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内部审计研究

2024-06-29

高校内部审计研究(精选11篇)

1.高校内部审计研究 篇一

(一) 内部控制的概念及特征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关于内部控制的定义是1972年美国准则委员会所发布的版本, 指出内部控制是某一主体在一定环境下为了实现经营目标, 达成主体效益, 保护资产完整, 保障会计信息资料正确, 保障经营理念实施, 保障主体战略目标达成, 而针对主体内部采取的一系列自我规范、自我管理、自我调整、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的活动与策略的结合, 由此进一步保证主体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对内部控制的概念进行更为透彻的把握还需了解内部控制的如下典型的特征: (1) 内部控制是一个动态过程, 是一个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不断循环往复、不断优化升级的动态过程, 这是内部控制的本质要求和其职能持续发挥的基础; (2) 内部控制是一种人为控制, 因此是一个主观性的概念。内部控制受人的影响极大, 而且是一种全员参与的管理模式, 不仅仅是单纯的政策、规范、报表、签核, 也不仅仅是管理层、主管、职能部门、内部审计, 而是要求主体中的每一个人, 每一个岗位都要对内部控制予以关注和践行, 都要被纳入到内部控制体系中来; (3) 内部控制并非一种绝对保证, 仅是一种合理保证, 无论其流程和制度设计的多么完美, 运行的多么完善, 内部控制也仅仅是一种合理保证, 其意义和作用在于为主体的管理层经营决策、发现问题、制定战略目标提供一种更大更加安全的可能性。

(二) 内部审计的概念及其与内部控制的相关性

2003年我国审计署发布了关于内部审计的定义, 指出, 内部审计是企业或组织等主体为促进和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确保实现既定经济目标, 而对内部控制主体及相关上下游合作机构的财政收支、财务情况及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资产、负债、收益等进行合规性评价和监督。通过我国对内部审计概念界定可以发现, 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在基本内涵上具有统一性, 二者共同作用于实施内部控制的主体, 紧密依存, 互相协调, 具有目标和职能上的一致性。一方面, 内部控制决定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的发展层次、水平、目标、手段、范围等等全部由内部控制的发展所决定, 这是因为审计主体的财务和财政等经济活动水平层次及合规性取决于该主体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另一方面, 内部审计是构成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是主体实施内部控制必然要涵盖的内容, 同时内部审计又反作用于内部控制, 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发现内部控制的不足, 使内部控制自身不断优化和完善。

二、高校内部审计流程现状

(一) 高校内部审计流程现状

通过笔者对我国若干高校内部审计流程的实证调查分析, 可以发现我国高校在内部审计流程上尽管形式多样, 但都具有了基本的流程体系, 通常都是按照审计计划、审计执行、审计结论和后续跟踪四个阶段对整个内部审计流程进行构建和具体实施。

(1) 审计计划。审计计划是指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正式实施内部审计之前, 对内部审计工作所做的总体规划、准备。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笔者调查发现, 各高校在内部审计活动中都制定有较为完整的审计计划, 具体包括:一是依据固定的审计周期, 或依照主管部门、学校领导等的委托, 对新的审计任务进行计划编制, 申请审计项目立项;二是相关主管部门、领导对书面审计计划进行审批;三是成立审计小组;四是开展必要的审前调查, 对审计对象的管理者和各职能人员进行初步的接触和沟通, 对其业务流程、工作情况, 尤其是内部控制机制进行充分熟悉和了解;五是根据前期调查结果制定审计方案, 对审计目标、内容、方法、时间、人员安排及预算等进行详尽规划;六是向审计对象发出书面通知, 告知其权利及义务, 并最大可能寻求审计对象的配合, 并告知其需准备的资料;七是接受审计对象提交的审计资料。

(2) 审计执行。审计执行阶段是整个内部审计流程中最为简单的环节, 但也是整个最为关键的环节, 是内部审计的核心价值所在。在笔者的调查中, 我国各高校大部分都能对审计执行环节进行合理实施, 审计人员各司其职, 依据前述制定的审计计划中的各个事项有条不紊, 合理开展审计工作, 具体包括:一是分析审计对象提交的材料;二是通过面对面交流询问、查找原始单证、技术分析、经验判断等方法核查资料数据的准确性和合规性;三是对审计数据进行证据收集, 对审计结论进行评估;四是准备审计工作报告的编制。

(3) 审计结论。审计结论以审计报告的形式出现, 是审计具体实施人员在审计工作执行之后, 对审计对象的审计内容进行综合、全面的量化评价, 并提交审计部门复核, 由审计部门提出审计意见和处理决定。在这一阶段, 我国各高校大都采取了如下具体流程:一是综合审计证据及数据, 并对其进行甄别筛选、汇总;二是审计小组编制审计报告初稿, 并递交审计对象确认, 如审计对象对审计报告有异议, 应反馈给审计小组;三是审计小组分析审计对象意见, 修改审计报告, 将审计意见和审计报告一同呈交审计部门审核;四是审计部门审核通过送交审计对象及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领导等审计委托部门;五是审计委托部门依据审计报告对审计对象做出相应处理意见。

(4) 后续跟踪。是指在审计委托部门对审计对象做出处理意见之后, 审计部门及审计小组应对审计对象的意见落实和问题整改情况追踪和监督, 由此达成内部审计促进审计主体自我发展完善的职能。我国很多高校也充分注重了这一流程阶段, 具体采取了如下措施加以达成:一是审计对象在接受上级处理意见之后, 进行自我整改, 并在规定期限内将反映整改情况的数据送交审计部门;二是审计部门对审计对象提交的数据进行分析, 并与审计对象及时沟通, 询问, 核实;三是对核实结果出具后继审计报告, 并归入审计档案。

(二) 高校内部审计流程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对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流程的具体分析可以发现, 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流程呈现出良性发展态势, 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引以为相关管理者所重视, 并需要在今后的内部审计工作中予以重点防范和改进, 具体如下。

(1) 审计计划阶段存在的问题。这一阶段所表现出的不足主要在于:首先, 在审计项目立项上, 更多地是由上级领导部门下达审计任务, 审计范围也以常规审计项目为主, 如对资产状况的审计、对审计对象预算和决算审计等等, 而忽视了对高校运营中的绩效、内部控制等方面的审计, 这使得整个审计工作过于形式化, 缺乏风险导向意识;其次, 在审计准备工作中, 往往对审计对象了解的不够深入, 尤其对高校内部管理制度了解不足, 这使得后继审计计划制定缺乏针对性, 无法反映出审计对象存在的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另外, 审计人员思想认识不足也是审计计划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这导致了审计执行者将审计工作简单地理解为对会计账目和财务报表等的审计, 而忽视了对高校整体营运状态的审计, 从而使审计工作出现方向和定位偏差。

(2) 审计执行阶段存在的问题。这一部分表现出来的问题:首先, 审计人员专业性不足, 不能依托高校这一审计主体和审计对象的特色实施整个审计流程, 而简单地套用企业内部审计流程, 或者套用独立审计流程, 使得整个内部审计流程失去了针对性;其次, 在审计执行过程中, 审计人员主观性和随意性强, 不能按照既定计划实施审计, 或者在审计中发现新的问题不能及时调整审计计划, 导致审计结论同审计对象实际、审计重点同实际问题之间存在偏差, 起不到应有的审计效果;另外, 仅仅从微观上进行审理活动实施, 而未能站在整个高校宏观体系制度上进行考量, 如对高校整个内部控制机制视而不见, 转而去审计具体的账单、发票、往来账户, 由此造成审计难度加大, 效率降低。

(3) 审计结论阶段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很多高校的内部审计仍把审计的重点放在“财务审计”上, 审计结论也围绕财务活动进行分析和评价, 主要体现的是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合规性以及适宜性, 并在最终的审计报告上记录相关方面的数据信息、证据、评价、意见及建议等, 却对高校的内部控制体系视而不见, 在审计报告上根本未提及审计对象的管理制度是否完善、管理体系是否健全、管理效率是否高效等等, 也未就此提出任何建议或意见。同时, 审计结论往往浮于表面, 对问题的本质和根源发掘不足, 不能反映深层次的问题, 也未就深层次问题给出审计意见和建议。

(4) 后续跟踪阶段存在的问题。后续跟踪是整个审计流程的收尾阶段, 审计流程是否完整实施、有效达成目标, 即取决于这一环节。而我国高校内部审计中:首先, 审计小组仅仅负责审计, 而不能进一步拓展服务, 帮助审计对象预防和解决审计中发现的各种问题、漏洞, 这说明其审计职能中的“咨询”职能发挥不足;其次, 缺少对审计成果的广泛应用、适度推广和持续跟踪意识, 使得内部审计职能无法发挥最大效用, 大大降低了审计的影响力和认可度, 不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良性发展;另外, 也有一些高校并未提供后继跟踪服务, 而仅仅以出具审计报告作为审计工作的结束, 使得审计工作的根本职能效用发挥大大折扣。

三、高校内部审计流程优化

(一) 审计计划阶段:以内部控制为基础

针对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在审计计划阶段出现的问题, 笔者基于内部控制视角, 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1) 审计立项。高校内部审计应依托高校自身特点, 着眼于高校的教育目标和职能定位, 以及其内外环境、发展现状, 及其自身内部控制体系状况, 由此合理预测高校风险, 进而确定审计项目的内容、环节、重点等各个方面。高校内部审计立项应首先评估和选择风险相对较高的领域, 也即是内部控制薄弱和空白环节, 同时发挥审计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由“委托式审计”转型为“主动参与型审计”, 由此提高内部审计工作针对性, 提高审计效率。 (2) 审计准备。审计准备是充分了解审计对象的前提, 因此必须保证对审计对象进行深入、全面、透彻、细致地了解, 由此科学评估审计对象潜在风险, 并据此制定更加合理、更加适用的审计计划。对审计对象的全面调查了解应基于动态观点和全面联系的观点, 同时也要兼顾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控制体制进行评估。 (3) 制定审计计划。科学合理的计划是高效实施高校内部审计的保障, 因此在制定审计计划时, 应力求细致、准确, 既要面面俱到, 又要有所权重, 对有可能发生重大错报风险的项目要重点关注, 如有必要还应请外部专家学者协助分析评估风险程度。通过图1做更为明晰的表述:

(二) 审计执行阶段:着眼于内部控制

(1) 要善于利用中期审计报告。中期审计报告即是在审计执行过程中, 对发现的重大、紧急事项出具中期结论和意见, 由此第一时间对问题予以控制和解决。中期报告并非审计流程的必然要求, 但善于利用中期报告却能提高审计的效率, 减少审计对象损失, 这同时也是高校实施内部控制的要求和补充; (2) 针对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在审计执行阶段存在的审计人员专业性不足、审计方法不准确等问题, 可以通过围绕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制定审计具体执行环节的策略加以优化, 要求审计人员遵照执行。首先, 对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流程进行核查、评测, 充分评估其内部控制制度的科学性、效能性、可信性, 以及审计对象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权责及监督机制运行情况, 将内部控制纳入审计范围;其次, 在资料实证审核阶段, 要重点和全面分析审计对象内部控制流程和执行的整体过程, 对其中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核查, 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充分评估并投入主要人力和专业人才进行重点核查。通过图2做更为明晰的表述:

(三) 审计结论阶段:反映内部控制

具体而言,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部分, 其目的是促进审计主体内部控制和管理的自我优化, 自我完善, 因此审计结论及审计报告也应围绕内部控制来编制, 重点反映审计对象内部控制不足所凸显的问题和后果, 并对此提出专业性意见和建议, 籍此帮助审计对象改善管理, 达成审计职能。 (1) 审计发现和审计建议。审计发现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执行过程中, 通过专业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技巧而对审计中的各种问题进行专业判断和推断, 由此得出结论。在内部审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 审计发现不止是审计执行之后才有的, 而应贯穿于内部审计的始终, 不但在审计过程中要及时进行审计发现, 在审计期末也要以审计报告的形成完整的做出审计发现。另外, 在审计后继追踪阶段, 也可以形成新的审计发现。在及时获取审计发现的基础上提出专业的审计建议, 由此使整个审计工作显现完整性和效能性的统一。 (2) 出具内部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审计报告是内部审计工作的产品, 可以说之前审计工作的全部活动, 都是为这一产品的最终产出。高校内部审计报告需详尽、规范, 对审计对象部门经济活动、管理活动的合规性、公允性, 以及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限性等出具调查结论, 发表调查意见, 同时应出具管理建议书, 确保建议书的专业性、针对性、可操作性。

(四) 后续跟踪阶段:推动内部控制的持续改进

(1) 要重视后续审计在高校整个内部审计环节中的重要意义, 如果说审计报告是审计流程的产品, 那么审计后继跟踪阶段则是审计流程的价值体现, 是审计理论作用于实践、推动实践发展的途径。 (2) 内部审计部门应对审计报告和审计建议书进行研讨, 对报告书和建议书上的内容与审计对象进行充分沟通, 对有效建议进行处理、落实, 并对审计结果做举一反三的推广应用, 扩大审计效果, 同时对后续情况做出持续监督, 以避免审计“走过场, 走流程”。 (3)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应加强自身独立性, 持续保持对审计对象整改问题的跟踪监督和审查, 延展审计服务职能。针对新的审计发现还应提出新的审计结论和建议, 由此保持审计工作持续发挥效用。 (4) 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结束后也应及时总结审计经验, 发现工作中的不足, 对自身的工作绩效做出评价, 由此持续优化内部审计流程, 进一步提高今后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王红亮:《“免疫系统”视角下高校内部审计的理念创新研究》, 《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36期。

2.高校内部审计研究 篇二

关键词:内部审计;高校;现状;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和高校的不断发展,在高校的经济活动也是呈倍数增长;但高校更多注重于教学管理为主,忽视经济管理工作,进而导致近年来高校内部出现了各种违规、违纪及腐败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形象和其可持续性的发展。因此,如何重新审视和定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改善审计工作效率,提高审计有效性,使其更好地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服务,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审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湖南省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历程

1.1省内高校内部审计的“创业期”。开展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头十年,是湖南省高校内部审计的“创业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响应和贯彻国家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精神,坚持“边组建、边工作”的工作方针,同时建立相关的机构设置以及创造有利的审计条件,主动地进行审计工作,摸索高等教育领域的审计经验。省内各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教育院校相继设立了审计机构,配备了审计人员,制定了审计工作细则和具体实施办法。

1.2省内高校内部审计的稳定期。从九十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头五年,是湖南省高校内部审计的稳定阶段。由于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使得省内高校内部审计走向发展低谷。在国家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的几点意见》后,省内高校审计工作才重新回到正轨,并在“打基础、抓重点、上水平”的工作原则指导下,稳扎稳打,逐步完善了审计制度,强化了审计机构队伍,提高了教育经费的管理水平,提升高校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1.3省内高校内部审计的成长期。从2005年开始,湖南省高校内部审计进入了快速成长期。省内各教育行政机关和高等院校开始探索成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机构设置也逐趋合理化,审计内容较之前有所丰富,从仅仅审计財经法纪以及财务收支,转变为审计高校的基本建设、经济效益、经济责任以及内控制度评审项目等诸多方面。

2.湖南省高校内部审计现状

2.1组织机构。审计组织机构的合理性将对于保障审计结果的正确和公平至关重要;湖南高校内部审计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湖南高校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我们可以将其大体归为两种形式;一是在高校内部设立单独的审计部门,全权负责内部审计;另一种则是和纪检监察部门合署办公,称为纪监审办公室;相比之下,独立部门审计更有利于保障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和结果审计;合署办公则难免会混淆审计、纪检、监察作用,反而会导致审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进行;只有审计组织的独立性,才能够确保审计人员自由和客观的完成委派的审计任务,取得期望的工作成果。而合署办公,对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无疑会大打折扣。

2.2制度建设。目前,省内高校审计主要是针对财务收支、干部经济责任和基建工程设置相应的内部审计制度。这个主要是考虑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工作中心,而对于内控制度审计制度、校办产业审计制度和专项调查审计制度并未涉及。因而内部审计制度设置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2.3人员配置。高校系统内部审计工作内容涉及较为广,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应当是具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但目前,省内高校系统内部审计人员,主要是通过其他部门抽调或者临时调派而来,不是专业科班出身,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对偏低,专业型人才匿乏,严重阻碍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2.4工作方法。我国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在方法的选取上还是比较单一和陈旧,侧重于对财政、财务收支情况的合法性、合规性的审计,主要采用传统的审查、核对、抽样等常规方法,审核账证相符、账账相符、账物相符、账表相符的传统思路;在方法上缺乏忽视于新的函证、分析方法的使用,在结果上则忽略了被审计单位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合理性;

3.湖南省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3.1审计思想狭隘落后。省内绝大多数高校内部审计的理念为监督,其工作职责主要是负责行政监察、经济监督和参与招投标等。事实上,随着现代经营环境的变化和审计的发展,审计的目的也在发生着不段的变化,从单一的监督功能逐步演变为一项对高校发展决策提供重要信息的功能;而我们的高校院系领导,或者是高校审计人员,未能及时转变思想,还停留在审计就是监督,内部审计就是进行内部经济监督的这样的思想观念上,未能与时俱进,根据环境的变化提供适应性的变革,在保证审计监督的基础上,利用审计的结果和数据,协助高校领导改善内部治理、加强风险管理,进而提升管理效率和半血效益;

3.2审计独立性不高。在组织和领导上,省内高校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既要受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的领导和检查,同时也受同级国家审计机关的指导与监督;高校内部审计多数坚持校党委领导下“首长负责”的相关制度,内部审计部门不是归属一把手校长、院长领导,就是归纪委书记、副书记和副校长领导,就这些模式而言,其层次偏低,独立性偏弱,审计工作的职能作用相对不容易发挥。

3.3审计内容具有局限性。省内高校内部审计常规审计多,专项审计、内部控制审计少;传统审计多,管理审计和前瞻性的审计工作少。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校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导致高校所面临的各类风险不断上升,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要不断发挥其协助高校提高抵御风险抵御能力。在新的形势下,根据高校的发展转型实现内部审计工作向风险管理、咨询服务和价值增值的转型,就成为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

3.4审计结果缺乏有效利用。目前还存在部分高校领导对审计的不重视,因此当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出具审计报告,反馈审计中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整改报告时,领导不能及时予以落实,更多的停留在看一看的层面上;其次是目前高校大部分部门都认为审计只和财务有关系,和其他部门是没有关联的,因此他们不重视审计结果所提出的建议,更不用整改;实际上人事部门、办公室等管理部门和审计结果密切相关,因为管理效益和财务部门的资金使用是高度关联的;这些都导致审计结果不能得到有效充分的利用;

4.湖南省高校内部审计发展趋势

4.1审计工作趋向于管理和服务。高校的内部审计将会确立服务导向型审计理念,促进内部审计更好的参与到高校的经营管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重大决策活动,为提高高校的经营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甚至为改善地方高校的组织治理提供支持和帮助,甚至提供管理咨询服务。

4.2审视人员专业化。针对当前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的实际情况,可以展望在不久的将来,会鉴戒其他行业,实行审计人员准入制,制定相关岗位资格,和技术资格考试制度。凡是达不到最基本任职资格的,一律不得从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

4.3审计网络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各行业带来的一场有一场的新变革,它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地生活方式,交流方式,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尤其是在财务会计工作上,信息技术传统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地会计模式。高校的办公系统也在探索中不断地发展,无纸化网络办公也会在不远的将来实现,互联网高效的先进技术方法,能保证审计的有效实施。

4.4审计外包服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要求其在高校中相对独立的组织机构,给审计外包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政策依据。审计业务外包后其独立性只会增强而不会减弱。由于专业化审计企业的出现,能够提高高校内部审计的质量,降低审计成本,摆脱内部狭隘的思维模式,减少部门间矛盾,有利于高校经营管理。因此,部分审计外包将成为可能。(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德兰.关于完善高等学校内部审计机制的思考[J].审计理论与研究,2003

3.高校内部审计研究 篇三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间题分析

(一)高校内部会计制度系统不健全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对象和范围的不全面导致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不健全。

首先,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不健全,例如有些高校在进行对外投资时因未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导致对外投资的风险加大。同时,高校缺乏风险意识,盲目的扩张,缺乏创新,决策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监管机制。其次,高校借债盲目,致使有些高校债台高筑,这样虽然能改善教学条件但是由此带来的巨大压力也影响着高校。由此看出高校繁荣发展的泡沫背后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二)高校内部会计控制意识淡蔴因为以往高校一直都是国家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国家对高校的会计制度没有关于成本核算的要求,没有对利润的追求动机,因此,高校忽视了对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建设,致使成为薄弱环节。高校领导层对于会计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忽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同时,领导层对内部会计控制存在误解,即使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也会因为不完善而失去刚性和严肃性。

(三)高校对内部会计控制进行监督、审计制度建设滞后内部会计控制的特点是具有监督日常性与全过程控制性。内部审计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完善与否的检验监督,同时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审计的基础。为了将某些违规、违法、不法行为消除于萌芽状态,我们需要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对经济活动的事前监督。

(四)预算编制和执行不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更多地接受高等教育来提高自身素质,在此背景下,各大高校进行扩招,使得更多渴望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得到机会。但毕竟社会中存在着贫困学生,他们拖欠学杂费,使学校不得不面临越来越多的欠费坏账风险。高校扩招同时带来的使学校的扩建,只有扩建更大的校区才能容纳更多的学生。财政拨款不足以支付扩建时,学校就需要向银行贷款,那么由此带来的还贷风险也是巨大的,如果高校不能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那么高校将面临一定的危机。

二、完善我国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制制度,要因地制宜。

一是完善授权批准制度。为了避免越级审批、违规审批情况的发生,要求高校内部控制组织体系与授权批准相匹配,为此,我们需要明确授权批准的.范围、层次、责任和程序。

4.高校内部审计研究 篇四

4.1 理念要素。

理念要素主要是指与研究生教育质量密切相关的质量文化和质量意识等。质量保证最重要的首先是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的建立。质量意识不只是理解和掌握有关质量保证的概念和方法,还要积极营造一种文化环境,包括对组织的质量观和质量目标的认同,员工对质量的承诺和对不断改进质量的追求,各层次人员所创造的组织形象,以及与高校外部组织之间有效的相互协作关系等。在社会质量要求与期望越来越高的今天,质量文化已经成为各类组织文化的主旋律。同样,质量文化也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高校应建立追求质量的价值体系,积极营造质量文化氛围,要在这种生态圈中引导和鼓励管理者与教职工共同分担责任,通过提供教育信息让他们知晓学校的环境与现状、机遇与挑战,接受和认同学校的质量目标,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质量改进的过程中去。

4.2 人员要素。

人员要素主要是指研究生教育质量体现的主体和所涉及的有关人员。主要为:

4.2.1 研究生生源。

研究生是培养质量的主体。研究生的生源质量、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培养质量。生源质量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形成和提高的`基础和先决条件,选拔合格的生源是教育过程的第一关口。高校可以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针对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和要求,制定不同的生源选拔要求和标准。在招考方面,应注意考试形式的多样化,改革过去“一考定终身”的选拔办法。

4.2.2 导师队伍和学术梯队。

在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诸因素中,导师队伍是最直接、最关键的因素。导师的言传身教,对于研究生学术水平的提高和知识结构的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张,导师和研究生的比例出现失调,导致每个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猛增,一些导师忙于科研和其它应酬,无暇顾及自己的研究生,没有负起导师的责任,这很难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造成了负面影响。

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要实行真正的导师聘任制,真正做到导师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责任,是一个“培养人才、创造知识、转化成果、交流学术”的岗位,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第一负责人。导师应切实负起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和把关的责任,要对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承担起责任。要与学校的人事部门相结合,建立研究生导师的竞争和考评制度,对所聘导师定期进行考核,对于考核结果不合格者,要予以解聘;对于优秀导师,要予以奖励。二要严格审核导师招生资格。博士生招生应与导师主持的科研课题结合起来,凡两年内没有国家、省级等纵向科研项目或重大横向科研项目,原则上不得招生;经审查合格准予招生的博士生导师招生人数要进行严格控制。三是在实行导师制之外,要建立学术梯队,成立指导小组,共同指导研究生。这样做既可以形成良好的讨论式学习的氛围,又可以弥补现在师资缺乏的窘境。四要对新上岗的导师进行培训,主动向他们介绍有关研究生招生、培养、论文答辩等环节的规定,邀请资深导师传授育人指导经验,这样有利于导师更好地进入角色,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4.3 条件要素。

研究生教育的经费投入和优良先进的硬件设施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最基本、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条件要素主要包括教学设备、科研仪器、图书资料、网络资源、生活条件等硬件资源的建设。

当前高校应广开渠道,通过国家或地方政府投入、各类科研项目、社会资助和捐赠等途径和渠道,努力增加对研究生教育的经费投入,提高在校研究生的待遇,为研究生安心学业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保障。

4.4 制度要素。

4.4.1 资助体系。

合理有效的研究生教育资助体系是调动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使研究生集中精力专心学业,投身科研工作的有力保障。高校应建立奖、助、勤、贷等多种形式的研究生资助体系。奖即国家奖学金和各种专项教学金;助即通过设立“三助”(助研、助教、助管)岗位,使研究生在参加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同时,得到全部或部分的生活资助;勤即通过勤工助学的方式,使研究生不仅能培养自立和自助的精神,而且还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高;贷即通过国家助学贷款的方式,使经济困难的学生也能顺利地完成研究生学业。

4.4.2 完整的教育过程管理体制。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人才培养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更应该注重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这要求高校应建立一套完整的过程管理模式,从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课堂教学到学术交流、项目训练、论文选题、评阅答辩、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切实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4.4.3 淘汰机制。

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实行严进宽出,有些学校没有淘汰,但是研究生教育由以前的精英化选拔趋向于现在的大众化,如果再不实行淘汰制、引入具有竞争活力的培养机制,就很难保证和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淘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淘汰制是保证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在课程学习阶段、中期考核、博士生资格考试和论文答辩阶段引入淘汰,目的是激励研究生在读期间,把课程学习、科研工作和撰写论文作为自己的第一要事,努力钻研,成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国外的经验表明,有淘汰才有竞争,有竞争才能激发研究生的创造力。

4.4.4 质量自评估机制。

教育评估是在系统采集和分析关于特定教育对象信息的基础上,对其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就是依据研究生教育的性质和目的,系统收集有关信息,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价值判断,从而提出改进的行动,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持续改进和不断提高。在当代社会,评估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工具,被世界各国广泛运用,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中同样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高校建立有效的内部质量评估机制不仅是国家评估和社会评估的基础,而且是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重要保障。学校可根据自身的需要开展各种形式的评估,如对本单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学科建设的总体综合评估,也可对学位论文、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水平、设备管理、学位授予等方面进行单项评估。应成立相应的评估机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自评工作的顺利开展。

除了建立、完善高校自身的质量评估机制外,还应该重视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研究生质量的评价。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向社会输送高层次人才,研究生培养质量最终要经过用人单位的直接的、长期的检验,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质量最具有评价权。因此,高校要十分重视用人单位对自己毕业生的评价意见,要建立一种机制使之能够畅通地收集、分析和处理毕业研究生的反馈信息,尤其要特别重视负面信息的收集与整理,用以指导并改进研究生的教育工作,形成完整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反馈机制。

参考文献

[1]秦荣,张文修.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3(4)

[2]腾海文等.扩招形势下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评价[J].《理工高教研究》,2007(2)

[3]瞿海东,章丽萍.略论构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的若千思路[J].高等理科教育,2002(6)

[4]李八方,周珊珊,曹扬.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构成、特征和控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6)

5.高校内部审计研究 篇五

(陕西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21)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搞笑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高等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高校已经脱离了单靠财政拨款的办学状况,由此带了的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也逐步引起高校管理部门的重视,内部审计在促进高校教育健康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内部审计在监督各项经济活动的同时,也要注意防范自身的审计风险。本文旨在对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做出探讨。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审计风险,防范措施

Causes University Internal Audit And Risk Prevention Measures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funny in-depth reform of internal management syste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university has been out of school situation alone financial allocations, thus with the financing risk, investment risk, operational risk is also gradually arouse the attention of University management, internal aud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university internal audit oversight of economic activity, we must also live yo prevent their audit risk.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for the Causes and Prevention of Internal Audit Risk and make discussion.KEY WORDS:interna audituniversities,audit risk, prevention measures

一、内部审计及审计风险的含义

内部审计则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1【】

关于审计风险的含义,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2007年公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册》中对“审计风险”定义: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由此可见内部审计风险是指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采用了不恰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或者错误估计和判断了审计事项,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结论或意见,使审计对象遭受损失,并由此引起内部审计组织或人员承当责任风险,乃至承担法律责任的可能性。

二、高校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引发高校内部审计的因素有很多,其重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1.经济活动的复杂性

高校是进行科研和教学的事业单位,其资金主要来源与财政拨款,如事业经费,科研经费,基建项目经费和其他专项。同时高校也有其他渠道的收入,由于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和高校联合进行科学研究,这样高校就有机会将自身的科研设备和人才资源转换成收入;各类委培学费、全日制在校生缴纳的学费也是一项数量庞大的收入;某些高校将学校闲置的固定资产出租或转让,这也增加了学校的资金收入。各类的经济活动导致资金来源的复杂,多元化的资金来源成为了内部审计风险的首要原因。【2】

2.机构设置的多元性

伴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综合性大学蓬勃发展,院系数量的增加使高校的内部管理不断分化,各院系都有独立的管理系统和财政系统,这就导致各院系在财政开支上有了一定的自主权。这种管理系统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无形中增加了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复杂性,内部审计工作者很难在工作过程中照顾到每个方面,因此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漏洞和误判。

3.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

首先,高校从性质上来说属于事业单位,高校负责人大都把学校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教学和学生管理上,对高校内部的财务监控制度不够重视。许多高校根本没有设置独立的内审部门,审计直接归属于财务部门主管,内部控制力量单薄,对经济活动中出现的各种作弊和违法现象无法进行有效控制,这在无形之中会削弱内部审计的威慑力,增加内部审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其次,高校内部审计在行政上受本单位,业务工作上接受上级审计机关的指导,这种双重领导体制使得高校内部审计在某些方面很难做到独立,审计工作的公正、公平、效益难免会受到制约,从而造成审计风险。

4.审计的手段的滞后性

从审计手段上看,高校审计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都远远落后于现代化的财务发展速度。目前许多搞笑的财务已经实现了电子化等先进的财务管理系统,而审计工作还停留在手工复核和计算阶段,逐页翻看查错纠弊的人工审计水平,耗时耗力,容易出错,增加了审计风险,很难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也有些高校为审计配备了计算机设备,但审计管理信息系统落后,造成审计与财务的脱节。

5.审计人员意识的淡薄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还没有树立审计风险意识,缺乏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啊的工作,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应当具备法律、财政、财务、金融等多方面的知识。而目前高校的审计人员,大多是从会计等其他岗位转过来,等审计工作的内部规律不太熟悉,普遍存在知识面狭窄、业务能力不强等问题。此外,由于高校不同于生产部门一般不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内部审计风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可能性较小,也不会给审计人员造成实质性的损失,所以审计人员对审计工作不予重视,风险意识薄弱,产生审计风险。

三、防范措施

1.对项目审计时间进行合理安排,保证审计质量

由于经济业务的复杂,就需要提前做好审计规划才能合理有序的完成审计,一方面是审计机构在现有审计任务及审计资源的基础上,预测可能发生的临时工作,结合预期情况编制工作计划。二是对领导安排的临时工作,通过系统地分析,按风险大小原则确定审计时间,合理调整计划安排时间,有效避免审计人员为了完成工作,减少必要的审计程序,提高到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出现的可能性。

3【】

2.重视内审作用,提高内审部门地位

高校应重视内部审计部门,充分发挥内审的作用,加强各学院的联系,将各学院的财政联系起来,.转变内部审计工作理念和方法,提高内部审计质量。一是积极开展内部控制审计和风险管理审计,拓展审计领域。从传统的查错纠弊、简单的财务收支审计向对内部控制的审计和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转变。二是服务与监督并举,发挥咨询服务职能。内部审计不仅要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更要能够针对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在监督中服务,在服务中监督,促进高校断规范管理行为。三是推行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审计效率。审计信息化是提高内部审计监督能力和提高审计质量必不可少的手段,建立信息化的审计作业平台,实现远程审计和实时监督,将事后监督转变为事前和事中监督,提高审计效率,强化监督力度。

4【】

3.健全组织机构,保障内审独立性

合理合规的内部审计机构能使内部审计部门及人员科学、有效的开展审计工作,是内部审计机构发挥职能作用的重要保障。内审机构受在学校所处的地位及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制衡关系等因素制约,有时无法正常顺利地进行审计。因此,高校应单独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明确其对职能部门及个人实施审计的权限,规定机构职能和岗位职责,为内审工作营造良好顺畅的工作环境,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与服务职能。

4.运用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

不断更新审计理论知识,开发符合学校实际情况的计算机审计软件;总结分析绩效审计,从内控制度的角度着手,揭示问题,进一步提出合理建议,建立更先进、完善的管理制度,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5.提高风险意识,加强队伍建设

内部审计过程中,人起着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低,法律法规制定的再完善,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因此有必要加强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首先,要强化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只有审计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诚实尽责地履行其任务职责,才能保高校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审计工作的质量。

其次,要重视内审人员能力建设,鼓励内审人员不断学习,为他们创造培训和学习条件,使他们掌握计算机、法律等相关知识,提高查证能力、协调能力,以适应现代内部审计的要求。最后,建立内部审计工作激励机制,要对内审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考核和评价,对责任心强、勇于担当的人员要及时给予肯定,以增强他们的成就感和工作热情,提高风险意识,更好地为审计工作履职尽责。

参考文献

6.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研究 篇六

高校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应关注审计质量,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为确保其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制定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一般包括内部审计督导、内部自我质量控制与外部评价三个方面。

一、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

我国内部审计实务工作起步较晚, 有关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与准则的建设都不尽完善, 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内部审计机构技术力量较弱, 审计手段落后, 效率低、准确率差, 严重影响了审计作用的发挥, 无法满足审计工作的需求。

二、影响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 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国际内部审计标准》规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即内部审计人员需独立于他们所需要审计的活动, 以便不受约束、客观地开展工作。”在实际工作中, 有些高校没有单独的内部审计机构, 有的高校即使单独设立内部审计机构, 也是形式独立而实质上未独立, 这些情况均会影响内部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开展工作, 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 高校内部审计项目缺乏计划性

高校审计部门虽然在年初就制定了年度审计计划, 但由于年度中间临时任务时有发生, 导致计划任务服从临时任务, 项目质量服从审计时间的现象时有发生。审计人员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审计项目只有尽量压缩审计的准备时间和报告时间, 存在应付了事的现象, 甚至减少了现场检查, 不仅影响了审计项目的质量, 而且增加了审计风险。

(三) 高校内部审计过程不够规范

1、方案编制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审计方案编写匆忙, 使审计方案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可比性。

2、内部审计在复核制度上不够健全。

一般只注重对报告的多级复核, 没有全面贯彻分级复核制度, 对审计的全过程没有建立有效的复核、监督制度, 不能及时地发现审计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3、审计结果缺乏统一的标准。

审计成员缺乏必要的沟通, 在检查重点、范围、问题的定性等方面不尽一致, 使得审计项目的质量低。

4、工作底稿记录不规范。

如部分底稿对时间、金额、事件经过等相关要素交代不清, 或者记录重点不突出, 专业判断含糊其辞;底稿记录中对样本比例、审计取证对象等都交代不清;复核者、编制者遗漏签名, 看不出是否经过复核环节等。

(四)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待提升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分析判断能力、工作经验是决定审计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 对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但由于目前的高校内审人员大多由会计、财务转岗, 普遍缺乏计算机、审计业务等方面知识, 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 最终影响审计的质量。

三、提高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的对策

(一)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

建立健全独立的内部审计管理机构, 使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独立于其他经营部门。从组织地位方面保障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独立、自由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 建立规范、系统的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1、建立完善的审计机制。

通过建立审计机构、完善审计机制, 及时对制度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归集, 并建立以风险管理平台为载体的规章制度, 增强制度的操作性。对审计项目立项、方案制定、审计取证、审计报告、审计追踪等各个环节进行督导管理, 可有效地控制和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

2、切实加强高校内部审计。

审计人员要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对各类学校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情况进行审计。做好教育基础经费投入审计调查, 摸清家底、查清问题、分析原因, 同时加强教育经费审计, 防止教育经费的跑冒滴漏,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监督和服务职能, 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根据年度部门预算计划, 审查预算编制及调整的符合性, 从源头上制止教育资金使用的随意性, 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 提高教育财务常规管理水平;审计学校各项收入的来源和内容情况, 学校的所有收入是否及时全额上交财政, 纳入学校的财务核算, 有无隐瞒、截留、挪用、转移学校收入的情况;审计学校各项经费的支出情况, 重点审计公用经费支出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学校各项专款的使用情况, 是否按规定的用途和范围专款专用, 使用是否及时, 是否出现赤字等等;审计学校资产管理情况, 货币资金是否按规定办理收付手续, 是否按规定的程序办理材料物资与固定资产的购置、验收入库、保管、领用、报废、变卖等手续, 固定资产是否做到账账相符、账物一致;各类应收款项的清理情况。

(三) 科学合理编制审计计划, 确保审计质量

审计部门在系统地分析风险、合理安排审计资源的基础上, 科学编制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对急需关注和处理的问题, 领导和内审人员通过分析判断, 合理地安排审计的时间, 实施计划外的异常事项的审计, 有效避免审计人员为了完成审计项目, 压缩审计的时间和报告时间, 提高审计质量。

(四) 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审计项目质量的好坏, 不仅取决于审计程序、审计手段的先进与否, 作为审计主体的审计人员素质更直接影响着项目质量的好坏。随着审计工作国际化及审计改革的不断深入, 审计人员必须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改革及发展要求, 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 审计部门应努力营造学习氛围, 组织开展各类业务培训, 开拓审计思路, 更新审计知识, 改进审计方法和手段, 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庆龙.内部审计价值[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6.

[2]张艳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J].审计文摘, 2011, (08) .

7.浅析高校财务收支审计的研究 篇七

关键词:高校;财务收支;财务审计

一、高校财务收支审计工作的必要性

高校财务收支管理是我国事业经费使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经费的使用关系到我国教育发展和人才计划的执行。高校财务收支审计工作的开展对于保障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必不可少。

(一)高校内部对财务审计工作不够重视,审计工作开展困难。实际情况中,由于高校学生规模关系到学校自身建设和拨款经费的程度,因此高校行政工作往往以招生工作为首要任务。而对于日常财务经费的使用情况,高校基本以需要为主,而缺少了实际的内部管理和审计。

例如,我国大多数高校对于招生经费以及学科研究经费拨款门槛比较低,从现实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类的经费数额往往令人羡慕。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具体的使用情况明细却很少被公开,经费的使用缺少审计监督。虽然这只是我国部分高校的极个别情况,但是高校管理人员需要防微杜渐,保证我国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

(二)多元化的高校管理模式,阻碍了审计工作的展开。我国高校大多数采用的是行政负责制,一般情况下对于内部行政部门采用统收统支的制度,但对于校办企业则采用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制度,而对于一些自有附属单位又采用三级预算管理,其他单位采用承包经营或者报账制管理方式。多元化的管理方式让高校内部的审计工作愈发困难,到位的财务收支监督工作无法完成。

我省某市一高校负责后勤基建工作的副校长,在高校基建以及食堂承包工作工程中,由于内部审计形同虚设,与自己同学注册公司抬头后外包学校的基建工作和商业承包工作,从中获取大量非法利益,导致高校大量经费外流。直到纪委接到举报,开展审查工作时,高校才得以发现真实的情况。以上情况的出现,表明高校应当高度重视财务收支审计工作,对于多元化的管理制度,高校需要建立统一的统计口径或者提高信息的更新程度以及流通速度,来支持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展开。

(三)大额拨款资金需要审计工作的同步监督。高校管理建设过程中,有许多的大项目会涉及部分大额的资金,例如学费收缴、科研经费拨款等,这些资金数额巨大,形式多样,使用情况复杂,管理难度非常大,如果在使用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督就会导致资金的滥用和误用,因此在这些资金使用时财务审计工作需要同步进行。

二、高校财务收支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工作规范程度有待提高。我国高校财务审计工作开展的比较晚,并且由于高校重视程度的不够,导致审计工作发展速度比较缓慢,虽然现阶段审计工作开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审计工作的规范程度还不高,高校还未形成统一的审计工作规章和管理条例。

(二)审计工作改革进度缓慢,工作内容过于单一化。我国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提高了我国对于高等人才的需求,高校的模式也在不断的转变,经费的来源也在不断的拓展,经费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但是高校的财务收支审计的内容和工作方式并未同步进行改革,审计内容对于现阶段的经费使用情况表现的过于单一化。

(三)财务审计人员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高校由于对于财务审计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因此往往忽视了对于审计工作人员的筛选与审核,不少高校审计工作往往是全部以兼职的方式开展,缺少专业的审计人才对于财务收支进行有效的监督。很多工作人员不是财务工作出生,很难有效的对于高校财务工作开展必要的审查,造成了高校财务审计工作的不到位。

三、加强高校财务审计工作的建议

(一)转变审计工作的方式,丰富审计工作的内容。传统的审计工作对于现阶段来源丰富、使用情况复杂的高校财政经费来说已经过于的单一化,无法完全起到监督的功效。转变传统的事后审计工作方法,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审计,保障审计工作内容的多样化,才能强化高校财务审计工作的效果。

(二)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重视高校财务审计工作。高校的规模和学科建设情况的确决定着高校经费收入以及长远发展的情况,但是财务审计工作是保障高校经费使用和管理工作顺利展开的重要环节,只有改变传统管理理念,重视高校的财务审计工作,才能让高校财务审计真正的开展起来,进而使得高校经费使用更加效率化、合理化。

(三)提高审计人才的专业化素质。高校财务审计工作的展开,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执行。高校应当合理的安排审计人员的架构,提高审计队伍的专业化程度,适时适当的更新和补充审计人员的队伍,保障审计工作的顺利展开。

结束语:高校事业经费的合理使用,是保障我国高等教育顺利发展的重要工作,对于高校财务审计工作需要不断的加强重视,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规范审计工作的开展,保障我国教育经费的使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武岩.高校财务收支审计的几点建议[J].对外经贸,2014,(7):159-160.

8.高校内部审计研究 篇八

前言

伴随着高校的迅速发展,自主办学的增加,高等教育开始更多的和市场经济产生关联; 同时随着高校教育模式的多元化管理,学校开始更加注重学生的社交和管理水平,因此许多学校开始开展业余活动、晚会等,让学生自己组织和举办社交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课外经济活动数量不断增加,也让高校的财政体系日趋复杂,从客观上提高了高校内部审工作的重要性,增强了学校对于内部审计的重视。

1.高校内部审计模式现状分析

高校内部审计其实就是对高校经济管理的监督,是为了保障高校经济、避免出现经济违法违规现象而设立的监督管理部门。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合并院校的出现,高校经济发展更加多样化,但是内部审计模式却依然止步不前,已经无法适应高校的发展速度,因此出现了审计效率不高、审计部门如同虚设,无法起到监督管理的现象。

2.影响内部审计结果的因素

影响高校内部审计结果的因素有许多,主要包括有: 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审计工作人员不独立性、审计部门内部力量薄弱等; 这些因素从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制约了内部审计的发展,削弱了内部审计的监督管理功能,使内部审计无法更好的服务于学校。

2. 1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一般都是与财务部门设立在一起,合署办公,他们偏重于对财务的管理,忽视了审计监督的作用,并且这种模式也形成了“自己审计自己”的现象,减弱了审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其次,部分高校也有将审计部门与纪委监察部门设立在一起的,他们注重对财政的监督工作,但是由于两个部门在一起办公,容易造成职责的混淆,职能定位不明确等现象,影响审计的监管效率。故合理设立审计部门,保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是开展高校审计工作的前提。

2. 2审计工作人员缺乏独立性

审计人员工作的独立性,主要是指审计工作人员与被审计工作单位是否存在利害关系,是否相对或绝对的独立。对于现今高校的内部审计来说,审计人员隶属于被审计单位,他们直接受被审计单位领导,故他们的审计会受到相应的限制,也会受到主观情感的影响。作为一个监督检查的部门,难免会有工作人员会报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对于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选择忽视,这就会直接影响到审计结果的公正性。

同时参与审计的工作人员与被审计的部门也都存在相互制约关系,无法相对独立。例如人事部制约着审计人员的职务晋升、调整; 财政部制约着审计人员的工薪、奖金等; 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到审计的结果。所以,审计工作人员的相对独立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基础。

2. 3审计内部力量薄弱

现如今,内部审计部门作为高校管理体系中的重要部门之一,却还没有得到相关院系的重视。对于审计人员的配备不足,是影响内部审计结果的关键。内部审计是一项工作量巨大且十分细致的工作,审计涉及领域比较宽广,不仅需要对整个学校的财务收支等状况进行仔细核实和检查,还要对高校内部建设和物品用资的采购做审计,这就需要具备充足的审计工作人员。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对校内职务都以精简为主,所以在审计人员数量上存在严重不足; 在审计人员的选择上高校多以内部选为主,从各个职能部门抽调出来,这些人员并非专业的`审计人员,缺乏专业监督审计知识,工作效率较低; 同时他们曾经隶属于别的部门,会造成对原部门的监督和管理,容易产生主观感情,影响监督结果的公正性。

在参与审计的过程中,审计的程序和质量控制没有严格的制度管理,审计人员无法按照规范进行审计,必然会造成操作不当或不够完善,直接影响到审计结果。

3.提高内部审计效率建议

内部审计作为高效管理体系中的重要部门,如何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使其在高校管理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作用,促进高校经济的发展完善,是现在多以高校面临的巨大问题。

3. 1建立独立审计机构,借助外部审计力量

高校审计工作如果想要发挥其监督管理的主要作用,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就必须使其独立开来。借助外部审计力量,选择委派外部审计机构对高校内部进行审计,使审计工作人员更加独立,与被审计部门不在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关系,可以从实质上提高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从而发挥更好的对内部进行监督检查,完善高校的经营管理。

3. 2定期公示审计结果

审计工作的开展,其最终目的是规范被审计单位和工作人员的行为,完善高校的经营管理; 定期的审计结果公示,可以让被审计单位和部门发现自身的不足并进行改善; 同时定期公示审计结果,也会提醒部门工作人员,使他们明白自己是被审计的个体,从而规范自身的行为,起到提醒和警示的作用。

3. 3提高审计工作人员办事效率

高校内部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涉及的工作内容宽广、政策性强,这就需要参与审计的工作人员更加专业; 在选用审计工作人员时,需要他们对法律法规、部门管理和计算机知识等具备相应的基础;进入到部门之后,要结合实际工作,定期进行规章制度、专业知识的培训; 积极鼓励和安排审计人员进修学习,不断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

3. 4完善审计规章制度

有效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效率,就必须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将审计工作细致化、规范化。审计规章制度需要遵守国家内部审计的规范准则,结合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确保审计工作质量不断提高,增加工作效率。

3. 5建立内部审计激励制度

建立内部审计激励制度,合理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是对审计人员工作的认可和肯定。有激励才会出成绩,这是很多企业在发展中最常用的措施,成效也最为明显; 将激励制度与高校审计工作结合,是内部审计的创新之举,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4.结语

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是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系的关键,是规范学校各项行为的准则; 它并不只是对学校内部工作人员的监督检查,同时也是对高校的监督,使国家可以更好的监管各个高校的发展,避免学校出现违法违规的现象,促进高校教育体系的进步。现如今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还处在发展阶段,还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完善,这就需要政府和学校增加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增强对审计工作的管理,从而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和质量,体现内部审计存在的价值,更好的服务于高校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柏传军。浅议高校内部审计模式的创新 [J].皖西学院学报,,04:126 - 128.

[2] 葛涛。基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高校内部审计风险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

[3] 张皓洁。关于创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模式的思考 [J].现代经济信息,,16:145.

[4] 孟丽青。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创新的思考 [J].经营管理者,2010,12:268.

9.高校审计中心工作办法 篇九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实现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明确审计工作的职责,不断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审计工作的质量,为医疗、教学、研究等方面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结合******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审计中心(以下简称审计中心)是在*****党委、主任领导下的研究、调研****范围内涉及经济领域里的政策和实际情况、推进两级审计工作规范化的虚体。

第三条 审计中心的管理机制是:结合****系统**、教、研三位一体的特点,实行审计专业整体化管理与分散式管理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第四条 审计中心的管理目标是:实现由审计规范化管理向审计标准化管理的进一步转变。学习国际先进、科学的管理模式,实现审计专业管理国际化。

第五条 ****各单位应遵守国家财经法规,依法实施内部审计,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提高经济效益,维护单位合法权益。

第六条 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应当严格遵守内部审计职业规范,忠于职守,做到独立、客观、公正、保密。

第二章 审计职责与程序

第七条 审计中心根据国家审计法律法规、政策和*****的规章制度,坚持客观公正、依法审计的原则,协调*****范围内的审计人力资源,1

对*****的审计工作进行研究分析,以规范*****的经济行为。第八条 审计中心根据*****的实际情况,研究分析*****的审计业务。

第九条 审计中心对*****所属单位的经济活动开展审计,进行审计监督。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服务、协调、指导、监督的职能,为医疗、教学、研究提供宏观指导。第十条 审计中心的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与具有社会合法资质的审计事务所,对委托审计项目逐项签订合作意向书,并配备审计项目负责人,参与各项委托项目的全过程审计及协调工作,确保审计质量;

(二)负责组织国家专项资金和单位自筹资金投资的各项基建、修缮工程结算审计;

(三)负责组织亿元以上大型投资工程二次追踪审计;

(四)负责组织国家投资的各类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实体(公司)经济效益审计;

(五)负责接受组织部门提交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六)负责组织*****(院)领导委托的各类审计事项;

(七)支持各医院的审计工作。

(八)负责研究、调研*****范围内涉及经济领域里的政策和实际情况等其他工作。

根据*****领导授权,审计中心实施审计时有如下权限:

(一)要求被审计单位按时报送生产、经营、财务收支计划、预算执行情况、决算、会计报表和其他有关文件、资料;

(二)参加本单位有关会议,召开与审计事项有关的会议;

(三)参与研究制定有关的规章制度,提出内部审计规章制度,有单位审定公布后施行;

(四)检查有关生产、经营和财务活动的资料、文件和现场勘察实物;

(五)检查有关的计算机系统及其电子数据库和资料;

(六)对与审计事项有关的问题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并取得证明材料;

(七)对正在进行的严重违法违纪、严重损失浪费行为,作出临时制止决定;

(八)对可能转移、隐匿、篡改、毁弃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以及与经济活动有关的资料,经本单位主要负责人或者权利机构批准,有权予以暂时封存;

(九)提出纠正、处理违法违纪行为的意见以及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

(十)对违法违纪和造成损失浪费的单位和人员,给予通报批评或者提出追究责任的建议。

第十一条 审计工作程序:

(一)拟订审计工作计划,报*****领导批准后组织实施。

(二)实施内部审计,应拟订审计工作方案,依法确定审计范围、内容、方式和时间,并事前通知被审计单位,被审计单位应积极配合审计工作,并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三)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要做审计工作底稿,向有关单位和人员调查询问、核实情况的,要做调查记录或取得有关证实资料。审计检查或调查记录由有关人员签章认证。

(四)审计终结提出审计报告,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根据审计报告所列问题,拟订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报送*****领导审阅,经批准后出具“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送达被审计单位。

(五)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的内容如有异议,可以向*****提出申诉,在没有做出新的审计决定之前,原“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仍然有效。

(六)被审计单位应在限定的期限内,将执行“审计意见书”和“审计决定”的结果,以书面形式报告审计中心。审计中心在一定的期限内,检查被审计单位执行审计意见和审计决定的情况。

(七)审计中心办理的审计事项,应建立审计档案,按照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审计档案管理。

第三章 任期、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程审计;其他审计 第十二条 干部任期、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由主管领导或干部管理部门确定,以书面形式通知审计中心依照本办法实施审计。第十三条 实施干部离任审计前,应当成立审计组,做好审前调查,并在实施审计三日前向被审计单位送达审计通知书。

第十四条 被审计干部所在单位应为审计组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和如下资料:

(一)干部述职报告。

(二)单位完成经济技术指标情况。

(三)单位的会计凭证、帐薄和报表等会计资料。

(四)单位的盘存、变动和债权债务情况。

(五)单位投资计划、合同及实施情况的有关资料。

(六)单位管理、财务管理等内部控制制度。

(七)审计组认为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其他资料。

第十五条 *****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内实施任中审计。

第十六条 领导干部任期、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的财务收支是否真实,有无作假账;

(二)贯彻执行国家重要经济政策及学院财务规章制度情况;

(三)有无个人违反决策程序或决策造成重大损失情况;

(四)个人遵守有关廉政规定情况等。

第十七条 审计结束后,应提出审计报告。审计报告须征求被审计领导干部的意见。被审计领导干部应当自收到征求意见书十日内将书面意见送交审计组,逾期未提出书面意见的,视为同意审计报告。提出异议的,审计中心应予核查。

第十八条 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束后,根据审定出据审计意见书,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任职期间是否遵守国家的财经法规。

(二)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是否明确。

(三)任职期间企业的发展情况和经济效益增长情况。

(四)任职期间的资产保值增值情况。

(五)需要评价的其他事项。

第十九条 审计中发现被审计领导干部有严重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作出审计决定,依法处 5

理,并通知有关部门和被审计单位执行。

第二十条 在审计中,如发现被审计领导干部有贪污、盗窃、受贿或造成重大损失并已触犯刑律的,应移交相关部门或司法机关处理。第二十一条 被审计的领导干部,有隐匿、毁损和拒绝提供审计组所需资料,审计中心有权通知相关部门和建议领导给予领导干部及有关人员行政处分。

有关部门对领导干部进行考核、任免、奖惩时,应将审计中心对其出据的审计意见和做出的审计决定作为依据。

第二十二条 审计中心对各单位的基建工程项目依法进行委托外审。

第二十三条 *****需要对外委托审计事项,只有审计中心有权根据*****工作部署委托中介机构进入*****开展审计工作,其他职能部门应遵守回避制度

第二十四条 除本办法规定的审计事项外,审计中心对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由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的事项,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进行审计监督。

第四章 其 他

10.高校内部审计研究 篇十

一、 高校的财务管理机制

高校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按着资金运动规律,对资金的筹措、运用和分配,进行科学的有效的计划、组织和控制,并正确处理由此引起的经济关系。这就要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建立健全的学校财务管理机构、规章制度,按照规定要求管好财务,正确核算年度盈亏,及时上报主管部门和政府。具体来说就是对学校的固定资金、流动资金、专用资金、课本成本、学费收入以及盈利等进行管理。在实际工作中,鉴于各部门、各单位的情况不同,则应针对各自不同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本部门、本单位的财务管理体制,制定具体的财务管理办法。

传统的财务管财务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经济活动的需要,现代财务管理必须主动参与学校的经营决策,并通过财务资金的运动,积极组织实施。在资金的安排与分配上,要根据学校的特点及有关情况,以保证需要。财务管理的任务应考虑不断更新内容:①要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随着改革的深化,财务管理制度必须相应变革,不能墨守陈规,而必须体現由于改革所赋予的新内容,这就是机制创新。②通过财务管理活动,促进学校开展增流节约、增收节支活动,提高经济效益,为学校发展积累更多的资金。③按照规定,正确分配学校的收入。通过合理、合法的分配,减少矛盾,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把学校搞好。④及时搞好财务综合分析,找漏洞挖潜力,促进学校发展。

财务管理的方法是执行和完成财务活动的重要手段,它靠科学的具体的实际工作来实现。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应主要编制本年度、季度和月份财务收支计划,分解财务收支计划,并归口分级管理,预测年度执行中各个时期财务计划的完成情况,不断采取措施,把计划落到实处。要用计划促进管理,提高学校管理质量,降低物质消耗,减少费用开支,尽可能作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多的效益。这些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互相联系,密切配合,构成一整套财务管理方法体系。

二、 事业单位的审计监督机制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家对学校等事业单位的管理,由直接管理逐渐转向间接管理,即更依赖于监督。我国的审计监督制度,虽然这几年才建立起来,就己初步形成了审计体系,共分部门单位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其中,国家审计是主体,内部审计是基础,社会审计为补充。审计监督是国家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强化经济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以审计来进行经济监督,对高校来说,它不是要解决学校的具体问题,而是要监督学校等事业单位的财经状况,保证其按照我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规范开展活动,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和发展前景。

审计监督是经济监督的一种形式。它与财税监督、银行监管、工商管理监督等,既有不同点也有相同点。其共同点是,都以事实为依据,以国家的法规为准绳,进行监督。其不同点是,审计机关本身不具体管理业务,在审计监督中是第三者,处于超脱地位,容易做到客观公证,能够维护各方面的经济权益。在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中,由于经济管理上的需要,就形成了包括上述各种形式的经济监督体系,而审计监督是这些监督中的一个专门从事监督的机关。从全世界看,己有多数国家和地区有审计机关,可见,它是整个经济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高校财经管理的利器。

在审计工作中,为了完成审计任务,充分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针对所审计的内容需要采用一定的、专门的方法。而各种审计方法不能脱离审计内容和审计任务而独立存在。因此,它具有专业性。目前,我国审计的基本方法有审阅法、查询法、分析法、复核法、核对法,等等。这些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相互配合,密切联系,因需采用,成为审计监督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主要方法。

现阶段审计监督的任务,总的来讲就是审查监督、维护、促进。所谓审查监督,就是审计监督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防止和纠正错误弊端,揭露经济活动中违法乱纪、损害国家利益的行为,以达到查错防弊的目的。所谓维护,就是要维护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维护财经纪律,保护社会主义资财的安全和完整;所谓促进,就是通过审计,对被审计单位的计划管理、内部控制制度,经济失策以及经营成果等进行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以达到促进改善财务管理,提高单位效益的目的。因此,作为国家公办的高等院校,应主动的积极的配合国家的审计工作,建立健全的本单位的审计机制,把高校的财务工作搞好。

综上所述,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是高校经济生活中的两个不同方面,前者是重点,后者是加强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二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因此,搞好高校财务管理,加强审计监督,并进行机制创新,对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问题研究 篇十一

一、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的现实意义

高校内部审计源于上世纪80年代, 其核心主要体现在学校的财务收支审计上。内部审计在很多层面上存在着不足:一是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人员配置不到位的现象。二是在机构设置上, 大多数高校采取纪检、审计、监察合署办公, 有的审计人员是由财务人员“轮岗”到审计部门工作的, 没有设置专职的内部审计人员。三是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些高校在配置审计人员时, 把一些没有审计专业知识、审计工作能力的人安排在审计岗位。四是审计部门独立性差。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 具体的审计项目或多或少会受到学院领导、被审单位及相关人员的干扰, 这会使审计工作流于形式, 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五是重监督职能, 弱服务意识。很多高校内审工作仅局限于自身预决算的编制、财务收支活动的审计与监督, 没有介入到经济活动的事前审计把关和事中审计控制, 忽视了自身的服务职能以及对管理过程和经济效益的审计。因此, 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就显示出其独特的现实意义。

1. 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常常会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制约, 而将单位内审项目外包后, 一般情况下都是由注册会计师或注册造价师直接负责具体业务, 能够从公平公正的角度对单位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进行审计, 能够提供更具客观性的审计结论。而会计师事务所拥有保证审计准则得以遵循的保障机制, 使得注册会计师在提供内审服务时能够遵循职业道德标准, 使审计工作质量得以保证。

2. 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 节约内审成本。

为应对高校管理的需求, 内部审计要不断充实其内涵, 向管理质询和风险管理领域扩展。但管理质询和风险管理业务的拓展同时需要金融、市场、计算机等方面的人才协同发展。而借助外部注册会计师和注册造价师来完成这部分需求, 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高校节约成本, 提高工作效率。当然, 在高校内审项目外包时, 还要比对其中的显性和隐性成本, 只有两者的总和能使高校真正降低审计成本时, 才能将内审项目委托给外部审计部门。

3. 有利于优化社会公共资源。

由于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水平远远优于高校内部审计人员, 在审计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这是不可多得的社会资源。高校可利用注册会计师资源而不必去培养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 这样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内部审计外部化还可以将其他单位的管理经验提供给本单位的管理者, 使高校能够规避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因为适应期过长而带来的不必要的开支。

二、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的适用范围

1. 内部审计外部化适用于高校拥有大量的大型维修项目和基本建设项目。

目前, 很多高校由于重组或扩大, 基本建设工程项目很多, 如果此时学校配备适量的工程管理审计人员, 无疑会发挥相应的监理作用, 但在基建工程项目结束后, 进行竣工结算审计时, 内部审计人员由于其所掌握专业知识的制约, 作用不会很大, 而在建设过程中外聘注册评估师和工程注册造价师会使审计费用大大降低。

2. 在新升高校和以前没有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以及内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高校, 可考虑将内部审计工作全部采用外部化的模式。

这种做法能快速改变此类高校内部审计机构不健全、内审工作不到位的现状, 会使这些学校的审计工作水平大幅提高。

3. 校办产业各经营单位或经济实体较多的高校适合内部审计外部化模式。

这是因为, 这些校办产业经济实体和经营单位各自采用不同形式的经济责任制和分别执行不同行业的会计制度, 对其进行审计对专业知识的要求较高且工作量很大, 仅仅依靠高校现有的内审人员全面的、保质保量的完成审计任务会是一项很难完成的工作。

三、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破坏外部审计的独立性, 影响审计效果。

由于市场上会计师事务所良莠不齐, 加之实施审计业务的工作人员的道德素质和职业水平也存在差距, 为保证会计师事务所等外审机构能够依照独立审计准则进行审计并保证质量, 各单位在内审外包过程中, 内审部门对外包的会计师事务所实施监控是必要的, 但这样必然影响外审机构及人员的独立性。因为如果内审部门的控制和监督的程度及方式采用不当, 干预过多, 就会影响到外审部门的独立审计地位, 同时也会影响到审计效果。

2. 外部审计人员责任心不强, 影响审计效率。

内审外包后, 审计就成为一种程序化工作。因为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单位是短期的合作关系, 只受制于短期合约, 这样做的后果是:一方面, 委托单位的经济效益与外审机构没有直接关联, 外审人员不会像内审人员那样为本单位全面考虑;另一方面, 由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人员不会长期驻扎在委托单位, 往往会因为不熟悉委托单位的内部情况而无法因地制宜地制定应对策略, 使得审计效果不佳。但内部审计人员, 尤其是那些在单位内部有着很长工作时间和工作经验的内审人员, 没有人比他们更了解本单位的实际。这种内涵上的不同, 势必会影响到审计计划和程序的执行, 也会对内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产生重大影响。

3. 外部审计人员可能出现违反职业道德行为, 影响审计质量。

外部审计人员在组织上和经济上独立于委托单位, 不受委托单位的行政领导。他们不像内审人员那样在本单位的行政约束下工作, 责任心可能不会很强, 会出现违背职业道德、合伙舞弊等现象, 进而影响审计质量。另外, 外审人员大多是拥有执业资格、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士, 而委托单位的内审人员在此方面相对来讲略有差距。所以在实际的审计监控与协调过程中, 外审人员可能会忽视委托单位内审人员提出的合理建议, 以至于双方在审计过程中产生纠纷。

4. 内审与外审结论彼此不认同, 导致公信力较差。

由于内部审计独立性较差, 同时内部审计人员由于专业知识的限制, 实际操作经验的缺失以及高校管理者对内部审计不够重视等因素的影响, 使得内部审计结论的质量与可利用程度较低, 导致其科学性和权威性不足, 进而得不到其他审计主体的认可。而政府审计由于其在审计过程中不了解高等教育办学特点, 不熟悉办学方式, 进而导致审计结论因缺乏说服力而无法得到内部审计的支持。另外, 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由于其在一些方面存在执行力差且存在诚信问题, 使得其他的审计主体对其结论也持保留态度。

四、高校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的对策

1. 要正确处理内审与外审的关系。

作为审计工作窗口延伸的高校内部审计一直担当着参谋和助手的职责, 同时还要接受政府审计部门的监督与指导。这使得内部审计部门不仅要维护本单位的合法权益并为单位内部提供优质服务, 还要争取达到手段与目的的一致, 既要当好政府审计的助手与参谋, 又要担当起单位内部的审计工作。相对于外部审计而言, 通过内部审计不仅可以清楚地了解高校内部的基本情况, 对其工作业绩还可以直接加以利用, 督使其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以及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正确处理好与外部审计的关系, 利用好会计师事务所这个专业优势平台, 实现部分审计业务的外包, 有利于解决高校内部审计资源不足的问题, 二者在高校的审计领域里应是互利双赢的关系。此外, 审计工作是源于经济监督而衍生出来的, 其实质就是监督。监督与服务的关系是一个辩证统一体, 审计服务的过程也是监督的过程, 应该把监督寓于服务之中, 服务做好了, 监督的目的自然就达到了, 内审和外审的生存空间自然就扩大了。

2. 明确内审与外审在审计中的分工职责, 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政府对高等教育审计工作的侧重点应立足在高教资源的管理和使用上, 在总体思路上是否符合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及目标要求, 还要监控其在运行过程中是否遵守了行业和国家相关的财经法规。外包审计工作的重点应针对高校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公允性和客观性的评价上, 督促高等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切实保障高校的有序运转。高校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校级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财务收支审计、基建项目审计和内控制度审计等工作。在这个框架内, 高校的财务收支审计由政府审计来完成, 对高校整体财务状况加以审计分析, 以利于在宏观上了解和披露高校的财务信息, 同时也能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 合理的调配和利用好有限的教育资源。高校基建项目审计的专业性很强, 对内审人员来说工作难度较大, 可将其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来完成, 注册会计师较强的专业优势和自身的执业资格能够为审计质量提供有力保障。这样做, 既缓解了高校内部审计资源不足的问题, 又节省了审计成本。而内控制度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工作, 可交由内审机构来完成。总之, 内审和外审分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合作, 统筹兼顾。

3. 营造一个良好的审计氛围。

一个好的审计氛围对于审计工作的开展具有较强的规范和导向性作用。高校内审部门要充分依靠校园内学术交流、学报、校园网络等载体, 构建一个以审计价值观和道德观为统揽的审计精神, 打造和谐的审计氛围, 树立高效、廉洁、务实的的审计形象。在审计工作实践中要践行好、宣传好审计文化, 让群众熟悉、了解审计;让领导关心、重视审计;让被审计单位支持、配合审计, 以此在高校内部形成良性互动的格局。当审计文化在潜意默化中渗透到每个审计活动相关者的思想中并体现到具体的审计工作实践时, 审计工作才能够得到认可, 进而发挥出审计在促进增收节资、依法理财等方面的作用。

4. 合理调整审计资源, 实现最优化配置。

在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三个群体中创建审计人力资源库。在进行某项审计业务时, 首先以该审计主体为先导, 通过抽取其他一些审计资源建立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审计队伍, 使制度下的人员配置张弛有序, 以此来激活审计资源, 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审计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 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努力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5. 加强审计主体间的沟通与交流, 促进审计信息公开透明。

上一篇:员工申请不买社保的后果能否要求企业承担下一篇:朋友结婚朋友圈的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