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活动主题

2024-10-08

爱国主义活动主题(共15篇)(共15篇)

1.爱国主义活动主题 篇一

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班级是由师生个体组成的群体。集体是教育的目的,又是教育的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生动的教育活动,不仅可以给教育者以知识、经验、智能,而且能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针对当前学生思想的实际情况,班级组织了“昨天、今天、明天”的主题班会。

一、活动构想:

社会发展的每一时期,学校工作的每一阶段,都有着特定的中心任务和内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领会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既是整个社会的中心任务和内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学生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当然也是我们组织这次主题班会的立足点。这次班会主题要明确、思想要性强,并具有时代气息。因这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集体主义和创造精神应是这次班会的灵魂,在活动中,提倡学生的自编、自导、自演,要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精神和能力。

二、活动主题:昨天、今天、明天

三、活动形式:演讲、畅谈

四、活动准备:

1.制定计划:为使这次活动的开展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要对整个活动过程做了具体而细致的安排。安排好活动分工,使每个学生在活动

中都有自己的岗位职责,发挥他们的主人翁作用;准备好器材,训练好技能,布置好场地。

2.落实:让每位学生找出符合本次主题的新旧照片,在照片下标上标题。让电教室培养一位能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室全套设备的学生,负责音响。由几位班干部负责布置教室,营造一种浓烈氛围。

选择一位有播音经历的学生家长事先按要求录音。选择三位有一定口头表达能力的学生,分别从不同角度通过一幅幅照片以今昔对比方式阐释自己家庭的变化。

3.彩排:这是为社次活动能顺利进行而采取的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台上“演员”感觉气氛,熟悉“台词”,台下观众可以根据演出情况,出谋划策,各抒已见。

五、活动过程:

1.董文华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春天的故事”回荡在教室中,主持人随着舒缓、悠扬的乐曲向我们展示邓小平画像,宣布主题班会的开始。

2.学生、家长穿插发言,畅谈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

(1)首先发言的是彭艳琴同学。

(2)彭鹏同学围绕家庭电器的发展,以点代面地向我们述说了由六七十年代的收音机至八十年代的黑白电视机到九下年代的全套音响的“家电三部曲”,自始至终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3)教师述说昨天、今天、明天的典型故事,让学生感受身边的变化。

3.班主任总结:这个总结既是班会的高潮,也是班人的结尾,又是对这次班会的总结,我的发言紧扣主题,以赞颂改革开放为核心,以追忆历史、展望未来为主线,将历史、未来和目前学生的实际有机结合,以铿锵有力的话语向广大同学提出倡议。

最后,全体起立,齐唱“走进新时代”。主题班会在同学们嘹亮的歌声中,由两位主持人宣布“到此结束”。

4.活动后的思考

主题班会的教育主题与内容,要贯穿在平时的思想品德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因为主题班会的主题和活动过程只是平时思想品德教育的高潮和总结,而决不是结束。

2.爱国主义活动主题 篇二

一、通过杰出建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从古至今我们有许多建筑, 有的历史悠久、气势宏伟, 如万里长城;有的虽饱经历史的风霜, 却依然见证着历史的岁月, 见证着民族的沉沦与崛起, 如圆明园。在讲解这些建筑的时候, 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的教学形式, 将这些杰出建筑制成精致的图片, 在课堂上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当学生看到万里长城并为她的雄伟壮观而无比自豪的同时, 教师可以不失时机的去激发学生勇于进取, 为国争光;而当学生面对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涌起一股悲愤之情的时候, 教师可以在教导他们不忘国耻的同时, 引导他们面对屈辱历史, 在发泄我们心中的愤懑时, 更应该以清醒的头脑去分析历史背后的必然与偶然, 剖析我们在历史中所暴露的缺点, 不断地探寻今后的发展道路, 既不能让历史在我们身上重演, 又不能让历史在我们身上就此“中断”。

二、通过乡土旅游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乡土文化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 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具体材料。乡土旅游资源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加里宁说, “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 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此话很有道理。

几年来, 我们从听课中发现, 中学生对乡土文化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人们对自己家乡的山水草木、人文景观、历史发展、社会变革等一般都有深厚的感情。进行乡土文化教学, 可以把旅游资源讲近了, 把旅游概念讲活了, 使学生通过对家乡旅游发展的认识, 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 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与祖国联系得更切实, 更紧密, 培养他们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临沭地处东部沿海, 源远流长, 有悠久的历史, 在祖国光辉灿烂的历史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重视和加强乡土旅游教学, 可以使《旅游概论》课的教学内容更具体、更丰富。如学习《旅游概论》第四章《旅游活动构成要素》中的“旅游资源”一目,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参阅常林钻石之乡的乡土教材中《苍马山风景区》一节。让学生知道, 苍马山是我们临沭著名的景点, 我们的学校就坐落在苍马山脚下;也可以引用钻石之乡的传说, 体现了我们临沭人的淳朴, 是我们临沭人民的骄傲。学习《旅游与旅游业的影响》一章时, 教师可讲述乡土文化教材中的“拴马石与秦王柱”、“永远的丰碑--滨海烈士陵园瞻仰”、刘少奇故居等内容。它由近及远地使学生懂得, 临沭人民的斗争是中华民族斗争的一部分。也可联系乡土历史的相关内容, 说钻石、柳编, 论板栗、甘薯脯, 评述这些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为祖国赢得声誉的工艺品和特产时, 学生会激荡一种民族自豪感。学习这些内容, 会使学生激动不已, 热爱家乡, 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自然会在学生中潜滋暗长,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感培养, 是空洞说教所无法替代的。

三、寓爱国教育于参观游览的活动之中

在课堂之外我们也可以利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寓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 把课外的活动与课堂的教学紧密结合, 才能收到潜移默化、入情、入理、入脑的效果。

活动是一种符合青少年心理、性格特征的动态教育。我们还适当的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附近的一些地方如“永远的丰碑--滨海烈士陵园”、刘少奇故居、北沟头遗址去参观游览, 使学生接受到良好的革命传统教育。

3.爱国主义活动主题 篇三

从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百余年间,面对锦绣山河破碎,面对“虎狼”环伺的积贫积弱,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人民在国家和民族的巨大危机面前,奋起抗争。从虎门销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豪情到甲午海战“撞沉吉野”的悲壮,从戊戌六君子血溅刑场“去留肝胆”的凛然正气到五四运动风起云涌“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爱国洪流,从孙中山先生临终勉励“革命尚未成功”的爱国嘱托到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十万青年十万军,一寸山河一寸金”的爱国力量,英勇的中国人一次次举起爱国主义的旗帜,前赴后继,不断奋斗。在为后辈留下悲痛记忆的同时,也留下了宝贵的爱国主义精神财富。

此时的爱国主义较之古代有着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克服了古代爱国思想中狭隘的民族矛盾模式,而代之以主权、人口、领土为要素的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从而形成了近代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中华民族意识,和以“抗击侵略、抵御外辱、求富求强、救亡图存”为核心的爱国主义精神。

4.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主题讲话 篇四

亲爱的老师、可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校师生在树木青葱、大自然一派生机勃勃的春夏之交,来到了美丽的巢湖岸边,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优良传统”迎“五四”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

刚才举行了“新团员入团宣誓,老团员重温誓词”仪式和向革命烈士进献花篮仪式。首先我代表学校向新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团员们表示热烈的祝贺,从宣誓的这一刻起,你们已经成为了光荣的共青团员。希望你们和老团员一道,发扬“五四”精神,了解铭记团的光荣历史,引导广大团员青年高举起爱国主义旗帜,保持共青团员先进性,激发作为共青团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带领青年跟党走,在祖国的建设事业中建功立业。请你们让五月的鲜花开得更加绚烂,让火红的团旗更加艳丽吧!

向烈士进献花篮,是为了缅怀先烈,表达我们的敬意。屹立在我们面前的渡江战役五位领导人群雕,展示了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五前委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气概。1949年3月28日,前委进驻合肥瑶岗村,麾师百万,在瑶岗村运筹帷幄,推翻了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解放全中国的进程,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第二、第三野战军,在渡江战役总前委的领导下,发起伟大的渡江战役。战役自1949年4月21日开始,至同年6月2日结束。为了纪念这段光辉的历史,合肥市在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上建设了渡江战役纪念馆。

在馆外,我们已经看到纪念馆主体外形,就像两艘乘风破浪的巨型战舰,屹立在巢湖之滨。接下来我们将进入渡江纪念馆内参观。纪念馆内收藏着有上千件征集来的与渡江战役相关的文物。其中不仅包括史料图片,还包括大量的战时物件,如像陈毅用过的办公桌椅、开国少将用过的两支手枪、有关渡江战役战略决策、作战准备、战役过程、战役胜利等各方面的文电、图片、武器装备等,还有一些与战役有关的物品,如小车、船只、担架、奖状、证书、公文包、小木箱、渡江证、船工证、扁担、皮带等等。参观过程中大家要仔细聆听了革命前辈们的英勇事迹,观看珍贵的历史图片和文物,亲身感受渡江战役的全过程、领略英雄们的赫赫功勋。我们了解渡江战役的艰苦过程和革命先烈们不怕牺牲的英雄主义精神,是为了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先辈们热爱祖国、坚定信念、勇于追求、不怕牺牲的优良传统。所以在参观、纪念英烈的时候,请年轻可爱的同学们设身处地于烈士们的青春岁月、渡江前线,去体会他们的火热生活和思想情感;再用我们的时代与他们的时代对比,让我们的青春与他们的青春对话;而后,引水思源,我们就会体会到和平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继而思考我们该怎样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怎样立志成才、学习本领、报效祖国,去完成保卫祖国、建设祖国,使烈士的鲜血不白流、我们的祖国更美好的时代任务。

在参观完渡江馆后我们将去滨湖湿地公园游览,在清风徐徐,波光鳞鳞的巢湖北岸观光,在鸟语花香、林美气爽天然氧吧里穿行。去领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家乡美,感受保护自然的生态美、传承历史的人文美、集聚智慧的创新美。在途中希望我们激发起热爱家乡、保护环境之情,随手检拾路边一片垃圾,践行与自然和谐相处文明美吧。

让我们一道使此次实践活动成为爱国、励志、文明之行。附诗一首:

记腾飞学校开展渡江纪念活动

5.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教案设计 篇五

一、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开展

1、动员会。

2、爱国名言、诗词学习鉴赏。

3、爱国电影或故事书籍阅读活动。

4、我的爱国行动。

二、总结交流主题班会

活动流程:

一、导入词:

二、爱国名言诗词鉴赏交流:

三、爱国影视故事交流;

四、学生讨论、发言:我的爱国行动。

五、我的爱国宣言:说一句祝福祖**亲的话

六、结束语:

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建立新中国的奋斗中所表现的革命精神,增强学生对国家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2、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3、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贡献的思想。

4、让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学生懂得如何用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1、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2、让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学生懂得如何用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课前准备:

1、安排学生搜集爱国名人名言、青年爱国影视故事。

2、布置教室黑板主题图。

3、准备《义勇军进行曲》和《歌唱祖国》的音乐。

活动过程:

导入语: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熟悉的歌曲,同学们想听一听吗?我们一起来欣赏!(播放音乐《国歌》)

教师、主持人:听着这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让我想起了六十多年前的 10 月 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冉冉升起,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回顾历史,多少爱国志士曾留下了他们的爱国宣言,就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活动一)爱国名言诗词鉴赏交流

1、主持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学者,这句名言的意思就是说,民族的存亡,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2、各小组汇报课前收集到的爱国名人名言(以爱国志士的名人名言教育学生,深刻感受爱国志士的爱国热情)

3、主持人或者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点评

活动二)爱国影视故事交流:

1、主持人:华夏五千年多少爱国志士不仅留下了誓死爱国的豪言壮语,还留下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爱国故事,下面我们一起来分享同学们收集到的爱国影视故事

2、各小组汇报课前收集到的爱国影视故事

3、主持人或者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点评

活动三)我的爱国行动:

1、教师:爱国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上世纪初的青年爱国,是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浪潮中。

三、四十年代的青年爱国,是进行抗日救国的斗争。五十年代的青年爱国,是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现代的青年学生,正处在和平年代,祖国又正在日益强盛起来,我们该怎样表现我们的爱国热情呢?(学生汇报交流)

2、请各位同学说一说将如何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让同学们的以实际行动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资料准备(汇报预设);

1、会唱国歌也是爱国的表现,从唱国歌上就可以看出我们是否真正爱国。热爱祖国不是一句空话,我们在唱国歌时的神情和态度,我们内心的感受,都能说明我们究竟爱不爱国,究竟有没有民族自豪感。

2、懂得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也是爱国的表现。

3、如果我爱国,我会认真学习,学习好知识充实自己。

4、其实只要有一颗真心就好了,如果祖国的利益被侵害,你会心痛,你会愤怒

5、如果我爱国,我会在升旗礼时专注的看着五星红旗,心中默默唱着国歌,心里感到自豪;

6、如果我爱国,我会关注国内的事情,不时的关注国家重要的新闻;如果我爱国,我不会说的嘴巴上惊天动地,只从嘴巴说出来,而没有一点行动;如果我爱国,我会为国家争面子,至少在自己身上要保持好良好素质,遵守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7、如果我爱国,我会跟外国人说:I come from China.8、主动、认真佩戴红领巾,这也是爱国的表现

9、学唱爱国主义歌曲、听爱国主义歌曲,这也是爱国的表现

活动四)我的爱国宣言

1、教师:如果我爱国,我会关注国内的事情,不时的关注国家重要的新闻;如果我爱国,我不会说得嘴巴上惊天动地,只从嘴巴说出来,而没有一点行动,如果我爱国,我会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如果我爱我的祖国,此刻我会对我的祖国说一句祝福的话,现在老师号召大家对祖**亲说一句祝福的话!

2、每个同学说一句祝福祖国的话,边说边播放《歌唱祖国》的音乐,在音乐的熏陶下激发内心深处的爱国情感。

3、主持人根据实际汇报情况点评。

教师小结:

同学们说的多好啊!虽然现在他们还小,正处在祖国经济蒸蒸日上的时期,不需要我们现在上战场,但我们应懂得:如果我有爱国之心,我会关注国内的事情,不时的关注国家重要的新闻;如果我有爱国之心,我不会说得嘴巴上惊天动地,而没有一点行动;如果我有爱国之心,我会认真听好每一堂课,努力学习;如果我爱我的祖国,我会时时刻刻为祖**亲祝福!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实际行动中实现我们爱国的诺言!

6.爱国主题班会活动总结 篇六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国旗是象征着国家的旗帜,它代表国家的主权和尊严,是国家的标志。

国徽是国家民族精神的象征,工农阶级的象征,我国人民大团结的象征。

国歌是代表着中国人民的呼声,代表着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反抗压迫,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国旗、国徽、国歌,它们是最崇高、最神圣、最亲切的名字,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怎能不将自己的荣辱与它们联系在一起呢?

二、了解国旗的由来和象征意义。

三、了解国徽的由来和象征意义。

四、知道会唱国歌也是爱国的表现。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七彩光芒。”同样,从唱国歌上就可以看出我们是否真正爱国。

热爱祖国不是一句空话,我们在唱国歌时的神情和态度,我们内心的感受,都能说明我们究竟爱不爱国,究竟有没有民族自豪感。

7.爱国主义活动主题 篇七

一、《暴风雨》的简述

在15世纪意大利的北部,原米兰公爵普洛斯彼罗生性善良、仁慈,并且非常精通魔法。他为了能够专心钻研自己的学术,就让他的弟弟安东尼奥代理朝政。他的弟弟安东尼奥对哥哥的王位觊觎已久,他利用了这次机会,勾结那不勒斯国王阿隆索, 借助外力夺取了王位,还将自己的哥哥和哥哥的亲生女儿逐出了国家,对其不管不顾,任其在海上到处漂泊。接着普洛斯彼罗漂到了一个荒岛之上,为了在这个荒岛上得以生存,他运用魔法与这里的精灵成为了朋友,并且成为了这座小岛的主人。他在这个小岛上一待就待了十二年,在这十二年中,经过他的辛勤努力,这个荒岛变成了童话般的世界。 后来安东尼奥和阿隆索在海上遇难的时候,是普洛斯彼罗用魔法把他们救到海岛上的。初始安东尼奥在小岛上也是依旧本性不改,他原以为腓迪南已经遇难,便开始怂恿阿隆索的弟弟把哥哥杀掉,并且开始了一系列的阴谋诡计。然而这一切多亏被普洛斯彼罗发现,并阻止了阴谋,而且还感化了他们。

二、关于人性

《暴风雨》中有两个情节是值得大家关注的, 第一个是普洛斯彼罗对人的感化并让人改邪归正的方法;第二是普洛斯彼罗的女儿和腓迪南的相恋。 普洛斯彼罗使恶人改邪归正的方法别出心裁,他通过道德去洗礼净化对方恶的情感,同时他希望恶人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能够感悟觉醒,自愿地去接受道德的净化,能够痛改前非,改过自新。

之后米兰达在无忧无虑的梦幻乐园中长大成人,纯真善良又美好。从剧中的背后我们不难看出剧作家也是对美好的人性进行了无限的憧憬。他渴望人性向善、质朴。而普洛斯彼罗的女儿也接受了大自然最纯净的洗礼,爱上了被暴风雨带上小岛的腓迪南。而这个尚未被尘世的争名夺利所玷污的王子,对美好善良纯净的米兰达更是一见钟情,于是二人相遇相恋。

三、主题思想

在《暴风雨》这部剧作中,莎士比亚重点描写了这里人与自然之间,包括与小精灵之间的关系,从客观上宣扬了和平共处的生态理念。在作者的笔下,小岛上也有严重的生态问题,也有善恶的冲突, 答案却是普洛斯彼罗运用魔法借助大自然的力量将这一切和谐化,符合人文主义的生活环境。他用魔法使安东尼奥等人幡然醒悟,找回人性。

从剧作的表面上看,普洛斯彼罗和女儿米兰达是小主人,但实际上他们与爱丽儿之间早已经建立了亲情关系,他们在心灵深处早已经把爱丽儿当成了亲人。同样,爱丽儿也根据主人的心愿,让米兰达和腓迪南的爱情变得更加美好,让原本是敌对关系的米兰达和腓迪南化敌为友。爱丽儿的出现象征了岛上原住居民的纯善,也代表了当时人们对自然认知的水平。在故事的最后,普洛斯彼罗抛弃了魔法,并把对小岛的统治权交给了当地的主人,而自己决定带着一干人等回那不勒斯,还祝福爱丽儿能够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

四、象征主义

《暴风雨》这部剧作中也显示出现实与理想之间激烈的矛盾。很多被提出来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下是根本无法彻底解决的。在一些剧本中很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画面都是象征性的。自始至终只是出现在各个时期剧作家的创作之中,而且发展到后来是越来越多的,这些剧作也是非常珍贵的。 由于十七世纪时莎士比亚受到英国殖民争夺海上霸权事实的冲击,然而如果剧作家能够想象并写出这么传奇的剧作,也不能否定他是否在故意地凸显这段殖民主义的历史呢。确实,或许是因为莎士比亚经历了这场殖民政治现实,所以他的剧本《暴风雨》 中反映出“潜在”的殖民主义意识也是不难理解的。 所说的“潜在”意识,是指隐藏在自己内心深处还未被自己察觉的意识。

五、结语

8.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和表现形式 篇八

关键词:陆游诗歌;爱国主题;表现形式;艺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G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4-178-02

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终生主张收复失地,昭雪国耻,抗战到底。他现存的九千多首诗中,鲜明的特色是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诗歌多方面表现了一个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的有志之士的热情、愤慨和抑郁之情。除了爱国主义诗篇外,陆游描写农村风光、风俗人情、自然景物、个人情愫的诗也各具风采、生动感人。陆诗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主要为:1、直抒胸臆,托物言志;2、借景抒情,以梦抒怀;3描写细腻生动,清新优美;4、擅长七言诗,对仗极工整。其艺术特点:1、他的爱国诗篇植根于南宋现实土壤。因此他的诗运用了现实主义方法,风格近视杜甫。2、充满对理想的追求。通过梦境和想象来抒发自己的美好愿望。因此,又富于浪漫主义色彩。3、诗歌语言平易晓畅,精炼自然。诗歌风格气势奔放,境界壮阔。4、体裁方面,兼长众体,各体俱工,更擅长近体诗。

一、终生不渝的爱国情怀,抗敌复国的爱国主题

1、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南北分裂。是陆游爱国诗篇的主旋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生于1125年(宋徽宗宣和七年),卒于1210年,终年86岁。陆游生当南宋多事之秋,出生的第二年适逢靖康之乱,随其父陆宰离开中原南归。因而他的童年是在战乱、流亡生活中度过的。从小受到父辈们抗金思想的教育和熏陶,立志要“扫胡尘”、“清中原”,为统一祖国而斗争。他青年时代就变姓名,学剑术,读兵书,结豪杰,积极宣传北伐主张。三十岁左右,陆游即以“喜论恢复”而知名,并因此受到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他坚持夙志,毫不退缩,大声疾呼抗敌复国。宋孝宗隆兴年间,陆游出任枢密院编修管,热情宣传抗金主张,积极支持张浚北伐,提出了定都建康(今南京),固守江淮,攻取山东,收复中原的建议。不久北伐失败,陆游也被投降派加上“交结台谏,鼓唱事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职回家。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应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征召,从夔州来到汉中,任左承议郎权四川宣抚使干办公事兼谏法官。在职期间,他披铁甲,跨战马,执长戈,奔驰于秦陇岐渭之间,查勘地形,了解民情,并亲临前哨大散关和骆谷口等地侦察敌情。他认为汉中地区形势险要,军民抗金斗志很高。他向王炎建议:“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当积粟练兵,有衅则攻,无则守。”但陆游的意见未被采纳,不久王炎被召回杭州,幕府解散,陆游北伐的希望和计划破灭了。他怀着痛苦的心情离开汉中,南下成都。从此,陆游再没有机会走上抗金前线,但他却以诗歌作为武器,表达自己坚持北伐,反对投降,渴望祖国统一的理想和决心。

陆游热爱祖国辽阔的土地,雄伟壮丽的河山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他深情地歌唱:“四海一家天历数”(《感愤》),“幅员万里宋乾坤”(《夜读东京记》)。他热烈地赞美:“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太行天下脊,黄河入昆仑。山川形胜地,历世多名臣”(《哀北》)。对于历史上的著名诗人予以崇高的评价:“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哀郢》)。“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所有这些,激发了他的爱国情怀,鼓舞着他为实现祖国的统一而斗争。

陆游的爱国情操终生不渝,老而不衰。他早年即立下“一生报国有万死”的志向,有着“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的豪情。步入中年之后,诗中更洋溢着恢复中原、洗雪国耻的献身精神: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丈夫五十功未立,提刀独立顾八荒。京华结交尽奇士,意气相期共生死” (《金错刀行》)。即使到了古稀之年,仍然豪情横溢,爱国热情丝毫未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陆游临死前写的绝笔诗《示儿》既是诗人一生思想斗争的总结,也是几百年来广为传诵,影响深远的名篇:“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仍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由此可见,陆游对祖国怀着多么深厚的感情,他真不愧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爱国诗人。

2、反对屈辱求和的和戎政策,揭露南京统治集团祸国殃民的罪恶,是陆游爱国诗篇的又一重要内容。

南京时期,投降和反投降的斗争十分激烈。主战派反对割地求和,坚持抗金的正义斗争,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但是投降派掌握着朝政大权,他们唯金人之命是从,镇压抗金远动,迫害主战派代表人物,制造了一桩桩“爱国有罪”的惨剧。陆游一生与南宋投降派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并因此而遭到排斥和打击。诗人曾说:“余十年间两坐斥,罪虽擢发莫数,而诗为首”(《剑南诗稿》卷21)。他把诗歌当做匕首和投枪,掷向投降派:“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遗老不应知此恨,亦逢汉节解沾衣”(《夜读范致熊<揽辔录>言中原父老见使者多挥涕感其事作绝句》)。在另一首《追赶往事》中,他这样写道:“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不望夷吴出江左,新亭对注亦无人”。这两句七言绝句,以犀利的笔锋揭露了南宋初年黄潜善、汪伯彦和秦桧之流结党营私,排斥主战派将领宗泽,陷害民族英雄岳飛,出卖中原河山与人民的罪行。诗人指出:投降派不止秦桧一人,而是一个反动集团。这些无耻的“公卿”,为虎作伥,给人民带来了灾难,自己却逃到西湖的花天酒地中寻欢作乐去了。陆游愤慨的予以谴责:“巨浸稽天日沸腾,九州人死若丘陵。一朝才得居平土,峻宇雕墙已遽兴”(《读夏书》)。祖国大地横尸遍野,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集团却恃和求安,劳民伤财,建筑高屋广宇,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在这黑暗的岁月里,多少爱国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了宝贵的时光:“诸公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陆游在诗中唱出了广大军民对“和亲”政策的愤恨:“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陇头水》)!“战马死槽枥,公卿守和约。穷边指淝淮,异域视京略”(《醉歌》)。这些诗句矛头直指卖国集团,笔锋犀利,毫无隐讳,充满怒发冲冠的爱国情绪。

淳熙四年(1177),陆游在成都写了乐府古题《关山月》,对南宋统治集团从“隆兴合议”以来,文恬武嬉,醉生梦死的现实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二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这首诗就题意而生发,采用对比的手法,叙写同一个月光之下,关山(边境)内外三种不同人(将军、士兵、遗民)的境遇和心态,概括了当时广大人民和爱国志士与投降派的矛盾。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斥责了南宋统治者求和苟安,不修武备,沉湎声色的种种罪恶,抒发了戍边战士报国无路,虚掷光阴的愤懑,表达了中原人民垂泪忍死,渴望恢复的痛切心情。全诗借景生情,月亮是全篇的背景光源,重点是写“壮士心”和“遗民泪”交织成的“月下之恨”,而“将军乐”则从正面揭露了造成这一千古悲剧的历史原因是“和戎”的国策。倾述着诗人对“和戎”国策的谴责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憾恨。

陆游的晚年,南宋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愈演愈烈,党同伐异,互相倾轧。陆游对这种争权夺利的斗争表示强烈的不满:“荥河温洛帝王州,七十年来禾黍秋。大事竟为朋党误,遗民空叹岁时遒”(《北望感怀》)。陆游积极支持“开禧北伐”,对主持北伐的韩侂胄采取鼓励与合作的态度。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攻击和污蔑,但诗人骨硬性傲,决不屈服:“宁为雁奴死,不作鹤谋生”(《古意》)。“双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感事六言》)。这些光焰万丈的铿锵诗句,正是他对投降派的坚定回答,更是他一生反对投降主义的总结。

3、关心和同情人民疾苦,反映人民的愿望和要求,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在陆游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现。

陆游写了不少反映人民盼望北伐,要求解除民族压迫的动人诗篇:“遗民世忠义,泣血受污胁”(《登城》)“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常常北望中原,扼腕悲歌,他和苦难深重的北方人民心心相连。对南方人民贫困、痛苦的生活,也有深切的感受。他同情贫民百姓的艰难处境:“凶年饥岁,虽贫富俱病,然富者利源至多,贫者惟守田亩,孰为当恤?视郡县之庭,鞭笞流血扭械被体者,皆贫民也”。他在地方任职期间,作了一些有益人民的事情。被免职后,回到家乡,和人民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写下了许多反映农村生活的作品,如《游山西村》,表现了诗人由农村景色引起的欢娱之感和与农村人民的真挚情谊。诗人不遗余力还时常为人民做一些有益的事情:“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欢欣夹道迎。共说向来曾活我,生儿多以陆为名”(《山村经行因施药》)。可见陆游受到了人民的欢迎。他对农村的了解也逐渐加深,并写了一些反映农民辛勤劳动和苦难生活的诗篇:“农事初兴未苦忙,且支漏屋补颓墙。山歌高下皆成调,野水纵横自成塘”(《农桑》)。“北陌东阡有故墟,辛勤见汝昔营居。豪吞暗蚀皆逃生,窥户无人草满庐”(《太息》)!农民群众终年辛勤劳动,但却不得温饱,无以为生,被迫逃亡他乡,留下的只是短井残垣。诗人面对这一惨淡景象,不禁倾泪叹息。陆游晚年穷居山阴,对贫富悬殊的现实有着更直接的感受,他把所见、所闻、所感付诸诗篇,其中《农家叹》、《秋获歌》诸作,都是农民深受残酷剥削,以至无以为生的现实记录。陆游关心人民,同情人民,他接受了人民的教育,又以自己的作品来鼓舞人民。

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陆游一生热爱生活,创作勤奋,现存的九千四百多首诗中,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爱国主题的张扬和对生活情境的歌咏。他的诗歌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其主要表现为:

1、直抒胸臆,托物言志。

如《书愤》,陆游的“一片丹心”始终得不到报国的机会,不能不常常感到压抑和愤慨,“气如山”的雄心与“空自许”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郁闷、失意、悲怆化作了滔滔江水狂泻而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卜算子•咏梅》,诗人借咏梅以表达自己坚定不移的爱国立场和政治节操。

2、借景抒情,以梦抒怀。

如《关山月》,全诗以淡淡的月光为背景,写出了关山内外三种不同人的境遇和心态,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和戎”国策的罪行,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作此诗时作者已经六十八岁,尽管年老体衰,闲居乡下,却仍然盼望为国效力。诗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的精神,充分表现了诗人崇高的爱国之情。

3、描写农村风光、人情风俗、自然景物、个人情愫,都细腻生动,清新优美。

如《游山西村》赞美宁静的村景和淳朴的民风。《临安春雨初霁》抒写对京华红尘的厌倦,但对江南春雨和书斋闲适生活的描写却优美动人。《沈园》二首是陆游爱情生活的写照。这两首“绝等伤心之诗”虽数量不多,却是古代爱情诗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4、陆游兼长众体,各体俱工,更擅长七言诗他的七古、七律和七绝的成就都很高。

如: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的七言古体诗《长歌行》,笔力清壮顿挫,结构波澜起伏,恢宏雄放的气势寓于明朗晓畅的语言和整饬的句式之中,“看似奔放实则谨严”(赵翼《瓯北诗话》卷六)。七律《游山西村》以平易晓畅的语言,整饬谨严的章法,描写山中景物社日风光,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作者热爱农村的深厚情感。陆游的七绝笔致流转,情韵深永,其代表作《剑门道中遇微雨》字句清丽,情绪深婉,意境高远。陆游诗中七律尤以对仗工整而著称,刘克农说:“古人好对偶被放翁用尽”(《后村诗话》)前集。陆游的对仗常常能做到工整而不落纤巧,新奇而不至雕琢,如“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夜泊水村》,《剑南诗稿校注》卷一四),“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登赏心亭》,《剑南诗稿校注》卷一○)。正因如此,陆游诗中对仗工丽的联句常被用作书斋或亭台的楹联,颇受人们的喜爱。

三、陆游诗歌的艺术特点

1、他的爱国诗篇,植根于南宋的现实土壤,因此他的诗歌运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风格具有杜甫沉郁悲凉的一面。

2、充满对理想的强烈最求,往往通过梦境和想象来抒发在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美好愿望。因此,又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兼融李白的飘逸奔放,但又不像李、杜诗那样雄奇莫测。

3、诗歌语言平易晓畅,精炼自然。诗歌风格气势奔放,境界壮阔。

4、体裁方面,陆游兼长众体,各体俱工,更擅长七言诗。

综上所述,陆游诗篇内容丰富,思想性强,风格豪放悲壮,充满爱国激情。他热爱祖国,忧国忧民,和人民的关系日益密切,为反对民族压迫和投降主义,为祖国的统一斗争了一生。诗歌的爱国主题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诗的精华和灵魂。“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消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就诗歌强烈的爱国激情而言,这样的称颂陆游是当之无愧的。另外,陆游诗歌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他热爱生活,善于从各种生活情景中发掘素材,无论是高山大川还是草木鱼虫,无论是农村风光、人情风俗,还是书斋闲情、隐逸情趣,他都写得细致入微,优美生动。陆游的诗歌创作,植根于现实生活,基本特征表现为现实主义,同时许多诗中又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形成了气势奔放,境界壮阔的诗风。诗歌语言简练自然,造诣很高,内容扎实,感情充沛,表达清晰,作品富有感染力,读起来亲切感人。他的诗风对后代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姚鼐说:“放翁激发忠愤,横极才力,上法子美,下揽子瞻,裁制既富,變境亦多”(《今体诗钞序目》),这样的评价是十分中肯的。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2•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6.187―199.。

9.爱国主题班会活动主持词 篇九

男: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下午好

女:翻开十二月的日历,我们仿佛看见,那怒形于色的人群,正潮水般的涌向天安门前。

男:翻开十二月的日历,我们仿佛听见,那激越高昂的呼声,穿过时光隧道,正清晰的响在耳边。1935年12月9日,是个特殊的日子,是一个永远不能忘却的日子。

女:80年前的那一天,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北平的青年学生们,走上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喊出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的口号,勇敢地肩负起了“抗日图存、挽中华民族于危亡”的历史使命。

男:这是中国的青年学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中国革命做出的又一历史性贡献,是爱国学生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的又一曲爱国主义的青春战歌。我们纪念一二九运动,就是要发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勇敢的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女:今天就让我们用诗歌朗诵的形式,共同回顾那段历史。

我宣布:

合:现在开始

女:首先请允许我介绍出席今天活动的评委老师,他们是:

男:在此请用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的到来

女:下面请欣赏:······带来的诗朗诵《···》,请···做准备(并报上一班的成绩)

男:······

结束语:

女:不论我们是否关注,不论我们是否纪念,1935年12月9日确实在历史上留下了它浓重的一笔,而那一天也绝对应该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占据一定的位置,因为那一天中国从苦难到幸福又迈进了一大步。

男: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而青春则是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中易逝的一段。我坚信:流星虽然短暂,但在它划过夜空的那一刹那,已经点燃了最美的青春。

合:让我们肩负起历史的使命,让身体里流淌的血液迸发出激情!让我们都做夜空下那颗闪亮的星星!让我们高扬五四鲜红的旗帜团结一心、务实苦干、奋起直追、自强不息,去拥抱新世纪、去拥抱辉煌灿烂的明天。

10.小学爱国主题活动方案范文 篇十

爱国主题活动方案范本1

一、指导思想:

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个性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梦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伟大成就,激发爱国爱家乡的热情,学校决定在十月份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

二、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三、活动资料:

1、书画、小报评展。

参加对象:七、八年级全体学生,欢迎九年级的同学踊跃参加。

a.书法分硬笔和软笔两项,字体不限。硬笔纸张由学校统一下发。软笔纸张由自我准备,尺寸要求:104㎝×75㎝、104㎝×35㎝、30㎝×75㎝、50㎝×75㎝,每班选送两份,于10月17日交教导处。

b.小报能够是手工制作或电脑制作,主题反映近年来祖国、家乡的建设成就或百姓安居乐业的精神风貌。纸张由自我准备,尺寸要求:42㎝×30㎝(a3纸)、39㎝×27㎝(8k纸),每班选送两份,于10月17日交教导处。

评委:韩选林屠国斌解燕周序人

2、诗文朗诵比赛。

参加对象:七、八年级每班一个节目;

作品要求:以爱国主义为主题,诗歌或散文;

比赛形式:人数不限,可配乐,磁带自备;

朗诵时间:3分钟以内;

报名时间:10月17日(周一)报教导处;

比赛时间:10月21日(周五)午时第三节

比赛地点:学校阶梯教室

主持人:八(7)班学生卞梦杰

评委:钮美英殷勤孟艳张媚孙红宋华燕屠俐

记分:仇燕萍

摄影:解燕

3、主题班会观摩。

活动目的: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充分发挥班会课的主阵地作用,加强交流,共同提高育人水平,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决定开展主题班会观摩活动。

活动主题:弘扬爱国主义,共创和谐翠中

参加班级:七(3)(4)(5)(7)(8)(10)、八(3)

活动要求:(1)主题要做到三个结合:与学校提出的“弘扬爱国主义,共创和谐翠中”相结合;与本班德育实际相结合;与学生思想特点相结合。做到大着眼、小取材、重实效。主题班会可涉及爱国主义、群众主义、社会主义、法纪教育、革命传统教育、行为习惯养成、诚信、环保、安全等。全班同学参与,形式不限。

(2)各班制定主题班会设计方案,在活动前将方案交教导处,同时将方案的电子文稿传送到网上邻居之教导处“主题班会设计方案”文件夹备案。

活动时间:第十周周一午时第三节或第四节。

备注:各班主任应用心参与本次活动,各班派2名学生代表观摩,由年级组长具体安排观摩的班级。

四、评奖办法:

1、书画、小报将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优秀的作品将在学校橱窗内展出。

2、朗诵比赛将评出一等奖1~2名,二等奖3~4名,三等奖5~8名。

爱国主题活动策划方案2

为了贯彻落实学校关于德育教育安排部署,激励学生爱国主义情愿,规范学生养成教育,结合班级实际,特制定爱国主义教育学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指导,高奏爱国主义主旋律,用中华民族的历史教育、群众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充实和武装学生头脑,激发学生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强国之志,争做从上爱国家、长大建国家、抵御外敌卫国家的合格公民。

二、教育目标

透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了解祖国的悠久礼貌历史,熟悉祖国的伟大成就,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意识和信念,从小树立为了更加祖国繁荣、强大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三、学习计划安排

1、时间安排:10月1日至31日,利用早自习或午休时间,在课前10分钟系统进行学习爱国主义教育,每周学习一讲。

2、每周学习资料安排:

10月第一周,讲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礼貌的认识,增进对祖国历史的了解,加深对祖国的爱戴之情。

10月第二周,讲述国旗、国歌、国徽由来,并学唱国歌。

10月第三周,讲述开国伟人历史,重点学习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革命事迹及刘胡兰、邱少云、草原英雄小姐妹等爱国主义事迹,根据时间和实际状况确实选学资料。

10月第四周,讲述建国以来的伟大成就,重点突出神舟号系列飞船事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观念教育。

3、巩固安排:利用10月最后一次班会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一遍巩固,强化学习对爱国知识扎实记忆。

四、保证措施

1、在学习爱国主义教育中,要正确引导学生做到四个结合,即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与建立礼貌班级结合起来,狠抓班风建设;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与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做一名合格小学生的思想意识;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与树立远大思想目标结合起来,引导培养学生建立爱祖国、爱学习养成习惯;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与爱班级爱群众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增强团队意识,增强比学习、比素质、争上游的群众主义观念。

2、开展主题实践活动。本月板报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安排出一期学习园地。

3、传唱爱国主义歌曲,重点教会学生唱国歌。

爱国主题活动方案3

前言

“诗言志,歌咏言,承以载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孕育、抒发、蕴含历史民族精英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其载体作用和枢纽效应功不可没,没那种气贯长虹、一脉相承的鸿论、远识更是余音绕梁,不胜枚举。古代有屈原的“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司马迁的“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李白的“国耻未雪,何由成名”。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的“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诗篇箴言无不表现出对祖国前途,民族命运的神圣职责感。到了近现代,反映爱国主义的诗篇时代性更加鲜明,凝重性尤为突出: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从孙中山的“中国非革命不兴”、“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到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周恩来的“为振兴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五四时代“科学民主”的时代强音,到抗战时期“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无不思潮激荡、气吞山河,无不把“救亡图存”作为爱国主义的核心。

一、活动主题: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做新时代有为青年

二、活动背景:

为了配合学校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激励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忱,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广大青年的历史职责感,使命感和高尚的爱国情操及增强大学生职责意识,我班特举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做新时代有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班会。期望经过本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确立青年大学生对祖国的自尊、自信、自强的进取心,把个人的成长提高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之中。

三、活动目的及意义:

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唱响时代主旋律,经过本次爱国主义主题班会,渗透爱国主义,引导广大青年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职责感,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

四、活动时间:

五、活动地点:

旅游二班教室

六、活动对象:

级旅游二班

七、活动流程:

1.朗诵《寄望我的国度》

2.吉他弹奏:《童话》

3.小品:《咱爸爸》

4.舞蹈:《别黏在椅子上》

5.绕口令《八荣八耻歌》

6.爱国知识问答

7.演讲:爱国——从我做起

8.全班合唱:《爱我中华》

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方案(四):

一、指导思想

为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和政治思想工作,帮忙学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他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强化未成年人辨别是非的观念,自觉抵制民族分裂主义,进一步推动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践活动。

二、活动思路

透过演讲比赛,进一步加强我校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

三、活动对象

全校六个教学班(即:六个中队、六个支部)

四、活动时间

20xx年11月10日-15日

五、演讲比赛具体活动方案

1、围绕“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资料进行演讲,演讲题目自拟。

2、演讲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

(1)初赛时间:11月10日、11日午时17:00-18:00

(2)决赛时间:11月14日午时17:00-18:00

3、演讲要求:

(1)参赛者务必站立式脱稿演讲,不能带稿纸上场。

(2)参赛者务必用普通话进行演讲,要求吐词清楚,举止大方,衣冠端正,表情丰富,且富有个性。

(3)每位参赛者演讲时间不能超过5分钟。

(4)每个支部(中队)负责推荐2-3名同学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

4、奖励:

11.爱国主义活动主题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建构主义;历史主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1-02

一、建构主义理论是高中新课程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奠基人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其核心主旨是:“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之中建构起来的。” 建构主义虽然内容丰富,派系纷呈,但基本观点包括:1.知识观,知识并非客观性和确定性。个体知识是由人建构起来的,对事物的理解个体建构起来的,这取决于个体原来的知识经验背景;2.学习观,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的主动构建者。学习活动应具有三个特征: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学习者、助学者)、情境性;3.教学观,教学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发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活动,以促成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

基于上述认识,建构主义主张:尊重学生的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强调学生是自己的知识构建者,学习过程具有主动构建性、社会互动性和情景性;教学需要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自主构建活动。这些主张与传统教学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传统教学强调知识的客观性,进而形成教学中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将教学过程视为简单的单向活动,以教师讲述法为主要方式,学生被动接受,其结果自然是束缚了学生个性发展,从而导致我国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落后。针对长期形成的这教育现状,我国自2004年开始进行了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

新课程所提出了新的理念引领者教学改革。1. 新的知识观,“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动或创造的过程,从而使人摆脱传统知识观的钳制,走向对知识的理解与构建。在知识构建中,个体与知识不是分离的,而是构成一个共同的世界。”2. 新的教学观,教学的本质是“以对话、交流、合作等为基础的知识建构活动”。“教学过程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直接对话,取得心灵的沟通,实现双方主体性的构建与发展。”3. 新的师生关系,传统师生关系为师道尊严,教师作为知识权威,居高临下。学生作为知识是被动接受者,居于从属地位。新课程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参与者,合作者和探究者。而且学生是居于主体地位,教师仅仅作为引导,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理论是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理念的基础,新课新课程理念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一线教师领悟和践行新课程理念有助于达成新课标的要求。

二、主题教学是高中历史教学的主要方式

高中新课程下历史教材的编写体例以文明史为指导,以模块为基本框架,以专题为基本单元。这种体例下,层次如下:模块(分必修和选修)——单元主题——课主题。最小单位课以一个鲜明的特定主题,因此主题成为了历史新课程的“灵魂”。以高中历史人教版教材为例,必修一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一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设计,教学中采取主题教学是主要和有效的教学方式。

如何定义“主题教学”呢? 齐健教授认为“从教学方式上说,主题式教学是指教师确定一个或多个教学的主题,学生围绕着一个或多个经过教师设计的的结构化主题而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特级教师窦桂梅则认为“主题教学的主题属于生命价值观范畴,指向人的精神生命成长。”这更为突出了主题教学的精神文化层面目标。综合专家观点和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主题教学是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依据课程标准,整合教材知识,形成鲜明主题,创设情境,组织一系列教学活动,进而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教学方式。

主题教学强调了学生自主构建,注重知识的动态生成,关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倡教学情境生活化,便于学生建立起知识的结构,并最终达成新课程所提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说:“只有当相继出现的经验彼此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存在充分完整的人格。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结在一起的世界,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三、实施高中历史主题教学的策略

笔者于2013年在江苏南京参加全国目标教学赛教课,执教高中人教版必修一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大胆尝试主题教学方式,取得良好效果。现以本课为例,对如何在一节课中实施高中历史主题教学的原则和框架加以说明。

(一)基本原则

1.精准定题——依据课程标准,确立鲜明主题统领全课。主题是一节课的灵魂,体现了教师对知识的认识和教学目标理解。《开创外交新局面》内容主要是新中国外交在70年代是打开外交僵局,取得新局面的时期。笔者以“握手”为主题教学,以四张“握手”(祝贺的握手、跨洋的握手、邻邦的握手、多边的握手)历史图片为线索整合教材,突出“和则两利”的精神,主题鲜明,目标清晰;教过学过程设计分为“落实基础”、“合作探究” “感悟历史”三个主体部分,教学目标不断深化,逐步提升对学生能力要求。 2. 精选材料——整合和开发教学资源,服务教学主题。教学资源的选取对情境创设起到重要的作用,材料选取以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和服务教学主题为原则。材料选取需充分考虑形式的多样性、趣味性和可读性,例如音视频、图画和可读性强的文献史料等等。本课中,笔者为突破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这一难点,选取乒乓外交中庄则栋与美国运动员科恩握手的新闻照片引入,以美国军团杂志封面漫画《乒乓外交后隐藏着什么?》设问,更以组文献史料作为探究资料,例如1971年7月6日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关于世界力量中心的讲话:“我们在军事上曾经是世界第一位,甚至没有人向我们挑战。……现在,美国不再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世界头号的强国,超群的世界强国,也不再仅仅是两个超级大国,当我们从经济角度和经济潜力考虑问题时,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他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这样就营造起宽松而严谨的探究情景,促进学习主体对知识主体建构。教学资源的选取决定着学生建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因而不仅要关注其形式,更要注意其质量和符合学情。

3. 升华主题——基于教学知识,升华教学主题。实施主题教学的目的是课程三维目标,尤其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程的最终落脚点。所以需高度关注学生精神世界和情感认知。笔者因2013年赛教课的地点是江苏南京,教学内容又包括中日建交,中日历史问题和现状自然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因此在升华主题环节,笔者设计了一个小活动:观看纪录片《外交风云》节选“中日南京城墙修复活动”,随后开展“我对中日关系的展望”,请学生用一段话或一幅图画来描述未来的中日关系。活动中学生踊跃参与,各抒己见,通过图画、诗歌、散文等形式从不同角度表达各自的认识,许多观点都极具全球视野和发展眼光,最后这一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二)基本框架

齐健教授在《走进高中历史教学现场》认为,围绕知识的核心思想所展开的“主题教学”,有一个基本的操作框架,即“话题切入→探究文本→比较拓展→链接生活→升华自我”。参照此标准,结合本课实际笔者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这对于高中新课程下解放教师思想,让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人具有鼓励作用。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教学有法”更强调了教育教学有其自身规律,更有课程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并非让教师随心所欲的自由发挥。因而,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一线教师加强对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规律对提高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教学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主题教学作为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有效方式,如能充分利用建构主义相关理论,对于优化高中历史主题教学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14:182.

[2] 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8:11.

[3] 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人民出版社.北京,2003:79.

[4] 齐健.走进高中历史教学现场[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08:87.

[5] 窦桂梅.广西教育[J],2010(7):25.

[6] 美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语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1991:268.

12.爱国主义活动主题 篇十二

关键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建设实践,哲学主题

一、战争实践孕育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斗争”主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背景下诞生,自其产生就围绕“斗争”主题展开,这是历史的必然。毛泽东“两论”思想的形成标志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斗争”主题的最终确立。

1.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斗争”主题萌生的背景渊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哲学思想。”[1]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路,其理论直接来源是以列宁为代表的第三国际。第三国际以反对伯恩斯坦、考茨基为代表的修正主义为基本理论取向,以暴力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为基本实践取向。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逐渐成型苏联模式,苏联渠道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的主渠道。因此,承继苏联模式的理论精神和实践方式,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当时的实践条件下形成了通过“斗争”实现理想蓝图的思维模式和路径选择,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开始就打上了“斗争”哲学的烙印。

2.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斗争”主题产生的现实沃土。

中国共产党人是在国内阶级矛盾与国外民族矛盾错综复杂的环境下选择马克思主义的,“这些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发展的革命运动。”[2]矛盾斗争的历史条件决定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斗争哲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就肩负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历史任务,对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赞成没有主义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解决”[3],他认为“社会的腐朽,民族的颓败,非有绝大努力,给他个连根拔起,不足以言摧陷(廓)清。”[3]中国共产党人的哲学思想在实践中始终围绕“斗争”主题展开,在斗争哲学的指导下逐渐找到一条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

3.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斗争”主题形成的标志著作。

《实践论》、《矛盾论》标志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斗争”主题的综合体现。《实践论》在揭示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时,毛泽东指出人在诸种获得认识的途径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5]“两论”从根本上解决了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从哲学的高度对中国民主革命和民族斗争的经验进行总括,既是斗争哲学形成的标志,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斗争”主题的开始。

二、建设实践中“斗争”主题与“发展”主题此消彼长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就开始认识到社会实践将由主要进行革命斗争转变为主要进行经济建设。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对人民军队强调到,“随着战斗的逐步减少,工作队的作用就增加了。”[6]这一时期,恢复和发展被长期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是非常迫切而艰巨的任务,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改革与建设是主要矛盾。因此,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重点。以毛泽东撰写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代表著作,指导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八大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发展方针,“综合平衡论”是发展哲学思想在具体实践中的体现,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精神。但是,这一指导思想逐渐被“大跃进”等运动所取代,这种哲学思维偏向随其指导建设实践的深入愈演愈烈,最终导致哲学主题研究转向,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主题又回到“斗争”主题上来。但其实质违背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所以,这期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斗争”主题取代“发展”主题注定了要流产和失败。

立足中国、扎根实践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特点之一,实践上的失败和理论上的错误是暂时的,在“真理标准”大讨论中,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重新回到“发展”主题的正轨。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阶级斗争的思维和主张逐渐被社会经济发展理念和要求取代。发展哲学作为一个不断更新的认识过程,开始把人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尺度,标志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围绕“发展”主题的研究上进入到新的认识阶段,也预示另一个关注主题将要产生。

三、科学建设实践中“公平”主题对现实实践的超越

十六大以来,针对我国经济生活中出现收入差距扩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党中央提出了更加关注社会公平的方针。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指出,“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可以看出,党中央当前不仅意识到社会不公正现象,也开始采取行动加以解决。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指向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所面临的和需要解决的困境。“中国共产党在每一历史时期所关注的哲学问题,所强调的哲学观点,都来自于党领导的实践需要,反映了实践的呼声。”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由于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偏颇理解,造成社会公平一直被搁置在从属地位,社会公平公正存在诸多问题,在解决上也有严重的滞后性和强大阻力。我们应将关注点聚焦到社会“公平”上来,以理论的超前性逐渐弥补实践的滞后性。在社会关系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应成为哲学追求的价值取向,应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下条件及未来可能的发展境遇中要关注和研究的主题。

“公平”问题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实践追求的目标,没有从整体上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公平”问题的关注,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未达到需要的发展阶段造成的。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真正开始审视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社会公平才真正意义上开始成为哲学关注的实践问题,其研讨主题开始向“科学发展”转向。科学发展观思想中内含的社会公平观,既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上对“公平”主题的初探,更是实践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社会公平问题的呼吁。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公平不仅会成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最大现实问题,而且会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主题。

参考文献

[1]颜晓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20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2)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631

[3][4]毛泽东.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0:553, 486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1)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283

13.爱国卫生月主题活动总结 篇十三

一、加大宣传力度,普及预防知识。

学校德育处利用升旗仪式组织春季传染病专题演讲,宣传防治知识及注意事项;班主任利用班会时间让孩子们了解了常见春季传染病的种类及预防、应对措施,引导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

二、做好校园环境卫生等工作。

14.爱国卫生月主题宣传活动方案 篇十四

根据xx省爱卫会《关于做好我省爱国卫生运动65周年纪念活动暨征求相关意见的通知》(x爱卫〔〕x号)文件要求,是开展爱国卫生运动65周年,为隆重纪念爱国卫生运动65年和开展第29个爱国卫生月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回顾开展爱国卫生运动65年的光辉历程,全面总结爱国卫生运动取得的伟大成就,弘扬爱国卫生运动优良传统,深入推进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的普及和发展,提高居民健康素养,特制定本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围绕县委县府“党的群众路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深入贯彻落实《xx省爱国卫生管理条例》,充分利用各种载体,部门配合、城乡联动,广泛发动群众,隆重纪念爱国卫生运动65周年纪念活动和开展第29个爱国卫生月主题宣传活动,进一步巩固我县爱国卫生运动工作成果,倡导全民参与爱国卫生运动,提高我县居民健康素养,更好巩固卫生县城工作创建成果。

二、活动时间

204月1日至30日

三、活动主题

xx县纪念爱国卫生运动65周年主题是“全民共建共享,打造健康中国”。

四、活动内容

(一)开展65周年纪念专题现场宣传、健康咨询和义诊活动。

1.地点:县人民政府小广场。

2.主办:县卫生局、县爱卫办、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协办: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3家医疗卫生单位。

4.活动安排

(1)版面宣传:摆放爱国卫生运动65周年成果、卫生健康知识、病媒生物防制知识宣传展板展示,活动结束后可深入社区进行巡回展示。

(2)健康宣传资料发放,卫生健康宣传礼品发放。

(3)由各县级医疗保健机构开展健康知识咨询与义诊。

(二)利用多种媒介广泛宣传,营造浓厚宣传氛围。

1.今日xx、电视台、xx等媒体刊出与播放爱国卫生运动、健康教育等公益广告,充分展示爱国卫生运动65年来的成果;

2.各单位要充分利用健康教育栏和电子屏张贴播放相关内容;

3.电子屏播放:在县城区各大型电子屏幕循环播放健康素养66条、病媒生物防制知识和控烟等公益广告。

4.手机短信温馨提示。

(三)做好爱国卫生月活动。

1.大力开展春季爱国卫生运动。各部门要进一步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专项整治活动。加大对人流密集的场所和重点区域的环境卫生治理,以防控寨卡病毒病、登革热、黄热病等春季蚊媒传染病为重点,充分发挥乡镇、社区、单位等基层组织作用,动员群众开展环境卫生综合专项整治行动,对室内和房前屋后的.环境进行清理,铲除蚊虫孳生环境,从源头上控制蚊虫孳生,为媒介传染病防控创造良好的卫生环境。同时加强对全县病媒生物和媒介传染病监测,形成区域联动、部门联动、上下联动、全民参与的春季爱国卫生运动良好氛围。

2.开展一次病媒生物防制统一行动。坚持环境治理为主,药物消杀为辅的综合防控原则,坚持政府组织与全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本地特点和病媒生物危害情况、防制要求,组织各单位、各乡镇政府、社区居委会、志愿者、辖区居民开展一次病媒生物防制统一行动,清理卫生死角,清除各类积水,清除“四害”孳生地,同时,组织专业消杀队伍,针对车站、居民区、工地、酒店等人员密集场所进行消杀,降低“四害”密度,降低春季传染病的发生。

3.大力倡导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各部门要发挥部门主导作用,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为重点,广泛深入开展健康教育与宣传,普及文明健康知识,倡导推广全民健康生活方式,使广大群众养成健康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建设无烟学校、无烟单位等无烟环境,在公共场所张贴戒烟标识,引导群众主动戒烟。组织开展健身操(舞)、健步走、太极拳(剑)、武术、跳绳、踢毽等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全民健身活动,倡导群众每天参与健身。

五、有关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爱国卫生运动是我们党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的伟大创举和成功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提高人民群众文明卫生素质和健康水平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2017年是爱国卫生运动65周年,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统一安排,周密部署,积极参与,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各爱卫会成员单位要积极组织人员参与广场宣传活动。

(二)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15.爱国主义活动主题 篇十五

关键词:贾法·帕纳西,伊朗电影,社会现实

电影的一切艺术功能或者技术手段都只是某种意识形态的策略代码,电影叙事也常隐藏在社会意识或政治意识之中。伊朗电影屡次斩获国际大奖,正面宣扬宗教在人性方面的积极作用,蕴含深邃的哲学意蕴和人性光芒,以冷静与宁静的姿态在电影史上别样绽放。作为伊朗第三代导演,贾法·帕纳西凭借独特的电影语言形式和不妥协的社会政治立场在世界电影史上拥有很高的国际赞誉,他将镜头对准伊朗社会中的普通百姓,尤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妇女和儿童,以灵敏却极具讽刺意味的方式来强调自身的人道主义立场,控诉伊朗的神权政治和封闭政策。1995年《白气球》获得了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2000年《生命的圆圈》获得第57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2015年他拍摄的电影《出租车》获得第6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作为展示伊朗社会现实的严肃主题作品,他将出租车作为移动摄影棚,展现伊朗社会的精神风貌和社会现状,万花筒般地流转出伊朗社会的世间百态及对人性的思考,具有很浓厚的社会现实和政治意味。

一、儿童视角下的异象世界日常生活的现实剪裁

(一)童心的映衬——伊朗的人性光辉。《白气球》 是以儿童为叙事视角,采用纪实写真的手法表现普通民众的情感生活,通过一个小女孩取回掉进下水道里的50元钱的经历,描写普通人普通生活的美好。这部影片是以儿童作为影片的主体人物,从儿童的视野感受对人性和人生的思考,以及展示伊朗民族的朴实、执著、善良、 友爱的内在精神。贾法·帕纳西在他的处女作中将真切的童心、童趣融进特定的叙事氛围,影片平实而动情地呈现出童心及人性的光彩,让人们感受到一种“润物无声” 般的心灵撞击而久久难以平静,真实地反映了儿童与大人们对这个世界的不同观感,更深层地呈现了伊朗贫民生活的社会现状和对平静安详生活的无限向往。但后来 《谁能带我回家》开始尝试突破“儿童花园”模式的局限性,影片采取小米娜的主观视点来看她所栖居的城市。 放学了,她在搭乘公共汽车回家的路上,一路的所见和观感。她那纯洁、稚气的眼睛,仿佛就是一面镜子,容不得半粒沙子,逐一映现出成人世界某些颇不文明行为, 还有种种她看也看不明白的都市社会,透过电影向观众展现孩子作为弱势生活群体的孤独感和无力感。

(二)“说话”的儿童——伊朗的叙事话语。儿童电影在伊朗不受电影体制限制,更容易得到伊朗政府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儿童来表现现实、通过儿童来代替电影的叙事话语权逐渐成为伊朗新电影人突破体制的重要途径。儿童题材是纯洁、自由和葱茏诗意的化身、 积极人生的写照与希望的隐喻。借儿童的视角行春秋笔法,从儿童的纯净折射现实的不公与艰辛,通过孩子的执著、对真善美的追求来表现伊朗人民的坚韧与生生不息,进而对人性进行探寻与挖掘。儿童电影成为伊朗新电影进军国际的“电影大使”,通过儿童电影、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儿童形象,伊朗电影人与世界进行沟通。作为伊朗电影的主要样式,伊朗儿童电影通过精心的艺术构思,走上了艺术化、个性化的道路,通过儿童反映现实生活。

二、女性世界中的生命轮舞边缘群体的现实观照

(一)边缘的女性——伊朗的生存境遇。《生命的圆圈》富于挑战性地突破了伊朗本土电影的禁区,第一次把镜头对准伊朗女性这个弱势群体,着重呈现了她们在宗教、道德、政治重重规则下的挣扎和逃避,揭示出处于社会歧视、文化压抑下的伊朗女性在现实中无处逃遁的生存境遇,其叙事结构十分新颖,以人道关怀的朴素而写实的笔墨,描述了八个女性角色轮替式出场的“众生相”。她们多属被社会抛置一角的善良而又无辜的妇女,她们的人生命运多数集中在一个“昼与夜”之间展开。 她们仿佛是被高度浓缩的在经历着一个轮回式的生命圆圈,又俨然是在历史时钟的座盘上一刻一刻地逐一显现着她们的无助和悲苦,其间包含着伊朗女性无限沉重的历史性悲剧意蕴。帕纳西将八位女性的悲剧循环归结为伊斯兰中心主义的恶果:在司法体系伊斯兰化的推动下, 伊朗的女性地位日益低下,多妻制得到法律保护,两性之间的隔离愈加严重, 这一切以神圣、传统、赞颂以及“社会道德”为遮掩,将女性锚定在边缘上,诱骗到黑暗中。 影片中呈现出人物的一个个“插曲”,或因分娩女婴而被家人嫌弃,或因婚前怀孕而被逐出家门,或于街头将爱女忍痛遗弃,或千辛万苦借来钱却无力也不能踏上归乡之路,又或者玩世不恭地拉客卖春再次被拘捕,她们的现实生存空间,竟然真如牢狱一般是一个永世难见天日的黑洞,她们轮回式的生命圆圈,则仿佛是“永恒” 得没有尽头。影片渗透着普通人物绝望无助的悲剧基调, 隐喻现实社会中女性孤立无援的生存状况,在艺术的写实笔触和叙述的结构上,既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女性群像”社会素描的影像风格,还有大师费里尼将人的生存焦虑做出哲理性提升的影像理念。

(二)生命的圆圈——伊朗的社会反思。为了阐释文章深刻的主题,贾法·帕纳西运用了一个核心意象:“圆圈”,圆圈意味着生命的循环往复,也隐喻着世俗规则对人性自由的束缚。影片整体结构的形态就是一个封闭的圆形。故事集中发生在一天,从白昼到黑夜,四位女性(渴望回归故乡的拉戈斯、未婚先孕的伯利、抛弃孩子的母亲和麻木的妓女)的人生片段顺序连接,构成完整的叙事链。每个女性的命运际遇都折射出人生历程中的某个心理阶段。作为女人,她们都曾经拥有天使般的美丽与纯真,但沉重的规则压断了她们的翅膀,扼杀了她们自由飞翔的梦想。她们最终置身于幽暗狭小的监狱, 摆脱不了被禁锢被束缚的宿命。影片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对女性悲剧的感叹,还促使人们对自身生存处境进行反思。

三、的士中的人生百态镜头下的社会窥探

(一)微缩的景观——伊朗的社会风貌。《出租车》 是贾法对于伊朗社会的关注与对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创作上需要自由的呐喊。由于拍摄条件的限制,将镜头固定在车里,交通工具成为伊朗社会隐喻的信息载体。 狭小空间内的极端戏剧冲突使每一个人都被桎梏于枷锁当中,有人选择信奉宗教,借取宗教的力量还自己内心一份清俗。有人选择以极端的行为表现,来揭露社会的病态,导演真实地记录下这些阶层人群不同的生活方式, 挖掘他们所处的底层生活。互不认识的男女由于德黑兰的拼车服务,成为贾法·帕纳西出租车上的第一批乘客, 两个人针对小偷是否该被施以绞刑而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直指伊朗社会的法律漏洞,在伊朗百姓口中时而是天经地义的普世标准,时而是泯灭人性的残酷暴行,展现普通百姓在伊朗政府面前低头啜泣的无奈。导演除了对车内人物的行为进行记录以外也会将摄像机小心挪移,对准车窗外混乱嘈杂的德黑兰街头,打破电影形式单一而可能产生的沉闷感,也通过视角的延伸,触及广阔的平民社会,将个人话语与平民社会进行强烈比照,使得这部兼具讽剌与幽默,辛辣与心酸的电影成为折射当代伊朗的棱镜。

(二)自由的申辩——伊朗的电影体制。影片里, 贾法·帕纳西扮演的司机从来没有离开过驾驶座,与他被限制出境的现实生存状况不谋而合,凸显作为电影工作者对自由电影审查制度的向往。卖盗版影碟的男士上车就认出了开出租车的贾法·帕纳西,由于严格的电影审查制度,在伊朗国内看不到优秀的欧美电影,揭示伊朗国内封闭的电影市场环境,因为从伊朗政府的角度来看,美国和欧洲的电影蕴藏民主自由的西方思想,会对伊朗民众产生严重的影响,使他们厌恶没有言论自由的伊朗社会体制,向当地政府提出享受基本人权的诉求, 伊朗政府的权威受到挑战。因此,伊朗政府为了保障自身政权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极力打压西方民主自由的思想,《出租车》从侧面揭示了伊朗政府窝囊困窘的丑态。 搭车的还有贾法·帕纳西的侄女,上车后就说了很多关于电影方面的见解,间接地介绍了伊朗电影产业的行情, 与此同时,还拿着卡片机拍摄电影创作的素材,要求拾荒男孩配合她的镜头出演一部“拾金不昧”的好戏,迎合老师所谓的拍摄原则,无情地嘲讽了伊朗的教育体制, 暗喻部分电影人迎合权力、市场、名利的犬儒姿态。值得一提的是,此刻的贾法·帕纳西的角色功能发生变化, 由沉默冷静的旁观者转变为满腹怨言的宣泄者,抨击了伊朗政府对电影创作的政治压制。用隐藏在黄色出租车上的摄像头,以独特的平民视角聚焦于伊朗社会,涉及当代伊朗社会的遗产继承、诚信、宗教信仰、教育、贫富差距、司法和自由人权等诸多方面,透过这种街头纪实类影像直戳隐藏在伊朗政治体制内的种种弊端。这部电影并不是控诉对个人现状的不满,而是展现对整个伊朗社会的人文关怀。

四、结语

伊朗电影具有浓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引发世界对弱势群体生存际遇的关注,通过伊朗电影所散发的人文关怀和主题哲思,使全世界的人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伊朗, 伊朗是一个严守清律的伊斯兰国家,有着极其严格的电影检查制度,宗教、政治、暴力和性等领域都被视为电影生产的禁区,无人敢越雷池半步。在这样特定的电影审查制度下,在这样有限的生存空间里,贾法·帕纳西对伊朗社会纪录的执拗在我看来是某种意义上的斗争, 与制度的抗争。他更多地讽刺了伊朗的电影审查必然会对自由创作造成阻碍的这种制度,因为他向来都是拍自己想拍的电影导演。贾法·帕纳西却通过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寻找到了一条生存之路,摄制出了一大批具有强烈社会意识的影片,影片中不断深化的主题与简洁洗练的成熟为全世界带来了惊异与神奇,在电影题材选择上, 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记忆诉求出发,突破政治话语和社会功利因素所造成的重重障碍,凸现伊朗的宗教文明在现代社会中的探索与渗透,进而折射出伊朗社会深层的民族心理特质。

参考文献

[1]叶甫盖尼·古夏金斯基.贾法·帕纳希:看不见的现实[J].世界电影,2009(4).

[2]张巍.伊朗新电影的后起之秀——贾法·帕纳西[J].电影艺术,2002(3).

上一篇:计算机学部公寓标准化建设方案下一篇:怎样克服孤独感