨越时空,叩击着我们的心灵,值得我们在读中体验、读中感受、读中理解。峨峨群山,仁者之乐,洋洋江河,智者情抒,作为流传不衰的文化经典。“高山流水觅知音”所传递出的,不仅是挚友间的心心相映,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共鸣!这就需要我与学生一起,透过语言文字,去触摸伯牙、子期博大的胸襟、高洁的情怀;通过组合阅读,感受文化经典在历史长河中的恒久魅力。学生在五年级时,对于“文言文”这种“古代书面语”已有了初步感知,也掌握了阅读文言文的一些方法。但是,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形式,使学生在走进文本、把握情感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困难。作为第二课时教学,就需要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诵读、感悟、对话、拓展中,含英咀华,披文入情,提升语感,感受意蕴。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在自读自悟中,丰富对文言文的阅读体验。3.通过组合阅读①,形成对“知音”内涵的理解,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能根据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触摸到伯牙、子期的知音之情,借助课外资料了解“高山流水”的文化含义。

教师准备:相应课件,组合文本。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二)体会知音情深

1.阅读《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受知音深情。

2.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知音深情:(1)学生自由读。

(2)创设情境,感受知音深情。(3)生生合作读。

3.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知音”内涵。(1)知志。出示:

以伯牙之艺,而独一子期能知其志。──《吕氏春秋》

(2)指导读出伯牙、子期的志向。(3)师生对读,烘托情感:

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唯有子期会对他说──(生读)(4)课文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发现?(5)再次创设情景引读,感受生命之交。师读:当伯牙“志在高山”时,已听不到子期说──

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读:当伯牙“志在流水”时,已听不到── 生读:善哉,洋洋兮若江河!4.读写结合。

5.紧扣“绝”字,感受文言文的语言。(1)交流对“绝”字的理解。

(2)从“绝”字中发现文言文语言的特点。(3)再读课文,感受文言文语言魅力。

(三)组合阅读,触摸知音文化 1.出示诗文,表达感受。2.自读诗句,积累语言。3.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志 知音千古绝唱

①“组合阅读”是组合阅读教学的简称。指为实现一定的阅读教学目标,从文体、文本、作家、时代等不同层面选择多篇与教材相关的文章,以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引导学生构建课内外文本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以发现性的思维方式感受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探讨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进而促进学生的阅读力和阅读品质的提

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态度,使学生在阅读中经历有意义的阅读过程,感受阅读的快乐,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课文:

伯牙绝①

伯牙善鼓②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③,钟子期曰:“善哉(zāi)④,峨峨⑤兮(Xī)⑥

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⑦

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 ①绝:断绝。②鼓:弹。

③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④哉:语气词,表示感叹。⑤峨峨:高。

⑥兮:语气词,相当于“啊”。⑦洋洋:广大。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读一读,说说句子的意思。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3)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资料袋

俞伯牙、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推销从心开始

重庆高新区第一实验小学 邓剑东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三单元口语交际与习作整合内容

一、教材分析

《推销──从心开始》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组口语交际与习作的整合内容。本单元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让学生尝试做“小小推销员”,习作的内容是练习写说明性文章,向别人介绍一种商品。设计这样一次尝试性推销商品的活动,旨在指导学生初步学习推销的方法,运用说明方法学写推销词,在活动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对象意识,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际,树立口语交际的自信心,给学生以商品推销的初步体验,感受成功的快乐,学习诚信推销,培养负责任地表达。教学重难点是培养有条理、有针对性地运用说明方法进行表达。

五年级学段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交际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不少推销,能进行简单的推销,但对于推销语言的特点了解得不多,如何有重点、有条理地运用说明方法来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有一定的困难,同时由于学生表达能力发展的差异性,在这次交际中应注重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与个性化评价。

二、教学目标

(一)学习运用说明方法写推销词,让表达更有条理,更有说服力;

(二)学习针对不同对象的需求进行推销,让表达更有侧重点,初步培养表达的对象意识;

(三)学习诚信推销,初步培养负责任表达的意识和品质。

三、教学准备

每个学生精心准备一件独特的“商品”带来(可以是日常生活用品、民族服饰、艺术品、装饰品、书籍、音像制品、食品、家乡特产等)。详细了解商品的市场价格,仔细观察商品外观,着重收集了解商品的功用和特色。

四、教学过程

(一)尝试推销,体验表达 1.情境激趣,乐于表达。

出示各种推销场景,唤起学生生活体验,激发学生推销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自信愉悦地表达。2.尝试推销,敢于表达。

自主练习,尝试向同桌推销自己带来的物品。自主学习提示:介绍清楚产品的名称、价格和特点。3.展示推销,互动表达。

思考:他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推销的?你对哪个方面最感兴趣?

4.生生评价,教师点拨。

(二)学习推销,表达得法 1.范文引路,谋篇构思。

思考:推销词范文的写作顺序和选材构思。学习如何抓住商品的优势特点重点介绍。

2.找出说明方法。交流最能打动顾客的语句。这些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归纳常用说明方法。

常用说明方法:打比方、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

4.写推销词。运用说明方法,增强说服力。5.展示交流,引导方法,点拨语言。

展示习作,互评自评,勾画商品优势特点,旁批说明方法。

6.抓住优势,运用方法,自主修改。7.展示评改,呈现发展,落实运用。

(三)创意推销,表达有针对性 1.案例启发,创意推销。2.针对顾客,找准需求。3.表达创意,修改习作。4.展示交流,师评生评。

(四)小结

五、板书

课文:

口语交际·习作三

口语交际

我是“小小推销员”

这次口语交际,我们来做“小小推销员”,向别人介绍一种“商品”。

为了清楚地介绍这种“商品”,你可以先阅读有关的说明书,再想想从哪些方面介绍。比如,“商品”的外观、规格、用途、使用方法。在介绍时,你可以试着用上一些说明方法。为了使你的“推销”打动“顾客”,你还可以把“商品”带到学校,边展示边介绍。一个同学介绍的时候,其他同学要认真听,提出想要了解的问题。对“顾客”提出的问题,“推销员”要耐心解答。最后评一评,哪些同学介绍得好。

习作

读了本组课文,你一定体会到了说明性文章的一些特点,学到了一些说明方法。本次习作,我们就练习写说明性文章。

你可以选择一种物品介绍给大家,如,蔬菜、水果、玩具、文具或电器。在习作之前,通过观察、参观、访问、阅读说明书等方式,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物品,然后再想一想,可以从哪些方面、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能用上哪些说明方法。写完以后读给同学听,看看介绍清楚了没有,不清楚的地方再改一改。

上海市一师附小 谭姗姗

沪教版四年级第一学期第十一篇习作

一、教材分析

《我》是沪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四年级第1学期第11篇习作。教材中对于习作的要求是:写写自己的长相,写写自己的性格脾气,也可以找找自己身上最突出的优点和缺点,用具体事例,如实地记录下来,让人们了解一个真实的你。

4年级上学期学生的习作,在语言表达方面从3年级时的片段练习过渡到记一件事的简单习作,学习记叙自己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简单经历。逐步练习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内容较具体,语句较通顺,形成有重点、有条理的简短记叙文。

对于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练习写人的文章,具有一定的难度。这篇写自己的作文,材料是学生最熟悉的。他们面临的困难在于,如何选择有代表性的素材,进行有条理地表达。因此,我将这节写作指导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点:1.选择最独特的素材,体现我与别人的不一样。2.通过对事例有条理的描写,表达人物的鲜明特点。3.350字左右。(课堂完成150字左右。)

课堂上,对于这篇习作的指导,我具体分为两步,第一步:选材指导。从“不一样的我”入手,指导学生选择独特的素材。通过3选2、2选1的甄选过程,最终确定一个有代表性的材料。第二步:表达指导。围绕选材,指导学生把事例写清楚。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写清楚需做到两点:一是要用事例说话。事例是最有说服力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很清晰地了解你。二是要有条理地表达。我们叙说一个意思,必须清晰、明白。因此,我们表达的时候要有条理、分层次。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哪些地方要写得简单一点,哪些地方写得详细一点,都要心中有数。

通过这节课的指导,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把自己一个方面的特点写清楚,回家后,再根据所学方法补充其他方面的内容,从而把最熟悉的自己写“活”。

二、教学目标

1.选择最独特的素材,体现我与别人的不一样。2.通过对事例有条理的描写,表达人物的鲜明特点。

3.350字左右。(课堂完成150字左右。)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例文。

四、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 1.揭示课题。板书:我。

2.指出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写出自己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板书:不一样。

(二)指导选择熟悉、独特的材料

1.出示例文,交流作者写了哪几个方面的特点。2.媒体出示材料范例。

3.小结选择材料的要求──独特。板书:材料:独特。

4.学生思考写出自己三个方面的特点。5.交流,比较三个材料,划去一个,保留两个。6.交流,再次比较剩下的两个材料,划去一个,保留一个最有独特个性的。

7.交流。

(三)指导分层表达

1.提出表达要求──清晰、分层次。板书:表达:清晰分层次 2.例文指导。(1)指读两篇例文。(2)交流指导。

①交流文章的层次、详略。②学习如何写出鲜明的特点。

板书:有特点。

3.学生为自己所保留的材料写出分层提纲。4.交流分层提纲,点评。

5.根据分层提纲充实具体内容,写出特点。6.交流,师随机点评。(适当添加板书。)

(四)总结,布置回家作业

五、板书设计

我(不一样)材料:独特 表达:清晰 分层次:1.2.3……

有特点:说一句话、做一个动作……

例文:

(一)《我》

小时候,妈妈说我跟别的孩子很不一样:说出的话,常常引人发笑。我会指着天上的云说:“这是鸟儿的棉花糖。”我会对着夕阳说:“这是火红、火红的大皮球。”我看着夜空的月亮会自言自语:“这是弯弯的小船。船里坐着外公和外婆。”有时,我还会傻乎乎地看着蚂蚁发呆。妈妈说我长大了,一定是当作家的料。正因为我的想象力十分丰富,看见什么就把它比作什么。上了小学后,每次的打比方练习,我总能稳操胜券。

渐渐地,我爱上了阅读校园小说。我非常喜欢看杨红樱阿姨写的《马小跳系列》和郑春华叔叔写的《马鸣加系列》。其中《非常小子马鸣加》我百看不厌。据说,它一共有十几本。我只有四本,只能向我们班的“书虫”借来看。

我见了书,就像“饿汉扑到面包上一样”,如饥似渴地阅读。没几天,我就把这本书看完了。我突发奇想:叔叔、阿姨能写小说,我为什么不能?于是,我也拿起笔开始创作我的校园小说。哈!我写的小说名叫《非常女孩牛萌萌》。全记录着校园里发生的点点滴滴:什么《书桌上的“三八”线》《娃娃老师被我们气哭》《发令枪响了》《牛萌萌智斗“马屁精”》……

有时候,我还会把发生在上学、放学路上的趣事,也写到小说里去。边笑边写,边写边笑。妈妈说我神经有点儿毛病。我才不管呢!

我真期待我的作品能及早问世,也真期待大家阅读后会喜欢上它。

这就是我,跟别人不一样吧?

(二)我的名字有点儿特别

我的名字特别简单,单名“一”。因为姓陈,所以就叫“陈一”。

听爸爸说,我出生时,哭的声音一个楼面都能听到。同一个病房里出生的宝宝中就属我的哭声最响亮!爸爸想,我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刚出生又得了个第一,就叫“陈一”吧!连名带姓也只有8笔,喊起来响亮,写起来省事。果然,这名字给我带来了不少方便。考试时,当别人还在填写姓名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做题啦!

真要好好感谢为我起了个好名字的老爸呢!

(三)我长大了依然调皮

我长大了,却依然调皮。

用香水喷在花瓣上,让妈妈闻;把鞭炮扎在狗尾巴上,点燃了,小狗惊得上蹿下跳,汪汪直叫…… 一天下午,我睡不着,偷偷地爬起来晃悠。见爷爷睡得正香,便想使恶作剧:给爷爷画个八字胡,让他变成日本鬼子。我拿出水彩笔,在爷爷的鼻子底下画了一小撮八字胡。啊!活脱脱的日本鬼子!爷爷醒了,见我没有午睡却在偷笑,一骨碌爬起来追打我。我大声叫道:“救命!救命!”爸爸、妈妈闻声赶来,见爷爷这模样,不但不打我,还笑得直不起腰来……

这就是我,一个永远长不大的调皮鬼。大人们说,有我的地方,就一定会有欢声与笑语。

作文《我》

一个人最熟悉的莫过于自己了。可要写好自己,写出自己的特点也不容易。你可以写写自己的长相,写写自己的性格脾气,也可以找找自己身上最突出的优点或缺点,用具体的事例,如实地记录下来,让人们了解一个真实的你。

写导游词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教育研究中心小学 臧学华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组习作

一、教材分析

“写导游词”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五组的单元习作内容。本组教材,围绕“我国的世界遗产”安排了《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三篇课文。本次习作内容是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先确定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然后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可以写景点风光,也可以写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还要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要求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言和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实用的语言。

本次课堂教学,学习的主体是使用语文S版教材的四年级学生,学生没有学习人教版这一专题的三篇课文。可是,这些学生是在“世界遗产──桂林”学习生活的孩子,所以本课教学旨在引领学生运用自己收集整理的桂林一处景点的资料,从景点风光或景点知识或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写导游词。

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生活实践,推荐景点,收集资料,运用探究性学习策略,进行小组学习,了解导游词的特点,并且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和课堂的开放,设计分层习作内容,提供习作评价清单,让学生自由表达、自主评价、快乐分享。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分步达成,目标具有统一性、延续性和纵深性。

【设计意图】本节课追求生本、开放、民主的习作课堂。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真实的习作情境;通过探究性学习和分层习作,体现学习的自主性、个性化和多样性;运用习作评价清单,鼓励学生自评、互评,力求学生在习作上有实实在在的进步。

二、教学准备

1.学生:完成“桂林景点资料收集单”。2.教师:准备“桂林景点资料收集单”、课堂学习资料和学生课堂习作练习纸,并根据教学需要制作课件。

三、教学目标

1.能联系生活经验推荐桂林的一处景点,尝试从景点风光或景点知识或景点故事传说等角度收集并整理此处景点的资料。

2.在学习范文、与课文比较中,了解导游词讲究口语化、注重互动交流的特点;根据表达的需要,选取收集的资料,能从景点风光或景点知识或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以导游的身份写导游词。

3.通过学写导游词,愿意向别人推荐家乡的景点,感受家乡桂林的美丽。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反馈资料收集单 1.再现桂林景点资料收集单。

桂林山水甲天下。你觉得哪儿最值得游览?请推荐桂林的一处景点,并完成资料收集单。

桂林景点资料收集单:

(1)我推荐游览的一处桂林景点是(填景点名称)(2)我重点收集了:(选择一项在括号里打“√”)景点风光()景点知识()景点故事、传说()(3)我能把收集的资料整理成100字左右的文字。

2.反馈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情况。3.创设真实的习作情境。

(1)根据学习实践创设情境,激发习作兴趣。(2)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

(二)欣赏对比,了解导游词的特点 1.链接课文,引入视频。

(1)链接三年级课文《赵州桥》,出示课文选段。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2)播放景点视频,欣赏导游讲解。2.小组探究,发现特点。

(1)同桌说一说“赵州桥”导游词,初步感受导游词特点。

欢迎各位游客来到赵州桥参观游览,我们先来欣赏

栏板上精美的图案。大家看到了什么?对,是龙,一条条栩栩如生!请跟随我的脚步,一幅一幅观赏。这两条龙,相互缠绕,嘴里吐着水花;这一幅是飞龙在天,两条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这一幅就是大家熟悉的双龙戏珠。请大家仔细看,这些龙有什么特点?是的,这些龙都是四爪,尾巴细长,没有鳞片,身体短而有力,这是隋朝龙的特点。你看,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下面自由参观,拍照留念,请注意保护文物,不可乱涂乱画!

(2)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导游词与课文的不同之处。

预设:

不仅讲解风光,还有知识的讲解。导游经常和游客对话,交流。语言简单明白,容易听懂。提示游客注意事项。3.联系生活,学习小结。

(三)情境融入,自主选择内容学写导游词 1.再现景点推荐统计,聚焦习作内容。2.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激发习作兴趣。(1)梳理学生的“桂林景点资料收集单”。(2)展示优秀的“桂林景点资料收集单”。3.自主选择内容,按需分层习作。(1)出示分层习作的内容。

(2)学生根据兴趣自主选择习作内容。(3)学生开始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自评互评,交流修改导游词 1.阅读自己的习作,进行自我评价。(1)出示评价清单,明确评价目标。(2)对照评价清单,进行自评自改。2.指名交流展示,组织同伴互评。(1)指名交流导游词。

(2)其他同学对照清单,进行评价,提出建议。3.师生课堂小结。课文:

习作

4.“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发言稿读后感 篇四

4月25日,荆门市举行了湖北省小学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我有幸观摩了这个活动,课堂上教师成熟与老练的教姿、教态、教风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的思维的活跃,更让我在这十二堂课中,看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第一,备课的精心和设计的新颖给了我很大的震撼。我才认识到《女娲补天》这篇文章原来也可以这样设计的,那精美的多媒体更让我心动!使我明白一切的手段都可以用来服务语文的教学。

第二,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仅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让学生自由畅谈,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比如,何先成老师在《匆匆》中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分享自己喜欢的声音。学生各抒己见,积极性很高,自己表达心中的感想。

第三,注重反复朗读。好文章是用来读的,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老师都把朗读当作理解文章的必要途径,借助朗读反复欣赏感悟文章的语言美。比如:张老师在《匆匆》中让学生反复诵读描写环境的句子,在朗读、点评、再读的过程中体会语言的魅力,学生从中也深刻理解了文章的内涵。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到了课文中语言的描写手法。

第四,注重有效地延伸,领悟其义。在拓展延伸这一部分,刘敏老师为大家出示了《黄鹤楼送别》这首诗歌,让学生更加深刻透彻地体会到了离别也是美,只要我们有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灵,世间万物一切皆美。课堂上只有教师的精心指导才能造就课堂深层次的延伸。

第五,就是老师所特有的魅力,比如说教师的语言。人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在上课时,这些老师的语言魅力深深的折服了了我;尤其是课堂教学评价的语言,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时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习和研究语文的信心。老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一员,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缺点,学生的这一过程是他们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而在这一环节,老师也都对学生的回答做出了相应、合理的评价。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们的多维评价:“虽然你说得不完全正确,但老师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和胆量”,“你说的观点很有创见,非常可贵,老师想请你再响亮地说一遍”,“这个地方你再读上一遍,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和发现”------以上这些评价,我认为既是对学生感悟结果的评价,也指向了学生的感悟态度,指导了感悟的方法。同时,其激励的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在课堂上用我们欣赏的眼光、赞赏的话语去激励学生,只要用心去做我们是能办到的。

5.“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发言稿读后感 篇五

求真·务实

──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总结

全国小语会秘书长 陈先云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全国第五届青年教师阅读观摩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成效,今天圆满结束了。首先我代表全国小语会,向全体做课老师以及默默奉献的他们的指导老师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感谢!向全国参与此次活动的各级领导、老师、教研人员表示诚挚的谢意!向承办此次活动、提供优质服务的重庆市教科院、重庆市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的领导和老师们,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的官兵们,重庆市九龙坡区教研室和高新区歇台子小学的师生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此次教学观摩活动是继2002年10月广西南宁观摩活动之后又一次规模宏大的观摩活动,是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召开的,大家表现出来的前所未有的参会热情,是对全国小语会工作的支持与信任;二天半的生动活泼的现场教学观摩活动,是各地不同教学风格的展示,是不同教学方法的促进与交流;从观摩课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当前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有了新的较大的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检阅了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四年来,我国语文教学改革的成果。同时也进一步表明,我国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化,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正在走向繁荣。综观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各地语文教研人员和广大语文老师的积极思考和努力探索,离不开大家的辛勤耕耘。

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自1995年在辽宁沈阳举办以来,已经连续举办了五届,每一届教学观摩活动,各地语文研员、语文老师给了全国小语会很大的支持和帮助,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在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地进行改革,努力办出特色,办出实效,办出品牌。此次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与以往的观摩活动相比,在继承了以往四届教学观摩活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活动的形式上又有了一些新的突破,呈现出新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⒈加强教学观摩后的评课。除加强做课老师课后自我反思教学得失以外,学会还聘请小语界的专家,分年段、按照不同的课型进行讲评。

⒉教材的版本多样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⒊上课前两天抽取教学内容,课型上也增加了口语交际。虽然此次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做了一些改革,但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一是做课老师仍然有自选3篇课文的范围;二是课型上尚不够丰富。虽然学会鼓励做课老师能够在课型上多样些,但此次观摩活动34节课,口语交际课只有2节,习作课1节课也没有。所以,全国小语会希望下一届的教学观摩活动,在活动的形式上,改革的力度再加大一些。

⒋做课老师的年龄也呈现出越来越年青的趋势,香港老师第一次以参赛教师的身份做课。上一届观摩活动香港的黄锦燕老师没有参加评奖,在8月份召开的第四次阅读教学研讨会上,我征求过香港老师的意见,他们毫不犹豫地要求与大陆的老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并表示无论是获一等奖,还是二等奖,重在参与,贵在有一个学习交流的机会。在这里我衷心地希望大陆的做课老师,无论获得什么奖项,都要以一颗平常的心态去对待此次观摩活动。

下面具体谈谈对此次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的主要收获和体会。1.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得到了进一步转变。

自2001年语文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迸发出极大的热情,正在实验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得到普遍认可,课程改革带来了令人鼓舞的变化。从此次观摩课可以看出,教师的课堂角色开始发生变化,从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为开始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课堂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

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一些教师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2.注重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

这次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部分,明确提出了“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的挥。”全国小语会在今年4月份和8份召开的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多次强调教科书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语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大家在思想上统一了认识。所以,此次观摩活动,做课老师普遍注重用好教科书,注重引导学生钻研文本,注重凭借教材培养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

3.努力体现实与活的结合。所谓“实”,表现在课堂上花架子少了(当然还没有完全杜绝),语文教学的目标渐渐明确了,训练的意识加强了,更加求真务实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家越来越认识到,语文学科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不能谈化语言训练。

所谓“活”,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努力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突出表现在做课教师心中有了学生,注重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和以往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有很大不同的是,这次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设计考虑到了学生怎样学,课堂上做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合作学习更加注重实效,滥用合作学习的现象不多见了。

此外,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了大胆的改革。教师能够从教材实际、学生实际出发,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体现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

4.教学媒体运用更加注重经济、注重实效。

这次观摩活动取得的成绩是可喜的,但有些问题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思考,使语文教学改革更加求真务实。

一、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

1.明确目标,为学生打好文化和精神的底子。首先,要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首要功能。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根本的不同是它的基础工具性,是交流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

其次,要赋予“语文双基”以时代内涵。所谓双基,从传统意义上来说指语文知识:字、词、句、篇;语文能力:听、说、读、写。

当然,时代发展了,我们的对语文学科双基的认识也应该赋予新的内涵。根据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语文学科应着重从两大方面打好基础:一是打好文化的底子,如,获取语文字、词、句、篇基础知识,有初步的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听、说、读、写能力等;二是打好精神的底子,如,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品位;学会与人合作、与人相处;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2.正确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

在课程改革中如何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各地关注的一个热点,在教改实验中也不断地尝试着两者的统一。但是,语文教育常常受大形势所左右,往往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以前过于偏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对学习过程、方法的研究;但改革中,又出现了跳到另一个极端的倾向:不够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一些老师在一节课中又是搞合作学习,又是用多媒体,又是让学生表演,又是做游戏,语文学习的目标不明确,最终却连本节课应该传授的知识都没说清楚。因为他

们在备课时把主要精力都花在设计这些形式上了,而对语文学习的目标却忽略了。

谈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它的内含究竟是什么呢?我认为,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人文性的根本点就是:语文教育的人文性来源于汉语汉字。让学生了解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和文化,体验汉语汉字表达出来的作者的独特感受和凝聚的民族感情;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健康的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应该体现在:要在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正确地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落实人文教育,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工具性、人文性不能强调一方面排斥另一方面,不能是语文教育的“两张皮”各走各的道。

3.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1)正确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论认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是说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调动学生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要防止由过去的老师牵着学生走、串讲串问、一问到底、费时低效的教学状况,发展到放任自流、或老师被学生牵着走的、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无所适从的局面。我们可以把教师的活动压缩到最低限度,但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发挥教师的作用。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树立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学中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正如有的老师所说,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语文教学改革要向着这个方向努力,要有这个意识,只要大家努力了,意识加强了,我想学生的学习方式会得到改变的。

(2)正确处理好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提出,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认识轻体验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扬弃。这一理念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给语文课堂面貌带来了生机。但是,老师们在贯彻课程标准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理念时,也存在一些误区,值得大家思考。

首先,既要重视探究性学习,也要打好语文基础。

其次,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都是有益的学习方式,二者应该彼此取长补短,互相促进,不可偏废。

第三,探究性学习不能只重形式,更要关注实效。(3)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近几年的阅读教学观摩研讨,大家普遍感到,要想彻底改变阅读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提高教学效率,关键要优化教学过程,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历届观摩活动大家都在朝着优化教学过程、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的方向努力。

优化阅读教学课堂结构的关键是要明确指导思想,以省时高效、减轻负担为标准。要用最佳的形式,用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和手段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通过教师少教而学生多学,读懂课文,最终达到会读课文。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提高教学效率,向40分钟要质量。教师要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把握,吃透文本,重视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抓住重点、难点部分,继续防止将课文内容讲得支离破碎。

4.学语文用语文相结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主动参与性”是21世纪世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

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又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活动环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地动脑、动口、动手去实践。

同时,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注意加强课内语文学习和课外语文学习的紧密联系,和学生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语文能力。

二、继承传统的优秀语文教育经验,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语文教育现代化。但是,强调语文教育的现代化,不能割裂传统。传统不光存在于过去,传统也存在现实之中。语文教育只有在继承和发扬优秀语文传统经验的基础上,才会健康地发展。完整、正确地认识传统,可以使我们更清楚改革的起点和目标,减少盲目性和重复劳动,也可以减少改革中遇到的困难与阻力。

改革是要抛弃以往一切不合理的东西,决不是全盘地“自我否定”。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不是截然对立的;旧的并不都是落后的,新的并不都是好的。比如,我们今天提高了口语交际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古人早就提出了“不学诗,无以言”,把它列为语文学科基本功能之一;再如,电脑速度快了,有些方面却退化了,如人类的思维、阅读的兴趣、阅读的习惯、汉字书写的质量等。

对于传统教学中的好经验,要给予继承,有些要根据现在出现的新情况,加以改造,融入新的思想与方法,不断地丰富,推陈出新,促进其发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例如,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一条基本经验是“多读多写”。提高学生的读和写的能力,离不开读、写实践,但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改进读写训练、提高教学效率,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是当前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又如,“背诵”,背诵是积累语言材料的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在小学阶段背诵积累一定数量的好文章,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但“背诵”也要得法,我们不能回到私塾时代不给学生任何指点、让他们摇头晃脑、一味地死记硬背,这样做是与当今教育目标相违背的。

另外,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要立足于本民族、立足于我国国情,要突出地体现汉语文教育的特点,符合汉语教育规律。失去民族化,谈不上国际化。

小学语文教学要不断改革,要不断创新,但是改革需要循序渐进,不要轻易否定过去的一些经验,要总结过去的做法,哪些是好经验,哪些已不符合当代要求,要改哪些不符合当代要求的思想、方法,对于一些问题的处理要有辩证观点。

现在的年青教师,是广大语文教师队伍中的主流,以北京市东城区为例,40岁以下的老师已经占到85%。年青的老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热情高,善于接受新的信息,但是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小语界的老教师,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年青的老师要多向老同志学习,学习他们的敬业精神,学习他们宝贵的教学经验,取长补短,求真务实,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三、要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语文课程资源主要分为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两个方面。一般包括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一般图书、报刊、影视、网络、图书馆、展览馆、各种标牌广告等,也包括名胜古迹、自然风光、国内外重大事件、家庭生活和日常生活等。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在现有的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地引导学生收集相关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课后推荐阅读相关读物,以增加对作品的背景、主人公的了解,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这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精神。但有的课却游离了文本的学习,成了自然课或社会课;课堂成了“资料展示厅”,内容庞杂,形式令人眼花缭乱,忽略了如何引导学生将收集到资料进行选择、整理。

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注意三个方面:

一是要充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脑的普及、网络的发展对语文教育产生的影响。

传统的教学系统是由教师、学生和教科书(或教学内容)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还要多增加一个要素,这就是现代教学媒体。语文老师要利用好现代教学媒体,创造性地开展各项语文活动,促进语文教学面貌的改变,努力使语文教学新鲜、活泼、丰富起来。

二是要加强现代教学媒体运用的实效性。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首先要清楚为什么要用,目的是什么,不要只注重形式。为什么这一次观摩活动设立“教学手段运用奖而不是多媒体运用奖”呢,就是提倡教学手段的运用也要讲经济成本与效率。传统的小黑板、教学挂图、卡片等成本低、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近年来在语文课堂上好像不多见了,指导学生读课文不用书而是读屏幕,教材中精美的插图非得做成多媒体,甚至有的地方上观摩课如果老师没有用多媒体反而评不上奖。这种现象使得大家思考。

三是要根据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在我国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情况下,我们主张一切从教学实际出发,从方便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出发,根据各个地方的特点和现有的办学条件,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

各位老师、各位代表,通过全国小语会举办的几届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和教学研讨会,特别是通过本届观摩活动,无论是观念的转变,还是方法、手段的更新,到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验,我们都欣喜地看到,语文教学在进步,在前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语文教育理论工作者、教研人员和广大老师们等共同思索、共同努力下,“博采众长,熔于一炉”、“结合实际,为我所用”,一定会迎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黄金岁月。

我们从做课老师他们身上散发出蓬勃向上的朝气,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驾御课堂的能力和自信心,让我们看到了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后继有人,我们对小语界的未来充满信心。

2004年10月21日

陈先云:

男,硕士学位,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取得成就:

担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并任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秘书长兼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中心主任。

6.“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活动”发言稿读后感 篇六

从本届的全国优秀展示课来看,最突出的一个亮点就是体能、技能并重,不管是球类课、体操课,还是体能特点强的田径课,所有教师在解决教学重、难点时, 都融入了相当的体能成分。如,小学四年级 《小篮球—行进间运球》一课,教师组织学生练习各项技术时,巧妙地将行进间运球和小场地的往返跑、追逐跑等体能练习结合起来,巩固、完善学生行进间运球技术的同时,提高学生速度和耐力素质。

二、兴趣依托

本次教学展示活动,所有上课教师,对所教学生能力、认知、心理、兴趣进行了相当透彻、精准地分析,并结合这些分析,选择学生喜欢、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如,低年级的《立定跳远与游戏》一课,教师结合学生善于模仿、喜欢展示的特点,将立定跳远教学与各种模仿、比赛活动结合起来, 借助模仿“小青蛙”跳跃的动作,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双起双落”的技术,利用队形、器材组合,练习不同方向、组合的双脚跳跃,增加练习的新鲜感,发展学生跳的能力,巩固双脚落地、屈膝缓冲的技术, 学生练习时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效果显著。 再如,小学四年级《小篮球—行进间运球》一课,教师很好地遵循了学生喜欢比赛、勇于进取,且具备一定合作能力的心理特点,将游戏比赛贯穿于技术教学的始终, 鼓励学生相互比拼、相互竞争,借助学生对胜利的渴望,促使学生不断地完善、提高自身技术;同时,充分发挥学生合作学习的作用,引导学生相互观察、相互纠正,拓宽评价纠正的范围,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动作, 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和小组间的比拼,引导学生为了集体荣誉感,更加积极主动地相互纠正、自主完善,不断提高动作质量的同时,发展学生诸多良好品质。

三、分层递进

纵观本次教学展示活动,所有小学体育教师基本上都采用分解动作重难点、由易到难、分层递进的教学模式。如,小学四年级 《快速跑》一课,教师先在专项练习环节,安排了“幻影移位”游戏,发展学生的快速反应,提高学生快速启动能力;进入基本部分教学,分层递进、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掌握相关技术,高抬腿——身体形态,蹬摆配合以及跑动中大腿上抬的位置;后蹬跑——跑动中后腿蹬伸,大腿上抬后小腿的姿态及脚着地方式,突出步幅;小步跑—完善蹬摆配合,掌握脚扒地的方式,强调跑的频率和节奏。之后进行完整动作的体验练习,鼓励学生正确运用快速跑技术的同时,强调跑成直线、反应快速、快蹬快摆的完整练习。

四、器械辅助

以小学四年级《快速跑》一课为例, 教师借助移动接棒的游戏,帮助学生理解并做到快速反应;继而,利用体操棒的高度标明高抬腿时大腿上抬的高度,帮助学生体验动作;再利用摆放不同间隔的体操棒,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步幅、频率的含义;最后,通过将体操棒连接摆成直线,模拟、展现出跑成直线的标准,从而将抽象的动作直观量化,引导学生顺利地完成快速跑。再如,水平一(二年级)《投掷—原地侧向投掷轻物》教学中,教师借助“抽打气球”帮助学生理解肩上屈肘、快速挥臂的方法,气球晃动越大、声音越响,用力也就越大;之后,再次利用气球的高度, 要求学生投过气球,帮助学生理解正确出手角度,解决学生不易理解的抽象动作问题。与此同时,基本上所有的教师都借助了挂图、展板,精简动作方法、展现动作过程,便于学生掌握动作要领,明白动作的重难点,为顺利完成教学、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五、师生同乐

执教小学一年级《立定跳远与游戏》 一课的教师,其语言抑扬顿挫,表情欢快自然,与学生们交流时,让学生们感到亲切,很好地适应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博得了学生的好感,建立了顺畅的沟通和教学关系;练习时,极具感染力、鼓励性的言语,更是激发了学生内心深处的展示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完善动作,不断提高动作质量,更好地展现自我;示范动作时,动作规范,给学生完美的动作展示,展现出和学生一致的童趣心态,很好的与学生融合到一起,师生同乐,共同参与,利用教师的风采,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营造和谐、向上的交流、学习气氛,充分运用激励语言,精心组织、巧妙安排、鼓舞调动,充分展现教师风采,成为学生心中的“好伙伴”、“大哥哥”,让学生爱屋及乌地喜欢体育课。

六、观课启示

1.对于上下肢同时进行的动作,且上下肢动作均为教学要点时,将动作拆开体会和练习,是否会影响对整体动作的体会,以及学生对完整动作的认知,是否可以借助合作学习的形式进行体验和尝试呢?

2.教学中总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教师在要求学生达成一定目标时, 是否需要教师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达成呢?

上一篇:亲情无价初中作文下一篇:广州地产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