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育专著心得

2024-06-29

学习教育专著心得(共14篇)

1.学习教育专著心得 篇一

读《赏识你的学生》感悟

从《赏识你的学生》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尊重和爱这两个词语的含义。“爱学生”和“尊重学生”的含义是不同的。“爱学生”意味着喜欢、欣赏学生,保护学生的成长,给他们以帮助,促进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则意味着要把学生看成和我们自己一样的人,看成是一个自由、独立、完整,有其独特天性、人格特征和尊严的人,“尊重”更注重接纳、平视、理解和宽容地看待学生的一切所作所为。

“尊重学生就是尊重自己”可以把它看成是我们教师的座右铭。赏识资优生是锦上添花,赏识弱势群体才是雪中送炭。只有更加关爱弱势群体,才能使处于失衡状态的天平重归平衡。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可能有瓦特,你的冷眼里可能有牛顿,你的讥笑中可能有爱迪生,你的骂声中可能有爱因斯坦„„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尊重孩子就是必须考虑他们个性的独特性、差异性,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想,我们培养的人应该是这样的:当他离开学校的时候,对老师存有一份感激之心,对学校充满一种怀念之感,对学习保持一份自信之心,对生活更带一种热爱之情,对人生拥有一张理想之帆,赏识教育不是营造温室,让学生习惯被赏识,而是培育学生的自信,教学生学会赏识自我、赏识他人,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向上、永续发展

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备,多一些欣赏;少一些冷嘲热讽,多一些赞许鼓励;少一些不闻不问,多一些体贴爱护,我们都会为人父母。

正如书的后记中所说:“教育是充满着生机的鲜活的过程,是人与人心灵相遇的对话。”教育是期待,教育是牵手,教育是澄明,教育是心动;教育里洋溢着微笑的面孔,教育里饱含着真情的问候;教育中涌动着生命之流,绽放着成长之花,展现着智慧之境,培植着理性之魂;教育陪伴着人们成长生活,教育已成为人们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离开了“爱”这个核心则无从谈起,爱是教育的起点,终点则是孩子们的快乐成长与提高。

为人之师,我们将托起祖国明天的太阳,如果我们不对太阳倾注殷切的期望,那么太阳也将不会放射绚丽夺目的光芒,让我们都来做一个美丽的教育者。

2.学习教育专著心得 篇二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 , 多媒体教学技术被广泛引进课堂教学中,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工具。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原来枯燥、抽象的学习内容变得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具体,它通过声音、图片、动画等表现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运用不同的导入手法,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了学习的行为性、知识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从而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

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产生积极学习的情绪,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从而形成了强大的主动学习动力。

二、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承,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俗话说:“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可见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动手操作是学生手脑并用,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在实践中体验问题,从而得出最终的结论。培养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学生亲自实践参与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躬亲实践。

3.教育专著读书心得 篇三

(一)——《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读书心得

闲暇之余,我终于读完了这本教育专着——《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由此我认识了李希贵老师,了解了一名农村中学教师,成长为全国知名教育家的传奇人生。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凡是我所有的好东西,都要归功于书。我国也自古就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说法,李希贵老师的人生历程或许能作为这些话的映证。他在文中写道:像多数文学爱好者一样,我搜寻着所有可以找到的名着,急切地、贪婪地阅读,我恍若置身另一个世界,时而犹豫,时而彷徨,时而沉思,时而激昂…这种高度痴迷、全身心投入的大容量阅读,为我的精神世界储蓄了一笔丰厚的财富,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这笔财富不断生息、增值,实实在在地滋养着我的心灵,影响着我的价值取向,为我的生命打上了浓厚的底色。毫无疑问,在此后的人生道路上,我将幸福地享用这笔财富的‘利息’。他说:我真正的学习是从读书开始的,我真正的教育人生也是从读书开始的。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教育是与读书连在一起的,书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

健全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养成,民族素质的提高,乃至学习型社会的构建,都离不开书。一个人在他相应的年龄阶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的书,那将是终生无法弥补的缺憾。李老师之所以能从教师---校长---局长---教育家一路走过来,跟他通过读书进行的大量的阅读积累及对这种阅读积累进行的思考和利用是分不开的。他走到哪里,就把读书的种子播撒到哪里。他以自身和专家、大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每一个孩子和每一位家长: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

在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坚持学习。今天倡导教师多读书活动,其实更多的是要求教师要处在真正的读书状态。做一个善于读书,知识渊博,视野广阔的读书人,而不是只在原有知识水平上,作低质量的重复。当今这个正在发生巨大的、深刻变化的时代,新学科、新知识迎面而来,只有学习,才能丰富自己,才不会落后,不会被时代淘汰,新的教育环境,刻不容缓的教育改革,逼人的教育形式---我们没有时间再去重复,去等待,去观望。

人生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它不会停留在一个地方,也不会停止在某一阶段,它需要不断超越,但不是超越所有的人,而是要超越自己,超越自己的过去。

——《赏识你的孩子》读书心得

这个寒假,我读了周弘的《赏识你的孩子》读后有几点心得值得和大家一起分享。

周弘他利用传统教育中赏识的巨大能量,把女儿周婷婷由一个令人同情的聋哑孩子培养成为我国第一位聋人大学生。他在《赏识你的孩子》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赏识教育的概念。赏识教育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欣赏、鼓励的态度去看待、评价受教育者的一言一行;它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它能重塑孩子的健康自信,发现和发挥学生的长处和潜能,使其最终走向成功。去发现、去挖掘、去放大孩子的优点,孩子的优点就会十倍、百倍、千倍的无限放大。这样孩子就会找到自信的感觉,就更加相信自己是好孩子,孩子自己会不断强化自己的优点,最终成为优秀的孩子。

小学阶段的孩子相互间智力差距不大,我自认为除数学以外的其他学科,步态需要智商多么高就能学得好,这就需要我们做老师的运用赏识教育理念,只有不断发现孩子某些具体的优点而放大、强化它使之形成某一方面的优点,最终形成孩子的优势,成为孩子的强项,那么孩子可能变得突出了。你的孩子将来在口才、阅读、写作方面肯定非常突出,因为你在培养、发现、挖掘和强化孩子这方面的才能、智慧,最终他们会硕果累累。你的学生作文水平较高,也是不断发现、挖掘和放大孩子的优美词、句、段、片、章而形成的效果。

赏识教育的本源是爱,如果我们的老师、家长都能用爱的眼睛去发现孩子的优点,用正确的方式指出和改正孩子的缺点,那我们的孩子或许会是另外一个样子。“你能行”,“你真棒”“你做的很好”“老师相信你的能力”,在老师、家长的鼓励下,许许多多的孩子在快乐中改变,在快乐中成长,在成长中成才。赏识性语言与动作带给孩子们的是一种快乐的动力、一种向上的自信,其奥妙就在于它卸掉了压在他们心上自卑的巨石,于是孩子的潜能就象火山一样爆发了。这世界上没有教不好的孩子,优秀的名师就是使用“赏识教育”这把开启孩子心灵的金钥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不少孩子有这样的体验,因为在某次考试中考出了好成绩,从此就爱上了该门课程。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热情,确立教育目标,迎接教育的挑战。日常生活中,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的顽皮淘气,教师宽容笑对,节之有法结果耗资会一点一点地改变,最后变得连我们都不太相信;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贪玩懒散,教师坚持笑对,坚持培养习惯,最后学生的成绩会一点一点地提高;总有这样一些画面,学生心灵受伤,教师真诚笑对,平等交流,抚平创伤,点燃信心,托起希望,最后这个孩子会变得活泼开朗,他总会敞开心扉笑着生活每一天,成为阳光少年……总有这样一些画面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发自内心地为之赞美!学生年龄虽小,内心却也是丰富、敏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的赞美和赏识,需要教师发自肺腑的真诚赏识,愿学生在教师们的赏识中长大,在赞美赏识之中成为最优秀的孩子。

4.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篇四

一、修身养性,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

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只有从教师的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多么美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的人格。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

二、热爱学生,做到对学生尊重与宽容

教育是人学。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具体的人。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应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

(一)教师应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尊重学生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学生主动活泼的呈献。

(二)教师还要学会宽容学生

宽容,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施与这种美德会对受与者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这种宽容并不是放纵。

教育需要严师,但更需要“爱”与宽容。对自己的学生宽容,更是一名教师应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作为教师,应充分理解、体谅学生的“不成熟”,宽容他们一时的过错。

宽容是一种修养,能使教师遇到突发事件仍保持一种平等、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宽容是一种胸襟,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广阔的心胸;宽容更是一门教育艺术,它能使教师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坚持耐心的多方式的教育,给学生以自我反思、认识、改正错误的机会。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对犯错误的学生,常常让他们先做一件好事,然后写一份心理活动说明书,要求反映出做好事前、做好事时,做好事后心灵深处的旧我和新我是怎样论战的,这种做法,既能让学生自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更能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

三、要做伯乐,具有一双发现人才的慧眼

生活中许多有特殊天赋的人、有着异乎常人的大智慧的人,一开始通常不会被人理解,反而被称为愚蠢或傻瓜。

我们的学生中其实也不乏这样与众不同看似愚蠢的人,身为老师的我们是不是只盯着那些分数指挥棒下的“优等生”,而错把美丽的天鹅当成了可怜的丑小鸭了呢?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需要教师关注个性差异,允许每个学生自由地发展与个性充分地张扬。我们对待学生不能象“割韭菜似的一刀切”,而是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我们应当善于用欣喜的目光去发现去培养有独特个性,富有想象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把理解与鼓励作为给学生们的礼物,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有天才出现。

5.读教育专著心得体会 篇五

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读这些教育专著时,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不禁有了感触,有了共鸣。这些书在教我如何当一个好老师的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

正如侍作兵校长所说的,大气何来,源于书卷气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位教师除了教学工作之外,应该把读书作为自己的第二职业。不管是为了专业发展还是为了修身养性,教师都应该是全世界最爱读书的人群。“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一个学校教师的学习氛围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氛围,否则学生的学习肯定包含着太多的无奈与应付。在阅读中我们的人生境界会逐渐提高,我们的气质会更加清新脱俗,我们会从有文字的书开始,学会阅读没文字的书,阅读社会万象,芸芸众生。

一、做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

海纳百川,才有了大海的浩瀚无边。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者,向前辈学习,向优秀者学习,甚至向我们的学生学习。陶渊明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坚持不懈,就会天天成长。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人才的培养者,就更应该勤奋的读书学习。最终达到一种境界:读书内化为自己的精神需要,读书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习惯,读书成为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教师读书不同一般人读书,要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要带着问题读书,深入思考、大胆怀疑、努力实践、勇于创新。学习的方面要博而精,要有自己的主观选择。如读教育名著,与大师对话,和名校交流,拜专家为师,以学者为友等等。不仅学大师们的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更要学习他们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不懈追求探索的人生境界和献身事业的人格力量。同时要懂得把学习内容转化积淀为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创造能力,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提升追求的境界。许多专家也给我们提供了经验和指导意见。

二、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者

人没有了思想,根本就属于酒囊饭袋、行尸走肉。教师没有了思想,就不能称其为教育者。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学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淌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工作,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三、做一个宽容的智者

教育应从宽容开始。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对待工作如此,对待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在世,难免有许多不如意,同事相处、朋友相交,难免有一些误会,但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

6.学习教育专著心得 篇六

1 羽翼温病,发人所思

古有仲景以伤寒立论而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然终不免详寒略温;清代温病学家认识到其不足,发前人所未识,勤于实践,著书立说,使温病理论得以进一步发展。而寒湿理论及经验散在古今医籍中,并未成体系。阮师素来重视医道,留心医术,用心尤专。其观察临床多有病寒湿者,然为人所不识而误治,甚者贻害性命。故其结合临床,多方收集,几经深研,与老中医多次探讨,遂著成此书,实属中医继承和发展之幸。书中论述了寒湿病证的病因、发病、病理演变、辨证论治、转归等内容,形成了系统的寒湿辨治理论体系,明确提出了伤寒与寒湿、温病与寒湿、湿热与寒湿的区别和联系,使人不至于寒湿湿热不认,伤寒寒湿混淆一说,而令医者能更清晰地认识和准确辨治寒湿病证。书中选入卓有成效的经方、时方及验方,深入学习有助于提高临床思维和辨治水平。

2 旁征博引,溯源经典

阮师好学修知,精勤不倦,对于经典古籍研究深入,颇有心得。在该书中对于寒湿疾病,阮师阐释精悉,引经据典,发医理之精,探医道之微,上溯伤寒内难,下及后世温病及各家之说。言及寒湿特性,分寒、湿二端,寒主冬令,有内外之分,表现各异,阴盛则寒,入经稽迟,寒则气收是其特性;而湿主夏令,亦有内外,湿胜阳微,首如裹,氤氲黏腻,伤湿下先受之是其特性。合而言之,寒湿主令冬至夏,内外有异,伤阳碍气,重浊黏腻。病因有内外之别,首重体质辨识,以迟冷质、腻滞质、倦晄质最易伤寒湿,实属经验之谈。论及寒湿发病,首提阳气挫伤之重要性,并以《内经》中三焦之生理病理阐释寒湿病三焦气机郁闭之旨。书中提及“寒湿伤人,每每有凝结之变,其病理实质突出在“凝”一说,发人深思,有如醍醐灌顶。其认为“寒伤营、湿伤气”,寒湿病亦有初病在气、久病入络之机。在病理演变中,当明悉虚实寒热转化、体质之别,不可偏执。于诊法之中,又当察色按脉,详审其证,从而鉴别寒湿与伤寒、温热、湿热之异。

3 三焦正邪,立法详备

阮师认为寒湿病“以三焦辨证和正邪辨证为纲领,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辨证方法亦参用其间,临证贵在提纲挈领”。三焦辨证法温病,上焦包括心肺、心包、胸中;中焦属脾胃;下焦包括肝肾、膀胱、大小肠。该书首先提出正邪辨证方法,极具创见性,邪气辨证当分清寒湿偏颇;正气辨证即体质辨证,应了解正气虚实、体质寒热。论治当审其病位、寒湿多寡、体质、时令、病程久暂及兼夹,时时固护阳气、燮理气立、不忘复遗。恰如仲师所言,新虚不胜谷气者,当损谷则愈;又须不妄作劳,调摄养生。是书针对寒湿病证,立法备焉,详细论述,教人以活法,授人以渔技,尤其重视瘥后调理,不使前功尽弃。

4 屡析病机,审势恒动

寒湿来犯,客于三焦;或寒湿内生,阳气受损,属单纯致病者少。临床所见多内外合邪,症状丛生,寒热错杂,病机纷芜。此种情境,必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以法治之。阮师以三焦、正邪辨证为纲,分证阐发,屡析病机,审势恒动,以指导方药运用。虽寒湿客于一脏,但表现各异,病机多有不同。如肾病寒湿,可有腰痛、水肿、水蓄、滑利、气喘、阴疽、寒厥等表现;其寒湿之邪所累,又有腰府、骨脉、它脏之异,辨治又当审其是否兼见内生痰瘀、留饮。损伤肾阳,又有阳气失展、阳虚、阳脱、元阳亏弱、失于摄纳之殊。再如脾胃寒湿,可致痞、或痛、或呕、或利、或闭、或积、或晕厥、或发黄、或失血等症;在病位上,中焦失于运作,清浊相干,脉气冲逆,又有上逆扰心、下及肝胆肠肾、久病痰瘀入络之别。书中示人于动态中察病情演变,实属难得。

5 诸方并举,寒温统一

不论古人经方,后世时方、验方,惟有辨证无误而用之临床方能见之成效。临证之时,症状繁芜,病情复杂,为医者贵在灵活应变。万不可死守一方一药,墨守成规,否则不免有以药杀人之虞、削足适履之患。因此该书筛选效验显著之方,不拘寒温古今之异,随证化裁,并收入著者临证验方,于所列方药之后,即出加减权重,示人圆机活法。书中除古方时方,所选入偏方、验方尤其值得留意。如治寒湿肺痈之三虫一草汤、寒湿厥证之三姜三桂、治寒湿历节之通痹汤等。方后多附有病案,足见验方效果不容小觑。

6 实案举隅,佐证立论

著书立说倘舍弃实践,光说不练,一概以理论演绎,终不免陷入不切实际、机械呆板之桎梏中。是书除一阐寒湿病之因机分证及理法方药,又有大量验案佐证观点,使寒湿辨治体系更具有说服力。如书中提及肺病寒湿,有“寒湿酿痰,蚀营成痈”之说,与中医院校教材所述肺痈属“感受风热、痰热素盛”而致“热壅血瘀,酝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辨证总属实热之证”迥然有异。书中针对寒湿肺痈,以仲景寒湿结胸主方三物白散及验方三虫一草汤主之。方后附有验案支持,可见寒湿肺痈之实,读罢令人拍案叫绝。温病厥证多以湿热、温热邪痹心包为主,略于寒湿所致心包蒙蔽之证。书中详细描述寒湿蒙蔽心包所致凶险病证、立法处方,并备有误案,教人临证时万不可一见昏厥肢冷即乱投安宫、紫雪辈,贻害人命。

总之,是书阐述医理,有依有据,切合临床,内容精当,思路清晰,简明扼要,读后令人思想顿开,是吾中医人之良师益友。阮师留心医术,勤于诊务,救人无数,医德高尚,是我等后辈学习之楷模。

摘要:主要从“羽翼温病,发人所思”“旁征博引,溯源经典”“三焦正邪,立法详备”等几方面探讨《寒湿论治》一书的特点及立意。阮诗玮教授凭着深厚的理论基础,结合自身临证经验著《寒湿论治》,意在补伤寒、温病之不足,使人不至于寒湿湿热不认,伤寒寒湿混淆一说,而令医者能更清晰地认识和准确辨治寒湿病证。书中示人圆机活法,载入卓有成效之方药,深入学习有助于提高临床思维和辨治水平。

关键词:寒湿论治,阮诗玮,书评

参考文献

7.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七

近段时间,我校开展了“读教学专著,走成长之路”的教师读书活动。期间,我读了张文质的《教育的十字路口》一书。书中写的都是一个个教育故事,从一句句真诚的话语,我感受到他对教育的一丝丝忧愁,他就一个站在教育十字路口的人,为我们指引着方向。

“教育就是反思与行动,爱抚与照料,对话与合作,引导与建构,促进与生长,教育就是互动与相互成全。以追求完整人性为目标的教育,以人性的不完整作为关注的起点,在这里,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的独特性而赋予了主体的价值,并因此成为责任的主体,主体意识的萌发恰似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基本点。”书中的这两段话揭示了教育的本质,那么谁来进行教育呢?自然是教师。教师的责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必先修身。因此我们每一个做教师的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业务学习,多学习理论知识,记好笔记,认真写心得体会。要认真备课、上课,同时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对照新课改精神,明确不足,找准差距,争取提高。要学会“关注、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善待每一个学生,用心聆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开启每一个学生的智慧之门。”

书中最让我欣赏的,是作者提出了基础教育中的10个人文关键词:自主、互动、开放、质疑、活力、宽容、同情、爱、觉悟、生命。人文精神是当代基础教育变革的价值背景和追求目标,这些名词在教育改革实践中被赋予了坚实、丰富、深刻的精神内涵。尊重生命,爱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我们的教育才会充满活力。

8.读教育教学专著心得体会 篇八

前段时间我认真阅读了《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本书。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书中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其实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

9.学习教育专著心得 篇九

据本人有限的知识, “接受诗学”的名称在中国也许还是第一次出现, 作为学术专著的《接受诗学》, 在中国也是第一次正式出版。那么, 就此而论, 它的意义就是不可低估的了。

对于诗歌的认识, 可以从多种角度切入, 而形成种种不同的关于诗的学问:如果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就成为“心理诗学;如果从伦理角度来看, 就成为“伦理诗学”;如果从地理的角度来看, 就成为“地理诗学”。对于诗歌的批评与研究, 可以关注诗人, 那么诗人的气质与心理就成为了研究的主体对象;可以关注诗歌作品, 那么诗歌作品里的思想与情感、结构与体式等就成为了研究主体对象;可以关注诗歌的发生与创作, 那么诗歌的产生与创作过程就成为了研究的主体对象;自然, 也可以关注诗歌的读者接受与传播, 那么诗歌的接受与传播就成为了研究的主体对象。因此, 即使是狭义的“诗学”概念, 其所能指涉的内容也是非常广泛的。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探讨诗歌的意义与价值, 在中国自然是不多的, 而在西方却是一种广泛而独特的存在:自从姚斯提出“接受美学”的概念之后, 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研究主体就不再只是两元, 而出现了作者、作品、读者所组成的三维结构, 有的人将读者放到了与作者、作品平起平坐的地位, 对读者接受的意义与价值进行强调。本书的作者正是在此种理论的启发下, 有意从前行代学者所忽略的角度来研究诗学的问题, 从而建构起一门新的学问———“接受诗学”。不需要我多说, 这样的学术志趣与学术志向, 是值得高度肯定的。

《接受诗学》的作者也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学术目标。从其所形成的优势而论, 他的功夫并没有白费, 且会引起后来者的深入思考。

《接受诗学》的优势,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对于“接受诗学”的思考形成了一个具有体系性的理论框架。作者直接展开了关于“诗学本体论”的讨论, 探讨什么是诗学以及全面地理解诗学的问题, 然后从“作品论”、“个体阅读论”、“群体接受论”、“诗歌创作论”三章展开了“接受诗学”的主体内容, 因此, 作者所讨论的“接受诗学”并没有离开诗歌作品本身的存在;在此基础上, 作者再次讨论了“诗学价值论”、“诗学效果论”、“诗学批论”等三大问题, 从而让全书构成了从诗学本质到诗歌阅读的全方位讨论话题, 体现了思维的严密性与逻辑性, 以及对于理论对象的把握能力。从接受的角度研究诗歌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也不可能完全离开诗人与诗作, 因为诗歌作品毕竟是由诗人创作出来的, 诗的一切意义首先还是存在于作品里, 而不是存在于作品之外, 所以, 我们讨论“接受诗学”的相关问题, 无论如何不可能完全离开从前的“诗学”概念, 及其所关注的作家与作品。然而, 不从读者出发来观照诗歌与诗学问题, 也是有很大缺失的, 因此, 集中探讨诗歌接受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就成为“接受诗学”建立的一个前提。从作者所发表的学术论文来看, 关注诗歌的接受并不是自今日开始, 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期, 圣弘就在一些学术刊物与诗歌刊物上发表了系列论文, 讨论诗歌的接受问题;特别是在他到武汉大学陆耀东先生与复旦大学朱立元先生那里访问学习之后, 接受了从国外传入的“诗学”与“接受美学”的概念, 从当时的新理论———“读者反映理论”出发, 就开始了关于“诗学”问题长达二十年的思考与探究, 开始走上了自觉思考“接受诗学”问题的道路。一般而言, 一个学者的成熟有一个过程, 如果一个关注诗歌的人在大量的诗歌批评与研究实践的基础上, 开始集中思考一个具有理论原创性的课题, 并对此进行长期思考与深入探究, 那是符合学术研究与学术成长的规律的举动。所以, 今天摆在读者面前的这部《接受诗学》, 并不是作者的心血来潮之作, 而是一部经过长时间思考与精心准备的诗学专著。其角度的新锐、体系的完整与论述的充实, 是首得我心的。

其次, 《接受诗学》在某些方面提出了具有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总体而言, 本书作者是从西方的接受美学与读者反映理论出发, 并且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对诗歌的接受过程与接受方式进行讨论, 对诗歌的个体阅读与群体阅读以及与此相关的诗学价值、诗学效果、诗学批评等问题进行探讨, 因此, 本书所使用的一些概念, 如“文学作品结构模式”、“语言结构系统”、“召唤性”、“期待视界”、“隐含得读者”、“多元价值系统”等, 并没有很大的新意, 但运用得十分适当, 并且有自己的体会与反思。并不是说这样的概念没有意义, 也不是说这样的概念不可以使用, 相反, 从一个新的角度研究诗学, 援用从西方传进来的一些理论概念是必要的, 也是有意义的。这些概念原来是用来讨论读者接受一般问题的, 属于美学范畴;而现在作者用于诗歌接受并且用以讨论诗学问题, 自然会有自己的思考在内。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或者说具有新意的概念, 体现了一定的理论原创性。譬如, 第二章《个体阅读论》中提出来的“语符———意象思维”与第五章《诗歌创作论》提出的“意象———语符思维”两个概念, 其所指涉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因此可以被认为是两个新概念;第四章《群体接受论》中提出来的“诗圈”概念, 第六章《诗学价值论》中所提出来的“诗学的基本价值与浮动价值”概念, 都是属于新的概念与新的术语。作者能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 根据研究实际的需要, 提出具有一定原创性与价值度的概念, 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 本身就是一种学术创新。在前人对于诗歌与诗学的研究已经比较系统与深入的情况下, 想提出一些新的概念谈何容易, 因此, 对于本书作者的努力, 自然应当高度肯定。

再次, 本书所提出来的某些诗学见解, 深得我心。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讨论诗歌接受的问题, 并且引进“诗学”概念 (关于“诗学”这个概念, 历来是存在争议的) ;然而, 本书作者照样以自我的方式进行思辩, 并勇于提出自己的创见。在第六章《诗学价值论》里, 作者提出“以审美价值为中心的多元价值系统”;在第八章《诗学批评论》中, 作者提出“接受诗学的诸种批评模式”, 都发表了很重要的意见。任何诗歌效果的发生, 都不可能离开审美而存在, 没有对于诗歌作品的审美过程, 就没有对于诗歌与诗学问题的基本认识;因此, 说“诗学价值”是以“审美价值”为中心的多元价值体系, 就是一个绝对必要的命题, 也是诗学批评里的基本命题。从接受角度考察诗歌的接受与传播, 看起来虽然只是换了一个看问题的角度, 其实其中还是存在许多的讲究的, 也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实际的批评实践, 这正是“接受诗学”之所以存在必要性的重要方面, 也是接受诗学意义丰富性与价值重大性的主要体现。

当然, 由于《接受诗学》的初创性, 自然也存在一些可以进一步完善的问题:如果假以时日, 作者完全可以将“接受美学”与“诗歌阅读”的结合进一步融会贯通, 从而达至更深入细致地研究诗学的本体问题;作者完全可以将“个体阅读”与“群体阅读”的问题以及两者的关联性, 作出更细腻的诠释;如果将“诗歌接受学与”“小说接受学”、“戏剧接受学”进行对比, 也许更能突出诗歌接受的独到与深入, 能够让读者更好地认识到诗歌与小说等文体在接受上的区别与不同……

10.大学读陶行知教育专著心得 篇十

一、“爱满天下”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毕生追求的教育真谛;“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是陶老夫子的办学心愿;“教人求真”,使学生“学做真人”是陶行知先生神圣的使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是陶老夫子对教师和家长的良言忠告……真正的爱学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它需要我们有广阔的胸怀,无比的耐心,还需要我们不断提高“爱”的技巧,不断地学习如何更好的爱!

二、“生活即教育”

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11.读教育专著谈心得体会(1篇) 篇十一

——浅谈叶圣陶先生《习惯成自然》

青龙五小 姜守元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的著名教育家,他提出了很多对教育工作者颇有裨益的观点。其中,《习惯成自然》和《两种习惯养成不得》等文章,着重强调了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他用亲身实践和缜密的思想理论,为我们阐述了良好习惯的培养与少年儿童学习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首先,在《习惯成自然》一文中,他强调养成好的习惯必须身体力行。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亲自体会实践带来的感受,不断加以修正,最终养成良好的习惯。他在文章中提出,“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实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实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实把书本打开,认认真真去读;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实把公民应做的一切认认真真去做”。可见,只有亲身躬行,才能将认知的东西真正掌握,逐渐转化为我们的习惯,进一步成为一种能力。

那么,怎么做才是“成自然”了呢?他举例说,“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免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由此可见,“自然”是一种程度,一种境界,是分辨我们是否具有某种能力的分界点。简而言之,一个人所养成的好习惯越多,他的能力也就越强。所以,我们为了掌握各种能力,不断提升自己,培养良好习惯,并达到自然的状态,就显得尤为重要。

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是一项终生的事业,也因此成为教育的目的所在。叶圣陶认为,“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就说明了这个道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实际上是提出了个人如何处理好与国家、人民、社会等方面关系的准则。很久以来,我们都提出要注意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荣辱观的提出,可以使原有的教育更加深化和具体,更有时代性。在荣辱观强调的思想中,有一点是关于习惯养成的,即“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这与叶圣陶先生强调的观点不谋而合。

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呢?

毋庸置疑,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孩子习惯形成的摇篮,6岁前的儿童主要生活在家庭中,家庭生活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而当孩子进入校园,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又该如何尽到应有的责任呢?

首先,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时为孩子立规矩。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要培养孩子的纪律性。

其次,培养孩子良好习惯要持之以恒。立下规矩之后就应要求孩子坚守,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孩子定能养成好习惯。

再者,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特别需要施教者要求一致。这一点就要求老师做好家长的沟通工作,使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更好的结合。

最后,要强调的是教师的榜样作用。学生倾向于模仿师长,所以,老师的示范作用很重要。

12.学习教育专著心得 篇十二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我们面临科技全球化的挑战。在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 翻译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显而易见, 科技英语英译汉在科技发展中至关重要。 (伍锋, 何庆机, 2008:19) 从科技英语实用性和文体特点出发, 本文选取某教学法英语学术原著的片断作为翻译对象, 将从纽马克翻译理论出发从两方面进行分析:1) 所属的文本类型;2) 使用到的翻译策略。在此基础上, 以被动语态和定语从句为例, 详细阐述这两种句型的翻译方法。

二、本论

(一) 纽马克翻译理论

彼得·纽马克 (Peter Newark) 是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翻译教育家。纽马克 (2004) 根据语言学家比勒 (K.Buhler) 和雅各布森关于语言功能的论述, 将语言功能分为6种, 一个文本可能具备一种功能, 也可能同时具备几种功能, 但以其中的一种功能为主。以此为依据可将文本分为相应的6种类型。本文着重阐述信息功能。信息功能指人们在相互交往中, 用语言描绘、叙述或说明有关事物的情况。典型的信息型文本包括有关科学技术、商业、工业和经济的文本, 如教材、新闻报导、论文、备忘录、会议记录等。

纽马克在翻译界长期围绕直译和意译争论不休的背景下提出语义翻译法和交际翻译法。在“语义翻译法”中, 译者应在译语的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条件下, 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作的上下文意义。在“交际翻译法”中, 译作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原作, 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意义, 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 (许钧, 2004:176) 。语义翻译法集逐字翻译、直译和忠实翻译的优势;交际翻译集归化、意译和地道翻译的优势。纽马克认为用语义翻译还是交际翻译, 得视原文文本类型、语义单位的重要性和翻译的目的而定。绝大多数信息性、祈使性、人际性、部分审美性及原语言性文本和文本片段, 适宜用交际翻译, 如许多非文学作品, 新闻报道等。但如果原文是表达性文本或是重要的审美性文本, 其表达形式与内容一样重要, 那么不管是文学作品, 还是哲学、宗教都需要采用语义翻译, 如自传、私人信件、抒发个人情感的文学作品应用语义翻译。根据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学术论著主要是信息功能为主的文本。因此, 纽马克的交际翻译法适合英语学术论著的翻译。下面具体阐述交际翻译法在学术论著翻译中的实际应用。

学术论著是信息功能为主的文本, 而交际翻译关键在于传递信息, 让读者去思考、去感受、去行动, 为某类读者“量体裁衣”, 发挥了语言传达信息、产生效果的功能。本文从两个方面阐述交际翻译法在学术论著翻译中的实际应用。

(二) 被动语态的翻译

科技英语中当着重指出动作的承受者或不必说明谁是动作的执行者时, 就用被动语态, 因此被动语态用得相当多。汉语中虽也有被动句式, 但比英语使用范围窄得多。因此, 在翻译科技文章时, 英语的被动语态一般都译成汉语的主动句式。只有在特别强调被动动作或特别突出被动者时才译成汉语的被动句或汉语无主句。被动语态的常用翻译方法主要有下列三种。

1. 译成汉语主动句。

(1) 当被动句子中的主语为无生命的名词, 且句中没有介词引导的行为主体时, 应译成主动句, 即取消一个“被”字。例如:

例1.The case studies are based on classroom research and as such are examples of the sort of work currently being undertaken by teachers.

译文:案例分析基于课堂研究, 也就是教师目前承担工作的例子。

例2.Obviously learning is not restricted to the location of the classroom.

译文:显然, 学习不局限于课堂。

(2) 将主语移作宾语, 同时把原句中适当的介词宾语译成主语。例如:

例3.A schema is organized around a theme.

译文:依据主题组织图式。

(3) 如果某些要求宾语及宾语补足语的动词被动语态, 翻译时往往可在其前加“人们”、“大家”、“有人”、“我们”等含有泛指意义的词作主语, 从而使汉语译文呈“兼语式”句式。例如:

例4.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are known to be of value in computer and internet-related situations.

译文:我们都知道, 元认知策略在基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环境中具有价值。

(4) 用it代替主语从句的句子, 译成无人称或不定人称句。例如:

例5.It is estimated that adults have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schemas in place, all of which are interrelated in an extremely large number of different ways.

译文:据估计, 成年人有成千上万个待利用的图式, 以无数不同种方式相互连接。新图式经常被创建, 现有图式不断得到更新。

例6.But it must be remembered that in some cases teachers need to gain experience of new approaches gradually and an approach to teaching that encompasses a variety of approaches and pedagogies is not altogether a bad thing.

译文:必须谨记在某些情况下教师要逐渐增加创新的经验。教学方法包含各种方法和教学法不是坏事。

(5) 不改动主语, 但改变主谓语的结构 (将动词改为动宾短语) 。例如:

例7.The learning outcome will be greatly improved.

译文:学习效果将有很大的提高。 (被提高———有了提高)

(6) 改动原句主谓结构, 将其合成译为谓语动词, 而构成无人称句 (原主语为动作性名词, 可与中性动词make, take, pay等构成动词词组)

例8.The connections between nodes are made as a result of there being a semantic link between the connected items.

译文:当事实之间通过逻辑和语义连接时, 会产生新的图式。

(7) 将简单句中被动语态谓语词分出来译为无人称句或不定人称句, 其余部分另译一句, 作前边的宾语。例如:

例9.Scaffolding is frequently considered to be a process of giving support to learners at the appropriate time, at the appropriate level of sophistication, and in an appropriate way to meet the individual’s needs.

译文:通常认为, 支架式教学是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复杂性, 采用适当的方式, 为了满足学习者个人的需要而为其提供帮助的过程。

2. 译成汉语被动句。

当有必要强调被动者或被动动作时, 或出于语气、修辞需要时, 科技英语中的被动语态也可译为汉语中的被动句。

(1) 用“被”字或“遭 (到) ”字表达。例如:

例10.These mental models are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schemas”.

译文:这些心理模型有时被叫做“图式”。

(2) 用“由”、“靠”、“叫”、“受”、“让”、“给”、“用”等字表达。例如:

例11.A schema contains slots which are filled in by specific information.

译文:图式包括被具体信息填充的凹槽。

(3) 在谓语动词前面添加“予以”、“加以”、“受到”、“得以”等词。例如:

例12.Schema activation is a process that can be encouraged in classroom situations, and teachers frequently make use of this idea in their work.

译文:图式激活的过程可以在课堂环境下受到鼓励, 而且教师工作中也经常利用此想法。

3. 译成汉语无主句。

当不需要指出动作的执行者是谁时, 科技英语中许多被动语态的句子, 则可以译成汉语中的无主句, 这时被动句中的主语就译成原主句中的宾语, 有时还可以在句中原主语之前加“把”、“使”、“给”、“对”等词。例如:

例13.Children working with new ideas in a context that they recognise and to which they can easily relate, are far more likely to take an interest, and to engage with the ideas than if the same ideas are presented in a context alien to them.

译文:与陌生的环境相比, 孩子在熟悉和易产生共鸣的环境中讨论新的想法, 产生兴趣、参与这些想法的可能性更大。

综上所述, 在翻译英语被动语态语句时, 决不能固守原句的语态, 能译成被动语态句的就译成被动语态句, 需译成主动语态句就译成主动语态句, 灵活采用多种翻译技巧, 运用各种修辞手段, 才能使译文既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 又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 从而更好地起到服务读者的目的。

4. 定语从句的翻译。

除了被动语态, 定语从句出现频率高也是科技英语的一大特点, 这是由英语科技文献要求概念清楚, 逻辑性强的特点所决定的。因而常采用能表达完整意思的定语从句来修饰名词或代词 (有时也修饰整个主句或主句中的一个部分) 以便明确地、完整地表达该词的概念 (聂继武, 东万育, 1986:106-109) 。而定语从句与先行词的内在逻辑关系常常成为译者理解和翻译句子的最大障碍, 对这种关系的理解正确与否, 直接影响译文的准确性。因此, 对定语从句, 尤其对其中较为复杂者, 须分析其结构, 才能理清头绪, 弄懂其中各部分的语义联系, 做到真正理解。在此基础上, 根据表达的需要做适当的变通, 使译文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在本研究中, 笔者对定语从句的处理主要采取如下几种方法:

(1) 对结构简单、不很长的定语从句可译成带“的”的定语词组, 放在被修饰词之前, 从而将复合句译成汉语单句。例如:

例14.The process of sharing and experimenting with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carrying out mental c alculations in an environment which is safe and supportive…

译文:在安全和良好的环境中分享和实验心理运算的不同方式。。。

用这种方法翻译, 使句子显得紧凑, 定语与修饰词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 学生也比较容易掌握这种译法。但如果定语从句十分冗长, 仍译成前置定语, 就会出现长定语。因为汉语不习惯用长定语, 若把英语的长定语也译成汉语长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前, 则可能会造成译文意思令人费解, 或是句子头重脚轻, 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保清, 符之, 1986:192-194) 。

例15.The book also looks at the associated areas of learning theory and pedagogy, which are likely to have an impact on the realisation of the expected learning outcomes that teachers formulate and work towards.

译文1:书中还着眼于可能会影响教师设定并努力达到的预期学习效果的实现的学习理论和教学法相关领域。

译文2:书中还着眼于学习理论和教学法相关领域, 它可能会影响教师设定并努力达到的预期学习效果的实现。

译文1将长定语“which are likely to have an impact on the realisation of the expected learning outcomes that teachers formulate and work towards” (可能会影响教师设定并努力达到的预期学习效果的实现的) 放在中心语之前, 结果读起来非常拗口。译文2的译法更好。可见, 把所有的翻译定语从句都译成前置定语的译法是不可取的。

(2) 对结构复杂、冗长的定语从句可译成并列分句

有些定语从句中还可能含有从句, 这就使句子长而复杂。如果译成并列分句, 可以使翻译的句子条理清楚, 更准确地表达句子的中文意思, 也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 (张培基, 1980:130-137) 。例如前面提到的译文2就把定语从句译成并列分句, 同时增词“它”, 这个指示词使上下句连接顺畅, 这样一来, 句子结构就变得清晰了, 意思也更加明了。又如:

例16.Metacognitive thinkers will make decisions based upon their knowledge of their own preferences and learning inclinations, which will guide how they use resources found on the internet.

译文:元认知思维的人会基于他们的偏好和学习倾向做出判定, 这引导他们使用互联网资源。

(3) 带有定语从句的there be句型可译成独立句

带有定语从句的there be句型, 往往可以把主句和定语从句合并译为一个独立句, 把定语从句译为句子的谓语, 主句译成句子的主语。例如:

例17.There are times when a dialogue, though perhaps not an oral dialogue, is encouraged, even required when interacting with particular software.

译文:有时, 在与某软件互动中, 会鼓励甚至要求对话, 尽管并非一定是口头对话。

例18.There are many more contexts when what is really needed is the flexibility that comes with understanding.

译文:而更多的情况下, 真正需要的是理解带来的随机应变。

这种译法省略了一些不必要的重复, 使句子结构更为紧凑, 语言更为精炼。

(4) 根据原文逻辑关系, 译成相应的偏正复句

英语中有些定语从句, 从语法结构上看是定语从句, 但却兼有状语从句的功能 (章振邦, 1989:132) , 与主句在逻辑上有状语关系, 说明原因、结果、目的、让步、假设等关系, 因此, 翻译时应善于从原文的字里行间找出这些逻辑关系并译成汉语各种相应的偏正复句 (范仲英, 1994:151) 。例如:

例19.We all have a wealth of prior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which we can call upon and bring to bear on any new situation in which we find ourselves.

译文:我们都有着丰富的已有知识和理解, 不管我们身处任何新的环境这些知识和理解都可以被调用并产生作用。

例20.Constructivism, in contrast to earlier theories, puts understanding at a high level of priority.Constructivism, as the name suggests, sees learning as a building activity in which individuals build an understanding of events, concepts and processes, based on their personal experiences and often supported and developed by, amongst other things, activity and interaction with others.

译文:构建主义, 顾名思义, 就是把学习视为一种构建活动。其中, 个人基于亲身经历对事件、概念和过程建立理解。通常在与他人的活动和互动中这种理解得到支持并形成。

在翻译中, 发现这些逻辑关系, 并确切地表达出来, 才能把原文的意思忠实体现出来。

翻译定语从句时, 首先要分析清句子语法结构, 理清逻辑关系, 对原文作透彻理解, 这样才能避免译文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的现象。此外, 鉴于英语与汉语定语结构之间的差异, 要根据定语从句的长短、难易选择合理的译法。正因为汉语的定语结构有其局限性 (定语一般是前置定语, 不习惯用长定语, 也不能带从句) , 因此要灵活地运用翻译技巧与方法, 避免把所有的定语从句都译成前置定语, 而应根据上下文, 适应原文风格, 把它译成并列分句或是独立句, 有时还应善于从原文的字里行间找出主从句的逻辑关系并译成汉语各种相应的偏正复句。只有通过这两条途径, 才能使译文更接近忠实、通顺的标准。

三、结语

本研究在学术论著英译汉的翻译实践基础上, 反思翻译实践过程中使用的理论、涉及的技巧以及产生的效果。本研究的结论如下:首先, 按照纽马克翻译理论的分类, 本研究的翻译文本属于信息类文本, 它强调信息的传达, 重内容轻形式;其次, 由翻译文本的文本类型决定, 此次翻译实践中采用交际翻译策略比较恰当。在词汇层面, 交际翻译法通过增词法、减词法和词类转换法使译文更通顺、简朴、清晰、直接、更合乎译语习惯;在语篇层面上, 通过重新组织句法、运用更为常见的搭配和词汇, 交际翻译法使译文流畅地道, 简明易懂;第三, 在被动语态的处理上, 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灵活采用多种翻译技巧, 运用各种修辞手段, 这样才能使译文既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 又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 从而更好地起到服务读者的目的;第四, 鉴于英语与汉语定语结构之间的差异, 要根据定语从句的长短、难易选择合理的译法。避免把所有的定语从句都译成前置定语, 根据上下文, 适应原文风格, 把它译成并列分句或是独立句, 有时还应善于从原文的字里行间找出主从句的逻辑关系并译成汉语各种相应的偏正复句。本研究的意义在于, 它有利于培养翻译从业者和爱好者的自省意识, 使其在自觉、自省、自悟中, 提升翻译能力, 形成“有理可依”的翻译习惯。

摘要:文章选取国外学术论著片断作为翻译实践的对象, 反思翻译实践过程中使用的理论、涉及的技巧以及产生的效果。得出如下结论:首先, 按照纽马克翻译理论的分类, 文章选取的翻译文本属于信息类文本, 它强调信息的传达, 重内容轻形式;其次, 由翻译文本的文本类型决定, 此次翻译实践中采用交际翻译策略比较恰当。在词汇层面, 交际翻译法通过增词法、减词法和词类转换法使译文更通顺、简朴、清晰、直接、更合乎译语习惯;在语篇层面上, 通过重新组织句法、运用更为常见的搭配和词汇, 交际翻译法使译文流畅地道, 简明易懂;第三, 在被动语态的处理上, 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灵活采用多种翻译技巧, 运用各种修辞手段, 这样才能使译文既在内容上忠实于原文, 又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 从而更好地起到服务读者的目的;第四, 鉴于英语与汉语定语结构之间的差异, 要根据定语从句的长短、难易选择合理的译法。避免把所有的定语从句都译成前置定语, 要根据上下文, 适应原文风格, 把它译成并列分句或是独立句, 有时还应善于从原文的字里行间找出主从句的逻辑关系并译成汉语各种相应的偏正复句。

13.学习教育专著心得 篇十三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读书,才能从知识的海洋里汲取营养,才能充实我们的头脑,提升我们的思想,才能让我们摆脱“坐吃山空”、“无物可教”的尴尬境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真正的人应当在灵魂深处有一份精神宝藏,这就是他通宵达旦地读过一二百本书。”

掩卷回味,我对苏霍姆林斯基更加崇敬,因为他是在不断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总结出了这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书,能为我们一线教师提出这么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并给自己带来了对教育的新视点、新启发,启迪自己在现行教育环境下进行更多的思考。100条建议,不能一一谈体会,下面我将结合书本内容就我感触最深的三点建议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注意培养学生对你的学科的兴趣

第22条建议“让学生把你所教的学科看做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少年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该引以为荣的事。教师知道的东西要比教学大纲要求的多十倍至二十倍。”

这条建议是值得所有教师思考的点金石。有一次推门听一个年轻教师的课,听完后,由于自己也感觉不好,她向我倾诉:我现在最大的困难是,当我提笔备课时,除了教材中看到的知识,我的头脑里是一片空白,没有故事、没有材料可以去补充说明我要讲的内容,所以只好照本宣科,课堂就常常陷入一言堂并且沉闷的尴尬状态,您说我该怎么办?我建议她:读书吧,多读书,读与你专业知识相关的好书,积累多了,就可以改变这种状况。是的,读书,能够改变教师人格匮乏、贫弱、苍白的状态。只有“读书破万卷”,教师在课堂上、在生活中,才能“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才能引经据典,妙语连珠,给学生以知识的充实和心灵的震撼,那时,你的课堂必然会成为学生向往的神圣殿堂,你的学科就必然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

二、科学评价,因材施教

在《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一节中谈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比较大的,书中所述:“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衡量一个学校优劣的标准是什么?升学率,在合肥就是每年中考上一六八的人数;衡量一个老师优劣的标准是什么?也是升学率。这种要求显然超过了部分学生的能力水平,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常常显得急功近利,特别是对待后进生常常显得急燥。因而教师要在工作中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这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而教师能否做到这点,取决于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只有对教师的评价更科学,而不是唯一的升学率标准,才能吸引教师在教学上自觉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学习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快乐。可是就当前的国情来说,要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机制,还需要一个漫长的改革过程,可作为教师,难道教育评价机制不改革我们就不去改变自己吗?在学习上取得成就,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一条蹊径,对于这一点,我认为应成为育人的核心问题之一。所以我认为,无论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价机制如何,一个有良心的、有责任心的教师,都应该从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做起,更新理念,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科学评价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尽可能依据学生自身的材质来培养学生。

三、备课时要注意我们工作对象的特点

第63条建议“上课并不象把预先量好裁制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我们工作的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有着敏感而娇弱的心灵和精神的儿童。一个好的老师,好就好在他能感觉出课的发展的逻辑,使课的结构服从于思维的规律性。”

“预先量好裁制好的衣服纸样”就是我们的备课,有一天我听了一节政治课,课堂上笑声不断,学生也很活跃,你一定认为这是一节很成功的课。可它存在的问题是:笑声有,笑完了,与课程有关系吗?学生不得而知;学生很活跃,活跃完了,明白了什么?学生也不知道;最重要的是,第三个问题还没展开讲,教师让学生欣赏了一首歌,突然宣布下课,我愣住了,一看时间,呀,离下课还有7分钟呢,怎么就下课了呢?我满腹狐疑的一问,上课教师说:后面没有内容了,不知道该讲什么,就下课了。我明白了,他的课都是按他自己的思路预设好的,把学生当做是他手上没有生命的裁剪布了,所以,当他裁制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后,即使不合适,他也不知道该如何调整。这样的备课怎能上出好的课堂质量呢?今天上午是政治教研活动时间,在集体备课时大家的研讨氛围、研讨后解决问题的效率使我更感觉到教师备课的重要性。

备课是教学的起始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先决条件。因此,教师应在备课上下功夫,不上无准备的课。老师在上讲台之前必须对这本教材的全部内容融会贯通,最好还要搞清楚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的相互关系。老师准备的内容就好比是一桶水,而一堂课教给学生的只有一杯水,这样的备课才是充分的。

备课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练习,备作业。做到在吃透教材,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制定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如果教师备课能从这几个方面着手,那么,他的课就不是衣服样子,而是裁缝灵巧的双手,会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型特点,量体裁衣,从而依据课的发展逻辑,使课的结构服从于思维的规律性;从而依据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使课的结构服从于学生的思维规律。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漫漫三尺讲台路、白笔黑板写春秋。自从我们走上教师这个岗位,备课上课就和我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教师的生命因学生而精彩、教师的生活因教学而充实。教师的使命是神圣的,那么,就请我们用昨天的认真备课,面对今天的孜孜学子,培养明天的国家栋梁。

14.教育专著读书心得体会 篇十四

一、要有“激情”。

读朱永新先生的《新教育之梦》时,、让你感觉到你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聆听一位充满激情富有诗意的大师在演讲,特别有激情,我们用这种激情去感染学生,调动学生,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主客体的角色就会得到很好的转换,课堂教学也就会很成功。

二、要有“爱心”。

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很实在,一个合格的教师应当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重的老师。清晰地记得作者说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怎样来“用心”对待我们教育,“用心”关注我们的每一位学生。教师富有爱心,可以给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心理感受,便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三、要有“责任心”。

有人赞美教师,把教师比作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也有人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管教师是蜡烛也好,还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也好,都说明了教师职业的特殊与责任。三十年的教师生涯告诉我,作为一个教师他除了具备足以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外,教师的责任心是很重要的,因为教师面对学生不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与发展,培养学生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待生活对待社会。

四、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

要胜任新课改需要,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扎实的专业技能和良好的知识结构,使我们很容易驾驭课堂,采用多渠道的教育手段和教学技巧来丰富课堂,调动和感染学生;

另外,扎实的基础,使我们很容易接受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五、要有“健康的个性”。

古语说得好: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这句话里说明了,教师不仅要学识高,还要身正,所谓“身正”,就是指教师要有健康的个性。教师要大度宽容,教师要充满自信,教师要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教师要谦虚好学,教师要与人相处合作融洽。教师在教育学生同时,有无时不刻的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影响学生,去感染学生。

我们都知道《夸父追日》的故事。而无数的教育工作者不正像当年的夸父一样因为对教育的梦想而无畏的前进吗。朱永新老师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丽的画卷,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则希望用自己的实践行动追逐这个梦想。做一名好教师,让孩子们尊敬,喜欢的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孩子,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于我们教育者的爱。让我们用梦想的翅膀呵护每一个孩子幼小纯真的童真,让他们快乐地成长

最近我拜读了教育专著《名师怎样观察课堂》,读后感慨很深。这本书阐述了编者对于各学段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又向我们展示了许多教师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在这里名师能和我们进行推心置腹的对话,是对我们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教学探索的一种专业引领。读后你不得不佩服专家那理性的思考、深入浅出的剖析、以及高瞻远瞩的目光……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这本书在新课程、新理念的背景下,具体展示了名师授课的过程,对新课改形势下教师的教学有示范与指导作用。这本教育专著使我深入了解在各个学段,我们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哪里,应该用什么方法指导学生的学习。“精彩课堂”中展示的精彩课例,让我亲身感受名师在教学环节上的准确把握,每节课后的教学反思,更是剖析深刻。这样的内容和形式安排,意在对教师起到举一反三、名师引路的作用。这本书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个案例后都有“方法阐释”的形式,对本课采用什么方法,引领学生突破本课的难点,做以简练的总结,让我们教师一下子感受到他们的别出心裁,从中受到启发。读完这本专著,我收获颇多。文中指出现在的教学中很多老师走入的极端,我马上感受到真是旁观者清,专家指出的很多错误做法,在我的教学中都曾出现过,不禁让我汗颜。

1、教学内容胖。我们在有领导、老师听课的时候,经常是一节课的内容安排的非常多,把两节课的任务合并在一节课完成,为了就是课堂上的感觉比较充实、有看头,过于求全求美。结果呢,往往是仓促结束,给听课的老师留下的印象就是一节课胳膊记录的十分劳累,真是疲于追赶呀!而学生呢,更是随着老师在一个劲的跑。

2、教学环节碎。我们在教学中尤其应该重视培养良好的数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只有整合教学环节才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的整体把握,才能较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其根本在于提高设问的质量,扩大教学各环节的容量,保证每个人都有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

3、教学形式花。教师们热衷于形式的翻新、多媒体的滥用,通过花里胡哨的教学形式把《课标》理念在课堂中“外显”出来。我们这是“东施效颦”只学外表,反而丢弃了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课堂的实效性。我们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必要的教学形式,而不能盲目追求时髦。

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还为我指明今后阅读教学的方向,我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出更科学、更合理的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感受到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化的必要性,学会与时俱进。“活到老,学到老”,名师们在三尺讲台上奋斗了几十年,有的甚至两鬓斑白,仍然奋斗在教学最前沿,不断探索,努力学习,以求不断完善与提高,这种终身学习、学无止境的热情,让我感动,名师的课堂艺术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要让它成为激励我们思考与探索的思想火花与精神向导。

新教育行动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开展,我们也积极的参与其中,又一次的读了这本教育典著,又一次的豁然开朗,又一次的被深深的震撼。

再一次的重读新教育,这一次对对它的理念:“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燃起我对教育的新的期望。教育也可以是幸福的、完整的。这句话,不只说我们教师要过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学生也应该是幸福的。

这本书中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行动就有收获。朱永新教授说的是,只要你去做,你就能行;

只要你去做你就会成功。是的呀。在人生的漫漫长河中,我们总是想要的、希望的很多,而实现的却很少。原因有很多种,自身的惰性,是最重要的是,没有去行动,没有去坚持。我们不需要华而不实的话语,我们不需要夸夸其谈的口号,我们只需要踏踏实实的去做、去行动,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而整本书里,我感受最深的是没有教师的幸福,就不会有快乐的学生。教师是教育活动的支撑点,一切为了教师,为了教师的一切。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进步,让教师和学生一样,也能享受教育的幸福感和愉悦感。我们校长也常说,一个学校发展的最最核心的的东西就是教师用自己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进而去影响学生的成长。那就很清楚了,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也就不会有学生的成长;

没有教师的快乐就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教师不快乐,他就没有激情去拥抱他的教育生活,那么幸福的教育生活从何而来?

一个人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阅读让我们精神起来!因此我们教师应该把阅读当成一个自己的习惯,就像每天起床、吃饭一样,每天读每天都有收获。在收获中成长,在收获中快乐,自己快乐,孩子们也就快乐了。

朱永新教授还说过:“只有追求理想,超越自我,才能培养积极的态度,真正的让教师、学生和学校一起成长。每个老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的精神。这样每一个老师、每一位学生都要成功、都会成功。

为师者,不断提高自己,用心阅读,用心成长,用心总结。让我们在新教育这条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平坦。

翻开《教育有悟》,初读感觉这是一本再普通不过的书籍了,这本书是由95篇教育随笔组成的,里面描述的,都是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们所记录的发生在教师和孩子们之间或发生在孩子们自己之间的小事,也是一些琐细得不能再琐细的事件:学生考试作弊啦、新生点名啦、教师板书啦、课堂上表扬啦……故事中一幕幕场景,有些我们多么熟悉的,甚至是自己亲身经历。或许你会觉得这样的书记录的事太平凡,但细想,教育,不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琐碎繁杂吗?不就是日复一日的鸡毛蒜皮吗?

这本书分五个板块,其中第一章节告诉我们,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因为学生作为教师的教育对象,其一言一行莫不形成反馈,使教师从中学习、体悟,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使整个教育成为一个双向动态过程。而其中的第三章节是关于针对后进生一些教育的机制,它告诫我们只要目中有人,就没有后进生。“后进生”不等于“后进人”,事实甚至相反,教师们只要把“生”当“人”,就不会再有“后进生”了。因为教育的奇迹在于:教师之光,能使远远近近的心都披上绚丽。

书中所写,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有抽象的理论,有的只是生动的教育故事以及故事中蕴含的思考。内容鲜活而真实,文笔朴素而流畅。朴实的文字中包含着真挚的情感,读着读着,我被故事内容所吸引,所感动,更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日常教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不足:你差遣你的学生为你做私事了吗?哪怕只是举手之劳;

你注意批评学生的方式了吗?哪怕只是换个谈话场所;

你尊重学生的“杂念”吗?哪怕它有时会扰乱课堂;

你能耐心倾听学生的辩解吗?哪怕他确实有错。

它又如一位指点迷津的导师,为我们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困惑而指明方向:它告诉我们如何激发中间生的学习热情;

它告诉我们如何让班干部乐于奉献而毫无怨言;

它告诉我们爱得不恰当也会造成伤害;

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宽容的魅力。

感谢这些教育的有心人。他们让我们更多的教师分享了他们的成功的经验与体会,让我们静静地吸吮“名师”们带给我们的精神食粮,让我们明白如何使用一个微笑,一句称赞,一个亲切的动作,如何用爱温暖学生,亮丽自己!

看了《爱的教育》这本书使我感受很深,它里面的内容写得十分真实,让我看得进神进肺。没有任何虚伪的说教,并且教会了我很多道理,所以,我特别喜欢爱看这本书。

《爱的教育》是阿米琪斯最著名的作品,1866年出版后即畅销不衰,目前已有成为世界公认的文学名著。该书主要讲了: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安利柯的一年来的经历,描写了发生在学校、班级和家里的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父母对儿女的爱有多深呀!在学校老师的关怀和鼓励之下,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的氛围里,朋友间的关爱都无不流溢于纸上,真是动人心弦啊!

爱,像人的灵魂,天天陪伴在我们身边,实在他的意义已融进我们的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走,单是穿衣洗脸,催促孩子看书学习,往书架上放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头疼发热,问冷问热寻医找药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没法形容的爱。当我们堕进窘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伴在身边,晚上不忘吩咐一句:早点睡,别熬坏身子。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熟悉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轻易忽视,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没法感遭到。

亲情是我们生活中最普遍的感情,也是我体会最深的感情。但我需要的不是单纯的无条件的溺爱,而是相互的尊敬。家长的行为是最能够作为榜样,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的。这要求家长要从平常小事中留意自己的言行,打铁先要本身硬。只有一个能够克制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的人才能严格要求他人。书中孩子的父亲就是这么做的,他用他的博爱、无私、热情赢得了孩子敬佩。这一点对我一样也很有帮助,它指导了我怎样和我的学生进行交换。

还有孩子之间的最纯洁的友谊,这也是这本书的重点。它教导孩子们看待一个人不应当从他的穿着,而是应当从他的行为。只有关心他人的人才是真实的好朋友。有时候友谊不是从嘴巴上说出来的,而是从他的一言一行中表现出来。在朋友有困难的时候你能伸出支援之手,那当你面对障碍的时候,你会欣喜的发现你实在不孤单。书中侧重描写了小主人公和他好友卡隆的友谊,也描写了他怎样处理和别的同学的关系。它告知孩子们交往要以宽容为本。

中国的文圣孔子有一句名言:仁者爱人。可见有仁者之心的人,首先要具有的就是爱心。作者精心构思的一系列感人的情节,把美好的感情与思想送进我的心灵:对父母的爱、对老师的崇敬对四周人的爱,对同学们的关心,面对出现灾情的灾区人民的关爱与帮助、像今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县等多个地区,出现的严重的特大灾难,灾民们那种求生的意念是那末的顽强,对第一时间冲锋在废墟中抢救伤员的英雄们敬佩,这一切的一切,一样也看到我们全中国人民同胞的团结气力,充分体现了祖国人民一方有灾难,八方支援的崇高精神,让我从中明白了很多的道理。

上一篇:投资客商下一篇:2024最有诚意新年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