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张养浩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2024-08-09

《元史·张养浩传》阅读答案及翻译(精选4篇)

1.《元史·张养浩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篇一

张养浩《晨起》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恋枕嫌多梦,开帘曙色迷。

鹤寒依户立,猿馁近厨啼。

蹴石泉鸣屋,吞烟树隐堤。

村居真可喜,触处是诗题。

【注】元至治元年(1321),张养浩因上《灯山疏》批评皇帝奢侈而触怒了元英宗,为避祸辞去参议中书省事职务,归隐故乡。

1.请简要分析诗人晨起前后不同的心情。(4分)

2.请简要赏析颔联和颈联景物描写的手法。(4分)

参考答案

1.(1)诗人晨起前,处于“恋枕”与“嫌多梦”的矛盾中,透露出些许烦恼和不平静;(2分。意思对即可)晨起后,发现村居环境充满诤隋画意,喜悦之情油然而生。(2分。意思对即可)

2.(2)颔联写鹤立与猿啼,一静一动;颈联“泉鸣屋”动中有静, “树吞烟”静中有动。景物描写动静结合,突出了清晨山村的清新幽静,流露出诗人归隐田园后怡然自得的心境。(4分。从“炼字”等手法分析,言之成理亦可。手法1分,分析1分,效果1分,语言表达1分)

作者

张养浩,历官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他居官清正,敢于犯颜直谏。因看到元上层统治集团的黑暗腐败,便以父老归养为由,于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张养浩因上《灯山疏》批评皇帝奢侈而触怒了元英宗,为避祸辞去参议中书省事职务,归隐故乡,过起了寄情山水的闲适生活。在此期间创作了大量歌咏隐逸生活的作品。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后怡然自得的心情。

恋枕嫌多梦,开窗曙色迷。开头两句写了诗人早晨起床前贪睡懒起,的确辞官后心情轻松了许多,应该可以好好睡觉,不用那么早起床了,但是又怕梦见曾经官场的险恶与勾心斗角,诗人的内心处于“恋枕”与“嫌多梦”的矛盾之中,透露出些许烦恼和不平静。诗人在同一时期另一首诗篇《普天乐》中写道:“折腰惭,迎尘拜。槐根梦觉,苦尽甘来。”写出了在任职期间的内心的极大痛苦。这种宦海沉浮、仕途险恶的经历令诗人觉得连做梦都是痛苦的折磨,还不如早点起床,哪怕天还没有全亮,推开窗,窗外拂晓的.天色还是迷蒙一片。

鹤寒依户立,猿馁近厨啼。诗人晨起,倚窗而立,欣赏着这远离官场后与众不同的风景:清晨雾气弥漫,冷风清寒,白鹤依门而立,厨外山猿啼叫,似因饥饿而来。这分明是世外桃源,这样的住处,对于在官场已感极其疲惫和厌倦的作者来说,实在是太怡人、太舒畅了。鹤立猿啼,一静一动,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衬托出了村居清晨的自然静谧。

蹴石泉鸣屋,吞烟树隐堤。窗外幽泉流淌,但闻流水碰到石头上发出了“哗哗”的响声,清晨的屋子愈显宁静;远处青山隐隐,堤树云雾缭绕,朦胧可见。这里景物的描写由近及远,既有听觉“泉鸣” 的描写,又有视觉“烟树”的景描写,一动一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而且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更加突出了清晨山村的清新幽静,流露出诗人归隐田园后怡然自得的心境。此处景物的描写虚虚与实实,呈现出变幻之美,迷离之美,若隐若现的飘忽之美,这样的美景似乎让诗人忘却了一切忧愁与烦恼,完全陶醉于清晨山村之美景了。

村居真可喜,触处是诗题。诗人细品着村居景致,渐渐地,感到物与我的交融,人与物之间产生了浓厚的情感,这宜人的景色让人怡然自得。远离了黑暗的官场,面对田园的自然美景,觉得一切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喜悦之情油然而生。流露出了一种超脱感和新鲜感,风格清新而明快。

张养浩的诗歌主要反映辞官后闲居生活之乐趣,并不是真正在歌咏田园,自与历史上的田园诗人有所不同。

2.元史太平传原文及翻译 篇二

原文:

太平,字允中,初姓贺氏,胜之子也。后赐姓蒙古氏,名太平。太平资性开朗正大,虽在弱龄,俨然如老成人。始袭父职。元统初,迁御史中丞。时中书有参议佛家闾者,检人也。

御史劾其罪,时宰庇之,事寝不行。太平辞疾卧家。至正二年,诏起为中书参知政事,辞。

进右丞,又辞。会御史祁君璧复劾佛家闾,黜之,乃起就职。辽、金、宋三史久未克修,至是太平力赞其事,为总裁官,修成之。时粟贵而金银贱,太平请委官收市之,所得不赀,其后兵兴,卒获其用。七年,朵而只为左丞相,请于帝日:“臣藉先臣之荫,蚤袭位国王,昧于国家之理,非得太平不足与共事。”十一月,拜太平左丞相,朵而只为右丞相。明年正月,诏修后妃、功臣传,特命太平同监修国史。太平请僧道有妻子者勒为民以减蠹耗,给校官俸以防虚冒,请赐经筵讲官坐以崇圣学,立行都水监以治黄河。是时,天下无事,朝廷稽古礼文之典,有坠必举。河南盗起,诏命太平为淮南行省左丞相总制诸军驻于济宁时诸军久出粮饷苦不继太平命有司给牛具以种麦自济宁达于海州民不扰而兵赖以济十七年五月,召为中书左丞相。二皇后与皇太子谋,欲内禅,遣宦者谕意于太平,太平不答。皇后又召太平至宫中,举酒申前意,太平依违而已。未几,诏拜太傅,俾归奉元。帝欲以伯撒里为丞相,伯撒里曰:“陛下必以命臣,非得太平同事不可。”于是密旨令伯撒里留太平毋行。皇太子恶其复留也,令御史大夫普化劾太平故违上命,当正其罪。搠思监因诬奏之,安置土蕃,寻遣使者逼令自裁。太平至东胜,赋诗一篇,乃自杀。年六十三。

(节选自《元史太平传》)

译文:

3.《元史·张养浩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篇三

杨惟中,字彦诚,弘州人。金末,以孤童子事太宗,知读书,有胆略,太宗器之。年二十,奉命使西域三十余国,宣畅国威,敷布政条,俾皆籍户口属吏,乃归,帝于是有大用意。

皇子阔出伐宋,命惟中于军前行中书省事。克宋枣阳、光化等军,光、随、郢、复等州,及襄阳、德安府,凡得名士数十人,收伊、洛诸书送燕都,立宋大儒周悖颐祠,建太极书院,延儒士赵复、王粹等讲授其间,遂通圣贤学,慨然欲以道济天下。拜中书令,太宗崩,太后称制,惟中以一相负任天下。

定宗即位,平阳道断事官斜彻横恣不法,诏惟中宣慰,惟中按诛之。金亡,其将武仙溃于邓州,余党散入太原、真定间,据大明川,用金开兴年号,众至数万,剽掠数千里。诏会诸道兵讨之,不克。惟中仗节开谕,降其渠帅,余党悉平。

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镇金莲川,得开府专封拜。乃立河南道经略司于汴梁,奏惟中等为使,俾屯田唐、邓、申、裕、嵩、汝、蔡、息、毫、颍诸州。初灭金时,以监河桥万户刘福为河南道总管,福贪鄙残酷,虐害遗民二十余年。惟中至,召福听约束,福称疾不至。惟中设大梃于坐,复召之,福不得已,以数千人拥卫见惟中,惟中即握大梃击仆之。数日福死,河南大治。迁陕右四川宣抚使。时诸军帅横侈病民,郭千户者尤甚,杀人之夫而夺其妻,惟中戮之以徇,关中肃然。语人曰:“吾非好杀,国家纲纪不立,致此辈贼害良民,无所控告,虽欲不去,可乎?”

岁己未,世祖总统东师,奏惟中为江淮京湖南北路宣抚使,俾建行台,以先启行,宣布恩信,蒙古、汉军诸帅并听节制。师还,卒于蔡州,年五十五。(节选自《元史·杨惟中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平阳道断事官斜彻横恣不法横恣:专横放肆。

B.剽掠数千里剽掠:抢劫掠夺。

C.惟中至,召福听约束约束:制定规矩。

D.以先启行,宜布恩信 宣布:广为宣传。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B.“仗节”是手执符节的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师的时候,皇帝授予他们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C.“屯田”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

D.“遗民”有亡国之民、沦陷区的百姓、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的人、劫后余留的人民等义,文中指金亡后不愿归顺元的`百姓。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惟中保护文脉,重视文化建没。元军占领宋朝枣阳等地后,他搜罗当地名土和儒学著作,为宋代大儒周悖颐立祠,建立太极书院,弘扬儒学。

B.杨惟中有胆有才,深受朝廷器重。他二十一岁即被派往西域,圆满完成使命;晚年担任江淮京湖南北路宣抚使,蒙、汉军队将帅都归他指挥管辖。

C.杨惟中惩恶保民,决不姑息迁就。他虽然不喜欢杀人,但还是先后果断处死了祸害百姓的河南道总管刘福和军帅郭千户,震慑住了邪恶势力。

D.杨惟中大智大勇,善于招降安抚。金朝余党大肆作乱,朝廷会集各道的兵力征讨却没能取胜,他前往劝谕,劝降了他们的首领,余党都被平定。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延儒士赵复、王粹等讲授其间,遂通圣贤学,慨然欲以道济天下。

(2)吾非好杀,国家纲纪不立,致此辈贼害良民,无所控告,虽欲不去,可乎?

参考答案

4.C 是名词 法令规章

5.D 不愿归顺元的说法 没根据

6.C 没处死河南道总管,是用大木棒击倒后, 几天后又死的。

7(1)(杨惟中)邀请儒士赵复、王粹等在书院讲学,他于是通晓圣贤之学,慷慨激昂地想用圣贤之道助益国家。( “延”“通”“济”各1分,大意2分)

(2)我并非喜欢杀戮,国家没有法纪,致使这种贼人残害良民,(百姓们)无处控告,即使我不想除掉他们,行吗?(“好”“虽”“去”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杨惟中字彦诚,是弘州人。金朝末年,以孤儿的身份侍奉太宗,懂得读书,有胆略,太宗器重他。他二十岁的时候,奉命出使西域三十多个国家,宣扬国威,发布政令,让他们都登记户口设置属官,然后才返回,皇帝于是有重用他的意图。

皇子阔出征伐宋朝,命令杨惟中在军中行中书省事。攻克宋朝枣阳、光化等军,攻克光、随、郢、复等州,以及襄阳、德安府,共获得名士数十人。收集程颢、程颐的著作送往燕都,建立宋朝大儒周敦颐的祠堂,建立太极书院,邀请儒士赵复、王粹等在书院讲学,杨惟中于是通晓圣贤之学,慨然想以圣道助益国家。杨惟中任中书令,太宗去世,太后临朝听政,杨惟中一人以宰相的身份负担天下大事。

定宗即位,平阳道断事官斜彻横行不法,皇帝诏令杨惟中代皇帝前去宣扬政令,安抚百姓,杨惟中审讯之后将其处死。金朝灭亡后,金朝将领武仙在邓州溃败,余党逃散于太原、真定之间,占据了大明川,使用金朝开兴年号,人数达到数万,抢掠数千里。皇帝诏令会集各道的兵力进讨,没有战胜。杨惟中执符节前往劝谕,其首领投降,其余党全部平定了。

宪宗即位,世祖以太弟的身份镇守金莲川,有权设立衙署和任命官员。于是在汴梁设立河南道经略司,奏请任命杨惟中为经略使,让他在唐、邓、申、裕、嵩、汝、息、亳、颍等州屯田。刚灭金时,由监河桥万户刘福为河南道总管,刘福贪婪残酷,欺压残害金朝的遗民二十多年。杨惟中到任后,召刘福来听训,刘福称病不来。杨惟中在座位上放了大木棒,又召他,让人对刘福说:“你不听命令,我就要以军法来处治。”刘福不得已,有数千人护卫着来见杨惟中,杨惟中便手握大棒将他打倒。几天后刘福死了,河南由此清明安定。杨惟中改任陕右四川宣抚使。当时各部队的将领横行奢侈,侵害百姓,有个叫郭千户的尤其厉害,杀人之夫而抢夺其妻,杨惟中将其处死示众,关中于是秩序安定。杨惟中对人说:“我并非喜欢杀戮,国家没有法纪,致使这种贼人残害百姓,百姓们无处控告,就算我不想除掉他们,行吗?”

4.张翰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四

张 翰 传

①张翰,字季鹰,吴郡吴人也。父俨,吴大鸿胪。翰有清才,善属文,而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会稽贺循赴命入洛经吴阊门于船中弹琴。翰初不相识,乃就循言谈,便大相钦悦。问循,知其入洛,翰曰:“吾亦有事北京。”便同载即去,而不告家人。

②齐王冏辟为大司马东曹掾。冏时执权,翰谓同郡顾荣曰:“天下纷纷,祸难未已。夫有四海之名者,求退良难。吾本山林间人,无望于时。子善以明防前,以智虑后。”荣执其手,怆然曰:“吾亦与子采南山蕨,饮三江水耳。”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俄而冏败,人皆谓之见机。然府以其辄去,除吏名。翰任心自适,不求当世。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时人贵其旷达。小水制作

③性至孝,遭母忧,哀毁过礼。年五十七卒。其文笔数十篇行于世。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翰有清才,善属文

连缀,写

(2)乃就循言谈

接近,靠近

(3)齐王冏辟为大司马东曹掾

召,征召

(4)时人贵其旷达

意动用法,以……为贵

18.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俄而冏败,人皆谓之见机。

不久齐王冏兵败,人们都认为张翰懂得分辨形势灵活应对。

(2)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

您只能任随心意舒适自得一时,难道不为过世后的声名考虑吗?

19.第①段画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2分)

会稽贺循赴命入洛/经吴阊门/于船中弹琴。

20.第②段最能体现张翰辞官理由的话是(用原文回答)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2分)

21.首段张翰的“纵任不拘”,从全文看体现在哪几件事上?(3分)

与素不相识的贺循交谈甚投。与贺循同载入洛不告家人。不得适志,辞官而归。不求功名,心性旷达。母过世,哀伤的表现超过礼制规定。

参考译文】

①张翰,字季鹰,是吴郡吴县人。父亲张俨,官任吴地大鸿胪。张翰品行高洁才华卓越,善于写文章,性情放纵不羁,当时人称他为“江东步兵”。会稽人贺循受命到洛阳任职,经过吴地阊门,在船中弹琴。张翰最初并不认识贺循,凑近与贺循交谈,两人彼此便钦慕不已。张翰问贺循赶赴何处,了解到贺循要去洛阳,张翰说:“我也正有意到北方京城谋事。”于是就同乘一车离开了,都没有与家人告别。

②齐王冏征召张翰授予大司马东曹掾的官职。冏当时执掌大权,张翰对同乡顾荣说:“天下纷乱,祸难不断。到盛名享誉四海之时,急流勇退恐怕会相当困难。我本来就是与世无争之人,对时势不感兴趣。您善于以明达之思防患未然,也善于以睿智谋虑未来。”顾荣拉着张翰的手,悲伤地说:“我也和你一起去南山采蕨菜,痛饮家乡之水。”张翰见秋风刮起,就思念起吴地的菰菜、莼羹、鲈鱼脍这些家乡美味,于是说到:“人生可贵的.是舒适自得,怎么能在几千里之外束缚为官来谋取功名爵位呢!”于是命人驾车回归故里。没过多时,齐王冏兵败,人们都称张翰能看准形势,善于灵活应对。然而官府因其擅自离开,革除了他的官职。张翰任随心意舒适自得,不求随顺世俗。有人对张翰说:“您只能任随心意舒适自得一时,难道不为过世后的声名考虑吗?”张翰回答到:“让我死后留得声名,还不如饮得眼前一杯美酒。”当时的人都认为他的旷达十分可贵。

上一篇:优美句子摘抄60字下一篇:华科考研历年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