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2024-11-13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读后感(共16篇)

1.《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篇一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1、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课程性质:语文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3、课程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4、教学建议:(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4)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

5、识字教学:基本内容:汉语拼音教学、小学识字和写字教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采用的一般步骤是:提出生字------教学生字------练习巩固------指导书写。(1)提出生字。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对出示生字的方式和时机,作细致周密的安排。如:看图引出生字,讲故事提出生字,随文提出生字等。(2)教学生字。这是中心环节,要求教师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分析和指导,但要注意突出重点,切忌平均用力。低年级应突出字形的教学。(3)练习巩固。方式有多种多样。如,读字卡、找朋友、组词语、造句子以及书写练习等等。教师要结合实际,创造性的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反复进行练习,以达到全面的目标。(4)指导书写。要按“指导----示范----练习-----点评”的顺序进行。指导时要突出重点和难点。示范时要边讲边范。练习时可先进行书写练习,在学生基本掌握了汉字的笔画笔顺德基础上,在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点评时以表扬为主,写得不规范要重复练习来纠正偏向。当然,在指导字形间架结构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

6、阅读教学;基本内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与任务,阅读教学的内容,阅读教学的基本过程与阅读课堂教学设计原则,记叙文、说明文、诗歌体、应用体课文的教学设计。一般步骤(1)课前导入,可引导学生交流与课文相关的知识;可由教师作些说明,可观察实物、图片或放映幻灯、录像、电影等。(2)整体感知,学生通读课文,总体感知整篇课文,初知大意,了解文章结构。包括预习性阅读,解题,认识生字、扫除阅读障碍,初知文章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和结构等。(3)深入研读,有的采用逐段分析的方式,也有的突出重点段落的精读。这一阶段,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读读、讲讲、议议、练练。在加深对各段语言文字、思想内容理解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尤其是朗读和默读的训练。(4)拓展及总结,通常在深入分析之后,会进行一定的拓展,并进行相应的听说读写的训练。但也可直接进行总结,再一次梳理文章结构的特点,进一步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或升华文本的主题思想。

7、教案的一般步骤: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课时,教学过程(直接导入揭示课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揭示主旨,总结提升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8、课堂结构: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2、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3、指导阅读,突出重点

4、升华主题,布置作业。

9、说课内容:

1、说教材(所处位置版本册单元内容)

2、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小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以下三个目标(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目标与方法)

3、说教学重难点

4、说教法学法

5、说教学准备

6、说教学时间7说教学过程8说板书设计

2.《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篇二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以下简称“小语论”) 学科课程是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它以小学语文学科的课程形态与教学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对小学语文学科课程的认识与理解, 提高学生的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能力, 奠定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基础并使其具有较为深厚的发展潜能。

但从现有课程的实施来看, 带有以往浓重的教学法课痕迹: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下, 学生们的学习大多还处于“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忆笔记, 考后丢笔记”的不良状态。这种教学方式完全漠视学生个体内部因素的唤醒与发展, 仅注重对学生进行外在的灌输与塑造, 淡化了学习者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情境的感悟和实践环节, 影响了职前教师教育的有效性。

我们试图从改变课程实施方式的角度, 以“问题驱动”为基本教学策略, 采取“研究性学习”等活动方式, 使“小语论”教学由教师的行为转化为学生的行为,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 唤醒主体的需求内驱力, 激发其潜能与创造力, 以实现“小语论”的课程目标。

二、“问题驱动”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 “问题驱动”策略基本内涵

“问题驱动”策略或曰“基于问题的学习” (Problem-BasedLearning, 简称PBL) , 这是近年来受到广泛重视的一种教学思路, 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 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 (authentic) 问题, 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 并形成自主学习 (self - directed learning) 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的 (real—world) 问题, PBL旨在使学习者建构起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技能;发展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技能;成为有效的合作者;并培养学习的内部动机。

这种教学模式之所以越来越热, 是因为它切实能够有助于促进学生打下灵活的知识基础, 发展解决实际问题、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发展合作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 这与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是完全一致的。这种学习模式对我国当前大学生以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是很有启迪意义的。

毫无疑问, 基于问题学习方法不仅能够克服医学教育的困境, 而且反映了当今社会的共同需要。基于问题的学习能够提高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培养学习者的思维能力、自我指导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 而这些都是作为未来小学语文教师所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因此, 通过“问题驱动”教学实验与验证以及施教者教学行为与学生能力形成发展相关因素的考量, 探索提高《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机制是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标。

(二) “问题驱动”教学策略的实施

“问题驱动”教学策略的特点就是情境促问题, 问题带情境, 通过“问题驱动”开展教学。它的内在联系是:创设问题情境是前提, 提出问题是核心, 解决问题是目标, 实践反思是归宿。

1.问题呈现:

在这个流程中, 将教学问题置于“候诊”状态,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以此激发学习的内驱力。发现问题并给予准确表征是重点。学习活动通过“自主阅读”“亲身感悟”“案例分析”几个环节展开。即, 首先阅读“小语论”教材相关部分的材料, 以获得对学习内容的初步感知;其次, 进入小学课堂见习, 听取相关类型的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 一如医学教学的“临床”经验, 以“获取问题”;第三, 搜集典型案例, 结合“临床”问题加以比照分析, 将问题呈现出来。比如, 在阅读教学中, 朗读的状况很不理想, 小学生 (包括部分教师) 的普通话不够标准, 方音明显;课堂朗读时间不够充分, 往往匆匆而过;或者有较多的朗读时间, 但又缺乏层次性的要求;课堂朗读指导的效果不明显, 与“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想去甚远。因此, “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怎样恰当地指导朗读”等就成为课程学习中应当“破解”问题。

当然, 仅仅发现这些问题还不够, 同时要求学生就问题展开讨论, 并对其给予准确表征。这一方面是提高他们对问题的概括能力;另一方面, 把握正确的思维方式, 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而对上述问题的准确表征就是“小学语文教学朗读指导不够到位”。

与PBL由教师设计问题并提出给学生讨论所不同是在于问题的定义与解决。笔者认为, 问题驱动价值的实现, 不能仅仅依赖教师对问题的呈现, 还有一个学习者自己发现问题的环节。如何发现问题并能准确表征, 是学习者学力的重要标志, 也是本研究试图突破的难题所在。这也是通常所说的,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2.设法求解:

当问题得到了准确的表征和呈现, 就进入了“设法求解”的程序。在这个程序中, 主要是采取小组内部分工, 通过小组讨论、查阅工具书、上网浏览资料等方式寻求解决方案。这个程序结束时, 学习小组的每个成员必须有个人的求解备选方案, 以及在此基础上经过小组共同研究、探讨而形成的集体成果, 并向全班展示和汇报成果 (包括个人收集的资料、个人的研究结果及小组讨论记录等) 。

“问题驱动”教学策略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查找资料, 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通过阅读查找、比较分析、梳理整合, 自己建构、抽象、概括出相关知识, 经过这一过程, 学生们可以大大丰富自己对某一研究领域的了解, 对自己已经掌握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知识作了很好的补充, 视野也得到开阔, 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深刻多了, 尤其是通过大量案例的搜索研究, 学生们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3.实践反思:

“反思实践”让学习者置身于真实的教学情境中, 以提高其解决问题的兴奋度, 促进教育理论、教学技能的建构与生成。在这个程序中, 主要是组织学生带着相关问题, 并就其提出的方案尝试上一堂朗读指导课, 来具体落实, 并深刻体会问题的解决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习小组集体备课, 共同进行教学设计, 在反复研磨的基础上, 形成课堂实施方案, 再由一名同学上堂授课, 其余同学一同听课, 最后评析、总结, 从而达成对问题解决的共识。

三、效果分析

1.使学生树立了真正的“问题意识”。思维产生于问题情境, 又以解决问题为其目的, 思维的问题性正是人的认识的基本特征。“问题驱动”教学策略立足于“小语论”课堂教学, 始终把“发现提问”“表征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从而可以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猎获知识, 掌握技能方法, 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能力。

2.“问题驱动”的教学以问题为主线, 带着问题去探求解决问题, 打破了课堂封闭沉闷的传统格局, 打造了开放兼容, 各抒己见, 合作探究的交流平台, 有助于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 使得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合作意识与积极性得到增强, 密切了师生关系, 生生关系。更重要的是, 强调学生在情境问题中积极思考, 自主探究, 通过释疑生疑, 生疑释疑的往返过程, 充分发挥了学生“学”的主动性与思维潜能, 提高了自己的高层次思维能力, 如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了合作、探究。通过“问题驱动”教学策略, 以教材内容为主线以问题作向导, 采取以探究式为中心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探究中, 小组共同分担任务, 有明确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很好地克服了以自我为中心, 正确认识自我。尤其是在小组交流探讨中, 大家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 可以大胆争论, 甚至产生激烈的思想碰撞。此间, 大家不仅学习到相关的教学内容, 还充分地交换了彼此的观点, 学会了向别人的想法质疑, 学会了向大家表述自己的观点, 学会了学习知识的方法。有利于相互学习、启发和促进, 合作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 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哈佛大学流传的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思索问题。”。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更是一语道破天机:“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问题驱动”的教学策略的应用, 一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让他们在不断地思考问题, 不断的解决问题及反思实践中磨炼及享受成功, 另一方面培养了他们善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批判以及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 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 甚至可以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儒德.问题式学习:一条集中体现建构主义思想的教学改革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 (5) :53-56.

3.《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篇三

针对低年级学生而言,传统的写字课与其他教学活动相比确实是枯燥的。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大胆实践了在单元写字指导课中小组合作写字,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了“合作写字趣味多”。通过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在写字指导课中,如果能抓住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教学,注意灵活运用多种写字教学方法,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写字能力,往往能让枯燥的写字教学变得相对生动有趣,让学生快快乐乐写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合作归类,巧记字形

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记忆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生字教学中,即使是老师讲得再细致,他们也往往不能准确地记住字形。在每单元的写字指导课中,整体的归类指导至关重要,关键是让孩子真正动起来,进行自主归类。所以在每次的单元写字指导课,我都会设计一些“先学先问”卡,让孩子按照偏旁、字的间架结构、生字的识记方法等给字归类,然后共同交流,一起识记生字。如第二册第四单元中共有三十六个生字。孩子们根据字的间架结构不同把它们分成了这样几类:左窄右宽的字(蚂、蚁、诗、林、叶、机、她、他、时、让、吗、吧、往、得、很、河、姐、借、呢、呀、哪);上小下大的字(前、黄、童、朵、美、是);半包围结构的字(房、网、闭、送、过);独体字(立、虫、我)。他们还根据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住了下面这些字:虫+马=蚂、虫+义=蚁、户+方=房、木+木=林、立+里=童、门+才=闭、木+几=机等。这种分类积累的方法使单个的字变得系统起来,记起来也相对容易一些。

二、合作欣赏,玩中析字

小学儿童感知觉尚处于初步发展水平,他们对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性的感知有很大的局限性。小学低年级儿童在观察的精确性方面,他们只关注事物的大致轮廓与整体特征,不能做精细分析和细节把握,所以小组合作玩中识字就显得尤为重要。

⑴动中体验。每个字中的笔画变化、间架结构用语言表述往往很难道清其微妙之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积极利用多种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如为了让学生体验笔画的运笔力度变化,我让孩子在自己的手心或同伴的后背写字。又如在教学横竖笔画相交的字时,我出示了“木”和“土”两个字,虽然两个字中都有横竖两个笔画的交叉,但是每个字的第一横的位置是不一样的。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我让他们用直尺动手去量两段竖的长度。通过亲手测量,孩子们很快总结出了这两个字的特点,即竖的末端没有笔画时,竖笔画上短下长;竖的末端有笔画时,竖笔画上长下短。这样,孩子就将这两类字的写字方法上升到一个理性认识的高度了。

⑵拼中识记。重复机械的练习会让低年级儿童感到很枯燥,为了增加趣味性,我用“拼字”来代替写字。也就是利用电脑把字的笔画都拆分出来,再把每一笔描到彩色海绵纸上,剪下来。每个小组分发一个汉字部件袋和一块画好田字格的小黑板,让孩子们小组合作把笔画贴到合适的位置。在拼字过程中,每个孩子都兴致盎然、积极参与,学习活动集中了小组内所有成员的智慧,取得了极好的效果,他们每次都会把字贴得很端正、准确。

⑶诵中巩固。低年级学生从幼儿园踏入小学不久,对于儿歌口诀兴趣依然很浓。对于一些难以辨析的字形,我多用儿歌口诀来帮助孩子识记。如教学生如何在田字格中写字,就可以念口诀“田字格,四条边,汉字宝宝住中间,上下左右不靠线。”“上留天,下留地,左右留墙壁”。写“己”与“已”,就可以编口诀“己不出头已过半”。教学“高”字,可以教学生记“一点一横长,口字顶房梁,大口张着嘴,小口里面藏”。而二年级学生自主识字能力强了,往往可以根据生字的结构由学生自己编字谜来学习,如识记“淚”字时,学生们编出了这样的口诀:“眼中流出三滴水”;学习“沿”字时,编出了“几滴水落入口中”;学习“信”字编出了“一个人自己和自己说话”等。

⑷追根朔源。象形字是人们最早使用的字,它是根据事物的样子创造的字。通过一个个象形字的小动画,孩子们很容易记住每一个字的字形。如在教学“寸”时,我从网上下载了一个“说文解字”小动画。在动画中讲解了“寸”的含义和由来。医生把脉时将手放在病人离手腕一寸远的地方,“寸”的“横”就是脉枕,“竖钩”就是病人的胳膊,“点”就是医生搭在病人胳膊上的手指。在看动画的过程中,孩子们下意识地动手模仿起这个字来,看一遍就记住了“寸”的意思和字形。

三、合作练字,妙趣评字

⑴小组游戏,多样练习

经过合作构字、合作拼字孩子们都已经掌握了典型字的写法。在此基础上,合作写字会让孩子的写字能力得到更快的提高。在这一环节中我通常采用两种游戏,一是笔画接龙,在练习纸中给出空心字,让小组内的学生每人写一笔,共同完成。二是共写共评,小组内所有学生都写同一个字,然后共同来评价,分别指出每个字的优缺点,反复练习,共同提高。

⑵营造氛围,激发热情

班级是学生活动的重要阵地,良好的文化气氛无疑对学生学习生活产生有益的影响。在班级墙面上,我开辟出了一块书画长廊,每次写字指导课后,我都会让大家把字贴上去,请其他同学来贴星,进行星级评价,评选出五名“写字小明星”。孩子们在评选活动中学会了评价字,也从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这种快乐是无以言表的,对学生来说也是莫大的鼓舞。

4.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法复习题 篇四

目标集中,突出整合;选文典范,贴近生活;留足空间,延伸开放;改变功能,亲和力强;博采众长,特色鲜明 ;配套齐全,方便教学 学生这一主体性具有如下特点:自主性;创造性;自由性;独特性 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

实践性,真实性,持续性,反复性,渐变性,整体性,文化性,思维性,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教学语言的特点:规范性、科学性、艺术性、和谐性、交流性 8 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特征

(一)整体性

(二)实践性

(三)合理性 教案编写的原则:科学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 预见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 教学语言的功能:引导功能、讲授知识功能、抒发感情功能、答疑解难功能;示范功能 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特点:学科性、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 汉语拼音教学建议: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利用儿歌,强化记忆;运用规律,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互教互学;趣味练习,巩固提高;创设氛围,学以致用 汉语拼音教学的方法:示范、观察、模仿法;引导法 比较法 演示法 夸张法 分解法 局限法 口诀法 识字写字教学的意义:是阅读和习作的基础。有利于学生智力2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法 16 17 18 19 21 的发展

识字教学流派:集中识字、分散识字、字族文识字、注音识字、字理识字

识字教学的一般步骤:提出生字教学生字巩固和复习运用 不同形式识字教学:看图拼音识字、看图学词学句识字、归类识字、随课文识字、韵语识字

识字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字音教学、字形教学、字义教学 作文教学原则: 读写结合原则;先放后收原则;多读勤写原则;激发兴趣原则 ;从说到写原则;从局部到整体原则 ;从仿到创原则;与智力训练相结合原则 ;课内到课外原则;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原则;审美相结合原则;与思想情感教育结合原则

口语交际的特点:思维与表达的同步性;交流过程的双向性;交际手段的综合性;交际目的的现实性

口语交际教学的原则:突出双向互动性 ;坚持言语实践性 ;重视情境多样性

名词解释:

1.课程:是为了实现学校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育内容的总和。2.教学目标:了解语文教学的本质和特点;了解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语文教师的职责作用。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和原则,发展和提高教学能力。

3.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4.语文教学方法:为了提高语文素养,根据语言和言语规律,凭借言语材料,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进行交往对话活动是运用的一系列方式、步骤、手段、技术的总和。

5.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6.语文课程评价:是以国家的教育方针为依据,以先进的课程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法 3 价方法和技术为手段,以语文课程标准为目标,对语文课程的有关因素如语文教学设计、语文课程方案及语文成果等诸多方面作出客观描述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7.《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简答:

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是相互对立的,也不是“工具”与“人文”的简单相加,而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工具是就其形式而言,人文是就其内容而言;工具性是从语文教育的外在目的角度进行考察,人文性是从语文教育的内在目的角度进行考察;工具性是躯壳,人文性是灵魂。没有语言这个工具,人文内涵无以依托;舍弃人文,语言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 语文应是这样的一门课程:发展语言,发展思维,传承文化,培养人格,促进人的社会化,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文化品位。

2.语文素养的内容

(1)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2)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3)丰富的语言积累;(4)良好的语感;(5)思维和适应实际需要的语文能力(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6)品行修养和审美情趣;(7)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3.小学语文课程基本理念

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4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法

4.工具性

 语文是彼此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语文是进行思维和开发智力的工具。 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

 语文是传承文明、人类价值观的工具 5.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 语文学习应重视感性把握、整体把握。6.小学语文课程的结构

 一是学校的课程表内开设的语文学科的各项课程

 二是学校计划并实施的语文课外活动

 三是学校中的隐性课程

7.语文课程标准的功能

 编写教材的依据

 教师教学的准则

 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尺(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8.加强对语文课程资源的认识,有几点务必引起特别注意

 语文教材不是惟一的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是极为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 学生也是语文课程资源。

 教学环境是不可忽视的语文课程资源。9.教师的教学能力:

① 理解和运用教材的能力。② 语言表达能力。

③ 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

④ 组织、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的能力。⑤ 初步的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⑥ 运用教学语言的能力。

10.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原则的的具体内容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法 5 ① 重视工具理性与强调人文内涵相结合原则 ② 强调教师主导与强调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

③ 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遵循语文学习规律相结合原则 ④ 重视智力开发与重视非智力开发相结合原则 ⑤ 强调学生全面发展与强调个性发展相结合原则

⑥ 注重课堂语文学习与注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原则 ⑦ 重视培养学生基本素养与强调培养创新能力相结合原则。11.语文教学策略

(一)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策略:

 确定目标之前,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教材的重点难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

 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 目标的陈述要具有操作性和开放性。

(二)优化教学过程的策略

 深刻理解、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

 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 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

(三)建立有效教学方式的策略  建立平等、民主的教学关系  重组、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 学会独立思考,创造性地教学

(四)选择教学方法的策略

 根据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 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 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 根据师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 根据教学情境,变换教学方法。12.汉语拼音教学策略

 正确定位汉语拼音学习目标,适当降低汉语拼音教学要求 6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法

 打破单一学拼音的方法,将学拼音、识汉字、读韵文有机结合起来

 树立新的汉语拼音教学理念,使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 13.汉语拼音教材的特点

 减少内容,简化规则,使学生易于接受。 循序渐进,化难为易,减少教

学程序。

 运用形象直观的插图,帮助学生学习和记忆。 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促进语言的发展 14.识字教学策略

 识写分流,多识少写  揭示汉字构字规律

 吸收传统蒙学经验:韵语识字的经验;读书识字的经验;重视写字的经验

1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 阅读有利于理解和巩固字词  阅读有利于培养表达能力

 阅读有利于综合性学习能力的提高

 阅读教学是培养儿童阅读能力的主要途径 16.小学阅读教学的任务

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包括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

 丰富学生情感体验与精神世界  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力 17.阅读教学实施的方法和策略

 感受阅读乐趣  丰富阅读活动  注重阅读体验  学会多种读法

 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18.教学设计的原则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法 7  以教材为凭借。 以问题为线索。 以情境为烘托。 以活动为载体。 以体验为归宿。19.教学设计注意的问题

 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正确处理课内与拓展的关系。20.阅读能力

 阅读感受力  阅读理解力  阅读欣赏力  阅读评价力  阅读迁移力  阅读创造力

随便看看: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8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法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字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内400万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一、从功能上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二、从结构方面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应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层面。在课程类型方面,应包括语文学科课程和语文综合性课程。

三、从课程目标上来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应该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态度和情感、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等层面,而不应仅仅限于系统的语文知识的传授。

四、从语文课程存在的方式来看,开放的语文课程不限于教科书、教师,不限于校园,而是与家庭、社会生活密切相连。

五、从实施来看,开放的语文课程强调师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强调师生对课程的构建。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法 9

三、现行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 语文课程标准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语文课程标准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项重要举 措,是安排“综合性学习”。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 语文教学中可供利用的课程资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开发,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而且会“编”书。

四、综合性学习的目标

总目标:能主动的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第一阶段: 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10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法 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第二阶段: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第三阶段: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深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5.《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篇五

一、课前说话

1.每节课前,请两位同学阐述一句有关教育教学的名言警句(前面有人阐述过的,则不能再阐述),并发表自己的看法。限时3分钟。

2.学期结束,每位同学须整理出自己的有关教育教学的名言警句(不少于100句,要求能背诵其中的30句),以笔记(纸质)的形式提交。

二、合作学习

1.合作学习的要求:

①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要求做到人人参与,有效参与。

②课堂讨论时,学习小组推选代表发言。

③其他小组在授课时,其余小组须针对授课情况进行质疑和评议。

④本课程学习结束时,每位同学需提交一份关于以上合作学习内容的论述稿(电子稿),可选定其中的一个内容展开阐述,阐述时必须结合案例。字数不少于3000字。

⑤本课程学习结束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一份关于本组合作学习的总结。总结应包括如下内容:本学习小组的名称及名称内涵的阐述、成员、合作学习的内容、各成员(附照片)在学习中的表现(评价或鉴定,评价或鉴定应体现个性化特点,字数不少于300字)、合作学习中的心得与体会(2000字左右)。

2.合作学习内容:

任选本学期的某一学习内容,授课(三个课时)。其中,理论授课1课时,案例授课2课时。

本课程学习结束,以小组为单位提交授课课件。

三、教学案例的收集与整理

6.《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篇六

一、填空题(每格1分,共20分)

1、工具性 与

人文性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 语文素养 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 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的基础。

2、课程目标根据“

、、”三个维度设计。

3、学生只有认识了 一定数量 的字,并且能够正确 理解字义 =,才有可能顺利地阅读书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 认识能力。

4、发展学生语言、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是落实口语交际的主要任务。

5、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 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 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强调 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 实践能力 和 创新能力。

6、教学目标有两种叙写方式: 分解式目标和 交融式目标。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的以共同目标为学习追求,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点,具有明确分工和个人责任的互助学习活动。

2、物本语文课程资源

物本语文课程资源,是指哪些以物资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语文教材、学校图书馆、信息化资源、各类有助于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教学设施、实践基地以及有利于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生活场景等。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1、“学会汉语拼音”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每点2分)

2、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

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有不少语言现象是很难从道理上讲清楚的。掌握语言最好的办法是在反复多次的言语实践中积累经验。(各3分)

3、什么是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是指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6分)

四、观点论述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有人说“探究学习解放了学生的思维,接受学习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1)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不正确的。(2分)(2)探究学习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重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解放了学生的思维。(3分)(3)接受学习有被动和主动之分,主动的接受学习也发挥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3分)

2、在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中,有许多老师认为新课程特别强调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就是意味着“知识和能力”不重要了。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1)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2分)(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使每一位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只有“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2分)(3)“知识和能力”目标在“三维目标”中起着奠基作用,是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的基础,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新课程并没有否定它的重要性。(2分)(4)新课程的教学应在重视学生“知识和能力”目标达成,同时重视其他两个纬度目标的达成。(2分)

五、教学设计题(12分)

1、请为一年级下册课文《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设计一个口语交际教学片断。

教学设计应体现如下要点:

1、重视交际情境的创设;

2、有学生多个回合的交际活动,重视学生应对能力的提高;

3、关注学生语言的发展;

4、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每个要点3分)

六、案例分析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1、下面是一位教师教学《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含义,了解景物特点,并展开合理想象,掌握运用对比手法显示景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学习“总-分-总”的表达方法。

(2)通过对桂林山水独特的美的感受,激发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情感。(3)着重培养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朗读能力和对优美语言的敏锐感受能力。

试从目标把握和目标叙写的角度进行评述。

1、答题要点:

(1)本课教学目标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整合;(2)目标表述不够清晰、到位,有的表述语言不够准确;(3)目标具有一定的操作性,部分目标不容易测量。(每点4分)

2、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赠汪伦》的思路: 第一步:读诗歌《赠汪伦》。

第二步:请学生看课文情境的投影。第三步:进行自主选择学习。(1)凭想象分组表演多种赠别的情境;(2)喜欢画画的同学画一幅赠别的画;(3)喜欢音乐的小朋友到电脑前点击适合表现赠别的乐曲,并配乐朗读。

第四步:读两首赠别的诗。

第五步:学生总结收获,并唱一曲《朋友啊朋友》。

请你综合评述这个教学过程。

2、评述要点:

优点:(1)教学设计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2)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3)加强了各学科课程资源的整合。(各3分)

7.《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篇七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一)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多媒体集图片、声音、文本、动画于一体, 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参与课堂教学。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 贪玩好动, 喜欢新鲜有趣的事物, 多媒体中鲜艳的色彩、动态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滚动的文字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更符合小学生的生理特点与心理特点, 可以创造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激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变抽象的文字为形象的画面

对于小学生来说, 形象生动的画面比抽象静止的文字更有吸引力, 更能具体生动地反映文本内容, 便于小学生理解。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 可以将文本立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如巴金的《海上日出》这篇课文描写了海上日出的全过程, 为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日出全过程, 我从网上查找资料, 经过精心准备, 制作了海上日出的课件, 向学生动态展示了日出的全过程,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记忆。

(三) 突出教学重点

每个单元都有教学重点, 学生对于重点的掌握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的学习进程。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都非常重视教学重点的处理。多媒体图文并茂, 声像俱全, 可以化静止为动态, 化抽象为形象, 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形象而直观的感性信息, 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有效突破教学重点。如《刻舟求剑》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要让学生懂得不要静止地看待事物。教学时, 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形象而直观地展示了船动、剑不动的动画效果, 学生自然可以轻松理解, 这样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已得到广大教师的一致认可, 但多媒体并不是万能, 说到底, 多媒体只是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 并不能代替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与交流, 并不是教学的全部, 要科学合理地运用,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教师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防止对多媒体过度依赖

多媒体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具有独特的魅力, 而造成教师对多媒体的强烈依赖性, 表现在无论什么课都运用多媒体, 而忽视其他教学手段的运用。新课改下所培养的学生要具有全面的综合素养, 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多媒体图文并茂, 其优势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但是人机互动模式却忽略了师生的情感沟通与知识互动。因此, 我们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科学而合理地运用多媒体, 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二) 注重学科性和有效性, 提高多媒体的实用性

很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常出现以下问题:一是过多地运用多媒体, 造成学科模糊, 乍一看去以为是美术课、科学课, 语文的学科性不明显, 教学有效性低下, 课堂教学质量低下。二是为运用多媒体而运用, 目的不明确, 片面地认为运用了多媒体就是运用现代教育手段, 就是优质课。其实, 运用多媒体的最终目的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 我们要在保证“语”姓的基础上, 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目的, 根据教学实际科学而合理地选用多媒体。

(三) 运用多媒体时要体现知识性

在实际教学中, 有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时过于重视技术性与表现形式, 而忽视教学。多媒体课件的画面制作精美, 文字、色彩、表现形式可谓是美仑美奂, 的确是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但是却忽视了教学知识的预设, 对教学的把握有失偏颇, 虽然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但并不是对知识的兴趣, 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此, 在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中我们要更多地关注教学内容, 领悟教材取向, 明确教学目标, 把握教学重点, 合理选用教学策略, 并在此基础上制作出优秀的课件, 这样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

8.《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篇八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新课改;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232-01

一、背景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施行,很多新课程理念已经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得以显现,它全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影响着教师,尤其是一线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正在发生变化。教师改变过去一贯灌输和强制式的教学方式,采取民主、平等的教学态度,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活跃起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学生得到尊重、理解、宽容。但是,如果从深层次方面去思考,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二、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方面。

1.教学目标不明确。首先,教学目标过于宽泛。这是当前教学目标制订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教师往往把语文课程目标当作课堂教学目标。如:“培养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等,几个课时内不可能完成如此宏大的目标。 其次,目标主体混淆。 课堂教学中学生才是主体,教师应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但相当一部分课堂教学的目标制订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设计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于受动者的位置。目前的教学目标的主体是教师,是站在“教什么”和“如何教”的角度,而非站在“学什么”和“如何学”的角度。再次,目标缺乏可操作性。制订教学目标是为了使教师把握教学精度和深度,学生明确学习范围,因此,教学目标应具体明晰,而非抽象模糊,并指明学生达到目标的最低表现水平。最后,教学目标片面、狭隘。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仅有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目标不按学段、单元和文体来设计,过于程式化;偏离语文学习本体,目标异化严重。

2.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和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为了顺应新课程这一要求,当前的语文教学也采取了诸多新颖的教学模式,但这些教学模式只在表面上强调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其本质依然是教师引领学生,学生完全处于接受学习的被动地位,没有主动积极参与的意识,即使有这种愿望,也往往被老师繁琐的讲授取代剥夺甚至扼杀了。学生听讲和完成作业。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没有体现,学习愿望、要求和个体差异被忽视,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在课堂上无法紧跟教师教学步伐。

3.教学形式化。合作交流学习是新课标的方向,我们的教师都在积极实践这种理念,但效果却不尽人意。通常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分组讨论几分钟,然后回答问题。在这一过程中,除个别学生积极参与外,更多同学仅作为旁听者,教师也没有过多关注讨论内容,致使讨论最终流于形式。这与新课标倡导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大相径庭。另外很多教师重点讲解学生存疑之处,并根据学生反馈组织教学内容。这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但是由于学生的喜好和思维方式各异,认知水平和鉴别水平有限,因此教学容易出现偏离重点的问题,从而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对于公开课,更是流于形式。学生在公开课上学到的东西少之又少。教师通常为了达到新课堂的要求,安排各种活动,制作形式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多样的教学材料,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较高,但几乎无法学到有用知识。另有部分教师,在公开课之前,提前与学生做好“演习”,课后,又采用传统方式进行复习。

(二)体制方面。当下教师普遍反映,教学工作真正累人的不是教学生,而是工作检查,要求教师上交诸如班级日志,综合活动记录等很多与学习无关的材料而这些没有实际作用的材料,大多由教师随意填写。更为严重的是,有时教师为了应付上级检查,需要在短时间内准备大量资料,因此往往不堪重负,而这些形式上的文章,对学生发展和教育改进的作用却微乎其微

三、解决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在设计和实践语文教学目标时,广大一线教师要将三维目标结合起来,让其具体可行。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关注三维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同时又不能机械死板,在设计有关三维目标时要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本节课情况综合考虑,做到有重点详略得当,难重点突出,以更好地实现三维目标。

(二)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广大一线教师要积极转变传统理念,尤其要加强对新课改精神的学习,并在实际授课中积极实践。一线中小学语文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他们对语文课程改革的成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广大一线语文教师要积极吸收新课改的理念,尽快完成角色转变,从原有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新课程的开发者、设计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发动者,不断以自身力量促进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前进。

新课改关键要实现两个方面的转变:第一,教学行为的转变,即是教师由传统课堂的主讲者和主宰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第二,学习方式的改变,即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要实现这两个转变就要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教师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也不能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同时,教师要尽量避免课堂上出现各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活动。如在组织学生讨论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时,教师可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综合、筛选,选取一些关键的、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讨论;在学生搜集、提取,整理和汇报资料之前,教师可事先给出范围,并必要时先内化对资料的理解。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多元理解和个性感受,又不违背文本原义和正确价值导向。对于公开课,教师不能为形式而不顾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耗费精力却无法起到示范作用,事倍功半。

四、总结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一方面需要广大教育研究工作者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研究工作,同时另一方面也需要广大一线语文教师在实际工作者加强教学反思和教学研究,不断加强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研究工作,真正推动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前进。

参考文献:

[1]王旭明,冯渊,龙祖胜,朱春玲,李世江,《中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 语文建设 ,2014,22:4-18.

9.《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篇九

一、填空题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

2、工具性 与 人文性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终生发展的基础。

3、《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从“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4、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5、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准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

7、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包括简笔画、演示(实物肢体语言)、电教媒体、实验操作等。

8、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要选好话题。话题要贴近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使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9、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10、现代阅读观认为,学习者原有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知识或信息的获得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和过程而建构成的,外部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主体已有的经验作为基础,这种信息对于学生来讲,是毫无意义的。

1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 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2、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

13、《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能力、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4、“交融式目标”在叙写时不会出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几个明显的提示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却极好地把二维乃至三维的目标都融合在一起。最大的优点就是叙写方便。

15、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 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 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16、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言语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17、课堂即时评价对 调控教学、激励学生 能起到及时调节与导向的作用,又能为 终结评价 积累素材。

18、课程是动态生成的生态系统,因“教师-教材-学生”之间不断地相互作用而生长。在这个系统中,学生是最活跃的因素。

二、基本概念

1、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等。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终生发展的基础。

2、自主学习——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引导,要帮助学生提高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合作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的以共同目标为学习追求,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点,具有明确分工和个人责任的互助学习活动。

4、探究学习——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和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主动探究的意识,获取探究乐趣。

5、语文课程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它可以分为:物本语文课程资源、人本语文课程资源、动态语文课程资源。

6、体验学习——指个人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并获得个人经验,在对话交流中获得新的认识并将之整合运用于未来解决方案或策略上,达成目标或愿景。简面言之,凡是以活动开始,先知后行的学习方式,都可以称之为体验学习。

三、简答题

1、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

2、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是什么?

答: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3、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

答:在人文学科中,语文和历史等学科有所不同。历史由大量的史实和历史观构成历史知识系统,而语文课程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为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有不少语言现象,我们是很难从道理上讲得清楚的,而且没有必要从理论上掌握,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反复多次的语文实践中把它记住,积累的语言材料越多,语言经验越丰富,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因此,语文教育应考虑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在语文实践中培养语文实践能力。再者,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语文课程又是应用型课程,“应用”要求实践,要求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

4、新课程教师角色应如何定位?

答:新课程中教师应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促进者、语文课程的开发者、语文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生人生发展的引导者。

5、你是怎样看待识字教学中的“复现”的?

(一)认字和认人一个道理: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了好朋友。巩固认字最好的办法是“复现”,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多次与汉字见面。

(二)复现生字的途径和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在语境中复现生字的特点,让学生多读多看多悟;(2)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创造更多复现机会;

(3)重视课外活动引导,在生活的大语言环境中复现生字。

6、什么是阅读教学?阅读与阅读教学有什么区别?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理解;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提高学生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7、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什么意义?

(一)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二)定位

1、它是一种语文学习活动,而不是其他学科性活动

2、它是一种“综合性学习”,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综合学习”

3、它是一种“活化”的学习实践,而不是“纯粹”的理性学习

4、它是一种自主的文化生活,而不是逻辑严密的科学研究

5、它是一种过程性的、非线性的语文实践,而不是结论式的、直线式的知识掌握。

8、教学目标有哪几种叙写方式?

(一)教学目标的两种叙写方式:

分解式目标与交融式目标

(二)分解式目标与交融式目标的异同 :

分解式目标: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每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标题。

交融式目标:在叙写时不出现 “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几个明显词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都把二维或三维的目标交融在一起。

9、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习方式?

答: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

10.《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篇十

(八)。有句古话叫“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学中教师要启发、点拨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来拓展学生的思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读后感《《小学语文经典教学案例与创新课堂设计》读后感

(八)》。人的创造力主要是依靠求异思维,求异思维能使学生凭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创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平等、公正地进行讨论,验证各自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11.《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篇十一

一、小学语文教学论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论精品课程的建设符合了现在教育的发展要求,在实施的过程中,既可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还可以帮助学生想出令他们心仪的课堂教学方式。小学语文教学论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实践与理论的统一,在理论上,它为学生们提供就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知识的意识,还培养就学生要勇于尝试用理论指导实践的想法。在实践上,直接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用理论指导实践,增加就他们动手实践的信心,丰富了学生们对教学方式的理解,从而为小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让他们树立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创新的意识,促进终身能力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是因为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只有充分理解就现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观念,才能创新出符合教学发展需要的教学方式。

二、小学语文教学论精品课程的建设的指导原则

语文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为就促进教师对语文课程的认识与理解,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知识,打破传统观念,为小学语文,为教育界做出更大的贡献。小学是学生们进入课堂的初始阶段,根据教师对小学语文的认识,以及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认识,语文教师应在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中脱颖而出,探索出适合孩子们的教学方式。

此外,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语文课程改革的目的及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在充分理解小学语文的重要性上,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教导能力,另外,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对孩子们的评价观念单一且存在较多的不足,在新课改的情况下,这种评价观念已经不再适合现在的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要依情况而定,根据教学内容和情况的不同,教师应该采取多样的评价方式,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并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

例如,在学习到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小组间纠正发音与朗读情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锻炼思维扩展的能力,在他们读完课文以后,在脑海中想象一下西沙群岛的美丽场景,有兴趣的还可以把美丽的景色画下来,然后小组之间交流一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既体验到就学习语文的乐趣,也锻炼了思维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论精品课程建设的措施

首先,观念决定改革的思路和改革的方式。怎样将教师的观念更新到最新,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基础语文知识对小学生的重要性,怎样将教师的想法与行动合在一起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可以采用案例法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贯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指导观念,也可以运用情景模拟法,欢乐讲课法,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感到充分的乐趣,这些方法可以增进他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可以让教师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及内容。

其次,在小学课程表的安排下,教师要更加专业的设定,通过以往的经验来看,一个合理安排的课程表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另外,教师们要做好反思工作,在以往的经验中反思总结出新的想法,为学生们做出更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方式。

12.《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篇十二

一、存在的问题

1. 语文教法课程教学模式陈旧, 理念落后。以教师为

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仍是我们所习惯的主要教学模式, 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大多数时限内仍处于被灌输的被动地位, 这不仅减少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以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机会, 严重压制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使教学效果长期处于低劣状态, 而且给师范生做了一个不太好的榜样。面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浪潮, 我们和未来的教师应如何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如何有针对性地培养能适应新课程体系需要的高素质教师?如何融入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去?对这些问题, 我们应引起高度重视。

2. 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而且单一。灌输式教学在师

范课堂中仍占据着主导地位, 对师生交流、师生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不够重视, 使用现代化手段较少。语文教法课在师范课程中处于重要地位, 它对师范学生将来从事教育教学这一职业专门培养和训练, 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技术性、操作性和应用性。有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 教学效果同教师的知识水平并没有太多的正相关, 但却同教师的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以及他们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手段等有较高的关系。

3. 重理论轻实践, 师范特色不明显。小学语文教法课

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要完成这门课的教学任务, 必须在学好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反复进行实践。目前, 实践性没有充分得到重视, 师范特色不明显, 导致师范生在教师职业能力上还存在明显欠缺。从实习等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 我们明显感觉到我们的学生在教学创新能力、课堂管理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能力以及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际的需要还存在一定差距。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依据

1. 深入研究基础教育阶段小学语文学科课程价值取

向的发展, 洞察语文学科课程改革的基本状况与走向, 以便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上贴近小学语文教学实际, 并体现出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

2. 深入思考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角色

所发生的变化, 针对新课程对小学语文教师所提出的新的要求的挑战, 应构建合理的学科课程体系, 以便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师范学生具有能够胜任小学语文学科教育教学任务并能适应语文课程改革发展方向的教师基本素质。

3. 站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连续性、长期性的角度上, 应

兼顾职前教育与职后专业发展, 准确把握应使学生获得怎样的知识和技能、奠定怎样的专业发展基础, 体现出课程的基础性与发展性, 使师范生既能应对现时挑战, 又具有发展潜力。

三、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则及目标

该课程教学改革所遵循的原则是充分体现出课程的理论性与开放性并举, 以期能更贴近当前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发展现状, 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师的需求。

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师范生对小学语文学科的认识与理解, 培养师范生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能力, 奠定师范生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潜能。

1. 了解小学语文课程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熟悉小学

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能根据具体的教学条件、学生实际情况等选择、利用、开发相应的课程内容与资源。

2. 深刻理解小学语文课程对儿童发展的多元意义, 掌

握小学语文课程目标体系, 并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3. 充分认识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话与习作

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以及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特点, 了解并能够辩证分析针对如上教学内容常见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了解小学生学习以上内容时的心理过程并能据此进行合理的指导, 能够对以上五种教学内容进行独立的教学设计。

4. 了解小学语文教学常规, 具有从事小学语文教学

的基本技能, 如分析教材的能力、备课编写教案的能力、课堂教学组织能力与课后反思的能力。

5. 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意义、内容及方式, 并能

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评价内容, 选择恰当方式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评价, 能够从不同角度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讨论与评价。

四、教学改革探索的具体实践措施

1. 教育教学观念的建构, 从灌输、传递走向建构与

生成。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面的基础性知识、理论与观念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它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的作用。该课程关注的是师范生主体内部教育教学观念的建构与生成状况和他们对知识价值的发现过程, 而不是知识本身。以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直接观察与体验为学习基础, 以知识理论的讲授和探究为主线, 以案例分析与教学实践为主要形式, 通过三者相结合, 促成学生语文教育观念的建构与生成。

2. 改变教学组织形式, 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改变传

统的单向“注入式”教学, 丰富教法课的教学环节, 把个人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带进课堂, 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环境中互相交流、愉快学习;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 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 平等对话, 课堂将变得丰富多彩, 学生将能够方便地应用多种手段去认识和实践教学内容, 感受教学对象。在语文教法课中, 通过教学改革, 采用一些特殊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通过规范的指导和训练, 以实现把学生养成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适合21世纪教育发展新型师资目标。

3. 注重实践、反思与研究能力, 突出师范性, 提高学

生综合素质。教育理论促进教育主体的建构和提升不是直接实现的, 而以实践为中介。实践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和生命, 对教育的理解, 只有在丰富的现实教育实践中才能真正获得, 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教法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形式。因此, 小学教育专业《小学语文教学论》学科要加强实践教学的开发, 并通过实践中的反思、建构与生成,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获得持续的发展动力。首先要确立基本的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从培养学生合理的智能结构出发, 按照学生素质与能力形成的一般规律, 通过“知识的掌握与深化—基本实践能力的形成—创新能力的培养”三个阶段来逐步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的过渡, 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协调发展。其次, 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教学计划、进度和课程内容, 以及学生的教学脉搏和学习状况, 采取适当的形式:在学生中可以分组进行资料搜集、专题讨论、说课竞赛、录像观摩、微格教学、见习汇报、模拟课堂等活动, 尽可能多地采取案例教学形式。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直观体验和认识, 是学习本学科课程的感性基础。在三年级安排一学期的见习, 使师范生能深入课堂, 接触小学生和小学语文教师, 并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状态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 以促成他们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一些思考, 从而唤起他们进一步学习的自觉性和初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感情。

4. 密切联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 课程从封闭走向开

放。《小学语文教学论》的内容来源于并最终指向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本身, 因此, 它不仅存于课堂和书本之中, 而且应建立起与现实的联系。这就要求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师要对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有较为深入全面的了解, 掌握一定的教学案例, 以实践为基础进行教学与研究;参与本学科的教学不仅有学科教师, 还应有工作在一线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小学语文教师;通过各种渠道让学生了解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发展的现实情况并进行讨论和思考。在最后一学年安排15周的随堂试讲和15周的实习。以实践训练为主要形式的模拟教学实践, 要求学生能对小学语文教材进行独立分析, 并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 在课堂理论学习的同时进行实践教学, 并接受师生的质疑与评价, 这是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渡。教学实训是使学生语文教育观念进一步完善的过程, 能增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反思意识及创新精神, 增进解决小学语文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改变传统的考查评价方法, 建立健全促进学生全

面发展的与教法课特点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学科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评价内容上, 既要评价学生有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知识与理论的掌握情况, 更要加强对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同时, 要把学生对本学科的态度、兴趣和在学习过程中的投入程度以及完成各种学习、实践任务的质量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可以结合日常观察、理论知识考核、教育教学基本技能演练、实际操作能力、个人风格与特色及综合素质评价等方面。评价主体和评价形式要多样化。自评、互评与共评相结合, 定期考试与平时考察相结合, 书面考试与技能考核相结合, 理论考察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从而对学生作出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 使评价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些措施的实践使我深切体会到: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当。只要敢于革新, 勤于探索, 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就一定给语文课堂注入一股生机和活力。“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论》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应用理论学科, 本文针对师范教法课程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理念落后, 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而且单一, 重理论轻实践, 师范特色不明显等诸多问题, 进行了分析、研究、探索、实践, 并立足学科的特点, 根据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则, 提出了师范教法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措施和实践思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师范院校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大学出版社.

[2]黄镇根.告示教学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13.《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教学纲要 篇十三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学时与学分

课程代码:1303;开课专业:小学教育专业04级;开课学期:第6、7学期; 课程总学时:72学时(讲授学时36学时;研讨与实践学时:36学时); 学分:4学分。

(二)课程性质

《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是教学论基础理论课之一,是师范院校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也是专门研究小学语文教学基本理论的一门应用学科。

《小学语文教学论》以普通教育学为指导,用系统论的观点研究语文教育现象,反映的是一种“大语文”教育观。同时,它又以哲学、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理论,吸收语言学、文章学、修辞学、逻辑学、文学、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相邻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在多视角多侧面的交叉中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应用性。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进行小学语文所需要的最基础的科学理论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和科学方法探寻和剖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诸多问题;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用科学理论去指导实践创新,用实践创新去丰富理论不断提高学生小学语文教学能力,并最终形成终身发展能力。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论》通过对语文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分析研究,探索出适合小学语文学科规律的语文教育之路,这是语文学科教育研究的新发展。

(三)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

(1)熟练掌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理解其基本理念,并能运用和落实到语文实际教育教学中。

(2)了解小学语文课程的范围与作用:把握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向及重点;掌握教材的发展及编排特点;掌握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体系,且会制定小学语文教学目标;掌握小学语文教学原则。

(3)熟练掌握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教学媒体和教学常规;熟练掌握并运用汉语拼音教学、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话与习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以及活动课指导等六个方面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熟练掌握小学生学习语文学法指导的意义、原则、特征及其如何实施。

(4)明确小学语文教育科研的意义,了解其类别,掌握它的特点与方法。

(5)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评估的意义、内容及方式,并能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评估。

2.过程与能力

147

(1)《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从宏观上讲主要包括理论讲授和实践训练两大部分。

因而在教学中要采取自主、合作、质疑、探究、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活动,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能力、辩证批判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在学习《小学语文教学论》基本理论和技能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

种各样的有关小学语文教学的试教、见习、实习的实践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应用性,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学

生的科研能力培养。

3.情感和态度

(1)通过《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的学习,使师范生产生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好奇

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使其成为一个优秀的公民。

(2)通过《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的学习,使师范生受到从师敬业的职业思想教

育,陶冶热爱儿童、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操,使其具有献身小学教育事业的理想和良好的师德品质。

(3)通过《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的学习,培养师范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心理品

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使他们具有良好的科学研究能力。

(四)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小学语文教学论》以普通教育学为指导,用系统论的观点研究语文教育现象,反

映的是一种“大语文”教育观。同时,它又以哲学、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理论,吸收语

言学、文章学、修辞学、逻辑学、文学、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相邻相关学科的研究

成果,并在教育科学研究的指导下,在多视角、多侧面的交叉中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

因而,学习本课程应预修的教育理论课程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科学研

究》、《教育史》、《教育技术学》等;学习本课程应预修的其他课程包括:中文的一系列

课程,以及音体美相关的课程,和与制作课件相关的微机课程等。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与要求

第一单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6课时

(一)基本内容:

1.掌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这是我国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推

行的最新课程标准):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和附录。

2.重点掌握并理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四个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

3.理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资源的利用。

(二)教学要求:

1.能背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

2.理解《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尤其是第三个理

念。要清晰、透彻的理解。

教学建议: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理解基本理念。让课代表把班级分

成四组→每组选一名组长→每组选一个理念→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采取组长负责制:

先拟订计划与分工,各司其职;后分头行动收集资料、汇总→集体呈现学习成果→以每组的集体成绩来评价最终组员的成绩。

第二单元:小学语文课程2课时

(一)基本内容:

1.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2.了解小语课程的范围与作用。

3.掌握小学语文教材编排特点。

4.小学语文课程目标。

(二)教学要求:

1.明确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掌握小学语文教材编排特点。

3.掌握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编制并会实施。

教学建议:此单元的教学只要求学生一般性的了解。

第三单元:小学语文教学常规4课时

(一)基本内容:

1.备课。2.上课。3.辅导。4.作业。5.批改。6.测查。7.听课与评课。

(二)教学要求:

1.使学生明确地掌握教学的各个环节,并以实例加以说明。

2.备课重点讲授,并让学生清楚如何编写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案。

3.教学中要补充适应新课标的内容,及实践性强的内容。

4.组织学生观摩一节录像课,让学生写听课记录并进行评课。

教学建议:

1.拿出一篇课文让学生进行备课,并编写教学计划,后集体讨论怎样进行行之有

效的备课。

2.组织学生观摩一节录像课,让学生写听课记录并进行评课。

(一)基本内容:

1.汉语拼音教学的意义。

2.汉语拼音教学的内容与要求。第四单元:汉语拼音教学12学时

3.汉语拼音教学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二)教学要求:

1.记住汉语拼音的教学内容。

2.让学生正确书写《汉语拼音方案》。

3.让学生编写一篇图文并茂的汉语拼音教学方案。

第五单元:识字写字教学8课时

(一)基本内容:

1.识字写字教学的意义。

2.识字写字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3.识字写字教学的一般过程。

(二)教学要求:

1.简介国内几种识字教学试验研究。

2.让学生编写一篇图文并茂的识字写字教学方案。

第六单元:阅读教学22学时

(一)基本内容:

1.阅读教学综述。

2.阅读教学的一般程序设计。

3.阅读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4.国内几种阅读教学试验研究简介。

(二)教学要求:

1.将阅读教学的内容进行分类(五大类)。

2.让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来选择某一类阅读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形

成书面材料后并进行试讲,试讲时要求运用课件。

教学建议:

让课代表把班级分成四组→每组选一名组长→每组选一类阅读教学→进行小组合作、探究→采取组长负责制:先拟订计划与分工,各司其职;后分头行动收集资料、汇

总→集体呈现学习成果→以每组的集体成绩来评价最终组员的成绩。这是一个重点内

容,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

第七单元:写话与习作教学2学时

(一)基本内容: 1.写话教学。

2.习作教学。

3.国内外写话与习作教学试验研究简介。

(二)教学要求: 1.做好习作前的指导,让学生写下水文。

2.欣赏小学生的快速作文,并进行分析。

第八单元:说课教学14学时

(一)基本内容: 1.明确说课教学的内容。

2.说课教学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3.如何评价说课。

(二)教学要求:让学生用POWERPOINT制作说课课件并进行训练。

教学建议:

1.学生编写说课教案,要求环节完备,图文并茂,理论凸出,富于创意

2.制作说课课件,要求实用,科学,便于操作。

3.每个学生的说课不能超过15分钟。

第九单元:小学语文课程资源与评价1课时

(一)基本内容: 1.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小学语文课程评价概述。

(二)教学要求:一般掌握与了解,使学生知道如何收集与利用信息,并清楚如

何评价小学课程就可以。

教学建议:此单元的教学可以与第一单元的教学相结合。教师可以自行安排。第十单元:小学语文教育科研1课时

(一)基本内容: 1.小学语文教育科研的意义、任务、原则。

2.小学语文教育科研的基本步骤和课题的研究方案。

(二)教学要求:因为有相关学科的知识,所以简单介绍语文研究的几个方向就可。教学建议:由于此单元与《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又重复的部分,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安排,可以略讲或让学生自学。

三、教学方式与方法

《小学语文着教学论》具有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因而在教学中适合于采用主导性教学,即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并辅之以讨论、观摩、合作、探究、见习、实习。具体情况如下:

(一)第一单元:《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单元:小学语文课程、第三单元:小学语文教学常规、第九单元:小学语文课程资源与评价、第十单元:小学语文教育科研,这四个单元主要是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并让学生进行有组织地讨论、观摩、合作、探究。

(二)第四单元:汉语拼音教学、第五单元:识字写字教学、第六单元:阅读教学、第七单元:写话与习作教学、第八单元:说课教学,这四个单元的教学主要是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重在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对学生进行从教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在教学方法上辅之以讨论、观摩、自主选择、合作、探究等,在方式上以编写教学方案、试讲、见习、实习、考核为主。另外,在试讲要求学生自己会制作、运

用课件进行辅助教学。

四、课程考核方式与要求

(一)考核方式根据学院的学期考试制度要求,采用以下程序:平时成绩 30分:出勤、作业、测验。

(二)期末闭卷笔试成绩:70分:考察学生的理解、记忆和实际应用能力。实行百分制。

五、课程纲要的制定程序

制定时间:2004年9月;

参加人员:薛忠英、牛红梅、唐恒振

执笔人:牛红梅。

六、课程使用的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

(一)教材: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参考教材:

1.《小学语文实用教学论》 化工出版社

2.《小学语文教学论》人教社版

3.《小学语文教学论》 上海三联教材文库

4.《语文学科教学论》 东北师范大学内参

(三)其他参考资料:

1.《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

2.《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 高教社

3.《小学语文教师》杂志

4.人教社的《课程、教材、教法》期刊

5.人教网http://.cn/

6.小学语文网http://.cn/xiaoyu/

14.《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篇十四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01-0004-01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师们的教学理念和授课方式都进行了很大的变革,他们积极接受新课程,感悟新课标,并将新课标的精神运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新课堂及新课标带来的革命性变革给一线广大教师带来了喜悦,同时也遇到一些困惑,下面我把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和困惑和大家交流如下:

一、对课程标准理念的认识

(一)新课程标准下对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认识。

(1)教师是主导。

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成了师生共同学习、相互交流、共同发展的舞台。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成功的喜悦,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这意味着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课堂的策划者,调控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扮演的是主持人、导演的角色。

(2)学生是主体。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应当允许其差异发展,张扬个性,展示生机。课堂是学生展示的舞台,他们通过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展示与交流,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通过一系列活动,最终达到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展示自我的学习目标。面对发展中的人,教师以学定教,促进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要注重价值观的引导和智慧的启迪。

(3)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要求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打造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这就要求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需要在完善教学活动和完善个性两方面共同努力。教师与学生不单是学习的伙伴,还是主动学习的参与者,更是学习的组织者、策划者和导演。

(二)对课程评价的全面认识。

当前,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考试制度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变革,考试制度成了新课程改革的绊脚石。通过领会新课程标准精神,认识到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并不是评价的全部。

(1)对评价方式的重新认识。考试和分数不是评价的全部,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它是不完整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发生在师生交往中的教学评价对孩子学习兴趣和特长爱好的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影响,远远大于次数有限的考试及其分数。

(2)对考试的重新认识。我们应关注的是考试结果处理的问题。真正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并不是考试分数本身,而是对于考试分数的诠释和对考试结果的处理。

(3)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认识。新课程标准倡导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杜绝过分强调分数,把分数当做唯一标准,而忽略了其他方面,鼓励建立以“发展功能”为核心的符合教育方针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新的评价体系来科学地评价学生素质的发展状况,评价学生是否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

二、对语文教学实践的认识与解读

(一)从课堂新用语看我校教师教学方式和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我校的语文教师在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后,自觉地改进教学方法,力求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课堂用语就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教师在课堂上问:“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对学生学习的难点和疑点有充分的估计和了解,并按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尊重了学生这个主体,还和谐了师生关系。

2.“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让你最感动的是什么,体现在哪些语句当中?”──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整体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当学生在深入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后,教师问: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又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3.“你还有什么想法和建议?请说出来和其他同学分享并探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语文教学应当鼓励学生把创造性思维用规范、清晰的语言表达出来。

三、语文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及对策

困惑:我们倡导新型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去学习,可是在合作、探究环节上不好操作,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有的小组成了好学生的“天下”,回答问题,合作与交流只有好学生参与了进去,而学困生则呆在一边,无所事事……

对策: (1)合理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选择的内容要考虑到学生之间可能会存在的差异,分层次设置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完成不同层次的问题,这样就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一些学生没事干的情况,才能把学生的个体差异变成一种教学资源,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才会收到相互启发的功效。(2)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引导。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灵活合理地进行引导,调控课堂节奏,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思考的疑难点。

15.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 篇十五

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方法是要求在尊重学生主体性, 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 采取使学生自主体验的方式, 以小学语文课堂为主要平台, 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质与能力。本文在分析体验式教学方法概念的基础上, 对如何更好地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一些具体策略和建议。

一、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的内容构建

1.确立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目标

体验式教学要求教师成为引导者而不是全能的管理者, 体验式教学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 体验式教学要求摆脱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灌输方式, 让学生亲身参与, 通过亲身体验与情感体验, 来获得语文知识, 增强学生自我感悟与自我探索, 乃至发展创新的意识。

2.重视课堂情境的构建

情境构建是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通过现实的、模拟的或者虚拟的情境构建, 可以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学习语文的快乐, 激发他们的兴趣。现实的情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现实的环境中包含着丰富的语文素材, 这些可以让学生亲身去体会和感受。例如在小学语文学习有关季节或者雨、雪等语文内容时, 可以组织学生通过亲身观察季节的变化, 让他们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去真切地感受语文就在我们身边。通过现实环境与语文教学内容的结合, 使小学生能够从心灵深处, 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更容易转化为自身的语文素养。

模拟情境是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利用一些重要的情境构件来达到模拟现实环境的目的。通过模拟可以创建一个与语文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 让小学生能够感觉到仿佛就在其中。例如:《会走路的树》一课的教学, 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想象大森林的场景, 将森林的小花、小草、小树制作成道具, 具化森林的形象。课前可将动物头像的玩具挂在教室的周围, 教师声情并茂地引导大家观察被布置成为森林场景的教室。这样一来, 学生更容易进入课文中的场景, 理解课文内容, 帮助学生转化文意为自己的体悟。虚拟情境与模拟情境不同, 虚拟的往往要求学生去想象与推理。这是一种通过语言描述的一种情境, 虚拟情境更多的通过大脑的想象与感受来达到。虚拟是模拟的更高阶段, 也是体验式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3.注重教学方式与方法的创新

体验式教学方法包含了丰富的教学内容, 必须注重灵活安排语文的教学内容与形式, 注重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创新。体验式教学方法如果和其他的教学形式一起应用, 就更能发挥体验式教学方法的作用和价值。比如将课堂问答和体验式方法结合起来, 将探究、合作方法同体验式方法结合起来。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加大互动力度,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教材相关的问题, 通过学生的自由发言来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通过进行交流或者辩论来使他们达到对事物本质认识的目标。这样可以避免有些学生零参与的现象, 也增强了学生体验的兴趣。

4.注重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也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学习, 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不同的交流环境, 锻炼合作意识。合作学习必须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愿, 鼓励小学生们通过互相鼓励、支持与帮助, 增强他们合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重视小组建设, 通过小组建设可以提升合作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教师根据一定的原则并灵活地对学生进行小组分工, 要求每个成员都能够展现自身的特点和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 使每个学生都感受体验式的快乐, 从而培养小学生们的合作精神。

5.要重视课堂效果展示与评价总结

效果展示与评价总结是体验式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有个总结。根据学生的后续表现, 来评价以前体验式教学的方法是否运用得恰当, 是否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效果的展示与评价, 及时发现在教学中的问题, 并根据存在问题加以改进, 从而可以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如在《<莫高窟>研究性学习设计方案》中, 通过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 并且将学生分成小组完成手抄报、绘画摄影作品册, 去社区调查访问等活动。以朗诵会、故事会、知识竞赛、手抄报、摄影、绘画作品等形式来展示学生的成果。同时教师对学生们的作品进行客观评价, 给予极大的鼓励与理性指导。最后, 根据评鉴结果, 颁发了“优秀组织奖”“积极参与奖”“最佳效果奖”和“最大进步奖”。通过这种展示与评价, 增强了学生对祖国的认识和了解, 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兴趣和习惯, 更增强了他们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自信和意愿。

二、结束语

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注重个体差异, 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与审美观念, 有效激发学生自我感悟与探索的能力。它既是一种教学方法, 也是一种教学理念, 必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高慎英.返回“体验学习”[J].教育科学, 2008 (3) .

16.《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读后感 篇十六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116-01

新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理念,提倡新的教学模式。作为基础和支柱的小学语文,更要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来顺应新课程的要求,适应不断前进的时代,使学生们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笔者认为,在新课程体系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主,以教为辅,学以致用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到指路人和辅助者的作用,学习关键是靠学生自己。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责任,以学生为主体,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和自身的特点,尽量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点,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能够更好地学习语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学为主,以教为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学习知识,获取学习中所得的经验,这样也能加深学习的印象,更好地识记所学知识。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也让学生把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

二、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习效率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哪一门学科,兴趣都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可以通过课前讲故事、课中提问、课后互动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思维能力。同时,在教学中,最关键的就是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在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分组讨论、小组比赛等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素质,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注重启发教学,并倡导学生个性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进行启发式教学,而不是以往的“满堂灌”模式,这样的启发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灵活多样的思维,并引导学生自主自觉地学习,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传统的儒家文化就倡导因材施教,也就是要依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及学习状况来进行适合的教育,同时,新课改改革下也提倡学生个性自由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全面发展。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们自身的学习进程和接受能力来不断地调整学习计划,制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以适应学生各阶段的学习。

四、注重网络教学资源的运用,优化小学语文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网络资源,能够降低小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提高学习效率,也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首先,小学生的年龄都比较小,其学习知识的能力也比较有限,思维也需加强训练,单纯靠书本知识来教授会使小学生们感到枯燥无味,学起来比较困难,而运用网络资源后,教师通过幻灯片的形式把课本知识直观地展现出来,能够降低小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提高学习效率,更快地实现教学目标。其次,小学阶段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在这一阶段就能很好地体现出来。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学习能力、创造力和认知能力等。

五、注重创新新的教学模式,如问题情境模式、模拟情境模式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更快的学习社会技能。学生可以通过一系列有关联的情境学习实践,培养出孩子的主人翁精神,让学生知道,自己就是这个社会团体中重要的一员,学习技能,不如去实践技能,否则,理论永远跟不上现实变化的脚步。而教育的实质就是为了让受教育的群体得到在社会上生存的本能,所以这些新的教学模式的提出,弥补了我国教学中理论大于实践的短板,也让教师真正的理解到教学的意义。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有丰富的想象力,还可以拥有以后生存的社会技能,努力的去接受,不如自己去亲手实践。创新新的教学模式,让小学生的课堂更加充满活力。

六、注重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融会贯通

就像盖房子要打好地基一样,要想学好其他学科,必须要学好小学语文。因为语文教学是各科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并与其它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语文教学中的识字,语句理解等对于其它学科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要注重小学语文的基础学习,找到语文与其它学科的相同点,来更好地学习各科内容。只有学好小学语文,才能在良好的基础上去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七、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笔者认为,学习不是一味地服从教师,死读书,只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和间接经验的获取,这样的学习会使学生感到非常的被动,因此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要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多带学生去户外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多一些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从实践中获取的直接经验更容易被记忆,也能使学生们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

总之,在新课程体系下,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我们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启发教学,倡导学生个性化发展;注重网络教学资源的运用和创新新的教学模式,最重要的是,要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让学生融会贯通,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韦宪荣.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中的话语沟通技巧探讨[J].语文学刊. 2014(21)

[2] 李炜玮.探析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策略[J].中国职工教育.2014(18)

上一篇: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简介下一篇:想起来就惭愧小学生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