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2024-11-23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共18篇)

1.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篇一

历史课堂教学教法

历史课堂教学,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图解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等。至于在历史教学中到底运用哪些方法效果最好,关键在于老师。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知识累积程度,自己的学术水平、性格、能力,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组合,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在此介绍几种重要的历史教学教法。

1.讲述法

此方法有利于学生了解历史的过程和内容,适于向学生传授新知识,也适于复习巩固旧知识。

可分为叙述、描述和概述三种具体方法。

运用叙述时史实要确凿。教师所述史实,应来自可靠的史料,这样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叙述要具体生动形象,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如亲临其境,感受历史真实场面。

描述法能增强教学的形象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自然的领悟有关的历史结论。如讲《戊戌变法》这节课时,着力描述谭嗣同拒绝出走、慷慨就义的壮烈情景,把谭嗣同这位维新志士的光辉形象深深铭刻在学生心中,使学生受到强烈感染,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对于教材中较为次要、但又必须讲到的部分用概述的方式,以便勾勒出历史的全貌和线索。

2.讲解法

讲解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法令条约和科技文化等内容。讲解的具体方法主要有释义说明、举例论证、分析综合、比较、对比。

3.谈话法

是师生双方以谈话或问答的形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理解、掌握知识,还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

4.图示法

可快捷地向学生展示或提供完整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的感官,以加强学生的记忆;同时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法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方法。

5.讨论法

讨论中促进学生参与教学,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积极进取的态度等等。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最后通过具体史实向学生阐明正确观点。

6.各种历史教学方法的选用

俗话说,教无定法。能够把复杂深奥的历史知识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呈现出来,这类教师用讲述法教学可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喜欢研究分析历史问题、不擅长表达的老师,可多设计一些历史问题指导学生自主探索。

初中历史教学技巧

教学技巧的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①参观教学,结合本地区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

②演讲活动,结合所学知识举办演讲活动,开展“人人学历史,讲历史”的演讲活动。

③知识竞赛,例如可以举办历史科学改正错别字比赛;鸦片战争时期历史知识竞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知识竞赛;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知识竞赛……

④课外写作,指导学生做课外阅读札记、知识卡片,撰写历史小论文,开展历史小论文征文比赛。

⑤办历史手抄报,各班建立历史手抄报兴趣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可以进行评比,各班同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尽管历史的事实是唯一的,但历史的结论却可以是多元的。历史教师把有效的信息传授给学生,学生具备了能力,就会化解成认知,进而升华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是稚嫩的,他们对教学中心的理解也许与我们预设的那个教学中心不完全一致,这很好,说明学生“加工”了老师的知识,产生了自己的思想,对此,我们应该小心呵护,静心倾听,并给与鼓励。

2.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篇二

关键词:初中历史,趣味性教学,分析研究

长期以来,初中历史教学给人一种沉闷枯燥的感觉,许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非常枯燥,学习兴趣难以提升,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针对这种状况,广大教师应当深入分析研究,以提高教学趣味性为抓手, 增强历史教学吸引力, 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快乐和有激情。笔者在多年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强化这方面的研究,本文将做分析。

一、以充满激情的导入激发学习热情

面对青春期初中生,教师的教学应当充满激情,以自己的激情渲染氛围、营造环境、感染学生。教师自己首先要有热情,才能让学生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历史学习之中。教学导入环节是整个教学的第一个步骤, 许多教师采取简单的三言两语导入,学生听起来非常乏味,甚至连注意力都无法集中起来。笔者在教学中以激情导入代替传统程序式导入,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取得较好成效。在《筑起共和国钢铁长城》教学中,笔者没有直接导入,而是选取国庆六十周年阅兵式上的震撼场景,在课堂上播放作为导入。雄赳赳气昂昂的方队,高科技武器车队,让学生的内心受到强烈震撼,对我国国防科技现代化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设成就的感受更直观, 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他们内心的热情被点燃,带着这样的情感进入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能有效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由此可见,改进教学导入环节,使之充满激情,能从教学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让他们喜爱历史学习,充满探究欲望,这是增强历史教学趣味性的有效路径。广大教师在这一方面应当强化研究,不忽略教学中任何一个环节,从导入开始,环环紧扣、逐层深入,让学生带着浓厚兴趣开展历史学习。

二、以生动形象的演示增强效果

历史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密切, 教师不能局限于口头讲解,或者就书本讲书本,而要通过生动形象的演示,将生活因素搬到课堂上,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学习,这是增强历史教学趣味性的重要路径。如在《社会生活的变迁》的教学中,由于初中生学习压力较大,生活节奏较快,对学习以外的事情尤其是社会发展变化关注不足、积累匮乏,具体学习时没有直观的感知印象。对此,笔者运用现代化媒体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生活条件变化方面专门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立足于住房条件、交通条件、通讯条件三个细微角度,以十年为间隔向学生播放一组对比图片,从二十年前的书信、十年前的电话到现在越来越精巧的智能手机, 从低矮的房屋到高耸的商品住宅楼,从自行车、摩托车到现在的汽车,通过这样的阶段性对比, 学生可以直观形象地感悟到生活条件的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弥补学生因为局限于校园、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而对社会感知的匮乏的遗憾。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的帮助,利用网络搜集大量信息图像、文字,或者音频、视频等,在课堂上进行生动形象的演示,以提高历史教学信息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让学生学得更轻松快乐。

三、以开放民主的研究营造浓厚氛围

历史学习既有严肃的要求,又有拓展空间,在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时间等知识点的记忆上,必须严谨、一丝不苟,来不得一丁点差错, 但是在分析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等环节, 则可以进行充分拓展, 以此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在《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针对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中国当时国内状况及这场战争注定失败的根本原因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同时,笔者从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进行延伸,联系当前中日钓鱼岛纠纷,以及围绕这一问题进行的各类主权维护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当今中日之间和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引导学生从综合国力、经济实力、政治地位、外交成就等方面进行对比,从而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学生深刻体会到只有振兴民族、强大国家,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维护主权与领土完整,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认真学习、将来建设祖国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提出自己的疑惑,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以此增强学生对历史问题的分析研究能力,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进行探究。

四、以拓展延伸的活动增长学生才干

历史教学既要立足课堂,又要放眼课外,尤其要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在这方面,笔者侧重于开展课外专题探究活动,让学生思维得到提升,同时强化思想教育。在《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教学后,笔者引导学生开展两个方面活动,一方面搜集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资料,了解港澳回归的背景,分析台湾问题至今未能圆满解决的根本原因。这一要求可以培养学生动手搜集资料、分析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笔者组织学生在课外进行交流,对我国统一进程中的障碍因素有更清楚的认识,对实现祖国统一的有利形势和不利因素具有更鲜明的了解, 同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为祖国统一大业献计献策。这种开放性拓展互动让学生更有兴趣,还在活动过程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一举两得。

3.论初中历史的趣味性教学 篇三

关键词:初中历史;趣味性教学;学习兴趣

教学成功的艺术在于使学生对所教的东西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人们探索知识最好的老师。历史老师在教学中应巧妙地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历史教学充满趣味,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陶醉其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课,提高学习质量。

一、展现课堂新活力

在课堂上,教师要以满腔的热血和饱满的热情为学生传递知识,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课堂45分鐘让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是很不容易的,而历史课又普遍枯燥乏味,对此,教师要不断创新和增加课堂趣味。采用精选的素材是授课的前提,选择素材的恰当与否关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素材时必须与教材的内容相吻合,把一些历史故事、历史典故、歇后语等很好地应用到课堂中来。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上如果能够有很好的导入,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望,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可以使学生发挥到最佳状态。如,在讲中国历史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设疑:大家知道青年节是哪一天吗?为什么把这一天定为青年节呢?简单而朴实的语言,激起了学生无尽的猜想和求知欲,从而顺理成章地投入新课的学习。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恰当地穿插一两个历史故事、几句幽默的话语,可以很好地带动课堂气氛。传统的教学大多都是“满堂灌”,教师一味地讲,学生在下面听,课堂上老师一个很好的提问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初中生都存在好奇的心理,课堂上采用引起学生悬念的问题,设置疑问,通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想问题,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增强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知识复杂繁琐,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从下手,尤其是一些年代更容易混淆,无法很好的记忆,教师在教学中要应用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总结一些规律,不断的创新。课堂上最后的总结,是引起下堂课内容的关键,教师可以留给学生悬念,让学生课下思考问题,例如,在讲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洋务运动一课时,我们可以这样设置:洋务运动没有挽救中国的命运,也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但是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的民族,中华儿女将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资产阶级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那么他们是怎样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的呢?这是我们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样,学生就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和强烈的自学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初中生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感性阶段,采用多媒体的方法能够加强学生对事物的形象认识,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思维活跃。利用纪录片的方法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积极地发言。例如,在讲解万里长城的内容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长城的录像,引导学生观察长城的宏伟和壮观,在当时没有任何机械设备的条件下,人们是如何建造长城的?当时的长城是用来做什么的?提出不同的问题,使学生踊跃参与回答,使学生在观看的同时学到更多的历史知识。

提高学生的兴趣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呈现趣味性的教学方法,创造趣味性的情景,为学生营造生机勃勃、兴趣盎然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接受知识。

三、注重课堂讨论,点燃学习热情

经过不断的开发和研究,历史课内容是很有趣的。在教学中,老师要采用幽默和风趣的语言,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例如,在讲解中国红军十里长征的时候,可以借助音乐《十送红军》的表达力和感染力引起学生的想象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及时提问:井冈山老百姓为什么要十里送红军?整个长征中红军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他们是如何克服困难的?通过问题切入课堂中来,将课堂整个气氛推到最佳状态,同时提出教学的重点,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上,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启发学生积极地回答问题,使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布置讨论题目,在提出讨论问题时不仅要有深度还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学生在回答不出问题或者没有思路的时候,教师要减少学生的紧张度,适当地引导和启迪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在历史教学的课堂中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必须要善于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和完善。同时,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和科研意识,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这是教学的动力源泉。教师培养学生不断地超越自己,以高度的责任心,把课堂变成学生成长的乐园。

参考文献:

4.浅谈趣味教学在历史课中的运用 篇四

凤南中学洪良炳

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掌握知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我学与我要学,效果截然不同。历史是一门社会性、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如何激起学生学习的乐趣,是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十分重视的问题。尽管帮助学生逐步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提高学习历史知识意义的认识,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但是,对中学生来说,更重要的要靠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即如何结合中学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乐趣。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在“引趣”的问题上多下些功夫。在教学中,我从以下三方面来激发学生兴趣。

一、教案中体现趣味

在编写教案中,一是大量阅读有关资料,拥有讲课的知识资源,筛选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例如:讲“秦汉文化”时提到汉代卓越的医学家华佗,课文中介绍的较简单,为加深学生印象,同时让学生学习我国古代史上这些杰出科学家博览群书、刻苦钻研、注重实践的精神,在教案中我穿插了课文中未详细提到的关于华佗虚心求教、游历民间的故事。课堂上同学们来很感兴趣,课文内容记得很牢,二是用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手法即编顺口溜、游戏活动等表现所讲内容。例如:在讲“繁盛一时的隋朝”时,课文内容多,不好记忆,我就和学生一起编了顺口溜:“518年隋朝立,文帝灭陈南北一。开皇之治科举创,经济繁荣民欢畅。610年运河通,世界最长远名闻,炀帝暴政义军出,618年隋朝覆。”这样课文重点内容通过编顺口溜很轻松的记住了。三是精心设计板书。课文内容重点、关键一目了然,过目成诵。彩色粉笔标明重点引人注目,强化记忆。

二、教法中贯穿趣味

孔子说过:“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要让学生保持“乐知者”的角色,教法必须改革创新,灵活而有乐趣。1.用讲故事、师生议论来 1

引发学生的兴趣。如讲“唐朝的衰落与灭亡”这一课时,让学生讲出各自所知道的有关历史故事。因同学们看过电视《唐明皇》等唐朝历史剧,所以讲得有声有色,滔滔不绝。而后,教师用谈话法讲述本课。讲完课文后引导学生讨论“唐玄宗对唐朝由盛而转衰的历史责任”,通过这样的学习、讨论,学生对本课了解的非常深刻,记忆得非常牢固。2.用编儿歌、顺口溜、做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讲《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杯酒释兵权”这一内容时,老师先解释“杯酒释兵权”中“释”就是解除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看课文,这是哪位大臣给宋太祖赵匡胤提出的建议,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几位同学走出座位,指定其中一位扮演宋太祖,其他几位扮演石守信等朝中大将,把课文中小字部分的内容分角色进行对话表演游戏,此时,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本课的“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这个重点内容抓住了,且对后面用同样的手段解除了地方节度使的兵权都轻而易举的记住了。3.借用历史谜语增添历史课的乐趣。我特地收集一些与历史有关的谜语,在教到相关内容时出示相关谜语让学生猜谜,常常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如:

1.年几何矣(打商朝一国君名)盘庚。就是“盘问贵庚”的意思。

2.八一(打一历史纪年名称)建武

3.保护庄稼(打一汉代名将)卫青

4.半部春秋(打一朝代名)秦

5.试金石(打一唐代名僧)鉴真

6.东方欲晓(打一明代科学家)徐光启

7.爷爷当先锋(打南北朝人名一)祖冲之

8.良药苦口利于病(打一南宋词人)辛弃疾

9.识别赝品---贾(假)宝玉

10.中正先生操之如何?----蒋干

11.青梅煮酒论英雄(我国一少数民族)。-----朝鲜族.12.《欧洲旅行录》(打明清小说一)《西游记》

三、学法中充满趣味

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外因,学生是内因。因此,我认为教师指导学生的学法是非常重要的,教书的目的主要是教会学生学习。例如:讲《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辉煌的隋唐文化”时,同学们说课文中的诗人多,不好记,我在课堂上除了讲到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看图,加深印象外,还指导学生列表总结,教给学生可列为“时代、诗人、主要特点、代表作或名句”等进行归纳,同学们经过列表填内容后,他们高兴的说,这样我们对初唐到晚唐的诗人有了一个完整的、有条有理的了解。另外,我还注重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把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官都参加到学习中来,让学生掌握学法,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分析能力。这些方法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上三方面,趣味教案是前提,趣味教法是手段,趣味学法是目的。总之,创没偷悦的课堂气氛,寓乐于教,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兴趣是最好的药方。

5.浅谈初中音乐趣味教学法 篇五

论文题目:浅谈初中音乐趣味教学法 作者单位:宋河镇第二初级中学

作者姓名:徐

联系电话:

邮编:

联系地址:京山县宋河镇第二初级中学邮箱:鹏宋方红 *** 431806xpxiong@qq.com

浅谈初中音乐趣味教学法

京山县宋河镇第二初级中学 徐鹏 宋方红

[摘要]

音乐趣味教学法又称音乐快乐教学法,它是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音乐的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对调动学生内部动力,引导他们主动学习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笔者从借用器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因材施教化难为易、设置问题、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中思考和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四方面进行了阐述,望同仁指正。

[关键词]

初中 音乐 快乐教学法 素质教育

音乐趣味教学法又称音乐快乐教学法,它是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音乐的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对调动学生内部动力,引导他们主动学习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要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邓小平同志在一九八三年为景山学校题词时也曾提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学习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由此可见,趣味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也是极为重要的。可是长期以来,我们大多数音乐教师不注重此类教学方法的研究。他们总是沿袭多年的陈旧教学方法,即:发声、识谱、视唱、教歌、听音、练耳、节奏、齐唱。然而这种教学方法早已程式化、呆板化,学生早已厌烦,如不改进,音乐教学怎能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从事音乐教学的实践中,我个人有如下四点设想和经验,望同仁指正:

一、借用器乐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我校的器乐教学已有多年了,它的出现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在课堂上我每次都给同学们布置一些常见的练习曲,如“闪烁的小星星”、“我的名字叫中国”、“小白菜”、“小河”等,这些小曲生活气氛浓郁,同学们吹起来有声有色,大大提高了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此外我还及时购进了一些小型打击乐器,如“手鼓”、“串铃”、“响板”、“沙锤”、“三角铁”、“钹”、“撞钟”等,每次上课总利用几分钟进行节奏训练,有吹有打,使同学学习音乐的兴趣大大提高。

另外,在学唱“黄水谣”、“采茶舞曲”、“梁祝”时,我让同学们亲自将这些小曲吹奏一遍,通过这种练习,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演奏能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对音乐内涵的领悟。尤其当他们演奏成功获得教师的夸赞时,他们更是喜出望外,从而拥有了有一种成功感、胜利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此外,我还带一些其他乐器进行演示,使他们在实际示范中懂得更多的器乐知识。如我在讲中国戏曲时,我向大家介绍了京胡、板胡、二胡、唢呐等乐器,并亲自演奏、演唱给他们听,让他们在具体的环境中体会什么叫“西皮”?什么叫“二黄”?各反映了剧中什么人物?什么性格?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自然而然的掌握枯燥的音乐知识。

二、因材施教、化难为易。

过去的音乐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和解决识谱能力。课堂上,老师们要用去多半的精力去解决识谱问题,在师生都筋疲力尽后才接触到音乐作品。这种教法不但没有使学生体验到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反而让学生感到音乐课枯燥无味,最终造成学生不喜欢音乐课。尤其在教五线谱时,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让学生在五线谱上标出唱名,结果使得学生到初中毕业也不识五线谱,成了名副其实的“音盲”。

为了让学生喜欢音乐课,在唱歌教学中,我打破那种“节奏练习--读谱--唱词”的教学顺序,用先学唱歌曲,后学认歌谱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模仿力很强,只要多听几遍范唱,一首新歌不到十分钟就学会了。有了歌曲的旋律记忆,再学歌谱就比较顺利,歌谱中的附点音符、三连音、切分音这些难点节奏都不攻自破。有关这些节奏的概念,我尽量讲得浅显易懂,并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巩固这些概念。

如“X。X”节奏,让学生边打“XX|”节奏,边模仿知了的叫声:三连音节奏,让学生听着他们所熟悉的“国歌”前奏部分,打2/4拍节奏,或按2/4拍指挥图示指挥:我把“XXX|”节奏变为“XXXX|XX”两小节,让学生按“咚达达|咚达|”的维族舞蹈节奏读谱,然后让学生以铅笔盒当手鼓,敲出这个节奏句,并请能歌善舞的同学到前面表演舞蹈,电视上再播放一些新疆人生活的画面,真是人人参与,各显神通。这些趣味的教法不仅降低了课堂难度,增加了趣味性,而且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同时也体验到了音乐作品的表现力。

三、设置问题,让学生在学习音乐中思考,激发其学习兴趣。

在欣赏“重整河山待后生”一课时,我先设置了几个小问题让同学在欣赏中找出答案,如:为什么歌中唱到“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表现了人们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月圆之夜人不归”?为什么“花香之地无和平”?我让同学们展开讨论,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时我还把几个小题分到几个小组,每组选一名代表大批前面来讲,既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此时教师再及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同学真正体会到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要珍惜宝贵时光努力学习,立志成为将来对祖国的有用之才。

在教唱“黄水谣”时,我运用前后对比方法告诫同学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那就是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要自强不息,因为只有强大的民族才能不受欺负,落后就要挨打,由此激发了学生长大后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决心和信心。

四、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也是趣味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任何创造都来源于生活实践,实践是产生一切创新的基础。所以在音乐课中应该让学生充分体现自己,看到自身的价值所在,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学生在学完一首维族民歌后,让学生根据曲目的节奏特点自己编创几个小节的节奏,例:2/4(XXXXX|XXXXX)|然后再填上旋律,当一次小作曲家,这既是对学生音乐素质的梭探,也是对其潜能的挖掘及创造思维的培养。

又如让学生为歌曲《采茶舞》创编几个舞蹈动作,我以小组为基本形式,为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让有舞蹈特长的学生当一回老师,带领其他学生一起来为歌曲出谋划策,比一比哪个组的活动既能体现歌曲的风格又新颖。这样使整个课堂气氛极为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也让学生在实践中找到了创新的灵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流,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趣味教学法是培养一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音乐教育对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感知力,培养具有个性化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应从实践角度出发,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大胆参与,在趣味教学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把他们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愿音乐之花孕育学生心中,让音乐之声撒满人间。

[参考文献]:

1、《快乐教育使我们走上了素质教育之路》,《北京教育》,(1999年12期)。

6.浅谈趣味历史课 篇六

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十一二岁的初中生年龄尚小,注意力不易稳定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感兴趣的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心不在焉了。

在教学中,我从以下三方面来激发学生兴趣。

一、教案中体现趣味

在编写教案中,一是大量阅读有关资料,拥有讲课的常流水,筛选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例如:讲“明朝文化”时提到明朝卓越的医药学家李时珍,课文中介绍的较简单,为加深学生印象,同时让学生学习我国古代史上这些杰出科学家博览群书、刻苦钻研、注重实践的精神,在教案中我穿插了课文中未详细提到的关于李时珍“向大自然学习”、“百闻不如一见”的故事。课堂上同学们来很感兴趣,课文内容记得很牢,二是用能引发学生兴趣的手法即编顺口溜、游戏活动等表现所讲内容。例如:在讲“繁盛一时的隋朝”时,课文内容多,不好记忆,我就和学生一起编了顺口溜:“518年隋朝立,文帝灭陈南北一。开皇之治科举创,经济繁荣民欢畅。610年运河通,世界最长远名闻,炀帝暴政义军出,618年隋朝覆。”这样课文重点内容通过编顺口溜很轻松的记住了。三是精心设计板书。课文内容重点、关键一目了然,过目成诵。彩色粉笔标明重点引人注目,强化记忆。

二、教法中贯穿趣味

孔子说过:“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要让学生保持“乐知者”的角色,教法必须改革创新,灵活有乐趣。1.用讲故事、师生议论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如讲“唐朝的衰落与灭亡”这一课时,让学生讲出各自所知道的有关历史故事。因同学们看过电视《唐明皇》,所以讲得有声有色,滔滔不绝,而后,教师用谈话法讲述本课。讲完课文后引导学生讨论“唐玄宗对唐朝由盛而转衰的历史责任”,通过这样的学习、讨论,学生对本课了解的非常深刻,记忆得非常牢固。2.用编儿歌、顺口溜、做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讲《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0课“杯酒释兵权”这一同时,老师先解释“杯酒释兵权”中“释”就是解除的意思,然后让学生看课文,这是哪位大臣给宋太祖赵匡胤提出的建议,学生回答后,教师让几位同学走出座位,指定其中一位扮演宋太祖,其他几位扮演石守信等朝中大将,把课文中小字部分的内容分角色进行对话表演游戏,此时,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样本课的“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这个重点内容抓住了,且对后面用同样的手段解除了地方节度使的兵权都轻而易举的记住了。

三、学法中充满趣味

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是外国,学生是内因。因此,我认为教师指导学生的学法是非常重要的,教书的目的主要是教会学生学习。例如:讲《中国历史》第二册第8课“封建文化的高峰(二)”时,同学们说课文中的诗人多,不好记,我在课堂上除了讲到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看图,加深印象外,还指导学生列表总结,教给学生可列为“时代、诗人、主要特点、代表作或名句”等进行归纳,同学们经过列表填内容后,他们高兴的说,这样我们对初唐到晚唐的诗人有了一个完整的、有条有理的了解。另外,我还注重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把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官都参加到学习中来,让学生掌握学法,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分析能力。这些方法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

7.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篇七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材资源,趣味性

历史课程本身具有过去性、不可再现的性质, 历史知识本身离学生的现实生活比较远, 学生不容易理解, 难以产生兴趣。其实, 历史课本身是一门充满趣味性的学科, 那些充满智慧哲理的历史小故事, 让人崇拜景仰的历史人物, 只要利用得当, 则无一不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新课标下的历史教材, 考虑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从内容编排到栏目设置, 都充分考虑到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1. 巧妙利用导入框

教材每课之前都设置了一个导入框, 这些导入框由生动的故事、传说、诗歌、民谣或文物、名胜古迹等开篇, 然后提出问题, 导入新课, 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增强了教材的启发性。利用导入框导入新课时, 要以故事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起求知欲, 同时, 紧紧抓住导入框提出的问题, 以这些问题为纲, 展开本课历史知识的学习。新课讲授完毕之后, 要回到导入框的问题上来, 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回答这些问题。这样, 既能做到让历史课充满悬念, 又能前后呼应, 对每课的知识作总结归纳。

2. 充分利用“动脑筋”栏目

“动脑筋”栏目穿插在课文中间, 每课1—3个, 增强了教材的启发性和探究性, 便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发展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并且课文中没有讲出的结论, 由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和分析得出。比如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 “动脑筋”栏目设置的问题是“比较一下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 学生不但需要联系上学期的知识, 而且要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第11课《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中设置的动脑筋问题是“想一想, 今天的春节和宋代的元旦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把历史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拉近了学生和历史的距离。这些问题, 具有极强的思维型, 对学生的总结概括、比较分析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同时也有一定的难度, 如果利用得好, 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但是如果简单处理, 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对这些问题的处理, 为学生回答好问题做充足的准备, 耐心地引导、启发, 让动脑筋栏目发挥应有的作用。

3. 真正开展“活动与探究”

每课课文后面, 有1—3项“活动与探究”, 可任选。活动探究方式很多, 包括小讨论、小游戏、查找成语故事、寻找变革、判断、分析材料、制表、填图与思考、看图分析、看图猜字、故事会、朗诵比赛、短剧、小制作、欣赏与临摹等二十余种。“活动与探究”因其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探究内容的广泛性, 不适宜当堂解决, 要根据题目, 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 再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 并给予充分的肯定, 让学生产生学习历史的成就感。有些教师因为“活动与探究”栏目对知识掌握与巩固的作用不突出, 忽视对“活动与探究”栏目的处理, 这是非常不可取的。“活动与探究”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能力, 与现实生活联系学习的能力, 而且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持之以恒, 坚持不懈, 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与探究”, 必然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学习兴趣的提升产生巨大的作用。

4.“不自由”地阅读“自由阅读卡”

新教材在每课之后都安排了一个自由阅读卡, 主要介绍与课文相关的物质文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知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漠视“自由阅读卡”, 认为它属于学生课外阅读的内容, 对学生掌握知识没有什么帮助, 这是错误的。“自由阅读卡”在历史学习中有着很大的作用。首先, 由于字数的限制, 课文非常简练, 只能明确地告诉学生一些概念性的知识, 在这方面, “自由阅读卡”就如同教师的一个帮手。它针对在课文中未能加以解释而又很关键的内容, 作了扩展性的介绍, 如《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课讲了甲骨文在中国文字演变进程中的地位。学到这里, 学生们必然想知道:当时的人们为什么要把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自由阅读卡”从占卜入手, 回答了这个问题, 同时又扩展性地指出了甲骨文记录的内容, 加深了学生对甲骨文意义的认识。因此, “自由阅读卡”起到了加深理解课文中的有关内容的作用。其次, 越是形象的内容, 就越容易理解和记忆。教材中45张“自由阅读卡”除了3张, 均配了文物的照片或依照文物绘制的图版, 有的还特意根据相关资料绘制了带有人物活动的图画, 这就给同学们一个比较直观的感觉, 不仅使他们能较容易地明白自由阅读卡的内容, 而且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可见, “自由阅读卡”起到了增强历史知识形象性的作用。最后,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欣赏某个文化景观或遇到涉及某个古典文化知识的问题时, 往往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积累, 不知其所以然。“自由阅读卡”介绍了一些最常见的文化知识, 正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如塔的由来, 碑是怎么产生和发展的, 琉璃瓦和汉白玉, 元宝和银币, “册”“编”“卷”的来历, 文房四宝, 年号, 名、字、号三者的区别, 等等。可见, “自由阅读卡”起到了增长文史常识的作用。

综上所述, “自由阅读卡”在教材中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 相反, 它能起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阔眼界, 增长知识的作用。“不自由”地阅读“自由阅读卡”, 就是要求教师对学生阅读自由阅读卡有布置, 有检查, 了解学生从“自由阅读卡”中学到了什么知识, 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自由阅读卡”的作用, 让历史课堂充满趣味性。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1.10.

[2]历史研究, 2011.6.

8.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篇八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习兴趣;培养方法

历史的学习需要学生可以具有看待事物采取发展的观念去对待,这样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发展观,在研究历史时其学习兴趣必然会陡增不少,因为只有在历史分析中看到了新旧事物发展的规律,其学习才会更加有趣,比如采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遵循的新旧事物原理,即新事物的产生必然是以旧事物的灭亡为基础的,并且在面对特定历史背景下历史的发展过多或少是伴随着一些人物的牺牲或者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事件和人物的产生去改变该时期的历史进程。

一、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现状

1、学生的历史学习只是停留在了解历史问题的阶段

历史学习的首要问题是要了解某一阶段的历史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经过、结果以及基本意义等几个基本要素,而要完全去理解这类历史事件所带来的历史意义,如果只是单纯地去分析一些孤立的事件是很难去理解对应历史事件的基本意义的,因为历史的发展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结果不可能突然就会冒出一些不想干法历史事件。但是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一般只是让学生去记忆一些典型事件的发生事件和基本经过并没有教会学生去分析这些历史问题,因此初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很显然只是停留在基础阶段,也不可能尝到历史学习的乐趣,因为历史的学习最重要的是需要让学生有良好的分析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只是了解问题,但没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方法。

2、历史的学习缺少正确的分析方法

历史的教学需要培养学生基本法历史问题分析方法,特别是良好的历史发现观,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历史发展观的运用不仅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看清某些历史问题的本质,并且学生还可以从历史事件的发展中找到特定区域的社会发展以及人类文明变迁的基本规律,这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但是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首先教师的教学方法一般局限在让学生去记忆一些历史问题,然后去应付考试法要求,或者让学生将历史课本中的一些概念去针对抄录学习,显然这样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付诸必要的历史学习方法的指导,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非常差,因此在初中阶段,在学生有一定的知识体系和基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的时期必须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和研究问题的技巧。

二、如何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

1、在学习中要有联动分析历史问题的意识

历史的学习看似枯燥无味,但是如果看到了历史发展当中的基本脉络,并且在分析一些历史问题时注重将一些小事件联系起来去看待,就会看到事件发生的必然性,这样历史学习的兴趣点就会被找到,学生按照基本的分析方法,不仅可以看到每个历史朝代更迭的基本规律,还可以在后续的分析看待问题上更加全面而且个人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增长,这样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必然会被调动起来。比如在学习我国第一个封建主义的君主专制主义王朝秦朝的历史时,虽然该朝代只有十四年但是,它存在的意义却十分巨大,像车同轨、书同文加速了我国的大一统,但是由于统治者在修长城和陵墓的工程中征收了大量的劳役使得民众怨声载道,最终造加速了灭亡的步伐,分析这种类型的事件时,学生可以将大泽乡起义和项羽、刘邦的起义联系起来,将起义的发生背景以及经过联系起来看待,并且结合秦朝灭亡所发生的关键战役,最后得出秦朝历史短暂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历史学习中,学生只需要注重将每一个时期的历史时间联动起来去看待就会发现更多的其实,秦朝灭亡后,汉朝初期统治者大多数会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这样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的时间里都会得到恢复,在汉朝的中期社会财富得到了一定的积累,土地兼并等社会矛盾就会逐渐凸显出来,学生在学习这些历史问题时需要结合这些社会背景去分析,包括西汉初期爆发的藩王叛乱都是由于王权与地方权力不平均导致的,所以要想很好地看待这些问题必须将西汉初期的政治政策以及社会状况联合起来去看待才能明白事件发生的原因。其实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的调动和培养主要是要让学生去克服分析历史问题的局限性也就是看待问题不能一成不变,而是要采取发展的态度去对待,这样学生找到了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原有的枯燥态度就会得到缓解,教师长期去培养这样意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会高涨起来。

2、分析历史问题时注重对每个时间节点进行控制

我国的古代历史根据时间顺序主要有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以及宋元、明清时期。学生在学习每一个时期的历史首先需要对特定阶段进行时间节点的控制,比如在学习隋唐时期的历史时可以将唐朝分为盛唐、中唐、晚唐几个时期,大致的时间大概是7世纪初期到8世纪中期,中唐为8实际中期到9世纪中期晚期,晚唐则为9世纪中期到10世纪初,每一个阶段的政治制度都有一定的区别,因此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对每个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对比分析,比如盛唐时期实行的是府兵制,中晚唐则是募兵制,这就造成了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加速了唐王朝的瓦解和衰落,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注重将这些规律很好地把握住,就需要看到每个时期政治制度下所影响的社会文化发展,比如唐朝的科举制度将诗词作为考察的重要标准,因此那时候吟诗十分流行,故而唐诗十分流行,这就是典型的例子。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必须在研究学习中国找到基本的关注点,比如对唐诗的关注自然就会找到唐诗所记录的一些历史事件或者是诗人坎坷的一生亦或是整个唐王朝的兴衰史,这些内容都可以作为初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点,因此历史学习的兴趣应该从这些方面去培养。

总体来看,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主要是从学生看待分析某些历史事件的时间和空间发展规律去进行的,学生在分析这类类型的历史事件时不能孤立地区看待这些问题,而是要将若干个历史问题联动起来去分析,这样学生当初所觉得的苦衷单一的历史问题就会变得连贯而富有生命,学生学习历史自然就会觉得非常有趣,这就是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去注重的方面。

参考文献:

[1]刘学海.高中历史师生双主体教学模式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

[2]郑胜强.历史课堂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J].赤子(中旬).2014(01)

9.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篇九

泾县稼祥中学方静

我校历史省级课题《乡土历史资源开发和初中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的研究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在第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通过走访古民居、查阅文化名人、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各种方式进一步的开发了大量的乡土历史资源。乡土历史的教学与运用应体现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自学活动相结合,在整个的过程中应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所做的一切应该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全面参与活动的整个活动过程,从而使其在全面参与的过程中自主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就乡土历史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方式浅谈三点。

一、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讲述。发生在本地的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文化古迹等,对广大初中生来说是已有耳闻但又知之不祥、理解不深的,但同时又是他们极其感兴趣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适当的穿插渗透,是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那么该通过哪些方式进行渗透呢?

1、穿插讲述。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穿插讲述乡土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比如,在教授七年级第7课《唐朝的文学艺术》时,我便以李白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赠汪伦》来导入新课,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背诵“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当大家都很陶醉的朗诵完这首诗后,我便启发性的问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是哪 1

一年代的诗歌?”,学生们热情高涨的回答:“唐代大诗人李白。”,我故作很惊诧的说:“哇,原来李白还来过我们这里的桃花潭啊?”,学生们纷纷笑了起来。然后我再讲述,唐诗是唐朝文化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那么唐朝的文化艺术还有哪些其他的方面呢?这样,便在学生的满足与好奇中,轻松的引入新课。

2、实物史料展示。实物史料是指各类文物、古迹、遗址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的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实物史料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而乡土历史资源则可以更好的利用这一点,因为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泾县是一座革命老区,这里场面着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广大新四军烈士,每年的清明节,我都会带领学生前去“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扫墓。在陵园中,我会为他们讲述各种建筑的含义,比如,纪念廊里圈排列着九根具有皖南传统特色的圆形巨柱,其中只有两根是完整的,余下的都是高低不同的半截残柱。寓意当年新四军九千健儿从云岭出发,东进抗日,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围歼,致使这批民族精英大部分遇难,巨柱摧折令人痛心泪下,而突围出来的两千健儿,在斗争中逐步成长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就好像这两根雄伟屹立的擎天柱和柱上的巨梁,七个单元的纪念廊和九根纪念柱,还象征着皖南事变后,新四军不断壮大发展为七个师九万余人的抗日队伍。通过学生们的参观和我的讲解,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新四军英勇顽强的崇高精神,并加深对国民党当时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理解。

3、问题引导。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

问题更重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要能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带动全局的问题来推进教学。而适当的设计一些有关乡土历史的问题,则在推进教学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比如,在讲述中国古代史中,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时候,我便结合我们泾县名誉中外的特产——宣纸,提出了相关问题。首先我问:“大家知不知道在我们的宣纸之源泾县小岭曾经有一个名人的塑像?”这个问题有少部分同学知道,他们便回答:“是蔡伦的像,不过现在没有了。”我说:“是啊,很遗憾!那同学们知不知道我们的宣纸是由什么原料制成的呢?”这个问题立刻引爆了学生的兴奋点,纷纷举手回答。等他们回答完问题,再引导学生回归课本,请他们找一找蔡伦是运用了哪些原料改进了造纸术?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使的学生对于蔡伦改进造纸术这一节内容加深了印象,也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通过学生活动的方式,提升其人文素养。初中生是好动的、充满好奇心的、动手欲望及能力都非常强的阶段。因此,把乡土历史资源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对提升初中生的人文素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举办乡土历史小论文比赛。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查阅历史资料撰写乡土历史小论文,这种方式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我校历史教研组每年都会举办这种比赛,并积极参见由市县组织的乡土历史小论文比赛,并且都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其实,最初举办此比赛还是比较担心的,但是等到他们把论文交

上来的时候,我才发现我太低估了他们的能力。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比如,查阅图书,上网查询,询问父母等,搜集了许多的乡土资料,并将这些资料整合加工,呈现给我们一篇篇非常精彩的论文,其中有很多乡土历史人物及事件是我们老师也不知道的。

2、参观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泾县是一块红色的土地,这里曾发生过许多轰轰烈烈的事件,如皖南事变。在这里有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有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有激战地茂林东流山、有项英遇害的南容密封洞。这些地方都有着很多感人的故事。因此,在周末和节假日期间,我便会带领学生去参观考察这些地方,让他们亲身感受历史、体会历史的真实性。前段时间,我组织了部分学生去参观了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在纪念馆内学生们看到了现存的各种珍贵图片、文物、资料达4000余件,馆内结合复原陈列和辅助陈列,以不同的形式再现了当年新四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丰功伟绩,以及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悲壮一页。参观后,我带领新入团的团员学生在威武的叶挺像前光荣宣誓。通过参观考察,大家都感到历史不再遥远,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3、开展乡土历史图片展。我校的学生来自县城周边的各个乡镇,其中很多乡镇都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如,史称“江南名镇”的茂林、“情意深千尺”的桃花潭、“明清民居古建筑群”——査济、“洋船屋”——黄田等等。因此,可以将学生按所住乡镇分成各个小组,要求各个小组拍摄家乡的照片,搜集家乡的故事,将照片和故事结合起来,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图文历史。最后,将各个小组的图文集中进行展

览评比。这种做法不仅培养的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情趣,真可谓是一举数得。

三、开办专题讲座。乡土历史资源包括文化名人、古民居、历史遗迹等相关的资源,因此可选择其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我曾经为学生举办过《稼祥学子爱稼祥》、《茂林“三吴”、美誉天下》等讲座。比如,在《稼祥学子爱稼祥》的讲座中,我首先向同学们阐述了我们学校名称的由来,我们泾县稼祥中学是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的名字命名的学校。其次,介绍了王稼祥的生平。再次,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王稼祥铜像以及《王稼祥生平展》的展室为同学们讲述了王稼祥为我们中国革命做出的伟大贡献。最后,号召广大稼祥学子应以更为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做一个奋发有为的学生。通过这类讲座,使得很多同学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油然而生,他们都纷纷表示以后会向家乡的名人学习,以后也为家乡增光添彩。

10.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十

焦作市实验中学王金波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我们要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培养创造型人才是国运兴衰的关键。作为一个历史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孩子们的创新能力呢?

一、转变观念,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就是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新形势下,教育教学装备不断更新,又衍生出了“电灌”。总而言之,灌输式依然占据统治地位,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严重不足。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要使学生在思想、能力、个性观念等方面都有长足发展,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思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够专注于学生记住了多少历史知识,而要注重学生对史料的探究,多方设问,加强引导。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我针对中学生的特点,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刘禅如此无能,诸葛亮为什么不当皇帝?”“曹操既然是政治家、军事家,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会以多败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必然会去了解这一时期的基本史实,在分析史料的基础上,找到答案。孩子们还提出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我及时鼓励学生的提问,并长期坚持这种教学方法。这不仅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历史知识,更锻炼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激活思维,发挥想象,激活学生头脑风暴。

“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求新求异,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敢于质疑。例如:在讲宋金对峙时,我引用岳王墓上的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奸佞”,提出谁是害死他的真正凶手。学生们由窃窃私语到激烈讨论。很多学生认为是秦桧,有些学生则提出害死岳飞的应是宋高宗赵构,因为岳飞迎接二圣还朝会危及赵构的皇位。我看到这样的情形心中窃喜,这不就是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吗!?我就势要求同学们自己去查资料、看书籍,自己去找结论。其次,在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同时,要给学生以民主,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知识,给学生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例如:我在讲《祖国统一的历史大潮》一课时,当学生按照老师教给的方法进行自学,对台湾问题有了较深的了解后,组织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既对本课内容有深刻的了解,也使得到了快乐,并且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精心设计练习,促进创造性思维的拓展。

练习是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和形成技能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科学有效地练习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我在讲《气象万千的社会风貌》这一课时,在学生对本课有了较深的理解后,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题:(1)写话:生活穿越。(2)小论文:我的北宋游记。(3)感受名菜:自制名菜“东坡肉”。这样的练习,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创造人格。

11.趣味教学法在初中历史中的应用 篇十一

关键词:趣味教学法;初中历史;导语引入;谜语典故

初中历史对于学生来说要比物理化学等理科性的知识更加枯燥乏味,因为历史是对过去所发生事件的描述记载。书中有什么学生就得记忆什么,不能依靠自己的想象去改变任何历史内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率是有很大关系的,针对有些初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积极性较低的现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趣味性教学法”加以应用。

一、趣味教学法之导语引入

“导语”是历史课的向导,一般有趣味的导语都可以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下文历史内容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让学生明白接下来要学习的是什么以及应怎样学习,所以趣味导语对学生学习历史很重要。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时,教师就可以在导语中提出问题“罐头、饼干、啤酒这些我们现在几乎每天都可以接触到的东西当年高高在上的乾隆皇帝吃过么?”然后同学们便开始争先恐后地讨论起来,从这些食物的生产地到生产技术的发展再到乾隆皇帝生活的年代,同学们都在说着“吃过……”或者“没吃过……”教师通过这种设置问题引同学思考,引导同学走进历史,激发学生对这一历史内容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膨胀,这样既有利于教师的授课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或者教师可以在导语部分为学生准备一个有趣的故事。例如,教师在讲秦朝实行严刑峻法时可以为学生讲商鞅的故事“商鞅可以算得上是秦朝的大功臣,但是商鞅变法在法律制度上的改变也是为自己挖了一座坟墓。为了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商鞅提出了许多刻薄寡恩的法律条款,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后来由于他变法中的军功爵制度引起贵族的大不满,在被人告发逃跑过程中因提出的“连坐之法”拒被收留,最后遭到了“车裂之刑”。这样以故事的方式导入课程的内容可以达到使得学生积极学习的目的。

二、趣味教学法之谜语典故的运用

“趣味”是趣味教学法的关键,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将谜语、对联、典故等运用在课堂上,让学生对历史真正产生兴趣。例如教师在讲南宋时期的历史时,就不得不谈岳飞、秦桧等人的故事,这时就可以运用小故事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岳飞墓前有铁铸秦桧、王氏(秦桧妻)、张俊和万俟卨四人跪像。一边是忠臣良将岳飞及其子岳云、爱将张宪的坟,一边是几个奸人的跪像。因此,用“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来警醒世人。而此联的意思很明白:青山是多么幸运呀,它们被用来埋葬忠臣的遗骨;而相比之下白铁却无辜得多,它招谁惹谁了,却被用来铸造奸佞的跪像。用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记住岳飞、秦桧等人,更能激发学生对了解后文的兴趣,在后文的授课过程中学生也更愿意配合老师的讲课,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除了运用小故事还可以用谜语来增加学生学习的趣味,增加教学的效果,比如鹊桥断(打一历史事件)即七七事变;五犬耍杂技(四字近代史名词)即戊戌变法;阳伞作用(打一战争名)即抗日战争;三七枝(近代史名词)即“二十一条”……通过类似谜语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历史知识,使趣味教学法在初中历史中真正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趣味教学法之精彩片段回放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妨加上一些历史的精彩片段或者图片等能直观感受历史的材料给学生看,真实形象还原历史,不仅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使学生更加牢固地记住知识。例如在学习“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一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备课阶段就找好在“人民公社化”“大跃进”过程中的一些照片或者一些视频材料,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当时所发生的事情,增加学生的对历史的深入了解,更能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欲望。例如在学习抗日战争时,教师就可以找一些典型的电影电视剧给学生看,比如《南京,南京》《铁道游击队》《举起手来》《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等都可以将学生引入当时抗日战争的严峻环境下,在视、听的共同冲击下将知识更加形象化,更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兴趣,达到学习历史知识的目的。

所有的学习都是没有捷徑的,都需要每个教师认真教学,更需要每个学生专心学习。在初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中,趣味教学法是一种让学生快乐学习、愿意主动学习的好方法,教师在这一教学法中要提前备好要用的图片、谜语、典故、小故事等,在上课的过程中将合适的例子放在合适的位置去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学生在此过程中也要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与老师的引导同步。只有师生的共同努力才能使趣味教学法在初中历史中的应用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伍功成.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9).

12.浅谈历史趣味性教学 篇十二

一、精心设计, 抓住导入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心理学家认为, 在几十分钟的授课讲演中, 开头的几分钟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的导入环节犹如一场话剧的序幕, 起着辐射整堂课的作用, 精彩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的热情。比如, 在讲授美国“南北战争”内容时, 笔者是这样导入的:20世纪80年代民意测验结果, 美国四十多任总统中最受尊重的是林肯总统。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目中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林肯曾对美国作家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你知道这部书的名字吗?它导致了什么战争?这场战争的原因、性质、结果又如何呢?这些问题的抛出一下子引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兴趣, 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错。

二、鼓励发现, 提出质疑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课堂质疑能开启学生的心智, “疑”设得恰到好处, 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活学生的思维。因此课堂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无疑而生疑, 有疑而思疑, 思疑而解疑, 解疑而心悦。如在学习《鸦片战争》这一课时, 为引导学生质疑, 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地处欧洲西部的英国为什么会在19世纪的上半期对地处亚洲东部的清王朝发动战争?学生很自然地把当时两国的状况作了一个对比。在学生对比过程中, 笔者引导学生思考: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中我们应该得到什么教训?学生质疑, 解疑, 层层挖掘, 会越学越开心。

三、深挖教材, 激发兴趣

历史教材的内容丰富多彩, 教材中的每个历史事件都有各具特色的趣味性:有喜悦, 有悲哀;有流传青史的英雄, 也有千夫所指的败类。我们教师要钻研教材, 深挖教材, 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 再现历史, 重塑历史人物, 使学生受到感染, 产生共鸣, 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都知道在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的状态下学习, 感知会比较敏感, 记忆比较牢固, 想象也较丰富。教师如果对教材熟练驾驭、应用自如, 教学中的趣味性很容易溢于言表。如在讲解三大战役的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时, 前者是东北解放军迅速攻占锦州, 控制出入山海关的大门, 截断敌人的退路, 我们可以形容为“关门打狗”;后者是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神速地将敌人分割包围在张家口、北平、天津等几个孤立的据点, 然后打两头再取中间, 我们称之为“瓮中捉鳖”。

四、选择故事, 活跃气氛

学生喜欢听历史故事, 还会绘声绘色地讲历史故事。在课堂教学中, 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与教学有关的短小故事, 但不能喧宾夺主、本末倒置, 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 把历史课变成故事会, 应注意突出历史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经常搜集一些有趣的故事, 穿插到课堂内容里,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历史知识。如讲春秋战国、秦汉以及三国时期的内容时, 就可以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故事, 将教材串联起来, 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知识,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应用多媒体, 增强直观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运用多媒体技术等教学手段, 不仅能将历史课堂生活化, 而且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讲“红军长征”的内容时, 中央红军的长征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对于红军长征行军路线, 学生往往难以搞清楚。笔者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 演示了工农红军途经的重要地点, 让课件醒目地显示途经地点名称、重大历史事件并配以历史图片和文字讲解。学生看了演示动画之后, 很容易就能清楚工农红军长征的路线, 直观教学效果自然很好。

六、开展活动, 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 以学生为主体, 常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 激发其兴趣, 培养其能力。如成语故事演讲比赛、“历史上的今天”演讲比赛、古诗词朗诵会、对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辩论、编制历史年表等等。

1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篇十三

【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核心素养包含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如何在历史学科素养下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教师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本文就此做出探析。

【?P键词】学科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8)11-0065-02

一、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历史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

尽管一些地区把历史科目列入中考范畴,可是由于所占分值不高,学校习惯于把历史课程列入“次重点”科目,比起语文、数学、英语一类重点科目,历史课程还是显得受重视程度较低,这集中体现在课程的编排数量上。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在初中学校必然保证每天一节,有时甚至是两节,而历史课程通常维持在每周两节。在有限的时间内,历史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目标,还要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努力提高学生在中考时的历史学科成绩,压力可想而知。

(二)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历史教学对于学生的“三观建设”非常重要,它可以引导学生在对客观事物分析时产生纵深思维,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务实风格,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这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善于运用讲授法向学生传递历史知识内容。在这种教学方式下,课堂呈现出闭合的单向模式,即历史知识与规律由教师传递给学生,却未能形成反馈机制。学生对于知识的反馈信息并没有输送给教师,教师并没有客观地掌握学生对于所授知识的掌握情况。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只能用问号来回答。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初中学习完全不同于小学,节奏快、压力大是初中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中考成为学生必须面对的事实,为此学生的内心是疲倦的。他们很难主动提起学习兴趣,只是把学习视为一种不得不去做的事情,目的就是为了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所以学生对于语文、数学、英语的重视程度普遍较高,而对于分值在中考所占比例并不高的历史教学并没有形成与“语数外”级别相等的重视程度,再加上教师惯用的“填鸭式”教学法,让原本学习积极性就不高的初中生更没多大兴趣。

(三)对历史核心素养的理解较为肤浅

历史核心素养是历史教师首先要明确的基本内容。只有较为深入地理解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历史教师在教学时才会具备丰富的理论基础,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让历史教学贴近历史学科的根本属性。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多数历史教师对历史核心素养的理解较为肤浅,对历史核心素养的基本构成元素――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的认识仅停留在“初步印象”之上,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认知,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很难体现出历史核心素养的构成元素,很难让学生受到历史核心素养方面的教育。

二、学科素养下提高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准确设定教学目标,让课堂教学明确方向

教学目标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需要达到的目的。准确设定教学目标,就可以让课堂教学拥有明确的方向,确保课堂教学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教学目标通常由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组成。教师在目标设置时不能厚此薄彼,要系统设置。比如要达到让学生掌握唐朝经济发展状况的教学目标,教师就应该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对其进行分层,运用几种方式开展教学,思考在教学时如何提问、如何启迪学生的思维、如何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怎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创造有效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等问题。

(二)运用创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前文提到,历史的核心素养由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五个元素构成。在历史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运用创新的课堂教学方式,整合这五个元素,激发学生兴趣,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以要求学生掌握唐朝经济发展的状况为教学目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准备PPT呈现的内容就是历史课本中出现的唐朝城市布局图,要求学生以导游的身份登上讲台,向其他同学介绍图中展示城市在历史进程中的经济发展与文化风格。学生展示历史进程中的经济发展与文化风格体现出了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展示的图片就是历史资料,分析历史资料的过程体现了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和解释的核心素养,对讲解城市进行全方面总结就是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判断,体现出了个人对于历史现状的价值观。

(三)加强历史核心素养的普及力度,提高教师的历史专业素养

历史核心素养关系着历史教学的实际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对学生是否可以学到“纯粹”的历史知识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有必要加强历史核心素养的普及力度,让每一位历史教师都可以真正地习得历史核心素养,掌握核心素养的五个基本组成因素的丰富内涵,以此来提高历史教师的专业素养。作为一位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加强学习,转变观念[1]。每位教师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真正吃透教材,这是提高学科素养的根本。还要经常进行理论学习,努力把握学科规律,要积极参加各级培训,关注学科名师的研究动态,阅读学科相关的书籍报刊。

(四)将历史核心素养贯穿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历史核心素养不仅存在于理论之中,还具有积极的实用价值。比起理论研究,它的更大作用就在于实践运用中可以全面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在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埋在心中的悬念集中在即将涉及到的历史事件之内。在课堂教学开展时,要紧紧的围绕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五个方面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运用合作学习法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教学内容。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地进行谈论和学习。在合作学习完成以后,教师进行有效的总结和评价,罗列出本堂课的主要知识点,使得学生讨论的结果都是教师本来要教的历史知识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在课程评价环节,教师要围绕历史核心素养来对课程和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评价让学生明确自己在历史知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提高学习成绩。

2015年以来,教育部曾多次对修订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进行意见征求,之后比较正式地提出: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需要全面贯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2]。“多次修订”体现出教育部对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它应该成为历史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通过依次实现历史核心素养中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初中历史教师要紧紧地围绕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积极研究教学策略,准确设定教学目标,创新教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4.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 篇十四

历史是一门内涵丰富的学科,学习历史知识,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真人真事,并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但是,如果历史教学失去有效性,将会使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大大降低,从而为历史教学工作的完善带来极大的阻碍。鉴于此,本课题笔者在分析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初中历史有效教学策略进行探究便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

一、不断完善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和师德修养

做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专业知识必须精湛,甚至于博杂,特别是作为文化科目的历史教师。自己要知道怎样去讲授,学生才能更好、更快、更易于接受。如何去把握课堂,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教师知识的博杂性、专业性就很重要了。如,在历史教学中,把初中地理中的地图、地形、自然环境,甚至人种、自然资源,水、土等矿产资源,不同的自然条件所产生的人文、社会环境等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就能以历史核心素养的时空观去建构历史空间,形成历史线索,很好地去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了。

二、构建起和谐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

课堂属于师生沟通交流的场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一视同仁。一方面应该尊重学习成绩好的秀生,另一方面还应该充分尊重学差生,平等对待他们。要经常和学生沟通,关心其生活与学习,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特别对差生的态度应该非常慎重,对他们不能要丝毫的歧视,避免其产生逆反心理。对待差生应该善于发现其闪光点,对他们多一份鼓励和赞扬,在充分尊重他们的前提下开展说服教育,使其在内心深处对认可自己。只有和学生建立良好的感情,才能在师生间建立和谐融洽的新型的关系,才能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兴趣,才能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实现师生共鸣,使教师比较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气氛中接受新知识,从而使历史课的教育教学目标顺利实现。

三、利用新闻事件,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事物在今天的价值

我们在生活当中经常讲的历史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借古喻今。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能死守过去的历史事件,而是应该与现实社会相结合,让历史与现代社会交相辉映,并推动学生学习借鉴历史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当今时代下,随着自媒体的强?葆绕穑?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变得越来越便捷,通过利用智能手机浏览网络上海量的信息资源,人们不仅可以做到“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而且也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知晓天下事。面对新时代的变化,教师要酌情考虑学生通过利用手机新闻来学习历史的学习方法。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发达的海外贸易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新闻报道的考古发现和国外收藏机构搜集的中国瓷器来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与海外交往的频繁,扩大学生的历史视野。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新闻报道更深层次的让学生发现历史的价值,比如说有媒体报道明朝成化年间的鸡缸杯能够卖出天价,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个更深入的了解,让学生熟悉明朝十六位皇帝,帮助学生提升他们对历史探索的兴趣度,使学生真心实意的愿意学习和了解历史。

四、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古语说:“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第一,制定导学案,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教师课前一定要熟知课标,制定导学案,并充分利用导学案,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发展问题,展示问题。教师也可以以问题为引领,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第二,历史三要素始终贯穿于历史的教学和学习中理清线索是学习历史最重要的方式。课堂内外,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都要记住,人类的进步,朝代的变更,甚至科技的发展,都是由时间、人物、事件构成的,而事件都有原因(背景)、经过和结果的。所以在学习中我们可以以时间为线索,也可以以人物、事件为线索。也就是说把三要素贯穿于历史学习中。第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历史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落实到生活中,历史知识才易理解掌握。特别是历史要与时政相结合,要关心时政,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人物和事件,发现现实与历史的相通之处。以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来看待现实问题,要懂得以史为鉴。

15.浅谈初中体育的趣味性教学 篇十五

需要是人的思想活动的基本动力,要使学生产生体育的需要,就必须使学生有学习和从事体育的兴趣,因此,加强学生对学校体育的兴趣,也是当前学校体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激发学生在体育课中的运动兴趣,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认真的组织教学,关注学生的兴趣

通过全面系统的体育教学,使学生从生理和心理上具备参与和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体育的动机和兴趣。体育兴趣是认识和从事体育活动的一种倾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体育( 或某一个项目)产生了兴趣,表现出了一种求知欲望,这对体育教学是非常有利的,因此,体育兴趣对学生学习体育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在上体育课的时候,应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以便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但体育兴趣与课的类型无关,我们知道,体育课一般分为引导课、新授课、复习课和考核课四种类型。新授课是学习的新教材,授课方式是以“练”为主,任何一项教材学生要掌握它都必须经过泛化﹑分化﹑巩固和自动化过程。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就要以其组织教学,根据学生动作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课的类型只是体现了本节课的授课方式,并不能体现教材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旦对某一教材发生了兴趣,不管哪种类型课都是愿意学习的,都是有兴趣的,因此,不管那些学习内容,都应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认认真真的学,并且认认真真的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不仅体育课要时时刻刻,千方百计的增加学生上课的兴趣,并且作为学校体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运动会,更要激发学生们对它的兴趣,锻炼他们在赛场上的拼搏精神和不畏艰难的道德品质。

二、激发体育需要,唤醒学生的兴趣

教学中兴趣最重要,但于课的类型无关,那么兴趣是怎样产生的? 我认为体育兴趣的产生来源于需要,包括直接和间接的需要。所谓直接的体育需要是指学生被某项体育活动本身所吸引而想学习或参与的体育活动的过程。学生如果有了这种需要,就会对某项活动产生浓厚兴趣,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而间接的体育需要是指通过让学生充分认识练习的意义,使学生对学习体育的效果感到需要。这种间接的需要并不完全是说服教育下产生的,它的产生离不开学生平时的努力,学生有了这种需要,同样会产生体育兴趣。比如中长跑课,又单调又累,大多数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可是中长跑是提高心﹑肺功能的有效手段,学生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以利于精力充沛的从事学习,情愿克服困难,进行中长跑锻炼,这样的体育需要就是一种见解的需要,因此说需要是学生产生体育兴趣的基础。

游戏是体育活动的手段之一,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把游戏与体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体育游戏,就会使我们的课堂充满乐趣和活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练习积极性。组织教学时一定要使本堂课富有趣味性,最好在一堂课中能有游戏的出现,并且在组织或编排游戏时要体现出学生在做游戏时有比拼的意识,增强兴趣。在安排一堂课中,一定要注意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的把握,按照一堂课40分钟计算,初中学生的注意力不及高中大学生,时间应控制在35分钟左右,课的密度: 32 /40×100% = 80% 这样的规定进行。使学生对本堂课也不会感到太累和乏味。

三、改革体育课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兴趣

体育课程的改革,必须围绕终身体育这一中心目标进行,脱离了这一目标的改革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体育教学的过程,既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也是一个体能和技能的发展过程,对体育教育多方面功能的认识,必须指导着我们体育课的改革。

在终生体育教育理论的认识学习的基础上,我们认为不妨将这一终身目标按照各个教学时期的特点化分为一个有序的,递进的目标体系,在制定各个时期的工作目标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生理﹑心理等相关的因素,在不断增进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着重考虑在现有的文化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加强体育文化教育和体育意识的培养,使体育课程在学生提高兴趣中进行锻炼成长。

过去学校场地设施简陋,体育活动形式单一,我们常说的“一个哨子一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几十个学生追着一个篮球比赛跑,势必有学生对这样的活动没有兴趣,从而一提到体育课就头疼,想方设法逃避体育课。而现在学校的体育活动设施器材都比较丰富,因此活动形式也要跟得上,针对不同的设施器材开展不同形式的体育活动,每个学生总会有自己所喜欢的活动形式。

四、通过师爱来推动

教师对学生的爱,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推动力,要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表达对他们细微、真诚、直接的爱。要认真讲解、反复示范,如果发现学生有畏惧情绪,就要对其用语言鼓励,并在旁边保护他们,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安全感,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使他们掌握技巧,也能适时地培养他们对体育的浓厚兴趣。当然也要注意不可把体育教学变成“体罚式”教学,使学生产生畏惧感,厌恶老师从而导致学生不愿上体育课。

五、教学水平素质要过硬

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在教学过程才能得心应手,才能赢得学生们的信任和欢迎; 体育教师必须有较强的示范能力,在活动开展之前要给学生以示范,使学生很直观地掌握基本要领; 体育教师还要有创新能力,结合教学场地、器材和学生特点,有效加以开发,灵活运用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快乐,这样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体育教师应该认真学习和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及时更新观念,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爱好,为学生终身体育观的形成奉献出自己应有的劳动。

摘要:体育教学手段和方法运用是否合理,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丰富有趣、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使教学方法不断更新变化,从而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产生更高的求知欲。体育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学教法灵活、手段多样、形式活泼,不仅可以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更快地学会动作,调动积极性。

16.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篇十六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趣味教学法;应用

兴趣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去学习,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然后才会主动、愉快、积极的学习,在高中历史课堂上他们对历史课程的兴趣主要是靠老师的引导,使用趣味教学法,用历史课本身特有的趣味性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善教学方法,不断增加历史和教学带给学生的趣味,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能学到知识。

一、现在高中历史课上常用的教学方法

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一直都被运用着,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尤其是在高中历史课堂上,到现在仍有不少老师还在继续用着,大多数学生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历史,只是在重复那些课本上总结好的结论,重复别人的思想,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无法学会靠自己去思考。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说:只是对事实的重复吗,这不是历史教学的本身和目的。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在人们的生活与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对于高中的历史老师来说,他们的教学使命是非常重要的。现在他们的教学不能使历史发挥它的作用,不能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老师要改善和革新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使他们的综合能力不断得到提高,趣味教学法是一个以兴趣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法。

二、利用课程本身的吸引力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这是课前的导入阶段,有效的导入使学生很容易进入学习状态,并且对促进师生的情感和交流是很有帮助的,如果说教学是一个艺术过程的话,那么老师所教的东西真正能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则是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而首先学生对这些即将成为自己的东西进行认识是个开始,而认识的开始阶段就是这些东西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既然是一个艺术过程让学生对老师的讲课感兴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需要老师探索、完善和对经验的总结。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导语部分就起着把学生导入课程的作用,所谓万事开头难,虽然简短但是作用却很重要,一段好的导语能够引起学生对课程的注意和兴趣。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文化积淀是非常深的,在高中历史的课堂上用一些古诗词作导语,比较容易营造活泼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使他们在听讲中去思考他们听到的内容。在讲“红军长征”这节课时首先介绍一下毛泽东写的《长征》这首诗:红军不怕远征难……通过这首诗学生可以看到红军长征的一幅画面,学生读过这首诗就对这节课的内容有了一个开始,红军战士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很殘酷,但是红军战士并没有被吓到他们对革命是一种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很多诗词都是学生熟识的通过它们能够很好地导入课程,并使学生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到稍后的学习中去。

除了用诗词导入之外,还有用歌谣、故事、成语等这些知识进行导入的。拿歌曲导入来说,歌曲是一个人心灵的语言,是一个人情感的流露和外在表现,所以人们的情绪很容易受它感染。如在讲《抗日战争》这节课时,可以先播放经典歌曲《松花江上》和《九一八小调》,歌曲的音调低沉、悲壮,仿佛把学生带到了那日寇入侵的场面中去,不仅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震撼还容易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再说故事导入的方法,故事往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历史上的名人故事,他们或忠或奸,或指挥千军万马或是亡国之君的凄惨,都能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这些故事历史教材中有不少,资料中也有很多,它们的影响力不仅仅在课堂上,在课外影响也很大。如在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这节课时,老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寻找有关五四运动的资料和文献,然后选择课程所需要的挑选出来作为导语部分的内容,这些内容要简单和真实生动,这对学生听课与学习很有帮助能够增长学生与课文有关的很多背景知识,同时孙中山其人对中国革命的探索也使学生加深了对他的了解,这也是对课程内容的了解,使学生听起课来更容易。

三、在多媒体教室讲课是趣味教学法中重要的一种

多媒体教学是以现代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教学手段,很多老师和学生都喜欢这种方式。多媒体集中图、声、动、文为一体把历史的过去重新向学生展现,使原来的枯燥无味变得生动、真实和具体,调动学生的多个感官,激起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去接受知识。直观性很强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增强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如在讲《美国1787年宪法》这节课时,先让学生听一下美国国歌同时给学生展示有关图片,这就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历史画面并带着学生走进画面中。

四、使用幽默性的教学语言有助于趣味教学法的应用

幽默也是一种聪明,作为语言的一种形式它具有轻松地特点也有艺术的性质,它能使学生在听讲时愉悦、轻松,使他们的头脑不那么沉重与紧张,增强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幽默不是讲笑话,它要有能启迪与教育学生的作用,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问题,使他们在听讲中学会思考,进而学会主动去学习。

五、总结

趣味教学要解决的就是历史课程的枯燥乏味问题,历史本身就包含了多种趣味。在用趣味教学法进行讲课时,老师要端正态度,从历史中挖掘趣味让历史课程展现出更多的趣味。趣味教学法不是指哪一种教学方法,一种方法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就是趣味教学法中的一种。

参考文献:

[1]戚亚琴.趣味教学法:操作框架[J].教学论稿.2011,32

[2]张燕.趣味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8):201

[3]赵志平.趣味教学法应用实例[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60

17.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篇十七

苏州市相成区湘城中学 陶光

今年初中历史将加盟中考,虽然仅仅15分,但也是个历史性的突破。历史在初中向来是不受学生和老师重视的,课堂教学也大部分是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没精打采,或是老师昏天暗地吹牛,学生笑过后什么也没留下。这样的教与学相脱离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教学是教与学紧密结合而构成的一个整体。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认识活动只能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感知,并在他们自己头脑里进行,教师是无法代替的。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帮忙者,其作用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方法,使其产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启发学生的自主能力。为了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初三的历史教学中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创设温馨和谐的教学环境。温馨和谐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催化剂”,而且这种环境甚至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定向和爱的方式的生成。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对课堂教学就有一种安全感和愉悦感,这才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由而真实地表现自己,与教师之间进行知识信息交流。那么怎么样创建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呢?我觉得在教学中应该尽力做到以下几点:

(1)尊重每一位学生。师生彼此尊重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尽可能地尊重每一位学生,尤其对所谓的差生,他们受惯了别人的冷脸,如果你给他以充分的尊重和鼓励,学生也会尊重老师的。当红女作家苏菁小时侯是个让老师头痛的学生,经常和老师顶撞,她的作品《再坚持一会》中写到关于这点时说,“想制服我很容易,就是尊重我!”我今年所带的初三(4)班是难管出了名的,用上一年历史老师的话说是上课前都要痛苦几分钟才进去的班级,我刚上课的时候,确实也有几位调皮的男生不安分,而我并没有给他们贴上标签,认为他们是差生就瞧不起他们,而是给予充分地尊重和耐心地开导,我说我是年轻老师,就像你们的大姐姐一样,姐姐在给你们上课你们会故意捣乱吗?他们几位不好意思了。我的一次课堂上他们几个集体迟到,我耐心 等他们,他们来了,我说初三

(四)班是个完整的集体,少一个老师上课都不舒服,现在你们都回来了,我们开始上课吧,他们几个难为情地低下头,往后再也不好意思集体迟到了!

(2)放下师道尊严,显现民主,彰显人性化教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型的师生关系中,其情感表现最好,师生才会彼此尊重、互敬互爱、相互促进,教学相长。每节课前我调整好自己心态,面带微笑地走进教室,如果同学没精打采我会大声向他们问好,并会关心地问,今天是不是学习太累了?尤其是下午第一节,中午他们没有午休,所以这时候他们会在下面小声对我说:“是!老师让我们休息会吧!”看着他们稚嫩而疲倦的样子我会很心疼,就说好吧,不过只有5分钟哦!他们会兴奋地乖乖地趴在桌子上睡会儿。“时间到”,我一喊,他们就会振作起来,因为我们都说话算话。(3)感情充沛。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情动人,尤其历史教学,讲的都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事,而如果能恰当地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用语言,用表情表达爱恨以引起师生情感共鸣,那教学效果定是很显著的。

(4)以美激情。教师语言要生动风趣,教态要和蔼可亲,神态该坚定自信,举止应庄重大方,这样才能给学生以美的感染,融洽师生情感。

(二)课堂上努力搭建让学生施展才干的舞台。传统的教学中,多数是老师在作滴水不漏的讲解,学生只需全盘吸收就行了,这样很难满足个别学生的好奇心,表现欲。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因材施教,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以培养“合格加特长”的人才。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发现他最强的一面,并引导其天资得到发展。”同时他又指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价值取向,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启发问题,思考题和练习题。对层次高的学生要适当加大难度;对层次低的学生分散难点,形成梯度,为他们搭台阶,使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也能积极地参与班上的教学活动,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已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对有特殊才干的学生,应该尽力为她们创造条件,比如有的朗诵好,就像一班的曹益婧同学一直是校升国旗仪式上的主持人,基于她的朗诵特长,我就努力为她创造锻炼的机会。所以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既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又要注重个性,因材施教,做到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有机结合,使学生个 性得到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多方面的建设人才。

(三)循循善诱,师生互动。例如:在讲第三课西方文明之源时,第一课时讲希腊文明,第二课时该讲讲罗马文明,我请同学们简单复述上天我讲的《荷马史诗》里希腊和特洛伊城之间战争的故事,然后我问,战争结果如何啊?哦对,希腊将特洛伊打败了,那么战败的特洛伊人都死了吗?没有!他们中的部分人逃到意大利半岛建立了新的国家,接下来又发生了许多神奇的故事,有没有哪位同学能给我们讲讲接下来的故事?在我的鼓励下,有的同学站起来能说个大概,然后我表扬一番,在作一点补充,就把罗马国的创始,狼的崇拜给同学们作了精彩描述,接下来问:同学们,罗马的开创容易吗?不容易!对啊,但就这样一个小国后来怎样?回答的很好,成为一地跨亚、欧、非的超级大国,你们感到奇怪吧?想知道为什么吗?想!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下面的只需要老师作引导,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就很明确了。

(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发挥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有的课文故事性很强,可以编成小故事,采取自愿的方式,让他们分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在讲到“商鞅变法”“戊戌变法”“甲午中日战”时就采用这种方法,他们为了熟悉剧情会积极查看些小资料,看表演的同学也在轻松滑稽的表演中对抽象的历史事件有个直观的认识,印象很深刻!

而有的呢,则充分利用手中现有的图片,地图册,或是借助网络,条件准许的话,可以放一些音像片如讲到罗马的奴隶时放《角斗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放《开国大典》,等等。学生学习热情很高,觉得历史课离我们实际生活很近。

(五)充分利用好新教材。新编《历史与社会》图文并茂,并附有“活动区”“读与思”“大家谈”“知识窗”“文件夹”等,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可以利用历史地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大家谈”等栏目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阅读,即使学生讲的不好,也应该鼓励他尽可能的多说,培养一种自由讨论的氛围,讨论过后,老师该给予热情地表扬。并且在讨论的时候要适当兼顾腼腆的同学,主动邀请他发言,说的不好也要给予鼓励。使每个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活动与探究”更是学生乐于探究的天地,我在上鸦片战争时,本着锻炼他们搜集资料、处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曾让他们回去编辑一张以当年鸦片战争为背景的报纸,分好几个小 版块,像“时事要闻”“生活区”“说三道四”“快活林”等等。交上来的报纸有的让我惊叹,非常出色,然后我挑选一些贴在班级里供大家欣赏。

(六)激发他们对历史的热爱。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考试压力不大,所以只有学生真正发自内心地想学才能真正学好。最好办法就是将历史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认识到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比如国庆假回来,我问同学们到哪玩了?看到了什么?同学一般都很兴奋,纷纷叫嚷着,那么可以随便请位同学说说,你去南京玩了那么多地方,看了中山陵,了解孙中山为何要把墓址选在那吗?了解孙中山的传奇故事吗?你了解的话是不是就可以充当爸爸妈妈的小导游了?又比如,过端午节了,同学们知道端午节为何吃粽子?哦,纪念屈原,那么屈原又是什么时候的怎样的一个人呢?他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下呢?想了解吧?这些都需要好好学习历史,才能知道。而且很多大家熟悉的政治家他们都是很重视历史学习的,美国总统克林顿的宝贝女儿大学还是历史系的呢。历史上很多经典故事对今天的军事,经济发展都有很多的借鉴作用!平时也可以借一些趣味历史故事书放在班级传阅。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对历史产生内在需求。

(七)学与练相结合。初中历史很难指望学生课后花大量时间复习,也没那必要,我觉得必须抓好45分钟课堂时间,那么如何在四十五分钟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握教材,有明确意识,抓住基本环节,重视练习,提高教学效率。新教材的配套练习册很好,每节课后我都会留几分钟让他们做相关习题,这个时候,老师也可以和同学们作私下交流,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另一方面可以增进师生感情。

总之,初中历史是一门覆盖面广,趣味性强的学科,单纯的死记硬背是学不好的。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中学好历史。

参考书目:《中学历史新教材新教法》 章年海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18.浅谈初中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篇十八

浅谈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

尤集中学 张 莉

浅谈初中历史的有效教学

摘要:初中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和趣味性很强的科目,在阅读性上有很强的可读性。历史记录了人类在过去的活动,它不但记录辉煌,更会记录衰败。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有:塑造良好的教师人格魅力;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应加强内在素质,以便拓宽知识面,提高效率;合理运用“课前提示”。

关键词:课堂效率 教学素养 学习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教学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评价机制都有了新的变化。作为历史教学中的课堂教学是实施新理念的关键,提高教学效率就能有效推进历史教学改革的深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积极推进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新的理念指导教育教学活动。这次改革将实现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为了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政治、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根据社会变革和新的课程理念去探索、研究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中教学优化的策略,赋予课堂教学新的内涵,探索课堂教学新的时代功能,积极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对中学生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历史是反映过去的客观事实,而这种客观事实既不能重演也不能通过实践去感知,历史本身是很有意思的,但是我们有些教师在教授的时候由于方式方法不当,导致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客观因素,导致课堂教学难以进行,如何改进和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迫在眉睫。下面我就如何提高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效率,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提高教师人格魅力,用魅力来吸引学生。

教师的学识水平、知识能力、个性情趣、品德修养等综合素质融铸成的教师人格魅力,是教师吸引学生的主要源泉。

(一)教师人格魅力来源于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

教师要以教书育人为崇高理想,并能从中享受到人生的乐趣。

(二)教师人格的魅力来源于渊博的知识和过硬的教学能力

良好的人格魅力能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游刃有余,而且善于处理、协调学生以及同事之间的关系,创造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学生性格能受到各方面的良好影响,受益终生。

(三)教师人格的魅力来源于善良和慈爱

老师要胸怀博大,容得下性格脾气各不相同、兴趣爱好有差异的所有学生。老师不仅是学生良师,而且是慈爱的长者,更是学生的知心朋友,老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也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三)教师人格魅力来源于对学生的信任与宽容

老师在课堂上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索中享受成功,老师是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必须用情感去感化教育他们。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愈深,爱之愈烈。其次对学生的关怀要落到实处,以此形成一种学生尊重老师、老师关爱学生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创设民主课堂环境,提高学生参与度

在教学中,教师积极主动的教,学生被动的学是无论如何难以实现有效教学的。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要想提高学生参与度,要求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多开展如讨论、辩论,合作探究等多种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想、有所问、有所讲、有所作、有所学、有所获。

在新课程要求下,教师的角色已不再是结论的灌输者,而是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掌握正确的探究方法,在强调学生“主体”意识发挥的同时,对教师“主导“的要求更高了。就历史课而言,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如何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如何找准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提出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并能积极寻求问题的答案;如何淡化“教”

突出“学”,把教学过程变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使教师自身由知识传递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从凌驾于学生之上的讲台上走下来,和学生融为一体,共同活动,消除师生间的距离感,使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与才能;如何使班级、小组合作和个体学习各环节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真正达到促进人的发展的目的,这都需要教师的精心策划和组织。

中学历史教学面临许多根本性的挑战,要提高课堂效率,首先就要求教师从传统角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塑造自己的新角色,这是提高课堂效率成败的关键。

三、拓宽知识面,提高教师个人素质

教师本身的历史素养一定要高,这是我们本身专业的要求,所以在平时一定要多读多看,这不仅仅是我们用来要求学生们的,更是对我们自身的要求,这样在教导学生们的时候,我们才能尽其所能的多教给学生们更多的、有用的东西。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学习,因此一定要把握好每一分钟来充实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给学生们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以身作则来诠释活到老学到老。如果教师仅仅就是按照课本上的知识来教授学生们的话,想要让学生们对历史感兴趣,那基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我们一定要想办法,让初中历史课更加的有意思,让学生们觉得更生动、更有趣才行。

四、教师应加强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历史教学的问题相当程度是语言的运用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借助于语言来向学生传播知识。所以教师要重视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言之不文、行之不远”,所以教师除了有内在素质外还需有过人的“口才”。以致上课时能充分发挥,讲起来口齿伶俐,滔滔不绝,形象生动,讲起人物故事栩栩如生,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反之,如果教师上课“语无伦次”,学生学得眉头苦皱,影响课堂效果。

五、合理运用“课前提示”,激发学生兴趣,以提高课堂效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力量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指人对事物的特殊认识倾向,是人的认识需要情绪表现。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人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夸美纽斯也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学中由于人类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和愿望,能最大地激发内在动机,特别是个人的兴趣常常是影响各门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的潜在因素。

历史教材中,每一课都有“课前提示”,它不仅具有导入新课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多种功能,所以教师要特别重视和合理运用“课前提示”。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次上课,我都注意使用“课前提示”把课前提示设计成一个个问题,边讲边问,从而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神圣抗战的开始》时,把课前有关提示设计成下列问题,“卢沟桥事变是怎么回事?它标志着什么?在民族危急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是否同共产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中国军队是否能粉碎日军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了那些滔天罪行?”最后再问:“想知道这些有趣的问题吗?答案就在这一课里。”这样一来,既能指出这一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以制造悬念,埋下伏笔,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寻求正确答案,从而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基础。

上一篇:有关环保的演讲稿500字下一篇:浅谈新课标下英语作业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