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小结的作用(10篇)
1.浅谈课堂小结的作用 篇一
关于课堂小结的作用
黎明乡中心小学
李雅英
课堂小结,是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在加强双基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的重要教学环节。要充分发挥课堂小结的作用,就要建立科学的、实用的、有针对性的课堂小结模式。课堂小结的模式应体现如下原则: 1、目的性原则。课堂小结必须体现教学目的和要求。2、重点性原则。课堂小结的中心应是重点、难点和关键。3、针对性原则。课堂小结的内容要有代表性和针对性。4、结构性原则。课堂小结的结构要严谨周密,消除疏漏和误区。5、灵活性原则。课堂小结的形式要灵活,防止平铺直叙,翻炒冷饭。课堂小结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炼归纳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刚刚开始学习化学的时候,都有一种渴望获得化学知识的新鲜感。由于未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大多数靠死记硬背,学习效果不佳且容易遗忘。利用课堂小结,将所学知识按照重点、难点、相关化学用语进行提炼归纳,用列提纲法、表格法、逆向思考等,引导学生概括出知识的骨架,巧记而不是死记,有利于巩固、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比较联系,形成知识网络。
比较是慨括的前提,只有通过比较,才能抓住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慨括出整体的网络。学习化学的过程,包含着一个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知识点的增加,同学们所具有的知识一方面变得丰富而另一方面又变得复杂起来,这些知识如果在学生头脑中零碎或杂乱无章时,无论从记忆或思维的角度考虑都会起阻碍作用,只有把所学知识融汇贯通才能变得完整、牢固。课堂小结中抓住分散的知识进行比较联系,可以从中找出不同物质的横向规律。
3、进行引导联想,扩大认知范围。
学生所学知识从建立初步慨念过渡到横向拓宽,是思维发展的一个飞跃。从培养智能型学生的角度看,正是适应当今教学的需要。把知识局限在纯慨念,死方法中,只能束缚学生的手脚,限制他们的思维。利用课堂小结,将学生已具雏形的知识,进行联想拓宽,有利于知识的深化。
4、端正实验态度,提高实验效果。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实验是一种有目的的探索化学知识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的重要实践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进行实验实践,对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起特殊的作用。但有些实验由于试剂用量、反应条件等不同,都会得出与课本不同的结论。所以,当学生做完一次实验后,及时进行简短课堂小结,能帮助他们解答一些特殊现象、疑问、指出问题所在,纠正思维偏向,端正个别学生只贪图个人兴趣而不拘小节,不守规则,不讲求科学的态度。
5、通过小竞赛,加强双基训练。
学习知识总要经过一个理解、消化过程,如果说知识靠传授获得,那么能力必须靠训练获得。训练是根据教学内容,信息反馈和学生认知规律,设置困惑情境,使之产生认识矛盾,以激发积极思维,让学生摆脱客体地位和心态,自觉地参与。每次竞赛,都要求全体同学参加老师出题,学生写出黑板,用记分法计成绩,一轮过后,各小组再推选自己的精英代表小组比试,紧张而激动的场面不言而喻。然而,落后小组的同学是不甘罢休的,他们都会加强训练,期望下一轮比试将成绩夺回来。老师就对各轮的小组积分给予适当的奖励。同学们高兴自己得奖的同时,对科学用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凡有写错的科学用语,基本上得到纠正。
总之,重视开展课堂小结,对小学生尤为重要,小结可以使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思维再加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用以巩固萌发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课堂小结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论文
《关于课堂小结的作用》
黎明乡中心小学
李雅英
2.浅谈课堂小结的作用 篇二
一、课堂小结的作用
俗话说:编筐挝篓全在收口.由此可见,每件事结尾工作的重要性,课堂教学亦如此.首先,课堂小结有利于对新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网络系统,这样更利于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灵活运用.其次,课堂小结不只停留在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上,而是从更高层面上对数学思想进行梳理,这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最终提升学生的素质.最后,课堂小结注重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包括知识间的逻辑关系以及知识间的作用,能将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学生深入的理解知识.
二、课堂小结几种常用的类形
1. 知识梳理型.
在课堂结束时利用较短的时间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知识结构、思想方法等采用叙述、列表格或图示等方法加以概括和浓缩,这是教学中最为常用的一种结尾方式.这有利于教师重申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也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辨清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加深记忆.例如,在学习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的“解一元一次方程”这节内容时,我利用与学生共同解题的过程中,概括出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聚.
解方程:2 (x-2) -3 (4x-1) =9 (1-x)
解:2x-4-12x+3=9-9x (板书:去括号)
2x-12x+9x=9+4-3 (板书:移项)
-x=10 (板书:合并同类项)
x=-10 (板书:系数化为1)
通过具体的案例,用简明扼要的语言使学生掌握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不仅再次强调了本节课的重点,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解题能力.
2. 拓展延伸型.
在课堂小结时,为学生提供一些智趣相融、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充分体现新课程“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的理念,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探知的欲望.例如,在学习苏科版八年级下册第七章中的“生活中的不等式”后设计了这样的课堂小结:
(1) 你能举出生活中其他具体的不等关系的实例吗?并对自己所举出的例子用数学式子表示其中的数量之间的关系.
目的: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对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进行比较分析、作出推断的过程中,教师顺势总结出不等式的意义所在,以及常用的四种不等号的形式.
(2) 某工程队爆破石头,导火线燃烧的速度为0.8 cm/s,点火工人跑开的速度是5 m/s,安全区在离点火地110 m外,设这根导线的长度至少应大于x cm,点火工人才能到达安全区,列出不等式.
目的:引导学生分析具体事例,从对具体事例的分析中得到不等量关系,并让学生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既进行了拓展提高,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表格类比型.
知识是相互关联的,将数学知识中的并列概念与对立概念、近似的或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抓住他们的异同,使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与类似的内容加以区分,从而使学生对概念理解更加准确、深刻,记忆更牢固.例如,我用如下表格来区分“平方根”与“立方根”的异同点,避免知识的负迁移现象.
三、课堂小结应注意的问题
首先,课堂小结应注意简约性.课堂小结一般是课堂教学的终结阶段,是对新课内容作一概括性说明,它没有太多的时间给教师长篇大论,因此,它要求教师做到少而精,言简而意远,抓住最本质、最主要的内容加以归纳.其次,课堂小结必须具备引导性.设计一些问题,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小结,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再次,课堂小结应注意灵活性.每位学生对知识的接收、消化程度都是不一样的,每个班级的学习水平也参差不齐的,千篇一律的小结方式也不能充分吊起学生的“胃口”,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准备,从不同角度去设计符合不同内容的课堂小结方式,有利于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控.最后,课堂小结应做到及时.在新知识讲授结束时,要乘胜追击,及时小结和复习巩固,这有利于学生及时掌握知识要点,通过比较异同,强化知识记忆.
参考文献
[1]卢仰红.让初中数学课堂小结“别样红”[J].科技信息, 2011, 18:306-307.
[2]李勤.浅谈初中数学课堂小结[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1, 16:111.
3.浅谈课堂小结的作用 篇三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小结 渗透
由于课堂小结只是教学整体的细节之一,所以很多教师忽略了其重要性,导致学生无法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与解题思路。本文系统介绍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知识小结的重大意义,其实在恰当的时候进行课堂总结一方面既是对前期所学内容的回顾,另一方面更是为了以后的学习生活埋下伏笔,因此课堂小结对小学数学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在此基础上,本文立足于目前小学教育的窘境,提出了几点关于如何对整节课堂所学内容进行总结的改进措施,希望对小学的教育工作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课堂小结的意义
1.帮助学生整理整章知识脉络,记忆所学内容
小学生学习意识较为薄弱,尤其是在面对数学这种讲究逻辑性、发散性思维的学科上更是“手无缚鸡之力”,彻底失去了学习兴趣与自制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寻找出新方法来弥补这一缺点,而课堂小结不失为一种优秀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马不停蹄地教授新课程新知识是不可取的,只有按时回顾、定期检测才能达到巩固的效果。其次,小学生的大脑记忆系统本就不如初中生或者高中生,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几乎是不可能的,都需要在教师的辅导下才能勉强完成。但是,小学生们经历了一整章的知识熏陶之后,会出现记忆紊乱的差错,成功的总结能够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出清楚的知识网络,达到画龙点睛、提炼深化的高级效果,其实课堂小结仿佛一篇作文,只有在结尾给阅卷老师的心灵以沉重一击才有可能获取好印象,夺得高分。
2.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俗话说:“编篓编筐,重在收口”,这也就充分证明了课堂小结的重要性。精美的课堂小结设计不单单是前情的总结,更是以后难上加难的学习的征兆与基础,这非常有利于将课堂华威一个有机的整体。课堂小结是针对所学内容、方式方法、学习成果等关键因素进行全面总结的一个过程,它能够突出地激起学生的思想高潮,产生画龙点睛、启迪智慧的推动作用。很多小学生故意排斥数学学习,正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高效的学习途径,导致自己的本领与好奇心完全丧失。既然作为教学课堂的一项重要环节,课堂小结理应发挥其内在作用,提升课堂的高效率性。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渗透课堂小结的措施
1.巧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融入课堂小结让小学数学课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在课堂结尾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点进行一个总结,有利于帮助学生总结知识点让学生清楚本节课应该掌握的知识点以及重点难点,从而有利于帮助学生在课后更有针对性、有目的性的进行复习,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然而有效的进行课堂总结,教师必须采用思维导图的总结模式,这样有利于清晰、直接、明了的让学生清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例如:在学习小数除法这个知识点的时候,教师以小数除法为总支点,循环小数、余数、除数、商为二级分支,然后二级分支循环小数下以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为三级分支,最后三级分支无限小数后以无限循环小数:循环结和无限不循环小数为四级分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清楚明了的了解各个琐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全面、系统的复习,避免出现遗漏知识点的情况;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回忆相关细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根据思维导图的重难点,有利于学生更有针对性的寻找相关例题得到有计划性的提高。
2.课堂小结融入激励性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对学生的表现评价张弛有度,这样才能在勉励学生的同时给学生学好的希望。在接近课堂尾声的时候,对于课堂中学生的表现教师已经做出了必要的批评,因此教师在课堂小结环节要注意对做一些积极性评价,才能避免学生因为教师的批评而丧失信心的现象,另外在激励性评价中教师融入学习知识才能起到最佳效果。
结语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以传授学生知识点为目标完成课堂教学,往往忽视课堂总结这一重要环节,部分教师甚至还认为既然已经传授了各个详细的知识点,再进行课堂小结的大纲是一种浪费宝贵的、有限的课堂时间的行为。我们必须要改变教师这一思想观念,必须让课堂小结作为一个必要的环节,充分认识到课堂小结的重要性。希望通过以上措施,教师可以有效利用课堂小结让课堂效率提高一个层次。
【参考文献】
[1] 汪秋莲. 在数学教学中关注课堂小结[C].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周惠芬、经辉. 小学数学教学小结的实践研究[C]. 北京师范大学,2006.
[3] 王强. 小学数学课堂小结艺术浅探[C]. 北京师范大学,2009.
4.浅谈数学课堂小结方法 篇四
武功县游凤中学张玲张利波刘焕妮
摘要: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教学改革方向如何,每一种课堂教学都离不开课堂小结这一环节。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既有自己的任务,又是一个有机整体的一部分。课堂小结的主要任务应体现在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的提高,过程与方法的体验和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关键词:课堂小结;教学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新知识模块的建立,解题技能的优化和思想方法提炼等等。尽管课堂小结对整个课堂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审视我们的课堂小结,仍然不尽如人意。课堂小结往往被看作一个承上启下的程式、一段故事(情境)情节延伸,甚至是一句空洞的套话等。能否恰当地进行课堂小结,并充分发挥小结的作用,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下面,让我们一起赏析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朱乐平在数学教学中的课堂小结艺术。1整理知识,恰当评价,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
一个课堂小结意味着学习将进入另一个新的阶段,前面的学习和知识将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小结是教学过程一个固定的程式和必要的环节,其实更是上课教师教育理念和智慧的体现。朱老师在“几分之一”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发1现后,在小结时有这么一个片段是: 2
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块,每块是这个苹果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一,1写作分数。也就是说,被除数除以除数,我们刚才用小数表示,现在我们可以2
1用分数表示。像这样,就是刚才我们所学的分数,这个可以这样写,它是12
除以2的商(演示:写分数线——写2——写1)。1除以2的商,商是多少?我们用分数表示,商是多少一起说。11。师:注意啊,从下往上读。来读一遍(灯片显示:是一个分数,22
它是1除以2的商)生:
这个片段看起来不是那么精彩,甚至感到有些啰嗦。但朱老师却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认为:课堂小结除了让大家有一个反思和梳理知识的机会之外,还
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帮助那些学困生重新整理知识,强化记忆,巩固所学知识。否则,连1都没有掌握和理解的学困生,是很难进行下一阶段的探究学习活动的。2
像“学了哪些知识”之类的陈述型小结,尽量让“学困生”完成;像“应注意什么”之类的陈述型小结可先让“中等生”完成;概括性比较强或深层次的“反思型”的小结则由优等生完成。
在开放题“找次品球”教学中,在学生完成探究,准备汇报的时候,朱老师进行了这样的小结:
“好,我们停一下。老师刚才在下面看的时候,发现很多同学都不断地在想各种方法,想出一种再去找第二种,有的同学已经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找出这个次品球,这非常好。还有个别的小朋友,写好以后,他觉得没事了。这样不好,你要不断地去找,去思考。好,现在我们来交流学习情况……
朱老师没有马上进行探究结果汇报,而是先做了一个评价性小结。在评价中有鼓励、批评,更有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知道了“课堂上自己该怎么做”,解决问题要不断追求,勇于创新。同时,也要求学生明白“自己做得怎么样”、“应该怎样进行学习”,朱老师在暗暗地引导学生和其他同学横向比较自己学习情况,反思总结自己的前期行为,促进学习能力提高。
2提炼思想、承前启后,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数学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并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有效的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再次经历核心内容,掌握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并有可能为进行下一阶段学习提供思路、目标和内容等。
例如,在“与众不同”的教学中,在交流“那你看我跟牛有什么不同?”之后,朱老师进行了这样的小结:
看待我跟牛的区别这个问题,可以从多种的角度进行思考,会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其实,数与数之间也有不相同的。下面,请大家观察2、4、6、7、10,找出与众不同的数。
正是有了这样巧妙的总结,将课前 “人与牛的不同” 的谈话环节巧妙地过渡到了新课内容。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并打开了学生找出与众不同的数的思路,为他们进行开放性思维添加了充足的润滑剂,有利于发展学生独创思维。
再如,在“分数基本性质”教学中,朱老师先让学生在一群小数中找出几组相等的数,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它的规律——小数的基本性质。通过这个活动之后进行了这样小结:
我们还学过了分数,是吗?你看,如果我们像刚才那样,在一群分数中(幻灯片出示:1243345551,,,,……),你能找到几个相2489199015293
等的数吗?如果有,请说明为什么相等?请每一个同学安静地、独立思考解决这个问题。
用归纳法去发现规律是小学问题解决中经常使用的策略,但小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还未能达到积极选择、主动使用的水平。通过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所学知识,重新经历获得小数基本性质的过程,潜移默化地渗透科学的思想方法。同时,为学生进行新的内容的探究发现创设意境,埋下伏笔,使前后内容衔接严密,过渡自然。
3自主体验,合作交流,优化学习方法
“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给教学的启示是:学习中,诸多的知识不可能全部由教师传授。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相反,他要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朱老师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要学生计算24×31的积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建构了10种以上的方法:
(1)24+24+„+24(31个24相加)
(2)31+31+„+31(24个31相加)
(3)24×30+24
(4)24×5×6+24
(5)24×10+24×10+24×10+24
(6)31×4×6(7)31×3×8(8)31×30-31×6(9)31×20+31+6(10)竖式计算 „„
面对众多的计算方法,朱老师并没有马上引导学生学习竖式计算的方法,也不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评价这些的方法优劣,而是创造环节让学生继续活动,自主体验,自我小结。
师:每位同学都非常不错,都创造了自己的计算方法。现在,请每位同学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交流每种算法所花的时间、精力和计算的难易程度等,并
比较各种方法的优劣。然后,对照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讨论一下,尝试归纳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计算方法多样化、如何优化计算方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经常面对的问题。朱老师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自主体验,不仅使他们体会到同一个数学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可以获得不同的解决方法,还能及时纠正自己在思维活动中的偏差,在信息交流中体会优劣,并找出最优和最适合自己的方法,真是“无声胜有声”。
4深化主题,升华情感,发展正确价值观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而我们往往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束手无策,难以做到与数学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而朱老师在这方面确为我们作出了示范。例如“花了多少钱”教学中,学生通过计算、交流,发现从出生到现在,平均每位学生的父母为他们大约花了300000元。此时学生感到有些意外和惊讶,但并不激动。300000元,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在场听课的老师来说,都应该是一个有相当震撼力的数字。但朱老师却显得格外的平静,只字未提300000,只是表情有些凝重地说:
大家好好想一想,长辈对我们的爱,有一部分或许可以用钱计算出来,但很大一部分是没法用钱计算出来的。通过上面的估算,你一定会有所感受,请你把它写下来。
教室里突然安静下来,听课的教师也渐入佳境,全场一片静寂„„当学生一一上场发言时,师生一片呜咽,有的学生感动地含着眼泪,嘴里念着写给爸妈的信:要好好学习,平时太任性,以后不能辜负父母的一片心„„
再如,在“平均数”一课拓展练习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池塘里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平均水深120厘米,小明身高135厘米,不会游泳,如果他不小心跌入池塘内,是否会有危险?为什么?
这是一个数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的问题。在教学中,朱老师总是能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机会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辩证思维。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平均水深120厘米,有可能超过135厘米,所以认为会有危险。在一般的教学中,我们认为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了平均数,教学可以到此为止。但,朱老师却出乎意料的做了这样的一个小结:
我们有两种不同的答案:小明可能没有危险,也可能有危险。有危险当然是对的,就象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平均水深120厘米,最深的地方有可能超过135厘米。但是,根据平均数意义,这个池塘的水深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如果池塘的水深都是120厘米,那么,小明跌入池塘后,不一定有危险。我们在讨论一件事情的时候,应该考虑的它前提条件,正确和错误不是绝对的,往往是一对孪生兄弟。
数学课堂是生命成长的重要场所,课堂小结更是生命成长的一个个重要支点,朱老师把握规律、驾驭知识、尊重孩子、精心小结,让原本平凡、短暂的环节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5.浅谈课堂小结的作用 篇五
一、课堂游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游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儿童爱玩的天性,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机械化地把知识传授给儿童,却忽略了儿童的接受能力。而游戏教学却能激发他们的思维。而以游戏教学的形式进行授课也较容易让学生接受。游戏一方面解决了儿童“学与玩”的矛盾,它可以满足儿童的自我表现欲望。若能将知识融于游戏中,在课堂教学中把游戏和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游戏中练习所学的知识,在愉快的氛围中学英语,那么学生就会学得快,记得牢,非但不会觉得学习内容很枯燥,也乐于参加,进而也乐于学习。现在课堂教学往往都是老师说,学生做的情景,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正在逐步下降,本人认为如果能利用游戏教学把枯燥无味的学习内容和机械化变成了充满趣味性的各种活动,那么将能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它既可以改变传统英语教学枯燥呆板的局面,又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儿童的求知欲,很好的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且符合现代的教学模式。一个良好的英语课堂教学首先得先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语境,从而教师才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教学活动。重要的是能鼓励并带动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英语课堂游戏教学正好为教育者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学习环境。它能为课堂教学带来出其不意的良好效果。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利用丰富有趣的小游戏,不仅能快速提高不同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并能够使这种学习的兴趣长久保持下去,开启儿童的天性,扩散他们的思维。
游戏教学强调了学生是整个活动的主体性,要求的是师生共同参与游戏。它是课堂教学的最重要部分。例如:在开始某一节课时可以这样导入:
T:Hello, boys and girls.Let‟s play a game, ok? S:Ok!T:Now, listen and guess.What‟s this?
S:a car? T: Maybe.S: a train? T:Yes.You‟re right.这是在导入新课《The train is going up the hill》 时用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的小游戏。因为学生们的年龄较小,如果在导入新课时不能标新立异,只是单纯地导入新知识,那么整堂课的质量将受到很大的影响。这种猜谜引入新课的方法,不但复习了以前所学词汇和句子。另一方面,由于学生急于想要猜出所播放出来的声音究竟是哪种交通工具,因此,他们会专注于思考。从而促使其动脑筋、动口。这种引入新课的方法更自然,更轻松。
二、游戏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要求最重要的是要先考虑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整堂课设计的游戏能否成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于游戏对儿童心理的满足程度。(1)游戏提高学生兴趣
教学游戏是帮助学生学英语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小学生的天性好奇、好动、好胜,注意力不能持久,在很大程度上凭兴趣来学习。如刚开始上英语课时大多数学生都很感兴趣,其实这完全是一种好奇心的驱使,是一种直接的兴趣,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教学知识内容的增加及难度加深,就有一部分的学生兴趣逐步减弱,有的甚至消失不见。严重阻碍了英语课堂的教学计划。所以如何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成了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新编小学英语教材中每课都编排有Let„s play的内容,其目的就是以语言与游戏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在教学实践中长期注重孩子的天性,应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辅助教学。如“单词接力赛”、“猜一猜”、“找朋友”、“传话”、“听听画画”、“唱唱跳跳”等,通过游戏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到学习英语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负担,从而保持一种“我要学”的心理状态。尤其是竞赛性且挑战性的游戏会使学生耳目一新,通过各种不同的有趣的活动,既满足了学生好动、好奇、好胜的心理,更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和谐,更让学生在心情舒畅、活泼欢乐的气氛中学习到了新知识。案例分析
(一):
由于对象是一群2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充满了童趣,对什么事情都充满了好奇心。
上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大部分孩子的注意力明显的不集中,不能完成事先预定的教学步骤。课后才知道了原因所在。因为面对的是一群2年级的小朋友,相对于高年级的孩子来说,一堂课适当地开展一些教学小游戏,那么效果将会出奇的好。于是,在第二节课之前,根据所教内容《The train is going up a hill》设计了“小火车”的游戏,分别请6位小朋友来完成这个游戏,其中一个小朋友当火车长官,根据提示,带领其他几位小朋友完成“The train is going up/down/past the hill/ hospital.接着全班其他同学根据指示,一起来完成这个游戏。果然,这节课孩子们玩的非常高兴,脸上都展露出了最快乐的笑容,而且在游戏的帮助下,很好的完成了教学计划。课后,孩子们仍然沉浸在刚才的兴奋中。由此可见游戏教学这一个小小的步骤竟关系着整堂课的教学质量,令人不敢小看游戏的力量。(2)游戏具有启发性
游戏除了是为了培养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学习,但也应该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应该只是单纯的吵吵闹闹,唱唱跳跳。为此,可以设计一些富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游戏。例如:老师可以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图片或者图画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所学的词语来表达。案例分析
(一):
有一次上新课《It‟s next to the park》.事先先把一个小男孩(cousin)贴在黑板上,然后用英语问所有的学生们:“Can you guess who is he ?”学生们对设计的这个小男孩(cousin)感到非常的有趣。因为设计的是圆头小身子,样子非常可爱。于是学生们有的说他是老师的邻居,有的说他是外星球来的,各种奇特的称呼都有。虽然他们小小年纪,但他们却富有奇特的想象力思维。而从中可认识到:如果只是采用单纯地导入新单词,让学生跟着念。那么,他们最多只是多认识了一个新单词,除此之外就没有了。这样做的好处既是巩固了所学新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促进儿童记忆力的发展
游戏教学有使知识形象化的特点,增加记忆的强度,促进儿童记忆力的发展。如:本人在听课的时候,看到某位老师在教这几个单词:dog、cat、monkey、panda、duck时,她让学生边说边表演这些小动物的样子。并设计让一学生表演dog、cat、monkey、panda、duck,全班同学问:what‟s this? 另一学生进行猜测,这样学生在这样边说边演的游戏中,不仅可以感受到学习的趣味,并且有利于记忆的提高。我们可以发现:教师通过正确的引导、启发,鼓励,既鼓励了学生在问题面前积极思考,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三 游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游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活跃了课堂气氛,带给了教师意想不到的惊喜。但应避免开展游戏教学的目的仅仅只是为了游戏而游戏。因此,以下几方面是值得大家注意的。
1.游戏的开展应有明确的目的,应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为教学内容而服务,不能为玩游戏而游戏。
现在有一个现象就是:每当游戏的时候,孩子们已习惯了必须有游戏,否则就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来。变成了游戏不是为教学而服务,而是为了游戏而游戏。长此下去,学生们最初的学习热情在慢慢的消退,而游戏的热情却在上升。这不得不引起大家的重视。
2.游戏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并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特点。学生年龄越低,游戏对他们的吸引力就越大,因此,如何好好地利用学生这一特点进行教学是值得探究的问题。游戏既然是为教学服务的,那么,它就必须照顾到不同类型的学生。对那些后进生,可适当地通过游戏鼓励他们在游戏中激励他们,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自信心。而像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则要让游戏有一定的难度。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可以融入游戏中,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3.游戏的形式不能单一,应多样化,并要不断更新。虽然小学生们爱玩爱闹,但如果不能及时的设计出更新颖的游戏,那么再经典有意思的游戏也会失去它的功效。因为孩子们对于事物的新鲜感保持的不久。四 总结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使用英语游戏,可以改善英语课堂教学,帮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新的教学内容,而且学生由于参与进来,他们的身心发展及其心理素质可以得到更多的提高。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要做到的是使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状态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同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教学效果同时丰富教学过程。要做到新课改提出的这一系列要求,游戏教学显然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所以,在这一改革过程中,课堂上的游戏的应用尤为重要。我们将游戏引入到英语教学中,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寓教于乐,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知识。当然,我们还必须注意游戏教学所应该注意的问题。只有不懈的改进和努力,才能更好地发挥游戏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作用,进而进一步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质量。
6.浅谈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篇六
文昌华侨中学---尤国锋
摘 要: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而教师如何合理又有效的使用信息技术,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本文试着从以下方面来论述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分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促进学生知识内化;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帮助学生获取技能和经验;使课堂练习方式多样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制作具有实效性的教学课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思。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作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因其固有的弱点而经常遭致批评。然而,在可预见的将来,课堂教学仍然会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由此可见,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来改进课堂教学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一条重要思路。为了能够在教学中合理又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我们首先需要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有赖于先进的教学媒体,帮助学生做出各种学习的反应。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活动仅限于一本教科书、一块黑板和简单的幻灯片演示来完成。枯燥无味,缺乏生动性,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介入教学后,催促着我们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模式的改变,使我们的师生能够共享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享受最前沿的教学资源,给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1 让教师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
二、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后,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学习资料和教师帮助主动获取知识。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取代了粉笔在黑板上涂抹,变成了好看的图片、影视资料在荧屏上展示,学生们在直观的感受中创设了情境,体会语言就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进入思维中,参与到学生的理解、欣赏、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发生碰撞、产生共鸣、情感交流得到实现。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而这一切,都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结果,更加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另外,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教师通过资源共享,博采众长,更好的发挥了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辅导作用。教师备课时,可先输入关键词,在网上搜索与之有关的资料,在进行分类制成课件,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根据需要,一点鼠标,迅速调出,方便快捷。这样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了学生拓宽视野。学生在积累大量素材的条件下,做到了课堂气氛真正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自觉性。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但不是每个学生都具有良好的学习兴趣。“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新颖的事物、知道而没有见过的事物都感兴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满足他们这些需求。而传统的教学和现在的许多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把学生封闭在枯燥的教材和单调的课堂内,使其和丰富的资源、现实完全隔离,致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日益衰减。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有效地再现实物的可观属性,使学生感知事物的艺术效果,在大脑中形成一幅活生生的画面,创设了一定的情景,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使学生真正的进入角色,进行情感体验,从 2 而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有利于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理清学习思路,与作者进入同样的境界,从而领会课文的主旨。
四、信息技术的运用,突破教学重点,促进学生知识内化。
学生遇到知识重难点往往不容易解决。这时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创设情景,把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协同利用起来,促进心理内化,加深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从而达到其它教学手段达不到的效果。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十分熟悉信息技术教学环节,要提前熟悉教学资源或者利用现有的条件,上网查阅资料,充分准备,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用来分散教学中的难点,突破教学重点。
五、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教学过程,事实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的过程,继而对其进行延拓,创新的过程。于是,教师如何设计教学问题,选择教学问题就成为教学活动的关键。而问题又产生于情境,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就是组织课堂教学的核心。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如网络信息、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情景资源。
六、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课堂练习方式多样化。
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编写的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其练习效果非常之好,传统练习方法不可比拟。它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化学习被动为主动,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带娱乐性的练习,能轻松巩固已学知识,从而切实激发学生发自内心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减负提素”之目的。比如在练习中编各种形式的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由电脑来判断学生解答的正确与否,根据练习的情况,给予必要表扬鼓励或重复练习等。
七、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制作具有实效性的教学课件。
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体现授课灵活多变的方法和特点,利用PowerPoint具有功能强大、简单易用、修改方便等特点制作多媒体课件。满足教学的需要,在制作课件过程中,首先,在透彻了解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从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实际需要出发,突出重点和难点。其次,课件制作的重点放在引导 3 学生主动学习、培养素质和提高能力方面。这样做可以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在更大的范围内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媒体学习环境。
八、运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庞大的书库也只有有限的资源,况且教师还要一本一本的找,一页一页的翻,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 大量的操练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的出现,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
九、对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思。
时代的发展,要求竞争者提高自身素质,也要求学校教育走在发展的最前端,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又要求教师更新教学手段,教学手段的更新主要受教育观念的支配,所以我们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来。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等的优势,良好的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不可低估,它在辅助学生认知的功能要胜过以往的任何技术手段。但它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教学活动过程的核心,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交流过程,这个过程信息技术教育是无法取代的。在师生互动的教与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产生教学问题、促进学生思维扩散的路标。不过,我们不能盲目的使用信息技术,用它来取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所以,客观合理的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积极探索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方法,才是现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转变的观念。
总之,信息技术是一种适应飞跃式发展的教育教学的手段和工具,它与教学的有机结合,是教学改革中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起 4 到了任何传统教学手段难以替代的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实践的深入、认识的提高,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罗笑德,曾峰,信息技术目录。[2] 谢德,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作用。[3] 何华,课堂中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
7.浅谈课堂观察的“杠杆”作用 篇七
一、课堂观察是教师必修的课程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提高当堂课的课堂效益?一节课的教学质量究竟该怎样衡量?学生从同一课堂中各自的收益率有多少?这些都需要通过课堂观察来达成。对于施教者而言, 课堂观察是调控课堂进度、调整教学策略的依据;对听课者而言, 课堂观察是观察施教者与受教者双方、多方互动、情绪状态、课堂实施策略是否得当、该班学生平时学习状况、学习习惯养成等方面的真实依据, 也是听课教师中肯、深度评价施教教师课堂教学情况的一项重要依据。每位教师都要学会课堂观察, 将课堂观察视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必修课程”。
二、课堂观察是教育反思的“第一现场”
在现在的学校教学管理中, 把教师的教学反思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甚至还提出了具体的量化指标。但当我们翻开教师的教后反思来看, 质量却是差强人意的。原因就在于教师缺乏对课堂观察这“第一现场”的即时把握与敏锐察觉。没有具体细致的课堂观察, 教师课后所撰写的教后追记、教学反思, 只能是应付教导处检查的不痛不痒的无用的文字堆砌而已。长此以往, 不仅对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起不到一丁点儿的作用, 甚至还造成了不实的文风。只有立足于施教者施教过程中的具象的课堂观察, 牢牢拽住“第一现场”的真实现状, 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不舍不弃的“围追堵截”, 这样的教学反思才有其生命力, 也才能对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提供最有力的支持。
三、施教者的课堂观察途径
1. 观察自身。
施教者自身是课堂的组织者、实施者、合作者、首席等多重身份交融在一起。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 教师的“统治”“唯我独尊”等意识要彻底摒弃, 要甘于并乐于显示出“弱势”, 渐渐地淡出主角的位置, 将课堂呈现的舞台更宽广地挪腾给学生, 乐意并极力推出学生到前场当主角。因此, 在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应不断地审视自身——我的表现欲是否克制住了, 我的“话语霸权”是否收敛, 我的“课堂控制欲”是否抑制住了, 我的必要讲解是否做到言简意赅, 我的情绪、心态是否始终保持稳定、平和……不时地观察, 不时地发现, 不时地调整, 以保障课堂实施的顺畅开展。
2. 观察学生。
学生永远是课堂的主体, 课堂教学成效最终要从学生的课堂收益率上体现。因此, 课堂观察重点要观察学生。
(1) 观察优生。他们永远是课堂的宠儿, 永远不必担心得不到教师聚焦的目光。稍不留神, 教师为了顺利推动课堂教学的流程, 课堂往往是部分优生“唱独幕剧”, 让大多数的学生当看客。这是可怕的课堂, 是面向少数“精英”的课堂, 是与新课程理念相悖的课堂。施教者观察优生, 就是要观察优生的课堂活动“频数”:不宜过密。过密势必霸占了其余学生的求学权;也不宜过疏。过疏会打击优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课堂活动要“总量控制”优生, “重磅捧出”“合理使用”, 在优生“该出马时才出马”, 用之合宜。
(2) 观察中等生。中等生是课堂的大多数, 教师要善于观察这大多数人的课堂情绪——是否精神抖擞, 是否情绪饱满, 是否“双眼放光”……教师要学会“察言观色”, 从他们的课堂反应中去捕捉调控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 若学生的目光有些“游离”了, 此时, 课堂的节奏, 课堂的方式就要有所变化。
(3) 观察暂时的学困生。这小部分学生是课堂的沉默者, 也是最弱势的小群体。课堂教学绝不能抛弃、放弃他们。施教者在课堂实施过程中, 要善于观察他们, 要多投一些目光于他们, 经常与他们进行目光的交流;还要用爱抚的小动作表示对他们的时刻关注;要提供平台让他们也有在课堂上偶尔“露一小脸”的机缘, 注重树立他们学习的自信。一堂课, 如若能有他们的参与, 课堂效益就是较高的。
(4) 适时进行“课后检测”。这是施教者对自身课堂观察的“后续动作”。一天的功课结束了, 施教者抽出5-10分钟的时间, 抽出班里中、下层面的学生3-4位, 采用口头出题、口头答题的方式, 即时检查课堂教学效果。这样的“课后检测”简便易行, 又能及时发现当天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便于堵塞漏洞, 有助于“预防性辅差”。
四、听课观课者的课堂观察途径
1. 预先了解。
了解施教者的课堂教学内容。听课者观课者事先要做准备, 对教材、对学段的教学目标等要有准确的认识。了解施教班级的学生状况, 这一点往往会被听课者忽略。其实这是重要的“听课前功课”, 了解该班学生课堂的大致表现, 将有助于在具体听课过程中的课堂观察。
2. 把准“观察要素”。
进入施教者的教学现场听课观课, 听什么, 观什么, 听课观课者必须了然于胸。一般来说, 听课、观课为的是互相学习, 也是进行教学研究的常用方式。课堂教学研究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研究的有效载体。因此, 课堂观察应该包括以下“观察要素”:施教者的课堂实施流程、施教者的课堂言语、施教者对预设与生成的处理方式、不同层面学生的课堂反应、施教者的新课程理念的落实情况、施教者与学生之间的双边、多边合作的情况等。
3. 设计“课堂观察表”。
“凡事预则立”, 听课观课者应带着鲜明的研究目的走进施教者的课堂, 以下是笔者在听课过程中整理出来的一份“课堂观察表”, 供同行批评指正:
这份表格, 既是指导听课、观课教师进入施教教师课堂要听什么、怎么听的一个指向, 也是对听课观课教师课堂听课记录后的一次梳理。让数据说话, 这是搞教学研究的一种科学态度。有了数据, 有了课堂记录后的思考, 评课、议课时听课观课教师才有了充足的“发言底气”, 也有助于施教教师的课堂教学改进, 更有助于听课观课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的提升, 真正达成同伴互助, 砥砺促进的作用。
4. 课后“追踪”。
听课观课者听完一堂课后, 不要急着离开观课现场, 随机召集几位学生, 就本堂课的知识点设计一些口头的测试题, 请学生回答, 通过随机学生的答题状态, 评估该堂课的课堂教学效益。这也是课堂观察的应有之义。
五、课堂观察的“杠杆”作用
8.浅谈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篇八
颜怀强
内容摘要:
合作学习就是师生共同协作、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教学方式。在合作学习中主要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展开,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以往教学中教师垄断课堂信息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现象,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关键词:课堂教学;合作学习;主动参与 ; 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的着眼点是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希望通过合作学习,让每一个学生有机会、有兴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从教学理念的层面来看,这种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学习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体现的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观念,还学生以学习主动权。但如何把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杜绝走过场的形式主义,还得进行一番探讨。现实教育教学中为显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而“小组合作学习”的还是屡见不鲜,有些教者虽想把新观念落到实处而事实却流于形式,于教学,于学生无一益处。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只能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多数情况下是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强制性的灌输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发展。因此,课堂教学应当逐步减少强制性和划一性。增强开放性和选择性。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创新提供最大空间。小组合作学习就是通过师生地位的转变,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创造了条件。从而形成了教师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学生与学生的良性互动。把大多数学生从旁观者的角色转变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有利于学习向纵深展开。例如:我在教学“圆柱体的认识”时,我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动手操作,通过“剪”“拼”等合作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圆柱体的认识,还发现了圆柱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同时感觉到比以往“一言堂”的教学方法轻松了许多。
可以说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教师的讲解要少而精,教师的讲解主要在于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它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的空间;留给学生思考、讨论的余地。让学生在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上展开合作、相互交流,从而达到“我教人人,人人教我”的境界。让学生各展所长,取长补短促进学生深刻理解与应用知识的技能。同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把教师用语转变成学生间特有的学生语言,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问题。每次在上课前,我都精心组织小组,让小组去学习、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上课时,我就让每个小组挑选出代表对所要学的问题进行讲解,看看哪一组讲的好。每个教师都知道,教师是靠教。靠引导来帮助学生学习的。而当一个学生给其他学生讲解时,就必须想办法组织自己的语言,理顺自己的解题思路。这样一来不仅他自己的理解能力提高了,其他学生由于学生语言的亲和力的影响领会知识的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学贵有疑,学也源于疑。学生一旦无疑,学习活动也就不复存在,即便有也只是徒具躯壳而已,小组合作学习特别如此。当我们以一个听课人的角色坐在学生身边,从头至尾观察了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不难发现发现一个普遍的问题:表面热热闹闹,其实是不知目的所在,只让配合老师完成任务的观念占据整个过程。所以只得做一些不痛不痒的事,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
基于此,致使部分一线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提出了质疑:小组合作学习真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关键是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中得讲究一定策略。首要的一点,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必须解决好学生参与的内动力问题。怎样才能激起学生主动参与的内动力?我认为,关键就是看教者有没有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有疑在胸,不解不快。
在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机会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也可以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展开。不少新知识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之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引导学生相互合作、相互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去,以一名探究者的身份出现,以诚待生、以情育人。把自己当作学生中的一员,倾听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观点,这样学生才敢把老师当作朋友,坦露直言,从而达到师生互爱的 2
效果。爱是形成良好师生关系的核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个性的导航者和引路人。在合作学习中,如果达不到师生互爱,就会出现有些学生偏科的现象,对于老师布置的问题,就会有个别学生有抵触的情绪,影响合作学习,甚至有可能激发组内成员之间的矛盾,也就不可能促进组内全员合作。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因为在组内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要与其他组员密切合作。因此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友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而小组间各成员的性别、成绩、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合作学习中,只有生生互爱,才会相互尊重,相互帮助,避免优生一言堂,差生无事做。甚至出现优生瞧不起差生,排挤差生的现象。在合作学习中,生生互爱,相互尊重,人人都能认真的对待他人意见,只有这样,才能人人都想说,人人都敢说。
学生能进入学习状态,但未必能进入合作学习的状态。我们常常看到,在同一个小组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总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不注意听他人意见;讨论半天,还是不能统一认识; „„这些问题的出现,关键在于学生还没有合作意识,没有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这种合作学习中的习惯是多方面的: 1.独立思考的习惯
一些学生平时基础差一些,在日常合作学习中往往处于弱势,自己想到的总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不被其他组员所接受,而其他组员的意见更具代表性,受到大家的重视,因而产生了自己说不如不说,自己想不如听的惰性观念,常此以往,就会懒于思考,也不会思考了。如果我们调查一下,会了解到在同组异质的合作学习小组中总有一两位同学在扮演着听众的角色,其中绝大部分是不愿独立思考的。这足以说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是多么必要的工作。2.善于发言的习惯
在扮演听众角色的学生中,还有一小部分是进行过思考,却不愿发言的。在小组探究时我曾试着问过部分学生:你会吗?(学生答:会。)你为什么不参与他们的讨论?学生的回答要么是 “我不想说”,要么是“他们都说了,我没什么好说的”,再要么就是沉默。这说明,他们的表达欲望不强。在发言中还有另一种现象,学生 3
虽理解并愿意说,但表达不得要领,说了半天,也不能准确地说出自己的观点,既浪费时间,也达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说,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善于发言的能力及习惯是十分重要的。3.认真听的习惯
所谓合作学习,其意义就在于学生间、师生间的互动互助,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是我们重点关注的,然而,在这一方面,有些组员十分欠缺,特别是反映在讨论中,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有时甚至是有两三个人同时说,他们各行其是,而不去听他人的发言。这种现象的出现,除了一部分同学是有意识地配合教师上演讨论的闹剧,还有更大部分的是没有养成听别人发表意见的好习惯。如果你去了部分学生,当问及 “你听清刚才某某同学的发言了吗”时,总是有一部分同学摇头。试想,认真听他人意见的习惯没有养成,小组合作学习还有意义吗? 4.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辨别、评价的能力及习惯
对同一数学学习内容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众多的言论观点中,如何才能择其善者而从之,这就涉及到学生的辨别、评价能力及习惯。上课中,有一些同学有较强的辨别和评价能力,他们的发言总是 “我赞同某某同学的观点”、“我认为某某同学的说法不对,应该是„„”、“我帮某某同学纠正一点”,而有些同学则一头雾水,无所适从。培养学生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辨别、评价的能力及习惯,是向别人学习的重要一环。5.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和习惯
归纳总结的能力和习惯是跟对别人的发言进行辨别、评价能力及习惯相辅相成的,离开这一环,向别人学习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也不能把小组的同共观点汇报给全班同学,取得全班性的共识。比如:同一个问题可以看看哪一组先解决,哪一组解决的方法多,从而归纳出最佳的解题方法。在教学中,提倡互改作业。作业批改过去由老师一手包办,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其实我们应该重视学生之间作业互相批改,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组合作中的作业批改,各成员往往特别认真负责,要求特别严格。对于有分歧的地方,往往会争得面红耳赤。这样学生会对所学的知识重新再次认识,提高了学生的评判能力,使课堂教学显得更加丰富和完善。当然在学生互批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指导。
在传统的的教学中,少数成绩好的学生被看作是教师眼中的“红人”。因而,其他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就容易信心不足。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挫伤,在课堂上常常有这样的现象,那些没有听懂的学生躲缩在座位上希望老师别叫自己;一个学生如果在全班面前答错了一个问题可能会被大家笑话等等。而在合作学习中,同学们就不必躲闪了。学生可以尽情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在与别人想法相左时也不会被嘲笑,因为各个小组的成员是一体的,学习的任务是由大家一起分担的。问题就会变得容易解决,而且大家在相互的学习中能够不断的吸取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反省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有利于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潜能,使大家在共同完成学习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与学习效率。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也不必惧怕教师的权威;不必担心个人学习的失败与紧张,同学之间相互勉励,相互帮助,互相友爱。同时合作的环境有益于学生产生自尊自重的情感,学习活动就会有一个积极的意义,它给学生创造了相互了解,相互交流,相互容纳的机会,使学生在合作中交往,在交流中合作!在具体操作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总是与教师操作过程中的一系列因素息息相关。从时间上说,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学感悟是基础,而给予充分的讨论交流时间是关键。那种走马观花式的自学,点到即止的讨论,只能是徒具外壳而已。对教育教学时机的选择也应纳入这一范畴。只有选择恰到好处的教学时机,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是所谓的 “不悱不启”。
从空间上来说,也大有讲究,如学《丰碑》,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时的艰难环境,在严峻的现实环境的面前进行学习讨论似乎要比坐在教室里啃干巴巴的书本效果好得多。从某种意义上说,即是讲究教学的情境创设。
有些教学操作顺序也十分有讲究,特别是学生讨论交流的次序。小组合作学习中有部分同学总是无话可说,或轮不到他说就已被其他同学说完了,从而产生失落的情绪,影响了学习效果,也不能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这在对讨论交流顺序作一有意识的调整后是可以解 决的。教师(或小组长)应当多观察,多参与,注意每个小组(或组员)的活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做到心中有数,在讨论交流时,先让方案比较少的说,再让方案多的说,这样就能提高参与率,引起全体同学的注意,增强实际学习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千篇一律的教法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教师应结合教材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法,设法让学生感到有新意,有创意,才会有兴趣,有兴趣才会主动地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不断完善和创新教学方法,熟练的运用各种课堂教学方法,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艺术》刘显国主编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 惟存教育网
3、《教育改革与创新》阮忘兴,朱建人主编
9.浅谈课堂小结的作用 篇九
作者: 指导老师:
摘要:“教学,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于教学而言,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师生关系 有效教学 解决策略
一、“师生关系”概念的的界定
教师和学生是贯穿教育过程始终的两个基本要素,这两者的关系是社会中人际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那么到底什么是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师生关系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
① 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狭义的师生关系是指的师生之间在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包括为完成教育任务而发生的工作关系,以满足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以组织结构形式表现的组织关系,以情感认识等交往为表现形式的心理关②系。狭义的师生关系还被认为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其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
③ 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但是现今师生观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是围绕着教学任务及实现这一脉络展开的,认为师生关系只是等同于或近似地等同于教与学的关系。由于这些局域限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师生关系的片面化和简单化,令教师和学生没有正确认识到师生关系还可以在课堂以外发展。日子久了就会使教师生成“教完课,就走人“的想法,也让学生对教师产生距离感,更加不想对教师亲近,从而造就师生的紧张关系。本文只要是对狭义的师生关系进行了探讨。
那么究竟怎样的师生关系,才能被认为是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教学实践表明,师生之间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是影响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如果能在这三者之间保持平衡,那么就是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师生关系说得更具体些,是指
④师生之间的相互认知,情感亲密、融洽,行为统一、友好、默契。如此说来,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不复杂: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以爱为本,多一点尊重和信任。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信赖。教师热爱学生,主要是受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观点、职业道德和事业心以及个人素质的支配,所以教师要从自身审视,然后注重学生个性,多用欣赏眼光去关注学生。而学生的尊师,则是对教师爱生的回应,往往是根据个人的主观判断和情绪体验以及教师对待的方式来决定,更富有情绪色彩。因为尊敬和信赖,学生更多地表现出主动参与的激情。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体现在:一方面,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另一方面,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二、以案例分析为基础,提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措施。
根据上述两种不同的含义,我找来两个案例进行详细分析。案例一:
教室里的老师正在激情上课,突然,从一个男生的抽屉里飞出一个纸团。这下所有的学生都“哗“地叫起来。讲台上方的教师很生气,快步走到那个抛纸团的学生身边,严厉地说:“你为什么上课乱抛纸团?你看你现在对全班纪律造成多恶劣的影响!”这个学生说:“纸团不是我扔的。”这下教师更加生气:“做错了事还不肯承认!我明明看见纸团是由你这儿被抛出去的,还想抵赖!”哪知道这个学生也是个犟脾气,被老师这样一说,火气噌地一冒:“我说不是我就不是我!”班级这下更乱了,教师的脸更是都是乌青一片。看此景,不由怒吼道:“XX同学!到外面教师反省去!”这个学生甩手走出教室,恨恨道:“不可理喻!完全不配当教师!我才不屑上你的课!”说完,人也是风一般跑走了。随之,本来是融洽的课堂变成一锅粥,教师也没有再教下去的心思,好好的一堂课变成水付之东流。后来教师才详细了解到,课上的骚乱纸团确实不是他扔的,可是为时已晚,隔阂已经造成。
案例二:
在一次篮球课上,A同学不小心碰到了B同学,两人便起了争执。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练习,体育老师斥责道:“干什么呢?亏B同学你还是体育委员,带头作用的道理不懂吗?。”可是B同学冷脸转身就走到休息椅旁坐下对教师的话不予理睬。当时这位教师的火“腾”的一下就上来了,觉得他这是在同学们的面前公开挑衅,觉得很没有面子。这时另一名打架的同学忙说:“老师,您别生气,我们是闹着玩的,我们不打了,让我们再玩会吧。”于是,教师又重新组织其它同学继续进行比赛,同时脑子里也不断的想着刚才所发生的一切,也好好分析了B同学的心思,觉得自己刚才的话可能有些过了。大概过了十几分钟,教师也来到休息椅前在他的身旁坐下,但并没有和他说话,眼睛始终观看着比赛,还时不时的指导场上的情况。教师感觉到他始终是低着头的,有些不好意思的感觉。这位教师就用跟本没发生任何事似的语气说:“看××同学,怎么老失误呀,快上场帮他一下。”边说边拍了他一下肩,表示让他上场。他抬起头用疑惑的眼睛看着教师,得到的是教师眼里的认可。“是,保证完成任务!”下课后,B同学主动来到教师的面前小声说:“老师,我刚才错了,对不起!以后我再也不这样了!” 体育老师也淡笑道:“刚才老师的语气也是太重了,以后我们都要好好控制情绪,共建和谐班级”至此以后,B同学在体育委员的职位上更加卖力,体育老师的课也更加顺畅。
这是两个相似的师生矛盾,也是各个教师在教学中很常见的例子。但是,这两位教师的处理方式却是截然不同,达到的教学效果更是天壤差别!
在案例一中,教师看见学生扔纸团后,不分青红皂白的就是乱骂一通,造成该学生的顶撞后,变本加厉将该生赶出教室,从而使得教学无法正常进行。
在案例二中,教师在遭到作为体育委员的模式后,并没有“喷火”,而是进行了自我沉思与原谅学生的道路。最后在各自的谅解中冰释前嫌,更是让以后的体育课充满的笑声。
看了这两个案例得到的不同结果,教师都知道第二种才是自身想要达到的。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第二个案例的教师的个人素质与第一个案例的教师相比较明显的高了许多。不仅在认知上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在情感上形成了与学生心灵相通、情感共鸣的完满结果,甚至在行为上还能够做到冷静对待,并敢于自我批评,自我反省。他怀着人人平等的心去对待学生,在互动中很好的发扬了民主,在相处上敢于突破,不以高姿态远离学生。这种做法使得他非常到位的处理了僵持的师生关系,实现了和谐。
那怎样才能消除紧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教师提高综合素质,加强与学生的亲密度,实现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只有在学生的心中树立美好的形象,才能使自己的思想渗透、感染学生,是学生能够与其亲近,这样才能把知识顺利地传授给学生。当代教师的理想形象,要求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1),服装打扮上要整洁、大方;语言表达上要文明、准确、亲切、生动;举止风度上要谦恭、端庄。这样在点点滴滴中潜移默化,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审美意识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2),光有脱俗的外在形象远远不够,教师应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3),“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严格要求、公平对待学生,才能树立威信做好教学。
从“情”入手,做到全面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的每一次尊重和宽容,都会使学生终生难忘,都会促使他去思考,在思考中做人,在思考中做事。”
如果教师要走近学生,那么教师就要放下架子,成为学生平等的合作者。合作意味着参与,意味着一种师生之间的共同体验,从而可以使学生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师生关系融洽,能使教师的一招一式富有人格的号召力,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自觉认同老师的要求,并能由制约转化为自觉,自愿的做出令老师感到满意的行为。即使是老师对他们轻微的指责,也往往比与学生关系疏远的教师所作的“严厉”处罚更有教育力量。. 从行动中体现“爱”,在理智中微笑解决矛盾,创建“协奏曲”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碰上学生犯错,不要上来就是乱骂一通,而是要详细了解事情经过,然后再下结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因此,在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第一点就是:在认知上教师应该结合自身的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关爱学生,以情动人,以学识征服学生。
三、良好师生关系对教学的积极作用
笔者在吉首民族实验小学实习期间,深刻地体会到了师生关系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作用。那里的老师很关心、爱护学生,我曾问过所在班级的学生:“你们课后都是怎么过的?”他们说:“课后我们经常和杨老师他们玩游戏,下跳棋,每次我们同学都下不赢老师。”他们还说:“我喜欢杨老师比喜欢我妈妈还多,我妈妈都不在家,丢下我去外面打工了。哪像杨老师,既可以辅导我的作业,和我们又像朋友一样。”我恍然大悟,终于知道为什么这个班的成绩为何如此好了,因为这个班的师生关系非常融洽。由此我想,我深入找寻了关于介绍师生关系与教学的书籍,并大致了解了它的作用。
1、有利于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每个孩子中最隐密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独特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产生共鸣,我自身就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这根“独特的琴弦’’意在教师要研究教学方法,知其底细,才会有“独特的音响”。
实习期间我们观摩了陈芬老师的一节语文课,体会颇深。陈老师的整个教学流程可谓是一气呵成,自始至终与学生的距离拉得很近,师生都进入了角色。教师转换了角色,放下架子,深入学生之中,充分了解学生的行为动机和心理特点,呵护他们的个性,深钻教材,才能采取有效地教育措施,因势利导,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有利于教学“双边”活动的开展,提高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实现有效教学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导”着学生学的同时,学生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导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学生能动性发挥程度而定。当师生关系良好时,学生就会对老师持肯定的态度,从而对学习产生积极的态度和兴趣。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教学相长。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也会对老师产生感染力,是老师教学的动力,能激发老师的教学热情和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认为,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变量有三个:认知、情感和教学质量。其中,情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⑥变量之一。布卢姆认为,那些带着兴趣和热情进入学习任务的学生比那些没有兴趣和热情的学生学习更容易,速度更快,达到的成绩水平更高,这就说明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供了“能源”,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四、小结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主要依靠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同时也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尊重。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促进教学相长,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①、②师生关系的广义概念来自 http://baike.baidu.com/view/618915.htm ③、狭义的师生关系及良好师生关系的概念来自
http://gd2009.teacher.com.cn/UserLog/UserLogComment.aspx?UserlogID=29489
④、来自薛玖红 《浅议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期刊中国网 2010年9月第一期 http://
【6】《有效教学》 崔允漷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
【7】《有效教学66个经典案例》 陈海滨等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8】《班主任工作方略》 张爱平著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年 123页
【9】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
【10】苟英莉.浅谈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应注意的八个问题[J].中小学教育研究,2005 【11《小学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师范教育中心主编
10.浅谈课堂小结的作用 篇十
一、评价要适时,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适时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最佳的状态下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适时评价好比一丝丝春雨, 使竹笋在雨后茁壮成长。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不要吝于表扬, 鼓励性的语言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有劲头, 也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喜欢上数学。同时评价的适时让学生感受到了教师对自己的关注, 从而可以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更加集中注意力, 从而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
例如, 在学习七年级上册“有理数”时, 对于数的分类有的学生按照概念进行, 分为整数与分数, 也有的学生按照正负性进行分类, 这些都是预设范围内的, 教师进行了适当的评价, 表扬他们预习的到位。可是也有的同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小数跑到哪里去了?对于提出的这个问题, 教师进行了赞赏, 表扬他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因为提出问题远比掌握结论重要得多, 小学时整数、分数、小数是学习的重点, 没有小数是什么意思呢?这是学生真实的想法, 也可以看出学生的疑惑。教师指出分数与小数是可以互化的, 如0.2=等, 这时又有学生提出无限小数怎么化为分数呢?对于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教师进行了表扬, 夸奖他是发现问题的小天才, 但这个问题的探究可以放到课下, 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等方式进行。通过教学可以看出只要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与空间, 学生完全可以成为一个个小数学家。
适时评价可以随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整个课堂在解决问题时井然有序, 让学生随时明确自己达到的水平, 找准自己的优缺点, 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和进步。学生对自己学习的程度适时掌握,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评价要多元,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关注教学过程时,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与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过程生机盎然。这样避免了教师单一评价的局限性,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 从而使学生在自评、组评中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也就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 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因此评价也要体现出其与时俱进的特性, 评价多元让学生的发展更全面, 也使学生的成长更迅速。
例如, 在学习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 发现平行四边形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对于学生的发现进行评价。同时在教师评价的过程中, 让学生之间对于操作过程进行相互之间的评价, 如菱形作为特殊的四边形特殊在哪里?学生在操作中得出结论, 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对于每一个学生的操作进行观察, 这样就可以让小组之间进行发现与比较, 让学生进行评价, 填写出评价单, 这样教师就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 从而也就可以关注到存在问题的学生。在此过程中, 学生对于菱形的性质与判定也就实现了自然的生成, 比教师专门强调要好得多。
学生几乎都在同一个水平线, 而且同龄人对知识的理解深度比较相似, 在相互评价时更贴近学习实际。学生在互相评价时, 更能够加深对知识的探讨, 可以从别人身上看到自己的不足, 从而提高对知识的认识。高效课堂其实就是学得高效, 只有调动起学生学的情绪, 才能收获到必然的结果, 也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评价要恰当, 完善学生的自我认知
恰当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 在评价时要以鼓励性为主, 但也不能过于牵强地总是老好好, 对于学生存在的错误要及时指出, 以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 及时矫正。教学时教师可以在作业的评语、课堂的点评、课下的交流中对学生提出自己的评价, 这样学生在阅读或聆听时既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又能发现自己的不足, 从而也就有了更明确的努力方向。
例如, 在学习九年级下册“二次函数”时,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定不同的目标, 进行不同的评价。如有的学生基础比较好, 则可以要求高一些, 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以掌握基本知识为主。在教学时, 对于综合性的题目, 教师进行分类要求, 不同评价。如对于三个小问题的题目, 当比较差的学生做到第二问时就可以大加赞扬, 而对于优秀的学生只有全面做好才能得到教师如此好的评价。这样也就让学生更好地完善了对知识的掌握, 也让不同的学生在教师的要求下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让课堂上人人都能参与到学习中, 做到教学的“不离不弃”。如果对学生都是一个尺度, 像传统教学中用分数来衡量优劣, 那么一部分后进生永远不会有成功感, 在自卑情绪中无法在学习中有更大的进步。
教是为了不教, 评价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与发现才能提高课堂的高效性。所以, 教师要利用恰当的评价手段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并对自身有更加客观的认识, 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总之, 课堂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它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通过评价教师不仅了解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还能够感受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与方法, 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课堂的高效源于教师的精心组织与师生的共同配合, 而评价正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使学生学得有动力, 教师教得有激情, 从而也就使课堂在思维碰撞中生成更多的精彩。
摘要:课堂的高效源于教师的精心组织与师生的共同配合, 而评价正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只有正确的评价, 才能使学生学得有动力, 教师教得有激情, 从而也就使课堂在思维碰撞中生成更多的精彩。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评价,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徐文艳.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S1) .
[2]林丽玲.让口头评价成为数学课堂的亮丽风景线[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1 (12) .
【浅谈课堂小结的作用】推荐阅读:
课堂小结的方法10-25
课堂改进计划小结07-24
课堂小结也精彩07-31
课堂三声实践小结09-26
初中物理课堂小结初探06-21
五年级高效课堂小结07-27
说课课堂小结范文10-24
高效课堂月课改小结11-13
浅谈课堂导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08-02
高效课堂阶段性小结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