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的插图及其运用

2024-06-22

浅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的插图及其运用(9篇)

1.浅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的插图及其运用 篇一

浅谈小学语文教材插图的运用

开阳县永温镇中心小学 杨静

【摘要】插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插图直观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各方面能力。在教学中如何使用好教材插图;让其充分发挥其潜在的作用,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值得我们去深思和探。

【关键词】语文教学 插图 运用 能力

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些插图色彩鲜明、构图精巧,而且密切配合课文内容,是教材中的一项重要课堂教学资源,是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它具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形象、直观。《语文课程标准》又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出发,灵活地运用好这些插图,对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深感课本插图这一直观教具在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时只要充分发挥了课文插图的作用,就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运用插图 激发兴趣

兴趣是活动的内驱力,是创造才能的催化剂。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小,形象思维占主导,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比较喜欢感性的学习材料,所以特别是对图文并茂的课文非常感兴趣。这是因为图片形象直观、趣味性强、丰富多彩、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教材中的插图色彩鲜艳,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图画给学生的视觉以刺激,使学生专注于将要学习的内容。通过让学生观察这些插图引入新课,获得表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求知欲望。如在教学《失物招领》时,教材中有两幅插图,我先出示第二幅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后,问:“图中老师举起一个透明的塑料袋,袋里装着些什么呀?小

朋友们猜猜,老师又是在哪里得的呢?”这时同学中就开始有讨论了,“一定是什么礼物?”、“可能是谁丢的东西”……大家兴趣盎然,我相机地出示第一幅插图,同样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回答问题,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在草坪上玩”、“在吃东西,还乱丢垃圾”……望着插图学生顿时来了劲,为后面的学习带来了动力。

二、运用插图 理解课文内容

教材中的插图大多都是围绕课文的内容而安排的,它们具有生动性和具体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插图,可以弥补文字抽象、枯燥的不足之处,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分析的能力,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一共有六幅插图,实际就是课文六个自然段的内容绘图,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安排的,我让学生逐一观察并读课文,使学生知道:小壁虎的尾巴是在墙角被蛇咬断的,在找尾巴的过程中分别向鱼、牛、燕子借过,虽然没有借到但它知道了鱼、牛、燕子尾巴的不同功能,最终自己长出了新的尾巴这么一个过程。学生这样运用图与文的一一对应学习,教师教得很轻松,学生有很容易就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又如《找春天》一课写到:“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太抽象了,春天在哪里呢?到哪里去找呢?我充分利用插图中的小草、野花、嫩芽、小溪……等一系列的自然物让学生知道,原来春天就在我们的身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总之,这种图文对照的教学过程,既发挥了图文互补的优势,又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三、运用插图 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语文园地”中安排的口语交际和写话的练习是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训练的,由于小学生的表达能力有限,既简单又杂乱,在教学时,对插图的运用可以训练学生。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七”的口语交际,一共四幅

插图,看到这些看图同学们感到高兴,我先让学生仔细看看上面的图画,讨论讨论,图上的小朋友会怎么做,并按顺序说一遍,然后,变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先在小组里讲讲自己编的故事,再选出编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参加比赛,最后评出故事大王。学生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进行表达,逐一的连贯起来并写下来就形成了一小篇语句通顺、表达合理的文章了,这样既加深了对图意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运用插图 理解重点句义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句义是掌握全文的基础,而理解句子是教学的难点,怎样才能化难为易让学生理解句子呢?在教学时,加上要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来帮助理解句子意义。课文插图绝大多数是配合学习词、句、短文设计服务安排的,为加深理解可谓提供了好的参照。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为体会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真挚的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这一主题思想时,学生对“亲人”的离别之情难以理解,利用插图,让大家认真观察,注意人物的衣着、神态、动作,走进插图,再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学生对主题思想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又如古诗《守株待兔》一文中的“从此他丢下了锄头,整天坐在树桩旁等着。”种田人等着是的神态怎样?插图描绘得形象,学生一看就知道:乐滋滋的他脑海里只有一个想法,兔子的到来,从插图中看到种田人守着树桩等待撞死的兔子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想不劳而获是不行的”这一比较深奥的道理。这样利用插图理解重点句子,既形象,又直观,达到了突破难点的目的。

五、运用插图 进行思想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

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科的重要任务,插图作为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性与教育性也是十分突出的,可利用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插图画着五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追的敌人,虽然子弹、手榴弹已经用完,但他们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随着敌人的步步逼近,这时在他们的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即使是死,也要悲壮豪迈,就这样五壮士怀着对革命的信念,对敌人的愤恨,高声喊出了亿万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纵身跳下悬崖,看到插图,结合课文,五壮士的壮举让我们心潮起伏,他们为了革命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鼓舞着我们。五壮士的这种崇高的品质,就是今天我们同学们学习的榜样。教育学生热爱学习,热爱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激发他们对老一辈革命者为革命、为人民、为子孙后代幸福,英勇献身精神无限崇敬的思想感情。

总之,课文插图与课文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它因课文内容而存在,是及其重要的课程资源。着为一名教育者千万不能忽视插图的存在,要充分认识到运用课文插图是进行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应该很好地利用好插图这一教学资源,充分地挖掘它的作用,让其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更好为教育教学服务。

2.浅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的插图及其运用 篇二

一、以插图来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形象鲜明, 色彩鲜艳, 能够直观地吸引学生的眼球, 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插图的这一特点来开展教学活动, 即以插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内容产生兴趣。学生只有对阅读文本感兴趣, 才能够更深入、主动地去探究语文知识。笔者在教学中常常以插图来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 诱发学生对插图产生探究兴趣, 进而主动去阅读文本, 感受语文知识。如在学习《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内容时, 笔者可先出示插图, 让学生看插图并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有什么疑问?学生看到插图很容易就能猜出人们都往他人身上泼水, 但是泼水不是应该生气吗?衣服都湿了, 可为什么大家都那么高兴呢?学生在思维上产生疑问和碰撞, 而想要了解原因只有主动阅读文本找答案了。这样, 学生便会主动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 之后自然也就掌握了阅读文本的内容:泼水节, 了解泼水节是少数民族的一个节日等。整节课, 学生都处于主动的探究位置,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借助插图来诱使学生纵深掌握语文知识

教材中出现的插图都是为阅读文本服务的, 是对文字的辅助解释, 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我们知道, 随着小学生的年龄增长, 他们所接触的阅读文本也越来越复杂、抽象, 需要学生深入的探究、感悟情感, 与阅读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 进而产生独特的情感等。可以说,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之一便是: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文本的思想内涵, 体验、感悟阅读文本情感, 进而使他们形成一定的技能和语文素养等。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往往依据阅读文本讲解, 这会让学生感到疲劳, 产生抵触心理, 而借助插图就不同了, 能够让学生产生视觉的换新, 进而产生某种情感, 而这种情感也就是我们想要的阅读感悟、体验等, 从根本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提升其综合素养。如在学习《小猫钓鱼》时, 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做任何事都应该认认真真、专心致志, 三心二意必将一事无成。笔者运用插图, 让学生对图片上的内容进行讲解, 小学生看到图片分别说出了:小猫在钓鱼, 小猫在捉蜻蜓, 小猫在捉蝴蝶, 小猫在钓鱼, 连有小蜻蜓和小蝴蝶也不理睬, 小猫钓到了鱼。之后, 笔者让学生就图片的了解去全面进行文本阅读, 进而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插图的意思所在, 最终实现了教学目的。此外, 这些插图作为故事的线索, 我还利用它们引导学生记忆阅读文本, 深化了学生对阅读文本的了解, 提升了他们的认知能力。

三、以插图的空白来拓宽学生的思维范畴

小学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 它没有固定的、特定的要求, 任何表达方式只要大意相同则都可以用。插图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出现, 不仅能够对阅读文本进行辅助解释, 还存在着一定的空白。所谓空白是让阅读者、看图者自己想象。对此,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插图的空白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思维, 拓宽学生的思维范畴。如在学习《渔夫的故事》时, 笔者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 然后让学生就插图说说自己的观察体会, 自由地想象这幅画在讲述一个什么故事?有的学生想象玻璃瓶给了渔夫一大笔财产, 但都让渔夫败光了, 之后还想着再网到魔瓶;有的学生想象玻璃瓶中装了一个冤魂, 在渔夫的帮助下得以昭雪, 很是感谢渔夫, 但渔夫不受金钱和权利的诱惑, 还是继续过着渔夫的生活等。实践证明, 让学生尽情地想象, 不局限内容和形式, 鼓励学生“我手也我想”, 讲述自己想象的故事, 能使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四、运用插图开展读写融合教学

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其中, 阅读和写作二者之间是相互融合、统一的。教材中的插图是多元化的, 且表现出来的也是多元化的, 教师运用插图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阅读文本等, 同时插图的空白还能够引导学生将读与写相融合。鉴于这种事实, 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运用插图开展读写融合性教学, 即以插图为基准, 开展想象思维, 让学生将自己的想象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强化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在学习《穷人》一课时, 笔者出示插图, 让学生观察, 学生会产生疑惑:他们在做什么?怎么会有这么多孩子?之后开始进行阅读。阅读过后, 学生会对阅读文本的内容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 总觉得故事回味无穷, 想要知道后续的故事。对于后续的故事则让学生根据插图和阅读感受进行想象、编写故事, 将阅读升华成为写作, 二者相融合, 双管齐下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技能。

总的来说, 插图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运用插图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诱发学生自主地学习语文, 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等, 以从根本促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动态生成, 凸显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最终推动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洲主编.小学生语文工具王:快乐插图版[M].延边人民出版社, 2008.

3.浅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的插图及其运用 篇三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材  插图

插图作为视觉符号,以其形象、直观的特点成为了小学语文教材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插图在吸引学生眼球的同时,能起到对文字做补充说明的作用。可以说,插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价值。教师借助插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深化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升华自身情感等。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地谈一下如何更有效地运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

一、以插图来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形象鲜明,色彩鲜艳,能够直观地吸引学生的眼球,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插图的这一特点来开展教学活动,即以插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内容产生兴趣。学生只有对阅读文本感兴趣,才能够更深入、主动地去探究语文知识。笔者在教学中常常以插图来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诱发学生对插图产生探究兴趣,进而主动去阅读文本,感受语文知识。如在学习《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内容时,笔者可先出示插图,让学生看插图并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学生看到插图很容易就能猜出人们都往他人身上泼水,但是泼水不是应该生气吗?衣服都湿了,可为什么大家都那么高兴呢?学生在思维上产生疑问和碰撞,而想要了解原因只有主动阅读文本找答案了。这样,学生便会主动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之后自然也就掌握了阅读文本的内容:泼水节,了解泼水节是少数民族的一个节日等。整节课,学生都处于主动的探究位置,從某种程度上来说,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借助插图来诱使学生纵深掌握语文知识

教材中出现的插图都是为阅读文本服务的,是对文字的辅助解释,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我们知道,随着小学生的年龄增长,他们所接触的阅读文本也越来越复杂、抽象,需要学生深入的探究、感悟情感,与阅读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进而产生独特的情感等。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之一便是: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文本的思想内涵,体验、感悟阅读文本情感,进而使他们形成一定的技能和语文素养等。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依据阅读文本讲解,这会让学生感到疲劳,产生抵触心理,而借助插图就不同了,能够让学生产生视觉的换新,进而产生某种情感,而这种情感也就是我们想要的阅读感悟、体验等,从根本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其综合素养。如在学习《小猫钓鱼》时,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做任何事都应该认认真真、专心致志,三心二意必将一事无成。笔者运用插图,让学生对图片上的内容进行讲解,小学生看到图片分别说出了:小猫在钓鱼,小猫在捉蜻蜓,小猫在捉蝴蝶,小猫在钓鱼,连有小蜻蜓和小蝴蝶也不理睬,小猫钓到了鱼。之后,笔者让学生就图片的了解去全面进行文本阅读,进而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插图的意思所在,最终实现了教学目的。此外,这些插图作为故事的线索,我还利用它们引导学生记忆阅读文本,深化了学生对阅读文本的了解,提升了他们的认知能力。

三、以插图的空白来拓宽学生的思维范畴

小学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没有固定的、特定的要求,任何表达方式只要大意相同则都可以用。插图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出现,不仅能够对阅读文本进行辅助解释,还存在着一定的空白。所谓空白是让阅读者、看图者自己想象。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插图的空白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思维,拓宽学生的思维范畴。如在学习《渔夫的故事》时,笔者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然后让学生就插图说说自己的观察体会,自由地想象这幅画在讲述一个什么故事?有的学生想象玻璃瓶给了渔夫一大笔财产,但都让渔夫败光了,之后还想着再网到魔瓶;有的学生想象玻璃瓶中装了一个冤魂,在渔夫的帮助下得以昭雪,很是感谢渔夫,但渔夫不受金钱和权利的诱惑,还是继续过着渔夫的生活等。实践证明,让学生尽情地想象,不局限内容和形式,鼓励学生“我手也我想”,讲述自己想象的故事,能使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四、运用插图开展读写融合教学

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其中,阅读和写作二者之间是相互融合、统一的。教材中的插图是多元化的,且表现出来的也是多元化的,教师运用插图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阅读文本等,同时插图的空白还能够引导学生将读与写相融合。鉴于这种事实,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运用插图开展读写融合性教学,即以插图为基准,开展想象思维,让学生将自己的想象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在强化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在学习《穷人》一课时,笔者出示插图,让学生观察,学生会产生疑惑:他们在做什么?怎么会有这么多孩子?之后开始进行阅读。阅读过后,学生会对阅读文本的内容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总觉得故事回味无穷,想要知道后续的故事。对于后续的故事则让学生根据插图和阅读感受进行想象、编写故事,将阅读升华成为写作,二者相融合,双管齐下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技能。

总的来说,插图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运用插图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自主地学习语文,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等,以从根本促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动态生成,凸显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推动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洲主编.小学生语文工具王:快乐插图版[M].延边人民出版社,2008.

4.浅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的插图及其运用 篇四

图文并茂,是新课程下初中物理教材的一大特色,这些插图就自然地成为中学物理教学内容的必要组成部分。这些插图中,有些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课文的内容,有些本身包含了重要的物理知识,有些则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范畴,根据实际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认为插图在物理教学中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兴趣和欲望是人们力求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促使人们去寻找新知,激励人们不断地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初中学生兴趣爱好日益广泛,求知欲与好奇心强烈,对学习和科技活动有极大的兴趣和爱好。利用初中学生这种好奇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对课文中形象生动的插图的兴趣,在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边欣赏边思考文中的插图,使课堂的学习活动兴趣盎然,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的学习接受过程是一个愉悦的思维活动过程,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在教学中,教师很好地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自然与生活的认识,哪些是已经具备了的知识,哪些还不知道其中的奥秘,可以通过学习物理进行认知与解决,使学生感受到物理科学的巨大魅力,产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与向往,萌发了探究欲望。

二、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开始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较低,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大多数学生属于具体运算思维,或正从具体运算思维向形式运算思维过渡。在表达自然现象的物理过程时,单纯的语言文字表达有时显得苍白无力、空洞。由此课文特意安排了一些插图,来展示这个物理过程,使学生能通过插图,联系生活展开想象,从而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断得以提高。如有关“力”的十余幅插图,通过对图的认识、理解,使学生见到“力”就会想到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避免了只有物体也会产生力的作用问题。这类图在教材中占有量不少,教师在组织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当充分地予以重视和有效安排。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材内容安排方面突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渗透德育,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强调了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设置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其中有的插图也不乏这方面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很好地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震撼学生的心灵。通过对新课程物理教材插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未来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取向上有不可低估的导向作用。这些插图中所蕴涵的`教育内容都贯穿在教材的各个章节中,还需要我们教师不断进行挖掘。

四、“弥补”教学仪器不足,辅助实验教学,从而充分体现了物理科学知识与社会、生活、生产等方面的紧密联系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观察为基础的科学,而初中物理实验既能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完整地反映实验过程尤为重要。由于农村学校基础薄弱,设施较差,配备不全。因此,利用插图可弥补教学仪器的不足。新课程初中物理教材内容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既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又注意联系生产实际,同时还注意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教材插图传递的信息中,伴有大量与科学内容相关的其他信息,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也同样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五、建立物理模型,强化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规律的形成

5.浅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的插图及其运用 篇五

1.教材编写好,结构合理,内容丰富, 可教师们却感到有点难以驾驭。比如,每一个单元,教学内容多,涉及了对话操练、阅读训练、知识讲解、语法复习、听力练习等等,使得老师教学总是忙忙匆匆,一节课往往无法完成 新课标所规定的课时内容, 因而很多教师只好随意延长或增加课时来完成规定任务。

2.教材强调语言知识和运用能力并进,但却让老师们感到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凌乱,不扎实,语法知识不成体系,能力发展也较为缓慢。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大家都知道,任何一个新的东西要被世人所接纳,都需要时间和过程。英语新教材也不另外。 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至今仍有不少教师对新教材的使用都还在困惑和徘徊中,他们对原统编教材以及自己多年来所编写或积累的教辅资料依依不舍, 加之目前中学体制一般分为初、高中两个阶段,而初、高中教师的分段教学或分层教学,使得一脉相承,体系连贯,结构合理的初、高中英语新教材在使用上无法实现观念、方法和手段上的衔接,这难免会给我们高中英语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麻烦。

然而,高中英语新教材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应运而生,它冲击了人们原有的传统观念,激活了人的思想,引发了教学的改革。新教材中话题、结构、功能的结合,使学生能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既学到了语言文化知识又了解了各国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更鼓励教师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帮助搞好自己的教学。而这一切,并非每一位教师和学生轻轻松松都能达到的,它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的实践和努力,这无疑是对我们高中英语教师的一种鞭策。

当然,新教材也有它的不足。 教学内容大幅度增加,而课时数不增反减,这无疑会让教师感到教学相当匆忙,多数教师经常是带着不踏实的感觉结束了一个又一个单元的教学。加之新教材忽视了语法知识的系统归纳,使得学生的知识体系紊乱,语法框架欠缺。然而这都不是主流,只要我们教师能充分利用英语新教材,真正将课改理念落实到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充分挖掘新教材的优良之处,扬长避短,仍能真正提高英语教学质量。那么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 ,如何才能真正的用好高中英语新教材呢?

一、正确使用新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改进阅读教法。

高中英语教学大纲指出:高中英语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近年来的高考英语试题也加大了阅读量,注重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考查。因此,高中英语教学就更应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然而,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靠补充课外材料来强化对学生的阅读训练,更应充分利用好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那种认为现在的英语课时安排,仅能进行精读教学,没有时间进行阅读训练的观点是极为错误的。其实正是因为课时有限,我们才更应科学合理地安排教材中的阅读教材部分精泛训练,只有这样,教师教学中的那种紧迫感和对教学效果的不踏实感才能得以解脱。具体来讲有以下两点:一是要做到精泛有序,这样可以缓解因平均使力带来的匆忙,也会使教学内容有增无减,从而大大加大了学生的语言实践量;二是要做到让知识在精泛教学中得以系统化, 也就是说,先通过精读材料让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感性认识,随后启发学生使知识系统化,最终让学生在泛读教学中巩固和拓宽所学知识。

二、提高教师素质是用好高中英语新教材的关键。

在当前新的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多数教师能较快领悟到新教材的基本思路,创造性地运用新教材,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语言实践作为教师活动的重点,恰当处理精读和泛读的关系,辅以灵活的教学方法,明显提高了教学效益。然而,仍有少数教师迟迟不得要领,其中有的教师英语功底太弱,无法驾驭新教材的教学;还有的教师则认为:教材中的所有内容都要“讲明白”。在这些教师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能力被忽视,语言实践机会被剥夺,情感得不到激励,智力得不到开发,听说训练只走过场,对话,阅读成统一模式。但最后发现,内容“太多”讲不完,便有了“教学内容太多”的感慨,因此要改变英语教师们的那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正确使用新教材,真正体现课改精神,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关键。因为,只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迅速适应新的教育形式,依照课标,真正的用好新教材,上好新教材,使学生喜欢新教材,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英语人才。

三、改进英语教学方法是用好新教材的保障。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使用英语新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将一切教学行为围绕学生的发展而设计和展开,而不是把自己当成“学术权威”。教材的大容量安排并非让教师多讲。恰恰相反,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多实践。教学中应注意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辅助者和人生的领导者,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能平均用力,有的可精读,有的则应泛读。练习应选做,甚至可换掉较为浅显的问题,代之以具开放性、激励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加大学生的活动量,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语法知识不够系统,是新教材的一大不足,但我们也可以克服。比如在学生对语法知识有了初步感知后可及时进行系统归纳,再通过大量的实践进行巩固和扩展,切不要在几个单元之后才进行总的复习。

6.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新教材 篇六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新教材

与传统教材相比,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在教材内容和教材编排体系上有较大改进,加入了大量的实验探究以及化学科学前沿知识,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大大提高动手能力;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贯穿化学学科前沿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懂得学以致用,知道学习的目的,树立远大目标.

作 者:赵峰 作者单位:武汉市东湖中学,湖北・武汉,430077刊 名:科教文汇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年,卷(期):“”(7)分类号:G634.8关键词:新课程 化学 新教材

7.浅谈初中历史教材中对插图的运用 篇七

一、以图为路, 转入正题

一节课能否有个好的开头, 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读, 平铺直叙, 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 必须讲究引导艺术, 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 把学生吸引到课文中心上来。利用插图, 精心设计导言, 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 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如教学《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一课, 首先, 引导学生看《秦始皇图》:秦始皇头戴冕流, 身着龙袍, 踌躇满志, 左手执剑, 右手评点江山。从装束到表情, 可以看出他这位皇帝的雄心、威严和胆识。对于秦始皇, 同学们可能有一些了解, 那么, 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他在中国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呢?学习本课, 大家对他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通过这一看一讲一问, 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课文的学习上来, 并在求知欲的作用下, 积极思考,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顺利地入门了。

二、以图开路, 突出重点

教学实践表明, 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 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 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 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一般来说, 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 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 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比如《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一课中, “保卫根据地的斗争”一目指出:为了打退敌人对根据地的反复扫荡, 党领导人民群众在斗争中创造出了一整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独特方法———地道战、地雷战等。但掌握这些知识, 并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些内容体现党领导的人民战争路线的特点。在此《地道战剖面示意图》和《民兵布雷图》就起到了开路作用。地道战, 是华北平原群众与敌人斗争的形式。地道, 原为乡村干部躲避敌人的搜捕而设的, 后来发展成为打击敌人的坚固阵地, 它还可以作为存放东西的仓库、安置伤兵的医院。地雷战是根据地人民创造的另一种作战方法。地雷的种类很多, 有挂在门框上的“抬头见喜雷”, 吊在井里的“蜻蜓点水雷”, 互相连接起来的“遍地开花雷”, 小雷套大雷的“子母雷”, 埋在公路上炸汽车的“飞雷”等。通过这些内容, 可使学生认识到“人民战争路线”的正确性, 只要抓住这两幅图, 循序渐进, 由浅入深地诱导, 主题就会深化, 重点就会突出, 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三、以图引路, 突破难点

8.浅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的插图及其运用 篇八

一、 渗透STSE教育的插图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即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必修1、2中引入了大量的联系生产生活相关图、科学家肖像图、环保图,共有67幅之多,通过挖掘这些插图蕴藏的教育功能,可以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情感教育。

新课标教材必修1的第一章《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化学实验的安全,教材中设置了“一些常用危险化学品的标志”的插图(P4图1-1),这一类插图可以在课堂上用来配合实验安全的教育。引导学生进入实验准备室,对照课本的插图思考相应的易燃易爆类实验药品的存放方法;引导学生回忆马路上遇见过的石油运输车上的标志等等。通过观察图片,体会图片的应用,让学生接触生活中的化学,学以致用,深刻地感受身边的化学。

又如,必修1中学习铁的氧化物的时候,老师可以先提出 “北京故宫的围墙是什么颜色的?为什么经过风吹雨打它还能历久常新”等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对故宫城墙图片的欣赏(P56图3-17),对铁的氧化物的颜色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被祖国的历史文化所感染,穿插情感的教育。

而彩色玻璃、五彩缤纷的烟花、净水剂、人造骨头关节等实物图片都属于联系生活生产相关图,这类图片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轻松乐学的学习态度,借助这些图片引导学生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教材中的每一幅插图都经过精心的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注重了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培养,在图片诱发的浓厚兴趣下的学习,远比只是一句话的板书或一次简单的文字记忆的效果好得多。

通过教材插图的使用,引导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的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二、 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的插图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是化学知识板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也是学生觉得难度最大的部分,利用教材中相关的微观、原理模拟图、模型示意图等36幅插图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的化学概念、原理的理解与掌握,可以纠正其可能存在的模糊概念和相异构想,有效地降低教学的难度。

比如在“离子反应”这个概念的学习中,P28图2-9插图“NaCl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示意图”属于微观图。在课堂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仔细观察这三幅图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三幅图的含义。第一幅:氯化钠刚加入水中时,二者没开始接触,氯化钠的密度大沉在水下;第二幅:水分子接触到氯化钠表面,准备开始“抢夺”钠离子和氯离子;第三幅:每六个水分子“抢”走一个氯离子,每五个水分子“抢”走一个钠离子,这些钠离子、氯离子脱离原来的氯化钠晶体,分别以水合钠离子、水合氯离子的形式“跑到”水中去“自由啦”,通过这个生动的“演讲”活动,学生既可以利用这几幅插图直观地理解物质溶于水时,受到水分子的作用离解成自由移动的离子的微观的、抽象的过程,又可以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而且经过这个活动之后,学生碰到“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碰到“离子共存的判断”等相关问题时,脑海里就会“条件反射”出:该电解质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离解自由移动的离子……而不仅仅是在脑海里反映出电解质的化学式!

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积极地引导学生分析属于模型示意图的P34图2-13“氯化钠形成示意图”,可以使学生形象地理解氧化还原过程中:反应前,反应物的原子的不稳定的电子层结构→判断如何才能得到稳定结构→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稳定的阴、阳离子→阴、阳离子的静电作用结合成稳定的化合物。这样的模型示意图使学生在没有学过原子的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的知识的基础上,也能理解并掌握原子最外层电子的得失关系和电子转移的方向,再通过图像中钠离子与氯离子的最外层8电子稳定结构,使学生彻底地理解离子键的形成本质。假如这部分的知识没有很好利用插图去讲解,只是让学生从课本的文字去理解,或老师把结论简单地告诉学生,学生是很难理解和掌握氧化还原中的“什么原子得电子、什么原子失电子?”、“怎么失、怎么得?”、“失多少、得多少?”、“得失电子后的阴阳离子怎么结合成离子化合物?”等等相关的知识点的。

三、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的插图

利用必修1、2教材中包括实验装置示意图、仪器实物图、操作示意图等的54幅实验插图来创设实验情境,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

新教材中对新的实验基本都配有相应的插图,在进入实验室前,应充分地利用这些插图进行仪器的组成、用途和操作要点的介绍,特别是同类对比的实验,利用装置图和学生们一起分析各部分的作用,一起讨论“这样设计的优点是什么?”、“还可以用哪些仪器替代?”等问题,为进入实验室真正做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案例1:必修1的第4个科学探究:铁与水反应的设计实验。这是高一学生的第一个设计实验,他们没有实验设计的经验和思路,在教学中如何避免老师的“代设计”或者学生的“乱设计”呢?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P46图3-8铁粉和水蒸气反应这幅插图,发挥这幅插图很强的示范性和科学性的教学功能,能很好地达到这个实验的教学目的。

观察要点1:两种反应物的状态是怎样的?为什么?

观察要点2:水蒸气作为反应物,提供的途径是什么?

观察要点3:反应条件是什么?

观察要点4:采用哪种反应容器?有没有其他容器可替代?

观察要点5:如何检验产物?

由于学生带着思考对装置插图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认真的分析,认识到该插图装置的优点和不足,也充分认识了设计整个实验必须要考虑的各个环节,在动手进行设计时就能提出更完美的设计。

设计要点1:湿棉花提供水蒸气的量有限,替代装置应如何选择?

设计要点2:固态物质与气态物质相互反应的装置有什么选择?

设计要点3:反应物铁粉和生成物四氧化三铁都是黑色的,选择什么方法证明反应的发生?

设计要点4:选择什么装置收集验证氢气?

设计要点5:其他要考虑的因素:加热的顺序,氢气的验纯。

由于安排了学生对P46图3-8铁粉和水蒸气反应这幅插图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分析,充分挖掘了装置插图的内涵,发挥了插图的引导作用,在设计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包括实验步骤、观察细节、详细记录和设计总结各环节的思考),认识了设计整个实验必须考虑哪几部分,各部分如何选择装置,等等,最终通过插图的观察、实验的设计和实验的进行整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案例2:必修2中乙酸的酯化反应的教学中,在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前,先组织一个看图讨论活动,活动的第1部分:让学生仔细观察P69生成乙酸乙酯的反应装置图(图3-16),把观察过程中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归纳如下:

1、参加反应的物质有:乙醇、浓硫酸、乙酸,它们全部都是液态的。

2、反应条件是必须加热,酒精灯的温度能达到该反应所需的温度。

3、加热时试管要倾斜一定的角度。

4、吸收乙酸乙酯时要用饱和碳酸钠溶液。

5、吸收乙酸乙酯时,导管口不能插入液面下以防倒吸。

6、实验所需的仪器包括酒精灯、试管、带胶塞的导管、带铁夹的铁架台。

活动的第2部分:在学生仔细观察后,让他们在这些发现的基础上,讨论与他们发现相关的内容:

1、参加反应乙醇、浓硫酸、乙酸三种物质加入的顺序应该是怎样的?

2、用酒精灯加热时,应该注意什么?能不能让温度迅速升高?需要使用温度计来控制温度吗?

3、加热时试管一定要倾斜吗?直立加热可以吗?还有什么仪器可以替代试管,哪种仪器更适合这个实验?

4、饱和碳酸钠溶液可能有什么作用?饱和碳酸钠和生成的乙酸乙酯都是无色的,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利于观察乙酸乙酯?

5、防止倒吸的装置需要改进为倒扣的漏斗吗?

6、如果要提高乙酸乙酯的产率,从改进制取装置出发,你有什么建议?

这样,借助一幅装置图,让同学们从实验仪器的组成和作用、各试剂的作用和实验的改进三个方面充分地预习了这个实验,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还可以把物质的物理性质(沸点)、液体的加热方法、冷凝管的使用、指示剂的使用等结合起来,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

四、 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图表数据能力的插图

新课标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化学是一门以化学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定量的化学实验获得的结果往往以曲线坐标图、数据表格图、物质变化关系图等为载体,再通过理解、应用、分析这些载体的认知能力和综合能力来得到最后的实验结论。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读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案例1(读数据表格图):在介绍烷烃的物理性质时,老师不是简单地将结论:“碳原子数越多,溶、沸点越高,相对密度越大”这句话作为一个知识点告诉学生,而应充分利用必修2P55的插图(表3-1),先让学生了解读这类图表的规律:先看横、纵行的名称,了解横行(研究哪几项)和纵行(按什么规律变化);再看各项内容是怎样变化的;最后着重分析变化原因。在了解了读这类图表的方法后,让学生认真观察插图3-1中各项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分别经过比较、分类、归纳、概括得出这个图表的含义:

比较:纵行七种烷烃由上至下所含的碳原子数逐渐增加、溶沸点逐渐变大、相对密度逐渐变大。

分类:所含碳原子数1~4个的甲烷~丁烷溶沸点低于0℃,常温时为气态;所含碳原子数5个以上,17个碳原子以下烷烃熔点低于0℃、沸点高于0℃,常温时为液态;17个碳原子以上的烷烃溶沸点高于0℃,常温时为固态。

归纳:烷烃所含的碳原子数越多,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相对密度就越大,溶沸点也就越高。

概括:烷烃的物理性质随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呈现规律性的变化。

这样,学生不仅通过自主理解、分析得到了“碳原子数越多,溶、沸点越高,相对密度越大”这个结论,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了对图表数据等信息的分析处理的方法,读图能力大大加强,并且通过对该图的比较、分类、归纳、概括,也锻炼了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类似这样的表格还有表1-1、3-2等等,都可以采用相同的策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2(读物质变化规律图):在必修2元素周期律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读P16的图1-9,找出图中概括的含义和两条规律,然后利用图来分析从左至右、从上至下的两个方向原子结构的变化规律,在充分理解了该图中反映出的四个规律(由左至右、由右至左、由上往下、由下往上)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模仿作图”的练习:“在分析图1-9后,请作出同周期从左至右的元素的金属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的快慢变化规律、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反应快慢的规律”,还有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或碱性)的变化规律,同主族元素从上往下的各种变化规律等等。这样,学生通过看图→读图→解图→作图的训练,借助一幅图,可以掌握四个知识点,变化出更多的图,那就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点,而且规律一致,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如果没有这样的插图,学生只能通过文字的理解、记忆,效果会大大降低。如果在平时的教学中,时刻穿插着学生读图、解图的训练,总结读图、解图的规律,那将大大提高学生分析图表、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的图片帮助师生强化了化学的社会价值,以达到全面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标,因而,教师选择的各种教学策略都应该找准着眼点,抓住关键。但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恰当地、充分地,并且具有整合性地利用好教材插图,通过充分挖掘教材插图的内涵,渗透STSE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化学的基本概念与基础理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手能力、分析处理图表数据的能力,有效地完成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维目标,使学生将更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宋心琦.新理念 新课标 新教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 必修1.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化学 必修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 邓峰,钱扬义.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图像系统的教学功能初步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6(3):78-81.

9.浅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的插图及其运用 篇九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材插图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3-0084-03

一、地图类插图运用案例及其作用分析

地图类插图包括了疆域图,战争形势图,政区图等。下面笔者对川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部分在教学中常用的地图类插图分布情况和名称进行说明。

这类图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形成明确的空间方位概念,将历史知识与地理知识有机结合。从地图中还能挖掘出许多教材的文字叙述中没有的内容。下面以笔者在隋朝大运河教学时对《隋朝运河图》的运用为例来阐述。

图1隋朝运河图

资料来源:龚奇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第97页。

在本部分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并设置如下一些问题:

(一)隋朝大运河的起止点、中心和分段名称分别是什么?

(二)隋朝大运河的基本走向是什么?

(三)隋朝运河从洛阳经过,不取直线来修建,为什么?

(四)图中有哪些主要的天然河流,它们都是什么流向,原本是否相连?

以上四个问题中,前两个都是直接能从图上得到的结论,要求学生通过看图来回答,强化了这些地点的空间位置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第三、四两个问题是教材上没有涉及的,但是通过地图的观察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在第三个问题上,学生首先考虑到了东都洛阳作为隋炀帝新建的都城,运河通过此处是由于皇帝的命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示学生旁边有洛口仓,学生就很容易想到运输粮食这个方面。然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回忆隋朝是从南北分裂时期发展而来的,对于南方的控制必须加强,运河正是从北方去往南方的一条便捷通道。通过以上的师生活动,隋朝修建大运河的目的就已然清晰了,而且正好弥补了教材在这个方面的空白。

二、人物类插图运用案例及其作用分析

人物类插图是指人物画像或者人物照片。

这类插图除了在新课教学中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在专题复习课中发挥重要作用。下面以初三的一次专题复习课为例。

这次专题复习的主题是“中国古代文化使者”。我选择了来自不同课文中的三幅插图来串联这个小专题的知识。分别是《鉴真塑像》《玄奘》《郑和塑像》。

资料来源:龚奇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第27页,第28页,第66页。

这三位人物均是在中国古代为文化传播,对外交流做出过杰出贡献的,选择涉及他们的插图作为这堂专题复习课的素材,非常妥当。此外这些人物生活的不同时期,如果教师以文字叙述的方式进行复习,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印象不深刻,甚至会把三位人物的时序搞错,但是借助了插图,学生对于他们的感受一下子变得深刻了,三位人物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脑海中。在这样的专题复习中,插图发挥了串联知识,加强纵向联系的作用。

三、遗存类插图运用案例及其作用分析

遗存类插图是指有关于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物品、遗迹的插图。

在现行初中“课标”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了“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包括文献材料、图片、图表、实物、遗址、遗迹、影像、口述以及历史文学作品等,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一定的历史情景想象。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了解历史信息多样化的承载方式,了解历史知识的来源是记录和反映历史情况的各种材料;要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对历史材料进行阅读和观察,逐步具有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能够根据材料形成对历史的合理想象。”从这点要求来看,充分利用遗存类插图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遗存类插图正是历史知识记录和反映的载体,而且学生能够通过这类插图自己去探究分析生成一些历史结论,也可以充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合理的想象。

在现行初中“课标”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还明确提出了“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了解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从这点要求来看啊,充分利用遗存类插图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遗存类插图正是历史的有力证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这类插图的使用,潜移默化,学生就会形成“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的意识。

下面列举自己在一次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此类插图的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并加以分析说明。以下只节选了与遗存类插图运用有关的环节。

师生探究活动——河姆渡人的生产和生活

老师列出教材第八页的几幅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的图片,请同学们观察,提出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均为自己设计的),引导学生扮演考古学家,逐一来解读。(此处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研究,然后分享讨论成果,教师总结。)

首先请看骨耜的图片,观察,结合教材,回答下面的问题:它有什么用途?能否用动作给大家演示骨耜的使用方法?它的是用什么材质做成的?你能解读出它体现了河姆渡人生产中的哪些重要信息?

上一篇:护士节活动安排下一篇:必修二第二单元检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