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从实践中来(共10篇)
1.能力从实践中来 篇一
音乐教学从“趣”中来
—————— 音乐教学反思
“趣味灵活、丰富多彩”一直是我们音乐艺术教学的特色。反思教学,自己往往会不留神陷入一沉不变、“老师教,学生学”、照书教唱、单一传统的老套式(特别是六年级音乐课),学生往往会觉得枯燥了,甚至是不愿坐、听不进去,课堂纪律和效果都不好!音乐艺术课注重的是寓教于乐,“活教、活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离不开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那这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怎样去激发和巩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呢?我想,我们还需从“趣”中入手。
1.言谈“幽默”,激发兴趣
在三年级的《童年》这个单元里,有一首平稳优美的上海地区民间童谣——《摇呀摇》,它具有摇篮曲的特点。开始我先没有告诉学生用怎样的演唱方法、情绪、力度、速度去演唱歌曲,只是问了一句“什么是摇篮曲”。学生回答是哄婴儿入睡的歌曲,看来他们都知道“摇篮曲”的意思了。于是我让学生自己去发挥演唱,完后,我没让学生唱第二遍,而是微笑着问他们:“亲爱的小朋友,你们这样唱小宝宝睡得着吗”?同学们齐声笑着回答:“睡不着”。我紧接着就说:“像你们这样唱,宝宝会从摇篮里坐起来,甚至是哭这说:“我不睡了,我不睡了”。我还形象地表演了婴儿那一连串的动作,学生听着,都捂着小嘴笑了起来,而歌曲的演唱要求却包含在了这一张张笑脸之中了,果然再唱时学生的表演大有进步。通过这样的教学使我深刻的意识到,对于学生应该不能直接了当的对他们说“你们唱得很难听”等之类的批评语或大声训斥学生,而是需要利用一定的语言技巧与巧妙的教学手段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这就是“幽默”。
2.变换教学形式,(如音乐表演),提升兴趣 音乐课有不同于其它文化科学课的特点。学生往往不满足于安安静静地听音乐或是仅用歌声来表达情感,而是更喜欢用动作来补充,特别是中低段的孩子。他们喜欢边唱、边跳、边欣赏、边表演。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穿插着“演奏、表演、按节奏编曲,曲调创编接龙,即兴舞蹈” 等环节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欣赏塞内维尔的《童年的回忆》一曲时,我没有用光碟和课件,而是利用班上的“小小钢琴家”来为我们演奏。聆听着优美的旋律,回忆着自己多姿多彩的童年,学生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欢笑,抱以热烈的掌声。顺着这股热流,我们开始了逐段的赏析,学生们也展开了评论,进行了交流。在欣赏的过程中,我们还根据歌曲的意境师生一起编创了舞蹈和动作。许多同学们都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表演欲望,纷纷到台上表现一番,尽管有的同学创编的动作有些欠妥,我们都给予了鼓励,并在钢琴的演奏中进行了表演,连一些平时不敢表现自己、胆小内向的孩子都得到了鼓励,也加入了创编的队伍,师生一起构筑了一个发挥创造性成果的舞台。
所以在音乐教学上,我们需要一套有效地、能激发孩子们兴趣、爱好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思想和目光吸引过来,并不断地加以渗透和提升,做到动静互补,相辅相成。像乐器合奏、打击乐伴奏、集体舞蹈、组合等,都是学生们展现自己的一种方式。3.音画结合,拓展兴趣
我们的学校具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设备,所以,我利用电教媒体、音乐软件等,根据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欣赏、穿插提问,用鲜艳生动活泼的课件配合音响效果激发兴趣。这既能极大的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也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升音乐修养。在欣赏一部作品时,孩子们的想象力往往是吃力的、不够的,此时,我就采用把歌曲的文字、音乐描写和影像描写融为一体,即化抽象为形象,动静交合,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例如:《森林的歌声》一课,我就根据歌曲内容自制了课件。视频上播放的是一处神秘的森林。然后配合已选好的音乐把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吸引到着神秘的森林来。学生根据画面和音乐,在老师的提问中说出此曲表现的内容。首先出现的是神秘的森林,听到了动物“叽叽喳喳”的叫声。然后我就问:“听一听,这里有什么动物?”同学们便答到:“青蛙、飞鼠、蝈蝈、蛐蛐„„”,同学们还学它们的叫声。然后我再通过课件、图片,让学生们认识动物的样子,学生们很容易就模仿出了这几种动物的叫声。有的学生还根据旋律自编了小牛、小羊、小猫、小狗等动物的叫声,模仿动物的行走、它们的特征、模样,真是一场“森林音乐会”。
当然,光靠课堂还远远不够,课下交流这个环节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师生对课堂知识的一个巩固、延伸和拓展。像我们的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等,一般都是通过布置课后的家庭作业这种方式,来延续课堂的效果,巩固新知识,并从中得到知识的延伸,拓展学生的思维。而我们的音乐教学,包括钢琴、电子琴、吉他等等,只有多多地开展如:读谱知识讲座、节奏训练、识谱要决、集体项目(舞蹈队、合唱队、器乐合奏队)、个人项目(独唱、独奏)等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阔他们的眼界、发展特长。在轻松没有压力的课外活动中,学生们自由参加活动获得知识,成为艺术小天使。
2.能力从实践中来 篇二
一、反复朗读,感知语言音韵美
朗读是阅读的一种方式,具有独特性。很多人对朗读存在认知误区,认为出声读就是朗读,或者说拿腔弄调就是朗读。其实不然,朗读不仅是读者对文本中的文字进行诵读, 还要将作者情感演绎表达出来, 应该是“感情朗读”。要进入朗读状态,首先要扫清文字障碍,对文意进行有效梳理,然后再根据文意揣摩作者情感因素,把握文字中的情感基调。这样再进行朗读, 才能有腴厚的情感表达。因此,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要注意挖掘文意,让学生体会作者情感感知, 还要对学生朗读技巧进行针对性指导,这样才能真正体验语言的音韵美。
《夹竹桃》中的语言虽然很朴素 ,并没有使用太多的骈句,但其音韵感还是比较强烈的。如“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四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这些句子都有非常鲜明的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让学生朗读时,要指导学生读出音韵来。特别是抑扬顿挫技巧的应用,能够让学生在朗读中自然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这样读出来的情感因素自然会更真切一些。小学生朗读有共性问题,语速普遍较快,要让学生放慢速度,读出标点来,朗读效果才能大幅度提升。
二、仔细观察,感知语言装饰美
语言教学方式众多,教师要对文本进行仔细解读,还要对学生认知基础有清晰了解, 这样才能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学生语言基础较为薄弱,教师要注意语言学习的切入角度,如果过分提高难度,学生如听天书一样,当然收不到好效果。因此,教师要尽量照顾学生的语言基础,从最浅显处入手,帮助学生逐渐进入语言意境。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观察,从字词的选用到句式的整合,作者采用了哪些“物理”手段,这是语言运用的最初级技术。通过装饰手法,提升语言表达力。
如:“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这个句子中,“一盆”“红色的”“火”“白色的”“雪”等词语都是自然的联系添加,虽然没有多少艺术性,但这些词语的运用却整齐对称,有很强的表现力。像这类语言,学生运用起来并不困难,关键是掌握修饰技巧。又如:“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在这个句子中,“迎春花开出黄色的小花”,“黄色的”算是一个添加词,“报告春的消息”是作者顺意添加的,并不是妙语,却有很强的生命力,给人以舒畅温馨的感觉。这样的添加看似很随意,却能够生成诸多情愫,营造极美的意境。我们虽然没有文学大师那般功底,但只要有了这种装饰意识,也是难能可贵的。
三、精心赏析,感知语言内质美
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语言赏析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并不是人为拔高教学目标, 而是学生语言学习的真实需要。所谓语言赏析,是指对作品语言进行的感知、感悟和启迪,无论什么语言功底的人都可以进行语言赏析。小学生语言基础较浅, 在自主学习中进行语言赏析有一定困难,教师需要给予针对性引导。学生在阅读《夹竹桃》时,都感觉文本语言非常精彩,至于如何精彩,也许很多学生说不清楚。这种语言赏析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找到一些赏析的路子,感知作者语言的内质美,从而掌握语言运用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如:“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 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 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 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这一段描写非常生动, 学生一眼就能够看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教师在引导时, 要让学生学习连用比喻的手法, 作者能够对同一个本体连用三四个比喻, 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语境。 教师要追问学生:“作者为什么不厌其烦地连用比喻来描写呢? 是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学生很容易明 白作者的 用意 , 从情感角 度展开阅 读分析 ,这样的赏析就有了厚度和深度。又如:“在和煦的春风里 ,在盛夏的 暴雨里 ,在深秋的 清冷里 ,看不出有 什么特别茂 盛的时候 , 也看不出 有什么特 别衰败的 时候 ,无日不迎 风吐艳。 ”这句话中 ,作者前面 运用了排 比 ,后面应用 了拟人。 这里作者 的情感因 素又有哪 些呢 ?学生通过对比阅读,也会很快了解的。
3.“从实践中来 到实训中去” 篇三
关键词:市政工程计量与计价;案例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6)05-0101-04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已基本具备大规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但是,教学理念相对落后,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仍然不能很好地适应发展需要。为贯彻国家教育部提出的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相关意见[1],以期达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在教学中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尤为重要。而采用案例教学法将实际工程融入到课堂理论教学是推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教学理念的重要表现形式。
丁玉贤在《公路工程造价采用案例教学的思考》[2]中提出学校应根据课程的应用性、操作性特点,选择案例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王飞龙在《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探讨——高校教育与实际工作接轨》[3]中提出人才培养,要加强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这些文献研究在各自的讨论范围内都论述了“让实际工程经验进入课堂”的重要性,且着重在教学研究上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但从总体上而言,文献仅仅分析了教学案例与理论教学结合的现实可行性,提出了其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的优势所在,没有涉及如何收集、选择素材,如何构建突出教学目的的优质案例等具体内容。
笔者多年来在教学中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教学理念,在实际工程融入理论课程方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文章以市政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中某个典型单元为例,阐述如何通过对实际工程的加工和提炼,将具体的工程实例转化为概括性强,重难点突出的教学案例,为一线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提供参考和帮助。
一、选择素材
素材的选择应兼顾三个方面的因素,即教学目标、学情分析、素材的特性。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为了选择案例素材,必须将教学大纲细分成具体的教学目标。
(二)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指通过分析研究,得出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等方面的情况。教学案例的构建与学情分析密切相关,没有学情分析,一切教学目标只是空中楼阁,不能真正达成既定目标。学情的分析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学生原本知识掌握情况,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生希望除教学目标以外学到哪些知识。
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分析学生对原有知识的掌握情况。表1给出了分析某个群体的学生对原有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实例。
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教师要与学生做朋友,在平时的工作中多观察,注重积累。
学生希望学到除教学目标以外的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认知可能会超出教学目标所限定的范围,有经验的教师应从以往的教学经验中获得一些启发,推理出一些学生可能会提出的新问题。
(三)素材性质
素材的性质,是指实际工程项目的造价经济文件与教学案例相比所表现出的一些非协调性。包括素材的规模大小、专业重复率、不确定因素和保密性四个方面,其具体表现形式以及对选择案例构成的影响以表2说明。素材选择概括地说,即是在学情分析和素材特性的约束下,有针对性地选择能达成教学目标的素材。
二、构建案例
构建案例是通过对选择出的素材进行加工和提炼,重构出符合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突出的案例。首先,教师应熟悉构建案例的理论基础,保证案例的构建有理有据,避免张冠李戴,胡乱拼凑;其次,教师应梳理案例具体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再次,教师应对选择出的素材进行大胆的加工和提炼;最后,教师应注意补充案例的支撑条件,使其成为一个逻辑周密的案例集。
1.理论基础
表3阐释了构建“沥青混凝土路面综合单价的组价”案例理论基础。
2.重难点梳理
表4给出了配合教学目标的相应重点和难点。
3.加工、提炼
加工是指对已有的案例素材进行增加、删除和修改。案例素材具备的特性可能会影响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把握,教师须对其进行加工,以确保达到目的。例如,为了讲清“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层各层的顺序和功能”,教师可以删除素材中的部分施工图,只保留与目标内容相匹配的施工图,配以背景文字描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答等。相应的实例可见表5。
设置问题
1.上述图形中所示的道路结构层属于什么类型?2.各道路结构层从下至上应怎样排序?3.各道路结构层各自的功能是什么?
提炼是指为了突出教学目标的重点和难点,应在构建案例时摒弃无关的细节,突出放大那些有益于学生做出正确推论的部分。例如,为了区分“定额人工费”和“人工费”的概念,教师可以修改素材中的“综合单价分析表”,与原来的“综合单价分析表”比较,引导学生观察找出问题症结所在,从根本上理解概念。相应的实例可见表6。
4.补充案例的支撑条件
构建的案例投入到教学实践中,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检验,包括学生对案例的直观反映,教师对案例的自我体会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完善案例,而补充案例的支撑条件则是重要的手段之一。
例如,表5中为了更清晰地说明道路各结构层的功能,编制一个关于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专项施工方案,就能使整个案例更加鲜活和充实,进而为后续的“综合单价组价”奠定基础。
学生在搞清“定额人工费”和“人工费”的概念之后,一般会追问实际中如何确定人工费的调整系数。教师若在适当的时候给出已准备好的依据(人工费的调整系数由地区的建设主管部门给出相应的政策法规文件来确定),能加深学生对此知识点的印象,同时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三、结语
好的案例能使教学变得更加简洁、直观和富有成效,既避免了实际工程中由于涉及专业知识点较多,考虑问题的因素多,而无针对性的缺点,又使学生从枯燥的理论读本中脱离出来,能够接触鲜活的实际例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主要分享了笔者在构建案例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具体的应用领域并不拘泥于工程造价类课程,在其他以实践操作为主的课程中均可以借鉴和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Z].2015.
[2]丁玉贤.《公路工程造价》采用案例教学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32):152-152.
[3]王飞龙.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探讨——高校教育与实际工作接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21):111-11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 50857—2013 市政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3.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 50500—2013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3.
[6]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四川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四川省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定额[S].中国计划出版社,2014.
4.喜悦从劳动中来作文 篇四
我是家庭的小成员,经常参加家务劳动,帮爸爸、妈妈分担辛劳。我觉得,这是家庭小成员应该做的。
今天,爸爸说:“小力,晚上咱们磨豆浆,明天早晨喝鲜豆浆,好不好?”我听了,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并且一个劲儿地向爸爸申请承包磨豆浆这项任务,爸爸答应了。
晚上,爸爸把绞磨机给我架好,让我自己学着磨。我把事先泡好的黄豆放在一个大碗里,里面加上凉水,用勺子舀出一勺水,里面有三四个黄豆,再在绞磨机前放上一个大碗接着。我把一勺带豆的水倒绞磨机,用手握着摇轮的.把手一圈圈地从左至右地摇,顿时,只见碗里有了一些白浆了。我很高兴,右手不停地摇着,左手拿着勺子不时地往绞磨机里放豆。不一会儿,我已磨出一碗豆浆了。我很兴奋。把一碗豆浆倒入锅中,可是当我磨出第二碗豆浆时,手就有些不听使了,两只手也配合得不好了,觉得很累,真不想磨了。但我转念一想,干什么都要有恒心,有毅力,像我这样,能干得好什么呢?于是,我抡了抡胳膊,坚持把黄豆磨完了。在这之后,我又用纱布把豆浆过滤了一下。这时,我已非常累了,望着白白的豆浆,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我想,刚才要不是坚持把黄豆磨成豆浆,哪里会有现在的喜悦呢?
第二天早晨,我早早地起了床,把昨夜磨好的豆浆放在一口锅里,盖上锅盖,点着煤气。一会儿,豆浆煮好了。我把锅盖揭开,豆浆的香气扑鼻而来,我禁不住说:“好香啊!”
5.从实际中来:研究问题的确定 篇五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 郑金洲
任何研究都是从问题的发现开始的,因此提出问题是研究的第一步。没有问题就不会有研究的冲动,没有研究的冲动就不会有研究的行动,也就不会有问题的真正解决。提出问题是研究的出发点,解决问题则是研究的终点。在现实当中,的确存在着教师找不到研究问题或者即使找到问题也大而不当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至关重要的是在寻找问题时或多或少地离开了自己的实践土壤,忘却了教师从事教育研究的根本目标———改进实践。
正如同专业研究者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更多地来源于对理论材料的占有以及针对已有理论建构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样,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研究应主要围绕自己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其问题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教育教学的疑难中寻找问题。
在当今的教育教学中,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随着学生个体和群体变化的加剧,教师时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疑难或困境。从目前来看,这些疑难或困境至少有以下几种类型:
其一,教师的设想、计划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差距。例如,新课程要求教育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亲历知识发生的过程、体验其存在的价值,并在互动中不断生成,教师以此为基点,通过一系列新的教学设计,试图达到引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但实施下来效果并不明显,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受到一定的影响。再比如,教师期望学生在学校完成作业,以便在教师的监督下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但事与愿违,有些学生作业写得非常马虎,质量甚低。
其二,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等在目标之间或价值取向之间的冲突与对立。例如,教师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一指导思想出发,在教学中常常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作业,但这种做法却造成了一些学生跟不上功课,经常伴随着一种失败感,甚至导致了他们的厌学情绪。
其三,教育教学中的“两难”情境。“两难”情境在教育教学中比比皆是,有时甚至贯穿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例如,顾及到了单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就有可能妨碍了学生集体;关注到了学生的兴趣,规范性、一致性的要求就有可能被削弱了;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与班级生活中确立起来了,教师的引导角色的实现就有很大困难。
其四,不同的人或群体对待同一教育教学行为的不同看法。例如,教师为了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不断作出新的尝试,以改变过去课堂上一味灌输、传递知识的情形,但周围同事或学生家长却不认同,觉得教师是在出风头,担心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
这些疑难或困境,是教师几乎每天都会遇到的,并且没有解决问题的现成模式可供借鉴,只能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逐渐找到削弱其阻碍、转化其限制力量的对策。
实例1 我发现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存在以下现象:第一,将无作有,编造事实。为了写作文,有近六成的学生编造过父母或亲属伤亡、捡到贵重物品等事件,将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堂而皇之地冠以第一人称;不是自己亲眼看到的景物,大大方方地收入自己的视野;自己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人,无中生有地成为好友。第二,为作而作,虚情假意。据了解,有近65%的孩子厌恶上作文课,怕搞活动,怕过假期,其原因就在于一课、一动、一度假都要交作文。孩子游玩时被习作纠缠,难以放开心怀,又缺乏真实感受,只得套写几句;有的孩子认为作文是写给老师、家长和同学看的,不便写真话,因而“制造”了情感的波澜和起伏,在作文中说空话、说假话。第三,为考而作,急功近利。大部分孩子接到作文任务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怎样尽快地写完整、写得长些、写得整洁些,重视练就一套应试功夫,也就轻视了文章的内在质量。第四,对学生作文的期望值过高。老师常常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强调文学创作技法、字数等,导致一些孩子对作文课望而却步。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何在?我觉得,主要在于当前的作文教学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孩子的习作应以其内蕴的纯真、童趣和鲜活为“本”。“本”是孩子习作的价值取向,与那些装腔作势、矫揉造作的作文截然不同。然而,相当一部分孩子的习作正缺少这种“本”汁“本”味„„
针对孩子缺“本”的现状,作文教学应当何去何从?我越来越觉得,应该让 2 作文教学回归本体,教师在指导作文时应该做到放文、放情、放形。(浙江义乌江滨小学 吴庆红)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到,吴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深深意识到作文教学存在着问题,并且这些问题来自于对作文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反映了不同的教育理念,于是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汇总与梳理。在对这些问题作系统整理的过程中,研究的问题也就逐渐浮出水面了。
二、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
中小学教师与专业研究者一个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一直生活在教育教学实际的现场,是在现场中感受教育事实、生发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智慧的。而教育现场是教育问题的原发地,是问题产生的真实土壤,进入教育现场的教师对教育现场所作的任何真切而深入的分析,都有可能滋生大量的待研究的问题。重要的是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研究的问题实际上大多并不是来源于对理论材料的占有和分析,而是来源于教育实践场景。可以说,真实的教育实践场景既是研究进行的主要依托,同时又是发现问题的重要所在,正是教育场景蕴涵了大量的,甚至是无穷尽的待研究的问题。
实例 2几年前,我在家乡的一所农村中学任教。学校招收的都是周边农村地区的学生,生源相对较差,但许多学生并不甘于现状,想通过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在这种背景下,学生的心态是非常矛盾的,心理承受能力明显低于同龄的城市学生。一天中午,班上的一位女生小A 来办公室找我,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我请她坐下,耐心地等了很久她才开口。从她的诉说中我大致了解了事情的原委。
读初一时,小 A 是个大胆泼辣、干事风风火火、学习成绩突出的学生,被老师任命为班长。在工作中,她表现出管理班级的出色才干,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但到了初二年级,由于调换了班主任,她没有再当上班干部,随即她不再那么关心班里的事情,成绩也下降到班级的中游水平。初二下学期,英语较差的她,有一次鼓足了勇气、带着期盼的心情向英语老师请教难题,没想到英语老师用一句“这么简单的题目也拿来问,自己不会去想一想”便把她打发了。这句话对她的刺激很大,甚至改变了她的性格。从此,她变得自卑、寡言,认为自己被人瞧 不起,不受老师重视,于是便甘于沉默、甘于落后。这种消沉情绪一直带到了高中。上高中以后,她发现同学们个个对学习、对班级工作、对各种活动跃跃欲试,她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感到自己与同学的差距很大,不管从行动上、思维方式上,还是言语表达上,她都落伍了。她一个人坐在教室里,看着大家说笑,她感到一种莫名的欠缺。
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应该怎样避免再次发生类似的事件?怎样爱护一个脆弱而又敏感的心灵?(江苏张家港梁丰高中 孟险峰)
这个案例反映的教育教学场景是老师们在日常工作中司空见惯的。案例中的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密切观察,透过现象思考问题的存在,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要在教育现场中发现这类研究问题,首要的是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要能够在稍纵即逝的现象中捕捉问题,甚至在貌似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这一方面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撰写教学日志等多种形式,积累相关的经验,形成对教育教学的独立见解和认识;另一方面需要对问题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不放过任何可以提出问题的细节和现象。
三、从阅读交流中发现问题。
我们讲教师从事的教育研究从根本上属于行动研究,并不是说教师可以完全放弃理论资料的占有,可以在“无阅读”的状态下做任何研究。实际上,了解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研读、学习相关的理论论著,对一个教师来说是很必要的,与行动研究也是丝毫不矛盾的。关键在于教师在阅读这些研究成果时,要时时注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注意把理论的论述转化为对自己工作中相关问题的解读与说明,并注意将自身已有的经验与阅读材料中的分析相联系。问题有时也就是在这样的转化、联系、解读中逐渐呈现并变得清晰起来。
实例3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份中美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报告,这份研究报告对中美两国课堂教学情况作了一些对比,认为两国的教学取向显著不同,并用下列表格分析了两国教学取向的显著差异:
这份表格反映出的中美两国教学取向的差异,很让我吃惊。我想,教育本质应该是一样的,无论是美国的课堂还是中国的课堂,都应该体现出相同的教育本质。虽然不能说美国的教学是惟一合理的教学,但彼此间的差异至少从一个侧面显示我们的教学在某些方面需要改进。对于一个中学教师来说,关键是要认真反思自身的课堂教学,从日常教学的改进入手,使课堂越来越贴近学生实际,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于是我开始思考。以前常规的现代诗歌教学程序是:介绍作家作品、时代背景,朗读,在教师的不间断引导下解读文本,构建知识体系。这样的教学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和欣赏品位,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学生个人的自我生命体验在哪里?虽然也曾尝试以问题切入,布置学生多读作品,让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上课来讨论交流,似乎也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讨论时发言的总是那几个老面孔,其他学生的话语权在哪?“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的理念又如何实现?(江苏张家港梁丰高中 刘真瑜)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孔子对学思结合问题的经典论述。上述案例正是体现了这点。教师在日常阅读中联系自身的教学实践去思考,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去反思,围绕新课程的理念去甄别,使得自己研究的焦点“关注学生个别差异”变得明晰。
四、从学校或学科发展中确定问题。
教师个人的发展是与学校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个人的专业提升与学校的整体变革也常常是结为一体的。教师在把个人的成长发展乃至个人的命运与学校或学科的发展规划以及面临的问题结合在一起时,就会发现许许多多的问题有待于自己去解决,就不会坐等问题的现成答案。学校或学科发展中存在问题是正常的,没有问题是不正常的,而这些问题又有许多是现有的经验或理论难以有效解释 的,是现有的工作模式难以恰当解决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个人或群体成为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主体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实例4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新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贯穿到课堂教学之中。就语文学科而言,如何在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三类功能性课程中贯通研究性学习,并使之与体验式学习方式相结合,从而发展学生“由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组成的新的基础学力体系”,成为学校发展尤其是学科教学改革的迫切要求。
从目前语文教学的实践来看,习惯于传统教育的教师在理解和实施“三类课程”时常常陷入一些不容忽视的误区,即研究性学习就是研究型课程的任务,就是做各种各样的课题。于是教师在起始年级就让学生花许多精力去搞“研究”,而且多数开展的是远离基础型课程的面向社会生活、贪大求远的“课题研究”,似乎这才是“研究性学习”。这样做的结果是教师在研究型课程上盲目做大课题,而在基础型课程上依然沿用传统陈旧的教育观念与方法,这不仅不能获得“研究”或“探究”的应有效果,使“研究”流于形式,而且学生无法真正建立起研究性的学习方式,更无法通过“三类课程”形成学生新的基础学力体系,最终将无法真正实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目标。
如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实现三类课程”相互贯通、融会研究性学习,彻底改变以往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再现”与“模仿”的课堂教学方式,将研究性学习有机地融入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之中,给学生带来学习方式的彻底转变,既实现学生今天的现实发展,又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呢?(上海市娄山中学 陈红波)
学科是教师生活的精神家园,学校是教师生活的主要空间,学科发展与学校变革直接与教师的专业发展相连。案例中的教师正是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学科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困境中寻找到了自己的研究问题。
6.健康从生活方式中来(演讲稿) 篇六
健康从生活方式中来
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 王金枝
今天我给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健康从生活方式中来”想拥有健康就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想问问在座的朋友们你们认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应该是怎样的呢?
我们说?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正是世界卫生组织称之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四大基石。
那么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会‘给我们生活中带来什么?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指出?因生活方式疾病而导致死亡的人数~目前在发达国家占总死亡人数的70?80,~在不发达国家中也占40?50。而且继续呈上升趋势~这无疑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健康生活方式的第一大基石——首先是合理膳食
这就要求我们?进食规律、定时定量、营养均衡、食物多样化~以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的需求。用两句话~十个字概括就是?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
“一”就是每天一袋奶~补充钙质~促进骨骼需要? “二”就是我们每天的主食?250至350克的碳水化合物? “三”是三份的优质蛋白质:三两瘦肉或四两鱼;? “四”~有四句话是这样的?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是说我们一天饮食中主食可以是粗粮细粮搭配吃~要清淡饮食~可以少吃多餐~七八分饱可以长寿这已经是被公认了的事实;我们祖1/6页
国医学就有这样的记载?“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所以现在很多人也非常崇尚这种七八分饱的生活方式。
“五”就是我们每天要吃的青菜和水果500克?
红、黄是指红黄颜色的蔬菜~如?胡萝卜、西红柿、南瓜等。有专家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每天吃一到两个西红柿可以使前列腺癌减少45%?
绿?就是我们喝的指绿茶~绿茶中含有多种抗氧自由基可以防癌抗癌还可以防止动脉硬化?
白?是燕麦。有专家指出每天吃50g优质燕麦可以使血液中的胆固醇下降39mg/dl~甘油三酯下降76mg/dl~燕麦中的大量膳食纤维还可以润肠通便对老年人更好?
黑?就是黑木耳。有临床研究机构证实~每天吃5~15g黑木耳能够降低血液中的粘稠度。
我们常说?民以食为天~是说老百姓把吃饭的问题当成是生活中的头等大事~过去我们穷没有吃的~如今我们再不用为吃穿而忧愁; 我们今天所要关心关注和要讨论的问题是如何吃才能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如何吃才能让我们的生活质量更好更高;:但我们看看这样一组照片~它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我们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暴饮暴食~进食肥厚油腻食物~我们看到了什么?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血液粘稠度、高胰岛素血症、高尿酸症~我们的代谢指标在上升~我们的健康指数却在下降;我们的生命也在打折扣;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回归健康生活方式的挑战在哪2/6页
里?怎样才能提供一个健康均衡的膳食营养?在生活中存在着哪些饮食误区?这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
病房里经常有病人问我?王老师~南瓜能降血糖吗?那我们就给病人监测一下血糖吧;原来南瓜不仅降不了血糖反而血糖升高了~类似这样的饮食误区在我们工作中、在生活中会经常会遇到~我们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信息给我们生活中带来很多便捷~但也不可否认还有一些错误的信息和导向以致于我们在生活中产生错误的认知理念导致错误行为方式;所以~我们是医务工作者也是园丁 “传道、授业、解惑”~是我们的责任~我们肩上的担子任重而道远; 健康生活方式的第二大基石是——适度运动;
在希腊奥林匹克运动的故乡-山上刻了这样的两句话?“你想变得健康吗?你就跑步吧?你想变得聪明吗?你就跑步吧。;我们生活在今天这样一个繁荣的时代~很大一部分人~早已把强身健体做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各种各样的运动锻炼形式丰富多彩。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一种科学适度的运动锻炼方法呢?首先我们必须得遵循这样一个原则?持之以恒、循序渐进、适度运动~第二我们必须得做到有氧运动的“三、五、七”~3就是每天运动在30分钟以上~5是每周运动的次数不能少于5次~7是要求我们的运动的强度应该是您的年龄 心率=170这就是一个适合于您的中等量的有氧运动。
我常常会想运动究竟给我们生活中带来些什么?是惊喜?感动还是奇迹的出现?:我们看这样一组照片;相信大家一定还记忆犹新~这就是暴走妈妈陈玉蓉割肝救子的动人故事?儿子患了先天性重症肝3/6页
脏疾病需要肝移植~作为母亲的她首先想到的是把自己的肝脏能够移植给儿子~但医院的检查结果却令她大失所望~——自己患有重度脂肪肝;为了儿子她只有一个信念~这就是从此开始她的步行计划?每天行走20里~不管风吹雨淋~也不知磨破了多少双鞋~终于这一天奇迹出现了——她的重度脂肪肝没有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儿子有了生的希望~我们难道不可以说这是运动带来的奇迹吗?:我们再看第二组照片;这是一位91的老人~他每天在公园里愉快地给大家展示自己的绝活~我们从老人家的脸上看到的是他对生活的自信和满足~我们从老人的身上看到的是27年来如一日每天坚持锻炼所拥有的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说运动真是太神奇了~它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治疗疾病?它可以缓解轻度的高血压、可以使血液中的胆固醇下降、对于糖尿病人来说它就是一种治疗的方法和手段~所以我时常会感叹这样一句经典的名言——生命在于运动;我们每个人是否也应该给自己制定一份运动的计划呢?
健康生活方式的第三大基石——戒烟限酒
说到这个问题我想问问在座的先生们有何感想?:我们看这张幻灯;讲的是一个广告中的小插曲~画面是这样的?在家里老公不停的抽烟~弄的满屋子乌烟瘴气~一旁的妻子被烟呛的不停的咳嗽~以至于她非常气愤的说?“还抽;再抽再抽再抽我就跟你离婚;”听到这我们都会淡然一笑~有那么严重吗?但广告后面给我们揭示的问题~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一支香烟可以在空气中产生几十亿的漂浮物~可以产生18毫克的焦油~香烟中的尼古丁在血管的沉积导致动4/6页
脉粥样硬化、微小血管的痉挛、收缩。我们想想抽烟会给我们生活中带来些什么?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肺心病甚至肺癌的患病的人数会有怎样的影响和变化?所以我们说抽烟是危害健康的。
如果说抽烟不好~饮酒可以吗?病人也常会问我这样的问题~有一句这样说?“酒是把双刃剑~少量是健康之友~多了是罪魁祸首;”喝酒也要适度适量适合~适度——是喝低度酒~适量——就是要少量 饮酒~适合就是要问问自己了~我能喝酒吗?如果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那还要继续喝酒吗?我们不是常说这样一句话?生命诚可贵;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爱惜自己的生命呀。健康生活方式的第四大基石就是——心里平衡
一位哲学家这样说到?“不善于驾驭自己情绪的人总会有所失。”情绪是什么?情绪是人们对周围事物反应的一种态度。我们祖国医学所谓?喜、怒、忧、思、悲、恐、惊、喜伤心~怒伤肝、忧伤肺、恐伤肾。我的一个朋友听到我说这些话很纳闷儿的看着我?“高兴了怎么还会伤心?”我想问问在座的朋友们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呢?我想大家一定还记得在中学时学过一篇课文?《范进中举》~范进数10年寒窗~为了他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在他的一生中半生都是在考场中度过~屡考屡败~屡败屡考~最终在他过了之天命之年也就是在他54岁的那一年才考取了举人~当他确认了这一消息的时候~可想而知他当时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和兴奋~以至于喜及而疯~就是说他成了疯子。这不正验证了我们常说的那句话?“乐极生悲”吗;
7.能力从实践中来 篇七
“从学生中来”首先要激发写作兴趣, 我手写我心。就是写学生真正感兴趣的话题, 写他们的真实心理体验。新课标在写作上也强调让学生带着真情实感表达出对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为发展健康的个性、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 缺少玩伴, 缺少情感体验, 电视电脑占据了他们的生活。2011年一份心理调查报告显示当代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当数网络, 其次在意的是同伴关系, 然后才是学习。相形之下, 中学作文教学内容和方法都显得陈旧而不合时宜。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要与时俱进, 改变传统写作内容, 充实新鲜血液。今天的中学生足不出户宅在家里却有自己的时尚, 有关注的事物, 有被感动的时候。他们喜欢超男快女, 喜欢韩剧, 他们对流行歌曲情有独钟, 他们疯狂传阅韩寒、郭敬明的青春小说, 喜欢追星……教师其实可以投其所好把写作与网络结合, 与音乐结合, 像《一首歌, 一种心情》、《我的花季》、《游戏王国的启示》、《网络的利与弊》、《我所欣赏的××明星》这类题目正好适应他们的口味, 可以拨动他们的心弦, 唤醒激活他们内心的情感, 从而感悟生活, 表现生活。
此外, 激发写作兴趣不是被动地顺应学生, 教师更要积极主动地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学生的兴趣。大到新近发生的国家大事, 社会新闻, 小到身边的校园轶事, 家庭纠纷等, 只要有感而发皆可以议一议, 写一写。又如训练写游记, 就要安排在春游或秋游之后。一次无锡鼋头渚的春游, 我让学生上网了解“鼋头渚”名字的由来, 理解其水绕山青的地理条件, 再引导学生去拥抱春天:睁大眼睛观察春草、春树、春水、春山的变化, 用鼻子嗅嗅春天的气息, 用肌肤感受春的温度, 躺在草地上倾听春天的脚步, 用心感谢大自然赐给我们如此美好的春天……这时让学生完成一篇游记会更容易些。
“从学生中来”还要摒弃传统的写作指导方式, 由教师的包办代替变为学生讨论互启互助。传统的写作指导一般是教师从体裁、内容到结构给予一系列的启发指导或规定, 甚至准备好范文, 是大多数教师曾经采用过或仍在采用的指导方式, 它的优点是教师放心, 因为有一定的条条框框, 学生可以照葫芦画瓢, 失不了大格。然而其缺点也在于此, 教师的指导往往先入为主, 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 造成千篇一律, 落入俗套, 失去个性, 失去真诚。这正是当今中学生作文的致命弊端。有时参加会考作文批改, 明显看出此部分作文采用小标题式, 而彼部分习惯用题记式, 还有其他一些“绝招”, 明显的师出同门, 明显的程式化痕迹, 内容也都大同小异, 一天作文批下来索然无味, 难得见到题材新颖让人眼前一亮的作文。还中学生作文以生命的活力教师必须放权, 特级教师肖郁认为:老师是树, 高耸在空中, 是星悬挂在空中, 而同学是土壤, 是草丛, 是河水, 是生命的玩伴, 是兄弟姐妹, 时时刻刻生活在一起, 因此, 来自同伴的经验更容易被效仿和接受。事实证明, 写作前的审题讨论是必要且很受欢迎的, 学生间面对面地真诚交流, 思维碰撞, 彼此擦出智慧的火花。思维敏捷的学生侃侃而谈, 七嘴八舌, 无疑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而那些情感世界淡漠, 对生活缺少内心体验的学生, 身处热情高涨的课堂, 面对同伴纵横驰骋的思绪也常常深受感染, 开始虽是只言片语, 但新感受、新思维的种子已开始萌芽。他们彼此尝试站在同伴的立足点上重新观察世界, 体验新感受, 大大拓宽了写作的思维空间, 充分的讨论互启之后, 学生思维的翅膀已充分展开, 为落笔写作做好了准备。
“到学生中去”第一要在批改的环节摒弃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改为学生互批互改。批改作文对于学生是难得的学习提高的机会, 教师适时适当地放一放手, 并不是懒惰, 而是让他们的生命意识相互碰撞, 比试, 挑剔, 欣赏, 借鉴, 作文能力快速提升。俗话说, 勤快的爹娘懒惰的儿。爹娘包办代替多了, 儿女自然就懒了, 笨了, 师生也同理。把教师的权力下放到学生手里, 把作文评判的资格下放到基层, 对学生既是一种学习又是一种动力, 可以避免偷懒耍滑心理, 阅读对象改变了, 谁都想在同伴面前展示自己美好的一面, 避免出丑, 强化了学生写好作文的愿望。
许多年来, 批改作文都是语文教师的一项繁重的工作, 为完成这一任务经常要加班加点, 一下子放给了学生, 很多老师会不放心。确实, 学生自评作文的能力要经过教师的指导训练。起初, 教师可以学生习作为例, 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评改, 从选材到语言、结构, 有一个优、中、差的大致标准。在这方面国外有人制作了专门的量表, 苏州名师钱建江在作文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改革设计了一系列的“作文评改量表”, 该系列量表按文体分类, 共十一张, 操作性强, 为评改作文提供了有益的参照。教师可根据需要灵活借鉴, 在学生大致掌握的基础上逐步放开, 扩大其自主性, 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作文技法。
学生互评的初期容易钻牛角尖, 戴着放大镜看别人的缺点, 过分挑剔, 对此教师不必过于担忧, 这未尝不是件好事, 看到同学的缺点问题他必定自己会非常注意, 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自己在无形中改进提高了。慢慢地, 互批的机会多了, 既评改别人又被别人评, 学生就会摆正心态, 带着客观的眼光来评判:这几句修辞多么生动贴切, 那一段语言幽默诙谐, 这篇选材很新颖别致, 那篇结构精巧奇妙……慢慢的, 学生便可在批改中进步, 在欣赏中提高。
“到学生中去”的第二要点是扎实搞好作文修改。修改能力是写作的基本能力之一, 修改是写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 常言道“文不厌改”, 学生习作是写出来的, 更是改出来的。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说:“写作的艺术, 其实并不是写的艺术, 而是删去写得不好的东西的艺术。”古今中外成名作家均注重文章的修改即能充分证明修改的重要性。可是在现行作文教学中这个环节常常被忽略, 学生拿到批改好的作文匆匆看几眼就放起来, 有的学生把作文修改简单理解成订正标点和错别字, 修改病句, 一篇文章前期花费那么多功夫和心血如果到此为止实在可惜, 能否在原有基础上上一个台阶, 提高一步, 把心动化为行动, 把评语化为作者的实实在在的能力水平, 这就要针对存在的缺点问题及时修改, 局部问题较多或者在选材谋篇结构上有问题的作文甚至要写二次作文。修改作文, 修改者和批改者需要交流合作, 集思广益, 修改者要充分理解批改者的意图, 批改者可以给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如此, 二者都能有所收获提高。
培养中学生写作能力任重而道远, 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如果能够坚持“从学生中来, 到学生中去”, 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调动主体意识, 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 在日积月累中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这完全合乎新大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在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里, 写作是最高目标, 一个擅长写作的学生, 他的阅读和表达能力自然不在话下。所以, 训练写作会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水平, 教师应在写作训练上花心思下工夫。
摘要:中学作文教学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训练模式, 坚持“从学生中来, 到学生中去”,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调动主体意识, 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 在日积月累中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中学作文教学,学生讨论,互启互助,互批互改,重视修改
参考文献
[1]肖郁, 肖炎方.学生互评作文的想法和做法.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2.02.
[2]钱建江.运用量表评改, 提高写作水平.中学作文研究, 2010.7-8.
8.好文章从“好奇”中来 篇八
有个农村的男同学,见家里的母猪生了一窝猪崽,猪崽在母猪腹下抢奶吃。他忽然冒出一个疑问:“小猪到底多长时间吃一次奶呢?”经过几天观察,他终于发现了小猪吃奶的秘密:它们每隔45分钟左右吃一次奶。他把这次发现写下来,成了一篇生动有趣的作文。
一个生活在小镇的女同学,发现青蛙的叫声在雨天格外响亮一些。这是为什么呢?她请教了自然课老师,知道了其中的秘密。原来,青蛙的肺不发达,需要皮肤帮助呼吸,雨天它的皮肤吸收雨水后,呼吸功能大大加强了,肺活量增大,叫起来就更响亮。
柚子谁都吃过,有一个细心的同学割开柚子时,发现柚子顶盖上有一些小圆点。这些圆点有什么秘密吗?他请教了老师,原来这些圆点就是柚子瓣儿在成长过程中吸取水分和养料的管子。他进一步发现,柚子顶盖上有多少个圆点,恰好表明了这个柚子有多少瓣。他为自己的发现感到异常惊喜,把它整理下来,写出了一篇很棒的文章。
以上几个同学有一个共同特点:有强烈的好奇心,不放过自己在生活中的疑问,敢于通过行动找出答案。他们有了切身的感受和体会,写起作文来,就有了新鲜的题材,有了崭新的作文思路。
9.能力从实践中来 篇九
单位:赣州市特殊教育学校 作者姓名:钟声芳
内容摘要:听障学生由于失去了听觉,造成了暂时不会说话,无论是在理解语言能力方面还是运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受到了极其严重的限制,为了使听障学生早日融入主流社会,以语训课堂为渠道,以创设各类情境为载体,走出语训课堂,以组织社会实践为契机,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提高语训课堂效益。
关键词语:语言训练 语训课堂 创设情境 社会实践 课堂效益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和信息最直接的工具。对于这些由于听力丧失和语言失之交臂的听障学生来说,语言就更有其特殊的含义,就更显示出它的重要性了,并且将直接影响他们的社会交际。听障学生由于失去了听觉,造成了暂时不会说话,无论是在理解语言能力方面还是运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都受到了极其严重的限制,同时加上环境的限制和表情手势的影响、干扰,他们宁可用手势去和别人交往。这样就导致在交流的过程中,听障学生的口语交往能力大多数是不能过关的,在社会交往的对象中又难得遇到几个正常人能用手语进行交谈。那么,如果不依靠翻译,在健全人和听障人之间的唯一沟通渠道恐怕就只有依赖于文字了。但就以听障学生运用语言的情况来说,例如:“我作业完了写”、“老师办公室去了”、“国歌唱”之类的用词不当、颠三倒四,或者语法错误的现象在学习和生活中就屡屡出现,这样又怎能与健全人用文字交流呀?因此,为了使听障学生早日融入主流社会,就必须发展他们的语言,加大语言训练的力度,通过聋校语训课使他们尽快尽早地学会有声语言,以满足交际的需要。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听障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语训课堂为渠道,以创设各类情境为载体,走出语训课堂,以组织社会实践为契机,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提高语训课堂效益。
一、以语训课堂为渠道,加强语言表达训练
语训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也是听障学生传递信息的载体之一。语训课堂是训练学生听(看)说能力的主要阵地。语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练习说话的权力,不要在教师说教中“自作多情”,应该保证学生练习说话的时间。这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积累语言、语言训练的一种好途径。总之,教师只有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的时间,让他们多思、多说、多写,实现“眼脑口手”全方位使用,学生才能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语训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以创设各类情境为载体,进行语言表达训练
新大纲在口语训练上提出这样的要求 : “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让每个听障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语言表达”。这是训练听障学生语言表达训练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创设轻松愉悦情境让学生充满兴趣、欲望和好奇心地参与课堂中来,从而激发他们交际的欲望和热情。
1、创设愉悦氛围,提高交流兴趣。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创设轻松愉悦的交流氛围,始终做到每天和听障学生交流,和每一个听障学生说话。交流的时间和地点是灵活的,既有固定的,也有随时的。始终使他们置身于良好的语言环境之中。教师与学生交流,一方面有助于教师了解他们的语言发展变化,另一方面则增进学生与教师交流的机会,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消除了学生对老师的畏惧感,激发听障学生乐于语言表达、敢于表达的兴趣和愿望。同时教师还可以创设愉悦氛围,每星期可开展1-2节丰富多彩的“对话课”,让同学之间多一些机会进行谈话交流。这种同学之间的交流也是提高聋童语言能力的良好的途径之一。他们之间的交流会更为随意,更为轻松。他们在交流过程中会大胆地表达情感和思想,会用自己喜欢和熟悉和语言进行交流。这样就改变了以往的集体活动中,学生完全处于老师的控制下,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而失去了相互自由语言交流的机会。教师也可以走出语训课堂,在平时饭后、活动、休息时,当做生活语训课堂,为他们的交流创造充裕的空间,给他们充分言语的机会,使他们在彼此交谈、沟通中学习、发展语言。同时也再不经意间提升了语训课堂效益。
2、创设游戏环境,提升表达能力。
游戏是儿童愉悦身心、释放活力的一项实践活动,儿童都乐于参加。在游戏中,儿童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行为,愉悦地与同伴交流。游戏又是儿童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培养交往能力的最佳途径。在实践中,教师尽可能多地组织听障学生参与各种有益游戏,在游戏中有意识的引导他们运用语言,从而发展语言。教师在课堂中的表演游戏,在促进听障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方面具有独特的意义。在老师的激发鼓励下,同学们积极地、快乐地扮演角色,展示自己,沉浸在良好语境中。教师可以把语文课本中对话较多的童话课文设计成游戏的形式,用到语训课堂上来帮助学生练习对话。如,学习《小蝌蚪找妈妈》、《小猫钓鱼》、《小壁虎借尾巴》等,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语言和动作来表现情节,表现自己的情感。为同学们创设了各种活动情境,给同学们创设了说话和讲述的环境。听障学生在这样的语言环境里,能够快乐地学,快乐地表达,避免机械枯燥的语言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和发展语言。
三、走出语训课堂,以组织社会实践为契机,强化语言表达训练
听障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必须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进行。达到强化语言表达训练的目的。形成口语交际能力后,最终又要走向社会。
1、以同龄普校学生和大学生为对象的走访交流活动强化学生与人交往表达的能力。
俗话说的好:“社会就是大课堂”,听力、语言是听障学生不能与人交往的主 要障碍。但是他们也是一个社会的成员,生活在现实社会上,处于特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也和正常儿童一样要与人发生各种接触和交往,也要参与社会的各种实践活动,同时在这个竞争的社会里,作为一名听障学生,必须具备与人交往表达的能力,才能真正融入社会群体,成为社会的一分子。为了提高听障学生与人交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把社会作为一个语训大课堂通过与同龄普校学生和比大学生进行“大手拉小手,爱心1+1”交朋友等社会实践活动为听障学生创设与人交往的机会。教师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指导学生和他们进行交流。在与正常儿童和大学生交流中,起初听障学生不知道怎样和他们交流,对他们提出的问题不知道什么意思,也不知道如何回答,特别是正常学生不懂手语,只能用书面语和我校学生进行交流,这样就使的我校学生产生不愿意和他们交流的心理,这时作为他们的老师就应该帮他们解决问题,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经过老师的精心准备后,能够大胆的提问和回答对方提出的问题。随着时间的延长,大部分学生都能和正常人进行一定的交流。交流中学生不仅锻炼了与人交往的能力,也使他们感受了平等,摒弃自卑,对自己充满了信心。
2、以商店、超市和菜市场等为岗位的买卖活动提高了听障学生的语言能力,实 现社会交际的需要
当学生有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后,可以适当让他们进入社会,因为社会是真正的“语训大课堂”。听障学生毕业后必要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员,在社会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听障学生必须从现在开始,逐步学会适应十分复杂的社会生活环境,将来才能真正融入社会生活,自食其力。学校以附近的商店、超市和菜市场等为岗位,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和小顾客,学习买卖东西。在买卖 东西的过程中,老师或家长起初可以在旁指导,因为生怕他们说的话,正常人听不懂,教师和家长就能在旁解说。时间长了,教师和家长就能慢慢放手让听障学生自己与正常人交流了。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认识,还练习了语言交流。让他们看着自己卖出去的东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体验生活的同时更提高了听障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现社会交际的需要,为他们以后适应社会、回归主流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
发展听障学生的语言,提高聋生语训课堂教学效益,这是特殊教育学校教学的首要任务。只要我们切切实实地遵循语言发展的规律,加强对听障学生的语言训练,注重他们的语言实践,好好的利用语训课堂,让语训课堂效益从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得到提升。
10.能力从实践中来 篇十
摘要: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是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养成证据意识,掌握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历史学习兴趣,提升历史思维品质的一种方式。本课题从立足课程文本,了解史料;围绕重点难点,理解史料;培养历史思维品质,见解史料三个方面研究,引导学生了解史料及其分类,初步掌握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以及拓展思维,探究历史,养成历史思维。
关键词:史料 提取 信息 能力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1.历史学是史料学
历史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客观历史无法重现,历史研究只能依据史料。所以英国学者柯林武德说:“历史学是通过对证据的解释而进行的。”傅斯年说:“史学便是史料学”。梁启超说:“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胡适说:“历史学家全靠用最勤劳的功夫去搜求材料,用最精准的功夫去研究材料,用最严谨的方法去批评审查材料。”而“中国史学之父”司马迁也是在广泛搜集史料的基础上,撰写史学巨著《史记》。所以历史学是史料学。史料是历史科学和历史学科最根本特征。
2.二期课改的要求
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 的意识,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目前,历史教学运用史料已经成为一种“常规”,以培养求真为中心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是历史教育的基本任务。从近几年全国各地中考历史考试试卷来看,史料入题非常普遍,这是对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有效检查,也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加具体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是历史学科的基本教学任务,也是提高学生了解历史、理解历史、初步形成见解的有效途径。在现实中,从史料中提取信息能力的掌握始终是学生学习历史的难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历史学习。上海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的城市,许多学生对文物等史料视而不见,本着历史服务人生、服务社会的原则,很有必要引导学生养成重史料重证据意识。综上所述,提出该课题。
二、相关文献简述
本研究关注的初中历史教学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能力的培养,这并非一个独创的研究问题。国内外对此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十分丰富。研究者特别关注到以下三方面的成果:
其一是叶小兵关于《历史教科书中对史料的运用》研究成果。该成果指出“在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和教学实际中,充分发掘和运用史料的功能和作用,合理、有效地编排、运用史料,将有助于全面落实历史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的。”
其二是胡琮禹关于《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的分类和作用》的研究成果。该成果指出“史料从内容方面分为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两类。从表现形式分为文字、实物、口碑三大类。文字史料是最根本的史料,实物史料可以补充和印证文字史料,口碑史料则能丰富和弥补史料在某些方面的缺陷。” 其三是朱文琪关于《史料教学的实践与价值——以<开辟新航路>为例》指出“教师在教学中了引用了大量的史料,但脱离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很难产生情感共鸣。因此采用史料教学法时引用的史料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样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研究设计 1.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明确史料的分类,养成良好的运用史料的习惯,形成基本史料观。
(2)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基本的利用史料的原则,学会删选与辨析史料,掌握初步的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3)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搜集上海乡土史料,探究历史,学以致用,服务现实。
2.研究内容
(1)调查研究学生目前对史料学习的现状,分析影响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能力提高的因素。
(2)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能力的方法与途径的研究。(3)历史教学从史料中提取信息的拓展研究,搜集上海乡土史料。
3.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
(2)调查法:通过访谈、调查法,分析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能力的现状及困难的原因。(3)行动研究法:边研究边实践,促进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能力的提高。
(4)经验总结法:归纳、检测、论证,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4.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XX学校2010级7(1)班共22名学生,其中男生12名,女生10名。2009级8(2)班共21名学生,其中男生15名,女生6名。研究对象属于不同年级的两个平行班。这两个班级都是研究者任教的班级,便于研究的实施、观察和记录,为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5.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1.10——2011.11):完成方案设计和文献分析。(2)实施阶段(2011.12——2012.4):实践从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设计,观察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3)总结阶段(2012.5——2012.9)撰写研究报告。
四、研究实施
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是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形式和方式,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因此,教师必须紧紧围绕三维目标,有目的地选择史料,引导学生提取信息,培养学生养成证据意识,掌握历史学习方法,提高历史学习兴趣,提升历史思维。本课题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实践。
1.立足课程文本,了解史料(1)了解历史、历史学、历史学科
二期课改新教材一改老教材黑白配的单调版本,色彩绚丽,图文并茂,清新活泼。虽然面貌全新,但要体现历史的韵味,探究历史的本源,还必须深入到基本的史料。对于刚刚接触历史的初中学生而言,首先必须清楚历史是什么?学生认为历史就是过去的事情。过去的事情浩如烟海,一一记载谈何容易。教师告诉学生历史不仅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而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简称为史学,也可称之为历史科学,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历史学是一门科学。中学历史课程是帮助学生认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培育人文素养,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历史事实是客观的,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他是如何“究天人之际”?换句话说,他如何知道过去?带着这一问题,教师引领学生走进历史的殿堂。
(2)了解史料及其分类
通过学习“中华文明的发轫”,学生知道我们的祖先是猿人,我们是龙的传人,我们最早的国家是夏朝,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这都是历史学家研究历史得出的结论:是什么。教师问学生:历史学家凭借什么得出这些结论呢?学生回答说:根据原始人类遗址、传说、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和殷墟甲骨文遗址。教师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就是史料,它是构成历史的基本材料,是历史学的载体。如何将这些史料进行分类呢?(见右图)看完这张图,学生对史料有了一个基本概念。
随着历史学习的深入,学生对史料的认识不断拓展。知道图画、文字、音像、神话、民间故事、新闻、文学艺术、史家的论述等等,均是史料。知道一手史料、二手史料等。在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如何知道呢?
2.围绕重点难点,理解史料
有效的教学,必须为学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供路径、方法和思维的准备。围绕重点和难点,选择史料,提取信息,事半功倍。
如在上《商周文化的瑰宝》一课时,确定本课重点为甲骨文和青铜器的价值。难点为用实物史料证史,认识文物的多重价值。下面是其中一个片段:
„„
师: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证据何在?
生:清朝末年,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发现一味名为“龙骨”的中药上有刻纹,判断这是一种失传的古文字。而这一“龙骨”产于河南安阳。
师:王懿荣用24两银子买下了12片甲骨文,仅凭这12片甲骨文能否说明甲骨文就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呢?(学生一时茫然)
出示材料:图片(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堆积层)和史料(1903年刘鹗拓印《铁云藏龟》,含1000余片甲骨;1908年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含2000多片甲骨)。
师:这些材料说明什么?
生:说明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多,已经成为常用文字,便于研究。师:历史学家研究的结果如何呢?
生: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从甲骨文的文字结构看,甲骨文已具备了“六书“中的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造字方法。
师:这又怎能说明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呢?(学生若有所思)
出示图片: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灰陶尊。并告诉学生,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学术界大多数学者探讨汉字的起源,都以甲骨文为基础向前推。殷墟甲骨文是商王朝后半期实用的汉字,商王朝的前半期和夏王朝应该是有文字的时代。在夏代的文字未发现之前,汉字的源头只能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器物上去探求线索。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距今六七千年的陶器上。如半坡遗址出土的陶钵口沿上,已有27种刻划符号。灰陶尊发现于距今45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从形体结构分析,已与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的“旦”字十分相似。所以目前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
师:为什么史学家断定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呢?
生:因为甲骨文的主要发现地河南安阳小屯村原本是商朝的都城。师:文物也会人为迁移,仅凭这一个证据能否说明甲骨文就是商朝的文字呢?(学生感觉困难)
出示史料:王国维首先把甲骨文研究用于研究商朝历史,用甲骨文证实了司马迁《史记·殷本纪》中所列的商王世系的可靠性,并纠正了其中的某些错误。
师:这就是王国维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所以断定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在上面分析基础上,请同学们结合书中“记载日食的卜骨”和“祭祀狩猎卜骨”,说一说堪称商周文化瑰宝的甲骨文,其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1:商代的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它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
生2:这些甲骨文很美,有研究价值。
师:单从文字上看,有文字研究价值。从历史角度看呢?
生:它是实物史料,是最有价值的史料,可以用它来证文献史料。它记载商朝占卜的内容,便于后人了解商朝的历史。
师:也就是说具有史料价值。„„
窥斑见豹,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史料运用应有如下思考:
(1)发现史料
新教材图文并茂,结论与史料并存,何为结论?何为史料?是需要学生认真阅读,作出判断的。在上述案例中,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文字。这是史学家研究后得出的结论。证据何在?学生开始寻找史料。哪些是实物史料哪些是文献史料?是一手史料还是二手史料?文献史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立场等,能否用来作为证据?经过这一系列思考后,学生找到的史料可能并不能说明问题,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老师要有前瞻性,准备好史料,随时提供给学生;同时本着学生最近发展区,跳一跳就能够摘到果子。
(2)提取信息 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是用语文的思维答历史试卷,我认为这并不矛盾,文史不分家。只是在答题时要体现历史的特性——求真。如何让学生掌握这种学习方法呢?首先分清史料种类,是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图表史料还是动态图像史料。其次掌握获取历史信息的基本途径。第一,文献阅读抓关键字词句。第二,历史与对历史的认识都不是孤立的,学会联系。第三,解释推导的过程比结论更为重要,学会逻辑。第四,历史是基于史料、基于视角的解释。不同的史料与视角,结论不同,学会判断。第五,要学会归纳、概括与总结。最后整理历史信息。
在上述案例中,1000余甲骨、2000多片甲骨和堆积层,这些是关键字眼,学生抓住了,很快得出多、常用文字、便于研究等信息,也体现了联系的方法与图文互证。为什么甲骨文就是商朝的文字呢?这一推理过程让学生明白了孤证不立,也让学生尝试了二重证据法。正如杜维运先生在《史学方法论》中所言:“任何一种史料,都不是完全可信,里面可能有错误,可能有虚伪,可能有私人的爱憎,可能有地方及民族的成见,不经精密的考证,即笃信不移,后患实无尽无穷。”文献记载得到实物的印证,则亲切可信。金石文字,有助于考史。在这一过程与方法中,水道渠成,甲骨文的文字价值与史料价值凸显。
3.培养历史思维品质,见解史料
何谓思维品质?按照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的观点,“思维在发生和发展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就是思维品质。”具体表现为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敏捷性等,对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及应用能力。对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核心。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方法很多,本研究采取了在基础型课程教学中渗透乡土史教学,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品质。
如上《两次鸦片战争》时,林则徐虎门销烟,向世人诉说了毒品的危害,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壮志豪情,为当时和后世无数仁人志士所默诵效法。然当时的普罗大众面对铺天盖地的烟土,他们有着怎样的生命价值观呢?为了缩短历史与现实的差距,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真实情况,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分组寻找乡土历史,开展“我来说说上海的烟土”活动。下面是活动片段:
„„
师:1939年6月3号到23号,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2376254斤鸦片,这个“清朝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给英、美鸦片贩子以重击,表现了中华民族禁止毒品的坚定决心。上海在当时烟毒情况如何呢?
生:我们来看一组材料(ppt展示):
材料一: 1843年上海开埠后,鸦片走私迅速发展。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四月到九月二十六日,到达吴淞的走私鸦片有8000箱(每箱鸦片重100斤或120斤)。到咸丰七年(1857年)输入上海的鸦片达22981箱,价值1340万银元。(《上海通志·第四十六卷特记》)
材料二:清道光二十七年估计为16500箱,占全国进口量49.6%。咸丰四年六月至五年五月,上海进口的鸦片货值911万两,远大于一般商品进口值351万两。19世纪70年代,上海鸦片进口量占全国71%,光绪二十年(1894年)占57%。(《上海通志·第四十六卷特记》)
师:从上述二则材料中同学们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社会现状? 生1: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并没有杜绝鸦片在中国的泛滥。生2:从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到1894年光绪二十年这52年间,上海鸦片走私猖獗。
师:同学们说得好。从1843年到1894年,在这半个世纪里,上海不仅成为鸦片走私据点,而且成为世界最大的鸦片进口口岸、鸦片转口口岸和鸦片消费口岸。为什么上海会成为烟毒之最呢?
生:我们来看一组材料(ppt展示):
材料一:同治四年(1865年),法租界财政预算总收入10.3万两,其中4.8万两为烟馆及娼赌的营业执照收入。九年,公共租界征烟馆税10496元,光绪七年征烟馆和土行税21593万两,三十二年增至7万多两。(《上海通志·第四十六卷特记》)
材料二:烟馆,专供吸食鸦片的场所。道光十一年上海县城内有1700余家。(《上海通志·第四十六卷特记》)
师:透过材料一、二,同学们看到了鸦片哪些危害?
生1:鸦片给租界带来巨额收入。租界不顾中国人的死活,只顾自己赚钱,没有人道主义。
生2:鸦片给中国人的身心都带来了摧残。
师:请同学们根据材料二中的图片,想象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1:一群人在烟馆里抽大烟,他们神情麻木,呆滞„„ 生2:我想到了林则徐的话:如果听任鸦片泛滥,中国再也没有健康的人去当兵御敌,国家也没有发兵饷的银子。
师:英国用鸦片这种特殊的商品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在厚利的驱使下,租界和国内商人趋之若鹜。面对清政府的软弱无力,古老的国度在烟毒里越陷越深。“上海烟馆甲天下”,烟馆成为上海的一景,烟毒吞噬者人们的肉体与灵魂,无法自拔。
生:我觉得面对生存的社会环境,人的力量是多么渺小,有时难免随波逐流。
师:这位同学有思考,好!面对烟毒,难道我们就真的束手无策吗? 生:我们来看一组材料(ppt展示):
材料一: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4月,租界当局禁闭杨树浦烟馆12家。民国时期也提出禁毒,但禁而不止。解放后,人民政府严禁烟毒,制、贩、运毒转入隐蔽,至1951年底查获贩毒吸毒案123件,缴获鸦片、白粉66两(折合2062.5克)。《杨浦区志·第二十九编政法》
材料二:解放前,本县烟毒较为严重。据民国35年(1946年)县警察局统计,全县登记入册的吸毒者有562人,尚不包括军政警界、地方名流等在内。奉城西街大地主董鸿绶吸服鸦片、海洛因,注射吗啡针,结果倾家荡产,死无葬身之地。沦陷时期,日军常利用吸毒者从事汉奸活动。1949年底,县公安局对贩毒户进行打击。1952年8月29日,县成立禁毒办公室。30日夜,在南桥镇查获烟毒人犯120名,收缴烟液、烟渣、烟枪、烟灯、吗啡针等物品。此年冬,又对残余的地下贩毒犯进行打击。至此,彻底根绝了祸害本县100多年的烟毒弊端。《奉贤县志 ·卷七公安司法志》 师:从杨浦和奉贤区志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生1:看到新中国成立后,禁毒工作彻底。人类在不断前行的过程中,没有平坦的大道。时至今日毒品仍是世界三大公害之一。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
生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已于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于2008年6月1日起实行。法律规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1、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鸦片一千克以上,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五十克以上或者其它毒品数量大的;
2、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集团的首要分子;
3、武装掩护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
4、参与有组织的国际贩毒活动的。
生3:严格遵守法律,做一名知法守法护法的好公民。„„
在上述案例中,学生通过自己搜集乡土历史,和教师一起设计拓展活动,调动了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在以往的《两次鸦片战争》教学中,“林则徐虎门销烟”给学生一个错觉,似乎只有广州一地鸦片猖獗,对于当时真实的社会情况缺乏了解。通过此次拓展活动,学生为之一振,特别是道光十一年上海县城内有烟馆1700余家之多和鸦片吸食者麻木的神情,和今日追求卓越的上海相比,感情落差太大。在真实的史实面前,学生感到面对生活的社会环境,个人的力量渺小,可能会随波逐流。思想的波折出现,而杨浦、奉贤两县区志让学生感到了新中国的伟大,一直无法禁止的烟毒得到解决。法律制度的健全,更是让学生感到要做一名知法守法护法的好公民。
以往在上这一课时,学生的反映平淡。觉得鸦片离自己很遥远,当学生自己搜集到这些铁证如山的史实时,似往事历历在目,恨曾经的堕落、愚昧。
在基础型课程教学中渗透乡土历史,不仅激活了乡土资源,而且拉进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提高了教育教学实效。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培养了学生历史思维的深刻性。
五、研究成效
1.学生史料题答题水平提高
一年的研究时间,研究者对两组研究对象的史料题答题水平进行了记录:
2011年12月测试2010级7(1)班,史料题得分率68%,年级排名第三;2012年4月测试,史料题得分率77%,年级排名第一。
2011年12月测试2009级8(2)班,史料题得分率72%,年级排名第二;2012年4月测试,史料题得分率81%,年级排名第一。
2.学生能区分史料的种类
对于刚接触历史学科的学生而言,了解史料是学史初步。只有在了解史料属性的基础上,才能鉴别史料,判断真伪。在对学生学习成效进行检验时,我采用了2005年上海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开卷中的一道试题: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近年来,争议颇多。某课题小组搜集到如下材料:(共10 分)
① 长篇历史小说《 李鸿章》 ④ 电视剧《 北洋水师》 有关李鸿章的片段
② 一些关于李鸿章的史学论著 ⑤ “文革”中出版的《 李鸿章反动言论》
③ 网站上评价李鸿章的论文 ⑥ 部分李鸿章奏折、书信的影印件 .为上述材料分类并说明你的分类标准。(5 分)(1)分类标准:
(2)分类结果(用序号表示): 2 .上述材料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填序号),理由是。(3 分)3 .同学们在所找到的近几年的史学论著中发现,不同学者对李鸿章的评价不完全相同,请你说说其中的原因。(2 分)
教研室提供的答案是开放式的,分类标准很多,如按“历史材料”与“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分;按“材料的种类或载体”分(文字/音像/实物);按“材料的可信程度”分;按“材料的单一性和博杂性”分。
经过对学生答题试卷统计分析,学生基本按“材料的种类或载体”分(文字/音像/实物),数字显示90%的学生能分清史料的类别。史料价值最高的是“⑥ 部分李鸿章奏折、书信的影印件”。因为⑥ 的内容是最原始的材料,95%的学生答对。
3.学生初步掌握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从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实践过程。在史料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从阅读入手,采用联系、比较、解释、逻辑、判断、归纳、总结等方法解读史料。应该说学生有了解题路径,笔直走最快,弯弯曲曲走,时间缓慢,最后也能到达终点,中间需要老师反复训练。
还是以2005年上海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开卷中李鸿章这道试题来说,通过近一年的实践,学生关于史料的分类,实物史料、文献史料的价值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实物史料虽然是凝固的历史,但是最有价值的,可以用它来证其它史料。而对于“同学们在所找到的近几年的史学论著中发现,不同学者对李鸿章的评价不完全相同,请你说说其中的原因”这一问,学生回答如何呢?
教研室给的答案也是开放式的:言之成理即可,如答“掌握材料不同”、“所处立场不同”、“研究方法不同”等。
数字统计显示,学生答题效果不理想,2010级7(1)学生得分率61%,2009级8(2)学生得分率70%。
这一题考查这样一个观点:历史是基于史料、基于视角的解释。不同的史料与视角,结论不同,要学会判断。这既是史学方法,也是在运用史料时的思维方法,还是答题路径。这是人一生受用的思维与方法。
4.学生对历史课兴趣有所增强
历史课大多数学生爱听故事,这是一个好习惯,如何从故事中找到做人的准则,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历史学科的三维目标,则是需要老师下一番功夫的。本课题在实践中拓展乡土历史,调动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主动寻找史料,在史料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培养了学生历史思维品质。
如在上第8课《北洋军阀》时,打开教材,“上海闸北公园里的宋教仁雕像”赫然印入学生的眼脸,“同学们从图中发现了什么?”“思索的革命者”,“沉着、坚毅”,“在闸北公园”。“闸北公园近在眼前,有几位同学瞻仰过这位伟人呢?”教室静悄悄的。“同学们想不想去闸北公园看看这位伟人,详细了解他的事迹呢?”学生高兴地接受了一道乡土历史拓展题。
一次、两次„„乡土历史调查,学生兴趣越来越浓,想法也越来越多„„
5.教师对史料的选择、把握与运用的水平提高了
一年的研究,使教师对史料教学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理解,从史料的选择到课堂教学的运用,都要重视史料的有效性、针对性。而学生的反应反过来又促进教师不断改进,增长了史料教学的能力。积极搜集、积累各种史料,建立自己的史料库,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发掘,让史料教学真正成为常态教学。
六、主要结论
1.用足用好课程文本,便于学生了解史料
南宋郑樵在其《通志略·图谱略》中就提到“古之学者为学之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而今的历史教材图文并茂,给师生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真正弄懂弄通教材中史料,足以让学生了解史料。2.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应适当补充史料
历史浩如烟海,教材篇幅有限,有时为了上精彩一课,讲透彻,明事理,不得不补充史料。如在上《美国南北战争》这一课时,为了突出林肯个人在战争中的作用,一组“林肯的声音”让林肯活灵活现,有血有肉,他维护了美国的统一,解放了黑人奴隶,他也因此成为“美国人心目中最伟大的总统”。这一案例让学生明白,历史人物的典型话语,是破解历史事件的“钥匙”,学生在轻松愉快中习得对史料的理解。
3.巧用乡土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教材是教学的蓝本,但不应拘泥于教材,应该超越教材,尽可能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再现客观世界的本身。巧用乡土历史,可以让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为什么,而且知道还有什么。一步一步深入探究,达成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等一些列思维品质。
七、进一步思考
课题进入结题阶段,研究者对课题进程、成果及后续计划进行反思,产生以下认识:
1.研究成效判断的依据科学性不够,影响了判断信度
本次课题研究时间较短,研究对象的样本少,使得数据收集少,准确率不高。尽管研究者根据两次测试情况,给出了学生史料答题水平提高,初步掌握从史料中提取信息的方法。但随着史料学习的深入,难度的加大,中间会有变化,忽视了对这一变量的记录,必然影响可信度。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后续研究中得到弥补。
2.史料教学应循序渐进地推进,切忌盲目急躁 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周密的常态史料教学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夯实基础。在选择史料时,一要可信,二要有效,三要适合学生。在引导学生提取信息时,不可操之过急,应潜移默化,水到渠成。
综上,课题研究虽然告一段落,但学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培养的实践研究才刚刚起步。史料教学在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历史观的形成与历史方法的掌握中起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历史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本课题将在后续的实践中,扬长避短,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发展性与实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能力从实践中来】推荐阅读:
教学实践语文能力06-16
青年教师实践能力11-19
秘书学专业实践能力09-07
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探索10-23
五年级实践能力测试题10-27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讨论文08-01
浅谈小学生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07-25
关于提高组工干部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思考08-19
提升小学生写字能力的实践与研究09-29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