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基本知识点

2024-06-25

高中物理基本知识点(15篇)

1.高中物理基本知识点 篇一

一、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是什么?

(1)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2)优秀文化能增强精神力量(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那,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三、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是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四、为什么说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各民族间的经济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争妍斗艳、五彩缤纷的景象。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五、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1)必然性: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重要性:①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②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③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就像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2.高中物理基本知识点 篇二

一、深度挖掘电磁学基本知识点

很多重要的基本知识点, 只有深度挖掘, 做到深入透彻的理解, 而非一知半解, 才能避免在遇到实际问题时盲目地套用公式, 出现错误。

比如库仑定律就是在电磁学部分遇到的第一个重要知识点, 书本中是这样描述库仑定律的: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这两个电荷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 与这两个电荷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作用力的方向沿着这两个电荷的连线。很多学生就只注意到库仑定律中关于力的大小特点的描述, 而往往忽略了这句话中隐含的重要信息, 即三个适用条件: (1) “真空”, 即两个电荷要处于真空中或者空气中; (2) “静止”, 即两个电荷要处于静止状态; (3) “点电荷”, 点电荷是一种典型的物理模型, 两个电荷间的距离远大于电荷自身的大小时电荷才可以看成是点电荷, 也就是说当两个带电体相距很近的时候库仑定律是不适用的。

在电磁感应部分最重要的知识点就是楞次定律, 书本中是这样描述楞次定律的: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 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我们不妨把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称为原磁通量, 那么我们就可以把楞次定律简单地表述为:感应电流总是阻碍原磁通量的变化。可见楞次定律中最为关键的字眼就是“阻碍”, 但是很多学生往往搞不清楚阻碍的是什么?怎么阻碍?阻碍的不是原磁通量, 而是原磁通量的变化。所以我们首先要分析清楚原磁通量的方向及变化情况, 然后根据阻碍关系就能分析出感应电流的磁场的方向, 最后根据右手螺旋定则得出感应电流的方向。

二、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虽然电磁学部分知识点很多, 给人的感觉会很乱, 但是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很多知识点之间还是有着一定联系的, 把相关的类似的知识点放在一起分析比较, 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就会更深刻,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

比如可以把电场和磁场的性质、电场线和磁感线的性质放在一起比较其联系与区别。电场和磁场虽然我们看不见摸不着, 但都是客观存在的, 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磁场对电流和运动电荷也会有力的作用, 即电场和磁场都能提供力的作用。但电场线和磁感线都是为了方便描述电场和磁场而人为假想出来的, 不是真实存在的, 其指向都有着一定的特点, 其切线均表示电场或者磁场的方向, 其疏密均表示电场和磁场的强弱。区别之处在于电场线是不闭合的, 磁感线是闭合的。还可以把点电荷和质点的性质放在一起比较, 两者都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点电荷和质点, 只有当满足了所需条件时, 才能将现实生活中的电荷和实际物体看作是点电荷和质点。

再比如重力加速度g、电场强度E和磁感应强度B也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物体在重力场中会受到重力G=mg, 在电场中会受到电场力F=Eq, 在磁场中会受到磁场力 (包括安培力F=BIL和洛伦兹力f=Bqv) 。重力加速度g决定于物体所处的重力场、电场强度E决定于电荷所处的电场、磁感应强度B决定于电流或者电荷所处的磁场, 所以我们就可以说g、E和B这三个量均只决定于场, 与其他因素无关, 所以我们分别用这三个量描述三种场的强弱和方向。

又如重力势能和电势能之间也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物体在重力场中具有重力势能, 当物体在重力场中移动时, 重力可能做功也可能不做功, 类似的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电势能, 当电荷在电场中移动时, 电场力可能做功也可能不做功。当重力或电场力做功时就会引起重力势能和电势能的变化, 力做正功势能就减少, 力做负功势能就增加。故这两种能的变化均决定于相应的力做功的情况。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推广到动能、机械能以及今后在热学部分将会学到的分子势能, 我们会发现, 所有的能的变化, 都决定于相应的力做功的情况。

三、重视初中已学知识点的拓展延伸

有些知识点难度不大, 但由于学生在初中时已经接触过, 学生在遇到这部分知识点时就会比较大意, 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 其实是一知半解, 导致遇到实际问题时错漏百出。

比如欧姆定律U=IR, 初中时仅涉及纯电阻电路, 即能量全部被电阻用于产生热量, 即W=Q, W=UIt, Q=I2Rt, 故有U=IR, 故初中时在电路中欧姆定律均是适用的。但在高中物理中由于会遇到非纯电阻电路, 此时欧姆定律已经不再适用, 因为在非纯电阻电路中, 能量不再全部被电阻用于产生热量, 即W>Q, W=UIt, Q=I2Rt, 故有U>IR, 所以遇到电路问题时一定要看清楚是否包含电动机、电风扇等非纯电阻。

再比如初中时学生学过磁体外部的磁场, 均是从N极出发指向S极的, 而在高中物理电磁感应现象中我们经常需要分析磁体内部的磁场, 磁体内部的磁场方向其实是由S极出发指向N极的, 但由于学生初中已经学过, 先入为主, 遇到需要分析磁体内部的磁场方向时往往还是经常出错, 教师就有必要强调遇到要分析磁场方向时, 一定要看清楚是磁体的哪个位置。

3.高中物理规律教学的基本方法 篇三

关键词:物理规律;实验规律;理想规律;理论规律;解题思路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267-01

只有有效地将学生引入新课,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导入新课必须具有绚丽多姿的艺术色彩,必须讲究“新”“趣”“巧”。因此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素质,使枯燥的课堂轻松活泼,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引导学生剖析该定理所包含的因果关系,使学生明确要运用好动能定理就应该弄清楚"合功"与"动能的增量",而要求"合功",首先要明确对象的受力情况,就必然要进行受力分析;要求"动能的增量",当然要知道初、末动能(或初、末速度),就应该进行运动情况的分析。

除此之外,用资料导入(如物理学史料、科学家轶事、故事等),依据教学内容,通过巧妙的选择和编排来引入新课也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例如讲“热辐射”时,教师先给学生讲故事——“煤灰救命”:“1903年在南极探险的‘高斯号轮船,被茫茫的冰原封住了归路,船员们想了很多办法:挖、炸、锯、砍,冰层岿然不动,一切‘武力解决办法都无济于事。最后有位学者提议,把船上的煤屑、煤灰都铺在冰原上,奇迹出现了,冰开始融化,船线得以开通,船员们得救了。为什么煤屑、煤灰能使轮船摆脱困境,挽救船员呢?大家听了这节课就会明白了。”故事生动将学生的无意注意变化改为有意注意变化,思维顺着故事的情节进入学习物理的轨道。物理是与生活联系相当紧密的一门学科,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蕴含着物理知识,如果能在课堂上多举物理知识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解释,也能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的“有用”同样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所学的内容是“有用”的。比如磨刀时为什么要往菜刀上洒水?这是因为,刀与磨石摩擦生热,刀的温度过高会使钢铁的温度降低,刀口就不锋利了,洒水可以使刀石间的热量被水带走,这样刀口的温度升的就不会过高了。等等像这样的例子很多,作为教师应当能解释生活的物理现象,这对提高学生学物理的兴趣是很有好处的。

在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规律本身,还要对规律的建立过程、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进行深入了解,更重要的是如何应用规律来解决具体问题。为此,对不同的物理规律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实验规律的教学方法(1)探索实验法——探索实验法就是根据某些物理规律的特点,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总结出有关的物理规律。(2)验证实验法——验证实验法是采用证明规律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具体实施时先由教师和学生一起提出问题,将物理规律直接告诉学生,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并和学生一起通过观察分析有关现象、实验结论,验证物理规律。在“力的合成方法”的教学中,采用如下的方法和步骤:①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题,提出问题。以天花板上的吊灯受力分析为例,可用一根绳子吊住灯,使它不向下掉;也可用两根绳子吊住它。用一根绳子吊灯时,灯受一个拉力作用;用两根绳子吊时,灯受两个拉力作用。可以看出两个拉力作用的总效果跟一个拉力产生的效果相同。提出问题:“合力与分力二者间有何关系?”

②将平行四边形定则明确告诉学生。③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再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探讨,得出合力大小与方向的表达式。验证实验法的最大特点是学生学习十分主动。这是因为在验证规律时,学生已知问题的答案,对于下一步的学习目的及方法已经清楚,所以更加有的放矢。(3)演示实验法——演示实验法就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根据实验现象,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有关的物理规律。如在“焦耳定律”的教学中,可采用如下的方法:①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实际经验,分析出电热q与电流强度i、电阻r和通电时间t有关。②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当电流i、时间t相同时,研究电热q与电阻r的关系。当电阻r、时间t相同时,研究电热q与通电时间t的关系。③通过演示实验找出q与i、r和t的关系。这个演示实验的关

键是如何提高实验的可见度。我们采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实物投影仪将温度计液柱的升降情况直接投影到大屏幕上。让全体学生都能看到温度计液柱的变化。由实验得出结论:当i与t一定时,r越大,q越大;当r与t一定时,i越大,q越大;当i与r一定时,t越大,q越大。④根据演示实验结论,分析得出焦耳定律。这种方法要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

(二)理想规律的教学方法——理想规律是在物理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合理推理至理想情况而总结出的物理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合理推理法”。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在不同表面上做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实验,发现平面越光滑,摩擦阻力越小,小车滑得越远。如果推理到平面光滑、没有摩擦阻力的情况下,小车则将永远运动下去,且速度不变,做匀速直线运动,从而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又如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也是在理想条件下得出的。

(三)理论规律的教学方法——理论规律是由已知的物理规律经过推导,得出的新的物理规律。因此,在理论规律教学中应采用“理论推导法”。

4.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策略 篇四

一、高中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理念之

(一)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

理念之

(二)在课程结构上重视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理念之

(三)在课程内容上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

高中物理课程在内容上应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理念之

(四)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理念之

(五)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高中物理课程应体现评价的内在激励功能和诊断功能,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通过评价还应促进教师的提高以及教学实践的改进等。

二、高中物理课程教学的基本策略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它对课程价值的认识体现了更多的人文精神。“把学习当作是人发展的一部分”这一全新的理念贯穿了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始终。它把教学由过去注重知识和技能两方面扩展到注重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五个方面。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新、更全面的要求。围绕新课程理念和要求,要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应该作到以下几点: 1)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学不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而已,不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而把教师仅仅看成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知识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既要作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又要作一个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继续学习的学习者,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开发者和创造者。只有更新了这一观念,转变了互动的角色,互动即是师生双方面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这里的互动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班级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互动的内容包括情感、行为、心理、思想、意识形态、以及内驱力等等。教师才能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地加以解决和修改。从而得到学生的信任。学生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启发,.增长见识,找出自己的优缺点,进而能理解和支持教师的工作。所谓“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在这个不断完善,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2)因材施教,团体进步

众所周知,在每一个班级里都有优生和差生之分,他们之间的兴趣爱好,交往团体,思维方式,判断能力,天性禀赋都有千差万别之分。正如世界上寻不见完全雷同的一对树叶一样,人海茫茫、教海无边,我们既找不到两个完全相似的学生,也不会找到能适合任何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法。如果给予同一个目标,同一种方法,很难获得同样的效果。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让每个学生,及其每个方面都要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只有在充分了解自己学生的基础上,因材施教,找出最适合每一个个体的目标和方法,才能使他们团体共同进步。在这里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应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解学生,分析学生,制定具体化的学习方案上面。而不是传统的怎样备好一堂课,怎样组织好一堂课这方面。根据美国心理学家 Lewen的团体动力试验可以看出,一个人在团体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个体独处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不一样的。团体的动力可以带动个体的进步。而众多个体的进步又可以促进团体发生质的飞跃。这种良性循环是每一个为教者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在个体中培养团体意识,在团体中促进个体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影响力、号召力、相互协调能力。

人教版课标教材的特点有哪些?

新课标物理,比以往的教材发生很大的变化。从整体看新课标特点:

一. 改变单纯知识传承的倾向

根据“三维”课程目标设计教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高中物理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体现了课程的学科性质,反映了课程的价值取向融合了课程的核心理念。传统的物理教学以传授物理知识为主,而新课程除了重视物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外,同时重视对学生的探索兴趣与能力、良好思维习惯与创新意识等的培养,即物理教学应从强调获取物理知识内容向理解物理过程转变,从单纯强调知识积累向探求知识转变。

二.改变过分强调接受学习的倾向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为了给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条件,新课程教科书普遍改变了教材的呈现方式,在教材编写上采取多样化方式。比如在教材每一节都有“说一说,做一做,思考与讨论,科学足迹”

三.改变过分强调统一要求提倡因材施教

高中物理课程不同于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它不仅应考虑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而且还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地、有个性地发展。在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学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从教材内容上看新课标特点:

1.注意基础性、开放性,兼顾差异性,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2.重视实验教学,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重视物理科学思想、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习惯;

3.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关注科学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人教版课标教材物理科目总共有七本:

必修《物理1》、《物理2》和选修《物理3-1》、《物理3-2 》、《物理3-3》、《物理3-4 》、《物理3-5》,每册书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必修《物理1》、《物理 2》是全体高中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内容,教材充分注意了基本内容的设计和安排,拓展知识宽度,适当降低知识难度,以适应全体学生的需求。针对不同 学生学习的能力倾向、学习兴趣的不同,教材的设计除注意共同的基础性外,还体现了差异性,为不同的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真正学好物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为此教材还注意了概念和规律的实际应用,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毕竟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学以致用。物理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是物理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材中还特意设计了许多探究式的实验,以便学生在学习物理规律的同时,经历探究规律的过程,了解科学的方法。学习物理内容的同时又关注了物理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了解科学的文化价值。

选修《物理3-1》、《物理3-2 》、《物理3-3》、《物理3-4 》、《物理3-5》是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选学不同的内容。对于物理学中的一些主要的概念、规律,教材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得出结论,或者通过提出设想或猜想,再经过实验、分析,探究出一般规律。这些科学的方法和理性思维对学习这一系列的学生非常重要。除此之外,教材还注意开放性更大些,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的学习,注意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那么根据新课标的特点在教学中应采 取哪些策略?从教学思想上要:

一、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现代物理教育理论认为,只有对物理概念和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才能真正地掌握并加以灵活运用;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清晰完整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因此,必须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深刻性。善于通过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思维深刻性发展水平的高低对物理学习的效率、进度和灵活应用程度有着最大的影响,思维深刻性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

二、活化学生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1.培养学生正确建立和运用物理模型的能力

中学物理问题的解决,通常是经过以下程序: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正确选择条件和规律;应用数学关系求解;验证所得结论。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实现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顺利过渡,是迈出正确解题的最关键的一步。从物理教学本质来讲,其实很多时候就是物理模型的教学。物理模型有实体模型、过程模型、条件模型等等,熟悉、理解和掌握常见的物理模型是正确建立和运用物理模型的前提和基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题给信息中寻找能为我所用的信息,同时画出简化、清晰的示意图。2.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实际和科技,有不少甚至是最新的前沿科技成果。实际上更多的现实素材被编入各类题目中,形成“信息给予题”,用来考查学生采集、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要特别引导学生解题时注意滤掉多余和无谓信息的干扰,紧紧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搜索出有用信息,准确锁定开放性(不确定性)题目的合适目标,捕捉题目中描述的背景信息与物理知识原型的明确关系,从而实现快速解题。

3.引导学生做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物理课改新理念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习物理一定要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千万不能空对空。只有将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与物理问题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感到物理是亲切、实在、有用的,从而用心去学好物理、用好物理。4.引导学生注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交融

在立足牢固掌握物理学科内容、拥有坚实学科能力的基础上,所以,强化物理解题过程中的数学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绝对不能轻视。因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数学意识淡薄,数学归数学,物理足物理,泾渭分明,从而导致思维的僵化与思路的闭塞,这是学生解答相当一部分物理题失败的原因。

三、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

对学生进行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并追求二者的初步融合,是高中物理教学不可或缺的核心任务之一。1.了解科学源流,培养科学素养

物理课堂教学必须结合教学内容,把科学史上前人创新过程和创新方法适当地加以简要反映,使学生感受到前人的创新情景,从中学到科学的研究方法,顽强的探索精神和不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同时也要特别关注人类生存面临的重大问题及由此开展的相关活动。这些内容的介绍,重要的并不是要求学生完全了解,而是从中感悟到科学研究的责任、艰辛和使命,还有研究的方式和方法以及科学家们严谨的治学态度科研精神,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2.开发人文资源,感受人文精神

一个人仅仅有科学素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人文精神的滋养。人文提供的是方法论和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它是用来解决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问题的。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构建宽松、愉快、高效、人文与科学和谐统一的课堂教学环境,追求科学素质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与贯通。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物理教学,重在将三个维度进行有效整合,在实际教学中不折不扣地完成好三大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唯有此,才能不辜负时代赋予高中物理教师的神圣职责。从教学实施上要

1.积极营造高效课堂,将课堂还给学生;现在的课堂已不再是“老师教,学生学”的过程了,而转变成“学生自主学习,老师从旁辅助”,如何营造高效课堂是现在的主要课题,只有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驰骋在“自主学习,小组探究”的海洋中,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更深挖掘学生学习潜力,才能更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

2.注重方法指导,让学生学会探究; 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不仅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之一,也是开展探究活动、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的基础和前提,而且对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有独特的价值。

5.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篇五

一、焦耳定律

1.定义:电流流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导体的电阻和通电时间成正比。

2.意义:电流通过导体时所产生的电热。

3.适用条件:任何电路。

二、电阻定律

1.电阻定律:在一定温度下,导体的电阻与导体本身的长度成正比,跟导体的横截面积成反比。

2.意义:电阻的决定式,提供了一种测电阻率的方法。

3.适用条件:适用于粗细均匀的金属导体和浓度均与的电解液。

三、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导体中电流I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跟它的电阻R成反比。

2.意义:电流的决定式,提供了一种测电阻的方法。

3.适用条件:金属、电解液(对气体不适用)。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四、库伦定律

五、电阻率

1.意义:电阻率是反映导体材料导电性能的物理量。材料导电性能的好坏用电阻率p表示,电阻率越小,导电性能越好,电阻率越大,表明在相同长度,相同横截面积的情况下,导体电阻就越大。

2.决定因素:由材料的种类和温度决定,与材料的长短、粗细无关。一般常用合金的电阻率大于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电阻率。

3.与温度的关系: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可用于制造电阻温度计);半导体和电介质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半导体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较大,可用于制造热敏电阻)。

高中物理解题技巧

第一步:全面想象题目给定的物理过程

每一道物理题目都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物理图景,解题就是去探索这个物理过程的规律和结果。可是,不论在现实中,还是在题中给出的物理过程往往不是一目了然的,因而解题首先要根据题意,通过想象,弄清全部的物理过程,勾画出一幅完整的物理图景。

第二步:准确地抓住研究对象

在完成了钥匙的第一步,刑弄清了题目给定的全部物理过程后,就要准确确定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个物理过程。

第三步:挖掘隐蔽条件。

具有一定难度的物理题目,往往含有隐蔽条件,这些隐蔽条件可隐蔽在题目的已知条件中、要求中、物理过程中、物理图象中和定律应用范围中及答案中,如果能及时挖掘这些隐蔽条件,应能够越过“思维陷井”,提高解题速度。

高中物理学习方法有哪些

一、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规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练;熟记一些概念、公式及推论;记住一些结论对于提高解题速度、提高应试技巧等是大有帮助的。

二、重视随堂笔记

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走神或尽量少走神,认真做好笔记。老师讲过的一些好的解题方法、例题,或者是听不太懂的地方等等都要记下来。

三、重视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独立完成、不依赖他人的基础上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

四、学会画图分析物理过程

不论题目难易都要尽量画图分析,画图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更精确地掌握物理知识需要通过画图来达成,画图是一种良好的物理学习方法,通过反复的训练,你会发现很多看似复杂的物理问题其实会变得很简单。

五、重视物理知识的巩固

要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就是对课堂上所学的新知识,在弄懂、弄会的基础上,按时按量完成作业,尽可能的节约解题时间,提高解题速度,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一个高度。还可适量地做些课外练习,来检验掌握知识的准确程度,对知识进行巩固。

六、重视总结知识点

6.高中物理知识点详解 篇六

1.描述圆周运动;

的物理量:①线速度:描述质点做圆周运动的快慢,大小v=s/t(s是t时间内通过弧长),方向为质点在圆弧某点的线速度方向沿圆弧该点的切线方向;②角速度:描述质点绕圆心转动的快慢,大小ω=φ/t(单位rad/s),φ是连接质点和圆心的半径在t时间内转过的角度,其方向在中学阶段不研究;③周期T,频率f。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做周期;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沿圆周绕圆心转过的圈数叫做频率;④v、w、T、f的关系:T=1/f,w=2x/tT=2xf,v=2xr/t=2xrf;⑤向心加速度:描述物体线速度方向改变快慢、大小,方向总指向圆心,时刻在变化;⑥向心力:总是指向圆心,产生向心加速度,向心力只改变线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向心力是根据力的效果命名的,在分析做圆周运动的质点受力情况时,千万不可在物体受力之外再添加一个向心力);

2.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的大小恒定,角速度、周期和频率都是恒定不变的,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的大小也都是恒定不变的,是速度大小不变而速度方向时刻在变的变速曲线运动;

3.变速圆周运动:速度大小方向都发生变化,不仅存在着向心加速度(改变速度的方向),而且还存在着切向加速度(方向沿着轨道的切线方向,用来改变速度的大小).一般而言,合加速度方向不指向圆心,合力不一定等于向心力.合外力在指向圆心方向的分力充当向心力,产生向心加速度;

合外力在切线方向的分力产生切向加速度。

万有引力定律

1.万有引力定律: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的大小,跟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F=G(m1m2/r?);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分析天体的运动:①基本方法:把天体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其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应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公式进行分析或计算。

3.三种宇宙速度:①第一宇宙速度:v1=7.9km/s,它是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也是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②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v2=11.2km/s,使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③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v3=16.7km/s,使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4.地球同步卫星:所谓地球同步卫星,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这种卫星位于赤道上方某一高度的稳定轨道上,且绕地球运动的周期等于地球的自转周期,同步卫星的轨道一定在赤道平面内,并且只有一条。

所有同步卫星都在这条轨道上,以大小相同的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运行着。

5.卫星的超重和失重:①“超重”是卫星进入轨道的加速上升过程和回收时的减速下降过程,此情景与“升降机”中物体超重相同;

②“失重”是卫星进入轨道后正常运转时,卫星上的物体完全“失重”(因为重力提供向心力),此时,在卫星上的仪器,凡是制造原理与重力有关的均不能正常使用。

动量和冲量

1.动量:运动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做动量,即p=mv,是矢量,方向与v的方向相同,两个动量相同必须是大小相等,方向一致。

2.冲量:力和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叫做该力的冲量,即I=Ft,冲量也是矢量,它的方向由力的方向决定。

动量定理

1.动量定理: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它的动量的变化,表达式:Ft=p′-p或Ft=mv′-mv。

上述公式是一矢量式,运用它分析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冲量、动量及动量变化量的方向;

2.公式中的F是研究对象所受的包括重力在内的所有外力的合力;

3.动量定理的研究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物体系统,对物体系统,只需分析系统受的外力,不必考虑系统内力,系统内力的作用不改变整个系统的总动量;

7.高中物理基本知识点 篇七

1.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了现代物理知识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现代物理知识, 主要是因为在传统的物理教学过程中, 老师只是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物理知识, 把物理知识讲解得很透彻, 老师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向学生讲解物理知识, 这样老实讲学的目的和学生学习的目的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为了能够在物理考试中取得满意成绩, 老师和学生都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 教师教导或是学生学习物理并不是为了学以致用, 而只是为了考试。这样的教育方式和学习目的并不是现代教学目的, 为了改变目前的物理教学模式, 应注意渗透现代物理知识。之所以采用渗透式的教学模式, 主要是因为在渗透现代物理知识的时候, 能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老师在教物理知识的时候, 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就会改变之前单纯老师讲课、学生听讲的模式, 这样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 在学习物理知识的时候, 联想现实生活, 根据现实生活的需要积极获取和掌握物理知识。这样, 学生能够更好、更扎实地掌握物理知识, 并且可以学以致用, 为了生活的美好而学习物理, 而不是仅仅为了考试而学习物理知识。所以采用渗透式的物理教学模式更有利于教给学生物理知识。

2.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现代物理知识

2.1重视物理学史, 渗透现代物理思想。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条件。只有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 才会主动学习。所以,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物理知识, 老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物理学史的讲解, 通过讲解物理学史,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现代物理思想, 进而了解中外著名的物理学家的思想及他们的研究方法和实验, 通过了解这些, 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好奇和热爱, 从而愿意主动学习物理知识。所以,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研究前人对物理知识的探索与总结, 从而让学生学习物理学家的探究精神和研究方法, 学习前人的坚持不懈、敢于质疑的精神, 从而指导自己不断思考, 在思考中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

2.2渗透现代物理知识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现代物理知识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方式, 主要是指老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教导学生掌握物理知识, 而且要指导学生学会物理知识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方式。所谓物理知识的研究方式,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进行物理实验时, 学会运用物理知识方面的研究方法, 在实际的物理实验中掌握研究方式, 学会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所谓思维方式, 主要是指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 学生要学会主动、单独进行思考, 理清自己的思路, 学会掌握其中的思维方法, 如分析法、类比法、分类法、综合法、比较法, 等等。无论是物理知识的研究方式, 还是思维方式,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要教导学生好好掌握这些方法, 在实际中综合运用物理知识的研究方式和思维方式, 不断学会分析问题, 不断质疑, 不断发现问题, 并进行试验, 从而解决问题, 得出结论, 进行总结思考。所以, 学生一定要重视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 学习物理知识, 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从而学以致用。

2.3突出物理知识的实用性, 注重现代物理知识的渗透。

突出物理知识的实用性,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现代物理知识, 主要是因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不仅是为了考试, 而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即学以致用, 所以,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应该注意渗透物理知识的实用性, 毕竟所有的知识都是源于生活, 也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存在的。同时, 渗透物理知识的应用性, 会让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学习, 能够主动、积极、认真地学习物理知识。所以, 老师在教导学生时要注重联系实际进行教学。

3.结语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老师一定要重视现代物理知识的渗透。学生学习物理知识, 并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到这一点, 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负责地采取渗透式教学模式, 对学生进行物理教学, 使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 学会独立思考、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式, 从而能够联系实际, 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不断质疑, 不断思考, 不断实验, 从而实现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何家胜.现代物理知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新课程 (上) , 2013, 01:83.

[2]黄敏.高中物理教学中现代技术知识的渗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06.

8.高中物理基本知识点 篇八

[关键词]普通高中 学科基本素质 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50048

时下,高中学生的物理学科基本素质参差不齐,而普通高中学生与示范性重点中学学生相比普遍要欠一些,这是客观存在的不争事实。其中的原因既有先天的,也有“模式化”课堂教学和“功利性”的应试教育造成的两极分化。因此,我们不能一味地责怪、埋怨学生。面对这样的教育对象,我们要设法通过精心调教与引导,弥补以前的不足和偏差,逐步提高他们的物理学科基本素质。让每位学生享受公正、平等的教育,努力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业,这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一、物理学科基本素质简述

分析实际(现实)问题,经历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获得一系列信息后能自觉地意识到面对的问题富有物理含义;知道涉及的物理知识属于哪方面,能用物理概念、规律、原理去分析、思考、探究,最后用物理知识和方法处理解决相关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对问题呈现的物理情境、现象的发生、发展的过程、结果的出现有系统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参与学习过程中情感投入,热情高涨;能主动询问、积极思考、用科学的物理语言表述、用规范的物理公式和符号表达、用相关的物理图像描绘等。这是高中学生应具备的物理学科基本素质。

简单地说,针对分析的问题,要能读懂问题所描述的情境,建立合理的模型,能了解其中的物理要素(知识点、已知条件、待求量等)。能正确书写物理公式和符号,能用物理知识进行规范运算,解决具体问题,用物理语言表述研究结果。

二、普通高中生物理学科基本素质现状分析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基本素养,首先要了解学生在这方面的不足。通过观察学生对物理课本的阅读态度、对物理问题思考的主动程度、完成课内外作业的能动意识、实验活动的参与专注程度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初步归纳有下列几方面不尽如人意之处。

1.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学习态度不够端正。集中地反映在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如,不能认真阅读课本,没有把重点、难点在课本上画出来;课前不预习,课堂不提问,注意力不集中,“走神”开小差;不会把教师补充的知识、需要格外注意的东西记录在课本页边留白处;课堂内外作业马虎草率、丢三落四,不按规范做,做错了不能及时订正;对答案、抄袭作业的陋习没有改掉。

2.物理意识比较淡薄

物理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习物理的悟性。表现在对新学知识的理解肤浅、不知道与初中所学的内容有何区别和联系。对遇到的问题不能概括抽象成某种物理模型。现在,学生可能死记硬背“是什么”、“叫什么”,但不能理解所学概念、规律的本质内含,它们具有怎样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是什么,有哪些知识是容易混淆的,何种场合或情况中会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等,不能形成完整的物理知识链。对于直接观察到的现象,外部提供的信息,又不能自觉地联想到其中赋予的物理含义,甚至联想错误,通俗地说,他们就是洞察不到所接触的物理问题的本质。

3.运用方法盲目简单

学生尽管学习了一些物理思想方法。如,建立理想模型、用比值定义物理量、控制变量法、用等效替代法将复杂问题简化、用类比方法化难为易,等等。至于采用文字叙述,数字公式、函数图像研究问题的方法,运用得就更多些,但仍感到很生疏,特别是遇到实际问题时,又显得十分被动无助,于是就简单应付了事。如,总是用匀速直线运动的思维方式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对竖直方向上加速运动的物体不看条件就当作自由落体运动处理;对共点力平衡,仍停留在初中二力平衡的基础上,缺乏对研究对象的受力分析;对牛顿第二定律F=ma,不能深刻理解F为合外力,一旦问题中出现F就盲目代公式,全然不顾其他力的作用效果;对圆周运动、机械振动、机械波、复合场中运动轨迹的时空周期性往复性特点缺乏足够认识,只顾特殊情况,忽视普通意义的探究;对多过程物理问题,往往只能分析其中的单一部分,不会找准过程前后衔接的是什么物理量;不能从变与不变的状态中理出问题的思路,而是简单草率地列出莫名其妙的物理方程。凡此种种,都反映出这些学生物理学科基本素质的匮乏。

三、提高学生物理学科基本素质的措施

普通高中学生同样面临学业水平测试、高考,享有进入高校学习的机会,成为有用之人。现在,学科基本素质不全将成为他们终身的遗憾。所以,提高他们的学科基本素质刻不容缓。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尽职了,学生会理解,能被感化的。

1.加强教育,思想引领

要提高学生物理学科基本素质,依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首先要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这种教育不能泛泛而谈,不能大讲道理,要师生互动,和蔼亲切,让学生动情明理。

譬如,组织学生热议:“中国梦,我的梦,我的梦是……”,“不懈努力,梦想成真,你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努力了吗?”“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现在的学习是否联系着未来的理想?”教师可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学生聊聊曾经的梦想,现实的思想,使思想教育富有人情味。

又如,将中央电视台播出“寻找最美少年”的感人事迹介绍给学生。这些最美少年在生活环境十分恶劣,家境十分贫困的情况下,既要照顾残疾、病瘫的爷爷奶奶、或父亲母亲,又要坚持每天徒步十几里的崎岖山路去上学,每天不迟到,不缺课,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刻苦学习。他们梦想以后当医生,既想治好父辈的病,又想为天下的病人减少病痛。他们也梦想当教师,教育好山里娃,让山里走出大山,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作贡献。也想当科学家、解放军……正是他们有很多的梦想,才激励他们自强不息。让学生受到心灵震撼,启发学生端正不健康的学习态度。

再如,讲述神舟飞船与天宫对接成功,“蛟龙”号探海下潜七千多米;“辽宁号”航母上舰载机起降成功,首架极地专用固定翼飞机在第32次南极科考中首秀等都离不开广大科技工作者强烈的爱国心,扎实的科学文化功底。让学生懂得提高学科基本素质是多么的重要。

2.扣住细节,制定细则

要提高学生的答题水平,必须从细微处入手,尽量细化到分析问题的每个环节,指导学生该怎样,不该怎样。有统一的标准供学生模仿、参照、学习,达到逐点强化,逐步提高。结合物理学实际,制定《物理学科答题基本素质要求》须知,分发给每位学生。

《物理学科答题基本素质要求》须知

(1)运算结果有数值,必须带单位。相反,物理量数值为零,不必带单位。如,v=2m/s;a=0。

(2)运算过程不带单位,运算结果带单位。但运算之前要将已知物理量单位统一化成国际单位(有些日常用单位km/h、cmHg、atm等,有时可根据解题方便,决定化与不化)。

(3)运算过程中,数字相乘用“×”,不用“·”,防止与小数点相混。相除不用“÷”,而用分数线“/”方便约分化简。

(4)要规范书写物理公式。如牛顿第二定律F=ma,不能写成F=am;滑动摩擦力要写成f=μN,不要写成f=N·μ

(5)假设物理量要用专门符号,不能用字母x、y。如设速度为v、摩擦力为f、功率为p,不能将它们设为x。

(6)不要变动题目提供的已知物理量符号。如质量为M的质点以速度v作匀速圆周运动,其圆周运动半径为r。那么向心力应写成F向=Mv2r,而不是F=mv2r;再如,长为l的导体棒以速度v匀速切割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应为ε=Blv,不能写成ε=BLv。

(7)运算结果的数据,若是无理数,要化成小数(小数点后面一般取两位)。如周期T=π(s)应写成T=3.14(s);加速度a=3m/s2,应写成a=1.73m/s2。(有时参照题目中已知量,保留小数的位数)。

(8)认真对待矢量。如果明确要求矢量的大小,则结果只写正值。除此以外,无论是辨析比较,还是分析解答,凡是出现“相同”、“相等”、“等于”、“是”等字样的一概以矢量对待,即同时考虑其大小和方向。如,加速度

a=ΔvΔt=

3-92=-3m/s2

,当求加速度的大小时,则应表示为3m/s2,问加速度等于 ,则填-3m/s2(有时拆开注明:加速度大小为3m/s2,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一般以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如果题目明确(假设)向东、向右、向上为正方向,则以此为准。

(9)三角函数符号一律写在所有物理量符号的后面。如a=gsinθ,

s=12at2=12gt2sinθ

,不能写成s=12gsinθt2,以防误读。

(10)同一个物理量多次出现,要用撇标(角标)、足码加以区分。如t1、t2;v、v′;W重、W安等,这样可以理解它们之间的不同。

(11)几个不同物体出现在同一问题中,也要用撇标(角标)、足码加以区分。如mA、mB;a1、a2;Fa、Fb等,这样可以明确研究对象。

(12)运用物理规律,则在书写物理公式前面要冠以定理、定律、方程的名称。如,根据共点力平衡……由牛顿第二定律……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这样可表明对问题的认识理解是否正确。

(13)对于物理图像,要看清楚两轴所标物理量符号及单位、数量级。抓住图像中的点(状态)、线(过程)、斜率(比值大小)、面积(特定物理量值)、位置(在时间轴的上方,还是下方)。

3.树立典型,互帮互助

学生对照《须知》,能注意规范物理学习行为,学科基本素质肯定会有所提高。发现进步显著的学生,要及时表扬,作为典型介绍给班上其他学生。通过榜样示范,同伴激励,带动全体学生。展示字迹端正、书写规范、分析问题清楚、运用公式正确的优秀作业,让大家学习;也可组织同学间相互查找对方作业闪光点和不足,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总之,采取多种形式,正面引导,让学生提高物理学科基本素质成为自觉行为。

四、一点建议

培养和提高高中学生物理学科答题基本素质,应该从高一抓起,这样可及早发现和矫正初中阶段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又能趁机向学生渗透学科规范的思维、行为和方法,让高中起始年级的学生感受良好的学科基本素质对学好物理的重要性,提升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心。

9.高中物理光学知识点梳理 篇九

一、光的反射和折射(几何光学)

1.反射定律α=i {α:反射角,i:入射角}

2.绝对折射率(光从真空中到介质)ncvsinisinr{光的色散,可见光中红光折射率小,n:折射率,c:真空中的光速,v:介质中的光速,i:入射角,r:折射角}

3.全反射:

1)光从介质中进入真空或空气中时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C:sinC1n

2)全反射的条件: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

注:

(1)平面镜反射成像规律:成等大正立的虚像,像与物沿平面镜对称;

(2)三棱镜折射成像规律:成虚像,出射光线向底边偏折,像的位置向顶角偏移;

(3)光导纤维是光的全反射的实际应用,放大镜是凸透镜,近视眼镜是凹透镜;

(4)熟记各种光学仪器的成像规律,利用反射(折射)规律、光路的可逆等作出光路图是解题关键;

(5)白光通过三棱镜发色散规律:紫光靠近底边出射见。

二、光的本性(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

1.两种学说:微粒说(牛顿)、波动说(惠更斯)

2.双缝干涉:中间为亮条纹;亮条纹位置: =nλ;暗条纹位置: =(2n+1)=0,1,2,3……);条纹间距:xld2(n

{:路程差(光程差);λ:光的波长;2:光的半波长;d两条狭缝间的距离;l:挡板与屏间的距离}

3.光的颜色由光的频率决定,光的频率由光源决定,与介质无关,光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光的颜色按频率从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是:红、橙、黄、绿、蓝、靛、紫(助记:紫光的频率大,波长小)

4.薄膜干涉:增透膜的厚度是绿光在薄膜中波长的14,即增透膜厚度d4

10.高中物理光学知识点总结 篇十

1.定义: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

2.特点:光源具有能量且能将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光能,光在介质中传播就是能量的传播.

物理知识点二、光的直线传播

1.光在同一种均匀透明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各种频率的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C=3?108m/s; 各种频率的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均小于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即 v

2.本影和半影

(l)影:影是自光源发出并与投影物体表面相切的光线在背光面的后方围成的区域.

(2)本影:发光面较小的光源在投影物体后形成的光线完全不能到达的区域.

(3)半影:发光面较大的光源在投影物体后形成的只有部分光线照射的区域.

(4)日食和月食:人位于月球的本影内能看到日全食,位于月球的半影内能看到日偏食,位于月球本影的延伸区域(即“伪本影”)能看到日环食.当地球的本影部分或全部将月球反光面遮住,便分别能看到月偏食和月全食.

3.用眼睛看实际物体和像

用眼睛看物或像的本质是凸透镜成像原理:角膜、水样液、晶状体和玻璃体共同作用的结果相当于一只 凸透镜。发散光束或平行光束经这只凸透镜作用后,在视网膜上会聚于一点,引起感光细胞的感觉,通过视神经传给大脑,产生视觉。

物理知识点三、光的反射

1.反射现象: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另一种介质的界面上再返回原介质的现象.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且反射光线和人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3.分类:光滑平面上的反射现象叫做镜面反射。发生在粗糙平面上的反射现象叫做漫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反射定律.

4.光路可逆原理:所有几何光学中的光现象,光路都是可逆的.

物理知识点四.平面镜的作用和成像特点

(1)作用:只改变光束的传播方向,不改变光束的聚散性质.

(2)成像特点:等大正立的虚像,物和像关于镜面对称.

11.高中物理基本知识点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物理 教学内容 现代物理知识 教学改革 渗透模式

物理教育作为自然科学中的基础教育学科,在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知识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近年来的高考及国家高中物理竞赛试题中所涉及的现代物理知识的频率也出现了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为了使得高中物理教学内容跟上社会科技发展的步伐,我国的高中物理教材中已经涉及了许多物理学科发展前沿的知识内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采用“渗透式”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时代造就的必然趋势,教师仔细分析教材中每一章节的知识点,并且确定好教材中每一章节的物理教学内容与现代物理知识可以如何渗透以及渗透知识内容,从而来设计渗透的物理教学模式。这对于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促进物理教育的学习效率来说,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一、现代物理知识内容在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概念

渗透式物理教学模式与固有的传统物理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在传统的物理教学方法中,教师会以一位“灌输者”的身份,将清晰合理的物理知识思路完全灌输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真正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久而久之甚至会产生一种对物理学习的逆反心理。物理知识的根本学习宗旨是为了“学以致用”,让学生可以在未来的生活当中、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之中可以运用得到。但是,传统的“灌输式”学习法仅仅是一种应试教育的学习模式,这种方式造成了学生只能够用基础理论知识应对考试,一旦走上需要物理实践的环境之中,学生便会非常茫然,不懂得如何运用这些理论知识了。而“渗透式”教学法,则是将知识的大框教给学生,在学生刚刚掌握繁多的知识却又无法理解时,会觉得杂乱无章,无法入手。但是,随着自我知识储备的逐渐增加,在经过自我思考的过程之后,学生便可以逐渐懂得这些内容。现代物理知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有效渗透,可以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学习,这是促进学生大脑思维得到有效开发的良好途径。这种教学模式也非常有助于学生对于高中物理知识的理解与实践,这乃是促进我国高中物理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注重突出知识的实用性,从而将物理知识更好地渗透其中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宗旨不仅仅应该是牢记物理的知识概念及使用公式来应对各种考试,更重要的应该是注重物理内容的实用性。物理学科乃是起源于生活并且运用于生活的一个学科内容,所以在物理教学的过程当中,也应当使物理知识更为贴近于生活环境。要将高中物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现代的物理知识科学合理地结合起来,并且完全联系于实际的生活当中,从而既能够提高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也可以有效地提高高中物理教育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三、高中物理教师可以使用物理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来有效地渗透入现代物理知识内容

阅读材料也是渗透现代物理知识的良好教材。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课堂当中,教师可以依照实际来让学生进行阅读,并给予正确的补充和引导。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联合教材当中的教学内容来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课外科普读物。并且,教师在课堂当中可以组建一些讨论小组,给学生自由充分的讨论实践,让学生大胆发表个人的见解与看法。虽然这些见解内容未必都是正确的,但是学生却可以借鉴着彼此的思维,取长补短,加深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通过实践研究的结果表明,在课堂当中充分利用阅读材料对高中生进行现代物理的知识渗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并且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分析能力以及理解能力。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高中物理教学课堂中渗透现代物理知识,乃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这种教学模式在完全遵循新课改中教学要求的前提之下,用更为纵深的知识充分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来促进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在现代教学的模式中,教师是课堂中的引导者,而学生才是课堂中的核心主体,这也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内容的先决性因素。所以,高中物理教育工作者唯有重视起现代物理知识的关键性,并且注重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思维模式,才可以真正有效地将现代物理知识更好地渗透在高中物理教学的课堂之中,从而也可有效地促进我国高中物理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家胜.现代物理知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分析[J].新课程:上,2013(1).

[2]黄敏.高中物理教学现代技术知识的渗透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11).

[3]何征宇.基于新课标的高中物理教学内容现代化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4(11).

[4]黄宏梅.现代物理学渗透于高中物理教学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10).

[5]黄黎燕.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物理渗透现代物理知识的教学初探[J].大众文艺,2009(12).

12.高中物理基本知识点 篇十二

一、在物理课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概念和规律讲得透、深、全

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 在这一环节中, 一方面要用典型的问题, 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共同讨论, 深化活化对所学的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逐步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 更主要的是组织学生进行运用知识的练习, 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 逐步总结出在解决问题时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在物理课堂上严格来讲不是学到了什么而是领悟到了什么, 这就要求我们的物理课有可思、可悟、可回味之处, 所以, 我们应想方设法“讲”得有条理、有联系、浑然而成一体;“用”得有内涵, 有思路、有方法, 让学生回味无穷。

二、在物理课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学以致用

在复习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一节时, 需要讲的基本知识有: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 (包括定律、适用范围、理解应注意的问题等) 、圆周运动的规律 (包括向心力公式、离心运动、向心运动的条件等) 、牛顿第二定律、开普勒三定律、人造卫星、宇宙速度等内容, 在讲的过程中尽量避开平铺直叙, 因为学生听复习课时基本知识在头脑中有印象, 关键问题是不会灵活应用, 所以, 我们讲复习课时应把加深对知识理解和使学生能灵活应用作为我们教学目标, 为此, 我们的复习课不能是高一新课的简单重复, 也不是摘要, 而应合理融合, 体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明确了这一点后我们面对这一节复习课就不会再简单罗列知识点清单, 而是站在应用的角度去讲, 这样一节课下来, 不仅帮学生复习了基本内容, 建立了完整的知识体系, 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不再空洞和难以理解, 更重要的是在体验中获取了相关知识间的联系, 对知识的理解有所提升, 它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复习不是简单的重复和简单强化记忆, 因为我们呈现给学生的不是简单的面而是有形的知识体系, 在复习基本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把思路和方法渗透进去,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能力, 今后学生再遇到类似的问题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我们用过的方法, 在高三物理复习课上讲和用同等重要, 讲可以扎实基础, 用则可以提高能力, 二者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三、在物理课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答题的基本技巧

物理是理科综合中难度较大的一科, 近三年的得分率不高。考生在考试中如何正常发挥自己的实际水平, 除了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外, 根据物理科的学科特点考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审题要仔细, 关键字眼不可疏忽

审题时一定要仔细, 尤其要注意一些重要的关键字眼, 不要以为是“容易题”“陈题”就一眼带过, 要注意“陈题”中可能有“新意”。也不要一眼看上去认为是“新题、难题”就畏难而放弃, 要知道“难题”也只难在一点, “新题”只新在一处。由于疏忽看错题或畏难轻易放弃都会造成很大的遗憾。

2. 物理过程的分析要注意细节, 要善于找出两个相关过程的连接点

对于一个复杂的物理问题, 首先要根据题目所描述的情境建立正确的物理模型, 然后对物理过程进行分析, 对于多过程的物理问题, 考生一定要注意分析物理过程的细节, 弄清各个过程的运动特点及相关联系, 找出相关过程之间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做到了这一点, 也就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 难题也就变得容易了。

3. 答题要规范, 得分有技巧

13.高中物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 篇十三

22、平抛运动可认为是水平方向上 运动与竖直方向上的合运动。

23、线速度公式,角速度公式 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公式。

24、向心加速度公式。

25、开普勒第三定律公式万有引力定律公式。

26、力对物体做功的公式。

27、功率公式。

28、重力势能公式动能公式。

29、动能定理公式。

30、机械能守恒定律

21、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22、匀速直线自由落体

23、vsvr tt

v2mv2

2ranm2r24、anrr

mma325、2kFG1

22Tr26、wflcos

27、PW、PFv t

12mv228、EPmghEk

14.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篇十四

1、动量:

可以从两个侧面对动量进行定义或解释:

①物体的质量跟其速度的乘积,叫做物体的动量。

②动量是物体机械运动的一种量度。

动量的表达式P=mv。单位是。动量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瞬时速度的方向。因为速度是相对的,所以动量也是相对的。

2、动量守恒定律:

当系统不受外力作用或所受合外力为零,则系统的总动量守恒。动量守恒定律根据实际情况有多种表达式,一般常用等号左右分别表示系统作用前后的总动量。

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动量守恒定律一般是针对物体系的,对单个物体谈动量守恒没有意义。

②对于某些特定的问题,例如碰撞、爆炸等,系统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内,系统内部各物体相互作用力,远比它们所受到外界作用力大,就可以把这些物体看作一个所受合外力为零的系统处理,在这一短暂时间内遵循动量守恒定律。

③计算动量时要涉及速度,这时一个物体系内各物体的速度必须是相对于同一惯性参照系的,一般取地面为参照物。

④动量是矢量,因此“系统总动量”是指系统中所有物体动量的矢量和,而不是代数和。

⑤动量守恒定律也可以应用于分动量守恒的情况。有时虽然系统所受合外力不等于零,但只要在某一方面上的合外力分量为零,那么在这个方向上系统总动量的分量是守恒的。

⑥动量守恒定律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只要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的合外力为零,那么系统内部各物体的相互作用,不论是万有引力、弹力、摩擦力,还是电力、磁力,动量守恒定律都适用。结

高中物理学习计划

高中物理学习的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和初中有很大的不同,物理现象分析比较复杂,物理模型建立不太容易,要从多方面、多层次来探究问题,如受力分析等,所以务必做好预习工作。

2.按照课本和自己保留的高一物理复习资料,认真的把电路问题再重点复习一遍,特别指出的是电路问题中的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电路的简化问题、电功、电功率等,必须把高一做过的此部分习题弄通弄精。因为这一部分内容高中不再重新讲,但经常用到,是高考必考内容。

3.把初中课本上的力学问题重点复习一下,力学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内容,如果力学学得好,则为整个高中物理打下良好基础。

4.要借一本高中必修四数学课本,自主学习三角函数的相关知识,这部分知识在初中没有学,但是高中物理中第三章就要用到,它是学好高中物理的必备知识。

5.通过读书或上网查询,如生活与物理、物理学史等,你会发现物理和我们的生活竟是如此密切,物理世界是如此奥妙无穷,变化莫测,博大精深,精彩纷呈!

复习物理的技巧

有很多考生,尤其是中等偏上的考生,往往很喜欢攻克哪些比较难的题目。但是对于大部分高考复习物理的你,一定要控制难题,多做“错题”,错题本必不可少。迎考复习必须做一定数量的习题,以巩固知识,培养能力,但其难易程度与数量应有所控制,成绩优异者可适当做一些难题,一般同学应少做或不做难题,因为一道难题,往往要消耗我们许多精力和宝贵的时间。做题不在多,但应达到练一点带全面的效果。

总体来说,高考物理试题,就涉及的内容可分为重点知识、一般知识(即方方面面的知识点)、实用知识、学史常识(有关物理学历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年代等)、量具与实验、方法与能力等几大类型。而核心是重点知识和方法能力。实用知识、学史常识和量具实验中的某些内容,一般情况下记住就行了。

15.高中物理基本知识点 篇十五

高一新生在学习物理课时普遍反映不适应高中的学习, 有的学生的初中物理成绩是佼佼者, 但是到了高中就学习很吃力, 甚至出现怕学和厌学的现象。如果此阶段处理不好, 将直接影响高中三年的物理学习, 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怎么处理好高中和初中教学的过渡, 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方法和思维形式的过渡, 更好更快地适应高中的物理教学, 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必须了解问题产生的根源, 才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我认为产生这种现象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一) 教材设计的因素。

1. 高中部分和初中部分在难度上有较大的差别, 不能很好地衔接。

如初中物理直观定性讨论的比较多, 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要求很低, 只要学生记忆力强就可以取得好成绩。高中物理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引入了矢量的运算和物理量的比值法定义法, 所以学生不能很快适应。

2. 数学知识帮物理教材内容衔接不当。

比如没有三角函数知识, 就不能灵活处理力的合成与分解、物体的平衡等矢量的运算;没有函数图像的知识, 就很难用图像法研究各种运动的规律, 等等。

(二) 思维方式的不适应。

初中物理在研究问题时, 一般是建立在实验、日常生活的基础上, 通过学生对熟悉的自然现象和实验的观察提出问题, 再通过分析引出物理概念和规律, 得出结论, 是一种直观教学。而高中物理大量的教学要求是通过抽象思维来完成的, 是通过逻辑推理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的, 有些是无法借助于直观的实验直接得出结论, 有时要求学生从已得的概念出发, 或从建立理想模型出发, 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来建立物理概念并掌握其规律。这种抽象程度较高的思维方式, 高一学生开始学习时很不习惯, 自然感觉到学习困难。

(三) 学习方法的不适应

针对初中教材的特点, 对物理概念规律的掌握要求学生理解记忆的多, 推理论证方面少;定性分析多, 定量的计算少。多数初中生的学习方法是跟着教师转, 死记硬背教师布置的内容。高中的教材分量多、难度大, 教材各部分之间联系紧密、步步深入, 因此那种单纯的“听”、机械的“记”、死记硬背的“练”, 是不能适应高一物理的学习的。特别是高中物理学习中, 采用了不少物理模型, 如“质点”等, 与此相关的物理公式和定律都具有特定的条件, 而新生往往忽视这些特定的条件, 在作业中用物理规律解决具体问题时常常产生混乱和错误。所以学生如果仍然应用初中的学习方法, 不预习、不看书、不复习, 下了课就做作业, 到处找偏题难题做, 却不注意总结归纳, 当然是事倍功半, 困难重重了。

(四) 教学方法的不适应。

由于初中教材的要求相对较低, 教师为了便于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 尽量放慢教学进度, 对同一物理问题往往是反复讲解、讲透, 学生很少有自己理解、思考的过程, 久之就难以形成理性的学习方法, 只能靠死记硬背获取高分。进入了高中, 由于教学内容多, 教学任务重, 教学进度快, 课堂知识密度增加, 课后习题类型多变, 大量的内容需要学生课后消化理解。而此时大部分学生还停留在原来的已经成习惯的被动接受方式中, 自然对新的教学方法不习惯, 从而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为了使学生学习能够顺利地度过高一物理的学习阶段, 尽快地适应高中教学, 笔者结合教学的实际采用了如下的教学策略。

(一) 精心设计“开场白”, 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对教师来说, 第一节课是个挑战, 如果上好, 学生的积极性会被充分地调动, 就会对物理学习充满自信和向往;但是如果处理得不好, 或者没有认真地去处理, 那么学生刚刚开始的兴趣很快就会被扼杀, 好奇心就会消失, 对物理的学习将变得麻木不仁。所以作为整本书的开场白———第一节课很重要。我们可以从物理学科的名称来历出发, 讲解物理科学的发展过程、主要成就、贡献, 以及物理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学习这门课的意义。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说说物理的成就和物理究竟是研究什么的科学之类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让他们积极地发言交流, 也让他们对物理的认识上到更高的层次。教师可精心设计一些高中的有趣的物理实验, 让学生参与和观察。如人体带静电后的“怒发冲冠”等, 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对未来物理学习的向往。

(二) 在教学设计中加入物理背景,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待事物的科学的态度。

每节物理课的知识规律都是前人精心研究的结果, 了解前人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的方法, 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待事物的科学的态度。

以高一物理“牛顿第一定律”为例, 根据教材提供的内容:历史的回顾、牛顿第一定律、理想实验的介绍、爱因斯坦谈伽利略等。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呈现的历史观念的冲突: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到伽利略的观点, 再到笛卡儿进一步完善和补充了伽利略的观点。这样一个过程逐步呈现了人类关于力和运动之间关系的讨论, 提供给学生的不仅是科学的结论, 而且是人类观念冲突的过程。它可以告诉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 重要的是通过学习科学, 培养对待事物的科学态度。

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加入物理背景的学习, 能使学生学习的物理知识不再是孤立的、枯燥的、机械的, 让学生了解它是整个物理学的有机的一部分, 不但使学生利于接受, 而且使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更加系统化, 有利于以后的学习。

(三)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辅助学生完成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高中的知识由于比较抽象, 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所以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如果能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 把抽象的物理概念、物理过程用计算机加以演示或模拟, 使之形象化、具体化, 就会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也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例如在平抛运动中, 基于学生对运动的分解理解困难的情况, 笔者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设计了一个投弹的教学情景:设计一个速度和高度可调的飞机和在它下前方运动的汽车, 让学生练习控制飞机对汽车投弹, 并让学生观察投弹的轨迹。学生加以思考, 对平抛运动有了直观的感受, 同时也对平抛运动的规律产生了探究的愿望。

所以适当地利用信息技术教学, 在突破物理的教学难点方面有很高的利用价值。

(四)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善于提问、聆听和总结的主持人。

针对高中物理知识的抽象化、模型化、发散化、综合化的特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题。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以下五个过程: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学生发言—教师聆听—教师总结强调。理论虽然是老生常谈, 但是操作时的把握却很重要。第一, 教师在备课的时间要认真地考虑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哪几个问题进行提问, 所设计的问题会不会让学生产生歧义或误解, 是否能真正达到自己的目的, 要在提出问题的合理度上多下功夫;第二是教师不但要在课堂上善于讲解, 而且要学会认真聆听学生的发言, 迅速从发言中找出学生分析问题时发生错误或不完整的原因, 及时加以总结和强调。教师应做一个忠实的聆听者、冷静的分析者、热情的指导者, 让每位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特别是发言的时候使每位学生都要有随时表达自己观点的可能, 以此使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 保证学生心情舒畅, 思维敏捷。

(五) 建立靠相互欣赏”的师生关系。

笔者认为师生之间不但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而且要“相互欣赏”。“不尊其师, 不信其道”, 这里的“尊”的含义很大一部分是欣赏的意思。在高中阶段, 教师仍然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主要还是依靠教师。如果一个教师获得学生的欣赏, 学生就会尊重他、信任他、喜欢他, 那么在上他的课时就会如沐春风, 轻松自如。反之, 如果一个教师得不到学生的欣赏, 也就得不到学生的认可, 学生时时刻刻以一种挑剔和怀疑, 甚至厌恶的心态来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可想而知是什么样的结果。

一个教师怎样才能获得学生的欣赏呢?笔者认为除了靠自己渊博的知识、细腻的爱心、风趣幽默的人格魅力外, 最重要的是真心地欣赏自己的学生。真心地欣赏每个学生的教师不会不被学生欣赏。所以“相互欣赏”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学生进入高中以后学不好物理还有很多的原因。教师只要针对学生加以理性的分析就可以找到解决的办法, 使学生在学习中事半倍功倍。

参考文献

[1]宋善言.物理教学论.

[2]胡炳元主编.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上一篇:重大安全隐患报告和整改“五到位”制度下一篇:我爱家乡的汉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