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的知识体系

2024-07-29

唯物辩证法的知识体系(共11篇)

1.唯物辩证法的知识体系 篇一

2020高三政治复习知识点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知识重点】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

【原理内容】: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

【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1)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2)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要配套进行;说明我国要处理好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说明我国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经济与教育、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说明当前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强,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说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生必须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4、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方案,实现整体的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又要搞好局部;说明在我国的改革和建设这些重大问题上,要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说明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必须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中央的*,又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发挥各地区的经济潜能,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5、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及方*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6、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

【原理内容】:

(1)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2)发展的实质就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3)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方*】: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看待一个人应当坚持变化发展的观点;说明我国的改革事业是新事物,要用创新精神拥护和支持改革,积极投身到改革事业中去;说明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制度,看到两种社会制度的不同前途,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说明要用发展的观点对待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认识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是毛泽东思想的最新成果,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态度上,做到与时俱进,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7、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方*】:我们在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错误倾向】:反对两种倾向: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

8、矛盾(客观性)的观点及方*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

【方*】: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

9、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方*】: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10、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

【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

【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方*要求: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

1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

【原理内容】: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重视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14、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支配作用,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15、辩证否定观原理及方*

【原理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方*】:辩证的否定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16、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及方*

【原理内容】: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最有效的高中政治学习方法

们的文综学习有帮助!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的内驱力,是探索与创新的源头。加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学生要学着不断去质疑、释疑,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能力,积极地锻炼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能对某些共性的看法或结论提出质疑。

把繁杂、冗长的知识一层一层地进行梳理,犹如剥洋葱一样,将所学的知识梳理出层次,然后从整体上把握这些知识层次。将其组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这就是所谓的“先放后收”。它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从内容上,要求学生理出哪些是基本知识,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这些知识不仅要求学生找得出来,更要理解、记住它。从结构层次上,要求学生看书后,了解课本中讲了几个问题,先讲什么,后讲什么;这些问题又是从哪几个层次和角度阐述的?列举了哪些事例来论证的。这部分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与前面的知识有什么联系等。

如果知识是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珍珠串起来的那根线。学生要去发现所学知识的线索,抓住了线索就抓住了所学知识的脉络。在自学中要注意“三大问题”,即先讲是什么,后讲为什么或重要性,最后讲怎么样。

线索是学习内容的“网”,关键词则是这张网中的“结点”。在知识学习中,要求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抓住某些“闪光词”即关键词,将知识高度压缩在认知结构中,再应用时依据线索,快速检索出关键词,由此引出自己所学的知识。

这要求学生建立在整体把握课本的基础上,领会其精神实质。可先对一节或一段内容进行归纳,用一两句话,一两个字概括。随着学习归纳能力的提高,逐步发展为对一课,一章的概括,例如高三《思想政治》第一、二课内容压缩为“国家”两个字,由此引申出:国家的基本阶级和阶级关系;国家制度──民主;国家性质──国体;国家管理形式──政体;国家职能──对内对外职能:国家结构──我国的“一国两制”等。

学生自学完一框、一节或一课后,写出自己的读后感,体会,或者对课本进行评述,写出眉批,如果能长此以往,坚持下去那就真正达到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学生的理论水平及运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较大提高。

2.一个独特的唯心辩证法思想体系 篇二

汤一介、肖父同志是有识者。他们组织了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和湖北省社科院的几位青年同志,搜集、整理和研究熊先生遗著,点校、编辑多卷本的《熊十力论著集》。在中华书局的支持和协作之下,该集第一卷在熊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活动中得以出版发行。

收入本卷的熊先生著作有:《熊子真心书》、《新唯识论》(文言文本)、《破破新唯识论》和《新唯识论》(语体文本)。除《心书》系作者早年不成熟的短文集外,其余全都是熊氏哲学体系的主要代表作。

《心书》是作者的处女作,一九一八年自印行世。是书汇集了一九一六至一九一八年间作者的二十五则短札,其中有为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日知会战友立的小传,有研究儒释道的心得,有关于道德哲学的议论,也记载了轮回转胎的迷信传说。蔡孑民(元培)先生为是书作序:“今观熊子之学,贯通百家,融会儒佛。其究也,乃欲以老氏清净寡欲之旨,养其至大至刚之气。富哉言乎!遵斯道也以行,本淡泊明志之操,收宁静致远之效,庶几横流可挽,而大道亦无事乎他求矣。”十力先生与蔡孑老的友谊自一九一七年始。当时蔡先生创进德会于北大,十力先生由远道贻书赞助,极声应气求之雅。丁去病在跋语中赞誉此书“讽世情深,质直而忠厚”,认为超过了东汉王符的《潜夫论》。

如果要考察熊氏的思想流变和学术渊源,不能不读《心书》。例如熊氏在一九二六年以后批判佛教的轮回说,认为轮回是“非人生”的,而“儒家的人本主义”才是“大中至正”的。那么,他早年的态度呢?从《心书》中可知熊氏早年是赞同轮回观念的。又如,熊氏晚年服膺王船山的思想,曾精当地概括船山学为“尊生以箴寂灭,明有以反空无,主动以起颓废,率性以一情欲”。那么,他早年有没有受到船山的影响呢?此外,章太炎的佛学思想对他的影响如何?他是辛亥革命的斗士,终其身坚持反封建立场,但为什么对湘乡(曾国藩)南皮(张之洞)之学抱有相当的敬意?诸如此类的问题,读者不难从《心书》中窥其端倪。

从一九一八年到一九三二年,是熊氏酝酿、营造自己的哲学体系的关键年代。此间他经过了由儒转佛,直从大乘有宗入手,后舍有宗而深研大乘空宗,久之,复归宗儒学的曲折历程。一九二O至一九二二首尾三个年头,熊氏入南京支那内学院的前身金陵刻经处研究部从欧阳竟无(渐)先生学习佛法。一九二二年由梁漱溟先生推荐,蔡元培先生延聘熊氏为北京大学讲师。作者在北京大学讲授法相唯识之学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观点,一步一步背离佛学,自创体系。现在已经很难觅得的北大为作者印行的一九二三和一九二六年两个《唯识学概论》讲义本,以及公孚印刷所印行的作者一九三O年的《唯识论》稿本,忠实反映了熊氏由佛归易,背弃师说的过程。

收入本卷的《新唯识论》(文言文本)是熊氏精思十年的结晶,是特殊形态的熊氏哲学成熟的标志。是书曾于一九三二年十月由浙江省立图书馆出版发行。当时熊先生养疴杭州,在蔡先生的亲切关怀和马一浮、单朴庵先生的赞助之下,这部传世之作才得以杀青。马一浮为此书题签作序。序中说:“十力精察识、善名理,澄鉴冥会,语皆造微。早宗护法,搜玄唯识,已而悟其乖真。精思十年,始出境论,将以昭宣本迹,统贯天人,囊括古今,平章华梵。”所谓“境论”也者,是针对“量论”而言的。按照熊氏原来的构想,他的哲学体系分为两大部分,部甲为“境论”即本体论,部乙为“量论”即认识论。但是直到他逝世,“量论”都没有作成。其实,他的认识论思想已经与本体论融成一体了。马序认为,是书“确然有见于本体之流行,故一皆出自胸襟,沛然莫之能御。尔乃尽廓枝辞,独标悬解,破集聚名心之说,立翕辟成变之义,足使生、肇敛手而咨嗟,奘、基挢舌而不下。拟诸往哲,其犹辅嗣之幽赞易道,龙树之弘阐中观。自吾所遇,世之谈者,未能或之先也。可谓深于知化,长于语变者矣。”以熊氏比之扫除汉代经学烦琐之风阐发周易哲学的王弼和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宗的创立者龙树菩萨,而把道生、僧肇、玄奘、窥基等著名的佛学理论家置于不在话下的地步,真可谓推崇至极!

《新论》(文言文本)包括明宗、唯识、转变、功能、成色、明心诸章。笔者在整理过程中把作者在自存本上所写眉批作为注释随文刊列,便于读者参考。反复诵读是书,方可领会新旧唯识论的区别和联系,明作者创制新体系的用心。从总体上看,熊氏哲学的基本命题主要是:“体用不二”、“翕辟成变”、“境不离心”和“冥悟证会”。

熊氏认为,唯识旧师犯有两大错误,一是将种子和现行划分为“两重世界”,二是将种子和真如并尊为“二重本体”。也就是说,唯识学不毁法相,构造宇宙,进而求其原因,乃立种子。一方面以八识种现为能变、生灭,另一方面以真如本体为不生不灭。这就是在变动与生灭的宇宙背后,头上安头,别立一不变不动不生不灭的主宰者。熊氏继承并发展了我国传统哲学关于体用辩证关系的理论,并据此严厉批评了古代印度和近代西方哲学本体论之“误认本体是超脱于现象界之上,或隐于现象界之背后而为现象作根源”的弊病。那么,熊氏的“体”是什么?“用”又是什么?他认为“一切物的本体,非是离自心外在境界”,“唯吾人的本心,才是吾身与天地万物所同具的本体。”这“本心”无为而无不为,既虚寂又刚健,即主宰即流行,即不动即变动,因而亦称“恒转”、“功能”。也就是说,作为精神实体的“本心”,即是现象,即是功用。实体变动而成功用,只有从功用上才能领会实体的性质,因为实体即是功用自身。他常常沿用华严的水波之喻形象地说明实体、功能与现象的关系。

《新唯识论》提出并解答了这样两个问题:宇宙万象变化不已、生生不息,那么,谁为能变者呢?如何成功这个变呢?关于前一个问题,熊氏反对在用外觅体,反对象宗教家那样别觅上帝或灵魂,反对离开人去寻求天的变化,认为活泼泼的主观精神实体具有创造一切的能力和权威,因而是宇宙变化的根源。关于后一个问题,熊氏依据《易传》的“阴阳翕辟、生生不已”之意和严复“翕以聚质、辟以散力”的天演法则,设想精神主体内部同时具有相反相成的两种动势,“翕”是摄聚成物的势用,由于它的积极收凝而建立物质世界;“辟”是刚健的不物化的势用,能运用并主宰“翕”。翕就是物,辟就是心,二者是浑一而不可分的整体。辟既为用又是体,生化不息,能量无限,恒创恒新,自本自根。翕辟二者矛盾运动的结果,建构了宇宙万象、物质世界。通过对于佛、道和宋明理学的批判,熊氏“翕辟成变”说破造物主立自主论、破出世立入世,破委心任运立尽人之能,强调了自主、自由、自强,肯定了“能变者”是我们自己,重视现实并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批评了食古不化、不敢创制易俗、不敢革命、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状态,鞭笞了屈从于客观必然的宿命论和自然命定论,阐发了变革现实、创造历史的主体性原则。这是在极其晦涩的哲学词句中透露出来的我国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气息。

熊氏的“境不离心”说在主体认知结构、认识客体的建构和主客体相互关系诸方面深深地打上了法相唯识学的印记。但是,他认为唯识学的“八识”、“四分”、“三自性”的理论和方法就象剥葱一样把综合的统一的认识主体及其功能割剖成碎片,不能够说明主体对于客体的规定和创造。熊氏把意与物、能与所、心与境看成是“具有内在矛盾的发展的整体”,把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始终看成动态的整合的关系。熊氏认为唯识学的方法支离烦琐,不能“见体”,如欲“见体”,必须“冥悟证会”、“反求自识”。在他看来,在科学范围之内需要严密的逻辑思辨,而在哲学的范围之内,往往需要一种心物浑融、能所不分、主客冥会、内外合一的境界,即超越逻辑、除去言筌的创造性直觉。直觉是思维与对象冥然合一的精神境界,又是思維升华、飞跃的状态和内心体验的方法。熊氏肯定了理性与直觉的对立互补,肯定了辩证的理性思维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包含有某些真理的颗粒。

必须指出,熊氏不是一个严谨的学问家,而是一个具有独创精神的哲学家。他以“六经注我”的方法,博采中、西、印哲学思想资料,铸造了《新唯识论》这样一个独特的、庞大的唯心辩证法的思想体系。他所谓归儒宗孔,在很大程度上是归宗《易传》。他曾武断地说,《易传》非孔子不能作,但他崇奉的《易传》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王船山的周易内外传。他与时下的哲学史家把船山与阳明截然对立的看法相反,认为没有阳明及其后学就不可能有船山的“尊生”、“主动”的精神。他并尊阳明、船山二王之学,同时又相当地尊重朱子。他时常批评道家,却又喜玩与《易》合称为三玄的老、庄乃至魏晋玄学。他打着唯识的旗号,却又偷运天台、华严、禅宗的思维方式。为便于发挥微言大义,他和他的前辈思想家康南海、梁任公一样,热衷于春秋公羊学。他在他的朋友梁漱溟、张东荪的影响下,吸取了柏格森“生命哲学”的思想;他虽没有读过怀特海的书,却与“过程哲学”不乏契合之处。他说自己汲纳众流、旁参博采而不拘家派,于一切先行思想资料都有所取有所破,“游乎佛与儒之间,亦佛亦儒,非佛非儒,吾亦只是吾”!

哲学家与学问家在气质上确有很多差异,相互的不理解就免不了笔墨官司。熊氏《新论》刚刚抛出,内学院的师友以及整个佛学界的著名人物几乎是群起而攻之。太虚、欧阳竟无、吕澄、周叔迦、王恩洋、陈真如、刘衡如、印顺、巨赞、朱世龙等等,都著有批评熊氏的论著。在大陆,在台湾,这种批评一直延续到今天。本卷收入了论战的第一个回合的主要文献:一九三二年(即《新论》发表的当年)《内学》第六辑以专刊的形式发表的由欧阳大师亲自作序的刘定权(衡如)的长文《破新唯识论》;次年初由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的熊十力反批评的专著《破破新唯识论》。刘文驳斥了熊氏对佛学理论的“误解”和“歪曲”,对于“翕辟成变”、“体用不二”的理论提出质疑,并且攻击了熊氏的学风和文风。以后其他的佛学界人士对于熊氏的批评虽与刘氏不尽相同,但大体上都抓住了熊氏对于缘起性空的理解、对于空有二宗及其相互关系评价上的主观臆断的一些毛病,特别揭示了熊氏所据的并非唯识而是台、贤、禅。吕秋逸(澄)先生指出《新论》“与中土一切伪经、伪论同一鼻孔出气,安得据以衡量佛法?”当然,《大乘起信论》、《楞严经》是不是伪论、伪经,这本身就是一桩公案。不过,从一些论战文字中我们可知熊先生的确是不拘家派、不守一家言的,他对于中国传统的哲学和中国化了的佛学有着敏锐的直觉、深切的理会和强烈的共鸣,在他那天才的、放胆的批评佛教的言论中尽管难免不周到不准确,然在许多方面卻有独到的见解,因而往往一针见血、一语中的。他自诩“入乎其中,出乎其外”,这是一点也不假的。如果说他的师友欧阳先生、秋逸先生以谨严的作风、广博的学识和深厚的功力成为现代佛学的大师,那么,熊先生则是以独有的洞察力和创造力,以吞而食之和取而代之的气魄成为现代哲学的大家。他们之间的矛盾是狷与狂、收敛式思维与发散式思维、学问家与哲学家、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的矛盾。象熊先生这样气质的人并不是不能搞学问,他以特有的卓识删削或改写的《因明大疏删注》和《佛家名相通释》至今仍旧是治佛的津梁。他以与欧阳先生、吕先生、汤锡予(用彤)诸先生不同的方式为现代佛学作出了贡献。

熊氏在《破破新唯识论》中进一步扩充和发展了自己的思想。这部著作成为《新论》文言本与语体本之间的环节。《新论》语体本并不简单是将文言译成白话,而是进一步发挥和完善。在他的学生钱学熙、韩裕文的帮助下,语体本上卷于一九三九年改写完成,次年由学生吕汉财出资印行。一九四二年,由熊氏老友居正(觉生)先生募资,以勉仁书院哲学组的名义印行了上中卷。全书于一九四四年三月由中国哲学会和中国哲学研究会作为中国哲学丛书甲集之一由重庆商务印书馆出版。至此,熊氏庞大的哲学体系最终完成。收入本卷的语体本是以一九四七年熊氏家乡湖北省政府出资印行的十力丛书本为底本,参照其他版本点校的。《新论》还有一九五三年删定本,系董必武副主席等协助印行的,由于在内容上无甚更动,本集不拟收入。

编者首先将代表熊氏哲学体系的主要著作结集成第一卷是有道理的。熊氏其他的学术著作,有一部分是对其哲学体系的阐释和发挥,有一部分则是运用其基本思想去研究佛学、儒学和历史的成果。读了第一卷,了解了熊十力哲学的主要内容,其他各卷就容易掌握了。编次多卷本的《熊十力论著集》,编者打破了通常按写作或发表时间顺序排列的办法,而采取了类别与时间相结合的办法,目的是方便读者研究。按照编者的构想,第二卷拟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熊氏对于自己的哲学体系的发展、删改、修正与补充的主要著作:《甲午存稿》(一九五四)、《体用论》(一九五八)、《明心篇》(一九五九)、《乾坤衍》(一九六一)和《存斋随笔》(一九六三)。其中《甲午存稿》和《存斋随笔》系一九八四年春笔者和景海峰同志奉肖父、汤一介老师之命赴沪协同熊先生家属觅得,颇费了一番周折。经过十年浩劫,这些珍贵的未刊稿尚存于世,真是不幸中之万幸。以下各卷有酝酿、阐发自己哲学体系的《十力语要》(一九二四——一九四七)、《十力语要初续》(一九四八——一九四九);有熊氏政治哲学与思想史专著《读经示要》(一九四五)、《韩非子评论》(一九四九)、《与友人论张江陵》(一九五○)、《论六经》(一九五一)、《原儒》(一九五六);有佛学著作《唯识学概论》(一九二三)、《因明大疏删注》(一九二六)、《佛家名相通释》(一九三七)、《读智论抄》(一九四七);有历史著作《中国历史讲话》(一九三八)和《中国历史纲要》(手稿)以及已发表和未发表的论文书札等等。全部汇集起来大约有三百万字。

熊先生的已刊著作印数极少,目前在国内大图书馆都很难觅得,海外于近二十年来曾翻印过十四、五种。这一部《论著集》是第一部熊著大全,将受到海内外研究者的欢迎。与熊先生切磋过学问的林宰平、马一浮、汤用彤、张东荪、蒙文通、谢幼伟先生已经作古,目前在台湾海峡两岸尚有梁漱溟、张申府、吕澄、钱穆、贺麟、朱光潜、张岱年等先生健在。熊先生的学生中最著名的有唐君毅、牟宗三、任继愈、石峻、徐复观、胡秋原等。在海外,唐、牟、徐的学生,也即是熊先生的三传弟子,在哲学界和思想史界相当地活跃,他们认为熊先生是中国文化的真正的传人,是将自家生命与宇宙大生命,民族生命与文化生命密切结合的典范。

当前,关于现代中国的哲学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的资料工作和研究工作都未能引起国内学术界的重视。《熊十力论著集》的出版将是一个促进。时下必须解决的还是一个解放思想、清除“左”的思想的束缚的问题。“五四”以后建国之前的中国思想文化界并不是只有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非此即彼的对立两极,它们之间还有一个广阔的中间地带。只要我们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我们就必须肯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产阶级哲学存在的必然性、合理性和存在形式的多样性。辛亥革命以前,中国资产阶级哲学并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体系,只是到了三四十年代,才有了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冯友兰的《新理学》等贞元之际所著书、金岳霖的《论道》、贺麟的《近代唯心论简释》等等体系。他们的哲学尽管各有其鲜明的个性,但由于同处在近现代中、西、印文化相互交融的文化背景之中,因而有着一些共同点。他们在理论思维上的贡献和局限,特别是将外来文化和哲学中国化的尝试,需要我们实事求是地、科学地予以剖析,继续沿用“大批判”的手段是无济于事的。

一九八五年八月

于武昌广埠屯

3.历史唯物主义知识内容 篇三

历史唯物主义:它是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套理论。历史唯物主义指出:历史的所有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质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即社会的系统与架构,与组成社会的各个要素)决定社会意识(即伴随体系架构产生的意识,诉求,思想等等),社会意识又可以塑造与改变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要素所有者与生产力提供者之间的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及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揭示的经济组织形式)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可以作为研究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如果以阶级的观点看待社会组织,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不同阶层的人不同利益诉求的博弈,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可能会引发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

历史唯物主义为德国哲学家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他们称它为“唯物主义历史理论”或“唯物主义历史观”。俄国哲学家列宁评价历史唯物主义为“科学的社会学”,“唯一的科学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的唯一科学方法即唯物主义的方法”。E·伯恩斯坦等则把它修正为经济唯物论。

二.历史观定义

历史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根本见解。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其结果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资产阶级历史观用“人”的观点解释历史,比起中世纪用神的意志说明历史的神学观点是一个重大进步。但它所理解的人是一种抽象的人,即脱离历史发展条件和具体社会关系、孤立地站在自然面前的生物学上的人,或失去感性存在的玄虚的“自我意识”。从这种抽象的人出发,必然把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归结为人类的善良天性或者神秘的理性。这仍然是用非历史因素、人们想象和思考出来的东西去解释历史,因而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以及历史研究的对象。

三.特征

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

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但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 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观察人及其活动,能准确的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考察问题的方法明确规定,它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以社会生活某一局部领域、某一个别方面为对象的各门具体社会科学不同,它着眼于从总体上、全局上研究社会的一般的结构和一般的发展规律。它的任务就是为各门具体的社会科学提供历史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四.其他主要方面的内容

一.生产是历史一切社会进步的尺度,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人类社会的进程。

二.与生产力一定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结构的现实基础,它规定着社会形态的主要特征。

三.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服务和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四.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都是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无穷的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没有永恒的社会制度和形态,社会制度的发迹是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社会关系要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从旧社会的基础中成熟,在它们的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社会形态是不会灭亡的。

五.现实存在的具体社会形态都是复杂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会形态,又存在着其他社会形态的残余和萌芽。

六.人类社会的一般总规律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七.人类社会历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们研究历史,探索社会规律,必须要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详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态,揭示其内在联系,得出相应的结果。

八.人类社会及其构成成分均以总体的体系方式存在,要从研究的对象的整体出发,从研究对象内部的相互作用与矛盾和研究对象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研究。

九.在客观历史过程中,一切社会历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十.人类社会是有规律运动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它显现为历史过程,构成历史过程的各种社会现象也是运动与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一切,用辩证法的观点去把握对象的本质联系与内部矛盾,又要把研究的对象提到一定的范围之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准确的把握对象。

十一.社会历史事物的发展变化,有进化(改革)和革命两种方式。

十二.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是其种.种复杂的内外部矛盾。

十三.在客观历史进程中,环境创造人,人又创造环境。

十四.社会历史的研究,不是一个简单的消极的反映过程,而是主客体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过程。

五.意义

4.高考政治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 篇四

考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因素。但主要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即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的内容很多,如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2.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历史唯心主义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精神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考点2价值观

1.价值是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这里的事物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

2.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①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②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③价值观人皆有之。但是,由于历史条件不同,人们的需要和利益不同,人们的价值观也就往往不一样。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在阶级社会,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价值观。

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①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②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去从事有益的活动。③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人们进行什么样的人生选择,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实际上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实际上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观,将自己的价值观转化为现实。价值观不同,人们努力的方向、行为的态度、方式和结果也就不同。

4.评价价值观正确与否的标准:①最高标准是两个符合,即是否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最高的价值观。③党的基本路线是现阶段衡量我国人民价值观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三个有利于”是衡量我们思想和行为的价值标准。

5.在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诚信是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黄金规则,是一种社会意识。信用机制是市场经济有序的基础, 国家经济要发展,就必须在全社会建立信用机制,诚信已经成为一个国家长远发展的一个战略资源,无视信用则是发展经济的一种公害。诚信是一种人品修养,是人格的提升和高尚的情操。

考点3集体主义价值观

1.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观:①内容: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耐,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②原因: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它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③在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应允许个人在不违反集体主义原则的前提下,作出不同的具体的价值选择,从根本上说,社会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但个人的正当利益也必须得到维护,社会集体应该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为个人利益的实现创造越来越多的条件。

2.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①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包括社会、国家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②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并不是说二者之间完全一致。二者在具体利益上是有差异的。集体利益是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体现,个人利益一般表现为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二者不一致的情形是经常发生的。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重要调节作用。这是因为:(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注意:市场经济秩序的维护、市场经济中矛盾的解决,需要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和道德手段。其中道德手段主要是集体主义的作用。)

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①总体要求: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②具体要求,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5.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①个人主义的特征。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思想体系。个人主义是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相适应的。②个人主义的危害。第一,从出发点看,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片面强调个人、家庭的利益,而不顾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它对人们的思想产生极大的腐蚀作用。第二,从结果看,个人主义把个性解放、个性自由作为人生追求的惟一价值目标。这种只顾个人不顾他人和社会的竞争观念和生存原则,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残酷斗争,危害社会稳定。第三,个人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兴趣、爱好的至上性,导致人们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信仰危机,我行我素,乃至违法犯罪而不能自拔。

6.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个人正当利益是指个人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条件,如个人身体的健康,个人起码的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和学习条件,个人才能的发挥和发展等,个人正当利益应该得到尊重和维护。

考点4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

1.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①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无论是历史人物,还是普通个人的实践,总会或多或少地、直接间接地对社会历史产生一定的作用。从性质上看,有的人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推动作用,而有的人则起阻碍乃至破坏作用。从程度上看,由于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知识、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程度等不完全一样,个人所处的具体客观环境也不尽相同,因而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所起作用的大小,也就有所区别。②个人活动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第一,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一定社会的生产力状况和生产关系的性质等经济条件以及政治、文化制度等,都制约着当时社会的人的活动。第二,个人活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人的活动只有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否则,必然遭到社会规律的惩罚。

2.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个人与社会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王区别,不能等同。个人与社会相比较,社会起着根本的、决定的作用。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所有个人及集体努力的结果。青年学生应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爱好,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成长条件,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

考点5人生的价值

1.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及其关系:一般来说,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贡献”(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索取”(自我价值)。贡献与索取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个人对社会作出了贡献,推动了社会发展,就为个人索取打下了基础。个人从社会那里得到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东西,又会激发起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索取”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2.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是英雄人物的主要要特色。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方面、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在一定条件下,精神贡献可以转化物质贡献。

3.实现人生价值的主客观条件: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客观条件:第一,实现人生价值要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一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社会的物质财富,它既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成果,又是继续进行价值创造的前提条件,制约着人生价值的实现。第二,人所特有的劳动创造力是人生价值的源泉。但是,人的创造力的形成和培养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科学和文化发展水平。同样,人们创造力的利用和发挥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第一,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即提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技 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集中体现。第二,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实干,发挥聪明才智。 第三,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

4.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良好而必要的客观条件,为人们实现人生价值提供了基本保证,而对客观条件的认识和利用则需要依靠主观努力。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主观能动性发挥得越充分,个人条件越成熟,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就越大,人生也就具有更大的价值。

5.走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误区

(1)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正确处理金钱与人生价值的关系,反对拜金主义:①金钱与人生有密切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合法取得金钱,成为人们幸福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物质保证。②获得金钱的手段应该是正当的、合法的。③金钱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不是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

(2)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观的错误和危害。享乐主义人生价值观认为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在于追求物质享乐。其错误和危害是:①它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把吃喝玩乐作为人生的惟一目的和最大乐趣,把人与动物完全等同起来。 ②它只讲生活享受,不讲财富创造,把享受与创造对立起来。③它把一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受苦的基础上。

(3)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割裂了个人与社会、贡献与索取的关系,把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它们是社会主义的腐蚀剂,对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大的腐蚀作用。

考点6理想

1.理想的类型。(1)性质:①科学理想。②非科学理想。③崇高理想。④庸俗理想。(2)内容:①社会理想。②道德理想。③职业理想。④生活理想。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起主要作用的,它既贯穿于其他理想之中,又是一个人全部理想的归宿和基础。我们通常所说的青年应该有理想,主要是指有科学的、崇高的社会理想。(3)时间:长期的远大理想和近期的具体理想。

2.理想与社会存在的关系:①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②理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影响。③崇高的理想对人生、对社会有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人生的精神文柱。

3.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①最高理想,即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崇高、最美好最科学的理想。②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③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基础和必经阶段;实现共同理想,必须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4.理想与现实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理想产生于现实的需要,是时代的产物。由于人们不满足于现实,才需要有理想,有追求,为美坏的未来奋斗。理想源于现实,但又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发展方向,能够指导现实的发展,对人们的行动产生巨大的鼓舞作用。②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理想不等于现实,但又可以在 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现实。过去的理想已经变成今天的现实今天的理想,可以转化为明天的现实。

5.要把社会理想或职业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而从主观方面来说,特别需要艰苦奋斗。①艰苦奋斗的含义艰苦奋斗,是一种迎难而上、坚忍不拔、克勤克俭、顽强拼搏、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质。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革命的光荣传统之一。②要提倡艰苦奋斗。第一,艰苦奋斗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第二,提倡艰苦奋斗,是由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总之,只有在奋斗中才能实现理想。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永远都不会过时,不能丢掉。

考点7实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是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进步。科学实验是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

考点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其主要的稳定的部分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就必须树立群众的观点,坚持群众路线。

考点9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

5.构建知识体系的二轮复习模式 篇五

经过一轮比较细致、全面的复习,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了较大的巩固和提高。一轮复习的目标是对课本知识的梳理,加强和巩固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并及时解决仍有疑问的知识点、要求每个考点逐一过关。二轮复习则是建立在一轮复习基础上的深入、综合和提高,是实现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复习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在一轮复习中只满足于对一些基本知识的掌握上,不注重知识点之间的因果关系、运用条件和范围,以及相关知识点的联系和区别,导致一轮复习下来,各知识点仍是孤立的、零散的,缺乏整体感、系统性。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发现要用的知识在短时间内却调不出来,这也是由于对所学知识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分类整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教给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使学生把所学的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律、方法等知识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构建成知识网络,才能在解决问题时迅速地、有效地提取知识,在一条路走不通的情况下,能根据网络结构找到其他的途径。这就要求在二轮复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归纳和推理能力,把学生所学的知识由“点”连接成“面”,并在二轮收尾时将“面”变为知识体系,以适应高考对知识、能力方面的考察。怎样去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呢?

建立知识体系就是要将零散的知识串起来,建立起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在构建体系时,可以采取联想的方法,以章为单位梳理知识,注意内在联系和规律,也可以将几册书中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看看每个知识点都涉及到哪些内容,相互之间有哪些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然后用分枝法、辐射法、图表法等形成知识网络图。例如由叶绿体可联想到色素的种类,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ATP,酶,细胞膜,光合作用的过程,DNA的复制,转录,mRNA,生产者等。同时也要注意总结在哪些交汇的知识点上容易出考题,进而进行综合性训练。构建知识体系时,可以师生一起构建,也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此时老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时间,让他们自己来梳理所学生物知识的联系并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而后课上展示,或课下张贴展览。

在构建生物知识网络体系时,要善于抓住主干知识,突出重点。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细胞代谢、遗传变异、生物与环境、生命活动的调节、现代生物技术都是必考考点;构成细胞的化合物、免疫等知识点,也不可忽视。对于一些难点,在知识点掌握到位的基础上,还应再找

6.学习唯物辩证法的体会 篇六

我在大二第一学期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这半个学期的学习中,马克思主义这个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并对其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深一层的体会。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理论体系,它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其产生的源于实践,发展的根据是实践,检验的标准还是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它的巨大威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它是一个相对真理。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它科学地反映了关于宇宙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最普遍、最深刻、最基础的规律和本质。这个哲学的基础是唯物论,主导则是辩证法。唯物论与辩证法互相制约、相辅相成、有机结合推动着这个哲学本身永远与社会实践亦步亦趋地一同进步。它不断总结社会实践新的经验验证、完善与丰富自己,同时指导社会实践快速向前发展以至无穷。它是全人类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最普遍的、最有效的科学武器之一。因此它是世界全人类的思想财富。

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或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唯物辩证法认为现象和本质是一对辩证统一: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现象是表面的、具体的、和易逝多变的,往往靠感官即能感知;本质则是隐藏在事物的内部的、是事物一般的共同的方面、而且是相对稳定的,它往往只能依靠抽象思维来把握。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现象离不开本质,任何现象都由本质所决定的,都是本质的某种表现;同时,本质也不可能离开现象而单独存在,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种或多种现象表现出来。因此,人们认识事物总是通过对现象的分析研究才能了解到事物的本质,这个分析研究的过程常常被概括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

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所做出的不同回答。其中,承认矛盾,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属于辩证法;否认矛盾的存在,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则属于形而上学。

要理解辩证法,就要从辩证法的最基本观点——矛盾的观点出发,因为矛盾是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源。首先,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事物之间的联系说到底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联系;同时,矛盾又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所在,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人类的物质实践活动是唯物的、辩证的,也是社会的、历史的。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机制。实践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而且是同旧唯物主义的分界线,并由此终结了传统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伟大哲学变革的实质和关键。是实践为人提供了认知对象。因此在实践中,人不仅认识了世界,而且改造了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

7.《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反思 篇七

——关于《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教学反思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是必修三第三单元第7课的内容,属于辩证法部分,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作为单元教学内容的第一课,与多个考点相关联,地位十分重要。因此,在准备、讲授以及课后与同学的交流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回归教材、把握基础、理清线索、突出学生的自主性 在新课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就普遍反映哲学的抽象、枯燥。的确该考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兴奋点有一定的差距,因而学生更多的只是掌握了一些需要识记的内容,而对于辩证法知识内涵的理解尤其困难。现在进入二轮复习,针对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复习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在注重基础,回归课本教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我着重要确保完成的基础知识,点点过关的基础上,请学生自主归纳。高考中对于本考点也是重要内容,但是难度不大,较容易掌握,是绝大多数学生能掌握的知识点。同时让学生自主完成知识框架图,既可以让学生主动回归课本,又能节约课堂时间,减少老师的负担,可谓一举多得,这也是这几年来,我在教学中认识到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二)走进高考、整合知识,理清线索,突出高考复习课特点 “教师上课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教师讲的太多,学生练的太少。”这是市教研员在听完我的高三汇报课后所给出的评价。如果说新课是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无到有,那么复习课应该是让学生紧扣考纲,把过去的知识进行提炼和整合,以适应高考。在这样的思路下,备课时我立足于考纲,结合学生的情况,在一开始就请学生完成本课的知识框架图,让后着重强调易错点,引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引导的过程中,我发现材料分析题看似对学生的分析能力要求很高,但实际根源还是在于学生对各个知识点掌握的熟练程度。

(三)课后练习,及时巩固,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叶圣陶曾说过:“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他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相对于其它科目,政治课后作业并不多。我并不赞同题海战术,题在于精而不在于多。有时为了完成各科作业,有的学生都只是将题目(尤其是问答题)匆匆做完,不对答案、研究答案,也有的直接抄答案,更有甚者干脆放弃不做。我认为,做题的目的是在于让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能力。所以,单课课后习题量不能过多,更不能只是简单的布置练习册让学生做,一定要提前选好题目,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学生也有更多的时间把题目做好、做精、研究透。

8.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与知识体系论文 篇八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重,大学生创业问题备受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全国约有700余万大学毕业生,其中有近20万大学生选择创业。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深化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逐步普及创业教育,建立完善的教育体系,提高投身于创业实践的大学生的素质。本文从大学生创业的现状、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以及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构建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对推进大学生创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体系建设

一、大学生创业的现状

我国有关部门都极力支持大学生创业,在有关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有资料显示,20我国约有700多万大学生,其中近20万人选择自主创业,艺术类专业的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较高,大学生自主创业多与电子商务相关,80%的大学生选择在自己的家乡开始创业实践,近一半的大学生在开始自主创业后坚持三年以上。大学生这个群体极具创业潜能,提高大学生群体的创业成功率,也就解决了大学生毕业后就业难等问题。在初约70所高校公布的届毕业生结业报告中显示,目前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大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的比例逐年提升。中国青年报的一份报道显示,超过70%的大学生认为创业不单单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而是丰富人生经历、实现个人理想的途径。但是,并不是所有大学生都适合自主创业,同时,也不是每一名自主创业的大学生都能选择出正确的、适合自己的创业方向。大学生创业道路是否正确,能否取得成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二、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分析

1、政策的支持

近几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各地高校都相继出台了不少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措施,支持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然而,在大学生穿也得过程中实际运用这些扶持政策的时候,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各种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主要集中在创办企业、税收优惠等方面,在政策具体向下执行的过程中,出现明显的政策宣传不到位,政府和有关部门缺乏相应的配套协调措施,使这些优惠扶持政策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难以落实。

2、创业的资金

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还不是特别发达,很大一部分创业的.大学生认为他们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没有足够的创业启动资金。大学生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很难从银行获得创业所需的贷款。虽然一些地方性银行也为大学生创业开放了小额贷款,但是,就目前大学生创业状态来看,大学生的创业资金大多来自于父母或亲朋好友,缺乏开始梦想的启动资金,使很多想要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望而却步,不得不放弃。

3、高校的创业教育

就我国高校毕业生的现状来看,仅在大学阶段有部分零散的创业教育,没有形成健全的、系统的创业教育机制,使大学生在高校中无法从这些创业教育得到能够实际运用的创业知识和技能,无法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能力,对大学生毕业后的自主创业的良性影响很小。

4、家庭环境的影响

来自于父母和家庭的影响,会对大学生未来是否选择创业产生极大影响。若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安于现状,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即可,那么这名大学生未来选择创业的可能性就会很小。

5、人际关系问题

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大学毕业生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完成创业,缺乏足够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创业想要开打市场难度很大,这使部分想要创业的大学生在实践自己的创业梦想时举步维艰。

三、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构建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政府的支持起着主导性作用,并且直接影响着其他因素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程度。政府应该为大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创业大环境。首先就是科学有效的、能真正被大学生创业群体所运用的创业扶持政策,这需要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良好的沟通和配合,包括工商部门、税务部门和人事部门等等,不断完善现有的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创业扶持政策,吸引更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到自主创业当中来。

2、拓宽大学生创业资金渠道

缺乏创业资金,使一大部分的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梦想夭折。在良好的政策导向下,只要解决大学生筹集创业资金困难的问题,才能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投身于自主创业当中来。政府部门应该鼓励社会各类组织为大学生创业群体提供多种形式的融资方式,例如小额贷款、抵押贷款、信誉贷款等等,引导大学生创业群体积极提升自身的诚信度。

3、高校加强创业引导教育高校应该把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工作列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从创业精神教育和创业技能培训两方面建立大学生创业教育培训体系,搭建多方面大学生创业情景模拟实践,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增设大学生创业心理辅导课程,正确疏导大学生的学生以健康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挫折,不断完善大学生创业群体的心理素质,增加大学生未来的创业的成功率。

4、家庭给予一定的支持

政府各部门和高校,要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和措施,让大学生和大学生的父母、亲人充分了解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支持,鼓励大学生的父母、亲人支持大学生创业,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全社会认同大学生创业群体,增加大学生创业群体的自信心。

5、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创业群体要认识到人脉的本质是互相帮助和互惠互利。作为已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创业群体,要有原则的去打造自己的创业人脉。用真诚的态度去培养人际关系,身边的同学、同行业的伙伴、到互联网上与自己有着共同理想的其他创业者,都可以成为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团队成员甚至资金支持者。四、结语随着我国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的不断构建,政府部门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各项扶持政策的将不断完善,社会对大学生创业的认可将不断提高,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课程将越来越健全,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投身到自主创业中来,用青春的气息、大胆的想象,为全社会带来创新创业的热潮和积极向上的风气,大力推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节节攀升.

作者:杨思 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强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调查——以呼伦贝尔学院为例[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10).

[2]揭远东.大学生创业影响因素及社会支持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06).

9.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创新观 篇九

一、发展的普遍性

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即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二、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三、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要求我们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同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创新观

一、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辩证法包含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对现存事物的暂时性的理解,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三、创新的哲学依据

1、唯物论:创新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

2、认识论: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过程,创新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在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哲学道理。

3、辩证法:(1)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

事物的灭亡,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

(2)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

10.策划知识体系 篇十

一.围绕着四面定位和八方定量的基本知识

1.《易》、《周易》、《易经》是哲学的开端。学习这系列的著作,体会“万事万物均处于变化之中”、“变化是有规律的”、“变化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哲学思想。长、短、敌、我、利、害、高、低,八个方向之间的关系就象八卦一样相互影响。

2.《道德经》与《孙子兵法》是世界谋略文化的起源著作。策划是竞争的思维工具。学习这系列著作,体会竞争环境的变化规律、应对竞争的基本理念。天道、人德、战理、兵法都是论述竞争,自我长短在不断地转化,对象敌我在不停地演变,环境利害在不休止地转换,目标高低在不间断地起伏。关于自我、对象、环境、目标的四面高论几乎尽在两部著作之中。

3.各种哲学名著。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中外哲学名著是策划者修炼策划素养的必要教材。哲学可使人常做思维“体操”,不断的锻炼,可以提炼出看问题的角度感和做事情的程序感。

4.对象知识。策划的对象主要包括:人、家庭、企业、政府、中介机构、社会团体等,一个人经常面对的策划对象是有限的,但关于策划对象的知识是无限的。

5.环境知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知识,尤其是规律性的认识,是策划者须经常学习的。

二.围绕着整理、判断、创新的加工知识

1.将所有所学的专业性知识均进行程序和角度划分,形成整理知识。

2.典型文件格式。需要收集范文,供写作时参照。

3.金融、财务、工程等分析知识。掌握有关的经验数据与比例,供判断、诊断事物时使用。

4.市场调查等收集信息的方法。

5.创意方法。包括通用、专用、特有的创意方法。

11.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知识 篇十一

体系、管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2000版ISO 9000族标准的作用,是“帮助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实施并运行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可以认为:不了解体系,就不能理解标准,更不能建立和实施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在系统理论中,将体系(系统)的组成部分称为体系的单元或元素,当体系的组成部分不很明确或组成部分数量较多时,我们习惯将组成部分称为“要素”,以强调体系中的主要元素。

质量管理体系和管理体系都具有术语“体系”的所有属性,其实质都强调“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质量管理体系具有以下特征:

(1)具有(在质量方面)指挥、控制组织的管理特征。

(2)在建立和实现(质量)方针和目标方面,具有明确的目标特征。

(3)与组织的其他管理体系一样,其组成要素具有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体系特征。

(二)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特性

1.总体性

尽管组成体系的各要素在体系中都有自己特定的功能或职能,但就体系总体而言,系统的功能必须由系统的总体才能实现。体系的总体功能可以大于组成体系各要素功能之和,或具有其要素所没有的总体功能。

体系和要素是辩证的统一。以汽车发动机为例,它本身即可以作为一个“系统”,而在研究对象是汽车时,发动机这个系统就转化为汽车这个体系中的一个“要素”。

2.关联性

组成体系的要素,既具独立性,又具相关性,而且各要素和体系之间同样存在这种“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关系。过程控制,特别是统计过程控制的任务之一就是识别、控制和利用“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或相互作用。如:由于日本的一些企业采用了“三次设计”(系统设计、参数设计、容差设计),充分利用了有关参数之间的关联作用(统计上称“交互作用”),从而做到了能用次于美国的元器件组装优于美国的整机。相反,如果对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不加识别和控制,就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又如:在设计更改中,如果只考虑更改部位的合理性,而不考虑更改对其他部件和整机的影响,这在客观上就有可能“制造”了一个质量隐患。

3.有序性

所谓有序性,通俗地讲,就是将实现体系目标的全过程按照严格的逻辑关系程序化。通常我们不能保证执行体系目标的每个人在认识上完全一致,但必须使他们的行为做到井然有序。体系功能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要素(内在)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有序化程度,而这种有序化程度又与组织的产品类别、过程复杂性和人员素质相关。

为了做到有序性,可以编制一个经过优化了的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一项活动的目的和范围,由谁来做,如何做,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做等。对于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只要大家能习惯地遵循,也不一定通过编制文件来达到有序化。

4.动态性

所谓动态性,是指体系的状态和体系的结构在时间上的演化趋势。

上一篇:人力行政助理简历下一篇:老人与海假期读书心得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