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操作考试试题

2024-07-09

实验操作考试试题(共16篇)(共16篇)

1.实验操作考试试题 篇一

2013-2014学年末八年级生物学科实验探究能力考查试题

一、考查题目 : 探究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二、实验的方法:探究法

三、提出的假设是:如果烟草浸出液加入到含水水蚤的水中,水蚤的心率加快了,说明烟草浸出液对水蚤生命活动有影响。如果烟草浸出液加入到含水水蚤的水中,水蚤的心率没有受到影响,说明烟草浸出液对水蚤生命活动没有影响。

四、实验过程

1、实验用的水蚤的数量是10只,分成两组,一组为______组,另一组为______ 组。

2、观察水蚤的心率的方法是______,来确定水蚤的心率。

3、为了避免实验的误差,我们可以采用______来确定。

五、实验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2014学年末八年级生物学科实验探究能力考查总结 为了更好的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决定在2013-2014学年末,在八年级生物考试中加试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考查。

一. 考查的题目:探究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二. 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

1、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2、高浓度与低浓度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率的影响

三. 严格按照“镇安教研网”的《陕西省2008年毕业生实验操作考核

生物试题及评分标准》考查学生。分值:20分

四. 方式:考查时采取分组进行的方式,共62个学生,分成12组,每组5人,在课外进行。

五. 测试结果

经过综合评分,A等学生占96%,B等学生占2%,C等学生占2%。

六. 实验操作得分方面

可喜之处,大多数学校对生物不太重视,但考生实验操作的几个步骤完成的比较顺利,得分一般在7—10分,且满分较多。由于少数学生不重视;其考生得分一般在6分左右。

七.实验操作方面

(1)不注意实验操作步骤。有的考生把第二步和第三步搞颠倒了,导致很难得出实验效果。

(2)有些学生把结果写错的现象。在这个实验中,填写实验报告单,学生们都做的较认真。

本次考试中由于实验内容较简单,容易操作,因此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按要求完成实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在今后的学习当中多注重实验操作锻炼,对实验操作的要求绝不能放松。争取在下次考试中不再范类似失误,把成绩提高一个新台阶,为中考实验操作打下了基础。

熨斗九年一贯制学校

2014.06.26

2.实验操作考试试题 篇二

一、规范使用实验室常规仪器

所谓的实验室常规仪器指的是温度计、酒精灯、烧杯、量杯、试管、胶头滴管、三脚架之类的器材。对于这些器材的使用, 有的教师并不重视, 觉得只要操作顺手就好, 但既然上的是科学课, 就应该体现科学性。因此, 我认为在使用这些器材前应该先介绍器材的使用方法 (自制器材不算) 。科学的探究最怕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在平时教学中, 如果时间允许, 我会给学生进行仪器简介。学生对于陌生的东西可能会一时新奇, 但是当其不知道这怎么用时, 学生的好奇心也很快就会消失。在“冷热与温度”这节课中, 我向孩子们介绍了实验温度计, 孩子们都见过体温计, 但并不一定见过实验温度计, 为了让其能够牢固地记忆实验温度计的特点, 我设置了几个问题:“它与你平时见过的体温计有什么不同?”“怎样使用?你为什么要这么用?”这样一来, 孩子们的思维就被牵引着, 能够展开联想, 从而更好地认识实验室常规仪器。实验室常规仪器都有其正确的使用方法, 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操作, 培养其良好的实验习惯及严谨的学习态度, 为中学的理科学习做铺垫。比如, 在学习使用酒精灯时, 我分为5个部分进行教学: (1) 了解酒精灯的用途及结构; (2) 使用前的检查; (3) 使用时的方法, 如何用火柴点燃酒精灯, 加热时必须使用外焰, 如何熄灭酒精灯。 (4) 注意事项。 (5) 操作练习。这样一来, 孩子们在理解的基础上来使用这些常规仪器, 课堂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有效地提高。

二、教师要设计好实验步骤

科学实验中经常都是由老师通过口头或者课件的形式呈现完善后的实验步骤。为了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 教师应该注意引导的方式, 所提出的问题要逐步深入, 层层递进, 能够让学生发散思维, 然后再进行讨论, 设计实验方案, 接着教师再引导学生完善其实验方案。

(一) 完善实验方法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 应该多研究教材、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器材。在教学中应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或补充。学生的科学探究基于教师所提供的实验材料, 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所准备的实验器材不能照本宣科或者随心所欲, 必须要操作性强、全面、有代表性、有启发性。比如, 在研究“热的传递”时, 教材上呈现的是在金属勺上点3滴蜡油, 然后加热中间的蜡油, 在这个实验中, 我认为实际操作起来效果并不好。首先, 蜡油的大小难以控制, 金属导热速度比较快, 有的蜡油本该是较快呈现出熔化现象的, 但是可能由于蜡油太大滴, 反而最晚熔化;其次, 间隔小, 热传递快, 蜡油有时同时开始熔化, 因此效果不佳。在此基础上, 我进行了改进, 我先用火柴梗末端蘸取蜡油然后迅速粘在金属片上, 由于液体具有一定的表面张力, 蜡点的大小很相近, 且保持4~5厘米的间隔, 使现象更明显。另外, 我粘上4根火柴梗, 并加热第3根火柴梗处,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 不仅能够很明显地看到在金属片上的热传递是双向的, 而且也能清楚地认识到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逐渐传递到温度低的地方。

(二)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科学课的实验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学生的实验, 一种是教师的演示实验。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 由于学生不能动手参与, 其积极性或多或少会有所影响, 因此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我认为这是科学教师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能够让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 进行自主思考显得尤为重要。在探究“空气中有什么”这节课中, 研究空气成分前, 为了避免学生操作不当造成无法观察到现象或者现象不明显, 我先进行了演示, 演示实验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 因此, 我给学生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如何从水里拿到硬币而不弄湿手?”我的要求是把一枚硬币放在平底盘里, 倒上清水, 把硬币淹没, 然后请你用手把硬币拿出, 却不能把手沾湿。这个问题一出, 学生都认为这个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都非常地惊奇, 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观察实验上, 当我再说其实只要一只去底的塑料瓶和一根蜡烛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时, 同学们的积极性就被我充分地调动了, 此刻进行演示, 同学们都能很认真地观察。接着我就顺理成章地提出了我所要的问题:“为什么盘里的水会被吸到塑料瓶中?”然后同学们再利用教材上介绍的装置进行实验。可见在进行演示实验时, 教师还是要让学生产生疑问来调动积极性, 诱发其自主思考,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科学课堂教学是探究知识的过程, 是培养学生实践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的重要载体, 因此完成科学实验是在探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规范科学实验操作, 提高科学实验效率, 才能达成教学目标, 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摘要: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实践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的重要载体。本文结合了自己开展实验教学的一些做法, 就规范科学实验操作, 提高实验效率这个问题, 从4个方面展开了叙述。

3.对实验操作考试的几点思考 篇三

理化实验操作考试存在的人为因素太多,一个老师监考两个学生,监考老师给这两个学生打多少分完全由他个人决定,整个实验过程中这个学生操作的对错其他人是根本不知道的,而且实验过程不留任何痕迹,不像其他文化课考试如果有疑问还能查卷,在理化实验操作考试中是根本不存在查卷的。再加上监考教师都是本地老师,在这信息化社会里,关系就像蜘蛛网一样错综复杂,你可以想象这样会公平吗?答案是肯定的——不公平。

通过这几年的考试,我觉得题出得也有点太死板,提前一个月就把每个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和评分细则发给学生,学生只是照猫画虎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学生对其中的原理还是不太清楚,所以,我觉得在实验题上应有所改革。

实验操作考试的组织形式还是不太严密,我觉得要考就要严格地考,最起码也要交叉监考,外地的老师关系毕竟少些,这样相对来说也公平点。

由于上述原因的存在,所以,学生不做实验也能考到比较理想的分数,这样一来,学校还是不太重视实验,教师也不重视实验,平时学生实验还是做得很少,甚至连演示实验也很少做。还是靠考试之前急赶,听有些老师说,一节课做四个实验,按这样的速度将所考实验过一回就算完事了,到时也能得高分。

针对上述问题我觉得应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

考试的组织形式要和中考、高考统一,实行交叉监考,杜绝拉关系走后门的现象,给考生公平竞争的机会。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从学校层面加强制度约束,严格管理。细化教师考核标准。比如,平时要对实验的开展情况进行考核,查实验室的实验记录,查学生的实验报告,查学生的分组实验情况以及教师演示实验情况,并将考核结果记入教师的业务考核当中,把书本理论知识教学和实验操作教学提升到同样高的程度来对待,使教师真正认识到实验操作的重要性。这样,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就会自觉地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不至于到考试的时候才加紧练习。

实验考试的试题也应该出得活一点,结合理论知识进行考核。比如,可以让学生填写实验报告,这样可以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操作步骤,也能真正达到实验操作考试的目的。

4.实验操作考试试题 篇四

化学:

试题A:验证水垢(或蛋壳)中含有碳酸盐 试题B:用实验的方法检验两种待测液的酸碱性 试题C:模拟实验检验酸雨的危害

试题D:用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试题E: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氢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

物理:

试题A: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试题B:探究水的沸腾

试题C: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关系

试题D: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5.实验操作考试试题 篇五

机能实验学

(一)操作考试

(一)细则

一、考试时间:

教学第8周实验课上课时间

二、考试要求:

1.考生须提前15分钟到达考场准备抽签;

2.考生依次按要求抽取考场号和考试顺序号(每一轮一位老师负责抽签);

3.考试过程中考生应保持安静,关闭通讯工具;

4.考试前考生清点手术器械,考试结束后考生负责清理实验台,清理完后方可

离开考场;

5.每位考生的考试时间为15分钟,时间到后监考教师立即要求考生停止操作;

6.每一轮考试顺序原则上按班次进行,第二个班次在考试开考后40分钟到达

考场准备抽签,如为1-2班考试,1班先考,2班在1班开考后40分钟到达考试地点。

7.禁止学生考试结束后向监考教师打听成绩,请各位教师注意成绩保密,考试

及格分为60分。

三、考试内容及评分标准

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

1.破坏蛙的脑和脊髓1分;

2.剪除躯干上部及剥除内脏1分;

3.剥除皮肤及清洗器械和双手1分;

4.分离两腿1分;

5.分离骶髂关节下至股骨段坐骨神经1.5分;

6.游离脊柱,分离股骨段肌肉及保留2/3股骨1.5分;

7.分离腓肠肌,穿线结扎跟腱,完成标本制备1分;

8.检查兴奋性和标本外观2分;

人体生理学教研室

6.免疫学定量实验操作考核法 篇六

1 考核对象及方法

1.1 考核对象

为本校2007级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专科班学生, 入校时随机分班, 成绩同一档次, 选择甲班作为实验组共30人, 乙班作为对照组共30人。

1.2 考核方法的建立

根据多种化学物质溶于水时有显著呈色反应, 可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光密度 (OD) 值分析含量的原理, 选择合适化学物质作为测定物配制成一定浓度, 考核时学生按照定量实验操作方法对该化学物质进行连续稀释, 取其某一稀释度测定光密度 (OD) 值, 以教师操作值作为参考值计算精密度系数 (CV) 、准确度系数 (CB) 及分析系数 (CA) , 并按相应公式转化为百分制分数表示学生操作水平。

1.2.1 呈色化学物质的选择。

在实验室中选取几种呈色化学物质如硫酸铜、高锰酸钾、重铬酸钾、刚果红等, 按照溶于水后稀释度的线性关系及斜率、同一稀释度OD值差异、不同稀释度肉眼观呈色差异等综合评分。综合各方面因素, 刚果红作为测定物质比较合适。见表1。

1.2.2 待测稀释度的选择。

血清学定量实验操作通常连续稀释6管以上, 稀释次数越多, 累积的操作误差越大, 因此应尽量测稀释度高者, 但稀释度越高, OD值越小, 绝对差异量将越小, 易因仪器误差而缩小或夸大操作误差。故选定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均较理想的24作为待测稀释度[1]。见表2。

1.2.3 计分方法的制定。

考核时发给每个学生三份同质样品即0.1%刚果红水溶液, 用蒸馏水连续2倍稀释6管, 取各份的第3管 (24倍稀释) , 由教师统一在722E分光光度计上以550nm波长、0.5cm光径测各管OD值, 计算CV、CB、CA值, 同时教师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操作, 以教师的OD值及计算所得CA值为依据, 将学生的CA值转换为百分制分数[2]。计算公式如下:

R= (CV) 2+ (CB) 2CA=100-R, 学生得分= (学生CA-教师CA) .K1+60 (学生CA>教师CA) , 学生得分= (学生CA-教师CA) .K2+60 (学生CA<教师CA) , K1= (100-60) ÷ (100-教师CA) , K2=60÷教师CA

2 考核结果

2.1 成绩分析

两组各分数段学生例数分布情况见表3。

从考核成绩看均接近正态分布, 但实验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

2.2 准确度与精密度分析

CB与CV按优、良、及格、差进行分类, 实验组的CB与CV构成比的差别无显著性 (P>0.75) , 而对照组的CB与CV构成比的差别有显著性 (0.01<P<0.025) 。见表4。

3 讨论

3.1 从实验考核的成绩看, 无论是实验组还是对照组都接近正态分布, 说明本考核方法能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用作实验操作考核是可行的。从各组成绩分析, 实验组成绩要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组学生实验操作的准确度与精密度构成比的差别无显著性, 而对照组的准确度与精密度构成比的差别有显著性, 原因在于两组学生虽然进校时随机分班, 成绩同一档次, 但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实验组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了强化训练, 向学生强调职业道德、行业标准、操作规程, 因此学生操作能力普遍提升, 所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训练, 是能够提高学生操作水平的。

3.2 将分析系数引入定量实验操作考核中。分析系数是在两个单独评价精密度和准确度概念的基础上由Louderback等提出的综合评定精密度和准确度的指标, 由计分公式CA=100-KR计算学生实验操作得分比较合理, 既要求学生实验操作有较好的准确度, 又要求有较好的精密度, 因此学生在实验考核过程中既要控制系统误差又要控制偶然误差[3], 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实验教学过程中, 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守操作规程, 准确使用各种器具及设备, 并做好记录, 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3.3 分析系数 (CA) 主要用于临床质量控制及评价工作者的操作水平, 将其引入学生实验技能考核, 既与临床紧密结合又能很好地促进教学, 将CA换算成百分制分数, 统一了计分标准, 解决了实践技能考核的难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缘于没有合适的实践考核方法, 特别是像免疫学及检验技术这类课程, 对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要求特别高, 如果在校期间学生没有得到较好的训练, 走上工作岗位后将很难适应工作的要求, 因此本考核方法的建立, 将极大地促进实践教学改革, 紧密结合临床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摘要:将分析系数引入定量实验操作考核, 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学生对呈色化学物质水溶液连续稀释操作后的OD值, 对其准确度与精密度综合评分, 介绍了考核方法的建立及对考核结果的分析, 该考核方法能较好地区分学生操作水平的优劣, 可作为考核学生操作能力的常规方法。

关键词:分析系数,定量实验,操作考核

参考文献

[1]吕世静.免疫学检验 (M) .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0.

[2]石建国, 孙燕冰.生化检验学实验技能考核初探 (J) .医学检验教育, 1997, 2:45-46.

7.实验操作考试试题 篇七

镜头回放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这课的一个简单的结构:首先是以鸡尾酒来引起学生的第一步思考,即鸡尾酒是由多种液体组成,是不能相溶的,进而了解到有的液体能相溶,有的不能相溶;再接着研讨三种不相溶的液体两两之间会出现的情况,最后利用这三种液体尝试制作鸡尾酒,并思考导致液体分层的原因是什么。

下面就来回顾一下几个镜头:

镜头一:添加的顺序会影响到液体表现出的现象:

学生开始用油和蜂蜜进行混合,量都是15毫升。实验中,无论是先加油再加蜂蜜还是先加蜂蜜再加油,都没有出现什么问题,但有一组(2个)学生尝试将油和蜂蜜沿相对两侧杯壁同时缓缓注入,出现了油和蜂蜜各占一半的现象,并没有出现油漂浮在蜂蜜的上方这种标准的现象,令教学过程无法正常按设计步骤继续进行。

在这里,我采用了冷处理的方法,将有问题的这杯混合液体晾置在教室边上的窗台上,期望在一段时间后能够有结果出现,不过令人遗憾,一直到下课,这杯液体也没有出现我想要的结果。对于学生就这个现象所提出的问题,我只能说,这里面可能还隐藏着一些其它的原因,我们课后可以查阅有关资料或向专家进行了解,尝试解答这个问题。

在备课时,我也对这个步骤进行了实践,但我也是没有想到“同时注入”这种现象,导致后来在课堂上学生生成的时候,老师无法进行有效的应对。

可见,在有关液体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添加的顺序上要多尝试一些方法,尽量能够达到学生能考虑到的我们都要能做到,同时避免一些不属于教学内容的现象出现。

镜头二:添加的速度会影响到液体表现出的现象:

学生在进行蜂蜜和水混合的实验时,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能够比较好的得到既定的结论,两个学生在做往蜂蜜中加水的时候,由于水加的速度比较快,一下把蜂蜜冲了起来,并且产生了溶解的现象;还有两位同学在同样的实验中,用了搅拌的方法,并在蜂蜜溶解于水后,将其静置观察,等待其自然分层,当然这样是得不到结论的。

在教材中,根本就没有谈到这个方面的实验要求和注意点,也就是说,这里实际上是完全放开让学生进行操作的,那老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就要注意到,不能完全照搬教材的东西,要有一定的规范操作和实验要求,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

镜头三:教材的不严谨会给教学带来变数:

在进行蜂蜜、水、油三者和混合做“鸡尾酒”的实验时,由于是本课的最后一组实验,我仔细帮助学生做好每一步示范,并且也得到了一杯“美丽的鸡尾酒”,学生也十分激动,积极投入到动手实践中去了,可就在学生动手操作的时候,意外又出现了,首先是一个学生先加的蜂蜜,再加的是油,最后加的是水,他讲了一个很棒的创意,就是想看到水在中间逐渐将蜂蜜和油隔开的一个精彩瞬间,在我的想象中应该是可以的,可是实验的结果却不是这样,蜂蜜和油之间多了一层白蒙蒙的东西,显然和清澈干净的水不一样。当时我不便立即做出判断,事后我请教了有关专家了解到,很简单的一件东西,水里面溶解了下层的蜂蜜。于是在第二课时的时候,我很高兴的告诉了学生造成这样的现象,其原因是什么,结果立刻有学生质问我说:“书上不是说用三种不相溶的液体来做这个实验的吗?老师怎么用可以相溶的液体的呢?”我一下子呆住了,是啊,书上的学习目标中清楚的写着:用三种不相溶的液体尝试做“鸡尾酒”,怎么会出现可以相溶的蜂蜜和水的呢?反复思考,我只能得出,可能是因为需要照顾到各种实验的条件和现象,而蜂蜜和水是相对来说相溶不太明显的一组液体吧,更或许也就是一个小失误也说不定。

不过不管是出于哪一方面的考虑,在我们的课堂上,细节方面虽然让学生有了比较大的操作空间,但学生的想象不是我们能完全顾忌到的,创意也好,胡闹也罢,若老师对实验的用品,条件,要求,操作不加以更多的关注,那么课堂上就会出现很多意料之外的事件,导致课堂教学中心的偏移,甚至是课堂教学的失控,所以针对“做中学”这样较之传统科学课堂教学更加开放和灵动的课堂,我们的老师还要在课外的细节准备上更加下功夫。

个人觉得,在有关液体的性质单元教学中,要尽量做好细节的准备,又不束缚学生课堂的生动体验,需要做到以下这些要求:

1、认真研读教材,理解教材安排的含义,同时注意教材中有没有出现不科学或不合理的地方,及时加以修正。

2、认识所用材料和液体,以及试剂,充分了解其性质,做到正确使用。

3、认真进行试验,按照教材要求完成试验,再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想法进行创意实验,多从几个方面进行探究和发现,尽量找到可能出现的意外,并以实验为基础,制定相应的实验规范和操作要求,达到正确实验的目的。

4、如果出现意料之外的实验结果,要立即同标准实验结果进行对比,找到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并加以纠正。

5、可以现场利用多媒体或及时通讯工具,对实在无法自己解决的问题进行求证,这样的课堂生成更精彩。

科学课堂教学的最重要一个要求就是科学,就是不能有科学性错误,要让学生通过上课有所学,有所得。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要想让我们的课堂清晰明确、规范合理,我们在台下就要倾注更多的心血,关注更多的细节,更加深入研究教材教法和课堂教学,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研究,才能真正做到深入浅出,才能真正做到大巧不工,相信每一个科学和做中学老师都有这样的愿望,希望我的一点感受能给大家带来一丝启发,那就不胜荣幸了。期望专家领导和同行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作者单位:南京市珠江路小学江苏】

8.实验操作考试试题 篇八

1.安装一套简单蒸馏的装置,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蒸馏?

(2)说明蒸馏装置中各部分仪器的名称及安装时的注意事项。(3)蒸馏沸点高于130℃液体化合物时应使用何种冷凝管? 答:

(1)蒸馏就是将液体加热到沸腾状态使该液体变成蒸气,然后将蒸气冷凝后得到液体的过程。

(2)仪器安装注意事项:装置按从下到上,从左到右的原则安装;各磨口之间涂凡士林;温度计水银球的上缘与蒸馏头支管的下缘相平;加入沸石防止暴沸;使冷凝管的进水口在下面,出水口在上面;蒸馏低沸点化合物时要在接液管的支管接一根橡皮管引入水槽。

(3)蒸馏沸点高于130℃的液体化合物时应使用空气冷凝管。评分标准:装置70﹪,问题 30﹪。

2.安装一套简单分馏的装置,并回答下列问题:

(1)分馏与蒸馏在原理及装置上由哪些异同?

(2)分馏与蒸馏时,温度计应放在什么位置?过高、过低对分馏与蒸馏有什么影响? 答:

(1)原理:分馏与蒸馏都是利用化合物具有不同沸点而分离和提纯有机化合物,但蒸馏分离的液体混合物各组份的沸点相差应大于30℃。分馏则适用于沸点相差不太大的液体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和提纯。装置:分馏即在蒸馏的基础上用分馏柱来进行。

(2)使温度计水银球的上缘与蒸馏头支管的下缘相平,过高则温度计表示的沸点低于馏出物的沸点,过低则高于。

评分标准:装置70﹪,问题 30﹪。

3.安装一套简单分馏的装置,并回答下列问题:(1)分馏与蒸馏在原理及装置上由哪些异同?

(2)沸石在蒸馏和分馏中起什么作用?在液体沸腾时为何不能补加沸石? 答:

(1)同2(1)

(2)加入沸石防止瀑沸,液体沸腾时补加沸石则沸腾太剧烈,使液体冲出反应瓶。

评分标准:装置70﹪,问题 30﹪。

4.安装一套水蒸气蒸馏的装置,并回答下列问题:

(1)水蒸气蒸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水蒸气蒸馏?

(2)停止水蒸气蒸馏时,在操作上应注意什么?为什么? 答:

(1)水蒸气蒸馏是将水蒸气通入不溶或难溶于水、有一定挥发性的有机物中,使该有机 物随水蒸气一起蒸馏出来。

适用范围:1)常压蒸馏易分解的高沸点有机物;

2)混合物中含大量固体,用蒸馏、过滤、萃取等方法都不适用;

3)混合物中含有大量树脂状的物质或不挥发杂质,用蒸馏、萃取等方法难以分离。(2)停止水蒸气蒸馏时,应先打开T型夹子,再移去火源,防止倒吸。评分标准:装置70﹪,问题 30﹪。

5.安装一套水蒸气蒸馏的装置,并回答下列问题:

(1)水蒸气蒸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需要使用水蒸气蒸馏?(2)安全管和T型管各起什么作用? 答:

(1)同4(1)。

(2)安全管用来检测系统内蒸气压变化情况。T型管用来除去水蒸气中冷凝下来 的水,有时操作发生不正常情况时,可使水蒸气发生器与大气相通。

评分标准:装置70﹪,问题 30﹪。

6.安装制备1-溴丁烷的反应装置,并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在回流冷凝管上为何要采用吸收装置,吸收什么气体?

(2)在回流反应中,反应液逐渐分成两层,你估计产品应处在哪一层?为什么? 答:

(1)产生的HBr为腐蚀性有毒气体,所以要用碱液吸收。

(2)产品应处于下层,因为1-溴丁烷密度大。但有时也会例外。评分标准:装置70﹪,问题 30﹪。

7.安装制备1-溴丁烷的反应装置,并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在回流冷凝管上为何要采用吸收装置,吸收什么气体?(2)粗产品用浓硫酸洗涤可除去哪些杂质,为什么能除去他们? 答:

(1)同6(1)。

(2)粗产品中含有少量未反应的正丁醇和副产物1-丁烯,2-丁烯,丁醚等,这些杂质可用浓H2SO4除去,因为正丁醇和丁醚能与与浓H2SO4生成盐,而1-丁烯,2-丁烯与浓H2SO4发生加成反而被除去。

评分标准:装置70﹪,问题 30﹪。

8.安装制备1-溴丁烷的反应装置,并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在回流冷凝管上为何要采用吸收装置,吸收什么气体?

(2)写出用正丁醇制备1-溴丁烷的主反应和副反应的反应方程式,在本试验中采用哪些措施来尽量减少副反应的发生的。答:

(1)同6(1)。

(2)主反应:NaBr+ H2SO4HBr+NaHSO4 n-C4H9OH+HBrn-C4H9Br+H2O 副反应:

H2SO4CH3CH2CH2CH2OHCH3CH2CHCH2+CH2CHCH3

2CH3CH2CH2CH2OHH2SO4CH3CH2CH2CH2OCH2CH2CH2CH

3反应过程中应控制浓H2SO4的量不要太多,将NaBr研细以使其充分反应,且反应过程中应经常摇动烧瓶,以此来尽量减少副反应。评分标准:装置70﹪,问题 30﹪。

9.试安装用b型管测定熔点的实验装置,并回答下列问题:(1)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熔点有和意义?

(2)接近熔点时升温速度为何要放慢?快了又有什么结果?

答:

(1)纯净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固定的的熔点,所以测定熔点可以鉴别有机物,同时根据熔程长短可检验有机物的纯度。

(2)有充分时间让热量从熔点管外传至毛细管内,减少观察上的误差。若升温快了则测出的温度高于被检测物的熔点,且熔程可能变长。评分标准:装置70﹪,问题 30﹪。

10.试安装用b型管测定熔点的实验装置,并回答下列问题:(1)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熔点有何意义?

(2)影响熔点测定的因素有哪些?请一一分析。答:

(1)同9(1)。

(2)装样:样品要研细装结实,才可使受热均匀,若有空隙则不易传热,影响测试结果。

升温速度:若过慢,热量传到样品时间太长,不利于观察,若过快则所测温度高于熔点。

毛细管中样品的位置:应位于温度计水银球中部,如此,温度计读数才与样品温度相符。

温度计位置:使水银球恰好在b型管两侧管的中部,此处导热液对流循环好,样品受热均匀。

加热位置:火焰与熔点测定管的倾斜部接触,此处加热可使导热液发生最强的对流,使样品受热均匀。

评分标准:装置70﹪,问题 30﹪。

11.提纯粗制的乙酰苯胺,并回答下列问题:

(1)重结晶固体有机物有哪些主要步骤?简单说明每步的步骤。

答:

重结晶步骤及目的:选择溶剂(使提纯物热溶冷不溶);将粗产品溶于热溶液中制成饱和溶液(溶解固体使其冷却时析出);趁热过滤(除去杂质,若颜色深,则先脱色);冷却溶液或蒸发溶剂(使其结晶析出而杂质留于母液,或杂质析出而提纯物留于母液);抽气过滤分离母液(分出结晶体或杂质);洗涤结晶(洗去附着的母液);干燥结晶(除去晶体中残留的溶剂)。

评分标准:装置70﹪,问题 30﹪

12.提纯粗制的乙酰苯胺,并回答下列问题:

(1)所用的溶剂为什么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如何正确控制溶剂量?(2)活性炭为什么要在固体物质全溶后加入?为什么不能在沸腾时加入? 答:

(1)重结晶所用的溶剂太多时,难以析出晶体,需将溶剂蒸出。太少时,在热滤时,由于溶剂的挥发和温度的下降会导致溶解度降低而析出结晶。应先加入比计算量少的溶剂,加热到沸腾,若仍有固体未溶解,则在保持沸腾下逐渐添加溶剂至固体刚好溶解,最后再多加20%的溶剂将溶液稀释。

(2)因为活性炭有吸附能力,会吸附未溶的固体物质造成损失。不能向正沸腾的溶液中加入活性炭,以免溶液瀑沸而溅出。

评分标准:装置70﹪,问题 30﹪

13.请测丙酮的折光率,并回答下列问题:

(1)每次测定样品的折光率后为什么要擦洗上下棱镜面?(2)测定折光率对研究有机化合物有何意义?

(3)什么是化合物的折光率,影响折光率的因素有哪些? 答:

(1)以免有杂质,造成污染腐蚀。

(2)折光率是化合物的特性常数,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有折光率,尤其是液体,记载更为普遍,折光率不仅可作为化合物纯度的标志,也可用来鉴定未知物。

(3)化合物的折光率为:光线从空气中进入到这个化合物时的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

影响折光率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入射光线的波长和测试温度等。评分标准:装置70﹪,问题 30﹪

14.请测丙酮的折光率,并回答下列问题:

(1)测定样品的折光率后为什么要擦洗上下棱镜面?

(2)17.5℃时测得2-甲基-1-丙醇nD=1.3968,试计算20℃时其折光率。(3)什么是化合物的折光率,影响折光率的因素有哪些? 答:

(1)同13(1)。

(2)nD20=nD17.5+4.510-4(17.5—20.0)=1.3968+4.510—4(—2.5)=1.3957(3)同13(3)。评分标准:装置70﹪,问题 30﹪

15.请安装一套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实验装置,并回答下列问题:

1.75(1)本试验步骤主要包括哪几步?各步操作的目的何在?(2)将蒸馏剩余液趁热倒入蒸发皿中,为何要加入生石灰?

答:

(1)本实验步骤主要包括:第一步,将茶叶末放入索氏提取器的滤纸筒中,在圆底烧加入95%乙醇,装置实验装置,水浴加热回流提取,直到提取液颜色较浅为止。待冷凝液刚刚虹吸下去时即可停止加热,改成蒸馏装置,把提取液中的大部分乙醇蒸馏出来。第二步,趁热把瓶中剩余液倒入装有生石灰的蒸发皿中,搅成浆状,在蒸气浴上蒸干,除去水分,使成粉状,然后移至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小心加热,炒片刻,除去水分。第三步,在蒸发皿上盖一张刺有许多小孔且孔刺向上的滤纸。,再在滤纸上罩一个大小合适的漏斗,漏斗顶部塞一小团疏松的棉花,用酒精灯隔着石棉网小心加热,适当控制温度,尽可能使升华速度放慢,当发现有棕色烟雾时,即升华完毕,停止加热。

各步操作目的:第一步提取咖啡因粗液。

第二步除处水分和丹宁酸等酸性物质。

第三步升华提纯。

(2)生石灰起干燥和中和作用,以除去水分和丹宁酸等酸性物质。评分标准:装置70﹪,问题 30﹪

16.请安装一套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实验装置,并回答下列问题:

(1)本试验步骤主要包括哪几步?各步操作的目的何在?

(2)什么是升华?凡是固体有机物是否都可以用升华方法提纯?升华方法有何优缺点? 答:

(1)同15(1)。

(2)某些物质在固态时具有相当高的蒸气压,在加热时,不经过液态,而直接气化,蒸气受到冷却又直接冷凝成固体,这个过程叫做升华。

不是所有的固体有机物都适合用升华提纯。只有在不太高的温度下有足够大的蒸气压的固体物质可用升华提纯。

升华方法得到的产品一般具有较高的纯度,但温度不易控制,产率较低。评分标准:装置70﹪,问题 30﹪ 17.请安装一套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的实验装置,并回答下列问题:

(1)本试验步骤主要包括哪几步?各步操作的目的何在?

(2)为何升华操作时,加热温度一定要控制在被升华物质的熔点以下? 答:(1)同15(1)。

(2)防止升华物质变焦。

评分标准:装置70﹪,问题 30﹪

18.用薄层色谱法鉴别A、B两瓶无标签的化合物是否为同一化合物,并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化合物的Rf值?(2)计算化合物A和B的Rf值。

答:

(1)Rf(比移植)表示物质移动的相对距离,即样品点到原点的距离和溶剂前沿到原点 的距离之比,常用分数表示。当A、B化合物的Rf值相等时,可能为同一化合物,当A、B化合物的Rf值不相等时肯定不是同一化合物。(2)略。

评分标准:装置70﹪,问题 30﹪ 19.用薄层色谱法鉴别A、B两瓶无标签的化合物是否为同一化合物,并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化合物的Rf值?

(2)层析缸中展开剂的高度超过薄层板点样线时,对薄层色谱有何影响? 答:

(1)同18(1)。

(2)层析缸中展开剂的高度超过薄层板点样线时,样品溶解到溶剂中,不能进行层析。评分标准:装置70﹪,问题 30﹪

20.用薄层色谱法鉴别A、B两瓶无标签的化合物是否为同一化合物,并回答下列问题:(1)简述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应用。(2)什么是化合物的Rf值? 答:

(1)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以薄层板作为载体,让样品溶液在薄层板上展开而达到分离的目的。它是快速分离和定性分析少量物质的一种广泛使用的实验技术,可用于精制化合物的鉴定,跟踪反应进程和柱色谱的先导等方面。(2)同18(1)。评分标准:装置70﹪,问题 30﹪

21.安装制备三苯甲醇的实验装置,并回答下列问题:(1)为什么整个反应的过程要无水干燥?

(2)在制取Grignard试剂时,为何要加入碘?

(3)本试验中溴苯滴加太快或一次加入,有何影? 答:

(1)因为Grignard试剂易与水反应而分解,使反应无法发生。

9.实验操作考试试题 篇九

安全应急预案

为了确保我校理化实验操作考试顺利进行,学生安心考试,让家长放心。特制定此安全预案。

一、成立组织

组长:韩涛

副组长:张智、段建辉

成员:杨敬乾 韩军 杜庆云 滕永 朱培玉 刘庆 李栋 李虹

二、做好宣传

1、各班主任和实验老师要在考前进行安全教育:认真学习本预案,每个人都要明确职责,熟悉到心中有数,并由班主任落实到每一个学生,提前做好安全预防预想。并将相关情况通过手机的方式通知家长。

2、班主任和理化老师要确保参加考试的学生安全,积极做好考前准备。

3、要提前做好准备,备好急救药品和器械。

三、组织过程

1、学生要在班主任和理化老师的带领下按时到宿州实验中学参加考试,保证考试有序进行,不准擅自离开指定地点,有特殊事由必须向老师请假。

2、所有考生要注意饮食安全。教育学生不买不食三无食品;不买不食腐败变质食品;不买不食色素较重的食品;此外,尽量不买不食散装食品,尽量不买不食无食品生产经营资质的小商店、小摊贩经销的食品,1以免影响考试。

3、班主任和理化老师要及时组织学生参加考试的项目,做好考前准备,并向考生讲清考试中应出现的问题,考后做好整理活动。在考试中出现的问题、意见分歧或矛盾,考生对考评人员判罚有异议的情况,须通过班主任向考委会及时反映和处理,化解矛盾。

四、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

1、如果考试期间出现意外事故,相关人员必须在第一时间上报领导组并提供处理意见或建议,启动紧急处理预案和紧急疏散预案,所有带队教师都要保持信息畅通,问题责任追究事后处理。

2、遇到突发事件时,领导组或班主任统一指挥,严禁私自行动。师生应保持镇静,原地待命,切勿惊慌乱跑,造成混乱,发生踩踏事故。如果是火警拨打“119”。

五、具体安排:

车号乘坐班级负责教师

1九(1)李 栋 ***朱培玉*** 2九(2)滕 永***段建辉*** 3九(3)刘 庆***张 智 *** 4九(4)李 虹***韩 军 *** 5九(5)杜庆云*** 杨敬乾***

杨庄中学

10.例谈数学实验的有效操作 篇十

【教学案例】

师:同学们,分组实验的步骤是,一在空圆锥杯子里面装满沙,二将其倒入空的圆柱杯子,注意观察几次装满?每小组进行实验。

师:同学们,观察空的圆柱杯子装满沙时,圆锥杯子倒了几次?圆锥和圆柱杯子体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生1:老师,空的圆柱杯子装满沙时,圆锥杯子倒了3次。我觉得圆柱杯子的体积是圆锥杯子的3倍。

生2:我们组的实验也是需要3次,圆锥杯子的体积是圆柱杯子体积的三分之一。

生3:老师,我们不是啊!空的圆柱杯子装满沙时,圆锥杯子倒了4次。我们小组认为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四分之一。

生1:老师,我们组觉得是三分之一,不是四分之一。

生4:老师,我们汇报一下!空的圆柱杯子装满沙时,圆锥杯子不要3次就装满了啊!

师:奇怪啊!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不到三分之一?老师也来试一试。同学们请注意观察, 老师先将空圆锥杯子装满沙,然后倒入空圆柱杯子里。一次,两次,见证奇迹的时候到了,呵呵,满了。二分之一?这是怎么回事?

学生议论纷纷。

生5:老师,你用的圆锥杯子太大了。

教师用学生进行实验的圆锥杯子第二次实验,结果3次倒满。

师:同学们,实验观察很重要!想想看,什么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

生6:我觉得等底等高。

生7: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师: 你们说说,“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又是怎么回事啊?

学生一一反馈。

……

上述教学案例遵循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学实践中非常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首先给出实验步骤,然后让学生演示倒沙实验,由此小结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但是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处理忽略了学生的已有经验,用直白的实验替代了圆锥体积的直接告知,完全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内需。为什么用倒沙实验找两者的体积关系?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这样简单的处理方式,反而会让学生产生疑惑。

小学生的天性,导致他们对动手操作总是充满了好奇,但数学实验不仅仅是让学生产生好奇,更多的是在操作探究过程中,教会学生观察,通过观察让学生进入思维的状态。因此,数学实验应成为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桥梁,凸显实验的独特性和实用性。为此,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一、实验的选择应基于知识经验

学生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这是学生学习新知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尊重这个事实,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强加给学生。比如,学生在学习“圆锥的体积”之前,刚刚学习了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求出体积的方法,六年级上学期也解决过利用排水法求出不规则小石块体积的问题,两者的实质都是等积变形,是很重要的数学思想。在此时,为何不运用一下呢?既可以让学生联系旧知,渗透等积变形的数学思想,又可以拓展一下学生的思维,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多样。

【奇妙等积变形引入】

师:(出示一个用橡皮泥做成的圆锥)谁有办法知道这个橡皮泥圆锥的体积?

生1:可以将这块橡皮泥捏成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体,改变形状后它的体积是不变的。这样通过转化就可以求出它的体积了。

生2:(补充)还可以把它放入水槽中,上升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这个圆锥的体积,我们已经会求了。

师:说得多好啊!你们的意思是转化一下,通过求出与它体积相同的其他物体的体积来得到结果,是吗?

生:是的。

师:看来你们已经有自己的方法可以求圆锥的体积了,我们还没正式学就会了,真厉害!

小小的改变就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要是我们要计算大型圆锥铸铁零件该怎么办呢?”显然前两种方法受到了限制,自然引出要寻求新的方法。认知的冲突,造就了探究的需要,为下一步的动手探究做了铺垫。

二、实验结论验证需依托数据分析

当探究“是否可以找到圆锥与圆柱之间的某种关系间接求圆锥的体积”这一问题时,通常教师的做法是直接用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来进行倒沙数学实验。

既然是数学操作实验,为什么不让学生自主进行真实的实验呢?运用给定的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进行倒沙实验来证明两者的体积关系,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因此,笔者改变以往惯例,而是准备了多组等底等高的圆柱杯子和圆锥杯子以及其他一些普通的圆柱和圆锥,分别标上号,然后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索、自由选择、任意搭配来操作,并记录下实验结果。要求学生记录几号圆锥杯子与几号圆柱杯子之间是几倍体积关系,在学生大量操作过后再来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结果。

【实验验证数据分析】

1.大胆猜想

① 初步猜测:圆锥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

② 观察演示,再次猜测。

2.实验验证

① 学生分组实验,完成研究性实验报告。

② 汇报交流。

③ 直观演示、讨论归纳:由这几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圆锥的体积实验报告单

研究情形 ①圆柱体和圆锥体等底等高

②圆柱体和圆锥体等底不等高

③圆柱体和圆锥体等高不等底

④圆柱体和圆锥体不等高不等底

实验选择

(填写序号)

实验过程 在空圆柱里装满沙,再将其倒入空圆锥里,(   )次正好倒完。 在空圆锥里装满沙,再将其倒入空圆柱里, (   )次正好装满。

结    论

圆锥体积

计算公式 V=

让学生经历真正的实验过程,从大量的实验中发现规律进而深入研究,最终引导学生寻找出这些圆柱和圆锥间的关系,总结出其中的规律。这样形成的知识学生更容易掌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研究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实验结论应用要有梯度习题

习题如果只是单纯的“依葫芦画瓢”,临摹例题做法,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作用不大,更不可能培养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教师应该尝试在习题中增加梯度变式,让学生的思维产生跳跃,可以让学生通过自我剖析挖掘习题中的问题,对自己提出更高的思维要求。

通过有梯度的习题练习,其中包括常规性习题和综合性习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通过有顺序、有层次的练习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进行爬坡式的做题,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的思维相对会比较活跃,久而久之学生思考得就多,学生的问题意识自然就会加强。

儿童与生俱来就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作或者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使他们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从制造认知冲突,到自主动手操作,再到总结规律,最后进行梯度习题的巩固,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发现数学知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品尝到思维成功的乐趣、动手操作的价值。

11.化学课需注重引导学生实验操作 篇十一

一、挖掘教材内容, 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探究

新教材中能设计成探究性的素材非常多, 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去挖掘。例如, 讲物质的物理性质时, 可采用展示实物, 让学生自己探索并总结得出。如硫酸物理性质的教学可设计如下:展示两瓶体积相等的浓硫酸和水, 让学生用多种实验方法加以鉴别。演示:振荡两试剂瓶中的液体。学生描述:油状液体的为浓硫酸。演示:在托盘天平两边分别放上两种液体, 重的一边为浓硫酸。学生描述:浓硫酸密度大。演示:分别取少量的两种液体在试管中加热, 后沸腾的是浓硫酸。学生描述:浓硫酸的沸点高, 难挥发。演示:向盛有水的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上述两种液体, 试管壁发热的是浓硫酸。学生描述, 硫酸能以任意比与水混溶, 并放出大量的热。……这样做, 学生精力集中, 兴趣盎然, 思维积极活跃。这实际上给学生设置了“发现”的情境, 即学生通过探索“发现”了浓硫酸的物理性质, 其印象异常深刻, 知识学得灵活且掌握牢固。

二、运用化学实验,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化学实验教学中,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为此, 我首先布置实验预习题, 让学生在预习时明确实验目的、步骤和操作, 做到有的放矢。其次, 严肃实验纪律, 在实验前强调操作的关键和注意事项, 引导学生规范操作, 仔细观察, 积极思考, 在实验中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如在做二氧化碳倾倒实验时, 不仅要求学生用玻璃片挡住, 且要求学生倾倒时动作要慢;当低层蜡烛先熄灭, 上层蜡烛后熄灭, 使学生对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次培养学生对实验成败的分析和根据所掌握知识情况进行实验的增改, 如对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进行气密性检查时, 用注射器改进实验, 学生兴趣大增, 且掌握了气密性检查的简便方法。实验课培养了学生学习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逐步形成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改进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长期以来, 课本上不少传统实验操作繁琐, 而且都以验证性实验为主, 通常由老师演示, 即使学生动手做也是按照书上的步骤单纯模仿,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因此对于一些不合理的传统实验教师有必要让学生自主探究, 加以改进。比如必修1 (人教版) Na O性质探究实验中Na O与CO反应, 传统实验是制取CO气体并通入Na O, 收集产生的气体并通过做木条复燃实验证明产生了氧气。这个实验我让学生自己动手, 自主设计实验加以改进。CO一定要制取吗?氧气一定要收集后用木条复燃实验加以验证吗?带着这些疑问, 学生开动脑筋, 自主创新了该实验。有学生设计了直接用棉花包裹Na O粉末, 用玻璃管伸进Na O粉末中然后吹气, 可以看到棉花剧烈燃烧。新设计的实验不仅证明了Na O与CO反应生成了氧气, 而且证明了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改进后的实验不仅操作方便, 而且实验现象具有趣味性。一般用水来灭火, 有的同学打破常规, 改进了Na O与水反应的实验。同样用棉花包裹Na O粉末, 然后滴几滴水到棉花上, 棉花剧烈燃烧, 即水能生火。传统焰色反应是用无锈铁丝蘸取溶液或固体粉末, 然后置于酒精灯上灼烧, 观察火焰颜色。该方法由于蘸取的药品较少, 不利于观察火焰的颜色。

针对上述问题, 有的同学作了如下改进:将一些浸有酒精的棉花置于点滴板上, 再将要用的药品溶液用滴管滴几滴于棉花上, 然后点燃棉花, 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火焰的颜色。教师对学生传统实验的改进, 可使实验教学与探究学习融合起来, 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自己动手实验, 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 增强自主意识, 而且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使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培养了创新意识。

四、运用信息技术, 展现化学实验的魅力

高中化学课有很多实验, 需要学生全力投入, 不仅要观察掌握实验现象和实验过程中的变化, 而且要理解实验发生的原理, 这就需要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微观的变化产生感性的认识, 而这是传统实验无法办到的,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例如, 《原电池》一节的教学, 可利用信息技术, 以鲜艳的彩色图像展示出铜锌两种金属的自由电子的浓度的不平衡, 又以生动的动画效果模拟出自由电子在电位差的作用下沿着导线从低电位向高电位的定向移动。画面中氢离子得电子成为氢原子, 两个氢原子结合为氢分子, 氢气的气泡在铜板上冉冉升起。逼真的动画效果、听觉效果和视觉效果的融合, 使学生的多种感官全部调动并聚焦于一点, 再加上软件的运用穿插在学生实验、教师讲解之间, 教学效果达到了最佳状态, 使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更透彻、掌握更准确, 对实验现象的印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12.实验操作考试试题 篇十二

一、指导思想 :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以考促教。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和实验装备建

二、考场人员安排: 考点主任:龙国忠

考点副主任:张 军

保卫人员:杨生岩

医务人员:李思颖

实验员:胡长斌、巫爱莲、杨昌盛

信息技术保密员:唐林燕

领考员:彭丽云、聂平芳、石芬、彭春

(1)组建实验技能考试领导机构,召开领导专题会且进行明确分工,(2)开好学校考务工作会,考生指导动员会,领考员、实验教师、医务保卫工作人员会议;

(3)办好实验技能考试宣传栏,撰写标语,横幅,考室标牌;

(4)整理好考点办公室、抽签室、候考室、医务室、广播室,并按要求布置好考室;

(5)准备好仪器药品,检查教室电路与插座,确保考试顺利进行;

(6)造好考试《秩序册》。

2、后勤组:

(1)负责考点的生活、住宿安排;

(2)负责生活区的清洁卫生工作;

(3)有关生活用品的采购和发放。

3、医保组:

(1)搞好考场警戒,维护考场秩序,确保考生、考场安全;

(2)负责考点警戒线的的划出;

(3)保证与考试无关的闲杂人员不得进入警戒线内;

(4)负责与医院联系相关工作,及时处理好监试教师、学生生病、意外伤害及事宜。

(5)考试期间搞好校内人员限时出入的张榜通知,且做好疏导工作,到时有专人封看本校门。

四、考试程序

1、学校根据报名册将参加考试学生编组到实验楼前列队等候。

2、每组学生开考前15分钟,凭准考证到抽签室处抽签确定考题,考生进入候考室候考(进入候考室后不准看书,不准教师讲解,学生抽签后进入二楼候考室,班主任、科任教师不得跟随)。

3、开考前5分钟,考生持准考证,由领考员领到考室。

4、实验教师调整、更换、补充仪器应在一组学生考完后进行。

5、考试期间,领考员、实验教师挂牌上岗,除巡视员、主考外,其他人员一律不准进入考室。

双塘中学教务处

13.实验操作考试试题 篇十三

一、考试内容

1、实验动物工作管理法规和国家标准;

2、实验动物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

3、基本技能。

二、考试方式

1、理论考试:采用计算机考试系统上机考试。每份试卷随机抽取100道单选题或判断题,每题答题时间为40秒,不可倒回检查。

答对60分视为及格通过。

2、操作考试:随机抽取2个动物实验操作项目进行考试,时间为2分钟。2位考官打分后取平均分。30分为满分,18分为及格通过。

理论和操作成绩均及格通过视为考核合格。可获得《湖北省实验动物从业人员考核合格证》。单项未通过的可以在以后报名进行单项补考。

培训班动物实验技术操作考题

培训班操作考试范围

1、小鼠抓取固定辨认性别;

2、大鼠抓取固定辨认性别;

3、豚鼠抓取固定辨认性别;

4、家兔抓取固定辨认性别;

5、小鼠皮下注射;

6、大鼠皮下注射;

7、小鼠灌胃;

8、大鼠灌胃;

9、小鼠腹腔注射;

10、大鼠腹腔注射。

14.实验操作考试试题 篇十四

关键词:组合夹具,定位方式,夹紧机构,组装过程

1 组合夹具拆装实验开设的目的和意义

机械制造业是制造业的核心, 是制造机械产品的工业部门, 也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装备的部门。机械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和发展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现代化的程度。而机械制造业的生产能力主要取决于机械制造装备的先进程度。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制造能力的集中体现, 重大装备研制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1]。而装备制造过程中的一项最基本的活动就是零件的加工。零件在工艺规程指定以后, 就要按工艺规程顺序进行加工。加工中除了需要机床、刀具、量具之外, 成批生产时还要用机床夹具。夹具被喻为机床的手, 机床夹具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工件加工表面的位置精度, 所以机床夹具设计是装备设计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因此, 机床夹具设计成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

机床夹具的有多种分类方法, 按夹具的使用范围来分有下面的五种类型:通用夹具、专用夹具、组合夹具、成组夹具和可调整夹具、随行夹具。组合夹具根据标准化、模块化的原理, 在夹具元件和组件完全标准化的基础上, 利用一套标准化的夹具元件进行组合而成。标准元件有不同的形状, 尺寸和功能, 其配合部分有良好的互换性和耐磨性。使用时, 可根据被加工工件的结构和工序要求, 选用适当元件进行组合联接, 形成一专用夹具, 也可组装成具有一定柔性的可调整夹具。用完后可将元件拆卸、清洗、涂油、入库, 以备后用。由于这种夹具灵活多变, 万能性强, 大大减少了夹具的设计和制造工作量, 所以它特别适合单件、小批量生产以及新产品的试制。由此可见, 组合夹具不仅具有标准化、模块化、组合化等当代先进设计思想, 又符合节约资源的原则, 更适合绿色制造的环境保护原理。所以是今后夹具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我国国内的组合夹具始于20世纪60年代, 当时建立了面向机械行业的天津组合夹具厂, 面向航空工业的保定向阳机械厂, 以后又建立了数个生产组合夹具元件的工厂。当时产品均为引进前苏联乌斯贝槽系组合夹具系统。推广应用遍及机械、航空、电子轻工、造船、纺织等各类制造业, 取得丰硕的社会、经济效益。在使用过程中改进并修改了原系统, 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有我国特色的槽系组合夹具系统。在当时曾达到全国年产组合夹具元件800万件的水平。至今天津、保定二厂仍是我国组合夹具的主要生产基地。20世纪80年代以后, 两厂又各自独立开发了适合NC机床、加工中心的孔系组合夹具系统, 不仅满足了我国国内的需求, 还出口到美国等国家[2]。

随着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系统的迅猛发展, 组合夹具在机械制造专业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为此, 长春大学从2008年起对机械专业大三的学生开设了组合夹具拆装实验。通过学生对于典型件的从零件分析、夹具设计、实际组装整个过程的参与,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且也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集体协作精神的一种有效手段。

2 组合夹具拆装实验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从08年开设组合夹具拆装实验至今, 发现学生在设计和组装组合夹具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 现归纳如下:

2.1 由于学校购置的组合夹具台套数有限, 指导教师只能对现有标准元件进行介绍, 使学生对组合夹具的认识比较笼统, 有一定的片面性。

2.2 学生由于缺乏生产实际经验, 对于组合夹具各标准元件的的作用理解的一知半解, 以至于在设计时不能准确选择正确元件进行合理的组装;

2.3 虽然知道典型定位方式, 但用这些方式进行定位时各定位元件究竟限制哪些自由度不是很清楚;

2.4 不知道应如何进行合理的夹紧;

2.5 进行组合夹具设计时组装顺序不合理。

3 从实验操作过程技巧入手进行解决

3.1 认清组合夹具各元件的种类及其用途

是前提, 组合夹具按组装时元件间连接基面的形状, 可分为槽系和孔系两种基本类型。

槽系组合夹具以槽 (T形槽、键槽) 和键相配合的方式来实现元件间的定位, 由T形槽螺钉来固定的。因元件的位置可沿槽的纵向作无级调节, 故组装十分灵活, 适用范围广, 是最早发展起来的组合夹具系统。

孔系组合夹具主要元件表面为圆柱孔和螺纹孔组成的坐标孔系, 通过定位销和螺钉来实现元件之间的组装和紧固。

在进行组合夹具设计、组装前, 应运用实物、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首先让同学们熟悉组合夹具标准元件的结构、用途, 这样才能为后续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2 让学生加深对典型定位方式及各种定位方式所限制自由度的认识

本次实验用到的典型定位方式有平面定位、孔定位、外圆定位。

首先让学生了解各种典型定位方式的特点、所限制的自由度。在定位时应符合六点定位原理, 让学生加深对于欠定位和过定位的概念的理解, 并在具体的设计中指导学生去处理欠定位和过定位的情况。

鉴于实际操作时常出现的一面两孔定位时两销所实际限制自由度的含混情况应特别给予强调说明, 并用实物演示的方法讲解两销的放置注意事项及其所限制的自由度情况。

3.3 明确夹紧机构的设计原则

在实际操作时学生往往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夹紧, 夹紧在工件的什么位置上。这就要配合实际的演示强调夹紧机构的设计原则:

3.3.1 保证工件定位的正确, 以及工件在整个加工过程中位置不发生变化。

3.3.2 夹紧力应尽可能分配在工件较大的面积上, 以减少单位面积压力。

3.3.3 夹紧力应作用在工件刚性最好的部位, 以防止工件变形, 而因夹紧力产生的工件变形不应超出工件允许的公差范围。

3.3.4 夹紧力的方向应与切削力的方向相适应, 夹紧力距离切削力要近, 使得所需要的夹紧力相应减少。

3.3.5 夹紧结构必须能补偿毛坯或半成品的制造误差。

3.3.6 尽量采用"自身夹紧"结构。

3.3.7 夹紧结构须简单、紧凑、装卸工件方便、安全可靠[3]。

3.4 让学生对要进行设计夹具的工件有个总体把握

结合一具体零件讲解, 让学生清楚工件的外形结构和待加工表面的形状, 对照工序图, 了解该加工表面的工序基准和加工以后要达到的精度要求。以提问加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回忆书本中对此加工部位可能用到的加工方法, 加工阶段的划分应遵循的原则, 然后开始制定工艺规程, 回忆粗、精基准选择的原则, 如何选择合适的定位基准。然后确定此工件的最终定位部位和定位方式。

3.5 组装过程要清晰、正确

零件图和工序图的分析→定位面和定位方式的方案构思→选择元件→搭出大致的夹具形状, 试装→分析其合理性→修改不当之处对各定位元件进行紧固连接→对工件正确的夹紧。

结语

通过组合夹具拆装实验操作过程技巧的研究和实践, 使学生对组合夹具的设计有个总体的把握。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亲自动手、主动参与,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能力, 并能把零散的知识通过这一实验融合在一起, 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充分做到了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冯辛安, 黄玉美, 关慧贞等.机械制造装备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朱耀祥.组合夹具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机电国际市场2002年第5期

15.实验操作考试试题 篇十五

实验教学教学改革生物专业201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中国教育正面临着新的形势,发展机遇和发展难题都前所未有,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是亟待我们去正视,去调研,去思考,去解决的。

生物专业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部分是密不可分的。与理论课程相比,实验课程更具有综合性、直观、易于学生理解掌握,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和能力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多高校生物化学、植物学、动物学、遗传学等专业的实验课程单独设课,提升了实验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实验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以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兴趣入手,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建立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改革课程的考核方式,提高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以及专业素质。

一、课程改革

高校生物专业中学生对仪器的认知程度和使用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大学新生对仪器认知程度不高,即使认识一些常用的仪器,但是从未接触过,不懂操作,不能熟练的使用。甚至到大学四年级,做毕业设计的阶段,学生的仪器使用和操作仍然问题百出。生物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仪器的使用是实验操作必须的能力,学生需要正确规范的使用仪器。正确使用仪器能够减小实验误差,取得正确的实验结果,而且可以避免损坏仪器,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以及伤害。

在大学一年级设立仪器分析课程是必要的,很多高校是设立这门基础课的。例如,東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教学计划中仪器分析课程是作为大学一年级的必修课程。对大一学生设立仪器培训和专门指导有助于他们对仪器的掌握,为今后的实验课程做足准备。而且,仪器分析课程同时要有实验课程的配套,让学生及时进行仪器的实际操作,理论与操作相结合,进而完全掌握仪器的使用,那么这门课程的设立就能尽大成度的发挥效果。

二、内容改革

21世纪的人才首先要拥有创新意识,要能够用新的思维方法分析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对于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遇到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就束手无策,无从下手,特别是设计实验过程中如何选择检测方法、试剂和仪器的选择、数据分析、对比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如何进行验证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那么在实验课程的内容上面进行有效的调整,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

首先,仪器分析的实验课程可以从让学生先了解实验室的规模、规则、仪器的摆放位置;掌握仪器的型号、用途、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再实际操作到熟练使用。特别注意一些容易忽略的实验细节,例如微量移液器的正确操作,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的正确使用及维护等,这些仪器的使用导师要示范规范的操作,并详细讲解。不同专业领域涉及到的仪器可以进行分类讲解,也有利于学生对某些专业兴趣的提高。

其次,在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每个课程的实验课中设立1~2个综合性的大试验,在教学安排上综合多项实验内容或运用多种实验方法的实验。要求学生从查阅文献资料开始,应用所学的理论和实验技术拟定方案完成,列出实验需要用到的仪器和药品,这种实验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思维、科研能力和创作精神,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后,安排这种综合性的大试验,可以使学生把所学知识和技能综合的运用。

陶行知先生说过,大凡世界上的先生可分为三种,最好的那种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即教“学”,这里的“学”指的就应该是学习策略。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和独立设计实验,不仅是对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要求,在现今就业困难的形势下本科毕业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和创新性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考试形式

单纯的课程改革和教学内容改革并不能完全起到效果,需要配合改革实验教学的评价体系,发展完善的实验考核制度。传统实验课的考核多以实验报告形式来完成,没有正规的考试,不纳入期末成绩或者有些高校的实验课程的考核是作为理论课程总成绩的一小部分。无论以上哪种考核形式,都导致学生忽视实验课的重要性,而往往单方面下大力气学习理论知识,放松实验课的学习,其结果只能是高分低能。因此,对实验教学必须实行更加完善、科学、适用的单独考核。考试内容可以选择课程中包含的实验,也可以建立新的实验题目,主要考察内容以下几个部分:(1)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能否独立查阅文献,明确实验的目的;(2)实验中的基本操作规范,考察试验中的操作规范和仪器使用规范;(3)实验报告中对结果观察记录的细致及真实性;(4)讨论分析的合理正确性乃至最终能发现问题;(5)提出具有一定创新性的课题设计这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可以综合平时的表现和期末的操作考试来评定。

四、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体现在改变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的单纯接受式学习,建立“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加强基本训练,规范化操作,培养好的实验习惯,要引导学生独立、主动完成实验操作,在学生无须老师提示的最佳状态下学会自己观察、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讨论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结果,并把这些结果真实地记录下来,最后教师总结,补充强调实验中关键和容易疏漏的地方。

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积极性,鼓励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和科学竞赛。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例,近几年学校深化实验室建设水平,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以“挑战杯”等系列竞赛为引导,以科普类讲座及学术交流为基础,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对科研的积极性,形成了较为浓厚的学术氛围,很多大学生早早地选择专业导师,进入实验室学习。经过一段时间有针对性的实践训练后,大部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够得到较大提高,能够独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研究,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撰写科研论文,在研究中敢于尝试性地设计新的方案,开发新的产品,对专业方向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较强的信心。学校积极开展实验室课程的教学与改革,在2010年,在各级各类学科、科技竞赛中,共获得省级及其以上奖项近170余项,得到了历年来最好的成绩。

本文所推行的生物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应当是从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来确立学生主体地位,配合改革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来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使师生共同树立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并强化教师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新世纪人才。

16.实验操作考试试题 篇十六

第一组试题:(每位选手都有100分的基础分)

1.(共3个小题,每个小题有两问,答对了加10分,答错了不扣分,满分60分。)

(1)实验员的展演有两处操作错误,请将错误简单写在答题卡上。(限时40秒钟)

某同学用游标卡尺测量工件内经。错误1:实验前未对游标卡尺进行调零;

错误2:读数前未固定游标上的螺母。(事先未固定螺母即读数:19.1mm)

(2)讲台上(或屏幕上)是平面镜成像实验装置,在玻璃板前后各竖直放置一段相同长度的蜡烛A和B,前面蜡烛A是点燃的,请在答题卡上简单回答以下问题(限时20秒钟):

①实验中,无论怎样调节蜡烛B,都不能使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可能是什么原因?玻璃与桌面不垂直;不合理。

②解决了上面问题后,找出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位置,并分别测出A的物距为80cm,A的像距为80.1 cm,就得出实验结论之一:“平面镜成像中,像距与物距相等”,这是否合理?

(3)讲台上(或屏幕上)是奥斯特实验装置。请问(限时20秒钟):

①为效果更好,图中的直导线应该()A.南北方向放置 B.东西方向放置

②为了使学生观察清楚,通电后磁针能静止在通电直导线该处合磁场的位置,电路中应该串联1个()

A.“2A,50Ω”的滑动变阻器 B.“12V,50W的灯泡”

2.(共2个小题,每答对一问加10分,答错一问扣10分,满分90分。最好屏幕出示,以便控制时间。)

(1)某同学用伏安法测量约8Ω电阻的阻值。请观察实验员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操作过程,将操作过程中的错误找出来。(在竖直放置的示教板上演示;答题限时3分钟。)

错误1:电流应从电流表的正接线柱流入(或电流表的正接线柱应与电源的正极连接);

错误2:连接电路过程中开关应该是断开的;

错误3:滑动变阻器不应将金属杆两端的接线柱接入电路; 错误4:电压表不应与串联的电源与开关并联; 错误5:电压表不应选用大量程。

(2)某同学用天平和刻度尺测量金属圆柱体的密度。

请观察实验员测量圆柱体密度的实验操作过程,并将操作过程中的错误找出来。(答题限时2分钟。)

错误1:天平横梁未调平衡,即开始测量; 错误2:应该用镊子移动游码;

错误3:横梁稳定在水平位置或指针左右摆动幅度相同时再读数。(圆柱体的质量错误读数:83.7克)错误4:测量圆柱体高度时,必须使刻度尺的零刻线正对其底面。3.(共3个小题,每小题40分。)

(1)用所给器材完成下列实验(限时3分钟)。①组装一台完整的小直流电动机(20分);

②设计并连接好电路,使电动机可以连续调速(20分)。

供选器材:未完全组装好的小直流电动机散装件、6V低压电源、蓄电池、滑动变阻器、单刀开关、导线若干等。

(2)黑盒子中装有两个互不相连的电子元件,请用一只多用电表判断元器件的类型,如果可以测量出数值的,请测量数值并在后面标上所选择的量程,判断与测量结果写在答题卡上。

要求:操作过程符合操作规范,读数符合有效数字读法。(限时2分钟)①电阻1(约180Ω,量程×10档)(10分)②电池(约1.55V,量程3V档)(10分)③电阻2(约15.0kΩ,量程×1k档)(10分)④二极管(10分)

(3)请根据需要选用器材演示鹌鹑蛋被平底圆烧瓶“吞”入和“吐”出的实验。可选器材:250ml平底圆烧瓶、1000ml烧杯、装满开水的热水瓶、剥掉壳的鹌鹑蛋、酒精灯、一些棉花、镊子、火柴、毛巾等。(限时2分钟)4.加赛试题

用所给器材完成装置制作,可用该装置探究:(1)小孔成像与孔大小关系的实验装置;(2)小孔成像与孔形状的关系。

可选用器材:暗盒(内已装入毛玻璃,前端有插明信片槽口)、蜡烛、火柴、两张明信片、剪刀、刻刀、锥子等。(限时2分钟)第二组试题:(屏幕依次出示)1.限时题(共5套题,每套题6问,每问10分,每答对一个加10分,每答错一个扣10分,满分60分)(限时45秒钟)1号题:

①连接电路时,电流表必须串联在电路中。()正确 ②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光都是会聚光。()错误

③将悬挂泡沫小球与发生音叉接触,是为观察音叉振动的现象。()正确 ④电能表铭牌上的额定电压指的是其能承受的最大电压。()错误 ⑤将通电直导线靠近小磁针,一定能让小磁针改变原来的指向。()错误 ⑥弹簧测力计刻度盘的零刻度位置可以调整。()正确 2号题:

①如果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电路中的元件可能会烧毁。()错误 ②微小压强计可以测量水压的大小。()正确

③测量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中,加在灯泡两端的电压可以短时间大于其额定电压。()正确

④通电直导线周围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垂直。()正确 ⑤通过凹透镜可能会得到平行光。()正确

⑥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桌面上的木块,就可以测出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错误 3号题:

①电源是将电能转换为其它形式的能的元件。()错误

②将开着的手机放置在抽成真空的玻璃容器中,就不能接收到外界的信号了。()错误

③学生用的2B铅笔芯可当滑动变阻器使用。()正确 ④天平也可以测量液体的质量。()正确

⑤内聚力实验失败说明两铅圆柱体接触面分子间的斥力大于引力。()错误 ⑥用抽气法探究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实验中,烧瓶中的水应少放一些。()错误 4号题:

①直流电动机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工作的。()错误 ②100℃的水蒸气比100℃的水造成的烫伤更严重。()错误 ③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时,只能接入两个接线柱。()错误

④平面镜成像实验中,若镜面与桌面不垂直,那么,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就不等大了。()错误

⑤零刻度线已经磨损的刻度尺依然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正确 ⑥电能表通电2min可以测出100W灯泡的实际功率。()正确 5号题:

①带刻度的烧杯可以用来测量液体的体积。()错误

②太阳光经过三棱镜色散后,折射出的不止是七种色光。()正确 ③用滑轮组搬运物体时,使用的滑轮的个数越多,就越省力。()错误 ④小孔成像实验中,光屏上成的一定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错误 ⑤闭合电路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就会产生感应电流。()错误 ⑥热力发动机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正确 2.实验操作题(共3小题,每小题40分,满分120分。)(1)请用保险丝作用演示器演示:(限时3分钟)①过载现象; ②保险丝的作用。

(2)请用所给器材演示光的色散与合成。(限时2分钟)可选器材:光源、三棱镜2只、电源、白屏。①架设光的色散光路,在白屏上出现彩色光带; ②再合适放置另一只棱镜后,白屏上出现白光。

(3)请用滴管和量筒做一个简单的浮沉子,可以演示。(限时3分钟)①滴管在量筒中能沉能浮; ②滴管能悬浮在量筒中指定的区间。

可选器材:装满水的1000ml烧杯、250ml空烧杯、100ml量筒、滴管、橡皮筋和气球(或橡皮膜)。

3.实验操作题(共5小题,每小题20分,满分100分)(1)用所给器材完成验证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限时1分钟)操作要点:杯口不漏气,孔要很小。

可选用器材:底部钻有小孔的塑料杯、纸片、水、水盆。(2)用手指摩擦酒杯杯口使酒杯发声。(限时1分钟)

操作要点:杯中盛有水,调节杯中水量,可改变声音的音调;手指蘸水。)(3)在不移动奶瓶的前提下,将插在2个上下倒扣在一起的奶瓶中间的纸取出。(限做3次)

评委追问:要想成功,实验中应注意什么?(既要快又要稳。)

(4)不使用任何工具,也不能移动桌上的浅盘,请用嘴将放在桌上的硬币吹入浅盘中。(限做3次)

评委追问:这一现象蕴含的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5)用所给器材制作一个蜡烛“跷跷板”。在点燃蜡烛后,它就会像两个小朋友玩“跷跷板”一样运动。(限时2分钟)

可选器材:生日蜡烛2只、塑料管一根、火柴1盒、小烧杯2只、小刀1把。操作要点:塑料管两端各插入一根蜡烛,垂直于塑料管的中央插入一根火柴或铁丝做转轴,相邻的两只烧杯杯口做支架。评委追问:火焰为什么是向上的?(空气对流,热空气上升)

第三组试题:(共6小题,前3小题,每题30分,后3小题,每题100分,其中讲解与操作70分,回答评委提问30分,满分190分)1.实验操作题(共做题)

(1)请用所给器材完成内聚力演示实验,要求悬挂的钩码越多越好。(限时3分钟)

可选器材:内聚力演示器1套、铁架台1个、刮刀1只、砂纸、盒装钩码。(2)用焦耳定律演示器完成在电流相同的情况下,电流通过电阻时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阻值关系的实验。(限时3分钟)

可选器材:焦耳定律演示器1套、5滑动变阻器1个、单刀开关1个、导线6根、教学电源1台、滴管1个、红墨水、烧杯1只、细铜丝1根。①正确注入液体,调节好液柱的起始状态。(10分)②正确选择电路。(10分)③实验现象明显。(10分)

(3)请用给定器材设计并连接电吹风电路,要求电吹风可以吹冷、热风(用小灯泡发光表示吹热风)。(限时3分钟)

可选器材:玩具电机1只、叶片1只、小灯泡1只、1号电池2节、电池盒1只、开关2只、导线7根、底座1块。①电路图设计正确。(10分)②可以吹热风。(10分)③可以吹冷风。(10分)

2.演示与讲解题(选做题)

1号题:通过实验演示,说明静摩擦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限时5分钟)供选器材:木块1只、木板1块、圆柱体铅笔6支、斜面1个、弹簧测力计2个、铁架台2个。

评委追问:铅笔的作用是什么?是不是越多越好?两个弹簧测力计示数一样吗?哪一个示数要小一些?为什么?

2号题:通过演示,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限时5分钟)供选器材:小车2个、强磁钢2个、1元硬币1个。

操作方法:(1)(引力)使固定着强磁钢的两辆小车靠近,左手固定其中一辆小车,右手松开另一只小车;然后左右手的操作方式互换,重复上述实验。(2)(斥力)重复上述实验。(3)使两辆小车靠近,同时松开左右手。(4)尝试磁悬浮演示。

评委追问:除上述方法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请你就实验效果对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评估。

3号题:通过实验演示,说明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限时5分钟)

供选器材:小瓶1只、弹簧测力计1个、小磅秤1个、100ml烧杯1只、水适量、细线1段、铁架台1个。

评委追问:浮力的反作用力是什么?从上述实验还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弹簧测力计示数减小量等于小磅秤示数增加量与常熟g的乘积)若物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应怎样测浮力?

4号题:(附加题)通过演示实验测形状不规则的固体(胡萝卜、蜡烛、大头针)的密度。(限时5分钟)

供选器材:天平、量筒、烧杯、水、酒精、小刀、1段铁丝、圆柱形金属块。

评委追问:你在测量物体的体积时采用了什么方法? 测胡萝卜密度的方法:排水法、采样法。

测蜡烛密度的方法:排液法、下坠法、下压法、换元法(酒精)、测量法和计算法。测大头针密度的方法:排水法、积少成多法。(限做3次)3.附加题

演示并解释“热气球”放飞原理。

上一篇:外资验资报告下一篇:网吧协会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