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古诗意思

2024-09-01

望天门山古诗意思(精选3篇)

1.望天门山古诗意思 篇一

一、虽说“诗无达诂”, 但解读诗歌还是要依据尽可能多的材料。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艺术反映, 解读文学作品自然要尽可能地依据真实生活。王老师设计此诗教学, 首要的问题就是准确解读本诗的字词句。本诗虽仅四句, 但有些字词的解说不一, 妨碍了对全诗的合理解读。王老师尽力研讨落实这几处不同的解说, 甚至托我请教中国李白研究会的副会长薛天纬教授, 得到了科学解答, 对诗的解读有了科学的依据。比如“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回”字, 流行解释为“回旋”, 即“由于两山夹峙, 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 激起回旋, 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教师教学用书》) 但是, 古今一些资料却证明天门山两岸之间并不“狭窄”, 而是江面宽阔, “相去数里”, 没有“激起回旋”之壮景。于是, 王老师依据宋本, 解读“回”为江水随着山势, “折北而去”。此说不仅确定了本诗“回”的意思, 而且也为“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合理解读奠定了基础。试想, 李白顺江舟行过天门山, 如果两岸间江水回旋, 波涛汹涌, 舟船颠簸强烈, 他怎能静心观赏“相对出”的山景呢?所以, 这个“回”的正确解析, 不仅是对生活的真实反映, 也是对全诗的合理解读。

联想到当前不少教师备课时, 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性的多, 重视教学内容正确性的少。这违背了唯物辩证法“内容决定形式”的基本原则, 造成了教学的低效率。对比王老师对教学内容的严谨考证, 我们是不是应该朝这方面多加努力呢?

二、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 从造字角度说是“因义构形”, 从阅读角度说要“因形求义”。

因为, 字义在古代多为词 (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 。词是阅读的基础。因此, 掌握汉字的形音义关系能极大地提高古文阅读的效果。古代的“训诂学”, 就是讲求明确字义, 促进阅读的准确理解。这是符合汉字与汉语书面语内在规律的科学方法。王老师此课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她清晰地解析了“断、碧”等几个字的形义关系, 进而深入解读相关诗句的意境。比如解析“碧”字, 从珀从石, 本义是青绿色的似玉美石, 引申指青绿色。这解析不仅使小学生对“碧”义理解深刻, 进而对“碧水东流”的意境有了形象的理解, 而且传授了汉字知识, 提高了小学生的识字兴趣, 将识字与阅读结合起来, 收到了一教数得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 “碧”字的“珀”按照古音, 本是声旁, 由于音变, 现在已不能对“碧”表音了, 王老师就没有给小学生讲授此知识。这也见出王老师对因材施教的准确把握。

联想多年的语文教学, 基本是将识字与阅读分开, 识字教学主教生字的形、音, 极少顾及字义;阅读教学只顾分析和诵读, 忽略汉字形音义的重要作用。读了王老师的这份课例, 大家是否会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方法有所反思呢?

三、诵读说明。本课教学, 王老师的目标之一是教学生朗读。

不同以往的是, 她的朗读指导不仅与理解字义、诗意紧密联系, 而且根据诗意指导学生应该如何朗读。请看王老师对“天门中断楚江开”一句的朗读指导:

它的停顿是二、二、三。……这是一首写景诗, 境界辽远, 是“望”出来的, 所以要读得慢一点, 再慢一点, 读出辽远的感觉。你跟着老师的手势读。

朗读讲究快慢疾徐, 但其语速不能凭着感觉随意走, 而是根据文本内容的需要。在这里, 王老师指导学生读慢一些, 就是根据“望”所产生的辽远阔大的情景。而读慢一点, 也是为了表现这辽远阔大的境界。这样指导朗读, 既使学生知其然, 也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不仅提高了朗读能力, 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了朗读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有趣的是, 对这句诗的朗读, 王老师搞了一个所谓的“叠读”形式, 即如“唱歌有重唱”。表面上看, 这是在玩花样, 其实, 暗合朗读原理。古人唱歌有“一唱三叹”之说。这里“叹”是“和” (hè) 的意思, “三”是多的意思。“一唱三叹”即一个人领头唱, 多人和着唱。“天门中断楚江开”是很有气势的诗句, 小学生独自很难读出气势。于是王老师采用“一唱三叹”的方法, 在做过示范后, 老师领读一句, 学生依老师的节奏齐声朗读“楚江开”, 以众读的气势表现山“开”的轰然气势, 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了诗意, 体会到了朗读的重要。后面的一些朗读方式继续体现着这个教学目标。

四、此课的创新处比较多, 但因创新, 就还有继续“探测到底”的空间。

2.望天门山古诗原文解析 篇二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3.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4.回:回旋。

5.出:突出。

6.日边:天边。

古诗赏析

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 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没有弄清“望”的立脚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天门山夹江对峙,所以写天门山离不开长江。诗的前幅即从“江”与“山”的关系着笔。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 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 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这和作者在《西岳云台歌》中所描绘的情景颇为相似:“巨灵(河神)咆哮擘两山(指河西的`华山与河东的首阳山),洪波喷流射东 海。”不过前者隐后者显而已。在作者笔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决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而天门山也似乎默默地为它让出了一条通道。

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 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为指 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也许称得上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不是诗,更不能显现天门奇险的气势。试比较《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西岳峥嵘何壮 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盘涡毂转”也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同样是描绘万里江河受到峥嵘奇险的山峰阻遏时出现的情 景。绝句尚简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样写得淋漓尽致。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 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读这首诗的人大都赞赏“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 字,因为它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但却很少去考虑诗人何以有“相对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个固定的立脚点“望天门山”,那大概只会产生 “两岸青山相对立”的静态感。反之,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 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 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 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

3.望天门山古诗意思 篇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读懂诗句。

2、体会诗人在江上行船的所见、所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读懂诗句的大概意思,并能体会诗句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幻灯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请同学们背诵几首古诗,朗读几句诗人李白写的诗句,说说自己学习古诗有什么感受。

2、导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喜爱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有一次,他来到位于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的天门山,面对眼前的景物,产生了奇特的感受。他把这种感受写下来,这就是本课的第一首古诗。

3、出示诗题

4、读题,试讲诗题,并说明自己是怎样知道诗题意思的。

二、自读自悟诗句的大概意思。

1、学生自由读,同桌互读。要求把字音读准,练习有节奏的朗读。

2、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默读思考,整体感知诗句的大概意思。

(1)重点理解“断、开、回、出” 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2)默读,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有不懂的地方画下来。

(3)小组交流。

3、出示诗句,再请几个小组代表读一读,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随机指点。

三、感情朗读。

1、指导朗读。

2、读过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再想一想,你的这种感受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3、把想象到的画面画下来, 画好后, 再交流一下,重点说说画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画?

四、练习朗读并熟读成诵。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指名背诵。

五、布置作业

1、熟练的背诵《望天门山》。

2、把诗句默写在课文插图上。

3、课下自学李白的诗。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 开

碧水 回

青山 出

孤帆 来

教后记:教学这首诗,通过让学生看图片,学生真正理解了诗句,感受到了李白诗的豪放。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了解《题西林壁》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弄懂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歌内容。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题西林壁》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总结。

教具准备:投影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背诵第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首诗,板书:题西林壁

1、用自己的话说题目的意思。介绍作者:苏轼

2、出示投影片, 读初《题西林壁》。

指名朗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指导学生借助注释逐句理解。

(1) 同桌互相解释词句的意思。

(2) 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着重指导以下词语:

岭,指连绵起伏的山岭。

峰,巍然耸立的险峰。

远近高低,讲诗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2、指名学生讲解全诗大意。(庐山从正面看,是一道连绵起伏的山

岭;从侧面看,是一道巍然耸立的 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会呈现出不同的形象。不认识庐山的真实面貌,那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为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原因是什么呢?

结合投影思考回答

结合这句话体会它蕴含着一个什么道理呢?(讨论发言)

(现实生活也是复杂的,如果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那也旧象身在庐山之中一样,看不清事物的本质,不可能全面的 认识事物。

3、指导朗读。

4、学习生字。

(1) 说说写“缘”字要注意什么。

(2) 书写生字。

三、作业

1、背诵《题西林壁》。

2、预习《三峡之秋》。

板书设计: 横

远近

教后记:《题西林壁》这首诗字面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我把重点应放在了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首先,看课件,从不同角度看庐山,再联系画杨桃一课,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探讨这首诗的含义,采用采访的方法交流讨论的心得。比如对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么看?是只看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他的优点?还让学生举出其他事例,讨论如何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在学生有了感性认识后,又让学生说一说这首诗告诉人们什么

上一篇:高考实验题得分技巧下一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