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教案

2024-07-01

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教案(精选8篇)

1.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教案 篇一

风 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通过呼吸道和直接接触传播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为主,一般间隔3-5年,呈周期性流行。风疹最大的危害是母亲在怀孕早期特别是头三个月感染风疹,造成流产、死产和新生儿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潜伏期10-23天, 风疹传染性不如麻疹,症状比麻疹轻。典型的风疹,主要表现发热、出疹、淋巴结肿大和结膜炎,病程短。本病的特点为小的淡红色斑丘疹,先面部而后颈部,再躯干后四肢,通常24小时全身疹子出齐,2-5天疹退,不留色素。出疹严重者热度一般为38℃左右,也有39℃以上的风疹流行报告,疹退后热退,有耳后、枕部、颈下和颈部淋巴结肿大。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也称为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是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结膜高度充血,常见结膜下出血及角膜上皮点状剥脱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传染病。一般可在2~3周痊愈,属于自限性疾病,预后良好。该病全年均可发病,多见于夏秋季,各年龄组人群均可发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传染性极强,传播速度快,人群普遍易感,易导致流行或暴发。* 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学校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 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陈聪 2010年9月27日 学 校 常见传 染 病 三 二 一 流行特点 病种介绍 采取措施 流行特点

(一)极易发生 学校是人群高度集中的地方,一个班40-50个左右的学生,集中在50平方左右的教室里,整天在一起生活学习,相互之间密切接触; 如果卫生设施不好,卫生制度不健全,卫生习惯不好,这就具备了传染病在学校里发生与流行的条件。流行特点

(二)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 学校是社会一个特殊的组成人群。年龄构成从儿童、少年到青年。学生每天从四面八方,一家一户汇集到学校里来,又从学校分散到千家万户里去,传染源从社会的每个角落进入学校,又从每个学校分散到每个家庭和社会上各个角落,所以说学校是传染病的集散场所。流行特点

(三)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

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是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而流行的强度大小则取决于传染源的多少,易感者的密度,传播途径实现机率大小和病原微生物致病力的强弱。学校易感者密度高,传染源又容易进入学校;传染机制极易实现。所以学校极易造成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流行特点

(四)季节性

??? 学校传染病的流行与社会上传染病流行一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春季呼吸道传染病多发;夏秋季则以肠道传染病为主。除此以外,学校传染病的发生还与学校寒暑假及开学有密切关系。流行特点

(五)年龄特点 学校里的在校学生,其年龄可以从6岁到20岁左右。学校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可因年龄不同而有所不同。小学由于学生基础免疫水平低,而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流行。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均可以爆发,流行。传染病常见症状 1.发热-由感染性的原因引起,可分为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可骤然上升至39 ℃以上,通常伴有寒战;也可缓慢上升,呈梯形曲线。2)极期-体温上升至一定高度,然后持续数天到数周。3)体温下降期-体温可缓慢下降,几天后降至正常,也可在一天内降至正常,此时多伴有大出汗。传染病常见症状 2.发疹-许多传染病在发热的时候伴有发疹 时间-疹子出现的时间因病种而异,水痘、风疹最早,伤寒最迟; 分布-疹子的分布也因病种不同而有所差异,水痘 的疹子主要分布于躯干;麻疹有科氏斑,皮疹由耳后向四肢躯干蔓延 形态-分4种 ①斑丘疹:多见于麻疹、风疹、猩红热等 ②疱疹或脓疱疹:多见于水痘、手足口病等 ③出血疹:多见于流行性出血热等 ④荨麻疹:多见于血清病、病毒性肝炎等 传播途径 1.空气、飞沫、尘埃-以呼吸道为进入门户的传 染病,如麻疹、流感、水痘等 2.水、食物、苍蝇-以肠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如菌痢、伤寒等 3.手、用具、玩具 -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如手足口病 4.虫媒传播 -蚊子、跳蚤等,如乙脑等 5.血液/体液/血制品 -见于乙肝、艾滋病等 6.土壤-被虫卵、芽孢等污染时,成为传播途径 常见传染病种类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腮腺炎 麻疹 风疹 水痘 手足口病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肺结核 二 病种 介绍 流行性感冒 传染源:病人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传播 潜伏期:1~3天 临床表现: 症状较普通感冒重,表现为突然起病的高热、寒颤、头痛、肌痛、全身不适 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炎患者和健康带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腮腺炎主要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生,尤以5―15岁患者较为多见,由患者和健康带毒者的唾液或呼吸道分泌液飞沫经空气传播。被患者和健康带毒者唾液污染的食具或玩具,在短时间内接触到易感者的口腔亦可引起感染。本病潜伏期14―21天,平均18天。临床表现:

1、腮腺肿大:为该病的特征性病变,75%患者表现为双侧腮腺肿大,疼痛明显

2、起病急,有发热、怕冷、头痛等类似感冒症状 麻 疹 由于近年来麻疹疫苗的应用,使麻疹的临床症状变得不十分规律。典型麻疹有潜伏期,前驱期,出疹期和恢复期,典型症状是高热、皮疹及呼吸道卡他等炎症。潜伏期:平均为10-14天。前驱期:2-4天,发热上呼吸道卡他结膜炎等,此期后期可见到颊粘膜周围有红晕的0.5-1mm灰白色小点,称柯氏斑,是早期诊断麻疹的标志。出疹期:多在发热4-5天后出现,持续2-5日不等,皮疹为玫瑰色丘疹,自耳后、发际、前额、面、颈部开始逐渐波及躯干和四肢手掌足底,出疹时体温达到高峰,皮疹出齐后体温开始下降。恢复期:皮疹色变暗,有色素沉着及糠皮样脱落。如不出现并发症,病情自愈。水 痘 传染源:病人为唯一传染源 传播途径:密切接触及空气飞沫传播 潜伏期:12~21天,平均14天 临床表现: 1-发热:低热或中等发热及头痛、全身不适 2-疱疹:初期为红斑疹,经数小时发展为疱 疹,形似露珠水滴,3~5mm大小,疱液透明,后转为混浊。先出现于躯干和四肢靠近心脏一端,四肢远端较少。曾接种过疫苗者表现不典型。手足口病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密切接触传播,多发生5岁以下幼儿 潜伏期:3~7天 临床表现: 1-发热: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 2-出疹: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因为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而且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 肺结核 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造成的细菌传染病,通常影响肺部。此病通过活动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咽喉和肺部产生的飞沫在人际传播。在健康人身上,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通常不引发症状,因为其免疫系统会发挥作用阻挡细菌。活动性肺结核的症状是咳嗽,有时有痰或血,胸痛,虚弱、体重减轻,发烧和盗汗。结核可以通过六个月抗生素疗程得到治疗。发现病例 报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控中心等机构 登记密切接触者 做好医学观察 对物体表面、食具、空气等进行消毒 经过一个潜伏期,无续发 病例可解除医学观察 做好卫生宣教工作 解除管理、个别病 种需返校证明,符 合返校条件者凭 返校证明返校 保健老师督促及时复检 病例报告及管理流程 病人离校 就诊 切断传播途径 控制传染源 保护易感者 培训 采取措施 控制传染源 不少传染病在开始发病以前就已经具有了传染性,当发病初期表现出传染病症状的时候,传染性最强。因此,对传染病人要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防止传染病蔓延。患传染病的动物也是传染源,也要及时地处理。这是预防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主要是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进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等等,可以使病原体丧失感染健康人的机会。

保护易感者 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应该注意保护易感者,不要让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并且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对易感者本人来说,应该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中小学校发生传染病疫情暴发后需严格开展晨检,发现可疑或疑似病例离校隔离治疗。减少集聚性活动,加强房间通风和消毒; 开展健康教育,用健康教育课、告知书以及板报、墙报等形式宣传了解传染病的危害与防制知识,同时坚持正面宣传,避免发生不必要的恐慌情绪。* 中学生、大学生等青壮年群体已成为结核病高发人群。而导致他们患结核病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因为不少青少年生理发育较快但营养缺乏。学生正处于发育阶段,各种营养需求大量增加,如果营养跟不上就会给结核病菌提供侵入机会;二是自身抵抗力下降导致病毒入侵。学生因学习、考试等因素造成思想压力过重,课外活动减少,自身抵抗力减退,此时也极易感染结核病;三是由于频繁活动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场所。不少学生经常沉溺于网吧、迪厅、舞厅等封闭场所,或者经常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小饭店吃喝,这也很容易造成结核菌的感染。15岁到35岁的青少年是结核病高发年龄。结核菌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呼吸道,传染源是正在排菌的肺结核患者。人体感染结核菌后不一定发病,潜伏期为4~8周,仅于抵抗力低落时方始发病。解放军254医院传染病控制科主任郑伟介绍,当低烧、慢性咳嗽、咳痰超过2周以上时应警惕患肺结核的可能性,应及时就诊。

防治肺结核注意六大要素:

一、人应选择空气流通,阳光充足的房间。也可单独睡一床,经常开窗通风,有排菌者应住院治疗。

二、病人用的被服要经常用日光暴晒消毒,痊愈后房间要彻底消毒。

三、病人应减少与他人(经常咳嗽等)接触,尽量不要到公共场所去。

四、病人的用品食具、痰液、呕吐物都要消毒,最简单的杀菌方法是将痰吐在纸上直接烧掉,或吐在痰盂里,进行消毒后才能倒掉。

五、治疗务遵医嘱,药物必须每天服用,肺结核要早期治疗,要足量、足疗程、规律、全程用药,不能间断,争取一次治愈。

六、结核病人隔离最好方法是去肺结核专科医院住院隔离,减少传染他人的机会。*

2.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教案 篇二

1 羊梭菌病

羊梭菌病是“羊快疫”、“羊肠毒血症”和“羊猝狙”的统称, 因此三种病每年均有发生, 而且发病急和死亡率高, 要引起高度重视。

1.1 羊快疫是由生芽孢的厌氧菌—腐败梭菌引起的绵羊和山羊的传染病, 以2岁羊发病较多, 经消化道感染, 常发生在气温变化较大的早春和晚秋。病羊精神不振、拱腰、磨牙、呼吸困难和昏迷;有时腹痛胀气、排稀粪、兴奋不安及跳跃等症状。在治疗上常发地区病羊群灌0.5%高锰酸钾, 每羊250m L或1%硫酸铜液每羊80~100m L, 也可加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

1.2 羊肠毒血症是由魏氏梭菌产生毒素引起的羊急性传染病, 经消化道感染, 发生于夏初至秋末, 呈急性、散发性感染, 病羊不爱吃草、离群呆立, 奔跑或卧下, 口含饲料不能咽下, 死前腹泻、四肢抽搐、头额向后反张, 口流白沫, 呈昏迷状态, 体温一般不升高, 治疗此病可用青霉素、磺胺类药品, 发病羊群每只大羊灌服0.5%高锰酸钾液250m L。

1.3 羊猝狙病主要发生于绵羊, 成羊发病较多, 多发于早春和秋季, 突然发病, 死亡很快, 病羊呆立不愿走动, 四肢张开, 死前保持强直状态, 常发病地区每只大羊可药服硫酸铜液80~100m L或0.5%高锰酸钾液250m L。

2 口蹄疫

口蹄疫是以动物口腔、蹄部发生水泡和溃烂为特征, 可通过食物、空气、水源、接触性传染, 也可传染给人, 患畜体温升高, 口腔损坏可使食欲下降, 蹄部损害可造成跛行, 轻者1~2周, 重者2~3周可痊愈。发生口蹄疫疫情后, 不允许治疗, 就地扑杀, 进行无害化处理, 每年进行口蹄疫疫苗强制免疫2次。

3 羊痘

羊痘是一种急性、热性传染性疾病, 可全年发生, 以春秋两季较多发, 传染源主要是病羊和病愈带毒的羊, 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或受伤的皮肤、黏膜而传染, 病羊精神不振, 体温升高至41~42℃, 脉搏和呼吸加快, 偶有咳嗽、眼肿胀、眼结膜充血, 有浆液性分泌物, 鼻腔也有浆液性分泌物。此病对成年羊危害较轻, 死亡率为1%~2%, 而患病羔羊的死亡率则很高。预防本病, 每年定期接种氢氧化铝疫苗, 皮下注射, 成年羊5m L, 羔羊3m L, 免疫期5个月, 羊圈和饲养用具可用2%火碱溶液或福尔马林溶液消毒。

4 羊传染性脓疱 (羊口疮)

羊传染性脓疱 (羊口疮) 是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 羔羊易患此病, 其特征为羊的口内外的皮肤和黏膜发生疾病, 经过红斑、丘疹、水泡、脓疱等阶段, 最后形成痂块。病原为滤过性病毒, 主要传染来源为病羊, 病毒主要存在于病变部的渗出液和痂块中, 健羊可因与病羊接触而感染, 也可经污染的羊舍、草场、草料、饮水和饲管用具而感染。病变多见于口唇周围、口角及鼻部特别严重。亦可发生于蹄部及其附近之皮肤。此病一旦发生, 传染非常迅速, 隔离收不到理想效果, 故最好在羊群中施行疫苗接种, 接种部位为尾根或大腿内侧。对严重病畜, 应每日给疮面涂2%~3%碘酊、1%煤酚皂溶液、3%龙胆紫或5%硫酸铜溶液, 亦可涂用3%石炭酸软膏或5%水杨酸软膏。

5 传染性角膜炎

传染性角膜炎俗称“红眼病”是由嗜血杆菌、立克次氏体引起的反刍家畜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损害部位仅限于眼部, 使眼结膜和角膜发生明显炎性变化, 怕光流泪, 结膜潮红充血, 眼角流出粘液或脓性分泌物。本病常发于温度较高、蚊蝇较多的夏秋高温季节, 如不及时根除, 会呈周期性突然发病。此病的治疗, 病羊隔离, 圈舍消毒, 用2%~5%的硼酸水或淡盐水或0.01%呋喃西林洗眼, 擦干后选用红霉素、氯霉素、四环素、2%黄降汞或2%可的松等眼膏点眼, 也可用青霉素或氯霉素加地塞米松2m L、0.1%肾上腺素1m L混合点眼2~3次/d。

6 布氏杆菌病

布氏杆菌病是羊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主要侵害生殖系统, 羊感染后, 以母羊发生流产和公羊发生睾丸炎为特征, 成熟母羊易感染, 消化道是主要感染途径。发病后羊群防治措施是用试管凝集反应或平板凝集反应进行羊群检疫, 发现呈阳性和可疑反应的羊均应及时隔离, 以淘汰屠宰为宜, 对污染的场所彻底消毒, 凝集反应阴性羊用布氏杆菌猪型2号弱毒苗或羊型5号弱毒苗进行免疫接种。

7 巴氏杆菌病

巴氏杆菌病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以败血症和肺炎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急性病羊无任何症状突然死亡;亚急性病羊表现为高热、卧地不起、咀嚼困难并伴有咳嗽、腹泻、死前鼻腔口腔有粘性分泌物, 呈泡状。此病的治疗用广谱抗菌素及磺胺类药物都有一定的效果。

8 腐蹄病

3.夏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 篇三

1霍乱

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是:剧烈的腹泻、呕吐、脱水、肌肉痉挛、周围循环衰竭、电解质平衡紊乱等,严重时出现肾功能衰竭及代谢性酸中毒。典型病人病情来势凶猛,发展迅速,若治疗不及时会很快因脱水、严重衰竭而死亡。

2菌痢(细菌性痢疾)

菌痢是夏秋季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菌痢是由志贺氏菌属细菌引起的,典型临床表现是: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脓血便,并伴有全身中毒症状。菌痢比较可怕的一种类型为急性中毒性菌痢。它起病急、发展快,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可达40℃以上,严重者可出现休克、惊厥,甚至昏迷和呼吸衰竭。

3伤寒和副伤寒

伤寒和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甲、乙、丙副伤寒杆菌引起的。一般1个月左右可恢复健康。

4感染性腹泻

从广义上讲,感染性腹泻系指各种病原体导致肠道感染引起的腹泻。这种疾病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两大类:炎症性腹泻及分泌性腹泻,炎症性腹泻常伴有发热,粪便多为黏液便或黏液血便:分泌性腹泻多不伴有发热,粪便性状为稀便或水样便。

防病专家提醒:上述四种肠道传染病的传染源均是病人和无症状的带菌者,它们的传播途径相同,主要是经水、食物、生活接触及苍蝇传播的。因此,预防这些疾病要注意饮食卫生,喝开水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蔬菜要洗净,饭前便后要洗手,食品要加热煮熟后再吃,生熟分开(尤其是海产品和肉类食品),防止苍蝇叮咬食物。要搞好三管一灭(管水、管粪、管食品。消灭苍蝇),把好病从口入关。

5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病人及隐性感染者为传染源,在潜伏期后期至发病后2-3周内传染性强。甲肝病毒通常由粪便排出体外,通过污染的手、水、食物和食具、苍蝇等经口感染。日常生活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如果水源和蛤蜊、牡蛎、毛蚶等生食的水产品被严重污染,则可致暴发流行。本病秋冬发病较多。也可见春秋两季发病高峰。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2~6周。临床上分急性黄疸型与无黄疸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通常起病急,可见畏寒、发热,体温常为39℃左右,有显著乏力、厌食,尤厌油腻,常伴恶心、呕吐、上腹不适、腹胀、便秘症状,黄疸可在1~2周内达顶点,病程为2~3个月:急性无黄疸型肝炎临床表现与黄疸型肝炎相似,但一般症状较轻,不出现黄疸,病程较短。本病不转为慢性,预后良好,病后可获持久免疫。

防病专家提醒:应与患者隔离,注意饮食卫生。少年儿童(尤其是集体生活的孩子)、旅行者、经常外出就餐者应当注射甲肝减毒活疫苗,

6军团菌病

军团菌病是由军团杆菌引起的以肺部感染为主,可合并肺外多个系统受损的一种细菌性疾病,受感染的人和动物排出的军团菌污染环境、土壤和水源成为传染源,其中以各种水源为主要传染源,空调系统带菌也是本病流行的主要原因。感染的主要途径是经呼吸道感染,各年龄段的人群普遍易感,特别是患有慢性病的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以及长期吸烟者都是易感人群。军团菌病全年均可发生,而以6~10月份发病最多。这与其他的肺炎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区别。军团杆菌可以侵犯身体内许多器官,因此其临床表现常是多种多样,轻者就像得了一次感冒,重者则发生高烧和肺炎。

防病专家提醒,对家庭使用的空调机,应经常清洗空气滤网:家庭用的热水管道、淋浴器、加热器等有可能存留水体的地方,要注意进行定期清洗:室内空气一定要注意定期通风,绝不能窗户密闭:锻炼身体,提高机体抵抗能力。

7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经蚊子传播的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传染源是被感染的人或动物(猪是最主要传染源),通过蚊子叮咬而传播。有严格的季节性,流行于6-10月,集中于7、8、9三个月。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且10岁以下儿童最易感染。乙脑的潜伏期为4-21天,一般为14天。感染乙脑后,症状轻重不一。轻者仅出现一般呼吸道或呈一过性发热:重者表现高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惊厥、意识障碍甚至呼吸衰竭等。

防病专家提醒,预防乙脑的关键是灭蚊防蚊、注射疫苗、对猪等动物妥善饲养管理。一旦得了病,就要及早住院治疗。

8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近30年来世界暴发流行的一种新型急性病毒性眼病。患者眼分泌物含有大量病毒,是主要传染源,通过患眼→污染病毒的手、物、水→健眼途径接触传播。该病传染性极强,人群普遍易感,发病率高,传播很快,发病集中。本病在夏秋季流行,多见于成人。

防病专家提醒:要养成勤洗手,不揉眼,分巾、分盆的卫生习惯:对病人采取隔离,防止家庭成员间、群体间接触传播。隔离期至少7~10日:“红眼病”患者应避免进入公共场所或参与社交活动:不宜采用集体滴眼药预防眼病。

9布病(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细菌(简称布氏菌)侵入机体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布病临床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多数病例发病缓慢,少数起病急骤,一般类似感冒。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烧、多汗;在急性期关节肌肉呈游走性痛,主要是在大关节。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传播途径:①经皮肤黏膜接触传染;②经消化道传染;③经呼吸道传染;④其他如苍蝇携带,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患病与职业有密切关系,兽医、畜牧工作者、屠宰工、皮毛工等明显高于一般人群。

4.常见传染病防治知识教案 篇四

空气流通不畅,细菌、病毒容易传播。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生物特性在春季气候变暖适宜条件下繁殖活跃气候变化无常早晚温差大人体难以适应导致抵抗力下降人员集中工作、学习环境活动频繁容易造成疾病的人与人相互传染。个人不良卫生习惯经常用手搽揉鼻子、口腔不注意洗手咳嗽和流涕,未正确使用纸巾等,易于实现传播流感、麻疹、水痘、风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性腮腺炎、人禽流感等。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麻疹病毒为RNA病毒又是一种疫苗可预防传染病。未免人群普遍易感。20世纪60年代之前,几乎每个儿童都感染过麻疹。至今人们只发现一种病毒抗原类型麻疹病人是唯一传染源,无动物宿主也没有无症状的病原携带者。患病后和接种麻疹疫苗均可获得持久免疫力。近年来发病有大龄化趋势。麻疹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末春初为高发期。

临床特征:发热,体温可达40℃、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有红晕的灰白小点、克氏斑及全身斑丘疹典型麻疹可概括为“发热三天出疹三天退热三天”,麻疹传染性极强在人群密集的学校及幼儿园容易发生流行。麻疹最常见的并发症有支气管肺炎其次为喉炎、脑炎、化脓性中耳炎等导致病情严重恶化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麻疹病毒存在于患者的鼻咽分泌物中具有较强的传染性,通常要直接与患者接触才被感染,通过第三者或衣物间接传染的可能性较小。传染期出疹前后天内为本病的传染期如果合并肺炎应延长5天。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易易感感人人群群没有患过麻疹或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不论男女老幼皆易受到传染。患病后大多能获得终身免疫个别人可能两次患麻疹。麻疹潜伏期一般在-14天左右少者可短到天接受过免疫注射者可延长至-周症状也较轻。个月以下的小儿从母体获得免疫力可暂不受传染。如果母亲没有患过麻疹新生儿也能发病。在流行期间,尽量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集体单位一旦发现麻疹后应要求病人隔离并避免易感人群的接触。对易感者酌情进行应急接种。接种减毒活疫苗后产生抗体的时间较麻疹的潜伏期早故在接触后2日内接种有预防效果。麻疹的皮肤表征麻疹引致的口腔表征—柯氏白斑麻疹风疹潜伏期814天1421天前驱期3-4天12天临床表现高热、畏光、轻微的发热、头痛中-重度呼吸道症状咽痛、倦怠等口腔可见到科氏斑发疹期35天平均12天皮疹分布均为全身性出疹顺序相似为面部、颈部、躯干、四肢依次出疹。密集成片较稀疏分散皮疹形态紫红-棕红色斑疹淡红色斑疹及斑丘疹胸部为散在面部则明显融合胸部可少许融合发疹后脱屑麻疹常见呈糠状风疹可有轻度脱屑。实验室检查麻疹IgM 阳性病人或新生儿血/脐带血中风疹IgM阳性。特异性IgG恢复期血清比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含由阴转阳。呼吸道、尿液、鼻咽分泌物的标本分离到麻疹或风疹野病毒。发现麻疹疑似病例高热、斑丘疹即无水泡、咳嗽、流鼻涕或结膜炎。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流感病毒有甲、乙、丙三个型流感病毒由于其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抗原的变异而著称。正是由于病毒的高变异率使得它能够逃脱宿主的防御并导致每年的流感流行同时还能够使同一个人重复感染多次。这就是为什么每年都要接种流感疫苗的原因其中甲型流感病毒变异频繁一旦流行传播快、波及面广B型流感病毒较少发生变异C型则未发现有变异。流感普通感冒病原体流感病毒腺病毒、合胞病毒等流行爆发流行或大流行多为散发症状全身局部鼻腔、咽喉发病早期急骤渐进发热高热38℃常为低热临床表现头痛、肌肉酸痛喷嚏、鼻腔充血、鼻塞咽喉痛和咳嗽咽喉痛严重程度全身虚弱轻度病程全身不适12周康复快并发症严重如肺炎轻流感样病例ILI定义发热≥38℃伴有咳嗽或咽喉疼痛之一。传播途径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感染者咳嗽或打喷嚏因直接接触被污染流感病毒的物品如食具、茶杯或玩具等然后又接触自己的嘴或鼻子感染病毒。患者一声咳嗽可散播约有10万个病菌一个喷嚏约含有100万个病菌。一个喷嚏可使飞沫以167公里的时速,在一秒钟内喷射到6米以外的地方。由此可见流感病毒散播的迅度惊人。为免受感染在流感高峰期间应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地方。人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病后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是因为流感病毒亚型经常会发生小幅度变异即“抗原漂移”人对变异后的病毒仍然易感。所以感染过流感的人,仍有可能再次感染。预防接种流感疫苗在流感高发季节前2-4个月接种效果最佳。避免与他人公用水杯、餐具、毛巾和牙刷等物品。勤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或将手擦净。在公共场所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盖口鼻不要随地吐痰。注意环境卫生和室内空气流通如周围有呼吸道传染病症状病人时应增加开窗通风换气的次数教室开窗时要注意保暖。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注意营养和休息增强机体免疫力。如果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要及时就诊采取措施如带口罩、不要与其他人密切接触避免传染他人。疫情现场消毒: 对病人污染或可能污染的区域进行消毒处理消毒重点应包括病人发病时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的场所病人污染物、排泄物等。一般物体表面0.1过氧乙酸溶液或5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作用时间应不少于60分钟。空气消毒: 过氧乙酸薰蒸消毒按每立方米用15 过氧乙酸7毫升放置瓷或玻璃容器中加热薰蒸2小时。水痘是由一种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数病例为轻型仅有低度或中度发热伴有流涕、咳嗽等不适感。在集体儿童机构内易造成流行。以冬、春季多见病后可获终身免疫。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或吸入急性水痘-带状疱疹感染者水疱内液体被感染。一般为14-16天。水疱后期可能并发细菌感染时继而化脓破溃以后干燥形成痂皮患儿少则出现数十处皮损多则200-500处皮损。临床症状初始发热从头面部、颈部和胸背部散在、多处出现丘疹和水疱疹表现出特有的水痘样皮疹和瘙痒水疱形态直径在1-4mm水疱表面细薄可见清亮液体早期透明水疱↘↙手足口病皮疹的特点水痘的特点疱疹较小且表皮较厚疱疹较大且皮较薄、早期透亮离心性分布手足为多全身分布头颈、躯干部为多皮疹数目少疱疹数目多可达数百个皮疹形态单一。疱疹形态大小多样。病原体-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易感人群腮腺炎主要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生尤以5—15岁患者较为多见2岁以下、40岁以上很少发病。传播途径-空气飞沫经呼吸道或经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传播。患者可在唾腺明显肿胀之前6至7日及之后9日这段期间传染未有免疫力的人。传染源人是腮腺炎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腮腺炎患者和健康带毒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腮腺炎在冬春季发病较多但全年都可发生感染流行。常在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和新兵中爆发。大约每2年发生一次流行。一次感染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但个别抗体水平低下者亦可再次感染。大多无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倦怠、畏寒、食欲不振、低热、头痛等症状其后则出现一侧腮腺肿大或两侧腮腺同时肿大2-3日内达高峰面部一侧或双侧因肿大而变形局部疼痛、过敏开口及咀嚼时疼痛明显含食酸性食物胀痛加剧。腮腺肿大可持续5日左右以后逐日减退全部病程约7一12日。流行性腮腺炎引致的腮腺肿胀管理传染源早期发现患者早期进行隔离隔离期一般认为应从起病到腮肿完全消退为止约三周左右。预防接种麻腮二联苗、麻腮风三联苗对一般接触者可不检疫但对集体儿童、学校、部队的接触者应检疫三周。由于腮腺炎病毒对外界的各种物理因素抵抗力较低故不需终未消毒但被患者污染的饮、食具仍需煮沸消毒。合理使用口罩也可作为切断传染途径的有效办法。流流脑脑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氏菌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颈强直、畏光、皮肤瘀斑等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源病人和健康带菌者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病人说话、咳嗽、喷嚏等经飞沫直接经呼吸道传播。

春季常见传染病的潜伏、隔离、观察期疾病名称潜伏期、隔离期、观察期。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接触过病人的人员应洗手,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早报告。环境控制与预防感染包括个人防护如穿戴工作服、口罩接种疫苗等。

5.常见传染病的防治措施 篇五

阙庄小学

1、做好常见传染病防治宣传工作,增强师生卫生防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1)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预防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出好宣传专刊。

(2)利用健康教育课,开展好以预防常见传染病为重点的健康知识教育。

2、印发《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供全校教职工传阅学习,增强教职工法律意识和责任感。

3、开展“三管四灭”(管污水、管粪便、管垃圾处理、灭蝇、灭蚊、灭鼠、灭蟑螂)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搞好环境卫生,在卫生防疫部门的指导下做好环境消毒工作。

4、加强饮食、饮水卫生治理,严防食物中毒和传染病发生。按照《食品卫生法》、《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治理规定》等有关法规要求,切实加强学校食堂和小卖部治理,严格购物登记、试尝留样、餐具消毒、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制度,做好检查落实。

5、有计划地做好师生健康体检和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

6、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与传染病人接触,生病及时就医;教育学生坚持锻炼,增强对疾病的反抗能力。

7、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共同做好学校周边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的饮食摊点的整治,消除引发学校传染病的隐患。

8、加强门卫治理,切断外来传染病源。

6.“常见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教案. 篇六

近段时间气候变化无常,温度忽高忽低,空气比较干燥,容易得呼吸道传染病。为此,设计了“预防呼吸道传染病”预防。课前让学生去收集有关预防呼吸道传染病资料,师生结合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的传播途径和预防相关知识进行了交流。通过这次教学,使学生们懂得了只有好的、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一、目的

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二、手段:

收集有有关流行病方面的资料

三、形式:

师生互动,讨论、交流。

四、过程:

现在是呼吸道传染病的季节,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染病在我校的发生和蔓延,现将有关呼吸道传染病基本知识及预防措施介绍给大家:

1、什么叫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2、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哪些?

常见有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肺结核、风疹、流脑、流行性腮腺炎等。

3、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有哪些?

主要有病毒、细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例如流感病毒、麻疹病毒、脑膜炎球菌、结核杆菌等。

4、什么情况下容易患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与外界相通,受各种病原体侵袭的机会较多,由此而引起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

秋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天气骤变的情况下也易发病。

儿童、老年人、体弱者、营养不良或慢性疾病患者、过度劳累者、精神高度紧张者等人群容易患呼吸道传染病。

5、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哪些?

不同的呼吸道传染病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一般起病急,有发热症状。

流感:一般表现为发病急,有发热、乏力、头痛及全身酸痛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轻。

麻疹: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粘膜有麻疹粘膜斑及皮肤出现斑丘疹。

水痘:全身症状轻微,皮肤粘膜分批出现迅速发展的斑疹、丘疹、泡疹与痂

皮。

风疹:临床特点为低热、皮疹和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全身症状轻。

流脑: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斑、烦躁不安,可出现颈项强直、神志障碍及抽搐等。

流行性腮腺炎:以腮腺急性肿胀、疼痛并伴有发热和全身不适为特征。

肺结核:是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表现为发热、盗汗、全身不适及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等。

6、常见呼吸道传染病是怎样传播的?

传染源:主要为病人或隐性感染者。

传播途径:主要经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密切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人群易感性:人群对多数呼吸道传染病普遍易感。有的病后有一定免疫力或持久免疫力,或者通过接种疫苗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7、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应采用综合性预防措施,主要包括:

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搞好教室、宿舍、办公室、家庭以及环境卫生,保持室内和周围环境清洁。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随地吐痰,勤洗手。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喝水、不吸烟、不酗酒。

经常锻炼身体,保持均衡饮食,注意劳逸结合,提高自身抗病能力,可适当口服板兰根冲剂。

要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

儿童、老年人、体弱者和慢性病患者应尽量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

如果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当发生传染病时,应主动与健康人隔离,尽量不要去公共场所,防止传染他人。

不要自行购买和服用某些药品,不要滥用抗生素。

五、总结

传染病有三个最重要的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三者缺一不可。传染源就是可以播散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染源播散的病原体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比如空气、水、食物等传染给易感人群,造成易感人群的感染。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这三个方面具体来说,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染源主要为呼吸道传染病病人或隐性感染者及其病原携带者。

2、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也可通过直接密切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

3、呼吸道传染病的潜伏期短,发病比较急。

4、人群对多数呼吸道传染病普遍易感,部分人群病后有一定免疫力或持久免疫力,或者通过接种疫苗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5、不同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引起的疾病表现较类似。一般起病急,有发热症状。多伴有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

希望通过我们积极的锻炼,能够让疾病远离我们,远离我们的家人。

7.绒山羊初春季节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篇七

1 羊支原体肺炎

1.1 病性

羊支原体肺炎又称羊传染性胸膜肺炎, 是由多种支原体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高热、咳嗽, 胸和胸膜发生炎症, 病死率很高。

本病多见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早春季节。病羊和带菌羊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3岁以下的山羊最易感染。本病主要通过空气和飞沫经呼吸道传染。天气寒冷多变、羊群密集拥挤、营养缺乏、机体抵抗力降低等内外因素, 容易引起本病的发生。本病常呈地方性流行, 流行期平均为1个月左右。

1.2 症状和病理变化

本病潜伏期短长不一, 平均为15天左右。根据病程和临床症状, 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3种表现类型。

最急性病例表现为:体温突然增高, 萎靡不振, 食欲废绝, 咳嗽, 鼻液带血, 呼吸急促, 呜叫不安, 卧地不起。严重的病例很快四肢僵直, 全身颤抖, 粘膜发绀, 呻吟哀鸣, 呼吸极度困难而窒息死亡。

急性病例表现为:高热稽留不退, 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 咳嗽, 鼻腔流出浆液性液体。几天后体温升高至41~42℃, 流泪, 干咳, 呼吸困难, 眼险肿胀, 鼻液呈粘脓性或脓性。病羊肺部叩诊呈实音, 听诊有支气管呼吸音或呈摩擦音。触压胸壁, 病羊表现敏感、疼痛。怀孕母羊大都发生流产。

慢性病例表现为:全身症状表现不明显, 间有咳嗽和腹泻, 鼻涕时有时无, 身体衰弱, 被毛粗乱无光。若病羊饲养管理不良或感染其他疾病, 容易引起本病的复发, 预后多不良。

本病病理变化多集中在胸肺部。胸腔常有淡黄色液体。胸膜变厚粗糙, 有的还会出现胸膜与肋膜或心包发生粘连。支气管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肿大, 切面有出血点。肺部有炎性病变, 切面呈大理石样。

1.3 防制措施

羊群发病后要及时进行隔离治疗。污染的羊舍、场地、用具、粪便等要彻底消毒, 并进行无害处理。治疗可用替米考星注射液或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 肌肉或静脉注射, 一次量, 每公斤体重0.05~0.1毫升, 每天1次, 连用2~3天。还可以用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射液, 肌肉或静脉注射, 一次量, 每公斤体重0.1~0.2毫升, 每天1次, 连用3~5天。

平日要保持舍内空气新鲜, 加强通风, 及时清除粪便, 定期消毒, 防止羊群过度拥挤, 避免饲料突然更换, 定期用羊支原体肺炎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2 羊痘

2.1 病性

羊痘是由羊痘病毒引起羊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病具有典型病理过程, 以在无毛或少毛的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痘疹为特征。本病不仅有较高的病死率, 常导致孕羊流产, 而且会使多数病羊丧失或降低生产能力。本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羊和带毒羊。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 也可经过消化道或受伤的皮肤、粘膜而传染。被污染的饲料、垫草、用具和体外寄生虫等均可成为传播媒介。饲养管理不良等外界因素可以促进发病和加重病情。不同品种、性别和年龄的羊均可感染。羔羊较成年羊易感, 且死亡率更高。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主要在冬末春初流行。

2.2 症状和病理变化

本病的潜伏期为1周左右, 最长可达3周以上。本病的发病过程大都有一定的规律, 典型的发病过程分为前驱期、发痘期、化脓期和结痂期4个阶段。前期病羊体温高达40℃以上, 精神不振, 食欲减退, 呼吸促迫, 结膜充血, 鼻腔流出黏性或脓性分泌物。2~5天后在无毛或少毛皮肤上出现明显的充血斑点, 随后形成丘疹。丘疹逐渐增大变成隆起的结节并很快变成水疱, 水疱如果没有感染, 则在几天内干燥形成痂皮。非典型病例仅仅表现轻微症状, 不出现或少量出现痘疹, 多呈良性经过。

病理变化可见咽、喉、气管、肺、胃等部位出现特征性痘疹, 严重病例可形成溃疡和出血性炎症。肺切面有大理石样硬块结节。有的病例瘤胃、肠管也会出现硬结节。

2.3 防制措施

羊痘可以传染给人, 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 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养羊户发现或疑似本病后, 要对羊群进行隔离和限制移动, 同时尽快报告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到现场进行诊断。当确诊本病后, 养羊户要执行当地兽医主管部门做出的疫情上报、疫点划定、疫区封锁、隔离消毒、紧急免疫接种、病死羊无害化处理等防疫措施。

8.兔冬季常见三种传染病的防治 篇八

关键词:兔;传染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8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230-1

1 兔传染性鼻炎的防治

1.1 病性 该病是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秋冬季节,不同品种、年龄均易感染,南方发病率较低,北方发病率较高。

1.2 症状 病兔以鼻腔排出浆液性、粘液性或粘液脓性分泌物为主要特征。病兔因鼻腔分泌物的刺激而打喷嚏,并常用爪抓擦鼻孔部,以致鼻孔四周被毛潮湿、污秽,上唇、鼻孔及附近皮肤发炎肿胀。该病可诱发结膜炎、中耳炎、气管炎、胸膜肺炎和败血症。病兔病程较长,体重逐渐下降,生产性能下降,严重者发生死亡。

1.3 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主要在呼吸系统。鼻腔、鼻窦、副鼻窦内有大量浆液性、粘液性或粘液脓性分泌物。鼻粘膜充血、水肿,鼻中隔变形、肥厚。气管内有分泌物。肺部有大片出血斑,部分肺出现坏死。肝有许多灰白色坏死小点。心、肾、膀胱等器官有的也发生充血或小点出血。

1.4 治疗

抗菌药对治疗该病有一定的疗效,可选择下列药物进行治疗:

1.4.1 氟苯尼考注射液 肌肉注射,每公斤体重0.1毫升,每天1次,连用3~4天。

1.4.2 泰乐菌素注射液 肌肉注射,每公斤体重0.1毫升,每天1次,连用3~5天。

1.4.3 青霉素和链霉素 每公斤体重2~3万单位,混合后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续3~5天。

1.4.4 硫酸庆大霉素 肌肉注射,每公斤体重3~5 毫克,每天2次,连用3天。

1.4.5 长效土霉素注射液 肌肉注射,每公斤体重0.1毫升,每两天1次,连用2~3天。

1.5 预防

1.5.1 保证舍内光线充足,保持舍内空气新鲜,避免兔舍内剧烈降温。舍内兔笼以单列式或双列式为好,不宜超过四层。

1.5.2 注意兔舍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粪便,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加强消毒灭菌,严禁其他畜禽进入兔场,杜绝病原的传播。

1.5.3 加强饲养管理,坚持自繁自养。对引进兔要先隔离检疫一个月,经检查无病后方可混群。

1.5.4 淘汰病兔,尤其是重症病兔,应坚决淘汰。

1.5.5 定期防疫注射,皮下注射波巴二联苗,每次1毫升,4个月1次。

2 兔魏氏梭菌病

2.1 病性 兔魏氏梭菌病又称兔魏氏梭菌性肠炎,是由A型魏氏梭菌所产外毒素引起的肠毒血症。广泛存在于土壤、饲料、污水、粪便中。该病除哺乳仔兔外,各种年龄、品种、性别的兔均有易感性。该病传染途径主要是消化道或伤口,粪便污染的病原在传播方面起主要作用。

2.2 临床症状 本病的典型症状是急剧腹泻。粪便由最初的變形、变软,转变为带血的胶冻样、黑色或褐色稀粪,有特殊的腥臭味,后驱被稀粪污染。病兔精神沉郁,被毛粗乱,不食或少食,多在两天左右死亡。

2.3 病理变化 病兔脱水、消瘦,腹腔有腥臭气味,胃内积有食物和气体,胃底部粘膜脱落,有出血和大小不一的黑色溃疡。

2.4 治疗

可选择下列药物进行治疗:

(1)恩诺沙星注射液 肌肉注射,每公斤体重0.1毫升,每天1次,连用3~5天。(2)盐酸沙拉沙星注射液 肌肉注射,每公斤体重0.1毫升,每天1~2次,连用3~4天。(3)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 肌肉注射,每公斤体重0.1毫升,每天1次,连用3~5天。(4)乙酰甲喹注射液 肌肉注射,每公斤体重0.2毫升,每天1~2次,连用3~4天。

2.5 预防

2.5.1 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消毒工作 保持兔舍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注意饲料合理搭配,禁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发病期采用较低能量、较高纤维素日粮。一旦发现病兔或可疑病兔,应立即淘汰。

2.5.2 预防接种疫苗 可用魏氏梭菌氢氧化铝灭活菌苗,每只兔皮下注射2毫升,7天后开始产生免疫力,免疫期4~6个月。

3 兔波氏秆菌病

3.1 病性

兔波氏秆菌病又称兔支气管败血波氏秆菌病,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带菌兔和病兔是主要传染源,病菌通过空气传播,经呼吸道感染健康兔。

3.2 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3~10天。分为鼻炎型、支气管肺炎型和败血型。

鼻炎型:是该病的常见病型,呈地方性流行。多数病例鼻腔流出多量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打喷嚏,呼吸困难。发病诱因消除后,症状很快消失,但常出现鼻中隔萎缩。

支气管肺炎型:多散发。其特征是病兔鼻炎长期不愈,鼻腔流出粘液或脓性分泌物,发病后期呼吸困难,呈犬坐姿势,食欲不振,逐渐消瘦,预后不良。

败血型:出现败血症症状,大都死亡。

3.3 病理变化 鼻炎型病例可见鼻腔粘膜、支气管粘膜充血,并有多量浆液性粘液。肺炎型主要病变为胸部发炎。在肺门支气管周围到肺的边缘见有支气管肺炎病灶。

3.4 治疗 可选择下列药物进行治疗:

(1)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射液 肌肉注射,每公斤体重0.2毫升,每天2次,连用2~3天。(2)硫酸卡那霉素注射 肌肉注射,每公斤体重0.2毫升,每天1次,连用3~4天。(3)双黄连注射液 肌肉注射 每公斤体重0.2毫升,每天1次,连用3~5天。(4)复方磺胺嘧啶钠注射液 肌肉注射,每公斤体重0.1毫升,每天1次,连用3~4天。

3.5 预防

3.5.1 加强饲养管理 改善饲养环境,定期消毒,通风良好,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对舍内的工具、兔笼等要定期消毒。定期杀虫、灭鼠及淘汰病兔。

上一篇:友谊造句下一篇:我眼中的男生初三作文7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