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之变小学六年级作文(精选6篇)
1.青岛之变小学六年级作文 篇一
首先是交通带来的巨大变化。在这一年里,耗费巨资建设了数年的跨海大桥和隧道都将通车。在很大的意义上,青岛、黄岛、红岛将连为一体。
这意味着空间和时间的缩短,所以对郊区有着巨大的意义。当然,桥隧的作用有多大,还取决于他们的收费标准。有人常拿浦东浦西说事,岂不知浦东崛起的前提是上海市政府巨资买断收费。
还有几条不收费的路甚至比桥隧的意义还要大,首先是围绕着胶州湾一圈的从双埠到胶南积米崖的双积公路,这条不收费的公路又分为双高、高红、红积三段,目前双高已经通车,只差双埠立交通车以连接市区的环湾路;高红正在修筑中,将与胶州的站前大道连接,形成一个围绕胶州湾的不收费公路,倒逼之下,取代过去十五年的环湾高速。
对市区而言,更大意义上就是桥隧的市区连接线,也就是打通东西向的几条重要的快速通道,尤其是北通道使海尔路、黑龙江路与环湾路连接,北出通道大大拓开。
还有一条就是东部的深圳路、银液泉路的打通,对于崂山商务区和李沧东部中央居住区都有着重大意义。这条原本在就要通车的路,即便在海尔路压力如此大的情况下,目前还是卡在崂山与李沧交界处,不知道何时贯通?
这些道路,再加上公交车的延伸,使青岛市区人的触角范围迅速扩大。也就是郊区地产面临着巨大的机会。很多开发商会选择沿交通和产业布局,从而把这个城市变成真正的环湾城市。
还有一个重要的变局就是产业的调整。
就是市区工业产业的转移。在未来几年里,青岛市区的这些工业将陆续搬迁出去,近一些的到城阳高新区,远一些的要去胶南或者平度。而其中最大的是沧口的青钢。这将导致两个后果,一个是市区会空余大量土地,盘活出让作为搬迁费用,对楼市的供应大有增加;另一个就是市区产业空心化,年轻人要在工厂里干活,只能去郊区了,甚至要跟去胶南董家口或者平度新河,向城市外转移,否则就是面临尴尬,对楼市的需求大有削减。
所以,一个有利于房价稳定的时代正在到来,而对于青岛而言,如何盘活胶州湾沿岸400平方公里的盐碱土地就是关键,政府必须下定决心,提前做好规划,对胶州湾北部的土地有足够释放,让更多的开发商进入这个区域开发,使这个区域的房子成为青岛供应量的爆发点,将足够的购买力留在此处,起到青岛楼市稳定阀的作用,否则,在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仅仅靠行政手段压制房价,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长久来看,难免出现反弹,到那时,政府岂非更加尴尬?
与其如此,倒不如适当利用这些资金,用胶州湾北部的广袤土地作为承接资金流动性的池子,把相关开发商的资金和购房者的热钱圈进来,这样,政府只需要启动向北部搬迁即可,当然,这需要当家人的勇气和决心。
据说本地领导们刚刚去考察了天津、沈阳和大连,其实这些城市都是这样做的,大连去年出让土地总价格1200多亿,而天津去年卖地6000万平,沈阳更是在城市周边建设了四大新城,都是采用土地开闸放水的手段,让楼市供应保持一个相对满足的状态,使供需矛盾得到缓解,而政府的土地收入也能大大增加。所以他们的房价和供需,都比青岛做的要好。
如果青岛能如此在供应量上多做文章,倒不必劳心费力的搞什么限购,青岛的房价泡沫也能比现在小的`多。
五千年前的大禹都知道堵不如疏,五千年后的衮衮诸公反而不知道?
2.青岛之变小学六年级作文 篇二
首先, 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强调真情实感也是分文体的, 没有谁在说明文和议论文中也去强调写出真情实感;其次, 我们并没有忽视理性的思维方式, 恰恰相反, 我们十分关注学生的理性思维, 对那些反映社会或人生、具有深刻内蕴的文字, 我们也大加赞赏, 予以肯定;再次, 感性的表达与理性的思维并不抵触, 其实无论学生写如何感性的文字, 如果没有一定的逻辑思维和组织能力, 都不可能写得好;最后, 真情实感并不属于“弱”表达能力, 诚然, 每个人都可能对某些事有一定的真情实感, 但要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感染甚至感动他人, 却并不容易。当代著名作家张抗抗说过:“在生活中, 我们还会不会感动?如果我们不会感动的话, 真是不能写作。”当代著名作家张炜也曾指出:“让他人强迫自己改变自己内心的感动是困难的, 尽管这样的事情多多少少也会发生;对于一件事情或一本书, 我们总是因为感动而不能忘怀, 这是大致的情形。”由此可见, 真情实感是写好抒情文字的保障, 因为人——无论作者还是读者——都是有感情的动物, 抒情文字不能以情动人又怎么能让人产生共鸣进而过目难忘?在我的脑海中就有一些这样的记忆, 比如《指尖的温度》《发生在楼梯上》等, 都是于娓娓的叙事中显露真情, 令人感动。
当然,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作文命题在很大程度上开放了, 更注重个性和创新, 更贴近社会和生活了, 所以,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的某些观念确实需要更新, 但这并不代表全盘否定。我不否认, 张扬个性、具有创新精神的作文确实为我们的常规作文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但是,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认为写作中某些根本性的东西是不可以改变的。
一、“审题要认真, 作文要符合题意”的要求不可变
不管是话题作文还是给材料作文, 看似可写角度很多, 但并不代表可以随心所欲、信马由缰, 学生必须认真审题, 否则, 极容易写偏。
最近高三的学生写了一篇给材料作文, 大致内容是说华中师范大学贫困新生的父母送孩子上学, 晚上睡在学校为他们提供的地铺上。题目上甚至提供了家长们躺在地铺上的图片。其实, 此段材料涉及三个方面的人物:一是画面上的主要群体——家长, 一是与家长关系最密切的群体——刚上大学的子女, 还有一个就是为家长提供休息场所的学校。所以, 站在不同的角度, 我们对材料可以有不同的解读:从家长的角度来说, 孩子已是一名大学生, 已经成年了, 可以放心了, 也可以放手了;从学生的角度来说, 父母含辛茹苦将我们抚养成人, 我们应该学会独立了, 应该不再依赖父母的庇护了;从学校的角度来看, 学校免费为学生家长提供了人性化的帮助, 使得这些可能露宿街头或蜷缩于车站的家长们能得到更好的休息, 这种无私助人的行为实在是值得称赞, 值得提倡。可是我们的学生大多只看到父母睡地铺这一事情的表象, 就武断地确定了写作的角度:绝大部分学生的立意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有的学生则表示, 华师做得很不对, 作为教书育人的学校, 应该在新生上学的第一天给他们好好上一课, 要让他们懂得报恩, 让家长睡床铺, 自己睡地铺;还有的学生说, 华师所提供的帮助是虚伪的, 偌大的一所学校, 舍不得拿出点钱来请这些贫困的家长们到星级宾馆好好睡一觉;还有学生说, 家长应该有气节, 人穷志不穷嘛, 所以提供地铺不应该睡;甚至于还有学生将中国的家长与外国的家长进行比较, 然后厚着脸皮说, 有这样的父母在, 我们的中国一定会变得更强大……诸如此类, 真让人哭笑不得。由此看来, 无论写什么文章, 审题一定要认真。
二、“文体界限要清晰”的要求不能变
我们现在的作文, 一般不再规定文体, 但这并不代表文体可以模糊,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分不清各种文体的特征, 弄不清各类文体之间的界限, 以致写出“四不像”的文章, 显得不伦不类, 让老师感到头痛。比如, 在议论文前面先来一段比较优美的描写或一段煽情的抒情;在议论的过程中, 用细腻传神的描述去叙写一则作为论据的材料;或者, 干脆给一篇记叙文披上一件议论的外套——文章的首尾是议论文的开头和结尾, 但中间只叙写了一件有详细经过和明确中心的事情:这些都是学生没有清晰的“文体感”所致。所以, 我们的学生, 无论是否有个性, 也无论是否有创新精神, 对文体的认识一定要清楚。笼统说来, 文学类的目的是要以情动人、以范示人, 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 所以它的文体的基本特点是记叙的单纯性、材料的直观性、结构的时空性、语言的形象性;而论述类的目的是要以理晓人、以行导人, 以议论、说理为主要表达方式, 所以它的文体基本特点是议论的主导性、材料的论证性、结构的逻辑性、语言的概括性、观点的鲜明性;至于实用类的目的是要以知授人、以用教人, 以说明、解释为主要表达方式, 所以它的文体基本特点是说明的科学性、材料的知识性、结构的条理性和语言的准确性。学生只有认识到这些, 才不至于犯以记叙充议论、文体不分的毛病。
三、“语言要自然流畅, 表意清楚”的要求不可变
高考作文对语言通顺的基本界定是:规范、准确、连贯和得体。规范, 就是要求考生在作文中不能有生造词语、文白夹杂、前言不搭后语、乱用方言俚语、乱用外文、不按语法规范构句、刻意雕琢而不知所云等现象;准确, 就是选词造句要贴切, 符合实际, 能正确使用词语, 没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成分残缺或赘余, 没有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毛病;连贯, 就是句子内部组合得当, 句子之间上下衔接, 顺序合理;得体, 是指文章的语言不仅要符合文章的体裁, 而且也要符合考生身份和环境特征等。但目前我们的教育越来越注重保护学生的个性, 所以不少学生将自己生活中独创的表达搬入作文, 令人咋舌甚至费解。老师们戏说“有代沟”, 学生们不屑地说“晕”。有些学生很想在语言上下一番工夫, 于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努力酝酿, 尽力锤炼, 结果终因文字功底不够深厚, 而把语言弄得生硬做作, 失去了本意。有些学生语言显得幼稚, 还有的“学生腔”太浓……这些都是不足取的。
四、“文章要有完整结构”的要求不可变
就目前的考试而言, 有两类文体比较普遍, 一是记叙文, 二是议论文。记叙文的结构一般是按事情的发生、发展顺序来安排的。在考试中既可以选取生活流程中的某一个片段按时序进程进行描写, 内容层次依次相连, 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或情节;也可以选取有显著差异的两组内容进行反衬式组合;当然, 还可以将不同角度的几个生活片段或同一内容的几个侧面在同一层面上平列开, 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还可以利用思维可以超越时空的特点, 以其一物象为线索, 将描写的内容通过穿插、回忆、倒放等方式串联组合起来, 形成一个整体。议论文的结构一定要紧紧抓住引论、本论、结论三个环节。在考试中既可以选择并列式结构, 也可选择层进式结构, 还可以选择对照式结构, 具体的操作上还可以有所变化。
简单看来, 可供选择的结构形式还是很多样的, 具体哪一种更合适, 还要根据个人文章的内容和材料来定。可是, 有些学生的文章结构并不完整, 要么是写记叙文不说前因, 或者不谈结果, 只在后文加上个“欲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 让人一头雾水;要么写议论文只有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部分, 却没有解决问题的结论部分: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3.小学生青岛之变征文 篇三
回到那个“老爷爷”般的青岛,到处是平房,大杂院里的邻居和谐的生活在一起好似亲人一般,在大杂院里那真是“远水难救近火,远亲不如近邻”呀!他们没有争吵,相亲相爱的过着每一天……
现在多姿多彩的青岛,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没有了破旧的平房 ,过上了以前没有的生活,如:以前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人们还要到屋外打水喝,即使天再冷妇女们也要到结了冰的小河边,凿开冰在零下七、八摄氏度下继续洗那脏了的衣服。现在家家户户都安上了自来水管道,想接水可方便了,就算到了南极都不怕,洗衣服就更不用愁了,在家也能洗衣服有时想偷个懒一台洗衣机就帮你搞定了!
以前的青岛在家里无法洗澡,所以要买票,每次去洗澡拿一张票给管理人员才能去洗澡,而且洗的时候人们是蜂拥而至抢着洗。当时在学校吃饭的同学,打饭也要有饭票才行,因为那时的票就代表钱。
现在高科技的生活,去吃饭可以付现金,还可以刷卡,可方便了!
在以前每个月最多挣十几块钱,买个冰糕才几分钱,而现在每个月的工资都好几千,有的都挣到上万块钱,现在的冰糕最便宜的也是五角钱,还有各种花样,价格都很高。同样是一个青岛,但是却相差了十万八千里呀!
别的我们不多说,就看看我们眼前发生的事情吧!在我的脑海中,我觉得海泊河的变化最大。
海泊河我想大家都听说过吧,海泊河有着60多年的历史,以前的海泊河是个臭水沟,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公园。你们不相信吧!那个排脏水的地方竟然成了一个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以前海泊河的臭水现在换成了清澈见底的海水。以前那些堆垃圾的地方现在成了人们无比向往的地方。以前买东西的地方都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健身器材,好像是一个健身房。那优雅自然的音乐喷泉,在夜晚像一个公主穿着五彩缤纷的晚礼服,尽情舞蹈;又似一位能歌善舞的心理医生,让人么忘记烦恼,抛掉劳累,尽情歌唱。
现在的海泊河的春景也是数一数二。美丽动人的双樱张开喜悦的笑脸,单樱也不甘示弱展开粉红的脸庞,花团锦簇,风光这边独好!
以前的五四广场是个小渔村,住的全是些打渔的人,现在经过人们的精心改造装扮,百米喷泉、音乐喷泉样样俱全。五月的风是五四广场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五湖四海人们友谊的鉴定,也象征着我们火热的民族热情和中国人民伟大的力量!
建国以来我们的科技水平有了飞快的发展。杨利伟成功乘坐神舟五号实现中国人的.载人航空,中国人实现太空行走,他们挥舞五星红旗在外太空留下了中国人的足迹……
现在的科技发达了,有事没事可以上网,可以查资料,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和家人聊天,还能看到对方的样子呢!如果你很忙,还可以通过网上购物来挑选自己想要的东西呢!可要是在以前别说电脑,就连电视也没有呢,顶多有个半导体收音机……
4.青岛之变作文 篇四
她是多么值得我们自豪,可,她又是多么不值得我们炫耀。
令我们自豪的是,现代化的建筑,高楼大厦,不断发展,城市的区域也翻了好几番,璀璨的霓虹灯在夜间也闪烁不断,让我们感觉到她是多么的年轻而有活力。
记得有一次,我和爸爸去青岛,突然看见爸爸带我坐上了公交车,我便好奇地问:“去青岛不是应该坐轮船吗?”爸爸说:“你out了,现在谁还去坐轮船,现在人们都改坐公交车,走海底隧道了!”“海底隧道是什么东东啊?”爸爸笑着解释说:“海底隧道,顾名思义就是人们在海底下打通一条通道,”“哇,里面既敝快又明亮,而且也不堵车。”、
不到十五分钟,便进入了青岛市里,啊!市里的变化可真大!以前的小高层,被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所替代,幢幢大楼都直冲云霄。
路上的车辆来回穿梭,车水马龙,马路边挤满了小贩,叫卖声一阵高过一阵……
在一些马路附近,有一些围栏,那是什么,哦!那是工人叔叔们在开通地铁建设,为了我们今后的交通便利,他们正在辛勤的工作着……
5.青岛之变小学六年级作文 篇五
来源:网络科学 作者:网虫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出示玻璃杯(半杯水)、鸡蛋、纸片 先把纸盖在杯子上面,再把鸡蛋放在纸上。
2、教师表演: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现在的鸡蛋是怎样的?(静止的)教师快速抽出纸,这是鸡蛋会怎样?学生猜想,讨论。这是什么原因呢?引入课题:
1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探究活动:
1、探究静止物体的特征 教师出示棋子。(一摞6个棋子)
用尺子击棋子,其他棋子跟着动吗?它们仍然保持什么状态? 学生试做。
交流:其他棋子保持不动。
师:这一次,你们做的也很成功,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上面这些情况吗? 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静止的物体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特征。、2、探究运动物体的特征。
提出问题:运动着的物体有没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特征呢?
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作出假设:运动的物体可能也有保持原来运动的特征.你能不能利用桌上的材料把你的想法证明给我看呢? 请动手做一下。学生动手做,是巡视。
师:你是怎样做的?你发现了什么?小木块为什么会向前倒?小球为什么会继续滚下去?生活总有没有类似的例子呢?你能否解释蕴含在这些现象里的科学道理?
在我们座车时经常遇的现象:正在运动的客车猛的一停我们就会不自主的向前倾倒。我们和车一样在向保持运动状态,如果一停,我们还在保持原来运动的状态,所以就会前倾。学生交流:运动着的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属性。
3、结论:物体具有保持它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一,这种属性称为惯性。所有的物体都有惯性。
4、体验惯性的大小
继续玩棋子:一摞三颗棋子,一摞六颗棋子,会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
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
讨论交流:惯性的大小与物体轻重有关系。物体重惯性大,物体轻惯性小。
5、给你的物品中你还可以处样设计方案来做试验? 水杯下抽纸,木块下抽约等现象。还有哪些发现?
三、惯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1、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惯性现象的例子,或者利用了惯性你能说一说吗?
学生交流:比如惯性小车,惯性游览车,锤子松了撞几下就可以了,汽车开始或刹车时自体会后仰或前倾,溜冰时身体会后仰或前倾,溜冰时突然停住身体会前倾。
2、教材中的现象:跳远时要助跑,波水,汽车司机的安全带,骑车。
四、拓展延伸
调查:人们是怎样利用惯性和克服惯性的呢? 总结评价
今天大家的表现棒极了!在掌握了“打鸡蛋”这一杂技后,你想去干点什么? 学生交流。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的生物
第一课 病 毒
教学目标:
1、能提出与病毒相关的问题;
2、会查阅与病毒相关的书刊和其信息源
3、能制作有关病毒的剪贴报.4、会用多种形式表达、交流研究的方法和结果。
科学知识:
1、知道一些由病毒感染的病的种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2、了解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病毒的资料 学生准备:
了解有关病毒的有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提问:关于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你知道些什么?如何预防呢?
2、学生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
(二)、新授
1、流感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2.学生讨论,指名回答.3.教师讲解.4.狂犬病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5.脊髓灰质炎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6.麻疹的症状有哪些?主要传播途径是什么?如何预防? 7.病毒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 8.学生讨论后,教师讲解.(三)、拓展延伸(网上学习)
1、教师讲述:关于病毒,你还知道些什么?请回去以后在网上自主学习。
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体会。
3、课后作业:
(1)回去查资料,了解人类与病毒的抗争史.(2)利用作文、图画或小报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收获。教学反思:
第二课 细 菌
教学构思:
细菌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在教学中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师生互动中求得共同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采取以下方式:
1、以观察促思考,总结细菌的形态结构。
2、设疑促理解,探究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以知识促应用,了解细菌对自然界和人类的意义。教学目的:
1、学生了解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
2、使学生了解细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细菌在促进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显微镜,三种类型的细菌的永久涂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观察、讲述与谈话相结合。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出示醋和小孩得痢疾的图片)
师:哪位同学闻一闻这是什么调味料?再看看图片上的小孩怎么会得痢疾? 生:是醋;小孩的痢疾是由细菌引起的。
师:一提起细菌,许多同学会立刻想到细菌可使人患病,使食物腐败变质。想到这些,许多人都会皱起眉头,心里感到害怕甚至于很讨厌细菌。事实果真全都如此吗? 的确,细菌无处不在,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呢?怎样才能观察到细菌呢?下面请同学们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玻片标本。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观察结果。
(由演示实验入手,发挥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巡视并注意指导高倍镜的使用方法。对显微镜使用方法不熟练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师:通过显微镜的观察你发现了细菌有几种形态?
生:细菌的形态有圆球状的、杆(棒)状的、螺旋(弯曲)状的。师:从形态上看,细菌可以分为三种:球菌、杆菌、螺旋菌。师: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 生:是单细胞。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过的植物细胞在结构是什么样的? 生: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师:你所观察到的细菌有细胞核吗? 生:没有。
生:有细胞核但不完整。
(使用多媒体展示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的结构图,观察比较得出细菌的结构,细菌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有一个不成形的细胞核。有些有鞭毛、有的有荚膜,有些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胞里面形成一个椭圆形的休眠体,叫芽孢,芽孢有保护作用。)
(拿出一小碗馊米饭让前排的学生闻)
师:谁知道米饭为什么会变味?估计夏季在室温下米饭多长时间会变味? 生:因为米饭中有细菌,细菌繁殖速度快。一天的时间米饭会变味。师:同学们再想一想,那么,细菌为何会生活在米饭中? 生:因为米饭有营养。生:因为米饭里有糖。
生:因为细菌也是生物,也要吃食物,也要消化。
师:米饭变馊是细菌作用繁殖的结果。大家想想,植物细胞的数目是怎样增多的?
生:细胞分裂。
师:细菌的细胞也可以进行细胞分裂,也就是一个细菌分裂成两个细菌。
(通过多媒体展示细菌的横向分裂过程,如果环境条件适宜,细菌20多分钟就可以分裂一次。按照这样的速度来推算,一个细菌一昼夜可以繁殖72代,共繁殖出40多万亿亿个细菌,折合重量达4000吨。)生:现实生活中细菌能繁殖这样多吗?
师:不可能。细菌的生殖对环境条件的依赖性很强。温度、湿度、营养物质等条件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外界条件不可能持续地满足细菌生殖对环境的要求。生:流行性感冒传播速度快是不是因为细菌大量繁殖的结果?
师: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你问得真好,说明你的思路很开阔,能把我们所学的知识与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生活中有许多的问题都能用生物学知识解释,所以我们学习生物学知识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但我要说流行性感冒有的是由细菌引起的,有的是由病毒引起的。
生:病毒不是细菌,冬天细菌繁殖也这么快吗? 生:不快。
师;同样是细菌,冬天和夏天繁殖速度为何不同呢? 生:因为,细菌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温度。
生:在夏天为什么腌肉、罐头能长时间地保存?
生:腌肉中盐分比较多,不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所以腌肉可长时间的保存。罐头经过高温消毒灭菌的,而且是密封的,没有氧气细菌无法繁殖。
师:我们家庭中使用的冰箱就是通过降低温度抑制细菌的繁殖,从而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
师:大家回忆一下绿色植物的营养方式是什么? 生:自养。师:(展示水绵图)大家想想细菌和水绵的营养方式是否一样?
生:不一样,水绵能进行光合作用,而细菌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是靠摄取现成的营养来生活。
师:同样是摄取营养,痢疾杆菌生活在人体肠道引起痢疾,枯草杆菌却使枯草腐烂,如果将两者的生活环境改变一下,那么它们是否还能生存? 生:能,因为细菌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生:能,因为细菌适应环境能力强。
师:不能,因为痢疾杆菌只能寄生在生物体内,而枯草杆菌只能寄生在死了的生物体内。
师:枯草杆菌生活在动植物遗体中并获得营养,我们称之为腐生。现在,同学们总结一下细菌包括哪两种异养方式? 生:寄生、腐生。
师:细菌用手摸不着,用眼看不见,我们无法了解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但是同学们真的很聪明,一想到身边的有关细菌的例子,就能理解细菌的生活习性,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
师:每年地球上都有大量的动植物死亡,每时每刻都产生出大量的尸体、枯枝落叶和粪便垃圾。可是地球并没有像我们想像那样“垃圾”堆积如山,想一想,这些东西最终都到哪里去了呢?
生:地球上一些细菌和真菌都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遗物。师:一提到细菌就感到害怕和厌烦。这种观点全面吗? 生:不全面。
师:现在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细菌和人类的关系呢?
生:细菌对我们是有好处的,比如,有些细菌能帮我们清垃圾,乳酸菌能制酸牛奶,醋酸杆菌能制醋。生:枯草杆菌能分解枯草。
生:我认为细菌多数还是有害的,如,大肠杆菌能使人得肠道病,痢疾杆菌使人得痢疾,肺炎菌使人得肺炎,结核菌使人得结核病。…………
师:既然大家各持已见,到底细菌对人类和自然界有什么意义呢?不如我们把讨论留到课后,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以“我看细菌”、“细菌的功与过”、“小议细菌”等为题写一篇小文章,字数不限,大家看如何? 生:太好了。
第三课 馒头发霉了
教学目标:
1、用显微镜观察物体上的霉,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发霉的基本条件。*
2、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了解防止食物和物品的方法。教学重、难点:了解霉菌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教学准备:
发霉的馒头、显微镜。教学过程:
一、认识和观察馒头或其他物体上的霉及其形态。学生用眼去观察馒头上的霉,观察没是什么样子。引导学生回忆以前见过的霉。
知道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霉的形态。
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话好图,并对颜色进行描述。
二、了解霉的功与过
让学生了解人类对霉的利用,然后指出没给人类和动物带来的危害。描述抗生素的诞生情况。
三、探究合适霉生长的环境条件。
根据生活中物体发霉的事例,推测物体在什么条件下会发霉。
交代实验的方法,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的条件进行对比实验。
四、了解防止事物发霉和物体发霉的办法几依据。
夏天食物最容易发霉,大人们一般怎么做防止事物的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真空包装防止事物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太阳晒防止物品发霉。
指导学生认识利用干燥剂方式食品的发霉。
五、巩固学习:
电冰箱能保鲜食物,是什么原因? 物体在什么环境下容易发霉。
第四课 食用菌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2.知道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3.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4.了解识别有毒蘑菇的有关知识.5.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二、教学策略
真菌一节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不仅了解真菌的结构,更重要的是要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同时了解一些食 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在进行有关各种各样的真菌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交流一下他们对真菌的了解。虽然蘑菇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但是学生可能没有仔细观察过它们,因此教师要利用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观察这些真菌,说出单细胞真菌的结构。
三.教学重点: 知道真菌的结构, 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四.教学准备: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五.教学过程
一.让学生思考:蘑菇是在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观察蘑菇.二.蘑菇分为哪几部分?(地下菌丝, 菌丝,柄, 菌褶,菌盖.)是怎样吸收营养的? 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有哪些? 四.如何识别有毒蘑菇?(毒蘑菇与食用蘑菇,在形态特征上往往只有很微小的差异,不少种类还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观察其孢子的大小、颜色、表面特征,并参阅有关的科学资料进行核对,才能确定是否有毒。
有的人认为,毒蘑菇色泽鲜艳,外形美观,具有麻、辣、酸、苦的味道,有的毒蘑菇有乳汁,毒蘑菇子实体受伤后伤面变色。这些经验有其可取之处,但也不是任何一种毒蘑菇都具有这样的特征。例如,多种牛肝菌的伤面常常变色,松乳菇具有乳汁,然而它们都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有些毒蘑菇吃起来味道也是很鲜美的。
有人说毒蘑菇能使银器变黑,毒蘑菇不容易生蛆长虫,这些说法都是不确切的。事实上,很多种毒蘑菇遇到银器并不变黑,有毒的豹斑毒伞往往会生蛆长虫。总之,要想用一两个性状来概括蘑菇是否有毒,目前还做不到。因此,在野外采集食用蘑菇时,一定要细心辨别。对于不能识别的蘑菇,应该向当地有经验的群众请教。)五.了解蘑菇生长需要的条件.观察与思考
1.腐烂柑橘皮上的青霉呈青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扫帚状;面包片上的曲霉呈黄、黑、褐或绿色,长有孢子的菌丝看上去呈放射状。青霉和曲霉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是多细胞真菌,菌体是由菌丝构成的,它们都能产生孢子。2.在夏季或秋季的清晨或雨后,在潮湿的树干或草地上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真菌适于生活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在营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是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从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
1.霉菌是靠孢子进行繁殖的,孢子很轻,可以在空气中飘荡。夏天,受潮的粮食、衣物或皮鞋给孢子的萌发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营养物质,所以容易生长霉菌。
2.检查家里储存粮食的地方是否通风,环境是否干燥,存放衣物的衣柜是否受潮。在晴好的天气里,晾晒粮食和衣物,防止霉菌的生长。
3.蘑菇生长需要一定的温度、潮湿的环境和丰富的有机物。所以在养殖食用蘑菇时,一方面要保持养殖场所的清洁、温度和潮湿;另一方面要提供蘑菇生长所需要的有机物。教学反思:
六年级科学上教案: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第五课 蜡烛的变化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收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蜡烛熔化和燃烧的实验,认识物质的两类变化。
2、难点:寻找证据判断物质变化的种类。教学准备:
各色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生鸡蛋、白醋、可乐罐、锤子、澄清石灰水、吸管、碱快、白糖。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大自然中物质千变万化,像小苗出土了,叶子变色了,小狗长大了,这些变化,我们用眼睛可以看见;但有些变化,我们用肉眼不能直接看见,你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变化的例子吗?
2、学生发言。
3、同学们讲了许多有生命的物质变化,没有生命的物质会不会变化呢?如果有,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出示蜡烛)看!这是什么?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蜡烛的变化。
二、研究蜡烛的变化 第一个实验
1、仔细观察点燃前后的蜡烛,尽可能多地说出蜡烛的特点。2.学生分组实验观察。3.汇报交流。第二个实验
1、谈话:你们加热过蜡烛吗?会发生什么变化?冷却后呢?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2、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各色蜡烛、酒精灯、烧杯、抹布、蒸发皿、火柴。
3、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给蜡烛加热和冷却,并仔细观察现象记录下来?
4、小组讨论组装实验。
教师带领学生实验验证。第一个实验:把蜡块放在铁片上加热,观察变化;离开火焰冷却,观察又有什么变化。
5、学生分组实验,观察记录。
6、各组汇报,要求用自己的话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蜡烛加热时,由固体(蜡块)变成能流动的液体(蜡油),停止加热,冷却后,流动的液体又慢慢地变成了有一定形状的固体。第三个实验
1、下面我们把蜡烛燃烧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1)指导学生观察30页燃烧蜡烛的三幅图的实验方法。(2)师操作示范,提出实验注意事项及要求。2.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3.汇报交流实验现象。4.讨论:加热蜡烛和燃烧蜡烛都让蜡烛发生了变化,这两种变化相同吗?你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你的说法?
蜡烛被加热时,仅仅是外形和状态的变化,没有变成新物质;蜡烛燃烧时,不但外形和状态发生了变化,而且变成了一些新的物质。
5.小结:在自然界中物质的变化有两大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如蜡烛受热熔化;另一类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这类变化常常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发光发热等现象表现出来,如蜡烛燃烧。
三、通过寻找证据,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属于哪一类变化
1、谈话:生活中物质变化的现象很多,看看31页都有哪些现象?
2、讨论交流这些现象各属于哪一类变化?你的证据是什么?
3、小组讨论并填写书73页表格,汇报。
4、小结:在观察一种物质的变化是属于哪类变化时,最主要的是观察它有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可以从变化中产生发光发热、沉淀、变色等现象中证明。
四、巩固练习
1、看书上图,每组任选两个实验做做,仔细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
2、交流汇报实验现象。
3、讨论判断图上这些物质的变化是哪类变化,说出理由。板书设计: 5.蜡烛的变化
形态、状态变化
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课后记: 附:
[蜡烛燃烧的原理] 常见的蜡烛是用石蜡制成的,石蜡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其化学成分是各种高级烷烃的混合物(烃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石蜡受热熔化成液态,继续受热变成气态,遇冷又凝结成液态、固态。
[生鸡蛋浸在白醋中,蛋壳上为什么有许多小气泡] 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遇到醋,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
碳酸钙+醋酸→二氧化碳+醋酸钙+水
食醋中含有3%~5%的醋酸。
[碱块中倒入白醋为什么翻腾着大量的泡沫] 碱块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它遇到白醋,也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碳酸钠+醋酸→二氧化碳+醋酸钠+水
[往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为什么产生白色浑浊] 澄清石灰水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钙,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当呼出的气体进入石灰水中,二氧化碳就和氢氧化钙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不溶于水的白色碳酸钙固体,从而导致澄清液体变浑浊。
氢氧化钙+二氧化碳→碳酸钙+水
[白糖烧焦了,为什么会变黑、变苦] 在化学上,白糖属于“碳水化合物”,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白糖很甜,这与它的分子结构有关。白糖烧焦后变苦,是因为它在受热时,白糖里的“羟基”(分子结构中的一部分)与氢原子结合变 成了水分,水蒸发掉了,剩下黑乎乎的碳。这样,颜色由白变黑,味也由甜变苦。木头、油脂、石蜡、煤油……一切有机物中都含有碳,当它们受热发生分解后,同样会析出碳:木头烧焦变黑,菜油熬久了颜色由黄变褐、变黑,蜡烛、煤油一烧起来黑烟滚滚……都是这个缘故。
第六课 食盐和水泥
一、教学内容:
物质变化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其是否可以恢复原状来讲,可以分成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两种。本课就是借助学生熟悉的两种物质——食盐和水泥,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并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的利弊。
二、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探究物质的变化,并作实验记录;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做假设性解释。
2、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3、认识物质的变化有的可逆,有的不可逆;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
学生依据活动准备中的要求,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准备材料:杯子、筷子、食盐、火柴、水泥、盘子、小勺、锤子等。为了课堂上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也要相应准备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水泥块等物品以及各种物质变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四、活动过程:
主要包括两个活动。
活动一:我们来观察食盐和水泥的变化。可以分成三个环节。
一是观察食盐和水泥的变化。
首先教科书提供了一幅探究示意图,意图是提示探究食盐变化方法。一位学生在搅拌水中的食盐,说:“食盐在水中溶解了。”目的是提示学生结合已有的溶解知识认识食盐的变化。食盐在水中看不到了,说明它的颗粒大小发生了变化,也就是形态发生了变化。一位学生说:“溶解的食盐还会再看到吗?”目的是提示学生从能否恢复食盐原状来思考,提出自己的猜想与假设,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证明。一位学生在用酒精灯给食盐水加热,坩埚上可以清晰的看到已经析出的食盐颗粒,说:“你看……”目的是提示学生通过给食盐水加热的方法使溶解的食盐恢复原状。教科书所设计的探究方法只是一种指向,目的是提示学生可以自由设计探究方法,探究食盐的变化,而不要受教科书的限制。
其次教科书又通过一幅探究示意图,提示探究水泥变化方法。一位学生说:“水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目的是提示学生,在认识食盐变化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探究问题,展开新的探究活动。一位学生在用杯子向盘子里倒水(盘子里有水泥),说:“我们试一试。”
目的是提示学生自由设计探究方法,探究水泥的变化。教科书提示的探究方法是:通过加水的方法使水泥发生变化。借助探究食盐的方法思考:水泥还能恢复原状吗?并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证明。
二是认识其他物质的变化。教科书提供了两组物质变化的示意图,目的是提示学生认识生活中更多的类似食盐和水泥这样的变化。
第一组图片包括玻璃和水的变化。玻璃的变化由三副图片:碎玻璃、玻璃熔化炉、玻璃制品组成。图片与图片之间分别用箭头相连接,目的是提示学生认识到玻璃也可以像食盐那样,改变形态后还可以恢复原状。水的变化中,通过箭头提示学生水可以改变形态为水蒸气或冰,水蒸气或冰又可以恢复到水的形态。第二组图片包括六种物质的变化,分别是花生到花生油的变化、种子发芽的变化、西瓜到西瓜汁的变化、泥土到砖块的变化、树到椅子的变化。这些图片的设置目的是提示学生进一步探究生活中更多类似水泥变化的事例。
教科书设计的这些物质的变化只是一种指向,目的是提示学生可以从生活中多种物质的变化入手,探究类似食盐和水泥的变化特征。
三是归纳。教科书呈现了一幅学生交流的情景图片,目的是提示学生从能否恢复物质原状的角度来分析,寻找物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归纳进一步认识物质的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食盐、玻璃等物质都可以恢复原来的样子。”“这是一种可逆的变化。”提示学生通过食盐、水、玻璃等物质的变化认识可逆变化。“像水泥这样的变化呢?”“我知道……”
提示学生通过水泥、木头、种子等物质的变化认识不可逆变化。活动二: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的利弊。
教科书提供了三幅图片,分别森林大火、污染的水域、废品收购站,意图是通过对图片内容的分析,认识可逆变化与不可逆变化利弊。森林大火是一种不可逆的变化,提示学生认识到一些不可逆变化带给人类的将是无法挽回的损失;污染的水域是一种可逆的变化,提示学生认识到虽然是一种可逆的变化,但如果想使污染的水恢复到原状却需要大量的物力和财力;废品收购站的图片提示学生认识到很多物质是可以发生可逆变化的,我们可以合理的使用它们,让它们发挥更大的作用。图片内容只是一种指向,提示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交流,充分认识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带给人们的利弊。自由活动:
教科书以“自制胶水”为主题,分步展示了制作“胶水”的过程,提示学生可以利用脱脂牛奶、醋、小苏打等自制胶水。通过制作,丰富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拓展活动:
教科书提出“生活中还有哪些可逆变化和不可逆变化现象?”的探究内容,提示学生课下进一步探究物质的变化,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把探究延伸到课外。
第七课 铁生锈
一、教学目标 认识目标:
1、知道金属有生锈的现象;
2、以铁生锈为例,说出金属生锈的原因;
3、说出一些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
技能目标:培养用实验方法研究金属生锈的原因。情感目标:激发爱护金属制品的思想情感。
二、课文重难点:
重点:防止金属生锈的方法。难点:金属生锈的原因。
三、课前准备:
锈铁块、铜绿以及一些不锈钢制品,课前一星期布置学生预做铁钉生锈的实验。
四、教学过程
1、许多金属都会生锈。
(1)在我们身边有哪些金属生锈的现象?(2)会生锈的这些东西是什么材料做的? 归纳:铁生锈这锈叫做铁锈。(3)还有什么金属会生锈?
通过观察铜上面绿色的物质,得出“铜绿”是铜生锈形成。(4)那么,铝、铅等金属会不会生锈呢? 归纳:许多金属都会生锈。
2、金属为什么会生锈?
(1)出示生锈的铁钉,问:铁钉上出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生锈?(学生讨论)
(2)教师归纳小结得出:锈是金属在空气中发生氧化作用的结果。
(3)学生观察自己面前的潮湿试管中的铁钉和比较干燥试管中的铁钉,两个铁钉有什么区别?
(4)说明了什么呢?
(5)日常生活中什么金属最容易生锈?铁锈有什么特点?
3、怎样防止金属生锈?
(1)怎样才能防止生锈呢?(2)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
金属放在干燥的环境中;金属的外面加一层保护层;金属与空气隔绝;在一种金属中加入另处一些金属制成不易生锈的合金。(3)出示一些用合金作的制品让学生观察。
4、布置作业
8、牛奶的变化 教学目标:
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体思路;能利用简单表格整理有关实验数据;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2.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得科学知识改善生活;关心日常生活中的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3.认识牛奶常见的变化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活动准备:
搜集和整理一些典型的有关牛奶变化和引用牛奶方面需要注意问题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活动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喝牛奶吗?你知道为什么要喝牛奶吗?(学生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与牛奶有关的知识,看一看牛奶和一些物质混合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二)过程
1.牛奶的变化
(1)提出问题:在牛奶中加入橘子汁、苹果汁、砂糖、食盐、咖啡、醋、酱油、味精、啤酒、白酒,会有什么变化?
(2)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可选择2—4种物质加入牛奶)
(3)小组实施探究。将活动中观察到的发现及时记录在表格中(4)汇报交流
2.牛奶的变化与生活关系
(1)学生展示交流搜集到的资料(2)教师补充牛奶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自由活动
1.学生用脱脂牛奶制作胶水
2.学生试验自己制作的胶水的效果
(四)拓展活动
课后学生根据教材图示做酸奶引用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
9、静止和运动 教学目标:
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3.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录像(播放一组录像:校园内学生活动录像和人们乘坐公共汽车情景录像)。
师:你们都看到了什么?
生:同学们有的在跑步,有的在玩耍。生:公共汽车在奔跑。生:公路边还有树。师:那你都发现了什么呢?
生:汽车和人是动的,小树没有动……
师:那这节课你最关注、最想探究的是哪个问题?(师引导生提出问题)生:静止和运动。2.揭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静止和运动”。板书课题。二.猜想假设:
1.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
①教师谈话,提出问题:刚才我们观看的录像中,谁在运动?谁是静止的? ②学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物体“谁在运动、谁是静止的”展开激烈的争论。)【在制定具体的方案之前,让学生现在小组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对问题做出种种猜想,可以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这时制定方案的必需。】介绍运动、参照物的概念。(以人们乘坐公共汽车情景图为例)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1:车内的人都在运动。
生2:不,我认为车内只有一个人在运动。师:说说你们的理由。
生2:司机和乘客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没动,只有一个人正在向车门处走,所以我认为车内只有一个人在运动。
生1:汽车在向前运动,人们都坐在汽车里,当然所有的人都在运动了!其他同学纷纷参与争论,发表着自己的看法。
最后师生达成共识:运动、静止因所选的标准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也有不同,这个被选定的标准就叫做参照物。
生1:以路边的树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汽车也是运动的。生2:坐在座位上的人,以座位为参照物,他就是静止的。
生3:以坐在座位上的人为参照物,那个正在走向车门的人是运动的。生4:以正在走向车门的人为参照物,那些坐在座位上的人就是运动的。……
三、制定方案:
设计模拟实验,验证猜想与认识。
模拟“乘客与行人”的实验,进一步体验并描述运动与静止。⑵描述运动和静止。
①出示课件:游人坐过山车图,商场内顾客乘电梯上下楼图,小船在河里顺流而下图,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行轨道图。
②仔细观察图中的物体,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
③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可鼓励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在班内发表自己的见解。四.实施探究:
(以游人做过山车为例)师:谁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在游人坐过山车图中,以路边的树为参照物,游人是运动的。生:过山车也是运动的。
师: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 生:如果以车上人为参照物,那过山车就是静止的。生:以车上人为参照物,路边的树和房子就变成运动的了。
生:如果以过山车为参照物也是这样,车上人是静止的,路边的树和房子也都是运动的。
师: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说的可真棒!看来,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不同啊。……
五.展示交流:
1.教师谈话:生活中,你们还见过类似的运动和静止的例子吗?(学生彼此交流自己的看法。)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看谁的发现最多。
生:比如我课桌上的课本,以课桌为参照物,它是静止的;以从桌边走过的同学为参照物,它就是运动的。
生:老师,也可以这么说,以太阳为参照物,它也是运动的。
师:对!地球以每秒30千米的速率绕着太阳运动,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以这个速率在运行!在这里,地球和太阳是不同的参照物。
生:我做过火车。坐在火车上,以自己为参照物,路边的房子啊,树啊,田地啊,全是运动的!
生:如果以你自己为参照物,那你坐的座位就是静止的,火车也是静止的。……
师:是啊,描述物体运动或静止时,首先要选择好参照物,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静止情况也会不同。同学们如果感兴趣,课下可以继续探究生活中有关运动和静止的问题。2.回顾全课,评价总结。
谈话:这节课同学们对运动和静止进行了认真研究,真不简单!你们能不能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学生纷纷谈这节课自己的感受。)六.拓展创新
谈话:课下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同步卫星的运行情
10、距离和时间
教学目标:
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在制订计划的过程中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与交流;关心新科技等社会问题。
3、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教学重、难点:
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教学准备:
小车、卷尺、测绳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导入:
谈话:一位同学百米跑用了12秒,而一万米跑世界冠军的成绩大约是28分钟,怎样比较它们运动的快慢?
(二)探究活动
1.到室外测量并做好记录:小组内百米跑的成绩或赛车测量记录表
2.分析: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把时间和距离的关系表示出来。
3.分析图表并描述物体运动中的变化,小组间交流。
4.根据测量图表进行预测,然后再实际测量,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
(三)拓展活动
根据自己5秒钟走的距离和从家到学校用的时间,估计从家到学校的距离。
11、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认识物体的惯性;能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了解生活中更多的惯性现象;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积极主动地与同学进行合作;愿与他人交流;乐于用学到的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3、知道物体具有惯性,知道什么是惯性;会用惯性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4、能举出三个以上的例子说明人们在生活生产中是如何增大或减小磨擦的。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认识物体的惯性。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杂技“打鸡蛋”,请同学们仔细欣赏。(玻璃烧杯上放一个硬纸板,板上放着一个正对着杯口的鸡蛋,猛抽硬纸板,鸡蛋落入杯中。)
在表演前,请大家猜测一下,如果我把纸板抽出,鸡蛋会怎样? 学生猜测后,表演。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快速抽硬纸板,鸡蛋会落入杯中…… 师:那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吗? 生1:为什么鸡蛋会掉入杯中?
生2:为什么静止的物体在突然遇到外力作用的时候还会保持静止呢?…… 师:那这节课你最关注、最想探究的是哪个问题? 生:
(二)猜想假设,小组自行探究:
1、静止物体的特性。
谈话:刚才同学们看了杂技表演,我看同学们都非常感兴趣,这样的杂技你们想不想学呢?好,那么我们先来练习一下基本功。用棋子压住纸条的一端,然后迅速抽去棋子下面的纸条,棋子会不会跟着纸条一起运动? 学生先预测,再试做。
谈话:很好,这说明你们已经具备学习杂技的能力了。下面你们能否用桌上的材料试着做一些类似的游戏呢? 学生试做。
教师引导:下面请你用尺子迅速击打摞着5枚棋子最下面的一枚,观察:其它棋子有没有什么变化?它仍然保持什么状态? 学生试做。
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其它棋子保持静止不动.谈话:这一次,同学们都做得很成功,那你们知道为什么会出现上面这些情况吗?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静止的物体有保持原来静止状态的特性。
2、运动物体的特性
谈话:那么运动着的物体有没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特性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作出假设:运动的物体可能也有保持原来运动的特性。谈话:你能不能利用桌上的材料把你的想法证明给我看呢? 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
谈话:你是怎麽做的?你发现了什么?小木块为什么会向前倒?小球为什么会继续滚下去?你能否解释蕴含在这些现象里的科学道理? 学生交流:运动着的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特性。
3、师生小结:
谈话:你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前面活动中我们的所得?
交流:物体有保持静止或运动状态的属性,这就叫做惯性。所有的物体都有惯性。
四、实施探究:体验惯性的大小
谈话:你们了解这些知识以后,就可以正式学习“打鸡蛋”的杂技了。但是初学乍练,我们不能用鸡蛋,就用你们桌上材料试一下吧。(用较重的如钩码等,较轻的如鸡毛、棉花等)学生试做,教师巡视。
请学生谈练习“打鸡蛋”杂技时的体会。
五、展示交流:
1、学生汇报。
谈话:你们看是用重的物体做容易成功呢,还是轻的物体容易成功?想一想这说明了什么?
2、讨论交流并小结:(1、)物体具有保持他原来运动(或静止)状态的属性,这种属性称为惯性。(2、)所有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特有的性质。(3、)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轻重有关系。物体重惯性大,物体轻惯性小。
六、拓展创新:
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惯性的例子,你们能说一下吗? 学生交流:
教师播放一段有关汽车开车或刹车的视频。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在玻璃杯上放一隔板,板上放着一个正对着杯口的鸡蛋,猛击隔板,鸡蛋落入杯中。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
(二)小组自行探究
1.用尺子击棋子,其他棋子跟着动吗?它们仍然保持什么状态? 2.讨论:这说明了什么? 3.交流,小结
(三)组织集体研讨
1.运动着的物体有没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本领呢? 2.学生假设,交流。
3.教师演示小车遇障碍实验。4.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四)归纳总结
物体都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特有的性质。
(五)巩固拓展 学生交流活动中的惯性-
12、物体的运动方式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式
会分析描述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能够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各种运动方式的特点
2、科学知识
知道物体运动的方式主要有四种类型:直线运动 往复运动
旋转运动 摆动
知道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
3、情感价值态度观
意识到复杂的运动方式是由简单的运动方式组成的。
感受分析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能用画图的方式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式会分析描述物体运动时同时具备的几种运动方式 能够知道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各种运动方式的特点 教学准备:
1、课件
2、风车、摆的装置、积木和带斜坡的物体、皮球
3、学生书面汇报材料每组一份,共四份。教学过程:
一、导 课
1、师:“同学们,你们好!戴老师很高兴能给××班的同学上节课,课前我想给同学们看段录像,想看吗?”(课件展示)
2、师:“同学们知道这个栏目吗?这是少儿频道的智慧树栏目,栏目中有一个„科学泡泡‟的环节,同学们知道是讲什么的吗?”
二、新 授
1、认识四种运动的方式 师:“现在,戴老师也想在班上举办一个„科学泡泡‟栏目,你们愿意参加吗?”(课件展示)
师:“今天科学泡泡栏目要研究的内容是„运动的方式‟。(板书课题)现在进入栏目动手动脑环节(放课件),老师给你们准备了4样物品,你们要使它们动起来,注意玩的时候按照以下要求进行。(放课件)
现在各小组组长上来抽取记录单,并且看看自己抽到什么物品,再领取相应的物品。
生:开始分组活动 玩:拍皮球
玩摆的装置
把木头从斜坡上滑下来
吹风车叶片
师:各小组长带上你们的物体上来逐一演示给全班同学看,同学们仔细观察记住每组物体的运动路线,看看它们运动的路线是否一样? 生:学生操作
师:提问全班同学这些物体运动起来的路线是否一样? 生:不一样
师:来看看他们各组画的图,这4种物体分别呈现了不同的运动路线(轨迹),其实它们的运动分别代表了运动的4种类型,像拍皮球这样物体是来回做直线运动的运动方式叫往复运动。像这样物体来回摇摆时做的运动叫摆动;像这样物体围绕中心点做圆周运动的运动方式叫旋转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的运动方式叫直线运动。(逐一讲述,逐一放课件并板书)。
师:下面我们来找找往复运动和摆动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放课件)生:汇报
共同点:来回运动
不同点:往复运动轨迹是直线
摆动运动轨迹是弧线
师:好极了,下面老师请你们看几个图示,猜猜图示相对应的运动方式并且把它贴在运动方式下方。(放课件)师: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已经知道运动的四种方式,现在来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呈现了直线运动方式的,哪些呈现了往复运动方式的,哪些呈现了摆动的,哪些呈现了旋转运动方式的? 生:汇报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现在老师举个例子你们说说在这个运动中呈现了什么运动方式?(教师玩滚球)生:汇报
师:在这个物体运动师既有旋转运动又有直线运动,而你们玩的那些物体只有一种运动方式,说明什么?是不是物体的运动只能有一种运动方式呢? 生:不是
师:老师刚才玩的是滚球,你们玩的是拍球,拍球是往复动,滚球是旋转运动和直线运动,为什么同样的物体运动时会表现出不同的运动方式呢? 生:因为使它运动的方法不同。
师:是的,用不同的方法使它运动,那么表现出来的运动方式也不同。
2、巩固
师:今天同学们学的很好,也很多,下面我们一起看一段录像回顾以下本节课的内容。生:看录像
三、结束全课
师:今天很高兴能给你们上课,最后布置一个课后练习,边看边思考,课后记录下来,请看一段录像(放录像)师:下课,再见
板书设计: 运动的方式
旋转运动 往复运动 直线运动 摆动
教后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物体运动的方式,并且会绘制物体运动的轨迹。
13、动物的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
2、能想办法解决在观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
3、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猫、狗和蜗牛等动物的运动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想知道,爱提问。
2、愿意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
认识动物运动方式的多样性。教学难点:
能想办法解决在观察活动中遇到的问题。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准备:
1、影像资料:多种动物的运动方式。
2、盘子、墨水、放大镜、条形透明玻璃片。
3、空地一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教师:在前面的两课的学习当中,我们学习了动物的生活环境、食物等,那么动物要生存,要生活,还必须要干什么呢?
学生齐答:还要运动。
教师:对,如果不运动的话,它们就没有食物吃,就没有水喝。所以要运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研究动物是怎样运动的?(板书课题:动物怎样运动)
二、深入探究
1、观察各种各样的动物是怎样运动的。
(1)最好选用动态影像资料观察。
教师播放各种各样的动物运动资料。
(2)学生交流:从影片中你观察到,各种动物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分组交流。集体汇报。
(3)教师引导概括。
教师:谁能向大家说一说,你所知道的一些动物,它们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1:有腹部贴在地面。
教师:这叫爬行。
学生2:有用自己的腿走动的。比如狗。
教师:这叫行走。
学生3:有的动物用腿的时候还奔跑。
学生4:还有的动物可以腾空跳跃。
……
教师:刚才大家说的很好,动物的运动方式有爬行、行走、奔跑、跳跃、飞行、和游泳等等多种。
2、探究为什么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各不相同
教师:为什么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各不相同?请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他们各自的运动方式和什么有关?
学生: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
教师:对,和他们的生活环境密不可分。
3、室外观察
教师带领学生在室外准备的场地,观察事先准备的小动物。(要注意安全,不要使被观察动物受到惊吓。)
三、交流小结
学生根据观察事实进行交流讨论,形成统一认识。鼓励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节课的观察成果
二、探究活动
1、观察猫和狗的运动方式
播放视频资料:猫狗的运动
学生交流。
2、自由观察蜗牛的运动。
三、拓展
教师:动物还有那些运动方式呢?希望大家在课余时间能够留心观察。
四、小结
教师:在本节课中你有哪些收获?和周围的同学共同分享一下。
板书设计:
3、动物怎样运动
动物的运动方式有:爬行、行走、奔跑、跳跃、飞行、和游泳等。
猫的运动:
狗的运动:
蜗牛的运动:
教后记: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动物的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能够辨别动物的运动方式。
第四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
14.白天与黑夜
一、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通过研究昼夜的变化,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昼夜的变化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的。难点: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准备:
1、日出或日落的挂图。
2、注明地球、月球旋转轨道和太阳、地球、月球相对位置的挂图或反映地球、月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录像带。
3、三球仪。
4、转椅一把。
四、教学过程:
1、谈话:每天,太阳从东方升起的时候,白天就到来了,人们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学习;太阳从西方落下,黑夜就降临大地。请同学们观察这幅日出、日落图,结合平时的了解想一想:每天,我们看到太阳在天空中是怎样运动的?
2、提问:
(1)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出了什么现象?(2)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有什么规律?
3、谈话: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的昼夜就交替着循环出现,那么是什么原因引导了地球昼夜变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1)谈话:科学家们很早以前便对昼夜变化这一自然现象进行了研究,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31页。(2)提问:
①“太阳中心说”是谁提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地球是怎样围绕太阳公转和自转的?
(3)谈话: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月球绕着地球旋转,它们在宇宙中的相对应位置及地球、月球的旋转情况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地球、月球在宇宙中围绕着太阳旋转的有关录像)闭着眼睛想一想茫茫的宇宙之中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的情形。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绕着太阳运动,月球绕着地球运动。那么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什么运动造成的呢?
教师演示三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月球的运动情况。
(2)提问:从三球仪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地球在绕太阳转动的同时还进行着什么样的运动?
(3)讨论:你认为地球上的昼夜现象是由于什么运动造成的?
(4)谈话:我们每天都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为什么说是地球在运动?下面我们通过一些活动弄清这个问题。
(5)分组活动,一个同学坐在转椅上,另一个同学使转椅转动。思考:
①坐在转椅子不动时,看到周围的物体怎样? ②转动转椅,你看到周围的物体是怎样的?
③坐在转动的转椅里,你看到的物体的运动方向和转椅的转动方向有什么关系?
④坐在转椅上,从左向右转动,你周围的物体是怎样运动的?(6)分组讨论:
①我们知道,地球以外的月球、星星等天体,每天都有东升西落的现象,这说明什么?(地球自西向东运动)
②由此可以推测,我们在地球上的看到太阳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在作什么样的转动而形成的?
(7)小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转动,这个分析是正确的。现在人们可以乘火箭、航天飞机离开地球,从宇宙空间观察地球,看到地球确实在转动。地球是个球体,中间是赤道,两端分别南极和北极,穿过地球南北极的一条假想的直线叫地轴。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转动着。
(8)谈话:太阳的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的自转引起的,那么昼夜现象又是由什么引起的呢?我们用下面的模拟实验来说明这个问题。(9)分组实验并思考:
①“地球上”的哪个部分被“太阳”照亮?哪个部分未被“太阳光”照亮? ②这两个部分分别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
③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插小红旗的地方什么时候是白天?什么时候是黑夜?白天、黑夜是否交替出现? ④以上实验说明什么? ⑤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10)小结:我们每天看到太阳自东向西运动,实际上是地球自西向东对着太阳自转。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一次昼夜变化的时间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15.昼夜与生物
一、教学目的:
1.能发现生物行为的变化是有规律的。2.有兴趣研究生物昼夜行为变化规律。
3.能自己制定研究计划,探究一种动物或植物的昼夜变化情况。4.能够用二维记录表连续记录较长时间的观察结果。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发现生物行为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难点:研究生物昼夜行为变化规律
三、教学准备:
各种生物变化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活动1 完成没有画完的画 活动目标:
1.能通过查阅各类资料,举例说明昼夜变化对动植物有什么影响。2.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能用绘画的形式表示自己的分析结果。实施建议:
1.本活动建议用25~30分钟的时间完成。
2.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示意图,了解图中的生物行为与昼夜变化的关系。如:一些小鸟、蝴蝶喜欢在白天活动;猫头鹰、蛾子却喜欢在夜间活动。以此为基础,让学生列举更多的例子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下来。绘画时需要注意:一是首先要判断自己发现的实例属于喜欢在白天活动的,还是喜欢在夜间活动,分别画在左栏和右栏中;二是要尽量形象地表现动物或植物的活动或休息状态。此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绘画和想像能力。
3.教材中的图为强调白天和黑夜的对比,显得过高过窄。教师要允许学生在自备画纸上绘制,也可用示意图的上面部分。
4.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画向同学展示,并用简练的语言做必要的说明。活动2 对
昼夜行为变化的研究 活动目标:
1.能选择一种动植物,探究其行为变化与昼夜的关系。2.能尝试用两种方法对同一种动植物的行为进行研究。3.在研究时愿意与同学分工合作。
4.意识到青少年要保证足够睡眠时间的重要性。
5.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实施建议:
1.本活动可在课上布置,小组内分工明确后在课下完成,完成后在课上交流总结。
2.本活动重在调动学生的探究兴趣,活动要求不宜过高,更不能求全,只要学生略有发现即可。如学生可以只研究猫眼的瞳孔在白天黑夜是怎样不断变化的。
3.研究方法、成果形式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鼓励学生尝试查找资料、现场观察或请教咨询的方法,要求不可过高。
4.鼓励各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老师和同学交流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新的发现等。
5.“科学在线”相当于对学生探究活动成果的总结和提升。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生命活动与昼夜的关系。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在农业生产中是如何利用生物昼夜节律的,以及在利用过程中科学技术是如何发挥重要作用的。
拓展活动 如果没有昼夜变化,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呢? 活动目标:
1.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
2.能作出有一定根据的想像,没有昼夜变化会对世界产生什么影响
16、四季更替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四季循环的现象提出问题。·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四季循环的变化现象作假设性解释。·会想办法做四季循环的模拟实验。科学知识: ·知道四季的不同特征。·知道气象部门对四季的判别标准。·知道四季循环是由于地球公转形成的。·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为一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喜欢大胆想象。·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体会到宇宙间的天体都是运动的,而且运动是有规律的,并以一定的方式赞美它,如科学小诗等。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启发学生回忆太阳高度与气温的关系。太阳高度大时气温高,太阳高度小时气温低。这是教学重难点教师可以用电简直射在黑板上和斜射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黑板上的光斑。直射时光斑面积小,斜射时光斑面积大。直射意味着太阳高度大,斜射意味着太阳高度小。电筒发出的光和热是相同的,直射时分布在 较小的面积上,斜射时分布在较大的面积上。从而使学生明白:太阳高度大时,阳光直射地面,同样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热量多,因此气温高;太阳高度小时,阳光斜射地面,同样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热量少,因此气温低。如果教师画一幅太阳直射、斜射活动图,就能形象地说明阳光直射、斜射时,地面受到的热量不同,气温也随着不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地球仪、电灯。1.分组实验材料──蜡烛,用乒乓球、铁丝制成的小地球仪(在北半球处粘一个小纸人)。2.挂图或投影片──地球的自转(示地轴、自转方向、阳光及昼夜),地球的公转。课时安排:1 教学流程:
授课有五个步骤:
1.关于四季变化的教学,教师也可以先请学生想一想:四季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学生可能作出许多不同的回答,但是其中最主要的是气温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而昼夜长短变化也影响气温变化,因此,四季不同的原因可以从气温变化的因素中去找。这样就可以使学生集中从气温这一点上来研究四季成因。
2.先启发学生回忆太阳高度与气温的关系。太阳高度大时气温高,太阳高度小时气温低。教师可以用电简直射在黑板上和斜射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黑板上的光斑。直射时光斑面积小,斜射时光斑面积大。直射意味着太阳高度大,斜射意味着太阳高度小。电筒发出的光和热是相同的,直射时分布在较小的面积上,斜射时分布在较大的面积上。从而使学生明白:太阳高度大时,阳光直射地面,同样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热量多,因此气温高;太阳高度小时,阳光斜射地面,同样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热量少,因此气温低。如果教师画一幅太阳直射、斜射活动图,就能形象地说明阳光直射、斜射时,地面受到的热量不同,气温也随着不同。
3.学生明白了气温高低的原因以后,教师可利用地球仪演示四季变化的成因。先请学生指出地球仪上的赤道、北半球和南半球。将一只太阳光支架放在讲台中央代表太阳。太阳光支架的制法是用木板和木杆做一只支架,支架高度要根据地球仪的高度来定。支架的柱子上贴一张画有5对箭头的卡纸,表示太阳射出的光线。五对箭头的距离可根据地球仪上的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极北极极圈来画。卡纸的两边剪成凹弧形,使地球仪的地球部分恰好镶嵌在里面。演示时,把地球仪绕太阳光支架转动,转动时,要注意地轴始终指着一个方向不变。当地球仪转到甲的位置时,请学生观察支架纸面上的箭头,有三个指向北半球,一个指向赤道,一个指向南半球,表明阳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受到的光热多,气候炎热,昼长夜短,这时北半球是夏至。地球仪转到乙的位置时,太阳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的阳光箭头相等,表明南北半球得到的光、热量相同,这时气候温和,昼夜平分,北半球是秋分。地球仪转到丙的位置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的阳光箭头有三个,北半球是一个,这时北半球得到的光、热量少,气候寒冷,昼短夜长,这时是冬至。地球仪转到丁的位置时,太阳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得到的热量相等,气候温和.这时候北半球是春分,昼夜一样长。4.关于地球公转的周期,可以引导学生从“一年循环一次”的现象中受到启发;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方向,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相对运动原理,从星座逐渐西移的现象中受到启发;关于地轴是倾斜的,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图直接告诉学生;关于地轴倾斜方向不变,除利用图示说明,还可结合北极星在一年中总是固定 的方向来说明。
在研究太阳高度的周期变化与地轴倾斜方向不变的关系时,除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还可以让学生亲自试一试,如果地轴是直立的(把小地球仪的轴改成与桌面垂直),或倾斜方向是不断变化的,再推着地球仪围绕蜡烛转圈,一年中的太阳高度还会不会发生如我们平常所观察到的那样的变化,以便从反面更深入地证明这个问题。
5.想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你可以做一个四季盒,用纸板和胶带将塑料盒隔成四格,把每格分别标上春、夏、秋、冬。接下来到室外,看一看,你周围的事物,看看有没有什么东西会使你想到某个季节,然后把那个东西放在那个季节的格子里。例如一片落叶或许让你想到秋天,而一片花瓣会让你想到春天,如果那个东西太大了,不能放在格子里(如头戴羊毛帽子的玩具使你想到冬天),那么可以把它记在一张纸条上,再把纸条放入四季盒的一个小格里,结果哪一格子最先填满,表示现在很可能就是那个季节。总结
(1)什么是地球自转?地球自转产生什么现象?(2)什么是地球公转?地球公转产生什么现象?(3)一天24小时是根据什么定的?
(4)在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中,同时自转多少周?(5)为什么一年有365天?
观察与思考: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时刻,南天的星座(猎户座或其他任意一个星座)在天空中的方位有什么变化?(随着日期的推移,自东向西移动。)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这是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与周围星座相互运动的现象。)板书设计:
16、四季更替
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天,一天24小时 地球公转一年,一年有365天 四季循环是由于地球公转形成的17、弯弯的月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拟月相变化的实验。
2、连续观察月亮一个月,给月亮记日记。
3、观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动,并且给月亮的移动做记录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2、知道月球每天每月的运动模式以及月相形成的原因。
3、认识月相,了解月相的变化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坚持做长期观察
2、能够克服恐惧心理。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本课导课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首先从赞美月亮入手,通过诗歌、散文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本课交流可首先在组内交流,重点描述一个月内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的形状和位置的变化;一天内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的位置变化。通过交流要达到以下共识:在一天内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是弧线自东向西移动,这是教学难点。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关于月亮的图片和影片、模拟月相变化实验。课时安排:1 教学流程
1、月相是怎样形成的
(1)组织学生画出记忆中月亮的形状。
(2)展示画像,指导学生认识月相的形成。
(3)评议画像:指出哪些画像和生活中的月亮形状的相近。
(4)讨论:得出“这些看见的月亮部分是太阳光照射到的部分”的结论。(5)欣赏关于月亮的影片和图片并讲解。
(6)布置学生对月相进行观察,分组连续观察和记录三、四和五月的月相;观察一天中的月亮移动,并且给月亮的移动做记录。
2、探究月相的变化规律(1)组织学生交流月相日记。(2)小组内部交流,按照日期排
3、指导学生认识特殊月相。
4、组织学生讨论月相变化规律。
5、组织学生做模拟月相变化实验。
6、对照图片或画像辨认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等月相。
7、讨论,并初步得出结论。
8、学生动手做一个月的月相卡,证明结论是否正确。
9、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板书设计:
15、弯弯的月亮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自西想东围绕地球公转,公转一周时间大约是农历的一个月。月球本身并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才发亮。月球围绕地球转动时,地球又带着月球饶太阳转。因此,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就会有时面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有时部分向着地球。月相变化就是这样产生的
18、日食和月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或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或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日食(或月食)现象。
2、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及相关知识。过程与方法
1、知道日食和月食发生的过程及其特点,以及日食和月食发生的原因;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的成因;能对如何进行模拟实验有所认识,能对模拟 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并进一步推断出日食或月食发生时的一些其他特征。
2、能运用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猜想;通过实验获得事实证据,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用多种方式表达研究成果。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模拟日食发生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的特点,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意识到模拟实验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2、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的愉快。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日食和月食》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月相成因的基础上学习的,本课的知识目标是指导学生认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能力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科学思想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相信科学不迷信的态度。本课是培养学生自行探究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典型课例,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有层次的,探究日食的成因是重点,探究月食的成因要充分体现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解决新问题。在探究日食的成因中根据事实材料推测分析是谁挡住了太阳光是难点。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文字、图片或声像资料。2.月相形成的实验材料。3.CAI课件:
①日食和月食发生时的情境动画。
②日食和月食发生时三球位置示意图。课时安排:1 教学流程:
1.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录像或课件或观察图片。(2)讨论: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
(3)教师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性资料。(4)整理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2.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
(1)提出问题:日食发生的原因是什么?(2)教师讲述古代人们对日食发生的认识。(3)推测日食发生的原因。
(4)如何用模拟实验来证实我们的推测?实验怎样做?需要什么材料?(5)小组制定模拟实验计划。
(6)预测:在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才能说明日食发生了?(7)小组实验。
(8)实验后的交流:模拟实验是如何做的?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这时地、月、日三者的位置是怎样的?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 3.日食的成因。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日食的形成原因。
(2)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图,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3)交流:你们从图中还有什么发现?(4)根据自己对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断日食发生的农历时间,并对照事实加以证实。
4.月食的成因。
(1)推测月食发生的原因。(2)用模拟实验加以证实。(3)画出月食成因示意图。
(4)根据示意图说说月食的成因。
(5)讨论:为什么说月食发生的机会比日食要多一些?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
板书设计:
18、日食和月食 现象: 分析:
①呈弧形渐缺 →是球体
②自西向东渐缺 →自西向东运动
③有时整个太阳被挡住→从地球上看,两球大小差不多 ④发生在农历初一 →三球在同一直线上
19、登上月球
一、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通过网上阅读、观察、讨论等认识月球,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及月球的认识;激发网上阅读、讨论、想象等多种方法收集信息的态度与能力;
3、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及空间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难点:增强对月球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及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月球探秘网页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探究。
1、谈话: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从古代神话故事嫦娥奔月--人类幻想登月,到1969年7月21日人类终于成功登上了月球,并拍摄了许多照片(多媒体课件展示)。到1972年12月,人类先后6次登上月球进行了探索研究,月球是我们人类的邻居,美丽而又神秘,你最想了解哪些有关月球的知识?(学生质疑)
2、这节课,请你做一个月球探险家,去探索月球的无穷奥秘?
二、网上阅读,自主探究。
1、引导讨论,提示学法。
你想通过哪些方法来探索有关月球的知识?
2、分组自学,指导探究。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学法获取有关月球的知识。网址:界牌中心校网站中的月球探秘
3、组织讨论,课内交流。
学生打开相关网页介绍有关月球的知识(自己知道的),教师利用投影展示。课文重点知识:(1)月球是个球体,是地球的卫星,距离地球约384000千米。(2)月球比地球小得多,49个月球才有一个地球大。
(3)月球不会发光,我们所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4)月面高低不平,表面像铺上了一层细细的粉末。
(5)月球上没有大气,没有风、雨,是一个寂静、干旱、黑暗的世界。(6)昼夜温差大,白天最高120℃,晚上可降到零下180℃以下。(7)月球引力小,只相当于地球的六分之一,人在上面轻飘飘的。(8)没有植物、动物,没有生命。
4、在进行了一番探索之后,你有什么感想?
5、我们虽然已经知道了月球的一些知识,但人类并没有停止对月球的探测,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月球将会有新的发现,科学家已经设想在月球上建立人类生活基地(出示图片),如果让你设计,你看需要哪些设施(要适应月球上的自然环境)。
6、如果那一天实现了,请你想一想,未来的月球将会是什么样的?
三、总结探究,延伸课外。
1、同学们想的很好,我想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目标一定会实现。此时,你能用一两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吗?
2、科学的探索是无穷无尽的,一个个未能解开的难解之谜等待着我们去探索,我们要好好学习,认真探索,一步一步开启科学知识的大门。
3、作业:课后上网进一步了解有关月球的知识,把所掌握的知识用网页、幻灯片等形式反映出来,下节课举行一个月球探秘展示评比活动
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
20、蚯蚓找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动物的生存和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三种鸟的身体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关系的研究,认识动物身体的某些形态特征,总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分析综合能力。二.重难点:
重点:认识动物身体的某些形态特征,总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难点:知道动物的生存和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教具准备:
1、有关动物生活与环境的挂图或投影片。
2、啄木鸟、丹顶鹤、鸵鸟及它们的喙、足、爪的特写图片和它们生活及环境的录像带。
3、每组蚯蚓若干条,长方形的盒子(里面涂成黑色并把盒盖的一侧剪掉2厘米),一张同盒底面积一样大的薄膜或吹塑纸,一块黑色湿布或一张吸水纸、干土、湿土。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谈话:动物的生存是否需要一些基本的条件呢?动物和环境的关系究竟是怎样
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问题。(板书课题)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适于蚯蚓生活的环境
(1)提问:你在什么地方容易捉到蚯蚓?这说明蚯蚓可能喜欢什么样的环境?(2)讨论: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蚯蚓喜欢在什么样的环境中生活。(3)汇报设计方案。(让学生充分发言,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将方案完善起来)(4)谈话:现在请同学们按刚才设计的方案来研究蚯蚓喜欢在什么环境中生活。(5)分组实验1:蚯蚓对明暗环境的反应。
①谈话:请将桌上的扁盒盒底铺一张薄膜或一块吹塑纸,再铺上一块潮湿的黑布,把捉来的蚯蚓放在盒底的中间处,扣上盒盖,过一会,再观察蚯蚓可能爬向哪边。
②学生分组实验。③汇报实验结果。
④提问:蚯蚓适宜在黑暗的环境还是在明亮的环境中生活? ⑤小结:蚯蚓喜欢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6)分组实验2:蚯蚓对干湿环境的反应。
①谈话:我们继续用实验的方法研究蚯蚓是喜欢潮湿的环境还是干燥的环境。②提问:怎样创设一个其他条件基本相同只是干湿不同的环境呢? ③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④谈话:取实验1用过的纸盒,将盒盖和铺在盒底的湿布拿掉,在盒的左边放干土,右边放湿土,干、湿土中间留下一段距离(约3厘米),把蚯蚓放在干湿土之间,观察蚯蚓往哪边爬。
⑤学生分组实验,并汇报实验结果。⑥提问: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
⑦小结: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的泥土中。
(7)谈话:通过以上两个实验,你认为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8)师生小结: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认识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1)学生看图片:课本4页插图或复制的投影片。
(2)提问:图中有哪些动物?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环境里?(3)讨论: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
(4)小结:各种动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离开周围的环境,动物将不能生存。
3、认识三种鸟的形态结构与它的生活环境总是相适应的。(1)观察啄木鸟适于捉食树洞中虫子的形态结构特点。①出示啄木鸟的标本或硬卡纸做的图片。
②引导学生观察:啄木鸟的喙、足和爪各有什么特点?与它的生活环境有关系吗?
③讨论后师生小结:啄木鸟的喙长而坚硬才能捉吃树洞中的虫子;脚两趾向前,两趾向后,能够紧紧地抓住树干,加上尾部的作用,牢固地支撑住身体直立在树干上,这样的形态结构是它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这也是与其在树上生活相适应的。
(2)观察丹顶鹤适于在水中捕食的形态结构特点。
①出示鹤的投影片或卡片。
②观察:丹顶鹤的喙、足、爪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与它必须在水中捕食有什么关系?
③师生小结:丹顶鹤的喙又长又大,便于在浅水中捕食鱼虾和软体动物。它的脚趾都长得特别长,适宜生活在沼泽地带,能行走自如,不致陷于泥泞中。(3)观察鸵鸟适于沙漠奔跑等形态结构特点。①出示鸵鸟的投影片或卡片。
②观察:鸵鸟的喙、腿、脚趾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与它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③师生小结:鸵鸟的喙一般长而扁平,上喙比下喙长,适于摄取植物性食物。两腿长而粗壮,趾间有蹼,脚下面长有肉垫,便于在沙漠中快速奔跑。
(4)谈话:通过以上的观察、讨论和分析,你认为鸟的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5)学生讨论,并汇报。
(6)小结:鸟的形态结构及其身体器官的特殊构造总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4、指导学生用研究鸟的方法研究其他动物的生存与环境的关系。
(1)谈话: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鸟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总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其他动物的生存是否也和环境相适应呢?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说明吗?
(2)小组讨论、交流。(3)汇报讨论结果。
(4)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充分说明了动物的生存总是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譬如:鱼类的身体表面有鳞片,体呈纺锤形,用鳃呼吸,大量产卵,用鳍游泳等这些特点都是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再如:青蛙的头呈三角形,趾间有蹼,腹部白色,皮肤有黏液,这都是与水中和陆地生活相适应的,而后肢长大,前肢短小又是与陆上跳跃相适应的;宽大的口腔,舌跟前位是和捕食活的昆虫相适应。
21、变色龙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各种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2.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3.锻炼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学习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各种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难点:动物的自我保护是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三、教学准备:
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各个科普网站收集了许多有关动物自我保护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录像片段以及新鲜有趣的故事;还用数码摄像机摄下了乌鱼变色实验的过程,然后用这些材料制作了一个《动物星球》的网站。
生:把两条大小颜色相近的乌鱼分别放入两个不同的环境中饲养,观察它们有没有变化。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动物捕食的录像。讨论:这是动物的什么现象?
2.师:难道这些小动物心甘情愿作为别人的美餐吗?它们会怎么做?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动物是用什么方法来保护自己的,好吗?(板书课题:动物的自我保护)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书上“阅读”部分内容)思考:为什么两组蝗虫的“命运”绝然不同。2.师:我原来请大家在家中做了一个实验,这是我和几个同学一起做的实验过程。(播放乌鱼实验的开始部分录像:一条放入黑色桶中,另一条放白色盆里)请根据你自己在家中的实验观察,说说几天后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 生:我发现五天后两条乌鱼的颜色深浅不同了。生:我没有发现多大变化。师:(继续放映完实验录像)那现在看看老师做的实验结果如何?
生:放在黑色水桶中的乌鱼更黑了,放在白色脸盆中的乌鱼颜色变浅了。
师:有的同学实验的结果与我的不同,那就请你课后再分析一下实验的过程,找一找原因,好吗?现在大家先讨论一下,为什么乌鱼会变色,这样有什么作用呢?
生:乌鱼的颜色深浅可能与它的生活环境有关,生活在黑暗的地方就会变黑;生活在明亮的地方就会变白。
生:对,乌鱼变化的颜色与生活的环境颜色相近,就不容易被别人发现,可以保护自己。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让自己身体的颜色与周围环境相似,这是乌鱼自我保护的方法。那么其它动物会不会想办法保护自己呢?如果会,它们是用什么方法呢?现在我请大家到《动物星球》上去探索一番,看谁能得到最新的发现。生:(进入《动物星球》的网站,自主地搜寻动物自我保护的资料。)
师:好,大家已经对《动物星球》探索了二十分钟,现在展示自己成果的时间到了,请你把自己的最新发现介绍给大家?
(请几位有不同发现的同学分别上教师电脑,使用网络广播形式,边操作电脑,边进行介绍,使得介绍更加清晰生动。其他同学还可以向他们提问。)
师:听了刚才几位同学的介绍,现在我们知道其它动物也都有自我保护的方法,而且种类繁多。你们还想知道更多有关动物的知识吗? 生:想!
师:那可以课后继续在《动物星球》上研究,也可以进入《动物星球》上的“时空隧道”到其它动物网站去探索。
三、巩固练习:
1、请学生进入“考考你”的网页,完成三个关于动物自我保护的选择题。
2、师:现在你们知道两组蝗虫的“命运”为什么不同了吗?
3、全班评选出一个“达尔文研究小组”,并发给他们课前准备好的证书。
四、布置作业:
师:通过这堂课的研究,我们知道了各种动物在自然界都会遇到敌害,凡是能生存下来的都有保护自己的本领。请大家课后再深入地研究一两种动物自我保
护的特点。
22、植物向那里长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植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2.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的兴趣,初步学会说明“植物生活需要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
3.发展学生质疑和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用差异法判明事物因果关系的能力。4.渗透科学自然观--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5.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里。难点:认识黄豆或其它植物的生存环境。
三、教学准备:
黄豆、暗盒、小烧杯、餐巾纸等
四、教学过程: 导入
问:你都知道或种植过什么植物,能否向大家做一个介绍。
学生介绍自己知道或种植过什么植物。
二、学习新课 活动
(一)指导学生认识植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
出示一些植物挂图或图片(可把一些图片存到软盘中,投到屏幕上)。思考:
1.柑橘树生长在什么地方?(我国南方)苹果树生长在什么地方?(我国北方)在北方有柑橘树吗?南方有苹果树吗?我国南北自然条件有什么不同?
2.仙人掌生长在什么地方?(沙漠)莲(荷花)生长在什么地方?(河湖、池塘里)把仙人掌种在水里、把莲种在沙漠中行吗?沙漠与池塘、河湖的自然环境有什么不同?
3.月季花种在什么地方生长得好?(向阳地方)玉簪种在什么地方生长得好?(背阴地方)这两个地方自然环境有什么不同? t
讨论: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
教师小结:根据以上讨论,我们知道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阳光、温度、水等。阳光、温度、水等是植物生长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但是各种植物对阳光、温度、水的需要并不完全相同。例如有的植物喜光,有的植物喜阴;有的植物喜水,有的植物喜干;有的植物喜暖,有的植物喜寒。活动
(二)指导学生认识绿豆或其它生长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条件
实验l--绿豆或其它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实验2--绿豆或其它生长与水的关系
学生根据课前的实验,进行汇报 实验报告 实验用具
实验过程
师生小结绿豆或其它生长需要的环境条件。活动
(三)指导学生认识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植物
出示挂图或图片热带森林、沙漠植物、沼泽植物。思考
1.图中是什么自然环境?
沙漠、池塘、热带森林、沼泽。
2.沙漠、池塘、热带森林、沼泽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干旱、少雨)
干旱、少雨;水多;炎热、多雨;泥泞、多水。
3.在沙漠中、池塘中、热带森林中、沼泽中有什么特有的植物?
仙人掌、骆驼刺等耐旱植物;莲、水草、浮萍等喜水植物;高大、茂密、长绿的植物;多是喜水的草类植物。
讲解:因为各种植物都需要一定的生活环境,所以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植物。
观看植物的适应性的资料片,并由教师和学生介绍相关的资料。巩固应用
1.植物生长需要哪些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各种植物都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23、密切联系的生物界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自然界中生物都要从食物中获得能量。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动物必须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获取能量。知道各种生物在获取食物的关系上是错综复杂的。认识什么叫做食物链和食物网。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自然界中生物都要从食物中获得能量 难点:认识什么叫做食物链和食物网。
三、教学准备:
有关食物链中的植物、动物的投影片或挂图。教学过程设计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动物和植物的生活环境包括哪些方面?植物的生活为什么离不开阳光?
2、植物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来制造食物,动物又是怎样来获取食物的?
3、动植物为什么必须获取食物?
4、讲述:动植物从“食物”中获得它们生存所需要的能量,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学习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食物链。
(1)提问:要研究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你认为应从哪几方面来研究?(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也可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图中的动植物谁吃了谁?
(3)学生叙述后,你能按照谁被谁吃的关系顺序填写课文中的空格吗?学生口述,教师板书。强调指出要按照谁被谁吃的关系描述。(4)讨论:这五种动、植物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食物关系,连结在一起像什么?你能根据它们的形状取一个形象的名字吗?
(5)讲解:像稻谷被蝗虫吃,蝗虫被青蛙吃,青蛙被蛇吃,蛇被鹰吃这样的食物关系,把植物与动物连结起来,形成一个链条,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食物链。(板书课题)
(6)学生分组讨论:一条食物链通常是从什么开始,到什么终上?(7)师生小结:食物链通常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2、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食物网。
(1)出示挂图或投影片(也可用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生物?
(2)讲述:利用食物链的知识,你能将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用箭头表示出来吗?注意画的时候要完整,即从植物开始到肉食动物结束。(3)小组讨论:研究画图,写出食物链。
(4)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在投影上画箭头表示,并且检查每条食物链画得是否完整,是否合理。
(5)提问:数一数,我们一共画了多少条食物链?
(6)找一找,这些食物链中,哪些生物能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哪些动物能吃不同的食物?这些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怎样?
(7)观察投影,并提问: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联结,像什么样子?
(8)小结:多种生物在取食关系上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多种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联结,形成网状的结构,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食物网
24、珍稀动植物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认识我国几种珍稀的动植物,以及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意义。2.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3.向学生进行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我国几种珍稀的动植物
难点:通过认识珍稀的动植物,查找相关资料,使学生从中体会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查找资料。
录相机、展台、VCD机等
四、教学过程:
指导学生认识几种珍稀的动植物。
教师活动:讲述:我国动、植物种类很多,其中有些是非常珍贵、稀少的动植物,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些我国珍稀的动植物。
提问:你们知道在我国,哪些是珍稀的动植物吗?
谈话:你们刚才说的这些珍稀的动植物,有的书上有一些简单介绍,有的没有。同学们,你们查找到它们相关的资料吗?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汇报,给同学们介绍一些珍稀动物或植物。老师在前面准备了录相机、VCD机、实物展台等,如果有相关的音像资料,也可以放给同学们看。
组织同学汇报,学生汇报时,师生可及时点评,对汇报有新意的组给予鼓励、表扬。
认识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意义。学生活动:
⑴ 学生课前准备好查到的资料。
⑵ 学生思考后回答:大熊猫、扬子鳄……
⑶ 合作:小组同学共同准备,最后派1~2名代表来汇报。
学生代表小组汇报,如有相关音像资料的可请老师帮助播放。评价:
能介绍一些珍稀的动植物
2、认识保护珍稀动植物的意义。教师活动:
谈话:刚才各小组的代表都进行了精彩的汇报。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动植物为什么珍稀呢?
谈话:在我们生活中,在自己的身边,你知道哪些珍稀的动植物?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们?
设置情境:假如我们这个地方飞来一只受了伤的珍稀鸟类,你应该怎么办? 学生活动
讨论:
数量少。
特别宝贵,有研究价值。
(学生如有困难,教师可适当启发、补充)
小组讨论:例如,正义路两旁的银杏树,就是一?活化石",非常珍贵。(如何保护,只要学生说得合理即可)
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生物的启示
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内容是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仿生,了解仿生的过程。
教学准备:分组研究材料:鲜葱叶、韭菜叶,纸、双面胶、围棋子、剪刀。教学过程: 导入:
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好不好? 生:好!
师:仔细看!播放鸟巢。
师:画面展示的是什么? 生:鸟巢!
师:它是为了什么而设计的? 生:2008北京奥运会!
师:对!它是我国人民智慧的体现!为我国人民争了光!你们知道它是模仿什么而建造的吗? 生:鸟窝!
师:鸟窝有什么特点?
师:所以,从外形上看,鸟巢就像一根一根的棒组合起来的。师:接着看。
播放水立方图片。师:这是什么?
师:它又是模仿什么而建造的呢? 生:蜂窝!师:看一下!(播放蜂窝图,)有相似的地方吗?
师:原来,每个小蜂窝形状是六边形的!其实相互挤在一起的水泡也是六边形的。
师:由此我们知道了,鸟巢和水立方分别模仿鸟窝、蜂巢的构造来建造的。师:看来,动物的本领真不小,它们在很多方面给人类一些启示,人们根据这些启示可以做许多事情。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生物的启示。(板书课题:生物的启示)
活动1:观察葱叶
师:请看这里,是什么?(分别出示葱叶、韭菜叶),认识吗? 师:这两种叶子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很长。
师:如果老师要求你用最小的力使他们变弯,你有哪些方法? 生:吹!稍用力!一个手指!……………
师:大家说得这些方法都可以,我们采用吹的方法试一试? 生:好!学生吹葱叶
师:怎么样?容易吹弯吗?哪个不容易吹弯? 生:韭菜叶很容易吹弯,葱叶不容易吹弯。
师:也就是说,韭菜叶承受力小,葱叶承受力大。生:是的!
师:其他同学有这样的发现吗? 生:有!
师:为什么葱叶承受力大?小组同学仔细观察,并讨论讨论 学生观察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谁来说说你们的发现? 学生交流发现。
小结:大家都认为葱叶承受力大是因为它是筒形的,对吗? 师:这样吧,我们把葱叶剪开,在试一试!要注意安全!
学生操作。师:怎么样?
师:看来大家的猜测是对的。
师:是不是把物体做成圆筒状承受的力就变大了呢? 怎样来证明呢?
师:在每个组的桌子上我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请同学们先利用这些材料在小组里讨论出实验方案。学生讨论教师参与。
师:都有办法了?哪个小组先汇报? 学生汇报。
师:大家的主意都不错!我发现咱班的同学真聪明!
师:利用圆筒纸和平板纸相对比,这样才能看出到底哪种形状的纸承受力大。师:其他小组呢?
师:好,就按照你们的方法进行,实验过程中要把(棋子)一个一个地往上放,手要轻,心要细,还要做好记录。学生实验,教师参与。师:实验结束了? 生:
师:哪个小组先汇报? 学生汇报。
(实物投影展示记录单)。
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 生:筒形纸承受力大。生:筒形纸承受力大。
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与平面纸相比,筒形纸的承受力大。
师:请同学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在研究筒形纸与平面纸哪个承受力大时,我们经历了哪几个步骤?
师:是什么原因引起我们的研究?
生:发现葱叶不容易吹弯,然后做了葱叶的模型,又对模型进行了实验,测出了结论。
师:先是发现葱叶不容易吹弯,之后做了葱叶的模型,又对模型进行了实验,测出了结论。
师:说的太好了!谁再来说一说? 师:谁再来说着老师就写下来?
板书:葱叶性能——制作模型——模型验证——得出结论
师:你们知道人们利用圆筒形物体的承受力大的优点,发明了什么吗? 生:烟囱!师:为什么?
生:不容易歪倒!生:举例子。
筒形桥,电线杆,钢管,用竹子做梯子、椅子等等。师:太棒了!请看大屏幕:
师边播放解释:受葱叶的启示发明了筒形叶桥,不容易压弯,利用竹筒做梯子,承受力大;利用竹筒制作竹椅,结实;筒形钢运输还方便、省料;电线杆做成
筒形的不容易歪倒;等等。
师:看来,人们利用葱叶承受力的本领有了许多的发明,也就是开发出了许多方便人们生活的产品。板书:开发产品
师:其实生活中人们模仿生物的外形和本领进行的发明例子有很多,你知道有哪些?
生:举例子。
师:这样吧,我们进行一次抢答比赛,如果你知道答案就赶快举手。
课件:(鱼——船、锯齿形的草叶——锯、鸟——飞机、雷达——蝙蝠,蜻蜓——直升机,人——机器人,变色龙——迷彩服,鱼——船,壁虎的脚——吸盘,鸡蛋——薄壳结构屋顶,昆虫复眼——多镜头照相机和多镜头摄像机,电脑——人脑)师:同学们刚才看到的这些产品都是模仿了生物的外部特征或本领而发明的。这些生物中当然也包括葱叶。板书:擦去“葱叶”写出“生物”。
师:思考一下,在生物的启示下人们进行的发明一般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师:我们先是通过观察发现了生物的一些特性,然后又建立了模型对这些特性进行验证,并且根据验证的结果开发了一些产品,这样一个过程就叫仿生。(板书:“仿生”写在课题下面,用括号括起来)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影片好吗?看看这个影片讲的是谁的故事?(播放《蜘蛛侠》片段)
师:谁能说说这个影片讲的是谁的故事?你们喜欢蜘蛛侠吗? 为什么呀? 师:谁知道蜘蛛侠的秘密武器是什么?他这种武器是仿照什么发明的? 师:你们见过蜘蛛吐丝吗?几乎所有的蜘蛛在行动的时候都会这样吐出细丝来做为安全绳和滑翔索。
师:人们正是受到了蜘蛛的启示,创造了蜘蛛侠这个科幻人物。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仿生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再请大家看一段资料。播放视屏:仿生婴儿,仿生手,仿生眼,太阳能电池板(蝴蝶鳞片)等。
师:正如大家看到的一样,任何一门科学的发展都是永无止境的,仿生学也是这样。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想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生物具有的特性引起了你的注意,你准备利用这种特性做些什么?说说看?
师:可能大家一时想不起来,不要紧,希望同学们做个有心人,之后我们就举行一次发生创新大赛怎么样?有没有信心获奖?
师:好,老师再给大家提供一条信息:春天来了,树叶也会渐渐长大,植物不同,叶子就不同。请看大屏幕:播放叶子图片。漂亮吗?
6.怎样让学生学好小学六年级数学 篇六
1. 认真钻研教材,增强教材使用的有效性。
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的依据,认真钻研教材,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是实施有效备课、有效课堂的前提。对于教材使用,我采取以下两种策略。
1.1 走进教材吃透教材。
对教材的处理,我首先认真研读把握教材特色;其次和教材平等对话,明确目标、把握要求,吃透重点难点,抓住关键点,做到尊重教材、源于教材。如教学“分数乘法应用题”第一课时,依据教材,凸显画线段图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策略之一,突出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精心组织教学。
1.2 活化教材将教材内容情境化。
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力求将静态知识动态化、可操作化;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或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与补充,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教师以本班学生抖空竹的例子改编例题,让学生感到亲切,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关注学生情感,提高学生参与的有效性。
六年级数学教学要从六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这是教学是否有效的基础。因此教师了解学生实际,就能防止因脱离实际、学习内容过深而使学生茫然不懂,或过浅而使学生索然无味;就能抓住学生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与训练,使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启发诱导,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参与”。学生的参与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行为的参与是否积极,努力;二是认知参与,也就是学生在参加课堂活动中思考的程度;三是情感参与,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我在平时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从三个层面有效参与。如学习“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自己发现在同一圆里所有的半径、直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或半径是直径的1/2。再通过欣赏:阳光下绽放的向日葵,花丛中五颜六色的鲜花,古老的阴阳太极等,让学生深深感受到生活中圆的美。学生的行为、认知、情感有效参与使课堂绽放出生命的活力。
3. 总结经验,教给方法。
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无捷径可走,但如果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 抓住课堂。
理科学习重在平时,突击复习是不行的。平日学习最重要的是课堂40分钟,听讲要聚精会神,思维紧跟老师。同时要说明一点,许多同学容易忽略老师所讲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而注重题目的解答,其实诸如“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远远重要于某道题目的解答。
3.2 高质量完成作业。
写作业时,有时同一类型的题重复练习,这时就要有意识地考查速度和准确率,并且在每做完一次时能够对此类题目有更深层的思考,诸如它考查的内容,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解题的规律、技巧等。另外对于老师布置的思考题,也要认真完成。最重要的是,这是一次挑战自我的机会。成功会带来自信,而自信对于学习理科十分重要。
3.3 勤思考,多提问。
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本的内容要认真研究,提出疑问,追本穷源。对每一个概念、公式、定理都要弄清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内在联系,以及蕴含于推导过程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解决问题时,要尽量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克服那种死守书本、机械呆板、不知变通的学习方法。
3.4 总结学习经验,评价学习效果。
学习中的总结和评价,是学习的继续和提高,它有利于知识体系的建立、解题规律的掌握、学习方法和态度的调整和评判能力的提高。更深一步是涉及具体内容的学习方法,如:怎样学习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法则、数学定理、数学语言?怎样提高抽象概括能力、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怎样解数学题?怎样克服学习中的差错?怎样获取学习的反馈信息?怎样进行解题过程的评价与总结?怎样准备考试。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将更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注重反馈,提高质量。
4. 突出思维,发展个性。
六年级数学课必须突出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给学生以能力的钥匙,不给知识的包袱,促进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作为小学阶段思维训练的一门主课,六年级数学课应责无旁贷地促使学生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思维材料的选择上,要做到“不超纲,不超前”,知识与能力训练尽量做到前后配合,否则,就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增长才能的教学目的就会落空。
5. 寓于思想,提高品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重视学生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介绍一些我国的数学历史和我国的数学家及研究成果。比如:我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比埃及、印度早六七百年,比欧洲则早一千年;又如: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其精确度远远超过当时其他各国数学家……通过介绍历史,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激发了他们为祖国发展而学习的热情。
6. 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开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求知上来。
7. 深入细致地备好每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