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2024-10-29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精选17篇)

1.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篇一

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从一名稚嫩的高校毕业生到一名年轻的新教师,对学校这个大环境,我是又熟悉又陌生,熟悉在我来到了我的母校做了一名老师,这里的每一个角落我都很熟悉。陌生在我是以一个老师的角色再次进入了故别四年的中学。

再次回到母校,有很多我认识的老师,在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在半学期的教学学习与摸索当中,我体会到了以下几方面对学生地理思维培养的重要性.首先,在地理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即依赖于一定地理知识的掌握,又需要一定的空间想向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赋予学生对地理知识以认识上的深刻性,从而使知识的理解更为透彻,应用更为灵活,联系更为广泛。因此,在中学地理教中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每个地理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发展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经过分析、比较、想象、综合等思维方法,认识地理事象和人地间的相互关系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一般的思维方法解决思考地理问题时,需有相关的专门地理知识经验作基础,两者相互融合,引导学生展开地理思维活动。地理教学既要传授知识,更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能力。

思维常以丰富的表象作为活动基础,特别是形象思维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应重视丰富学生的感知,扩大知识面,见多方能识广,在不断对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联系、比较、归纳、概括的过程中,思维就不断活跃发展,可见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让学生了解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及掌握知识的方法,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及独立获取知识的途径,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都有助于丰富知识和扩大思维活动的基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这是颠扑不破的道理。

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要求教师善于结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提问要有层次、难易适度、有趣味性,要提示学生如何去想,指出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掌握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提问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

其次,兴趣有利于思维发展,而思维始于发问。认识客观事物常从问题开始,引导学生思考也需要精心设计问题。教师精巧的设问,可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愿意并积极思维,调动起储存的多样信息。结合具体知识内容,根据思维发展规律,通过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分类和比较,以及形象化,具体化,系统化等方式,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让学生处于“发现者、研究者”的位置,随着地理事象的展开,不断发现、思考,获得理性认识。主次与包括,并列与影响,以及原理与事实,要领与应用,成因与要素,运动与规律,分布与联系,变化与特征,系统与结构,图像与判读等都是可以设计问题的思路。问题可以以掌握的知识为基础,但又不重复已见过的题目,使学生觉得有可探究的地方。这样他们就会有兴趣,并认真思考。现举例说明:

如考查学生东西半球划分的知识,与其问“东西半球怎样划分?”不如改问“175°E附近的惠灵顿是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因为前者只要求机械记忆,后者却要求学生思考:175°E虽属东经,但位于160°E以东,按习惯划分已属西半球。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东西半球的划分,又懂得经线、经度的具体运用。再如,在复习地球运动的意义时,可设问“同一纬线上有哪些地理现象相同?赤道上有哪些特殊的地理现象?”这可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从多角度考虑问题

学习土地资源时,教师出示:我国各类土地资源的总量与人均量、在世界的位次柱状图;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图;我国地形图;我国土地类型构成扇形图;主要国家人均耕地面积比较表等,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归纳出我国土地资源现状和进一步改进的政策与措施。设问:若你分管农业工作,对耕地、林业现状有何进一步打算?我国人均耕地、林地少,该怎么办?后备耕地资源不多,如何提高粮食产量?由此使学生身临其境、将思维引向深入。

教学是一个不断发现矛盾、解决矛盾的过程。精心设问,可以诱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会想问题。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集体讨论、相互补充,归纳得出结论。问题设计的新颖巧妙,首先要求教师善于提出问题,问题提出让学生思考后,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并及时剖析问题,教会分析解题思路,使思维活动有序地进行。在剖析问题时,告诉学生从何处去想,如比较地理解事物要根据被比较内容的本质特征,列出可比项目;分析地理解成因时要从与其有因果关系的因素去考虑;综合区域特征时要从各组成的要素特征入手等。在启发学生思考过程中,要有耐心,给学生以充分时间;要有重点,问题不宜多;当学生产生困难时,教师应进一步启发诱导,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只有在得出结论、学生已明确时,方能转入另一问题。这显然对教师又是个新课题,当然也是教学发展的新高度。

.再次,鼓励学生提问,剖析思维过程,养成良好思维习惯。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教学中的启发诱导有密切关系。我有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做出迅速回答鼓励学生直觉思维,引出新颖富有创造性的概念。如提到海洋,问学生马上能联想到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天空、陆地、航船、海浪、游泳、捕鱼、晒盐、海港等。又进一步问?从地球想到北极星,中间可经过几个步骤?可能有不同的答案,较简捷的如:地球、太阳、恒星、北极星。学生的急遽反映来自丰富的知识,敏 捷的思维线索和强烈的探索愿望。平时养成思维的习惯是很重要的。教师心目中要相信学生,对于提出的问题经过思考可以解答;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提问,因为在教学中大多数学生不爱问问题,也很难发现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引导他们如何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首先,根据所学知识发现问题,从而提出问题。其次,学生从不懂的地方提出问题。第三,在课外活动中,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在经常的循循善诱下,使学生豁达顿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探索知识,思考问题的兴趣。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帮助他们整理思路,揭示解题线索,教师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希望了解什么?要从那一双双可求知识的眼睛中想到自己的责任。学生喜欢思考,能养成思维习惯,遇事爱动脑,愿意独立解答困惑。

最后,要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特意对一些问题进行设计,以定向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某一方面的能力。

2.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篇二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一直以传授知识作为学校教学的目标,教师和学生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过程中,过分重视教师的讲授而忽略了最终教育的效果还是由学生呈现,这就导致了学习只会死记硬背,缺乏变通,学生实际能力得不到综合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这样的教学过程往往收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压抑、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创造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创设一些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逐步把这种好奇心引导到求知欲上来,加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重视从兴趣角度出发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不仅会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还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内部动力。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形式

(一)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又称扩散思维、求异思维、辐散性思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能够从多种角度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培养学生思维,如讲到“大气辐射”这一内容时,这部分知识和学生初中学过的黄赤交角有密切的联系,我们就可以顺势提出问题:“黄赤交角发生变化,变大或变小,地球上会产生什么现象?五带范围将如何变化?”针对一个假设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启发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思考,将所学的相关知识密切地联系起来,尤其是学生相对薄弱的初中知识,这样不仅起到了复习的作用,而且也锻炼了学生思维,学会发散性地思考问题。

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设置矛盾情景,引起学生认识上的争论,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促使其积极思考。也可运用“一问多答”“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变通和独特性。特别是中学新编的地理教材中引入了一些地理学界有争议的问题,如:“工程建筑方面关于筑建江河大坝的利弊?”“全球气温的普遍升高都是由温室气体的增加导致的吗?”启发学生思考。

(二)收敛思维的培养

收敛思维又称聚合思维、辐合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尽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的信息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系列中去,从所接受到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结论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形态,可以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时,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并归纳、总结出问题的要点,在进行分类时,把握好标准。

(三)逆向思维的培养

逆向思维是地理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应该设计教学过程,提出打破思维定势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启发学生从新角度、相反的方向、不同的途径去思考和探索,这对提高学生的变通、求异能力有很大的好处。

三、拓展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质疑是学生求知的需要,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提出一些具有思考价值的、巧妙性的问题,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关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情况。据教材同学很容易得出这里降水丰沛,属于湿润地区。教师可引导质疑:从气压带、风带的模式图来看,该地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应干燥少雨,降水怎么那么丰沛呢?学生感到很是疑惑,摸不着头脑。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来思考,从我国的海陆位置、地形地势及季风环流的角度来分析,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思维也开始发散,纷纷发表意见。这样在教学中联系教学内容,设疑布奇,步步引申,以一问、再问、追问的形式巧妙质疑,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想象,活跃学生思维,打破思维定势。

总之,只要我们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家骥.创造教育论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2]齐顺清.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初探[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17).

[3]黄文彬.略谈地理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福建地理,2000(15).

3.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篇三

关键词: 地理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策略

为了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在当前地理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把应试教育真正转化为素质教育,注重趣味性带动知识性的授课方法,在进行有关地理活动时授课内容要紧跟学生的知识水平,促进其思维的扩散和对知识潜能的挖掘。只有学生对枯燥的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兴趣,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智力水平,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下面我结合个人经验,基于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阐述有关策略,以期帮助学生发散思维,使之灵活有效地学习。

一、转变授课方式,打破思维定式

新课改之前,地理课堂被众多同学认为是枯燥无味的一门学科,课堂上激不起半点涟漪。落实新课改后,地理教学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未来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传统的授课方式只是一味地授之以鱼,学生把精力放在了一味地听与记的层次,而不会真正学习,新课改对教师的授课方式有了新的要求,转变角度,打破传统思维定式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对于地理授课过程来说,其牵扯的事物之广阔和存在的现象之惊奇,以及其涉及的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之广博,同时这门学科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学习阶段都是一个使思维闪光的基点。为了学好地理知识,发散学生的思维,教师应充分将日常的生产生活和学科之间紧密结合,明确学科之间的因果关系和主次之分。在具体内容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思维可能的发散方向,结合具体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概括、系统化等,并设计出新颖鲜活的思考问题供学生探索。例如:在学习俄罗斯的气候、海陆位置和分界线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读图,找出世界上地跨两大洲的国家有哪些,导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并通过提问:谁能说出俄罗斯海陆具体位置,以及让学生说出俄罗斯所跨经度,随着问题的深入,逐步打开学生的思维定式。这种在围绕具体基础知识的同时,运用多种模式向学生提问,增强授课的新颖性的方式,能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敢于打破思维定式。

二、转化角度,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偏于单向思考,对于遇见的问题总是无法突破思维定式,不能把思想性的核心寓于知识中,此时,教师引导他们积极转换问题,变换角度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在学习中国的农业“种植业”一课时,首先将学生的思维带到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日常生活中,这是教师围绕授课内容,提出几个问题,同学们认为北方和南方的主食是什么,气候的变化对一些种植物的影响,生活中常见的水果蔬菜都生长在什么季节等,这样可以有效将学生的思维引到一定高度。接着进行重点内容的讲述:“我国南北方耕作制度的差异和农作物的分布规律”,授课过程可以展示一些农业分类的图片,并请同学读出各业的主要产品,分析其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同时特别补充农业生产的内容,扩展我国农业不仅种植粮食,还种植棉、菜、油、糖等。这样,不至于将学生的思维禁锢在枯燥的理论知识,并且把授课的角度先放在大家熟悉的生活常识,这样换一个角度,学生的思维就能紧跟教师的思路,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利用网络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是对同一信息从不同信息渠道获得并进行不同角度的理解。古人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的,有时,获取知识的方式不同,学生对其知识的见解也不尽相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方式无疑是教师授课的首选方式之一,它能有效调节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成效。例如:在“地理知识与生活”一章,教师利用网络多媒体找出几张图,让学生自由讨论图中的活动与地理的关系,然后学生据图积极自由发言,教师在讲述地理与生产建设的关系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找出荷兰风车转动的图片,问学生,风车的动力是什么,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回答是风,最后教师讲述:生产建设包括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等方面,人类的生产活动不能随心所欲,它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其教学内容具有时代性,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这种教学手段可以以超链接的形式集音、文和图片于一体,利用动静结合的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外部学习机会,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思维度能大大得到拓展。这样,利用网络教学可以更好地快速打开学生思维,有效培养学生全方位思维能力,密切地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网络对学科知识具有极强的渗透力。

思维是人类智力的核心,青少年正处于思维发散的关键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有关知识水平的提升,其思维逐渐由感性迈向理性。地理知识的主要特点是具有抽象性,教师在地理授课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教学手段具有深刻性、多样性和灵活性,对学生不要授之以鱼,要授之以渔,从根本上开发学生的思维,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成绩,并且将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童云华.辩证思维能力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与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2013.

[2]苏龙剑.培养学生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微课程学习有效性评价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

[3]晏煽.高中地理教学依托下的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

4.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篇四

练习是数学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恰到好处的习题,不仅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启发思维,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除注意增加变式题、综合题外,适当设计一些开放型习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克服学生思维的呆板性。

一、运用不定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不定型开放题,所给条件包含着答案不唯一的因素,在解题的过程中,必须利用已有的知识,结合有关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作全面分析,正确判断,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如,学习分数时,学生对“分率”和“用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往往混淆不清,以致解题时在该知识点上出现错误,教师虽反复指出它们的区别,却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在学习分数应用题后,让学生做这样一道习题:“有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截去9/10,第二根截去9/10米,哪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此题出示后,有的学生说:“一样长。”有的学生说:“不一定。”我让学生讨论哪种说法对,为什么?学生纷纷发表意见,经过讨论,统一认识:“因为两根绳子的长度没有确定,第一根截去的长度就无法确定,所以哪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也就无法确定,必须知道绳子原来的长度,才能确定哪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这时再让学生讨论:两根绳子剩下部分的长度有几种情况?经过充分的讨论,最后得出如下结论:当绳子的长度是1米时,第一根的9/10等于9/10米,所以两根绳子剩下的部分一样长;当绳子的长度大于1米时,第一根绳子的9/10大于9/10米,所以第二根绳子剩下的长;当绳子的长度小于1米时,第一根绳子的9/10小于9/10米,由于绳子的长度小于9/10米时,就无法从第二根绳子上截去9/10米,所以当绳子的长度小于1米而大于9/10米时,第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

这样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分率”和“用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的区别的认识,巩固了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了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运用多向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多向型开放题,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思考方向,使学生产生纵横联想,启发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如:甲乙两队合修一条长1500米的公路,20天完成,完工时甲队比乙队多修100米,乙队每天修35米,甲队每天修多少米?

这道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得出了不同的解法:

(1)先求出乙队20天修的,根据全长和乙队20天修的可以求出甲队20天修的,然后求甲队每天修的。

算式是(1500-35×20)÷20

(2)先求出乙队20天修的,根据乙队20天修的和甲队比乙队多修100米可以求出甲队20天修的,然后求甲队每天修的。

算式是:(35×20+100)÷20

(3)可以先求出两队平均每天共修多少米,再求甲队每天修多少米。

算式是:1500÷20-35

(4)可以先求出甲队每天比乙队多修多少米,再求甲队每天修多少米。

算式是:100÷20+35

(5)假设乙队和甲队修的同样多,那么两队20天共修(1500+100)米,然后求两队每天修的,再求甲队每天修的。

算式是:(1500+100)÷20÷2

......然后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最简便,哪种思路最简捷。

这类题,可以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探究数量间的相互关系,并能从不同的解法中找出最简捷的方法,提高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三、运用多余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批判性

多余型开放题,将题目中的有用条件和无用条件混在一起,产生干扰因素,这就需要在解题时,认真分析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充分利用有用条件,舍弃无用条件,学会排除干扰因素,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如:一根绳子长25米,第一次用去8米,第二次用去12米,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

由于受封闭式解题习惯的影响,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凡是题中出现的条件都要用上的思维定势,不对题目进行认真分析,错误地列式为:25-8-12或25-(8+12)。

做题时引导学生画图分析,使学生明白:要求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实际上就是求两次一共用去多少米,这里25米是与解决问题无关的条件,正确的列式是:8+12。

通过引导分析这类题,可以防止学生滥用题中的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去伪存真的鉴别能力。

四、运用隐藏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隐藏型开放题,是解题所需的某些条件隐藏在题目的背后,如不注意容易遗漏。在解题时既要考虑问题及明确的条件,又要考虑与问题有关的隐藏着的条件。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审题习惯和思维的缜密性。

如:做一个长8分米、宽5分米的面袋,至少需要白布多少平方米?

解答此题时,学生往往忽视了面袋有“两层”这个隐藏的条件,错误地列式为:8×5,正确列式应为:8×5×2。

解此类题时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找出题中的隐藏条件,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5.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篇五

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初探

四川省盐源县盐源中学 谢春琼

笔者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在此希望能和大家切磋。

一、合作互动,活化课文插图,拓展创新思维

新教材图文并茂,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是教材中的插图都是静态的,其内涵具有一定的内隐性。如果教师能设法让静态的插图“动”起来,即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或幻灯片显示,那么课堂会大容量、多信息、多趣味和高效率。为了拓展学生的思维,可采取合作互动的方法,即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在合作中动手和动脑,进行表演。在合作制图中,鼓励学生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制作并组合插图部件,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制作插图时,要求:①制作灵活。②美育教育。③广泛参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按教师指令摆放小拼图到指令位置,进行大量的听说,有益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开发学生的智力。

二、立足双基,精心设置学案,激发创新思维

众所周知,只有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才会有质的飞跃。学生学习英语也是如此。首先,他们要把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学好,奠定知识基础,因为基础知识为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可能和基础,即“知识提供的是思维的原始材料”。在英语教学中,要立足于双基教学和训练,力求做到学生学有发展、学得活、学得透。①要求学生在联系应用中学知识,要求充分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②把掌握知识的重点放在思考力上,根据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特点,通过各种渠道把知识结构铺垫成学生思维的方式,通过提问、启发和点拨,引导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训练思维方法,用思维方法指导知识学习。

学生要掌握好基础知识,与教师的指导是分不开的。由于学生在高中起始阶段的自学能力较差,笔者所在的备课组全体教师深入开展“建立学生主动学习机制,培养学生自学英语能力”的课题研究,改革课堂教学结构,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习惯的巩固和自学能力的提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针对此课题,笔者与备课组全体成员一起协商,为学生精心设置学案,对每单元的课文阅读采取“自学”、“共学”和“练习”的方法。 实践证明,这样做,学生不是学少了,而是学多了、学活了。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时,教师结合目标教学,要求学生针对目标,做到读思相结合,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提高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题的实施也无疑使学生自学英语的能力得以明显提高。

三、课堂中巧设疑问,引导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笔者注意多角度、多方位地设计各种思考题,发展学生横向、类比、逆向、联想等思维,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上,而且要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去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能力。在课文教学时,常采用多种思维训练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加工,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适时设问,对学生进行多种思维训练,那么,学生的思维创造性便能得到充分发挥。

四、不断改进教法,开发创新思维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改革,开拓未来学生的教育,必须立足于精选的教材和科学的教法。要实现课堂教学的创造教育,教师只有千方百计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用大量生动有趣的题材去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才能刺激学生的创造思维。因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

1.创造性复述。复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用大脑思维的过程,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因此,笔者在课文教学上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学生在把握原文主题、故事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在对原文内容和形式加工、整理、归纳、改写后进行复述。创造性复述可分为三种:①变更复述。②续篇复述。③概括性复述。

2.发挥性演讲。在上听说课时,尽可能地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充分展现自己,争取说话的机会。

综上所述,复述和演讲是一种培养学生各种语言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运用,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同层次,选用适当方法,灵活使用,使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五、进行积极评价,鼓励创新思维

中学生是一个需要肯定、褒扬,需要体验成功喜悦刺激的群体。在课堂教学的创造教育中,教师的信任和鼓励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求知欲的产生,以及学生创造意识的萌发和创造力的产生。在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稀奇古怪的非常离奇的想法。这时候,教师如果给以严厉的批评、指责、训斥,就将会压抑学生那些朦胧的、零碎的、不成片段的思想,从而会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课堂上,学生只有处于一种和谐宽松的关系、环境之中,才能激起主动的内部活动。这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学习结果、反应等作出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评价中,笔者注意客观、公正、热情、诚恳,使学生体验到评价的严肃性,注意发挥评价的鼓励作用。可采取以下方式进行评价:①鼓励性评价。②分层次评价。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设以不同程度的要求,并分层次评价指导。

6.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篇六

思维活动的研究,是教学研究的基础,数学教学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它实质上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并发展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结构向数学家的思维结构转化的过程。对数学思维的研究,是数学教学研究的核心,数学思维的发展规律,对数学教学的实践活动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我想,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抽象概括能力

数学抽象概括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也是数学能力的核心。它具体表现为对概括的独特的热情,发现在普遍现象中存在着差异的能力,在各类现象间建立联系的能力,分离出问题的核心和实质的能力,由特殊到一般的能力,从非本质的细节中使自己摆脱出来的能力,把本质的与非本质的东西区分开来的能力,善于把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能力等方面。

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呢?我们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学中将数学材料中反映的数与形的关系从具体的材料中抽象出来,概括为特定的一般关系和结构,做好抽象概括的示范工作,要特别注意重视“分析”和“综合”的教学。

2.在解题教学中要注意去发掘隐藏在各种特殊细节后面的普遍性,找出其内在本质,善于抓住主要的、基本的和一般的东西,即教会学生善于运用直觉抽象和上升型概括的方法。

3.培养学生概括的习惯,激发学生概括的欲望,使他们遇到一类新的题时,能够把这一类型的问题一般化,找出其本质,善于总结。

4.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是长期艰苦的工作,在教学中要随时注意培养,有意识地根据不同情况严格训练和要求,逐步深入,提高要求。

二、推理能力

数学运算、证明以及数学发现活动都离不开推理,数学的知识体系实质上就是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构成的命题系统,因此,推理与数学关系密切,教学中应注重推理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呢?我们认为重要的是要注意推理过程的教学,一开始就要逐步养成推理过程“步步有根据”,严密的推理,在熟练的基础上又要逐步训练学生简缩推理过程。

三、选择判断能力

选择、判断能力是数学创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判断不仅表现为对数学推理的基础过程及结论正误的判定,还表现为对数学命题、事实、数学解题思路、方法合理性的估计以及在这个估计的基础上作出的选择,判断能力实际上是思维者对思维过程的自我反馈能力。

具有选择判断能力的学生,在判断选择中较少受表面非本质的因素的干扰,判断的准确率较高,判断迅速,对作出的判断具有清晰的认识,能区分逻辑判断和直觉猜测,他们具有明显的追求最合理的解法,探究最清晰、最简单,同时也是最“优美”的解法的心理倾向。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呢? 1.设置悬念,激发数学思维的积极性

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的认识能力与认识任务之间的矛盾。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能水平,巧妙地设置悬念,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通过类比,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类比对青少年的思维是至关重要的,要搞清楚数学猜想,举一反三,常常靠这种能力。如在就讲解一次函数时y=kx+b的图象,教师通过列出y=x和y=x+1的函授值表,画出图象,在启发学生用类比的方法画出y=kx+b的图象。3.运用质疑,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不熟练到熟练,在这过程中,教师就要适时地,恰当地给予帮助和鼓励,质疑、释疑,使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形成坚韧的良好的意志品质和持续的兴趣,这是学好数学的保证。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经过讨论争辩,个抒己见,加深理解,获得学习上的成功,自然产生喜悦感和满足感,这就成为激励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也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4.自主创新,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是一种知的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他们内在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作为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创新的课堂气氛,使每个学生对自己的思想感到无拘无束、自由自在,那么,生动活泼的、自主的思维潜能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在日常数学教学中要时时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提问,并适当点拨,让学生自己从思考、讨论中发现其中的道理。

7.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篇七

一、充分利用直观教具

地理直观教具与现实地理事物相比较小,能把地理事物或现象置于学生的视觉感知范围内,形成表象,容易建立基本的地理空间概念,促进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教具主要包括教学挂图、示意图、图片资料、地理模型、模具等。其中,教学挂图有利于学生形成一个能自己把握的虚拟空间,为想象提供场地;示意图主要利于理解某些具有动态发展的地理现象;图片资料、模型、模具主要利于学生形成表象,为想象提供“素材”。

二、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其独有的表达和表现能力,把自然界许多抽象的事物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使人们的视野极大地拓宽。巨大无比的事物也同样能以其真实而又玲珑的面目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比如地球、台风、喜马拉雅山和南极冰盖这些庞然大物,借助卫星的“眼睛”,人们已能真实地感知其形体。现代教学手段的这些“化大为小”和“化抽象为直观”的神奇功能,对学生认识地理事物、形成空间思维能力非常有效。

在众多的现代教学设备中,尤其以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作用最大。利用它,可以在较小的屏幕上演示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可以演示地球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可以形象地示意褶皱、断层的形成;可以模拟出大陆漂移的过程……这些无一不是令地理教师伤透脑筋的、讲破了嘴皮而学生仍是如坠云里雾里的教学难点,它却能轻易突破,而且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也能得以提高。由此可见,计算机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既是突破难点的有效途径,又是解决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这一难题最有效、最有力的方法。

三、引导学生读图、绘图

中学地理的图像系统包括各类地图、示意图、模式图、景观图、统计图表等。地理学科的特性决定,地理图像是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地理图像表示的信息比用文字更直观、更丰富,更有利于形成表象、建立空间概念。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不可重文轻图,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读图,从读图中培养学生空间定位能力,例如,读《中国行政区划图》,可以让学生确定中国各省的空间位置及相互位置关系;要把不同类型的图对比读,培养学生空间联系能力,例如,把《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和《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两幅图对比分析,可以使学生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联系有进一步的认识;把现实地理事物、地理景观图与抽象图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例如,把山地景观图与相应的等高线地形图对比分析,把台风云图与北半球气旋(低气压)的形成及其天气示意图对比分析,使学生在头脑中把地理事物与相应的地理示图之间产生联系,提升学生的地理想象能力。学生绘图可使地理图像在大脑中留下更深的记忆痕,所以要在地理教学中精选一些关键的图让学生绘制,例如,二分二至的日照图、气压带风带分布图、洋流模式图等关键图最好要求学生绘制。

四、教师画地理板图、简图

教师利用边讲边画的示意性草图,把地理事物与虚拟的空间结合起来。比如讲世界洋流的分布,就可以利用这一方法,把抽象的洋流化为直观的“彩色粉笔线”,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供想象的直观素材。从某个角度讲,这种草图比挂图效果更为有用,因为它的信息量要少得多,不易产生干扰,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空间思维能力,因此,教师画地理板图、简图不但可以突破难点,而且是学生形成空间思维能力的桥梁。

五、展现思维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地理事物之间有着因果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整体。地理逻辑思维就是借助地理概念,通过判断和推理,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揭示其内在联系,从而获得对地理事物的规律性认识。在教学中,展现思维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在展现自己思维过程时,首先要做到自己的思维清晰有序,讲授时层层展开,层层推进,做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可多借助纲要信号是板书或版图等直观教学手段,启发学生认识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要注重逻辑方法的传授:如在理解同类事物联系和差异时可运用“比较”思维方法;认识地理事物的本质特性,可通过“抽象与概括”的方法;理解组成自然人文环境的各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制约的关系,可通过“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地理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综合性是地理逻辑思维的一大特点,也是学生不易掌握的。一般来说,综合性思维也有一定的模式,教师可在平时讲授时注意渗透,让学生在对一个地理事物或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时,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例如,分析地理事物的影响因素(如分析农业区位、工业区位),一般都可从自然和人文两个角度入手,分析地理事物特点时(如人口分布、中国降水分布),一般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模式,就可以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逻辑认知结构,在新的认知活动中发挥作用。教师也要训练学生展现逻辑思维过程:要求学生在解决地理问题过程中,既要答出答案,又要表述出分析的思路。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评价并确定矫正的措施,进行必要的引导,这有利于学生掌握逻辑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六、充分借助各种直观手段密切联系学生实际,是实现形象思维较变为抽象思维的重要途径

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完整性和跳跃性。抽象思维是利用概念,借助语言符号进行思维的方法。其特点是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基本方法,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尽可能丰富的感性材料,联系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生活,并借助各种直观教具,引导学生在形成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从直观形象的思维,通过积极的思维过程———分析、综合、概括上升到理性认识,发展到抽象思维,从而很容易地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地理规律、原理等。如:在讲述“背斜”和“向斜”这本来比较抽象的内容时,可让学生用橡皮来演示,并注意观察橡皮弯处的紧密度,从而推导出,背斜顶部易受外力侵蚀,而最终成为谷地,向斜不易受外力侵蚀,最终成为向斜山的原因。

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和作用

郑银虎

(靖江市实验学校,江苏靖江

摘要:本文从地图的重要性入手,结合地图的特点,认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好好运用地图,发挥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简单论述通过培养学生读地图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画地图能增强地理事物的记忆能力,感知地图能让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到提高等三方面内容来进一步让地图的作用得到体现。

关键词:地图初中地理教学运用作用

“没有地图的课不能称其为地理课”,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它有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特殊功能。地图是最实用的教具,如果在教学中地图运用得好,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也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学地理也轻松,知识更容易长久地掌握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我认为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有以下几点作用。

一、读地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刚进入初中阶段,遇到的就是相对较难的知识,难以在学生脑海里形成整体印象,不易整体把握,学习难度大。地图是文字的载体,表示在一个区域内不同地理事物的不同侧面,把事物用地图去说明,通过地图让学生在大脑中复活成鲜明的形象,进而从整体上把握。

在学习地理前,首先要做的是带领学生游览我国的风光,如喜马拉雅山,学生难以想象它的长、它的高大,在生活中也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参照物,不好直接整体把握。教师可找一副中国地形图,找出喜马拉雅山和学生熟悉的泰山、华山等,让学生比较。如果再配合山脉的具体数据,学生就能更直观地掌握,以后学习就有了原始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地图可以让学生的兴趣延续到生命源头。初一年级新生对地图很好奇,循序渐进地加以引导,促使他们喜爱地图,对地图产生兴趣,进而对地理课程产生兴趣。为此,教师应适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学生阅读地图兴趣的问题。如在绪言课上让学生看地图册找出亚洲在东西半球中的哪个半球,中国在亚洲的哪一部分,湖北又在中国的什么位置,天门又在湖北的什么位置。有时结合时事提出问题,如三峡工程的位置,青藏铁路的线路位置,南水北调工程的线路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以引起学生阅读地图的兴趣。会读图的学生,地理肯定学得好,也可以肯定地说,是对地理课程兴趣比较浓的学生。学生怕的是什么,是看不懂地图,地图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的事物,下面就是我对地图在教学中的第二认识。

七、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的武器

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倒着想”或“反过来想一想”。

比如在课堂上讲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时,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获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又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从结果导因,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

二、画地图可以增强地理事物的记忆能力

现今的教育通常都在强调现代化的教学,有的教师忽略了自身绘图的技能,以至于学生也丧失了对图的感觉,娴熟的版图技能在教学上的作用是其他教学手段难以代替的,边教边绘的教学效果是其他教学方式所不可比的。教师功底深厚只会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敬佩,从而影响学生动手去画图,即使不画也能让教师在现场所描绘的地图深深地映在脑海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获得了地图的感知,为地理知识点的教学的便捷打开了第一扇门。学生对地图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于他们来说,地图不再是陌生的事物,而是可以接近的、有生命的图。

地图是文字的载体,单独死背文字部分忽略了地图,学生掌握的知识就是片面、枯燥的,往往过几天就将它忘记。在老师的带领下画地图,学生不仅可以激发兴趣,而且可以增强记忆。在画图前,教师要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辅导,山脉、河流等在地图上是用什么来形象表示的,学生在有形象的情感体验和掌握了一定所要画的地图知识基础上,画出简单的地图,将抽象记忆和形象记忆合二为一,其功效就不言而喻。如学生在学习“中国地形”这一节时,山脉是中国地形的难点,山脉是我国地形的骨架,如何让学生体验得到,只有让学生绘出山脉分布图,主要是学生相互合作完成,教师作适当的完善。将主要山脉一一画出,核对无误后在学生画的地图上填地形区(高原、盆地、平原),这样在结束后学生自然就能明了山脉是骨架,地形复杂多样这一地形最基本的特点。绘制略图还可以减少教师的讲解的枯燥带给学生的厌烦,相反却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记忆自然变得长久。

在教学中除了画图外,教师还可以将大量图片带进课堂,加深学生的直观感受,如中国的四大高原各自的特点,就可以通过图片来让学生比较和分析自己得出的结论。

三、感知地图可以促进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发展

画图除了可以起到上述目的外,对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也是不可忽视的。刚才是在纸上画,现转化为在脑海里画,去想象地图。在教学过程中一开始就应重视学生想象地图的形成和积累。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可视、可感、较清晰准确的地图形象时,对空间的感受就逐渐地增强。大家想必都为讲解经线和纬线一节所苦恼过,因为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这一节的确是个不小的难点。如何化解这个难点呢?唯一的方法就是让学生想象、感受地球仪,将地球仪的空间感掌握,闭上眼睛就能在脑海里描绘地球仪。学生有了获取知识的感觉,到地球仪上指出赤道,发散地讲其它的经线和纬线,应该可以起到比较良好的效果。训练多了,地图看多了,对于地图的感知强烈了,空间感就不知不觉地增强,看待问题的视角也会增大,不再是局限一个面,而是多面、全面地观察思考问题。长远点讲,学生今后学习几何和空间几何便变得简单。

8.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篇八

一、地理教学课堂要从地理形象思维出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地理知识中的典型现象,让学生通过对这些想象的理解和观察来掌握地理事物的本质,运用地理的形象思维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不断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宽度和广度,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地理课堂中,教师的教或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中都充满着形象思维,为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这种思维形象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考方式,有效锻炼学生的大脑。通过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概念的理解,全面认识地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来让学生感受形象思维的存在。

初中地理教学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地理知识形象生动的内容来促进学生进行全面思考和分析,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实物、模型或影像资料来为学生呈现出客观的地理知识,让学生运用自身的感觉器官来体验地理知识,提高自己的地理素养和思维能力。同时我们还可以运用强大的语言能力,组织丰富的语言知识来为学生描绘出形象生动的地理情境,为学生营造优美轻松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思考、探索和学习的动力,有益于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和提高。地理示意图也是教师为学生呈现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化的办法,它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接受地理知识,理解地理知识,为学生呈现更加丰富的地理知识资源,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讲述地理知识《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的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现我们每天生活的城市的景色,让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审视我們每天都生活的城市;然后在为学生播放一些原始的村庄和部落,并且通过动画的形式来呈现出他们成长的过程,逐渐壮大以及变美观的历程,这样便会运用十分形象的画面来勾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从而促进学生想象思维的发展,在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十分轻松地发展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的感性材料,利用强大的语言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师要全面分析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他们虽然拥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但是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和感知能力还是比较缺乏的。换句话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为此,在地理教学课堂中,教师要运动地理学科中存在的感性材料来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从对事物表面想象的分析和理解上升为从理性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教师要从实际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现有的知识和思维基础出发,充分发挥地理课堂中的存在的丰富的形象思维材料,通过直观有效地展现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来帮学生分析和理解其中的要点,从而引发学生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作为地理教师,我们在学生自主研究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及时给予他们指导和提示,并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手中的感性材料来进行思考和想象,然后组织语言将自己的意见和观念表达出来,提供给学生和教师一起享用,这样就会不断激励着学生去思考、去想象,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有益于学生全面的发展及提高。

例如,在讲述《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内容时,利用多媒体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气候情况,以及人们在不同气候中的表现和行为,这样形象的表现方式会轻松地激励学生去想象,想象自己遇到某种气候变化时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应对,或是当我们生活环境中的气候发生变化时,应该改变哪些生活习惯和行为。学生这种自主性的思考和想象,便会促进自身的思维发展,潜移默化地训练自己的抽象思维,提高自己的综合思维能力。

总之,在各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形势下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与教学目标。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一定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运用地理知识的特点和优势来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开放、轻松而愉悦的教学环境,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主体参与,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9.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篇九

资阳市乐至县劳动初级中学 王 忠

文章摘要:数学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在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开发和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数学;练习;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首先应得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思维”一词来说它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在数学教学中我们中学教师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又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在《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我将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但有严格的推理论证,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在中学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把培养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重要数学教学目的和任务,这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中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值得注意的是,《数学课标》中的规定在我们这些乡镇中学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在一段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但谈逻辑思维却很少。尽管大家都知道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是逻辑思维的缩影,但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创造思维很难发展。因此如何贯彻和落实《中学数学课程标准》的目的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我们乡镇中学教师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跟学生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思路一样,也离不开练习这一步,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相关的,在解题过程中学生思维得到了锻炼,因此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是通过解题来实现,多做一些好的练习题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梯。在练习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根据班级学生成绩的个体差异来设计练习题,这对于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因此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而且在设计练习题时也应注意以下几点。

1.科学性原则。

练习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因而练习的设计必须符合中学数学课标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去设计,要准确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及其外延;必须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结构发展的客观规律去设计练习题。

2.针对性原则。

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练习的设计一定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这两个方面去考虑,要克服不从客观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作法,做到有的放矢。练习的难度和数量也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需要而定。

3.层次性原则。

练习的设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一般到特殊,由低到高的顺序或类比的形式去设计练习题。如教学“函数的图像及其基本性质”时,可以在学生复习巩固了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及一元二次方程解法后,由浅入深地进行练习或者在练习时将这几个知识点设计在一个综合性的题里。

4.灵活性原则。练习的设计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调动起学生内部的智力活跃,能从不同方向、多角度去寻求最佳解题答案。要通过练习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思维越来越敏捷,能通过多条路径来解决生活中实际的数学问题。

5.多样性原则。

练习的设计要注意到题型的多样化和练习方式的多样化。机械的重复性的练习,枯躁乏味,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影响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题型多样是指除了直接进行笔算和口算外,还能应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当场训练。练习方式多样是指既有笔写也有口述和动手操作等,既有单项练习也有综合练习题及专题练习题,还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练习形式。总之,形式是要为教学内容服务的,要为培养学生能力服务。

6.时效性原则。

练习的设计要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只注意练习内容少而精,没有一定的数量作保证,对于理科学习来说是达不到对巩固知识及技能形成的目的。反之,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重复性练习,也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劳而无功。而盲目地加大练习量,必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挫伤学习的积极性,良好的学习习惯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并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会变成一句空话。那种惩罚性的练习更是不可取的,只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逆反心理。所以练习的质量要以一定的数量来保证,而数量又要受到质量的制约,练习的设计一定要从数量和质量这两个方面去考虑,尽力做到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最佳的练习效果,这是我们优化课堂教学要追求的一个目标。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素质,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练习过程中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0.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篇十

地理空间思维表现为三个方面的能力,它有空间定位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地理空间定位能力是指在认识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关系时运用地图、略图、脑中地图作空间透视,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得出相关的解释与结论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是在树立空间概念的基础上,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空间结构以后,在离开地图的条件下,我们头脑当中所进行的地理事物的联系、组合、叠加、变化、发展等一系列想象活动。地理空间联系能力,要求不断丰富知识、储备知识和扩大知识领域同时,又要注意综合联系,灵活运用,才能使思路畅通,举一反三。

二、如何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1.简易图表绘制,增强空间思维。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图表的作用,让课堂成为展示各类图表的乐园。如利用各种地图、示意图、模式图、景观图等类型地图,促使高中生在头脑之中增强地理信息的“空间”印记,显著提升空间思维的活跃度,并基于此,促使高中生能够锻炼绘制一些简易图表的能力,从亲手绘制过程中掌握空间信息的筛选、整合与探究的能力。在学习区域地理模块经纬度、气候、地形、植被、资源等情况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通过描摹、填绘和仿绘等多种形式绘制地图,在绘制及信息填涂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认为这是个浪费时间的环节,而要懂得这其实是锻炼空间思维的重要途径。又如,在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地球自(公)转、晨昏线、洋流分布、气压带风带分布等内容的时候,教师也应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记忆,有针对性地开展绘图活动。那么,很多地理知识就逐渐丰富起来,改变了以往知识点的扁平化特征,使得知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立体化空间图景,高中生就能够结合学习需要,有侧重地进行空间分析,随时随地调取空间信息,促使文字知识转化成板图教学,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2.加强直观演示,转化抽象内容。

通常来看,高中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其中最难的并不是背记地理知识,而是进行消化理解。因为很多地理事物的抽象性非常强,不是仅仅依靠视觉感知就能够顺利解决问题的。所以,地理教师必须尽全力“点化”知识,让抽象的知识呈现出直观性特点来,从而让高中生在思想深处形成空间概念,增强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如,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用空间模拟、动态演示等形式直观地展示抽象内容,对学生增强空间思维能力十分有效。在教学中,地理教师应该注重“演示”知识,如自(公)转、大气环流、正午太阳高度等动态演示,便能够让动态取代静态,促使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知识,使得原本让老师十分头疼的地理知识迎刃而解。当然,对地理知识进行直观演示,不能够只依靠多媒体,很多问题只用简单亲手演示就能够实现教学目的。如对地质构造内容进行讲解的时候,就“褶皱”内容,教师可利用教科书当水平岩层,通过双手给予挤压的力量,进行相向的施力,形成波状弯曲变形,如此一来背斜与向斜就得到了很好演示;就“断层”内容,可用一根粉笔表示岩层,那么用手施力,“岩层”受力超限,断裂便会形成,然后在进行断裂面的移位,断层过程就模拟出来了。通过直观演示,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便会得到明显拓展。

3.倡导启发思维,开拓空间维度。

地理事物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空间联系也是如此,通过一个“空间点”能够引发一连串的知识连锁反应,促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不断发生裂变反应,让各种地理知识体系联系起来,更清晰地呈现出地理事物的各种关系。如针对“黄土高原”知识点,地理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方式,用图片将黄土高原四季地形地貌特点展示出来,并以此为主线,结合气候、地形与植被等情况,提出诸如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为何呈现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等问题,在逐层追问,不断深入发展的基础上,促使高中生能够增强理解地理知识的时空联系,逐渐开拓学生地理空间维度。

4.注重逆向思维,加深空间理解。

逆向思维是思维的一个重要类型,这是一种创新性很强的思维能力,有利于自主探究难题,主要通过质疑—假设—释疑的思维过程,促使高中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并且高效调动所学的地理知识。在具体教学中,地理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逆向思维积极性,对一些问题进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促使学生在解答疑问中更好的认识地理知识。如,五带形成的原因是因为黄赤交角的存在;这一交角变化(大小),五带范围怎么变化?在学习“三圈环流”的时候,可假设地球不自转,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假如不公转只自传,三圈环流还会像现在一样吗?一般来说,西亚气候是干燥少雨的,但有没有相对多雨的特殊地带,如何分布的,原因是什么?因为逆向思维的存在,促使高中生能够充分将大脑空间思维区域激活,促使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更清晰的呈现出来。总而言之,对高中生来说,地理学习中必须要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这是分析和解决学习难点问题的金钥匙。地理教师必须深入思考,充分借助多种有效手段,让高中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不断取得更好地成绩。

三、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1.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篇十一

1、通过引导学生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会犯单向性思维的错误,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他们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至关重要的,往往有“蓦然回首”之功效。如:有学生问:“老师,你曾说过南海诸岛中,岛屿都很小,而且尽是珊瑚礁”,“这样的岛还值得保卫吗”?问题提得很幼稚,但很实际。因此教师仅从岛屿本身去解释是很难有说服力的。但如果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根据“海洋法公约”岛屿拥有与大陆一样的权利。可以围绕岛屿划定其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等各类管辖海域。据海洋学家测算,一个面积为2平方千米的小岛,从围绕该岛的领海基线起划定宽度为12海里的领海,则该小岛即可拥有面积为400平方千米的领海海域,此外还有12海里的毗连区及从领海基线起算宽度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可想而知,为什么不能放弃哪怕是再小的看似毫无价值的孤岛了。象这样把审视问题的角度进行变换而使问题变得明了,极易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2、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同样是上面的小岛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充分让学生理解其保卫的价值,小岛作为国土的一部分,不仅具有主权意识(国防意义),而且具有广阔的资源价值(海域内的石油、天然气、矿产品、鱼类及其他生物),更具有开采捕捞形成的经济价值。例如在“南海诸岛”的教学中,南海诸岛,绝大部分是水下暗礁、暗河和暗滩,岛屿不多,其共同点是海拔低(最高的石岛海拔不超过15米),面积小(最大永兴岛仅1.85平方千米),南海诸岛分布范围展布在南北纵长1800千米,东西横宽800多千米的南海广阔海域,约160万平方千米,占我国管辖"蓝色国土的一半还多,其主权方面政治意义可想可知。同时从自然资源方面思考,岛上长夏无冬,林木繁茂,海岛众多,鸟粪积藏量十分丰富,为农业发展提供理想的天然有机肥,具有相当的经济开发价值。再者,之所以聚集众多海鸟,缘于就近海域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所以这里也是中国第二大渔区和重点开发渔区。第四,据科学勘测表明,南海盆地如同其他海底盆地一样,均已发现有大型储油、气的地质构造。因而保卫南海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珊瑚小岛,其意义远不在于小岛本身,而在于它是捍卫国家的领土主权,保卫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和丰富的石油及矿产资源。因此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

3、通过引导学生转换问题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中最忌学生对问题浅尝则止,似懂非懂,一旦碰到实际解题,就变得束手无策。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就同一问题,从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加以思考判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在“森林资源”一节的教学中,通常学生往往只倾向于对森林作为自然资源的认识,而忽视作为环境资源的认识,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森林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在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更要让学生懂得森林作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在环境保护中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

许多发明创造,最初往往源于想象,以往在人们看来似乎异想天开,而今经过研究都一一成为现实,对于学生在课堂中的一些突发奇想,作为教师首先应从保护的角度表示理解,充分呵护这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尽管在今天用台风发电还是一种奇想,但有谁能肯定,明天不会成为事实呢?为收集雷电而献身的富兰克林,用自身体温去孵化鸡蛋的爱迪生,当时不也是被人们视为疯子吗?例如学生在学习季风气候中的“台风”这一知识点和第七章风能发电之后,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既然风能发电,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用台风发电呢?台风来时,往往是狂风暴雨、停电、交通中断、通讯受阻,给人类带来不可预料的灾难、损失。如果把台风用来发电,便可化害为利,保持通讯畅通……”在我看来,这就是可贵的创造性思维。如果这时候对学生这种“无稽之谈”进行批评甚至取笑,那么,势必会扼杀学生积极思考、活跃思维的积极性,因而必须采取肯定的方式给予鼓励。这样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想象,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

12.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篇十二

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思维,就要让学生大胆求真,通过巧妙的课堂设计和问题展示,点燃学生对知识、问题的好奇之火,激发其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积极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育观念,把“教会学生”转变为“教学生会”,把单纯知识传授转变为发挥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活泼的学习和发展,突出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从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引路人、指导者,把教学过程变为学生收集资料与信息,分析资料和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地理学科属于基础性学科,同样担负培养具有创新意识、探究思维人才的重任,那么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思维呢?下面笔者就此问题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引导学生提问,提倡自主学习。

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地理学习,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把各自不懂的问题大胆提出来,学生能回答的让学生回答,如果答不出,通过小组讨论把思路集成后再回答,实在不行再由教师出面解决,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问题,从而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学生的需要,从而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例如:我在讲常见天气系统一节时,提到冷锋、暖锋的形成取决于冷暖气团谁主动的问题,脑筋转得快的学生马上就会想到还有第三种锋面,这就是冷暖气团都主动,且势力相当时的情况,然后教师只需稍稍指出这锋面就是准静止锋就可以了。再如在教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时,空间想象力丰富的学生提出金星的自转方向与其他七颗行星不同是否与太阳系形成过程中受到外来星体撞击有关的问题,物理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则提出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公转速度是否满足开普勒第二定律的问题。这种体现层次类型的问题只有通过教师的个别解答才能满足学生各自的需求,进而促进学生个性思维方式的发展。

二、巧设疑问,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不受现代知识的局限,不受传统知识的束缚,不刻意追求肯定的理论,这就要教师设置“别出心裁,别具一格”的地理问题,即善于提出地理学科中仍存争议的难题,地理课本上无现成答案可寻的疑问,与社会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例如,在讲到环境污染时,我把“地球气温升高的原因”的两种观点教给学生:一种是传统的人人皆知的原因———二氧化碳增加造成温室效应增强,气温升高。另一种是目前地球处在第四纪冰期,地球内能的释放,引起火山、地震现象增多,地面辐射增强,气温升高,而人类因燃烧矿物质燃料,增加的二氧化碳被海洋吸收90%,森林和其他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还吸收了其他增加的二氧化碳,最后提出问题:“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更正确?”这样学生在思考中学会从不同角度来分析问题,而不是死记硬背知识。

三、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高中地理内容丰富,而且许多内容不仅要求知其然,更应强调要求知其所以然,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可以从另一角度寻求到解析地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由于这些方式方法往往比说理更为简捷有力,因而也更易为学生所接受,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剖析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地球自转线速度这个知识点时,我适时借助物理和立体几何知识很简单地推出:某地自转线速度V等于角速度W,地球半径R及当地纬度的余弦值COSΦ,三者之乘积即V=WRCOSΦ(Φ∈[0,∏/2]),这样据上述公式和三角函数知识可直接推出以下几个结论:(1)线速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小;(2)赤道处(COS0°=1)线速度最大,即等于WR; (3)南北纬60度处线速度(V′=COS60, WR=WR/2=V/2)约为赤道处线速度的一半。再如在学习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时,为了说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不妨引入化学方程式:

通过这一方程式,很容易使学生理解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CO2和H2O转化为有机物C6H12O6,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以C6H12O6的形式储存于植物体内。

四、激励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见闻中,从各种书刊杂志新闻媒体中, 从所学的课本内容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善问多思的习惯。

有时学生提出的某些问题可能过于简单,甚至可笑,但作为教师既不能嘲笑,更不能置之不理,而要满腔热情地予以扶持,及时肯定其好问多思的认真态度。否则就会极大地伤害学生的积极性,扑灭创造意识和探究思维的“火苗”。当学生提出一时难以解答、出乎意料的问题时,教师先要赞扬他们敢想敢问的精神,然后与他们一道商讨,广开思路,寻求可能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或方案,以达到对认识的深化。同时对学生发现或提出的问题都要注重启发、引导、点拨、提示、排忧解难。

13.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篇十三

高中地理相对于其他科目的学科,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新教材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很重视,知识结构、图画安排、活动方式等多方面都可以体现出来。那么如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生的原动力,有了学习地理的兴趣,学生就会以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不会觉得学习地理知识一种负担。因此,要想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因素。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认知、知识等方面的因素,及时捕捉学生关注的热点内容,从学生日常所认知的实际生活方面出发,结合教材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合理利用导课

所谓导课就是教师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规划语言把学生引入课堂,虽然导课只是短短几分钟,但却是一堂课的关键,万事开头难,有了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作为教师,应多花费时间、精力研究导课,让学生对所学教材内容感兴趣,便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好动机。

(二)合理利用问题

学习知识就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疑问,人都有好奇心,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依据学生学过的地理知识,提出实际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教师应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难度过高,学生都无所涉及,便会知难而退;难度过低,没有挑战性,学生也不会提起学习的兴趣。提出的问题应让学生感觉熟悉但不能依据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这种状态下,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被激发,此时,教师及时对学生指引、启发,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例如,在现实生活中,一对双胞胎,哥哥会比弟弟先出生几分钟,但是利用地理知识,会不会出现哥哥比弟弟后出生呢?对于这样和现实生活中常识相冲突的问题,学生有很有兴趣来解答。

(三)联系生活实际

学生能够实际运用自身所学是教育的目的,增加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不仅让学生可以真切感受到地理学科的魅力所在,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夏天雨季,有时多日阴雨不断,有时只是几分钟的事情,学生可以依据所学地理知识合理解释这些现象的发生。以上只是我结合自身工作经验的几点总结,在实际的地理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的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是学习的动力源泉,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学习兴趣,这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性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发挥图形特色

高中地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的特色就是图形因素,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足以体现出地图在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性。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利用地图,培养、指引学生识图、辨图、画图的能力,提升学生空间想象力。教师应指导学生依据教材内容的描述和实际现象画示意图,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融汇贯通从而能够实际运用,即知识输入、输出的过程。学生若想把教材中内容用图形的方式表现出来,就必须对教材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能够灵活运用,而不是单纯通过记忆和背诵就能够达到的阶段,这是一个让学生锻炼思维的过程,最终的示意图,就是学生思维的成果。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教学资源、硬件也随着时代变迁发生巨大变化,如多媒体、网络等新兴教学方式的出现,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新鲜的血液,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来制作精美课件,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着更加形象的认知,从而加深理解、提升学习兴趣。

三、培养正确学习习惯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就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习惯、方式,在教师有效引导、启发下获取知识。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两方面的学习习惯。

(一)总结规律

高中地理的相关知识涉及到很多有关地理规律的内容,如我国的气候变化、资源分布、降水变化等等,如果死记硬背,学生很容易混淆,这就需要教师能引导学生学会对地理事物相关规律的总结,培养正确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二)归类分析

在练习、解答一些习题时,学生要善于对所做习题进行归类分析,从出题者角度出发,分析答题思路,总结答题规律,最终做到对每一类的习题都有正确的解题方法。

四、重视学生思维

传统教学模式只是单纯教授教材内容,并不重视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若能同时对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能力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思维方式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方面分析、解决问题,学生会逐渐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与正确的思维习惯。

五、建立认知架构

14.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篇十四

摘 要:创造性思维的内涵及其特征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带有创见的思维。“现在的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远不只是具有文化知识和俯首贴耳的劳动者”,“整个学校的教学思想和气氛必须改变,应使学校中引进一种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进程。”这是《参考消息》1998年8月18日头版头条刊载的《亚洲经济危机对教育提出挑战》一文所提出的主要观点。在这样一个新的形势下,作为学校,承担着向社会输送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者的重任,努力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其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不言而喻。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主动探索;思维活动;思维定势

“创造性”一词,在心理学中的定义和概念有许多解释,但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指有新的价值的特性。这里的“新”的意思,既包括给社会、科学、文化等方面带来质的变革,也包括对个人来说是新的思想、观点和经验。所以,马斯洛把创造性分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和“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前者如科学家、艺术家等天才的创造性,其创造活动是根据是否给社会带来新的有价值的东西来评价的。而后者则是人人都具有的,对其本人来说,是创造出了新的有价值的东西的创造活动。很显然,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教学价值观的一大进步。地理创造性教学的成果是诱人的,但获得成果需要众多的条件和脚踏实地的实践,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地理教师

地理创造性教学的各种措施和途径,首先离不开在教学中占有主导地位的理教师的实践和努力。但是,只有富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师才更懂得,现代地理教育再也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仅仅知道“这地方是什么”“那地方有什么”的再现型人才,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乐于探究“这地方为什么是这样”“那地方怎么办才可以更好”的创造型人才。

观念的更新常常比技术的进步更重要。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是一群有思想、有情感、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面对这样生气蓬勃,并肩负开创未来伟业的一代人,地理教师不但要自觉接受终身教育的思想,主动了解地理科学的前沿动态,更新知识,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且要具备勇于开拓的精神,随时把握时代的脉搏,以丰富的地理教育内涵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以自身的创新形象来激励学生的创造精神,尤其是一种直面失败、总结教训、继续探索的精神,一种锲而不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二、地理教材

地理教材是地理教与学的主要依据,其内容和形式对地理创造性教与学具有重要的作用。

1.地理教材内容。

地理学科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因而地理教材内容应充分表现出生活化、现实化、本土化和全球化的现代教材改革趋向。所谓生活化就是要求地理教材注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如让学生调查超市分析商业区位。所谓现实化就是要求地理教材直面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如介绍某一个国家,重点放在介绍活生生的地理现实,而不是位置。面积、人口等资料堆砌。所谓本土化就是要求地理教材关注本国、本乡土的地理教育,如可在讲世界地理时适时地与中国比较,做到“站在世界看中国,用中国眼光看世界”。所谓全球化就是要求地理教材注重对全球的人口、资源、环境、政治和经济等问题的考察和分析。

2.地理教材表述形式。

地理教材应具有创新的表述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理应在地理教材编写形式上有一定突破,应以明快、新颖的编写手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启发创新思维。而现有一些地理教材总的看来仍是追求地理学科系统性和规范性,开篇是“绪论”,正文中也往往往是概念定义在前,举例、说理在后;对一些地理分布、形成原因、演变过程等知识往往是文字图像重复表现,并且叙述全面细致,不留“思维空间”;“思考与练习”较多的是“说出…”,“列出…”,“什么是…”等再现知识的形式,……这些无疑不适合以培养创造性素质为核心的地理教学改革的需要。好奇心理特征的教材表述既能赢得学生兴趣,又能促进学生思维、想象等智力活动,更好地担负起培养学生创造性素质的任务。

三、地理课堂教学环境

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人的行为是个体素质与环境的函数。每个人都在环境和自我素质两大变量影响下,从事自己的社会实践。当一个人个体素质为相对定数时,环境对一个人创造力的开发或在创造性活动中的表现和收获是一个促进和制约作用。

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地理课堂教学可以是: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开展开放思维(方向多种多样变化的思维)。教师经常从不同角度向学生提问,启发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来思考问题是有效的方法。向学生提供开放的信息,即不完整的信息。地理教学讲究“布白”艺术,在讲课中不讲全、讲绝、讲死,而是留有余地,让学生自己去利用想象来填补空白;对学生的提问采取“问而不答”,“答而必问”,“以问代答”,让学生有机会自己去闭合开放的信息。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开放思维中形成的各种想法。教给学生按照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必然联系、以地理基本原理为线索、以地理科学方法论为指导等重要的归纳整理方法;教给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基本的归纳整理方法。

地理教学中,为了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课堂教学环境应该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人格,尊重创造性,互相交流思想,互相鼓励创新。因为有了尊重、鼓励、快乐、友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就会在心理安全的基础上,获得心理自由,进而大胆地释放创造的潜能。当学生个体创造性逐步形成并发扬光大,实际就孕育、培养了一个创造性的集体,集体创造性又成为学生个体创造性进一步发展的沃土。因为,首先集体创造性可以弥补学生个人思维的局限性,通过集思广益,能启发灵感,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其次,集体创造性还可以引发相互激励,即一个学生的观点,刺激另一个学生提出新的观点。

15.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篇十五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发现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要求学生从书本中、从社会实际生活中发现和提出许多实实在在的各类现实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的研究性学习渗透, 在每节课后设计一些研究课题, 结合学生生活、社会生活, 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结合本地实际, 提出区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如各种资源短缺、工业布局、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与持续发展、交通、旅游、城镇规划等方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关心当地的发展, 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主动的研究性学习去解决问题。这样, 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思维品质。

观察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观察能力的培养可以在教学过程中, 也可以在课外进行。在课堂上, 教师充分运用地图和图表材料, 引导学生阅读并逐步读懂图、表中的内涵, 自己从图中获取感性素材, 并经过综合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智力活动, 使观察成果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通过观察, 使学生的思维能够由语言到思想, 由形式到内容, 由外表到内部, 由局部到整体积极活动起来。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大量的图表, 图象系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地理学科中的形象、直观的材料, 蕴涵着丰富的地理信息, 为学生发现问题、探讨交流、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提供了可能。如在教学交通运输网中的线和点时, 教师可设计以下问题, 让学生观察京九铁路地形图研究: (1) 京九铁路通过哪些地形区、河流、城市, 沿线出产什么矿、农产品等。 (2) 除此以外, 该图还显示了哪些信息? (3) 根据铁路区位选择原理, 修建该线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各项信息反映了哪些区位优势?总结归纳京九铁路线的区位优势? (4) 对比研究分析我国青藏铁路的区位优势。

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动手技能

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是教师利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 指导学生进行各种有关地理学科的学习实践活动。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 它有利于丰富、扩大学生的地理知识, 培养学生实际的地理操作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和爱好,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陶冶学生的品德情操, 培养他们的吃苦耐劳、集体合作精神。在课外活动中, 教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里去仔细察看客观事物或现象, 透过现象看事物发展变化的本质, 通过观察发现问题, 促使学生去研究。

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对研究课题的选择、方案的设计、开题、实施、总结、成果演示与答辩等, 都需要学生亲身参与, 以提高其综合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参与, 多动手和脑。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围绕某个问题独自进行实验, 观察现象, 分析结果, 从中发现地理原理和规律, 以获得知识, 培养科学研究能力。地理教学中教师根据需要, 可以通过设计适当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和讨论, 使地理原理看得见、摸得着, 从而能真正理解知识,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如在学习高中地理上册“生物和土壤”一节时, 教师可带学生到自然界去观察土壤剖面, 然后取不同层次的土样带回实验室做土壤物理实验, 筛分土壤粒级、有条件的可以做化学实验分析 (分析土壤的肥力———氮、磷、钾等)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 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最后总结写成实验报告或小论文。

三、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结合生活和社会现实, 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或背景材料, 进行分析、思考、论证、评价等一系列自主研究、相互合作交流的活动, 从中培养他们的研究能力。教师要启发学生注重平时的观察, 形成良好的观察思维习惯, 要善于发现问题, 然后去查找资料, 努力解决问题。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 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创造性。学生为了解决问题可通过多种途径主动获取课本以及课外的知识。这样, 更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增强主动学习的意识。而且, 倘若由学生自行设计研究目标与课题。每个学生都会有发现和体验创造的自由空间, 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有一些地理问题或现象的生成因子有很多, 而且影响程度不同, 学生直接研究此类较为复杂的地理问题时, 思维往往会遇到障碍。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分析首要因子, 再分析其他因子, 逐个剖析影响因子, 不断深入分析, 从而破解复杂地理问题。

四、合作能力的培养

培养科学精神, 增强社会责任感。地理学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当今世界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 都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开展研究性学习, 有利于学生了解和体验地理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查阅资料等, 会在不断的发现中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 积累许多宝贵的多元化的间接和直接经验, 逐步形成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

当今科学发展日新月异, 学科与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强, 就是学科内知识也在不断向纵深延伸, 单靠一个人或某一个学科有时是很难完成了, 这需要多学科的强强联合。在中学就要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现代社会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开展研究性学习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与关注的同时, 学生要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并且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分享与交流研究成果、与他人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五、撰写能力的培养

一项科研课题的成果就是写成论文或专著, 高中的研究性学习也要求撰写研究论文。指导学生撰写研究论文是研究性学习的最后阶段, 也是整个研究性学习的较高级别的要求。作为指导教师, 这个阶段要善于指导学生如何将得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处理、取舍和分析, 组织有用的第一手材料。同时要求学生论文必须根据调查资料提出论点和论据, 并要有一定的论证分析, 主题要鲜明, 论据应有理, 资料应客观, 并尽可能转化为直观易懂的图表, 行文尽可能简明扼要和条理化。

参考文献

[1]王克忠.中学地理教学中多种能力的培养[J].甘肃教育, 2006, 12, (B) .

[2]李振波.中学地理课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19) .

[3]邵云.高中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初探[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 (15) .

[4]刘新民.新编高中地理教材的研究性学习探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6, (4) :42-44.

16.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篇十六

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知识灌输的工具,它还应该是发展认知的手段。素质教育的实施,将彻底改变以往的封闭式教学,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将得到极大的提高。由于学生积极参与,由于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指令性和专断的师生关系将难以维系。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的被动与无知之上,而是建立在教师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能力之上。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能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教师更多的是一个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在创新教育体系中,师生关系将进一步朝着“教学相长”的方向转化和深化。

另一个需要认清的问题是部分教师比较喜欢智商高的学生而不喜欢创造力强的学生。因为创造力强的学生往往有更多的不合乎传统的兴趣,他们常常探究那些特别不符合“教学常规”要求的知识领域,被教师认为增加了教学负担。实际上,教师的这种看法极易束缚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创新教育思想的渗透

为了在地理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师备课时要在教学设计中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要制定适用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教学目标(即所制定的创新教育目标能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创新)。教师要在挖掘新课程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演示实验,也可以是地理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展示,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

三、营造创新教育的课堂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师生交往的心理状态达到最佳水平,以保证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敏捷,使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新因子都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用自己或教材上的结论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如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某个学生提出了与教师截然不同的见解,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地否定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审视其观点,并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地理问题。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

四、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

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锻炼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五、注意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

我们应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上。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个性品质,可称之为创新个性。创新个性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和持久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和决定性的影响。为了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做到如下几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独创性与多样性,鼓励幻想,鼓励和有创造力的人接触,真正把新课标的精神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

17.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篇十七

低年级应用题教学如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鞍山市台安县高力房镇中心小学 杨秀琳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初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教学大纲的要求,而且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有的放矢地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具体抓了以下几方面。

一、抓一个“补”字,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补”就是给不完整的题目补条件、补问题,使其成为一步或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补条件、补问题的练习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初步培养学生从条件出发来考虑问题和从问题出发来考虑条件的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如:小明家养了18只小鸡,9只大鸡,?要求学生根据条件分析数量关系,补充问题。有的学生说:“小鸡18只是部分数,大鸡9只是另一部分数,可补求总数的问题。”这时教师再问:“还可补充什么问题呢?”有的学生说:“小鸡的只数和大鸡的只数相比,小鸡的只数是大数,大鸡的只数是小数,可补出相差的问题。”还有的说:“小鸡的只数和大鸡的只数相比,大鸡的只数是一倍数,小鸡的只数是几倍数,可补求倍数的问题。”这种由条件补充问题的过程正是综合的过程。又如:,黑兔有3只,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几只?这题缺少什么条件?要求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几只?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白兔的只数和黑兔的只数),黑兔的只数已知道了,必须补上白兔的只数。这种由问题想条件的过程是分析过程。教师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由条件补出问题,由问题补出条件,不仅使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二、抓一个“比”字,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比”就是比较。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把相似、相近的应用题知识区别开来,找出它们的差异,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两道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如第二册88页例7:①有红花9朵,黄花6朵,黄花比红花少几朵?②有红花9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有几朵?先引导学生通过题面观察、比较答出:两题中有一个条件是相同的,即红花9朵,另一个条件和问题不同。再让学生结合直观图,观察两题有何相同与异同的地方:①题里的第二个条件就是②题里的问题;①题里的问题在②题里变成了条件。因此,解题时应根据条件和问题确立解答方法。最后再从结构比较两题:从条件看,都是已知红花多、黄花少,多的红花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由此可得:题①是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要从红花里去掉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部分,即“9-6=3(朵)”。题②是求有多少朵黄花,要从红花的部分去掉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就是红花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也是黄花的朵数,即“9-3=6(朵)”。这样的观察、比较,使学生对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更加明确,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三、抓一个“画”字,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画”就是用直观图形把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形象的表示出来。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表象,教师给予抽象、概括,学生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从而抽象、概括能力得到培养。如一年级应用题教学时,题“左边有8朵红花,右边有3朵黄花,一共有几朵花?”首先在黑板左边用红粉笔画出8朵红花,让学生观察,在黑板右边用黄粉笔画上3朵黄花,引导学生看黑板说意思:“左边8朵红花,右边3朵黄花”,这样使学生首先得到了感性材料。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一共有几朵花?”就很自然的把“画”出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应用题。学生比较容易地掌握了应用题的结构,这样根据题意和已建立起来的表象,联系加法的含义,分析数量关系,学生很容易说出“要求一共有几朵花”就是8和3合并起来,用加法计算,培养了学生的抽象、概括的能力。

四、抓一个“问”字,初步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问”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

1、抓住关键句子,进行判断推理训练:①苹果比梨多5个,谁多?(苹果多)苹果可分为哪两部分?(一部分和梨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梨多的部分)②冬瓜比南瓜少3个,谁多?(南瓜多)南瓜可分为哪两部分?(一部分和冬瓜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冬瓜多的部分)上述两例,第一问是引导学生依据“比多”、“比少”应用题知识直接作出判断。第二问是依据作出的判断,推论出多的数中可以分为哪两部分,这种练习方式,既强化了低年级应用题的重点与难点,又发展了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2、提出连续性问题,进行判断、推理训练如,二年级有28人,要开展课外活动,平均分成4个组,每组有多少人?①这题说了件什么事?告诉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②求每组的人数,实际应当求什么?(把总人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③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用什么方法求?除法);④怎样列式呢?(28÷4)。这4个小问题的设计旨在揭示算式“28÷4”的由来,学生回答的过程是一个判断、推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解决了问题(列出算式28÷4),而且受到判断、推理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路,展现推理过程。让学生在经常地训练中掌握判断、推理方法,逐步地能够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五、抓一个“说”字,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 “说”就是说题意、说思路、说策略。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不但要求学生要会正确列式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将题意、思路、策略充分“说”出,培养其思维的条理性、系统性。如:果园里有苹果树250棵,梨树比苹果树少50棵,梨树和苹果树一共有多少棵?

1、先引导学生说清题意:题中告诉的一个条件是苹果树250棵,另一个条件是梨树比苹果树少50棵,问题是求梨树与苹果树一共有多少棵?

2、引导学生说思路:要求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必须知道梨树的棵数和苹果树的棵树,苹果树的棵数是已知的,应先求出梨树的棵树。这样的思路明确了,解题策略就出现了。

3、说列式:梨树棵数为:250-50=200(棵),苹果树与梨树一共有的棵数:250+200=450(棵)。“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说明思维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反过来语言又促进思维的发展,使思维更加条理。在低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说题意、说思路、说策略,有利于学生理解应用题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和条理性。

六、抓一个“变”字,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

上一篇:国内星级饭店(酒店)评定程序下一篇:体验成功作文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