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名

2024-07-13

陶渊明名(共9篇)

1.陶渊明名 篇一

陶渊明论文:浅析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摘要]陶渊明思想的核心是崇尚自然,陶诗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自然美,求真、求善、求美。透过这些诗中,反映了诗人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和悠然自得的超脱心境,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有的还反映了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坚守个人志节的高尚品格。

[关键词]陶渊明 诗歌 艺术特色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是一个分割裂据的乱世,他不满现实,视官场为陷阱。诗人早年虽有“性本爱丘山”和“猛志逸四海”的两面思想感情,经过实践后,不免对后一面心灰意冷,他把感情的表达隐藏在司空见惯的事件与事物的平直描述之中,草争迷茫中远人的村落,依稀可辨的缕缕炊烟,阵阵传来的深巷的犬吠和树头的鸡鸣,这种安谧淳朴的环境成了他对生活的向往的追求。东坡曾说:“渊明诗初读若散缓,熟视之有奇趣。”确是会心之言。人们常说渊明诗是绚烂归于平淡,其实,要从平淡自然之中,见出其奇趣精采,尤其是一段绚烂之精神,读渊明诗方是不枉。

从其众多作品中,我们可看到陶诗其中特点就是崇尚自然,求真、求善、求美,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他一生主要生活在田园中,虽然写过一些直接关系时政的诗,如《述酒》、《咏荆轲》、《读山海经》其十等,表现了“金刚怒目式”一面,但更多的是以隐逸田园的诗人的面貌出现。因此,诗中表现对现实的态度不能不别具一些特色。如多歌咏人格的清高,赛场不移,表现不与腐朽现实同流合污的对抗精神;多以田园生活的经天纬地对比现实的污浊,表现对丑恶现实的鄙薄。所以田园隐逸气氛较浓。体现了一种纯朴之美。

第二,陶渊明对人格和生活、社会理想的歌咏,渗透到田园生活之中,通过田园景物体现出来,极富有意境美,如《归园田居》其一,在诗的后半部分是描写美好的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气象,十多亩宅地,八九间茅屋,堂前载有桃李,房后种有榆柳,方宅草屋,绿荫环护,一所农家院已活现纸上了,让读者意蕴尤存。

第三,诗人在意境的创造上,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如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一种自然、率真的意境中,感受到人生的宁静和修养,这样一种非常微妙的境地,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欲辩已忘言”了。

第四,平淡自然的风格,朱熹说:“渊明诗所以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陶渊明诗歌的崇尚自然,求真、求善、求美,这同他的思想、生活和为人是一致的。他的诗作不存在沽名钓誉之心,无阿谀奉承之嫌,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无矫饰,一切如实说来,直率而又自然,在《五柳先生传》中,作者就明确了创作的态度“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忘怀得失”,在《饮酒》诗前小序中亦说“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他写诗只是自娱而非娱人,更不是为了后人,可以说他的诗都是赤志之作,不为时政所拘,没有得失考虑,这正是他的诗能真敢真的内在动力。

陶渊明的诗和生活是全打成一片,他似乎无意写诗,只是从生活中领悟到一点道理,产生了一种情愿,便自然付之于笔端,就像泉水一样流溢出来,一切是顺其自然。他的诗纯以自然来取胜,它的美是朴素的美。我们在陶诗里很难找到奇特的意象,夸张的手法和华丽的词藻,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秋菊有佳色”、“日暮天无云”,全都是明白如话,好象绘画中的白描,平淡如水,却有一种使人赏心悦目的韵味。

陶渊明所描写的也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菊花,这些在别人看来是平平淡淡的东西,一经诗人笔触,就给人以新鲜的感觉,如《归园田居》其五:“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双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不过是极平常的一条山涧,一只鸡,一束照明用的荆薪,一经陶渊明之手,便有了盎然的兴趣.农村生活的简朴,邻人的亲切,以及乡间风俗的淳厚,全都跃然纸上,给人以美的感受。陶渊明的思想的核心是崇尚自然,他的诗歌的最大特点也就是崇尚自然,他的自然、朴素和淳真所带来的艺术魅力,不仅影响了之后中国整个诗云文坛,可以说历代有成就的诗人几乎都无不受到他的艺术熏陶,以至后世人“拟陶”和陶诗不下上千首,而且对今天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也有着现实的意义,今天我们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造和谐社会,不也是崇尚自然之美吗?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概论.中国古典诗歌艺术鉴赏.[2]邓安生.陶渊明年谱[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1.[3]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4]萧统.陶渊明序(卷四).四部丛刊,上海:商务印书馆.[5]陈伯君.阮籍集校注.中华书局,1987.265.[6]宋代惠.冷斋夜话.

2.品味陶渊明 篇二

这两位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士人,各据高峰,而又具有惊人相似的旨趣。王羲之的书法,绚烂之极复归平淡,初看之下绝不会有惊人之貌,但特别经得起玩味,随着阅历增加、年华老大,你会越来越感到王羲之的高不可攀和深不可测。其实,中国一切文学艺术的高境界无不如此,王羲之、陶渊明不过是这种审美标准的最高体现。

陶渊明文学上的难度,在于他人生境界的独一无二。中国历史上有多少仕宦?又有多少大小隐士?都不可胜数,但惟有陶渊明,不但不恋官位,也不在意清名。他的出仕,或为理想,或为糊口,而他的归隐,又从来都是那样的自然、平静,不回避,不掩饰——“不吝情去留”,他自己真正做到了。还是苏东坡了解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而一般人的差距。正是要给行藏寻找一个体面的理由。于是有掛碍、于是有粘滞,于是不通脱,也于是不真实。

品味陶诗,一切的技巧、委曲、深邃都浑化于平淡。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刻意的渲染,甚至没有人工的造境,一切都平实写来,万千气象隐藏于平静的外表之下。那是一颗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心灵,他的读书学养、他的内心感受,他的取舍褒贬,在选取意象、采摘词汇、运用典故、铺排意境中自然展开,袒露无疑。但要了解这些,需要阅读者具备相应的阅读视野,对于他的这些深隐无迹的若拙大巧,你能否感知以及感知多少,这需要你自身的条件来决定。黄庭坚可以安排的“纵横气”很讨巧,年轻人很喜欢很容易爱上它。八大、徐渭以及许许多多人早年就学黄庭坚的字,因为他特别容易让人感到一种气势。我甚至联想到今天世界上流行的声光影像,都是采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外表特别讨人喜欢,讨年轻人喜欢。但欣赏王羲之、陶渊明是需要高度的,需要学养、需要阅历、需要人格。

陶渊明诗中的意象,出笼之鸟、倦飞之鸟、失群之鸟都不是具体的一只什么鸟,这一点像极了真正中国画中的形象,他虽然可能画了某一种现实中的事物,但那不是最重要的,八大山人笔下的鸟,同样具有这样超越了有限时空的概念中的鸟。具有人格、能通人性。陶渊明爱菊、种菊、赏菊、采菊,所以菊就成为后代画家反复描绘的题材。除了机械因袭者不在讨论之列,大多数画家描绘的已经纯粹是一种精神了。哪一种菊?什么地方、季节的菊?对于理解中国画而言都是无稽之谈。画菊者是在仰望一种士节,而这个抽象的“士节”,没有统一的可以衡量的标准,他存在于每一个画家心中。就拿近代画家来说,徐悲鸿笔下的马,就具备这样经过提炼的抽象的概念性,遂成为人们心中的永恒意象。也因此,他的马比其他人的马,总是多了那么一些品味,也比他自己的其他艺术完成度都更高。苟不知此,何以论中国画?

后世仰望陶渊明的士人、诗人不在少数。王维也隐居起来了,但他没有躬耕、更没有讨饭,而是在终南山购置良田、豪宅,过着安逸的生活。他用这样的心境来批评陶渊明的“真隐”,认为他不如用一次的委曲求全来换取终身的安逸和平,这就是对陶渊明的充分误解了。对王维而言,“隐”只是一个姿态,所以他的田园诗,就总是隔岸观火,缺少真切的生活体验。苏东坡之外,更有辛稼轩对陶渊明的欣赏:“老来曾识渊明,梦中一见参差是”、“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终究世易时移,稼轩心中难有那一番坦然、平静的光景。

文学艺术上最可珍贵的就是这个“独一无二”,我们只有欣赏、仰望他,真正的高度是难以企及的,研究者花费毕生的经历,闲扯葛藤,说了一些外在的无关紧要的东西,对于真正的艺术而言,我们永远只倾倒于那一份真诚的独一的感情。

3.饮酒陶渊明 篇三

结庐在人境,(居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而无车马喧。(却没有感觉到世俗的纷扰)问君何能尔,(请问先生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呢?)

心远地自偏。(自己的精神超凡脱俗,地方就自然 偏僻安静了)采菊东篱下,(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悠然见南山。(无意间看到了庐山)山气日夕佳,(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相与还。(众飞鸟一起结伴回巢)此中有真意,(这里边有隐居的真正乐趣)

欲辩已忘言。(想说出来却早已忘记该怎样用语言表达)

本篇是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宋代朱熹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这首诗正刻画了诗人不同流俗的精神风貌。他不象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心静,境自静。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在深山。诗歌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4.陶渊明劝学 篇四

陶渊明一听这少年是向他讨学习妙法的,先是掩面捋须哈哈大笑:“没听说天下还有什么学习妙法,荒唐,荒唐!”

突然,他收住了笑声,觉得对晚辈后生的幼稚岂能一笑了之,而应循循善诱。于是,他严肃地对少年说:“学习是绝无妙法的,而只有笨法,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马‟,勤学则进,辍学则退呀。”

那少年听罢,似懂非懂,仍不甚了了。陶渊明便拉着少年的手,来到他亲手耕种的那块稻田旁,指着尺把高的苗说:“你蹲在那苗前,聚精会神地瞧一瞧,它现在是不是在长高呢?”那少年便蹲下身子,目不转睛地瞧着,可是直到盯的眼睛酸痛了,那禾苗依然如故,不见其长。他便站起来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啊。”

陶渊明反问道:“真的没见长吗?那么春起的苗芽,又是怎样变成这尺把高的呢?”

少年摇摇头,表示莫门其妙。陶渊明便耐心地引导说:“这禾苗是每时每刻都在滋长啊!只是我们肉眼察觉不到;读书学习也有同理,知识在增长时也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连自已也不易觉察到,但只要持之一恒勤学不已,就会有知之甚少变为知之甚多。所以有人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陶渊明说完,又指着溪边的一块大磨石问:“你再看看那块磨石,为什么会出现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少年连口答道:“那是磨损的。”

“那你可曾见过,它是哪一天被磨损成这样的呢?”那少年想了想说:“不曾见过。”陶渊明又因势利导地说:“这是农夫们天天在上面磨刀、磨镰、磨锄,日积月累,年复一年,磨损而成的,决非一日之功啊!”

少年心想:老先生讲这磨石,又有何用意?陶渊明看出了少年心中所想,接着又说:“从这磨石上,我们可悟出一个道理来,这就是:„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学习一旦间断停止,所学知识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丢掉。”

听了这一席话,少年恍然大悟,完全明白了“勤学则进,辍学则退”的道理,便叩首拜谢:“多谢老先生指教。”说完,又请老先生题词留念。陶渊明欣然命笔,一挥而就: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5.饮酒陶渊明 篇五

陶渊明:(点头)田园生活能陶冶人的身心。虽然我住在嘈杂的道路旁,但我并不会被车来车往的喧闹所打扰。我喜欢南山的起伏和高度,田野的碧绿和广阔,更喜欢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时望着美丽田园画面的欣喜。

主持人:您住在人们聚居的繁华街道旁,怎么做到不为车马的喧闹所烦恼呢?

陶渊明:(微笑)心静自然凉。只要你的心灵不被凡尘俗世束缚,自然会有一片悠然自得的世界。当我站在东墙下采摘菊花的时候,我的心就在一片菊海里徜徉,体会着神奇的自然界带给我的幽静远邈,这时候如果抬头看看远处南山的连绵起伏,感觉更是妙不可言。我可以在这片自然界缔造的宁静天地里待上一整天,直到暮色慢慢降临,朦胧的夜雾萦绕在身旁,成对的小鸟从远山的怀抱中飞回来。

主持人:很佩服陶先生超凡洒脱的心境,作为一般人的我可能就难以有这些感受。陶先生放弃高管爵位,选择在乡村里隐居,是出于什么原因呢?

陶渊明:(反问)主持人,当你仰望这高高的山脉时,你会有何感想?

主持人:当然觉得很宏伟啊,难道陶先生有其他感想?

陶渊明:嗯,这是第一感觉,当我望着高高的山脉,体会它的宏伟时,我一方面惊叹她的伟大,另一方面也想到了自己的人生。人生的意义,可以像高山般伟大那么我该怎么做呢?所谓的高官爵位并不能让我完成自己的理想,反而隐居在乡村能让我感受到人生的意义。所以,两者之间该做什么选择,我心里就很清楚了。

主持人:陶先生的选择真的很明智,否则,我们就读不到您的那些好诗了。再次感谢陶先生的到来。谢谢!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1.[结庐在人境]: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渊明自谓。

3.[尔]如此、这样。

4.「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5.「此中」二句:意谓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6.[见]通常读作xiàn,但有时也被人读作jiàn。(学术界仍无确切定论,但大部分学者认为xiàn更好,仿佛南山出现在眼前。如:风吹草低见牛羊)

7.[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8.[日夕]傍晚

9.[相与]相伴

10.[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辨,辨识。

11.[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闹声。指没有世俗的交往。

12.[心远]心远远地超脱世俗。

13.[佳]美好。

14.[山气]指山景。

15.[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16.[言]名词作动词,用言语表达。

翻译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的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

赏析

本诗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的意象构成中景与意会,全在一偶然无心上。‘采菊’二句所表达的都是偶然之兴味,东篱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见,亦是偶尔凑趣;山且无意而见,菊岂有意而采?山中飞鸟,为日夕而归;但其归也,适值吾见南山之时,此亦偶凑之趣也。这其中的“真意”,乃千圣不传之秘,即使道书千卷,佛经万页,也不能道尽其中奥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这种偶然的情趣,偶然无心的情与景会,正是诗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时其空明无碍的本真之境的无意识投射。大隐隐于市,真正宁静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

6.陶渊明文集 篇六

运行环境

支持Android 1.5

应用类型

书籍阅读类软件

应用介绍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陶渊明的作品

陶诗今存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陶文今存12篇,计有词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

《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

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饮酒》二十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能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东晋元熙二年(4),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次年杀之自立,建刘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隐晦曲折地记录了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晋恭帝以及晋王朝的覆灭流露了无限的哀惋之情。此时陶渊明已躬耕隐居多年,乱世也看惯了,篡权也看惯了,但这首诗仍透露出他对世事不能忘怀的精神。

咏怀诗

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杂诗》十二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十三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十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大约作于南朝宋初年。它描绘了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表现了诗人对现存社会制度彻底否定与对理想世界的无限追慕之情。它标志着陶渊明的思想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在《归园田居》中,他将官场写成“尘网”,将身处其中比喻为“羁鸟”和“池鱼”,将退隐田园更是比喻为冲出“樊笼”,返回“自然”。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陶渊明的诗在南北朝时影响不大。刘勰著《文心雕龙》,对陶渊明只字未提。钟嵘《诗品》列陶诗为中品,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认为其诗“其源出于应璩”。梁代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推崇备至:“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文选》收录陶渊明的诗文十余首,是作品被收录较多的作者。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宋代诗人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苏东坡更作《和陶止酒》《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和陶劝农五首》《和陶九日闲居》《和陶拟古九首》《和陶杂诗十一首》《和陶赠羊长吏》《和陶停云四首》《和陶形赠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刘柴桑》《和陶酬刘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诗,可见陶渊明对苏东坡影响之深。

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卷名 作品 卷名 作品

卷之一 诗四言 《停云并序》

卷之二 诗五言 《形影神并序》

《时运并序》

《荣木并序》

《赠长沙公族祖并序》

《酬丁柴桑》 《九日闲居并序》

《答庞参军并序》 《归园田居五首》

《劝农》 《游斜川》

《命子》 《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

《归鸟》 《乞食》

卷之三 诗五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途口》 《答庞参军并序》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连雨独饮》

《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 《移居二首》

《还旧居》 《和刘柴桑》

《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酬刘柴桑》

《己酉岁九月九日》 《和郭主簿二首》

《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于王抚军座送客》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潠田舍获》 《与殷晋安别并序》

饮酒二十首并序 《赠羊长史并序》

《止酒》 《岁暮和张常侍》

《述酒》 《和胡西曹示顾贼曹》

《责子》 《悲从弟仲德》

《有会而作》 卷之四 诗五言 拟古九首

《腊日》 《杂诗十二首》

卷之五 赋辞 《感士不遇赋(并序)》 《咏贫士七首》

《闲情赋》 《咏二疏》

《归去来兮辞》 《咏三良》

卷之六 记传赞述 桃花源记并诗 《咏荆轲》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读《山海经》十三首

五柳先生传 拟挽歌辞三首

扇上画赞 联句

读史述九章并序

卷之七 疏祭文 与子俨等疏

祭程氏妹文

祭从弟敬远文

7.左思与陶渊明 篇七

1)够将两人的咏史诗放在一起比较,是因为他们具有可比性。首先,他们都处于魏晋南北朝这个大时代背景,他们都与所处时代的整个社会风气显得格格不入。左思生活的西晋,是一个短暂而统一的王朝,腐朽的门阀政治与绵亘的八王之乱,虚幻的佛陀世玄与浮诞的清谈玄学,构成当时割据纷争的社会动态与斑驳陆离的士族风貌。这个时期的诗歌主要特征是反抗精神消失了,虚浮沉淀,缺乏社会现实内容。虽然词藻轻绮靡丽,但却“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既缺乏建安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又没有正始诗人忧愤深广的思想境界,成就一般不高,而左思清拔雄迈的笔力,颇为浓厚的现实色彩的诗风,在一定意义上继承着建安正史的优秀传统,与太康诗风大不相同。2),左思的《咏史》诗与陶渊明的《咏贫士》创作承前启后,是文学史咏史诗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自东汉班固《咏史》诗问世以来,咏史诗体就成了我国诗歌领域中一朵新的奇葩。班固在诗中只是歌颂缇萦上书救父一事,虽然表达对她的歌颂但并未联系自身,确是单纯歌咏史事,曹操《短歌行》第二首及《善哉行》第一首,曹丕《煌煌京洛行》历举古代许多人事,也可当作咏史之作,但这些作品却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隐括本事,不加藻饰”,一诗咏一事,以客观叙述为主,缺乏形象。孔融《杂诗》抒发自己于雄杰抱负中,举出吕尚、管仲以自比较,这样慷慨举古人以自况即有了左思《咏史》诗的规模。而左思的《咏史》诗借史抒情,是对咏史诗的创新性发展,正如胡应麟指出:“‘咏史’之名,起自孟坚,但指一事。魏杜挚《赠毋丘俭》叠用八古人名。堆垛寡变。太冲题实因班,体亦本杜,而造语奇伟,创格新特,错综震荡,逸气干云,遂为千古绝唱。”“题实因班”“体亦本杜”表明左思和前代文学的关系;“造语奇伟,创格新特”指出左思对咏史诗的发展创新。而陶渊明的《咏贫士》则进一步将这种以史抒怀发展的淋漓尽致,摆脱对史料的依附,出史人诗,在左思的基础上又向前推进,历史人物就是自己的化身,它与历史人物融为一体,继左思后,他将咏怀诗带入一个新境界。在他所题咏的每一个古代贫士的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陶渊明的影子。以前评陶诗多以恬淡风格视之,实际上从《咏贫士》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陶渊明寄托的一 面,而继左思与陶渊明后,后人继承他们咏史诗咏怀的特点。并进一步将其深化。对比内容:

思想:

一、思想上与时俱变与坚守故辙

左思的八首《咏史》诗体现其不断变化的思想,并大致可以推断出:第一、三、四首应写于青年时期,其一中“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在文章方面,他自拟于贾谊、司如,甚至是孔子,政治军事方面,自拟于穰苴、段干木、鲁伸连、班超,从这些自许言辞中,透出他对人生前

程的乐观向往态度。从第四首描写中,可以看出他在人洛阳后,在现实面前产生一些失望情绪,“寂寂扬子宅,门无聊相舆”,难以进入权力中心,即使如此。仍不妨碍他对前景抱乐观态度,而第五、六、七首于中年时期,诗中描绘的功业未成,理想受挫,透露出一种悲凉气息,《咏史》其七中,诗人引以自拟的已不再是穰苴、班超一流著名功臣,而是“游学四十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人,昆弟不收”的主父偃,四十馀岁尚贫贱的朱买臣,负郭穷巷的陈平,居徒四壁的司马相如,以及荆轲、高渐离这些悲剧英雄。这反映他对前程不再抱“谈笑却秦军”式的浪漫天真“梦想”,不得不面对残酷现实,诗篇基调因此由乐观态度变为 梗概多气。尽管如此,在本时期诗歌中,尚可看出左思对前程仍怀着希望,这里所咏的主父偃、朱买臣、陈平、司马相如“四贤”皆是先穷后达者。“英雄迪遭”“遗之草泽”皆为一时遭遇,终究发达显赫。“遗烈光篇籍”可以说此时诗人并未放弃功名期待,只是信心已大不如前。而第二、六、八首应写于晚期,诗的基调悲慨苍凉,诗人似乎处于绝望当中,但这时他对社会现实的审视也更加透彻,态度更加达观。其二中以冯唐自拟“冯唐自首屈于郎署”,正与左思一生遭遇相合。冯唐与主父偃等“四贤”在毕生功业穷达方面已不可同日而语,此一对象取舍变化,反映左思心境也有很大变迁,他对功名自许期待又降了一格,几近于绝望。其八中以“习习笼中鸟”相比,可知诗人当时处境窘迫,“俯仰生荣华,咄嗟复调枯”,此正 左思一生数十年的概括,积聚了无数人事沧桑之感,这种苍老颓唐心态与他早年“谈笑却秦军”中年“高眄邈四海”差异明显。

而陶渊明的《咏贫士》作于南朝刘宋永初二年(421年),也即陶渊明谢世前六年之作。所以反映的思想都大趋一致,借古代贤士安贫守节之事,表达自己不慕名利的情怀,坚守故辙、不改初衷的思想。如其三中“赐也徒能辩,乃不见吾心”,其四中“朝与仁义生,夕死复可求”,作者用古贤荣叟、原生、黔娄风亮节激励自己坚守故辙,不改初衷。随着岁月流逝,不断的火灾、虫害和洪涝,躬耕生活变得越来越贫困。陶渊明此时才真正体味到了贫穷的意义,才开始“忧道又忧贫”了。这时再无“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悠然情怀,帮助他度过难关的精神支柱是儒家的“安贫乐道”、“固穷”的学说。“道胜无戚颜的“道”,基本上是儒者之道,也即孔子的“君子故穷”思想。其三中“岂忘袭轻裘,苟得非所钦”,即“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之意。其四中的“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则合于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之旨,其七中的“谁云固穷难,邈哉此前修”实际上是《论语·卫灵公》中的“君子固穷”之意,七首诗中,陶渊明肯定贫士气节,主要是儒家道德观念,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君子固穷”,所谓“固穷”是指贱困顿之中不移其志,不坠其节,不动其心,不失其正,使自己在心理上不为贫穷所困扰,精神上保持一种怡然和乐态度,消除凄凉处境在内心造成的紧张。固穷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抱朴”、“守拙”,即“养真”。

二、内容上咏古言志与借古咏怀

左思《咏史》诗共八首,都是借古人古事抒发怀抱和不平之情。“太冲《咏史》,不必专咏一人,专事。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此千秋绝唱也。”《咏史》诗其一,前八句写自己具有文才武略,后八旬写自己报国安边的壮志。“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而“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表明他建功立业并非贪图爵赏,功成之后仍愿过原来的生活,同样在《咏史》其三其五中也体现了这 样的情怀。其三歌颂了段干木和鲁仲连有功于国而轻视爵位的高贵品质,并说明自己的志向,前四句点明自己仰慕的对象,中四句写鲁仲连功成不受赏的品质,末四句赞扬鲁仲连视富贵如浮云的思想,“临组不肯鲽,对琏宁肯分?连玺耀前庭,比之犹浮云”其五前六句写皇宫的壮丽和贵族生活的豪华,后六句写自己志在隐居,不慕荣华富贵,“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而他的抒发不平

之情的诗歌如《咏史》其二,此诗以松、草为喻,揭露“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不合理现象,前四比起兴,以“涧底松”比喻才高位卑的寒士,以“山上苗”比喻才低位高的世族,在强烈对比中引人深思,中间四句点明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末四句引用史事,抨击现实。同样其七中借慨叹主父偃、朱买臣、陈平、司马相如等人的困顿,说明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奇才埋没草野,前八句写四贤的穷困状态,中间六句点明贤士不遇时自古亦然,末两句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何世无奇才,遗之在草泽”。而陶渊明的诗歌从内容上不像左思的《咏史》诗抒发内心不平和愤懑之情,他的诗歌是诗人在彭泽归田的年末,继《归去来兮辞》后进一步展示归田后的志向和如何克服困难以保证志愿实现的咏怀组诗,第一首在指出晋安帝复位,刘裕当权的政治形势下,再宣不从政而“守故辙”的志愿,第二首设想实现这一志愿可能遇到的困难,顶多是个贫字.因此3—7首取古代贫士的各个突出方面做自己的学习楷模以坚志,即:学习荣启期、原宪在昏暗的时代坚决不仕的政治态度,《咏贫士》其三中“荣叟老带索,欣然琴。原生纳决履,清歌畅商音”表现了古代贫士荣启期、原宪身处贫贱而自得其乐的高尚品德;学习黔娄“忧道不忧贫”的信仰坚定,其四中,前六句写黔娄的修身清节,不慕容禄,“安贫守贱者,自古有黔娄”,后六旬感叹世上少有黔娄这样的安贫守道的人,表示自己生死不改其节,“朝与仁义生,夕死复何求”;学习袁安、阮公品德廉洁的修养,“袁安困积雪,邈然不可干”、“袁安见钱人,即日弃其官”;学习张仲蔚渝的坚持精神,《咏贫士》其六中,前六句写后汉张仲蔚孑然独立的人品和才华,中间四句写他能安贫受贱的原因,末两句表示自己追随前贤,不改其志;学习黄子廉卸掉感情压力的理智,其七中“在昔黄子廉,弹冠佐名州”的事迹不禁让陶公发出“谁云固穷难,邈哉此前修”的感慨。

8.陶渊明作品类型 篇八

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的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咏怀诗

陶渊明的咏怀诗以《杂诗》十二首,《读山海经》十三首为代表。《杂诗》十二首多表现了自己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可见诗人内心无限深广的忧愤情绪。《读山海经》十三首借吟咏《山海经》中的奇异事物表达了同样的内容,如第十首借歌颂精卫、刑天的“猛志固常在”来抒发和表明自己济世志向永不熄灭。

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读者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他的田园诗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在他的田园诗中,随处可见的是他对污浊现实的厌烦和对恬静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因为有实际劳动经验,所以他的诗中洋溢着劳动者的喜悦,表现出只有劳动者才能感受到的思想感情,如《归园田居》第三首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也正是他的田园诗的进步之处。

陶渊明的田园隐逸诗,对唐宋诗人有很大的影响。杜甫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宋代诗人苏东坡对陶潜有很高的评价:“渊明诗初看似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苏东坡更作《和陶止酒》、《和陶连雨独饮二首》,《和陶劝农六首》、《和陶九日闲居》、《和陶拟古九首》、《和陶杂诗十一 首》、《和陶赠羊长吏》、《和陶停云四首》、《和陶形赠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刘柴桑》、《和陶酬刘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诗,可见陶渊明对苏东坡影响之深。

散文辞赋

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有赖于他的散文和辞赋的,实不下于他的诗歌。特别是《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和《归去来兮辞》,这三篇最见其性情和思想,也最著名。

9.陶渊明 篇九

评价:

1、鲁迅:“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2、梁启超:“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 3、林语堂说:“陶渊明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物,他的生活方式和风格是简朴的,令人敬畏,使那些聪明与谙于世故的人自惭形秽。”

4、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在《水龙吟》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辛弃疾留下的词作626首,其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诗陶文的有60首,几乎每10首词中就有一首与陶渊明。辛弃疾在《念奴娇》中称: “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了陶渊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评价。

素材运用示例

他来了,带来了一阵阵菊香,带来了与自然相合的阔达心境。面对官阙,他选择了归园,选择了自然的那份恬适。他追求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他有着“阡陌交通,落英缤纷”的理想;他绽放了压在心底的那份“自然”。他的丰碑永远树立在田园郊野之上。

上一篇:再生资源招标承诺书下一篇:中教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考试真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