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概论教学大纲(6篇)
1.动画概论教学大纲 篇一
《动画概论》教学大纲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程
课程代码:ART342007T
课程名称:动画概论
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
预修课程:视听语言、设计素描、设计色彩
适用专业:数字媒体艺术
开课部门:广告学院 设计系
一、课程的地位、目标和任务
动画概论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学生学习动画的入门课程,在整个动画专业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以便进一步学习各种动画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动画的形态,认识动画的本质,了解动画片的创作方法及制作流程,掌握动画片生产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对于动画的产生、发展、分类、风格流派、动画电影的基本原理、动画电影的摄制过程以及关于运动规律的一些基本概念都能够有一定的理解和认识,对于之后的动画基础造型乃至将来的运动规律、原画、动画、二维动画短片制作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明确学习目的,达到了解动画、对动画概念有一个正确清晰的认识、形成动画意识并且能够掌握学习动画的方法。
二、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预修课程为:视听语言、设计色彩,设计素描。并修课程:动画角色及场景设计、动画运动规律。
本课是为之后的二维、三维动画短片的制作提供理论基础,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奠定理论基础的学科。
三、教学内容、要求及主要实践教学条件
第一章:动画的性质与定义
【教学内容】了解动画的特征性质及其定义,掌握动画的本体特性:技术特性,工艺特性,审美特性,多元性,时尚性,假定性。
【教学重点及难点】动画的本体特性,动画的发展史,动画与电影之间的关系,其创作的基本原理。
【基本要求】充分了解动画的定义与本体特性,能阐述动画的发展过程,列举动画发展史中优秀作品。
【主要实践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学,展示中外优秀动画作品。
第二章:动画的形态系统
【教学内容】动画作品的各种形态,动画作品的叙事形式,动画作品的分类,动画
作品的呈现方式。
【教学重点及难点】了解动画作品的不同形态,同时掌握动不同性质画片的特征及
动画片的传播方式。
【基本要求】观摩中外优秀动画片,分析动画类型及特征。【主要实践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学,展示中外优秀动画作品。
第三章:动画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教学内容】动画发展史,代表人物及作品,动画产业的形成与动画发展条件与前
景。
【教学重点及难点】深入学习动画发展史,了解代表性国家的动画发展历程。【基本要求】观摩中外优秀动画片,举例讲述动画在发展过程中的技术上的变革,分析代表性国家动画创作的特点,写出观后感。
【主要实践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学,展示中外优秀动画作品。
第四章:动画片的生产过程
【教学内容】了解动画片的整个生产过程,从策划与筹备阶段到前期设计造型工作
到剪辑录音与声画合成。
【教学重点及难点】分镜头剧本设计,人物场景造型设计,原画与动画设计。【主要实践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学,展示中外优秀动画作品。
第五章:动画必备知识
【教学内容】了解制片常识中创作分工,技术管理分工及制作技术分工。掌握专业
术语及动画制作中使用到的相关工具与材料。
【教学重点及难点】掌握动画制作只中需要的工具与材料,了解拍摄工具的使用方
法。
【主要实践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学,展示中外优秀动画作品。
第六章:学习动画的方法
【教学内容】了解动画的形式与内容,动画片的影像风格与动作风格;掌握动画片
中台本设计与场景人物设计等;分析动画片的动作造型。
【教学重点及难点】绘制分镜头,绘制场景写生,绘制人物造型。【主要实践教学条件】多媒体教学,展示中外优秀动画作品。
五、必备教材、实践教学指导书和参考资料
(一)必备教材
1.《动画概论》,贾否 路盛章编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
(二)实践教学指导书
1.《动画运动规律及原理》,贾否 王雷编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 2.《世界电影史》,乔治萨杜尔主编,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第一版。
(三)参考资料 1.《二十世纪中国动画艺术史》,张慧临编著,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社,2009年第2版;
2.《动画概论》,贾否 路盛章编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2版; 3.《动画设计基础》赵前 陈亚南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4版。
六、课外学习要求
要求学生在课外搜集中外有代表性的动画作品,并分析作品风格特征,依据作品绘制分镜头台本,同时绘制其中主要人物及场景。分小组创作动画片及广告短片的前期设计。参观动画制作公司,参加动画方面的展览及动画团体活动。
七、教学方法
本课程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观摩影片为辅;同时以电脑多媒体等方式展示文字、图片资料,并适当安排讨论及到创作单位实地参观考察。课堂以多媒体教室,幻灯投影仪配合使用。
八、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本课程为考试课,平时作业占百分之五十,期末试卷占百分之五十,平时作业为:动画画面分镜头剧本练习,即自选一部课堂示范的动画影片为范本,画出画面分镜头剧本以及经典
影片分析。期末为文字作业,即自选一部动画片为研究对象,根据所学知识写出影片分析。
(撰写人:曾珠撰写日期:2013年11月审核人:)
2.动画概论课中的收获 篇二
2013级 动画系 冯旭2013011994 在动画概论课上,收获很多,学习了如何画分镜,还看了很多国外的讲课视频,知道了很多好的软件和网站,开阔了视野。我很喜爱音乐,所以对动画音乐制作方面更感兴趣,下面我来谈谈我的收获。
记得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些视频,是关于国外很厉害的音效制作的视频,老外们都会有一个专门工作的地方,里面有各种能发声的器具材料,像沙子,铁链,自行车等,原来仅仅音效制作,就没有我们想象的在网上一搜那么简单,所以音乐制作这门工作也是需要合作团队的,是电影和动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好的音乐总能和画面相互辉映,没有哪种手段能比音乐更好地倾诉人的感情,如果把声音关掉,那么影片的感情成分就大大降低了。音乐在辅助表达电影中情感的同时,也留下了无数电影音乐的著名主题歌,这些主题歌脱离的电影,长留于人们心中,比如《冰雪奇缘》,它在北美上映后,其原声大碟就疯狂大卖,霸占美国Billboard公告牌冠军三周。在此之前,登顶公告牌冠军的动画电影主题曲有4部,包括《狮子王》、《风中奇缘》等传世经典。
要说音乐做得好,我个人更感兴趣的就是久石让了,他是日本著名作曲家、歌手、钢琴家,以担任电影配乐为主。特别是宫崎骏导演的作品,从《风之谷》到《悬崖上的金鱼公主》的二十多年间所有长篇动画电影的音乐制作,为宫崎骏作品中不可欠缺的配乐大师。作为日本动画音乐创作者中的标志性人物,他第一次与宫崎骏合作是在1984年,为其动画片《风之谷》进行配乐,之后就在宫崎骏的吉卜力工作室担任音乐编辑至今。他的音乐创作风格简单明朗,作品感情细腻、个性鲜明,有着极大的个人特色,他的音乐使动画电影更加深入人心,旋律极优美,场景音乐与画面配合得十分完美。他的音乐都能进入人的心里面,让人心安,沉思。在他创作的许多作品中,《天空之城》的配乐堪称是其最具典型的音乐创作风格体现之一。这部电影中人物性格特点的刻画,通常是以具体的动作和形象化的音乐取代传统的对白和台词形式。整个故事充满科幻与神话色彩,而飘渺优美的曲调则贯穿着整部电影,使情节更加完整。在久石让的电影配乐中经常能够找到这些与电影情节完美契合的音乐片段。这些音乐作品,不仅仅为其电影做背景和陪衬,它也可以独立作为单独的音乐形式出现,让听众在听到这段熟悉旋律的时候,回忆起影片里感人的画面,留给听众深刻的印象。
一部经典的动画电影音乐在生活和思想方面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如今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社会的压力逐渐增大,人们的内心也变得浮躁不安,久石让所创作的音乐,能够舒缓心情、减轻压力,帮人们能够找回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这正是给在激烈竞争中的人们一剂解压的良药。久石让是一个在用灵魂创作的音乐家,因而他的音乐才可以如此触动人们内心的情感。他善于将西方和本民族的音乐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这也带给中国动画音乐的创作以值得学习的地方。近年来,我国动画电影产业的发展带动了音乐创作的热情,中国有梦想的动画音乐人应该在继承和发扬历史悠久的音乐文化前提下,将本土化的音乐特色与西方音乐技术相结合,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风格。
不得不说的是我们国家很早的一部动画电影《大闹天宫》,这里面运用了大量的民族配乐,主要风格取材于中国传统京剧,有吹打乐和清锣鼓两种形式,堪称那个时期中国动画之最。资料上说“清锣鼓即纯粹以锣鼓等打击乐合奏的音乐,通常是在鼓、小锣、钹和大锣四种乐器的基础上再加以扩充,并根据演奏的力度轻重、位置的不同、敲击的方式等产生出不同的音色和效果,再加上不同乐器音色的组合,单一和多种打击乐器不同节奏的组合、以及打击乐器具有的相对音高,和一些定音打击乐器的使用,使清锣鼓乐具有音色、节奏和音高变化的丰富性,因此清锣鼓乐既可以表现出热烈红火的气氛,制造强烈的喜剧效果,也可以表现轻松活跃的情绪,”这些在《大闹天宫》里都有体现,例如孙悟空给猴兵猴将们演练大刀、与马天君、二郎神以及天兵天将的打斗场面等,清锣鼓一般多用于打斗场面,将锣鼓点同人物动作和镜头衔接起来,转换得相得益彰。吹打乐则是多与情节发展较为缓和的部分,粗吹锣鼓声势浩大,雄壮热烈,多用大锣鼓和唢呐、管、长尖等乐器,例如一开始猴兵猴将操练的场景等;细吹锣鼓常用竹管主吹,以大锣鼓相配合,例如孙悟空与小猴们的嬉戏场面,显得活泼有趣。《大闹天宫》的配乐是非常出色的,不仅采用的方式和乐器多种多样,而且能够很准确的和故事情节的发展相融合,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观众的心理和情感也随着情节的跌宕起伏而牵动变化着。在课上看到我们国家的早期动画师们,和他们制作动画的过程,还有配乐师们的投入状态,心里竟有许多激动。因为在那个时代,做一部动画完全是靠手绘的,一张一张的实在是不容易。那个时代还有《哪吒》、《三个和尚》等都是经典的作品。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效果音了,我在网上查到它的简称是SE。这就是老师给我们看的视频里所讲的,这些人被称为音效师。他们会收集保存各种不同性质的声音,比方说光是水就有几百种声音。河流的声音,水滴的声音,雨的声音,暴风雨的激励雨声,飞沫的声音,东西掉进水里的声音,海浪的声音,海中的声音,水龙头中流水的声音,他们会保存20到30种不同的水声。然后根据演出家的要求,选出一定的声音,添加到成品影响需要音效的地方去。SE要求比现实中的声音更加有冲击力,所以常会有电子音响合成器来制作。有些音效可以从自然界取得,或是从现场收音;但是有些声音因为现场做不出来,或是现场收音状况不好,所以要事后由音效师配音。在影片及节目中,音效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
除此之外我还深入了解了国外动画音效的风格。
美国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动画音效与配音相对来说比较少而音乐则占据了动画的主要地位。片中往往会配有大段音乐作为衬底以弥补视听上的空白。动画音乐制作方式通常是有传统交响乐团或者较小的乐团来演奏,曲风而是以当时的流行音乐或者古典音乐为主。30年代末期出品的《猫和老鼠》中体现了音效的作用一些模拟乐。20世纪后半叶各种先进的录音采样方式在动画片中得到运用,动画片的声音效果也越来越逼真,创造出了能够与电影大片相媲美的音响效果,这也成为美国动画音效风格的主要特征。
日本动画音效风格,在日本的音效方面细致生动是它的创作风格。真实音效与夸张音效相融合是日本动画音效运用的主要特点之一。日本动画音效创作时创作者常会营造一个极具真实感的声音场景与画面配合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夸张方面,日本动画片时常会将某些细节声音加以夸张形成特殊的音效以表达某种暗喻效果。
这些就是我对动画中音乐的深入了解和收获,音乐真的是有很大的量,所以我直奔音乐这个话题来谈我的收获。这一学期我开阔视野的途径大多是来自动画概论课,要对老师说感谢,也希望在下学期的课程上能继续跟着您了解更多知识。以上就是我的结课总结。
老师,谢谢您。
3.《遥感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篇三
课程代码:0730221060适用专业:地理科学
学时:48学分:3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1.课程性质: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方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方向):专业必修课。
2.课程目的:通过教学和学习,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从事地理科学理论研究和实务的人才。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遥感技术的产生背景、功能、应用领域及发展方向。
(2)遥感,作为采集地球数据及其变化信息的重要技术手段,在世界范围内以及我国的许多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和公司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遥感导论》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遥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一定的实验技能和遥感软件应用能力,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和应用能力,为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和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3)在学完本课程后,学生应对RS技术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提高利用RS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课时
第一章 绪论(3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从广义与狭义两方面掌握遥感的定义、遥感的分类和主要特点;了解遥感系统的组成、发展简史及我国遥感事业的成就。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遥感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遥感系统
第三节 遥感的类型
第四节 遥感的特点
第五节 遥感发展简史
教学重点:遥感的基本概念,遥感的特点
第二章 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3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电磁波谱、电磁辐射,电磁辐射的度量、黑体辐射与实际物体辐射的规律、大气散射的类型与其特点、大气窗口的概念及大气窗口的主要光谱段、反射率及其类型、植被、土壤、水体及岩石的光谱特征,了解太阳光谱的特点,理解太阳辐射传播到地表面又返回到传感器的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太阳辐射与地表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电磁波谱与电磁辐射
第二节 太阳辐射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的辐射与地物波谱
教学重点:太阳辐射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球的辐射与地物波谱
第三章 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教学3课时,实验3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三大遥感平台:气象卫星系列、陆地卫星系列及海洋卫星系列的特点、什么是微波、微波遥感,微波遥感的特点、微波遥感的方式(主动与被动)及其传感器,什么是距离分辨力和方位分辨力、图像的空间分辨率、波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像片比例尺的计算方法,了解摄影像片的几何特征、摄影与扫描成像的基本原理,两者所形成的图像有什么区别。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遥感平台
第二节 摄影成像
第三节 扫描成像
第四节 微波遥感与成像
第五节 遥感图像的特征
教学重点:扫描成像
教学难点:微波遥感与成像
第四章 遥感图像处理(教学6课时,实验3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三原色、互补色,掌握加色法与减色法的基本原理,掌握遥感影像几何畸变的原因及几何畸变的校正方法,掌握数字图像增强的几种方法:对比度变换、空间滤波、彩色变换、图像运算及多光谱变换;了解亮度对比与颜色对比、颜色的性质,了解基本的光学增强处理方法,了解遥感与非遥感信息复合的意义;理解孟赛尔颜色立体,理解色度图,理解数字图像,了解数字图像辐射校正的基本方法:直方图最小值去除法、回归分析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光学原理与光学处理
第二节 数字图像的校正
第三节 数字图像增强
第四节 多源信息复合教学重点:数字图像增强
教学难点:多源信息复合第五章 遥感目视解译与制图(6课时)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数字图像分类原理、了解卫片的目视判读、了解数字图像的性质与特点、表示方法、遥感图像多种特征的抽取,理解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的组成。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
第二节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基础
第三节 遥感制图
教学重点: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
教学难点:遥感制图
第六章 遥感数字图像计算机解译(教学3课时,实验6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数字图像分类原理、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的具体方法及两种分类方法的区别,了解数字图像的性质与特点、表示方法、遥感图像多种特征的抽取,理解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的组成。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遥感数字图像的性质与特点
第二节 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分类
第三节 遥感图像多种特征的抽取
第四节 遥感影像特点与解译标志
教学重点:遥感图像多种特征的抽取
教学难点:遥感图像多种特征的抽取
第七章 遥感的应用(6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岩石、水体、植被及土壤的光谱特征,掌握水体识别的内容,掌握植被遥感的具体应用,了解高光谱遥感及其与传统遥感的区别。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地质遥感
第二节 水体遥感
第三节 植被遥感
第四节 土壤遥感
第五节 高光谱遥感的应用
教学重点:水体遥感,植被遥感
教学难点:高光谱遥感的应用
第八章 3S技术综合应用(6课时)
教学要求:了解3S综合应用,掌握3S应用实例。
教学内容:
第一节 3S综合应用概述
第二节 3S综合应用实例
教学重点:3S综合应用实例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教学采取教师主讲授课,课堂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
1.实践教学(习题作业):实践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及时完成布置习题作业,要结合教学进度安排实地参观、社会调查并进行交流,撰写参观体会或社会调查报告。
2.考核:考核是检查教与学效果的重要方式,考核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程度,检测学生是否能够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解决旅游问题的能力,考核采取平时成绩、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其中平时成绩占10%、期中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60%。
四、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建议教材:
[1] 梅安新、彭望琭、秦其明、刘慧平著:《遥感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教学参考书:
4.《化工设计概论》教学大纲 篇四
一、课程名称
1.中文名称:化工设计概论
2.英文名称:Chemical Process Design
二、学时
总学时36学时,其中讲授32学时
三、开课学期
第七学期
四、课程考核要求
考查。总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加权,其中期末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平时由考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综合评定平时成绩,期末采用随堂开卷考试方式考试。
五、课程概述
专业必修课,强调基础知识工程运用的实践性以及多专业基础课知识的综合性。引导学生使用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进行化工流程的工艺设计以及扩大到工厂规模设计。为培养从事化工设计、化工生产管理方面的化工人才打下基础。
六、适用专业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本科
七、课程教学要求和学时分配
化工设计概述
2学时
1.主要内容:化工设计指导思想,化工厂概况,基本建设程序,项目立项,化工设计要求、分类、程序及内容,质量管理体系和设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2.重点:化工设计指导思想,化工设计要求、分类、程序及内容。3.要求
理解:化工设计指导思想,化工厂概况,基本建设程序,项目立项; 掌握:化工设计要求、分类、程序及内容;
了解:质量管理体系和设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工艺路线与工艺流程设计
4学时
1.主要讲授内容:工艺路线的选择与确定,工艺流程设计,典型单元设备的控制流程设计,特定过程管路的流程设计,辅助生产流程,工艺流程图设计实例。
2.重点:工艺路线的选择与确定,工艺流程设计,典型单元设备的控制流程设计。
3.要求
理解:典型单元设备的控制流程设计; 掌握:工艺路线的选择与确定,工艺流程设计; 了解:特定过程管路的流程设计,辅助生产流程。
化工过程中的物料衡算
4学时
1.主要讲授内容:物料衡算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程序,物理、化学过程的物料衡算。
2.重点:物料衡算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程序,物理过程的物料衡算。3.难点:化学过程的物料衡算。4.要求
掌握:物理过程的物料衡算; 了解:化学过程的物料衡算。
化工过程中的能量衡算
2学时
1.主要讲授内容:能量衡算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程序,物理、化学过程的能量衡算,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的联算。
2.重点:能量衡算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程序,物理、化学过程的能量衡算。3.难点: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的联算。4.要求
理解:能量衡算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程序; 掌握:物理过程的能量衡算;
了解:化学过程的能量衡算,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的联算。
化工设备选型和设计计算
4学时
1.主要讲授内容:化工设备工艺设计的内容,物料输送设备,换热设备的设计与选用,塔器、反应器、分离设备的设计,储罐容器选型和设计。
2. 重点:换热设备的设计与选用,化工设备工艺设计的内容,塔器、反应器、分离设备的设计。
3. 难点:储罐容器选型和设计。
4. 要求
理解:化工设备工艺设计的内容;
掌握:化工设备工艺设计的内容,塔器、反应器的设计; 了解:储罐容器选型和设计。
化工车间装置(布置)设计
2学时
1.主要讲授内容:结合车间布置设计图及示例,主要讲授车间产房布置设计,车间设备布置设计及要求。
2.重点:车间产房布置设计,车间设备布置设计及要求。3.难点: 车间产房布置设计,车间设备布置设计及要求 4.要求:
理解:车间布置设计图;
掌握:车间产房布置设计,车间设备布置设计及要求。
化工管路设计
4学时
1.主要讲授内容:依托典型设备的管道布置设计实例,讲述管道设计基础、绝热过程、化工管路设计内容及要求,管道布置图的绘制方法。
2.重点:化工管路设计内容及要求,管道布置图的绘制方法。3.难点:管道布置图的绘制方法。4.要求
理解:管道布置设计,化工管路设计内容及要求; 掌握:管道布置图的绘制方法; 了解:管道设计基础。
化工公用工程设计及安全知识
1学时
1.主要讲授内容:供水与排水、供热、供电、采暖与通风、安全和卫生。2.难点:供水与排水、供热、供电、采暖与通风、安全和卫生 3.要求:
了解:供水与排水、供热、供电、采暖与通风、安全和卫生的相关知识。
化工工程设计概算
1学时
1.主要讲授内容:工程概算费用、项目,工程项目设计概算的编制,引进项目投资编制办法。
2.难点:工程概算费用、项目,工程项目设计概算的编制 3. 要求
了解:工程概算费用、项目,工程项目设计概算的编制,引进项目投资编制办法。
化工环境工程设计
2学时
1.主要讲授内容:化工环境污染概况,化工污染物的种类及来源,化工生产的污染特点,化工生产中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化工“三废”的一般处理方法、处理工程实例,化工污染防治的发展趋势,化工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2.重点:化工“三废”的一般处理方法。3.要求
理解:化工污染物的种类及来源,化工生产的污染特点,化工生产中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
掌握:化工“三废”的一般处理方法;
了解:化工环境污染概况,化工污染防治的发展趋势,化工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
化工设计常用软件介绍
2学时
1.主要讲授内容:化工软件发展概述,ASPEN PLUS 简介,工程绘图软件Auto CAD2005应用介绍。
2.重点:Auto CAD2005
3.难点:ASPEN PLUS,Auto CAD2005 4. 要求
理解:化工软件作用;掌握工程绘图软件Auto CAD2005应用;
了解:ASPEN PLUS。
八、教材主要参考资料
1.教材
《化工设计》,尹先清主编,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2006年第一版。
2.参考书
5.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篇五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必修)
考核要求:考试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主要参考书目:
戴维•波普诺主编,《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乔纳森•特纳主编,《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六版)》,华夏出版社,2001年.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谢立中主编,《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郑杭生,李迎春主编,《中国社会学史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奶奶.艾尔•巴比主编,《社会学研究方法(第八版)》,华夏出版社,2000年.邱泽奇主编,《社会学是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童星主编,《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阎明主编,《社会学在中国》,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费孝通主编,《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李强主编,《应用社会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美]理查德.谢弗,刘鹤群,房智慧译,《社会学与生活,(第九版)》世界图书公司,2008年.阅读杂志:
《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社会》,上海大学主办; 《社会学家茶座》,山东主办;《社会学》(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社会学概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掌握社会学入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达到能熟练地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来指导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社会作用、社会学的历史发展和研究方法。
2.掌握社会有机整体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社会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行的动态过程、社会的变迁及其规律性、社会良性运行及协调发展的条件与机制。
3.熟练掌握社会构成、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分层、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社会变迁、社会发展、社会现代化,社会控制的基本内容。
三、学时分配
章节 课程内容 学时 1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4 2 第二章社会学简史 4 3 第三章社会与社区 4 4 第四章社会文化 4 5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4 6 第六章社会角色 4 7 第七章社会互动 4 8 第八章社会群体 4 9 第九章社会组织 4 10 第十章社会制度 4 11 第十一章社会问题 4 12 第十二章社会控制 4 13 第十三章社会政策 4 14 第十四章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 4 15 第十五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4 16 第十六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4 合计 64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对教师开展本课程教学的建议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在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转型的加速期,在转型过程中会面临种种课题。对每一课题,不同的学者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研究视角和学术观点。教师必须较全面地了解相关方面的近期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和资料,必须对相关的社会现实有着自己的思考,然后再写出系统的备课笔记。
在课堂教学中,应针对人文教育专业的学生特点进行授课,并采取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取辨论的方式。教师在结束每一讲之后,要针对下一讲的内容提出相关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去阅读和思考。
教师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组织学生到城市和乡村进行社会调查,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对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建议
学生在课堂上应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勤于思索;在课堂讨论中,应主动配合教师,联系实际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能够针对不同见解展开辨论;课下,应认真阅读教师推荐的阅读书目,并积极加以思考。同时,利用假期,做好社会调查工作。
(三)对学生成绩考核的建议
学生总评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占20%,主要根据各人出勤、作业和课堂讨论来确立。期中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50%,考试采取开卷方式进行。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
1.基本内容:
对社会学发展历程中的一些经典研究或论著(论断)作简单考察,介绍一些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
2.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对社会学的学科地位及功能的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的。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难点:社会学研究意义。
4.教学建议: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案例分析互动教学方式。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重点讲授。
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社会学的历史流变及学科地位
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体系、内容和方法
思考题:
1、在以后的观察社会、研究社会过程中,你将会如何体现社会学的整体性、综合性和科学性?
2、通过考察社会学的发展历程,结合你的思考,给社会学下定义。
第二章社会学简史
1.基本内容:
了解社会学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了解社会学发展史上的著名人物及流派。介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若干观点,并与西方其他社会学家的观点作比较。
2.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对观察社会的角度有更广泛的了解。另外,本节还介绍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让学生对社会学中国化作一些思考。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西方社会学的创立、形成的代表人物及其对社会学的主要贡献、当代社会学发展的特点、社会学在中国的初期导入。
难点: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社会冲突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观点。
4.教学建议: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
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西欧社会学发展期的主要理论
第三节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
思考题:
1、分析社会冲突的功能。
2、杜尔克姆与韦伯考察社会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3、从结构—功能的理论角度分析法轮功现象。
第三章社会与社区
1.基本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的起源与演进,考察社会的角度,使学生掌握社会的含义、社区的含义、要素、主要特征和分类。
2.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了解城乡社区的特点、演变和格局,了解农村城市化特别是中国农村城市化的必然性、具体模式、实现途径等问题。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的联系与区别、社区的分类。
难点: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
4.教学建议: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及其方法的案例分析。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讲授。
第一节社会概述
第二节社区概述
第三节社会与社区的功能耦合
第四节社会与社区的协调发展
思考题:
1.社会与社区的含义是什么?它们之间什么区别和联系?
2.试述社会和社区的不同特点与功能?
3.我国社会应当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社会和社区的协调发展?
第四章社会文化
1.基本内容: 本章首先分析文化的构成、文化的特性、文化与社会的相互作用,然后分析文化运行及其规律,最后对中西社会的文化模式作比较,探讨中国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2.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文化的有关概念、分析角度,树立比较的观点,在不同文化模式的比较中加深对我国文化的理解,思考在现代化过程中如何对我们的文化进行改造。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文化对于个人的影响、边际文化。
难点:文化的结构及其功能。
4.教学建议: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
1.文化的含义及结构
2.文化模式与功能
3.文化的相关问题
思考题:
1、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及你的阅读与思考,对中美文化作比较。
2、当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哪些主要特点并加以阐述。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1.基本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化的定义、研究社会化的角度,分析人的社会化的影响因素、社会化的内容和过程、我国社会中人的社会化环境的若干问题。
2.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对中美国民性差别及其形成的社会化环境作初步分析。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社会化的主要因素、人格、弗洛伊德的“自我三段论”。
难点:西方社会学家关于社会化的有关理论观点。
4.教学建议: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及其案例分析相结合。
第一节社会化的含义及基础
第二节社会化的主体、过程和内容
第三节社会化方式的矛盾和困境
思考题:
1、我国青少年及儿童社会化环境问题。
2、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分析社会化的历程:即每个阶段面临的问题及如何克服。
第六章社会角色
1.基本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社会角色的含义、类型,简要介绍社会角色的扮演过程;让学生了解社会角色理论的来源、社会角色的一般分类,知道角色扮演中要注意的环节。
2.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掌握和理解社会角色的含义,掌握社会角色的失调表现培祥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角色扮演失调以及如何解决
难点:社会角色的相关理论
4.教学建议:
举具体事例,用理论带入进行分析。以便学生理解社会角色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社会角色的涵义
第二节角色理论 第三节角色的类型及角色扮演
第四节角色扮演失调及其解决
思考题:
1、简述什么是社会角色的理论和概念?
2、试述社会角色的类型。
3、如何处理社会角色失调问题。
第七章社会互动
1.基本内容:
主要介绍社会互动的含义、类型,综合考察社会互动的理论和四个维度(向度、深度、广度、频度),对社会互动的过程和情景作简单分析,最后对“集合行为”的特征及相关理论作出分析。
2.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互动的含义,理解社会互动的情景性,了解社会互动的四个维度,把握集合行为的特征。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行为的特征及集中典型的集合行为。
难点:社会互动的理论,社会转型与社会互动。
4.教学建议: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及其案例分析相结合。
第一节社会互动的含义及理论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情境与过程
第三节集合行为
思考题:
1、简述社会互动的含义。
2、思考二人关系中的互动与三人关系中的互动有什么异同。
3、请谈谈你对合作与竞争的理解。
第八章社会群体
1.基本内容:
本章主要讲述两个大问题:一是关于社会群体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和主要分类;二是详细阐述了几种主要的社会群体类型,包括家庭、邻里和同事。
2.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掌握群体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初级群体的基本特征和功能,知道什么是群体凝聚力以及影响凝聚力的因素,了解我国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类为什么需要群体生活、群体存在的基础、社会群体结构。
难点:当代中国转型期初级群体的变化。
4.教学建议: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讲授。
第一节群体概述
第二节初级群体
第三节婚姻与家庭
第四节初级群体的功能与发展趋势
思考题:
1、人类“初级生活圈”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2、举例说明家庭与婚姻作为社会设置和作为生活实体,有哪些不同?
3、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第九章社会组织
1.基本内容: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组织的概念及其特点,了解组织结构中非正式组织的功能,2.教学基本要求:
理解组织目标对社会组织的意义;掌握科层制理论并了解其意义。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科层制理论的特点、弊端;次级群体的组织结构。
难点:我国社会转型期组织结构的特点和任务。
4.教学建议:
课前叫学生去搜集相关资料,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讨论的教学方法。
第一节组织概念
第二节组织的构成、特征及过程
第三节组织理论及其相应的管理观念
思考题:
1、怎样理解组织的概念及其特点?
2、组织目标对社会组织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简述科层制理论及其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第十章社会制度
1.基本内容:
在了解社会制度的含义和一般作用的基础上,把握社会制度的基本类型和特征。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习俗、道德、宗教、法律等几种主要的社会制度的特点及其作用,对社会制度的功能作用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总结。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考察社会制度功能的角度;社会制度的功能。
难点:对社会制度的分析。
4.教学建议:
以讲授为主,辅以学生讨论。
第一节社会制度概述
第二节社会规范体系
第三节社会制度的类型与功能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制度?社会制度由哪些要素构成?
2、导致社会制度功能变迁的因素有哪些?试举例说明。
第十一章社会问题
1.基本内容:
让学生掌握社会问题的含义和构成要素,了解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及其类型,知道社会问题的相关理论,把握我国社会问题的成因及其特征。
2.教学基本要求:
运用社会问题的相关理论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社会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当代主要的社会问题。
难点:如何对社会问题进行治理。
4.教学建议:
理论与案例相结合进行讲解,辅以学生自主讨论。
第一节社会问题概述
第二节当代主要社会问题
第三节社会问题的治理
思考题:
1.试析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贫困的关系。
2.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形成原因、特点和社会后果有哪些?需要采取哪些政策对策?
3.简析贫困文化论与贫困环境论的区别与联系。
第十二章社会控制
1.基本内容:
掌握社会控制的含义以及社会控制的特征,理解社会越轨与社会控制的关系。
2.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掌握社会控制的一般手段与过程,了解社会控制的功能和意义。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社会越轨的类型以及社会控制的途径。
难点:社会越轨产生的理论解释。
4.教学建议:
理论与案例相结合进行讲解,辅以学生自主讨论。
第一节社会越轨
第二节社会控制概述
第三节社会控制的实施
思考题:
1.社会行为是如何受到约束的? 2.试分析社会越轨的功能?
3.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关系是怎样的?
第十三章社会政策
1.基本内容:
了解对于社会政策概念的界定,掌握社会政策的分类。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以及社会政策的实施对于社会问题的影响。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社会政策的终结。
难点:影响社会政策执行的因素。
5.教学建议:
可以采取讨论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节社会政策概述
第二节社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第三节社会政策的终结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政策?它有哪些特点?
2.试述社会政策制定的一般程序。
3.影响社会政策执行效果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第十四章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
1.基本内容:
本章所要讨论的社会保障和社会工作,所涉及的则是解决与人们生活保障、社会福利有关的问题的具体政策和方法、途径。其中社会保障是社会政策的重要内容,社会工作是现代意义的推行社会政策、解决社会问题的一种专业方法、程序。
2.教学基本要求:
使学生掌握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相关理论。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保障的基本模式,社会工作的对象、内容。
难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4.教学建议:
课前让学生去进行相关主题的调查。
第一节社会工作概述
第二节社会保障
思考题:
1、什么是社会保障?它包含哪些基本项目?
2、什么是社会工作?其基本功能有哪些?
3、根据本章内容试析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的联系与区别。
第十五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基本内容:
社会分化;社会不平等;阶级分层与社会分层的关系;我国的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的功能和类型;社会流动的特征和条件;当前我国的社会流动。
2.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社会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的概念;了解我国目前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掌握社会分层的客观必然性;掌握社会流动的功能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分化;阶级分层与社会分层的关系;社会流动的类型和特征。
难点:当前我国的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社会流动的功能和条件;社会不平等。
4.教学建议:
讲授方法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第一节社会分层
第二节改革前后中国的社会分层
第三节社会流动
思考题:
1.要使中国社会流动健康成长的关键是什么?
2.社会分层与阶级、阶层的区别。
第十六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
1.基本内容:
本章主要阐述了社会变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区分了社会渐变和社会革命两种社会变迁的形式;介绍了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主要解决措施。
2.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明白社会变迁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多种多样;理解社会现代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变迁,它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并理解全球化对我国现代化的影响;培养学生从宏观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社会变迁的形式和阶段;社会现代化的标准与途径;城市化的标准。
难点:社会变迁的形式;社会现代化的特点;城市化的后果与对策;中国现代化的特点和进程。
4.教学建议:
这一章可以结合社会案例作分析来讲解,再辅以学生自主讨论。
第一节社会变迁
第二节社会现代化概述
第三节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
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多种模式并存的问题?
6.《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篇六
教学目标(略)教学内容
导论(第一章
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社会学的创立与早期代表人物
1、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1)社会变革的需要(社会外部史,从社会需要来解释某一学科的诞生,物理学→社会学)A阶级矛盾尖锐 B 城市问题突出 C“理性王国”的破灭
(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学术思想史,孔德立志做社会科学界的牛顿)A 自然科学对自身传统观念和神学体系的冲击 B 自然科学自身的逻辑严密性和对社会的外部效应 C 运用自然科学的有益成果和方法来观察研究社会(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A 社会统计的发展(法国、英国和比利时)B 社会调查积累了社会研究的经验和资料。
2、社会学创立时期的代表人物
(1)奥古斯特•孔德(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称之为社会学之父)A 科学序列: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 B社会学研究的对象:
社会静力学:秩序:社会动力学 :进步
人类理性发展阶段:神学阶段,哲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社会发展阶段:军事阶段、过渡阶段和工业阶段 C研究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和比较法以及历史法(社会学特色)(重点)
D贡献与局限
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2)赫伯特•斯宾塞
A社会有机体论(社会同生物的类比和差异)a各个组成部分是否紧密结合 b意识是否集中于某一个部分。c部分是否为整体而生存。B社会进化论
a进化成为宇宙各个部分的公理 b社会可分为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两个社会的区别)c退步和进步同时出现。(完全连续的直线进化是不可能出现的)
d主张渐进、改良,反对任何破坏“洗染规律”的革命或改造的举动。
3、社会学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
1)马克思(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2)埃米尔•涂而干 A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自杀论》)(重点)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服从社会,社会失范)
C功能分析与历史分析的各自特点(重点)2)马克斯•韦伯 A;理解社会学。(通过社会行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对社会行动做出因果解释)(重点)B社会行动类型。C理想类型。D科层类型。(传统型权威、个人魅力型权威和法理型权威)
第二节 社会学的发展
1、社会学发展中心从欧洲向美国转移 1)社会学初期
A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萨姆纳于1876年第一次开设社会学课程,讲授《社会学研究》。B布朗大学教授沃德。
2)芝加哥学派的学术成就(重点)A开拓了现代城市社区研究。
B开创了人文社区位学研究的先河。C创建了符号互动论。
3)结构功能学派后面的发展。
2、战后欧洲社会学
1)研究中心转向现实社会。2)社会学研究领域多样化。3)社会学理论趋向多元化。4)欧洲社会学的制度化建设。
3、苏俄社会学
4、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1)传入时期(1891——1911)2)成长时期(1912——1927)3)建设时期(1928——1952)4)恢复重建时期(1979——)。
第三节 社会学本土化
1社会学本土化话概念(重点)
本土化就是使移植进来的某一事物扎根于本乡本土,使适应本土的特性,并萌芽、成长、壮大。社会学本土化是一种是外来社会学与本土社会的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学术过程。
2、社会学本土化的实践和发展
美国、巴西、印度和韩国等国社会学者的诸多努力。
3、社会学在中国的本土化
(初步掌握许仕廉、孙本文、吴文藻、晏阳初、潘光旦、费孝通等学者的学术贡献)1)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2)把研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人的社会化作为社会学的基本任务。3)立足中国现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宏观和微观相结合。4)借鉴国外优秀成果,建立适合中国特色的理论知识体系。5)早就社会学专业队伍。第二章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节 社会学含义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1)孔德(社会学是关于社会的学说,是研究社会的科学,要建立一门研究社会的实证科学)2)涂而干(社会学市关于研究社会事实的科学)3)韦伯(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4)索罗金(社会学市研究社会关系的科学)5)齐美尔(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一门科学)(重点)《社会学——关于社会交往形式的研究》(1908)《社会科学基本问题:个人与社会》
齐美尔主张个人与社会的统一,认为社会是人们社会交往与互相影响的过程,社会是个人与他人交往而形成的群体。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作是本学科的基本问题和研究对象。
6)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任育社会关系的考察,指出个人与社会结合一起才是真实的客观存在。
2、社会学的特征(重点)1)整体性 2)综合性
A研究社会现象中个人与社会关系
B从各种社会现象的普遍性中去寻找规律
3)实证性(以社会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经验知识作为学科发展基础)4)应用性
A社会学知识贴近生活
B社会学关注的是当前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C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和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社会团体甚至个人使用。
第二节 社会学功能
1、研究功能(重点)1)描述性功能(是什么)2)解释性功能(为什么)3)预测性功能(将会怎样)4)规范性功能(应该怎样)
2、教育功能
1)帮助人们自觉完成社会化。2)帮助人们合理选择。
3、社会管理功能 1)建立规范 2)提供模式 3)反馈信息
4、社会管理功能
第三节社会学研究方法
1、社会学研究方法(重点)以实证的方式,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产生、形成、变化的人们的关系、行为、态度以及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科学探索的一种研究方法。
2、社会学实证研究的一般程序 1)筹划阶段
选题→建立研究假设→制定调查工具→组织人力→筹集研究经费 2)实施阶段(可靠性和真实性)
3)总结阶段(分析资料和撰写调查报告)
3、社会学研究资料的收集方法 1)问卷调查
2)实地研究(参与观察和个案研究)(重点)3)社会实验方法
A社会实验的含义(P44)
B社会实验的作用(2点,P44)
C社会实验与自然实验的区别(3点,P44)4)非介入性研究方法(重点)A含义(P44)
B分类(内容分析、现存统计资料分析和历史比较分析方法)
4、社会学研究的分析方法
1)定性分心含义及分类 2)定量分析
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及不同(重点,P46)
第四节 社会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1、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理论
2、结构功能理论(帕森斯)
1)社会行动(目标、情景和规范)
2)AGRL模型(适应环境→实现目标→社会整合→维持价值)(P47,重点)
3、冲突理论
1)功能冲入论(刘易斯-科赛)2)辩证冲突论(达伦多夫)
雷克斯的冲突论:社会分配、社会整合及社会变迁(P48,重点)
4、交换理论
1)人类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交换过程。
2)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利益交换,交换要计算报酬和代价
3)衡量报酬和价值的大小标准是价值,价值就是需求的主观判断。4)交换的对象是资源,可以使金钱、物质甚至是权力和精神。霍曼斯解释微观个人之间的交换,布劳提出补充建议。
5、符号互动论(重点)
1)社会是人们运用符号互动的结果。
2)人们对客体的行动取决于他们对客体赋予的意义。
3)同一客体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和时间的意义可能不同,个人将会采取不同的对待方式。4)对客体意义的解释取决于情景。
5)不断进行的社会互动造就共同行动,共同行动固定下来就成为社会结构。
第三章
社会
第一节 社会的含义
1、社会的含义及特征
1)社会含义:社会是以一定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2)社会的基本特征 A社会以人为主体
B社会以人们的物质生活为基础。C社会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D社会来源于自然有不同于自然。
2、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重点)
1)社会唯名论:个人是真实的存在,社会只是一个名称,是用来称呼构成社会的许多个人,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
2)社会唯实论:社会是超越个人的客观存在。
3、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观
1)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2)劳动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3)需要是惹那么社会行动的动力。4)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5)科学的社会观点。
第二节 社会结构
1、个人与社会(P60,重点)
社会是个人以角色的名义与他人互动构成的关系网,这种哦关系网就是人与社会的全部关系,表现为相互联系的具有层次性的四个体系。1)角色人个体系 2)价值规范体系 3)权力制度体系 4)行为交换体系
2、社会关系
1)社会关系含义: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2)社会关系分析的社会学视角 A 初级社会关系和次级社会关系。B 结合关系与对立关系。
C 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3、社会结构(重点)
1)含义:社会诸多要素之间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关系。2)内容
A 人们对生产资料之间的关系,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形式。B 劳动者在生产中相互换形成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方式。C 劳动产品的分配关系以及由它所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第三节 社会基本要求
1、人口资源
1)含义:指在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的人的人总称。以一定数量、质量和关系结合起来的人口资源是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人口资源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2)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
3)人口质量:也称为人口素质,是对人口资源的质地的规定性,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等。(重点)
2、自然资源
1)含义:环境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
2)特点:有限性、无限性、系统性和不均匀性(重点)3)自然资源和社会的关系
3、可持续发展(重点)
1)含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他们需要的能够和机构构成危害的发展。197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 2)内在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和人与人的关系及茅盾。3)可是续发展的意义(p76 共5点)(重点)
第四章
文
化
第一节 文化含义
1、文化含义及特征
1)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p80)
2)文化特征:创造性、习得性、共享性、累积性、特殊性和共性(重点)
2、文化构成要素(重点)1)物质形态要素 2)精神形态要素 3)语言符号要素
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3、文化的结构和功能
1)文化的结构:文化特质、文化集从和文化模式(重点)2)文化的功能
A 社会整合功能:价值整合、规模整合和结构正和 B 社会导向功能
C 反功能:文化滞后和亚文化或反文化
第二节 文化的规范体系
1、习俗
1)习俗含义:历代相沿积久而成的被人们普遍遵守的行为模式。习俗与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环境和生产力水平有关。
2)习俗的功能: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社会规范。
3)习俗功能发挥的条件:取决于某种需求是否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
2、道德
1)道德含义:以善恶评价的方式来评价和调节人们行为的观念和规范,是人类自我完善的一 种价值标准。
2)道德的建设:德治与法治
3、法律
1)法律的含义: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社会行为规范。
2)法律的特征:公证性、强制性
3)法律的功能:惩罚功能、威慑功能和教育功能
4、宗教
1)宗教含义的两种视角(本质定义和功能定义)
2)宗教内容:神灵观念、意识、组织、物质设备和教徒。3)宗教功能:(P95,共3点)(重点)4)宗教和邪恶的区别(P96,共3点)(重点)
第三节
文化交流
1文化交流的过程
1)文化交流:指从文化传播开始的两种文化之间互相沟通、才借、冲突与融合的过程。
2)文化传播:指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取或吸收的过程。文化传播的三个阶段:接触与显示阶段,选择阶段和采纳融合阶段。
3)文化采借:又称文化杂交,指一种文化接受或吸收另一种文化的某些文化元素或文化从,融入本文化的过程。文化采借的标准:有用性、符合本民族的价值观。4)文化冲突:异质文化在传播、接触中出现的互相排斥的倾向和状态。
3、中西文化交流的回顾与展望
第五章
社会化
第一节 社会化
1、社会化含义:P106(重点)社会化特点:强制与能动性
2、社会化的主要功能
1)文化传承功能:基本社会化过程主要是文化遗产的传递和内化过程。2)社会稳定功能
3)个人自我完善功能:个人对我认识和自我与他人,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3、社会化的基本内容(重点)1)生活技能社会化 2)价值观社会化 3)政治社会化 4)行为社会化 5)角色社会化
A 角色含义(P112,重点)
B 社会化对人角色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分清自己角色类型的能力。二是健全角色扮演得心里状态。三是全面理解角色规范化程度。四是明确角色目标。第二节 社会化类型与过程
1、社会化的类型(重点)
1)基本社会化的含义及任务(2点 P113)2)继续社会化的含义及必要性(4点 P113)
3)再社会化的含义及分类(主动再社会化和强制性再社会化)4)正向社会化和反向社会化(P115)
2、社会化的过程
第三节 社会化的条件
1.生物因素:身体结构,大脑,语言活动
2.环境因素:家庭、学校、伙伴群体、工作单位、社区和大众传媒 3.社会实践:
1)社会实践的分类:
生产活动、科学实验、社会斗争和人际交往 2)社会实践的内容:
观察学习、角色扮演和积累
第四节人的全面发展
1、社会化的基本目标 1)社会化目标确立的依据 A 与人们生活的一定社会联系 B 通过群体合格的形式体现出来
C 既是社会化的对象又是社会化的主体
2)社会合格成员的标准就是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
2、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3、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过程
第六章
社会互动
第一节 社会互动
1、社会互动的界定(重点)
1)社会互动的概念:人们对他人采取行动或对他人的行动作出反应的过程。
个人和个人之间、个人和群体之间、群体和群体之间基于对行动意义的理解,发生的相互作用的方式和过程。
2)社会互动的构成因素:
A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动主体。
B互动主体之间必须发生某种形式的接触。
C互动双方有意识地考虑到行动符号所代表的意义。
2、社会互动的理论 1)符号互动论(重点)
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强调了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思想。库利“镜中之我”
符号互动论的主要内容:P130,“人类行为的社会目的主要-----不断协商造成的。”
符号互动论的主要观点:我们用符号代表市委,我们根据符号的意义采取行动,我们在行动反应之前有一个内在阐释的过程。2)拟剧论
理解掌握以下概念的社会学含义 “剧本”、“观众”、“表演者”、“角色”、“前台”、“后台”、“面具”、“道具”、“印象管理”和“自我呈现”。
3)常人方法学(重点)
A基本假设: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来进行社会互动,这些日常生活中不成文的、大家公认的互动规则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常人方法学是对一定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规则的社会学研究。
B研究方法:采用大批常规的方法来揭示社会互动的“规则”(过度礼貌和客套)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形式
1、交换
1)交换的含义:P137 2)交换的四个要素:目标、付出、回报和效益。3)交换类型:物质交换和非物质交换。
4)交换存在的社会基础:社会差异,双方都一个受益,自我利益。
2、合作
1)合作的含义
2)合作的类型:自发性合作、制度化的传统合作、指导性合作和契约式合作 3竞争
1)竞争概念 2)竞争类型 4冲突
1)冲突概念 2)冲突类型
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符号
1语言
1)语言的含义:P142 2)语言的重要性 3)语言的多样性
2、身体语言 1)概念 2)种类
3、个人空间
1)个人空间概念:环绕一个人周围的直接的物理区域。2)个人空间理论
霍尔德四种空间理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和公众距离
第四节 社会网络
1、社会网络的定义和特征 1)社会网络的特征
A形成基础是地缘、血缘、学缘、业缘等。B反映了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本质。C经过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而形成。D对个人来说是有效益。E社会网络相对稳定
2、社会网络的形态及功能 社会网络的形态 封闭形态和开放状态 稳固形态和开放形态 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
第七章
群
体
第一节群体
1、群体的含义和特征
1)群体的含义: 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2)群体特征:
A 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 B群体成员接受的目标
C 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 D 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E 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2、群体的类型
1)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3)内群体和外群体
4)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重点)5)大群体和小群体 3初级群体
1)初级群体的的含义:由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2)初级群体和特征(重点)A规模小
B长期的、经常的面对面的互动 C成员的人格特征得到全面表现 D成员之间的角色位置难以替代 E习惯、伦理道德和感情的作用 3)初级群体的类型 家庭、邻居伙伴群体
第二节
家
庭
1、家庭的含义和特征
1)家庭含义:家庭是由具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
2)家庭特征:古德《家庭》中的概括(P161)3)家庭的基础:婚姻
2、家庭的结构和功能
1)家庭的结构类型: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其它家庭 2)家庭的功能:(重点)
规范性行为功能,经济生活功能,精神生活功能,教育功能,抚养赡养功能 2)家庭生命周期:六个阶段(重点)
2、我国家庭的现状与建设 1)家庭的现状
A家庭规模趋于缩小。B家庭功能有所改变。
C家庭价值观的认识趋向现代化。2)现代家庭的建设
物质生活建设和精神生活建设
第三节 利益群体
1、利益群体信特点
1)利益群体的含义:P169 2)利益群体的特征:P169
2、利益群体的类型
1)按群体目标特点可分为经济利益群体、政治与社会权利利益群体和社会公众利益群体。2)按群体组织形式可分为机构性利益群体、社团性利益和自组性利益群体。
3、利益群体的相互关系
4、既得利益集团及调控
1)既得利益集团的含义:P173 2)特殊利益集团的特征
第八章
组
织
第一节 组织
1、组织含义:人们为了达到目标面有计划地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结构的制度化群体。
2、组织特征(重点)1)具有特定的组织目标 2)具有一定的权威体系 3)组织成员的角色的规定
3、组织过程(重点)
1)组织决策:组织成员从两个以上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决断,以期最优化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组织决策的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情报阶段—设计阶段—抉择阶段—审计阶段
2)组织沟通: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组织成员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以传过思想、观点、态度或情报的过程。
组织沟通可分为纵向沟通和横向沟通,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3)组织控制:组织用各种规章制度和奖惩手段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已保证组织的决策和指令能够有效地贯彻执行,维护组织的各项秩序。
组织控制包括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
第二节组织理论
1、科层制理论
1)合法性统治类型:魅力型
传统型
法理型 2)科层制组织的含义及特征(5点,P181)(重点)3)科层制组织的优点的弊端
形式主义,繁文缛节,用人困境,人情味欠缺,对外界变化反应不灵敏。
2、组织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 2)人际关系理论 3)组织行为理论 4)权变理论
第三节 现代社会的组织格局
1、三个部门的界定(P188)(重点)
根据他们获得资源的方式、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性质以及提供的方式,把社会上的众多组织归为三大部门:公共部门 私人部门和第三部门。
2、私人部门
1)私人部门的基本特征
A 私人部门向社会提供的主要是私人物品
B 私人部门的组织由私人作为投资主体,其权益归私人所有 C 私人部门的组织目标在于本企业的利润最大化 D 市场是私人部门实现目标的竞争性活动 2)私人部门的优势和缺陷 A 私人部门的效率优势 B 市场失灵及其内容
C 消费者并不总能以尽可能低的价格获得尽可能好的产品或服务 D 造成公共物品严重不足
3、公共部门
1)公共部门组织的基本特征
A公共部门向社会提供的主要是公共物品。
B 政府组织对公共事务对管理是公共部门的重要职能。C公共部门掌握的资源属于公共资源。
D公共部门用来从事公共管理的权利是一种公共权力。E公共部门的组织目标在于实现公共利益。2)公共部门的优势和缺陷(P195)(重点)
4、第三部门(重点)
1)第三部门组织的基本特征(5点,P196—197)2)第三部门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6点,P198—199)
第九章
社会制度
第一节
社会制度
1、社会制度的含义
1)含义:基于一定的价值标准而设立和形成的一套相对稳定的、模式化的、被人们习惯和自觉遵守的规范体系。
2)制度起源:起源于人类需要(P202,萨姆纳河白拉德)(重点)3)制度形成的构成要素
2、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社会制度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总体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一是社会不同领域或方面的制度,一是社会生活中具体行为模式和办事程序。1)价值要素 2)规范要素 3)组织要素 4)设备要素
3、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重点)1)社会制度的核心是价值标准 2)社会制度是非人格化的权威力量 3)社会制度具有稳定性和差异性 4)社会制度具有抑扬性
4、社会制度的基本功能 1)行为导向功能 2)行为调控功能 3)文化创新功能 4)社会化促进功能
第二节 社会的基本制度
1、社会制度的分类
1)按照社会制度形成的方式,可分为自发产生的制度和根据客观历史需要而又计划建立的制度。
2)根据社会制度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对个性形成产生的影响,分为本源制度和派生制度。3)按照社会制度的具体性质和作用,可分为婚姻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
2、家庭制度
1)家庭制度的含义(P208)
2)集体制度经历德四种形态(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度家庭)3)中国目前家庭制度的特点(P209,3点)
3、经济制度
1)经济制度的含义(P211)
2)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5点,P210)
4、教育制度
1)教育制度的含义(P211)
2)教育制度的显功能(4点。P212)3)教育制度的潜功能(4点,P212)
5、政治制度
1)政治制度的含义(P212—213)2)政治制度的功能(2点,P213)
6、宗教教制度
1)宗教制度的含义(P213)
2)中国宗教组织的基本任务(8点,P213—214)
第三节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1、社会制度的生命周期
1)社会制度创新与变革的影响因素(3点,P214)2)社会制度创新与变革的规律(4点,P215)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3、我国社会制度变革与创新的未来走向
第十章
社 区
第一节
社区
1社区的概念
1)社区的含义(P224)
2)社区的构成要素:人口、区位、经济、文化、组织
2、社区的功能(重点)1)经济生活功能 2)社会化功能 3)社会控制功能 4)社会参与功能 5)社会保障功能
3、社区横向格局和社区纵向格局
1)社区纵向格局:一个社区中的各种组织或子系统在本社区内部彼此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体现了地方社区与大社区的联系。社区纵向格局的特点是其中的组织关系带有更多的法理性,计划性和科层制的特征。
2)社区横向格局:一个社区中的各种组织或子系统在本社区内部彼此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这种结构关系主要通过社区内各单位之间的协调方式来维持。社区横向格局的特点在于社区个社会单位和子系统以地缘关系为纽带,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在功能上相互影响,互相制约,在此形成一个社区组织体系。
4、社区研究的发展(重点)1)类型学研究 2)区文学理论 3)社区全貌研究 4)中国社区研究
第二节 社区类型
1、农村社区
1)农村社区的含义(P231)2)农村社区的特点:人口密度低,经济活动简单,社会结构简单,社会变迁比较慢。
2、城市社区
1)城市社区概念(P233)
2)城市社区特点:人口规模,经济角度和社会异质性程度。3)城市起源和发展
4)现代城市社区生活方式的特点(4点,P235)(重点)5)城市郊区化
3、集镇社区
1)含义(P237)
2)类型:县城镇、中心镇、一般集镇 3)特点:5点,P238 4)我国小城镇发展
第三节
社区发展
1、社区发展的含义(P239)(重点)
2、社区发展的原则和目标
1)目标:社区发展的任务目标和社区发展的过程目标
2)社区发展原则:民主原则,需要原则,自力原则,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原则,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原则。
3、中城市的社区建设
1)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历程
1991年,民政部从国情出发,借鉴国外社区发展的经验,正式提出社区建设这个概念。2)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原因及本质 单位制的内容及单位制的瓦解
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 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分层
1、社会不平等含义:指社会差别,包括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
2、社会不平等起源;
1)卢梭:1775年《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指出人类不平等的基础是私有制; 亚当-斯密,1776年《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对社会分工与阶级产生的关系进行了阐释。2)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6点,P250)3)涂尔甘:1893年〉《社会劳动分工论》揭示了分工形成的社会根源以及分工特有的社会功能。
3、社会分层的诸多概念
1)阶级、阶层和社会分层(重点P251)2)种姓、种族和等级 3)性别和年龄
第二节 社会分层理论
1、经典的社会分层理论 1)马克思的阶段理论
A社会分工是阶级产生和演变的基础
B生产资料和劳动的占有关系是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准。C共同的生活方式、阶级利益和教育程度是划分阶级的必要条件。D阶级划分并不排除社会分层的方法。2)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 A阶级划分的条件。(市场能力和生活际遇)B社会分层的标准。
C韦伯与马克思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重点,P256)
2、帕累托的社会分层理论
1)社会是个异质系统:社会情绪、经济生产和政治组织三个循环组织。2)精英理论及精英循环
3、当代社会分层理论
1)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
A功能主义社会分层理论的主要观点
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斯和莫尔发表的《分层的一些原则》 1967年布劳和邓肯发表《美国的职业结构》,论述了职业地位及其对社会分层的意义。B功能主义分层理论遭受到的挑战(3个挑战,P258,重点)2)冲突论的社会分层理论
冲突论强调冲突在于不平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冲突理论家不认为社会是一个各种特征都有助于整个社会稳定的系统,而认为人们在社会较之标准和集团利益上的冲突是各种社会共有的。3)进化论的社会分层理论
格尔哈特-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理论》,作者认为社会为了求得生存需要定级别跟资源是按照功能主义者的方式来进行分配,即吸引难得的天才担任重要的角色,但社会的剩余资源(即不是生存必需的资源)则是通过相互竞争的集团之间的冲突来分配的。
第三节 中国社会的分层
1、社会分层研究的意义
2、中国改革开放前的社会分层 1)经济和政治相结合为标准的划分
2)身份制为标准的划分:户籍制度,单位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
3、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分层 1)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化 2)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动
第四节 社会流动
1、社会流动的含义
1)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职业的移动。这种变动可以使从一个社会阶段或阶层向另一个阶级或阶层的转移,也可以使同一阶级阶层内部在职业或一般活动空间等方面的变动。
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1927年发表的《社会流动》 2)社会流动的意义(4点,P270)
2、社会流动的类型和模式 1)结构性流动和自由流动 2)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3)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4)竞争式流动和赞助式流动 5)个人地位获得模式
3、我国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和制约因素 1)社会流动的动力机制(3点。P273)2)社会流动的制约因素(6点,P 274)
第十二章
社会控制与偏差行为
第一节 偏差行为
1、偏差行为的概念
1)含义: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集邮既有的社会规范行为、立柜行为或差异行为等。
2)偏差行为的恶相对性俩源于社会规范本身的相对性。(重点)
2、偏差行为的类型
1)按照偏差行为的表现方式可分为四大类型: 偏差行东,偏差习惯、偏差心理和偏差文化
2)按照行为所偏离的生活行为准则的标准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违法行为、违章行为和违规行为
3、偏差行为的功能
1)偏差行为的负功能(4点 P282)2)偏差行为的正功能(4点
P283)
第二节 偏差行为的理论解释
1、偏差行为的生物学解释及其根本缺陷
1)含义:生物学解释色内容是从个人的生物型和生理特征来解释偏差行为发生的原因,它假定有些人天生就是不守规矩的人,因而主要着重于寻找偏差行为者的个人生理特征,尤其强调遗传因素的作用。
2)生物学的缺陷在于它无法区分产生偏差行为的生理因素影响和社会文化影响的界限,也无法指出生理特征和偏差行为之间的实际联系。
2、偏差行为的心理学解释
1)含义:心理学解释重视个人的精神、情绪、性格等心理因素对行为的影响,认为之所以出现偏差行为是因为个人心理方面的原因造成偏差者没有能力去学习和遵守有关的社会规范。心理学解释主要有精神分析理论和行为理论。2)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行为理论。
3、偏差行为的社会学解释(重点
P287)A 失范理论 B 文化传递理论
C 标签理论
第三节、社会控制
1、社会控制
1)社会控制的含义(重点,P292)
2)社会控制的:内容对社会行为的控制,对社会关系的控制和对社会价值的控制。3)社会控制的特点:普遍性、规范性和多重性。4)社会控制的必要性 A首先表现在社会生活中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目标不一致上。B 其次表现在稳定各种社会关系上。
C 最后体现在制止社会生活中各种失控现象方面。
2、社会控制的类型 1)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
2)制度化控制和非制度化控制(重点,P295)3)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 4)积极性控制和消极性控制
3、社会控制的方式 1)法律控制 2)道德控制 3)习俗控制 4)宗教控制
4、社会控制的饿适度问题
1)社会过控:过分强调社会控制的一面,忽视了社会成员的个性表达及自由要求的一面。2)社会失控:社会控制相对削弱、社会成员的自由散漫性提高。3)社会控制和个人自由之间的关系。
第十三章
社会问题
第一节 社会问题
1、社会控制的界定
1)社会控制的含义:指因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失调或社会结构与环境失调而影响相当数量的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
2)社会控制的:条件某些社会现象产生了失调情况,这种失调影响了许多人正常的社会生活,这种失调引起了相当多的社会成员的关注。
2、会问题的一般特征:普遍性、特殊性、复杂性和群体性。
3、社会问题研究的几个理论 1)社会病理学 2)社会解组理论 3)价值冲突理论 4)行为偏差理论 5)社会建构理论
第二节 当代社会问题
1、结构性问题 1)腐败问题 2)恐怖主义
2、偏差性社会问题 1)毒品问题 2)家庭暴力问题
3、社会问题
自然灾害具有潜在性、突法性和有限性三个特点。第三节 社会问题的防治
1、社会问题防治的性质
社会问题防治的内涵(5点,P 318)
2、社会问题防治的意义(5点,P319)
3、社会问题防治的理论依据(4点,P320)
4、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思想:全球性思想,全局思想和长期性思想
5、社会问题防治的战略措施(5点,P325)
第十四章
社会变迁
第一节 社会变迁
1、社会变迁的含义与特征
1)社会变迁的概念:个人于是获得关系基本形态的变异 2)社会变迁的内容:
A 社会关系的基本制度,即社会行为的基本规范体系 B 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组织结构,阶级结构和职业结构 C 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即人们的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3)社会变迁的特点:必然性、前进性、非直线型、全面性。
2、社会变迁的基本类型
1)按照社会变迁的发展方向,可以分为社会进化与社会倒退 2)按照社会变迁的性质与特点,可以分为社会改革与社会革命 3)按照社会变迁的规模,可以分为整体变迁和局部变迁
4)按照社会变迁的人为参与和控制程度,社会变迁可分为自发变迁和有计划变迁。
3、社会变迁的原因(重点)1)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2)社会物质需要和利益冲突 3)科学技术; 4)文化发展与传播 5)意识形态 6)人口状况的改变 7)外来入侵、环境破坏和自然灾害
4、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1)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2)社会发展计划
第三节 社会现代化
1、会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 1)社会现代化的含义(P 337)2)社会现代化的内容
工业化、城市化、民主化、管理科层化、社会结构分化]、人的现代化、]生活方式的世俗化 3)社会现代化的特征 A 现代化是一项革命进程
B现代化是一项长期的全球化进程 C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D 现代化不是“全盘欧化”或“全盘西化”的过程。
2、社会现代化理论 1)帕森斯的模式变项 2)信息社会论 3)后工业社会 4)风险社会论
3、中国的社会现代化
1)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2)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3)坚持对外开放政策、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第三节 全球化
1、全球化的的含义与特征 1)全球化的含义 2)全球化的特征
A 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 B 全球化是一个多纬度的过程。
C全球化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性与差异性相互统一的客观要求。D全球化过程是一个不断出现矛盾和冲突的过程
2、全球化的发展阶段与表现 1)全球化的发展阶段与表现 A第一阶段:萌芽阶段 B第二阶段:开始阶段 C 第三阶段:起飞阶段 D 第四阶段:增强阶段 2)当前全球话的表现
A 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经济全球化 B 交通与通讯的全球化 C 信息全球化 D政治的多极化 E文化全球化 3)全球化的后果
A 一种观点是以道德为基础公开反对全球化
B另一种观点认为技术和经济的变革可以带来积极的后果
3、全球化与中国
【动画概论教学大纲】推荐阅读:
动画专业中Flash动画设计的教学探讨10-03
flash动画主题教学08-04
设计素描教学大纲72课时动画10-18
《位移补间动画》教学反思09-11
运动动画(补间动画)总结06-15
铁道概论教学总结09-28
社会主义概论教学大纲07-10
文学概论考试大纲10-30
3d动画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