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聋校教学中的因材施教论文(精选7篇)
1.浅谈聋校教学中的因材施教论文 篇一
浅谈聋校日常口语的训练
我们知道,口语教学不是单纯的发音教学,也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学生说话,更并不是上课时只用口语讲课。它是基以学生对象丧失听力暂时不会说话,但非丧失说话技能的实际,为了更有效完成学校教学任务,采取补偿生理缺陷,形成和发展他们的口语、书面语能力,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发展,适应社会生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一整套学校工作内容。社会是一个有声社会,而聋生却生活在无声世界,只有发展好学生的口语交往能力,才能使他们更好地回归主流,回归到我们这个新世纪的社会里。所以口语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是很重要的。如何开展好口语教学,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帮助聋生树立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信心,激发他们运用语言交往的积极性。
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从兴趣中入手。只有让学生对说话产生极大的好奇和乐趣,学生才能更积极地学习口语,用口语交流。
1、我们在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努力创设多种情景氛围,激发起学生的说话欲望,让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到的都尽最大努力用口语说出来,和同学、老师交谈。
2、组织学生到普通学校参观,与普通学校学生同台表演文艺节目,组织和普校学生一起参加课外活动,像跳绳、绘画、舞蹈。让聋生与普校学生多接触,多交流,为回归主流社会做准备。
二、正确处理语文课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全面进行强化语言训练。我们首先抓好了汉语拼音教学,拼音是学习语言的基础。把单个字的发音都要说清楚,然后改革词语教学和开展对话教学,鼓励学生掌握语文课以外的生活词语和各种词汇,尽可能让他们把话说完整,语序说正确。各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应坚持以口语为主与聋童交流。尤其在语文课中,更要坚持口语教学。
三、长期组织丰富生动的各种教育活动和课外活动,发展学生语言技巧,全面提高他们的语言素质。
例如:让学生在“植树节”活动中当解说员,参加各种文艺表演活动,让他们自由讨论一些话题等,既训练了语言,又提高了思想知识。在校内班级间举行各种语言活动,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如:我们成功地举办了朗诵会、故事会、儿歌比赛、小品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各种竞赛中崭露头角。我们还成立了一个语言小组,定期开展谈话活动,谈谈学校希奇的事情,推动语言教育向深度、广度发展,让学生有用口语的空间。
四、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口语能力的培养。
口语交往来源于生活实践,教师应在训练过程中创造条件,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练习和学习,使他们从生活中体会到学会口语的优越性和必要性。从而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口语的愿望。如:学生想要什么东西时,教师可以先让他说出东西的名称,等说出后在给他所要的东西,这样来逐渐培养用口语表达意思的意识。
五、充分利用助听设备,利用学生残余听力,发展他们的口语。有的聋生有一定的残余听力。助听器是聋生的助手,就像近视戴眼镜一样,须臾不要缺少。听的功能也是用则灵,不用则退,长期不用则废,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残余听力。在语训课中,运用助听设备进行对话、谈话、口语练习。平时还要求学生配戴助听器,这样,有助于与同学、老师交流,听清他们的话,与大家多说、多练,从而有助于学生口语的发展。
六、口语教学与其它教学并重。
口语教学要与听话、看话教学紧密配合。口语和说话不完全相同,口语是在交往中的说话,你要先懂得别人说的话的意思,才能用口语传达给别人你的意思。所以,我们经常在训练学生的听话、看话,在对话中练习学生的口语。用对话、谈话的方式,进行口语教学。
七、积极争取家庭社会的配合。
我们学校定期举办家长培训班,让他们学习一些发音方法和训练方法,在家庭生活中多用口语跟孩子交流。我们还让学生到社会中去乘车、购物,用口语跟人们进行交往,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在有语言的社会里,尽早了解社会,融入社会。
近一年来的强化语言教育,口语教学实践,使聋生的口语教学工作从经验型提高到了科学型。同时,以口语教学为突破口,促进了聋校整个体制以及教育教学的改革,推动了我校聋教育的发展。当然,我们的实践还只是得到了初步成功,更加艰难的工作还在后面,我们将再接再励,探索拼搏,争取更大的成绩。
2.浅谈聋校教学中的因材施教论文 篇二
一、贴近生活, 激发兴趣
作为一名特殊学校的教师, 我们特别希望学生在课堂上学得主动些, 能自主学习, 自愿学习。自愿则来源于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兴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推动力。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以趣引路, 贴近生活实际, 创设形象具体的教学情境, 变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为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例如, 在“循环小数”的教学设计中, 教师先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循环现象, 如:一星期七天的循环、一年四季的循环、一年十二个月的循环、日出日落的循环等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 再迁移到数学中的一些特殊的数字, 如:0.666…1.3181818…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总结, 从而很自然的认识了数学中的循环现象, 进而认识循环小数。教师贴近生活实际, 创设教学情境, 让学生从这些自己非常熟悉的事物中, 形成“比多少”的概念, 自觉感知“比多少”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达到让学生自主学习, 主动发展的目的。
二、凭借生活, 开展活动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特殊学校的学生, 他们的学习能力有限, 学习的最终目标是使自己将来能够立足社会。特殊学校的数学内容, 在生活中均能找到其原型。为此数学教学就要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 理解数学。比如教学“小数的性质”, 课前预先布置学生到超市或商店里了解各种商品的价格。上课时先听取学生了解情况汇报, 教师有意识记录一些价格。如30.50元、40.15元、2.70元、7.08元、108.00元等, 然后教师提出三个问题:1、商品的标价为什么都是两位小数?2、像30.50元、7.08元、2.70元、102.00元这些标价, 如果把它们小数部分的“0”都去掉, 商品的价格有没有发生变化?3、这些数中哪些“0”可以去掉, 而商品的价格却没有改变?这样, 凭借日常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 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开展活动是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良好形式。由于聋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 教学时可组织学生开展活动, 创设问题情境, 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中为学生所接受, 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时, 上课伊始, 教师请座号数是4的倍数的同学举起左手, 请座号数是6的倍数的同学举起右手。这时, 教师设疑, “怎么有4个同学的两只手都举起来了?这是为什么?”从而创设学习新知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运用开放题, 逐渐延伸
运用开放题来创设问题情境,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情境中, 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时, 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 有意识地设计开放性习题来创设问题情境。比如在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 教师先出示一道开放性的准备题。让学生提出问题, 再列式解答。即, 饲养组养10只黑兔, 养的白兔比黑兔多6只, ___________。通过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提供给学生更好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使学生感受数学的思考过程, 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较强的学科, 前面的知识就是后面知识的基础, 后面的知识是前面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因此, 教学应从知识联系入手, 从新的知识的连接点上进行变化、发展, 把新知识纳入到原来的认识结构中去, 从而创设问题情境。比如在教学“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时, 先让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计算41.75÷25, 然后将它改为41.78÷25, 通过计算, 当学生除到被除数的百分位时仍有余数, 那该怎么办呢?从而产生疑惑, 急想探求解决的办法, 待学生解决了仍有余数需在被除数的小数末尾添“0”再继续除之后, 再将它改为41÷25, 让学生进行计算, 发现整数部分有余数, 应该怎样添上“0”, 再继续除下去, 而商的大小不变。
四、动手实践, 化难为易
在数学教学中, 有些数学知识、数学概念的教学非常抽象, 如果教师不加以处理, 学生是既看不见, 也摸不着的, 只能是糊里糊涂。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贴近生活实际, 创设一定情景,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产生亲身感受的体验, 将抽象的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能帮助学生分析、理解, 化难为易。比如:在“时、分、秒”的教学中, 我采用了学生喜欢的游戏形式, 放一分钟学生喜欢的音乐, 让学生有的跳绳、有的拍球、有的读书、有的写字, 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 体会在一分钟内能做多少事, 从而比较直观的感受一分钟的长短, 从小学会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再比如:在五年级“大数量的估计”的教学中, 让学生估计13亿粒米相当于多少, 这对孩子们来说确实没有什么体验, 于是我让学生分组做实验, 如:先数出200粒, 称一称, 重量为4克, 那么平均一粒米的重量是:4÷200=0·02 (克) , 再算出总重量:0·02×1300000000=26000000 (克) =26吨。26吨到底是多少?还是很抽象, 我又让学生来试一试一袋25千克米的重量, 算一算, 26吨相当于1040袋。回家调查:一袋米你家能吃多长时间?1040袋米你家能吃多长时间?假如全国每人每天浪费一粒米, 那要浪费多少米!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 使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 成为学生能够具体体验和感知的形象过程, 既让学生感受了13亿粒米有多少的抽象概念, 又教育了学生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3.浅谈聋校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篇三
近年来,许多青少年自残自杀的消息时常见诸报端。有资料表明,中国每年有近20万人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自杀成为15岁左右人群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近两年,且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绝大多数未成年人对于“死亡”这个概念没有最起码的认识,死亡在他们眼中是件轻而易举的事,认为有权操纵自己的生命,对别的生命也毫不懂得珍惜。在我们特殊教育界,也有聋哑学生离家出走,因一点小事打架斗殴、服毒自杀等现象。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使我们不得不深思,学校教育对于学生人生观、挫折耐受力以及心理素质教育是何等的薄弱。听力障碍极大地阻碍了聋哑学生的心理发展,使他们不能很好地与外界沟通。相对于健听人,他们更容易自卑、偏激,更易走极端。
在我们特殊教育学校,为了能使这些残疾孩子平等参与社会,掌握基础知识和拥有一技之长一直是学校教育和家长追求的目标。但在过去的教育过程当中,我们没能很好地处理“学业”与“自我”的关系。我们教师和家长往往以知识至上和成绩至上作为信条与原则,而学生的情感、心灵和个性则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视,甚至被压抑。用学生的话说,就是:在家得听父母的,在学校得听老师的,而身体是自己的,自己有权支配。可想而知,这样的后果,便是使学生可能的幸福生活被剥夺,使得他们的情感与认知相分裂,最终导致了他们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怀疑、虚幻与破灭。
二、“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教育观点
从知识至上和纯粹功利的世界中独立出来,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是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也是学校和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课标指出语文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把“人文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就要求我们首先把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人来对待,尊重他们的人格与个性,保证他们有相对的人生自尊与自由。
热爱生命,首先要心中有爱,爱阳光雨露,爱万物生灵。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得爱学生,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活生生的、永远无法替代的生命,他们是一个个和我们平等的人,我们必须给他们人性的关怀和尊重,这比什么知识都重要。人的生命存在并不等于自然肉体的存在,人不但要活着,而且要知道为什么活着,在生命过程中意识着、体验着自己生命的意义、目的和价值。我们的教育实际上是对生命的浇灌和养护,使个体的精神去拥抱世界,使生命处于永不休止的创造和运动状态之中。
三、“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
教育,要关注生命,要把爱撒向每一位学生。真正的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是尊重人的教育,是爱人的教育。而要教育孩子们去尊重人,去爱人,我们的教育者就应该一视同仁地去尊重孩子,去爱孩子。这对所有的孩子都应该是一样的,不论是第一名还是最后一名。过分地强调成绩的重要,甚至将它与孩子能不能得到尊重与爱联系在一起,无疑会在孩子们稚嫩的心中构建起一种不平等的观念,这无论是对“好生”还是“差生”心灵的健康成长都是不利的。我们的学生良莠不齐,且个性迥异,我们不应该有情感倾斜。退一万步讲,“人生而平等”“人都是父母的孩子”,我们也有或者会有孩子,我们凭什么去漠视乃至歧视那些特殊群体?
我们面对的虽是听力损失的残疾学生,但学习语文、应用语文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只有掌握好了语言才能更好地与人交流,更好地融入社会。其实我们聋校语文教材中,承载着生命教育的文章可谓是比比皆是,例如,许多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草原》《到海边去》等文章,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丽与壮观,不由自主产生一种热爱之情,有了爱就能懂得生命的可贵;一些是写人的文章,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苦柚》《曼谷的小象》等,让人深切地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爱护。一些写小动物的文章也能让人体会到爱的伟大,生命的可贵。如屠格涅夫的《麻雀》,老麻雀奋不顾身拯救小麻雀的情景,让人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生命的可贵。《小虾》《翠鸟》等文则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执著与灵性……
如学习了《小虾》一文后,我布置了“自己饲养并观察一种小动物”的实践作业。两周后,学生的作文交上来了,虽然学生由于自身语言的障碍,句子还是不够通顺,语法不够规范,但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再如,在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文后,我布置了“拯救生命”的调查作业,学生通过上网,搜查到了一幅幅震撼人心的图片:工厂的污水正向河中排放,无数死鱼漂浮在水面上,林立的烟囱正吐出浓浓黑烟,人们因为饮用水的污染而身染重疾,野生动物数量急剧减少……真是令人触目惊心。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他们的脸上显出从未有过的沉重,真正达到了“以文育人”的目的。
用我们关爱的心,去让聋生懂得怎样去呵护生命,超越生命,证明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使聋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树立自信心,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和乐趣,真正实现“聋而不哑”“残而不废”。“春雨润物细无声”,愿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不辜负自己的使命。
4.浅谈聋校语文课堂沟通 篇四
一、现状
随着聋校的规范化,聋校的语文教学中师生的沟通问题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当前聋校语文教学中,师生沟通不畅的现象很普遍,在教学中看上去好像教师在唱独角戏一样,教师讲得口若悬河,唯恐学生听不明白,其实呢,下面的学生懵懵懂懂,他们真正理解的并不多,而且在某些情况下教师也不清楚学生的意思,师生之间鸡同鸭讲,靠猜测了解对方意图的情况并不罕见,师生沟通不畅成为影响聋校语文教学好坏的关键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教师有再渊博的知识、再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也无法很好地教育学生,因为沟通不畅如同一道被阻塞的桥梁,阻碍着师生之间有效的沟通。
二、原因及对策
原因1:师生手语不一致。对于一些新手语,生僻手语,教师如果不及时教给学生,学生就有可能打指语,或者自己根据理解创造一个手语。学生按照自己意愿打手语在日常教学中已经很常见。从总体上说,因为聋生的手语带有一定的特殊性,教师由于不了解有些学生,无法准确把握学生表达出来的想法,在学生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教师容易产生误解,从而在表达上产生误区。
对策:规范师生手语。教师要勤查手语,经常和学生沟通,发现学生有不规范的手语要及时纠正。建议师生在交流中,当时就提出看不懂的手语,做到及时沟通。
原因2:师生手语的语法不一致。教师对一个句子是按照汉语的语言顺序打的,而聋生对一个句子表达出来的内容往往会因为视觉的先后而产生理解上的误区。
有时候因为语序的不同,学生会感觉强调的部分不一样。
比如,教师在讲一个句子“我买了一个苹果”时,容易让学生产生如下几个方面的理解:
1.我买了一个苹果。(强调“我”)
2.苹果我买了一个。(强调“苹果”)
3.一个我买了苹果。(强调“一个”)
对此,教师应该有一定的对策,应该加强对学生肢体语言的观察,研究他们的手语表达习惯,在看懂学生手语的基础上规范学生句子的语法顺序。
原因3:教师的教学语言使用不规范,这也是形成语言沟通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聋校的教学语言中,口语和手语一般是最普遍的,指语和书面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地位,但是,有时候教师在使用这些方法的时候,造成了这些方法的混乱使用,没有让它们用对位置,这样造成的沟通障碍也严重影响了学生语言发展的速度。
针对此种情况的对策是:规范课堂语言,板书语言。
原因4:一些课堂教学本身没有最大程度地结合一定的环境、聋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而无法吸引聋生,更谈不上有效沟通;
对策:课堂教学设计要符合聋生认知特点、心理特点,还要创设一些有利于沟通的课堂环境。
三、建议
1.把聋生的培养放在手语的练习上,强化纸上交谈这一项。在传统的教学目标中,很多教师都抱着美好的愿望,即自己的学生也能像正常的学生一样跟别人交流,能够开口说话。但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事实证明,很多学生根本无法做到开口说话这一要求。
其实,我们应该针对聋生的实际调整训练的方向。练习要从聋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温柔地教给他们如何正确流利地用手语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让手语成为他们最熟练、最喜欢、最自然的表达方式。教师应该正视聋生的实际,他们毕竟跟正常的学生不一样,语言是他们的弱点和差项,而手语的表达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兴奋感,手语的表达会成为他们与外界交流的一个良好的渠道和开启他们心灵的一把金钥匙。让手语的表达把聋生和社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调动他们学习聋语的积极性。
2.适时和聋人教师沟通和交流。聋人教师和聋人学生的生活环境一样,心理状态和心灵心心相印,因此非常容易沟通,而且聋人教师的语言和手语非常迎合聋人学生的特点,因为同是聋哑人,所以他们对聋人学生的心理状态更加地了解和认同。作为一名身体器官发育正常的教师,我们应该跟聋人教师学习一下,看看他们是如何用自己的方式与聋人学生形成有效沟通的。例如,一个知识点如果与聋人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就非常容易被他们接受,如果知识点脱离了他们的实际的话,那么就非常难以被学生接受了。
四、愿望
我有一个美好的愿望:假如有一天,教师和学生可以很好沟通,学生和家长、社会可以很好沟通,我们的教育就完成了它应有的使命!为了这个美好的愿望,我们要一直努力!
5.浅谈聋生数学有效教学 篇五
【摘要】在长期的聋生数学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聋生普遍存在怕数学的现象,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多次详细讲解,学生在练习中依然会出现错误。不可否认,聋生因听力影响,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和正常学生有着一定的差异,加之其心理的自卑感,要提升数学教学效率,还得立足学生实际,多管齐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形成师生互动。
【关键词】聋哑 初中数学 有效教学
聋生和正常学生相比,有着其独特的特点,他们的认知能力要比正常学生稍弱,且存在自私、多疑、粗暴等心理特点,自尊心较强,习惯受到表扬。在聋生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创设和谐课堂气氛,以情境为依托,以问题而引导聋生参与活动,辅以针对性练习和个性化评价,这样才利于数学效率的提升。
一、创设和谐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结合以往聋生班级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来看,在课堂中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聋生多是被动参与,他们的学习热情不高,尤其是一些聋生本身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但因课堂中表达错误、没有及时参与教师提出的问题而遭遇教师的批评,从而挫伤了其积极性。一般而言,聋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较之正常学生有一定的差异,加之自尊心较强,故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定要注重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尊重并鼓励聋生积极参与,尤其是要创造机会,让聋生能主动表达。
尊重聋生,不仅要尊重聋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还要关注其差异性,有的聋生较为自卑,数学成绩较差,数学教学中不能简单地批评,甚至是指责,而要多给予其鼓励。同时,要在数学课堂中创造机会,引导聋生参与表达。如“圆的认识”、“轴对称图形”等课时的教学中,可通过情境而呈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再通过问题启发聋生思考。如“相反数”的教学中,先请两个学生一个向左,一个向右各走5步,再以图的形式(教师可在学生走的同时借助多媒体构图)引导学生观察后思考,这样效果会更好。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聋生参与兴趣
聋生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一般不高,甚至有很多聋生厌倦数学,觉得抽象而枯燥。从教师教学角度来看,在聋生班级的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以单穿的讲授方式进行教学,没有注重直观引导。提倡在聋生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结合教学内容,以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事物来创设直观的景象,由此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聋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在聋生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方法较多,如借助话题而创设情境,以“储蓄计算”为例,教学中通过展示银行图片,以存钱话题而启发学生交流是如何存钱的,是否知道银行的储蓄是如何计算利率的,从而引入新课。又如借助多媒体展示,让聋生获得直观感知。聋生因受听力所影响,接受外部信息以视觉为主,故而在数学教学中应多直观呈现。如“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的教学中,先以近视调查对班级聋生展开问卷调查,调查后呈现调查数据,根据数据而提出问题(如有多少人近视,占了班级人数的百分十之多少),由此而引出百分数的意义,直观而形象,利于学生理解。
三、提出探究问题,鼓励聋生参与讨论
根据聋生数学学习情况来看,很多聋生都觉得数学高深、抽象,较难理解,在数学学习中有畏难情绪,数学学习过程中依赖教师的讲解。在对聋生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中,要积极渗透参与意识,变以往的“讲听”模式为合作模式,以问题作为启发,引导聋生学会合作,在共同讨论和交流中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理解和构建。
首先,在聋生数学课堂中提出问题,要紧扣目标展开。如“直线、射线、线段”的教学中,该课时的重点和难点是要让聋生把握三者的区别,教学中借助人行横道线、音乐指挥棒、激光、手电筒光、铁轨等图片而引出概念,然后提问“你觉得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不同”,由此而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在交流活动中,教师根据聋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指导并归纳,再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辅以判断、问答等练习活动,从而让聋生更好地把握三者的区别。
四、注重针对练习,及时给予聋生鼓励
聋生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故而在数学教学中也不能以相同的要求对待他们,尤其是在练习过程中,要注重结合聋生的实际,针对性练习。提倡针对性练习,一是课后练习题要具有典型性,要利于学生巩固课堂知识,二是要采用“必做+选做”模式来进行练习,即课后全班学生完成必做题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完成相应的选做题。同时,也要注重优化课堂练习,在课堂中,可采用小组相互出题、抢答、竞赛等多种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练习,这样效果会更好。
在评价上也要结合聋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和过程性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例,聋生若在数学课堂中能积极参与问题回答,能和同伴进行讨论和交流,那么,课堂中就应及时给予相应的鼓励。在对聋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注重以量化方式进行,且要参考学生之前的基础。如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回答问题,可加分,那么,加分就要一定的标准。又如学生主动完成了练习,也可给予相应的加分奖励。在对学生进行奖励和评价的过程中,要以鼓励为主,指导为辅,切忌简单粗暴的批评。
总之,在初中聋生班级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固守传统,而要充分分析聋生的心理特点,针对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特点,以课堂气氛作为催化剂,借助情境、问题而引导聋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后,以针对性练习进行巩固,及时给予聋生相应的鼓励和评价,这样才能让聋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郄卫萍:浅谈聋校数学课堂有效教学[J],海峡科学,2011年第3期 67-68页。
[2]林政:聋校数学有效教学的“三个基点”[J],现代特殊教育,2012年第7期98-99页。
6.浅谈聋校教学中的因材施教论文 篇六
一、把握文本, 确定基调, 细研情感生成因素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观文者批文以入情”, 积极情感的迸发, 首先来自于文本本身。以聋校七年级教材为例, 《五彩池》中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高大的皂荚树》中对皂荚树的赞美之情……在细研文本的基础上, 为文章确定一个基调, 简约理解, 高效拓展, 从全局高度把握文本内涵, 可以让积极情感对聋生的思想发展起到有效的引领作用。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 只有从微观入手, 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潜入文本, 以心智和情感参与阅读, 完成个体心灵层面的穿越, 教学预设才能生成于学生的大脑。
执教《海滨小城》时, 我以小城美景导入, 利用课间指引学生逐一观察海面、海边、庭院、公园以及街道, 询问感受,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美!再问哪里美, 众口一词:颜色美!因为听障学生更注重视觉感受。初步感知后, 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将视觉印象进行丰盈, 充分调动情感因素。
例如:一棵棵榕树就像一顶顶撑开的绿绒大伞, 树叶密不透风。
榕树是我们当地特色植物, 稍加点拨, 孩子们就会觉得这一景点似曾相识:绿绒大伞上点缀着星星点点的粉色的榕花, 清香四溢, 你喜欢吗?你见过吗?在哪里见过……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 挖掘共鸣点, 随机因势利导, 自然而然地注入人文情感。生活无处不隐含教育的意义, 将文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对接, 本节课的个性色彩就变得极为鲜明, 再看小城, 就好像来到了久别的故里, 有了无限亲切之情。
二、善于分析, 积极引导, 允许情感价值求同存异
阅读文本中往往有一条“入情———动情———移情”的线索于潜移默化中引导教学, 因为残疾学生的理解能力存在个体差异, 对教学对象的情感变化接受具有层次性, 因此其教学结果就有可能出现诸多发散性思维, 这也正是情感教学多元化的具体体现。
学习《我和企鹅》一课后, 我和学生有了下面一段对话:
师:你认为本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1:教育我们要热爱自然爱科学。
生2:我们要爱护小动物。
生3:为了给企鹅一个干净整洁的家, 我们一定要保护环境。
很显然, 生1回答较为接近本文主旨, 生2和生3的回答有所偏差, 但是出发点也没有错误, 如果全盘否定, 肯定会为以后的归纳分析带来负面影响。为了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多元拓展, 我巧妙地运用了“引申义”这一学术语, 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系的, 但不是主要关系的统统划归于“引申义”, 既对学生积极思考的行为给予肯定, 也从侧面对他们的回答进行了修正, 保证了语文课堂的“一枝为主, 百花齐放”。
三、创设情境, 唤醒情感, 再现身心体验氛围
1. 创设情境, 品读课文, 智慧引领。
文字是理性的, 色彩和画面是感性的, 情理结合, 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孩子们心入其境, 借助丰富的想象去推动情感渗透。教学《五彩池》时, 我充分利用聋生对色彩的敏感度高这一特点, 设计了颜色柔和的光线折射图和色彩斑斓的远景, 让学生对五彩池的美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不仅是表面的美丽, 而且对其成因也进行了理性的分析, 从认知角度进行深度理解, 使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丰富而深刻。在很多细腻的感情面前, 语言往往是苍白的, 而入情入境的朗读则可以传达心中的感受, 从而达到熏陶情感的作用。教材中有很多范例就是很好的素材, 为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潜心其中, 仔细研读, 可以提高对美的感悟和创造能力, 体现了“美育与德育想通, 又互为包含”的教育理念。
2. 互换体验, 内需外化, 意志磨炼。
《鱼游到了纸上》是一篇以聋哑人为主人公的文章, 与残疾孩子的生活环境非常相似, 于是就很容易找到情感共鸣点。通读课文后, 学生被主人公那种细致、认真的学习态度深深打动了, 我建议学生进行角色互换体验。
师:假如你就是这位聋哑人, 你心里想的是什么?
生:我很自豪, 但还要继续努力!
师:你觉得怎样才能画得这么好呢?
生:认真细致、持之以恒、废寝忘食……
师:让我们以这位主人公为榜样, 确定奋斗目标, 大家一起来比一比, 好吗?
学生内心语言需要外化, 情感蓄积需要喷发, 而角色互换、课本剧等练习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真正融入文本。因为同是残疾人, 所以他们觉得这名聋哑人是触手可及的真实的目标, 潜在的认同感就会轻而易举被点燃, 实现理想的途径仿佛就在眼前, 从而达到意志的磨炼。
真知识是思想和行为结合而产生的知识, 没有对文本的深层把握, 就不能有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因此, 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文本, 全身心投入感悟, 顺应情感主线, 多元化发散思维, 聋校语文课堂定会更加丰富多彩!
摘要:聋校语文教学中要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教学过程之中, 最有力的手段是加强语文教学的情感功能。教师要把握文本, 确定基调, 细研情感生成因素, 要善于分析, 积极引导, 允许情感价值求同存异, 要创设情境, 唤醒情感, 再现身心体验氛围
7.浅谈聋校作文创新教学 篇七
更新作文教学观念
聋校语文新课标的实施,给广大聋校语文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于作文教学而言,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
给聋生作文创造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 语文新课标与以前的旧大纲相比,提倡自由表达是新课标作文教学的新理念。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地给聋生作文创造自由表达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释放聋生的生命活力,加强聋生作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打破为文而文的僵局。传统聋校作文教学只定格在作文课上,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缺乏趣味,往往让聋生产生“作文生畏”的心理,不仅害怕写作文,而且即使写出作文,质量也不高。教师应把作文放在平时,引导聋生从课内走向课外,给足自由,激发聋生的写作激情,尽情倾吐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体现自我创造性。
让聋生作文贴近生活。有感而发是聋生写好作文的前提和基础。聋生虽然身心缺陷,但他们的观察力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活动,让聋生感受生活、享受生活、有言要发,拓宽作文训练的渠道。让聋生在生活中,展开联想与想象,尽情放飞自己的梦想,有感而作,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给聋生作文“解禁” 传统聋校作文教学,给聋生人为制造了不少“禁区”,不利于聋生作文创新精神的释放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新课标下,教师应给聋生作文“解禁”,给聋生作文提供广阔、灵活的环境。
淡化文种要求,少写命题作文。传统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写景状物的说明文等,虽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聋生作文能力的培养,但在新课标下,聋生作文创新教学应尽量减少表达形式对聋生的束缚,除有文体特别要求外,应积极鼓励聋生创新,选择合适的角度,有感而发,同一材料多种体裁,百花齐放竞争艳。同时,坚持以自主拟题为主,少写命题作文,让聋生根据生活和学习阅历写各种应用文。
不拘一格地选材、立意。教师应积极引导聋生拓展、丰富作文表达的内容,不限制作文题材,同一题目多种角度选择材料,找准贴近自己写作的侧重点,一切的见闻、感受、想象均可写进作文,抒发自己的个性。同时,语文新标准给作文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降低了对中心思想的要求,倡导多种写作方法的自主运用,即使聋生在选择同一材料作文时,教师也必须引导聋生充分挖掘同一材料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去立意,切实避免聋生作文一个样,大同小异。
夯实聋生写作基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加强语文基本功训练,夯实聋生写作基础,培养聋生收集和表达作文材料的能力,是聋生作文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语文教学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语言文字、语言文学和语言文化。由此可见,加强语文基本功训练,夯实聋生写作基础应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加强字、词、句教学 聋校语文教师如何选择教学沟通语言及教学方法,事关教学的成败。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聋童沟通方法主要有口语法、综合沟通法和双语双文化法三种。结合教学实际和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学硬件不达标的聋校应偏向于最后一种──双语双文化法(双语教学法)。当然,现实教学中个别教师的“纯手语教学法”更应立即革新了。
汉语拼音是语文学习的工具。在聋校低年级,一定要加强汉语拼音教学,引导聋生掌握发音部位和方法、拼音方法和拼音方案,为他们学习字、词、句扫清语音障碍。在字词句教学中,必须引导聋生掌握音、形、义,做到会读、会写和会用;引导聋生会组词、解释词语、修饰词语,掌握实词的用法,逐步体会虚词的用法。同时,加强聋生语法引导,让聋生会说、会写完整、通顺、词语达意的句子,逐渐进行相关句子练习,培养语文基本功。
加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指导 首先要加强课内阅读指导,不论用的是普校教材,还是聋校专用教材,语文教材中大量的范文(课文)是贴近聋生学习和生活的,都有一定的教育、导向作用。聋校教师应精讲,引导聋生阅读课文,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悟出一定的道理,有所收获。同时,经典的篇目、段落是要求聋生阅读后背诵的,多读多记不失为学习语文的一种有效途径。
要加强聋生课外阅读指导 语文新课标对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规定不少于145万字。虽然聋生由于身心缺陷,加之提倡开放式阅读,可以自由选择读与不读、阅读量的多少,但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根本目的是提高聋生的整体语文素质。目前,聋生课外阅读量极少,严重制约了他们说话、写话(作文)能力的培养。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作为教师理应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培养聋生的阅读兴趣和爱好,引导他们阅读经典的、时代感强、积极向上的文学作品,增长自己的见识,陶冶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了解古老的中国文明、文化,逐步培养自身的文化素质。
创造性地开展作文教学活动
培养聋生写话的兴趣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对聋生写作过高的要求和期望,导致聋生写作缺乏自由表达的快乐,而是怕写作文写不出来、写差了要受到老师的批评。因此,培养聋生写作的兴趣显得十分重要。
为了培养聋生写作的兴趣,打破不会写、写不好的局面,我找到了《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从中选取了一篇《我们的学校》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读。短小、贴近聋生生活的作文,聋生一读便懂,有的不住地点头,有的还起身走到窗前,环视了一下校园景物。当他们知道这是一个只有八岁的学生的作文,而且还获得了全国一等奖时,聋生很惊异,心想:“这么简单,没什么华丽辞藻的作文还获得了奖。”我告诉学生:“其实,你们一样可以写好作文的,只是你们平时不注意观察,你们去看看我们的学校,也写写吧!”聋生飞快地跑出教室,十多分钟后回来了,一个个提笔就写起来,比平时快多了,质量也有所提高,我感到十分高兴。
培养聋生练笔的习惯 尽管聋生有了很多快乐的生活体验,但若不常练笔,那么,有再好的素材也可能忘记,进不了作文中,等要写时,脑子里又是一片空白,想都想不起来了,何谈写出来呢?
那天,我刚走进教室,只见大多数学生“哧哧”发笑,坐在前面的偷偷向后张望。我扫视了教室,一下子明白了:原来坐在最后一排的一个女生耳朵上多了装饰性耳环。我想生气,突然灵机一动,亲切地问:“同学们,学生允许戴耳环吗?”一个男生大声地说:“不可以!不可以!”我又说:“为什么成年人可以戴耳环呢?你们用笔写下来让老师看看!”戴耳环的女生这样写道:“我们现在是学生,应该衣着整洁,仪态大方,不能戴耳环、项链。但是我们以后长大了,找到了工作,有了钱可以买更多的金耳环、金项链……”
培养聋生修改作文的习惯 文章是写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写完作文后,要引导聋生多读、多思,力争有所悟,进一步修改、完善作文。在作文评改的过程中,应引导聋生先自己改,互相改,小组评,然后教师点评。点评时,充分肯定写得好的,对不足的地方指出来,提出希望和建议。同时,坚持激励为主的原则,树立榜样,让聋生在“比、学、赶、帮、超”的过程中,促进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老师们,特殊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与语文新课标的实施,给我们作文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深信,只有更新作文教学观念,夯实聋生写作基础,创造性地实施作文教学活动,才能享受到作文教学的快乐,见到“百花齐放”的情景。
【浅谈聋校教学中的因材施教论文】推荐阅读:
现代信息技术在聋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09-21
优化聋校数学课堂教学初探10-19
聋校语文第五册06-24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兴趣培养论文08-30
聋校教案二年级第三册07-08
聋校语文第五册秋天07-25
聋校语文第六册教案11-05
聋校语文教师如何说课11-07
聋校八年级语文下期末考试试卷06-26
浅谈情感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的论文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